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說服教育法,說服是使對方放棄原來的觀點和認識,接受新的意見,努力使對方心服口服,有即時或可見性的收效。
2、榜樣示範法,榜樣示範法形式主要有:偉人的典範、教育者的示範、同齡人中的優秀學生的示範。
3、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的種類有:一、人格感化,即教育者靠自己高尚品德、人格以及對學生深切期望和真誠的愛來觸動,感化學生,促進學生思想轉變,積極進取。二、環境陶冶,即通過學校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環境使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三、藝術熏陶,指通過音樂、美術、舞蹈、詩歌、影視等文化藝術活動,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影響。
4、自我教育法,激起學生自我教育的願望。
5、實踐鍛煉法,實際鍛煉法包括:
一、執行制度,即讓學生按照學生守則、課堂紀律、作息制度等必要的規章制度進行鍛煉;
二、委託任務,指教育者或學生集體委託學生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務;
三、組織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際的活動,如:學習活動、課外活動、勞動以及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等。
拓展資料:
德育:
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詞目:德育
拼音:déyù
基本解釋
[moral ecation] 指針對學生群體的道德教育與培養
引證解釋
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的教育。
毛澤東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五:「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德育目標的概念
德育目標是通過德育活動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上所要達到的總體規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結果的質量標准。德育目標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它不僅決定了德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約著德育工作的基本過程。
德育依據
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及心理特徵
2.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傳統
4.時代與社會的發展需要
德育原則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過程的規律性,是對德育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中小學的德育原則主要有:
其一,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並重。又稱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知行統一的原則。
其二,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 嚴格要求是指嚴格按照教育方針和德育任務,對學生進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關心學生的成長,尊重學生的人格,信任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發展。
其三,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相結合。保證所有學生的發展同社會發展的總方向相一致,又要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其四,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並舉。通過集體來教育個人,又要通過個別教育來加強和影響學生集體。
其五,學校教育和社會影響相統一。既要重視學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又要重視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相互配合,協調一致。
⑵ 結合實例分析學前兒童德育教育的三種方法及其運用
摘要 1、教育內容、手段、方法的綜合影響。集中一個階段、圍繞某一方面重點、用各種教育內容、各種教育手段和各種活動形式綜合進行教育,是綜合課程的主要特點。而培養幼兒良好品質,必須自然地滲透在每個主題活動中。例如:小班主題《天冷,我不怕》目的是鍛煉幼兒意志,讓他們克服困難,堅持上幼兒園,並積極參加各項活動。為了實現這一教育目標,我在常識課中組織觀察和體驗冬天的寒冷,觀察街上的行人怎樣冒著嚴寒堅持上班;語言課中講」冬天也要鍛煉身體」的故事,組織「比比誰最不怕冷」的談話,進行木偶表演」冬天不怕冷」音樂課中唱「科天我們在做什麼歌」,戶外活動推雪人,滾雪球。還玩「掃雪」的游戲,讓幼兒在活動、游戲、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中接受教育影響。
⑶ 德育的方法和原則
德育的原則、途徑和方法
(一)德育原則
1、德育原則的概念
德育原則是根據教育目的、德育目標和德育過程規律提出的指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國中學德育的基本原則
(1)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因為學生正處在品德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他們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們又年輕,缺乏社會經驗與識別能力,易受外界社會的影響,所以學校德育要堅持導向性原則,為學生的品德健康發展指明方向。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①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標需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起來。
(2)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積極向上。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①講明道理,疏導思想。②因勢利導,循循善誘。③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也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
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②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③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行。
(4)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地進行,以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要求發展。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統一學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統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③對學生進行德育要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
⑷ 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所採取的方法,有哪些效果
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所採取的方法,有很多效果。
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與教育者互動活動的總和。它包括教育者如何教書、佈道以及教育者如何接受教育。在中學教師資格考試中,我們必須全身心地准備考試,更加註重理解,以便在考試中有所幫助。在世界轉型過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的手段,即德育方法既有教育者的方法,又有教育者的內容。德育方法對德育效果有著重大影響。
學校理論與家庭生活實踐是密不可分的教育體系。沒有理論的指導,很容易在實踐中產生更多的偏差。沒有生活的實踐,理論在一般意義上流於形式,淪為空洞的教育星體。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務。如果一個孩子沒有自己的思想道德標准,就很難獲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很難立足社會,獲得理想的發展!學校的理論課是方向性的,家庭和社會的生活是實踐性的。
根據德育過程中所採用的德育方法,有的分為理論教條法和實例示範法;有的基於德育方法對教育者影響的特點和心理機制,有的基於教育者和教育者在德育活動中的相對地位,主體性在德育構成中作為一種指導教育的方法和自我教育的方法。當一個人認為教育是空洞的,這說明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是一片空白,不會得到真正教育的回報。
⑸ 分析案例中陳老師在教育過程中主要運用了哪些德育原則和方法
我只了解中學的,這個案例是中學的吧..
我國中學德育的基本原則包括:
1.導向性原則 2.疏導原則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4.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5.因材施教原則
我國德育的基本方法包括:
1.說服法 2.榜樣法 3.鍛煉法 4.陶冶法 5.表揚鼓勵與批評處分
從這個案例分析:
1.體現的德育原則有:
(1).導向性原則: 陳老師教育楊同學,要實現理想就應該好好的學習知識 理想與現實結合
(2).因材施教原則:陳老師根據楊同學的特點對他進行鼓勵教育
2.體現的德育方法有:
主要還是說服法和表揚鼓勵
⑹ 請運用所學知識,結合上述案例分析這段材料體現了哪些德育原則
意識能動作用在於意識具有目的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意識能動性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意識能夠使人能動地認識世界,二是意識能夠反作用於事物,使人能動地改造世界;三是意識能對人的生理活動起著調節和控製作用。結合材料,找到材料中能夠體現意識目的性、主動創造性、自覺選擇性,以及能動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起到積極促進作用的句子,寫在上述內容的後面即可。
⑺ 德育途徑與方法
德育的途徑是指德育的實施渠道或形式.我國小學德育的途徑有多種,如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勞動,少先隊活動,班主任工作等等.其中基本途徑是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學校應全面利用各個德育途徑的作用,使其科學地配合起來,以便發揮德育途徑的最大的整體功能.
(一)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這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通過教學來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可以實現德育的目的.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豐富的教育內容,只要充分發掘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學的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起來,就能在傳授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受到科學精神、社會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品德.當然,教學這個途徑也不是萬能的,只通過思想品德課和其他學科教學進行德育,容易使學生脫離社會生活實際.
(二)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
課外活動是指學校在課堂教學任務之外,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實施的各種有意義的教育活動.校外活動是指由學校以外的教育機構組織和領導的學生課余教育活動.課外活動和校外活動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學校實施德育的一條重要途徑.
這兩種形式生動活潑,不受教學計劃的限制,可讓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願選擇參加,自主地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制訂並執行一定的計劃與紀律,以調節自己的行為和處理人際關系.因此,通過這個途徑進行的德育,符合學生的特點和需要,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特別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明辨是非、自我教育等道德能力和互助友愛、團結合作、紀律性與責任感等良好品德.
(三)勞動
這是學校進行德育,尤其是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勞動,學生容易產生對勞動、科學與技術的興趣與愛好,激發出巨大的熱情與力量,經受思想與行為上的磨練和考驗,看到自己的才能和成果,從而養成熱愛勞動、勤儉、朴實、艱苦、頑強等優良品德.
(四)少先隊活動
少先隊活動能夠激發小學生的上進心、榮譽感,使他們能夠嚴格要求自己,提高思想覺悟,培養良好品德.
(五)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全面負責一個班學生工作的教師,其基本任務是帶好班級,教好學生.對學生進行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項重要職責.班主任要做好學生德育工作,就必須全面深入了解、研究學生.班主任要與社會有關方面和學生家長配合,共同對學生進行教育.班主任要精心組織、培養健全的班集體,並通過集體對學生進行教育,班主任要把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結合起來.
以上幾條德育途徑各有其特點與功能,互相聯系,互相補充,構成了德育途徑的整體.學校應全面利用各種德育途徑的作用,使其科學地配合起來,以便發揮德育途徑的最大的整體功能.
⑻ 德育原則與方法
(1)方向性原則。方向性原則是社會主義學校德育的根本原則,它要求學校德育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養學生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這個原則是由社會主義學校德育的性質和任務決定的。我們要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學校要培養「四有」、「兩熱愛」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必須堅持方向性原則。(2)知行統一的原則。知行統一的原則,是指在德育過程中要把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的教育與參加社會實際鍛煉結合起來,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與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使學生成為言行一致的人。(3)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的原則。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的原則,是指在德育過程中要依靠和發揚學生積極向上的一面,限制和克服學生消極落後的一面,長善救失、因勢利導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優點和缺點、先進和落後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就是這種矛盾斗爭轉化的結果。德育的規律決定了發揚優點與克服缺點必須同時進行。(4)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的原則。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的原則,是指在德育過程中,要把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與對學生個人的尊重、信任和愛護結合起來,使教師的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嚴格要求是指教育者按照黨和國家規定的標准,對學生進行嚴格管理和教育。尊重學生就是熱愛學生,是教師對學生真誠的愛護和關懷。尊重學生的人格,承認他們的自尊心,相信他們的能力。(5)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是指在培養學生集體的過程中,通過集體的形成教育每個學生,又通過每個學生的進步促進集體的鞏固和發展,把培養集體與針對不同學生特點因材施教統一起來。要培養堅強的集體,就要依靠集體,培養、教育和健全學生集體。教育每個學生關心集體,自覺地為實現集體的共同奮斗目標而嚴格要求自己。通過集體建立全班的規章制度,培養良好的班風,以影響集體的每一個成員。教師要把集體當作教育的主體,先向集體提出要求。引導學生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自由與紀律的關系、民主與集中的關系。通過組織各種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教育,學會處理各種關系。要加強個別教育,把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結合起來。(6)正面教育和積極引導相結合的原則。正面教育和積極引導相結合的原則,在德育過程中,要向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思想認識入手,啟發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發揚優點,克服缺點,不斷進步。貫徹正面教育和引導相結合的原則,應做到以下幾點: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教育者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積極因素,及時教育指導。在德育中要擺事實,講道德,要以理服人。培養典型,樹立榜樣。建立合理的規章制度,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7)教育與學生年齡特徵相一致的原則。教育與學生年齡相一致的原則是指為了達到德育的預期效果,教育者應使教育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等與學生的年齡特徵相適應,使每個學生品德都能得到較好的發展。中小學生的發展大致經歷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這幾個階段。每一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都各有特點,教育者必須研究掌握這些特點,特別要掌握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道德意識、道德行為等方面的特點,從而使德育要求、內容和方法在保持系統性的同時符合學生年齡特徵,才能使德育取得較好的效果。
⑼ 小學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德育方法】
1、說服教育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2、榜樣示範法(榜樣人物的優秀品德);
3、實踐鍛煉法(有目的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
4、情境陶冶法(環境、藝術、人格陶冶);
5、品德評價法;
6、自我教育法。
⑽ 德育原則和方法
德育原則有:導向性原則、疏導原則、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課堂與生活相結合原則、長善救失原則、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原則、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
德育方法:說服法、榜樣法、鍛煉法、陶冶法、表揚獎勵與批評處分。
德育原則(principlesofmoralecation)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和要求。德育規律的體現,受德育目的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制約,古今中外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體現一定階級、民族和文化的特點。是制訂德育計劃,選擇德育內容、方法和組織德育過程的依據。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孟子提出言行一致、因材施教、以身作則、長善救失、篤志、自省、鍛煉意志等原則。宋代朱熹主張知為先,行為重,積極教育與消極預防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