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關於古彩瓷繪研究方法

關於古彩瓷繪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27 11:04:59

什麼叫古彩它的主要製作工藝是什麼景德鎮哪裡燒造的古彩比較好

古彩又叫硬彩,為與清代粉彩區別開,一般稱明代五彩和清代康熙五彩為古彩。五彩,是以紅、黃、綠、藍、紫等各種帶玻璃質的彩料,按圖案紋飾需要施於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釩紅勾線,用單線平塗的方法, 再在「彩爐」(在800-900 度之間燒成)二次焙燒而成的一種古彩。由於它紅綠分明,層次較少,彩色鮮明透徹,故稱硬彩。古彩的色彩明凈晶瑩,色調對比強烈,形象概括誇張,線條剛勁有力,具有濃厚的民族藝術風格。
古彩所描繪的對象很多常見的有人物、山水、龍鳳、鴛鴦、松柏、靈芝、花草等。古彩瓷在歷次世界性的博覽會上,受到廣泛的稱贊。是景德鎮陶瓷技術的優秀傳統之一。就年代說,包括大明彩和康熙彩;就色彩說,有三彩、五彩和紅綠彩。其技法特點是單線條平面,線條剛勁有力,筆畫簡練生動,色彩對比強烈,形象概括誇張,民間風格濃厚,裝飾性強。寶瓷林公司是專門燒造高檔日用瓷的一家陶瓷企業,他們的產品在2010的上海世博會上受到來自世界各地遊客的贊許。

❷ 五彩瓷的歷史溯源

彩繪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歷史的長河中,可謂源遠流長。五彩瓷的出現是在繼承和發展漢族傳統彩繪瓷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北宋時期,北方著名瓷窯磁州窯所燒造的白底黑彩、白釉紅綠彩、白釉綠彩等品種,無疑是明清五彩瓷器的先聲。 天時
五彩瓷器成熟於明代,是由諸多因素決定的,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所促成的必然結果。「天時」是指明代全國幾大著名的瓷窯,均出現衰落的趨勢,盡管還有不少地區在生產各類陶瓷,但無論從產品的質量還是數量以及產品的多樣性方面,均無法和景德鎮燒造的青花瓷、釉里紅瓷及釉上彩繪瓷媲美。如浙江龍泉窯仍繼續燒造青瓷,磁州窯的白地黑花器雖然仍為人們所鍾愛,但在陶瓷的胎釉和製作工藝方面卻無法和景德鎮的瓷器相抗衡。至明代中期,景德鎮的瓷器幾乎占據了當時全國的大多數市場。大量的需求,極大地刺激了景德鎮陶瓷製造業的快速發展和規模的擴大。景德鎮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繁榮的瓷器生產中心。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合並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當時景德鎮瓷窯遍地,一派生機。明萬曆時王世懋在《二酉委譚》中記錄了景德鎮當時的繁榮景象,「萬杵之聲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寢。戲呼之曰四時雷電鎮」。
地利
景德鎮具有極其優越的自然條件,這是形成瓷業中心的重要因素。景德鎮四面環山,從祁門的大洪山向西貫穿江西的昌江流經景德鎮。景德鎮位於昌江中下游,距上游祁門140公里,距下游的波陽(曾名鄱陽)90公里。在景德鎮附近有東河、南河與西河三條支流。東河源於浮梁東鄉的東源山,仝長60公里,流經出產瓷原料和燃料的瑤里、界首、高砂、王港、鵝湖等地,於浮梁舊城注入昌江。南河發源於婺源西南山中,全長45公里,流經盛產瓷土原料和燃料的浮梁南鄉之程村、東流、湘河、湖田等地。西河發源於安徽至德縣,全長約50公里,經浮梁北鄉的祁門、港口、大洲、三龍等瓷料和燃料產地。昌江各支流流經的地方,多為陶瓷原料和燃料產地,在歷史上對景德鎮的瓷業發展至關重要,是景德鎮制瓷原料、燃料供給和陶瓷產品對外運輸的重要通道。這可以說是「地利」。
人和
所謂「人和」,是指由於明代全國許多名窯逐漸衰落和北方的戰亂以及各種原因,各地身懷技藝的制瓷工匠匯集景德鎮;外來人才和當地工匠的融合,迅速地推動了景德鎮制瓷技藝的新發展,形成了「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局面。如此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構築了景德鎮陶瓷發展的基礎。
明代洪武年間,朝廷在景德鎮設置了御窯廠。御窯廠平時有饒州府的官吏管理,每逢大量燒造時,朝廷便派宦官至景德鎮督陶。御窯廠燒造的陶瓷數量很大,不惜人力、物力,追求「至精至美之瓷」。
《明史》記載:「燒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費不貲。」御窯廠所用的工匠技藝熟練而高超,並且「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樣制,計算人工物料」。因此,御窯廠的製作均非常精緻,不惜耗時費力,精美的五彩瓷由此產生便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明代五彩瓷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為三大階段:洪武、永樂為初創期,宣德至正德為發展期,嘉靖、萬曆為成熟期。
洪武至永樂時期
明早期釉上五彩瓷器傳世品不多見,因為當時景德鎮延續元代制瓷主流產品青花、釉里紅的生產。然而從所見到的為數不多的洪武釉上紅彩可以判定,洪武時期的紅彩瓷器已為「五彩」瓷的蓬勃發展造聲蓄勢,可以說洪武釉上紅彩已拉開了明代五彩瓷輝煌的序幕。
洪武時期的五彩瓷器很少見,主要原因是洪武朝御窯廠設置較晚,當時所造瓷器應為民窯所燒。1964年在南京明故宮遺址所發現的洪武時期釉上紅彩龍紋殘片(圖2),「盤壁表裡各畫五爪紅龍兩條及雲彩兩朵」。其構圖動感十分強烈,筆意瀟灑勁利,龍紋圖案空間安排疏密得當,雲朵畫法也生動活潑,充滿意味;胎壁勻稱,輕且薄,對光透映,里外龍紋疊合為一,表現了明初高超精緻的製作水準。器物雖小,但圖案紋樣布局合理,是明初釉上彩製作成就的展現。特別要指出的是,用紅彩描繪精細的龍紋、雲紋等圖案,只是明初才出現於景德鎮。
另外,明洪武《五彩束蓮紋玉壺春瓶》,也具有鮮明的承上啟下的印跡。它在造型上缺少明代中期的雋永秀美而顯得比較粗獷,在尺度、比例上一些細節處不夠嚴謹,裝飾上還留有元代的多層裝飾的遺韻,蓮紋畫得粗放活潑,但從整體看已和元代造型有很大的區別。
關於永樂時的釉上彩瓷,過去未曾發現過釉上五彩,只有釉上紅彩,如御窯廠遺址出土的明永樂《紅彩龍鳳紋墩式碗》、《紅彩雲龍直口碗》。1986年,馮先銘先生曾在景德鎮「見到一些新發現的永樂彩瓷,這批瓷中有白地釉上紅彩、青花紅彩、白地孔雀綠彩、白地刻填醬彩、白地刻填醬彩加綠彩、黃地綠彩等。馮先生認為,這些彩瓷品種的發現,說明了明後期的多數彩瓷在永樂時期已經開創。
宣德至正德時期
宣德窯生產的瓷器品種之多是空前的,單純的釉上彩有釉上紅彩和五彩。有文獻記載:「彩瓷始自宣德。」但從近年考古發現,洪武時已有紅彩出現。然而宣德時所燒紅彩,較之洪武紅彩更加鮮艷,並且色調有濃重和淺淡之分。「宣窯五彩深厚堆垛」,也許就是指這種色調濃重的紅彩。河北安次縣曾出土明宣德《紅彩纏枝八吉祥三足爐》,其紅彩色呈黑紫,深暗凝厚,表面無光,紋樣線條粗獷。宣德時紅彩是釉上紅彩和五彩的開端,為後世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宣德以後,明代經歷了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共28年。這一時段,在陶瓷史上稱為「空白期」,在傳世作品和非景德鎮地區的考古發掘中從未見過一件可以確認為這三朝的官窯瓷器。《明史》記載,英宗於宣德十年正月即位,曾一度減免徵役、造作。御窯廠亦曾停燒。
《明英宗實錄》記載,正統三年,「命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窯場燒造官樣青花白地瓷器於各處貨賣及饋送官員之家。違者正犯處死,全家謫戍口外」。正統十二年,「禁江西饒州府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諭其處,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遲處死,籍其家貲,丁男充軍邊衛,知而不以告者,連坐」。景泰五年,「減饒州歲造瓷器三之一」。天順三年,「光祿寺奏請於江西饒州府燒造瓷器共十三萬三千有餘。工部以饒州民艱難,奏減八萬,從之」。從這些文獻來看,正統時期對景德鎮燒造瓷器有嚴格的限制,其他兩朝也在減免瓷器的燒造。這些舉措,對景德鎮陶瓷在這三朝期間的發展必定產生影響。近年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深入,不少學者加強了對明代這三朝的研究,推斷這時期陶瓷發展大概有幾種狀況:其一,宣德末年留有未完成的瓷器在三朝完工而仍書宣德款或不落,這一推斷來自於成化早期官款器的胎、釉的情況及彩繪圖案和宣德官窯並無太大區別。其二,政治的不安定,宮廷內亂以及社會經濟的衰退,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其三,上層統治者在興趣愛好方面的轉向,也可能是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
景泰年間特別流行一種銅胎掐絲琺琅器,這種工藝歷史已很久遠,但在明景泰年間製作最精,最為著名,後世便以「景泰藍」來稱謂這種銅胎掐絲琺琅器。綜其所述,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在官窯瓷器的燒造方面,的確存在停滯的現象,但從其他資料來看,民窯燒造的瓷器從未間斷過。1988年,景德鎮在明御窯廠遺址西側,發現了明正統官窯堆積層。這一發現將隨著研究的深入使人們認識更多的問題。
明成化朝共23年歷史,但在景德鎮燒造的宮廷用瓷器的數量卻很大。《明史·食貨志》雲:「成化間,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鎮,燒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費不貲。」明人王士性《廣志繹》記述:「本朝以宣、成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用色淺淡,頗成畫意,故宣不及成。」《博物要覽》記述:「成窯上品,無過五彩。」從這些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兩方面的情況,一是成化時御用瓷器燒造數量很大,二是五彩瓷的質量愈加精美。但是成化窯瓷器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鬥彩。關於鬥彩將另篇敘述。為研究之方便,我們根據約定俗成,將以青花色作為一種顏色用於陶瓷裝飾中的作品稱為五彩瓷。
成化時的五彩,己相當成熟。英國達維德基金會所藏的明成化《五彩蓮池禽戲紋盤》,內外兩面都用紅色的顏料畫輪廓,沒有用青花勾線,而盤面圖案中的蓮紋採用色澤明艷的進口青料。圖案以鴛鴦蓮紋為主,構圖精巧活潑,彩繪技巧純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畫面中使用了不少黃彩,主要圖案以黃彩打底,上面再以紅色渲染,使色彩更顯濃艷厚實。這件彩瓷證實了明代彩瓷所謂「黃上紅」的彩繪技法,開創於成化,非始於嘉靖。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明弘治朝的彩瓷基本是成化風格的延續,其中最有特色的品種是刻花填彩。刻花填彩的製作方法是在胎上先刻出所需圖案紋樣,上透明釉時將刻好的圖案留出,將其用高溫燒成後再在白釉露胎的瓷器上施彩並用低溫燒烤即可。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明弘治款《五彩雲龍紋盤》便是典型一例,龍紋在釉下胎上刻成,釉上用孔雀綠、礬紅、黃等色彩繪,它標志著釉上五彩的製作已進入成熟時期。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另一件黃地綠彩器《嬌黃地堆花綠彩趕珠龍高足碗》,侈口窄唇,深碗壁,高圈足;碗外壁堆飾雙龍戲珠,間飾雲紋;內壁光潔無飾,薄胎黃釉,花紋以綠彩填飾。碗心有「弘治年制」四字篆書款,加填綠彩。這些白地綠彩、黃地綠彩為弘治時最主要的品種。
明正德時燒造的彩瓷,其造型、裝飾除繼承前代傳統外,還在創新中確立了正德朝獨特的風格。正德五彩是在白釉器上直接另繪五彩紋飾,這種工藝,採用較廣。正德白釉五彩器製作精細,使用較多的是紅、綠、黃三彩,綠色多為翠綠和孔雀綠,綠色淺且閃黃。有些器物重用黃綠彩,紅彩做點綴,或以套色來烘托紋飾,增加裝飾畫面生動活潑之感。
正德五彩瓷的裝飾,除傳統的花鳥和穿花龍、翼龍紋飾外,還以阿拉伯文或伊斯蘭圖案為紋樣作裝飾,成為正德五彩瓷又一鮮明特徵。
嘉靖至萬曆時期
明代五彩瓷器經過數朝的發展,到嘉靖、萬曆時已是相當成熟,質量和數量蔚然可觀,開創了五彩瓷製作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傑出貢獻。
嘉靖朝瓷器生產量在明朝最多,由於採用「官搭民燒」的做法,出現了官窯民窯競燒的局面。同時瓷器的對外輸出也極大地刺激和促進了陶瓷品種的創新。《景德鎮陶錄》記載:「製作益考,無物不有。」嘉靖釉上五彩以紅、綠、黃、紫、孔雀藍、黑彩描畫圖案,其中紅、綠、黃為三主色,亦有金彩等多種色彩的五彩器。嘉靖《五彩雲鶴紋罐》,造型圓渾飽滿,紋飾粗獷豪放,通體以青花加紅、綠、黃三色彩繪;黃鶴均先以紅彩勾畫輪廓線,再填以黃彩,雜寶及朵花點綴其間,主題紋飾上下分別繪變形蓮瓣紋及蕉葉紋,整個畫面熱烈而不浮躁,非常典型地顯示了嘉靖五彩的特點。
嘉靖五彩瓷器的裝飾內容豐富,有以龍鳳為主體並配以水波、祥雲紋的圖案,也有以花卉、禽鳥為主題的圖案,還有以嬰戲或人物故事為題材的圖案。《五彩天馬紋蓋罐》造型端莊,胎堅釉潤,主體紋飾繪四匹天馬,形象誇張簡練,極富動態,其他配襯紋飾有彩雲、海水紋,整個畫面不使用青花,屬純正釉上五彩作品。
在國內外許多博物館中,嘉靖五彩瓷傳世品很多,其中大器較多,如大罐、大缸、大盤等。嘉靖五彩器,多數有六字青花楷書款。
明代萬曆窯的五彩瓷仍以前代風格為主體,沒有新的創造。萬曆時五彩的裝飾改變了前代構圖清新疏朗的風格,以圖案紋樣滿密為勝,特別是採用鏤空工藝。裝飾的內容仍以龍鳳花草為主,並有嬰戲、八仙、百鹿等圖案。也有用雕塑手法來表現的,並帶有道教色彩。另有以吉祥內容為題材的,如福、祿、壽這些祝福的吉語用得較多,更顯出了平民化、市俗化的意味。《博物要覽》載;「漏空花紋,填以五彩,華若雲錦。」以鏤空工藝和五彩相結合的裝飾方法,是五彩瓷在明代出現的新品種。萬曆款《五彩鏤空雲鳳紋瓶》是典型的鏤空五彩裝飾。該器運用鏤雕與彩繪相結合的裝飾手法,紋樣繁密,多而不亂,鏤雕工藝與施彩搭配得巧妙無比,色彩熱烈,紅、黃、綠、青花等諸多色彩把整個器物烘托得艷麗華美。
嘉靖、萬曆五彩器的共同特點,即裝飾繁密、色彩絢麗,製作工藝和造型大同小異,因此常被歸於一類器物。但嘉靖五彩多用孔雀綠彩,而萬曆五彩則不然,這是兩朝五彩瓷之間的重要區別。
明代的五彩瓷博取中國陶瓷藝術近千年的精華,從初創到發展以至成熟,從洪武、永樂到嘉靖、萬曆,無論是五彩瓷的顏料,還是彩繪工藝、燒成工藝都已達到歷史上的高峰階段,為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萬曆青花瓷器特點:
1、萬曆瓷器,一般質地粗松,胎體厚重,器身多變形不規;
2、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渾重艷麗,蘭中泛紫。中期蘭中閃灰,發色漸淺。晚期蘭色灰暗,多有暈散;
3、裝飾工藝技法,有鏤雕、鏤空、開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現類似鐵線描的繪畫。此時繪畫風格,繁縛麻密,主題不清,具有粗礦的民間藝術色彩。晚期畫面不考究,布局繁亂,比例失當;
4、大器多粗砂底,也有個別平底或淺寬圈足,底部落款處常略微凹陷,並於中心施釉如臍。盤碗之類,足徑較闊,底部多施釉,無釉的砂底,可見明顯的放射狀跳刀痕與火石紅色,官窯圈足多處理為滾圃,民窯則多斜削,並出現了通常認為是康熙時才有的那種斜削式拱壁底;
萬曆青花瓷器鑒賞和收藏
萬曆朝官窯瓷器生產從未間斷,傳世品很多。其官窯青花瓷器可分前後兩期:前期作品承襲嘉靖風格,後期作品下啟康熙風格。萬曆朝時燒造瓷器數量很多,大器型所佔比例大,大罐、大缸、大觚、大瓶、大盤、綉墩等很多,小器型如盤、碗、筆桿、文具等也一應俱全。萬曆官窯青花小件瓷器的胎子相當精細緻密,大器稍差,釉子光潤肥厚,足內施亮青釉。萬曆早期使用回青,青花顏色艷麗泛紫,中晚期使用國產青料「無名異」和元子等,呈藍中泛灰的色調。萬曆時期的紋飾繁密,稍顯凌亂,但也有疏朗清秀的,還有的在青花瓷上鏤空紋飾,別具一格。
這一時期的大器很多,一般都有接胎痕跡,底足無釉。小件瓷器常見有各式盒子、筆桿、筆山、盤、碗、香薰、爐、蓮瓣形洗、燭台、各式托座、執壺、盆、璧瓶等,有的修胎較精細,有的則稍粗。盒類瓷器多變形,不平整,撇口碗的口沿有極小的凸起邊,盤塌底嚴重,碗、盤足內有跳刀痕和火石紅色。萬曆官窯青花款多六宇雙行楷書,筆鋒有力勁秀,也有較粗擴的。
萬曆民窯青花瓷器胎子潔白,有粗有細,同是碗、盤,也有厚薄之分。釉子白中閃青、光潤。青花顏色有濃艷閃紫的,也有藍中泛灰的。繪畫比較潦草。常見紋飾有獅球、嬰戲、高士、人物故事、山石花果、鵲桃、石榴、荷塘游鴨、鳴鳳、進寶圖、蕉石玉兔、達摩、魁星、布袋和尚、仙翁、螃蟹、團螭、梅花、向日葵、山水等。仙翁的腦門很高,像冬瓜;螭虎、獅子的頭很圓,稀疏的長發後飄;小孩兒的頭大,後腦勺大,和身體不成比例。此時瓷器上繪的山水風景畫面,絕大多數是背景,作為主題紋飾出現則主要在天啟。萬曆青花民窯款有年號款,也有古語款、贊頌款、圖記款等。如福、壽、金玉滿堂、玉堂佳器、「富貴佳器」等。 景德鎮的瓷業,發展到清代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清代陶瓷之所以能使人為之傾心和陶醉,一是體現了製作工藝的精緻細膩,不少作品有一種高雅的格調和雍容華貴的風姿;二是有一種一般民窯無法比擬的優越感,帶有強烈的貴族化意味。就五彩瓷來說,華貴深凝是它的總體面貌。
康熙時期
從某種意義上說,清康熙時的五彩瓷是真正意義上的五彩瓷。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明代五彩,如不使用釉下青花,實際上就是釉上紅彩、綠彩、黃彩等;而康熙五彩的最大特點是運用了釉上藍彩和黑彩,形成了紅、綠、黃、黑、赭、藍等多種顏色的搭配和運用。由於有了深色調的藍和黑,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對比更加和諧、沉穩。康熙時藍彩燒成後的色調,其深艷程度超過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澤。康熙五彩所用的顏色比明代大大增多,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單純釉上五彩更顯得嬌艷動人。康熙五彩瓷光艷照人,很重要一點是在燒成上。釉上彩是在彩爐中低溫燒成的,火候的把握十分重要,溫度過高,有些釉上顏色會流動或損失,爐溫太低則彩料的光澤不足。康熙五彩一般都色彩鮮艷,光澤明亮。這說明康熙時燒造彩瓷的工藝已十分成熟。
《飲流齋說瓷》記載:「清代彩瓷變化繁跡,幾乎不可方物,康熙硬彩、雍正軟彩。硬彩者,謂彩色甚濃,釉傅其上,微微凸起也。」「硬彩、青花均以康熙為極軌。」康熙五彩瓷,繪畫工緻精麗,生動傳神,改變了明代嘉靖、萬曆時只重色彩而不講究造型的粗率畫風。其施彩較明代均勻,勾勒輪廓所用線條以焦墨為料,筆鋒勁挺有力,後用油墨彩料,筆觸圓潤柔和。「康熙彩畫手精妙,官窯人物以耕織圖為最佳,其餘龍鳳、番蓮之屬,規矩准繩,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貨之奇詭者。蓋客貨所畫多系怪獸老樹,用筆敢於恣肆。」《陶雅》中對康熙民窯五彩瓷器的評價是客觀的。康熙民窯五彩器的紋飾,由於不像官窯那樣受束縛,題材豐富多樣,除了花卉、梅鵲、古裝仕女以外,還有戲曲人物等。在描繪各種形象時,勾畫的線條簡練有力,在乎塗各種彩色後,給人一種明朗感。當後人以雍正粉彩與其比較時,雍正粉彩顯得細膩而柔軟,康熙五彩則顯得勁利而結實,因此被稱為「硬彩」,也被稱為「古彩」。《陶雅》載:「康窯藍綠皆濃厚,故曰硬彩。雍窯則淺淡而美觀,有粉故也,其無粉者亦羼以他之淡汁,在諸色中推為妙品
康熙中期的瓷器彩繪深受明末清初畫家董其昌、陳洪綬、劉灃源、及「四王」的影響,構圖舒展,意境深遠。瓷器裝飾方面的內容有一部分貼近社會生活,或警世寓意,或祈福求壽。如康熙三十年之後,朝廷廣開科舉,弘揚漢文化。瓷器裝飾上書寫詩文詞賦,有「獨占鰲頭」、「米芾拜石」等內容的畫面,便是直接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另外,五彩器中還有描寫戰爭的場面,如俗稱「刀馬人」的戲劇故事和清裝人物騎射的圖案。這與當時康熙帝吸取明亡教訓,告誡子孫要發揚騎射的滿族傳統,倡導習文尚武的政治背景有關。
康熙《五彩水滸人物故事圖盤》以《水滸》中三位綠林豪傑為題材,構圖疏密得當,三個人物描繪得十分生動,人物表情刻畫人微,所有人物採用纖細而勁挺的線條勾勒,彩繪技巧十分精湛。人物臉部不上彩,整個畫面用彩沉穩,彩色豐富而不浮躁,其中黑色深濃如墨,藍色清亮,紅色如棗皮,亮而不浮,黃色老成,幾種色彩搭配和諧,十分完美,充分體現了康熙五彩的特徵,是五彩藝術精品。
康熙五彩由於色彩豐富,紅彩比明代五彩用得少,因此,畫面色彩沉穩、熱烈而不浮躁是其鮮明特色。康熙五彩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從陶瓷藝術基本要素——造型與裝飾方面分析,有幾點十分突出。造型方面康熙五彩選擇的瓷料精細,拉坯修坯端正細微,一絲不苟,坯體介面不留痕跡,這一點和明代不同;瓷胎是經過精心修坯的,但造型氣勢不失,仍留有古拙、凝重、質朴的感覺,這一點與清後期造型過於雕琢、輕薄之風亦不相同。康熙時無論官窯還是民窯,瓷器造型都很規矩嚴謹、古樸端莊,這和原料制備、制坯成型等工藝技巧的純熟密不可分。
康熙五彩瓷造型品種很多,大的造型所佔比例也多,如尊、觚、魚缸等都超過前代。康熙時造型新穎,許多器物開陶瓷造型之先河,反映了制坯技術的精熟。如觀音尊、棒槌瓶、玉蘭花觚、葫蘆瓶等,造型飽滿、挺拔,有很強的裝飾性和藝術性。
裝飾方面,康熙五彩的裝飾突出了瓷繪藝術的特徵,更加強調藝術感覺,少了一些市俗氣,多了一些書卷氣,或者說更接近了繪畫藝術,但又不是模仿繪畫,仍保持了鮮明的瓷繪語言。可以說,明清繪畫對康熙陶瓷裝飾影響是巨大的,在瓷器裝飾的構圖上吸收了中國畫的一些章法,從表現技巧上看,無論是勾線填彩形式的,還是沒骨小寫意形式的,都可以感受到中國畫的影響。特別值得一書的是,康熙五彩已打破了前代五彩勾線平塗的模式,並吸收了西洋繪畫的透視表現方法,在色彩處理上也注意了深淺、明暗,使畫面具有層次感、立體感,更具有藝術感染力。《陶雅》雲:「康熙五彩能力最大,縱橫變化層出而未窮也。」其「人物衣褶最為生動,樹則老千槎芽,花則風枝婀娜」。這些評論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康熙五彩裝飾的藝術特徵。康熙五彩以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獨步於中國陶瓷藝術殿堂,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雍正時期
雍正五彩和盛極一時的康熙五彩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是數量減少,二是在色彩上改變過去以濃艷為主的特點,趨於淡雅,圖案裝飾也從繁復變為疏朗,筆意由遒勁趨向纖弱。這種變化是兩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粉彩已成為當時的主流產品,它的製作方法、審美取向勢必影響五彩,雍正五彩在繪制工藝上就結合了粉彩中多層次的技法,從而取得清新靜謐的效果;二是雍正五彩在彩繪顏料方面仍以紅、黃、藍、綠、紫、黑、金等色為主,但彩繪效果已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雍正以後,五彩瓷逐漸被新的彩瓷品種所替代。
從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後,清代政治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瓷業的發展同其他經濟、文化事業一樣,隨同國勢之日衰,逐漸走下坡路。這正如《陶雅》所載:「中葉以後,深厚固不如康熙,美麗也不及雍正。惟以不惜工本之故,猶足以容與中流。嘉、道以降,畫工彩料直愈趨愈下……」清末五彩已不再風騷獨領。

❸ 關於在陶瓷器皿上畫圖案方法

我的方法是丙烯+指甲油保護層……
先用丙烯畫,再塗一層透明的指甲油,因為我只能弄到這兩種東西……不過很實惠
洗的時候小心不要摳它就掉不了

❹ 景德鎮瓷器種類詳解 九大種類你了解多少

景德鎮是「瓷器之國」的代表和象徵,製作瓷器歷史悠久,史籍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景德鎮瓷器精美絕倫,固有」瓷都」之稱。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很多,大多數都成為了世界名瓷,並且暢銷海外。那麼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有那些呢?下面讓小編帶大家來看看吧!



一、青花瓷

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之二粉彩瓷:粉彩也叫「軟彩」,是釉上彩的一個品種。所謂釉上彩,就是在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攝氏600度至900度溫度烘烤而成。粉彩瓷的彩繪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溫燒成的白瓷上勾畫出圖案的輪廓,然後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將顏料施於這層玻璃白之上,用干凈筆輕輕地將顏色依深淺濃淡的不同需要洗開,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濃淡明暗之感。由於砷的乳濁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覺,與各種色彩相融合後,便產生粉化作用,紅彩變成粉紅,綠彩變成淡綠,黃彩變成淺黃,其他顏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並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來獲得一系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給人粉潤柔和之感,故稱這種釉上彩為「粉彩」,在表現技法上,從平填進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風格上,其布局和筆法,都具有傳統的中國畫的特徵。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並與繪畫技法緊密結合,這是景德鎮陶工們的一項新的創舉。經研究化驗,所謂「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濁劑,屬氧化鉛、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濁作用,可以使彩繪出現濃淡凹凸的變化,增加了彩繪的表現力,讓畫麵粉潤柔和,富於國畫風格,因此博得「東方藝術明珠」的美稱。

早在清朝康熙後期,景德鎮的粉彩瓷就已問世,雍正時相當精緻,乾隆年間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珠山八友」留下很多粉彩畫的瓷器珍品,其領袖人物王琦,將一般的繪瓷方法應用於繪瓷板人物像,畫持精深,畫風新穎,被人們稱為「神技」。新中國成立後,粉彩瓷更有長足的發展,許多具有健康、清新、大方特色的新作琳琅滿目。藝術瓷廠生產「福壽牌」粉彩瓷獲國家金獎。



二、粉彩瓷

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之鬥彩瓷:鬥彩又稱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品種。鬥彩這個名稱,明代的文獻里未見記載。最早使用「鬥彩」這一名稱並給予解釋的,見於清雍正年間的《南窯筆記》:「成、正、嘉、萬俱有鬥彩、五彩、填彩三種,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鬥彩」。《南窯筆記》的作者認為,凡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拼成完整圖案的稱為鬥彩。陶瓷史上最為盛名的鬥彩是明代成化鬥彩,其中鬥彩雞缸杯更是精美絕倫,這與成化瓷器修胎極精緻細薄和施釉極晶瑩潤白有關。清代康、雍、乾三朝也都有藝術價值極高的鬥彩瓷器製作。鬥彩是中國古代陶瓷歷史中的一隻奇葩,是由江西景德鎮窯燒制的一種彩瓷。鬥彩這種陶瓷的裝飾方法,既不同於釉下青華的裝飾,也不同於釉上五彩,釉上粉彩,釉上琺琅彩和素三彩等釉上彩繪的裝飾,它是將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合,一同裝飾於同一件瓷器面上,形成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互爭奇斗艷的藝術表現力。根據目前文物調查和考古發掘的結果,鬥彩瓷器最早出現在明宣德時期的景德鎮御窯廠。鬥彩是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活塗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後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鬥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說起鬥彩瓷我們肯定不會感覺到陌生,在前不久鬧得沸沸揚揚,劉益謙以2.2億元高價拍得的雞缸就是屬於這種鬥彩瓷。



三、鬥彩瓷

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之四顏色釉瓷:色釉瓷又稱顏色釉瓷,是依靠釉水色彩的變化來裝飾瓷器的。通常在釉料之中調整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能達到改變釉色的目的,如銅紅、鈷蘭、鐵黑、鉛綠等等。在釉料里加上某種氧化金屬,經過焙燒以後,就會顯現出某種固有的色澤,影響色釉成色的主要是起著色劑作用的金屬氧化物,此外還與釉料的組成,料度大小,燒制溫度以及燒制氣氛有著密切的關系。人們說「自然界有什麼顏色,就可以燒制出什麼顏色的瓷器」。您如果參觀一下景德鎮的顏色釉瓷,就會相信此話不假。當然,有許多顏色釉的配料和燒制是十分困難的,如「祭紅釉」,就有千窯一寶之說。一般來講,顏色釉分如下幾個大類,如青釉、醬釉、黑釉、白釉、黃釉、綠釉、青白釉等等。其實每種顏色還可以再細分,如青釉就可以分成豆青、粉青、天青、梅子青等等近20多種。要注意的是顏色釉的劃分並不是根據肉眼對釉面顏色的判斷來確定的,比如宋代福建窯的一些青白釉,直觀看上去是白色的,但由於其所含各種微量元素的比例,決定了他仍是屬於青白釉。窯變釉和結晶釉色應納入色釉瓷范圍之內。



四、顏色釉瓷

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之五琺琅彩瓷:琺琅彩瓷是國外傳入的一種裝飾方法,清代時候,專供皇宮御用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康熙皇帝下令,將原本用於裝飾銅器的琺琅裝飾方法運用在瓷胎上,而創造了這種新的瓷器品種--琺琅彩瓷。琺琅彩瓷的製作是在沒有塗釉的素胎上描繪圖案紋飾,然後塗上釉料燒造而成,其中圖案紋飾特徵為有花無鳥。



五、琺琅彩瓷

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之六變色釉瓷:亦稱「異光變彩釉」。釉色隨光源不同而變化。以高級細瓷的白釉釉料作基釉,以金屬氧化物、非金屬氧化物及鈰、鐠、鐿等混合稀土氧化物為著色元素,經一定工藝處理,製成釉漿,施於坯體表面,在適當的燒成溫度下,產生物理與化學變化,生成一種新的固溶體。能在不同的光源照射下改變顏色,如在太陽光下呈淡紫色,在日光燈下顯天青色,在水銀燈下是深綠色,在高壓鈉燈下呈橙紅色等。



六、變色釉瓷

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之七古彩瓷:又名硬彩,為別於清代粉彩,一般稱明代五彩和清代康熙五彩為古彩。五彩,是以紅、黃、綠、藍、紫等各種帶玻璃質的彩料,按圖案紋飾需要施於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釩紅勾線,用單線平塗的方法,再在「彩爐」(在800-900度之間燒成)二次焙燒而成的一種古彩。由於它紅綠分明,層次較少,彩色鮮明透徹,故稱硬彩。古彩的色彩明凈晶瑩,色調對比強烈,形象概括誇張,線條剛勁有力,具有濃厚的民族藝術風格。古彩所描繪的對象甚多常見的有人物、山水、龍鳳、鴛鴦、松柏、靈芝、花草等。古彩瓷在歷次世界性的博覽會上,受到廣泛的稱贊。是景德鎮陶瓷技術的優秀傳統之一。就年代說,包括大明彩和康熙彩;就色彩說,有三彩、五彩和紅綠彩。其技法特點是單線條平面,線條剛勁有力,筆畫簡練生動,色彩對比強烈,形象概括誇張,民間風格濃厚,裝飾性強。



七、古彩瓷

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之八新彩瓷:瓷器釉上彩的一種。舊稱洋彩,出現於清末,是從國外引入的一種陶瓷裝飾方法。因當時採用進口彩料,畫面具西洋風格,故又名「洋彩」。先用五彩顏料在白瓷表層繪以各式畫面或圖案,再入彩爐烘烤,這種瓷器,稱新彩瓷。新彩瓷,系清末民初逐步發展起來的一個新品種。建國後,幾經改進,使新彩裝飾技法得以豐富和發展,並與現代工藝技術相結合,成為廣泛採用的裝飾形式。景德鎮現時流行的新彩中除頗有中國寫意畫風格的扁筆新彩外,還有鮮艷明快的刷花、噴彩,規整秀麗的平印、絲印貼花等。經過一系列改革創新,裝飾格調已形成了景德鎮陶瓷藝術的地方特色。新彩包括貼花、繪畫、刷花、噴花、印花、薄膜移花、描金加彩、套色印金、腐蝕金彩和各色電光彩等。其特色是色彩豐富,裝飾多樣,毛坯造型秀麗,花紋生動,格調新穎。1984年宇宙瓷廠生產的「高領牌」45頭新彩西餐具獲國家銀質獎。



八、新彩瓷

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之九雕塑瓷:雕塑瓷顧名思義就是通過雕塑而燒製成立體陶瓷的藝術品,簡稱瓷雕。它的製作需經模印、鋃嵌和鏤、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藝操作自經高溫燒煉才能完成。由於操作的方法不同,可分為圓雕、堆雕、鏤雕、浮雕、雕鑲、雕刻等種類。每類雕塑都有自己的特色,從陳列美術品到日用生活器皿以及玩具等都可通過雕塑使之具有誘人的藝術魅力。景德鎮的陶瓷雕塑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據史書記載,隋代就有獅、象大獸進獻皇宮。兩宋時期吸收陶、陶馬、石刻、泥塑等雕塑藝術提高技藝。明代出現許多精雕細刻的瓷佛像,頗負盛名。清代的鏤空轉心瓶,公道杯等都是著名的瓷雕產品。新中國成立後,瓷雕更飛快發展,當代的景德鎮,瓷雕工藝精湛,工藝種類齊全,有園雕、捏雕、鏤雕、浮雕等;產品多樣,有佛像尊神、花草魚蟲、亭台樓閣、動物玩具等;造型優美、形神兼備、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釉、釉下五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艷奪目。雕塑瓷廠生產的「散花牌」瓷雕產品獲全國優秀新產品獎。「觀音」、「關公」、「牡丹仙子」、「天女散花」、「八仙」、「三星」、「水滸」一0八將」等都是廣受歡迎的名品。



九、雕塑瓷

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暢銷全國,乃至世界。「世間萬事出艱辛」,陶瓷生產雖屬艱辛,但造福於世慶莫大焉。景德鎮陶瓷歷史悠久,工藝精湛,自古以來,無論是海內皇家王族、名門望閥,還是東南亞及西歐等海外貴人大戶,無不以買到或收藏有景德鎮陶瓷為寶賞,聲震環宇。詩人陳志歲《景德鎮》:「莫笑挖山雙手粗,工成土器動王都。歷朝海外有人到,高嶺崎嶇為坦途。」此詩不僅展現著「瓷都」的發展史蹤,更寫出了景德鎮瓷器的國際市場地位。



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繁多,造型優美,裝飾豐富,風格獨特。景德鎮出產瓷器種類可分為九大類:青花瓷、粉彩瓷、鬥彩瓷、顏色釉瓷、琺琅彩瓷、變色釉瓷、古彩瓷、新彩瓷、雕塑瓷。景德鎮陶瓷藝術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前面小編給大家詳細介紹了這九種景德鎮瓷器,大家看完後肯定對景德鎮瓷器更加了解了,關於景德鎮瓷器種類就先給大家介紹到這里想了解更多請繼續關注土巴兔學裝修吧!

❺ 古彩的工藝特色

古彩的色彩明凈晶瑩,色調對比強烈,形象概括誇張,線條剛勁有力,具有濃厚的民族藝術風格。
古彩所描繪的對象甚多常見的有人物、山水、龍鳳、鴛鴦、松柏、靈芝、花草等。古彩瓷在歷次世界性的博覽會上,受到廣泛的稱贊。是景德鎮陶瓷技術的優秀傳統之一。就年代說,包括大明彩和康熙彩;就色彩說,有三彩、五彩和紅綠彩。其技法特點是單線條平面,線條剛勁有力,筆畫簡練生動,色彩對比強烈,形象概括誇張,民間風格濃厚,裝飾性強。

❻ 清代民窯瓷器的製作方法和辨別方法哪位比較了解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種類方面均顯著增多,並且製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琢器中如琵琶尊、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觀音尊、太白尊、蘋果尊、杏葉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載、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雙陸尊、三羊尊、虯耳尊、鹿頭尊、絡子尊、牛頭尊、蒜口綬帶如意尊、撇口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及永、成瓷器不僅胎釉、紋飾維妙維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轉帶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書式金鍾罩等。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見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蛻變為粗笨,已逐漸失去前期的優秀傳統。例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別並不顯著,以後漸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類的器皿乍看外表極為相似,仔細觀察這三個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製品由於旋削細致,此種接痕多不明顯。如此所謂一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偽的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後者底大。特別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牆向外稍撇,較外牆約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盤、碗底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即所謂「跳刀」),而在官窯瓷器中則極為少見。至於康熙大盤有些是雙圈底,民窯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紋」,也是當時造型上比較常見的特徵。文物工作者在鑒別新舊真偽時每以這些作為一部分依據。

有些時代接近或後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於紋飾畫法和胎釉原料前後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區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細加以對比,便會發現他們之間的重要區別在於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有所不同,即永樂碗腹較豐滿,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時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著碗腹微削的缺點。這些細微的差別,是根據實物仿製時,因成型、燒窯等技術條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綻(仿品的器形往往與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區別,因仿製時雖按真品原器製造,在未燒前與真器原形盡同,但經過高溫燒成後,其形與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別。這可能是由於原料的配製和提煉的精粗不一致,而經高溫後縱橫收縮膨脹的結果,為鑒別器形的關鍵)。至於有些僅憑傳聞或只靠臆測而製成的仿品,如後世所仿的各式各樣的所謂「永樂壓手杯」之類,在造型上更是愈變愈奇(自嘉、萬間開始越仿越大,甚至後來的已不成杯而變為大碗),只要見過真的實物,自然就不致妄斷臆測。

(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

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且由於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大體說來,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不外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例如元瓷上慣用的變形荷花瓣(俗稱「八大碼」)圖案,就是在晉瓷紋飾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的出現,開辟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過去一色釉的單調局面。明、清以後各種色彩的發明更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成長、發展過程,因此也可據以推斷器物年代的遠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製品中顏色美麗的較少,而且釉里紅中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紅紋飾布局都非常美觀,圖案不僅重視主次協調,而且慣用多層連續的花邊紋飾,無論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至明代中期以後此種畫法漸絕,雖間或採用,但為數不多。此外由於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畫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如元末明初有些使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極不穩定,很不適於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畫人物的較少,也有所謂「元代人少,永樂無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說法。至於成化鬥彩,雖然色澤鮮明,晶瑩可愛,卻也受原料和技術的限制而有所謂「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的缺點,而且畫人物不論男女老少,四季均著一單衣,並無渲染的衣紋與異色的表裡之分。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對於鑒別真偽會有一定的幫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時代上的區別,如根據現在掌握的實物資料看,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假如我們遇到一件釉上黑輪廓的成化彩瓷器,就應該懷疑它是不是真實可靠,因為黑輪廓線的應用最早不超過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現,現知不會早於康熙晚期,當然也很難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贗品了。

至於乾隆時期由於大量使用洋彩,並且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的裝飾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筆法線條精細與紋飾奇異,從而有部分花樣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風格。這種瓷以乾隆中期以後的製品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時期的官窯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裝飾的。清代外銷瓷器中也有畫著西洋紋飾圖案的,都是比較別致的一種裝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而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的則是康熙時期的創作。例如「赤壁賦」、「騰王閣敘」、「前後出師表」、「聖主得賢臣頌」等,此種只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歷朝很少仿製。明確這一點,對判斷時代和辨別真偽的具體工作,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根據紋飾的筆法同樣也可看出時代特徵。例如康熙瓷器由於當時對繪瓷方法十分重視,因而官、民窯瓷器在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觀,而且瓷器上的圖案紋飾多是模仿名畫家的筆法。只以畫樹方法而論,康熙枝幹喜用披麻皴,顯得老筆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繪枝幹只是描繪皴點,工力雖細,但筆力纖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細從它的起落轉折等處看清筆法,自然會有助於我們的鑒定工作。至於明、清官窯紋飾多較為工整而板滯無力,民窯紋飾則氣韻生動而粗放不羈,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點。不過,在官窯中又有所謂「欽限、部限」之分,民窯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窯的作品,這種以清代帶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窯瓷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問題。這種封建社會的典型紋飾,一般說來固然也提供給我們一條判斷真偽和區分窯口的線索,然而並非是絕對的。相反,在民窯瓷器中既有五爪龍的紋飾,而官窯瓷器畫三爪、四爪龍的作品也不是沒有的。例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窯青花魚龍變化折沿洗」等均畫三爪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雲龍紋文具盒」畫四爪龍。而元代民窯青花紋器皿則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並且明、清民窯瓷器中也不乏此種例證。

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愛好和意願分不開。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於是多喜用八卦、仙、雲鶴一類的圖案作裝飾。清道光皇帝嗜愛鳥、犬、草蟲,因而這一類的畫面也出現得較多。又如清代有賞賜瓷器之風,舉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賜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蓮為主要紋飾,並以海水紋飾繪瓶口者為多(此種賞瓶通身共有九層花紋)。使用這種紋飾的含義,據說是表示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為重,蓮是廉(蓮、廉同音)潔,海水是象徵四海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統)萬年(萬年青)、二蟹(甲)傳蘆(臚)、三羊(陽)開泰、四十六子、五倫圖、六國封相、七珍、八寶、九蓮登、百福、百壽、紅蝠(洪福)齊天等,類似這些充滿封建迷信色彩的紋飾,在明、清瓷器上出現的很多,如能進一步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於我們掌握其發展規律大有裨益。

此外,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紋飾在同時代的銀器、漆器、銅器乃至織綉等方面得到有力旁證的事例也屢見不鮮。若能舉一反三,互相印證,往往能發現時代特徵,找出共同的規律,而對於歷代瓷器紋飾中較為突出的時代特徵尤其需要了如指掌。例如元瓷的變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滿色的畫法,永、宣瓷的牽牛花與海水江芽,正德瓷的迴文的行龍穿花,嘉、萬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畫,康熙瓷的雙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過枝花與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萬花堆和錦上添花等紋飾,在決疑辨偽中有重要作用。

總之,觀察瓷器紋飾既要考慮到它由簡單到復雜,由一色到多彩的發展過程,也要留意其題材內容、筆法結構以及時代風格和所用材料,並且多參考其他旁證,方可得出初步認識,當然還不能執此一端即輕下結論,因為後世利用所謂復窯提彩、舊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種種手法製成的仿品,往往足以亂真。必須進而結合其他方面的特徵,作全面的分析研究。
1、清代各朝的瓷器,內容豐富,既有共同風格,又各具不同的特點。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順治、康熙時,古拙、豐滿、渾厚,雍正時的秀巧雋永,乾隆時則顯規整,嘉慶、道光以後則稚拙笨重。

3、胎體,琢器類,一般薄厚適中,圓器類則有厚有薄。康熙時,胎體體重,質地堅硬細密。雍正時有胎質輕薄、細潤,潔白度高。道光以後的胎體厚笨、質地粗松。清代的琢器類腹、頸部接痕極為少見。明代留器露胎處,常泛火石紅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澤略顯青白。順治、康熙兩朝,釉面平整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分別呈青白、粉白、醬白,硬亮青等幾種色澤。雍正時釉面細臼瑩潤,多有桔皮皺紋。乾隆時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後的不夠平整,波浪明顯。晚清時施釉稀薄,釉質疏鬆,不夠堅致。

5、紋飾深受同時期繪畫的影響,民窯瓷器,寫意寫實並存,用筆豪放。御用官窯連器,圖案趨向規范化,用筆細致入微,構圖拘泥、繁縛。早期紋飾中的山水、樹木多採用斧劈簸,並加鍍點,古裝仕在高警秀麗,柔細的花繪採用沒骨畫法。晚期紋飾中的人物面部無神,鼻部隆大,這一時期龍紋形態不一,既有方頭大額、正肅蒼勁的,也有纖柔細身的,一般為獅子頭,龍發較多,龍腳明顯突出,兩支腳立體感強,龍身粗笨,一般畫為四爪和五爪,如同雞爪。

6、在清代,由於瓷器工藝受到了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因而在瓷器上出現了具有西方繪畫風格特點的花紋圖案。如在琺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繪畫西洋人物,樓房、船和狗之類的花紋圖案。

7、清代八寶圖案為輪、螺、傘、蓋、花、罐、魚、腸。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為光滑的砂底。順治、康熙時瓷器足型較為多樣。有雙圈層底、斜削式底、二層台式底、卧足、滾圓泥鰍背形足等。

9、景德鎮官窯多屬皇帝年號款,民窯有干支年款、吉祥語款、私家款及圖記款等。有印、刻、青花、紅釉、金彩、料彩、等多種,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並用,乾隆以後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又以楷書款為多,外圍以圓圈或方框格式。民窯款識多隨意亂寫,字體草率。

1、順治瓷器,正處於明末清初過渡階段,胎體厚重細潤、潔白堅致,器形樸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為多,一些琢器釉面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並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醬黃釉的特點。

3、青花色調大致分為四種,其中的翠青色與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漸多。

4、圖案紋飾,內容新穎。流行的紋飾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還有畫中題句等。

5、器足演變為滾圓的泥鰍背狀,底部可見螺旋紋,此時已流行明末出現的寬圈足的雙圈底足。

6、款識,分官窯款與干支紀年款,有楷書、隸書和篆書。
康熙
1、器形敦重古拙,新創器形繁多。琢器的頸部,較其它時期細長,圓器以墩式為主。
2、胎堅質細,縝密似玉,修胎規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變為中期的粉白與漿白色。中期以後至雍正時期又變化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國產珠明料,青花色調翠蘭色為主,均有色調深沉,緊貼胎骨的特點。

5、五彩與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濃重、艷麗,中期漸淡,晚期色調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塗醬黃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層含粉質的白釉,給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覺。

7、五彩是由紅、黃、蘭、綠、紫等五個顏色組成。明代 五彩是由紅、黃、綠、紫四種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組成。以釉上的蘭彩,代替釉下青花。還有紅、黃、綠、蘭、黑組成。康熙時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畫面富麗堂皇。

8、這時三彩器較為盛行,有黃地三彩、綠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醬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時還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紅和豆青三種釉下的色彩組成,它是康熙時期一種特殊品種。康熙抹紅,其色為正朱,鮮艷奪目,其官窯彩碗為最佳。釉里紅亦為上乘。

9、康熙後期,出現了郎窯紅,器物口沿有「燈草口」是從明代永樂時期出現的。

10、康熙時,彩繪人物,多用蘭筆勾出面目,甚為耐久,美人兩頰又往往暈以淡赫,頗為嬌燒。人物衣裙最為生動,樹則老乾銼費槎榧,花則風枝婀娜。畫松為茄色之干, 墨色之針,渲以硬綠,給人以濃翠欲滴的感覺。

11、圖案紋飾時代感較強,其畫意、筆法、布局、施彩工藝等均有特定的時代韻律。題材為歷史典故、人物故事,還有漁家樂、耕織圖、海、樵、耕、讀等。此外,還有草蟲、花鳥、雲龍、山水、八仙人、八仙慶壽、八寶、博古、纏枝花卉、樓台殿閣、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寬厚圈足、雙圈底、二層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時有一種雙底大盤,足底有兩個圈,在兩圈之間,有個深槽,這種雙底大盤,比較典型。還有這時的筆筒特點是上下兩部分粗些,中腰較細,底面有一圈無釉。

14、康熙宮窯款以書寫為主,大多寫在器底部,有少數寫在器身上,一般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窯器物一般無款,有的器物僅有青花雙圈或一秋葉、盤腸等。

1、雍正瓷的造型特點是:雋秀爾雅,小巧玲瓏,以盤、碗、杯、碟和小件器物為主。器型比例協調,有所謂的「曲線美」。

2、胎薄體輕,大器規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種繁多,釉面有桔皮紋,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點。

4、窯變紅釉,由這時開始出現,是由紅和蘭兩種顏色交織一起,蘭色多於紅色。

5、爐鈞釉,也是從這時開始的,是由高梁紅和松石綠兩種顏色交錯在一起。

6、青花色調為青白和粉白。青花顏色層次不如康熙時多,一般的只有2一3個深淺顏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艷。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繪人物、景物,都明顯縮小,畫面聚收。粉彩紋飾細膩,色調淡雅,立體感強。在施彩的紋飾周圍,側視往往可見白釉地襯托處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暈」。

8、紋飾有工筆畫風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細膩嫵媚。

9、鬥彩器比康熙時又有提高,無論是彩色還是花紋 圖案都較前更為精細,用彩較薄,色調顯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開始法琅彩瓷器稱「古月軒」比康熙時的製作工藝更為精細。這時琺琅彩與康熙時有顯著區別:康熙時,一般都是帶彩地的較規矩的圖案畫。而雍正時,都是不帶彩地的繪畫,特別是講求畫意,而且繪畫題材也多了起來,如花鳥、山水、松、竹、梅等,表現極為生動形象。

11、雍正時紋飾仍以繪畫為主,圖案特別工整別致。寫生畫中的花卉、禽獸非常生動,表現的陰陽面也很明顯與當時的紙絹畫風相同。

12、繪畫紋飾有纏枝花卉、折枝花卉、過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鳥、花蝶、雲龍、雲鳳、團龍、團蝶、八寶、壯丹、喜鵲登梅、山水、人物、西廂記、嬰戲圖、十六子、仕女圖、八仙人及樓台殿閣等。

13、器足規整,足邊滾圓,露胎窄細。

14、官窯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也有六字三行楷書款,都有青花雙圓圈、青花雙方框,個別也有不帶邊框的,還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圖章款。
乾隆時期資器的鑒定
1、造型規整,比例適宜,外觀曲線雖不及雍正時的優美,但仍比嘉、道時期的雋秀,小件器物尤為精緻。前期器型和雍正時一樣恰到好處,後期則顯呆滯。此後各朝的造型風格,除嘉慶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樣夕長余者皆 為依次遞減,每況愈下。
2、前期胎體細潤,後期漸趨粗糙。

3、青花呈色雖有多種表現,但以穩定的純正蘭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蘭各色,色調均沉著,紋飾清晰。

4、爐鈞釉到乾隆時與雍正時不同,其顏色由松石綠和深蘭色組成。

5、法琅彩也稱「古月軒」或叫「瓷胎畫琺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書的蘭料款。

6、古銅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進行繪畫,用來模仿古代青銅器的紅、綠、蘭各色銹斑,這是乾隆時期瓷器彩色的發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紅、黃、蘭、綠、等彩地進行可繪畫,可稱為彩地繪畫。

8、有的彩地上開出圓光進行繪畫,稱作開光繪畫。

9、由乾隆開始出現了彩地軋道,這種軋道,是用工具劃出來的,像軋出來的一樣,因而稱為軋道。

10、出現了用粉彩繪畫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資釉面,常有似漣滿的均勻小皺紋。

12、製作工藝水平極高、精巧、秀麗、無奇不有,為制瓷史上所罕見。

13、圖案紋飾,時代特徵鮮明,繪畫工細、層次清晰, 畫鳳嚴謹而細膩。

14、器足較前朝寬厚、足脊滾圓,有的塗以黃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處,多有刮削胎體留下一圈小鋸齒痕。

15、官窯年款,多數是篆書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個別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書圖章款。楷書款比較少。民窯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1、嘉、道時期資器的胎骨與乾隆時期相比變化不太大,只是胎質顯得粗松一點。在胎骨的潔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較前朝略厚。從道光時起,器型線條生硬,常常見棱見角,無圓潤秀美感,顯得拙笨。

2、瓷器釉質變粗,釉面上普遍出現了「細桔皮釉」及 輕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顏色還是白中閃青色,但潔白程度不如乾隆時期,後來逐漸變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稱「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燒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按花紋圖案的大致形狀施以一層白粉料質,然後再在白粉上面繪以青花花紋圖案,最後施釉燒制。堆粉青花的紋飾凸起,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具有立體感。這種堆粉青花最早始於康熙時期,到雍正、乾隆時有燒制,但數量不多,而到嘉、道時期才比較盛行。

4、花紋裝飾仍以繪畫為主,但保留了乾隆時期的遺風。繪畫平整、細致,所繪紋飾不如乾隆時生動活潑,成為比較死板的圖案式,寫意畫較少。道光日才能將名人書畫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畫出五、六個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緻殊絕。

5、繪畫題材主要有:雲龍、雲鳳、龍鳳、三羊、獅球、花鳥、花蝶、草蟲、花卉、四季花(壯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連、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嬰戲圖)、風景(廬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壽字、御句詩等多種文字裝飾。

6、喜字常常是與青花淡描裝飾在一件器物上。這種青花談描雙喜字的紋飾最初是從乾隆時開始出現的,到嘉道時期才逐漸多起來。

7、在嘉、道時期,凸雕的鐵花紋飾開始多了,雖然在乾隆時已出現,但數很少。這種鐵花紋飾,一般都裝飾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稱「哥瓷鐵花」。

8、屬於影地繪畫、移地軋道、彩地開光、綠里底及耳飾等,在乾隆時比較時興的多種形式的瓷器花紋裝飾方法,到嘉、道時,更加普遍應用。

9、器物造型發生了一些變化,屬於盤、碗類器物增多。屬於瓶、尊等大型立體器物比較少了。此時出現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10、由道光時開始出現了作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兩件將軍罐、兩件花觚)俗稱「五大件」。

11、嘉慶、道光款識形式;①官窯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圖章款,楷書年款較少。②民窯器物,多數無款,書寫年款的只是極少數。其形式為「大清××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書款。③慎德堂為道光窯,以三字直款為佳。皆為抹紅楷款,亦有金款。民窯還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恆堂」,多數為青花、紅彩楷書款。④嘉、道時期還盛行仿製成化時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劃 「成化年制」的「豆於款」(即刻劃年款後,用醬釉施在款上,形如豆乾狀),在哥瓷鐵花器物上,多是這種「豆乾」款識。
1、咸豐到宣統這幾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質方面比不上嘉、道時期。這時胎質越來越變得粗松,胎骨也相應變厚了。
2、由咸豐時開始,瓷釉逐漸變粗,瓷釉與胎骨結合不夠緊密,因而出現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現象比嘉、道時期更為嚴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經常還出現有氣泡及脫釉現象。白釉不如嘉、道時潔白,而逐漸變成了白中微閃灰顏色。

4、窯變紅釉,這時又有了較大的變化。釉面上蘭紫色彩斑,越變越少,而紅顏色的面積越來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幾乎看不到蘭紫色斑了。 到光緒、宣統時,還出現了另一種由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窯變紅釉。

窯變紅釉的演變過程是:雍正是蘭色多於紅色:乾隆時是蘭色少於紅色;嘉、道是紅色多於蘭色;咸豐以後是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到光緒、宣統時是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

5、青花的顏色,只有1一2個層次,在同治末期環出現了一種蘭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後堆粉青花比較少了,這時青花下面的堆粉極薄,顏色淡淺。

6、由咸豐到宣統這一時期,粉彩發生了顯著變化。粉彩的料質由精細變為粗糙,粉彩的顏色由濃艷變為淡淺。

①咸豐、同治時,粉彩的含量比較多,彩粉比較濃厚,而且在精細粉彩器物上,往往還描繪金彩,所以此時粉彩表現得十分艷麗:②光緒、宣統時,粉彩含粉量減少,粉料非常淡淺。

7、軟彩,是同治晚期出現的。到光緒、宣統時比較盛行。軟彩器物,只有民窯有,宮窯軟彩尚未見到。

8、水彩,是光緒末期出現的,此種色彩不含粉質,具有彩料薄,顏色淡之特徵。它是光緒末期,宣統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種色彩。

9、紋飾以繪畫為主,但繪畫日趨草率,缺乏章法,表現得極不形象,也不精美。繪畫人物,比較呆板無生氣。繪畫花鳥,禽獸沒有生氣活潑之感。

10、官窯文飾絕大多數是工筆畫和規矩的圖案畫;民窯多數是寫意畫。同治晚期和光緒時期盛行軟彩寫意畫,畫稿則出自明、清兩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羅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畫家,但畫的很不像。

11、這時紋飾還有五倫圖、二十四孝圖、司馬光擊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狀元及弟、馬上封候、三星人、福祿壽等。

12、繪畫題材有:人物、山水、花鳥、蝴蝶、獅子、禽獸、雲蝠、龍雲、龍鳳、白菜、三果、八寶、八卦、博古、鍾鼎、九桃、纏枝蓮花、纏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壽字等。

13、紋飾中的喜字,在威豐、同治和光緒時期都極為盛行.此種青花雙喜字特點,在幾個時期的表現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豐時,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比較工整,筆道也較細②同治時期,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就不大工整,筆道漸寬起來了;③在光緒時期,雙喜字書寫的極不工整,不但筆道較寬,同時字體也變得模糊了。

14、這時期的耳飾主要有:獅耳、獸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繪畫、彩地開光、彩地軋道及綠里、綠底等紋飾的品種不大時興了。

16、咸豐、同治時期,哥瓷器物上,特別盛行鐵花裝飾,光緒時較少。

17、光緒、同治時期,小雞、小博古的花紋裝飾較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雙喜字,在同治時比較盛行。

19、光緒、宣統時期,大博古、鍾鼎插花、校子花、富貴白頭、天女散花比較普遍。

20、由咸豐開始直到宣統,除小部分瓷器製作較精細外,而大多數器物都較以前幾朝變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時的資器那樣細致。這時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屬於瓶、尊等各種類型的陳設減少,而多數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實用品,如膽瓶、天球瓶、串帶瓶、將軍罐、粥罐、鳥食罐、香爐、魚缸、花盆、水仙盆、臉盆、一品鍋、捧合、節合、油合、扎斗、水壺、印合、筆洗、筆筒、帽筒、茶壺、茶碗、茶葉罐、酒溫、酒蠱、盤、碟、扣碗、羹匙、煙壺、瓷枕、綉墩、掛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觀音人等。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膽瓶、茶葉罐、帽筒、茶壺、茶碗和成套的盤、碗等器物比較盛行。膽瓶不僅有150 件、300件、500件,還有1000件的大地瓶。

❼ 彩瓷的裝飾方法

釉下彩
一般來說,釉下彩就是用彩料在成型的胎體上繪畫紋飾,然後再施一層透明釉,經過1200—1250℃左右的高溫一次燒成。
考古學家發現,三國青瓷釉下彩,晚唐、五代的越窯釉下褐彩,北方磁州窯的白地黑彩、黑褐彩,這些釉下彩的裝飾方法,不是將彩料直接畫在胎體上,而是畫在施一層白色化妝土的胎體上再施透明釉。因為早期青瓷胎體呈青灰色,宋、金時北方瓷胎土粗糙有雜質,古代工匠為了提高瓷器的質量在胎上施一層化妝土遮蓋胎的遜色,以便增加瓷器的美感。釉下褐色和釉下黑彩經科學家測定,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鐵元素在低濃度下還原燃燒出青色,氧化時呈黃色;高於3%的濃度呈褐色、醬色;如果再高,則易呈黑褐色或黑色。
唐長沙窯的釉下褐色彩斑及褐綠彩繪有的微微帶點紅色,據科學家研究,這是由於使用彩料中的銅元素在還原性氣氛下,其銅的含量在千分之幾時,易看成紅色,濃度越高越易成綠色,若在氧化性氣氛下極易生成綠色或藍色。
元、明、清時景德鎮燒制的青花、釉里紅,為釉下彩名品。青花是以天然的鈷礦為色料繪於瓷胎表面,施以透明釉後,經高溫燒成白地藍花瓷器。據考古發現早在唐代的河南鞏縣、宋代的浙江、元明時代的雲南玉溪等地都有青花瓷的出現,元、明、清景德鎮成為青花瓷的中心產地。
釉里紅瓷器燒制難度較大,所用的彩料為銅的氧化物,繪於瓷胎表面,施以透明釉後,在高溫還原焰中燒成釉里紅瓷器。但銅在高溫下極易擴散、揮發,因此氧化銅彩料的配製、研磨技術以及燒成的溫度等工藝要求很高,所以對還原焰的掌握必須恰到好處,否則就會功虧一簣。由於銅元素所具有的特性及工藝難度,所以釉里紅瓷器初創階段精美的產品不多,傳世品極少,到清代康熙年間,才真正燒制出艷麗的釉里紅瓷器。清代康熙時發明的釉里三色,有的稱為釉下三彩,在製作時要在胎體上浮雕山石或花朵,然後用含有鈷、銅、鐵三種元素的彩料,分別繪畫紋飾或塗地,再罩上一層透明釉,呈現出青花釉里紅、豆青,有的還有粉白色為一體的高溫釉下彩瓷器。到乾隆時仍有製作。
清宣統時期湖南醴陵還發明了釉下五彩,即將各種彩料直接繪畫在瓷器的胎體上,再施一層透明釉,經高溫燒成。燒制方法簡便,並提高了生產率,是近代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一個新成就。
總的來看,中國傳統釉下彩瓷是利用鈷、鐵、銅和錳四種主要元素的著色效果和筆繪技巧裝飾而發展的一類名瓷品種。
釉上彩
釉上彩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高溫釉上彩,一種是低溫釉上彩。高溫釉上彩是指在用著色彩料彩繪經高溫一次燒成的彩瓷。在傳世品中,早在西晉後期,青釉瓷器上出現的黑褐色點彩及北方磁州窯的黑褐色彩釉都將彩料繪在生釉上經高溫一次燒成的。這類高溫釉上彩的色調比較單調,大多是用一種黑色或黑褐色裝飾。由於在高溫下燒成,高溫釉上彩的彩料多數向釉內擴散,比低溫釉上彩牢固。磁州窯彩瓷所用的著色彩料主要是含鐵的礦石,當地稱「斑花石」。含鐵的多少直接影響色彩,色料中的含鐵量減少時就呈赭褐色甚至淺茶色,用量加大才能形成深黑色。據科學家化學分析,黑色的含鐵量是褐彩含鐵量的一倍以上。
低溫釉上彩是將備好的彩料在已經燒成的白釉或其他顏色釉瓷器上彩繪紋飾,然後置於爐中低溫烤燒(烤花時的溫度800—850℃),是經過二次燒烤製成的。常見彩色有紅、藍、綠、紫、黑、白等色,所用彩料多為天然礦物,主要是含鐵、鈷、銅、錳等呈色元素。這幾種基本色料要調配使用,才能滿足彩繪時深淺、濃淡的需要。如鐵紅(礬紅),有油紅、珊瑚紅、棗皮紅;金紅有胭脂紅、胭脂紫;黃色有鐵黃(釉)、銻黃(彩);綠色有低溫陶胎綠釉,瓷胎釉上綠彩(松綠、蔥綠、湖水綠),中溫型的孔雀綠。另外還有幾種與鈷元素調配的,釉上藍彩,金紅與鈷藍配製的茄皮紫,鈷與錳配製的「奼紫」,以及鐵黑等。烤彩溫度要嚴格掌握,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色調。宋、金時期北方磁窯的彩繪及元、明、清時期景德鎮的各種釉上彩繪瓷器,都是用這種裝飾方法。
彩繪在明代以前多為單線平塗,無論是花卉花鳥或是山水人物,畫面線條剛勁有力,古樸雅緻。清代各種釉上彩繪色彩艷麗,畫面生動活潑,立體感強。
青花加彩
青花加彩都是先將青花紋飾燒成後,再在帶有青花紋飾的瓷器釉面上進行彩飾,然後經二次爐火烤花燒成。釉面上彩完全按瓷畫設計的要求進行,由一種到多種。如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金彩、青花紅彩、青花五彩,成化鬥彩,弘治、正德時期的青花綠彩,或青花紅、綠彩以及清代的青花胭脂彩、青花粉彩等都是用這種方法製作。 成化鬥彩是在以青花加彩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加強了青花紋飾的繪畫。綜觀成化鬥彩的裝飾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青花原料在瓷胎上勾出紋飾的輪廓線,罩上透明釉,燒成淡描青花瓷器,再在青花雙鉤線內填以所需色彩,由一種到多種不等,形成釉上彩,而後再入爐烘燒而成。這種裝飾方法製作的鬥彩畫面多為二方連續的圖案或多種不同形式的圖案。有的書將這種裝飾手法稱為「填彩」。另一種是用青花原料在瓷胎上勾出紋飾輪廓線的全體或主題,同時還加上青花渲染的局部紋飾,罩上透明釉,經高溫燒成青花瓷器,再在瓷畫上根據紋飾的設色需要,用多種方法施彩,然後再經爐火烘燒而成。施彩方法,除填彩外,還有覆彩(即在青花紋飾的上面覆蓋一層彩色)、染彩(即在青花紋飾的邊緣渲染一些彩色起到烘托作用)、點彩(即有的畫面青花紋飾為主,用釉上彩稍加點綴)等。這類彩瓷的器表紋飾展開後宛如一幅繪制精巧、色彩宜人的工筆畫。
另外,青花粉彩,亦是清代雍正與乾隆時期值得稱道的釉下彩與釉上彩爭奇斗妍的產品。
素三彩
素三彩的燒制從傳世品看可分為兩類,一類為低溫彩釉陶器,一類為低溫彩釉瓷器。唐三彩、遼三彩、金三彩為低溫彩釉陶器,是由東漢低溫釉陶發展而來的。三彩釉陶的燒制方法是用粘土做胎成型乾燥後,入窯素燒,溫度為1000℃一l100℃;然後在胎上再施以配製好的各種彩釉料,入窯釉燒溫度約850℃—900℃。主要色彩為黃、綠、白、藍等,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主要產品。
真正意義上的素三彩是低溫彩釉瓷器,明代由景德鎮燒製成功。在製作時,先將設計好的圖案花紋,在用瓷土做的坯胎上進行刻劃,乾燥後置於窯內經1280℃—1320℃高溫素燒成瓷胎,然後再根據紋飾設色的要求,在瓷胎上施低溫彩釉,將各種彩釉分別用筆填塗於所設計的花紋圖案中,也有的將一種彩釉一次澆滿全器,再剔去一部分,剔去的部分是需填塗其他色彩的地方。最後入窯釉燒,溫度為850℃—900℃。也有在先燒好的白瓷器上,繪低溫彩釉紋飾的,多為清代製品。
總之,素三彩是中國在制瓷工藝上高溫素燒胎與低溫釉燒相結合的一種制瓷技法。
色地彩
色地彩瓷的裝飾方法與素三彩相同,也屬低溫彩釉瓷器。從外觀上看,以一種彩釉為地,再施一種低溫彩釉為飾的器物。如黃地綠、黃地紫、綠地紫等。

❽ 正確的瓷器鑒定方法

方法/步驟1:

觀型

瓷之型代表和展現著歷史、人文、政治、經濟乃至形制和生產力發展的傳承脈絡。是一個時段政治經濟發展演繹過程最直接的體現。由於是最貼切、最真實的人文濃縮,因而,我們研究認識瓷之型的演繹過程也便於了解社會的進程與發展。如果我們對某一類的器物,從起源到發展的全過程有一番系統的了解,如瓷壺類,那麼我們從器型,全然可以粗略地以型斷代,然後依據同時代的取材、用料、配方工藝、人文歷史等進行全方位的核實論證,就完全有可能准確的斷其年代。假如說年代確立不了,那就容易張冠李戴,形成老虎吃天,無法下爪。由此可說,鑒定瓷器,觀型斷代是堅定的第一要素。

❾ 古代瓷器有什麼鑒定的竅門,

(一)造型是鑒定瓷器的重要依據
仿製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雋秀,未必能學其古拙。因為一件器物的創作,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准以及技術條件都有密切的關系。一般說陶瓷器在紋飾、胎釉等方面均能體現各時代的特色,但造型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若能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可以在鑒定工作中掌握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狀,大體是古時簡朴,隨同時代的演進而漸趨繁復。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常見有相當大的器形。例如傳世的元青花與釉里紅大碗有口徑達42厘米,青花和釉里紅大盤的口徑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於胎體厚重,燒制不易,難免有翹棱、夾扁、凹心、凸底等變形的缺陷,因而過去文獻多有元瓷粗率之論,其實這是不夠全面的。元瓷紋飾之豐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盤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為十二瓣花形),足見當時製作認真,雖底足之微也不輕易放過。此種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後便不復見(永、宣只見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無花足盤)。
永樂時一般盤、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內凹,圈足較元代放大,顯得格外平穩。特別是胎土陶煉精細,造型輕重適宜。永樂時期另有一種純白脫胎帶暗花的器皿,胎體非常輕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謂「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銷」的詩句。這種「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盤、碗之類,後世雖有仿作,但在暗花紋飾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種類更加繁多,無論盤、碗、杯、壺、罐、瓶等製作都非常精緻,而且能獨出心裁,銳意創新,如「無擋尊」可稱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時曾經仿製外,後世很少有此種仿品。目前傳世品中常見的永、宣時期造型有:雞心碗、花澆、僧帽壺、長圓腹執壺(流口為葫蘆形)、天球瓶、扁腹綬帶葫蘆瓶、四季委角獸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至成化時期在瓷質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纖巧,而且也無大器。弘治傳世瓷器雖不多,但以黃釉雙耳罐、碗著稱於世。正德時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筆架、插屏、墩式碗、磨盤式香盒、七孔出戟圓腹高足瓶等。嘉、萬以後造型漸趨復雜,在器形上有很多創新之作,文獻上有所謂「製作益考,無物不有」的記載。只以文具一項來說,就有筆架、筆盒、筆洗、水丞、硯台、顏色碟、顏色倉(俗稱溫盂)、印盒等多種多樣。更有大魚缸、大罐、大瓶、大盤(嘉靖黃地青花大盤口徑有達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勝過元代;其他如鏤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燈台、綉墩等不勝枚舉。可以說在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時期的作品來未免粗製濫造。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種類方面均顯著增多,並且製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琢器中如琵琶尊、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觀音尊、太白尊、蘋果尊、杏葉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載、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雙陸尊、三羊尊、虯耳尊、鹿頭尊、絡子尊、牛頭尊、蒜口綬帶如意尊、撇口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及永、成瓷器不僅胎釉、紋飾維妙維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
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轉帶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書式金鍾罩等。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見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蛻變為粗笨,已逐漸失去前期的優秀傳統。例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別並不顯著,以後漸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類的器皿乍看外表極為相似,仔細觀察這三個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製品由於旋削細致,此種接痕多不明顯。如此所謂一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偽的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後者底大。特別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牆向外稍撇,較外牆約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盤、碗底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即所謂「跳刀」),而在官窯瓷器中則極為少見。至於康熙大盤有些是雙圈底,民窯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紋」,也是當時造型上比較常見的特徵。文物工作者在鑒別新舊真偽時每以這些作為一部分依據。
有些時代接近或後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於紋飾畫法和胎釉原料前後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區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細加以對比,便會發現他們之間的重要區別在於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有所不同,即永樂碗腹較豐滿,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時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著碗腹微削的缺點。這些細微的差別,是根據實物仿製時,因成型、燒窯等技術條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綻(仿品的器形往往與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區別,因仿製時雖按真品原器製造,在未燒前與真器原形盡同,但經過高溫燒成後,其形與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別。這可能是由於原料的配製和提煉的精粗不一致,而經高溫後縱橫收縮膨脹的結果,為鑒別器形的關鍵)。至於有些僅憑傳聞或只靠臆測而製成的仿品,如後世所仿的各式各樣的所謂「永樂壓手杯」之類,在造型上更是愈變愈奇(自嘉、萬間開始越仿越大,甚至後來的已不成杯而變為大碗),只要見過真的實物,自然就不致妄斷臆測。

(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
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且由於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大體說來,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不外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例如元瓷上慣用的變形荷花瓣(俗稱「八大碼」)圖案,就是在晉瓷紋飾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的出現,開辟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過去一色釉的單調局面。明、清以後各種色彩的發明更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成長、發展過程,因此也可據以推斷器物年代的遠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製品中顏色美麗的較少,而且釉里紅中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
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紅紋飾布局都非常美觀,圖案不僅重視主次協調,而且慣用多層連續的花邊紋飾,無論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至明代中期以後此種畫法漸絕,雖間或採用,但為數不多。此外由於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畫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如元末明初有些使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極不穩定,很不適於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畫人物的較少,也有所謂「元代人少,永樂無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說法。至於成化鬥彩,雖然色澤鮮明,晶瑩可愛,卻也受原料和技術的限制而有所謂「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的缺點,而且畫人物不論男女老少,四季均著一單衣,並無渲染的衣紋與異色的表裡之分。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對於鑒別真偽會有一定的幫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時代上的區別,如根據現在掌握的實物資料看,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假如我們遇到一件釉上黑輪廓的成化彩瓷器,就應該懷疑它是不是真實可靠,因為黑輪廓線的應用最早不超過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現,現知不會早於康熙晚期,當然也很難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贗品了。
至於乾隆時期由於大量使用洋彩,並且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的裝飾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筆法線條精細與紋飾奇異,從而有部分花樣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風格。這種瓷以乾隆中期以後的製品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時期的官窯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裝飾的。清代外銷瓷器中也有畫著西洋紋飾圖案的,都是比較別致的一種裝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而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的則是康熙時期的創作。例如「赤壁賦」、「騰王閣敘」、「前後出師表」、「聖主得賢臣頌」等,此種只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歷朝很少仿製。明確這一點,對判斷時代和辨別真偽的具體工作,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根據紋飾的筆法同樣也可看出時代特徵。例如康熙瓷器由於當時對繪瓷方法十分重視,因而官、民窯瓷器在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觀,而且瓷器上的圖案紋飾多是模仿名畫家的筆法。只以畫樹方法而論,康熙枝幹喜用披麻皴,顯得老筆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繪枝幹只是描繪皴點,工力雖細,但筆力纖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細從它的起落轉折等處看清筆法,自然會有助於我們的鑒定工作。至於明、清官窯紋飾多較為工整而板滯無力,民窯紋飾則氣韻生動而粗放不羈,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點。不過,在官窯中又有所謂「欽限、部限」之分,民窯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窯的作品,這種以清代帶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窯瓷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問題。這種封建社會的典型紋飾,一般說來固然也提供給我們一條判斷真偽和區分窯口的線索,然而並非是絕對的。相反,在民窯瓷器中既有五爪龍的紋飾,而官窯瓷器畫三爪、四爪龍的作品也不是沒有的。例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窯青花魚龍變化折沿洗」等均畫三爪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雲龍紋文具盒」畫四爪龍。而元代民窯青花紋器皿則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並且明、清民窯瓷器中也不乏此種例證。
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愛好和意願分不開。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於是多喜用八卦、仙、雲鶴一類的圖案作裝飾。清道光皇帝嗜愛鳥、犬、草蟲,因而這一類的畫面也出現得較多。又如清代有賞賜瓷器之風,舉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賜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蓮為主要紋飾,並以海水紋飾繪瓶口者為多(此種賞瓶通身共有九層花紋)。使用這種紋飾的含義,據說是表示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為重,蓮是廉(蓮、廉同音)潔,海水是象徵四海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統)萬年(萬年青)、二蟹(甲)傳蘆(臚)、三羊(陽)開泰、四十六子、五倫圖、六國封相、七珍、八寶、九蓮登、百福、百壽、紅蝠(洪福)齊天等,類似這些充滿封建迷信色彩的紋飾,在明、清瓷器上出現的很多,如能進一步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於我們掌握其發展規律大有裨益。

❿ 關於瓷器的彩繪,你知道有多少種

景德鎮的陶瓷繪畫是一種具有內涵的藝術創作,藝術家在陶瓷繪畫作品中不僅有藝術內容的再現,能足夠表達出藝術家內心的思想感情。景德鎮陶瓷繪畫是色彩、造型、線條、技法等結合起來的藝術性實踐。每個陶瓷繪畫藝術家都有自己的創作風格,所表現出來的陶瓷繪畫作品也有差異,都是藝術家的代表。瓷器繪畫也就是中國畫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在瓷器繪畫中的藝術體現。王掌櫃為你介紹景德鎮瓷器繪畫的五種表現手法。
一、粉彩
粉彩是陶瓷繪畫表現手法之一,又稱為「軟彩」,色彩豐富、色柔雅緻、光澤亮麗。粉彩繪畫技法分為兩種:粉彩陶瓷填色技法和繪畫技法,稱為釉上彩的粉彩是在燒制的瓷釉上進行彩繪,入窯經過高溫烘烤而形成的。以含砷顏色作為粉底,再用干凈的毛筆將顏色進行暈開,使得圖案的顏色由明到暗的漸漸過度,讓畫面更加有層次感,在含砷的乳濁作用下產生粉化效果。因為顏色的量不一樣,產生出來的粉化顏色深淺也不一樣,展現出不同的畫面效果。這種畫面感給人帶來柔和感,粉彩簡單率直、富貴豪華、濃筆艷抹而別具一格。之所以稱之為「粉彩」。
二、古彩
古彩是一種傳統的陶瓷釉上工藝裝飾,顏色鮮明透亮,包括素三彩和五彩。古彩主要是採用玻璃狀的紅、黃、藍、綠等顏色釉。金屬著色劑是古彩的主要顏色發色成分,在瓷胎上用釩紅、生料進行勾線,單線的平塗技法,在800~900℃進行烘烤。古彩顏色燒制後色彩透徹,十分艷麗,富有裝飾感。古彩在畫面上構圖嚴謹、用筆剛勁有力,所謂的骨法用筆,形象概括誇張,古彩的顏色堅硬,礬紅彩料時間越長越紅亮。

三、青花
青花瓷是傳統的一種彩瓷,也俗稱青花,屬於釉下彩,在剛燒制好的泥坯上進行彩繪,青花料分為「平等青、珠明料、石子青、回青四種」。青花紋飾豐富多彩,如動物紋、人物、花鳥、植物等。青花通過高溫燒制後的釉下彩裝飾,呈現出素雅恬靜之美感。當代青花工藝主要是誇張變形、水墨寫意、裝飾,根據不斷創新的青花工藝技法,具有色彩明亮、發色鮮艷、燒製成率高效、呈色穩定的特點。當代青花技法表現出的畫面富以豪放、雄渾、富麗、層次繁多。
四、新彩
新彩是近現代出現主要的一種釉上彩裝飾,新彩具有一種西方風格,又被稱為洋彩。新彩顏色色相豐富、發色穩定,具有直觀性。新彩工藝不僅顏色豐富多彩,工藝形式得到藝術界的認可。新彩工藝融合中西結合的手法,結合中國畫風格,創造出屬於中西方文化的中國瓷器作品。
五、顏色釉
顏色釉屬於一種釉色陶瓷,是瓷釉的一種,以其純凈典雅。顏色釉瓷是通過釉水的色彩來裝飾出瓷器的效果的,需要通過高溫燒制色彩才能鮮艷明亮,才能夠展現出瓷的光彩奪目、絢麗無比、紋理舒暢的特色。顏色釉瓷通常是在釉料中調整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加入鐵、銅、錳、鈷等氧化金屬,然後再加以適當的燒制條件,就能達到改變釉色的目的,釉面就會呈現青、褐、紅、藍等各種色澤。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閱讀全文

與關於古彩瓷繪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鋼的熱處理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46
智遠一戶通使用方法 瀏覽:822
駕駛避免剮蹭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734
胸上縫的訓練方法 瀏覽:106
太原公交乘車碼使用方法 瀏覽:944
三星手機撥號快捷鍵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28
如何辨別鑽石好壞的方法 瀏覽:431
hdlc檢測方法 瀏覽:670
水培石斛蘭的種植方法 瀏覽:426
乾式變壓器項目研究試驗方法 瀏覽:386
青春期偏頭疼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66
瓷磚成型缺陷解決方法 瀏覽:392
一歲半亞麻籽油的食用方法 瀏覽:28
蟲害處理方法哪裡找 瀏覽:416
決戰平安京有哪些方法登錄 瀏覽:578
小腿劃傷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478
如何測量磷酸鹽的方法 瀏覽:976
平穩序列檢測方法 瀏覽:919
不打針治療咳嗽的方法 瀏覽:280
毛利潤30利潤計算方法 瀏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