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淺談案例教學課堂溝通技巧
淺談案例教學課堂溝通技巧
引導語:本文緊緊圍繞案例課堂教學過程,從指導語給出、對學員課堂上的表現和發言反饋、打破冷場、化開僵局、引回正題、課堂發言的掌握、做好討論的收尾七個方面提出了教師在案例教學課堂溝通方面的技巧。
案例教學法是圍繞一定的培訓目的,把實際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供學員思考分析和決斷的案例,通過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提高學員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方法,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學員之間進行溝通,實現思想交流達到共識,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的過程。案例教學法的主體是學生,老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課堂引導,而課堂上教師的發言總量的多少,溝通時機的把握、溝通方式的運用等種種因素,都直接影響課堂引導的質量和教學的效果。因此,課堂上的溝通能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溝通技能與技巧。溝通的技能技巧體現在方方面面,很難用幾行字幾段話完整概括,很難通過簡單的描述就將真經道出。在此,僅就幾處關鍵環節加以強調:
(一)要給出明確的指導語
教師的主持人的角色和發言人的角色具體體現在他對課堂活動所做的總體性的和階段性的安排及組織上。要發揮好這個作用,教師就要善於明確地、簡要地將教學的目的、程序、方式、方法等向學員交代清楚,使學員明確任務、了解方法、掌握規則,能夠盡早地在教師的規定原則下形成自組織狀態。所謂自組織狀態就是學員不需要教師的介入,自行組織進行教學活動的狀態。指導語在案例教學中,是教師向學員進行“授權”,幫助學員達到自組織狀態的關鍵。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出現暫時失控的情況。因此,給出明確的指導語,是把握課堂教學的重要技能。指導語要給得恰當。其要害是明了精練,突出重點。該省的一定要省,添枝加葉,反復解釋,都會使重要的信息被沖談,使學員難得要領;該強調的還要強調,對關鍵的信息,重要的內容和程序,適當加以強調,以引起學員的注意,作操作性的提示時,還有必要適當舉例和示範加以說明解釋。
(二)對學員在課堂上的表現和發言要予以及時反饋
反饋是激勵學習的重要手段,因反饋是教師對發言學員發言內容的理解驗證。要理解學員就必須真誠、精心地去聽,要及時地回饋學員,這對學員學習和參與無疑是一種激勵。因此,關心激勵學員學習的教師,往往都是在給學員反饋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從這個意義出發,對學員的發言,不論其價值大小都應予以恰當的反饋,以保持學員的學習積極性。除些以外,反饋是教師引導把握教學方向的有力工具。在課堂討論中,教師可以通過反饋討論學習的重點內容、重要觀點及有獨到見解的發言提煉和反應出來。使有價值的閃光點得以突出和放大,使學員能夠朝著正確的學習線路進行思考和研究問題。反饋可能採取不同的方式,可長可短,可採取語言表達的方式,也要採取寫板書的方式,必要時,還可能與個別學員進行課外的交流並予以適當的指導。有時,寫板書的方式比只是語言表達方式的反饋的效果會更好些。一是因為。這樣的反饋更直觀明了,二是學員可能會受到更強的激勵。值得探討的還有一點,就是對待學員所提出的尖銳問題和棘手的難題時,教師不能迴避,必須做出合理的解釋和回應。來不及在課堂上說明的,可以採取課下單獨的方式完成,但無論如何,必須使學員得到個“說法”。因為,學員提出的許多尖銳問題往往是其最為關注的問題,非常希望得到教師的重視和認可,如果這時教師予以迴避,勢必會影響學員的學習積極性。
(三)善於打破冷場
所謂冷場指的是當需要學員發表意見和看法時,課堂保持較長時間的沉默。冷場是教師和學員都不願發生的事,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偶爾出現冷場的情況也在情理之中,重要的是,當出現冷場的時候,教師能否採取靈活的方式方法,運用恰當的技能技巧及時有效地啟發引導,打破沉默,使課堂氣氛重新熱烈起來。同樣的冷場的現象可能由不同的原因造成,因此要解決冷場的問題,必須針對不同的原因,採取不同的方法。分析起來,冷場多是發生在以下幾種情況下,一種是在教學的開始階段,可能由於不熟悉,學員帶有一些防備心理,慎於開口。這時,教師可以採取一些“破冰”或稱“熱身”的方法,激熱學員。所謂“破冰”,“熱身”就是創造某種環境,使學員心情放鬆,在不自覺中參與培訓的教學技能。就像體育運動中所稱的“熱身運動”一樣,教學開始階段的“熱身”和“破冰”,對幫助學員進入狀態很有意義,如果情緒熱起來了,課堂的氣氛烘托起來了,那麼這種熱氣往往可能持續到教學結束。而一旦開始的起動沒有熱起來,以後再熱的過程就會比較長。在學員相互不熟悉的情況下,還可以通過點名的辦法或者“順序發言”的辦法,打破冷場,這對學員保持在以後的時間里繼續發言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在集體討論中,已經發了言的人往往再發言的可能性更大,而沒有開過口的人,則往往傾向於保持沉默,發言和不發言都猶如帶著慣性。因此,教學開始階段,教師就盡力想辦法讓每一個學員都發言。容易出現冷場的另一種情況是,學員感到遇到的是敏感問題或涉及到在場學員間的利害關系。這時候,學員可能難於出口。要打破這種僵局,可以採取迂迴辦法,比如採取舉
例的辦法,把學員的目標信中到特定的事例上,使學員避開眼前較現實的困惑,可以比較超脫地去評論問題和發表見解。另外還有種可能帶來冷場的情況是,當課堂中由幾位善長發言的學員主宰時,一旦他們不發言,冷場就會出現。這時,一方面可以引發善長發言的學員繼續發言,同時,引導不開口的學員對前面的發言談看法,逐步讓缺乏自信和羞怯心理較重的學員適應討論和交流的環境。為了避免冷場,教師還須講究一下提問的方式和角度,盡量避免過空過大、過於抽象的問題,這往往會使學員難以准確把握問題的含義,無從開口。當教師提出問題後,沒有得到響應,就回頭想想提了問題是否不夠具體,指向不夠明確,一旦不夠明確,一旦發現是這種情況,就應及時地將問題細化,作進一步的解釋和說明。
(四)出現背離正題,及時引回正路
許多人在一起討論,很難避免不出現海闊天空,離題萬里的偏差。這時不必焦躁,也不妨靜觀一下,學員中很可能有人主動出來糾偏。如果走得過遠,時間寶貴,不容再等,也可由教師干預,但切忌粗暴,口氣要委婉此。其實把討論引離正題者,也有“偶然”和“慣犯”之分。對無意岔入旁道的,可以客氣而隨便地說:“你的說法挺有趣,不過我想還是繼續圍繞剛才大家談的那點再深入一步„„”或是:“你說的可能有理,不過剛才那個問題好像還沒談透,那就是„„”。只有對那些總是胡扯的人,才得認真點,比如說:“很遺憾,我覺得你說的跟我們正討論的不太相干,我們講的是„„”。如能培養學生自治,集體控制討論,那當然是上策了。
(五)做好討論的收尾
收尾並沒有什麼固定的格式。有的老師喜歡做一個簡練和結論性小結,或做一番講評收尾。學生這時往往喜歡圍繞著教師問這類問題:“老師,您說誰的說法對?”“要是換了您,會怎麼辦?”“什麼才是正確答案?”明智一點,最好別正面直接回答。一是有違學生自學與自治原則;二是管理問題,本無所謂“唯一正確”或“最佳”答案,何況學生中很可能更有高見,所以有的老師是讓學生集體做總結,如問:“大家覺得今天有哪些主要收獲和心得?”也可以讓一位學生帶頭小結,再讓大家補充。因為既無所謂“標准答案”因此重要的是使每個人去總結自己的體會,在這個案例的具體情況下,問題及其原因已經找出了,分析得也挺透了,辦法和主意也擺出一大堆了,必要的假設也定了,你到底打算怎麼辦?當然還該知道,別人有不同意見嗎?為什麼?這些才是要緊的。
(六)繞過難點,化開僵局
問題答不上來,討論中斷了,或是對立觀點爭執不下,頂起牛來,或以反問啟發誘導,提供此補充情況;或說出答案,予以仲裁;或聽之任之,坐以待變。中間一法自屬下策,因為等於封死了繼續討論的路,學員只學到現成結論,沒有學到方法,頭一法當高明,但末一法並非無能。“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某一具體問題上,學員
中有高於老師見解的,很可能大有人在;也可以一、三兩法攙合著用:等待一會兒,用一、兩句提問點醒一下;再待一會兒,補充點情況;又待一會„„。如此下去,化繁為簡,直至問題得到解決。
(七)課堂發言的掌握
在案例討論的各個階段,教師都面臨著掌握課堂發言過程的問題,課堂發言是全班信息共享,形成共識的過程,利用好有限的時間,集中學員的高質量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思路、辦法,創造良好的交流氛圍是教師掌握課堂發言的關注點和主導方向。掌握課堂發言是教師引導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對教師的角色發揮和教學技能的發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基本任務便是妥善處理四類常見問題:
(1)發言過少
每次討論總有那麼一些人發言很少或完全不發言,因此教師要盡力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採取多種辦法幫助那此發言過少或根本不發言的學員。要做好這點,前提就是了解學員。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發現學員的個性特點,對“症”下葯。比如,對那些較好面子的學員,則可以客氣的方式勸導其發言;而對個別報無所謂的態度的學員,則可以採取較為高壓的方式,迫使其發言;對於過於靦腆的學員還可私下與之交流,個別提供指導,給他們“打氣”、鼓勵,幫助他們戰勝怯場的弱點。同時,教師要注意搜尋那此新舉手的人,及時給他們創造發言機會;注意觀察慣常不發言者的興趣從他們的興趣入手,引導他們發言。總之,上述這此辦法的真正作用在於強調參與發言本身的重要性,對創造良好的交流氛圍大有好處,至於採取哪些具體辦法,可以根據教師的喜好和學員的特點靈活處置。
(2)發言過差
雖然學員都發了言,但其發言的態度與質量卻不能令人滿意,這種事情也是有可能發生的,偶然放過一些水平不高的發言是可以的,也是正常的。但是,經常容忍學員低水平的發言,最後使整個學習班趨於平庸,所以有時必須要採取一些措施。要改善發言過差的情況,首先要分析其原因。是教師的問題,就要注意總結經驗,分析是教師提出的要求和標准太高,學員無法達到,還是閱讀時間的餘地太小難於深入解析案例?等等。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如果是學員的責任,屬能力等客觀問題,可以原諒;屬主觀努和程度不夠 ,就不能客氣。如果發現學員沒有很好的預習案例,課堂討論得不好,可以要求學員重新再來。對個別過於應付的.學員也可針對性地攻堅,盯住不放,窮追不舍,促使其認真對待。總之,解決發言過差的問題,是為了提高討論的質量,帶動全班學習的整體水平,需要教師認真對待,慎重處理。
(3)發言過多
正像有些學員發言過少一樣,也可能有些學員在課堂討論中發言過多,這往往會影響其他學員的參與程度,破壞討論的發言氣氛。因此適當對發言過多的學員加以限制是必要的,有意義的。教師要特別注意觀察,警惕那些可能的主宰課堂的“壟斷分子”,必要時,可以有意識地限制他們的發言,或者以詼諧的辦法打斷他們的宏篇大
論。限制他們發言和次數和時間。如規定:每人就每個問題的發言最多不可超過兩次,總時間不超過五分鍾。在這個原則規定的前提下,教師再進行“協調”和“平衡”則顯得容易些了。
(4)發言過當
發言過當,主要是指討論中出現的空洞無物,關系不大或不得要領的發言。發言過當是影響討論效果的原因之一,需要教師及時引導,及時糾偏。解決發言過當的問題,首先要由教師提出明確具體的討論題目,要求學員將注意力集中到某一問題上或某一范圍內。引導發言者的思考,幫助學員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當然,處理發言過當的情況還應該注意因人而異,不要采以一種方法對待所有的學員,比如,一個從不發言的學員第一次發了言,即使沒有講出什麼內容,也可以放他一碼,而對一個經常“放炮”學員的喋喋不休,教師可以果斷地中斷他的發言。總之,教師不能對所有的學員、所有的課程只扮演一種角色,採取同樣的手段和方法。
以上四種情況是把握課堂發言的主要方面,除此而外,還有許多方面的問題需要注意,比如,發言次序、權衡取捨等方面的問題,這里僅僅提示一個,不加以展開。將以上四個方面的問題處理好了,也就意味著權衡取捨的問題得到解決,其他的問題也就迎忍而解了。在實踐中,我們會發現,處理上述的四種問題會產生一些矛盾,比如,在發言的人較少的情況下,再去限制那些積極發言的人,這就可能出現冷場;由於照顧了不願發言或不擅長發言的人,引出了質量不高的發言,可能會影響其他有見解又善於發言的學員的情緒。因此,四種因素是相互影響,彼此作用的。到底採取什麼樣的發言引導方法,掌握討論發言的過程,需要一個系統的考慮。必須從教學的目標課堂的討論的整體進程和學員的具體情況出發不能“靈機一動”隨意處置,否則會迷失方向喪失重點。為實現總體意圖,採用的方法可千差萬別,但需要遵循一個基本原則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傷害學員的情感,至少不能從主觀上去打擊學員的積極性,有時極個別學員的冷漠和不參與態度不能改變,那就讓他去保持自我吧!教師不可能解決學員所有的問題。
;⑵ 如何進行教學案例分析
一般情況下,撰寫教學案例要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寫案例事實,二寫案例分析。撰寫教學案例,是「講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教師對事實比較熟悉。敘述的事實比較具體,比較單一。通常情況下,教師寫這樣的記敘文不會感到困難。
撰寫案例分析當然需要進行論述。但是,這里的論述是就事論理,是針對具體問題發表有針對性的意見,不涉及很多的人和事,不需要高度的抽象概括,難度不大。
寫作基礎
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基礎理論,一定的寫作基礎知識,一定的教學教研經驗,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總之,教師具備寫作教學案例的基礎。
只要教師認真研究,都有可能寫出有價值的教學案例。只要認真地運用教學理論深入分析教學案例,都有可能提出獨到的見解。撰寫教學案例與撰寫教學論文相比,寫成的可能性,寫好的可能性,獲獎的可能性,發表的可能性,都要大得多。
教學案例來自日常的教學實踐活動,貼近教師工作,與教師有天然的聯系。教師有大量的實際問題,需要通過研究,妥善解決,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了大量的教學研究,有很多經驗和教訓,其中不乏典型事例,會給教師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成為撰寫教學案例的素材。
教師有事實可說,有道理可講。教學實踐涉及的領域寬,發生的事例多,是教師撰寫教學案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⑶ 怎樣進行教學案例評析
怎樣進行教學案例評析
一、 教學案例及基本特徵
(一)教學案例
教學案例是從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挑選出來實例,在被描述的具體情境中包含一個或多個引人入勝的問題,同時也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有具體情境的介紹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論思考和核對實際活動的反思。目前對教學案例的描述,主要有以下四種說法:
1. 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
在這個情境中,包含著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包含著解決這 些問題的方法。
2. 教學案例描述的教學實踐
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 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 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 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能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 現象。
4. 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 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教學案例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重點、難點、偶發事件、有意義的、
典型的教學實例處理的過程、方法和具體的教學行為未與藝術的記敘,以及對該個案記錄的剖析、反思、總結。案例不僅記敘教學行為,還記錄伴隨行為而產生的思想、情感及靈感,反映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想法、思路、對策等。它既有具體的情節、過程,真實感人,又從教育理論、教學方法、教學藝術的高度進行歸納、總結,悟出其中的漁人真諦,予人以啟迪。可以說,教學案例就是一個具體教學情境的故事。在敘述這個故事的同時,人們還常常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點評。所以,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真實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
每個教學案例都要突出一個鮮明的主題,它常常與教學改革的核心理念、實際教學活動中常見的疑難問題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關。它源於教學實踐但又不是簡單的教學活動記錄,他有相對完整的情節乃至戲劇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發生的過程,反映教學實踐中教師的家和學生的學變化,揭示教學活動的復雜性,並引人思考。閱讀它,教師、教育研究者可以不親臨現場就能訪問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對不同教師的教學實踐進行評價。
(二)教學案例的基本特徵
從總體上看,教學案例應具備以下特徵:
1.典型性。講述的是一個故事、事例,有相對完整的情節,能反映出事件發生的特定背景;敘述要具體、特殊,反映了教學活動的基本過程;同時,這些活動與過程能夠體現教育的內在規律,體現教學設計的基本思想。它既可以是成功的範例,也可以是「尚未成功」的典型情景。 2.研究性。指教學案例本身具有現實意義、借鑒作用和理論探討的價值,可以正面獲得經驗或反面獲得教訓,能提煉出某些理論或觀點。
3.啟發性。指教學案例本身生動有趣,能提出問題,能引發思考,能產生觀念上的不平衡。 教學案例可以是一個片斷、一個情節,也可以是一個完整的課堂教學過程。教學案例實際上就是教師對自身教學工作的自我敘述,敘述他自己的教育活動方式,他對教育的理解,他自己的成長經歷,其豐富感人的材料和富於動態的描述必定給抽象的教育教學理論以生命和血肉,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供生動的註解。它不一定非要做到像研究工作那麼「嚴謹」,但其形式要簡潔,主題要明確、集中。
二、教學案例評析的基本內容
教學案例評析就是通過一個個具體教育情境的描述、感受和分析,學習、領會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提高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對教學工作進行分析評價的能力。對教師而言,教學案例評析要重在「分析」,力爭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虛實並重,小中見大」。
1.分析教學案例中的理論要素
教師要注重從教學案例中分析出理論觀點,要認真研究哪些教學行為體現了怎樣的教師觀、質量觀、學生觀,哪些教學行為注重了從認知的角度或從知識結構的角度去展開教學。要把教師課堂教學的經驗、行為提升到「說清其理論依據」的層面上,從中學習和體驗從教學實踐經驗「如何上升」為教育理論的過程,促進教師從經驗到理論的升華,從自發的行為轉變為自覺的行動。
2.分析教學案例對教學的啟示
教師要注重從教學案例情景中歸納出問題並進行分析,分析要著重於其對教學的啟示,即有何成功之處,閃光點是什麼;不足又在哪裡,問題的根源又是什麼?使得在今後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可以有效地運用這種逐步培養起來的思維方法來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要關注案例中教師的創造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發展脈絡,而不僅僅是獲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規則。
3.提出對案例中教學工作的改進意見 評析只是一種手段、一種過程,其目的在於通過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因此,教師要
3
對案例中的教學設計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提出教師獨到的改進意見,這應該成為教學案例評析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教師一旦將這種認識表達出來,可以增進教師的自我理解,而自我理解的更新,又是教師改進教育教學觀念和教育教學方式的基礎,並以此達到理解這些教學案例背後更為深遠的教育教學意義的目的。 三、教學案例評析的基本要求
1.理論聯系實際。撰寫教學案例法分析時,要就事論理。對案例中描述的事實,提出的問題,要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原理,進行科學分析,力求提出解決具體問題的教好的措施。分析自始至終要緊扣案例,不能脫離案例本身去講教育理論。
2.體現先進教育思想。案例分析的立意要新,要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作指導,要跟得上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步伐。要貫穿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基本精神。
3.實事求是。分析案例要有求實精神,不誇大,不縮小。評析要實在,要有針對性,要講關於這個案例的具體的小道理,不要講永遠正確的空洞的大道理。不要熱衷於抄錄教育理論的條條,要講教育理論的觀點自然地融入與分析之中。
4.論述要突出重點。對於已寫成的教學案例,要反復閱讀,找出案例的基本目的、閃光點或主要問題,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細致地進行分析,論述時要畫龍點睛,把問題點明,把道理說清,把主題揭示出來。
5.觀點要有充分依據。分析者要找出充分的論據,來支持自己提出的觀點和建議。分析案例時首先要認真思考:採用已選中分析方法分析某個特定物問題,需要哪些事實?然後回過頭來尋找所需事實。選材要嚴,挖掘要深。
⑷ 如何撰寫教育教學案例(二)、(三)
一、 怎樣寫好教育案例
1. 案例的結構要素 從文章結構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說明這堂課是在什麼背景情況下上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有經驗的優秀教師還是年青的新教師,是經過准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常態課」等。背景介紹並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2)主題 案例要有一個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我這個案例想反映什麼問題,是想說明怎樣轉變差生,還是強調怎樣啟發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等等,動筆前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想法。寫作時應該從最有收獲、最有啟發的角度切入,選擇並確立主題。
(3)細節 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要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容。比如介紹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就要把學生怎麼從「不會」到「會學」的轉折過程,特別是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紹了一番,說到「掌握」就一筆帶過了。
(4)結果 一般來說,教案和教學設計只有設想的措施而沒有實施的結果,而案例則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教學的結果,即這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讀者知道了結果,將有助於加深對整個過程的內涵的了解。
對於案例所反映的主題和內容,包括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過程、結果,對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評析是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可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同樣一個「差生」轉化的事例,我們可以從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的理論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學的規律。評析不一定是理論闡述,也可以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引起人的共鳴,給人以啟發。
2. 寫好案例的關鍵
寫好個教育教學案例,有三個關鍵問題需要注意。
(1)選擇復雜的情境
復雜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思考和想像的餘地,因而給人以更多的啟迪。學校教育教學中有許多典型事例和兩難問題,應該怎樣處理,案例可以從不同角度反映教師的行為、態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決的思路和例證。選擇什麼樣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針對性。一是要符合當前教改實踐的需要,提出人們所關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問題;二是考慮案例交流的范圍,是公開發表,還是校內交流,或者僅供個人參考。總之,撰寫案例不能只顧講述一個生動的故事,還要注意為什麼講、向誰講這個故事。
(2)揭示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行為是故事的表面現象,人物的心理則是故事發展的內在依據。面對同一個情境,不同的教師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為什麼會有各種不同的做法,這些教育行為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執教者是怎麼想的?案例能夠深入人的內心世界,讓讀者「知其所以然」。這也是案例不同於教案和教學實錄的地方,好的案例應該能夠發揮這個特點和優勢。
人物心理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學生的心理活動。由於案例一般是教師撰寫的,注意力容易偏重於教師這一方。自己怎麼想的,怎麼教的,效果如何如何,可以娓娓道來,自我感覺良好;但學生的心裡是怎麼想的,對教學效果的看法是否與教師一致,往往被忽略不計了。人們常說「備課要備兩頭」:備教材,備學生。真實地反映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寫好案例的重要一環。
(3)具有獨到的思考
同一件事,可以引發不同的思考。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案例的質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決定的。要從紛繁復雜的教育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這需要一雙「慧眼」。具備這樣的功力沒有什麼秘訣和捷徑,只有通過長期的磨煉去領悟和掌握。一篇好的案例,可以勝過許多泛泛而談。說到底,好文章不是「寫」出來,而是「做」出來的。
二、課堂教學案例編寫的格式
1、「描述+分析」式
此格式的特點是將整個案例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為描述課堂教學活動的情景,後半部分主要針對情景中的一、兩個問題進行理論分析。案例的描述一般是把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某一片斷像講故事一樣原原本本地、具體生動地描繪出來。描述的形式可以是一串問答式的課堂對話,也可以概括式地敘述,主要是提供一個或一連串課堂教學疑難的問題,並把教育理論、教育思想隱藏在描述之中。案例的分析部分是針對描述的情景談一些個人的感受或理論的說明。分析方法可以是對描述中提出的一個問題,從幾個方面加以分析:也可以是對描述中的幾個問題,集中從一個方面加以分析。
2、「背景+描述+問題+詮釋」式
此格式是一種要求比較高的編寫格式,而且,它在實際教學中的作用也更大。通常它將整個案例分為四個部分:⑴ 主題與背景
主題是反映案例需解決的問題,也是整篇案例的核心思想。背景主要敘述案例發生的地點、時間、人物的一些基本情況。當然,這部分的內容不宜很長只需提綱挈領敘述清楚即可。
⑵ 情景描述:與「描述+分析」式的描述相同,主要突出主題所反映的課堂教學活動。
⑶ 問題討論
這是根據主題與情景描述,設計的一份案例討論前的作業單,包括學科知識的要點、教學法和情景特點以及案例的說明與注意事項。這部分內容主要是為案例教學服務的,目的是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能力,學生有章可循。不同的教學觀念,不同的教學手段,所提出的問題也不同。學生對案例中所提出的主題以及情景描述中提出的問題都能有自己的見解。教師對學生各種思想和方法的提出,就是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演習」。
⑷ 詮釋與研究
這主要是用教育理論對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讀。它包括對課堂教學行為的技術資料、課堂教學實錄以及教學活動背後的資料等作理論上的分析。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期望的目標學生沒有答出來、偏離了,教學內容呈現的先後與學生理解的程度、教學方法運用與學生內在動機的激發等問題存在著矛盾,每個矛盾的背後,必然隱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所以,通過詮釋,挖掘這些矛盾背後的內在思想,揭示其教育規律就顯得十分的必要。
六、 好案例的「標准」
1、 具有可讀性。一個好案例是一件文學作品,應該是主題鮮明、中心突出,圍繞主題以一種引人入勝、迷人的方式來展開,事件發生的背景交代清楚,人物的心理感受、體驗和內部沖突揭示充分,表現得淋漓盡致,語言表達明晰、生動和活潑。
2、 具有時代性。一個好案例必須要有時代的特徵,能反映當前教育教學中最普遍發生的問題,能足夠引起自己和人們的反思,能產生「共情」。
3、 富有個性化。案例的內容和形式要有特色,能用自己個性化的語言表達,對問題的分析和討論能從理論的高度去開掘並能提煉出自己的觀點,能引起人們多方位的、多角度地思考,能觸及人們的靈魂。
4、 一般用過去式表達。
5、 字數最好在2000——4000字范圍內
如何撰寫教育教學案例(三)
教育教學案例是教師在組織
教育教學之後用文字、圖像等形式再現當時的情境並對其進行反思過程的反映。案例能夠直觀、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學的具體過程,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操作性。一篇好的教育教學案例,就是一個生動具體的教育教學情境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它勝過許多泛泛而談的論文。
一、撰寫教育教學案例的意義
撰寫教育教學案例,對於落實既定的教育教學任務,推進課程改革,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專業素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貼近實際,理論與實踐結合。許多教師學了不少教育教學理論,對許多理論觀點耳熟能詳,但這並不一定表明已對其真正了解和掌握。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用於指導實踐,但不少教師總覺得教育教學理論與教學實際有相當大的距離,難以與之聯系,不如學一些具體的教學方法更實用。因此,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憑經驗、憑感覺的情況並不少見,教師業務水平和自身素質的提高不是太大。這種理論與實際相脫離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效果,也影響了新課程的實施。而教育教學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教師教育教學理論與工作實際相脫離的不足,它像一道橋梁,把理論學習與教育教學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案例這種形式的學習,運用教育理論,有效地加深教師對教育理論的理解。一個典型的案例能反映出教育教學理論在實踐的運用過程,從眾多的案例中,可以尋找到理論假設的支持性或反駁性論據,能夠有效地避免純粹的理論研究過程中的偏差。
2.交流研討,規范教育教學行為。教育教學案例是「教育教學情境故事」,不同的人對故事會有不同的解讀。因此,教育教學案例十分適用於教育教學的交流和研討,可以成為教研活動和校本培訓的有效載體。教育教學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矛盾、困惑,以及由此產生的想法、思路、對策等,就這些問題和想法開展交流討論,可以促進每個教師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分享別人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對提高教師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業務水平,在實踐中自覺調整教與學的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能,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學校和教師應根據新課程的實施情況,確定階段性的研討主題,圍繞某個主題或專題收集材料,撰寫教育教學案例、交流研討。同時,結合校本培訓等形式,對有關理論的學習和實踐進行反思,使新課程研訓活動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3.實踐反思,總結經驗。教育教學案例不僅敘述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也記錄了伴隨行為而產生的思想、情感及靈感。它是教師個人的教學檔案和教育史,有獨特的保存和研究價值。通過多年的積累,把若干教育教學案例進行整合、拓展、提高,就可能是一篇有價值的優秀論文。
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談起自己的工作經歷,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體會。但寫到教育教學案例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往往局限於具體的做法,缺乏的是「為什麼」,「怎麼樣」等內涵的東西。誠然,教育教學案例撰寫是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反思,從實踐中選擇適當的實例進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哪些教法為什麼取得了成功,哪些教法為什麼效果不夠理想。通過反思,提煉並明確有效的教育教學行為及其理論依據,從而更有效地指導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
教育教學案例還是教師梳理記錄自己的教學生涯、總結教育教學經驗的一種很好的形式。在教育教學中,有許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的問題通過思考並不適合寫成論文,但也不能把它記成流水賬,那麼,撰寫教育教學案例不失為一種選擇。
二、教育教學案例的基本特徵
教育教學案例從宏觀上可以介紹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教育教學,微觀上可以描述一次專題活動或一堂課;長的可以詳細敘述教育教學事件發展的過程,短的可以著重介紹某個情境或片斷。可以側重實踐描述,也可以側重理論分析。優秀的教育教學案例必須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具有客觀性。教育教學案例記錄的是教育教學實踐的經過與結果,它能夠如實反映教育教學實踐的事實。與論文相比,論文是以說理為目的,以論述為主。而教育教學案例則是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也就是說,教育教學案例主要是講一個相關的故事,是通過故事說明道理。從寫作的思維方式看,論文的寫作一般是演繹性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抽象到具體,而教育教學案例寫作是歸納性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
2.具有典型性。教育教學案例選擇的是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教育教學某些特徵的實例,通過研究來探索教育教學的內在規律。與教案、教學設計相比,教案、教學設計是反映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教學措施進行說明;而教育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選材和寫作內容的特點各有不同。
3.具有指導性。教育教學案例具有啟發遷移的作用,通過教育教學案例這一種形式的交流,教師對教育教學中遇到的類似或其他問題、事件的分析處理具有借鑒意義和啟示作用。從而明確教育教學方向,形成正確的教育教學行為,最終達到提高教育教學效率的目的。
4.具有鮮明性。教育教學案例是教師自己鮮活的教育教學實踐的總結,它凸現教師自己鮮明的個性,指向明確,具有時代感。作為一種寫作的形式,教育教學案例的撰寫不同於論文,也不同於教案、教學設計或教學實錄。與教學實錄相比,雖然二者寫作體例相近,同樣是對教育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完整地記錄整個教學過程,而教育教學案例的描述是有所選擇的,至於選擇什麼內容,取決於教育教學案例撰寫的目的和功能。教學實錄一般不介紹教學效果,也不包括點評。而總結點評教育教學效果和特點,是教育教學案例的重要內容。
三、教育教學案例的基本要素
從文章結構上看,教育教學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的要素:
1.交代背景,有所側重。要交代清楚教育教學案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可以包括學校、班級、學生、教師的情況等等。但描述事件的大致場景不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其案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條件,給讀者提供了解案例有用的背景資料。
2.突出主題,揭示本質。教育教學案例的主題,即這個教育教學案例准備反映什麼問題。這是案例撰寫者對案例的背景、全貌、細節等深入了解、綜合分析、處理提煉而得出的,是案例描述的人物行為、事件所顯示出來的貫穿於全篇的基本思想。比如,案例可以是反映對某個新理念的認識、理解和實踐;可以是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的建設;可以是說明教師角色如何轉變,教的方式、學的方式怎樣變化;或是介紹對課程或教材重點、難點的把握和處理;或是介紹怎樣幫助學困生,怎樣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的研究課題、研究小組、研究階段,面臨的獨特問題、情境、經歷,以及如何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進行討論等等。一般而言,比較新穎、復雜的情境,會提供更多的選擇、思考和想像的餘地,因而可能給人以更多的啟迪。學校教育教學中有許多典型事例和問題,因此,選擇的問題,一是要符合當前課程改革實踐的需要,選擇人們所關心、想了解的事情和問題,比較新穎,切忌老生常談。二是應該選擇自己最有收獲、最有啟發的問題,選擇恰當角度切入,切忌人雲我雲。三是考慮案例交流的范圍和對象,要注意為什麼講、向誰講這個故事。總之,動筆前需要思考、分析、判斷、選擇並確立鮮明的主題。
3.反映特定內容,寫清關鍵細節。教育教學案例的寫作不能有聞必錄。應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加工,突出重點、有針對性地選擇最能反映主要問題的特定內容,詳盡地描述,講明問題是什麼,問題是如何發生的,展現問題解決的過程、步驟,以及問題解決過程中出現的反復、挫折,要注意把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比如介紹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就要把學生怎麼從「不會學」到「會學」的轉變過程寫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紹一番,說到「掌握」的關鍵細節卻一筆帶過。
在這個環節中,要特別注意揭示相關人物的思想和心理。面對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教師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執教者是怎麼想的?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的做法?這些教育教學行為的內在邏輯是什麼?有什麼理論支撐?能讓讀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好的教育教學案例應該能夠具實地反映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想法和感受。因此,人物思想和心理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學生,教師撰寫案例,往往容易偏重於教師一方,忽略了學生心裡是怎麼想的,對教學效果的看法是否與教師一致。
4.突出特色,交代其結果。案例不僅要說明教育教學的思路,描述教育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教育教學的結果,即某種教學措施所取得的效果,包括教師的感受和學生的反應,解決了哪些問題,未解決哪些問題,成功的體會和失誤的遺憾有哪些,以及今後的設想等。細節和結果是構成教育教學案例正文最基本的要素,是案例的主體部分,案例的寫作形式沒有嚴格規定。其描述語言要求平實、簡潔、准確、生動,能夠客觀准確地反映事件的來龍去脈,忌文學化和繁瑣的文字敘述。
5.多角度評析,總結成敗原因。評析是在記敘事件的基礎上,評價分析教育教學案例反映的主題和內容。通過對案例中教育教學行為的反思,梳理利弊得失,總結成敗的原因和教育教學的規律,揭示事件的啟示意義及其價值。
評析可以從不同的理論角度(如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切入,進行理論闡述,也可以有感而發,就事論事。同一件事,可以引發不同的思考。評析貴在具有獨到的思考,能夠從紛繁復雜的教育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案例的質量是由作者的學養和思想水平的高低決定的。評析可以是自評,也可請專家點評。
四、撰寫教育教學案例的基本要求
撰寫教育教學案例的方法很多,但有三個方面需要加以注意,這是寫好教育教學案例的關鍵。
1.明確對象范圍,突出時代性。學校教育教學中有許多典型事例和問題,案例可以從不同角度反映教師的行為、態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例證。因此,選擇什麼樣的情境和材料寫教育教學案例,要有針對性,符合當前課程改革實踐的需要,提出人們所關心、想了解的事情和問題。要考慮案例交流的對象和范圍,是否公開發表,在哪級報刊發表,還是在哪一級交流,或者僅供個人參考,都必須明確。總之,撰寫教育教學案例不能只顧講述一個生動的故事,還要注意為什麼講、向誰講這個故事。
2.以學生為本,發揮特點和優勢。人物的行為是故事的表面現象,人物的心理則是故事發展的內在依據。面對同一個情境,不同的教師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為什麼會有各種不同的做法,這些教育行為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執教者是怎麼想的?案例能夠深入人的內心世界,讓讀者「知其所以然」。這是案例不同於教案和教學實錄的地方,好的案例應該能夠發揮這個特點和優勢。人物心理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學生的心理活動。由於案例一般是教師撰寫的,因此,作者的注意力容易偏重於教師這一方。自己怎麼想、怎麼教的,效果如何,可以娓娓道來,自我感覺良好;但學生的心裡是怎麼想的,對教學效果的看法是否與教師一致,往往被忽略不計。大家常說「備課要備兩頭」,即備教材,備學生。真實地反映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寫好教育教學案例的重要一環。
3.由此及彼,思考獨到。同一件事,可以引發不同的思考。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案例的質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決定的。因此,作者要由此及彼,從紛繁復雜的教育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這需要作者的一雙「慧眼」。具備這樣的功力沒有什麼秘訣和捷徑,只有通過長期的磨煉去領悟和掌握。說到底,一篇好的教育教學案例,不是「寫」出來,而是「做」出來的。
教育教學案例的內容貼近實際,材料來源豐富,寫作形式自由,易於交流。要寫好教育教學案例,作者除具備一定的寫作技能和教育教學實踐的基礎外,還要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不斷總結和積累經驗。
⑸ 教師如何撰寫教學案例分析
一、什麼是教學案例
1、什麼是教學案例:教學案例是真實而又典型且含有問題的事件。簡單地說,一個教學案例就是一個包含有疑難問題的實際情境的描述,是一個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學過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這可以從以下幾個層次來理解:教學案例是事件:教學案例是對教學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講述的是一個故事,敘述的是這個教學教學故事的產生、發展的歷程,它是對教學教學現象的動態性的把握。
教學案例是含有問題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並不是所有的教學教學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能夠成為案例的事件,必須包含有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內,並且也可能包含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內。正因為這一點,案例才成為一種獨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
案例是真實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須是有典型意義的,它必須能給讀者帶來一定的啟示和體會。案例與故事之間的根本區別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襲的,它所反映的是真是發生的事件,是教學事件的真實再現。是對「當前」課堂中真實發生的實踐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搖擺椅子上杜撰的事實來替代」,也不能從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論中演繹的事實來替代。
2、教學案例的特徵
案例是一種寫作的形式,那麼它與我們平時所說的論文等形式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特點呢?
(1)與論文的區別
從文體和表述方式上來看,論文是以說理為目的,以議論為主的;而案例則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也就是說,案例是講一個故事,是通過故事來說明道理。因此,從寫作的思路和思維方式上來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區別。論文寫作一般是一種演繹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抽象到具體,而案例寫作是一種歸納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
(2)與教案、教學設計、教學實錄的區別
一般來說,與教案、教學設計的區別比較容易理解。教案和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相近,它們的區別也體現了案例的特點和價值。
同樣是對教學情境的描述,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是有所選擇的。至於怎樣選擇,就要看案例撰寫的目的和功能了。
二、教師撰寫教學案例的可行性分析
1、案例素材比較豐富
教學案例來自日常的教學實踐活動,貼近教師工作,與教師有天然的聯系。
教師有大量的實際問題,需要通過研究,妥善解決,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了大量的教學研究,有很多經驗和教訓,其中不乏典型事例,會給教師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成為撰寫教學案例的素材。教師有事實可說,有道理可講。教學實踐涉及的領域寬,發生的事例多,是教師撰寫教學案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2、案例寫作比較簡單
一般情況下,撰寫教學案例要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寫案例事實,二寫案例分析。撰寫教學案例,是「講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教師對事實比較熟悉。敘述的事實比較具體,比較單一。通常情況下,教師寫這樣的記敘文不會感到困難。撰寫案例分析當然需要進行論述。但是,這里的論述是就事論理,是針對具體問題發表有針對性的意見,不涉及很多的人和事,不需要高度的抽象概括,難度不大。
3、案例寫作基礎較好
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基礎理論,一定的寫作基礎知識,一定的教學教研經驗,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總之,教師具備寫作教學案例的基礎。只要教師認真研究,都有可能寫出有價值的教學案例。只要認真地運用教學理論深入分析教學案例,都有可能提出獨到的見解。撰寫教學案例與撰寫教學論文相比,寫成的可能性,寫好的可能性,獲獎的可能性,發表的可能性,都要大得多。
總之,筆者認為,撰寫教學案例對教師沒有太高的要求,利於教師揚長避短,適合教師的教研水平和寫作水平。
三、教師撰寫教學案例的必要性分析
1、促進教師教學反思
撰寫教學案例,教師要對教學過程進行真切的回顧,「照鏡子」,「過電影」,把自己的教學一覽無餘地再現,用新的觀點進行嚴格的審視,客觀的評價,反復的分析。教學過程中的是非曲直、正確錯誤,都能由模糊變得清晰。能使教師把某些教學問題認識得比較深刻,解決得比較恰當。利於教師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看清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就是重新認識教學事實的過程,就是反思的過程,研究的過程,總結的過程,提高的過程。
2、推動教學理論學習
通常情況下,撰寫教學案例,需要運用教學理論對教學案例進行分析。要把案例分析透徹,需要有足夠的教學理論支撐。教師往往感到教學理論修養不夠,分析教學案例力不從心。這就促使教師帶著教學案例的實際問題,深入地學習有關的教學理論。教師這時的學習,是為了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學習,有著明確的目的和強烈的願望,往往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百聞不如一見,教師通過撰寫活生生的教學案例學到的教學理論。就不再是抽象的、空洞的、乾巴巴的教條;而是非常有用的思想和方法,利於教師內化教學理論知識,提高教學理論水平,用科學的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總結教改經驗
有經驗的教師談起自己的教學經歷,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體會,但往往局限於具體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案例撰寫是對教學實踐的反思,從實踐中選擇適當的實例進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認識有些做法為什麼取得了成功,有些為什麼效果不夠理想。通過反思,提煉並明確有效的教學行為及其理論依據,從而更有效地指導今後的實踐。
案例還是教師梳理記錄自己教學生涯的一種很好的形式。在學校和課堂里,
有許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或思考並不適合寫成論文,也不想記成流水帳,那麼撰寫案例不失為一種選擇。案例不僅敘述了教學行為,也記錄了伴隨行為而產生的思想、情感及靈感。它是個人的教學檔案和教學史,有獨特的保存和研究價值。
4、促進教師交流研討
案例是教學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對故事會有不同的解讀,因此案例十分適於用來進行交流和研討,可以成為教研活動和教師培訓的有效載體。教學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矛盾、困惑,以及由此產生的想法、思路、對策等,就這些問題和想法開展交流討論,對教師提高分析能力和業務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與撰寫論文相比,案例更適合一般教師的需要。案例的內容貼近實際,材料來源豐富,寫作形式自由,易於傳播交流,更為廣大教師喜聞樂見。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教改實際情況,確定一定階段內的討論主題,圍繞某個主題或專題收集材料、撰寫案例、交流研討,同時結合有關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使教研活動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5、形成教學研究成果
撰寫教學論文、課題研究資料,固然是教學研究;撰寫教學案例,也是進行教學研究。寫成的教學案例、教學論文、課題研究資料,都是教學研究成果。相對而言,教學案例是較小的、單一的教學研究成果,教學論文與課題研究材料是較大的教學研究成果。關於某個專題研究的教學案例,不僅本身是教學研究成果,而且還是撰寫教學論文與課題研究材料的很好的素材。這類素材經過加工,具有典型性,採用這樣的素材寫成的教學論文與課題研究材料,緊密聯系實際,內容豐富,有血有肉,生動形象,真實可信,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6、提高教師專業能力
(1)提高教學實踐能力
教師撰寫教學案例,是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的緊密結合。教師撰寫自己的教學案例時,既是行動者,又是研究者。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教學行為的描述和分析,加深對教學理論的理解;又可以通過教學理論的指導,使教學行為科學合理。要寫好教學案例,需要把教學案例涉及的問題披露出來,深入分析研究,取得清晰的認識,較好地解決某個問題。教學案例盡管是個別現象,但具有典型性,代表了某種傾向。經常撰寫教學案例,就能夠敏銳地發現帶傾向性的問題,找出解決同類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教學案例還能體現教學規律。典型教學案例深層次的認識積累多了,就能夠通過個別看一般,透過現象看本質,真切地感悟教學的規律,建立起一套科學的思維方式,高效的工作方法,良好的工作習慣,使之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從而減少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教學效益,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
(2)提高教學研究能力
撰寫教學案例,撰寫教學論文,撰寫課題研究材料,是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三個方面,密不可分。撰寫教學案例是撰寫教學論文、撰寫課題研究材料的基礎,撰寫教學論文是撰寫教學案例的提高,撰寫課題研究材料則是撰寫教學案例的升華。三個方面結合,能夠促使教師做到教學行動與教學研究緊密結合,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教學經驗與教學科學緊密結合。這三個方面,撰寫教學案例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基礎打得牢,教學研究才有可能達到較高水平,因此,撰寫教學案例在提高教師教學研究能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需要充分重視。有了撰寫教學案例的基礎,就為撰寫教學論文,開展課題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就能使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
7、提高教師一般能力
(1)提高觀察能力
教師撰寫教學案例,就要找出很有典型意義的事例。教學事例天天都有,層出不窮,但要從日常紛繁的教學事例中發現典型,並不容易,需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撰寫教學案例,講述的教學故事要體現典型、具體、生動,形象、直觀等特點,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師就必須將有關教學事實形成逼真的表象,也需要進行認真的觀察。因此,撰寫教學案例,能夠促使教師注意觀察教學現象,發現教學問題,持之以恆,就會養成觀察的習慣,提高觀察的能力。
(2)提高思維能力
運用教學理論的觀點解決教學實際問題也是一種重要的研究能力。每個案例都有核心部分和枝節部分,教師要排除枝節部分的干擾,重點把握案例的核心部分,找出核心部分與教學理論的密切聯系,就需要運用教學理論的觀點,運用分析與綜合的方法,提煉出教學案例的主題,解決好教學案例反映的具體問題,探索出解決一般問題的途徑,養成凡事用腦筋好好想一想的良好習慣,掌握運用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工作的規律,提高教師的思維能力。
(3)提高創新能力
教師寫出的教學案例,可能是某項教學研究中的細化了的材料。從教學案例的線索引申開去,思考教學案例反映的教學現象,就有可能產生一些深刻的認識,獨到的見解,再來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製作,使之帶上條理性和科學性,就有可能發現某些教學規律,特別是解決某些教學問題的規律,從而產生某些創新。創新多了,就會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撰寫教學案例,適合教師的實際情況,利於教師的持續發展,是教學研究的重要形式,是師資培訓的有效措施。撰寫教學案例十分必要,操作不難,教師只要願意撰寫,都能夠寫出教學案例;只要經常撰寫,都能夠得到較大提高;如果不斷完善,還可能寫出案例精品。教師可以通過撰寫教學案例,使自己成為適應教學改革和發展需要的研究型教師。因此,筆者認為,需要提倡教師撰寫教學案例。
四、教學案例的結構要素
從文章結構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說明這堂課是在什麼背景情況下上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有經驗的優秀教師還是年青的新教師,是經過准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背景介紹並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2)主題
案例要有一個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我這個案例想反映什麼問題,是想說明怎樣轉變差生,還是強調怎樣啟發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等等,動筆前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想法。比如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的研究課題、研究小組、研究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情境、經歷,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寫作時應該從最有收獲、最有啟發的角度切入,選擇並確立主題。
(3)細節
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要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容。比如介紹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就要把學生怎麼從「不會」到「會學」的轉折過程,特別是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紹了一番,說到「掌握」就一筆帶過了。
(4)結果
一般來說,教案和教學設計只有設想的措施而沒有實施的結果,教學實錄通常也只記錄教學的過程而不介紹教學的效果;而案例則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教學的結果,即這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讀者知道了結果,將有助於加深對整個過程的內涵的了解。
(5)評析
對於案例所反映的主題和內容,包括教學教學的指導思想、過程、結果,對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評析是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可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同樣一個「差生」轉化的事例,我們可以從教學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的理論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學的規律。評析不一定是理論闡述,也可以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引起人的共鳴,給人以啟發。
五、撰寫教學案例的方法及關鍵點
1、撰寫教學案例的方法
(1)選擇一個有沖突的教學事件。
一節課下來,覺得要寫的事件很多,那麼哪一個事件才該選擇?哪一個對於自我發現更有潛力?案例的性質怎樣,是關於教學策略、學生行為還是教學政策方面?案例的目的是為了增進理解,還是為了職業發展?盡管沒有一個選擇是非遵循不可的規則,但下面一些建議對寫好一個案例卻仍是有益的:事件對你有情感力量嗎(心靈是否受到震撼)?事件呈現的是一個你不能確定怎樣解決的進退兩難的境地,還是你成功地解決了一個他人可能進退兩難的問題?事件需要你做出困難的選擇嗎?事件使得你必須以一種感覺不熟悉的方式亦或是仍在思考的方式回答嗎?事件暗示一個與道德或道義上相關的問題嗎?如果有沖突的事件滿足以上各條,那麼你的選擇在自我學習、內省和深層次理解方面就可能更加富有成效。
(2)對事件背景進行描述。
在描述事件的背景時要考慮:這種情況以前出現過嗎?第一次引起你注意是什麼時候?這以後發生了什麼?接連發生的事件是怎樣開始的?事件發生的上下文(即情境)是什麼?開始的場景中你的反應是什麼?你的反應怎樣使事情的發展變得更加順利或怎樣使之惡化?影響那個事件的心理的、社會的因素是什麼?物質環境因素是什麼?教學因素是什麼?歷史因素是什麼?在寫案例時,你要為即將發生的事件設置場景,做好鋪墊。要注意把重要事件放在它所發生的上下文中,必須考慮事件是在上下文中才得以理解的。
(3) 確定事件中的「演員」。
每個故事都是因為有了一群活生生的人物、有貢獻的角色才得以充實。在案
例寫作時要考慮:誰是主要演員和次要演員?出場的演員是誰?幕後演員是誰?每個人都扮演了什麼角色?相互之間關系怎樣?與你的關系呢?堅持考慮每個角色個人的情感、動機、目的、期望,不要忘記把自己放於演員表之中;不要忘記通過情感、動機、目的、個人價值這面多棱鏡來審視你的角色;也要審視你可能要做的假定:假設源於何處?它怎樣影響你的行動?
(4)檢查你行動的結果。
教師所做的每個行動都會產生一系列的反應。你的回應引起的一些反應是什麼?對學生的影響是什麼?對班級氣氛的影響是什麼?對其他演員的影響是什麼?你所採取或未採取的行為對自己的結果是什麼?你的行為以何種方式提高或降低你對自己的重視?
(5)假設你再次遇到該事件。
你怎樣以不同觀點看待事件?看待演員?如果再做一次,你的行為不同之處是什麼?現在允許你重新考慮,你要選擇一個不同的回答嗎?
2、寫好案例的關鍵
寫好個教學案例,有三個關鍵問題需要注意。
(1)選擇復雜的情境
所謂復雜的情境,是指故事的發生、發展具有多種可能性。教師在教學教學活動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情境,需要進行判斷、選擇、決定。復雜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思考和想像的餘地,因而給人以更多的啟迪。學校教學教學中有許多典型事例和兩難問題,應該怎樣處理,案例可以從不同角度反映教師的行為、態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決的思路和例證。
所謂復雜,也是相對的。你認為復雜,他認為不復雜;以前覺得復雜,現在覺得不復雜。因此教學情境的選擇,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選擇什麼樣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針對性。一是要符合當前教改實踐的需要,提出人們所關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問題;二是考慮案例交流的范圍,是公開發表,還是校內交流,或者僅供個人參考。總之,撰寫案例不能只顧講述一個生動的故事,還要注意為什麼講、向誰講這個故事。
(2)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行為是故事的表面現象,人物的心理則是故事發展的內在依據。面對同一個情境,不同的教師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為什麼會有各種不同的做法,這些教學行為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執教者是怎麼想的?案例能夠深入人的內心世界,讓讀者「知其所以然」。這也是案例不同於教案和教學實錄的地方,好的案例應該能夠發揮這個特點和優勢人物心理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學生的心理活動。由於案例一般是教師撰寫的,注意力容易偏重於教師這一方。自己怎麼想的,怎麼教的,效果如何如何,可以娓娓道來,自我感覺良好;但學生的心裡是怎麼想的,對教學效果的看法是否與教師一致,往往被忽略不計了。人們常說「備課要備兩頭」:備教材,備學生。真實地反映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寫好案例的重要一環。
(3)具有獨到的思考同一件事,可以引發不同的思考。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案例的質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決定的。因為,選擇復雜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種結構要素也好,都是從一定的觀察角度出發,在一定的思想觀點的引導下進行的。要從紛繁復雜的教學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這需要一雙「慧眼」。具備這樣的功力沒有什麼秘訣和捷徑,只有通過長期的磨煉去領悟和掌握。
六、好的教學案例的標准
(1)一個好的案例必須包含一個典型的問題或問題情境—— 沒有問題或問題情境不能算案例,問題或問題情境缺乏典型性也不能算案例。
(2)一個好的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中心論題上—— 要突出一個主題,
如果是多個主題的話,敘述就會顯得雜亂無章,難以把握住事件發生的主線。同時,還要注意不要過分地渲染自己的個人情緒或情感,以免使案例的重心發生偏移。
(3)一個好的案例描述的是現實生活場景——案例的敘述要把事件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應該以關注今天所面臨的疑難問題為著眼點,至少應該是近5年發生的事情,展示的整個事實材料應該與整個時代及教學背景相照應,這樣的案例讀者更願意接觸。一個好的案例可以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並對案例所涉及的人產生移情作用。
(4)一個好的案例應該講述一個故事——
案例必須要有完整而生動的情節。要能把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等按照一定的結構展示出來,同時,對事件的敘述和評點也是其中必要的組成部分,最好包含有一些戲劇性的沖突。對於課堂教學案例來說,應該有學生圍繞某一個討論的中心問題表達他們不同見解的波瀾起伏的過程性教學沖突。
(5)一個好的案例的敘述要具體、翔實——案例不應該是對事物大體如何的籠統描述,也不應該是對事物所具有的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說明。案例提供的各種信息應該是准確的、紀實性的,包括與案例相關的背景材料特別是第一手資料,也應作具體的陳述,因為背景材料中往往交待了問題發生的場景,隱含著問題形成的某些重要的原因。但要注意的是,背景材料的敘述不應該影響到對主要問題實質的把握。
(6)一個好的案例應該包括從案例所反映的對象那裡引述的材料——案例寫作必須持一種客觀的態度,因此可引述一些口頭的或書面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材料,如對話、筆記、信函等,以增強案例的真實感和可讀性。重要的事實性材料應註明資料來源。
(7)一個好的案例必須理清問題的性質——案例所說的問題是何種性質?是教學策略問題,還是學生行為問題,或是師生關系問題?如此等等。這是案例分析的關鍵,不要讓紛至沓來的信息干擾了自己對問題性質的基本判斷。
(8)一個好的案例需要針對面臨的疑難問題提出解決辦法——案例不能只是提出問題,它必須提出解決問題的主要思路、具體措施,並包含著解決問題的詳細過程,這應該是案例寫作的重點。如果一個問題可以提出多種解決辦法的話,那麼最為適宜的方案,就應該是與特定的背景材料相關最密切的那一個。如果有包治百病、普遍適用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案例這種形式就不必要存在了。
(9)一個好的案例需要有對已經做出的解決問題的決策的評價——評價是為了給新的決策提供參考點。可在案例的開頭或結尾寫下案例作者對自己解決問題策略的評論,以點明案例的基本論點及其價值。
(10)一個好的案例要能反映教師工作的復雜性及其內心世界——案例要揭示出案例當事人的內心世界,如態度、動機、需要等等。換句話說,要圍繞一定的問題,展示教師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自身發展的心路歷程。
案例能夠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學教學的具體過程,因而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適合於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第一線教師來寫作。要寫好案例,首先要有實踐的基礎和經驗的積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寫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強理論學習,不斷地進行實踐探索。一篇好的案例,可以勝過許多泛泛而談。說到底,好文章不是「寫」出來,而是「做」出來的
⑹ 如何撰寫教學案例及舉例分析
教學案例的撰寫方法如下:
1、選擇事件
如果有沖突的事件比較具有選擇性,那麼選擇在自我學習、內省和深層次理解方面就可能更加富有成效。
2、事件描述
在寫案例時,要為即將發生的事件設置場景,做好鋪墊。
3、確定演員
每個故事都是因為有了一群活生生的人物、有貢獻的角色才得以充實。
4、檢查結果
教師所做的每個行動都會產生一系列的反應。
5、假設
以不同觀點看待事件,如果重新考慮的話選擇也會不同的。
說到舉例分析,這主要來自日常的教學實踐活動,貼近教師工作,與教師有天然的聯系。教師有大量的實際問題,為了妥善解決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了大量的教學研究,這樣一來也就有了很多的經驗和教訓。其中不乏典型事例,會給教師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成為撰寫教學案例的素材。
(6)分析教學課堂案例的方法擴展閱讀
教學案例的相關結構
1、標題
教學案例總是有標題的,要藉助標題反映事件的主題或形貌。一般地說,教學案例有兩種確定標題的方式:一是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為標題,二是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題析離出來。作為教學案例的標題,兩種標題的方式都各有千秋,前者展示事件,吸引讀者進一步了解相關的信息;後者反映主題,能使讀者把握事件要說明的是什麼。
2、引言
引言也可以說是開場白,一般有一兩段話也就可以了。主要描寫一下事件的大致場景,隱晦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到的主題。 引言可以使讀者對教學案例的事件和主題大致有些了解,可以起一個「先行組織者」的作用,使讀者有一種閱讀上的「心理准備」。
3、背景
教學案例中的事件發生在一定的時空框架之中,依託一定的背景在教學案例的敘述中。而對背景的交代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對教學案例中問題解決方法的分析、評判離不開背景。
4、問題
教學案例區別於一般事例的最大特點就在於有明確的問題意識,是圍繞問題展開的。在描述中要講明問題的發生、發展、結局。這部分內容需要詳盡地描述,在一定程度上,這部分內容是整個教學案例的主體。
5、反思與討論
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是對自己解決問題的心路歷程進行再分析的過程,也是梳理相關經驗和教訓的過程。因而系統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對於提升智慧並形成自己解決教育的正確方式有很大的幫助。
⑺ 關於高效課堂的五種實訓教學方法
為了讓學生上課能更專心,更容易收獲知識。老師們可以實行實訓 教學 方法 ,會更有趣一點。不僅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還能讓學生進步和成長。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五種 高效課堂 的實訓教學方法。
1、項目教學法
一、項目教學法的定義
中職 教育 「項目教學法」的含義是:中職制定、指導有實際意義的項目與計劃,組織學生自主設計項目實施計劃,進行自主學習、踐行、操作,以培養學習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與提高素質為目標的教學模式。
二、項目教學法的基本環節
(一)分析教學內容,確定項目任務
1.所選項目應緊扣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
2.項目的難易程度應適宜。
3.項目應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二)項目教學准備期
1.教師的准備:首先應對項目任務進行分析和研究,查閱大量的資料,收集相關的知識及案例,了解所選企業相關情形和背景狀況;接著制定好項目 工作計劃 和項目活動評價表等指導性的資料;最後要向學生作簡要的實施動員,向學生說明項目的意義與作用,激發學生完成項目的興趣。
2.學生的准備:項目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式教學方式,學生必須認真對待,提前閱讀相關教材,准備一定相關知識,注意預習相關課程,獲取相關企業資料,為進入企業做好前期准備工作。
(三)項目實施階段
第一步就是對所教班級的學生進行分組——建立合作學習小組,也就是項目開發小組。第二步是按計劃完成項目。
(四)項目成果的提交與評價
總評應體現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應採取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總評的方式。評價還應結合不同項目的特點,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將項目評價和學生個人評價有機結合。
一、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定義
行為導向是一種基於實際工作的教學方法,是以活動為導向,以人的發展為本位的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的職業教學方法。
2、行為導向法
二、運用行為導向教學法的要求
(一)根據專業、課程及課型選擇不同的教法
行為導向作為一種教學思想,實際上包括模擬教學、案例教學、項目教學和角色扮演等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教師應該根據專業、課程、課型以及訓練目標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二)正確處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在行為導向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起主導或者說引導的作用。行為導向教學法在教學時間分配上,教師講授的時間一般不超過30%,70%以上的時間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完成學習任務。
(三)樹立「用教材」的教學思想
「用教材」要求教師對現有教材進行處理,除了根據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要求對教材內容及時進行適當增刪外,在教學設計時還要具體對每個模塊的內容進行處理,以應用為目標,根據行為導向教學法的要求,打破教材體系,按照「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歸納分析」的思路,重新設計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
(四)教師要轉變教學風格,做「主持人」
1.當好「主持人」的工作原則:
2.要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
3.關注學生的優點,少講不足;
(五)讓學生以團隊的形式進行學習
1.老師要為學生組織和編制好小組,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組織;
2.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
3.不斷地讓學生學會使用展示技術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六)按照職業活動的要求組織好教學內容
把與活動有關的知識、技能組合在一起讓學生進行學習;教學要按學習領域的要求編制好教學計劃;明確教學要求、安排好教學程序;要事先確定通過哪些主題來實現教學目標。
3、案例教學法
一、案例教學法的定義
所謂案例教學,就是一種運用典型案例,將真實生活引入學習之中,「模模擬實生活中的職業情境」,創作「劇情 說明書 」用來做詳細的檢查、分析和理解,幫助學習者像從業人員那樣思考和行動的教學方法。
二、案例教學法的基本環節
(一)課前准備。課前教師必須捨得下功夫,做好充分扎實的課前准備,靈活地運用教學技巧來組織引導好案例教學。
(二)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可分解,既要清楚通過案例解決管理領域內什麼層次上的什麼問題,又要明確體現出學員解決問題時所顯現的能力水平;既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態度的改變,又要考慮學生的條件和狀況。
(三)選擇好教學案例。案例是實施案例教學的前提條件之一。因此,在明確教學目標基礎上,要選擇適度、適用的教學案例。所選的案例既要與教學目標相吻合;又要是教師自己能把握得了的案例,學生易於接受和認同的案例。
(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在課堂策略上採取使學習者 經驗 共享的方式,營造一個氛圍,讓知道者告訴不知道者,讓不同經驗得到交流、使學生通過學習能充分分享來源豐富的各種信息,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學習風格、使學生真正感到他們是課堂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
4、任務驅動教學法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定義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基本環節
(一)創設情境
需要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習者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習更加直觀和形象化。
(二)確定問題(任務)
在創設的情境下,選擇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任務)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現實問題。
(三)自主學習、協作學習
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倡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和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
(四)效果評價
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方面是對學生是否完成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的過程和結果的評價,即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評價,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對學生自主學習及協作學習能力的評價。
三、任務驅動教學法的要求
(一)全面了解學生。
(二)任務設計的目標明確,編排合理。
(三)任務的實踐性要強,要真實自然。
(四)任務設計要情境化、生活化。
(五)任務設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六)任務要分層次。
(七)合理安排課堂時間。
5、合作學習教學法
一、合作學習教學法的特點
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形式,它要求把學生分成2—6名組成的一個個學習小組,使學生在學習小組中一起從事學習活動,共同完成教師分配的學習任務。
二、合作學習教學法的基本環節
(一)分配任務。教師對全班進行引導教學,說明教學的目標與學習的任務。
(二)進行分組。依據教材內容、任務的復雜程度等因素決定組別數量及各組人數。通常每組的人數在六個人以下,討論的效果比較理想。
(三)小組學習活動。在小組學習當中,包括分配角色以及依教學目標進行學習與討論。角色分配主要分為支持工作角色與學習工作角色二項。
(四)小組 報告 和師生討論。小組必須向教師及其他小組匯報小組活動成果,並且可以針對學習情形及活動結果,討論在小組合作的歷程中所遭遇的問題, 心得體會 ,以及如何改進和提高。
(五)小組學習成就表揚。表揚學習成就可以激勵學生的學習,小組成就的表揚更能激發小組成員的榮譽感及成就感。
⑻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案例分析_初中英語導入案例分析
通過對英語課堂教學案例分析,可以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 反思 自己教學過程。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案例分析,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案例分析篇一
〔設計理念〕
以任務為中心的任務型語言教學是目前交際教學思想中的一種新的發展形態。它倡導“在做中學,在做中用”的 教育 理念,將語言應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運用學習任務組織教學,強化了語言實踐的過程,充分體現了語言的交際本質。 “新目標英語”是一套好教材,然而,在我們的英語課堂上,實施任務和開展活動具有很大的挑戰性,需要在實際操作中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並要根據學生的環境和接受能力來開展行之有效的任務和活動。同時利用多媒體和 網路技術 ,幫助解決教學難題。這樣,既能為學生創設真實可視的 英語學習 環境,也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慾望,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
〔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為新目標英語 八年級 上冊第六單元Section A 。學習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1、學習有關人物特點的單詞:tall, thin, short, heavy, calm, wild, long hair, short hair, outgoing, quiet, funny, serious, smart, athletic, ect.
2、學習人物比較的重要句型:
(1) Pedro is funnier than Paul.
(2) Tina is taller than Tara.
(3) Tom is more athletic than Sam.
3、掌握語法點:the 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degrees of adjectives (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
〔學生分析〕
1、利用多媒體課件上英語課,學生視聽感受明顯,表現出極大興趣,在欣賞和享受中學習,學習效果很明顯。
2、學生以前已經學過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但掌握的強度不夠,對單音節和多音節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的表達上總是出現錯誤。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可以鞏固所學知識,掌握用正確的語言結構表達人物特點和人物比較。
〔教學目標〕
1、談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指導學生學習有關人物特點的單詞、人物比較的表達及語法知識點“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
2、學生根據班級的真實情況,採用“名人專訪”、“公眾投票”、“明日之星”的游戲,培養學生的 想像力 、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3、通過學習本課,增強師生、生生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
4、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
〔教學過程〕
Step 1 Lead-in
T:I have a sister. Can you guess what she looks like and what she is like? (Show them you are waiting.)
S:She is tall. /She is thin. / She has long hair./She is easygoing./…(Students use their imagination and express themselves freely.)
T:Let’s look at our photos. (Show them on the screen.) Please talk about us.
S:She is shorter than you. /She has shorter hair than you. /She is thinner than you. /… (Students get information from the photos.)
T: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Lead in the class subject.)
〔 1、平時師生間接觸多,但學生與老師的家人接觸甚少,利用學生的心理和想像空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師生間的相互了解。2、了解學生對已學過的形容詞比較級和最高級的掌握程度,為下一步鞏固學習做好鋪墊。〕
Step 2 Revision
1、Revise the adjectives describing people’s appearance and personalities:
Divide the class into four groups and have a competition. See which group of the students can get as much as possible. Write down on a piece of paper prepared before class. (Students must collect them before class.)
2、Show some photos about famous persons and talk about their personal traits, using description words, such as short hair/long hair, curly hair/straight hair, tall/short, heavy/thin, funny/serious, outgoing/quiet, smart/foolish, beautiful/ugly, intelligent/lazy, friendly/unfriendly …etc, on the screen.
〔1、復習已學內容,自然延伸到新課學習,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2、開展競賽活動,既可調動課堂氣氛,又可提高求知慾望,一舉兩得。〕
Step 3 Presentation
1、Learn some new words about personal traits: calm/wild, athletic/weak, using the pictures of 3 pairs of twins in Section A.
T: Who is calmer, Tom or Sam?
S: Tom is calmer than Sam. Sam is wilder than Tam.
Tom is more athletic than Sam. Sam is weaker than Tom.
2、Do Section A-1a.Match each word with the opposite. Check the answers.
3、Get students to introce the rules of the 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degrees of adjectives.(Show them on the screen.)
〔1、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和網路資源,進行詞彙教學,詞不離句,形散而神不散。2、讓學生歸納 總結 語法知識點,因勢利導,有利於開啟思維,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特點。〕
Step 4 Listening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in 1b.
2、Listen to the tape and complete the chat in 2a. Listen again and fill in chat in 2b.
3、Check the answers.
〔聽力訓練既是對知識的鞏固,也為下一步的任務輸出提供了輸入材料。〕
Step 5 Practice
Task 1: Interview famous persons(Pair work)
1、Demonstrate the activity with one student. (Imagine he/she is a famous person. The teacher acts as a reporter.)
eg.T: Hello, Susan. 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about your family?
S: Yes.
T: Do you have a brother or a sister?
S: Yes, I have two brothers and one sister.
T: Who is taller, your sister or you?
S: I’m taller than my sister.
T: Who is the most athletic of you?
S: My oldest brother.
(Show an example on the screen.)
2、Ss work in pairs. Then ask some pairs to act them out in class.
Task 2: Public vote (Group work)
1、Divide the class into 4 groups and then work in groups. Fill in the chat.
In class Name
Who is the tallest?
Who is the shortest?
Who is the heaviest?
Who is the thinnest?
Who is the most outgoing?
Who is the most athletic?
…
2、Each group choose one student to do a report. Show the results in class.
Task 3: Super star (Indivial performance)
T: Suppose you are a super star in the future. What will you look like and what will you be like?
S: I’m better than now, of course.
1、Show an example on the screen:
I want to be a super star. Now I’m tall. Later I’m taller. Now I’m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Later I’m a college student.…
2、Get Ss to design their future and have a free talk.
3、Ask some Ss to share with others.
〔1、設計的活動既突出互動合作,又體現個性化發展,有利於調動各個層面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位同學的參與意識。2、活動的主題難易顧及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操作具有可行性。3、教師導演,學生主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積極能動性。4、“名人專訪”、“公眾投票”、“明日之星”這些活生生的生活場面,活現在課堂中,完全改變了以往“直截了當向學生傳授語言”的傳統教育模式,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
Step 6 Reading and Writing
1、Teach “look the same”、“look different”、“ be as good as”、“be not as good as”、“a little”,using some pictures and comparing some Ss in class.
2、Ss read the article. Then read the statements (1-5) about the article. Write “T”、“F” or“DK”.
3、Check the answers. (Ask Ss to give reasons.)
4、Ask Ss to write another letter.
T: You are Isabel now. Write a letter to reply Liu Li. Talk about the same and different between you and one of your friends.
5、Choose two or three to share the replies with the whole class.
〔1、這一環節是基於聽說訓練之上,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在課堂內強化目 標語 言。2、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既有效地控制了難易梯度,又不失時機地為學生創造了互 相學 習的機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能力。〕
Step 7 Consolidation and Sum-up
1、Give Ss a chance to sum up what have learned in this class.(Ss can talk about it freely.) Then T makes a brief sum-up.
2、Get the Ss to do some consolidation exercises. T goes around and gives some help to Ss.
〔1、讓學生來做課堂小結,抓住了學生“敢於開口說英語”的心理,突出主動學習的重要性;教師作綜合陳述,猶如給學生一顆定心丸,給學生增添了信心。2、強化練習,重點訓練聽寫能力,進一步鞏固本課所學內容。〕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案例分析篇二
——Whales Are Not Fish現場觀察與分析
一、 背景?
1、上課時間:2001年2月15日
2、 上課地點:奉賢縣錢橋中學初一(2)班
3、 學生情況:30位來自遠郊農村,5位外地借讀生,1位三峽移民。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接受能力較差。
4、 知識背景:學生在第一課The Moon 中已學會了單音節和雙音節形容詞比較級的用法,並在教授 Drill 1 時講明了比較級與最高級的構成法規則相同,掌握了good, much , many,
bad, little等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
5、教學內容: Whales Are Not Fish 七年級第二學期Lesson Two 第一教時?
6、教學目標:能掌握單音節和雙音節形容詞的最高級的用法;能歸納總結形容詞原級、比較級、最高級的用法並能理解運用。?
7、預期目的:傳統的語法教學中,教師往往給出語法規則,然後讓學生操練、套用規則以達到鞏固目的。這對學生來說,屬於接受性學習方式。這樣的教學,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課堂氣氛較沉悶,學生較易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想將探究性學習方式滲透在課堂語法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發現語法規則,鞏固規則,運用規則,從中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精神。?
二、設計意圖、教學片段及診斷分析
“探究性學習”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中心,研究為手段,實踐為途徑,過程體驗重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目的的一種學習方式。在本課設計時,我力求將上述特徵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我發現,研究性學習實施時三個相互交叉推進的階段-進入問題情景、實踐體驗 、表達和交流與外語教學“3P模式(Presentation -Practice-Proction)”是相通的。因此,我在Presentation這一階段中,從身邊的事物出發,創設情境,引出最高級,激發學生探求最高級使用規則的慾望並歸納總結(即發現、探究問題)。在Practice這一階段中,我讓學生前後聯系,形成形容詞三種形式用法的知識網路,並探求相應的記憶策略,然後操練(即探究、實踐問題)。研究性學習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交際)。找到了兩者的結合點,我就在Proction這一階段中,讓學生展開聯想,實際運用。本課較大的探究活動都安排了“小組合作”這一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組織形式。研究性學習以過程體驗為重點,因此,我著重實錄了學生探究活動中的三個片段,以期發現這種學習方式對教師和學生產生的影響,從中提煉出值得探討的問題。?
案例(片段)? (一) 引入中“發現規則”的探究活動
1、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慾望。
我先通過實物比較(三個球,三個高矮不一的學生,三本大小不一的書)、和學生問答,引出本課的結構、功能。?
T: This is a basketball. This is a football. Which
is bigger, the basketball or the football? S1: The
basketball is bigger (than the football.) ......
T: Right. So the table tennis ball is the smallest
of the three. T: What about the basketball? It's
the biggest of the three.
(邊說邊板書上述劃線的兩句,重要部分劃線後,讓學生齊讀一遍)然後讓學生以pair work 形式操練Drill 2 Model 1 A: Is "Micky Mouse and Donald Duck" the best of all these cartoons? B: Yes, itis. Model 2 A: Are whales the biggest animals in the world? B: Yes, it is . 2、布置任務,激勵學生發現規則。
T: Now, can you tell me how to use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adjectives? You may have a discussion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⑼ 分析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了哪些教學方
本案例中該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有:
(1)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本案例中主要通過教師講解,引導學生思考。
(2)談話法。談話法是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藉助啟發性問題,通過口頭問答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判斷等思維活動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談話法的基本形式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獨立思考進行學習。案例中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
⑽ 如何進行案例分析
一、什麼是案例
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
二、案例的作用
案例是教學問題解決的源泉;案例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梯;案例是教學理論的故鄉。
三、案例形成的過程及基本結構
形成案例時我們常參考以下幾個步驟,在研究過程中盡量注意選擇適合的方法:
操作步驟
建議採用的研究方法
確定教學任務的思考力水平與要求
文檔(如備課筆記)分析法、討論
課堂觀察並實錄教學過程
課堂觀察技術、錄像帶分析技術
教師、學生的課後調查
深度訪談、出聲思維、實作測評、文檔(如學習筆記)分析法等
分析教學的基本特點及與思考力水平要求的比較
綜合分析(主要是質的研究方法)
撰寫教學案例
撰寫草稿—批判性評論—修改編輯—嘗試使用—再修改
每個完整的案例大體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1.主題與背景:介紹各案例內容在什麼環境和條件下進行的。
2.情境描述:選擇與主題相關的教學片段或者情景故事進行文學化的描寫,一方面展示案例問題,另一方面增強可讀性。
3.問題討論
4.詮釋與研究
四、分析過程注意事項
一是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二是分析要有新意。三是要做到論據充分。
五、案例分析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
1.混淆了教學實錄和教學案例的區別
2.混淆了教學敘事和教學案例的區別
3.泛泛而談缺少鮮明主題
4.就事論事缺乏背景交代
5.憑空虛構杜撰教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