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訓練能讓我遇到什麼事都能沉著冷靜
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人的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實現人生價值必不可少的條件。心理承受能力強的人 ,一般都有正常的人格 ,正確的自我意識 ,與集體、社會協調一致。一個人成功與否取決於能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與機會 ,而中國目前的家庭教育往往重視了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培養 ,而忽視了非智力因素對孩子命運的影響 ,這種缺乏全面發展的家庭教育引發越來越情緒化的少兒問題 ,如離家出走、自殺、焦慮、厭學、厭食、孤僻、恐懼 ,一些從名牌學府出來的高材生 ,由於缺乏智力以外的心理素質 ,缺乏在生活中承受社會挫折的能力 ,走上社會同樣有不少人連正常工作和職業都不能勝任。因此在開發少兒智力的同時 ,如何培養孩子自信、自重、百折不撓的品性 ,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已成為現代家教的焦點問題。有些家長把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理解為不斷地批評和訓斥 ,這是不對的。怎樣才能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呢 ?
1.自己跌倒自己爬。委屈無時不在無處不有 ,生活中並不是我們不想受委屈、怕受委屈、受不了委屈就能夠迴避的。要想孩子在劇烈競爭的社會中生存下去 ,就得具備經得起受得住委屈的心理素質 ,因此從小開始委屈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對孩子進行隨客觀存在的委屈鍛煉 ,最簡單的辦法莫過於當孩子受了委屈時 ,家長不必大驚小怪大動干戈。孩子在外受了委屈 ,如果不是大是大非的問題 ,家長就不必為此硬要去找人理論清楚。在家裡也可以在某些問題上讓他受點委屈 ,之後再給他分析事因 ,講明道理或向孩子承認錯誤。對孩子進行委屈鍛煉時要注意進行是非教育 ,在勇於承受委屈的同時勇敢地站立起來 ,以健康心態和高尚人格直面人生 ;承受委屈是堅強勇敢的表現 ,是增強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最基本的途徑。家長只需善於運用「相信你能。」「你肯定可以試一試。」
2.學會放棄 ,調整自己的情緒。放棄是為了更好地擁有 ,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為藝術大師、專家學者、政壇新秀或全能冠軍 ,因材施教才能更符合人的成長規律 ,因此放棄在許多時候是一種智慧之舉。在物慾橫流、燈紅酒綠的現代社會 ,貪婪的人越來越多 ,但是什麼都不肯放棄的人 ,什麼都想占為己有的人 ,結果會連本屬於自己的那一份也會失去。學會放棄 ,就是教育孩子 ,在「利」與「益」兩者之間要正確取捨 ,在應該放棄的地方果斷放棄 ,在不應該放棄的時候 ,勇往直前地挺住。家長可對孩子說 :「即使失敗了 ,也未見得是件壞事。」
3.獎勵要有「度」。家長對小孩的獎勵要適度 ,要重視孩子的內部獎勵——從活動本身中獲得滿足。有的人雖然長大了 ,但還非常依賴外在的、他人的「贊揚」 ,只要他人說「不好」 ,心裡就會非常難過。所以 ,我們在獎勵孩子時 ,要常常提醒他 ,我們獎勵的是「他身上的積極特徵」 ,而不是事情本身。
4.促進人際交往 ,培養堅強意志。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選擇朋友 ,並讓他們初步掌握人際交往的能力 ,教育他們樂於關心和幫助同伴 ,包容朋友的不足。孩子的獨立性、堅持性、自製力差 ,常表現為有始無終 ,虎頭蛇尾 ,忽冷忽熱的沖動行為。為此家長應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 ,培養他們的堅強意志 ,如每天堅持在同一時刻讀一首唐詩就是一種磨練意志的方法。讓孩子能自己告誡自己 :「我應當怎麼做 ?」
所謂恐懼心理,是在真實或想像的危險中,個人或群體深刻感受到的一種強烈而壓抑的情感狀態。其表現為:神經高度緊張,內心充滿害怕,注意力無法集中,腦子里一片空白,不能正確判斷或控制自己的舉止,變得容易沖動。
青年軍人由於缺乏社交場合鍛煉,初涉世事,當與陌生的首長和戰友接觸時,在眾目睽睽之下,尤其是需要回答問題或做技術演示時,由於過度緊張便會出現臉紅心跳、語無倫次、動作拘謹等失常現象。平時講起話來滔滔不絕,可一到正規場合讓他發言就顯得十分緊張,吱吱唔唔的什麼也說不上來。有的戰友在參加考試前失眠、進考場後暈場,有的在參加重大比賽時怯場、不能發揮正常水平,有的在初次打靶、投彈訓練時出現恐慌、緊張等。
恐懼心理的產生與過去的心理感受和親身體驗有關。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有的戰友在過去受過某種刺激,大腦中形成了一個興奮點,當再遇到同樣的情景時,過去的以經驗被喚起,就會產生恐懼感。恐懼心理還與人的性格有關。一般從小就害羞、膽量小,長大以後也不善交際,孤獨、內向的人,易產生恐懼感。
怎樣才能克服恐懼心理呢?主要是通過提高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擴大認知視野,判定恐懼源。認識客觀世界的某些規律,認識人自身的需要和客觀規律之間的關系,確立正確的目標判斷,提高預見力,對可能發生的各種變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就會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其次要培養樂觀的人生情趣和堅強的意志,通過學習英雄人物的事跡,用英雄人物勇敢頑強的精神激勵自己的勇氣。在平時的訓練和生活中有意識地在艱苦的環境下磨煉自己,培養勇敢頑強的作風。這樣,即使真正陷入危險情境,也不會一時就變得驚慌失措,而是沉著冷靜,機智應付。另外,平時積極參加加強心理訓練,提高各項心理素質。比如:進行模擬訓練危險情境,設置各種可能遇到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訓練,形成對危險情境的預期心理准備狀態,就能夠有效地戰勝緊張和不安等不良情緒,提高心理適應和平衡性,增強信心和勇氣,以無畏的精神克服恐懼心理。
此外,恐懼心理出可以通過自我調適,自已進行訓練來幫助克服。具體方法如下:
第一步:把能引起你緊張、恐懼的各種場面,按由輕到重依次列成表(越具體、細節越好),分別抄到不同的卡片上,把最不令你恐懼的場面放在最前面,把最令你恐懼的放在最後面,卡片按順序依次排列好。
第二步:進行鬆弛訓練。方法為坐在一個舒服的座位上,有規律地深呼吸,讓全身放鬆。進入鬆弛狀態後,拿出上述系列卡片的第一張,想像上面的情景,想像得越逼真、越鮮明越好。
第三步:如果你覺得有點不安、緊張和害怕,就停下來莫再想像,做深呼吸使自己再度鬆弛下來。完全鬆弛後,重新想像剛才失敗的情景。若不安和緊張再次發生,就再停止後放鬆,如此反復,直至卡片上的情景不會再使你不安和緊張為止。
第四步:按同樣方法繼續下一個更使你恐懼的場面(下一張卡片)。注意,每進入下一張卡片的想像,都要以你在想像上一張卡片時不再感到不安和緊張為標准,否則,不得進入下一個階段。
第五步:當你想像最令你恐懼的場面也不感到臉紅時,便可再按由輕至重的順序進行現場鍛煉,若在現場出現不安和緊張,亦同樣讓自己做深呼吸放鬆來對抗,直至不再恐懼、緊張為止。
❷ 怎麼變得絕對的理性
理性需要相對感性來理解,
感性是對事物最直接的感受,是比較普通的,直觀的表面上的感覺。比如看到一隻漂亮的活潑的寵物,你會覺得它很可愛,非常喜歡它,這就是一種感性知覺。或是做錯了事,面對父親嚴厲的眼神,你覺得自身很害怕,這也是一種感性知覺。感性是人們最直接的,與生俱來的認識事物的本能,說片面點,就是最直接的感覺。
一、破除常規法
有一個年輕人給另一個年輕人出了一道趣味智力測驗題:「昨天我父親碰到一場雨,當時沒戴帽子,也沒有撐雨傘,他頭上什麼也沒遮,結果他的衣服全淋濕了,但是,他頭上一根頭發也沒有濕。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道題很簡單,如果按照常規解答就無法回答。因為頭上有頭發,怎麼能夠不濕呢?所以,必須破除常規:設想這個人頭部沒有頭發,是個禿子,這樣才能解答。事實上這個人真是個禿子。這就是破除常規法。
二、追根求源法
一天夜裡,有一個姑娘正在街上行走,突然,從旁邊竄出三個歹徒來,企圖施暴,這時,姑娘從手提包里拿出手槍,對准歹徒,叫他們迅速離開。歹徒認為姑娘拿出來的是玩具手槍,一點不怕,猛撲上去。於是,槍聲響了,兩個歹徒聞聲倒地,被打死了。另一個歹徒正拔腿要跑,被行人抓住了。這時,派出所民警也來了。大家一面指責歹徒為非作歹,一面又怪姑娘不該把人打死。正在議論紛紛,兩個歹徒忽然活了過來,從地上爬了起來。試問,這是怎麼回事呢?
要回答此題,關鍵在於槍上。這支槍肯定不是真槍,因為真槍能把人打死,死人是不能復活的。此槍也不是玩具手槍,因為玩具手槍是打不死人的。那麼,這是什麼槍呢?這就要追根求源,一直要找到這是一支既能打昏人又能使人復活的槍。這究竟是什麼槍呢?原來是一支麻醉槍,姑娘是動物園的馴獸員。這就是追根求源法。
三、諧音拼讀法
有夫婦兩人,都是音樂教師。一次,為了買一樣東西,妻子到丈夫的辦公室去,在辦公桌上用紙寫了四個字:「5632」。同事們看了都不知何意,但丈夫回頭一看,立即就明白了,把需要的東西買了回來。請問「5632」是什麼意思?
原來,「5632」是「速拿米來」的意思。「5632」是四個音符。
這就是諧音拼讀法。
四、數字去除法
大河上有座東西向橫跨江面的橋,人通過需五分鍾。橋中間有一個亭子。亭子里有一個看守者,他每隔三分鍾出來一次。看到有人通過,就叫他回去,不準通過。有一個聰明人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終於通過了大橋。請問:這個聰明人想了一個什麼辦法通過這座大橋?
聰明人想的辦法是:從東往西過橋,走了兩分半鍾即轉過臉來往東走。當看守者出來見到他時就命令他往回走,這樣就可以掉轉頭來過橋了。
三分鍾減兩分半鍾,就可通過,這就是數字去除法。
五、推理分析法
有一天正晌午,邵康節(北宋著名哲學家)和他12歲的小兒子邵伯溫在院子里乘涼,突然院牆外邊伸出一個人頭,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縮了回去。邵康節問兒子:「你說這個人瞅啥?」伯溫說:「八成是個賊,想偷東西,看見有人,又走啦。」「不」,邵康節說,「他是找牛的,不是賊。」兒子不信,跑出門去向那人問是不是找牛的。「是呀!」找牛的人說,「小兄弟,你咋知道我是找牛的?」試問,他爹怎麼知道這個人是找牛的?
邵康節是這樣解答的:伸出頭的人若是個賊,見院子里有人,便會立即縮回去。他見院子里有人,還是瞅一圈,這說明是尋找東西,而且是尋找會動東西,只瞅一下而沒仔細看,說明是個大東西,看他樣子是農民,所以準是找牛的。
邵康節的回答,其實是一系列的推理,這就是推理分析法。
六、假設排除法
一天,三位好友小白、小藍、小黃在路上相遇了。他們之中背黃書包的一個人說:「真是巧得很!我們三個人書包一個是黃色的,一個是藍色的,一個是白色的,但卻沒有誰的書包和自己姓氏所表示的顏色相同。」小藍想了一下也贊同地說:「是呀!真是這樣的!」請問,這三位好朋友的書包各是什麼顏色呢?
根據題意,沒有誰的書包和自己姓氏所表示的顏色相同,可以假設這些情況:
小白背藍書包或是黃書包,
小藍背白書包或是黃書包,
小黃背白書包或是藍書包。
已知小藍不背黃書包,那肯定是背白書包。剩下的藍書包必然是小黃背的,而背黃書包的正是小白。
假設兩種情況,排除一種情況,則肯定是另一種情況,這就是假設排除法。
七、找出矛盾法
一天,一個年輕人想到大發明家愛迪生的實驗室去工作。愛迪生接見了他。這個年輕人滿懷信心地說:「我想發明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真的嗎,」愛迪生聽完以後,笑了一笑,就向那個青年提了一個問題,愛迪生問的是:「你想用什麼器皿放置這種萬能溶液呢?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嗎?」這個青年被問的啞口無言。
試問,為什麼他會被問得啞口無言呢?
這個年輕人所以被問得啞口無言,是因為他的想法本身就包含著不可解決的矛盾:一方面要承認萬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必須有器皿盛放,即至少有一種器皿不能被萬能溶液所溶解,從而自相矛盾。
抓住題中的矛盾給以回答,這就是找出矛盾法。
八、仔細觀察法
某地公安局從公安幹警中招考偵破人員,應考人跟在主考人後面進了辦公室。這時主考人在抽屜里翻了一會兒,忽然站起來說:「你們的名單被我夾在一本書里,在267頁和268頁之間,你們到外間書桌上把它拿來。」應考者一窩蜂似地跑出了,只有一個人站在那兒不動。主考人問他為什麼不動,他作了回答。主考人立刻給這個聰明人打了五分。為什麼主考人給這個人打五分?
原來267和268是在同一頁上,是一頁的兩面,中間是不能夾考題的。
這個人怎麼知道在267和268頁之間不能夾東西呢?
這是他平時仔細觀察的結果。像這樣一種思維方法就叫做仔細觀察法。
九、根據搞錯法
13世紀時,北威爾士王子列維倫有條忠實而兇猛的狗——蓋勒特。一天,王子出獵,留狗在家看護嬰兒。王子回來後,看見血染被毯,卻不見嬰兒。而狗呢,一邊舔著嘴邊的鮮血,一邊高興地望著他。王子大怒,抽刀刺入狗腹。狗慘叫一聲,驚醒了睡熟在血跡斑斑的毯子下面的嬰兒。這時,王子才發現屋角躺著一條死去的惡狼。原來蓋勒特為保護小主人,咬死了惡狼。王子悲痛萬分,把狗葬在自己的公館里。
你知道王子怎麼會誤殺義犬的嗎?
王子的思想過程是這樣的:
傷害嬰兒的惡獸在嘴邊留有鮮血,
蓋勒特嘴邊留有鮮血,
所以,蓋勒特傷害了嬰兒。
可是,傷害嬰兒的嘴邊會留有鮮血,不傷害嬰兒的嘴邊也可能會留有鮮血。而王子認為凡嘴邊有鮮血的就是傷害嬰兒的,所以,他必然犯錯誤:誤殺義犬了。
王子錯在哪裡?錯在根據搞錯上,所以叫做根據搞錯法。
十、概念歧義法
阿凡提當理發匠,地主來剃頭,總是不給錢。阿凡提很生氣,想整他一下。有一天地主又來理發了,阿凡提先給他剃光了頭。在給他刮臉的時候,問道:「眉毛要不要?」「當然要,這還要問。」地主說。阿凡提颼颼幾刀,就把地主的兩道眉毛颳了下來,送到了他手裡,並高聲說:「要就給你!」地主氣得說不出話來,誰叫自己說「要」呢?「鬍子要不要?」阿凡提又問。「不要,不要!」地主連忙說。「好,不要就給你刮掉!」阿凡又是颼颼幾刀,把他的鬍子颳了下來,甩在地上。地主對著鏡子一看,自己的腦袋和臉都颳得精光,簡直像個光溜溜的雞蛋,氣得罵起來。阿凡提解釋說:「我是先問你,遵照你的吩咐我才剃的呀!」
阿凡是根據什麼制服了地主的?阿凡提是用「要」這個詞的多義性來整地主的。「眉毛要不要」中的「要」,有兩種意思:一是拿去的意思,一是留著的意思。地主說「要」,是留著的意思,而阿凡提卻故意把「要」解釋成地主要眉毛的意思,於是把眉毛剃下來給了地主。下面的「鬍子要不要」也是這種情況。阿凡提就是這樣整地主,而地主對阿凡提卻無可奈何。
阿凡提使用的就是概念歧義法。
十一、歸納合法
西特諾猜的陪明機智,在春國是很有名的。有一天他對一些大臣說:「我可以洞察你們的內心,你們心裡想的是什麼,我可以說出來。如果你們不信,咱們可以打賭!」
大臣們商量了一下就對西特諾猜說,他們願意打賭。如果西特諾猜對了,每個馬上可以給他十兩銀子。不過,打賭得在皇上面前進行。西特諾猜立刻表示同意。
早朝以後,在皇上面前開始打賭了。西特諾猜對大臣們說:「我十分清楚諸位大人心裡想的是什麼。我能把你們心裡的話說出來。如果諸位大人認為我說錯了,你們心裡想的和我說的正相反,那請諸位立刻提出來。如果認為我說得不錯,你們心裡想的和我說的完全一致,那就請諸位馬上給我銀子。」
停了一會兒,西特諾猜不慌不忙說出了一段話。百官聽了,沒有一個不同意,認了輸,給了銀子。
西特諾猜對大臣們說:「在座諸位大人心裡所想的,我了如指掌,那就是:你們的思想十分堅定,你們整個一生都要忠於皇上,永遠不會圖謀背叛和造反。」
文武百官誰敢不同意?誰要說不同意,那就等於向皇上宣布自己的不忠。
西特諾猜是把不同的思想,綜合成一個思想,這就叫做歸納綜合法。
十二、思考不慎法
酒吧間里,甲乙二人站在櫃台前打賭。甲對乙說:「我和你賭一百個馬克,我能夠咬我自己左邊的眼睛。」乙伸出手來,同意跟他打賭。於是,甲就把左眼裡的玻璃球眼珠拿出來在嘴裡咬給乙看。乙只得認輸。
「別喪氣。」提出打賭的甲說,「現在我給你一個機會,讓你贏回你的錢。我們再賭一百馬克怎麼樣?我還能夠用我的牙咬我的右眼。」
「他絕對不可能會有兩個玻璃球眼珠的。」乙一面思忖著,一面把錢放在櫃台上。
可是,結果乙又輸了,這是什麼道理呢?
甲從嘴裡把假牙拿出來,「咬」自己的右眼。乙所以輸,這是因為他思考不周密。這就叫思考不慎法。
十三、隨機應變法
有一天,一個老人抵消了一擔西瓜上街去賣,走累了,就在路邊一間險房裡休息。有個啞巴看見老進去,他也跟著進去了。他進去的目的是想告訴老人,這房子危險,要趕快離開,可是啞巴不會講話,他打了不少手勢,老人不知道啞巴是什麼意思。這時,突然狂風四起,房方立刻有倒塌的危險,一定要叫老人立即出去才行。啞巴急了,突然,他想到一個辦法,使老人主動地跟著他出去了。老人剛走出房子,那間險房倒塌了,好險呀!啞巴用的是什麼辦法呢?啞巴抱起一個西瓜就往房外跑,老人當然不饒他,就立即追了出來。
啞巴所用的辦法,就是隨機應變法。
十四、排列組合法
從前有個縣官判決一個犯人,起先寫的判詞是:情有可原,理無可恕。後來,這縣官接受了賄賂,把判詞顛倒了一下,成為:理無可恕,情有可原。這樣一來,意思不同了,這個犯人得到了從輕發落。
還有一個真實的例子: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雲南還是國民黨統治區域。昆明監獄關了一批愛國民主人士。蔣介石電令把為首的解往重慶審訊。電文說他們「情有可原,罪不可 ( 逃避的意思。)」當時在昆明的代總統李宗仁等人故意把電文顛倒為「罪不可,情有可原」,並根據這顛倒的電文把他們釋放了。
上述兩例中只是把句子進行重新排列,從而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叫做排列組合法。
十五、整思維法
巴爾扎克塑像是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傑作。這塑像雕得雖好,卻沒有雙手。原來,羅丹完成的塑像,巴爾扎克的雙手是疊合在一起放在胸前的,姿態自然生動,羅丹非常滿意。他連夜叫醒了一個學生來欣賞。那個學生看了,十分贊賞那雙手。羅丹又叫了他的兩個學生來,他倆也對塑像的雙手贊嘆不止。
❹ 怎樣能做到絕對理智或者說以理性對待一切
基本上沒有人能做到絕對理智。
因為人是有感情的高級動物,難免會有感性的時候,這也是人之常情。
平時我們談論人的理智與感性都是說,一個人側重理智或者說比較理智,側重感性或比較感性,沒有說絕對理智或絕對感性的。
❺ 怎麼訓練才能做到絕對理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慌和緊張
提高自身素質,增加人生閱歷。人常說:人老成精。在你經歷了豐富的閱歷後你會發現,不用別人讓你冷靜,你自己自然而然的就會處變不驚,游刃有餘!遇到事情能夠快速果斷的做出正確的選擇才叫頭腦清醒!但是有的人天生選擇困難症,那就要了老命了。建議自己平時刻意的多鍛煉鍛煉處理事情的能力,多做多學。
❻ 怎樣保持冷靜、保持絕對的理智
保持深呼吸,轉移視線,或者閉上眼睛....這對不經常的人來說,可以說是思想上的掙扎,有過幾次的經歷後,你會更叫冷靜和理智的....人終究還是人,不是生下來就知道吃飯的...
❼ 怎麼樣才能做到不管遇到什麼事,都保持絕對的理智,絕對的理性。
世上沒有絕對的事,在理智的人,也有不理智的時候。要做到絕對理智是不可能的。不過你可以多看看這方面的書,事遇多了,就會學會理智了。
❽ 怎麼做到絕對理性
樓主所說的前進,實質就是向非理性前進--你潛意識里以為那樣可以獲得更多非理性需求的滿足。這已經和你設想的絕對理性相悖。
人有人性,人性是天生的,原始的,非理性的,不可改變的。人性的實質就是非理性。
所謂理性,是人類社會化之後才出現的概念,是非理性的派生物,終極是為人的非理性,也就是人性需求服務的。否則理性會遭到非理性的抗拒而不復存在的。
人類行為學(甚至動物行為學)告訴我們,人的一切行為,包括每一個舉手投足,都是有既定目地的。那目地就是或能滿足某個明顯或潛在的非理性需求。
請看那些道貌岸然的理性者,他們若知道辛辛苦苦道貌岸然的結果只是一無所有,他們不會繼續道貌岸然的。事實上,人類社會的潛在機理是道貌岸然的確可能帶來金錢和幸福(即食色性也非理性需求的滿足)。所以才有道貌岸然的理性者。
以上有朋友說到宗教(通過修行)能到達極樂或圓滿,那不仍是為滿足自己人性需求,而且是極終需求--得到自我內心的徹底安寧。 若明知修行的結果真的將是空(一無所獲),你看他們還會不會苦苦修行?
真正的非理性者是已經跨越理性思維的那些人,他們知道克己和關注他人的非理性需求,他們的行為有時看起來更像是理性主義者而給人以錯覺,因為他們最知道那樣能使別人好些從而使自己更好些。
2005年企業家論壇有德國企業家宣布從此關注招收非理性人才。他們引用了羅素的一句話:
理性者希望適應世界,而非理性者希望改造世界。因此,創造性的工作都是由非理性者完成的。
樓主,我相信若你不是為能更好的獲得感情或類似非理性滿足,你不會畏懼這些的,不會妄想做到絕對理性的。因為那和你的人性相抵觸。
好在非理性里還有一種強大的要素--良知要素。和自私要素一樣,人的良知要素也是天生的,都只能接受和應對而不能褒貶。
以你的良知指引做回你自己,經常良性自我暗示自己該如何不該如何的就是了。從你寫的幾十個字可以知道你是位明理並有自製力的人,你會知道什麼是該如何不該如何的。
❾ 如何做到絕對理性
天下沒有絕對理性的人,除非智能機器人能夠做到吧。追求絕對的理性,是永遠也做不到的。因為理性與感性,是人的兩種共生的狀態。正是有這樣的狀態,我們人才顯得格外有意思,生活才會格外美好。
生活中,工作中,我們盡可能做到冷靜思考,慎重選擇,認真做事,即便如此,某個細節方面依然可能存在非理性的狀態,事後想來,也會覺得過於感性。但這不是毛病,這是正常的事情。
熱愛生活,就要熱愛理性,也要熱愛感性。順其自然,又不失法度,這才是很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