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水體中pops分析方法

水體中pops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27 00:09:16

1. 分析POPs在魚類體內的富集過程

噗。。TT!!!

2.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簡稱 POPs),是指具有長期殘留性、生物蓄積性、半揮發性和高毒性,並通過各種環境介質能夠長距離遷移並對人類健康和環境具有嚴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機污染物。

1.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PO Ps)的特徵

根據POPs的定義,POPs 具有下列四個重要特徵:①環境持久性,POPs 在自然環境中很難通過生物代謝、光降解、化學分解等方法進行降解,可以在環境中長期存在。②生物蓄積性,POPs大部分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特點,容易在脂肪組織中發生生物蓄積,並沿著食物鏈濃縮放大,對人體危害巨大。③半揮發性,POPs 能夠從水體或土壤中揮發進入大氣環境或通過大氣顆粒物的吸附作用,在大氣環境中可以遠距離遷移;還可以重新沉降到地面,多次反復,造成全球范圍內污染。④高毒性,POPs 大多具有致癌、致畸與致突變作用,對人類和動物的生殖、遺傳、神經、內分泌等系統具有強烈的危害作用。

2. PO Ps的種類及來源

根據 2001年5月通過的《斯德哥爾摩公約》,決定禁止或限制使用 12 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它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有機氯農葯類:艾氏劑、氯丹、滴滴涕、狄氏劑、異狄氏劑、七氯、滅蟻靈、毒殺芬和六氯苯 (既屬於農葯類,又屬於工業化學品)。主要來源於農業、牧業和林業防治蟲害的殺蟲劑,部分來源於生活中用於防治蚊蠅傳播疾病的葯劑。第二類為工業化學品:六氯苯、多氯聯苯。其中多氯聯苯主要來源於變壓器、電容器、充液高壓電纜、油漆、復印紙的生產和塑料工業,以及有色金屬生產、鑄造和煉焦、發電、水泥、石灰、磚、陶瓷、玻璃等工業釋放 PCBs 的事故。第三類為非故意生產的副產物:多氯代二苯並-對二惡英(簡稱「二

英」)、多氯代二苯並呋喃 (簡稱「呋喃」)。主要來源於不完全燃燒與熱解、含氯化合物的使用、氯鹼工業、紙漿漂白和食品污染等。

3. PO Ps的遷移特點

全球蒸餾 (global distillation)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 Goldberg,他用這個概念來解釋DDT通過大氣傳播從陸地遷移到海洋的現象。從全球來看,由於溫度的差異,地球就像一個蒸餾裝置,在低、中緯度地區,由於溫度相對高,具有半揮發性的POPs 揮發速率大於沉積速率,使它們不斷進入大氣中,並隨著大氣運動不斷遷移,當溫度較低時,沉積速率大於揮發速率,POPs最終在較冷的極地地區積累下來。這就表明,不論在什麼地方使用或釋放POPs,兩極地區都將成為全球POPs的匯。

蚱蜢效應 (grasshopper effect),Wania 等認為化合物的物理化學特性以及一些與冷暖有關的環境因素對POPs「全球分配」的影響甚至比POPs的排放地和傳播途徑更重要,尤其是POPs在向高緯度遷移的過程中會有一系列相對短的跳躍過程,因為在中緯度地區季節變化明顯,在溫度較高的夏季, POPs 易於揮發和遷移,而在溫度較低的冬季, POPs又易於沉降下來,總體表現出跳躍式躍遷 (圖8-27)。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通過「全球蒸餾效應」和「蚱蜢效應」可以長距離傳輸,在全球范圍內遷移, POPs 現在已成為全世界廣泛分布的環境污染物,從大氣到海洋,從湖泊、江河到內陸池塘,從遙遠的南極大陸到荒涼的雪域高原,從苔蘚、穀物等植物到魚類、飛鳥等動物,甚至人奶、血液中無處不在,含量從 10-12 (pg)到 10-6 (μg)量級不等,有的含量已遠遠超過美國食品和葯物管理局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的標准。

圖8-27 全球蒸餾效應示意圖

3. 環境中POPs 研究現狀

1.2.2.1水體中的POPs研究現狀

已知地表水體中的多環芳烴有20餘種,它們通過吸附在懸浮性固體上、溶解於水和呈乳化狀態這3種方式存在於水體中。PAHs進入水體主要通過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地表徑流、土壤淋溶、石油的泄漏、長距離的大氣傳輸造成的顆粒物的干濕沉降及水氣交換等方式。由於PAHs水溶性較差,水中溶解度很低,通常低環PAHs的檢出率大於高環的PAHs,尤其是萘的檢出率最高,菲、芘、熒蒽、芴及其他的化合物檢出率較低,高環PAHs的檢出率最低(楊清書等,2004)。杜兵等(2004)對北京市某典型污水處理廠進出水中的PAHs調查表明,檢出的萘和菲占各個階段PAHs總量的相對比例都相對穩定,均在60%~70%之間。張靜姝等(2007)對某城市污水處理廠回用水處理工藝中的入水和回用水進行了PAHs的測定,結果表明,16種PAHs在入水、回用水水樣中的總濃度分別為1777.9ng/L、1380.1ng/L,其中芴和菲含量最高,其次分別為萘、苊、芘、熒蒽、二氫苊、蒽等。

陳明等(2006a)對北京市5大城市污水處理廠———高碑店、北小河、酒仙橋、清河、方庄污水處理廠進出水水樣中有機氯農葯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在5個污水處理廠進水中檢測到有機氯農葯類化合物的總濃度∑OCPs為10.1~108.1ng/L,其中方庄污水處理廠的污水進水中∑OCPs最低。方庄污水處理廠主要處理來自方庄住宅區的全部生活污水,其他幾個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是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這說明生活污水引起的有機氯農葯污染較少。污水處理廠出水中的有機氯農葯類化合物的總濃度∑OCPs為8.93~70.7ng/L。徐艷玲等(2006)對北京市某污水處理廠的總泵進水、二沉出水中20種有機氯農葯進行了測定,結果表明,進水中HCHs總質量濃度為13ng/L,以較穩定的異構體β-HCH為主要成分,出水中僅檢測出4種HCHs異構體,其質量濃度在1~8ng/L之間。陳明等(2006b)分析了北京市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5個典型企業排放廢水中有機氯農葯的濃度,發現存在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等有機氯污染物,在5個采樣點的水樣中有機氯農葯的濃度為0.76~14.8ng/L,其中六六六、滴滴涕的含量分別為0.76~10.5ng/L和4.89~14.8ng/L。

地下水中的POPs主要來源於污染的地表水體的滲漏或補給、污水灌溉、固體廢物處置場地及污染土壤的淋濾。如田家怡等(1995)對小清河7個測點污灌水質、污灌區17眼地下水井水質監測表明,河水和地下水中分別檢出93種和56種有機污染物,地下水中苯並[a]芘、四氯化碳濃度超過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GB5749—2006)。從河水和地下水檢出的有機污染物的種類、濃度、來源、類別、測井分布分析,小清河污灌已造成了沿岸地下水的有機污染,污染程度與污灌強度有關。但是目前關於POPs在土壤系統中是如何運動和遷移的,以及它是通過什麼機理滲透進入地下水的等問題研究較少,能夠查閱到的資料也較少。在美國已公布的地下水中致癌PAHs的濃度在0.2~6.9ng/L范圍內,而在地表水中相應的濃度為0.1~800ng/L,大多數在2~50ng/L范圍內(Menziesetal.,1992)。我國在《城市供水水質標准》(CJ/T206—2005)中規定了PAHs總量(苯並[a]芘、苯並[g,h,i]苝、苯並[b]熒蒽、苯並[k]熒蒽、熒蒽、茚並[1,2,3-cd]芘)的限值為0.002mg/L,其中苯並[a]芘的限值為0.01μg/L。從這里可以看出,地下水中PAHs的污染比較少見,即便有,含量水平通常也不高。

地下水環境中有機氯農葯的研究同樣也相對較少。表1.3列出了3個地區地下水中部分有機氯農葯檢出情況。可以看出,相對於1995年時孟加拉國的地下水,珠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中的七氯和DDT的四種異構體兩種有機氯農葯含量普遍偏低,珠江三角洲(黃冠星等,2008)地區地下水中有機氯農葯含量要遠小於蘇錫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但兩地區地下水中有機氯農葯中只有4,4'-DDT在這兩個地區的地下水中沒有檢出,而在1995年時,孟加拉國的地下水中卻有相當高含量的4,4'-DDT檢出,根據該地區DDT四種異構體檢出情況可知,這個地區有機氯農葯仍在使用。另一個原因,我國在1982年之後就明文規定停止使用滴滴涕、毒殺芬、六氯苯以及七氯等有機氯農葯,而孟加拉國則在1993年之後才停止這些有機氯農葯的使用(Matinetal,1998)。

表1.3 不同地區地下水中有機氯農葯的含量情況(單位:ng/L)

1.2.2.2土壤中的POPs研究現狀

POPs由於具有低溶解性和較強的疏水性,能強烈地分配到土壤有機質中,土壤已成為其重要歸宿,它可以通過揮發、擴散、質流轉移至大氣、地表水和地下水,並且可以通過生物富集和食物鏈對人體健康產生威脅。因此土壤中POPs的殘留及其遷移轉化規律已成為國內外廣大學者研究的熱點。

我國不同地區的土壤都含有一定種類和數量的POPs,其中工業發達區土壤中的PAHs污染尤為嚴重。劉瑞民等(2004)通過對天津市區土壤多環芳烴含量與國外若干城市的比較結果發現,工業化、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區,土壤PAHs含量的總體水平較高,城市地區土壤PAHs污染一般以燃燒為主要來源,某些情況下,油礦類污染也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葛成軍等(2006)對南京某大型礦業、企業周邊農業土壤(0~20cm)中15種多環芳烴的殘留量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PAHs的檢出率為100%,總殘留量范圍為312.2~27580.9μg/kg,且以4環以上多環芳烴組分為主。

污水灌溉是我國土壤POPs污染的最主要方式,長期污水灌溉造成污灌區土壤POPs含量明顯升高,嚴重的會超過環境標准。彭華等(2009)對河南省典型農業區域土壤中PAHs污染狀況的初步研究表明,污水灌溉區土壤PAHs污染最為嚴重。曲健等(2006)研究了沈撫灌區上游土壤中PAHs的含量,結果表明,土壤中PAHs含量在787~24570μg/kg,明顯高於清水灌溉土壤。張晶等(2007)對沈撫污水灌區的研究表明,稻田土壤PAHs含量在319.5~6362.8μg/kg之間。肖汝等(2006)研究了有污水灌溉歷史的沈撫灌區、渾浦灌區和清原對照點3個土壤剖面中16種多環芳烴(PAHs)含量的分布特徵,結果表明,沈撫灌區和渾浦灌區檢出PAHs的種類數目明顯大於清原灌區。宋玉芳等(1997)研究表明水稻生長期污水灌溉可明顯增加土壤中多環芳烴總量,且多環芳烴在土壤中行為與污染物理化性質有關。Khanetal.(2008)對北京和天津的污水灌溉區土壤(0~20cm)中16種PAHs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天津土壤的PAHs總量達1304~3369μg/kg,北京土壤的PAHs總量為2687~4916μg/kg。2~4環的PAHs佔主要的比例,總的PAHs與土壤有機碳(SOC)顯著相關。張枝煥等(2004)研究表明,天津污灌區土壤中多環芳烴含量明顯高於非污灌區,且4環以上的PAHs含量要明顯升高。

有機氯農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層土壤中,對於土壤剖面上有機氯含量的研究不多,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有機氯農葯在土壤剖面上的遷移能力較差,它們主要累積在表層土壤中。如李常亮等(2008)研究結果表明,某企業污染場地∑HCH的最大值為271.72mg/kg,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層(0~20cm)、亞表層(20~40cm)土壤,表層、亞表層土壤中HCH含量遠高於深層(40~150cm)土壤中HCH含量。趙娜娜等(2007)研究結果表明,在土壤表層,生產車間周圍DDT的含量高達104mg/kg以上,在土壤深層,濃度隨深度增加迅速降低,含量梯度變化最大深度為0.2~3m,3m以下土壤中檢出值較小,10m深處濃度最高不超過8.89mg/kg。從他們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HCH和DDT主要累積在土壤表層,且它們向下遷移的能力較差。長期污水灌溉很有可能造成表層土壤OCPs的累積污染。龔鍾明等(2002)研究表明,在天津郊區污灌區農田土壤中HCH及DDT等8種有機氯農葯檢出率為100%,有機氯污染物以β-HCH和4,4'-DDE為主,β-HCH的最高殘留量達到了12.87mg/kg,常年污灌的旱地污染程度最嚴重,而無污水灌溉的旱地污染較輕。孫立波等(2006)對某污灌區的土壤剖面進行采樣研究,結果表明,所有土壤樣品中HCH和DDT含量均未超過《土壤環境質量標准》(GB15618—1995)。對照當地土壤背景值,少數土壤樣品中HCH和DDT的含量有上升趨勢,超過了當地的土壤背景值。上層土壤(0~60cm)中兩種污染物的含量明顯超過底層土壤(60~100cm)。

總結近年來國內外公開發表的資料,土壤中PAHs的殘留情況見表1.4,OCPs的殘留情況見表1.5。

表1.4 國內外土壤中PAHs的檢出情況

續表

表1.5 國內外淺層土壤中有機氯農葯殘留情況(單位:μg/kg)

綜上,國內外學者對土壤中的POPs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大都處於POPs污染水平背景調查階段,且主要集中在表層土壤的研究,對深層土壤中的POPs的遷移變化規律鮮有報道。研究工作大都集中在一個獨立的環境,沒有把地表、土壤、地下水作為一個聯系的系統來研究。此外,研究范圍過於狹窄,多限於農業土壤和不同類型的菜地中的POPs殘留,而對污灌區土壤中的POP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天津和沈陽兩地,其他地方幾乎還沒開展系統研究,對再生水灌溉產生的土壤中的POPs污染在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更少。前已述及,由於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且污水灌溉會導致土壤環境質量的日益惡化,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因此,近年來逐步採用再生水來代替污水灌溉農田,以節約水資源。然而,由於我國對城市再生水的利用和研究都極為缺乏,且再生水中仍然含有大量持久性有毒物質,是否會造成土壤污染,已經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關注,但這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相關報道很少。因此,研究再生水灌溉是否會造成土壤、地下水中的POPs污染具有重要的意義。

4.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性質

一般可以將POPs的性質簡單概括如下:
1高毒性
POPs物質在低濃度時也會對生物體造成傷害,例如,二惡英類物質中最毒者的毒性相當於氰化鉀的1000倍以上,號稱是世界上最毒的化合物之一,每人每日能容忍的二惡英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1pg,二惡英中的2,3,7,8-TCDD只需幾十皮克就足以使豚鼠斃命,連續數天施以每公斤體重若干皮克的喂量能使孕猴流產。POPs物質還具有生物放大效應,POPs也可以通過生物鏈逐漸積聚成高濃度,從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2持久性
POPs物質具有抗光解性、化學分解和生物降解性,例如,二惡英系列物質其在氣相中的半衰期為8~400天,水相中為166天到2119年,在土壤和沉積物中約17年到273 年。
3積聚性
POPs具有高親油性和高憎水性,其能在活的生物體的脂肪組織中進行生物積累,可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類健康。
4流動性大
POPs可以通過風和水流傳播到很遠的距離。POPs物質一般是半揮發性物質,在室溫下就能揮發進入大氣層。因此,它們能從水體或土壤中以蒸氣形式進入大氣環境或者附在大氣中的顆粒物上,由於其具持久性,所以能在大氣環境中遠距離遷移而不會全部被降解,但半揮發性又使得它們不會永久停留在大氣層中,它們會在一定條件下又沉降下來,然後又在某些條件下揮發。這樣的揮發和沉降重復多次就可以導致POPs分散到地球上各個地方。因為,這種性質POPs容易從比較暖和的地方遷移到比較冷的地方,象北極圈這種遠離污染源的地方都發現了POPs污染。

5. 樣品分析

3.2.3.1土壤的理化性質分析

土樣帶回實驗室,進行風干,達半干狀態時把土塊壓碎,除去石塊、殘根等雜物後鋪成薄層,經常翻動,在陰涼處使其慢慢風干至完全。進行實驗前,取出一定量的土樣做顆粒分析。然後將風干樣品放在木板上碾碎,經反復處理使土樣全部通過2mm孔徑的篩子,將土樣混勻存於清潔紙袋內,用作土壤理化性質測定。對於粘土礦物的分析,需用研缽繼續將土樣研細,使其全部通過200目的尼龍篩。

土壤的理化性質測定指標與方法見表3.3。

表3.3 土壤理化指標測試項目及方法

3.2.3.2POPs的分析

本次POPs前處理及分析測試方法如下。

(1)土樣的前處理

採集的土壤樣品,在陰暗處風干,磨碎過20目篩,存放在棕色玻璃瓶中,在14d內完成提取步驟。依據USEPA方法3550,稱取15g土壤樣品和3g無水硫酸鈉置於40mL棕色玻璃瓶,加入20mL的提取溶劑(1∶1的丙酮+正己烷混合溶劑),於50℃在400W功率下超聲提取20min,將超聲後的棕色瓶於3000r/min下離心3min,轉移有機相至100mL的磨口玻璃瓶。重復提取兩次,合並提取液。針對有機氯農葯的分析,提取液需過無水硫酸鈉脫水,在35~40℃的水浴中旋轉蒸發濃縮至約1mL,留待下一步凈化。針對多環芳烴的分析,過無水硫酸鈉脫水,而後用0.4μm的PVDF濾膜(有機相)過濾。在35~40℃的水浴中旋轉蒸發濃縮有機相,當濃縮至約1mL時,留待下一步凈化。

(2)水樣的前處理

依據USEPA方法3510,用APFF玻璃纖維濾膜過濾水樣,量取1L水樣放入分液漏斗中,再向分液漏斗中加入20mL環己烷,液液萃取10min,靜置10min,轉移有機相。重復萃取兩次,合並有機相。針對有機氯農葯的分析,提取液需過無水硫酸鈉脫水,在35~40℃的水浴中旋轉蒸發濃縮至約1mL,留待下一步凈化。針對多環芳烴的分析,過無水硫酸鈉脫水,而後用0.4μm的PVDF濾膜(有機相)過濾。在35~40℃的水浴中旋轉蒸發濃縮有機相,當濃縮至約1mL時,留待下一步凈化。

(3)樣品的凈化

1)有機氯農葯的凈化。採用艾傑爾科技有限公司的商業成品柱進行凈化,填料為3g弗羅里硅土與0.5g石墨化炭黑。凈化步驟為如下。

*活化:先用10mL正己烷+丙酮(1∶1)淋洗SPE柱,當液面達到柱床上沿時,再用10mL正己烷淋洗,平衡體系。

*上樣:SPE柱平衡後,將約1mL的樣品提取液轉移到SPE柱上,用2mL正己烷-乙酸乙酯(8∶2)完成定量轉移。

*淋洗:樣品提取液全部轉移後,當上樣溶液液面接近柱床上沿時,用20mL正己烷-乙酸乙酯(8∶2)淋洗SPE柱。

*收集:從第一次上樣時開始收集全部淋洗液,直到淋洗液全部流出。將淋洗液先旋轉蒸發濃縮,而後用氮氣吹脫定容至1mL,將樣品轉移至2mL棕色小瓶冷藏保存,留待進行有機氯農葯的分析。

2)多環芳烴的凈化。參照USEPA方法3630,採用自填的硅膠層析柱進行凈化。

*在干凈的長為25cm內徑為10mm的層析柱中用濕法(溶劑採用正己烷)按順序裝填2cmNa2SO4固體,10g活化硅膠,2cmNa2SO4固體。

*用25mL正己烷淋洗硅膠柱,將樣品用滴管移入層析柱中,浸泡5min以上,保證樣品與層析柱充分接觸交換,加入25mL正己烷淋洗硅膠柱,棄去流出液。

*用25mL二氯甲烷+正己烷(2∶3)淋洗硅膠柱,將淋洗液收集在濃縮瓶中旋轉蒸發濃縮,而後用氮氣吹脫濃縮定容至1mL,將樣品轉移至2mL棕色小瓶冷藏保存,留待進行多環芳烴的分析。

(4)樣品的分析方法

1)有機氯農葯分析方法。用氣相色譜(GC-ECD)對有機氯農葯進行分析。儀器參數和測定條件控制如下。

*色譜條件:毛細管色譜柱HP-5(30m×0.32mm×0.25μm),進樣口溫度:250℃,無分流進樣,進樣量1μL,載氣為氮氣,恆流模式,流速為1.0mL/min,ECD檢測器溫度:300℃。

*色譜柱程序升溫條件:始溫80℃保持2min,30℃/min升至185℃,3℃/min升至215℃保持4min,1℃/min升至225℃保持2min,20℃/min升至290℃保持2min。

*檢出限和方法:儀器檢出限和方法檢出限,見表3.4。

*分離效果圖:14種有機氯農葯混合標樣的分離效果如圖3.3所示。

表3.4有機氯農葯的檢出限

圖3.3 有機氯農葯的色譜圖

2)多環芳烴分析方法。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GC6890-MS5975)對多環芳烴進行分析。儀器參數和測定條件控制如下。

*色譜條件:毛細管色譜柱HP-5MS(50m×0.25mm×0.25μm),進樣口溫度:250℃,無分流進樣,進樣量1μL,載氣為氦氣,恆流模式,流速為1.0mL/min。

*色譜柱程序升溫條件:始溫80℃保持1min,30℃/min升至215℃保持1min,5℃/min升至255℃保持1min,1℃/min升至263℃保持1min,25℃/min升至300℃保持3min。

*質譜條件:介面溫度280℃,離子源溫度230℃,四級桿溫度150℃,離子源EI,電子能量70eV,電子倍增器電壓1906V,溶劑延遲3min。

*定性分析採用全掃描方式,掃描范圍為40~450amu,定量分析採用SIM選擇離子掃描方式。

*儀器檢出限和方法檢出限見表3.5。

*16種多環芳烴混合標樣的分離效果如圖3.4所示。

表3.5 16種多環芳烴的檢出限

圖3.4 16種PAHs的色譜圖

6. POPs在環境中是如何轉化和降解的

天然環境介質中發生的主要的降解過程是光解過程,而微生物降解的速率相對而言極為緩慢。
直接光解反應——化合物分子直接吸收光能,由基態變為激發態,然後在激發態下發生改變原來分子結構的一系列反應。間接光解反應又稱光敏化反應,間接光解對化合物在天然水體中的光降解起主導作用。中持新興處理垃圾焚燒、鋼鐵冶煉、殯葬等煙氣中所含二惡英。

7. 怎樣進行POPs的污染控制




斯德哥爾摩公約強調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生產者在減少其產品所產生的有害影響並向用戶、政府和公眾提供這些化學品危險特性信息方面負有責任的重要性,意識到需要採取措施,防止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其生命周期的所有階段產生的不利影響,重申《關於環境與發展的里約宣言》之原則16,各國主管當局應考慮到原則上應由污染者承擔治理污染費用的方針,同時適當顧及公眾利益和避免使國際貿易和投資發生扭曲,努力促進環境成本內部化,和各種經濟手段的應用,鼓勵那些尚未制訂農葯和工業化學品管制與評估方案的締約方著手制訂此種方案。··中·持·新·興··擁有催化降解二惡英的系統 ;用於處理煙氣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催化降解裝置 ;催化降解裝置。催化降解系統去除效果好、使用壽命長、運行費用低、無二次污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可以高效去除垃圾焚燒、鋼鐵冶煉、殯葬等行業煙氣中所含二惡英。

8.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1. 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地質重點實驗室

主要研究方向:大陸科學鑽探(板塊會聚邊界動力學;現代地殼作用);中國巨型超高壓變質帶及南北板塊匯聚;青藏高原的地體拼合及碰撞動力學。

2014年度同位素熱年代學實驗室(氬—氬年代學實驗室和(U-Th)/He年代學實驗室)承擔了同位素測年實驗技術方法研究和地質應用研究項目多項,其中:地調項目1項、公益性行業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1項、所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1項,結題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1項。第一作者發表論文8篇,其中國際SCI檢索論文2篇,國內SCI檢索論文3篇,國內核心期刊論文3篇。

重要成果

金屬礦床勘查急需的同位素測年技術方法研究初步建立了單顆粒鋯石氦氣提取和凈化實驗流程、含超細礦物樣品Ar氣提取—凈化—質譜分析實驗流程,4He分析精度優於千分之五,40Ar峰值質譜測量精度最高可達十萬分之五。(U-Th)/He低溫熱年代學技術在含油氣盆地應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表明(U-Th)/He低溫熱年代學技術在油氣勘探中具有可觀的應用潛力,相關成果已經在《Tectonophysics》上發表。西准噶爾晚石炭世洋脊俯沖過程研究,釐定出特殊岩牆組合(320~290Ma),結合同期其他特殊岩石組合,指示西准噶爾地區晚石炭世為伸展、高熱環境,與新生代環太平洋俯沖帶內洋脊俯沖環境下形成的岩漿岩組合相一致,西准噶爾地區晚石炭世同時出現的上述特殊岩漿岩組合為洋脊俯沖的產物,同時提出洋脊俯沖在西准噶爾乃至中亞造山帶的大陸地殼生長、銅金成礦中可能發揮了重要作用,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地學期刊《Gondwana Research》等公開發表。南天山洋古生代期間俯沖作用過程研究初步認為塔里木板塊北緣至少在志留紀時期已由被動大陸邊緣轉變成活動大陸邊緣,中泥盆世開始又轉變為被動大陸邊緣;早古生代階段南天山洋的演化以雙向俯沖為主,向南為短期、脈沖式或間歇式的正常高角度俯沖過程,至中泥盆世結束;向北則為長期、多階段性的俯沖。同位素熱年代學實驗室完成了納諾帕高真空熔樣爐的改造、氣體凈化系統的改造和驗收、配置了偏光立體顯微鏡。

庫車盆地單樣品(上1)及多樣品(上2)熱演化史模擬(QTQt軟體模擬)

庫車盆地熱史、生烴史演化(依南2井)

庫車盆地吐孜洛克氣田油氣成藏事件圖

2.國土資源部地層與古生物重點實驗室

主要研究方向:立足於地球科學前沿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發展地層與古生物學重大基礎理論,解決國土資源調查中的關鍵地層古生物問題,建立和完善新的技術方法體系;開展生命早期演化過程、生物更替與地質環境變遷、重要地層斷代對比等基礎研究。

截至2014年底,實驗室共有在職人員19人,其中研究員7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3人)、正高 1人、副研究員2人,博士後4人。承擔地調計劃項目1項「全國重要區域地層系統與關鍵生物群系統演化調查」,新開項目3項、續作項目1項,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其中面上基金2項,青年基金3項。出版專著2部,發表論文28篇。邀請國外專家做學術報告1人次、出國主持或參加學術會議2人次,參加在國內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和全國學術會議約30人次並做報告約20人次。

重要成果

最新發現喀左甲龍類化石和建昌奔龍類化石;在遼西建昌義縣組地層中發現朝陽喜水龍化石群;新確立甘肅鳥屬新種——甄氏甘肅鳥,為研究中生代鳥類分化提供了重要信息;初步提出峽東地區埃迪卡拉紀年代地層劃分方案,建立了目前全球最為完整的單剖面埃迪卡系碳同位素變化曲線及疑源類生物地層;「江南造山帶」板溪群和冷家溪群SHRIMP U-Pb同位素年代地層學研究取得新進展,為武陵運動和四堡運動的年代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時代證據;在新疆准噶爾盆地西北緣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菊石動物群研究上取得新進展,建立7個菊石組合帶,與西歐同時代地層可對比,在西准識別出Hangenberg及Annulata地質事件;根據小殼類化石的研究提出早寒武世鎮巴—房縣地塊生物古地理的新認識,是獨立地台而不是揚子板塊邊緣;通過牙形石研究在革吉縣文布當桑地區發現二疊—三疊系界線剖面;在貴州銅仁首次發現圓盤狀完整的似Kulingia碳膜化石,可以對比國外伊迪卡拉紀廣泛出現的盤狀印痕化石,對重新釐定其生物屬性和國內外地層對比意義重大;在措勤盆地東緣班戈縣保吉鄉地區新發現含有瀝青脈的上侏羅統礁灘相地層,這是繼海相上二疊統和三疊系發現之後的又一重大地層發現,極大提升了措勤盆地的油氣勘探的價值和地位。

建昌奔龍類化石

甄氏甘肅鳥化石

措勤盆地東緣班戈縣保吉鄉地區上二疊統和下三疊統地層接觸界面

3. 國土資源部深部探測與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定位:發展深部探測技術,進行地球深部結構探測與地球動力學研究,為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及地學理論創新提供科技支撐,其特色與優勢在於運用深部探測技術集成,開展重要構造單元、成礦區的深部結構精細探測,建立自地表至地幔的三維結構與動力學模型。

2014年,承擔各類項目26項,其中國家專項1項,「973」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2項、面上基金項目5項、青年基金項目6項,5個公益類行業科研專項,7個地調項目。發表SCI檢索論文23篇,其中國際SCI檢索論文9篇,國內SCI檢索論文4篇,核心期刊論文10篇。

依託已有項目經費設立了8項開放項目,累計經費達500萬元。培養博士後4人、博士生7人、碩士6人。引進中美聯合培養博士後郭曉玉歸國工作,聘請澳大利亞Mckay Brooke Resources 礦業公司高級地質師Zhuwei Jiang為客座研究員、高級訪問學者。

重要成果

「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測實驗與地殼結構」項目,完成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數據採集實驗4552 千米和數據處理實驗4952千米,大幅度提高我國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測工作程度。首次獲得青藏高原腹地巨厚地殼精細結構與連續展布的深反射Moho,為青藏高原地球動力學研究提供新的約束;建立了青藏高原東緣地殼塊體側向擠壓高角度仰沖變形的動力學模型;獲得青藏高原正以地殼尺度低角度逆沖作用向北部外圍克拉通擴展,已經越過青藏高原北邊界海原斷裂的反射地震學證據;發現四川盆地下古老的俯沖構造,為恢復揚子克拉通形成、再造華南大陸復雜構造格局,提供出重要證據;解釋了古亞洲洋沿索倫縫合帶關閉、陸陸碰撞和碰撞後地殼增生的深部過程;發現松遼盆地處於兩個板塊匯聚作用的中心,提出松遼盆地的形成受到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太平洋板塊的匯聚影響。

「寬頻帶地震觀測實驗與殼幔速度研究」項目完成寬頻地震觀測實驗剖面13條,共計599個台(點),獲取連續記錄波形數據4532.6 GB。根據接收函數獲得我國大陸Moho深度和地殼平均Vp/Vs比值,通過走時層析成像方法獲取了P波速度模型和Sv波速度模型以及我國大陸上地幔各向異性特徵。製作深部探測技術與成果科普視頻一部,科普讀物5冊。

深地震反射剖面發現四川盆地下古老的俯沖構造

寬頻帶觀測發現華南大陸沿海帶地殼與岩石圈厚度均減薄

4. 國土資源部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

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會議

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進展匯報會

第十二屆全國礦床會議

定位及研究方向:緊密圍繞國家目標和經濟社會需求,研究成礦作用過程和成礦背景,發展礦床成礦理論;開展區域成礦規律研究,發展區域成礦理論,進行區域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和成礦遠景區劃;研究解決礦產資源調查評價中的重大科學問題,研發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的新技術、新方法;開展大型典型礦床的勘查示範研究;礦產資源戰略研究。

實驗室學術委員會順利換屆。面向國家建設,增設礦產資源戰略研究新方向,為國家礦產資源宏觀決策提供支撐。成功舉辦重點實驗室進展匯報會,成果得到專家高度評價,並被推薦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

成功舉辦了第十四屆國際礦床成因協會大會,第十二屆全國礦床會議(礦床學界最大的一次盛會,與會代表千餘人)。

毛景文任國際經濟地質學家協會理事,這是中國學者首次在該組織任職,並應邀出任《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副主編;程彥博博士任國際礦床成因協會稀缺金屬委員會秘書長。

發表SCI檢索論文69篇,其中國際SCI檢索論文40篇,國內核心論文116篇,出版專著7部;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中國黃金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

實驗室科學家基於理論創新,與地勘隊伍和礦業公司密切合作,推動找礦實現重大突破。在川西甲基卡礦山外圍探明了60萬噸鋰礦,達到超大型規模;在西藏甲瑪礦區外圍的逆掩斷層之下發現和探明大型富銅礦體;在新疆東准瓊河壩預測探明隱伏大型銅鐵金礦;在滇西北衙金礦增儲黃金80噸;2003年實驗室科技人員在豫西魚庫鉛鋅礦坑道內發現的矽卡岩型鉬礦化,迄今已經探明為一個具有80萬噸儲量的超大型礦床。

5.國土資源部鹽湖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主要研究方向:鹽湖與鹽類礦產的成礦規律、資源評價和綜合利用的理論與方法研究;鹽湖(湖泊)環境與全球變化研究;鹽湖農業、鹽湖生態與健康研究。

2014年,共承擔項目22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973」課題3項,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1項,「鉀鹽資源調查評價」地調計劃項目1項,承擔地調工作項目9項,其他項目3項,經費2700萬元。發表論文44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9篇,會議論文22篇。出版專著1部,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

在柴達木盆地西部阿爾金山前、塔里木庫車凹陷、四川盆地、滇西南勐野井等取得找鉀突破。「科技引領鉀鹽找礦突破取得重要進展」獲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2014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

「科技引領鉀鹽找礦突破取得重要進展」獲2014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

國際鹽湖會議專家在考察運城鹽湖時體驗古代鏟鹽工藝

承辦了第十二屆國際鹽湖會議。來自中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美國、以色列、巴西、伊朗、克羅埃西亞、埃及、西班牙、阿根廷及哈薩克等國家的200多名與會專家學者,緊緊圍繞「未來鹽湖—全球可持續性研究與發展」這一深刻而長遠的主題展開探討,對全球變化與鹽湖記錄、鹽湖生態與生物資源、鹽類地質學與資源勘查及鹽類化工等內容進行了研討,共同為鹽湖未來的科學研究、資源綜合利用及保護建言獻策。會後還組織了青海鹽湖和山西運城鹽湖地質考察。

承辦第12屆國際鹽湖會議

6.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主要從事新構造與活動斷裂、重大地質災害形成機理與成災模式研究,探索重大地質災害預測評價理論與技術方法,建立活動構造與地質災害減災防災科技交流平台和研究基地,為國家減災防災戰略提供決策依據和技術支撐。目前已初步形成新構造運動—構造地貌—活動斷裂—地震地質—現今構造應力場—區域地殼穩定性—重大地質災害成災模式與風險控制系統研究特色和平台。

2014年,主持中國地質調查局工程1項,項目3項,子項目20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項,科技支撐項目4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15項,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7項,海保工程項目4項,橫向項目16項;新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56人次;出國合作交流3批6人次;舉辦7次學術沙龍活動;邀請國外專家來訪3批38人次。發表論文82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2篇,EI檢索論文11篇,核心期刊論文29篇,出版專著3部,獲批國家專利4項。實現我國遠海海域第一次深孔地應力測量——三沙石島西科1A井千米深孔地應力測量;研發工程滑坡災害快速評估方法,提出了地震擾動區泥石流早期預警指標體系。

西科1A井千米深孔地應力測量現場

張永雙研究員參加IAEG2014會議

蔡家坡工程擾動區滑坡活動強度及危險性評估圖

7.國土資源部古地磁與古構造重建重點實驗室

古地磁實驗室是1963年在李四光教授親自指導下創建的國內第一家古地磁實驗室。研究方向:繼承與發揚李四光先生地質力學理論,應用古地磁學方法,結合野外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等多學科交叉為手段,繼續深入研究古構造重建、古環境重塑、典型地層磁性定年以等基礎地質問題。

2014年1月召開了實驗室學術年會,會議分別由地質力學研究所馬寅生副所長和學術委員會主任鄭綿平院士主持。實驗室主任楊振宇研究員首先就實驗室的工作進展做了總結,對一年來實驗室在發展和古地磁學等領域做出的研究成果上作了回顧和梳理,並對實驗室的工作環境和運行管理機制進行了詳細匯報。

重要成果

阿拉善地塊前中生代構造歸屬新認識:對河西走廊帶—阿拉善地塊中晚泥盆世—早中三疊世沉積地層進行了碎屑鋯石U-Pb同位素測年、Hf同位素分析和古地磁研究,指示阿拉善地塊在晚古生代很可能不是華北地塊的組成部分。該項成果對華北地塊構造格局傳統認識提出了挑戰。

野外考察華南板塊前寒武蓮坨組地層頂部

野外工作

實驗室年會和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會議

8.國土資源部生態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

定位及研究方向:以生態地球化學理論為指導,以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以生態地球化學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為主體,以促進人類生態地球化學良好環境,促進和諧科學發展為宗旨,建立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態地球化學實驗室。擁有生態地球化學研究團隊和生態地球化學研究技術支持團隊。

2014年共發表論文25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7篇。獲授權專利1項。

重要成果

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金屬礦山重金屬污染土壤的地球化學工程式控制制修復技術開發與示範》,在材料開發、工藝流程和修復機理等關鍵科學問題上有所創新,在礦山酸性廢水的源頭控制技術上作了新的嘗試,成為利用地球化學工程技術對酸性礦山廢水重金屬污染控制和防治的典範。

有機污染物的生態地球化學行為研究認為,季風環流對POPs在我國高海拔地區的大氣長距離遷移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宇宙射線成因核素7Be作為大氣環流的參照系,可以得出東亞季風區大氣環流可影響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緯度分布的結論。

完成了地下水中主要有機污染物分析方法體系建設;建立了地下水中94種農葯、42種半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分析方法。

利用地球化學工程技術治理酸性礦山廢水示範工程取得顯著效果,處理後的水可以用來養魚。

處理後的水可以養魚(魚苗(a),5個月後的魚(b))

示範工程現場

9.國土資源部地下水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

定位及研究方向: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學科發展前沿,研究地下水可持續利用方面的重大前沿基礎科學問題和關鍵科學技術問題,形成自主創新成果,引領我國地下水循環演化和地下水可續性前沿基礎科學研究,推進國內、國際科技合作,營造有利於促進創新人才成長的環境,為提高區域地下水利用的安全性和保障能力以及相關國土資源環境問題提供重大科技支撐。

共承擔各類項目22項,其中牽頭「973」項目1項,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1項,承擔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1項,地質調查項目9項。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技術培訓10人次,國內外知名學者來訪7次。通過多學術交流,及時了解國內外研究動態,學習先進經驗,取得了良好效果。

牽頭的首個地下水領域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華北平原地下水演變機制與調控」項目通過科技部組織的驗收。復建了華北平原60年來地下水動力場演變特徵,識別了地下水動力場對人類活動和自然變化的響應規律,構建了地下水危機臨界識別指標,提出緩解華北平原地下水危機的調控措施,顯著提升了我國大型盆地地下水系統研究的整體水平,為緩解華北平原水資源緊缺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群礦採煤驅動下含水層結構變異對區域水循環影響機制研究」,基本掌握采空區裂隙發育特徵及滲透性變化規律,建立了典型礦區含水層空間結構變異數值模型,創造性提出采空區滲透性躍變曲面「橢拋凹形體」概念。

陳宗宇研究員參加IAEA-CRP項目工作會議(奧地利維也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胡水明教授到實驗室進行學術交流

「華北平原地下水演變機制與調控」(973)項目課題結題討論會議(石家莊)

10.國土資源部地球化學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

定位及研究方向:面向國際學科前沿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勘查地球化學領域創新性、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培養創新人才,建成國際領先水平的地球化學探側技術研究基地。開展全球地球化學基準研究,從事地球化學調查與填圖技術研究,發展深穿透地球化學探測理論與技術,為覆蓋區和深部礦產勘查提供技術支撐。

2014年4月9日,在北京召開了首屆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會議。學術委員會成員對實驗室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給予了肯定,對重點實驗室及國際研究中心的發展目標、研究方向、運行機制、成果科學凝練等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

積極推進《全球多尺度地球化學填圖》立項工作,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與國際地科聯全球地球化學基準值工作組合作,建立全球地球化學填圖國際合作網路平台,開展全球地球化學基準網建立,重要資源國家的國家尺度地球化學填圖,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球化學填(編)圖工作的開展。國際地科聯羅蘭德·奧博漢斯利主席在訪問重點實驗室時表示: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填圖工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國際地科聯作為全球性的國際地學組織,將盡其所能支持全球地球化學填圖工作,積極協調會員國地質調查機構參與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填圖的國際合作,鼓勵相關機構支持全球一張地球化學圖「化學地球」的建立。

國際地科聯羅蘭德·奧博漢斯利主席訪問實驗室

學術年會上院士和專家積極建言獻策

11.國土資源部地球物理電磁法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

研究方向:重點開展航空電磁探測、地面電磁探測、井中電磁探測和電磁探測多元信息處理等基礎研究,為承擔國家地質調查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研究任務提供技術支撐。

重要成果

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全狀態集成調試試飛取得成功。在國家「863」計劃和地質調查專項的共同支持下,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在硬體系統研製及地面、半航空測試取得成功之後,研究團隊經過1年多的努力,成功地進行了系統全狀態集成調試試飛工作。

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全狀態吊掛調試試飛

2000米深井地—井TEM三分量測量系統自主研製成功,為我國深部找礦再添新裝備。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支持下,經過3年多的技術攻關,先後突破了井下三分量探頭、大功率整流器、三通道接收機以及2000米下井深度等關鍵技術難題,集成開發出我國第一套適合2000米深井的大功率地-井TEM三分量測量系統,經測試各項技術指標達到了設計要求。

地-井TEM三分量測量系統

12.國土資源部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重點實驗室

定位及研究方向:以岩溶生態系統研究為核心,確定研究方向為,揭示岩溶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運行規律;科學分析我國岩溶區石漠化、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主要生態問題;探索脆弱岩溶生態系統石漠化綜合治理、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復與重建的模式、技術。

2014年,承擔科研項目33項,其中國家科技支撐項目4項,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1項;發表論文28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13篇。組織承辦了國土資源部第三批重點實驗室建設進展交流會,舉辦了實驗室2014年學術委員會會議;邀請中國地質大學郭益銘教授、王紅梅教授等來實驗室進行學術交流,並分別作專題報告;8人次分別參加6個國內外學術會議。

南洞地下河流域水文地質綜合調查,利用地球物理勘探和鑽探技術,初步查明了南洞地下河下游主管道地段岩溶發育規律、岩溶水文地質條件和地下河主管道分布規律,通過連通試驗,對南洞地下河系統各子系統的邊界及范圍重新進行了劃分,對南洞岩溶水系統的基本格局有了新的認識;對典型岩溶山區植被及土壤團聚體穩定性的分析表明,草地和灌叢可以作為岩溶山區水土保持的主要植被類型;對廣西平果果化岩溶峰叢窪地土壤侵蝕和地下漏失的研究表明,不同地貌部位水土流失差異較大,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蝕存在差異;探索岩溶區土壤屬性與地形因子、遙感影像光譜指數的關系,並分別以土壤厚度、土壤有機質和土壤全氮為例,進行了土壤屬性的空間預測研究。

實驗室2014年學術委員會會議

13 .國土資源部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定位及研究方向:繼續發揮我國岩溶研究的地域優勢和國際影響,以國際岩溶研究中心(IRCK)為依託,地球系統科學為指導,完善岩溶動力學理論,搭建系列研究實驗平台,培養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為IRCK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研究岩溶動力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為岩溶區生態環境問題對策提供科技支撐、為岩溶區國土資源管理提供科技創新。

2014年,參加國內外交流共計30人次、境外科研地調2次,主辦國際會議1次、國內會議1次,共承擔各類項目50項,公開發表論文40篇,其中SCI檢索論文17篇;出版專著《西南岩溶石山地區重大環境地質問題及對策研究》(袁道先),對廣大的西南岩溶石山地區的各種環境地質問題進行了科學的論述和因地制宜的對策探討,將岩溶動力系統的理論鮮活地運用在廣袤的西南岩溶石山地區。

重點圍繞岩溶石筍古環境重建,岩溶碳匯與全球變化,岩溶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開展深入研究,代表性成果有:利用石筍氧同位素與當地器測氣溫和降水數據、旱澇指數對比分析,發現平均解析度1. 5年的石筍氧同位素響應了區域夏季風強弱變化特徵;通過對岩溶區水庫的不同深度水體研究,加深對溶解無機碳在水庫水體中的循環過程的理解,為岩溶碳匯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考;利用典範對應分析對尾礦砂的土壤重金屬進行研究,指出重金屬污染通過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而間接影響了土壤碳循環等。

訪問泰國地下水資源廳(境外地質調查)

蓮花洞LHD1石筍δ18O記錄的極端乾旱事件及形成大氣環流背景

《西南岩溶石山地區重大環境地質問題及對策研究》出版

9. 水體中什麼是POPs重要的貯存庫

沉積物。
1、水體中的沉積物,是pops中的重要的儲存庫。
2、沉積物可以有效的保護水體流失,過濾身體中的雜質。

10. POPs容易存在於哪些環境介質中

殺蟲劑類POPs:由於其較多地被直接噴灑在農田土壤中。由於其環境持久性,即使相關殺蟲劑已禁用多年,目前在土壤中還能夠頻繁檢出POPs。同時,通過雨水的沖刷作用,大量的殺蟲劑會被雨水造成的
地表徑流
攜帶進入水體。
工業產品類POPs:高濃度的工業產品類POPs主要是從
電力設備
(如變壓器和電容器)泄漏所造成的,其首先進入的
環境介質
通常是土壤和地下水。
無意排放類POPs:主要來自於各種工業過程
副反應
的無意排放類POPs一般首先隨煙氣排放進入大氣。吸附在大氣顆粒物上的POPs又會隨著干沉降和濕沉降過程而沉積回地面。
由於POPs強烈的憎水親脂特性,進入水體後的POPs容易蓄積在有機質含量較為豐富的
底泥
、水生生物體內,並通過
食物鏈
傳遞到更高
營養級
的動物和人體內。

閱讀全文

與水體中pops分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c肌鍛煉方法教學視頻 瀏覽:997
接觸角測量儀使用方法 瀏覽:789
冰晶石用什麼方法乾燥好 瀏覽:897
紫砂老壺用什麼方法最好 瀏覽:390
10元折桃心方法6步驟圖片 瀏覽:359
天氣變化如何保護自己方法 瀏覽:683
域故障分析方法 瀏覽:74
洗衣機使用方法的視頻 瀏覽:513
嬰幼兒皮炎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944
廣電路由器連接電視方法 瀏覽:202
消防編碼器的使用方法 瀏覽:721
如何正確方法畫出粽子 瀏覽:645
用什麼方法可以查出輸尿管癌症 瀏覽:295
如何止住流淚的方法 瀏覽:963
怎麼發制海參的方法 瀏覽:210
什麼叫分步說明的方法 瀏覽:429
用哪些方法可以預防糖尿病 瀏覽:460
甲亢治療方法比較 瀏覽:573
分數計算方法如何運用 瀏覽:493
ipadqq麥克風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