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畢業設計課題擬採用的研究手段(途徑)和可行性分析怎麼寫
採用的研究手段:
(1)文獻研究法:根據所要研究內容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獲得充足的資料,從而全面地了解所研究課題的背景、歷史、現狀以及前景。
(2)研究項目分析法:在進行理論的搜集與分析之後,根據現有的研究項目整體系統進行分析與設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使理論有理有據,設計更合理。
可行性分析:
1、總論,包括項目名稱,利用外資方式,主辦單位,主管部門,項目負責人,項目背景,項目具備的條件等。
2、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包括產品名稱、規格與性能、市場需求情況,生產規模的方案論證,橫向配套計劃,產品國產化問題及銷售方式、價格,內外銷售比例等。
3、主要技術與設備的選擇及其來源,包括採用技術、工藝、設備的比較選擇,技術、設備來源及其條件與責任。
(1)給設計師的研究指南方法與實踐擴展閱讀:
畢業論文的基本教學要求是:
培養學生綜合運用、鞏固與擴展所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學生處理數據和信息的能力。
培養學生正確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⑵ 設計師必讀的20本書籍推薦
設計師必讀的20本書籍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為您整理的設計師必讀的20本書籍推薦,希望您喜歡!
設計師必讀的20本書籍推薦
1.《設計心理學》
作者: [美] Donald A.Norman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0年
本書堪稱設計心理學的經典力作。作者唐納德·A·諾曼,美國認知心理學家、計算機工程師、工業設計家。本書以輕松的筆調,將本能、行為和反思這三個設計的基本概念加以闡述,以此說明了情感在設計中所處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本書最後所指出,我們都是設計師,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實際上都在與設計打交道。
2.《藝術的故事》
作者: [英] 貢布里希 (Sir E.H.Gombrich)
出版社: 廣西美術出版社
出版年: 2008年
全書概括地敘述了從最早的洞窟繪畫到當今的實驗藝術的發展歷程,以闡明藝術史是“各種傳統不斷迂迴,不斷改變的歷史,每一件作品在歷史中都既回顧過去又導向未來。”
貢布里希爵士,其殫見洽聞,斐然文采之作,往往寥寥數語就能闡發一個時期的整個氣氛。他以一本《藝術的故事》極為成功地教會了成千上萬的人如何去欣賞前人的繪畫,這是一部博學動人的精彩之作,也是有關藝術的書籍中最著名、最流行、而又最經久不衰的著作之一。
3.《設計的法則》
作者:威廉·立德威爾(William Lidwell) 等
出版社: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年: 2010年
《設計的法則》的目錄按照字母順序和法則類別各自分類。每項法則都是兩頁對照的形式。左頁包括法則簡短的定義、進一步的描述、範例,以及法則使用的指導方針。註解列在文本的右側,提供細節與參考資料。右頁包括圖例與相關圖解,使讀者對法則有更直觀的進一步了解。
4.《設計方法與策略——代爾夫特設計指南》
作者:[荷]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工業設計工程學院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4年
設計師的創作離不開直覺和創造力,同時也離不開設計方法。本書是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工業設計工程學院50多年來對產品設計方法的經驗總結。該書放棄了對設計方法的贅述,直接展示了72種核心設計方法、策略和技巧。其中,有些方法是代爾夫特獨創的,且已廣泛流傳。每一種方法、策略和技巧均用單獨的一頁文字來描述,並輔以插圖說明。
5.《疾風迅雷》
作者: 杉浦康平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 2006年
杉浦康平,國際知名平面設計家、書籍設計家、神戶藝術工科大學名譽教授。1932年生於日本東京,1955年東京藝術大學建築科畢業,1964-1967年任德國烏爾姆(UIm)造型大學客座教授。1970年起開始書籍裝幀設計,創立以視覺傳達論、曼茶羅為中心展開亞洲圖像、知覺論和音樂論的研究。1982年獲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金獎,1998年被授予日本國家紫綬勛章等。亞洲圖像研究學者第一人,曾策劃多個介紹亞洲文化的展覽會、音樂會和相關書籍的設計,以其獨特的方法論將意識領域世界形象化,對新一代創作者影響甚大。將亞洲傳統的、神話的圖像、紋樣、造型的本質形容成“萬物照應的世界”,見諸於多部著作。
6.《藝術與視知覺》
作者: (美)阿恩海姆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1998年
《藝術與視知覺》看起來,藝術似乎正面臨著被大肆泛濫的空頭理論扼殺的危險,近年來,真正堪稱為藝術的作品已不多見了。它們似乎在大量書籍、文章、學術演講、報告會、發言和指導等——這一切都是想要幫助我們弄清楚什麼是藝術,什麼不是藝術;什麼人在什麼情況下創造了什麼作品,他為什麼或為了誰才創造了這些作品等等——組成的洪流中淹沒了。在我們眼前出現的是一具被大批急於求成的外科醫生和外行的化驗員們合力解剖開的小小的屍體。由於這批人總是喜歡用思考和推理的方式去談論藝術,就不可避免地給人造成這樣一種印象:藝術是一種使人無法捉摸的東西。
7.《認知與設計:理解UI設計准則》
作者:[美]約翰森(Jeff Johnson)著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
用戶界面設計准則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的規律。本書是交互設計領域的大師Jeff Johnson的新作,從簡單的認知心理學理論出發,輔以豐富的案例,將設計與心理學有機結合起來,闡明了一系列用戶界面設計准則以及在實踐中的運用。第1版大獲成功,深受專家和讀者好評,第2版不僅更新了案例和研究數據,而且還增加了全新的章節討論人類如何做決定,以及手眼協調的規律。如果你在從事交互設計的工作,那麼這本書必不可少。
8.《今日文字設計》
作者: 赫爾穆特·施密德
出版社: 中國青年出版社
出版年: 2007年
本書收錄了15個國家88位設計師的作品,展現了現代文字設計的面貌。
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利西茨基、奇希霍爾特、茨瓦特、沃爾夫岡·魏因加特、維姆·克勞威爾、杉浦康平、埃米爾·魯傑爾、卡爾·格斯特納和赫布·魯巴林等。新版又收錄了內維爾-布羅迪、阿普麗爾·格雷曼和安尚秀的作品。通過沃爾夫岡·魏因加特、維姆·克勞威爾、杉浦康平、弗朗哥·格里尼亞尼、約翰·凱奇和赫爾穆特 ·施密德的評論。本書回顧了20世紀文字設計的發展歷程。
9.《世界現代設計史》
作者:王受之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2年
《世界現代設計史/王受之設計史論叢書》共分九章,對世界現代設計史的源流、發展及現狀進行通論式的闡述,描述世界現代設計史上的各個時期重要流派、重要人物、重要作品,展現世界現代設計史的基本輪廓、構建基本框架。
10.《通用設計法則》
作者:[美]威廉•立德威爾,[美]克里蒂娜•霍頓,[美]吉爾•巴特勒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3年
本書是第一部跨越各專業領域的設計著作,圖片豐富,使用方便。用清晰易懂的語言解說設計概念,且配有將概念用於實踐的圖示實例。從“80/20法 則”、“意元集組”、“娃娃臉偏見”、“奧卡姆剃刀”、“自相似性”到“講故事”等通用法則。讀者可從這125條法則中,快速地吸收寶貴經驗,避免致命錯誤,開啟更多、更好的溝通與創意。
11.《為真實的世界設計》
作者:[美]維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
這本書通過為第三世界國家所做的產品與服務等這些最佳實踐的例子,質疑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興起的消費文化。此書預想了設計行業的未來,在保持自然和諧的條件下,他們實施教育來滿足“大部分”世界持續增長人口的需求。對於設計與批判,帕帕奈克用語言強調了他對於工業設計自我限制的觀念和擁抱所有被設計替代的人類行為的抨擊,這具有重大意義。
12.《美的歷程》
作者: 李澤厚
出版社: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出版年: 2002年
《美的歷程》從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其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賤、漢畫石之“浪漫主義”,“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三品類,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由浪漫而感傷現實之變遷等等重要觀念,多發前人之所未發。
13.《讓創意更有黏性》
作者:奇普•希思/ 丹•希思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07年
設計師不能沒有創意。如果想要把觀點傳播給他人,讓創意直抵他人的內心,就應該讓它具有強有力的“黏性”。國際知名行為心理學家希思兄弟在《讓創意更有黏性》中指出讓創意直抵人心的六條路徑——簡單:精煉核心信息;意外:吸引維持注意;具體:幫人理解記憶;可信:讓人願意相信;情感:使人關心在乎;故事:促人起而行動。
14.《設計幾何學—— 關於比例與構成的研究》
作者:[美] 金伯利·伊拉姆
出版社: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出版年: 2003年
作者金伯利·伊拉姆揭示了數學與美的神秘關系,用平實的語言表達晦澀難懂的數學。《設計幾何學——關於比例與構成的研究》用它的細節簡圖,不僅解釋了測量科學怎樣提供信息,甚至創造自然界和藝術作品中的美,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運用這些技術在我們自己的設計中創造美。
15.《IDEO,設計改變一切》
作者:[美] 蒂姆•布朗(Tim Brown)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1年
本書是IDEO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蒂姆•布朗的最新著作。在書中,作者帶領我們認識“設計思考”。這本洋溢著活力、能夠啟發靈感的指南,是每位迎接今日挑戰以創造明日機會的人不可或缺的寶典。
16.《設計中的設計》
作者: [日] 原研哉
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6年
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先生,在本書中提出了這樣一個思考:設計到底是什麼?先生從“re-design”21世紀的日常用品再設計出發,分析了日本設計的方方面面。並提及了關於信息建築的思維方式、設計領域的再配置等等。原研哉先生認為,“設計”的意義定會超越技術的層面,為我們的生活觀和人生觀注入力量。
17.《設計的覺醒》
作者: [日] 田中一光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09年
田中一光,日本設計協會、AGI(國際平面設計協會)成員,日本卓有成就的平面設計家。作者以親筆文字將讀者帶入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去體驗與眾不同的設計人生,進而認識一個真實、全面的田中一光。同時也能從中了解到日本設計的點點滴滴。
18.《王受之講述產品的故事》
作者:王受之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出版年: 2005年
王受之先生作為我國設計理論和設計史專家,可謂中國現代設計奠基人之一。作者說,他這輩子都在講設計的故事,只不過以前老在講台上講,很少通過書的方式和大家講。現在就想和大家通過這本薄薄的書來講故事。本書通俗易懂,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領略產品的故事,也可以欣賞到各國風情的縮影。
19.《亞洲的書籍、文字與設計》
作者: [日] 杉浦康平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 2006年
這本書收錄了國際著名平面設計家、書籍設計家杉浦康平近年與中國、韓國及印度的六位著名設計師——呂敬人、黃永松、安尚秀、鄭炳圭、R.K.喬希(R.K.Joshi)、柯蒂·特里維迪(Kirti Trivedi),就東方各國的文化異同,亞洲的書籍、文字、設計以及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所進行的對談,通過他們的對話使讀者得以分享這些設計師們對本國的文化、文字的思考,以及如何將其融入實際設計工作的體會和經驗。而書中配合各處對談內容分別選刊的杉浦康平和六位設計師的作品,也為讀者提供了從思想到實踐的典範。
20.《簡約至上:互動式設計四策略》
作者:[英]Giles Colborne 著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
本書介紹互動式設計的技術與技巧,講述如何從目標用戶的需求和期望出發,結合人類本身的心理特徵和行為特點,用最簡單的方法創建易用、有效而且讓用戶愉悅的設計。書中闡釋了合理刪除、分層組織、適時隱藏和巧妙轉移這四個令互動式設計成果最大程度簡單易用的策略。本書適合Web應用、互聯網產品、移動應用及其他交互設計人員閱讀。
⑶ 非常中肯實用,給新手VI設計師的幾點建議
對於很多新手設計師來說,VI設計可能是一個比較高大上的工作,也有不少人看作是比較賺錢的活,因為VI設計費用相對比單項LOGO/廣告設計等要高出不少。
於是,網上也出現很多的VI設計套餐供選擇,什麼經濟型、豪華型...... 全是套路!
或許正是這些現象的出現,讓眾多客戶與新手設計師迷惑了方向?
那麼,
我們究竟如何開始做好企業或品牌VI設計?
今天我來給大家分享下當年我也作為一個新手,是如何開始學習與實踐的,也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VI 即:視覺形象識別,也就是企業品牌在面向顧客時,每一個環節的形象、導示與視覺氣質的展現設計。
1,參考是學習的開始
我記得8年前我接到第一單VI設計時,首先非常的興奮,因為終於有了一次真正的實踐機會。但又非常的緊張,因為在此之前完全沒有設計過一套完整系統的VI;所以第一步就是通過互聯網找資料,想辦一切方法,找出這個客戶所有能找到同行或關聯品牌有關的一切資料,記得這次VI設計項目,我找到出了近1G的參考資料。這裡麵包含了有很多東西:LOGO、VI手冊、實際環境、店面應用、推廣物料、網站、視頻等等非常豐富!
可以說找資料的過程就是最好的學習過程,對於新手初級階段來說,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人能手把手的去教你,只有靠自己用心、用力、用腦去探索一切!相信當你認真找完資料,並都進行研究學習一遍之後,你的腦海時已經有一個方向了。
2,為客戶想到更多
我們在網上都能見到很多大企業的品牌VI系統,通常看起來多而全,但實際很多物料只是作了一些演示模板,因為對於大企業的後期執行,更細節的部分將交由下級設計部門,或者外發廣告公司完成!
而對於眾多中小成長型企業來說,這樣的VI系統 設計顯然是不實用的!因而我在8年前做第一套VI系統時,就為客戶想到了更多細節,每一個項目我們都作為最終的執行文件來設計。
比如戶外廣告、X展架等,不是設計個模板效果就行,而是融入文案內容等相關信息,以便文件可以直接用於推廣執行。
3,VI設計就是體驗設計
VI設計的每一個項目,不單單是平面排版的設計,而是基於品牌整體的感觀體驗設計。
在設計之前,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客戶的客戶通過互聯網、展會、戶外廣告等了解到企業或品牌是的印象,當客戶達成初步合作意向,驅車來自企業總部(工廠),他們對於企業環境、標識標牌、團隊服裝、業務資料等等一系列的體驗感如何?
這一切都是需要你作為品牌VI的系統設計師進行策劃的,因此,設計師最好能去到企業實地的考察與體驗一下,異地的客戶也可以讓客戶多拍些實際環境的照片以供考慮。只有這樣做出來的VI才是符合真實體驗的。
4,無創新,不設計
從N年前第一次做VI設計開始,我就在心底制定了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VI設計不能套模板,必須為每一家企業進行專屬的量身定製。
每一次新的VI設計項目,必須有融入一些創新的設計,必須塑造出企業獨特的符號識別形象。
每一次給客戶物超所值,比如:早期VI設計取費不高,但我們都按10倍以上的價格標准去設計,最終客戶也能感覺出來的,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VI設計的價值。
5,多關注時代新趨勢。
在新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未來的眾多企業將轉變成為小而精的現代型企業,他們將更加註重環境的體驗與網路的互聯。因而,在企業品牌VI整體形象設計方面,也將會逐漸轉變為以實效可落地為准則。甚至,VI體驗設計早已不再是局限於一本VI手冊,而是站在企業實際需求出發,更好的將VI形象系統導入到展會、畫冊、包裝、網站、宣傳片等等。
總之,如果你只是將VI設計看作賺錢活,那樣可能會讓你失去更多機會!如果你是真心全意去探索鑽研,去為客戶多想一點,那麼我相信,賺錢就只是順帶的事。
⑷ 藝術設計心理學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有哪些
藝術設計心理學,顧名思義,是對於藝術設計的心理方面的學科。(如果你是寫論文,在開頭可以找一些名人、書里的定義)
說到藝術設計心理學對於設計藝術實踐意義,就不得不說設計與藝術的區別。設計的好壞,取決於客戶、消費者對於設計的評價。而藝術,關注的是藝術家心理的感想,和如何通過自己的方式(技法)表達出來。所以,藝術設計,更多的是體現消費群體的意願,而藝術是體現藝術家的意願。
當然,現在有不少藝術家也走向市場,但是,一個好的藝術家,不會因為市場而改變自己的方式方法;而好的設計師,是會通過市場來調節自己的設計的。
藝術設計心理學設計藝術學的一個分支,它試圖從心理學角度研究設計的事件、人物、產品甚至歷史。
第一,預見事物的發展發現,是通過研究它的歷史而確定的。這個是藝術設計心理學的第一個實踐意義。
第二,既然是心理學,更多的是注重人的心理,確切地說,是消費者的心理。把消費者的需求、心理研究透徹,對於產品的滿意度會有很大的幫助。
第三,藝術設計心理學對於設計師來說是必修課。一是了解市場的需求,同時也了解藝術構成等方面,使得設計更美觀,有更好的銷路。
第四,對於藝術家來說,藝術作品不需要實用。而對於設計師來說,實用是首要條件,而美觀是市場的催化劑。這些也是藝術設計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方面。
⑸ 畢業論文設計研究方法步驟及措施怎麼寫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
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
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
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
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
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
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
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
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
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
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
必要途徑。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
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
,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
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
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
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
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
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
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
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
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
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1)個人調查,即對組織中的某一個人進行調查研究;(2)團體調查,即對某個組
織或團體進行調查研究;(3)問題調查,即對某個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
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數量研究法
數量研究法也稱「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
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
一種研究方法。
模擬法(模型方法)
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根
據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活動。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創造新知識,產生出新穎而獨特的成果
或產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美國數學、通訊工程師、生理學家維納認為
,客觀世界有一種普遍的聯系,即信息聯系。當前,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新時代,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可
以開發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據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的原理,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傳遞、加工和整理獲
得知識,並應用於實踐,以實現新的目標。信息方法是一種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揭示
事物的更深一層次的規律,幫助人們提高和掌握運用規律的能力。
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是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
法。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長期運用的較為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種簡單的研究方法,它將已有的現象、規律和理論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驗證,給予敘述並解
釋出來。它是對各種理論的一般敘述,更多的是解釋別人的論證,但在科學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
地提出問題,揭示弊端,描述現象,介紹經驗,它有利於普及工作,它的實例很多,有帶揭示性的多種情況
的調查;有對實際問題的說明;也有對某些現狀的看法等。
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就是在撇開研究對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況下,用數學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一系列量的處理,從而
作出正確的說明和判斷,得到以數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它們的質和量是
緊密聯系,質變和量變是互相制約的。要達到真正的科學認識,不僅要研究質的規定性,還必須重視對它們的
量進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確地認識研究對象的本質特性。數學方法主要有統計處理和模糊數學分析方法
。
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思維和准確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包括歸納演
繹、類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辯想像、分析綜合等,它對於一切科學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系統科學方法
20世紀,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橫向科學的迅猛發展,為發展綜合思維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學
研究方法不斷地完善。而以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資訊理論方法為代表的系統科學方法,又為人類的科學
認識提供了強有力的主觀手段。它不僅突破了傳統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變了科學方法論的體系。這
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為經驗方法,作為獲得感性材料的方法來使用,也可以作為理論方法,作為分析感性
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方法來使用,而且作為後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顯。它們適用於科學認識的各個階段
,因此,我們稱其為系統科學方法。
⑹ 如何撰寫課題的設計思路,方法和內容
1、設計思路的撰寫⑺ 2021年,設計師「成長進階」必讀的15本設計書單
告別了最困難2020,迎來了新的2021年;新的一年,新的開始,新的征程,作為設計師,自身的成長提升最重要,嚴哥為你准備了一份「含金量」極高的設計書單。
每一本書推薦的標准就是站在當下的節點,基於過往的閱讀和對行業的了解,給大家推薦一本你認為最應該讀的書。
根據不同的背景和方向,推薦的視角也非常多元話,這15本精心挑選的書單,在不局限於UI和設計方法論的同時,也有當前流行的交互設計、用戶體驗設計等多個方面的推薦。
希望能通過這份書單,帶給大家更多思考和啟發,在關注新趨勢的同時,也能切實給大家帶來更加快速的成長和一些方向。
一、《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
關鍵詞:設計原理 通俗 易懂
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第4版)(圖靈出品)
本書出自一位世界級設計師之手。復雜的設計原理在《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中凝煉為親密性、對齊、重復和對比4個基本原則。作者以其簡潔明快的風格,將優秀設計所必須遵循的這4個基本原則及其背後的原理通俗易懂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包含大量的示例,讓你了解怎樣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設計出美觀且內容豐富的產品。
書中並不是那種大的設計理念和什麼大道理,就如書名一樣,是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把簡單的事情說復雜可能大多數人都可以做,但把復雜的東西表述的簡單易懂,而且是大家都懂就是很難得可貴了。
二、《簡約至上-交互設計四策略》
關鍵詞:交互設計 四策略
簡約至上:互動式設計四策略(第2版)(圖靈出品)
《簡約至上:互動式設計四策略》介紹互動式設計的技術與技巧,講述如何從目標用戶的需求和期望出發,結合人類本身的心理特徵和行為特點,用最簡單的方法創建易用、有效而且讓用戶愉悅的設計。《簡約至上:互動式設計四策略》適合web應用、互聯網產品、移動端及交互設計師閱讀。
整本是都是圍繞著簡約這個中心來闡述,告訴我們如何把產品做得簡單易用,總結了合理刪除、分層組織、適時隱藏和巧妙轉移這四個策略幫助產品做到提升易用性,從使用者真實的需求出發,打造用戶覺得簡單、高效、簡潔的產品使用體驗。
三、《點石成金》
關鍵詞:網頁設計 用戶體驗 可用性
點石成金:訪客至上的Web和移動可用性設計秘笈(原書第3版)
本書剖析用戶的心理,在用戶使用的模式、為瀏覽進行設計、導航設計、主頁布局、可用性測試等方面提出了許多獨特的觀點,並給出了大量簡單、易行的可用性設計的建議。這本書短小精悍,語言輕松詼諧,書中穿插大量色彩豐富的屏幕截圖、趣味叢生的卡通插圖以及包含大量信息的圖表,使枯燥的設計原理變得平易近人。
很薄的一本書,不到 200 頁,中間介紹了一些很基礎很實用的 Web 交互設計原則和經驗,圖文並茂,一小本都是精華。「Don』t make me think——別讓我思考」非常點題而直接,一個產品就是要不讓用戶思考,而是要讓用戶在見到產品的那一刻,直覺上已經理解了產品的功能和邏輯。
四、《設計心理學 3-情感化設計》
關鍵詞:設計心理學 情感化設計
設計心理學3 情感化設計(修訂版) 中信出版社
唐納德提出了三種層次的情感化設計理論:本能層次設計(Visceral)、行為層次(Behavior)和反思水平設計(Reflective),簡單理解就是,設計的視覺吸引人,功能人性化,同時還能有情感共鳴三個層面。
設計不當當只是視覺層面,應該是從「平面視覺」中創造「品牌體驗」,品牌設計不僅是「視覺的看」,更是「體驗的心」。創造具有幸福感的設計,幸福感的設計為品牌注入生命力,滿足顧客的情感需求,使顧客對品牌產生依戀,使情感上的共鳴深深打動消費者的心靈。與消費者建立情感聯系,滿足顧客各種情感需求是情感化設計的主要任務,同時也是提高品牌競爭力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五、《設計師要懂心理學》
關鍵詞:設計心理學 易學易用
設計師要懂心理學(設計心理學權威力作,設計師必讀經典!)
本書從人的感知、注意、記憶、思維、動機等方面出發,直接剖析認知心理,全面深入了解用戶。精美的圖片,生動的示例,基於認知原理給出密切相關的設計小貼士,讓枯燥的設計心理學變得趣味橫生、易學易用。
並將心理學原理和設計相結合,每個問題對應到我們的設計當中,看後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同時,簡短的小故事十分具有趣味性,不斷吸引你去閱讀本書的更多內容。有利於拓寬視野,創新思維方式,從而幫助設計師打造更完美的用戶體驗。為你的設計加分!讓設計有理有據,不再是一件想當然的事!
六、《About Face 4 交互設計精髓》
關鍵詞:交互設計 經典之作
About Face 4:交互設計精髓(紀念版)(博文視點出品)
《About Face 4: 交互設計精髓》是一本產品和系統的交互設計指南,全面系統地講述了交互設計的過程、原理和方法,涉及的產品和系統有PC端、Web 應用、移動端、信息亭、數字醫療系統、數字工業系統等。運用《About Face 4: 交互設計精髓》的交互設計過程和方法,有助於了解使用者和產品之間的交互行為,進而更好地設計出更具吸引力和更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七、《破繭成蝶-用戶體驗設計師的成長之路》
關鍵詞:網易設計師 交互設計 用戶體驗
破繭成蝶:用戶體驗設計師的成長之路(非同步圖書出品)
系統地介紹了用戶體驗設計師應具備的能力,合作對象工作流程等等,也為新手設計師們在工作中會遇到的各種常見難題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書中包含很多實際案例,沒有空話大道理之類,都是很實實在在的方法技巧。引用用豆瓣的評論,本書適合以下幾類人:對交互設計感興趣但零基礎的人;交互設計相關專業學生;交互設計職場新人;有一定資歷但提升很慢的設計師;面對產品經理極度絕望崩潰的設計師。
八、《U一點料》
關鍵詞:阿里巴巴 設計思維 設計方法
出的一本講設計體驗思維的書籍,書中通過設計思維的講解和案例分享的形式,從設計觀、思考體系,設計方法等維度深入淺出的講述了 1688 UED 在設計項目中的實踐,給業務落地和用戶體驗提升帶來價值,從而讓公司的業務在整個商業環境中保持競爭力。此書的出現也給我們極有價值的思考模板與行為參考。
九、《金字塔原理》
關鍵詞:長壽人生 社會思考
金字塔原理實戰篇2(新版)
《金字塔原理》是一本講解寫作邏輯與思維邏輯的讀物,全書分為四個部分。想要系統的學習交互設計,它應該是第一本入門書籍。學習如何清晰地表達(語言、文字),就是建立邏輯思維的過程。寫作優秀的人,一定邏輯清晰;優秀的交互設計人員一定可以提供層次清晰的文檔。
十、《微交互: 細節設計成就卓越產品》
關鍵詞:微交互 細節 產品設計
平庸的產品與偉大的產品差就差在細節上。本書把常見模式拆分的細,進行局部改造;偏移動端的交互設計。
作者Dan Saffer將通過這本書展示怎麼設計微交互,即位於功能之內或周邊的那些交互細節。你的手機怎麼靜音?你怎麼知道有新郵件了?怎麼修改應用的設置?諸如此類的交互細節,既可以毀掉一個產品,也可以成就一個產品。高效而有趣的微交互,涉及觸發器、規則、循環和模式,還有反饋。透過書中生動、真實的設備及應用示例,讀者將理解微交互對於塑造產品個性、賦予產品賣點的重要意義。
十一、《交互設計: 設計思維與實踐》
關鍵詞:設計思路 案例多
交互設計——設計思維與實踐
《交互設計:設計思維與實踐》可作為設計學專業中交互設計、用戶研究、可用性測試等相關課程的專業教材。讀者對象主要包括專注於數字產品設計和用戶體驗的交互設計師、用戶界面設計師、項目經理、可用性測試工程師以及交互設計和用戶體驗等相關方向的學生。
又一本良心國產書!案例多,重實踐,注重設計思路。
十二、《通用設計法則》
關鍵詞:設計方法 實用 工具書
通用設計法則
這是一本講述125種通用的設計方法的書籍,適用於各行各業的同學運用在項目設計中。本書2頁一個方法,圖文案例相結合,非常干凈利落。書中提到的「焦點小組」「啟發式評估」「用戶體驗地圖」等方法已廣泛應用於設計師的日常工作中。正如作者想要傳達給讀者的理念「假設很好,驗證更佳」,《通用設計方法》是一本可以放在辦公室桌上常備的工具書,待讀者在生活工作中去應用。
十三、《瞬間之美》
關鍵詞:web設計 設計原則 方法
《瞬間之美:Web界面設計如何讓用戶心動》是界面設計領域的暢銷書中文版。通過重現用戶面對Web應用時由始至終的完整情境,主要針對Web應用中幾乎所有相關元素,例如Search、Screencast、Blog 、Wizard、 RSS、 Rate 、TagCloud 以及Form的布局、交互甚至客服等都提出了值得借鑒的解決方案。書中通過30 多個故事,闡明了如何將好的設計原則運用到實際的Web 應用程序界面中,使界面引人入勝,如何創造完美的瞬間,給用戶以美好的體驗。
十四、《重塑用戶體驗》
關鍵詞:設計原則 交互設計
優秀的用戶體驗是產品成功的關鍵所在。《重塑用戶體驗——卓越設計實踐指南》中,業務假設、卡片分類、頭腦風暴、設計實踐、設計驗證,乾脆利落的把所謂「體驗重構」給說明白了,並以項目結構的方式清晰地為讀者展現了可用性的概念、用戶需求分析、創意的產生、草圖的繪制、人物角色的創建、原型製作、網站設計和最終產品評估的完整過程。
該書以簡明、易於領會的方式,為初涉本領域的人提供了一種易於傳承的導覽(從定義用戶需求到實際的設計以及最終的評估);為讀者提供了創建有用、易用和人們實際想用的網頁與網站的實用操作指南。講解如何遵從已有設計原則,快速上手交互設計。
十五、《精益設計》
關鍵詞:設計方法 設計團隊
《精益設計:設計團隊如何改善用戶體驗》這是一本探討設計流程的輕量化書籍,希望可以更新設計師頭腦中現存的「過時的」設計流程方式。適合敏捷團隊和想要精簡冗餘流程使設計「短、平、快」的設計從業者和團隊管理者閱讀。雖然出版了一段時間,但其中對於人本身而非工具的重視、對於「適應性」而非「預見性」的探討、還有作者的諸多理念,在如今來看仍有巨大的借鑒性。
根據精益創業法的理念歸納出了行之有效的精益設計方法,讓設計團隊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設計出更好的用戶體驗。本書重點介紹了如何利用精益設計來改善用戶體驗,讓團隊擯棄為設計而設計的心態,通過迭代來增進認識,提高效率,並以成果為基礎進行設計。另外,書中有大量的案 例分析和研究探討,還有很多操作性建議。
最後
以上就是這次為大家推薦的15本書,不知大家是否有讀過這些書,如果沒有讀過可以嘗試著讀一下,希望可以給你的設計賦能!看過別人列的書單不代表自己也買書了,更不代表自己把書看完,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重在加持,加油吧,干圖人!!!
⑻ 急 求 設計說明與分析的報告書 論文 5000字左右 謝謝
解構設計心理學——設計心理學發展思路探微
許多人認為設計與純藝術創作沒有區別,只單純地看到設計的感性一面,而不願意揭開設計的理性面紗。在現代設計發展的100多年的歷史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它對市場的巨大作用,企業大力推廣和廣泛應用設計以獲取巨額利潤,卻沒有發展相應的設計理論。在繼續發展的過程中,由於設計理論的缺乏,設計發展混亂,難以形成健全的學科體系。同時在實踐中,設計師也越發認識到設計理論的重要指導作用,迫切要求進行設計理論的研究。根據設計學科的需要,從純工程學、純科學學科的內容中經過提煉,現已形成一些較為成熟的設計理論,如人機工程學、色彩學等。然而設計理論還有更廣闊的領域急待發展。隨著設計向縱深方向發展,設計師越來越不能隨心所欲地創意,而必須考慮設計過程中人的因素,分析消費者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徵。設計心理學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對這些因素進行研究。
設計是一門十分典型的邊緣學科,與許多其他學科相互交叉,真正理清設計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建立成熟的設計理論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國外對設計理論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度,但仍處於探索和發展的階段;國內起步晚,理論研究更是有限。這種狀況反映在設計心理學的研究中,設計心理學的內容難免混亂。為了長遠的發展,當務之急應理清設計心理學的研究思路。
設計的過程,無論是從為「誰」設計的「誰」,還是從設計師的角度考慮,都牽涉到心理學問題,這些問題都具有設計學科的特點和規律性,需要進行專門的研究。
設計心理學,是以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手段去研究決定設計結果的「人」的因素,從而引導設計成為科學化、有效化的新興設計理論學科。其研究對象,不僅僅是消費者,還應該包括設計師。消費者和設計師都是具有主觀意識和自主思維的個體,都以不同的心理過程影響和決定設計。產品形態、其使用方式及文化內涵只有符合消費者的要求,才可獲得消費者的認同和良好的市場效應;而設計師在創作中必然受其知識背景的作用,即使在同樣的限制條件下也會產生不同的創意,使設計結果大相徑庭。為避免設計走進誤區和陷入困境,更應該從心理學研究角度予以分析和指導。因此,設計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是消費者心理學,主要研究購買和使用商品過程中影響消費者決策的、可以由設計來調整的因素;對設計師而言,就是如何獲取及運用有效的設計參數。另一個重要的內容是設計師心理學,主要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如何發展設計師的技能和創造潛能。
按照設計的內容物的不同,設計心理學的側重點也不同,但有關人(包括設計師和消費者)的研究內容基本一致,可以作為設計心理學的基礎。當然,產品設計和建築設計的技術含量較其他設計專業的技術含量高,與工程心理學密切相關,這在專門的內容中應有所體現。因此,設計心理學不但要有各設計專業普遍適用的基本內容,而且應針對專業的不同,建構與各專業相適應的設計心理學內容,才能使設計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和掌握必要的設計心理學知識。
因此,應把各個專業共同的心理學的原則和方法,作為提綱挈領的主線,建立設計心理學的框架,再根據專業的不同,補充相關內容,而無須過細地追究每一個內容的歸屬。設計心理學作為「指南針」引導方向,具體的路線由設計師各取所需。只要目標明確,思路清晰,設計師就可以獲得必要的依據和參考,而不必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心理學研究中去。要明確以設計心理學為主線,而人機工程學、建築心理學等應用心理學都是消費者心理學統領下的分支內容,可以由設計師按照專業需要進一步學習。這些子學科既在設計心理學的大范圍內統一,又相互獨立地發展。
消費者心理學集中研究消費者如何解讀設計信息,消費者認識物的基本規律和一般程序;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的年齡層次的人的心理特徵,不同特徵的人群對色彩和形態的偏好;各個國家的設計特色,結合這個國家或民族心理特徵的綜合分析;如何採集相關信息並進行設計分析;以及消費者在購買決策過程中,由設計決定的各種因素。消費者心理學的基本內容一致,各設計專業的差異在更高層次的專業研究中有所體現。設計心理學的各分支層次,如在人機工程學、建築心理學、照明心理學中專門論述專業性的設計心理問題。這樣構造的設計心理學,組織清晰、明確,避免了內容混亂和繁瑣。
設計師心理學,是指以設計師的培養和發展為主題,對設計師進行設計創造思維的訓練。設計院校和企業迫切需要這樣的理論。設計師一向以個人主義色彩濃厚,與BOSS有不佳的人際關系而著稱,顯然,這不完全是設計師的責任,但可以盡量避免。而設計心理學可以對設計師的EQ(Emotional quality)進行訓練和教育,以促進設計師以良好的心態和融洽的人際關系進行設計,並與客戶和消費者有效地溝通,使他們能夠敏銳地感知市場信息,了解消費動態。設計師心理學是對設計師的深層意義上的研究和訓練。過去從未有與此相關的專門研究,院校僅對學生進行純技能的訓練,沒有積極主動地開發設計師的大腦,單純地練手、練眼而沒有練心練腦。毫無疑問,這種研究較為抽象和深奧,但卻對設計師的發展有積極、重要的意義。
研究設計心理學的專家,按照專業背景的不同,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曾接受了系統的設計教育,對與設計相關的心理學研究有濃厚興趣,並通過不斷地擴充自己的心理學知識,而成為會設計,懂設計,主要為設計師提供心理指導的專家;另一類是以心理學為專業背景,專門研究設計領域的活動的應用心理學家,他們學術背景的心理學專業色彩較濃,通過補充學習一定的設計知識(了解設計的基本原則和運作模式),在心理學研究中有較高的造詣。
前者具有一定的設計能力,在實踐中能夠與設計師很好地溝通,是設計師的「本家人」。較一般的設計師而言,他們具有更豐富的心理學知識,能夠更敏銳地發現設計心理學問題,並能運用心理學知識調整設計師的狀態,提出更好的設計創意,是設計師的設計指導和公關大使,對設計活動的開展充當顧問角色,比設計師看得更遠更高。由於其特殊的知識背景,可以在把握設計師創意意圖的同時調整設計,兼顧設計師的創意和客戶的需求,更易被設計師接受。
後者是心理學家,心理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優於前者,但若不積累一定層次的設計知識則很難與設計師溝通。他們在採集設計參考信息、分析設計參數、訓練設計師方面有前者不可比擬的優勢。現在許多設計項目都是以團隊組織的形式進行,團隊中有不同專業的專家,他們都專長於某一學科的知識,同時具有一定的設計鑒賞能力,可以從他們的專業角度,提出對設計方案的獨到見解和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心理學專家也是其中的一員,輔助、協助設計師進行設計。而為了與其他專業的專家溝通,設計師的知識構成中也應包括其他學科的一些必要的相關知識。在設計團隊中,設計師與心理學家及其他專業的專家結成一種相互依靠的關系。由於設計師不可能精通方方面面的知識,因此,與其他專業的專家在不同程度上的協作十分必要。設計創造思維的訓練也主要由心理學專家來指導進行,因為其專業知識,使他們在訓練方法、手段和結果測試方面的作用更突出。前者以設計指導的角色出現,主要指導設計,把握設計效果,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仍然是設計師。後者主要還是進行心理學的研究,研究的范圍鎖定在設計領域,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具有心理學的學科特色,更關注對人的研究。
設計是一個艱苦創作的過程,與純藝術領域的創作有很大的差別,不可能天馬行空,放任自由,必須在許多的限制條件下綜合進行。因此,積極地發展有設計特色的設計創造思維是設計心理學不可或缺的內容。傳統的消費觀關注的是物,只要能夠充分發揮物質效能的設計就是好的設計。現代消費觀越來越關注人,對設計的要求和限制越來越多,人成為設計最主要的決定因素,人們不僅要求獲得商品的物質效能,而且迫切要求滿足心理需求。設計越向高深的層次發展,就越需要設計心理學的理論支持。而設計是一門尚未完善的學科,研究的方法和手段還不成熟,主要還是依靠和運用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理論和方法手段,設計心理學的研究也是如此,主要利用心理學的實驗方法和測試方法來進行。
設計學科的邊緣性特點,決定了設計心理學也是一門與其他學科交叉的邊緣子學科,完全隔斷它們之間縱橫交錯的關系是不可能的。例如:心理學和生理學從來就是一對孿生姊妹,心理感受的內容大都通過對生理反應的測試得以驗證。而設計心理學與生理學相結合,可以對設計成果的評估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設計心理學的范圍很難絕對界定,它隨著相關學科的發展而發展,不可割裂設計心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對消費者和設計師的雙重關注,使設計心理學在培養設計師、為企業增加效益、以設計打開市場、獲取高額利潤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各設計專業的心理學研究有的已經很成熟了,有的則剛剛起步,它只能隨著設計心理學的發展而發展。設計心理學的研究是必要而迫切的,但首要的是理清思路,這對於設計心理學的系統化和完善意義重大。
設計心理學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需要在建立設計心理學的框架後細分設計心理學的內容,使其更專業化、更完善,這有待於設計師和心理學家的共同努力。
並不是很全面,僅供參考。
希望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