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用戶需求分析方法
客戶的需求是我們銷售行為的關鍵,但是客戶不會每次都會毫無保留的告訴你,所以我們要通過行業分析,客戶需求分析,了解客戶需求,解決問題。
一、分析競爭對手
想要了解客戶需求,就要先了解市場發展及我們的競爭對手。中國自古就有一句古話: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銷售更應牢記這句話,因為只有你足夠了解你的競爭對手,才能做出應對。了解競爭對手,不僅要了解競爭對手的價格、特徵,還要了解有哪些長處、不足、銷量及銷售形式等,我們只有足夠透徹的了解競爭對手,才能在市場掌握主動權,同時也能從另一方面了解到市場需求。
二、客戶特點及習慣
一方面要了解客戶的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另一方面要從銷售本身出發,了解客戶的內心,一般客戶都比較重視產品質量和售後服務,我們只需要把握好這兩點往往銷售會比較容易成功。
三、客戶的真實需求
要想了解客戶的真實需求需要尋找客戶需求、仔細發現、等待客戶需求呈現、確認客戶需求、最後成交。了解客戶需求是成交的必要條件。
四、滿足客戶
要學會維護客戶自尊,溝通過程中多用:有什麼我可以幫您的嗎?您的事我一直放在心上,會盡快給您處理的;您好有眼光等等。可以讓對方感覺到受到了尊重和重視,同時客戶也會感覺有良好的消費體驗。
細心聆聽客戶心聲,溝通過程中多用:您的意思是......對嗎?原來是這樣;我知道您的感受或心情等。要認真聽客戶講的話,體會對方感受,並及時給予回應,說出自己的想法。
『貳』 300字思考:目標用戶需求分析方法
目標用戶需求分析法主要是了解用戶的需求,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生產。並且提供服務。
『叄』 如何進行用戶需求分析
1.概念
需求的定義包括從用戶角度(系統的外部行為),以及從開發者角度(一些內部特性)來闡述需求.
關鍵的問題是一定要編寫需求文檔.我曾經目睹過一個項目中途更換了所有的開發者,客戶被迫與新的需求分析者坐到一起.系統的分析人員說:"我們想與你談談你的需求."客戶的第一反應便是:"我已經將我的要求都告訴你們前任了,現在我要的就是給我編一個系統".
百事通
而實際上,UGGs,需求並未編寫成文檔,因此新的分析人員不得不從頭做起.所以如果只有一堆郵件、會談記錄或一些零碎的未整理的對話,你就確信你已明白用戶的需求,那完全是自欺欺人.
需求的另外一種定義認為需求是"用戶所需要的並能觸發一個程序或系統開發工作的說明".有些需求分析專家拓展了這個概念:"從系統外部能發現系統所具有的滿足於用戶的特點、功能及屬性等".這些定義強調的是產品是什麼樣的,而並非產品是怎樣設計、構造的.而下面的定義則從用戶需要進一步轉移到了系統特性:
需求是指明必須實現什麼的規格說明.它描述了系統的行為、特性或屬性,是在開發過程中對系統的約束.
從上面這些不同形式的定義不難發現:並沒有一個清晰、毫無二義性的"需求"術語存在,真正的"需求"實際上在人們的腦海中,這個人們主要是指客戶,但一般情況下,用戶並不能描述自己的需要,只就需要系統分析人員根據用戶的自己語言的描述整理出相關的需要再進一步和客戶核對.系統分析員和客戶需要確保所有項目風險承擔者在描述需求的那些名詞的理解上務必達成共識.
任何文檔形式的需求(例如如下將要描述的需求規格說明書)僅是一個模型,一種描述.
2.需求分析的任務
開發軟體系統最為困難的部分就是准確說明開發什麼.最為困難的概念性工作便是編寫出詳細技術需求,這包括所有面向用戶、面向機器和其它軟體系統的介面.同時這也是一旦做錯,將最終會給系統帶來極大損害的部分,並且以後再對它進行修改也極為困難.
目前,國內產品的龐雜,一家企業可能有幾個系統並立運行,它們之間介面是系統開發人員最頭痛的問題.
對於商業最終用戶應用程序,企業信息系統和軟體作為一個大系統的一部分的產品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對於我們開發人員來說,並沒有編寫出客戶認可的需求文檔,我們如何知道項目於何時結束?而如果我們不知道什麼對客戶來說是重要的,那我們又如何能使客戶感到滿意呢?
然而,即便並非出於商業目的的軟體需求也是必須的.例如庫、組件和工具這些供開發小組內部使用的軟體.當然你可能偶爾勿需文檔說明就能與其他人意見較為一致,但更常見的是出現重復返工這種不可避免的後果,而重新編制代碼的代價遠遠超過重寫一份需求文檔的代價,這些血的教訓正在國內的軟體開發者身上發生.
近來,我遇到一個開發小組開發包括代碼編輯器在內的一套內部使用的計算機輔助軟體.不幸的是,當他們開發完這個工具後,發現這個工具不能列印出源代碼文件,使用者當然希望有這個功能.結果這個小組只好手工抄寫源代碼文檔以供代碼檢查.這說明那怕需求明確無誤並構思准確,如果我們沒有編寫文檔,軟體達不到期望目標也只能是咎由自取了.
相反的情況,我曾見一個要集成到"錯誤跟蹤系統"中的簡單界面寫了一頁需求說明.而操作系統系統管理員在為處理腳本時發現簡單的一張需求清單竟是如此有用.他們依據需求對系統進行測試時,此系統不僅非常清晰地實現了所有必需功能,而且未發現任何錯誤.
事實上,需求文檔在開發過程中一直起指導作用.
3.需求分析過程
可把整個軟體需求工程研究領域劃分為需求開發和需求管理兩部分更合適,如圖4-1所示:
圖4-1 需求工程域的層次分解示意圖
需求開發可進一步分為:問題獲取、分析、編寫規格說明和驗證四個階段.這些子項包括軟體類產品中需求收集、評價、編寫文檔等所有活動.需求開發活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確定產品所期望的用戶類別.
獲取每個用戶類的需求.
了解實際用戶任務和目標以及這些任務所支持的業務需求.
分析源於用戶的信息以區別用戶任務需求、功能需求、業務規則、質量屬性、建議解決方法和附加信息.
將系統級的需求分為幾個子系統,並將需求中的一部份分配給軟體組件.
了解相關質量屬性的重要性.
商討實施優先順序的劃分.
將所收集的用戶需求編寫成文檔和模型.
評審需求規格說明,確保對用戶需求達到共同的理解與認識,並在整個開發小組接受說明之前將問題都弄清楚.
需求管理需要"建立並維護在軟體工程中同客戶達成的合同" .這種合同都包含在編寫的需求文檔與模型中.客戶的接受僅是需求成功的一半,開發人員也必須能夠接受他們,並真正把需求應用到產品中.通常的需求管理活動包括:
定義需求基線(迅速制定需求文檔的主體).
評審提出的需求變更、評估每項變更的可能影響從而決定是否實施它.
以一種可控制的方式將需求變更融入到項目中.
使當前的項目計劃與需求一致.
估計變更需求所產生影響並在此基礎上協商新的承諾,這種承諾具體體現在項目解決方案上.
讓每項需求都能與其對應的設計、源代碼和測試用例聯系起來以實現跟蹤.
在整個項目過程中跟蹤需求狀態及其變更情況.
以上幾點說明是我總結了成功實施項目後系統分析人員的經驗,同時也根據國內外的其他系統實施的相關成功經驗,進行了總結.
4.需求的類型
下面這些定義是需求工程領域中常見術語的定義.
軟體需求包括三個不同的層次:業務需求、用戶需求和功能需求(也包括非功能需求).
1.業務需求(business requirement)反映了組織機構或客戶對系統、產品高層次的目標要求,它們在項目視圖與范圍文檔中予以說明.
2.用戶需求(user requirement) 文檔描述了用戶使用產品必須要完成的任務,這在使用實例(use case)文檔或方案腳本說明中予以說明.
3.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定義了開發人員必須實現的軟體功能,使得用戶能完成他們的任務,從而滿足了業務需求.
在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 (SRS)中說明的功能需求充分描述了軟體系統所應具有的外部行為.軟體需求規格說明在開發、測試、質量保證、項目管理以及相關項目功能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對一個大型系統來說,軟體功能需求也許只是系統需求的一個子集,因為另外一些可能屬於子系統(或軟體部件).
作為功能需求的補充,軟體需求規格說明還應包括非功能需求,它描述了系統展現給用戶的行為和執行的操作等.它包括產品必須遵從的標准、規范和合約;外部界面的具體細節;性能要求;設計或實現的約束條件及質量屬性.所謂約束是指對開發人員在軟體產品設計和構造上的限制.質量屬性是通過多種角度對產品的特點進行描述,從而反映產品功能.多角度描述產品對用戶和開發人員都極為重要.
下面以一個字處理程序為例來說明需求的不同種類.業務需求可能是:"用戶能有效地糾正文檔中的拼寫錯誤",該產品的包裝盒封面上可能會標明這是個滿足業務需求的拼寫檢查器.而對應的用戶需求可能是"找出文檔中的拼寫錯誤並通過一個提供的替換項列表來供選擇替換拼錯的詞".同時,該拼寫檢查器還有許多功能需求,如找到並高亮度提示錯詞的操作;顯示提供替換詞的對話框以及實現整個文檔范圍的替換.
從以上定義可以發現,需求並未包括設計細節、實現細節、項目計劃信息或測試信息.需求與這些沒有關系,它關注的是充分說明你究竟想開發什麼.項目也有其它方面的需求,如開發環境需求或發布產品及移植到支撐環境的需求.盡管這些需求對項目成功也至關重要,但它們並非本書所要討論的.
5.需求分析的原則
不重視需求過程的項目隊伍將自食其果.需求工程中的缺陷將給項目成功帶來極大風險,這里的"成功"是指推出的產品能以合理的價格、及時地在功能、質量上完全滿足用戶的期望.下面將討論一些需求風險.
不適當的需求過程所引起的一些風險:
1. 無足夠用戶參與
客戶經常不明白為什麼收集需求和確保需求質量需花費那麼多功夫,開發人員可能也不重視用戶的參與.究其原因:一是因為開發人員感覺與用戶合作不如編寫代碼有意思;二是因為開發人員覺得已經明白用戶的需求了.在某些情況下,與實際使用產品的用戶直接接觸很困難,而客戶也不太明白自己的真正需求.但還是應讓具有代表性的用戶在項目早期直接參與到開發隊伍中,並一同經歷整個開發過程.
系統人員在實踐過程中,也有些感覺,在實施一家公司的項目時,若無足夠的用戶參與,系統人員獲得的需求是片面的,不完整的,這樣系統在需求之初就埋下風險.
2. 用戶需求的不斷增加
在開發中若不斷地補充需求,項目就越變越龐大以致超過其計劃及預算范圍.計劃並不總是與項目需求規模與復雜性、風險、開發生產率及需求變更實際情況相一致,這使得問題更難解決.實際上,問題根源在於用戶需求的改變和開發者對新需求所作的修改.
要想把需求變更范圍控制到最小,必須一開始就對項目視圖、范圍、目標、約束限制和成功標准給予明確說明,並將此說明作為評價需求變更和新特性的參照框架.說明中包括了對每種變更進行變更影響因素分析的變更控制過程,有助於所有風險承擔者明白業務決策的合理性,即為何進行某些變更,相應消耗的時間、資源或特性上的折中.
產品開發中不斷延續的變更會使其整體結構日漸紊亂,補丁代碼也使得整個程序難以理解和維護.插入補丁代碼使模塊違背強內聚、松耦合的設計原則,特別是如果項目配置管理工作不完善的話,收回變更和刪除特性會帶來問題.如果你盡早地區別這些可能帶來變更的特性,你就能開發一個更為健壯的結構,並能更好地適應它.這樣設計階段需求變更不會直接導致補丁代碼,同時也有利於減少因變更導致質量的下降.
3. 模稜兩可的需求
模稜兩可是需求規格說明中最為可怕的問題.它的一層含義是指諸多讀者對需求說明產生了不同的理解;另一層含義是指單個讀者能用不止一個方式來解釋某個需求說明.
模稜兩可的需求會使不同的風險承擔者產生不同的期望,它會使開發人員為錯誤問題而浪費時間,並且使測試者與開發者所期望的不一致.一位系統測試人員曾告訴我,她所在的測試組經常對需求理解有誤,以致不得不重寫許多測試用例並重做許多測試.
處理模稜兩可需求的一種方法是組織好負責從不同角度審查需求的隊伍.僅僅簡單瀏覽一下需求文檔是不能解決模稜兩可問題的.如果不同的評審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需求說明給予解釋,但每個評審人員都真正了解需求文檔,這樣二義性就不會直到項目後期才被發現,那時再發現的話會使得更正代價很大.
4. 不必要的特性
"畫蛇添足"是指開發人員力圖增加一些"用戶欣賞"但需求規格說明中並未涉及的新功能.經常發生的情況是用戶並不認為這些功能性很有用,以致在其上耗費的努力"白搭"了.開發人員應當為客戶構思方案並為他們提供一些具有創新意識的思路,具體提供哪些功能要在客戶所需與開發人員在允許時限內的技術可行性之間求得平衡,開發人員應努力使功能簡單易用,而不要未經客戶同意,擅自脫離客戶要求,自作主張.
同樣,客戶有時也可能要求一些看上去很"酷",但缺乏實用價值的功能,而實現這些功能只能徒耗時間和成本.為了將"畫蛇添足"的危害盡量減小,應確信:你明白為什麼要包括這些功能,以及這些功能的"來龍去脈",這樣使得需求分析過程始終是注重那些能使用戶完成他們業務任務的核心功能.
5. 過於精簡的規格說明
有時,客戶並不明白需求分析有如此重要,於是只作一份簡略之至的規格說明,僅涉及了產品概念上的內容,然後讓開發人員在項目進展中去完善,結果很可能出現的是開發人員先建立產品的結構之後再完成需求說明.這種方法可能適合於尖端研究性的產品或需求本身就十分靈活的情況.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會給開發人員帶來挫折(使他們在不正確的假設前提和極其有限的指導下工作),也會給客戶帶來煩惱(他們無法得到他們所設想的產品).
6. 忽略了用戶分類
大多數產品是由不同的人使用其不同的特性,使用頻繁程度也有所差異,使用者受教育程度和經驗水平也不盡相同.如果你不能在項目早期就針對所有這些主要用戶進行分類的話,必然導致有的用戶對產品感到失望.例如,菜單驅動操作對高級用戶太低效了,但含義不清的命令和快捷鍵又會使不熟練的用戶感到困難.
7. 不準確的計劃
據統計,導致需求過程中軟體成本估計極不準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點:頻繁的需求變更、遺漏的需求、與用戶交流不夠、質量低下的需求規格說明和不完善的需求分析.
對不準確的要求所提問題的正確響應是"等我真正明白你的需求時,我就會來告訴你".基於不充分信息和未經深思的對需求不成熟的估計很容易為一些因素左右.要作出估計時,最好還是給出一個范圍.未經准備的估計通常是作為一種猜測給出的,聽者卻認為是一種承諾.因此我們要盡力給出可達到的目標並堅持完成它.
6.需求分析人員和用戶的合作關系
優秀的軟體產品是建立在優秀的需求基礎之上的.而高質量的需求來源於客戶與開發人員之間有效的交流與合作.通常,開發人員與客戶或客戶代理人,如市場人員間的關系反而會成為一種對立關系.雙方的管理者都只想自己的利益而擱置用戶提供的需求從而產生摩擦,在這種情況下,不會給雙方帶來一點益處.
只有當雙方參與者都明白要成功自己需要什麼,同時也應知道要成功合作方需要什麼時,才能建立起一種合作關系.由於項目壓力與日漸增,所有風險承擔者有著一個共同的目標這一點容易被遺忘.其實大家都想開發出一個既能實現商業價值,又能滿足用戶需要,還能使開發者感到滿足的優秀軟體產品.
軟體客戶需求權利書列出了十條關於客戶在項目需求工程實施中與分析人員、開發人員交流時的合法要求.每一項權利都對應著軟體開發人員、分析人員的義務.而軟體客戶需求義務書也列出了十條關於客戶在需求過程中應承擔的義務.如果願意,可以將其作為開發人員的權利書.
客戶有如下權利:
1:要求分析人員使用符合客戶語言習慣的表達
需求討論應集中於業務需要和任務,故要使用業務術語,你應將其教給分析人員,而你 不一定要懂得計算機的行業術語.
2:要求分析人員了解客戶的業務及目標
通過與用戶交流來獲取用戶需求、分析人員才能更好地了解你的業務任務和怎樣才能使產品更好地滿足你的需要.這將有助於開發人員設計出真正滿足你的需要並達到你期望的優秀軟體.為幫助開發人員和分析人員,可以考慮邀請他們觀察你或你的同事是怎樣工作的.如果新開發系統是用來替代已有的系統,那麼開發人員應使用一下目前的系統,這將有利於他們明白目前系統是怎樣工作的,其工作流程的情況,以及可供改進之處.
3:要求分析人員編寫軟體需求規格說明
分析人員要把從你和其他客戶那裡獲得的所有信息進行整理,以區分開業務需求及規范、功能需求、質量目標、解決方法和其它信息.通過這些分析就能得到一份軟體需求規格說明.而這份軟體需求規格說明便在開發人員和客戶之間針對要開發的產品內容達成了協議.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可以用一種你認為易於翻閱和理解的方式組織編寫.要評審編寫出的規格說明以確保它們准確而完整地表達了你的需求.一份高質量的軟體需求規格說明能有助於開發人員開發出真正需要的產品.
4:要求得到需求工作結果的解釋說明
分析人員可能採用了多種圖表作為文字性軟體需求規格說明的補充.因為如工作流程圖那樣的圖表能很清楚地描述出系統行為的某些方面.所以需求說明中的各種圖表有著極高的價值.雖然它們不太難於理解,但是你很可能對此並不熟悉.因此可以要求分析人員解釋說明每張圖表的作用或其它的需求開發工作結果和符號的意義,及怎樣檢查圖表有無錯誤及不一致等.
5:要求開發人員尊重你的意見
如果用戶與開發人員之間不能相互理解,那關於需求的討論將會有障礙,共同合作能使大家"兼聽則明".參與需求開發過程的客戶有權要求開發人員尊重他們並珍惜他們為項目成功所付出的時間.同樣,客戶也應對開發人員為項目成功這一共同目標所作出的努力表示尊重與感激.
6:要求開發人員對需求及產品實施提供建議,拿出主意
通常,客戶所說的"需求"已是一種實際可能的實施解決方案,分析人員將盡力從這些解決方法中了解真正的業務及其需求,同時還應找出已有系統不適合當前業務之處,以確保產品不會無效或低效.在徹底弄清業務領域內的事情後,分析人員有時就能提出相當好的改進方法.有經驗且富有創造力的分析人員還能提出增加一些用戶並未發現的很有價值的系統特性.
7:描述產品易使用的特性
你可以要求分析人員在實現功能需求的同時還要注重軟體的易用性.因為這些易用特性或質量屬性能使你更准確、高效地完成任務.例如,客戶有時要求產品要"用戶友好"或"健壯"或"高效率",但這對於開發人員來說,太主觀了並無實用價值.正確的應是:分析人員通過詢問和調查了解客戶所要的友好、健壯、高效所包含的具體特性.
8:調整需求,允許重用已有的軟體組件
需求通常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分析人員可能發現已有的某個軟體組件與你描述的需求很相符.在這種情況下,分析人員應提供一些修改需求的選擇以便開發人員能夠在新系統開發中重用一些已有的軟體.如果有可重用的機會出現,同時你又能調整你的需求說明,那就能降低成本和節省時間,而不必嚴格按原有的需求說明開發.所以說,如果想在產品中使用一些已有的商業常用組件,而它們並不完全適合你所需的特性,這時一定程度上的需求靈活性就顯得極為重要了.
9:獲得滿足客戶功能和質量要求的系統
每個人都希望項目獲得成功.但這不僅要求你要清晰地告知開發人員關於系統"做什麼"所需的所有信息,而且還要求開發人員能通過交流了解清楚取捨與限制.一定要明確說明你的假設和潛在的期望.否則,開發人員開發出的產品很可能無法讓你滿意.
客戶有下列義務:
1:給分析人員講解你的業務
分析人員要依靠你給他們講解的業務概念及術語.但你不能指望分析人員會成為該領域的專家,而只能讓他們真正明白你的問題和目標.不要期望分析人員能把握你們業務的細微與潛在之處,他們很可能並不知道那些對於你和你的同事來說理所當然的"常識".
2:抽出時間清楚地說明並完善需求
客戶很忙,經常在最忙的時候還得參與需求開發.但無論如何,你有義務抽出時間參與"頭腦風暴"會議的討論,接受采訪或其它獲取需求的活動.有時分析人員可能先以為明白了你的觀點,而過後發現還需要你的講解.這時,請耐心一些對待需求和需求的精化工作過程中的反復,因為它是人們交流中的很自然的現象,何況這對軟體產品的成功極為重要.
3:准確而詳細地說明需求
編寫一份清晰、准確的需求文檔是很困難的.由於處理細節問題不但煩人而且又耗時,故很容易留下模糊不清的需求.但是,在開發過程中,必須得解決這種模糊性和不準確性.而你恰是為解決這些問題作出決定的最佳人選.不然的話,你就只好靠開發人員去正確猜測了.在需求規格說明中暫時加上待定(to be determined, TBD也可採用漢語拼音略寫"DQD:待確定")的標志是個不錯的辦法.用該標志可指明了哪些需要進一步探討、分析或增加信息的地方.不過,有時也可能因為某個特殊需求難以解決或沒有人願意處理它而註上TBD標志.盡量將每項需求的內容都闡述清楚,以便分析人員能准確的將其寫進軟體需求規格說明中.如果你一時不能准確表述,那就得允許獲取必要的准確信息這樣一個過程.通常使用所謂的原型技術.通過開發的原型,你可以同開發人員一起反復修改,不斷完善需求定義.
4:及時地作出決定
正如一位建築師為你修建房屋,分析人員將要求你做出一些選擇和決定.這些決定包括來自多個用戶提出的處理方法或在質量特性沖突和信息准確度中選擇折衷方案等.有權做出決定的客戶必須積極地對待這一切,盡快做處理、做決定.因為開發人員通常只有等你做出了決定才能行動,而這種等待會延誤項目的進展.
5:尊重開發人員的需求可行性及成本評估
所有的軟體功能都有其成本價格,開發人員最適合預算這些成本(盡管許多開發人員並不擅長評估預測).你所希望的某些產品特性可能在技術上行不通,或者實現它要付出極為高昂的代價.而某些需求試圖在操作環境中要求不可能達到的性能或試圖得到一些根本得不到的數據,開發人員會對此作出負面的評價意見,你應該尊重他們的意見.有時,你可以重新給出一個在技術上可行、實現上便宜的需求,例如,要求某個行為在"瞬間"發生是不可行的,但換種更具體的時間需求說法("在50ms以內",但若沒有準確的技術分析不能輕易下結論),這就可以實現了.
6: 劃分需求優先順序別
大多數項目沒有足夠的時間或資源來實現功能性的每個細節.決定哪些特性是必要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好的,是需求開發的主要部分.只能由你來負責設定需求優先順序,因為開發者並不可能按你的觀點決定需求優先順序.開發者將為你確定優先順序提供有關每個需求的花費和風險的信息.當你設定優先順序時,你幫助開發者確保在適當的時間內用最小的開支取得最好的效果.在時間和資源限制下,關於所需特性能否完成或完成多少應該尊重開發人員的意見.盡管沒有人願意看到自己所希望的需求在項目中未被實現,但畢竟是要面對這種現實的.業務決策有時不得不依據優先順序來縮小項目范圍或延長工期,或增加資源,或在質量上尋找折衷.
7:評審需求文檔和原型
正如我們將在第1 4章討論的,無論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方式,對需求文檔進行評審都會對軟體質量提高有所幫助.讓客戶參與評審才能真正鑒別需求文檔是否的確完整、正確說明了期望的必要特性.評審也給客戶代表提供一個機會,給需求分析人員帶來反饋信息以改進他們的工作.如果你認為編寫的需求文檔不夠准確,就有義務盡早告訴分析人員並為改進提供建議.通過閱讀需求規格說明,很難想像實際的軟體是什麼樣子的.更好的方法是先為產品開發一個原型.這樣你就能提供更有價值的反饋信息給開發人員,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你的需求.必須認識到:原型並非是一個實際產品,但開發人員能將其轉變、擴充成功能齊全的系統.
8:需求出現變更要馬上聯系
不斷的需求變更會給在預定計劃內完成高質量產品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變更是不可避免的,但在開發周期中變更越在晚期出現,其影響越大.變更不僅會導致代價極高的返工,而且工期也會被迫延誤,特別是在大體結構已完成後又需要增加新特性時.所以一旦你發現需要變更需求時,請一定立即通知分析人員.
9:應遵照開發組織處理需求變更的過程
為了將變更帶來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所有的參與者必須遵照項目的變更控制過程.這要求不放棄所有提出的變更,對每項要求的變更進行分析、綜合考慮,最後作出合適的決策以確定將某些變更引入項目中.
10:尊重開發人員採用的需求工程過程
軟體開發中最具挑戰性的莫過於收集需求並確定其正確性.分析人員採用的方法有其合理性.也許你認為需求過程不太劃算,但請相信花在需求開發上的時間是"很有價值"的.如果你理解並支持分析人員為收集、編寫需求文檔和確保其質量所採用的技術,那麼整個過程將會更為順利.盡管去詢問分析人員為什麼他們要收集某些信息,或參與與需求有關的活動.
系統分析人員在開發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以下問題,一些很忙的客戶可能不願意積極參與需求過程,而缺少客戶參與將很可能導致不理想的產品.故一定要確保需求開發中的主要參與者都了解並接受他們的義務.如果遇到分歧,通過協商以達成對各自義務的相互理解,這樣能減少今後的摩擦.
7.需求文檔
需求開發的最終成果是:客戶和開發小組對將要開發的產品達成一致協議.協議綜合了業務需求、用戶需求和軟體功能需求.就像我們早先所看到的,項目視圖和范圍文檔包含了業務需求,而使用實例文檔則包含了用戶需求.你必須編寫從使用實例派生出的功能需求文檔,還要編寫產品的非功能需求文檔,包括質量屬性和外部介面需求.只有以結構化和可讀性方式編寫這些文檔,並由項目的風險承擔者評審通過後,各方面人員才能確信他們所贊同的需求是可靠的.
你可以使用以下三種方法編寫軟體需求規格說明:
用好的結構化和自然語言編寫文本型文檔.
建立圖形化模型,這些模型可以描繪轉換過程、系統狀態和它們之間的變化、數據關系、邏輯流或對象類和它們的關系.
編寫形式化規格說明,這可以通過使用數學上精確的形式化邏輯語言來定義需求.
由於形式化規格說明具有很強的嚴密性和精確度,因此,所使用的形式化語言只有極少數軟體開發人員才熟悉,更不用說客戶了.雖然結構化的自然語言具有許多缺點,但在大多數軟體工程中,它仍是編寫需求文檔最現實的方法.包含了功能和非功能需求的基於文本的軟體需求規格說明已經為大多數項目所接受.圖形化分析模型通過提供另一種需求視圖,增強了軟體需求規格說明.
『肆』 項目需求分析的分析方法
需求分析的方法有很多.這里只強調原型化方法,其它的方法如:結構化方法,動態分析法等(個人認為,對初學者不必深究這些方法,實際上我也從來沒用過這些方法)在此不討論.
原型化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是軟考等常考的知識點).原型就是軟體的一個早期可運行的版本,它實現了目標系統的某些或全部功能.
原型化方法就是盡可能快地建造一個粗糙的系統,這系統實現了目標系統的某些或全部功能,但是這個系統可能在可靠性,界面的友好性或其他方面上存在缺陷.建造這樣一個系統的目的是為了考察某一方面的可行性,如演算法的可行性,技術的可行性,或考察是否滿足用戶的需求等.如,為了考察是否滿足用戶的要求,可以用某些軟體工具快速的建造一個原型系統,這個系統只是一個界面,然後聽取用戶的意見,改進這個原型.以後的目標系統就在原型系統的基礎上開發.
原型主要有三種類型(軟考考過):探索型,實驗型,進化型.探索型:目的是要弄清楚對目標系統的要求,確定所希望的特性,並探討多種方案的可行性.實驗型:用於大規模開發和實現前,考核方案是否合適,規格說明是否可靠.進化型:目的不在於改進規格說明,而是將系統建造得易於變化,在改進原型的過程中,逐步將原型進化成最終系統。
在使用原型化方法是有兩種不同的策略:廢棄策略,追加策略.廢棄策略:先建造一個功能簡單而且質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統,針對這個系統反復進行修改,形成比較好的思想,據此設計出較完整,准確,一致,可靠的最終系統.系統構造完成後,原來的模型系統就被廢棄不用.探索型和實驗型屬於這種策略。
追加策略:先構造一個功能簡單而且質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統,作為最終系統的核心,然後通過不斷地擴充修改,逐步追加新要求,發展成為最終系統。進化型屬於這種策略.
『伍』 怎麼編寫用戶業務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
格式
1 引言
1.1 編寫目的
【說明】目標:對用戶的需求進行收集、整理與分析,弄清楚系統究竟要 「干什麼」及「由誰干」,並用合乎規范的文字及圖表予以描述。不需要說明「怎麼干」,因為那是設計階段的事情。有關文字與圖表應盡量讓用戶便於理解。
預期讀者:用戶方的相關業務人員、雙方的開發人員和系統維護人員。
作用:實現開發方與用戶方的雙向溝通,是把業務需求計算機化的關鍵步驟。
為下一階段的概要設計工作提供依據。當用戶的需求發生變更時,應添寫補充說 明;如變動過大可形成新版本。
軟體需求說明(Software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的主要作用為:
為用戶方與開發方建立共同協議奠定基礎。
提高開發效率、強化進度控制。
為項目的的評測與驗收提供依據。
便於移植。
作為系統不斷提高的基礎。
1.2 編寫背景
1.2.1 系統名稱及版本號
【說明】形如「網銀三期***系統V3.0.0」。其中,版本號的格式為「XX.XX.XX」,X為阿拉伯數字,左「0」可省略。
1.2.2 使用者
【說明】適應對象和范圍。主要指預期讀者,也供有關領導審閱。
1.2.3 與其它系統的關系
【說明】在用戶現有的及預期的整個應用系統中,給本系統准確定位。用示意圖及相應的文字予以說明。
2 用戶的基本情況
2.1 系統建設背景
【說明】項目背景與依據、現有基礎、項目規模、預期目標等。可繁可簡,格式自定。
2.2 組織機構與職能
【說明】用層次示意圖及相應文字表示(如果需要開發的系統與部門沒有直接依賴關系此節可省略,本章隨後的小節數將順次減1),
加註:組織機構的層次數、數目、各個機構的職能簡述。
2.3 用戶特點
【說明】所在行業特徵、操作人員與系統維護人員的數量、學歷與水平、數據量大小、使用頻度等。
2.4 用戶業務分析
【說明】在本部分,希望系統分析人員能夠對用戶業務現狀進行分析、對用戶對本系統的未來發展方向作出一定的預測等。以便設計人員對業務及其發展有所了解,增強系統設計的前瞻性。
2.5 計算機應用現狀
【說明】可繁可簡,格式自定。
3 業務需求
3.1 項目概述
【說明】
第一、 指明項目的開發意圖、應用目標(總目標、分期目標)、作用范圍、預期效益等。
第二、 指明在輸入信息轉變為輸出信息的過程中,為了滿足用戶的業務需求,應用軟體必須完成的基本功能(採用自然語言敘述)。但此時不要求對基本功能進行分解。
第三、 如果本系統與其他系統相關聯,則應確定本系統的基本功能邊界(可採用圖示+文字說明的形式,用藍色標示出本系統的功能,用綠色標示出相關系統的功能)。
3.2 約束條件
3.2.1 費用約束
【說明】 預計投資金額概算、其中軟硬體費用的比例、資金分期到位計劃。
3.2.2 進度約束
【說明】預計完成日期、分步實施期限。
3.2.3 其它約束
【說明】場地面積限制、通信設施基礎、其它干擾因素。
注意:任何計算機系統都不是包羅萬象的;用戶自身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輕諾必寡信。故應特別指出:由於哪些條件的約束,本系統不能滿足哪些業務需求與系統需求。
本章主要介紹項目的總體業務功能,要求站在客戶的角度把握系統需求.
3.3 性能需求
【說明】依據ISO9000標准及我們的理解,下面列出了軟體的6組性能,共涵蓋21個子特性。這些性能/子特性的相對重要性並不是等同的。編寫時,可以基於具體項目的實際需求,對下述標題或內容進行取捨/側重。事實上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往往要作出某些折中。
本節說明系統在性能方面的預期目標,不要求提供實現上述目標的具體實施方案。
3.3.1 功能性
【說明】指與軟體實現的各項功能及其指定性質有關的一組屬性。這些功能都是滿足規定需求和潛在需求所必需的。它包括5個子特性:
適用性:與指定業務所需各項功能的實現及其適合程度有關的一些軟體屬性。
准確性:與保證正確(或符合要求的)結果(或效果)有關的一些軟體屬性。
互操作性:與軟體同一些指定系統交互作用能力有關的一些軟體屬性。
復合性:使軟體遵守相關的標准、約定/法律或類似規定有關的一些軟體屬性。
保密安全性:與針對蓄意(或無意)而非法存取程序和數據的預防能力有關的一些軟體屬性。這里主要指的是保護軟體的要素,旨在防止各種非法訪問、修改、破壞、泄密及感染計算機病毒等。
3.3.2 可靠性
【說明】指在規定的條件和期限內,與軟體保持其性能水平有關的一組軟體屬性。
成熟性:與軟體故障引起的失誤頻率有關的一些軟體屬性。
容錯性:在軟體故障發生或其規定界面被破壞的情況下,與軟體仍能保持規定性 能水平的能力有關的一些軟體屬性。
可恢復性:在失效的情況下、在限定的期限和強度范圍內,與軟體重建性能水平 並恢復直接受影響的數據的能力有關的一些軟體屬性。
3.3.3 易使用性
【說明】指與規定用戶(或潛在用戶)使用軟體所需的努力程度、對這種使用所做的評估有關的一組軟體屬性。它包括3個子特性:
易理解性:與用戶為理解其邏輯概念及適用范圍需做的努力有關的一些軟體屬性。
易學習性:與用戶學習其應用(例如操作控制、輸入、輸出)需做的努力有關的一些軟體屬性。
易操作性:與用戶操作及運行控制需做的努力有關的一些軟體屬性。
3.3.4 高效性
【說明】指在特定的運行環境中,描寫軟體性能水平與所用的資源量之間關系的一組軟體屬性。它包括兩個子特性:
時間特性:在完成軟體功能時,與響應時間、處理時間、吞吐率有關的一些軟體屬性。
資源特性:在完成軟體功能時,與所用資源量及佔用時間有關的一些軟體屬性。
3.3.5 可維護性
【說明】與對軟體進行指定的修改所需的工作量有關的一組軟體屬性。它包括4個子特性:
易分析性:與診斷故障、確定失敗原因、在需要修改的部位進行標識等所做努力有關的一些軟體屬性。
易修改性:與實施修改、排除故障、環境改變所做努力有關的一些軟體屬性。
穩定性:與修改的意外影響帶來的風險有關的一些軟體屬性。
易測試性:與對經過修改的軟體進行檢驗/確認做努力有關的一些軟體屬性。
3.3.6 可移植性
【說明】指軟體從一個環境轉移的另一個環境時,與其適應能力有關的一組軟體屬性。它包括4個子特性:
適應性:除已有手段外,無須採用其它措施或手段,軟體便應能適應指定的環境。與這種能力有關的一些軟體屬性稱為適應性。
易安裝性:在指定環境內,與安裝軟體所需努力有關的一些軟體屬性。
一致性:軟體從一個環境轉移的另一個環境時,應符合一定的標准和約定。與這種符合程度有關的一些軟體屬性,稱為一致性。
易替換性:有時會出現這種需求:在某個其它軟體的運行環境下,要用本軟體來置換那個軟體。與這種可能性及所需努力有關的一些軟體屬性。
4 用戶需求
【說明】本章下面介紹的是一般規模軟體系統的書寫格式。在書寫過程中可能要以業務名稱劃分小節(例如:5.1 代收電話費)。每個業務小節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此業務中角色和功能的定義;第二部分是此業務的圖形分析方法。
在本章開始未分節的部分,應當繪制一個總體結構圖,依據這個總體結構圖進行一個總體描述,使得閱讀者對下面分節描述的各個功能形成一個整體印象。這個總體結構圖不一定是指在ROSE工具中繪制的用例總圖, 而是根據需要可以選擇包括「用例總圖」、「適當級別的數據流圖」、「IDFF圖」、「數據流程圖」或其他專業圖形分析圖示等。
每個小節中的第二部分採用rational公司的rose2000作為工具繪制用例(use case)圖和順序(sequence)圖。在這里採用rose工具是作為繪圖分析工具使用,對需求的描述和分析並不代表我們的設計採用UML標准和面向對象的設計,具體分析人員應當根據實際的用戶需求描述繪制順序圖,而並不著重考慮對象的分析限制。
需求變更的處理原則:獲得批準的需求變更,需要在《需求分析》中有所體現。增加的需求,需直接從本章尾部順序添加,相應的小節編號也需要依次增加。例如:本章小節為5.1—5.5,增加的需求小節編號則為5.6。刪除的需求,不需要將相應需求直接從《需求分析》中刪除,而只需在相應需求小節上註明刪除,並標出《需求變更單》編號。修改的需求,可在相應的需求小節直接修改。所有對《需求分析》內容的修改必須在修改歷史中留有記錄。
4.1 業務名稱1
4.1.1 角色/功能定義
【說明】根據會議紀要、小組討論,確定系統中的角色(角色可以為外部系統或系統用戶),和功能,並給出相應的定義或解釋。
4.1.2 圖形分析
【說明】本節主要描述相應業務的用例圖和順序圖的內容
統一建模語言(UML)是一個通用的可視化建模語言,用於對軟體進行描述、可視化處理、構造和建立軟體系統製品的文檔。它記錄了對必須構造的系統的決定和理解,可用於對系統的理解、設計、瀏覽、配置、維護和信息控制。UML適用於各種軟體開發方法、軟體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各種應用領域以及各種開發工具,是一種總結了以往建模技術的經驗並吸收當今優秀成果的標准建模方法。
在本需求模板中我們選取的是UML視圖來輔助進行圖形需求分析,選用Rational公司的ROSE工具完成。在需求分析過程需要完成結構分類中的用例分析,繪制用例圖;對用例的動態行為進行交互分析,描述執行系統功能的各個角色之間相互傳遞消息的順序關系,繪制順序圖。
在這里請作者將製作的用例圖和順序圖拷貝到本文檔中。
基本成分:用例(use case)、用例視圖(use case view)、角色(role、actor)、順序圖(sequence diagram)、協作圖(collaboration diagram)。
模板和命名:為更好地使用ROSE圖形分析工具,我們設定一個基本的分析模板,文件名為lansoftmdl.mdl。該文檔涉及項目開發的需求、概設和詳設3個階段,在需求階段主要完成模板中用例視圖(use case view)規定完成的部分。在項目中使用該模板後生成的mdl文件納入文檔的配置管理,具體命名參照SEMP體系的命名規定。修改歷史記入文檔開始部分的「mdl文檔修改歷史表」中。
【ROSE使用要求】
1、 要求使用ROSE工具時必須完成模板和使用要求中規定完成的內容,在完成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可以根據需要增加部分內容。
2、 在公司沒有購買確定版本的ROSE以前,使用的ROSE版本應在項目開始前在項目組規定好,並由配置管理員負責配置。
3、 在用例視圖(use case view)中建立一個名稱為main的主用例圖(use case diagram),具體內容應當包括所有用例圖的全部內容,具體應用時還可以根據情況建立多個用例圖(use case diagram)。
4、 在用例視圖中請採用中文對所有的角色(actor\role)進行命名。其中角色必須在雙擊該對象圖後,詳細填寫該角色的描述(documentation)和該角色代表的角色數量(detail-multiplic)。
5、 在用例視圖中請採用中文對所有的用例(use case)進行命名。命名中在一般的中文概括前應增加代表本節編號的部分,如「1.用戶認證」,順序編號。其中用例必須在雙擊該對象圖後,詳細填寫該用例的描述(documentation)。
6、 在每個用例下必須組織建立相應的順序圖(sequence diagram),對於一個用例可以包含多個順序圖(sequence diagram),各個順序圖(sequence diagram)的命名需在一般的中文概括前增加代表本節編號的部分,如「1.1用戶認證」,順序編號,其中第一個1代表所屬的用例,第二個1代表順序圖(sequence diagram)的編號。產生順序圖的數量根據說明需求的具體要求設定。其中順序圖中的各個對象消息(object message)必須在雙擊該對象圖後,詳細填寫該對象消息(object message)的描述(documentation)。
4.1.3 數據存儲需求
【說明】根據會議紀要、小組討論,對於在需求調研中有關的數據實體對象或數據實體信息,應當根據需要提出可能數據類型和數據長度以及單位量綱的記錄或建議。
5 運行環境
【說明】本章只提出運行環境的邏輯結構,物理結構將在《概要設計說明書》中給出。
容許提出幾種可選方案。
5.1 硬體平台
【說明】指出本應用軟體適用的主機/伺服器與終端/工作站的技術指標、基本配置、介面特點、特殊約定等。
應盡可能地說明上述設備在各級用戶機構預計的分布狀態。
5.2 網路平台
【說明】選型標准、網路類型、基本部件、介面情況、對綜合布線的要求、限制條件等。應畫出網路(廣域網、區域網)的拓撲結構圖,說明後者對前者的接入方式。
5.3 軟體平台
【說明】操作系統的名稱、生產廠家、版本號等。
資料庫的名稱、生產廠家、版本號等。
資料庫設計工具的名稱、生產廠家、版本號等。
網路通信協議的名稱、生產廠家、版本號等。
前端開發工具的名稱、生產廠家、版本號等。
測試開發工具的名稱、生產廠家、版本號等。
現場運行時需要的工具軟體的名稱、生產廠家、版本號等。
配置管理工具軟體的名稱、生產廠家、版本號等。
6 附錄
【說明】列出基礎素材中的文件、報表、單據等的樣張,再附上必要的注釋。
如果條件成熟,可以把數據字典(data dictionary)作為附件列於後。
6.1 電子文檔編寫方式與使用工具
【說明】編寫要求、工具名、版本號、操作系統平台。使用多種工具時,應分別說明。形如:
Microsoft Word 97 for Windows 95/98
Power Designer 6.0 for Windows 95/98
Rational Rose 98 for Wintel
Visio或Power Point 97 for Windows 95/98
6.2 定義說明與符號
【說明】包括對專用術語及縮略語的解釋、所用到的圖(如use case、sequence圖)之圖符的表示與解釋等。
6.3 參考資料
【說明】格式:作者,[版本號,]資料來源,日期 [,起止頁號] 。其中,《質量保證計劃》是必選的參考資料。
6.4 有關表格清單
【說明】列出用戶提供的素材,加上我們積累的有關文件,作為系統分析的基礎。在這里除系統內部沒有用戶參與的需求分析工作外,必須包括一個以上的用戶訪談紀要、用戶確認簽名文件以及用戶訪談計劃等文件的列表。在列表中的文件應當作為附件與需求文檔共同納入配置管理
『陸』 網站用戶需求分析的方法是什麼意思
網站需求分析分為兩部分:
市場對網站產品的需求分析(可以得出,網站能發展的空間有多大),簡稱市場分析。
用戶需求的分析(做用戶喜歡的網站,讓用戶記住的網站,具有一定黏粘性,滿足用戶需求性的網站),簡稱網站開發分析。
網站開發的需求分析報告 一個網站項目的確立是建立在各種各樣的需求上面的,這種需求往往來自於客戶的實際需求或者是出於公司自身發展的需要,其中客戶的實際需求也就是說這種交易性質的需求佔了絕大部分。
『柒』 用戶需求分析怎麼進行分類
說說純理論化的用戶需求分析流程吧。
一、產品定位是什麼:這點是重中之重,產品不知道是干什麼的,解決什麼問題的,目標是什麼的,那這個產品一定悲催了。
二、目標用戶是誰:這點也很重要,要定位產品都面向哪些用戶,我覺得很少有產品能說自己的產品適合所有用戶的,總歸會有一個定位的,而且要將目標用戶進行分類,在每類抽取出用戶角色卡片進行分析(其實這步現在很多產品都不做的,包括我自己做的產品)。
三、目標競品是誰:特別是對於已經是紅海的市場來說,看清楚目前競品都有哪些功能,為什麼做這些功能而不做那些,市場佔有情況如何等,並劃出產品的SWOT圖,這點其實個人認為是最重要的,即使不進行目標用戶分析,也要做關於競品的分析工作。
四、情景分析:開始對用戶使用產品的幾個重要的場景和流程進行分析啦,這個分析清楚後產品的需求列表就可以形成了,並根據前期的競品分析的結果將產品的需求進行優先順序劃分
五、需求文檔撰寫:最後是形成需求文檔,包括了需求的介紹、用例分析、交互設計、數據字典等等部分。
作者:曉瑞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19713012/answer/1273280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捌』 需求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哪些
結構化的分析方法是傳統的分析法,它的好處是在需求階段可以不需要精確地定義系統,只需要根據業務框架確定系統的功能范圍,以及每個功能的處理邏輯和業務規則,功能需求規格書等。因為不需要精確描述,因此描述系統的方式比較靈活多樣,可以採用圖表、示例圖、文字等等方式來描述系統。在系統開發以前,一般還可以採用更為直觀的原型系統方式和最終用戶進行交流和確認,因此對業務需求的要求會低一些,業務需求階段的周期相對容易控制;通過業務全景圖,最終用戶也能了解系統的功能;通過功能活動圖和業務規則的描述,也可以相對精確地描述業務系統;因為沒有嚴格的標記語言,可以採用適當的篇幅描述適當的系統。當然,這種方法的缺點也是明顯的,分析人員和業務人員之間可能缺乏共同語言,機器不能識別業務需求書,在設計階段還需要繼續和用戶確認一部分功能。
面向對象的分析方法的最大好處是在需求階段,就能夠非常精確地描述一個系統,採用程序語言的方式和最終用戶交流(最終用戶必須要熟悉這種語言),能夠在項目一開始就發現很多問題,避免在開發的過程中出現需求的反復,而且在系統設計和開發階段不需要最終用戶參與。在實施上,一般可以採用場景、業務功能等方式來描述,比較適合於業務流程環節多的系統,或者軟體產品的開發。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現實中,絕大多數的應用系統都很難在需求階段就可以被精確地抽象化定義,所以這種方法的缺點和困難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用戶要非常清楚地知道最終的業務系統應該是什麼樣,或者採用一種抽象的方式能夠確定最終的應用系統;其次,因為最終用戶不需要參與設計和開發階段的工作,所以雙方確定業務需求的過程也會比較長;同時,因為是精確描述,因此描述系統的語言是非常邏輯化的,一般通過某種方式可以使機器識別業務需求,採用這種方式寫的業務需求是非常格式化的,一方面描述一個系統需要的信息非常多,可能使需求說明的篇幅非常長,不便於理解和閱讀;另外由於通過抽象的方式來推演最終系統的運行方式,對業務人員的要求非常高。
『玖』 需求分析常用方法都有哪些,請舉例說明
問卷調查法,是指設計方就用戶需求中的一些個性化的、需要進一步明確的需求或問題,通過採用向用戶問卷調查表的方式,達到徹底弄清項目需求的一種需求獲取方法。 這種方法適合於設計方和建設方、使用方都清楚項目需求的情況。因為建設方和使用方都清楚項目的需求,需要雙方進一步溝通的需求或問題就比較少,通過採用這種簡單的問卷調查方法就能使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顯然對於樂百氏集團這樣規模龐大的公司,簡單的問卷調查是不能夠滿足准確獲得需求的需要的。會議討論法,是指設計方和用戶相關人員召開若干次需求討論會議,達到徹底弄清項目需求的一種需求獲取方法。這種方法適合於設計方不清楚用戶的詳細業務需求,但使用方清楚項目需求的情況。因為使用方清楚項目的需求,他們能准確地表達出他們的需求,而設計方有專業的需求,而我們有專業的軟體開發經驗,經過回憶討論交流之後,能夠對用戶的需求進行准確描述和把握。這個方法對於准確的獲得樂百氏公司的需求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在本案例中系統的設計人員也是這么做的,他們通過和樂百氏項目組經理的討論,很快了解了樂百氏的運作過程的數據。界面原型法,是指設計方根據自己所了解的用戶需求,描畫出應用系統的功能界面後與用戶進行交流和溝通,通過「界面原型」這一載體,達到雙方逐步明確項目需求的一種需求獲取的方法。這種方法比較適合於設計方和用戶都不是非常清楚項目需求、只是大概了解用戶需求的情況。因為設計方和用戶方都不能非常准確的描述出客戶的需求,因此此時就更需要藉助於一定的「載體」來加快對需求的挖掘和雙方對需求理解
『拾』 如何系統的進行用戶需求分析
產品的構思初期,我們會羅列盡可能多需求,也會收集到很多需求。但有些需求是偽需求,有些需求也不具備實現價值,那我們如何做判斷呢?每天有無數產品誕生,也有無數產品隕落,很多時候會談到一個原因,沒有把握住用戶需求,吸引不了用戶。那如何把握住用戶需求呢?
用戶需求
1、用戶需求與產品需求
用戶需求是用戶從自身角度出發,自以為的需求。
用戶經常提出的需求,從他們角度而言都是正確的,但更多是從自身情況考慮,對於產品的某個功能有自己的期望,但對產品定位、設計的依據等情況不了解,他們的建議也許並不是該功能的最好實現方式,也就不足以直接作為產品規劃的直接依據。
產品需求是提煉分析用戶真實需求,並符合產品定位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可以理解為一個產品,一個功能或服務,一個活動,一個機制。
需求分析:從用戶提出的需求出發,挖掘用戶內心真正的目標,並轉為為產品需求的過程。我們不能簡單地看用戶需求,而是應該去挖掘用戶產生這個需求時,其心裡是什麼驅動著用戶。所以,更應該思考,需求分析的過程,是如何把用戶需求轉為為產品需求,中間的紐帶是什麼?
在想如何把用戶需求轉化為產品需求的中間紐帶是什麼,不禁要問一個問題,用戶需求是怎麼產生的?我們只用把原因研究清楚了,才有可能通過產品需求去迎合用戶需求。我們追本溯源,用戶的需求或者說是慾望究竟緣何而生?
2、馬斯洛需求理論
出自經典著作《人的動機理論》的馬斯洛需求理論,它闡述了人類的需求源於五類,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人類最基本生理需求是衣食住行,若無法滿足,人類無法生存。這也是我們提及最多的用戶剛需,每一天都離不開,也就蘊含著巨大的市場空間,是眾多創業公司和巨頭一直搶占的各個山頭。
隨之產生的是安全需求,希望生活有所保障,避免被物理傷害。這是醫療人身保障等社會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互聯網+」正在升級的主要領域。
兩個需求得到滿足後個體會產生友誼、愛情、親情等各種感情訴求,也渴望成為集體的一部分,幾乎沒有人希望過著孤獨,不與外界產生聯系的生活。這塊目前最主要便是企鵝帝國的兩大關系鏈產品。
隨後希望被人尊重,得到認可和贊賞,名譽、聲望和地位的尊重需求,這種需求很少得到充分滿足。
自我實現是最高層次的一種需求,實現個人抱負、理想、價值的需要。
3、用戶動機
用戶的底層慾望就是源於這些需求,而人性產生的慾望,在不同的環境中,因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行為之下,會產生各種各樣動機,想要達到某種目標,而產品需求,正是迎合用戶的動機,來幫助用戶更好地實現目標。
其實,用戶究竟需要一匹馬還是一輛車,就是需要分析用戶情境之下的動機是什麼?如果是賽馬想獲得成績,那確實需要一匹更快的馬;如果是想更快地去另一個地方,汽車就是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當把用戶分為司機、車主、乘客,他們的本質需求又是什麼呢?這時由核心需求延伸出來的窗戶、座椅被洞察並滿足。
在挖掘用戶動機之時,可以嘗試判斷是偽需求還是真需求的同時,底層需求的滿足有時可以在相似產品中占據優勢。微信打飛機相比傳統的1942,雷電飛機游戲,在匹配產品特性滿足了用戶好友間的一些更加底層的需求,如虛榮、攀比、嫉妒、榮耀等等,讓游戲更具可玩性。
4、如何挖掘用戶動機?
用戶的動機會被很當時環境下的復雜因素所影響,也是會涉及很多心理學方面的積累,這是非常考驗用戶研究和產品經理的硬本事。但我們也可以嘗試從幾個關鍵因素來進行場景分析。
基於什麼環境:地鐵/辦公室/室內/公共場合/走路/夜晚/戶外......深入情景周圍的細節中去
基於什麼用戶:具備什麼特徵,比如身份、收入、區域.....
基於什麼行為:行為或操作流程,比如購物流程、操作習慣、行為認知.......
場景分析也就是需要考慮具體什麼環境(時間、地點、情境)什麼類型用戶的什麼動機,想達到什麼目標,以及人與人的關系。如實地記錄下來,如果偏差或缺乏信息,之後的分析就會有所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