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宋代五大窯系的基本裝飾手法及基本紋樣
1、鈞窯
鈞瓷造型古樸端莊,器型規整,胎壁厚薄勻稱。
鈞瓷的窯變花釉,色彩豐富,釉層晶瑩,釉中紅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紅,五彩爭艷,輝映競芳。
鈞瓷在燒制過程中,因釉層厚和燒成溫度等原因,出現多種流紋,進一步增強了釉面裝飾的效果,比較常見且為欣賞的是蚯蚓走泥紋、冰片紋、莬絲紋等。
鈞瓷以其獨特的自然窯變藝術有別於其他瓷種,「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現象,構成鈞瓷的特殊美感和藝術效果,具有很高的藝術魅力。
2、定窯
器型宋代以碗、盤、瓶、碟、盒和枕為多,亦產凈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輕,質堅硬,色潔白,不太透明。
定窯瓷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的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
定窯由上迭壓復燒,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這是定窯產品的特徵之一。
3、磁州窯
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於世,黑白對比,強烈鮮明,圖案十分醒目,刻、劃、剔、填彩兼用,並且創造性地將中國繪畫的技法,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
磁州窯最突出特點是淳樸、粗獷,大件器皿豪放雄偉,神態端莊古樸,有氣魄。小件器皿製作精美,盤、碗、碟類注重靈巧實用,形體比例,輕重適度,線條干凈利落,造型與裝飾能夠達到完美的和諧統一。
4、耀州窯
宋代晚期以青瓷為主,胎薄質堅,釉面光潔勻靜,色澤青幽,呈半透明狀,十分淡雅。
裝飾有刻花、印花,結構嚴謹豐滿,線條自由流暢。紋飾多滿布器內外,種類繁多,有牡丹、菊花、蓮花、魚、鴨、龍鳳等,風格粗放健美,生動自然。
器形有碗、盤、瓶、罐、壺、香爐、香熏、盞托、注子溫碗、缽等。
5、龍泉窯
北宋時施石灰釉,釉層薄而透明,光澤較強。南宋以後施石灰鹼釉,釉層厚,柔和淡雅。
裝飾普遍使用刻花,輔以篦點或篦劃紋,此外還有團花、波浪、蕉葉紋等紋飾。盤、碗內常刻團花和波浪紋,內填篦紋,外壁常劃篦紋和直條紋。瓶、執壺腹部常見刻牡丹紋。圖案花紋一般對稱。
B. 宋代陶瓷工藝的成就
中國陶瓷工藝發展到宋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成熟階段,藝術上取得了空前絕後的成就。這一時期南北方各窯之間風格迥異,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窯體系特點明顯,令後人一目瞭然。比如有代表性的汝窯、定官窯「汁水瑩潤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質地;再如鈞窯天蘭釉,象天空般湛藍;再如龍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種,都巧奪天工般地引起人們對美的遐想。所以說宋時代是陶瓷美學的一個劃時代時期,至此,一個全新的美學時代到來了。此時官窯輩出,私窯蜂起,最為著名的窯址有定、汝、官、哥、鈞等,響應者更是不計其數。
定窯屬宋代民窯,窯址分布於今河北曲陽縣一帶,唐屬定州,故名定窯。創燒於唐代,鼎盛時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定窯產品繁多,白瓷為主,兼燒醬釉,黑釉和綠釉。其瓷質精良和紋飾秀美,曾被選入宮廷,定窯是一個比較龐大的瓷窯體系。北宋早、中期為裝匣缽仰燒,器底部可見支釘痕跡或砂粒;北宋以後廣泛使用覆燒法,口沿不施釉,俗稱「芒口」,往往鑲一圈金、銀或銅為飾。白瓷裝飾有刻花、劃花、印花、剔花等多種手法,圖案常見花果禽鳥。印花裝飾始於北宋中期,紋飾線條清晰明朗,反映了當時比較高超的刻摸與脫模技術。另外,定窯瓷釉層較薄,釉面光潤,也使刻花、印花線條極為清爽悅目,形成它獨特的美術風格。
此時定窯白瓷的燒成溫度在1320+20度左右,其氣孔率較低,說明這一時期定窯的燒結程度較為緻密。
鈞窯是宋代著名窯址之一,可分為官鈞窯和民鈞窯。鈞窯在今河南禹縣一帶,宋代稱鈞州,宋初於此設窯,故名。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瓷燒成工藝不同於其它,為二次燒成,其第一次為素燒,然後施加釉彩,再進行第二次窯燒。鈞窯瓷釉利用鐵、銅呈色不同的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濁不透明的感覺。宋鈞窯常見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紅、梅子青等等。鈞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盤、爐尊、洗、碗等等,金、元時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燒。鈞瓷在宋代也被稱為「花瓷」,它的釉面特徵是常出現不規則流動狀的細線,被稱為「蚯蚓走泥紋」,加之鈞釉在燒製造過程中變化無常,不為人工所控,所以後人難以仿製,有「鈞瓷無雙」之說。
唐代的花釉突破了一件作品一種釉色的傳統規律,但這種花釉僅僅局限於黑釉器物,到了宋代,復色釉的技藝得到了很大發展。鈞窯瓷器就其瓷釉的基調來說,仍然屬於青瓷系統,它的天青、灰藍、月白諸色只是濃淡不一、色度差異而已。鈞窯瓷器上所出現的紅紫色相是由於在釉中加入了銅,銅紅對窯溫和燒成氣氛比較敏感,它必須在還原焰1250度以上,才能出現美麗的效果。
汝窯一向被人們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這早在宋代的一些文人筆記中就有論述。汝窯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被認為在河南的臨汝縣,但半個世紀以來,都始終沒有找到客觀存在的遺址。後經文物工作者的努力,終於在20世紀70年代,在寶豐縣清涼寺找到了汝窯遺址,窯以州名。汝窯原為民窯,產品風格近似陝西銅川耀州窯,北宋晚期開始為宮廷燒造高檔瓷器。所以,長期以來,文物部門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汝窯泛指古汝州所轄地區所燒造的青瓷系列產品的統稱;另一種說汝瓷是指專門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窯器物。宋徽宗執政時期,汝窯是其燒造史的全盛時期,其產品胎質細膩,灰中泛黃,俗稱「香灰黃」,汝瓷釉面有細微的開片,釉下有稀疏氣泡;汝窯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講究,不以紋飾為重。據說汝瓷釉中含有瑪瑙成份,所以能呈現出純凈的天青色,瑪瑙的主要成份是氧化硅,或許此說有些道理。
宋徽宗趙佶信奉道教,道學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質朴的審美觀。這一時期的汝窯瓷器正是這種審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無為的思想境界,成為宋時代上流社會的時尚。
哥窯也被列為宋代名窯,但未見有宋人記載,只是後期明代才有文獻記錄。
傳說浙江處州人章生一和其弟章生二都是制瓷好手。他們倆人同在龍泉各設一窯,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稱為「哥窯」,生二為弟,當然稱為「弟窯」,此二窯皆為著名民窯。哥窯的釉色以青為主,鐵足紫口,釉面有碎紋而著名,號日「百圾碎」。
哥窯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黃色,釉色為粉青、青黃、月白、油灰等等,其中油灰色為最常見。它的主要特點是釉面「開片」,大小不一,紋路顏色深淺不一,器形不同收縮部位也就不一,所以變化萬千而又自然貼切。哥窯瓷器上往往出現較粗的裂紋呈現黑色,較細的裂紋出現黃色,前後層次錯落,稱為「金絲鐵線」。
哥窯瓷器釉面上的冰裂紋,本來是製造工藝上的缺陷,主要是由於胎體和釉層的膨脹系數不一致所造成的。但這種弊病卻形成的一種自然美,成為一種有別於其它品種的獨特美。
到目前為止,哥窯址還不明確,專家對此眾說不一,有說在浙江的,也有說在江西的.關於這一點,只有寄希望於日後的考古發掘,以實物為證。
官窯,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不同的涵意.從廣義上講,它是指有別於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產品為宮廷所壟斷。而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則是一種專門的指稱,專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梁由宮廷專設窯所燒造的青瓷,汴京在現在的河南省開封一帶。由於古老的黃河在歷史上多次發生水患而改道,使當地地貌產生巨大變遷,所以這對今天人們的勘察帶來很大困難,北宋時期的官窯址也就無從考查。有一種說法認為北宋官窯即是汝窯。
南宋朝廷沿襲北宋舊制,在臨安建造了專門為皇室燒造瓷器的官窯。官窯器釉色粉青,色調淡雅,不崇尚花紋裝飾,以造型和釉色見長。官窯瓷胎中鐵分較多,胎色偏紫、褐、黑色,足底不上釉,由於瓷釉的流淌,使口沿處掛釉較薄,顯露出帶紫色的瓷胎,這就是通常行家所謂「紫口鐵足」了,這一點成為鑒定官窯器的重要依據。
在造型設計上,宋代非常重視舊有體制,開拓了在器形上仿古的先聲,尤其是官辦瓷窯,更是大量燒制仿古銅器的造型,如鼎、爐、瓶等等,典雅而古樸。
耀州窯位於今陝西銅川一帶,宋屬耀州。始燒於唐代,北宋中期達到鼎盛,金元時期轉向衰落。其遺址在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經過兩次較大規模的發掘,使我們對耀州窯的產品了解較多,其質量較高,影響廣泛,以至河南、廣西等地都紛紛效仿,形成一個龐大的耀州窯系。
耀州窯是宋代北方著名青瓷產地,產品品種豐富,造型多變。其胎色灰白而薄,釉色勻凈,青中泛綠,有極細密的氣泡;由於胎質中含有鐵份,在相應的燒成氣氛下,使器底呈現一種姜黃斑塊,形成了耀州窯所獨有的特徵。
裝飾以刻花為主,線條流暢,北宋中期以後,出現印花裝飾;釉面一般有細小開片,透明度較好,釉層較厚;刻花技術冠絕一時,刀法犀利,線條剛勁,刀痕有斜度;圖案內容以花卉為主,常見的有纏枝蓮、牡丹、菊花等等,也有用魚紋、水紋的,龍鳳紋僅限於宮廷瓷專用。
中文的「磁」字可以作陶瓷解,所以磁州可以理解為「陶瓷」州。該州原屬河南,現位於河北磁縣,始燒於宋,元代未年以後遷至今日的彭城。歷史上的磁州窯以及後來彭城諸窯多生產民間日用陶瓷,故又名「雜器窯」。磁州窯產品裝飾以刻、劃花或是鐵銹花為主,黑白分明、質朴大方,一直沿襲至今。這一時期磁州窯的陶瓷枕最為有名,多雕塑成活潑可愛的兒童形象,或施以明快清晰的紋飾,具有濃厚的水墨畫風格,花鳥魚蟲、山水人物、詩文書法無不揮灑自如,將制瓷技藝與繪畫藝術完美結合在一起,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此外尚有綠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上紅綠彩及低溫黃、綠、褐彩色釉陶器。其中釉上紅綠的製作對明、清時期景德鎮釉上彩發展有一定影響。該窯裝飾風格還影響到山西介休、山東淄博、陝西耀州等地,形成了所謂「耀州窯系」。
景德鎮的燒造史可以溯至唐代,原名「昌南」,宋真宗景德年間,該地因制瓷名揚天下而改名景德鎮。
就青白瓷這個品種而言,景德鎮可稱天下第一,這是一種獨具風格的瓷器。其釉色白中閃青,青中顯白,釉色透亮,光照見影,所以又稱「影青」或「映青」,有「假玉「之稱。南宋時期的仰燒產品釉色純正青白,覆燒產品則略偏黃色。從10世紀至14世紀,這種產品廣泛流通於海內外,元代後期逐漸衰落,讓位於青花及顏色釉等品種。青白瓷器種類繁多,生活用具應有盡有,裝飾技法主要有刻花、印花、鏤空、堆塑等,其瓷塑作品多表現佛道人物和文吏武士,具有生活化、世俗化之特徵。
景德鎮窯的產品胎體較薄,原料為當地產的優質瓷石,質地細膩;其釉是由「釉果」和「釉灰」調配而成,燒成過程中流動性較大,所以薄處泛白,積釉處呈水綠色。北宋以後,景德鎮窯採用匣缽仰燒的方法,一器一匣,既降低燒窯成本,又提高成品率。
此外,景德鎮還廣泛影響了江西的其他窯場,以及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方,形成一相龐大的「景德鎮窯體系」。
建窯,也是宋代著名窯址這一。它位於福建省建陽縣永吉鎮,從晚唐、五代始燒青瓷,宋代以燒黑瓷為主,兼燒青白瓷。建窯以生產黑釉茶盞為大宗,這與宋代的「鬥茶」風氣有關。其胎質為烏泥色,有的釉面呈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所以這種特殊產品被稱為「兔毫盞」。兔毫有黃、白兩色,稱金毫、銀毫。也有呈油滴狀結晶,因酷似某種盡善盡美羽毛,被稱為鷓鴣斑。有極少數窯變花釉,會在不規則的油滴周圍形成窯變藍色,尤為珍貴。這種產品在日本被稱為「天目釉」,對日本陶瓷藝術帶來了很大影響。相傳當時浙江天目山一帶佛寺林立,日本僧人多以至此留學為榮,回國時許多人攜帶寺廟中使用的建窯黑釉盞,一時間這種黑釉盞在日本成為時尚。北宋後期該窯曾為宮廷燒制御用茶盞,元代以後黑釉燒。在古代文獻中建窯亦被稱為「烏泥建」、「黑建」、「紫建」。
龍泉窯在今浙江省龍泉縣一帶,主要集中在大窯、金村周圍。至南宋晚期,除龍泉當地外,浙江慶元、運和等縣以及江西吉安、福建泉州等地都燒造龍泉風格的青瓷,形成龍泉窯系。龍泉窯是繼越窯發展起來的瓷窯,創燒於北宋早期,至南宋前發展,進而形成獨特風格,使青釉品種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也是南方地區產量最大的瓷窯。
早期的龍泉窯瓷器受到了越窯和甌窯等窯場的影響,裝飾方面大量使用刻花或輔以劃的手法,釉色青中泛黃或泛灰。約在十二世紀晚期,也就是從南宋中期開始,燒製成熟了著名的粉青釉。稍後至元代前期,胎薄釉厚的梅子青釉燒製成功,使龍泉窯達到鼎盛。從化學成份上看,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瓷胎中AL2O3含量高於越窯青瓷,大部分在20℅以上,採用精細的淘洗技術,經提高原料中高嶺土礦物和絹雲母礦物細顆粒部分的含量,從而提高了瓷胎的精細程度。這一時期的龍泉窯製品,釉中所含CaO降低,而K2O的含量提高,使燒成溫度相應提高,釉的燒成溫度范圍變寬,使瓷質有了很大進步。
龍泉窯製品的造型十分豐富,除各類日用器皿以外,還有大量文具用品以及仿古銅器造型和仿玉器造型。為適應厚釉的特點,堆花或貼花裝飾也逐漸替代了刻花裝飾,成為一種獨特的風格。
由於宋代社會經濟和商業貿易的發展,造成了陶瓷業空前繁榮的局面。除了各具風格的一批名窯之外,許多產量較少但具有特色的小型窯場也遍布全國。它們不僅為宮廷生產御用器皿、為廣大人民群眾生產日常用品,產品還遠輸國外,其後,西方人稱瓷器為China。
C. 耀州窯瓷鑒定與鑒賞
耀州窯是我國長江以北頗具代表性的窯場之一。窯場在今陝西省銅川市,因銅川古屬耀州。該窯在我國古陶瓷發展和進步史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宋代,耀州窯不但成為長江以北燒制青瓷的聞名瓷窯,而且對當時諸多瓷窯發生重要的引導影響,形成耀州窯系。
據《宋耀州太守閻公奏封德應侯之碑》載,耀州窯瓷器的燒造最早始於晉。考古發掘證明說明,唐代耀州窯,已開始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大型瓷窯。到北宋時,耀州窯又的到了更大的發展和進步,燒制出了相當精美的青釉瓷,到達耀州窯鼎盛時期。在有些方面,耀州窯甚至超越了宋代汝、官、哥、定、鈞5大名窯的瓷器。究其因果關系,主要是因為它廣汲各窯之長,並具有極為便利的水陸交通、充足的燃料以同優質的瓷土等優越條件水平。
北宋末期,社會動盪不安,連年戰亂,經濟受到損壞。耀州窯和全國各地瓷窯一致,創造受到引導影響。到金代時,雖然耀州窯仍在進行瓷器的燒制,但產量同質量已開始走下坡路。除少數產品外,一般瓷器均燒制的較前粗劣。元代耀州窯已經衰落到極點。瓷質低下、產量銳減,在各瓷窯之中已不佔有什麼位置了。明代初期和中期,更是只具小規模創造,並於晚期最終停滯了這一瓷種的燒造。
宋代耀州窯瓷器主要有盤、碗、洗、瓶、壺等每天日常生活用具同少量的'香爐、印盒、瓷塑等。器物一般製作設計的比較對比思考分析與判斷規整、精巧。其高超的花紋裝飾工藝、豐厚的裝飾題材,使耀州窯瓷器獨具魅力氣質。
耀州窯瓷器上所裝飾的花紋圖案,主要是靠刻劃、模印同堆塑等等工藝手法完成。
所謂刻劃紋,是用刀具同尖狀器在瓷胎上刻劃出各種花紋圖案,然後施釉燒制而成,所飾花紋,線條下凹,低於胎面。此種紋飾創於北宋初期,其技法繼承了唐代的傳統,受到越窯的引導影響而發展和進步起來。初期刻劃紋一般都顯的較為簡明、草率,中期才日趨成熟,所飾花紋刀法嫻熟、線條流利,花紋圖案體現的極為生動。
印花紋飾涌現的時期要晚於刻劃紋飾,即北宋中期才涌現,並成熟於晚期。是用特別的模子在盤、碗、洗等器物的內壁壓印成各種花紋,然後再燒制。所印花紋圖案微微凸起,略高於胎面、立體感較強,具有半浮雕的生效後的情況。紋飾清晰,布局繁密完好,講求章法,是宋代耀州窯印花圖案的特點。
當前已能見到的耀州窯印花圖案達上百種,主要有折枝和纏枝花卉同水波游魚、鴛鴦、浮鴨、嬰戲、飛天,還有龍鳳、麒麟、飛鴨等。耀州窯雖為民間瓷窯,但史書記錄同出土文物標明,它在宋代曾為宮廷燒過貢品。耀州窯雖為長江以北民窯,但其產品的聲譽同引導影響在宋代遍同全國。
鼎盛時期的耀州窯產品是以青瓷為主的,由於當時各窯之間的相互引導影響,耀州窯青瓷和越窯、龍泉窯等窯的瓷器在許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一件器物,鑒賞區別它是耀州窯還是其它窯的青瓷,瓷釉方面的特點是特別重要的,耀州窯瓷器釉色青翠、釉質細潤,施釉亦較薄,釉色深淺多變。有的稍綠一點,有的稍黃一些,但均為青中閃黃色,不論釉深淺都含有黃的成分,否則就不是耀州窯而是其它窯的青瓷產品了。其時期越晚,閃黃的程度也就越大。到元代時,耀州窯青黃色的成分就更大了,看上去幾乎成了黃釉瓷器。
此外,瓷胎的特點同時也是鑒定判斷的一個重要依據。宋耀州窯青瓷胎骨較雹胎色深灰。因當時施釉工藝尚有不夠,故器物背面接近足部同底部經常涌現漏施釉的狀況。這些漏釉的露胎處,顯示出一些醬色的氧化鐵所致小斑塊。由於胎土中所含鐵的成分較高,在器身之外的下部釉薄處,也時常隱隱透出一些淡褐色。這些特徵都是後仿品無法仿出的。
宋代耀州窯瓷器的仿品,在民-國同以前各時期很少見到,而多數都是近幾年所仿。新仿耀州窯青瓷胎骨稍厚,含鐵量低,故胎色灰白,顏色較真品色淺,更沒有因漏釉所顯示出的醬色小斑塊以同釉薄處所透出的褐色。除此之外,圈足形成也有所不同。仿品圈足較為圓滑,這和切削平齊規整的真品圈足,有著很顯明的區分。以上都是鑒賞區別真品假冒宋代耀州窯瓷器的重點關鍵要素所在。
D. 耀州窯製造的瓷器有什麽特點
耀州窯是我國北方頗具代表性的窯場之一。窯場在今陝西省銅川市,因銅川古屬耀州。該窯在我國古陶瓷發展史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宋代,耀州窯不僅成為北方燒制青瓷的著名瓷窯,而且對當時諸多瓷窯產生重要的影響,形成耀州窯系。
據《宋耀州太守閻公奏封德應侯之碑》載,耀州窯瓷器的燒造最早始於晉。考古發掘證明,唐代耀州窯,已開始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大型瓷窯。到北宋時,耀州窯又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燒制出了相當精美的青釉瓷,達到耀州窯鼎盛時期。在有些方面,耀州窯甚至超過了宋代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瓷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它廣汲各窯之長,並具有極為便利的水陸交通、充足的燃料以及優質的瓷土等優越條件。
北宋末期,社會動盪不安,連年戰亂,經濟受到破壞。耀州窯與全國各地瓷窯一樣,生產受到影響。到金代時,雖然耀州窯仍在進行瓷器的燒制,但產量及質量已開始走下坡路。除少數產品外,一般瓷器均燒製得較前粗劣。元代耀州窯已經衰落到極點。瓷質低下、產量銳減,在各瓷窯之中已不佔有什麼位置了。明代初期和中期,更是只具小規模生產,並於晚期最終停止了這一瓷種的燒造。
宋代耀州窯瓷器主要有盤、碗、洗、瓶、壺等日常生活用具及少量的香爐、印盒、瓷塑等。器物一般製作得比較規整、精巧。其高超的花紋裝飾工藝、豐富的裝飾題材,使耀州窯瓷器獨具魅力。
耀州窯瓷器上所裝飾的花紋圖案,主要是靠刻劃、模印及堆塑等等工藝手段完成。
所謂刻劃紋,是用刀具及尖狀器在瓷胎上刻劃出各種花紋圖案,然後施釉燒制而成,所飾花紋,線條下凹,低於胎面。此種紋飾創於北宋初期,其技法繼承了唐代的傳統,受到越窯的影響而發展起來。初期刻劃紋一般都顯得較為簡單、草率,中期才日趨成熟,所飾花紋刀法熟練、線條流暢,花紋圖案表現得極為生動。
印花紋飾出現的年代要晚於刻劃紋飾,即北宋中期才出現,並成熟於晚期。是用特別的模子在盤、碗、洗等器物的內壁壓印成各種花紋,然後再燒制。所印花紋圖案微微凸起,略高於胎面、立體感較強,具有半浮雕的效果。紋飾清晰,布局繁密完整,講求章法,是宋代耀州窯印花圖案的特點。
目前已能見到的耀州窯印花圖案達百餘種,主要有折枝和纏枝花卉及水波游魚、鴛鴦、浮鴨、嬰戲、飛天,還有龍鳳、麒麟、飛鴨等。耀州窯雖為民間瓷窯,但史書記載及出土文物表明,它在宋代曾為宮廷燒過貢品。耀州窯雖為北方民窯,但其產品的聲譽及影響在宋代遍及全國。
鼎盛時期的耀州窯產品是以青瓷為主的,由於當時各窯之間的相互影響,耀州窯青瓷與越窯、龍泉窯等窯的瓷器在許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一件器物,鑒別它是耀州窯還是其它窯的青瓷,瓷釉方面的特點是非常重要的,耀州窯瓷器釉色青翠、釉質細潤,施釉亦較薄,釉色深淺多變。有的稍綠一點,有的稍黃一些,但均為青中閃黃色,不論釉深淺都含有黃的成分,否則就不是耀州窯而是其它窯的青瓷產品了。其年代越晚,閃黃的程度也就越大。到元代時,耀州窯青黃色的成分就更大了,看上去幾乎成了黃釉瓷器。
此外,瓷胎的特點也是鑒定的一個重要依據。宋耀州窯青瓷胎骨較薄、胎色深灰。因當時施釉工藝尚有不足,故器物背面接近足部及底部經常出現漏施釉的情況。這些漏釉的露胎處,呈現出一些醬色的氧化鐵所致小斑塊。由於胎土中所含鐵的成分較高,在器身之外的下部釉薄處,也時常隱隱透出一些淡褐色。這些特徵都是後仿品無法仿出的。
宋代耀州窯瓷器的仿品,在民國及以前各時期很少見到,而多數都是近幾年所仿。新仿耀州窯青瓷胎骨稍厚,含鐵量低,故胎色灰白,顏色較真品色淺,更沒有因漏釉所呈現出的醬色小斑塊以及釉薄處所透出的褐色。除此之外,圈足形成也有所不同。仿品圈足較為圓滑,這與切削平齊規整的真品圈足,有著很顯明的區別。以上都是鑒別真偽宋代耀州窯瓷器的關鍵所在。
E. 陶瓷上釉原理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作為陶瓷上面施釉這種過程的話,早在我國的西周時期就已出現這種施釉的方法。這是窯工在生產過程中發現並應用的一種工藝方法。比如一些窯壁和匣缽等表面所呈現的窯汗特徵就是原始的釉面特徵。作為釉實際上是瓷器胎質成份經過凈化和精化以後的材質。主要成份為鋁質硅酸鹽。無論是西周青瓷、兩晉青瓷、唐代三彩、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宋代耀州窯青瓷、耀州窯黑釉瓷、耀州窯醬釉瓷等等表面都要施釉。祝您心想事成開心每一天每一生。
F. 逆流而上的耀州青瓷!
耀州窯的燒造始於唐代,發展到北宋達到鼎盛。耀州窯的窯址在陝西的黃堡鎮,黃堡鎮在唐代隸屬於「耀州」,因而得名耀州窯。宋代的耀州窯瓷器多部分為青釉器皿,還有部分仿造漆器而生產的醬油釉器皿。除此之外,耀州窯還燒造白瓷、黑瓷、花釉瓷、茶葉末釉瓷,當時燒造瓷器品種最多的窯場。
耀州窯的青釉瓷器,釉色淡雅,多為素麵,偶爾有雕花、貼花和劃花裝飾,整體釉色顯天青色。一般說到宋代瓷器都會知道「五大名窯」,但為什麼耀州窯瓷器沒有列入「五大名窯」呢?這是因為,「五大名窯」是明代提出的說法,歷數了宋代五個燒造官用瓷器的窯口。「五大名窯」是從宮廷收藏的角度來概括宋代瓷器,而耀州窯以燒造民用瓷器為主。當然也就不在排名之列了。
耀州窯的青釉瓷,繼承的是五代越窯的秘色瓷。秘色瓷是一種特殊釉色瓷器,這種瓷器有一種如冰似玉的美感。耀州窯的青釉很好的繼承了這一特點。耀州窯瓷器的釉面比較厚,往往會產生碎裂冰紋,看上去彷彿春回大地寒冰消融的感覺。
耀州窯屬於青瓷序列,與南方龍泉窯的嫩綠,形成鮮明對比——耀州窯是深綠,很厚的釉,綠色都收在裡面,很內斂、害羞;同時又有很強的爆發力,猶如滿弓之箭,引而未發。
北宋早期耀州窯生產的瓷器以青瓷為主,胎有兩種,一為鐵黑色的黑胎,一為淡灰色的白胎。北宋中期耀州窯生產的陶瓷已不見有黑胎,均為顆粒細小均勻的淺灰白胎。胎質緻密,沒有早期疏鬆和氣孔的現象。其青瓷釉色的色調相當穩定,不見早期的多級色差,均呈典雅深沉的橄欖青,釉面溫潤。金元耀州窯瓷器胎釉粗厚,胎面不上白衣。由於燒造中採用了疊燒的工藝,一部分碗、盤內心被刮掉一圈釉,露出澀胎。
耀州窯的傳統工藝主要體現在原料的采配、成分及加工,泥料的儲備及練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刻花、劃花、貼花、印花,釉葯的選配、制備及敷施,匣缽、窯具的製作及裝窯,火焰氣氛國內一線拍行秋拍藏品徵集{壹三一另}一七[一三零]零肆及燒成等七個方面。一件製品完成要經過採料、精選、風化、配比、粑泥、陳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選、配製、施釉、手工裝飾(雕、刻、貼、印)、窯具製作、裝窯、燒窯等17道工序。各工序都有相應的技術要求,掌握相關技藝的人被稱為"匠人"
【北宋耀州窯青釉刻花瓶】
高19.9cm,口徑6.9cm,足徑7.8cm
瓶小平口出沿,短直頸,豐肩,腹以下漸收斂,圈足。肩部有弦紋3道。瓶身以「刻花」為飾,腹部刻纏枝牡丹花,下腹刻雙層蓮瓣紋。此瓶刻工刀鋒犀利,深淺有致。牡丹花繁而不亂,花冠豐滿,花枝纏繞,俯仰結合。瓶通體施青釉,釉面晶瑩溫潤,玻璃質感強,釉層勻凈。
耀州窯刻花青瓷以盤碗為多,瓶類較少。此瓶小口短頸,襯出瓶身的雍容飽滿,刻線處積釉色深,凸起處色較淺,使花紋更加清晰,有立體圖案的效果,為耀瓷中的精品。
G. 耀州窯的歷史與各類器形你都知道哪些
耀州窯在今陝西銅川市,宋屬耀州,故名。始燒於唐代,北宋中期以後達鼎盛,終於元代。燒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醬色釉瓷等品種,以青瓷最負盛名。耀州窯是我國古代的著名窯場,是北方青瓷的代表,曾兼燒黑、白、褐、黃、花、醬釉瓷及唐三彩等,是古代北方燒制陶瓷品種最為豐富的一處綜合性窯場。窯址以陝西銅川黃堡鎮為中心,其范圍包括上店、立地坡、陳爐及耀縣塔坡一帶。該窯創燒於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續,止於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紀末,有800多年的連續燒造史。其產品質量、數量和工藝成就均達到很高水平,成為北宋六大瓷器窯系之一。?0?2
其青瓷產品的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色灰白,胎質堅硬,露胎處呈現醬黃色。
(2)釉色青黃、深沉,釉層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處呈姜黃色。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現小的露胎褐斑,為其它青瓷所不見。
(3)器型豐富,盤、碗、杯、碟、瓶、壺、罐、爐、盒、香薰、注壺、注碗、盞、缽、燈、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變,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觀。其中力士爐頗具特色,爐身底座四周跪有力士。
(4)唐末、五代青瓷採用劃花裝飾,紋飾題材多為水波與花草紋。
(5)宋代裝飾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劃花以及模印刻劃相間,以刻花、印花為主。北宋中期刻花發展成熟,刀法犀利,線條剛勁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優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嚴謹,對稱勻衡。紋飾有纏枝蓮、把蓮、牡丹、纏枝菊、波浪、飛鶴、飛蛾、犀鶴、博古、海水游魚、蓮塘戲鴨和嬰戲圖案等,龍鳳紋則是宮廷瓷器專用題材。水波紋外一般刻劃以六角形邊線,水波中三魚多見。嬰戲圖案則以盪鞦韆為主。宋代花紋裝飾特點是,早期於器面刻劃簡單的花瓣紋;中期則花紋滿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紋線條大多纖巧。
(6)金代產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黃。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滿布器面的花紋逐漸減少,而在盤、碗內壁,大量出現菊花、蓮花、水波、魚鴨紋等,構圖簡單,呈圓圈形。
(7)元代產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淺,足較寬,似玉環底足,足內心有乳狀凸起。
(8)晚唐、五代盤、碗一般採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足內有3個支釘痕。宋代器物足端無釉,足內有釉。金、元時期一般採用疊燒,盤、碗內有疊燒痕,也有用一缽一器裝燒的,則僅足端無釉。
耀州窯的器物特點
1。多種多樣的器物
北宋耀州窯青瓷刻牡丹紋?
美如碧玉般的宋代耀州青瓷,使用廣泛,器物種類非常齊全多樣。耀州窯主要器型有盤、碗、杯、盞、缽、梅瓶、枕、爐、鳳頭壺、花口尊、玉壺春瓶等。凡是宋代社會生活所需的各種器物種類,在該窯的產品中應有盡有。一個窯場可以生產出如此眾多的器物種類,在宋代的其他瓷窯中實屬罕見。宋代耀瓷不僅器物種類繁多、用途廣泛,而且造型精美多姿,豐富多樣。
2。多姿多彩的釉色
五代耀州窯三足罐
北宋早期耀州窯生產的瓷器以青瓷為主,胎有兩種,一為鐵黑色的黑胎,一為淡灰色的白胎。北宋中期耀州窯生產的陶瓷已不見有黑胎,均為顆粒細小均勻的淺灰白胎。胎質緻密,沒有早期疏鬆和氣孔的現象。其青瓷釉色的色調相當穩定,不見早期的多級色差,均呈典雅深沉的橄欖青,釉面溫潤。金元耀州窯瓷器胎釉粗厚,胎面不上白衣。由於燒造中採用了疊燒的工藝,一部分碗、盤內心被刮掉一圈釉,露出澀胎。
3。多形多態的造型
金耀州窯刻花碗
宋代耀瓷不僅器物種類繁多、用途廣泛,而且造型精美多姿,豐富多樣。以碗、盞、盤、碟之類最為普通常見的圓器為例,僅口沿的造型就有侈口、微侈口、敞口、六葵口、六菱口、六曲口、直口、斂口,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翻沿、包沿、折沿等。再以碗、盞中最多見的侈口翻唇圓弧腹內底下凹圈足造型觀察,僅其腹部的變化又可分為圓弧腹、淺圓弧腹、瘦圓弧腹、微斜圓弧腹數種。
4。巧如範金精比琢玉
北宋耀州窯柳斗缽
耀州窯的刻花浮雕裝飾在當時獨具一格,素有「巧如範金,精比琢玉」的美譽。也正因此,耀州窯一度納貢於朝廷,由此,形成了「十里窯場」的宏大規模,《宋史·地理志》中就記錄了「耀州貢瓷器」。
5。從剔花到刻花
金耀州窯刻花壺
從劃花到剔花,再由剔花到刻花,最後發展到印花,其中反映出的是裝飾審美風格從線性手法的平面性裝飾為主向以三維的立體裝飾發展,最後形成立體與平面相結合的耀州瓷獨具魅力的刻花裝飾風格的轉換。
6。多種紋樣的運用
元耀州窯刻花卉卷口盤
耀州窯的裝飾紋樣眾多,植物類以折枝牡丹、纏枝牡丹、交枝菊、纏枝菊花、蓮花、水波花草、水藻、纏枝忍冬、花葉紋為主。動物紋中有雙鴨蓮花、水波三魚、龍、鳳紋等,模擬自然,處於寫生與圖案之間。
H. 瓷器鑒定耀州窯
耀州窯位於西安以北一百多公里的銅川市黃堡鎮。創燒於唐代,成熟於五代,宋代達到了鼎盛,也是在這一時期,發展成為一個自成窯系的北方著名窯場。耀州窯起初以燒制黑、白、青、褐、黃、茶葉沫等著稱,後以燒制青瓷著稱。
宋代名窯之一,在唐代就是中國陶瓷燒制的著名產地,宋代更進一步達到鼎盛,成為我國「六大窯系」中最大的一個窯系,其產品則成為北方青瓷的代表,被譽為「北方刻花青瓷之冠」。「耀州窯遺址」,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早在唐代,這里已經開始建窯燒瓷,成為北方重要的手工業城鎮。後歷經五代,至宋代達到鼎盛,金、元續燒,元末明初停燒。從創燒到衰落,耀州窯前後歷經800餘年,形成了「十里窯場」的宏大規模。
耀州窯瓷器怎麼鑒定,有什麼特點,下面景德鎮王掌櫃簡單總結了幾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耀州窯主要生產民間生活用瓷,自唐代開始以燒造白瓷和黑瓷為主,兼燒有青瓷、三彩器。宋代時以青瓷為主,形成獨特風格。北宋晚期雖然刻花、印花並用,但以刻花為主流。在當時,耀州窯刻花、印花青瓷器很受歡迎,風靡一時,聲譽與越窯青瓷比肩,許多窯場爭相仿造,形成了龐大的耀州窯系。
耀州窯瓷器怎麼鑒定,耀州窯瓷器胎較厚,刻花時產生有斜度的刀痕,上過一層薄釉後,凹處積聚的釉較多,凸處的釉則較少,使圖案有深淺、濃淡,顯得清晰而富立體感,有淺浮雕的效果,珠圓玉潤,這是耀州窯的一大特色。其常用圖案如波浪紋,纏枝花卉,魚、鳥等講究嚴謹和對稱,常常布滿全器,風格粗放健美,生動自然。龍鳳紋則是宮廷瓷器專用題材。
宋代耀州窯胎色灰白,露胎處呈醬黃色。胎骨薄而堅固緻密。其青瓷釉色,質地精細純凈,透明度適中,呈橄欖青色。這種橄欖青,與唐五代「越州上」的越窯「秘色」很相似。器物釉面施釉勻凈,釉面多小片冰裂紋,邊沿部分發褐黃色,俗稱姜黃色。裝飾技法有劃花、剔花、刻花、印花、貼花、戳花、捏塑、鏤空等多種。其中最為突出和獨具特色的是刻花工藝以及與之風格相同的印花工藝。尤其是刻花,刀法犀利、線條簡潔明快,刻出的花紋與五代剔雕刻花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至比定窯略勝一籌。器型有碗、盤、瓶、罐、壺、香爐、香熏、盞托、注子溫碗、缽等。
宋代耀州窯鑒定技巧,耀州窯在眾多窯場的激烈競爭中能夠崛起,並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其優勢就在於它自身精湛先進的制瓷工藝--巧如範金的制坯,光澤溫潤的釉色,犀利灑脫的刻花紋飾。
耀州窯為北方青瓷主要產地,宋代被列為貢品,遠銷世界各地,在陶瓷發展史上影響深遠。在北宋神宗至徽宗年間還成為宮廷貢瓷,可見其地位亦很重要,甚至並不亞於汝、官、鈞、哥、定五大名窯,在文獻中有「巧如範金、精比琢玉」的贊譽。今天,隨著耀州窯遺址的大面積發掘,人們對耀州窯的認識已經在逐步加深。縱觀國內近幾年的拍賣市場,成交價在10萬元以上的耀州窯瓷器,已經有40件;50萬元以上的6件,百萬元以上的2件。由此可見,耀州窯價值的回歸,指日可待。
望採納,謝謝
I. 八大民窯之耀州窯器物賞析
耀州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八大民窯之壹。位於今陝西省銅川市的黃堡鎮,唐宋時屬耀州治,在唐代就是中國陶瓷燒制的著名產地,宋代更進壹步達到鼎盛。
耀州窯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唐代開始燒制黑釉、白釉、青釉、茶葉末釉和白釉綠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北宋是耀州窯的鼎盛時期,據記載且為朝廷燒造「貢瓷」。金代延續北宋時期繼續發展,元代開始轉型,走向末落,經明代、清代,終於民國。宋代晚期以青瓷為主,胎薄質堅,釉面光潔勻靜,色澤青幽,呈半透明狀,十分淡雅。裝飾有刻花、印花,結構嚴謹豐滿,線條自由流暢。紋飾多滿布器內外,種類繁多,有牡丹、菊花、蓮花、魚、鴨、龍鳳等,風格粗放健美,生動自然。器形有碗、盤、瓶、罐、壺、香爐、香熏、盞托、注子溫碗、缽等。
耀州窯在宋時北方的青瓷窯場中最負盛名,堪稱翹楚。於神宗元豐(1078-1085)至徽宗崇寧(1102-1106)的三十來年間,曾為朝廷燒制貢瓷。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灑脫活潑的風格對當時各地窯場產生了很大影響,得到廣泛推廣,由此形成了壹個自北而南的范圍廣闊的耀州窯系。耀州窯系以黃堡鎮為中心,襄括了河南宜陽窯、寶豐窯、新安城關窯、廣東西村窯、廣西永福窯、內鄉大窯店窯等多個窯場。各窯製品均與銅川窯相似,僅由於所用原料有差別,胎質與釉色也有些微不同。
唐和五代時胎質稍松,呈灰色,釉質失透,有乳濁感;宋代青瓷胎體較堅簿,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質瑩潤透明,釉色青綠如橄欖,釉薄處呈姜黃色;金、元時胎質稍粗,胎色呈淺灰或灰色,釉面多數姜黃,青色者少。釉質稀簿而不潤。裝飾手法上以刻花和印花為主,刻花尤為精美,刀法犀利流暢,剛勁有力,立體感較強。裝飾藝術上,紋飾豐富多彩。紋樣有動物、人物、花卉和圖案等。紋樣中的動物有龍、鳳、獅、犀牛、馬、羊、狗、鶴、鵝、鴨、魚、鴛鴦等。人物有嬰戲、佛象、力士等。花卉有蓮花、牡丹、菊花、梅花、水草等。圖案紋有:八桂紋、三角紋、回紋等。在紋飾上,五代以前古樸大方;宋時豐富多樣,且技藝精湛,出類拔萃;金元時日趨簡單。耀州窯的燒造工藝和裝飾技法,對全國各地的影響較大,除陝西境內的壹大批窯仿燒外,它的技藝還傳到河南省的臨汝、禹縣、寶豐、內鄉等窯,傳到廣東的西村窯、廣西的永福窯,形成了以黃堡鎮窯為首的壹個龐大的窯系。
耀州窯青瓷的主要特點:紋飾刻的非常清晰,帶有北方人的性格特點,史籍上記載又叫刀刀見泥。
耀州窯的傳統工藝主要體現在原料的采配、成分及加工,泥料的儲備及練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刻花、劃花、貼花、印花,釉葯的選配、制備及敷施,匣缽、窯具的製作及裝窯,火焰氣氛及燒成等七個方面。壹件製品完成要經過採料、精選、風化、配比、粑泥、陳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選、配製、施釉、手工裝飾(雕、刻、貼、印)、窯具製作、裝窯、燒窯等17道工序。各工序都有相應的技術要求,掌握相關技藝的人被稱為「匠人」。
耀州窯以銅川黃堡鎮為中心窯場,沿漆河兩岸密集布陳,史稱「十里陶坊」。同時還有立地、上店村、陳爐鎮、玉華村等窯場,依次排列,綿延百里。經過金元兵災及各朝代的動盪變遷,各陶場均已停燒,惟有陳爐鎮延續至今,成為西北地區的制瓷重鎮。陳爐鎮11個村莊幾乎家家燒瓷,被譽為「陳爐不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鎮作坊並為國營陶瓷廠。 20世紀70年代,在李國楨等專家的幫助下,恢復了耀州窯的傳統技藝,生產出耀州青瓷、黑釉及剔花瓷、白釉及剔花瓷、蘭花瓷、鐵銹花瓷、花釉等六大系列陶瓷,成為銅川市的支柱產業。
燒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醬色釉瓷等品種,以青瓷最負盛名。其青瓷特徵和鑒別:
1.胎色灰白,胎質堅硬,露胎處呈現醬黃色。
2.釉色青黃、深沉,釉層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處呈姜黃色。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現小的露胎褐斑,為其它青瓷所不見。
3.器型豐富,盤、碗、杯、碟、瓶、壺、罐、爐、盒、香薰、注壺、注碗、盞、缽、燈、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變,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觀。其中力士爐頗具特色,爐身底座四周跪有力士。
唐代
唐末、五代青瓷採用劃花裝飾,紋飾題材多為水波與花草紋。晚唐、五代盤、碗壹般採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足內有3個支釘痕。
1、器胎特徵:早期多呈深灰色,僅少數為灰、黃色,胎質比較粗糙,有顆粒狀石英和少量較大氣孔,燒成後往往有點狀鐵斑痕出現。盛唐青瓷,胎呈淡黃色,較粗糙,胎土不太均勻,內可見氣泡和顆粒狀物質。到中晚唐時,胎質漸密,胎色呈灰和黑灰色,胎土往往出現小的點狀鐵斑。
2、器釉特徵:盛唐青瓷,釉料不夠精細,釉色青褐或青黃,透明度差,釉面往往缺乏光澤,甚至出現木光。中晚唐時,青瓷釉呈灰綠、灰青或青中顯灰色,釉薄,玻璃質感強,透明度好。
3、造型特徵:中唐以前造型較少,均為厚壁,以後造型漸多,器壁漸薄。
4、裝飾手法:貼花、繪彩、並開始劃花和戳印花。
5、裝燒工藝特徵:唐代主要採用三足支墊方法,燒成後盤碗內底中心均留有三點燒痕。
6、施釉特徵:初唐施於口下,後漸向下發展;中唐時,器外大部飾釉,僅眮下和器底露胎;中唐以前,施釉不均勻,見有垂釉和流淌現象。到晚唐,施釉部位再下,以至器外往往變為通體施釉。
7、底足特徵:早期以器壁厚不挖足(假圈足),到中晚唐時期,盤碗底足為流行的寬矮圈足(玉璧型底),這種玉璧型底的發展規律是,時代早則挖足淺而少,所留玉璧足特別寬,時代晚則挖足漸深,玉璧足漸窄,晚唐時圈足演變為細窄的玉環底。在整個唐代,該窯底足都做大底,器底露胎。
8、產品特徵:瓷器有,黑、白、青、黃褐、花釉、茶葉沫、外白內黑、外青內黑、白釉綠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繪白彩、青釉黑彩、黑釉剔花填白彩、白釉褐綠彩等高溫釉瓷,還有唐三彩、低溫單彩釉和硫璃瓦等。
五代
1、器胎特徵:早中期為黑胎器,呈深灰、黑灰、鐵灰、黑色等。胎外表施有較厚的白色化妝土。器表多不見唐器中常見的黑點狀鐵斑。白胎器為稍晚期,質地相當純凈,色相當白,呈潔白或白中略灰色調緻密度和均勻度與宋器比要稍差,不施化妝土。
2、器釉特徵:黑胎的青釉瓷,釉色為,暗藍的天青色、微灰的湖青、湖綠、湖藍等色,玻璃質感強,透明度好,常有開片,為裹足釉;白胎的青釉瓷,釉多呈淡青、淡天青、青白、粉青等色,少數呈湖青和湖綠色,透明度好,亦有開片,較黑胎器少,為該窯歷代青瓷中最為淡雅的瓷器。
3、造型特徵:多仿晚唐與五代的金銀器皿,比唐代清秀,器物底仍較大。
4、裝飾手法:劃花、剔花、貼花、戳花、捏塑、鏤空、繪畫化妝土(極少見到)。
5、裝燒工藝特徵:早期採用壹器壹支墊(三足支墊)壹匣缽進行單件支燒燒成後盤碗滿釉裹足上或外底心留有三點支燒痕,後來又發展為三點或壹大堆托珠法,燒成後裹足釉的足底釉面上,留有三小堆托珠燒痕或底足粘滿砂粒;晚期採用了刮掉足底釉的新方法。
6、施釉特徵:通體施釉到底,多飾裹足釉。
7、底足特徵:器物底仍較大,做玉環底,足多外撇。
8、產品特徵:除青瓷外,兼燒少數黑釉、醬釉及白釉褐綠彩瓷。
宋代
宋代裝飾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劃花及模印刻劃相間,以刻花、印花為主。北宋中期刻花發展成熟,刀法犀利,線條剛勁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優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嚴謹對稱勻衡。紋飾有纏枝蓮、把蓮、牡丹、纏枝菊、波浪、飛鶴、飛蛾、犀鶴、博古、海水游魚、蓮塘戲鴨和嬰戲圖案等,龍鳳紋則是宮廷瓷器專用題材。水波紋外壹般刻劃以六角形邊線,水波中三魚多見。嬰戲圖案則以盪鞦韆為主。宋代花紋裝飾特點:早期於器面刻 劃簡單的花瓣紋;中期則花紋滿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紋線條大多纖巧。宋代器物足端無釉,足內有釉。
1、器胎特徵:早期胎有深淺兩種,深者為黑灰或鐵灰色,外施化妝土,淺為淺灰色,不施化妝土,均多含有黑色鐵質小顆粒和氣孔;中期全部為淺淡灰白色,無鐵質小顆粒,不施化妝土,但有明顯的白色介面層;晚期和南宋多呈灰白色,少數有淺灰和土灰色,不施化妝土。
2、器釉特徵:早期多數為青灰或青黃色,少數有與五代近似的青綠和淡青色;中期幾乎都為橄欖青色玻璃質金瑩透明度好,釉面光澤度強,釉雖薄但硬度大,很少發現唐五代尚有的流釉、堆釉和干釉現象,很少見到釉面無光和橘皮釉現象,胎釉結合非常緊密;晚期和南宋又出現了暗青、青綠、青黃、淡青、月白等多種色調。
3、造型特徵:造型清秀,底足漸小,作高窄直圈足,製作都很規整。
4、裝飾手法:有劃花(五代剔花和宋代刻花的輔助手法)、剔花(宋初尚有延續,中期後不見)、刻花、印花、貼花、捏塑、鏤空。
5、裝燒工藝特徵:均採用刮掉器物底足釉裝燒工藝。
6、施釉特徵:施滿釉足底露胎。
7、底足特徵:早期底足較寬,足底往往粘有石英托珠,紋飾簡單,由於初將燒柴改為燒煤,燒成氣氛不穩,產品色澤與五代和宋中期相比,普遍發暗;中期壁薄質細,緻密度超過此前產品,底足增高,以飾釉後再經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為特徵;晚期盛行斗笠狀小碗,以足底變矮、器胎變薄、出現雞心底為特徵,還盛行印花器。
8、產品特徵:除青瓷外,兼燒少量黑、白、醬釉及兔毫、油滴結晶釉瓷.
金代
金代產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黃。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滿布器面的花紋逐漸減少,而在盤、碗內壁,大量出現菊花、蓮花、水波、魚鴨紋等,構圖簡單,呈圓圈形。金、元時期壹般採用疊燒,盤、碗內有疊燒痕,也有用壹缽壹器裝燒的,則僅足端無釉。
1、胎釉特徵:前期胎呈淺灰色且略顯偏褐,此時很少見到宋橄欖色,多見豆青和翠青色,還燒有月白釉瓷;後期改為專為大眾燒造的大路貨,胎呈土白色、淺黃色、白中微黃、白中微棕黃等色,緻密度和精細度略差,青釉呈青黃、黃青、姜黃等色。盤碗內底有澀圈。
2、造型特徵:造型渾圓厚重,碗口部加厚,口壁甚至厚於腹壁,呈倒柱式造型。
3、裝飾手法:刻花、印花。
4、裝燒工藝特徵:金元明各時期,所使用的窯爐結構及燃料均與宋代相同類,但金後期至元明,通風和爐體日漸增大,爐內氣氛的變化也不在認真控制,所產青瓷幾乎都具有姜黃色特點。
5、施釉特徵:器內外施釉,足底露胎。
6、底足特徵:玉環底,器底多飾釉,但底足多不經二次修整,足內牆外斜,外底多呈雞心狀,紋樣多層次分布。月白釉創燒於宋代晚期,成熟於金代,胎於同期青瓷相似,宋晚期月白釉,青度大,白度小,近似淡青色,釉層亦薄,還常在盤晚內壁或內心加飾印花裝飾;到了金代,青色大大減弱,而白度明顯增強,壹般器物往往呈灰白或月白色,上乘者往往呈青白色,以白中隱隱透出青色為特點,多為素麵,渾圓敦厚,釉層加厚,透光性差,如蠟似玉。
7、產品特徵:前期以燒制豆青釉和月白釉青瓷為主,後期燒姜黃釉為主,同時兼燒黑釉、醬釉及兔毫、油滴結晶釉瓷。
元明
元代產品器外壹般施半釉,挖足淺,足較寬,似玉環底足,足內心有乳 狀凸起。 1、胎釉特徵:前期胎呈土白、土黃、黃白色,底足露胎部位呈土黃色、棕黃色或棕紅色,釉多呈姜黃色,少數為青黃色,器內滿釉,多數有瑟圈,器外姜黃釉施釉部位,初期與金代相似,為通體施釉,外底心亦施薄釉,隨後改為外底和器足無釉露胎,還燒黑釉、醬釉、茶葉沫釉、白釉及少數白地黑花瓷。後期和明代變化很大,姜黃釉瓷已降為少數,胎釉更為衰落,胎多呈土白、土黃色,底足露胎部位往往為棕紅、棕褐色;青釉除姜黃色外,還見黃色、黃褐色、青褐色等;器外少見滿釉。多施釉不到底,腹下露胎現象;此時,多見白地黑花瓷,還有白釉、黑釉、醬釉和茶葉沫釉瓷,器物施釉部位,大體與同時期姜黃釉瓷相似。
2、造型特徵:元代時,最流行斂口圓腹大碗。造型趨簡單。
3、底足特徵:玉環底特徵為加寬,足內牆外斜,並演變為寬直圈足,挖足較深過肩,寬圈足加高。
4、產品特徵:前期以燒姜黃釉青瓷為主,後期以燒白地黑花為主,同時兼燒黑、白、醬、茶葉沫釉瓷。
清代
清代陳爐窯在傳承傳統制瓷技藝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其產品除白地黑花、黑瓷和白瓷外,還創燒了香黃釉瓷以及黃白、黑白復色釉瓷等特色品種。
民國
清代晚期到民國初期則出現了具有當地特色且廣受民眾青睞的青花瓷,裝飾特徵是各類富有民間色彩的文字題款的廣泛流行和運用,豐富了陳爐窯的內涵。
香港紀伯倫國際徵集處劉生整理撰寫
(微信手機同號如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