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有哪些方法
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承載著對我國民族 傳統 文化 的發揚,那麼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有哪些 方法 ?下面我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古詩詞 教學方法 ,供大家參考。
1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
一、了解寫作背景,領會詩境
文學作品是作者將其所處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活合而為一後的體現,所以,不論遇到古詩詞還是現代文學作品,要想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領略其中的文化韻味,必定要考慮作者的寫作背景。如果離開對應的時代來分析作者的作品,即使是名著,最終的解析也會大打折扣。
所以,在為小學生講解古詩詞的時候,教師應先向學生介紹一下作者的生平、經歷以及所處時代的概貌等,讓學生在了解作者的同時,來體會其創作思想。教師的積極引導,可以很快地帶領學生置身於詩人所處的情境,與之感同身受,既能讓學生快速地熟悉詩歌的內容,還能深刻地體會到其中所包含的情感,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走進詩人、了解詩人。
二、品詞析句,體味詩情
1.標記重點詞語詩歌是對語言的升華,一字一句都飽含詩人的情感,遣詞 造句 只為達到更完美的境界。但如果教師在授課的時候,不注重整體把握而逐字逐句地解釋,反倒會失去古詩原有的味道。
因此,新課標著重強調要考查:「是否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所謂的標准答案,加上教師的過多講解,大多會使古詩教學變得枯燥乏味,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發揮 想像力 ,根據作者的中心思想來體味詩情。
2.發揮想像古詩的篇幅不長,但其中飽含詩人的心血,是詩人積累的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教師在講授古詩的時候,可以鼓勵學生循著詩歌所描繪的內容發揮想像,勾勒出情境。就拿《春日偶成》這首詩來說吧,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輕輕誦讀這首詩,然後根據自己的生活 經驗 來想像出詩中所描繪的春遊景象:在惠風和暢、楊柳輕舞的日子裡,詩人於午前漫步穿梭於山水之間,鮮花遍地,流水潺潺,令人心曠神怡。
如此一來,學生就像置身其中,與詩人一同行走。此時,讓學生再次誦讀詩句,感受詩人春遊時的愉悅心情。
三、創設情境,感悟詩韻
古詩本來就韻味十足,教師在教授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一味地灌輸,要多角度、多 渠道 到地創設情境,引領學生進入情境,從而感受詞詩中優美的韻律和豐富的情感。具體方法如下:
1.介紹作者背景每首詩都有作者,那麼每個作者都會有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所處的時代背景,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相關信息,然後再根據作者創作時的心情來展開想像。
如《遊子吟》這首詩,由於年代久遠,學生無法從現在的生活中去感受作者所處的生活環境,所以,可以給學生講講《孟母三遷》的 故事 ,讓他們體會一下母愛的偉大。這里必須強調一下,介紹作者的情況只是為了讓學生更好、更准確地把握詩歌,切不可顧此失彼,要有重點地講授詩歌內容。
2.聯系現實生活生活實踐是學生了解詩人的途徑之一,所以,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事物與詩歌中提到的內容聯系起來,從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如,袁枚所作的《所見》,其中描繪的就是牧童騎牛高歌的場景,忽然歌聲戛然而止,原來這位牧童正在捕蟬。詩歌的內容通俗易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想像自己干這些事情時的場景,盡情感受詩中的畫面美。
3.運用直觀形象受制於古詩的課堂教學,所以,無法讓學生觀賞實景實物,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將圖畫、文字和聲音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彷彿置身其境,從而更好地把握詩歌的內容與思想。4.豐富情感想像在課堂上,教師要盡量鼓勵學生發揮對詩中情境的想像。這樣一來,既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又能快速地學會古詩,感受其中的情境美。
總的來說,古詩教學應從整體把握,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了解詩人,體會詩情,感受詩歌美。多元靈活的教學方法,不僅能讓學生學好知識,還能提升其欣賞能力和文學品味,從而進一步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2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對語言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良好的語言環境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在對古詩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根據本堂課程所安排的教學內容,選擇合理的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幫助小學生找到學習古詩的感覺。
此外,當教師運用圖片、音樂等作為輔助工具進行古詩教學時,能夠起到較好的氣氛渲染作用,幫助小學生盡快進入狀態,降低其對古詩理解的難度。
同時,在教師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開展教學活動時,還能夠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能夠積極地投入到古詩的學習當中。例如,在講解曹操的《觀滄海》時,教師可運用教學設備,播放自然界當中湍急的水流那種氣勢磅礴的聲音,並在這種聲音之下有節奏地將古詩文進行朗讀,使得小學生能夠對該詩文擁有一定的感受。
之後,教師應再運用圖片等形式,對當時所描繪的山川的險峻、河流的洶涌等進行再現,使得小學生能夠對當時的景象擁有深刻的認識。此時,教師再對詩文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則能夠大大降低小學生對該詩文理解的難度。
二、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途徑之一。因此,對於小學語文教師而言,掌握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對提高古詩的教學效果有著積極的幫助。一般而言,筆者在進行古詩教學的過程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其一,誦讀法。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會要求小學生首先將古詩默讀一遍,對其中的生字詞進行標注。之後再經過誦讀以及筆者的講解,使得小學生能夠對古詩當中所表達出的思想感情進行理解。在此之後,筆者將會要求小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培養小學生的語感;其二,比較法。
在筆者進行古詩教學的過程中,通常會將一類的古詩進行系統教學。例如,描寫祖國山川河流的詩文,如《望廬山瀑布》;表達對友人依依不捨的詩文,如《贈汪倫》《別董大》等。
通過對一類詩文的系統教學,能夠在擴大小學生古詩積累量的同時,實現其視野的開闊;其三,激勵法。筆者在對古詩部分的教學進行到一定程度之後,將會組織班級內的小學生以分組的形式進行比賽。該比賽通常以不同的主題舉辦,如按詩人劃分、按朝代劃分、按類型劃分等。
三、加強古詩的美學 教育
古詩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積淀,在對其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不應單單對其表現手法等進行學習,同時還應對其所蘊含的美進行品味。因此,加強古詩教育當中美學的教育,對小學生掌握古詩有著積極的幫助。筆者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通常會注重以下四個方面的美學教育:其一,自然美。
我國的古詩當中,部分古詩所表達出的含義是對我國大好河山的贊美。通過詩人賦有文採的筆下,這些山水彷彿被賦予生命一樣,活靈活現的展示在世人面前,使得人們能夠對自然界之美產生感嘆,並激發我們對大好河山的珍惜之情;其二,語言美。古詩當中的文字富含美的韻味。
通過文字的形式將韻律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例如,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又例如劉禹錫的「病樹前頭萬木春」;其三,品格美。詩人在古詩的創作之時,均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例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通過對這短短兩句話的反復品讀,就能夠體會到當時曹操的人雖年老,雄心仍在的氣魄,從而能夠給現代的小學生以激勵,鼓勵其在少年之時就應樹立遠大的理想且為之奮斗不息;其四,心靈美。
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相對較小,其審美能力尚不完善,而學習古詩正可以彌補這一不足。例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通過對該詩文的學習,能夠教會小學生應珍惜友情;又如「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一詩進行學習時,應激發小學生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古詩的教學當中,教師應在營造良好的氛圍之下,指導小學生通過有節奏的朗誦,體會到古詩當中的韻律,了解當時的作者的思想,真正掌握古詩的精髓,提高小學生古詩的學習效果。
3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
一、了解詩人,知曉背景
在學習古詩詞之前,應該讓學生在課下預先查找與古詩詞和作者相關的資料,為課上古詩的學習做鋪墊。讓學生學會自己去發現、去挖掘課外的知識,從而增加對古詩詞、對詩人有更多的好奇,產生更多的學習的興趣。並且,教師還要注意指導學生搜集資料的方向性和選擇性,要收集與課文相關的、有助於理解古詩詞的資料。
這個 課前預習 的任務,既為課堂上對古詩詞的學習打下了更好更堅實的基礎,而且讓學生在自己學習和發掘的過程中增加了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還很大程度上鍛煉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以及搜集信息的能力。對詩人有了初步了解之後,教師還應解釋題目。這一部分會涉及到作者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環境。
在解釋詩題的時候,加入對各朝代代表性詩人的講解,豐富學生的眼界和知識面,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比如,學習《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時,就要著重介紹詩人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李白這個人,大方而又爽朗,喜歡飲酒與作詩,也喜歡交朋友,為人十分灑脫。對他的生平經歷,以及他的寫作風格,生活背景都加以介紹和擴展,讓學生們對詩人和他的作品產生更多的興趣。
二、賞讀古詩,走入詩境
古詩往往短小精悍,盡管字數有限,但所表達的詩詞意境和思想感情卻往往是意味無窮,並且可以讓人慢慢回味的。古詩有著高度濃縮的內容,並且也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有時候,一些古詩對於小學生來說是非常難懂的,並且即便是大致了解了詩的意思,要真正進入詩的意境也是非常不簡單的。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盡管他們能把古詩背誦下來,但是他們並沒有真正的對古詩產生興趣,所以也就不能獲得從古詩中的美的熏陶,也無法提高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該運用多種途徑,來創設更多不同的情境,藉此來把古詩與生活之間的距離拉近一些,這樣,學生也會對古詩的學習更加有興趣,自然在理解上也會更容易。
教師可以利用播放背景音樂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共鳴,也能夠更好地融入進古詩的意境。另一種方式是將圖畫與古詩結合,把繪畫引入古詩教學,利用畫面感引發學生無限的想像力,從而大大提高學生興趣。畢竟,小學生喜歡畫畫,基於這一特點,在進行古詩教學的時候,可以將詩與畫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對古詩的理解上畫一幅詩意圖,來表現古詩的內容以及意境。
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採用讓學生們進行比賽,以競賽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利用游戲和比賽的形式,類似古詩句接龍游戲、詩句背誦搶答等等,讓學生們在游戲當中收獲快樂的同時,還能鞏固自己所學的知識,並且把古詩更快更好地背誦下來。
例如學習《登鸛雀樓》這首古詩,就可以讓學生們根據古詩描繪的畫面,想像是怎樣的「白日」是如何「依山盡」,「黃河」又是怎樣「入海流」,然後根據自己想像出的畫面畫一幅詩意圖,小組幾個同學可以一起討論,看哪位同學畫的意境更與古詩相符,更能表達出作者的詩意。
三、咬文嚼字,體味詩意
古詩的美不是憑空而來的,也不是靠繁多的字數堆砌的,相反的,古詩文字精煉,詩句中的每一個字都是經過仔細推敲而來的,精緻而富有內涵。古詩具有朦朧美,需要我們反復體味反復琢磨,才能更好地理解詩句,更好地品味出古詩當中的意境美。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進入古詩的意境,才能使學生領會到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而真正地領悟到古詩之中美妙的意境,畢竟有些時候,故事的意境「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教學過程中不應過分強調教學的技巧,應自然一些,順著古詩的意境來分析體味詩句,否則不但破壞了古詩的美感,而且會扼殺學生的想像力。教師在古詩的教學過程中,應把握每首詩本身不同的特點,從每一個詞、每一個字出發,在對字詞有一個准確的理解基礎上,啟發並引導學生進入古詩的情境。
教師要注意,講授古詩時應富含飽滿的感情,把自己的感情帶入其中,從而觸發學生的同感,使學生一同進入或是喜悅或是傷感的情緒。這就需要教師在講課過程當中,要注意自己講課的語言、表情、動作等等都要富於感情,緊扣古詩的主題與思想感情。
比如,在學習《題西林壁》這首詩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深刻含義,就可以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展示多張從不同的角度拍攝的廬山風景照片,這樣,把廬山在各個方向、各個角度不同的姿態與魅力真實的展現在學生面前,正面、側面、遠觀、近觀,廬山的各種形態,各種美感都讓學生得到真切的體會,再引出問題,「為什麼作者會說他無法看清廬山真面目呢?」讓學生們反復閱讀古詩,結合所看的廬山的照片,能使大多數孩子一下子領悟古詩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古詩詞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有著深遠的意義。因此,古詩詞的教學不僅僅是對中國博大精深文化的領略和體悟,更是對文化的傳承與維護。讓學生們在古詩的學習中感受到古人的文雅,古詩的意蘊,領略中華文化的魅力。
4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
一、課堂講解簡單化
小學生還處在智力發展階段,理解力、注意力、 記憶力 等都未達到成年人水平,對詩詞的理解和記憶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小學語文課本里的古詩詞的內容故事都是非常簡單的,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古詩的研究意義更加在於詩詞的創作背景,所以,在更高教育級別的中的研究,通常會研究詩詞作者的時代背景,會研究當時是發生了怎樣的歷史事件。
同樣,在小學的教育中,由於學生的思想認知還無法達到所應有的深度,但是教師同樣可以將時代背景加以利用,加以介紹。例如在講述《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篇古詩的時候,可以講解作者實在怎樣的情況之下創作的這首詩。
接著引申出作者王維當時為何對被貶,同時向學生提及當時的歷史小故事,增加學生對於這篇古詩的熱愛度,這樣就可以使學生更加細致的掌握這首古詩的含義,同時方便背誦記憶。
在為小學生講解這些內容時,一定要化繁為簡,通俗易懂,給他們舉生活中常見的小例子,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把古詩詞的意境和魅力帶給小朋友,把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中華文明傳承給下一代,讓中華文明的根深深紮下去。
二、教課方式避免生硬刻板
我國雖然近年來一直提倡素質教育,可是中國式教育仍然存在著許多弊端,為提高學生成績和學校的升學率,一些考試只能全身心的投身於備考知識的講解和強化,一味地讓學生背誦和默寫,可是死記硬背卻不能深刻理解知識的內涵。只注重應試考試成績,而不注重學生是否真的會靈活作用,活學活用。
「把這些都背熟了」,這是中國學生經常能聽到的話,老師們總是把它掛在嘴邊。對於諸如此類的教學方式,只會增加小學生的厭煩感,尤其是小學生,就更加不願意去背誦。
教師可以設計比賽的形式,同樣是布置作業,但是告訴同學們明天會是一個趣味比賽,這樣的效果就不會只是增加了學生大腦的記憶負擔,讓學生死記硬背,而不去理解古詩詞的意境和情懷,而是學生會從內心願意接受並背誦這首古詩了。
三、聯系生活,再現情節和趣味
小學古詩詞讀者是小學生,因此要啟發學生體會詩歌中的童趣,最好的辦法就是幫助他們將詩歌中的內容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比如,在教授《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這首古詩的時候,其中在講述「接天蓮葉無窮碧」的時候,可以配合幻燈片的放映,讓學生通過眼睛的直觀感受來理解詩文中所描述的精彩畫面。
同樣,教師的在課堂的具體教書過程中,還可以提問學生「有誰見過荷花」,「在什麼時候」等問題,通過聯系生活的實際,讓學生自己闡述對於荷花的理解,同時可以講解荷花的花語,同時與本詩向對應。呆板的教學,學生不會引起共鳴,通過聯系生活的實際呈現給學生,學生會認真閱讀,仔細思考,對照 反思 ,努力接受。
四、開動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對於小學生來說畫畫遠比寫字要容易的多,他們能更容易的用畫筆來描繪自己心中理解的詩的樣子,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畫出來的畫向他們解釋詩的含義,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
也可以要學生根據理解的詩歌內容進行舞台表演,充分開發學生的想像力,不僅可以將課本知識活動形式話,避免了課堂教學的死板,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多元化形式,也增加了學生與老師的交流與互動,同時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
教師與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下學習詩詞,更加有助於學生對於中華古詩詞的熱愛。
㈡ 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論文
1.開闊眼界,以詩育人
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的內容豐富多彩,有的描繪優美迷人的自然風光,有的敘述好友之間的離別愁緒,有的抒發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懷,有的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同的詩歌往往反映了多樣化的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濃縮。小學生多誦讀古詩詞不僅可以擴大知識面,開闊眼界,同時也能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有利於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與塑造。例如,通過學習《鋤禾》這首詩,讓學生深刻體會農民伯伯種田的艱辛,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達到讓學生從小珍惜糧食的教育目的。又如,孟郊的《遊子吟》中,描述了一位母親為即將遠行的兒子一針針密密地縫制衣衫的感人情景,學生通過學習這首詩真實地感受到母愛的偉大與無私,從而喚起學生尊敬、感激、孝敬父母的心靈共鳴。再如,《長歌行》中的不朽名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時刻警戒學生要珍惜時間,不能虛度光陰。
2.積累好詞佳句,發展語言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學習優秀的文學作品,能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詩歌的語言簡潔、含蓄,是運用語言的典範,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絕好素材。不同的朝代,不同的詩人,不同的語言風格:或平淡質朴,或華美絢麗,或委婉含蓄,或悲壯慷慨,或雄奇豪放,或沉鬱頓挫。無論哪種風格,都能使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清平樂·村居》中,詩人著力於對頑皮、可愛的小兒子的描繪--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其中「亡賴」一詞,運用巧妙,貶義詞褒用,寫出了小兒的頑皮、淘氣,「最喜」表達了詩人對小兒的喜愛之情,這喜愛之情緣於小兒的憨稚之態--溪頭卧剝蓮蓬,一個「卧」字是那樣的靈動、傳神,形象地刻畫出小兒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再如,李白在《贈汪倫》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一句,詩人用比較的手法,把無形的友誼化作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的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學生多讀這類詩詞,對於他們模仿、借鑒優美的文學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無疑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培養想像力,拓展思維
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都離不開想像力,可以說,人類沒有想像,如同鳥兒失去了翅膀,人類社會也不可能進步。愛因斯坦強調指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愛因斯坦的話提醒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十分重視對學生想像力的培養。古詩名篇以精煉的語言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抒發情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跳躍性,給學生留下了巨大的思維和想像空間。因此,古詩詞是培養學生想像力,拓展學生思維的良好素材。作為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應抓住各種契機,採用多種形式,為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讓他們體味詩詞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通過多年探索,我得出以下方法,供大家借鑒參考:可觀察插圖,展開想像;可講述故事,豐富想像;可抓住空白,引導想像;還可依文畫圖,拓展想像;也可扮演角色,創造想像。
4.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 力
文學教育是一種美育,通過文學的陶冶,鑄成審美的心靈。中國古典詩詞是一種高雅的精神文化,它對凈化學生心靈,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有著重要意義。對於小學生而言,由於他們年齡尚小,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審美體系,因此對於好與壞,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有時還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而通過古詩詞教學正好彌補了這一點。古詩詞把色彩美、畫面美、音韻美、意境美,文筆美,哲理美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其實,小學古詩詞的教學過程就是學生鑒賞美,提高自我審美能力的過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通過多種色彩的組合給詩歌賦予了濃郁的畫意,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學生在吟誦的過程中,真切感受到色彩明麗的畫面美。「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寫出了詩人冰清玉潔,為官清廉,純潔無私的磊落品格。「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表達了詩人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的決心。學生在詩海里品析著這些千古名句,無疑為他們的精神世界注入一汪清泉,既陶冶了情操,又浸潤了品格,使學生無形中提高了審美能力。
總之,優秀古詩詞是華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不斷充實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採用科學有效的手段,帶領學生邁入神聖的古詩殿堂,使學生領悟中華古詩的無窮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無限熱情。
㈢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試論小學語文古詩教學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試論小學語文古詩教學
古詩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它們有的描繪祖國的壯麗山河;有的勾畫優美迷人的自然風光;有的敘述朋友之間難舍難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詠志、含蓄雋詠……因而,無論從新課標的要求,還是從 語文 教材的教學內容來看,對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都給予了重視。但是,由於古詩的形式體制、遣詞造句等方面與現在的語言習慣差別很大,因此,古詩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說也是個難點。下面就自己在古詩方面的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了解背景,理解詩意
學習古詩,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知道詩人當時的處境和心態,然後再去理解詩意、體會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詩,詩人杜甫在創作此詩時,因陝西旱災嚴重來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濃,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了詩人的喜悅之情。這樣,學生了解了詩的寫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詩,就會水到渠成。
二、嚼字品詞,加深理解
字、詞是古詩的.組成單元,學懂字、詞是進一步理解詩句含義、分析詩的意境的重要步驟。詩中的一字一詞都經過詩人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中的重點。如《梅花》一詩,學生通過對“凌寒”“獨自”“唯”“遙知”“暗香”這幾個詞的理解,很快就會知道這首詩是在贊美梅花,因為它不畏嚴寒,散發著芳香。如果我們咬文嚼字,認真推敲,就能體會詩人煉字遣詞的技巧。歷來受人贊嘆的《泊船瓜洲》里“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在教學時要求學生將“綠”換成另一個字,是否更好?在學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後,再告訴學生作者曾試用“來”“到”“入”“過”“滿”等字,使學生領悟到這些字都不如 “綠”字有形有色,“綠”字寫出了春風的能動性,立刻可以染綠江南,給人一種鮮明的形象感。
三、學會想像,體會感情
每首古詩都著力表現一種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詩的大意後,還必須深入挖掘,細細品味,發揮想像力,把學生引入詩的情境中,使詩中描寫的景象在頭腦中浮現出來。這樣,就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就會對詩意理解得更深刻,對感情體會得更深入。比如在學習《鋤禾》這首詩時,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幅畫,然後告訴大家你看到了一幅什麼樣的畫,學生爭著說:
“我看到了一個中午,有很大很大的太陽”。
“我看到一個農民伯伯在地里鋤草,他的衣服全汗濕了,他很辛苦”。
“我們吃的飯都是農民伯伯的汗水換來的……”
這就是詩中的真實畫面,根據學生所說的加以引導,學生就會懂得珍惜勞動,珍惜糧食。
小學教材所選的古詩大都是語言優美,充滿詩情畫意的,學習每一首詩如果能讓學生在頭腦中出現畫面,那學生對詩的內容無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導中也能體會詩的思想感情。
四、指導朗讀,熟讀成誦
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讀書的重要性。感情朗讀,能再現詩的意境,加深體會詩的含義與感情,因此在學生理解詩的內容的基礎上重視朗讀,強調背誦。指導朗讀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感情朗讀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導確定感情基調,然後指導處理重音與節奏。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詩。全詩充滿了喜悅、激動之情。起句與七、八句節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學生的感情自然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也便於學生熟記背誦。
總之,古詩教學的方法很多,在教學中要靠教師加強自身文學修養,帶領學生邁入古詩的殿堂,使學生領悟到中華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
;㈣ 古詩詞研究報告怎麼寫
在中華詩詞的歷史長河裡,與蘇軾並稱為「唐宋八大家」的還有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和曾鞏,他們的詩詞名篇你讀過嗎?
8位大家,24首名篇,一起領略千古詩詞風采!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溪居
久為簪組累,幸此南夷謫。
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漁翁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庭院深深深幾許,
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
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浪淘沙·把酒祝東風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
垂楊紫陌洛城東。
總是當時攜手處,游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
今年花勝去年紅。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
九日和韓魏公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發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東閣,閑伴諸儒老曲台。
佳節久從愁里過,壯心偶傍醉中來。
暮歸沖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游嘉州龍岩
系舟長堤下,日夕事南征。
往意紛何速,空嚴幽自明。
使君憐遠客,高會有餘情。
酌酒何能飲,去鄉懷獨驚。
山川隨望闊,氣候帶霜清。
佳境日已去,何時休遠行。
菊花
騷人足奇思,香草比君子。
況此霜下傑,清芬絕蘭茞。
氣稟金行秀,德備黃中美。
古來鶴發翁,餐英飲其水。
但恐蓬藋傷,課仆加料理。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
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
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里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轍(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
除日
年年最後飲屠酥,不覺年來七十餘。
十二春秋新罷講,五千道德適親書。
木經霜雪根無蠹,船出風波載本虛。
自怪多年客箕潁,每因吾黨賦歸歟。
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游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
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
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
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
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
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
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除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梅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江右人, 出生於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
城南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詠柳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賞南枝
暮冬天地閉,正柔木凍折,瑞雪飄飛。
對景見南山?
嶺梅露、幾點清雅容姿。
丹染萼、玉綴枝。
又豈是、一陽有私。
大抵是、化工獨許,使占卻先時。
霜威莫苦凌持。
此花根性,想群卉爭知。
貴用在和羹,三春里、不管綠是紅非。
攀賞處、宜酒卮。
醉捻嗅、幽香更奇。
倚闌干、仗何人去,囑羌管休吹。
㈤ 教學論文《關於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
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
古詩詞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瑰寶。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也佔有一定的比例。如何進行古詩詞教學,筆者有一些體會。
一、 激情導入,激發詩趣
1. 朗讀導入。朗讀不僅能培養人的語感,也能給人帶來心靈上的震撼,它是一種心靈與文本的溝通,也是情與詩意的完美交融。如果在上課之初,以美的朗誦開場,首先給學生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學生就會情不自禁地隨著詩詞的情感波動而心動,隨著朗誦語調的抑揚而情涌。學生只有在欣賞和陶醉中才能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朗讀內容可以是學過的古詩詞,也可以是與要學內容相關的古詩詞。描繪春景的,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表達愛國熱情的,寫花的,寫草的,寫月的……小學生能吟誦許多首,教者只要引導及時到位,就能收到效果。如教學《江南春》時,可讓學生回憶描寫春天的詩句,讓學生背誦《春曉》,當一首首優美的詩句從學生口中流出,他們也融入春天的美景中了。
2. 畫面導入。蘇軾曾評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學古詩詞時,可以用圖畫導入新課,增強直觀感。小學教材編者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在每首詩篇中都配上一幅精美的插圖,這些插圖都能抓住詩中情景,引發學生聯想。教學前展示這些插圖,讓學生從插圖中產生學習興趣,也不失為一種方法。如古詩《村居》的教學,插圖是一幅美麗的春色圖,畫中孩子們放風箏的天真爛漫情趣尤能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從而引發學詩興趣,順利地進入古詩的學習中。
3. 詩詞導入。即以熟悉的古詩詞句導入新篇學習。每位小學生頭腦中都儲存有一定的古詩詞,有些學生在一年級時就能背誦許多古詩句,雖然他們對背誦的古詩詞內容並不太理解,但潛意識中總有一種或模糊或粗淺的認識,這種認識在學習相關篇目時就會不自覺地涌現出來。如在教學張志和《漁歌子》這首詞時,請學生背誦胡令能的《小兒垂釣》進行對比,都是講釣魚的,但張志和的釣魚與小兒的釣魚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同樣寫釣魚,風格差異較大,由小兒的天真引出張志和的失意,強烈的落差能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4. 故事導入。古詩詞雖然來源於生活,但是學生離古詩詞作者的生活非常遙遠,要想讓學生一下子就進入古人的世界是不可能的。而故事導入應是一種切合實際的方法,因為沒有哪位小學生會抵觸新奇有趣的故事。其實只要教師用心,每首古詩詞都蘊含一個生動的故事。如果用古詩詞的故事導入,就能很快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進去。如《石灰吟》《春曉》《清平樂・村居》等古詩詞,或本身就是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或在作者的背後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只要給學生充分的預習准備,讓他們搜集相關的資料,進行充分的交流,學生說不定就會對新學的詩詞有獨到的見解,對詩詞背景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刻。
二、 吟出韻律,吟出深情
1. 吟出韻律。押韻好的詩詞,讀起來鏗鏘有力,產生一種回環往復的感覺,這就是韻律美。不同的詩詞作品,有不同的押韻,會形成不同的氣氛,傳達出不同的情感。我們朗讀詩詞,也應將詩詞獨有的韻律美傳達出來。只要我們稍加留心,就會發現一般古詩詞都有明顯的韻味。如《清平樂・村居》中的「草」「媼」「好」,都押「ǎo」韻,讀起來順暢自然。這樣的例子很多。如今許多古詩詞已被譜成優美的歌曲,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吟唱。學生在吟唱過程中會產生特別的美感,也在無形中增強了學習興趣和記憶能力。只要教師善於設計,用心組織,詩詞的教學其實也能達到詩情畫意般的音樂境界。
2. 吟出深情。詩詞是一種最適宜朗讀的文學形式。它的基本特點就是有強烈的感情、豐富的想像、深邃的意境、優美的韻律。因此,我們朗讀時,就應該通過豐富的想像,再現詩人詞人的感情。詩詞是抒情藝術,無論是抒情詩詞,還是敘事詩詞,甚至哲理詩詞,只要是成功的作品,裡面必定奔涌著作者澎湃的激情,蘊含著作者的縷縷情思。無論是思念家鄉、親人的《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還是表達朋友情深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抑或是托物言志的《石灰吟》《墨梅》等,都深藏豐富的情感。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走進作者心境,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脈搏,讓自己的思想和詩人、詞人的思想融為一體。這樣,朗讀者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
三、 明白詩理,升華詩意
1. 找詩趣。學習散文我們喜歡引導學生找出「文眼」,其實古詩詞也有「眼睛」,只要在學習過程中找到它,就能順利把握情感基調,悟出作者的思想精髓。「眼睛」是詩詞的中心,是詩人要表達的「詩理」。「理」其實是和「趣」相連的。有時我們在引導學生進入詩詞意境時,會讓他們無形中享受到一種樂趣。在詩人營造的趣味中習得其意,進得其境,顯得順暢自然。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一詞,向我們描繪了富有鄉村田園氣息的情景。詞中的一戶人家二老融洽,孩子孝順,老有所養,少有所事。這首詞只要細細玩味,我們就會發現「趣味」無窮。「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的親切與溫馨,「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的可愛活潑,都融於一個「醉」字中,「醉」字就是「詞眼」,字里行間也無不讓人感覺到詞人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在這樣的生活里,有鄉村美,也有鄉村趣,更有鄉村樂。
2. 融詩情。詩是以文字體現情感,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弦的詩詞。如陸游經過長期戰亂流離生活的體驗,凝聚起深切的愛國激情,從而寫出飽含血淚和期望的《示兒》一詩。又如李白經歷了十五個月的流放生活後重獲自由,懷著難以自禁的喜悅,寫下了《早發白帝城》一詩。再如,李白觀賞了陽光照耀下的廬山瀑布凌空直下的壯麗景觀,心中勃發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無限熱愛,寫下了《望廬山瀑布》一詩。可見詩詞歌賦都是作者「情動而辭發」之產物。
3. 悟詩理。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也留下許多至深哲理,讓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在吟誦詩詞歌賦時不斷成長成熟。語文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提高對古詩詞的感悟力。如葉紹翁《游園不值》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朱熹《觀書有感》中「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過躬行」。還有,李白《將進酒》中「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這些深含哲理的詩詞都是教師教學時必須讓學生理解的,學生只有理解了才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
㈥ 古詩詞教學的不足之處及改進方法
古代詩詞因其具有的獨特語言美、格律美、意境美、音樂美、形象美等諸多優點,成為我們小學語文教學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部分。
1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
從當下的教學現狀來看,我們的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存在著教師片面看重學生們的語文考試成績,對於古詩詞的深入剖析與理解通常不甚重視。再就是,片面的要求學生們進行古詩詞的背誦,對於學生的理解與掌握不太注重。正是由於這樣的教學現狀,使我們的學生不能真正理解、體會古代詩詞的意義,得到古詩詞的感染與熏陶,體味不到古代詩詞的美感與樂趣,以及其真正的文學內涵與意義,從而使得學生產生畏難與恐學心理,難以對古代詩詞形成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2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改進措施
古代詩詞的教學在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具有著不可或缺的教學作用,有著較大的教學比重,更是我們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因針對教學中所存在的現狀問題,科學合理的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彌補缺陷、完善教學、促進提高。
2.1 導入情境,引導學生們深入感受。
古代詩詞往往是情景交融的文學精練作品,所以在學習古代詩詞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為學生們講清楚詩詞創作的背景與原由,為學生們通過敘述、多媒體再現等教學手段創造一個符合詩詞意境的情景,從而使學生們學習起來可以更加符合其身心接受特點,可以使他們深入體會並感受、領悟當時的創作情景,進而真實深切的感受到古代詩詞當中所蘊含的意象與意境,使學生們在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當中感悟到作者的心境與思想情感。所以,在學習古詩詞時,課前的情境導入不僅需要而且必要。
2.2 朗誦欣賞與背誦理解有效結合
小學時期的學生,由於他們的思維尚處在發展完善的階段,而且在這個階段他們的記憶力也是最強、最好的。因此,在小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當中,我們就要充分利用學生們的這一學習特徵,強化他們對於古詩詞的賞析朗讀與理解背誦。使他們在欣賞朗誦古詩詞的過程當中充分融入自己的體會與情感,深入去把握作者的思想與情境,體會作者的創作心態,從而有效去深化理解、強化感悟和體會,學習掌握古代詩詞的內涵與精華。當然,在教學當中,教師不能單純片面的要求學生們背誦,而是要注重學生們的古詩詞積累,通過背誦這一有效方式來拓充學生們的古詩詞積累量。這樣,使學生們在朗誦欣賞、背誦理解的過程當中,學習到古代詩詞的語言與文字知識,了解到作者的思想活動與情感體現,掌握到古代詩詞的創作規律與特徵。
2.3 引發學生們充分展開聯想與相象
古代詩詞是凝練語言藝術的突出代表,更是我國古代文學含蓄美的一種良好體現,其以精練的寥寥數語表現著豐富的情象與思想內容,營造著生動形象的氛圍與情境,使讀者產生強烈的思想共鳴與生發無限的遐想。所以,在小學語文的古代詩詞教學當中,教師應著重對古代詩詞的意境與學生們的理解進行強化與重視。在此其間,教師可以讓學生進入創作角色,充分激發學生們的想像力,使學生們展開聯想,獲得閱讀欣賞的收獲與進行二次創作體現的滿足。例如,在學習孟效的《登科後》一詩時,就可以著重帶領學生們對其「春風得意馬蹄疾」這一景象進行聯想與想像進行展開。為什麼會有「春風」,為什麼會「得意」,為什麼會「馬蹄疾」,這些欣然愉悅的內容來源是什麼?原因是什麼?又表現著作者怎樣的一種心理狀態與思想感情?能不能用其他的語言來代替,表現的效果能達到這句詩的表現效果嗎?等等這樣的引導,使學生們生發想像、開拓思維、增進表達,吟誦詩句,深入領會到詩句所蘊含的深切意蘊與含蓄充盈的思想情感,品味到古代詩詞的文字意味與佳句風流,更為學生們的學習與寫作提供良好的範例與素材。
2.4 緊密聯系生活,適時引用表現。
這些古代詩詞的創作來源於作者的現實生活,表現著作者的真情實感。所以,在我們的小學古代詩詞教學當中,我們教師就要充分將詩詞學習與學生們的實際生活進行有機的結合與聯系,使學生們對古代詩詞的學習充滿著興趣與求知的慾望。例如在學習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這一著詩時,我們通過詩句了解到,「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詩人為什麼這么寫,又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學生們並不甚了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詩詞講解的過程當中,緊密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們明白山地氣候與平原氣候的差異和不同,使學生們知道自然當中氣溫會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出現遞減的現象。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的時候,氣溫會下降0.6℃左右。正是因為廬山大林寺的海拔高度處於1 100~1 200米之間,所以其溫度會比當時的九江平地溫度低6℃左右,也就是說,桃花開放的時間要晚一個月左右,從而使學生們真正的理解到「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真正意象。
3 結語
小學古代詩詞的學習不僅在課上,更在課外。因為教材當中所包含的古代詩詞是很有限的,所以,我們作為語文教師就要幫助學生們精選一些課外的內容,來促進他們的古代詩詞學習與擴充,使他們在閱讀與學習的過程當中,可以更好的增化理解能力、賞析能力,從而促進其古詩詞文化知識的掌握與了解,拓展視野,強化語言風格的感受能力,增強詩詞解析能力與創造寫作能力。
㈦ 淺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藝術
淺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藝術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在2000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簡稱新大綱中明指出小學階段古詩詞的教學目標是背誦優秀詩文不少於150篇。低年級背誦古詩詞是每學年30篇以上,中年級30篇左右,而高年級則為20篇以上。2001年試行的《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提出第一學段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二學段為50篇(段),第三學段為60篇(段)。而且在其附錄的「古詩詞背誦推
薦篇目」就有70首。由此可見,新課程標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地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婦孺皆知、膾炙人口,都是古詩中的精品。那麼,如何指導學生誦讀這些古詩詞呢?
一、初讀詩文,了解作者
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誦讀古詩方法很多,分自讀、對讀、群讀,又可分為默讀、聲讀等。多讀,可以讓學生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節奏是古詞的生命,讀詩的過程也是欣賞詩歌的一種過程。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化為心中之本。
整體朗誦詩歌的過程中,由於現代文和古文之間的不同,首先要引導學生讀准每個字,每個詞的讀音,例:《回鄉偶書》中「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現在「衰』』讀「shuai,但古讀音應該是「cui」,古讀音更能押韻,更能體現古詩的韻律美;例如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古時應該讀xia.,而現在用漢語拼音讀xi4,就不和諧,不押韻了。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我就先讓同學們自己讀,多讀幾次,體會到古詩的押韻美,學生自然選擇讀古音了。
二、精讀課文,了解詩意
讀通古詩後,就要了解這首詩的意思,在語文課本中,古詩詞都會有注釋,將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詞翻譯出來。這時,我多半希望學生採用小組合作或個人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讓讓學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師在旁適當點撥即可。還可以鼓勵學生藉助古漢語詞典,去自己翻找。這對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習能力,有很大幫助。
三、研讀詩文,體會情感
(1)了解背景:
有不少的古詩詞,它們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達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別主題來說,有李白的《贈汪倫》,寫汪倫以歌聲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廣陵》,寫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長江之水喻友人之間感情綿綿不絕;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這些都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作者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
再比如:翁卷的《鄉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張志和的《漁歌子》等為我們描繪出風景優美的田園風光,表達出對大自然、對勞動人民的贊美。同樣是寫景詩,不同的是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不僅寫出了敬亭山秀麗的風光,其中「盡』』、「孤獨、「只有」等詞又體會出詩人無比孤寂的心情。從背景資料當中,我們知道李白才華橫溢,青年時雄心壯志,無奈朝廷黑暗,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讀時要讀出壓抑孤獨的心境。
(2)想像力的培養:
亞里士多德說過:「想像力是發現、發明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沒有想像就沒有創造,善於創造就必須善於想像。想像力對於一個人的重要可見一斑。古詩詞具有簡潔、篇幅短小而意蘊豐富的特點,學生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像補充和領悟,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想詩詞中的畫面。例如:《江上漁者》學習古詩後,請同學們想像在波濤滾滾的江面上,捕魚人冒著生命危險,打撈鮮美的鱸魚,使人不由對捕魚人產生同情與憐憫。
(3)課外拓展的必要性
從最簡單的詩句「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開始,我就引導學生通過畫畫的方式,來理解詩句。自居易的《憶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麗風光的圖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嘆下,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為何難忘江南,從而讀出對江南的贊美。送別詩我通過讓學生講述與朋友離別時的故事和心情,來體會朋友間依依不捨得離別之情……古詩詞雖然離我們很遠,但古人的心情與感受無不包含在這短小精煉,意味悠遠的詩文中,只有貼近我們心靈的詩句才是千古名句,我們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詩文。
總之,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一個沒有傳統的民族是可憐的,一個擁有傳統卻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優秀古詩詞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優美的詩詞,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流傳的佳句,精湛的語言,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只有重視古詩詞的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採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引導學生去發現它的美,欣賞它的美,享受美感的體驗,以此豐厚孩子們的人文素養吧!
㈧ 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策略
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策略
摘要:古詩作為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其審美情趣、提高其 語文 素養的重要手段,在小學 語文 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教學策略應體現其新理念和新方法。在教學中應重視古詩“背景”的價值,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境;加強朗讀教學,培養學生語感;創設情境,多向體驗、感悟;多元解讀,尊重個性化理解,大膽創造。
關鍵詞:體會 朗讀 體驗 感悟
《 語文 課程標准》對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第一學段讓兒童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第二學段中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在第三學段中則要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古詩作為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其審美情趣、提高其 語文 素養的重要手段,在小學 語文 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教學策略應體現其新理念和新方法。
一、重視古詩“背景”的價值,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境
任何一首古詩,都有及其豐富的“背景”資源:詩人的生活經歷與創作歷程;與古詩密切相關的創作故事;古詩涉及的相關典故、傳說;詩人的相關詩作;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詩人的創作風格等等。如果聯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詩人。教師應引導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了古詩的“背景”,體驗古詩的內容、情感、思想。學生才能夠真正地走進古詩中去,去領略古詩所表達的奇妙意境。
如《江雪》一詩,詩人柳宗元通過自己的所見,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靜、凄涼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詩人為什麼寫一個老翁在這樣的季節、這樣的地方垂釣呢?其中的感情,學生很難一下子領悟出來。這時就應該讓學生去搜集、查詢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搞清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了解柳宗元是巧妙地表達自己被貶後的那種失意寂寞的情懷和不願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思想。
二、加強朗讀教學,培養學生語感
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教學中要採取范讀、獨自朗讀、加手勢吟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從而也就能夠更好地體會古詩的意義和感情,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有教師對朗讀的指導策略進行了研究,認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初步感受詩意的朗讀。這一階段應讓學生把古詩讀通讀順的基礎上,通過查閱資料,了解詩人,理解注釋,想像畫面來要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在初讀時就使學生的感情有所定向,有利於理解詩意。第二階段,加深理解詩意的朗讀。這階段的朗讀要設置一些問題或引導學生發現一些問題,再與分析相結合,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讀鞏固。
三、創設情境,多向體驗、感悟
“情境教學是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境聯系起來,使學生身處具體場境中,通過各種感官吸收信息,從而獲得生動的形象,豐富具體的知識,激發真的情思,學到活的語言,充分發揮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的協同作用,提高學習效果。”在古詩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可以使學生獲得更感性的認識。
(一)直觀展示古詩的意境。小學生年齡較小,抽象思維能力較弱,要使學生領會詩的意境,教師在教法上應特別注意直觀教學,運用語言、教具直觀,啟發學生想像。憑借豐富的想像,用誇張、對比等手法,創造出生動感人藝術畫面,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是詩歌的一個重要特徵。例如,古詩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依據詩意作畫,可以由教師進行深情的范讀,並配合古典名畫和名曲來激發情感,營造氣氛,還可以欣賞現代作曲家的演繹的古詩詞樂曲及詩朗誦來激發情趣,幫助學生去體會古詩中的詩情畫意。
(二)發揮想像,引導聯想。一是發揮想像。“想像是對過去經驗和已有的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構成新的意象和觀念的心理過程。”詩重想像,沒有感情就沒有藝術,沒有想像就沒有審美。古詩往往配有插圖,可以通過給插圖補充內容的形式,讓學生的想像與文本、與生活鏈接,勾畫出更豐富的形象。比如《春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想像來填補“空白”。想像作者的動作:睜開惺松的雙眼,伸個懶腰,走到窗前,推開窗戶;想像作者看到、聽到的情景:花瓣飄落,小鳥鳴叫,空氣清新宜人;想像作者的內心活動:昨夜一場風雨,打落了這么多花瓣,多麼可惜啊!
四、多元解讀,尊重個性化理解,大膽創造
(一)改寫。
小學階段的古詩,大多是寫景敘事之作,只要稍稍想像,都可以將其改寫,或景物片段,或故事小品,如教學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時可以讓學生將彩雲、江流、船行的變化以及猿猴在山上的生動情景加以描寫,將一幅長江三峽的美景躍然紙上,《贈汪倫》、《望廬山瀑布》等都可以這樣做,這實際上是由讀到寫的轉換,這對習作能力的提高有著現實意義。
(二)拓展學習。
《 語文 課程標准》指出:“ 語文 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古詩教學不能就詩教詩,教師要把 語文 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 語文 課程。如教學《示兒》一詩時,古詩學習完了,大部分學生心存“詩人陸游盼望祖國統一的心願是否實現了”的疑問。可以把這首詩的後幾句告訴給學生:“床頭孤劍空有聲,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發愁蒙蒙,干戈已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三)課前一分鍾講話。可以利用“課前一分鍾講話”的時間讓學生交流、介紹課外所讀的古詩,通過查閱圖書、上網查詢等方式解讀詩句內容,幫助自己“胸有成竹”,從而得以上台表達出對詩句含義的理解,達到“自圓其說”。這樣,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古詩的自主性,而且延伸拓展,加大閱讀量,真正把我們民族優秀文化的精華深植於兒童的腦海,日積月累,聚沙成塔,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古詩教學中,不斷提高 語文 素養和閱讀寫作的能力。活動創新領略意境
其實詩歌教學形式也並非一成不變的,教師應當在實踐當中不斷的思考、創新,通過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做向導,學生自然學習起來格外帶勁。我在教學當中嘗試過如下做法:
①畫詩。小學階段的孩子對畫畫特別有興趣。我們在教學之後讓學生把自己所想用具體的圖畫表現出來,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古詩的意境。同時教師也可通過這種形式了解學生是否准確把握古詩意境。如《登鸛雀樓》,讓學生通過群山、大河、落日、高樓、色彩的對比在畫面的鋪陳,感受畫面的壯闊雄渾,心曠神怡,這也比簡單的讀寫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②演詩。古詩詞語言凝練,其中故事情節強、人物形象豐富的古詩特別適合表演。如《憫農》,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通過扮演農民耕種的情形,促進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也容易加深了內心體驗。又如在《回鄉偶書》中,在學生想像畫面之後,老師請一個學生做詩人賀知章,又請幾個同學做村上的孩子表演當時的情形,這樣就促使孩子帶著角色轉換的真切感受理解課文,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另一方面,由於表演的形式,不僅使課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於同學的感官,而且罩上了情感的色彩。
③寫詩。古詩詞語言高度凝練,而且是一種十分優美的語言,教師也可嘗試讓學生將古詩改寫成意境優美的現代文。如《贈汪倫》,有個學生就是這樣改寫的: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在長江渡口將要遠行。突然岸上傳來了嘹亮的歌聲,詩人走出船一看,原來是汪倫一路踏歌而來。他們四目相對,無限深情。船即將遠行,船頭的詩人怎麼也不肯進艙,一次次抱拳施禮,岸邊的送行人更是依依不捨,舉起手臂不知揮動了多長時間。這樣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
④用詩。教學之後,教師可積極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詩文中的絕妙佳句。創設恰當的語境,合理地運用詩句,化消極積累為積極積累。
如:“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是啊,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我們的日子呢,卻是一去不復返。不住祝今天,永遠期盼著明天,幸運會向你招手嗎?
春雨時,我們吟: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冬雪時,我們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另外平常的生活當中教師也可組織合適當的詩詞主題活動,帶領學生更廣泛的接觸詩歌、積累詩歌。
總而言之,詩歌在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思維品質、文化品味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在進行古詩中的教學中,教師情真,才能以情動情,教師心熱,才能點燃智慧的火花,教師意遠,才能在學生面前開拓其思路,兒童的思維處於表象思維階段。以上所述幾點,不是完全獨立的,都是交叉的,相互聯系的。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當多管齊下,真正提高詩歌教學的效率,提升學生的古詩文素養,才是真正實現詩歌的素質教育。
;
㈨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淵源,這些千古美文之所以能夠經過歷史長河的洗滌,流傳下來,且經久而不衰,是因為它們無論在思想上,內容上都堪稱典範,可以使學生在誦讀中受益於千古美文的滋養和熏陶,奠定內涵豐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古詩文在材料的選擇,寫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極有可取之處。從內容和材料上分有敘事的寫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說理的……從寫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誇張寫實……分門別類,各具特色,不盡相同。可見,如果能切實提高古詩文教學的有效性,將使學生獲益頗多。
那麼,究竟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古詩文學習的有效性呢?我根據自己以往的教學體會,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熟讀
對於小學生來說,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讀時能讀得通順,做到如朱熹先生說的: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其熟讀的目的就是「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1、能讀准字音,對文章的字詞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詞多義,同一個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它的讀音、意義、用法都不相同。我們可以在熟讀熟記其讀音時記住它的不同用法。如《論語》四則當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面的「知」讀「zhī」,意思為「知道」,最後一個「知」讀「zhì」,意思為「智慧,聰明」。
2、讀准節奏,疏通詞句。誦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獨特之處,一句話,在哪停頓,往往會影響句子的意思。如果讀錯節奏,就不能正確理解句意,甚至會曲解文意。如何讓學生准確把握節奏?我們一是把不同的停頓標示出來,讓學生對比判斷;二是通過錄音范讀,掌握正確的節奏。
3、模仿練讀,讀出韻味。讀准字音,讀清節奏,只是誦讀的第一步。我們誦讀的目的是讓學生能恰當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樂之情和沉鬱頓挫、奔騰激越的情感。這些情感孕於無聲的語言中,要通過朗讀將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調,再據此指導正確的朗讀方法。教學中,老師正確的范讀非常重要,讓學生注意聽,小聲跟讀,再模仿誦讀,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
首先,注意重音。重音處理得好,才能准確地表情達意。高音顯得響亮,表示興奮、喜悅的感情;低音顯得幽沉,表示肅穆、悲哀的感情。如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重音落在「千帆過」「萬木春」上,為什麼?因為這六字形象地展現出未來的美好,表現一種激昂、樂觀的生活態度。
其次,注意語調。誦讀時,根據內容處理好語調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仿讀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商女」讀得平緩,「不知」開始上升,「亡國恨」達到頂點,」恨」更重。通過模仿,讀出正確的語調,激起心中的憂憤,領會作者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的情感。讀出詩的韻味。
第三,注意節奏。誦讀中的節奏須著眼於全篇。感情歡快的,可用快節奏,感情憂郁的,可用慢節奏。
4、圖文賞讀,掌握思路
一篇文章在誦讀中把握文章的結構,了解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內涵。學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抓住支撐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記憶的速度,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變靜為動,為學生的抽象思維提供形象依據。誦讀時,根據文意、詩意配圖、配樂,讓學生在優美的圖像、音樂中朗讀文章、詩歌,更深刻地領悟文意、詩意。
二、想像
想像是領會的載體,是創新的萌芽,是智慧的火花。教育家吳祖興在《語文教學應重視想像力的培養》一文中指出:在語文學習中,背誦是汲取前人思想語言精華的最基本手段,而想像能使語言文字與情景結合而深深印入人們的腦海,從而大大增強人們的記憶力。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落霞與孤鶩起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的名言佳句,無不喚起了我們如畫的想像,所以,一經誦讀就永志於心。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是何等的重要。所以,在詩歌誦讀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入情入境地想像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進而使其熟練誦讀的有效手段。那麼,怎樣引導學生進行入情入境地想像呢? .
(一)精心導入,扎實練習面對一首首不解其義的古詩文,如何讓學生去讀懂詩意,我的做法是:引導學生在老師的精講中受啟發,在精講的「導」語中去想像,以達到理解並背誦詩文的目的。比如,在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山居秋暝》時,為了讓學生在整體上感知詩歌內容,我首先在本課的導語上進行了精心設計,同學們在解題後,我接著說:「這首詩當中的第一句還被引用到廣告中呢!你們也想體味其中的妙處嗎?請同學們自由讀詩文。」這樣,老師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給同學們構建出想像的空間,讓同學們在好奇與想像中去閱讀本詩,就會使想像的畫面具體、形象起來。這時,老師在讓學生初讀的基礎上出示詩歌掛圖,使學生把想像的畫面與眼前的畫面相對照,整體感知了詩歌內容。此時,再讓學生進行情景講述,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及口語表達能力。當孩子們具備了一定的想像能力時還要引導學生在「練」字下工夫,那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扎扎實實的誦讀實踐。在誦讀活動中,我首先讓善於背誦的同學介紹記憶背誦的經驗。在學生們方法各異的介紹中,我再向同學們做進一步的歸納總結,即:在誦讀一首新詩時,首先要藉助注釋讀懂題目;接著去試讀詩文附註的詩歌大意,初步感知詩意後,再去觀察本詩的插圖,並聯系詩歌大意進行入情入境地想像;最後,在詩意朦朧的想像中熟讀詩文,並在逐漸清晰的再造意境中理解詩意,直至背誦詩文。
當孩子們背誦了較多的詩篇後,鞏固背誦已誦詩文,恢復增強記憶能力,便成為突出問題。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二)輕松游戲,牢固掌握
玩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入情入境地想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加快背誦的速度,而且還可以促使學生編玩一些別開生面的娛樂游戲,其中的編「謎」猜「謎」游戲,就特別富有情趣。
這里所謂的「謎」,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用語言文字敘述事物的特徵讓人們去猜測的謎語,而是由詩文內容通過想像所構建的簡筆畫面。構建這個畫面自然離不開學生入情入境的想像,他們把依據詩意想像的畫面,以簡筆畫的形式畫在撲克牌大小的卡片上,這就是一個謎語,這叫「觀畫猜詩」,出示這個畫面,讓別人猜想是哪首詩,詩文內容是什麼;還有的在卡片上只寫詩文的其中一句,讓同學猜說詩題和作者,並對出下旬,這叫「詩句接龍」,凡此種種,形式多樣。如,第一種的「觀畫猜詩」,有的學生在卡片上畫了一條小河從兩山中流過,小河上一輪太陽的旁邊畫了一隻帆船,這正是「孤帆一片日邊來」的寫照。如此這般的,同學們把自己精心設計的「撲克牌」放在口袋裡,在課余時間便玩此猜「謎」游戲,他們往往是三五成群,竟相比賽,樂此不疲。這樣,在入情入境的想像中,在輕輕鬆鬆的氣氛里,達到了對所誦詩文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辯論
理越辯越明,思維越辯越開闊。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適當地引出對立觀點,讓學生各抒己見,以加深對作者觀點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初步培養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如講李白的《客中行》時,有學生提出,這首詩又稱「客中作」,在他鄉作客,那麼這首詩應當是抒寫鄉愁。馬上有同學提出反對意見,提出:著名的蘭陵美酒,帶著醇厚的香味,又是盛在晶瑩潤澤的玉碗里,看去如琥珀般光艷。詩人面對美酒,心情肯定是愉悅興奮的。是的,通過學生的這一爭論,讓大家更加透徹地明白了詩人雖然身在客中,可是樂而不覺是在他鄉。這首詩充分展現了詩人豪放不羈的個性。通過辯證理解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也培養了辯證思維能力。
四、作文
把古詩文作為材料提供給學生做作文練筆的材料;運用古詩文的寫法和技巧,指導學生作文。最終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綜合能力的目的。
(一)、提供材料,進行練筆
古詩文是我國古代文學的寶貴遺產,它們內容精粹,語言凝煉,意境優美,感情真摯。詩人根據表達的需要,語言高度濃縮,概括,情節跨度較大。具有很強的跳躍性。這就使詩中存在了許多「空白」之處,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合理的想像,把跳躍過的情節補充出來,把濃縮概括的語言具體化,就是一次很好和練筆。
1.拓展外延,多角度練寫。
有些古詩文內容充實,結構完整,人物個性鮮明。這就可以作為對學生作文的有機補充,有選擇地進行練筆。練筆時,為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詩意,教師應將詩的出處、背景,詩人的情感,詳盡地介紹給學生。在學生領悟了詩的內涵之後,讓學生採用多種角度進行練筆,擴寫,改寫,寫讀後感或由一首詩想到的,難忘的一節課等,給學生以發揮想像的自由。學生就會放飛想像,興趣盎然,入詩境,悟講情,出精美的文章來。還有許多詩作,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需要骨針對性地進行練筆。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學生以《啊,朋友再見》為題,敘述出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岑參的《塞下曲》讓學生以《飛將軍李廣》為題進行寫人文章的訓練。類似這些可以進行練筆的古詩文還有很多,如:《石灰吟》、《回鄉偶書》、《贈汪倫》等。只要悉心指導,許多古詩文都可以拿來讓學生進行整篇文章的練筆。
2.根據需要,有目的練習。
學生的作文水平是不一致的,存在一定的差異,也具有一定的共性。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步驟、有針對性地進行寫作訓練。這里所說的寫作訓練是根據需要,有選擇地進行片斷訓練。如:《江畔獨步尋花》要求學生根據詩作,描繪出一幅鮮花盛開、彩蝶飛舞、燕語鶯聲的春日江邊美景,對學生進行寫景片斷訓練。古詩文中可以作為片斷訓練的詩作也有很多,像《宿新市徐公店》、《春夜喜雨》、《小池》、《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教師選擇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地片斷訓練,可以使學生的語感不斷加強,詞彙不斷豐富,句子更加通順,條理更加清晰,最終達到熟能生巧,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的目的。
(二)、歸納方法,指導作文
中國的語言文字之根在古詩文經典,這些千古美文是最好的範文。詩作中詩人所運用寫作方法和技巧,直接影響了中國文學的走向。可以說現在寫文章所運用的方法的技巧,就是在古詩文寫作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認真摸索古詩文的寫作運用規律,歸納古詩文的寫作方法,學習古詩文的寫作技巧可以很好地指導學生的作文。羅列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1.古詩《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被歷代無數讀者所稱贊,說是千古絕唱。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勾畫出一幅秋郊夕照旅行圖,意在抒發作者內心的哀愁。但詩中並未直白的敘述作者的愁思,然而一處處景物卻在氣氛上刻畫出一種蒼茫凄涼的意境。從詩作中不難看出作者運用的是通過景物來襯託人物心情的方法。我們將這種寫作方法歸納為寫人物內心活動的方法――景物襯托法。
2.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描述的是詩人在飽受戰亂流離之後,突然聽到勝利消息的狂喜情態。詩中作者通過「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放歌」「縱酒」等動態的描述,使我們從字里行間感受到詩人聽到平叛勝利後的喜悅心情。我們把這種通過動作描寫反映人物情感的寫作方法歸納為描寫人物內心活動的方法――動作暗示法。
3.古詩《詠鵝》作者按從上到下的順序描繪了鵝的形體,從「曲頸」到「白毛」再到「紅掌」,抓住了部位的鮮艷色彩「白毛」「紅掌」,還有神態動作:「歌」「浮」「撥」,把鵝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漂游的樣子寫得活靈活現,十分可愛,是一則描寫小動物外形的很好的範文。通過誦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明白描寫小動物的方法與規律是「按順序,抓特點」寫出它的與眾不同之處。
在摸索中,我們還從古詩文中歸納總結出許許多多實用的寫作方法。在從古詩文提煉方法時,教師必須注意重到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不求面面俱到,達到教學目的即可。這樣長期訓練,既教給了學生寫作的方法,又使學生熟吟古詩文,無形之中提高了學生語言文字的素養。
古詩文教學是一個內涵豐富的體系,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探究商榷。只要我們去發掘其中的寶藏,踏實的進行訓練,相信學生會從中有所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