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軟土地基處理方法有哪些
1、樁基法
當淤土層較厚,難以大面積進行深處理,可採用打樁辦法進行加固處理
2、換土法
當淤土層厚度較簿時,也可採用淤土層換填砂壤土、灰土、粗砂、水泥土及採用沉井基礎等辦法進行地基處理,鑒於換砂不利於防滲,且工程造價較高,一般應就地取材,以換填泥土為宜。換土法要回填有較好壓密特性土進行壓實或夯實,形成良好的持力層,從而改變地基承載力特性,提高抗變形和穩定能力,施工時應注意坑邊穩定,保證填料質量,填料應分層夯實。
3、FDP真空預壓技術
FDP快速軟地基處理技術是一種基於真空預壓技術原理,集暢通式排水板技術 、直通與無砂墊層技術 、間歇增壓技術和真空節能技術 於一體的真空預壓技術,降低阻、塗抹效應對排水固結的不利影響,減少排水通道的堵塞,無傳統真空預壓的排水通道盲區,避開傳統技術中對砂資源的依賴等舊工藝的缺點。
2. 軟土地基的處理方法有哪些
大家一定要提前了解一下軟土地基的處理方法是什麼,要採取不同的方法去處理這件事情,而且除了這個之外,我們大家還要看一下軟土地基的特性都有哪些。
我們都知道蓋房子必須要打好地,基地基打穩不了房子才能穩固,如果地基沒有打好的話,那麼蓋不起來就會倒塌,所以,大家一定要提前了解一下軟土地基的處理方法是什麼,要採取不同的方法去處理這件事情,而且除了這個之外,我們大家還要看一下軟土地基的特性都有哪些,下文小編會為大家介紹。
軟土地基處理方法
強夯法處理。強夯法是利用重錘自由落下的巨大沖力能所產生地沖擊波反復夯擊地基土,將夯面以下一定深度地土層夯實,以提高地基的承載力和土體的穩定性,降低壓縮性。由於夯擊能力大,加固深度也大。對於一般的軟土地基加固有著良好的效果。現在常用的強夯技術加固軟土地基的方法有:擠密碎石樁加夯法、砂樁加夯法、真空/堆載預壓加強夯、強夯碎石墩。
粉煤灰應用法。粉煤灰具有容量小,滲透性好,有較高的靜力抗剪強度,較低的壓縮性,與石灰等鹼性物質產生水化反應後產生凝硬性。根據軟土地基存在的弱點,利用粉煤灰可處理軟土地基。粉煤灰應用的主要有二灰樁,粉煤灰混凝土樁,粉煤灰固結樁等,與土體形成復合地基加固深層軟土地基。
軟土地基特性
一、高壓縮性:軟土由於孔隙比大於1,含水量大,容重較小,且土中含大量微生物、腐植質和可燃氣體,故壓縮性高,且長期不易達到穩定。在其它相同條件下,軟土的塑限值愈大,壓縮性亦愈高。
二、抗剪強度低:因此軟土的抗剪強度最好在現場作原位試驗。
三、透水性低:軟土的透水性能很低,垂直層面幾乎是不透水的,對排水固結不利,反映在建築物沉降延續時間長。同時,在加荷初期,常出現較高的孔隙水壓力,影響地基的強度。
四、觸變性:軟土是絮凝狀的結構性沉積物,當原狀土未受破壞時常具一定的結構強度,但一經擾動,結構破壞,強度迅速降低或很快變成稀釋狀態。軟土的這一性質稱觸變性。所以軟土地基受振動荷載後,易產生側向滑動、沉降及其底面兩側擠出等現象。
五、流變性:是指在一定的荷載持續作用下,土的變形隨時間而增長的特性。使其長期強度遠小於瞬時強度。這對邊坡、堤岸、碼頭等穩定性很不利。因此,用一般剪切試驗求得抗剪強度值,應加適當的安全系數。
六、不均勻性:軟土層中因夾粉細砂透鏡體,在平面及垂直方向上呈明顯差異性,易產生建築物地基的不均勻沉降。[1]
3. 公路工程中軟基處理的常用方法
公路路基下軟土地基的處理方法
2.1 經過水塘、水庫地段的處理方法
( 1 ) 當路堤經過農業蓄水塘( 因農業生產需要而不能將水放掉或面積較大不易抽乾的水庫,且塘底表面無硬殼) 時,應採用拋石擠淤的方法,即強迫將淤泥擠走,路基底部換用強度較高、不易風化的片石。要求片石強度不小於30 MPa,直徑小於30cm 。施工要點是: 當路基從池塘( 水庫) 中間穿過時,採取從路基斷面中 間向兩側拋石,標高比塘埂( 最低處) 略高( 一般高出30 cm ) 。拋填寬度比普通路基加寬1 m~ 2 m ,拋填出水面後,需用15t~ 18t的重型壓路機( 震動碾更好) 反復輾壓至拋石頂面無明顯下降時為止,然後頂面鋪設碎石反濾層10 cm~ 20 cm ,其上填築普通土即可。
( 2 ) 當路基從池塘邊通過,路堤斷面一側基本靠近岸上時,應採取由岸邊向塘中拋填,以便將淤泥擠走,其他工序同上。
2.2 經過軟土盆地時的加固處理方法
當路基經過已乾涸的軟土盆地時,其加固處理的方法較多。下面分別作一介紹。
2.2.1 換填土法
當路基下的軟土地基厚度較薄( 一般小於3 m ) 時,挖除軟土,用強度較高的粘性土、砂礫土或碎石、卵石土換填,分層碾壓密實即可。在有滲水土( 砂類碎石或卵石) 的條件下,可優先考慮。其特點是方法簡單、直觀、後期沉降小,但需要有棄土場,棄土方量較大。
2.2.2 爆破排淤法
當軟土厚度小於5 m 時,工期緊張,路基又處在廢棄荒地時,可用爆破排淤法,將軟土揚棄。但此種方法不常用。
2.2.3 反壓護道法
反壓護道是在路堤兩側填築一定高度和寬度的護道,運用力學平衡原理,平衡路堤自重作用而產生的滑動力矩,以提高路基的穩定性。其優點是不需要控制填土速率,施工簡便,缺點是土方量較大。其高度為一般路堤高度的1/3~ 1/2,寬度大於2.0 m 後期路堤沉降較大。此法為常用處理軟土的方法。護道有單級護道與多 級護道之分,以單級護道最為普及。
2.2.4 砂墊層法
在路堤底部的原地面上鋪設一層較厚的砂墊層,一般厚度為0.5 m~ 0.8 m ,砂質為中粗砂,含泥量不大於5% ,除盡植物雜質,並在填築時適當加水,分層壓實,使軟土在路堤填築時逐漸增加荷重的作用下加速排水固結,從而達到提高地基應力的目的。其優點是施工簡易、佔地面積小,缺點是要求施工工期不甚緊張,施工過程中要控制填土速率, 附近有豐富的砂源,軟土強度相對較高且表面無滲透性能差的硬殼;兩側平坦,排水狀況較好。 此種方
法亦常用,一般與土工布或土工格柵結合使用。
2.2.5 砂井、袋裝砂井及石灰樁法
砂井是在軟土地段地面以下做成的按一定規格排列的圓形砂柱,砂柱直徑一般為20cm~ 30cm,深度不大於8 m,井距按8~ 10 倍的井徑尺寸梅花樁布置。 袋裝砂井是將砂事先灌入以聚丙稀編織布縫成的直徑為 7 cm 左右,長度 5 m~ 10 m 的袋中,然後埋入軟土中, 以保持砂井的連續性。其目 的是使地基在填土荷定的作用 下,加速軟土的排水固結, 提高強度,同時因砂井( 或袋裝砂井) 對路基有一定的支承作用,從而也提高了地基的承載力 。其優點是少佔農田 、 減小填土工程量、後期沉降量減小( 由於砂井深入地基深處,加速了排水固結速度) 。 缺點是要求填料為粗砂,並需要控制 施工速率,在工期不緊的工程中 應用,施工機械設備較多 。適用於軟土層較厚、路堤填土高的路段,或軟土底部有透水層的路段。
施工方法是:採用砂井時,以設計砂井的長度定,當砂井設計較短時,可以由人工打入鋼管,成孔後立即灌入粗砂,並邊填邊搗實,直至地面;當砂井設計較長時,可用履帶吊機或帶滾動的支架上加壓重( 或用 穿心錘) 和提拔設備插打鋼管成孔。鋼管底部帶有活瓣樁尖,當鋼管插打到標高後,邊拔管邊從管內灌入粗砂,直到地面。在有水源的條件下亦可採用高壓射水成孔方法施工。而當採用袋裝砂井時,則需要用履帶吊機或能走行的自 制吊架配上小型震動錘將鋼套管打入地層中 ( 帶樁頭) ,裝砂袋從套管中 放入地基、 撥出套管,則砂袋便留 在軟土中,砂袋上端留有 30 cm 左右余長,以便埋入地基表面鋪設的砂墊層中,利 於排水,砂墊層厚度一般為 0.5 m~ 0.8 m,在軟土地基沉降的過程中能使砂墊層始終露出原地面,保證地下水通過砂井及砂墊層順利排出,加快軟土排水固結,提高地基應力 。石灰樁的施工方法同砂井,只是打好孔後立即在孔內混入粗砂與生石灰塊的混合物,達到吸干水分,加快固結,提高土層承載力,穩定地層的目的。
2.2.6 塑料排水板法
將帶狀的塑料板由專用插板機插入地基中 ,然後路基填土加 荷時,使地下孔隙水經塑料板芯從溝槽排出 , 從而加 速固結,提高地基承載力,實質上是以塑料排水取代砂井。其結構由塑料芯板( 聚乙烯或聚氯乙烯) 和外包濾膜( 滌綸或合成纖維無紡布)組成, 這種方法施工速度快、質量穩定 經濟省力,施工時對地基的擾動小,透水性較好。此法已漸漸得到大范圍推廣及使用。
2.2.7 土工合成材料加固法
隨著我國的化纖及塑料工業的迅速發展,高強度的土工合成材料也逐漸用於公路路堤的軟土地基加固處理。它是橫向鋪設在路堤底部( 地基表面) 的砂墊層中,能承受較大的拉力,使地基在外荷載作用下不致向兩旁隆起,達到穩定路基的目的。加固地基的土工合成材料主要有土工布和土工格柵。土工布分為編織土工布和無紡土工布,編織土工布一般以聚乙烯、 聚氯乙烯和聚丙烯為原料的編絲布。具有重量輕、強度高、延伸率少、價格低、滲透性強、整體性好等特點。而無紡布則是以絛綸、丙綸聚酯為原料的纖維,採用 粘合劑高壓粘合而成,具有耐久性好、滲透性強、強度高、整體性好等特點。土工格柵是以高強度聚乙烯、聚丙烯塑料聚合物經熱加工並拉伸成網 格狀的土工材料,有單向和雙向兩種格柵,同樣具備了 強度高、施工簡便等特點。一般以單向格柵加固較多,特殊地方採用雙向 格柵( 因雙向 格柵價格較高) 。其功能就是通過土工布或土工格柵自身的抗拉力產生穩定力矩,使地基整體受力均勻,從而達到加固地基的目的。
施工方法: 清除原地面的雜物,鋪設一層 15 cm~ 20 cm 的砂墊層,找平地面,履帶推土機初步碾壓,根據路基的設計寬度鋪設土工布或土工格柵,將其人工拉緊崩直,然後用 竹釘 ( 20 cm長) 由 中間向兩側將其固定在地面上,再依次鋪設第二層砂墊層( 厚度約 25 cm ) 後,繼續第二層土工布或土工格柵的鋪設施工。第一層與第二層土工布 ( 或土工格柵) 應錯開覆蓋搭接 0.5 m 以上。
2.2.8 綜合加固措施
以上是處理軟土地基常用的幾種方法,我們要根據所處的環境及條件選擇最適宜的方法來處理軟土地基,才會達到理想的效果。為了使軟土路基能夠得到更好的處理,並如何使其達到固結較快的效果較佳。常常將上述幾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如砂井( 或袋裝砂井或塑料排水板) 與反壓護道並用;砂井( 或袋裝砂井或塑料排水板) 與土工合成材料並用;砂墊層與反壓護道並用;甚至將砂井( 或袋裝砂井或塑料排水板) 與土工合成材料、壓 護道三者同時使用進行地基加固,確保公路路堤的穩定性。
4. 軟土地基處理常用哪些方法各使用的條件是什麼
1、強夯法處理。強夯法是利用重錘自由落下的巨大沖力能所產生地沖擊波反復夯擊地基土,將夯面以下一定深度地土層夯實,以提高地基的承載力和土體的穩定性,降低壓縮性。由於夯擊能力大,加固深度也大。對於一般的軟土地基加固有著良好的效果。現在常用的強夯技術加固軟土地基的方法有:擠密碎石樁加夯法、砂樁加夯法、真空/堆載預壓加強夯、強夯碎石墩。
2、粉煤灰應用法。粉煤灰具有容量小,滲透性好,有較高的靜力抗剪強度,較低的壓縮性,與石灰等鹼性物質產生水化反應後產生凝硬性。根據軟土地基存在的弱點,利用粉煤灰可處理軟土地基。粉煤灰應用的主要有二灰樁,粉煤灰混凝土樁,粉煤灰固結樁等,與土體形成復合地基加固深層軟土地基。
2.1二灰樁法。(1)以粉煤灰為主的二灰樁,主要是對軟土地基產生擠密和置換作用。用於軟土地基加固時,使復合地基承載力較天然地基承載力提高了142%,樁間土承載力提高了46%.(2)以石灰為主的石灰—粉煤灰樁,配比為粉煤灰:生石灰=3:7-1:9,主要對地基產生置換,成孔擠密,膨脹擠密,脫水擠密和膠凝作用。
2.2粉煤灰固結樁。在軟土地基中採用粉煤灰固結樁,具有成型可靠,形狀任意選擇,造價低廉,改良地基的效果好,抗變形能力強,樁體密實度高等優點。粉煤灰固結樁由粉煤灰,石膏,水泥加水而成,加壓注入尼龍袋中,擠密周圍土體,必要注漿管可上下反復二次壓漿,尼龍袋具有模板,過濾脫水,加壓和增強等作用,由於灌注加壓排水措施,尼龍袋微孔在灰漿向外滲出的過程中,水只能向外滲,並被隔離在袋外,形成固結硬化均勻的樁體。
2.3粉煤灰混凝土樁。粉煤灰混凝土樁由粉煤灰,碎石,中粗砂和水泥組成,在軟土地區採用鑽孔壓漿工藝施工粉煤灰混凝土樁時,必須使混凝土的塌落度達到140-180mm,且碎石最大粒徑為1-3cm,為保證樁身強度和降低成本,摻入35%-45%中粗砂作為細骨料。粉煤灰樁和樁間土一起通過鋪設在其上的褥墊層形成復合地基,其承載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可調性,沉降變形小,造價低。加入粉煤灰後,使樁體具有明顯的後期強度。根據其樁身強度較高的特點,在軟土地基中採用就可得到更高的承載力。
3、水泥土粉噴樁法。粉噴樁與周圍的土體形成復合地基,與土體結合緊密,承載能力較大,其樁體上存在應力集中現象,大部分荷載由樁體承擔,樁間土上的應力相應的減少,使復合地基承載力較原土層有所提高,沉降量有所降低。採用該法加固軟土地基時,水泥粉具有較大的吸水,發熱和膨脹作用,對樁間土起到一定的加固作用,同樣提高復合地基的強度。
在利用水泥土粉噴樁加固軟土地基時,需考慮各種因素對加固強度的影響:①要以水泥粉為加固料,其強度最高;②攪拌時間為2min時就可以達到最佳的攪拌效果,若攪拌時間太長,強度會有所降低,若攪拌的時間未達到2min時,強度會很低;③置換率越高,強度越高,而隨著齡期的增加,強度大致呈線性增加;④當含水量為某值時,樁體的強度達到最高,一般樁體的需水量為4kg/m.
4、振沖法。在軟土地基中應用振沖法,就是在地基中嵌入一根根砂石樁柱,形成一種復合地基,這種地基的承載力標准應根據現場復合地基荷載試驗確定。振沖法就是利用振沖器的振動力和水沖作用形成連續的孔洞,直至設計的加固深度。
5、渣土樁法。在加固過程中,由於重錘的沖擊能造成一系列壓縮波,使土體內出現排水網路,土的滲透性驟然增大,孔隙水迅速排出,孔隙壓力很快消散,從而產生瞬時沉降,使土體壓密,強度提高;同時重錘的沖擊作用使填料向夯擊方向和側向擠密,從而對其周圍的土體產生擠密加固作用,形成一個自內向外的擠密圈。在擠密過程中,周圍土體的孔隙水壓力隨之增高,形成超靜孔隙水壓力。根據巴倫固結原理因為固結時間與排水距離的平方成正比,所以,增加排水途徑,縮短排水距離,才能加速軟土固結,提高地基承載力。加固柱體本身與軟基有不同強度,它既是軟土固結的排水體,又是基礎的渣土樁。渣土樁和擠密後的地基土共同組成復合地基,從而提高地基強度並減小地基變形。
6、排水固結法。目前公路軟基的處理要綜合考慮經濟適用、穩妥可行、施工簡便的方法。首選是排水固結,它通過在軟土地基設置的豎向排水體,改變原有地基的邊界條件,增加孔隙水的排除途徑,大大縮短了固結時間,一般採用袋裝砂井和塑料排水板配合砂墊層來達到上述目的。
7、復合地基處理法。復合地基是用專門機械將固化劑、水泥、石灰或摻加粉煤灰單一的或混合物噴出後,在地基深處就地與軟土強制攪拌,利用固化劑和軟土間發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學作用,在原地基中形成強度、剛度較大的加固樁體,同時也使樁周土體性質得到改善,使樁體與樁間土體形成復合地基共同承擔外部荷載,可實現穩定條件下的快速填土。這些加固土樁,不考慮加固土樁加快地基的排水固結速度和對地基的擠密作用,僅考慮樁的置換作用、應力集中效應,進而減少總沉降量。加固土樁按施工劃分有拌和法和粉噴法。以上內容由安通廠房網整理提供。
5. 「軟基」處理有幾種方法
施工現場常用處理軟土路基方法
在施工中經常碰到的情況多數不是軟土地基,因為如果有軟土地基一般情況在設計時應該根據地質資料,提出處理方法。多數情況是有局部地段地質情況和原來設計不同,出現局部地基承載力達不到設計要求,或者由於局部地段含水量過大(原有排水系統不暢,原有地基土質滲水性不好)造成地基軟彈(翻漿,彈簧土地段)。根據出現的這些情況一般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1、換填。這是最常用的方法。這種方法最大有效處理深度3米。採用人工或機械挖除路堤下全部軟土,換填強度較高的粘性土或砂、礫、卵石、片石等滲水性材料。換填的深度要根據承載力確定。
2、拋石填築。就是在有軟土或彈簧土以及有積水的路段填石頭,填石的高度以露出要處理的路段原有土層(或積水)高度為宜。在填石的過程中注意一定要用推土機把石塊壓實,不能出現軟彈現象。然後再填築土方。
3、盲溝。就是在要處理的路段根據要處理的路段的長度,在橫向或縱向挖盲溝,盲溝通常用滲水性大孔隙填料或片石砌築而成。也可以填入不同級配的石塊起到排水的功能。注意盲溝的出口要與排水溝連接,以便把路基中的水排出路基。
4、排水砂墊層。排水砂墊層是在路堤底部地面上鋪設一層砂層,作用是在軟土頂面增加一個排水面,在填土的過程中,荷載逐漸增加,促使軟土地基排水固結滲出的水就可以從砂墊層中排走。為確保砂墊層能通暢排水,要採用滲水性良好的材料。砂墊層一般的厚度為0.6~1.0米。為了保證砂墊層的滲水作用,在砂墊層上應該填一層粘性土封住水不讓水返上路基。在路基兩側要修好排水溝,通過砂墊層滲出的水通過排水溝排出路基外,保持路基的穩定。
5、石灰淺坑法。由於粘性土含水量影響,施工中經常出現"彈簧土"松軟現象。一般較輕的可以採用挖土曬干,敲碎回填的方法:"石灰淺坑法"可以用於各種不同面積的路段(就是說大面積可以使用,小面積也可以使用)。具體做法是:挖40~50cm方形或圓形,深一般1m上下的坑,清除坑內的滲水(最好挖好坑後,第二天清除滲水),放入深為坑深1/3的生石灰,即可回填碾壓。坑的行距和坑距在輕度彈簧路段為5~6m,在嚴重彈簧路段為3~4m。
軟基處理廣泛地應用在我國沿海及內地。例如:天津、連雲港、上海、杭州、寧波、溫州、福州、廈門、湛江,廣州等沿海地區,以及昆明、武漢、南京等內地地區。特別是填海的一些地區,一般建築前都需要進行勘測,然後進行軟基處理,否則存在很大的風險和後患。
6. 路基軟基處理的常用方法有哪幾種
深層軟基處理:1、袋裝砂井法;2、擠密砂樁法;3、振沖碎石樁法;4、粉噴樁。淺層軟基處理:1、加固路基法;2、換填墊層法;3、排水固結法;4、表層排水法;5、化學加固法。除了上述軟土路基處理方法外,比較常用的還有樁基、沉井、側向約束法、反壓護道法。
方法介紹
1、排水固結法:在軟土地基上加壓並配合內部排水,加速軟土地基的排水,加快軟土固結的處理方法稱為排水固結法。適用於處理各類淤泥、淤泥質黏土及沖填等飽和黏性土地基。
2、換填墊層法:當軟弱土層厚度不很大時,可將路基面以下處理范圍內的軟弱土層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後換填強度較大的土或其它穩定性能好、無侵蝕性的材料(通常是滲水性好的中粗砂)稱為換填或墊層法。
3、加固路基法:通過在路基中埋入高強度、大韌性的土工聚合物、拉筋、受力桿件或柴(木)梢排等方法加強路基的自身強度,增加抵抗地基變形沉降的能力。適用於軟弱岩體、土體中的路堤與路塹。
7. 地基基礎穩定性驗算包括哪幾方面
地基基礎穩定性驗算包括:地基承載力驗算、持力層承載力驗算、軟弱下卧層驗算、抗傾覆驗算、抗滑移驗算。
地基基礎穩定性驗算應符合下列規定:
1、所有建築物的地基計算均應滿足承載力計算的有關規定。
2、設計等級為甲級、乙級的建築物,均應按地基變形設計。
3、設計等級為丙級的建築物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作變形驗算
4、對經常受水平荷載作用的高層建築、高聳結構和擋土牆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邊坡附近的建(構)築物,尚應驗算其穩定性。
5、基坑工程應進行穩定性驗算。
6、建築地下室或地下構築物存在上浮問題時,尚應進行抗浮驗算。
(7)軟土地基穩定性分析方法有哪幾種擴展閱讀
地基基礎穩定性問題原因:
1、濕陷性黃土地基被水浸濕下沉。
2、膨脹土地基幹濕變形。
3、季節性凍土的凍害——土的凍脹、融陷特性。土顆粒凍結時,發生體積膨脹隆起成丘。
4、房屋建築在軟土地基上,因土質不均勻、房屋體形復雜、上部結構荷載差異大,造成基礎的不均勻沉降,在上部結構相應部位會發生開裂或其他破壞現象。
5、房屋高差產生沉降差。房屋立面高度差異較大且連為一體,房高部分地基有較大的沉降,低層部分沉降小,使靠近高層的低層牆體上出現局部傾斜,縱牆上出現斜裂縫。
6、雜填土層地基下沉。雜填土主要出現在一些古老的城市和工礦區,由於人們長期生活居住和生產活動,常常在地面低窪處任意堆積著一定厚度的雜填土。
7、因設計、施工、使用的考慮不周和管理不善使地基基礎及上部結構發生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