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教學寫景作文
觀察是學好作文的基礎。因此,要寫好寫景的文章,首先要學會觀察。當然,觀察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的是以下幾種:
(1)定點觀察。
就是選擇一個最佳的觀察位置和角度,也就是立足點,然後按照一定的觀察順序,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眼前的景或物。
(2)移步換景進行觀察。
即:不固定的觀察點,而是隨著自己的腳步的移動,按照游覽的自然順序,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
(3)按時間或四季的變化進行觀察。
此方法適合景在一天或一段時間內有較大的變化。如《觀潮》一課,作者就是按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後的順序進行觀察。
先介紹寫景文章需要怎麼寫,比如以學校的花壇為例啊之類的
❷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寫景作文教學
一、作文要學會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古人這些總結,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積累」在寫作中的重要性。「平時靠積累,考場憑發揮」,這是考場學子的共同體會。
(一)語言方面要建立「語匯庫」。語匯是文章的細胞。廣義的語匯,不僅指詞、短語的總匯,還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語匯庫」途徑有二:第一是閱讀。平時要廣泛閱讀書籍、報刊,並做好讀書筆記,把一些優美的詞語、句子、語段摘錄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製作讀書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時要捕捉大眾口語中鮮活的語言,並把這些語言記在隨身帶的小本子或卡片上,這樣日積月累、集腋成裘,說話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會妙筆生花。
(二)要加強材料方面的積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許多學生由於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每到作文時就去搜腸掛肚,或者胡編或者抄襲。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積累素材。平時有條件的可帶著攝像機、錄音機、深入觀察生活、積極參與生活,並與寫生、、寫日記、寫觀察筆記等形式,及時記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中的見聞。記錄時要抓住細節,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徵。這 樣,寫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強思想方面的積累。觀點是文章的靈魂。文章中心不明確,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說明作者思想膚淺。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庫」。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獲。」平時要深入思考,遇事多問問「為什麼」、「是什麼」、「怎麼樣」。這樣就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還要隨時把思維的「火花」、思索的結論記錄下來。第二要輯錄,也就是要摘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總之,作文要加強積累,建立好「語匯庫」、「素材庫」、「思想庫」這三大寫作倉庫,並要定期盤點、整理、分門別類,且要不斷充實、擴容。
二、寫好作文先學會觀察
魯迅先生在回答文學青年「如何才能寫出好文章」的問題時強調了兩點:一是多看,二是多練。這里的「多看」即指多觀察。這就說明:要寫好文章,要掌握嫻熟的文章寫作手法,就要多觀察,學會觀察,觀察是寫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礎。 俄國小說家契訶夫就這樣諄諄告誡初學者:「作家務必要把自己鍛煉成一個目光敏銳永不罷休的觀察家!——要把自己鍛煉到觀察簡直成習慣,彷彿變成第二個天性。」把觀察鍛煉成習慣,鍛煉成第二天性,這是一種很需要時間去磨練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人、事、景、物,從中獵取你作文時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對一些看似不大實則很有意義的事情產生興趣,注意觀察起因、過程和結果;你要留意校園花壇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變化它的顏色,學會刨根問底,弄清這些變化的來龍去脈;你要走向社會,同更多的人接觸,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東西,隨時將它們匯入自己思想的長河。這就是觀察的過程,觀察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觀察決不要僅僅局限於「用眼看」。廣義的更有實際意義的觀察是指要將人的五官全部調動起來:用耳朵去聆聽,用身體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腦去思索,這樣的觀察才會更加細膩、深刻。
(二)觀察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好「爛筆頭」。俗語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好多同學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於隨時記下來,這樣就會使觀察到的材料付之東去,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也會白白浪費掉。
(三)觀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恆。別犯「腦熱病」,三分鍾的熱度對與寫好作文是沒有益處的,你要將觀察生活、思索生活貫穿於你生活的每一天,這樣你才會寫出妙文佳作來。 學會觀察對於寫好作文有著巨大的奠基和推動作用,離開了觀察,你往往會感到難以下筆。願你學會觀察,不斷培養,提高贊成的觀察能力,在寫作實踐中取得得大的進步。
三、意高則文勝 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圖。那麼文章在立意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立意要正確 正確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義,所謂正確就是要保證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觀點正確,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符合我國基本政治原則,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給人以積極的啟發。
(二)立意要專一 「作文之事,貴於專一,專則生巧,散乃人愚。」無論多麼復雜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說明這個問題,又想闡述那個觀點,東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確。其實,想面面俱到肯定會面面 不到位,況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個中心,與其「貪多嚼不爛」,不如集中筆墨表現一個中心,即使是通過數件事來表現中心,也要做到緊帖中心行文,目標始終如一,著墨於材料與中心的結合點,使材料蘊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穎 文章最忌隨人後,人雲亦雲,新穎的角度是作文創新的核心。立意新穎要求跳出陳舊的框框、不按順向思維、習慣思維或原有的心理定式進行立意構思,而是以獨到的視角去審視題目中所蘊涵的另類內容,避開他人所常寫,寫別人所未寫。即使同一寫作對象,總是可以從許多角度切入,只要我們打破思維的定式,站在時代的高度,避「俗」求「異」,多角度、多側面思考,或聯想、或擴展、或類比、或逆向,發人之所未發,就能在五顏六色的天空里構築屬於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確立的主題不是人所共知的膚淺的道理,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挖掘出更深層的意蘊。
(五)立意要巧妙 在習作有限的文字內,要表現較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從生活中的一斑一點、一枝一葉去再現生活的全貌,從一個點、一個片段、一個瞬間、一個現象入手,對社會、對人生進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處著眼,小處落筆,角度雖小,卻能小中見大,平中見奇。
四、怎樣寫好狀物的文章 如何寫好狀物文章呢?請大家牢記以下五點:
(一)交代來歷 文章開頭用一、兩句話介紹物品的歷來,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具體描述 通過顏色、形狀把物品外形准確勾勒出來,寫出特點給人以鮮明的感覺。多用一些恰當的修辭手法,展開合理的想像。賦予它情感,就會使物品活生生地躍然紙上。
(三)動靜結合 先寫靜態的外形特點,再寫它的動態。這樣會增添一些情趣,寫出的文章也會更加生活。
(四)說明功能 每件物品都有它獨特的作用,一般來說,這類文章要在結尾處說明一下物品的作用這樣會更加突出這件物品的特點。 (五)融進感情 字里行間要流露出作者對所描述的物品的喜歡、珍惜之情,這樣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五、長話短說話縮寫
讀了一篇好文章,你一定很受感動吧?要是你想把這個故事簡單的介紹給別人,就可以用縮寫的形式。本次習作練習的是縮寫,要求主要內容完整,重點突出;語言簡練,縮寫後文字不要超過三百字。 縮寫是作文中的一種常見形式。所謂縮寫,就是在不改變中心,不改變體裁,保留原文的主要內容的情況下,把一篇長文章壓縮成短文章。學會縮寫,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培養我們的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進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那麼,怎樣進行縮寫呢?
(一)要留主幹、去枝葉。在縮寫課文時,我們要刪減次要的人物、次要的事件,以及說明、交代等地方,留下課文的主要內容。如《小抄寫員》一文中我們首先要思考:敘利奧是在什麼情況下開始幫爸爸工作的,他為什麼要偷偷地做,怎樣做的,結果怎樣,把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畫下來。然後把 幫爸爸抄寫的事情經過寫下來,而把當他被爸爸誤解後是怎樣想的等無關緊要的刪除。
(二)要直接簡化任務語言。在敘述中,我們要把直接敘述變成間接敘述,盡可能簡化人物語言。這樣,既使情節連貫,又使語句「簡練」。
(三)要保持文章脈絡清晰。縮寫課文要注意保持文章主要脈絡的清晰和完整,特別是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要素要齊全,讓人讀了對原文有個大概的了解。
(四)要不改變課文原意。縮寫課文最要緊的是縮寫後不可改變課文原意,做到內容基本保持和原文一直,不會使讀者產生歧義。
❸ 小學語文寫景課文,應用怎樣的方式導入比較好呢
孩子在學習語文的時候其實是非常需要老師對他們進行引導的,比如在學習一些寫景課文的時候,老師就一定要注重導入課文的方式,因為有的寫景課文孩子她是比較難理解的,所以在正式學習之前,也可以通過一些方式,讓孩子熟悉這個片段,然後再進入正式的學習當中。
在正式學習一篇寫景課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前置的導入。除了說給孩子聽音樂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去構建畫面之外,其實老師也可以直接給他們看視頻。但是對於看視頻來說的話,老師一定要注意,在看完這個視頻之後,讓孩子說一下自己對這個視頻的感受是什麼,不要只是單純的讓他們看視頻而已。之前我當助教的時候,老師也是通過看視頻以及播放音樂的方式,去幫助孩子發揮他們想像力,以及在看完視頻之後,會讓他們寫一下在這個畫面的那種出現了什麼東西,能用什麼句子去描寫,然後再正式的開始這篇課文的學習。
❹ 小學寫景作文的方法和技巧
很多同學都需要寫寫景作文,我整理了一些寫景作文的技巧和方法,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1、按方位的順序寫(如由遠及近,由外到內,由上往下,則前到後等)。
2、按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寫(先寫全景再描述局部再寫全景)。
3、按時間順序寫(可以是春、夏、秋、冬的不同變化,也可以景物形成的過程)。
1、寫景要按方位順序,由近及遠,由遠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間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寫,要主次分明,詳略得當。
2、可以按景物的類別來寫,如山、水、花、鳥;瀑、石、峰、洞;亭、台、樓閣等。要寫出景物的光、色、味;既要寫它的靜態,也要寫它的動態,還可以寫出它的環境氣氛。
3、要仔細觀察,抓住在不同季節里景物的不同特點進行描寫,不要硬編亂造,憑自己的想像來寫。
4、寫景中也可以具體地寫些人和事,若讓人、景、事三者交融一體來寫,可以使作文更為感人。
5、寫景物時不要忘掉自己與景物之間的關系,要有意識地把自己的感情、感受寫進去,這樣使人讀了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葉聖陶老爺爺寫的《記金華的雙龍洞》不是具有這樣的特點嗎?
6、適當地、正確地引用前人描寫景物的詩詞歌賦,也可以為作文增色。這就需要你平時多加閱讀和積累,別等用時再去找。
在寫景的同時,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真實情感,讓讀者在文章中不但能「看」到美好的景物,還能感受到作者所想表達的情感和作者的思想。如果單一的為寫景而寫景的作文,即使再美也無法感染讀者,難以讓讀者產生情感共鳴。
以上就是一些如何寫寫景作文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❺ 寫景作文的寫作方法與技巧
文 | 老何 來源 | 老何原創(ID:laoheyuanchuang)
(一)寫景作文的常見分類
1、四季之景
如《神奇的春天》、《我愛夏天》、《秋天的雨》、《江南冬景》。
2、地方之景
如《富饒的西沙群島》、《雨中登泰山》、《美麗的家鄉》、《美麗的小興安嶺》。
3、天文之景
如《十五的月亮》、《夏夜的星空》、《看日出》、《火燒雲》。
4、氣象之景
如《一場雷雨》、《霧里看花》、《大雪紛飛》、《狂風襲城》。
5、周邊之景
如《夜遊邕江》、《美麗的南湖公園、《校園一角》、《奶奶的菜園》。
❻ 如何教學寫景課文
如何教學寫景課文
1、 直觀導入,激發興趣:
寫景類的文章,作者多是運用詩意的文筆描繪出一幅幅如畫的景緻。因此課前導入的設計應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掛圖等手段,為學生展示一幅幅與文本相關的風景圖畫,並配以悅耳的音樂,帶學生走進大自然,初步領略大自然的美麗,喚起學生進一步感受的慾望,為下一步深入文本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
2、 整體感知,抓住特點:
這一環節的操作要求是:讓學生帶著初步的感性認識自由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抓住景物的特點,理清文章的條理,並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默讀批劃,深入體會:
這一環節這樣操作:設計一個可以統領全文的問題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批劃出相關的重點語句,有感情的朗讀,仔細品味內容與表達方法。並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使學生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4、 全班交流,品讀評析:
承接上一個環節的設計,在小組討論交流的時候,引導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為重點,體會其中的內容以及寫法,並選擇喜歡的方式向全班同學匯報。此時,教師要善於抓住機會,適當點撥,並注意提醒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及時給予補充和糾正。然後,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有感情的朗讀,邊讀邊展開豐富的想像和聯想,入情入境,重點部分還可以配以優美的音樂和畫面,讓學生用心靈去傾聽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5、 回歸整體,梳理寫法:
當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抓住關鍵句段將一篇文章深入理解之後,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回顧全文的學習過程,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思想感情,更主要的是把全班交流的過程中感悟到的作者的表達方法加以系統地梳理,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內化為自己的東西,為作文打基礎。
6、 讀寫結合,拓展練筆:
每篇課文都有一定的表達方法,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不同水平設計出不同層次的片段練筆,使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及時鞏固所學的表達方法,不斷提高習作能力。
❼ 小學語文作文景物描寫的方法
好的 寫景 作文 ,往往不取決於你在 文章 中寫了多少個景物,也不在於你選擇的景物能否引起讀者的興趣,關鍵在於文章中要有重點描寫的景物,而每個景物都非蜻蜓點水般地描寫。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作文景物描寫的 方法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語文作文景物描寫的方法
一、有角度,分層次。
任何一處的景物都不能一眼盡覽,總需要多角度地審視,才能給人留下總的印象。我們要把景物完整地再現出來,就需要多角度來描繪。
1、把整體分解開來描寫。這種方法如同剪貼畫,由一塊一塊的部分拼湊成一個整體,讓讀者領略其全貌。對於春光來說,我們都領略過美,但我們卻不知怎樣用語言來表現這個似實實在在但又很抽象的精靈。朱自清的《春》就用分解法來描寫,分解成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及人的圖畫,然後組合成整個春的景象。
2、超越時空的描寫。許多景物的特色與全貌,並不是作者一時一地能完全掌握的。比如四時的變化,方圓幾十里的地貌狀況等,但要想反映它們的特色,就需要超越時空來描寫了。比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這樣,讀者不僅了解了一時的景色,而且四季佳景,晦明變化都能一一觀賞到。
3、恰當的順序。我們觀看景物一般是從外到內,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的。我們描寫景物,目的就是讓讀者和我們一樣欣賞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在寫景時,我們應考慮到並尊重觀賞者的習慣,按照這樣的順序去描寫。
二、突出特徵,工筆細描。
人們對西湖、玄武湖和昆明湖都流連忘返,究其原因就是它們各有自己的個性。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景物的獨特的個性與風采了。姚鼐《登泰山記》有一段關於日出的描寫: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若樗蒲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同樣描寫日出景象,現代作家劉白羽卻是描寫從飛機上見到的日出景象:你乍看上去,黑夜還似乎強大無邊,可是一轉眼,清冷的晨曦變為磁藍色的光芒。原來江海上簇擁出一堆堆墨藍色雲霞。
一個奇跡就在這時誕生了。突然間從墨藍色雲霞里矗起一道細細的拋物線,這線紅得透亮,閃著金光,如同沸騰的溶液一下拋濺上去,然後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沖,然後在幾條墨藍色雲霞的隙縫里閃出幾個更紅更亮的小片……再一看幾個小片沖破雲霞,密接起來,溶合起來,飛躍而出,原來太陽出來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鮮紅,火一般強烈,不知不覺,原有的暗影都被它照明了。這是觸目驚心的壯觀景象。同是描寫日出,不同的環境之下,不同的人描寫也不同,這就需要作者細心觀察,突出景物在特定環境下的特徵,才能使描寫的景象不同於別人,而給人一個嶄新的世界了。
三、化靜為動,引起共鳴。
平常我們看到的景物大多是靜態的景物,如果把它們原樣不變地搬到作品中,就不會給人太大的美感了,給人的只是一種死一般的沉寂和令人窒息的氣氛。這就需要有動態描寫。如梁朝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中「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樣就把景物寫活了。朱自清《春》中也有,如「花散在草叢里,象眼睛,象星星,還眨呀眨的」,「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多麼生動的情景啊!
當然,有時也要創造一個寧靜氛圍,一個寂寂無聲的環境那又怎麼能把景物寫成動的呢?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關於樹的描寫:「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稜稜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象是畫在荷葉上」,這凝固得像是鐵柱一樣的樹木,又是為了創造寧靜氣氛的需要了。
四、以景寫情,寓情於景。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果不能從描寫的景物里流淌出作者的真情來,那麼景物將是毫無生氣的,一點也撥動不了讀者感情的心弦。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描寫小石潭的氛圍:「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這段景物就灌注作者的感情。作者被貶到永州,因政治上被冷落,心情孤寂無法排遣,剛見到小石潭的優美景色,精神為之一振,但時間稍長,便從小石潭寂靜的環境聯想到自己的遭遇,隨之自己心中悲涼情緒就投射到景物上,就感覺它過於凄清了,因而寫作時這種感情自然而然地就流於筆端了。這就是寓情於景,使描寫的景物奕奕有神,從而感染讀者。
2小學語文作文景物描寫的方法
一、白描法
白描就是對景物進行描寫時不修飾烘托和雕琢,只將景物主體客觀呈現在讀者眼前。運用白描手法寫景,給人以形象感的同時增強真實感,使人有返璞歸真的感覺。
《湖心亭看雪》(張岱)中「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個 句子 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它不求細致與文飾,只求神似和形象,寫出典型的輪廓和氣質。
二、使用修辭法
在描寫景物時為使景物真實生動,往往在描寫中使用各種修辭方法。寫景時常用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擬人、排比等。比喻的修辭可以使景物具體形象。擬人可以使景物活靈活現,富有生命的靈性,景物更有感情。排比則使景物給人以更大程度上的感染力。
《濟南的冬天》(老舍)中「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回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這段描寫使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薄雪覆蓋下的小山秀氣動人的景色。表達作者對濟南的冬天的喜愛之情。
三、感覺組合法
人類通過各種感官感受認識自然環境,耳聞目睹,皮膚接觸,舌品鼻嗅,世界才在我們眼前變得多彩起來。景物描寫前除了用眼睛觀察之外,還要用其他感官去感受,之後將景物根據需要表述出來。在以視覺為主的描寫中輔以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這樣有些無形事物(比如空氣、風、聲音、味道)才能被描寫得更具體。
《春》(朱自清)中「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這段話中成功的運用了視覺、聽覺、嗅覺等感覺,勾畫出一幅美妙動人的春風圖,使人如在田野里沐著陽光吹著微風一般輕松愜意。
四、色彩搭配法
為了將景物描寫的更美麗,突出視覺的色彩搭配是很好的方法,使畫面色彩鮮明更具視覺的沖擊力。
《紫藤蘿瀑布》(宗璞)中「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這段描寫中「淡紫」「紫」「銀」給讀者很強的色彩感,使人覺得藤蘿花開得無比的輝煌壯麗。句中同時使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
五、動靜結合法
以靜止的景物和動態的景物相互映襯,可以使景物更具活力和畫面真實感,以動寫靜更顯寂靜,以靜寫動更顯動感,會使景物靈魂活潑。如八下的《社戲》(魯迅)中「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句中以靜止的山來寫飛速前行的船,寫出「我」與小夥伴月下行船去看戲時的愉快迫切的心情。
景物描寫的方法很多,多讀多悟才能得法。寫作中也不能為了寫景而寫景,景物要與感情結合起來,做到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這樣才能使景物產生動人的效果,才能使景物描寫為中心服務。
3小學語文作文景物描寫的方法
一、 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好的寫景作文,往往不取決於你在文章中寫了多少個景物,也不在於你選擇的景物能否引起讀者的興趣,關鍵在於文章中要有重點描寫的景物,而每個景物都非蜻蜓點水般地描寫。
二、 角度選好,印象深刻
寫景,就要突出景物的特徵,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所謂「靜觀默察,爛熟於心」。在此基礎上,還要選好描寫景物的角度。描寫景物的感官角度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內心感受等;描寫景物的視角有仰視、俯視、平視、正視、側視、遠視、近視等。
一旦將自己融入對象,我們的感官和意識就會靈動起來,描寫也就水到渠成了。恰如葉聖陶先生所講,眼睛怎樣看就怎樣寫,耳朵怎樣聽就怎樣寫,內心有怎樣的感悟就怎樣寫。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運用了視覺描寫;「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運用了聽覺描寫;「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運用了嗅覺描寫;「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寫出了內心感悟。寫出了清雅幽僻、寧靜迷濛的畫面。這與只用「美麗」、「壯觀」等空洞的詞比起來,效果有天壤之別。
總之,要做多角度、多側面的描寫。
三、手法恰當,魅力無窮
確定所寫的景物後,為了使筆下的景物具有獨特的魅力,我們要運用恰當的表現手法,對於寫景常用的表現手法有白描、細節、想像、聯想、虛實結合、動靜結合、移步換景、化用詩詞文等。
運用白描,最著名的莫過於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短短二十八字,一連推出九幅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刻畫出一幅非常真實生動的秋郊夕照圖。
運用細節,細節描寫就是對文章中細小的環節或情節進行生動細致的描繪,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描寫之中。細節描寫在文章描寫中的地位看似閑筆或贅筆,信手拈來,無關緊要,可有可無,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設置和安排,不能隨意取代。它是最生動、最有表現力的手法。如《想北平》:「雨後,韭菜葉上還往往帶著雨時濺起的泥點。」「果子不少是從西山與北山運來……進了城還帶著一層白霜兒」。
一枝一葉總關情,正是這樣的敘述與描寫表明了作者與北京的親密關系,他真正地融入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膚之中。如果老舍是個觀光客,即使再喜歡北京,也不可能有如此細致入微的體驗,當然更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字。郁達夫描寫微雨寒村「說不出的悠閑境界」,先寫有了「河流邊三五人家聚在一個小村子裡」的場景,再「點些精緻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隻烏篷小船,茅屋裡可以添幾個喧嘩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這些細節使「悠閑」具體而生動,真是「活像」。
運用想像,如《沁園春·雪》中想像雪後美景: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虛實結合,「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像、實事、實境,「虛」是聯想、想像或夢中的情景。二者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轉化,可以達到虛實相生的境界,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想像中美好的仙境,屬於「虛」的內容。再如《江南的冬景》:「若是冬天來了,春天也馬上會來。暮雨瀟瀟江上村。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五彩的文字:灰雲、霜白、紅葉、雪白的桕子、赭色的草根邊帶綠意、青天碧落、白雨、淡墨背景、烏篷小船、紅黃的垂暮天。作者引用詩句、避實就虛的用意在於巧借詩句意境,並通過自己的品評將這個意境推到一個新的境界;雖則語句簡省洗練,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豐富。這是郁達夫 散文 常用的筆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舊詩,以彌補散文里沒有說盡的余意,沒有抒發的情愫,使文章在整個行文上顯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詩情畫意。
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如《沁園春·雪》中「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又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第三句描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這一句是靜景描寫,第四句山泉清冽,流瀉山石之上,這一句是動景描寫。山泉因雨後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寧靜。移步換景,從遠到近,從整體到局部抓住特點,准確描畫,再如《小石潭記》中第一段中發現小石潭就是移步換景。
四、修辭潤色,文辭優美
描寫景物需要繪形、繪色、繪聲,彷彿使人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這就需要盡可能選用那些生動形象的語言。所以,我們要對自己平淡的語言進行加工潤色。通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恰當地運用我們熟悉的修辭手法、 成語 、形容詞等。如許俊文的《鄉村的風》:「每次從城裡回到老家豆村,第一個迎接我的便是風。我們雖然好多年沒見面了,但它一點兒也不生分,先是用頑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頭發弄亂,再在我干凈的皮鞋和西服上,隨意撒些塵土與細碎的草屑。
要是春天,風就像一隻搖頭擺尾的小花狗,當我剛從汽車上走下來,視覺還沒來得及舒展開,它就從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氣味,親親熱熱地撲過來,伸出溫軟的小舌頭,一下一下舔我的手與腳踝,你趕也趕不走。如果是秋天,風里便有了果實發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個去鎮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灑了一路,惹人隱隱地有些陶醉。」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鄉村的風的可愛、溫馨。
五、巧用對比,突出景物
在《江南的冬景》中,作者將北方冬景、江南秋景、閩粵地區的冬景與江南的冬景對比,寫了江南的屋外,寫了植被,寫了江南的雨、雪,無雨無雪時冬郊的閑步。在比較中寫出了江南的溫潤晴暖優美。又如《想北平》,在文章中,作者聲稱自己「不能愛上海與天津」,又聯系自己豐富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將北京和歐洲四大歷史都城相比較,從城市整體結構、建築格局、環境氣氛、生活情趣等方面歷數北京的好處。
巴黎熱鬧?搖?搖?搖?搖北平安靜
巴黎的布局「比起北平來還差點兒」
美國的橘子?搖?搖?搖?搖北京的玉李
倫敦成天冒煙的工廠?搖?搖?搖?搖北平接近自然
六、情景交融,詩味悠然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可見,景與情是密不可分的。寫景貴有情,在描繪客觀景物的同時,要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讀者產生共鳴,進而給讀者帶來愉悅之情,陶醉之情,將讀者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獲得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因此,恰當處理景與情的關系很重要。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如《江南的冬景》中描繪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畫,抒發了深深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4小學語文作文景物描寫的方法
一、 點面結合
利用點面結合的方法,讓讀者既有整體上的感受,又有細節的感悟。「面」由「點」組成,「點」支撐著「面」,只有「點、面」結合,才能令景物具體可感,形象生動。
如下面一篇習作:
初冬,是一位美麗的,高貴的公主,舞動著她那神奇的面紗,送來片片潔白的雪花。
你瞧!一顆顆小小的雪粒,像撒下的白砂糖一樣,它們在空中飄舞著,並不著急落地,好像捨不得離開天空似的。它們悄悄跳入行人的衣領里,無聲無息地消失了。接著,一片片的 小雪 花像煙一樣輕,玉一樣潔,銀一樣白,飄飄灑灑,紛紛揚揚,從天而降,親吻著久別的大地。慢慢的,慢慢的,小雪花變大了,變厚了,變得密密麻麻,就像誰用力搖動玉樹瓊花,那潔白無瑕的花瓣紛紛揚揚地落下來;後來,雪越下越大,小雪花們在半空中你拉我扯,你抱住我,一團團,一簇簇,彷彿無數扯碎了的棉花球從天翻滾而下。這時,整個世界就變得迷迷茫茫,美不勝收。
作者先寫了初冬整體上的景象,像送來雪花的公主,既新穎又形象,先打好「面」。後又從「點」上著手「小小的雪粒,像撒下的白砂糖一樣」, 「像煙一樣輕,玉一樣潔,銀一樣白,……從天而降」。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將雪的形狀具體地描繪出來。這樣點面很好結合起來,令初冬的雪具體可感。
二、 粗筆勾勒
採用粗筆勾勒法描寫景物,可以對景物的景色、層次、顏色的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作簡要的勾勒。運用粗筆勾勒法描寫景物要抓住景物的最主要的特徵,用朴實的文字簡略地寫出來,不宜用過多的形容詞、過多的比喻。其次要簡練傳神,通過寥寥幾筆勾勒出景物大致的形象。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肅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魯迅《故鄉》)
作者把看到的故鄉的景象用「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肅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來了,可謂簡單明了,字字傳神,突出了蕭索、荒涼的特點。
三、 工筆細描
採用工筆細描法描寫景物,要對景物進行細膩、具體的刻畫,能使讀者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景物的彩色照片。
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盪。那醉人的綠呀,彷彿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著有些遠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鬆鬆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渣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朱自清《梅雨潭的綠》)
作者極盡描摹之能事,對梅雨潭的綠進行了細膩具體的刻畫,她的質感和亮澤,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清晰的印象。
四、 動靜相襯
古人認為最妙的景色,要有其靈動之處,既有生命,又有靈性,而這「活」與「靈」若是通過文字這一載體表現出來,主要的手段就是寫景時的動靜結合,二者是相互襯托,相輔相成的作用,以靜來凸顯動的活力與靈動,以動來襯托靜的柔婉與淡雅,這樣的景色才會傳神動人。
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在那小屋周圍。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泛著點點銀光,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淺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宗璞《紫藤蘿瀑布》)
文中把盛開的紫藤籮用動靜結合的方法描繪的生意盎然:一條垂下的淡紫色藤蘿花蔓,柔和淡雅,靜靜的如嬌羞少女,作者又用「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在和陽光互相挑逗」這些動態的描寫讓她活潑起來,以動襯靜,以靜顯動,讓藤蘿花「活」「靈」起來。
五、 比喻擬人
文章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來描摹景物,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
如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中把濟南比做「小搖籃」;把山坡上小村莊的雪景比做「小水墨畫」;把整個冬天的濟南比做一塊「藍水晶」,無一不小巧秀麗,用來比喻濟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處的。擬人的句子更多,個性化更明顯,如把濟南老城說成是「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把濟南周圍的一圈小山寫得很有溫情,「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駁的色彩,說成是「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秀美動人。這些都表現出濟南冬天的無限生機和在冬天裡孕育著的朦朧春意。
文中恰當地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可將抽象不好言傳的景色寫的生動、形象,並富有濃濃的人情味,讓讀者在具體可感的前提下,回味無窮,經久不忘。
六、 鏡頭切換
自然界處處有美景!面對許許多多的景物,怎樣將景物描摹的全面、生動,給讀者一個整體感受呢?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運用鏡頭切換的方法。你就像一個高明的攝影師,將鏡頭或推近,或拉遠,這種排列,有特寫,有鏡頭的組合與切換,畫面感極強,可以充分調動讀者的想像。
在金色的秋天的陽光下,坐在車里的人們心頭顫動了,即將或正在逝去的秋天使人們沉默無語,都沉入對於生命的偉大力量的贊嘆。藍天、白雲,近處的白楊、遠山的紅樹、山坳里的油松以及不知名的雜樹亂草,車子真好像馳進印象派畫家的油畫里來了。
作者運用鏡頭切換的手法,將城外的秋景用幾種景物排列、組合起來:高處的藍天、白雲,近處的白楊、遠山的紅樹、油松、不知名的雜樹亂草,構成一幅色彩調和,畫面豐滿的秋景圖,激發出讀者豐富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