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某一理論的方法論分析

某一理論的方法論分析

發布時間:2022-09-23 04:04:04

什麼是方法論/認識論/本體論

1、方法論,就是關於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

它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

方法論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理論體系或系統,通常涉及對問題階段、任務、工具、方法技巧的論述。方法論會對一系列具體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系統總結並最終提出較為一般性的原則。

方法論也是一個哲學概念。人們關於「世界是什麼、怎麼樣」的根本觀點是世界觀。用這種觀點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 方法論是普遍適用於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並起指導作用的范疇、原則、理論、方法和手段的總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著作中經常提到方法論這個概念。

2、認識論(epistemology)即個體的知識觀,也即個體對知識和知識獲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關知識結構和知識本質的信念和有關知識來源和知識判斷的信念,以及這些信念在個體知識建構和知識獲得過程的調節和影響作用,長久以來一直是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

3、對本體論這個詞的定義雖有各種不同,但一般對它還是有一定的理解。大體上說,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哲學所用的本體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別,馬克思主義之後哲學融入實踐。

從廣義說,它指一切實在的最終本性,這種本性需要通過認識論而得到認識,因而研究一切實在最終本性為本體論,研究如何認識則為認識論,這是以本體論與認識論相對稱。

從狹義說,則在廣義的本體論中又有宇宙的起源與結構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為宇宙論,後者為本體論,這是以本體論與宇宙論相對稱。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採取本體論與認識論相對立、或本體論與宇宙論相對立的方法,而以辯證唯物主義說明哲學的整個問題。

(1)某一理論的方法論分析擴展閱讀:

方法論在不同層次上有哲學方法論、一般科學方法論、具體科學方法論之分。科學方法論,包括培根闡述的實驗方法與歸納邏輯、笛卡兒論述的數學方法與演繹邏輯,以及貝塔郎菲的一般系統論方法與中國曾邦哲的系統邏輯《結構論》。

關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實現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論是哲學方法論;研究各門具體學科,帶有一定普遍意義,適用於許多有關領域的方法理論是一般科學方法論;研究某一具體學科,涉及某一具體領域的方法理論是具體科學方法論。

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互相補充的對立統一關系;而哲學方法論在一定意義上說帶有決定性作用,它是各門科學方法論的概括和總結,是最一般的方法論,對一般科學方法論、具體科學方法論有著指導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方法論

網路-認識論

網路-本體論

⑵ 方法論的定義 方法論簡介

1、方法論的定義:方法論,就是關於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

2、方法論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理論體系或系統,通常涉及對問題階段、任務、工具、方法技巧的論述。方法論會對一系列具體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系統總結並最終提出較為一般性的原則。

3、方法論也是一個哲學概念。人們關於「世界是什麼、怎麼樣」的根本觀點是世界觀。用這種觀點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 方法論是普遍適用於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並起指導作用的范疇、原則、理論、方法和手段的總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著作中經常提到方法論這個概念。

⑶ 理論力學中的方法論

將科學方法論中的一些方法綜合在一起應用到理論力學課程教學之中。經過對幾屆學生的教學實踐表明:學 生們不僅能夠掌握該課程的內容和一些科學方法,而且又學會了綜合利用這些科學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問題。熟練地掌握方 法論的一些方法,並將它們綜合應用,這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綜合分析解決問題以及創新能力很有益處。 [關鍵詞]理論力學I課程教學;方法論;方法綜合應用 [中圖分類號]0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73(2010)03-0049-03 把科學方法論的一些方法綜合在一起引入到課 程教學過程中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提高綜合分析 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在學校里,長期以 來,宣傳科學方法、開展科學方法的教育沒有受到應 有的重視。各門學科的教學,只講知識,不講方法, 以至於學生們在學完一門課程後,只掌握了書本上 的知識,對於一些科學方法或者在課程內容中如何 綜合應用一些科學方法來解決問題知道的太少,例 如學生們會根據書本上給的公式來做題,但不知道 什麼是物理模型和什麼是數學模型,以及它們如何 來建立?會畫物體的受力圖,但卻不知道什麼是分 析方法?什麼是理想化方法?因此也就更談不上今 後綜合應用這些科學方法來分析解決問題了。針對 這種情況,筆者在理論力學的教學過程中,不僅嘗試 了用方法論教學,即在教學中不僅教知識,教方法; 而且同時也把方法論中的一些方法綜合在一起來進 行課程教學。從第六屆、第七屆全國周培源大學生 力學競賽試題內容可以看出賽題不再是理論力學和 材料力學的考題,而是綜合性的生活、工程與研究中 貼近「原生態」問題,這就要求學生不僅具有綜合能 力、分析能力、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而且能夠利用 所學的知識建立物理模型和數學模型和掌握一些科 學方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可見,在教學過程中, 根據課程內容講授的需要引入科學方法論的一些方 法並將它們綜合應用於理論力學課程教學,並使學 生學會綜合應用這些方法來解決一些問題是十分必 要的。在理論力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把方法論的方法 綜合應用歸納為: 1抽象方法和數學方法的綜合 抽出或排除對象的非本質的次要因素,抓住對 象的主要因素,以達到對於對象的本質和規律性的 認識這就是抽象方法。對研究對象的數學模型從量 的方面進行分析的方法這就是數學方法。 抽象方法和數學方法的綜合就是首先應用抽象 方法將現實研究對象(即原型)經過物理抽象排除次 要因素等影響,得到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然後運用 數學方法把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所反映的理想化的物 理關系變成數學符號關系,即得數學模型;再對數學 模型尋找解題方法,求出數學問題的解;最後驗證數 學模型是否符合原型。 講授動力學中單自由度系統的自由振動就可采 用抽象方法和數學方法的綜合。在講這一節內容之 前,先給學生們介紹這兩種方法以及它們的綜合,然 後針對這節的內容舉例說明如何綜合應用這兩種方 法。例如簡支樑上放一台電動機,當電動機沿鉛垂方 向振動時,梁和電動機組成一個振動系統,若梁的質 量與電動機的質量相比可忽略不計,則它的彈性對 電動機振動起作用,可把梁視為一根彈簧,電動機不 考慮形狀大小視為一個具有質量的質點,這樣就把 梁和電動機組成的振動系統(原型)理想化成一個 物理模型,即質量一彈簧系統。接著用質點運動微 分方程或動靜法把這種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所反映的 [收稿日期]2009-12-20 [基金項目]安徽建築工業學院2008年教學研究項目(2008jx05) [作者簡介]張速(1963一),男,安徽建築工業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 49 萬方數據 單自由度系統的自由振動變成數學符號關系,即得 數學模型,即二階齊次線性常系數微分方程 d2z/出2 4-確z一0,再對該常微分方程求解即得通 解z-Cl COSo!Jot+C2sin(EJ0£,最後把通解改寫成簡諧 振動的形式z-Asin(c£,0£+口)。人們已經驗證上述 反映的單自由度系統的自由振動數學模型:二階齊 次線性常系數微分方程d2z/凌2+蕊z一0完全符合 原型,即梁和電動機組成的振動系統。總之按照抽象 方法和數學方法的綜合來講授單自由度系統的自由 振動,實踐表明學生不僅掌握了這部分內容,而且也 掌握了這兩種方法和它們的綜合應用;並會將其應 用於單自由度有阻尼自由振動、無阻尼受迫振動、有 阻尼受迫振動等節的學習,以及會用這兩種方法的 綜合來解決今後遇到的類似問題。 2比較方法和推理方法的綜合 確定對象之間的差異點和共同點的方法稱為比 較方法;在遵循邏輯思維規律和邏輯思維規則的前 提下,有若干個已知的科學判斷推論出新的科學判 斷的邏輯思維方法稱為推理方法。 比較方法和推理方法的綜合又稱為類比推理方 法,就是通過對兩個(或兩類)不同的對象進行比較, 找出它們的相似點或相同點,然後,以此為依據,把其 中某一對象的有關知識或結論推移到另一對象中去。 講授運動學中剛體勻速轉動公式妒一伽+「和 勻變速轉動公式叫一tOO+at、9=伽+toot+ ,1、 《專)at2、∞2一蔬=2口(9一伽)的推導就可採用類比 、厶, 推理方法。在講這些公式推導之前,先給學生們介紹 這兩種方法以及它們的綜合應用,然後針對問題舉 例說明如何綜合應用這兩種方法。例如將上述這些 公式與點作勻速曲線運動公式5=s。+Ⅱ和勻變速 ,1、 轉動公式"一V0+ag、s=鄙+rot+(百1)口,£2、 、厶, 艫一磅一2a,(s一鄙)採用比較方法進行比較,可見 不僅運動規律類似,而且公式也類似;於是就可採用 推理的方法將勻速曲線運動公式和勻變速轉動公式 中的s、口、口r換成叭叫、口便可推出剛體勻速轉動公式 和勻變速轉動公式一系列公式。在講授動力學中質 點對定點。的動量矩計算時也可採用此方法,為了 發揮學生獨立思考分析的能力,上課時可不妨讓學 生自己將靜力學中的空間力對點0力矩的計算與質 點對定點0的動量矩計算進行比較,來考慮如何用 此方法解決這個問題。按照這種方法來講授,實踐證 明學生不僅很快地掌握了質點對定點。的動量矩計 50 算,而且也掌握了類比推理方法,會用此方法解決今 後遇到的類似問題。 3理想化方法、直接證明方法和反證明方法的 綜合 將研究對象(原型)採用抽象方法突出主要因 素排除次要因素簡化成理想化的模型,用模型代替 原型來研究原型的性質和規律性的方法就稱為理想 化方法。引用論據證明論題正面的方法稱為直接證 明方法。通過證明和論題相矛盾的判斷是虛假的,來 證明論題真實性的方法稱為反證明方法。反證明方 法屬於間接證明方法。 在講授動力學的虛位移原理證明時便可採用理 想化方法、直接證明方法和反證明方法的綜合。同樣 在講這一節內容之前,先給學生們介紹這三種方法, 然後針對這節的內容說明如何綜合應用這三種方 法。首先採用理想化方法忽略物體的變形把物體抽 象為受理想約束的剛體(理想化的模型),要證明其 靜止平衡時滿足虛位移原理的充分必要條件:主動 力在任何虛位移中所作的虛功的和等於零: ≥:R・ 渺i一0還必須藉助直接證明方法和反證明方 法。然後用直接證明方法根據剛體的平衡條件直接就 可證明必要條件:當剛體平衡時,則≥:E・ 齜=0。由 於充分條件:當≥:E・ 伊i=0時,則剛體平衡。不容易 用直接證明方法證明,只得用反證明方法證明,即假設 乏:E・ 莎i-o時,剛體不平衡,接著從剛體不平衡人手 採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可證明出≥:E・ 伊i≠o,顯然與 假設相矛盾,即當≥:E・ 伊;一。時,則剛體平衡。授課 時把這三種方法綜合應用於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學 生不僅掌握了虛位移原理,而且也掌握了這三種方 法和它們的綜合應用。 4分析方法和數學方法的綜合 把現象或事物的某些部分或因素暫時割裂開 來,把被分析的部分或因素從整體中抽取出來,暫時 孤立起來,以便讓其單獨地起作用。這種方法稱為分 析方法。對研究對象的數學模型從量的方面進行分 析的方法稱為數學方法。 講授靜力學對剛體或剛體系統求反力就可用分 析方法和數學方法的綜合。首先給學生們介紹這兩 種方法,然後針對這節的內容說明如何綜合應用這 兩種方法。

⑷ 政治中的方法論和原理是什麼意思

政治中的方法論是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理論體系或系統,通常涉及對問題階段、任務、工具、方法技巧的論述。方法論會對一系列具體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系統總結並最終提出較為一般性的原則。原理是人們對世界的認知中,認為事物的基礎理論。

一定的世界觀原則在認識過程和實踐過程中的運用表現為方法。方法論則是有關這些方法的理論。沒有和世界觀相脫離、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論;也沒有不具備方法論意義的純粹的世界觀。一般說來,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哲學方法論。

唯物主義世界觀要求人們在認識和實踐中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唯心主義世界觀則從某種精神的東西出發。客觀唯心主義世界觀要求人們在行動中遵從某種客觀的精神原則或宗教教義、神靈的啟示等等。

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則認為人們可以按著自我的感覺經驗、願望、主觀意志等等行事。辯證法的世界觀要求從事物的普遍聯系和永恆運動中把握事物,分析事物自身的矛盾和解決這些矛盾。形而上學世界觀則促使人們孤立地、靜止地、呆板地考察事物。

哲學方法論以一定的世界觀為根據,世界觀以自身對人們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的指導意義而取得存在的價值。哲學方法論離不開世界觀,自然科學方法論也必須以自然觀和科學觀為前提。各門具體科學的研究方法歸根結底也受一定世界觀的制約。

(4)某一理論的方法論分析擴展閱讀

法國哲學家R.笛卡爾提出了理性演繹方法論。他同培根一樣,反對經院哲學,主張發展科學。笛卡爾不滿意經院哲學從聖經教義出發的演繹法,認為從中得不出任何可靠的知識。他重視理性,在《論方法》一書中提出4條方法:

①普遍懷疑,把一切可疑的知識都剔出去,剩下決不能懷疑的東西;

②把復雜的東西化為最簡單的東西,例如把精神實體簡化為思維,把物質實體簡化為廣延;

③用綜合法從簡單的東西得出復雜的東西,他說過:「給我廣延和運動,就能造出一個世界來」;

④累計越全面、復查越周到越好,以便確信什麼都沒有遺漏。他曾用這種理性演繹法從分析上帝的完滿性的概念推論上帝的存在性。他主張清楚明白性,並稱之為「自然的光明」,即理性。笛卡爾特別強調數學,主張一切知識都應該象幾何學那樣,從幾條「不證自明的」「天賦的」公理中推演出來,認為只有這種知識才是最可靠的知識。

⑸ 方法論是什麼

方法論,就是關於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它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說明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說明「怎麼辦」的問題。方法論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理論體系或系統,通常涉及對問題階段、任務、工具、方法技巧的論述。方法論會對一系列具體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系統總結並最終提出較為一般性的原則。

自19世紀末 20世紀初物理學革命以後,各門科學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方法論在科學知識中的比重日益提高,方法論對科學發展的作用也日益顯著。這是和科學發展的時代特點密不可分的。具體表現在:

①科學對自然和社會的研究越來越廣泛、深入,使科學研究中直觀性的程度減少,抽象化的程度提高,產生了邏輯思維方法高度發展的必要性。

②科學的進一步分化和綜合產生了一些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促使科學研究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增強,產生了系統理論等具有方法論意義的新學科。

③現代科學發現了一系列原有科學理論體系不能解釋和說明的新的事實,出現了一些佯謬,破壞了科學體系原有的原則和思維前後一貫的邏輯嚴密性,產生了現代科學范疇體系的許多根本性的變化,同時也促使邏輯方法向前發展。

④科學研究課題的復雜性、綜合性在日益加強,隨之而來的科學研究手段日益復雜、精密,科學研究日益成為集體的、綜合的事業。由此產生了科學研究課題的各個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的必要,從而也產生了協調科學研究不同方面和不同層次的方法論。

⑹ 什麼是方法論方法論的概念

方法論,就是關於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

它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

方法論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理論體系或系統,通常涉及對問題階段、任務、工具、方法技巧的論述。方法論會對一系列具體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系統總結並最終提出較為一般性的原則。


(6)某一理論的方法論分析擴展閱讀:

世界觀,通俗地講,就是「觀世界」,是人們對世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就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義基礎上改造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所創立的唯一科學的方法論。它是在概括總結各門具體科學積極成果的基礎上,根據自然、社會、思維的最一般的規律引出的最具普遍意義的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是對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它要求人們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自覺地運用客觀世界發展的辯證規律,嚴格地按客觀規律辦事。

⑺ 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總結

認識論和方法論是哲學的一種理論,下面我們看看我整理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總結,希望大家閱讀之後有一定的收獲!

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總結

現象和本質

(1)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現象和本質。

(2)現象和本質有區別: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徵和外部聯系,它是多變的,能為人的感覺器官所感知。本質是事物相對穩定的內部聯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

(3)現象和本質密切相聯:本質離不開現象,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現象離不開本質,現象是本質的表現。

(4)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1)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

(2)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因為只有理性認識才是更高級的認識,才能對實踐活動有巨大指導作用。

(3)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第一,佔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第二,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

(4)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認識運動並沒有完結,理性認識還要回到實踐中,不斷深化和發展。

(5)二者聯系: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

3.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1)科學理論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按其內在邏輯組成的一定體系。科學理論對於人們的實踐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

(2)科學理論能夠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預見未來,幫助人們把握社會發展的方向和歷史進程;能夠提供正確認識事物和有效行動的方法,幫助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能夠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3)運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實現其指導作用,也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4.實踐及其特徵

(1)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2)實踐的特徵

①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實踐的主體、對象、手段都是客觀的。

②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想」是認識活動,「做」是實踐活動,它們都是在意識指導下進行的,都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

③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活動——生產勞動和改造社會關系的活動,具有社會性,它們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開展。而具有社會性的實踐總是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

5.實踐和認識

(1)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第一,人的認識對象由實踐的需要來確定;第二,人的認識是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發生的;第三,一切真知都來源於實踐,實踐是一切科學知識的源泉。

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第一,實踐不斷給人們提出新的認識課題;第二,人們能通過新的實踐去發展認識;第三,實踐不斷給人們提供新的認識工具。

③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的根本目的是去指導實踐,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④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准: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實踐既是有意識的活動,又是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人們可以用實踐的結果去檢驗認識是否符合實際。

(2)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

①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正確的認識對實踐的發展推動作用,科學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對實踐的發展有阻礙作用。

②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表現在:能夠指導人們預見未來;為人們提供科學的方法,提高人們的認識能力;是人們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武器。

(3)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①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是理論和實踐辯證關系原理的要求。實踐必須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才能避免盲目性,達到改造世界的`預期目的;理論必須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得到檢驗和發展,實現認識的目的,避免空洞的理論。

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必須做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因為,理論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事物的共性,而客觀事物千差萬別,各有其特點,一定要用理論對具體事物進行具體分析,做到理論與實踐具體的統一;客觀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在一定歷史下產生的理論,一定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使之符合變化了的客觀實際情況,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歷史的統一。

③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首先,必須重視理論學習,重視書本知識,不掌握一定的科學理論,就無法指導實踐。同時,必須積極參加實踐,用所學理論來觀察、分析、解決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理論。

(4)正確處理學習書本知識與在實踐中成才的關系。

①一個人的知識是由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兩部分構成的。從他人那裡獲得的經驗,對這個人來說就是間接經驗,其中最重要的是書本知識。一個人通過親身實踐而總結出來的經驗,對自己來說就是直接經驗,我們把直接經驗稱之為實際知識。直接經驗間接經驗是人們獲得認識的兩個途徑,而認識的來源只能是實踐。

②一個人要獲得知識,既要參加實踐獲得實際知識,又要努力讀書學習獲得間接經驗,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

6.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關系

(1)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觀世界,即改造自然界與社會;改造主觀世界,即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

(2)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聯系

①改造主觀世界的目的是為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通過自覺改造主觀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在這種互相作用中,人們不斷地改善著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實現著客觀世界的發展和人自身的不斷完善這樣雙重目的。

②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都離不開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中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在社會實踐中自覺地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積極地為社會做貢獻,才能實現個人與社會的正確統一,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

⑻ 如何用一個理論去分析一個問題

首先,把那個理論的基本意思也就是定義闡述一遍,然後就是找到現象中和這個理論相關的地方,就說這個點體現了理論的哪一個方面等等之類的。
最後就是要有一個總結了,基本上是把理論的定義再搞一遍,當然這回要加點現象的詞語進去。證明你第二部分搭配是對的嘛,答題的時候這種總分總是最容易得高分的,第二部分也最好是分幾個點,顯得條理些,看著也舒服些

⑼ Victor商品分析方法論之理論篇一——感知能效

在這個系列的文章之中,我會從多個方面闡述我對於商品分析的方法,由於該分析方法一直處於研究階段,所以我可能會不斷的修改更新接下來發布的文章(比如文章結構的槽點等…),如有不足之處,敬請諒解,歡迎提出更多見解,幫我完善這套分析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 該系列所闡述的概念及其方法,其邏輯是非線性的,而是網狀的,在具體使用於分析某一指定的商品的時候, 需要在接下來所需要的概念中不斷來回分析、互相補充,通過數據收集、立體的分析等,將整個商品的畫像搭建起來。

所以,以下闡述的概念更多提供的是一種指導,而非實操方法,具體的實操需要通過刻意訓練才能熟練掌握。

本節的目的在於:感知能效的分析,是為了讓我們發現用戶如何衡量一個商品的好壞,以及是否容易被分辨好壞。

感知能效是一個中性詞,指商品可被感知的效用。

首先,我需要先對接下來會出現的詞語先下定義,做一下概念的界定:

品類:基於消費者認知,滿足用戶同一核心利益點(需求點)的商品,並且基於需求點,商品的外部特徵相近,這些商品的合集,可稱之為某一品類,品類的劃分隨用戶的認知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

(注意:基於消費者認知,就代表個體的認知是有差異的,然而企業一般需要在預期能產生最大經濟效益的群體中找到某些共性,所以在這里會用比較寬泛的方式來界定這一認知。

例如:消費者在有提神的需要時,可能對帶有提神功效的產品產生慾望,此時具有提神功效的飲品會被歸為同一品類,如茶和咖啡可能被歸為同一類,可以用「提神飲品」之類的代稱…)

語境:語境包含討論的假定前提,確保前提的一致性,否則會使接下來討論的問題不在同一層面上。 所以品類特徵的分析,經常需要基於商品的特徵結合該商品滿足的特定需求的語境下進行分析。

(例如:

如陶瓷日用品較之於陶瓷工藝品

如咖啡作為早期葯用較之於作用日常飲品

如郵票作為郵寄信件的費用較之於郵票作為集郵的收集品

如作為日常高頻飲品的純茶與逛街外賣的特調茶飲

因為需求點不同,哪怕是同一件商品,其所屬品類已經發生變化,那麼分析的要點將會出現非常大的區別。

注意:如果你的商品滿足多種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則需要按每種需求的特點單獨分析,再綜合考慮多種需求共存時產生的影響。一般我們會優先選擇最能為企業創造價值的角度來討論,如咖啡經常被作為日常飲品來分析)

效用感受/感知能效:即用戶在使用產品時,可量化的感受以及這過程獲得的可描述的情感上的滿足。

一般會根據商品結合其需求點選取效用維度來進行分析。

維度量化:將商品的某個已知的效用維度量化表述。

維度定性:即將某個維度定性表達,表述為某種態度、或者信念。

(注意:量化的顆粒度可按實際情況而定,不一定要細到具體數值,可以用較為寬泛的代稱來表述。

例如:川菜的口感的效用維度,其中一項為辣度,甚至可以簡單的把該維度劃分為:不辣、微辣、中辣,超辣;有些劃分甚至只要簡單到「好或者不好」,劃分原則是:夠用就好。)

接下來們進入正題。

在這之前我們已經界定好了語境,比如茶作為日常飲品,那麼我們可以開始進行分析。

對於某個品類的感知效用,我們要思考以下幾個事情:

1、該品類的感知能效應該從哪些維度衡量?

2、該品類的感知能效,是否容易被用戶所感知?

3、用戶願意為某一個或者多個感知能效維度的提升付出多少的錢?

感知能效維度的分析,是為了讓我們更清楚,用戶到底為什麼說一個商品好,也就是我們將通過以下的分析,來幫我們更具象的界定「好」的概念。

感知能效維度可大致分為兩大類,物質效用和情感效用。

物質效用: 是指確實能被用戶在生理上所感知的效用,如食品的色香味,汽車的操控、隔音、動力、外觀、內飾做工等。一般用可量化的感受來表述。

情感效用: 是指除了能被用戶在生理上所感知的效用以外,商品所承載的個體情感,如「我是個IT精英,開特斯拉才符合我的形象」這種身份歸屬等情感。一般用可描述的性質來表述。

這裡面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來說行業所界定的好壞可能會和你的目標用戶群所界定好壞的維度有偏差,但是一般來講,行業的界定標准都是建立在商業價值之上的,所以還是具備較高的參考價值,不過如果有可能,請進行充分的用戶調研。

以下以茶葉作為例子,分析不全面,甚至不一定合理,僅作為例子供大家參考:

值得注意的是,每個維度都可以持續往下細分, 原則還是:夠用就好。

接下來,你基本上可以得到一個顆粒度「夠用」的表,也就是你就能界定用戶如何評判一個商品的好壞。並且對它們劃分效用檔次。

當然,你可能會問:我怎麼感受得到茶的苦度是好是壞呢?接下來將引入下一個話題:

——該品類的感知能效,是否容易被用戶所感知?

我大致將其分為四類,你們可以按你們的理解進行分類:

1、簡單: 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商品,未經使用就能較為准確的預估其效用感受。

如:看到喜茶的芝士奶綠,我大概就能猜到,它能喝(廢話),還有大概的味道(受制於以往的經驗)。一般來說這類商品消費者經常使用,功能較為單一,而且商品的迭代較之於上一代的改變較少,或者用戶更本不太在意其改變。

2、中等: 需要對產品稍作解釋才可理解其核心感受。

如:超聲波熏香機,你可能需要通過簡單的圖文或者視頻稍作了解,才知道它的使用場景和效果,一般這類產品功能點較為單一,卻較少被用戶認知。

3、較難: 需要經過使用,才對產品有明確的了解

如:沒有用過macbook的人,需要切身體驗到商品,才知道它是否適合自己,所以才會有各種經銷商擺設試用設備供意向消費者體驗。

4、地獄: 需要經過長期、反復、多樣(各種檔次)的體驗或者體系/邏輯的知識結構,才能理解其效用。

地獄級別,一般我會再細分為兩類:

一類是:有較為完善的科學體系,需要通過數據零花、理論邏輯的分析才可理解;

如:如電子產品的性能,「GeForceGTX1080擁有2560個CUDA處理器,

核心頻率1607MHz,boost頻率1733MHz,等效顯存頻率10GHz。顯卡位寬為256bit,帶寬320GB/s。公版顯卡最高溫度94℃,採用單8pin供電,TDP180w」。

另一類是:偏感受,需要個體經過大量的經驗積累,才可理解;

如:服務於品茶的高端茶葉、服務於品酒的高端酒,「傳教士啤酒與庄園啤酒口感差別在哪?」

「什麼是回甘?什麼是岩韻?什麼是覆盆子味?什麼是過度發酵?什麼是松木炭火味?什麼是義大利香柑味?」

在這里說一下,當一個用戶想要購買一件商品的時候,就會產生介入行為。

這里需要引入介入度的概念,介入度指:主動了解商品的意願高低,消費者是否有足夠的動力來了解該商品。

介入是指: 指主動自發的了解商品的相關信息的行為。

介入行為的原因是: 以降低自己購買商品的風險,並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圍內尋求最好的體驗(心理:趨利避害,尋求可控)

介入度的影響因素有:

1、該商品所解決的需求對購買者來說是否至關重要。

2、商品的購買需要承擔的風險高低。

介入度的高低表現為:

高介入度:消費者要購買該商品時,需要經過豐富的思考以進行購買決策。

低介入度:消費者不願意在購買前不願做過多思考。

結合介入度和效用感知的難易度,我們可以這么分析,以下舉個例子:

當介入度高,而效用感知的難度大時,大部分人喜歡藉助「外周途徑說服」來做購買決策,也就是當我們發現我們無法完整的了解商品的全貌,而又非買不可時,我們經常會利用一些極易獲取的「側面評價」,幫我們做購買決策。

這里又引入了一個概念,即說服途徑:

中心途徑說服:利用理性腦,即通過理性的、邏輯的分析,說服自己或他人。

如:手機發燒友買手機,通過收集手機各項性能數據,橫向對比同價位手機,結合自己在意的產品特點,非常邏輯而理性的做購買決策

人的大腦喜歡走捷徑,當遇到自己無法理解的問題的時候,普遍存在通過其他更易感知的信息來解釋問題,獲取所謂的「認知滿足」,以規避接下來所做的行為的風險。

外周途徑說服:利用感性腦,即通過側面的感性的認知,說服自己或他人。

如:從通過口碑、評價、專業媒體評測獲取信息。比如大部分女生買手機,僅從幾個簡單的指標就下購買決策,熟人推薦、銷售員引導、網友評價能很好的促使這部分消費者進行購買

回答最後一個問題: 用戶願意為某一個或者多個感知能效維度的提升付出多少的錢?

這個就需要結合企業的目標和企業對營收結構的預期來進行分析。這里以例子帶過,不做延展分析。

例如:某高端日本料理店價格昂貴,客單價在2000人民幣以上,來這里就餐的客人非富即貴,有著刁鑽的口感要求,所以這家店店必須選用最好的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做的壽司,客人方能買賬。

在這例子里撇開情感效用不談,這里包含了營收結構的考量和用戶對感知能效的分辨能力:

品過各種山珍海味的達官貴人,能分辨得出最細微的差別,高端付費用戶佔比極高,幾近100%,這些人願意為這些這細微的口感提升,掏出打把的鈔票。

一般來說,我會先對感知能效進行分級,再按每個分級建立價格錨點,再根據價格錨點去反推擁有付費能力用戶的付費意願。

結合以上概念,稍微整理成腦圖,你就可以對商品進行一些初步的分析啦,從而調整或者改變自己的營銷/銷售策略。本節到這,後續會對文章進行重新編輯和梳理。

不要教條,實踐才是硬道理~

閱讀全文

與某一理論的方法論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手機密碼鎖定方法 瀏覽:579
水晶玉器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29
如何只用一種方法就能減肥 瀏覽:105
什麼是大學計算方法 瀏覽:703
敏感肌怎樣才能好有哪些方法 瀏覽:745
面對問題要能夠找到解決方法作文 瀏覽:378
毛豆的種植方法和技術視頻 瀏覽:435
全自動免疫熒光分析儀操作方法 瀏覽:974
如何挑選牛仔褲的裁剪方法 瀏覽:361
甲亢的常用診斷方法 瀏覽:359
天固智能門鎖安裝方法 瀏覽:460
pc肌鍛煉方法教學 瀏覽:183
t梁數量計算方法 瀏覽:144
暖氣片怎麼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492
有什麼方法可以把充電器擦乾凈 瀏覽:982
軟開度訓練方法 瀏覽:734
造價答題技巧和方法 瀏覽:967
奧克斯壓力鍋使用方法 瀏覽:21
狂犬病臨床症狀和治療方法 瀏覽:580
趣味性幼小銜接教學方法 瀏覽: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