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急急急!!!詩歌語言賞析的方法有哪些
詩詞鑒賞的主要方法有
一、 煉字型
1、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2、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3、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4、答題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②解釋該字在句中的語表義和語里義;③展開聯想和想像,把這個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句中描摹景象;④點出該字表達了什麼感情或烘託了怎樣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 ①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②從「情」和「景」的角度對某首詩或詞作一賞析。
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詩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託的情感,抓住物與志的「契合點」。
4、答題模式:①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②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③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能用兩個雙音節形容詞概括出來,如:雄渾壯闊、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凄愴等;④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麼樣的啟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問方式:這句詩好在哪裡?
2、提問變體:這句詩有什麼含義和作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3、解答分析:一句詩可能是寫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寫人的。寫人的方法包括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等。理解一句詩一定要聯繫上下句並結合全詩進行。
4、答題模式:①闡明語表義,有時要發掘它的深層意思;②分析詩句在寫景或抒情或寫人方面的表達作用。③簡要說明藝術效果。
四、分析語言特色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 提問變體:①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 ②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3、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這類題要求學生最好能知人論事,因為不同的作者語言風格不一樣,如李白雄渾飄逸而杜甫則是沉鬱頓挫。但有時候我們不熟悉作者也可以從詩中讀出語言風格,有的曉暢明快,有的民歌風味十足等等。
4、答題模式:①用一兩個詞或一兩句話,准確點明語言特色(簡練傳神、凝練沉鬱、入木三分、煉字精巧、一字傳神、對仗工穩、語近情遙、庄諧俱見……);②結合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③闡述詩中用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五、分析主旨型題
1、提問方式: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主旨?
2、提問變體:請分析某句詩蘊含了作者當時何種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⑵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⑶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⑷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4、答題模式:①分析具體詩句寫了什麼;②抒發了什麼情感,暗寓了什麼。
六、分析技巧型題
1、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提問變體: ①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②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確答題,首先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其次,要對詩句進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題模式:①准確地指出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修辭手法:正反對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擬、誇張得體等。表現手法:襯托、對比、虛實、大小等);②結合詩句分析,何以見得是用了這種手法;③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旨意。
七、分析構思(結構思路)型
1、提問方法:這首詩是怎樣構思的?
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構思之妙。
3、解答分析:詩歌思有路,一首詩句與句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那麼,分析詩的結構思路,必須把握詩句的關系。有的詩先寫景後抒情,有的先敘事後抒情,還有鋪墊、過渡、烘托、起承轉合之說。
4、答題模式:①概述詩句的內容。②揭示詩句之間的聯系。③指出這種構思傳達出什麼思想感情。採納一下謝謝
② 語言賞析的方法
各種文體,如說明文,記敘文有不同的方法。下面介紹一種:
語言賞析和寫作方法分析
語言賞析和寫作方法分析,是語文中考中的重要考點。提高語言賞析能力和理解、把握文章寫作方法的能力,是語文復習備考中非常重要的內容。
一、賞析語言的技巧
語言賞析主要是指欣賞、品味文章中優美、精闢的詞句,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怎樣進行語言賞析呢?
第一,要了解不同文體的語言特點。一般來說,實用文體如記敘文的語言生動、形象,說明文的語言簡潔、准確,而議論文的語言精練、縝密。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又各具風格,如散文的語言優美動人;詩歌的語言凝練、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小說的語言傳神、富有個性化的魅力;戲劇的語言則圍繞矛盾沖突,扣人心弦……把握住不同文體的不同語言特點,就為准確地進行語言賞析作了很好的知識儲備和基礎鋪墊。
第二,要掌握不同文體的語言所起的作用。議論文和說明文的語言都講究「准確」,但是說明文中的語言准確,是為了更好地突出被說明對象的特徵;而議論文中的語言准確,是為了突出觀點的正確,論據的有力,使論證更符合邏輯。散文和詩歌的語言都講究凝練,但是詩歌則要求更高,「添一字則多,減一字則少」,且要求語言鏗鏘,音韻和諧,讀來朗朗上口,具有音樂美的特色。
第三,要把握語言賞析的切入點。語言賞析大致有以下幾種切入點:1.抓關鍵詞。關鍵詞主要指在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特別是動詞、形容詞的巧妙使用,能夠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點或特徵。2.抓主旨句。主旨句或點明中心,或總結全文,或說明事理,或表達感悟,在文章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3.抓修辭句。主要指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這是最常用的語言賞析切入點。如排比句的氣勢磅礴,比喻句、擬人句的生動形象,反問句的發人深思等。4.抓感情或含義深刻句。主要指文中具有強烈感情色彩和深刻含義的句子。它們在文中往往起到畫龍點睛、揭示中心或升華主題的作用。
第四,要掌握語言賞析的命題方式和語言賞析常用的術語。語言賞析類的試題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不指定語句,任同學們在文中自選。這類試題充分尊重考生對語言的獨特感受,極具開放性和靈活性。一般要選擇句式比較簡單、特點鮮明、自己有話可說的句子。另一種是指定語段、語句讓考生賞析。答這類題一定要聯繫上下文,圍繞文章的中心回答問題,切不可斷章取義或作孤立的分析。有時候,指定賞析的語句會有多個答題點,需要從幾個角度進行賞析,答題時要考慮周全。
進行語言賞析的術語有很多,如:簡潔准確、生動傳神、優美感人、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內涵豐富、富有文采、風趣幽默、感染力強、典雅、活潑、凝練、樸素,等等,復習中要注意積累一些有關的術語。做語言賞析類試題時,答案的表述也有一定的套路。比如答「喜歡語句的原因」時,常用「第一……第二……第三……」這種形式來呈現賞析語言的思路和答題的不同角度;還可以用「我認為語言運用好的原因是……」作語言賞析的開頭。
二、分析寫作方法的技巧
寫作方法是文章表情達意、陳述觀點、說明事物的表現形式。常用的表達方式有五種: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以記敘、說明、議論為主的文章又分別構成了不同的文體,即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根據描寫的角度不同,描寫可分為正面描寫(直接描寫)和側面描寫(間接描寫);根據描寫的內容不同,描寫可分為人物描寫、景物描寫等,人物描寫中又有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等。抒情分為議論性抒情、描寫性抒情、敘述性抒情,等等。
常見的寫作手法主要有欲揚先抑、欲抑先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設置懸念、正反對比、襯托渲染、鋪墊照應(呼應)、象徵手法、以小見大,等等。這些寫作手法常用於記敘類文章或文學作品中。欲揚先抑、欲抑先揚的寫法往往使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設置懸念往往使文章引人入勝;正反對比常常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發展變化、主要特點;襯托渲染常用來表現環境、營造氛圍、抒發感情、突出主體;鋪墊照應常使文章結構渾然一體,水到渠成;象徵手法常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以小見大常是從小處著手,反映出深刻的大主題……每一種寫作手法在具體的文章中作用不同,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為文章的中心和主旨服務的。
說明文的寫作手法,還包括說明的方法。常用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舉例子、打比方、分類別、列數字、作比較,等等。不管採用什麼樣的說明方法,目的都是為了揭示事物的特徵。
議論文的寫作手法,還包括論證的方法。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運用不同的論證方法,都是為了證明文章的中心論點或分論點,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
中考中遇到考查分析寫作方法這一類試題時,同學們應該怎樣應對呢?
首先要學會歸類定位。歸類即應准確地弄清楚考的是哪一種文體的寫作手法;定位是在歸類的基礎上確定類別中的寫作手法具體的種類和所起的作用。比如一看考的是散文(中考中現代文閱讀幾乎離不開散文,這應引起同學們的高度重視),腦子里要馬上呈現出散文所常用的寫作手法及其作用。
其次,要用整體和局部相結合的思維方式考慮答題。一般來說,文學作品的寫作手法多從整體上考查;而實用文體如說明文、議論文則多從局部考查,有時會從某幾個段落、某幾個句子來設置考題。答題時,同學們一定要整體把握閱讀內容,謹防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再次,從審題上看,要善於抓題干中的標志性詞語。例如,文學作品設置題目時會常常出現「照應(呼應)」、「鋪墊」、「對比」等字眼,而說明文或議論文的題干中則會提示或暗示你「採用的說明方法」或「使用的論證方法」,這是答題時不可忽略的重要信息。
③ 語言賞析的方法
1、抓關鍵詞語賞析。
很多重點句的含義,往往是通過一、二個動詞、形容詞、副詞、數量詞等關鍵詞語傳遞出來的。抓住句中關鍵詞語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種賞析句子的方法。
2、從修辭的角度賞析。
修辭手法的運用,能使句子表達的意思更形象、生動、傳神。 修辭常見的有八種(即比喻、比擬、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它們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3、從結構作用的角度賞析。
一個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有承上啟下、前後呼應、總結上文或總結全文等。我們應該抓住總領句、過渡句、總結句分析其在結構上的作用。
4、從寫作藝術手法的角度賞析。
藝術手法是作家在創作中為塑造藝術形象,表達審美情感時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手段,如襯托、對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聯想、想像、象徵等。
5、從句式特點入手賞析。
常見的句式特點有:長短句結合、句子對仗工整、雙重否定句.排比句、反問句、倒裝句等。
6、把握內容及思想情感。
准確把握內容及思想情感 每個句子本身都可提煉出一定的內容,也有的飽含作者的某種思想情感。在賞析句子的答案中,內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④ 如何從語言 寫作手法 構思的角度分析文章
如何寫出出色精彩的好文章:1、好的文章源於生活,寫你的所見、所聞;寫你的親身體會;寫出你的真情實感,這樣的文章,才會生動感人。
2、寫作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但面對當今的教育,你不妨學會一些技巧。比如,平時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開頭及結尾。以備用之。
3、多讀書,用心讀,學會借鑒。好的文章、好詞、好句,學會積累。
4、確立新穎、獨特的文章標題。有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堅持寫日記,既能練筆,又積累了素材。
6、學會引用名人名言,引用仙人的詩詞歌賦,使你的文章更加有說服力。
7、好詞好句的用法,好詞好句用在文章中,能給你的文章增添色彩,並使文章得以升華。但要恰到好處,不宜過多,過多會顯得華而不實。
8、學會套用,即變通的能力,以不變應萬變 。
9、接近大自然,節假期走出去,見多才能識廣。
10、接近大自然還能使您收集的素材更加豐富多彩。
⑤ 如何賞析文章的語言特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一、從用詞方面。尋求句子中富有表現力的詞,比如動詞、形容詞、疊詞、象聲詞等等。抓住句中關鍵詞語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種賞析句子的方法。
二、從句式的角度分析。比如運用短句,或者長短句的結合運用,都是句子的語言特點。「凄風,苦雨,天昏,地暗。」這句話就是運用了短句的方式,語言簡潔明快,富有節奏感。這就是這句話的語言特色。
「滅了,風中的蠟燭;僵了,井底的青蛙;倒了,泥塑的菩薩。」這就是長短句,它的語言特點就是自有活潑,生動感人,既整齊和諧,又富有變化。
三、從手法的角度分析。手法包括修辭手法、各種表現手法、各種表達方式,常見的語言作用就是:生動活潑、音律和諧、增強氣勢、風趣幽默等等。
四、可以從文章語言的整體的風格角度來賞析。每一體裁的文章,它的語言的運用是不同的,比如散文,它的語言是生動形象、朴實自然、清新明快的;比如一些諷刺類文章,它的語言風格是風趣幽默、誇張諷刺、富有表現力的;而在說明文中,語言是科學簡明、准確形象、平時自然的;而一些哲理性文章,都是含蓄深沉的。
(5)語言構思角度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語言特色即文章語言的特點,泛指一切語言相別於其它語言的風格特點。文化背景和情境的不同,使被選用的交流方式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就是語言特色形成的基礎。
語言特點常用詞:
1,記敘文: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等。
2,說明文:准確、簡潔、富有表現力、生動活潑、概括、具體、簡潔、豐腴、精練、詳略得當、平易朴實、幽默風趣、當然還有科學嚴謹等。
3,議論文:條理清晰、結構嚴謹、具有說服力等。
4,詩歌:語言新穎,不落俗套、質朴,真切深刻而又平易近人,直接而明朗、絢麗、含蓄、干凈利落,言簡意賅、豪放飄逸,熱情奔放,氣勢磅礴等。
5,散文:有散中見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語言具有樸素、自然、流暢、簡凈、具有感染力等
小說:簡練、舒暢等。
⑥ 怎樣從語言運用的角度分析句子的表達效果
關於句子的含義,要注意以下幾點(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是指首先要注意從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其次要注意分析對本句的語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幹與枝葉成分,尤其要注意枝葉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與上下文的句子之間的關系。一般說來,句子間的相互關系有:指代(復指)、總分(分總)、說明、擴展(含闡述、解說)、比較、呼應等。如果是復句,其一般強調的重點是後半部分,那麼就應該在此處著重揣摩。 「三想到」,一些句子的含義有時比較深奧,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一想到」是其可能採用了某種修辭手法或者某種表現手法(如果是比喻,則應該找到本句中的本體,是說明生動形象的本體的什麼特點呢,還是化抽象為具體來說明什麼道理;如果是象徵,則應先找出其象徵的對象是什麼,其含蓄而形象地顯示了對象的什麼特點)。「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結構上具有某種特殊的功能(總結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啟下)、「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語句,有時受文章寫作背景和思想內容的制約,給人以撲朔迷離之感,這時僅*上下文難以理解句子的含義,還需結合文章的時代背景、主題等內容加以理解。 二、關於句子的表達作用 關於句子的作用,應該注意從兩個方面來加以思考:思想內容上與結構上。 第一個方面:思想內容上:①聯系本句的含義。②突出(強調)上下文的什麼內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聯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論點、特徵)與作者的態度、感情。④注意是否運用了某種修辭或者表現手法,如果運用,一定要注意其表達效果。 例如:1.比喻 比喻要貼切,必須有相似點。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越明顯,越突出,比喻就越貼切。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麼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創造宣言 (節錄) 陶行知[注] 創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讓我們接過來,繼續創造。 宗教家創造出神來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別人創造的現成之神來崇拜。戀愛無上主義者造出愛人來崇拜。美術家如羅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創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們的神,是我們的石像,是我們的愛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苦創造出醜惡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敗,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敗。倘苦活人之塑像是由於集體的創造,而不是個人的創造,那麼這成功失敗也是屬於集體,而不是僅僅屬於個人。在一個集體當中,每一個活人之塑像,是這個人來一刀,那個人來一刀,有時是萬刀齊發,倘使刀法不合於交響曲之節奏,那便處處是傷痕,而難以成為真善美之活塑像。 教育者也要創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點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刀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 有人說:環境太平凡了,不能創造。平凡無過於一張白紙,八大山人揮毫畫他幾筆,便成為一幅名貴的傑作。平凡也無過於一塊石頭,到了米開朗基羅的手裡,可以成為不朽的塑像。 有人說:生活太單調了,不能創造。單調無過於坐監牢,但是就在監牢中,產生了《易經》之卦辭,產生了《正產歌》。單調又無過於沙漠了,而雷賽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蘇伊士運河,把地中海與紅海貫通起來。 可見平凡單調,只是懶惰者之遁辭,既已不平凡不單調了,又何須乎創造。我們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單調上造出不單調。 有人說:年紀太小,不能創造,見著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當你把莫扎特、愛迪生及沖破父親數學層層封鎖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給他看,他又只好啞口無言了。 有人說:我是太無能了,不能創造。可是魯鈍的曾參,傳了孔子的道統;不識字的惠能傳了黃梅的教義。惠能說:「下下人有上上智。」我們豈可以自暴自棄呢!可見,無能也是借口。 有人說: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等死而已,不能創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絕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說:沒有勇氣,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走出來,選出來的。這只是一半真理;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能開出一條生路。 所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著創造之路邁進吧! 創造之神,你回來呀!只要你肯回來,我們願意把一切——我們的汗,我們的血,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都獻給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22第四自然段中說「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萬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這里所用的幾個比喻分別比喻什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像」比喻眾多教育對象。「萬龍點睛」比喻使眾多教育對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當,可能使眾多受教育者被毀;教育方法得當,可以使眾多受教育者成才。」 初步分析,可以擬出這樣幾個比喻:刀法、萬象、萬象同毀、萬龍點睛。由此可以推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象」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萬象同毀」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被毀;「萬龍點睛」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成才。《創造宣言》第24題A項問:「『合於交響曲之節奏』,是說集體創作活人之塑像應遵循相互合作與協調原理」是否正確?用「交響曲之合奏」比喻集體創作的「合作與協調」,相似點很一致,十分合理。 《門》的第23題的第1小題,要求說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對比喻句的理解。這句話是說明人與動物的區別:成群牧放的馬既無隱秘可言,又無獨立天地;而人有思想感情,有隱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獨立的天地。 2.擬人 :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如果在人稱上將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而且有顯得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 1993年高考《青菜》第30題:(1)這篇短文是用第幾人稱寫青菜的?(2)這種寫法對內容的表達起什麼作用?(3)文中哪些語句用這種人稱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稱表述更好的效果?此題考的也是擬人手法的作用。用第二人稱的寫法,起的是擬人化作用,便於直接對青菜抒發自己的贊美之情。 3.襯托 :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襯,烘托出主體事物什麼特點或者烘托出所要表達的某種感情。(襯托有主次之分,對比沒有主次之分) 痛哭和珍 石評梅 慘淡庄嚴的禮堂,供滿了鮮花,掛滿了素聯,這裡面也充滿了冷森,充滿了凄傷,充滿了同情,充滿了激昂:多少不相識的朋友們都掬著眼淚,來到這里吊你,哭你!看那滲透了鮮血的血衣。 四圍都是哀聲,似乎有萬斤重閘壓著不能呼吸,燭光照看你的遺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頭來。和珍!誰都稱你作烈士,誰都贊揚你死的光榮,然而我只痛恨,只傷心,這黑暗崎嶇的旅途誰來導領?多少偉大的工程憑誰來完成?況且家中尚有未終養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養。 不幸,這些願望都毀滅在砰然一聲的衛士手中! 當偕行社同學公祭你時,她們的哀號,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這樣輕易撒手離開了她們,在這虎威抖擻,豺狼得意的時候。一直是同患難,同甘苦,同受驚恐,同遭摧殘,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駙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請願,同在搶林彈雨中扎掙,同在血泊屍堆上逃命;然而她們都負傷生還,只有你,只有你是慘被屠殺!她們跟著活潑微笑的你出校,她們迎著血跡模糊的你歸來,她們怎能不痛哭戰線上倒斃的勇士,她們怎能不痛哭戰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領! 和珍!我不願意你想起我,我只是萬千朋友中一個認識的朋友,然而我永遠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勞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給與我的熱力和溫情。 現在夜已深了,你的靈前大概也綠燈慘慘,陰氣沉沉的靜寂無人,這是你的屍骸在女師大最後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靜的睡吧!不要再聽了她們的哭聲而傷心!明天她們送靈到善果寺時,我不去執紼了,我怕那悲涼的軍樂,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剎,我更怕街市上灰塵中那些蠕動的東西。他們比什麼都蠢,他們比什麼都可憐,他們比什麼都殘忍,他們整個都充滿了奴氣。當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經過他們面前,觸入他們眼簾時,他們一面瞧著熱鬧,一面悄悄地低聲咒罵你「活該」!他們說:「本來女學生起什麼哄,請什麼願,亡國有什麼相干?」雖然我們不要求人們的同情,不過這些寒心冷骨的話,我終於不敢聽,不敢聞。自你死後,自這大屠殺閉幕後,我早已丟失了,嚇跑了,自己終於不知道竟究去了哪裡。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門走到石駙馬大街時,你記得不要回頭。你一直向前去吧,披著你的散發,滴著你的鮮血,忍痛離開這充滿殘殺、充滿恐怖、充滿豺狼的人間吧!和珍,夢!噩夢!想不到最短時期中,匆匆草草了結了你的一生!然而我們不幸的生存者,連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蟲豸殘殺,還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誰來痛哭憑吊齒殘下的我們? 三月甘五赴和珍追悼會歸來之夜中寫。 19.作者在痛哭和珍時,也寫到自己。她是怎樣寫自己的?這樣寫有什麼作用?(4分) 答: 本題考的是對作品的鑒賞,體會對比的用法及作用。答案為作者寫了自己的渺小,寫自己「早已丟失了嚇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襯托出和珍的偉大,以自己的膽怯襯托出和珍的英勇無畏。 《報秋》第28題:「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寫自己種太陽花的經歷,這樣寫有什麼作用?」作者將「太陽花」和「玉簪花」對照比較,「太陽花」又名「死不了」,但「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而「玉簪花卻不同,從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長」。二者對比,反襯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強。 4.對比: 用什麼與什麼相成鮮明的對比,從而鮮明形象地表現事物(道理)的什麼特點,突出作者對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種感情。 痛哭和珍 石評梅 慘淡庄嚴的禮堂,供滿了鮮花,掛滿了素聯,這裡面也充滿了冷森,充滿了凄傷,充滿了同情,充滿了激昂:多少不相識的朋友們都掬著眼淚,來到這里吊你,哭你!看那滲透了鮮血的血衣。 四圍都是哀聲,似乎有萬斤重閘壓著不能呼吸,燭光照看你的遺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頭來。和珍!誰都稱你作烈士,誰都贊揚你死的光榮,然而我只痛恨,只傷心,這黑暗崎嶇的旅途誰來導領?多少偉大的工程憑誰來完成?況且家中尚有未終養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養。 不幸,這些願望都毀滅在砰然一聲的衛士手中! 當偕行社同學公祭你時,她們的哀號,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這樣輕易撒手離開了她們,在這虎威抖擻,豺狼得意的時候。一直是同患難,同甘苦,同受驚恐,同遭摧殘,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駙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請願,同在搶林彈雨中扎掙,同在血泊屍堆上逃命;然而她們都負傷生還,只有你,只有你是慘被屠殺!她們跟著活潑微笑的你出校,她們迎著血跡模糊的你歸來,她們怎能不痛哭戰線上倒斃的勇士,她們怎能不痛哭戰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領! 和珍!我不願意你想起我,我只是萬千朋友中一個認識的朋友,然而我永遠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勞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給與我的熱力和溫情。 現在夜已深了,你的靈前大概也綠燈慘慘,陰氣沉沉的靜寂無人,這是你的屍骸在女師大最後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靜的睡吧!不要再聽了她們的哭聲而傷心!明天她們送靈到善果寺時,我不去執紼了,我怕那悲涼的軍樂,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剎,我更怕街市上灰塵中那些蠕動的東西。他們比什麼都蠢,他們比什麼都可憐,他們比什麼都殘忍,他們整個都充滿了奴氣。當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經過他們面前,觸入他們眼簾時,他們一面瞧著熱鬧,一面悄悄地低聲咒罵你「活該」!他們說:「本來女學生起什麼哄,請什麼願,亡國有什麼相干?」雖然我們不要求人們的同情,不過這些寒心冷骨的話,我終於不敢聽,不敢聞。自你死後,自這大屠殺閉幕後,我早已丟失了,嚇跑了,自己終於不知道竟究去了哪裡。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門走到石駙馬大街時,你記得不要回頭。你一直向前去吧,披著你的散發,滴著你的鮮血,忍痛離開這充滿殘殺、充滿恐怖、充滿豺狼的人間吧!和珍,夢!噩夢!想不到最短時期中,匆匆草草了結了你的一生!然而我們不幸的生存者,連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蟲豸殘殺,還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誰來痛哭憑吊齒殘下的我們? 三月甘五赴和珍追悼會歸來之夜中寫。 19.作者在痛哭和珍時,也寫到自己。她是怎樣寫自己的?這樣寫有什麼作用?(4分) 答: 本題考的是對作品的鑒賞,體會對比的用法及作用。答案為作者寫了自己的渺小,寫自己「早已丟失了嚇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襯托出和珍的偉大,以自己的膽怯襯托出和珍的英勇無畏。 5.反復 :「反復」的作用就是強調、突出所重復的內容,表達作者什麼感情,升華主題。 報 秋 宗璞 似乎剛過完春節,什麼都還來不及干呢,已是長夏天氣,讓人懶洋洋的像只貓。一家人夏衣尚未打點好,猛然卻見玉簪花那雪白的圓鼓鼓的棒槌,從擁擠著的寬大的綠葉中探出頭來。我先是一驚,隨即悵然。這花一開,沒幾天便是立秋。以後便是處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過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麼得了! 這花的生命力極強,隨便種種,總會活的。不挑地方,不揀土壤,而且特別喜歡背陰處,把陽光讓給別人,很是謙讓。據說花瓣可以入葯。還有人來討那葉子,要搗爛了治腳氣。我說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種簪花精神罷。 我喜歡花,卻沒有侍弄花的閑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改邀名花居留,只有時要點草花種種。有一種太陽花又名死不了,開時五色繽紛,雜在草間很好看。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我們常這樣自嘲。 玉簪花卻不同,從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長。住後院月洞門小徑的兩旁,隨便移栽了幾個嫩芽,次年便是綠葉白花,點綴著夏末秋初的景緻。我的房門外有一小塊地,原有兩行花,現已形成一片,綠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隱約如綠波上的白帆,不知駛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葉中,會藏著一些小活物,嚇人一跳。玉簪花下卻總是干凈的。可能因氣味的原故,不容蟲豸近身。 花開有十幾朵,滿院便飄著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種清香。它的香比較強,似乎有點醒腦的作用。采幾朵放在養石子的水盆中,房間里便也飄散著香氣,讓人減少幾分懶洋洋,讓人心裡警惕著:秋來了。 秋是收獲的季節,我卻是兩手空空。一年、兩年過去了,總是在不安和焦慮中。怪誰呢,很難回答。 久居異鄉的兄長,業余喜好詩詞。前天寄來南宋詞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無拘無束無礙。 青史幾番春夢,紅塵多少奇才,不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我把「領取而今現在」一句反復吟哦,覺得這是一種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實不必深杯酒滿,不必小圃花開,只在心中領取,便得逍遙。 領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獲得的意思。那麼,領取秋,領取冬,領取四季,領取生活罷。 29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8分) (1)反復使用「便」字的好處是: (不超過26個字) (2)反復使用「領取」的好處是:(不超過26個字) 【答案】(1)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強調時光的飛逝。(2)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對點明本文主旨起到強化作用。 【分析】 第29題考查對文章表達技巧的初步鑒賞。能力層級為E級。 「便」字和「領取」一詞的分別連用,從修辭手法上講都是反復,但它們在這篇文章中的作用卻有所不同。 「便」字的連用,造成的是一種動感。副詞「便」,既可以表示在很短的時間以內,又可以表示前後事情緊接著。文章連用「便」字,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中間連標點符號都省略了,讀起來一氣貫通,好像一個個節氣從眼前飛速掠過,給人以時光飛逝的真切感受。這幾個「便」字確實用得巧妙。但我們對學生的要求只是初步的鑒賞能力,只要求能回答「緊湊地銜接」和「強調時光快」這兩點,意思對即可。 「領取」一詞的連用,造成的是一種氣勢,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從秋冬到四季,從四季到生活,對點明本文的主旨起到強化作用。「領取」表明作者一種面對現實的人生態度。「領取」而不是「索取」。只「領取自己那一份」,「只在心中領取」,便悠然自得,因為每時每刻,生活展示給我們的總有美好的一面,也總有自己應得的一分,只須及時領取就是了。而「索取」則不同,有追求不屬於自己那一份的意味,當追求不到時難免情緒波動,便不得逍遙。對於「領取」的詮釋,可能是見仁見智,當然不要學生作答。學生只要答出「鋪開擴大」和「強化主旨」兩點,意思對即可。 本文「便」字和「領取」的連用,正當文章緊要處,一個突出了時光的飛逝,與玉簪花報秋的警示作用密切相關;一個強化了主旨,讓人感悟「領取」的深義。確實有畫龍點睛之妙。 《報秋》第29題:「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1)反復使用『便』字的好處是。(2)反復使用『領取』的好處是。」這兩句都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做這類題,首先要從「語言形式的表達」上分析,那麼第(1)問的內容便是「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第(2)問便是「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其次就要分析「表達效果」,第(1)問暗含的意思是「強調時間的飛逝」,或「強調時間過得太快」。第(2)問則是「強化主旨」或「強化中心」、「深化主題」。學生做此類題往往重視「表達效果」,而忽視「語言形式的表達」,這是失分的原因。在這里,「反復」的作用就是強調、突出重點,升華主題。 6.排比 《創造宣言》第24題F項為判斷正誤題,「作者善於用排比的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說理效果和感染力。」這一說法正確,本文的確運用了大量的排比段,如第5、6、8、9、10段,以及排比句。《長城》第21題對歷史長城的評價,在第3、5、7段里也使用了三個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於:能表達強烈奔放的感情,增強語言的氣勢,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說理,可以把論點闡明得嚴密、透徹,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用排比敘事可以把事情敘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寫人可以把人物刻畫得細致深刻。 7.象徵 :象徵是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達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顯示了被象徵對象的什麼特點。 象徵是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門》第5段直接說明「門」是隱秘、迴避的象徵,是心靈躲避極樂的靜謐或悲傷的秘密搏鬥的象徵。理解了門的象徵意義,才能解答第21題「開門」和「關門」的象徵意義,才能解答第22題分析「玻璃門根本不是門」的原因。 第二個方面:結構上: 引起下文、設置懸念、為下文埋下伏筆、為全文渲染了某種氣氛。 照應前文、總結上文、與前文照應(呼應),使結構嚴謹。 承上啟下(概括上文某一內容,引起對下文的什麼內容的敘寫) 伏筆:在文章的前邊將下文要表現的人物或時間預先作出暗示,然後在相宜之處作呼應,使什麼的故事情節的發展合理,使讀者感到巧妙有趣。 照應:即後文對前文寫過的內容作補充、加深或者前文對將要出現的人物或時間預作暗示。作用是前後(首尾)呼應,使文章的結構更加嚴密,中心更加突出。 設置懸念:引起讀者對故事發展或者人物命運急切期待,從而引起下文。 三、明確句子所處的位置,把握其表達作用 (一)位於文章的開頭 1、點明主旨,領起下文。例如:吳唅《談骨氣》一文,第一段即獨句段:「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再如:余秋雨《都江堰》一文,第一段為:「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勵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2、設置懸念,吸引讀者。文章往往採用倒敘形式,以達到此目的。例如:魯迅的《祝福》一文,先寫祥林嫂死了,然後追憶祥林嫂生前的事。 楊崇德的《打工仔》先寫阿貴從深圳打工回來,變得闊綽,再一步步地揭開他致富的原因。學生們寫作文也往往先聲奪人,「叮鈴鈴……」急促的上課鈴響了,小王急急忙忙沖進教室。為何這樣匆忙,製造了懸念,吸引讀者讀下去,急於知道原因。 3、蓄勢(張本,鋪墊),奠定感情基調。 不直接點明觀點,而是為觀點的出現服務,引出觀點,或者為下文的敘事與抒情奠定感情基調。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為下文游荷塘做鋪墊,並為下文抒發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相交織的感情奠定基調。 再如:葉笛《星期日的公園》前一段是這樣的: 在一切煩躁之中,期待是最難忍受的東西了,在生活羈束之中,人們時常帶著一種煩躁,期待著星期天。 從愛情的呆板的愛撫和痴語,從同一生活滯澀,從一切精神抑壓的痛苦中,人們期待著一天的最後解脫。 你曾踽行於公園么? 星期天的公園是人類的生活的縮影。 …… 第一二自然段雖沒有寫到「星期日的公園」,但卻不可或缺,在文中的作用就是為後文寫「星期日的公園」作鋪墊(蓄墊、張本)。 4、點明思想感情變化的線索。 例如:楊朔《荔枝蜜》從「被蜜蜂蟄了一下,從小怕蜜蜂」到對蜜蜂「有好感」到「作者在夢中變成了一隻蜜蜂」,表明了作者的感情變化過程。 再如:金馬《螻蟻壯歌》從「曾長期瞧它們不起」到「不由得生了憐愛之情」到「生出敬慕的情感來」,表現了情感變化。文章的開頭就點明了情感變化的線索。 (二)位於文章的中間 1、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這一點在恩格斯寫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中格外突出。例如: 上一段講了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下一段的段首寫道:「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 再如:上一段講了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下一段的段首寫道:「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還有:「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嫉恨和最愛誣蔑的人。」 2、襯托作用。 在行文中,為了使敘述主體彰顯而談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襯托作用。 例如宗璞的《報秋》一文: 敘述的文體是玉簪花,但作者卻用了一大段來寫種太陽花的經歷,太陽花又名死不了,但我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這樣寫,正是為了反襯玉簪花生命力的頑強。 再如《生機勃勃的太陽花》一文: 主體是太陽花。但在太陽的炙烤下,寫到了其他花的形態「牽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無力,富貴的牡丹失去神采」,用這些花的萎靡不振,反襯太陽花的生機勃勃。 3、渲染,烘托氣氛。 在行文中,為了使主體更加突出而對環境等加以描寫,為人物的出場營造氣氛。例如袁建華的小說《嚴重問題》中的一段: 「會議進行到兩個小時,卡了殼了,偌大一個會議室煙霧騰騰,暖氣『噝兒噝兒』地叫得煩人。」 這段環境描寫烘托出了會議室里的沉悶氣氛,為下方有人打破這種僵局作鋪墊。再如魯迅《葯》中的一段景物描寫: 「微風早經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一絲發抖的聲音,在空氣中愈顫愈細,細到沒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 這段景物描寫,有力地渲染出墳場凄涼的氣氛。 (三)位於文章末尾 1、總結上文。議論文中往往在結尾部分。 2、呼應上文。前後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 3、點明主旨。升華感情,深化主題。 4、含蓄地表達主旨。往往是藉助象徵性的景物描寫。
⑦ 語法結構的分析方法有哪些
(1)替換法。把語言切分成若干單位,使用這種方法,主要用來切分語素。
(2)分布分析法。根據語言單位出現的語境(包括上下文)加以歸類。例如:分析「吃、喝、抽」等動詞。
(3)直接成分分析法。分布分析法考察語言單位的外部關系,直接成分分析法考察語言單位的內部結構。這種
分析法切分語段的層次。語言可以從大到小,層層切分,也可以先確定單位(語素或詞),層層歸納。
(4)變換分析法。用來說明語句之間的關系,如主動句與被動句、肯定句與否定句的關系等等;也可以用來說明形式相同而實際上有差異的語句。
結構主義語法學還有一些其他的分析方法。例如:把片語分為向心結構和離心結構。
向心結構中至少有一個直接成分跟整個片語的功能相同,如「新書」、「很好」;離心結構中所有的直接成分跟整個片語的功能都不相同,如「今天晴天」。德州 這種分析可以用來區分同形結構。例如「出租汽車」代表兩種不同的向心結構:一種是以「汽車」為核心(即通常所說的偏正結構),一種是以「出租」為核心(即通常所說的動賓結構)。
正因為單劃分層次還不能完全說明片語之間的內部關系,所以要區分向心結構和離心結構,同時又認為向心結構的核心可以有不同位置。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語言作為社會交際工具的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它的性質決定了語言的運用必然牽連到整個社會,牽連到每一個人。社會的變化發展推動了語言的發展,語言的變化發展又反過來折射出社會的變化發展。語言和思維是同勞動一起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產生的,其社會性幾乎可以說是與生俱來。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自然現象。過去有一些家把生物相比附,認為語言也要經歷生。老死的生物生命史的過程,於是斷定語言是一種自然現象,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語言雖然也有產生、發展和可能死亡的過程,但與生物的生、長老、死有本質的區別。生物的生、長、老、死是生物個體的可見的變易。一種語言分化為許多方言,或是演變為另一些語言,都是全社會的語言行為的逐漸的演變,語言的「死」與「活」,這是比喻的說法,只是說有這種可能性,能否變為現實,決定於具體的社會條件,決定於它是否為全社會服務,為人們所運用。語言是一種既不屬於基礎,也不屬於上層建築的特殊社會現象。所謂「特殊」,是說語言區別於其他社會現象的本質特點在於:語言是作為人們交際的工具、一視同仁地為全社會服務的,這種工具能使人們相互了解並調整他們在人類活動的一切范圍中的共同工作。
語言是一種符號,因為它能代表或指稱現實現象。
語言符號是由音、義的結合構成的。"音"是語言符號的物質表現形式,"義"是語言符號的內容,只有音和義相結合才能指稱現實現象,構成語言的符號。例如"人"這個符號,rén是它的語音形式,"會說話、用兩條腿走路、會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進行勞動"是和這個音結合在一起的意義,構成符號的內容。德州論壇音與義是語言符號的兩個"面",彼此依存,猶如一張紙有正反兩面,我們不能只要正面而不要反面,也不能只要反面而不要正面;語言符號的音義關系與此一樣,只有和特定意義相結合的聲音才能叫做語音,由特定語音表達出來的意義才能成為交際所需要的語義。
語言系統的組成規則主要表現為結構的層次性,就是說,語言是一種分層的裝置,可以從低到高、或者從下到上分出若干個層次,使音、義以及由音義相結合而組成的符號"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但每一種現象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間處於一種互相依存、彼此制約的關系之中,形成一個嚴密的系統。我們可以從下到上去觀察語言系統的結構層次。
⑧ 語言特點怎麼分析
語言特點,就是作者是使用文字表達的時候,這些文字呈現出了怎樣的特徵,清雅、雋永、辛辣或是幽默,一般著名的作家都有自己的語言特點。
像魯迅的犀利深刻、朱自清的清新自然。
注意,詩歌語言更具有情感性,散文則更注重語言上的親和自然,小說語言則重在表現人物性格。
一、從用詞方面。尋求句子中富有表現力的詞,比如動詞、形容詞、疊詞、象聲詞等等。抓住句中關鍵詞語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種賞析句子的方法。
二、從句式的角度分析。比如運用短句,或者長短句的結合運用,都是句子的語言特點。「凄風,苦雨,天昏,地暗。」這句話就是運用了短句的方式,語言簡潔明快,富有節奏感。這就是這句話的語言特色。「滅了,風中的蠟燭;僵了,井底的青蛙;倒了,泥塑的菩薩。」這就是長短句,它的語言特點就是自有活潑,生動感人,既整齊和諧,又富有變化。
三、從手法的角度分析。手法包括修辭手法、各種表現手法、各種表達方式,常見的語言作用就是:生動活潑、音律和諧、增強氣勢、風趣幽默等等。
四、可以從文章語言的整體的風格角度來賞析。每一體裁的文章,它的語言的運用是不同的,比如散文,它的語言是生動形象、朴實自然、清新明快的;比如一些諷刺類文章,它的語言風格是風趣幽默、誇張諷刺、富有表現力的;而在說明文中,語言是科學簡明、准確形象、平時自然的;而一些哲理性文章,都是含蓄深沉的。(8)語言構思角度分析方法擴展閱讀語言特色即文章語言的特點,泛指一切語言相別於其它語言的風格特點。文化背景和情境的不同,使被選用的交流方式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就是語言特色形成的基礎。
語言特點常用詞:1,記敘文: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等。2,說明文:准確、簡潔、富有表現力、生動活潑、概括、具體、簡潔、豐腴、精練、詳略得當、平易朴實、幽默風趣、當然還有科學嚴謹等。3,議論文:條理清晰、結構嚴謹、具有說服力等。4,詩歌:語言新穎,不落俗套、質朴,真切深刻而又平易近人,直接而明朗、絢麗、含蓄、干凈利落,言簡意賅、豪放飄逸,熱情奔放,氣勢磅礴等。5,散文:有散中見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語言具有樸素、自然、流暢、簡凈、具有感染力等小說:簡練、舒暢等。
⑨ 語言風格從哪幾個角度分析
語言風格從四個角度分析:
1、從用詞方面。尋求句子中富有表現力的詞,比如動詞、形容詞、疊詞、象聲詞等等。抓住句中關鍵詞語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種賞析句子的方法。
2、從句式的角度分析。比如運用短句,或者長短句的結合運用,都是句子的語言特點。
「滅了,風中的蠟燭;僵了,井底的青蛙;倒了,泥塑的菩薩。」這就是長短句,它的語言特點就是自有活潑,生動感人,既整齊和諧,又富有變化。
3、從手法的角度分析。手法包括修辭手法、各種表現手法、各種表達方式,常見的語言作用就是:生動活潑、音律和諧、增強氣勢、風趣幽默等等。
4、可以從文章語言的整體的風格角度來賞析。每一體裁的文章,它的語言的運用是不同的。比如散文,它的語言是生動形象、朴實自然、清新明快的;比如一些諷刺類文章,它的語言風格是風趣幽默、誇張諷刺、富有表現力的;而在說明文中,語言是科學簡明、准確形象、平時自然的;而一些哲理性文章,都是含蓄深沉的。
⑩ 語言角度賞析包括什麼
語言表達的角度有:
1、正面表達。記敘文中的人物外貌描寫、景物描寫,議論文中的開門見山,都屬於語言的正面表達。
2、側面表達。記敘文中的人物烘托描寫,議論文中的旁敲側擊,則屬於這種語言表達角度。
(10)語言構思角度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語言表達角度可以說是交流藝術的一種解釋,語言角度可以分為正面和側面兩大部分。
簡介
正面語言指客觀的評價某種事物所表達的語言;側面語言則是一種委婉的語言表達方式,也或者說是一種隱藏性的表達。
語言角度包括:
修辭:比喻、反復、排比、反問、擬人、比擬、擬物、誇張等
用詞:准確性、生動性
句式:長句、短句、整句、散句、單句、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