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茶葉生物鹼的分析方法
茶葉中生物鹼的測定最早採用滴定法, 此法也是測定生物鹼的經典方法,1949 年 Fungairino L 等報道了用重鉻酸鉀滴定測定茶葉、咖啡中的黃嘌呤鹼。1956 年 Fleischer G.等首次採用紙層析法, 分離鑒定了茶葉中咖啡鹼、可可鹼、茶鹼、anthine、3-甲基黃嘌呤、3, 8- 二甲基黃嘌呤和腺嘌呤。隨後國內外專家、學者在茶葉生物鹼( 主要是茶葉咖啡鹼、可可鹼和茶鹼) 的測定方法研究方面作了許多工作, 歸納起來茶葉中生物鹼的測定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近紅外光譜法、薄層色譜法、液相色譜法、毛細管電泳法和質譜法等 。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具有色散波長范圍寬、本低、操作簡單、樣品易於制備和保存等優點,可用於茶葉生物鹼的總生物鹼含量測定;但由於存在靈敏度低、樣品量大、解析度不高等缺點,對各種結構相近的嘌呤生物鹼分辨較為困難,因此單獨應用於茶葉生物鹼的檢測已越來越少。
隨著現代分析檢測技術的發展,對茶葉生物鹼的檢測主要採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薄層色譜TLC、氣像色譜 GC、毛細管電泳CE等色譜法。其中 HPLC 具有分離效能高、分離速度快等優點,作為生物鹼含量測定的通用方法,是茶葉生物鹼等活性成分測定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方法之一,其中反向高效液相色譜法分離效果好,應用最多。TLC 是一種開放系統的色譜,受外界影響因素較多,可能有較大的實驗誤差,使得實驗的難度提高而且重現性較差,但其具有經濟、快速、操作簡單等優點,而且能較好地檢出個別植物中微量的甲基黃嘌呤類生物鹼。GC 具有分離時間短、經濟、分析成分多等優點,但卻有精密度和重現性相對較差等缺點,且在定性分析時需要已知樣品或數據的色譜峰進行對照,在定量分析時需要已知純樣品檢測後輸出的信號進行矯正,因此已經較少單獨用於茶葉生物鹼等成分的測定。CE具有分離效率高、分析速度快、試劑用量少和成本低等優點;早期CE在茶葉有效成分檢測中主要採用光檢測法,有報道利用電化學檢測器法,可以提高靈敏度,快速、簡便並可同時測定茶葉中各種成分的含量 。
隨著色譜-質譜聯用等技術的迅速發展, 包括液相-質譜聯用、氣象-質譜聯用、毛細管電泳-質譜聯用、薄層色譜-質譜聯用等,尤其是前兩者的應用愈加廣泛,這類技術集色譜的分離能力和質譜的高靈敏、高專屬性於一體,成為分析檢測的重要工具,現開始廣泛應用於茶葉生物鹼的分析檢測中,使分析檢測的精密度和靈敏度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除了上述各種分析檢測技術外,熒光免疫測定、近紅外光譜法等也開始應用於茶葉生物鹼等化合物含量測定等領域。
B. 茶葉檢驗
在國際貿易中,各國都建立進出口茶葉的質量檢驗和監督管理機構。
茶葉檢驗和審評的發展與飲茶的起源演變是緊密相聯及互相促進的。中國早在唐宋時期,就有對茶葉品質優劣、真偽鑒別的記述。茶聖陸羽的《茶經》、蔡襄的《茶錄》、黃儒的《品茶要錄》的等都對茶葉審評作了描述和總結。18世紀末,隨著世界茶葉貿易的發展和興旺,經營者為獲得高額利潤,摻假作偽之風盛葉行。對此,進口國消費者反映強烈,促使各國政府紛紛立法禁止假茶進口。1725年,英國政府率先頒布禁止茶葉摻雜的法令;1766年又增加「違者監禁處分」的條例。1883年,美國議會首次通過取締摻偽茶葉輸入的法令;1897年美國國會第二次通過禁止摻雜及劣茶輸入的法令;1911年美國政府再次頒布禁止貿易與檢驗有了更為密切的關系,茶葉檢驗成為茶葉貿易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100多年來,茶葉檢驗無論在內容和深度上都不斷有新的發展。各國對傳統的、也是目前主要的品質評定方法—茶葉感官審評方法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包括審評室的條件、評茶用具、評茶用水、評茶程序、主要品質因子及各因子的重要性、評茶術語、評分方法、扦樣方法、茶葉實物標准樣等,使其更科學和規范,提高了感官審評的准確性、可比性和重要性。
在完善感官審評方法的同時,從本世紀50年代起,各國廣泛開展了茶葉理化審評的研究,探討茶葉的物理性狀和分析茶葉各種有效化學成分的含量,從計量的數據來尋求理化審評方法以鑒定茶葉品質優劣來取代感官審評。中國的茶葉高等院校、科研單位、進出口商品檢驗機構等部門先後分別對茶葉外形的容量、茶湯電導度、比色、檢測水浸出物、咖啡鹼、粗纖維今量、茶多酚類總量、兒茶素總量、茶黃素和茶紅素含量、氨基酸總量、茶氨酸含量及紅碎茶品質化學鑒定法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日本、斯里蘭卡等國分別對綠茶的葉綠素和去鎂葉綠素含量的比率和茶葉品質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英國對紅茶茶湯的茶黃和茶紅素和茶紅素的分光光度與茶葉品質鑒定試用於市場評價,並用光電比色法測定紅茶湯色、多酚類、茶黃素3個指標。法國對茶葉香氣成分與價格的相關性作了比較與分析。日本、前蘇聯、斯里蘭卡等國應用氣層析法、紅外光譜法、質譜法等新技術,分析茶葉香氣成分等等。但茶葉色、香、味的形成是復雜的,茶葉品質的優劣和等級的高低並不和內含成分數量的多少簡單地成正相關或負相關,而往往是許多成分的適量適比,協調地綜合作用的結果。其組合的比例關系有些尚未被人們所認識。因此,各國和國際貿易中對於茶葉品質優劣和等級和鑒定,仍都採用感官審評法,並輔助測定某些理化和項目。
本世紀茶葉檢驗的另一個特點是各國對茶葉檢驗標准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如國際標准化組織—農業食品技術委員會於60年代設立了茶葉分技術委員會,即ISO/TO 34/SO8,專門承擔組織研製有關茶葉國際標準的任務。它是一個非政府性國際組織,其決議雖然不具有約束力,卻為各國所公認。目前該組織已有正式成員國20個,觀察員成員國26個,聯絡員成員國7個,已舉行過14次會議,印發有關研究報告、論文資料370篇。自70年代起先後推薦茶葉國際標准15項,正在研製8項,並每隔五年對原有標准進行回顧和修訂。茶葉生產國和進口國也紛紛制定自己的標准,目前已制定國家標準的生產國主要有:中國、印度、日本、前蘇聯、斯里蘭卡、土耳其、肯亞、孟加拉國和模里西斯等。進口國主要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埃及、巴基斯坦、法國、德國、智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沙烏地阿拉伯、匈牙利等。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衛生已成為消費者最關注的問題之一。某種程度上,衛生已成為食品質量最首要的條件,並已普遍引起各國政府及貿易部門的重視。因此,茶葉衛生項目的確立及其限量指標和檢測方法標準的研究制定了各自衛生法規,中國、美國、日本、德國、歐洲共同體、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FAO/WHO)等30多個國家(地區)都組織制定建立了茶葉中農葯殘留量、重金屬含量、放射物、黃麴黴毒素、夾雜物等的全部或部分項目的限量指標和相應的檢測方法標准。
在國際貿易中,為維護茶葉的信譽,促進茶葉市場的繁榮,許多茶葉進出口國建立了進出口茶葉的質量檢驗和監督管理機構。中國由國務院設立的國家進出口商品檢驗局及其分布在各主要產茶省或地區的商檢機構執行檢驗證書或在報關單上加蓋的放行章驗放,未經檢驗合格的茶葉不得出口。印度政府設有茶葉質量監督機構——茶葉局,並訂有茶葉質量管理條例,在產地和出運港口實施檢驗,使規定的最低標准得以嚴格遵守。斯里蘭卡所有茶葉在生產過程中或出口時,茶葉的質量都要受到政府設立的茶葉局的監管,除經申請許可,用作提取咖啡鹼、色素和其他工業用途(不包括提取速溶茶)者外,對不符合法令的低劣茶葉,不得出口。肯亞和盂加拉國受國家標准局監管。模里西斯受茶葉局監管,未經主管部門檢驗合格,不得出口。
進口茶葉國中英國政府規定,從1981年4月1日起,凡在倫敦拍賣市場出售的茶葉,必須符合ISO3720紅茶規格標准(已轉換為英國國家茶葉標准),否則就不能出售。美國在食品及葯物管理局(FDA)內設立茶葉檢驗部,對進口茶葉進行抽樣檢驗,品質低於法定標準的產品和污染變質或純凈度不符合消費要求的,茶葉檢驗官有權禁止進口,對茶葉中的農葯殘留量在允許范圍以內,否則屬不合法產品。澳大利亞海關「進口管理法」規定的絕對禁止進口的茶葉有摻假茶、不衛生的茶、泡過的茶等六種。其他進口國如德國、法國、日本等均有政府指定的機構對進口茶葉進行抽樣檢查,如不符合本國對茶葉的品質和質量要求,禁止進口,甚至銷毀。
許多進口茶葉的發展中國實行了「全面進口監管計劃」(COMPREHENSIVE IMPORT SPERVISIVE SIHEME即CISS)他們均委託世界上著名的檢驗機構為其報務,如日本的「OMIC」(日本海外貨物檢查株式會社)和「JIC」(JAPANINSPECTION CO.LTD)。這些機構或其委託的代理人出具的檢驗證書作為結匯和貨到這些國家通關的依據。目前實行全面進口計劃的國家有:巴基斯坦、伊朗、印度尼西亞、多哥、奈及利亞、幾內亞、利比利亞、馬里、迦納、喀麥隆等30多個國家
C. 對於茶葉中pb含量檢測適合什麼分析方法
對於茶葉中pb含量檢測適合原子吸收光譜的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光譜法是目前茶葉中重金屬元素檢測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對分析茶葉中的Pb、Cd、Zn、Cu等重金屬元素都有較高的靈敏度。該方法是基於氣態的被測元素基態原子外層電子對紫外光和可見光的吸收為基礎進行元素定量分析的方法。
簡介:
原子吸收光譜(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AAS),又稱原子分光光度法,是基於待測元素的基態原子蒸汽對其特徵譜線的吸收,由特徵譜線的特徵性和譜線被減弱的程度對待測元素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種儀器分析的方法。
D. 採用什麼方法檢測茶葉中的重金屬
1樣品的前處理方法概述
茶葉中重金屬元素檢測的前處理一般是除去茶葉中的有機成分,保留包括所需要檢測的重金屬元素在內的無機成分。
1.1傳統方法
傳統方法一般分為灰化法和消化法兩種。灰化法採用高溫灼燒破壞樣品中的有機物,最後用稀硝酸來溶解灰分中的重金屬。消化法則利用濃硝酸和濃硫酸或硝酸和高氯酸等強氧化劑,並加熱消煮使樣品中的有機物質完全分解、氧化,呈氣態逸出,待測成分則轉化為無機物狀態存在於消化液中供測試用。這兩種方法是國家標准規定的樣品處理方法,但在檢測過程中發現這兩種方法都有一些不利因素:
灰化法時間太長,一般需要6~8 h,有時甚至需花費幾十小時,還可能造成揮發元素的損失或坩堝吸留降低測定值和回收率;消化法同樣消化周期長,步驟繁瑣,消化過程中易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且試劑用量多,易使空白值偏高。
1.2微波消解和高壓消解
微波加熱方式是一種直接的「體加熱」方式,其能量可以透過包裝材料,直接進入試液內部。很多科學工作者都進行過這方面的研究。傅明等採用微波消解法和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ICP-AES)測定了茶葉中鉛、砷、銅、鎘、錳、鐵、鋅、硒等12種元素,RSD均小於9%,回收率為84.5%~115%。林捷等採用微波法消解樣品,測定了茶葉中的Cu、Pb元素,回收率93.1%~105.9%,該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簡便、節約試劑、空白值低等優點。
高壓消解是將茶葉置於高壓消解罐中,利用罐體內高溫高壓密閉的強酸或強鹼的環境來達到快速消解難溶物質的目的,可使消解過程大為縮短,且使被測組份的揮發損失降到最小限度,有利於控制測定的准確度。目前已被廣泛應用於各分析領域,並被認定為標准方法,這一方法消解程度比較好,且成本也不高,但危險系數較其他方法相對要高。陸洋等建立密封消解原子熒光光譜法同時測定茶葉中硒和錫的方法,硒檢出限為0.32 μg/L,測定相對標准偏差為1.8%,樣品加標回收率為96.4%~98.8%,錫檢出限為0.30 μg/L,測定相對標准偏差為3.5%,樣品回收率為92.7%~102.0%。彭玉魁用增壓溶樣和等茶葉中重金屬檢測研究概述
1.3酸提取法
酸提取法作為樣品快速測定的預處理技術,也被國內外學者廣泛研究。浸提法是用適當的浸取劑將其中的被測組分浸出,該法操作簡便、快速,但有時並非所有被測組分都能提取完全,必須注意檢查提取的程度。李大春用HCl浸提和原子吸收測定茶葉中鉛、銅,與用國家標准NHO3-H2SO4-HClO4法測定茶葉標樣結果的精密度和准確度基本一致。袁建採用2 mol/L的鹽酸在70 ℃時浸泡60 min提取茶葉中重金屬元素,Cu的提取率為96.7%,Pb的提取率為93.2%。
1.4其它方法
傳統的樣品預處理方法存在著操作繁瑣費時、回收率低、實驗空白值高、以及試劑對環境的污染等問題,尋找簡便有效的樣品預處理方法一直是分析工作者的研究課題。如汪江節等應用懸浮液進樣技術和火焰原子光譜法,測定了茶葉中的銅。翁棣等利用超聲攪拌懸浮液進樣技術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成功測定了茶葉中銅、鐵、鋅、鉛、鎘的含量。電熱蒸發(ETV)作為ICP-AES和ICP-MS聯用的一種進樣技術,具有進樣效率高、樣品需求少、檢出限低以及可直接分析固體試樣等優點。陳世忠以聚四氟乙烯(PTFE)懸浮體為化學改進劑,採用懸浮體制樣ETV-ICP-AES法直接同時測定茶葉中的痕量元素La、Yb、Y、Cu、Cr的蒸發行為,並對主要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
2樣品檢測方法概述
2.1原子光譜法
原子吸收光譜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AAS) [2][6][10][20]是目前茶葉中重金屬元素檢測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對分析茶葉中的Pb、Cd、Zn、Cu等重金屬元素都有較高的靈敏度。該方法是基於氣態的被測元素基態原子外層電子對紫外光和可見光的吸收為基礎進行元素定量分析的方法。根據原子化的方式不同,可分為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FAAS)和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GF-AAS)。FAAS是一種成熟的分析技術,具有操作簡單、分析速度快、測定高濃度元素時干擾小、信號穩定等優點。GF-AAS是一種常用的痕量分析技術,靈敏度很高,且具有取樣量少、化學預處理簡單、能直接分析固體及高粘度液體試樣等優點。這2種方法的缺點是,FAAS不宜測定在火焰中不能完全分解的耐高溫元素(如B、V、Ta、W、Mo)和鹼土金屬元素以及共振吸收線在遠紫外區的元素(如P、S、鹵素);GF-AAS法基體干擾較嚴重,且不適合做多元素分析。馬戈等[21] 研究了橫向加熱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茶葉中鉛和錫,用磷酸二氫鐵和硝酸鎂作混合基體改進劑,消除基體干擾,鉛和錫的檢出限分別達到0.0078 μg/g和0.0015 μg/g。原子發射光譜法(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AES)是利用氣態原子(或離子)在受到熱或電的激發時發射出紫外及可見光的特徵輻射進行檢測的一種方法。該法靈敏度高,選擇性好,能同時分析多種元素,是一種常用的分析方法,尤其是ICP-AES靈敏度更高,且線性范圍寬(0~105),近年來研究較多。
原子熒光光譜法(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AFS)是通過測量待測元素的原子蒸氣在輻射能激發下所產生的熒光強度,來測定待測元素含量的一種方法。該法基體干擾少,靈敏度高,缺點是應用面窄,測定時受散射光影響較嚴重。1969年,Holak把經典的砷化氫發生反應與原子光譜法相結合,創立了氫化物發生-原子光譜分析(HG-AAS)聯合技術。1974年,Tsjiu和Kuga把氫化物發生進樣技術與無色散原子熒光分析相結合,實現了氫化物發生-無色散原子熒光光譜(HG-AFS)的聯合分析,隨後HG-AFS分析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應用,目前已成為金屬元素分析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已有用該法測定茶葉
2.2電化學法
用電化學方法檢測茶葉中微量元素和重金屬也有較多報道,它以極譜分析法為代表,在此基礎上又第1期 侯芳 茶葉中重金屬檢測研究概述 15
衍生出伏安分析及離子選擇性電極等方法。汪暉等在0.1 mol/L HCl底液中,以銀基汞膜電極為工作電極,採用差分脈沖溶出伏安法測定了茶葉中的鉛含量,鉛的峰電流與其質量濃度在0.1~15 μg/mL范圍內有良好線性關系,最低檢出限為0.01 μg/mL。電化學分析法具有不受樣液色質、混濁度影響,測定范圍廣,靈敏度高,分析步驟簡單、快速,不使用大型儀器和經濟適用等優點。其缺點是條件苛刻,測定結果重現性差。隨著各種生物感測器、催化體系和絡合體系的發展,以及酶電極、微型電極和修飾電極的研製,電化學在茶葉的重金屬分析中的應用具有廣闊的前景。趙廣英等[30]利用同位鍍汞法修飾的絲網印刷碳電極,電化學方波溶出伏安法快速檢測茶葉中的鉛含量,方法的靈敏度、線性范圍和檢測限分別為22.7 nA·μg-1·L-1,10~225 μg·L-1(r=0.9986)和0.74 μg·L-1(S/N=3)。
2.3ICP/MS法
ICP/MS(In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是以電感耦合等離子體(ICP)為離子化源的質譜分析法。國內外已有不少人用該法測定了茶葉中的重金屬,現在的ICP-MS儀器線性檢測范圍可達9個數量級。 黃志勇等[31]用ICP-MS同時測定了測定了碧螺春、烏龍茶、毛峰、茉莉花茶和雲南滇紅5種茶葉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的回收率大多介於95%~110%之間,相對標准偏差小於5%。
2.4其他方法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靈敏度高,設備簡單,測定成本低,定量性好,適宜在實驗室中使用。該法的缺點是對低含量的重金屬檢出限達不到要求,某些元素的測定存在需用有機溶劑多次萃取、操作較繁瑣等問題。萬益群等利用蠟相分光光度法測定茶葉中痕量錳,檢出限為1.6×10-9 g/mL,方法靈敏度是液相光度法的10倍。潘仲巍等利用離子交換樹脂光度法測定3種茶葉中的微量銅,方法較溶液光度法的靈敏度提高了近7倍。
另外,還有熒光熄滅法、液相色譜法 、化學發光法 、中子活化分析法等方法。用離子色譜法測定了茶葉中銅、鉛等7種金屬元素的含量。舒友琴等用毛細管離子分析(CIA)法測定了茶葉中的鋅、錳、銅、鉛和鎘,平均回收率在96.4%~104.2%之間,方法檢測限為0.02~0.2 μg/ml。周躍花等利用分子熒光法測定了茶葉中硒的含量。
E. 茉莉茶葉的總灰分檢驗有哪些分析方法
茉莉茶葉總灰分檢驗的分析方法主要採用如下兩種:方法一:525℃恆重法(仲裁法)
將洗凈、烘乾的瓷坩堝放在高溫電爐內,在(525±5)℃灼燒1小時,待爐溫降至200℃時取出,置於乾燥器內冷卻至室溫後稱重,精確至0.001克。用已稱重的坩堝稱取磨碎的試樣約2克,精確至0.001克,然後放在電爐上徐徐加熱,使試樣充分炭化至無煙為止。將坩堝移入高溫電爐中,以(525±5)℃灼燒至無炭粒(通常至少需2小時)停止加熱,待爐溫降至200℃時,取出坩堝置於乾燥器內冷卻、稱重,精確至0.001克,再將坩堝移入高溫電爐內,以(525±5)℃灼燒1小時,取出、冷卻、稱重。再重復以(525±5)℃灼燒,每次30分鍾,取出,冷卻、稱重。重復此操作過程,直至兩次連續稱重之差不超過0.001克,為止。
方法二:700℃20分鍾法(快速法)
將洗凈、烘乾的瓷舟放在高溫電爐內,在(525±5)℃灼燒1小時,待爐溫降至200℃時取出,置於乾燥器內冷卻至室溫後稱重,精確至0.001克。用已稱重的瓷舟,稱取磨碎的試樣約2克,精確至0.001克。然後將瓷舟放入高溫電爐內,將爐門開啟少許,接通電源,讓試樣徐徐炭化,待煙冒盡後關閉爐門,繼續升溫至700℃時起,保持(700±5)℃灼燒20分鍾。待爐溫降至200℃時,取出瓷舟,置於乾燥器內冷卻,稱重,精確至0.001克。
測定結果計算、誤差允許規定與方法一同。
F. 茉莉茶葉水分檢驗的分析有哪些步驟
茉莉茶葉水分檢驗的分析步驟主要採用如下兩種:方法一:103℃烘箱恆重法(仲裁法)
用已稱重的乾燥烘皿稱取試樣(如系壓制茶,可用手工或工具分取試樣,混勻後稱取)約10克,精確至0.01克,然後連同打開的皿蓋放入(103±2)℃烘箱內烘4小時取出烘皿,加蓋置於乾燥器內,冷至室溫,稱重。再放入烘箱內,保持(103±2)℃烘1小時,取出,在乾燥器內冷卻,稱重。重復此過程,直到兩次連續稱重之差不超過0.005克,取最小稱重。
方法二:120℃烘箱法(快速法)
用已稱重的乾燥烘皿稱取試樣約10克,精確至0.01克,然後連同打開的皿蓋放入預先加熱稍高於120℃的烘箱內,在2分鍾內調整溫度至120℃時起,保持(120±2)℃烘1小時,取出,加蓋,置於乾燥器內,冷至室溫,稱重。結果計算與允許誤差與方法一同。
G. 測定茶葉中氨基酸組分含量的方法及原理
傅里葉變換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
應用原理
近紅外光譜區介於可見光區與中紅外光區之間,波長范圍為0.75~2.5μm,波數范圍為4000~13330cm-1 。由於近紅外光譜區與有機分子中含氫基團(CH、OH、NH)振動的合頻與各級倍頻的吸收一致,因此通過掃描樣品的近紅外光譜,可以得到樣品中有機分子含氫基團的特徵振動信息。茶葉中的大多數有機化合物如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質、咖啡鹼、還原糖、多糖(纖維素、半纖維素、澱粉、果膠)等都含有各種含氫基團,所以通過對茶葉的近紅外光譜分析可以測定這些成分的含量。而茶葉的品質或品性與它所含有的各種化學成分直接相關,如纖維素、半纖維素的含量決定了茶葉的老嫩度,氨基酸、茶多酚、咖啡鹼含量及比例決定了茶沖泡後的口感。由此看出,通過分析茶葉的近紅外光譜,不僅可以得到各種化學成分的含量,還能以此為依據,進一步建立關於茶葉優劣、級別、真假識別以及品種鑒定等一系列快速分析模型,從而可以從根本上避免現在茶葉化學測定的繁瑣和人工審評中因個人好惡帶來的誤差。
傅里葉變換近紅外光譜儀所運用的傅里葉變換技術是通過機內的邁克爾遜干涉儀動鏡的勻速運動把待分析光變成干涉光(干涉圖),干涉圖是分析光的干涉強度隨光程度變化的函數,也是干涉強度隨時間變化的函數。機內的計算機採集干涉圖的數據,通過傅里葉變換(多次的數值積分),把干涉圖變換成光譜圖。由於干涉光提供了很高波長解析度的全光譜,因此傅里葉變換後的信號提供了較其他類型儀器通常所能達到的更高信噪比。傅里葉變換技術是信號處理和波譜解析的有力手段,利用傅里葉變換可從數據中提取更多的有用信息,即以傅里葉級數擬合原光譜曲線,用較少項的級數就可獲得與原光譜良好的近似,從而使所得譜線平滑,消除了部分噪音。因此傅里葉變換技術能使近紅外光譜儀有效地應用於大量樣品的高精度快速分析。
H. 怎樣辨別茶葉的好壞,就是是不是新鮮的
<怎麼鑒別茶葉等級> 審評茶葉的優劣,目前仍然以感觀為主,理化檢驗為輔。感觀審評鑒定法,是以人的視,嗅,觸覺等感官,視其外形,葉底和茶湯的色澤,嘗其滋味,嗅其香氣,綜合提出審評意見。理發審評鑒定法,是以各種儀器測定茶葉內含的水分,灰分,茶末比例和緊壓茶的含梗量。在審評中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紅茶,綠茶,花茶的審評 (1) 評干茶 1、整碎(勻度):將有代表性的樣茶二兩左右倒入審評盤中,雙手合盤循著一定方向旋轉數圈,使不同形狀的茶葉在盤中分出層次。粗大而輕飄的浮在上面,細小的沉在盤底,中段的茶葉比較均勻一致。中段茶越多,表明勻度越好。反之,上面的粗大茶和盤底的細小茶占的比例大,則勻度差。 2、條索:條索的松緊,粗細,扁圓,輕重與鮮葉老嫩有直接關系。緊結而重實的質量好,細而碎的質量差。珠茶要求細圓緊結。扁形茶要求扁平,光滑,挺直。 3、嫩度:茶葉的老嫩與茶葉品質有直接的關系。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芽尖和白毫含量多的嫩度高,品質好。 4、色澤:紅茶紅褐或烏褐油潤的質量好,枯褐或花黃的質量差;綠茶翠綠或銀灰色(俗稱起霜)有光的質量好,枯黃或暗褐的質量。紅茶含有較多的金黃芽尖,綠茶含有較多的白毫,均為高級茶。花茶墨綠色的質量好,枯黃色的質量差。 5、凈度:樣茶中帶有較多茶梗,葉柄,茶籽的,質量差。夾有雜質,如泥沙,草木葉,竹片的質量更差。正品茶不能含有雜質,副茶不能含有非茶類雜質。 6、干茶香:抓一把干茶,聞其香氣,辯別茶香高低,同時檢查有無霉,餿,煙,焦,酸味或其它異味。 (2) 開湯評茶 將混合均勻的樣茶取出三克(花茶應除去殘花)放入審盤中,用開水沖泡五分鍾,將茶湯倒入另一茶碗中,泡過的茶葉倒入盤中,從以下四個項目鑒別質量。 1、香氣:無異味並稍帶較高火侯的煙焦氣味為正常。 2、湯色:一般以濃厚明亮者為優,暗渾淡薄者較次。 3、滋味:濃厚醇和者為優,澀味很重者為次。 4、葉底:柔和鮮明者為優,粗硬者為次。 劣質茶的審評 茶葉由於採制過程中或保管不善等原因,產生煙味,焦氣味,酸,餿,霉以及其它異味和茶葉陳變等情況,均為次品茶或劣質茶。 煙氣(味)茶:茶在製作過程中由於烘炒時不注意或其它原因,使茶葉受到煙的污染,染上了一股煙氣,降低了茶葉的香氣。在評茶時,初聞有煙氣味,連續聞又嗅不出來,或稍有煙氣味。嘗滋味時又嘗不出來,屬較輕的煙氣(味)茶。熱聞時有一股較濃烈的煙氣,嘗滋味煙味也很濃。干看時,綠茶呈微黑枯綠欠潤的色澤,紅茶枯暗或烏不潤,屬嚴重的煙氣(味)茶。 焦氣(味)茶:茶葉在製作過程中,因火溫過高或翻拌不均勻,不勤,產生了焦氣。熱聞能嗅到,冷聞時不明顯,屬焦氣(味)較輕的茶,也稱摾匣鴆钄。干看茶葉頭斑點,綠茶呈枯色或灰色,紅茶色澤枯而無光,用手一摸即碎,聞時有一股較重的焦飯味或鍋巴味,葉底卷縮不展,帶有黑色斑點或焦條,焦片,焦末,屬焦氣(味)嚴重茶。 酸餿茶:一般發生在紅毛茶中。因發酵過度,乾燥不及時造成的。餿茶:在干聞時,有一股餿飯氣味。開湯後,仍有餿味撲鼻。無論是熱聞還是冷聞,都能嗅到,熱聞更明顯。 酸茶:熱嗅或干嗅,均能嗅到酸味。冷聞不明顯,嘗茶時總有一股酸餿的感覺。 霉爛茶:毛茶在初制過程中,因不太干或貯藏地點潮濕等原因,使茶葉內含有的水分增加,氣溫升高,發生霉變。輕度的霉變茶,干聞或熱聞時感到茶香不足,含有霉氣,冷嗅時不易嗅出。此情況,如復火加工,高溫烘焙後,尚可消除霉氣。嚴重的霉變茶,干看茶葉外形有霉花明顯結塊,呈霜白色或灰褐色。在投入樣盤旋轉時,有白灰飛揚。評嘗時,氣味很難聞。看湯色,紅茶呈暗黑,綠茶泛紅渾濁,並有粉狀浮游物漂浮湯面。此茶不能作為飲料,只可用於提取茶素原料。 陳變茶:凡隔年以上的茶都屬陳茶。其色澤枯暗不明,茶梗枯碎易斷,斷處呈枯褐色,茶籽枯縮,濕評熱嗅時有陳氣(俗稱冷氣),冷嗅不明顯。香氣較新茶差,大喲沉濁。綠茶變陳,葉底黃暗不明,水色泛紅。紅茶變陳,葉底紅暗不鮮艷,水色暗濁。 日腥茶:茶葉在陽光下照射後,染上日光氣味,稱日腥茶。日曬時間長,泡在杯內的茶有餿腥味,嚴重的會影響到香氣和滋味的內質變花。 變色茶:各種茶葉都有著不同的外形色澤,如矢去其獨特色澤,即為變色茶。綠茶變為紅葉紅梗的為變色茶。紅茶的色澤變為花青色的,輕者為正品茶,較重者為次品茶,嚴重者為劣變茶。 各種易味茶:茶葉被其它各渣帶有易味的物質傳染後,染有易味。輕者影響到茶葉的色香味,重者不能作為飲料。假茶的審評 非用茶樹之葉芽製成而以茶葉出售或飲用的,均屬假茶。茶葉的外形特徵及內含成分,均區別於其它植物。 鑒別假茶的方法是:觀察外形:將一片茶葉放在漂盤內,有水開沖泡十分鍾,待葉片全部展開後,仔細觀察,葉邊緣有顯著的鋸齒,齒上有腺毛,近葉基部鋸齒漸稀,葉基部一般呈三角形狀。一片上有明顯的網狀葉脈,主脈明顯,支脈不直射邊緣,並在葉片三分之二的地方向上彎,連接上一支脈,形成波浪形的葉脈。茶芽和嫩葉背面均有銀白色茸毛,嫩枝呈柱形,即是真茶,否則是假茶。 鑒別茶葉的組織形態:將可疑的茶葉放入百分之10的氫氧化鉀溶液內24 小時後,在放至5:2的水與三錄乙醛溶液中,退去色澤,用亞錄酸鈉充分漂白後,置於顯微鏡下,檢查海綿組織,含有草酸鈣結晶體和枝狀石細胞的是真茶,否則是假茶。測定茶素:選擇幾片可疑茶葉,搗碎放入試管中,加入耳0.5~1 毫升蒸溜水煮沸,待冷卻後,再加工0.5毫升錄,將試管劇烈振動,靜置分層,用細玻璃管吸取下層的少許錄仿液,置於玻璃片上晾乾後,放置顯微鏡下觀察,有針狀結晶的茶素為真茶,否則是假茶。錳的檢查:取少許可疑茶葉放入坩鍋內,灼燒成灰,用白金一端彎成小園圈,燒熱後蘸少量茶灰灼燒,有綠色的錳酸鈉即是真茶。再取少量灼燒灰裝入試管中,用稀硫酸溶解,加少量硝酸和少量二氧化鉛,靜置片刻,液體上部呈紫色(過錳酸)即可證明錳的存在,是真茶。 審評茶葉注意事項 1、頭腦冷靜,集中精力,認真細致,一絲不苟。 2、在評茶前應戒煙戒酒,不吃帶有刺激性的食物,如生蔥生蒜,辣椒和糖果等,否則,會影響評茶時嗅覺的准確性和靈敏度。 3、在檢樣茶時,要將茶葉的上盤,中段,底盤和四周都檢到,使樣茶能有一定的代表性。檢樣有無代表性是准備地審評茶葉的基礎。 4、在沏茶時,干茶和沸水的用量要有一定的比例。紅,綠,花茶一般是3 克干茶用150 毫升沸水沖泡;副茶是2.5克干茶用150 毫升沸水沖泡;烏龍茶是6 克干茶用110 毫升沸水。按這個比例泡出來的茶湯,香氣較充分,滋味較濃厚,湯色較明顯。 5、對泡茶用水溫度和時間要掌握好,除緊壓茶外,其它茶泡茶用水以100度(攝氏)為宜,沖泡時間以5 分鍾為好。 6、在泡茶時選擇用水也很重要。因水質的不同,會直到影響到茶葉色,香,味的變化。化驗證明,以用含鈣鎂化合物很少的軟水沖泡為好。 7、審評茶葉的用具必須是專用的。其用具的規格大小,彥色形狀,品質質量都必須一致,否則,會影響茶湯色澤的准確性。 <如何辨別好的鐵觀音與下劣的鐵觀音> 鐵觀音發展很迅速,特別是這幾年,人們對好茶的一些標準的看法在改變,相應的也改變了鑒別的方法。下面就以產地鐵觀音最常用的鑒別方法做一描述。並以傳統的方法做一對比 外形:傳統的說法是優質鐵觀音茶條捲曲、壯結、沉重,呈青蒂綠腹蜻蜒頭狀。而現在由於運用茶葉機械進行生產,不管你是好茶還是劣茶,都可加工成外形非常好的茶葉,要講外形好看不止茶條捲曲,壯結,都可以加工成珠子狀的了。傳統的說法外形似蜻蜓頭和青蛙腿,其實本人都不知道這兩樣東西到底是什麼形狀。現在有一種趨勢是對外形並不要求很結實,因為要把外形加工得很結實,就要用較長的製作時間,而製作時間較長,則會影響到茶葉的品質,主要是茶葉味道會變得不清純,顏色會變得較暗淡。這就好比炒菜,炒菜時間越短則越鮮活好吃。對於外形,比較大眾的看法是不必要太結實,但也不能太鬆散,太結實則品質會下降,還讓精製去枝梗的時候更麻煩,太松則會易碎。 傳統的鑒別方法還說色澤鮮潤,砂綠顯,紅點明,葉表帶白霜。紅點明和砂綠顯主要是做法的 「 綠葉紅鑲邊 」 造成的。而現在是很怕茶葉中帶有紅點。因為這些紅點其實就是雜質,沖泡後會使茶湯帶紅色,還會夾雜味,總之是不好的。這些紅邊應該在殺青時掌握比較高的火候在揉捻時或手工把它去除掉,相反這些去除不幹凈還是做工不好的體現。 在鑒別時,外觀是很重要的一環節,那主要看什麼呢? 顏色。因為茶葉的發酵程度,發酵得好不好,加工過程好不好,都可以從顏色體現出來,什麼顏色是好茶呢?墨綠。如果是草綠,可能發酵太輕,觀音韻不濃。 如果這些比較抽象,還可從其他方面輔助鑒定。 a 看茶米顆粒的大小,大小應適中。太大則說明鮮葉太粗老,這樣茶滋味淡薄,茶水不細膩,不耐沖泡。太小則說明鮮葉太嫩,可能會有苦澀。湯色會帶紅紅色。 b 看枝梗的顏色。黑色最好,說明發酵非常好,氣味香濃,茶水醇厚。褐色也不錯,發酵也適度。 c 綠色就不好,說明發酵太輕,滋味輕,會有青澀味。有經驗的人從外觀一般可鑒定出 6 、 7 分。 在顏色等這些外形過得去的情況下,就可以先聞氣味,氣味比較抽象,幽香者為好,和我們平時對氣味的感覺一樣,好的就好,不好的就不好。 接下來,就可以沖泡了,把茶葉置入瓷介碗中(俗稱鍾形杯),一般用純白,因為純白更能看清楚茶的本色。茶葉的量要適中,有一種規格的要求,我們這里一般用 7 克 的介碗,就要 7 克 茶葉, 7 克 幾乎成了茶葉的標准泡了。沖入開水,開水要求是滾燙的, 這和一般在網上看到的 80 攝氏度的又不一樣,一般是用電瓷爐,液化氣爐,隨手泡等即開即沖。水質要求山泉或礦泉水,絕對不能用城市的自來水。 沖後稍等一會兒,到底多長時間也不一定,如果只是為了品,那麼一、二十秒就夠了,主要掌握一下茶湯的濃度適宜為准。但在鑒別時,有時故意等長一點時間,因為經過浸泡,品質的好壞更好品得出。 接下來先聞杯蓋的氣味,好 茶具 有獨特香氣即芬芳撲鼻,且馥郁持久,令人心醉神怡。這和傳統的鑒別方法一致。 氣味品後,把茶湯倒出來,鑒別茶湯顏色。湯色以金黃清澈或綠色清淡為上,如果呈無色,即接近開水色,則是極品之作,非常少有的。總之,湯色越淺越好。 接下來就是品茶湯了。細啜一口,舌根輕轉可感茶湯醇厚甘鮮;緩慢下咽,回甘帶密,韻味無窮,這是好茶。如果有青澀味,或感覺不順口,沒有滑感,或有雜味就是劣品。 之後,還可把茶渣拿到鼻前聞一下,對其氣味進行感知,有蘭花香等觀音韻味者為上。 最後還要看茶渣的顏色,也是墨綠為上。 對茶葉進行鑒定,還要沖泡二、三遍,方法同第一遍一樣。 一般地,我們在進行茶葉鑒定的時候,經常會拿幾個茶樣進行對比,因為有了一個參照更能辨別清楚。如果想學習鑒定茶葉品質,進行這樣對比鑒定練習,並有人指導,給你說明各個茶葉的優缺點,這樣進步是非常快的。也是目前惟一的,效果最好的學習途徑。不然紙上談兵是毫無用處的。 為了幫助鐵觀音愛好者能鑒定鐵觀音,本人特意准備了一些樣品茶,樣品茶中有幾樣茶,這幾樣茶的特點,我事先寫得很詳細了。你可以在沖泡中對照,這樣很快就會學習到一些茶葉鑒別的技能。歡迎鐵觀音愛好者能與我多多交流。 QQ:122289652 〈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