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植物營養學的研究方法
植物營養學是研究植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運輸,轉化和利用的規律及植物與外界環境之間營養物質和能量交換的學科。目的是提高作物產量和改良產品質量。
植物營養學的主要任務是闡明植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營養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的具體過程,以及內營養物質運輸,分配和能量轉化的規律,並在此基礎上通過施用合理肥料的手段為植物提供充足的養分,創造良好的營養環境,或通過改良植物遺傳特性的手段來調節植物體的代謝,提高植物營養效率,從而達到提高作物產量和改善產品品質的目的.
植物營養學的研究方法:
生物田間試驗法
植物營養學科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生物模擬法
藉助盆缽,培養盒等特殊的裝置種植物進行植物營養的研究,通常稱為盆栽試驗或培養試驗.
化學分析法
研究植物,土壤,肥料體系內營養物質的含量,分布與動態變化的必要手段.
數理統計法
在現代植物營養研究中,數理統計已成為指導試驗設計,檢驗試驗數據資料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
核素技術法
利用放射性和穩定性同位素的示蹤特性,追蹤他們的變化以揭示物質運動的規律.
酶學診斷法
由於一些營養元素是酶的活化劑,或是對酶結構起穩定作用,或有調節作用.因此了解植物體內某種酶的活性變化就可以反映出植物的營養狀況.
② 如何促進農作物生長
在這種情況之下的話,如果是溫室大棚種植比較好控制些,現在,促進農作物生長新方法有:
1、色光法:利用特定波長的光對農作物進行特別的照射,可明顯促進作物的生長,改變作物的營養成分。俄羅斯利用紅色光定期照射西紅柿和黃瓜,使他們的成熟期縮短30-45天,產量增加2倍多。
2、音樂法:俄羅斯對溫室里的蔬菜每天定時播放一定頻率的音樂,其產量增加了1倍多;實驗證明,一般播放中等音量的古典音樂比較符合作物的「口味」。
3、電場法:一切生物都生長在地球表面這個巨大的電磁場中,根據這一原理,美國植物學家通過製造人工電場,獲得了可喜的成果。其方法是,在作物生長的上方安裝一個鐵絲網作為正極,與土地這一負極形成一個高強度電場。在這個電場中種植白菜、黃瓜、西紅柿等作物,結果生長周期縮短了一半,產量增加了3-6倍。
③ 無土栽培種蔬菜需要掌握哪些方法如何促進根系生長
因為無土栽培比油土種植有很多優勢,所以近年來無土種植面積的發展呈直線上升趨勢,一般無土栽培的類型主要是水培、岩棉培、基質培三大類!讓我詳細介紹一下哪些蔬菜可以無土栽培!第一,什麼蔬菜可以無土栽培?1.無土栽培:生菜、油菜、芹菜、甜菜、菠菜、韭菜、大蒜苗、薺菜等。2.岩棉種植:番茄、黃瓜、苦瓜、西葫蘆、青椒等。3、氣質栽培:土豆、蘿卜、青椒、青椒、番茄、茄子等。第二,無土栽培的類型是什麼?
不會造成浪費,管理非常方便。4.防止連作障礙:無土栽培可以避免連作障礙,蔬菜種植中土地合理流轉,避免連年連作是防止病害嚴重發生和蔓延的重要措施之一,無土栽培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5.不受土壤限制:無土栽培可以使作物完全脫離土壤環境,不受土質、水利條件的限制,利用地球上許多沙漠、荒地或難以耕種的地區作為無土栽培方法。6.充分利用空間:無土栽培可以擺脫土地的限制,不受空間限制,利用城市建築物平坦的屋頂蔬菜種花,實際上可以擴大種植面積,根據人類的意志生產。
④ 在種植作物時應如何施肥施肥的基本依據又是什麼呢
為了保證作物茁壯成長,我們在作物的生長過程中要給作物施肥,補充營養素,那麼該如何施肥呢?施肥的基本依據是什麼?
要做到真正的合理施肥,除掌握必要的施肥原理外,還應把作物營養特性及環境條件對作物營養的影響看作合理施肥的重要依據。
(四)肥料品種特性與施肥
肥料種類很多,性質差異也很大,合理施肥必須考慮到肥料性質。與施肥關系密切的性質有養分的含量、溶解度、酸鹼度、穩定性、土壤中的移動性、肥效快慢、後效大小及有無副作用等。
以上就是正確施肥的基本依據,供大家了解參考和學習。
⑤ 如何讓作物健康營養成長
作物在生長過程中,農民都會頻繁、大量施用氮、磷、鉀肥,使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驟減,開始出現板結,由於沒有實施科學的測土配方施肥,造成肥料的浪費,其實作物生長除了施用氮、磷、鉀肥還需要補充中微量元素肥料如鈣、鎂、硫、銅、鐵、錳、鋅、硼、鉬等微量元素。作物生長有的元素補充不足,有的元素過量施用,中微量元素缺乏更為嚴重,直接影響了作物的發育和產量。微量元素是指土壤中含量很低,而在作物的正常生長中不可缺少的營養元素,主要是鋅、錳、硼、鐵、鉬等元素。微量元素在作物體內為多種酶或輔助酶的組成部分,對葉綠素和蛋白質的合成均有著重要的促進和調節作用。這些微量元素盡管在作物體內含量少,但作物缺乏某一種微量元素時生長發育就會受到抑制,導致產量、品質下降。微量元素用量不能過大,過量施用不但經濟上浪費,而且會出現作物中毒現象,為了有效地發揮微肥的增產作用,必須做到因土,因作物有針對性的施肥。
⑥ 作物葉面營養應考慮那些因素
一是要注意葉面噴施濃度。葉面施肥肥液濃度直接關繫到噴施的效果。肥料溶液濃度過高,有可能噴灑後易灼傷作物葉片;過低,既增加了工作量,又達不到補充作物營養的目的。
二是要注意葉面噴施方法。配製肥料溶液要均勻,噴灑霧點要勻細,噴施次數要根據作物需要進行及時調整。
三要注意葉面噴施時期。葉面施肥一般都是選擇作物營養元素,需要量最多,也最迫切進行噴施,或者根據作物營養缺素症狀及其程度噴灑。
四是要注意葉面噴施時間。葉面施肥影響因素比較多,比如當時的環境溫度、濕度、風力等,都直接影響肥效。葉面施肥最好選擇無風、陰天或濕度較大、蒸發量小的上午9時以前,或下午4時以後進行。如噴施後3-4小時下雨,則需進行補噴。
五是要注意為葉面施肥增添助劑。葉面施肥的肥效的發揮,有賴於葉片對肥料養分的吸收,而葉面肥液在葉面停留時間長短,附著力的大小,就非常重要。所以,葉面施肥時大多適當添加助劑,目的就是增強肥液在葉片上的粘附力,促進肥料的吸收。
⑦ 如何識別農作物缺少營養元素有什麼好的辦法呢
想要識別農作物是否缺少營養元素,就一定要看一看葉片是不是逐漸的褪綠開始黃化。這個時候如果不進行及時的施肥讓其發育不良,就會出現枯死的現象。可以補充一下磷鉀肥,會長得更茂盛一些。在種植農作物的時候不可以讓其缺少營養,不僅長不大還會影響到其他作物。有些作物雖然沒有發黃,但是逐漸變得蔫蔫的也是能看出來的。
總的來說施肥和澆水都是有技巧的,不能猛施和猛澆。像辣椒在炎熱的夏天一天澆兩次水就可以了,不用每天大幅度的灌溉,這也會容易將苗給弄死。農村當中有不少有機肥,要把腐熟之後的肥澆入進去。千萬不能使用生肥,否則裡面的蟲子以及細菌都會進入到農作物裡面。有些農作物出現缺營養之後葉子都會打卷,這種現象是一個最值得關注的細節。
⑧ 怎樣訓練羊吃秸稈 小麥秸稈 和玉米秸稈
推薦使用農盛樂秸稈發酵劑發酵秸稈,可以改善秸稈的適口性,提高秸稈營養含量,羊很喜歡吃。發酵的原理是:不容易發酵的乾燥秸稈加入農盛樂飼料發酵液,可以在厭氧環境下分解物料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可溶性糖類,並經過一系列的生化反應轉化為乳酸、乙酸、丙酸等有機酸,使pH值降低至4.5~5.0,抑制丁酸菌、腐敗菌等有害菌的繁殖,從而達到長期保存秸稈營養價值的目的。由於秸稈添加了微生物,從而增加了秸稈的柔軟性和膨脹性,便於家畜採食和瘤胃動物對粗纖維的消化。反芻家畜利用秸稈微貯飼料後,採食量和消化率提高了,瘤胃中揮發性脂肪酸量增加,從而使瘤胃微生物菌體蛋白質合成量提高,促使反芻家畜日增重和產奶量的有效提高。
發酵秸稈的方法:
1、原料准備。應先將秸稈按要求粉碎或切成小段或絲狀,其中用於喂牛、馬、騾的飼料原料應切碎成2-5厘米,餵羊、鹿應切碎成2厘米左右,喂豬、雞、鴨、鵝、兔的秸稈或者藤蔓應粉碎。可以單獨用秸稈發酵劑,也可將喂飼用的玉米粉摻入一同發酵,效果更好。
2、混合原料。調整濕度:將備好的秸稈物料加水攪拌均勻,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判斷標准為:用手緊抓一把物料,指縫見水不滴水,鬆手即散為宜。秸稈與水比例大致為1.5:1左右。農盛樂秸稈發酵劑一包可配置10公斤發酵菌液,按照1公斤發酵菌液發酵秸稈400斤的比例,用新的噴壺(噴霧器)將發酵
劑均勻的噴灑在物料上,要一邊噴灑一使之均勻。
3、密封發酵。將上述拌勻後的秸稈裝填密封、量大用戶可建造發酵池,批量處理,夏秋季節發酵時長為5-8天,冬季發酵時長需10-15天。
4、發酵控制。用於飼料發酵時為厭氧發酵,發酵過程要保證密封,以防變質,發酵裝填時可踩實,趕出空隙中的氧氣。
5、飼料取食。由外向里逐層取料,可延長飼料保存時間。發酵飼料可單獨喂飼,也可摻入全價料中飼喂。第一次飼喂發酵飼料的畜禽,應先少量試喂,待適應後,可逐步增加喂飼量。
注意事項:
1、原料。不能使用霉爛變質或有毒性秸稈,否則可能抑制有益微生物繁殖,影響發酵;同時對喂飼的畜
禽造成不良影響。
2、密封。使用農盛樂秸稈發酵劑發酵飼料過程為厭氧發酵,應密封發酵;
3、避光。不要在陽光直射的地方發酵,以防紫外線殺滅功能微生物,影響發酵。
4、搭配。因各類秸稈營養成分和各種氣味不同,發酵後的飼料味覺也有一定差異,合理搭配原料發酵效
果會更好,營養更全面。
(1)粗精搭配,如在秸稈中加入10-15%左右的玉米面一同發酵;
(2)品種搭配,多種作物秸稈混合發酵,如玉米秸與小麥秸混合等等,這樣營養更全面,效果更好。
(3)飼喂搭配。發酵好的秸稈飼料,應按所需比例與全價飼料混合物拌勻一同飼喂,牛、羊、鴨、鵝和空懷母豬,可直接飼喂,豬、雞應按比例混喂。
5、重量。每次發酵秸稈重量一般應不低於200公斤,量太少不利於升溫,難以保證發酵質量。
⑨ 如何科學的提高作物的免疫力
作物與人和動物一樣都會因為真菌和細菌的侵害生病,但與動物不同的是:植物並沒有可移動的免疫細胞巡視周身以發現「入侵者」,而且作物一旦生病就會造成減產,那麼如何科學的去提高作物自身的免疫力呢,減少作物生病的幾率,就是我們要探討的話題了。
植物病毒病是危害較大、防治較難的一類病害,也被稱為植物「癌症」。傳統的抗病毒葯劑,大都以鈍化侵入植物細胞內的病毒,抑制其對植物細胞的干擾破壞能力為主,但葯劑的持效期較短,葯效也不太穩定。還是要從作物本質上去補充作物所需要的營養成分,讓作物營養充分,植株健壯,從根本上去增強作物的免疫力,預防病害的入侵。
在豆苗上用了新瑞的氨基酸水溶肥,兩天後效果非常明顯,作物植株健壯,後期也沒有打殺菌劑,以下是產品效果圖
⑩ 園藝植物的營養診斷方法有哪些
通常採用下列方法:
1、形態診斷法。通過觀察植物外部形態的某些異常特徵以判斷其體內營養元素不足或過剩的方法。主要憑視覺進行判斷,較簡單方便。但植物因營養失調而表現出的外部形態症狀並不都具有特異性,同一類型的症狀可能由幾種不同元素失調引起;
因缺乏同種元素而在不同植物體上表現出的症狀也會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即使是訓練有素的工作者,也難免誤診。此法不能用作診斷的主要手段。
2、化學診斷法。此法藉助化學分析對植株、葉片及其組織液中營養元素的含量進行測定,並與由試驗確定的養分臨界值相比較,從而判斷營養元素的豐缺情況。成敗的關鍵取決於養分臨界值的精確性和取樣的代表性。
由於同一植物器官在不同生育期的化學成分及含量差異較大,應用此法時必須對采樣時期和采樣部位作出統一規定,以資比較。
3、酶診斷法。又稱生物化學診斷法。通過對植物體內某些酶活性的測定,間接地判斷植物體內某營養元素的豐缺情況。例如,對碳酸酐酶活性的測定,能判斷植物是否缺鋅,鋅含量不足時這種酶的活性將明顯減弱。
此法靈敏度高,且酶作用引起的變化早於外表形態的變化,用以診斷早期的潛在營養缺乏,尤為適宜。
(10)作物營養訓練方法擴展閱讀:
最早的診斷方法是根據植物的葉色、植株發育程度及缺素和元素毒害的症狀等形態方法判斷植物的營養狀況,隨後,外形診斷與土壤、植物養分含量分析相結合,逐步奠定了由定性走向定量診斷的基礎。20世紀40年代植物營養診斷形成一門獨立的技術科學並用於生產。
70年代以來,隨著植物營養診斷手段的多樣化及分析技術日趨成熟,出現了診斷施肥綜合法,使營養診斷由原來單一元素的診斷走向多元素的綜合診斷,大大提高了診斷的准確率;酶學診斷的應用也使診斷時期提早,從而提高營養診斷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