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劍橋學派和新古典綜合派之間的分歧有哪些
新劍橋學派和新古典綜合派之間的分歧重點是劍橋之爭的部分
新劍橋學派是後凱恩斯主義體系中與新古典綜合派相對的另一個重要分支,它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卡爾多和斯拉法。
所以新劍橋學派又被稱恩斯左派,這使得它在各重大理論問題上與試圖彌合凱恩斯主義與新古典主義的新古典綜合派形成鮮明對比。如在方法論方面,該學派極力攻擊新古典綜合派用均衡觀代替凱恩斯的歷史觀。在對新古典學派的態度上,它只強調凱恩斯理論的"革命性"因素,而閉口不談繼承性問題。在經濟理論的重心方面,它強調應把理論重點放在分配問題上,而不是收入一支出問題。在這些理論研究方面,新劍橋學派與新古典綜合派的舌戰形成了著名的兩個劍橋之爭。
在新劍橋學派的經濟理論中,收入分配理論和增長理論尤為重要。在價值理論的基礎上,新劍橋學派認為,新古典綜合派的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是錯誤的,是一種循環論證,其中尤以資本的衡量標准問題最因難。同時,新劍橋學派強調所有權因素以及歷史因素對收入的影響,指出了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在分配理論的基礎上,新劍橋學派建立了自己的經濟增長理論。新劍橋學派認為,由於資本家和工人的投資率的差異,從而收入分配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而在既定的儲蓄傾向條件下,經濟增長率的變化將引起國民收入分配的相對份額的變化,即經濟增長率越大,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佔比重就越大,工資收入所佔比重就越小。.............
㈡ 請高人推薦有關西方經濟學流派的書
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
作 者: 繆一德,楊海濤 主編
出 版 社: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11-1
內容簡介
現代西方經濟學流派眾多,內容龐雜,許多理論十分晦澀難懂,所以本書只能擇其主
要流派進行介紹。而且在有限篇幅內如何能較為完整、深入,同時又能准確地闡明各流派
的基本理論觀點及最新發展,梳理各流派之間的分歧和爭論?這是這門課程和教材普遍面
臨的困難任務。本書根據作者2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在篇章結構、體系安排、內容取捨
方面都作了一些新的嘗試和努力,以盡可能符合本書編寫任務的目標。當然,先行了解和
學習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西方經濟思想史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學好本課程
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前提。
[編輯本段]目錄
緒論
思考題
第一章 凱恩斯經濟學
第一節 凱恩斯革命
第二節 凱恩斯的就業理論
第三節 凱恩斯的政策主張
第四節 凱恩斯經濟學的歷史評價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二章 新古典綜合派
第一節 新古典綜合派概論
第二節 新古典綜合派的主要經濟理論
第三節 新古典綜合派的經濟政策主張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三章 新劍橋學派
第一節 新劍橋學派的形成
第二節 新劍橋學派的經濟理論
第三節 新劍橋學派的經濟政策主張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四章 新凱恩斯主義
第一節 新凱恩斯主義學派概述
第二節 新凱恩斯主義學派的經濟理論
第三節 新凱恩斯主義學派的政策主張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五章 非均衡學派
第一節 非均衡體系的形成
第二節 克洛沃和萊榮霍夫德的非均衡理論
第三節 非均衡理論的拓展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六章 貨幣學派
第一節 貨幣學派概述
第二節 現代貨幣數量論
第三節 通貨膨脹理論
第四節 貨幣主義的經濟政策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七章 理性預期學派
第一節 理性預期學派概述
第二節 理性預期學派的基本理論
第三節 理性預期學派的經濟政策主張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八章 供給學派
第一節 供給學派的理論淵源和歷史條件
第二節 供給學派的經濟理論
第三節 里根經濟學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九章 弗萊堡學派
第一節 弗萊堡學派的產生和發展
第二節 弗萊堡學派的基本理論
第三節 社會市場經濟的政策主張
第四節 社會市場經濟理論與政策的實踐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十章 公共選擇學派
第一節 公共選擇學派的產生和主要代表人物
第二節 公共選擇學派的基本理論
第三節 公共選擇學派的經濟政策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十一章 新制度經濟學派
第一節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形成
第二節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產權理論
第三節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交易費用理論
第四節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制度變遷理論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十二章 瑞典學派
第一節 瑞典學派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瑞典學派的主要理論
第三節 瑞典學派的經濟政策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十三章 新制度學派
第一節 新制度學派的形成及現狀
第二節 新制度學派的基本特徵
第三節 新制度學派的主要理論
第四節 國際經濟二元結構論和國家干預思想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十四章 激進政治經濟學派
第一節 激進政治經濟學派的形成和主要特徵
第二節 激進政治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主流經濟學的區別
第三節 激進政治經濟學派的主要理論觀點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第十五章 獨立的重要經濟思想
第一節 希克斯的重要經濟思想
第二節 哈耶克的經濟思想
第三節 熊彼特的主要經濟理論
第四節 羅斯托的重要經濟思想
簡要評論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題
後記
參考文獻
http://ke..com/view/2018942.htm
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
ISBN:781049844
作者:楊培雷編
出版社: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本書特點: 1.理論的視角——重在剖析其理論 毫無疑問,任何學說都有其特
定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一種學說的立場往往脫離不了它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但是,如果
把當代西方經濟學說的階級屬性任意擴大,往往會忽視其理論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從理論
本身而言,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不同流派都有其比較系統的理論,對理論的系統研究,有助
於我們探索現代市場經濟的內在運行機制,深化我們對現代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 2
.動態的方法——注重追蹤理論動向 當代西方經濟學各種流派都在發展變化。就凱
恩斯主義而言,20世紀 30年代的凱恩斯經濟理論到今天已經經過了幾代人的充實、完善
、發展和更新,期間經歷了新古典綜合派、劍橋學派和20世紀 80年代以來的新凱恩斯主
義,即使當前的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說仍處在變化和發展之中。生動的社會經濟生活的變
化要求用動態的理論去詮釋,也只早動態的理論,才能指導不斷變化中的社會實踐。本書
注重跟蹤當代經濟學理論的變化,以了解當代市場經濟的新發展。 3.發展的觀點—
—客觀而非偏頗的評價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理論需要與時俱進,
然而,理論體系一旦形成往往會落後於時代或部分地落後於時代。因此,我們不能苛求一
個學派的理論在何時何地都是正確和完善的,而關鍵是要看這一學說在它所處的歷史背景
下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尤其是這一學說對理論思維的貢獻以及它可能引致的啟迪。
4.借鑒的目的——取長避短的理論汲取 學習的目的在於借鑒,在某種意義上,
由於西方的市場經濟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對市場經濟的研究「源遠流長」,當代西方經濟
學流派是基於豐厚的理論土壤和發達的市場經濟的現實社會基礎上成長起來的理論之花,
朵來爭艷。從中汲取些什麼來建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我們研究西方經濟學派的最
終目的。
目錄:
前 言/1
第一章 導論:西方經濟學流派的源流/1
第一節 前資本主義時期的西方經濟學說/2
第二節 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西方經濟學說--重商主義/9
第三節 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的西方經濟學說/15
第四節 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經濟學說與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的形成/53
第二章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說 上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63
第一節 凱恩斯及其經濟理論與研究方法/63
第二節 凱恩斯的主要經濟理論/68
第三節 凱恩斯的經濟政策主張/88
第三章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說 中 --現代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93
第一節 兩個劍橋之爭/93
第二節 新古典綜合派/101
第三節 新劍橋學派/131
第四章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說 下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142
第一節 新凱恩斯主義概略/142
第二節 新凱恩斯主義的主要經濟理論/147
第三節 新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主張/162
第五章 貨幣學派/167
第一節 貨幣學派的思想淵源和基本思想/167
第二節 現代貨幣學派的基本理論/171
第三節 現代貨幣學派的貨幣政策/187
第四節 對現代貨幣學派的簡要評議/194
第六章 理性預期學派/199
第一節 理性預期學派的產生和發展/199
第二節 理性預期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201
第三節 一般預期及其三種類型/203
第四節 理性預期學派的主要觀點/206
第五節 理性預期學派的政策主張/216
第六節 對理性預期學派的評價/217
第七章 供給學派/220
第一節 供給學派的興起/221
第二節 供給學派的基本經濟理論/224
第三節 供給學派的經濟政策主張/240
第四節 供給學派的經濟實踐及其影響/246
第五節 對供給學派的簡要評價/254
第八章 新制度學派/257
第一節 新制度學派的產生和發展/257
第二節 新制度學派的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260
第三節 新制度學派的主要理論/264
第四節 新制度學派的政策主張/277
第五節 新制度學派的新發展/279
第六節 對新制度學派的簡要評價/284
第九章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289
第一節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概述/289
第二節 倫敦學派的經濟理論及政策主張/294
第三節 德國新自由主義學派的經濟理論. 政策主張及實踐/312
第四節 對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的簡要評價/324
第十章 福利經濟學派/331
第一節 福利經濟學派的形成與發展/331
第二節 舊福利經濟學/335
第三節 新福利經濟學/342
第四節 相對福利學說/357
第五節 福利經濟學派的政策主張/360
第六節 對福利經濟學派的簡要評價/366
第十一章 比較經濟學派/369
第一節 比較經濟學派的產生和發展/369
第二節 比較經濟學派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376
第三節 比較經濟學派的主要理論/379
第十二章 發展經濟學派/398
第一節 發展經濟學的生成背景. 研究對象. 興起與演變/398
第二節 發展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問題/409
第三節 發展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 Ⅰ --經濟發展中的經濟增長問題/455
第四節 發展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 Ⅱ --經濟發展中的結構優化問題/480
第五節 發展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 Ⅲ --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經濟關系/497
第六節 發展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 Ⅳ --經濟發展中的宏觀政策與管理/508
第十三章 西方行為科學學派/5ll
第一節 行為科學學派的形成和發展/511
第二節 行為科學學派的主要理論/520
第三節 行為科學在西方管理中的應用/536
第四節 對行為科學的簡單評價/54l
第十四章 激進經濟學派/543
第一節 激進經濟學派概述/544
第二節 激進經濟學派的主要思想/553
第三節 對激進經濟學的簡要評價/568
第十五章 東歐國家轉型經濟學派/572
第一節 東歐國家和俄羅斯轉型經濟學派的形成背景/572
第二節 東歐國家轉型經濟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理論及其政策主張/573
第三節 東歐國家轉型經濟學派的實踐:東歐國家經濟改革/594
第四節 前蘇聯. 俄羅斯經濟轉型思想與實踐/598
第五節 對轉型經濟學派的簡要評價/602
參考文獻/606
㈢ 新劍橋學派的稅收思想
新劍橋學派是當代凱恩斯主義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在與凱恩斯主義的另一個重要分支——以美國薩繆爾森等人為首的新古典綜合派,就增長理論、資本理論、分配理論等進行論戰過程中形成的。該學派自命為凱恩斯學派的嫡傳,而抨擊新古典綜合學派為「雜種的」或「冒牌的」凱恩斯主義。因該學派主要代表人物都執教於英國劍橋大學而得名,同時,又與以馬歇爾為代表的舊劍橋學派的傳統理論相背離,所以,又被稱為新劍橋學派或後凱恩斯學派或新凱恩斯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瓊·羅賓遜、N·卡爾多、對新劍橋學派的產生有重大影響的還有P·斯拉法以及倫敦大學的羅伊·哈羅德、波蘭學者卡萊茨基等,以上幾個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者,是新劍橋學派的先驅、是新劍橋學派產生的理論基礎。1958年,羅賓遜的代表作《資本積累論》發表,同年卡爾多在《經濟研究評論》上發表一篇名為《幾種不同的分配理論》的論文,把經濟增長理論和收入分配理論結合起來,著重考察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勞動收入(主要是工資)和財產收入(主要是利潤)在國民收入中相對份額的變化。他們在分析這種份額變化的規律以及對消費和投資需求的影響後指出,國民收入分配失調是社會症結所在,強調應由國家採取各種措施對國民收入的分配進行調節,以實現收入的均等化。他們兩人根據共同的理論特點,並提出自己的模型。由此,標志著新劍橋學派的產生。1962年,羅賓遜又出版了《論經濟增長的理論》論文集,再一次提倡如何利用凱恩斯理論來解決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等實際的迫切問題。使新劍橋學派的理論與政策的觀點更加旗幟鮮明。新劍橋學派的稅收理論主要反映了在其代表人物與薩繆爾森等人的新古典綜合派的論戰中。這兩個學派都把稅收看成是國家調節經濟的重要工具。兩者的主要區別是,後凱恩斯主流學派主要把稅收視為調節需求水平,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工具;而新劍橋學派除了承認這一點外,強調充分發揮稅收在縮小貧富不均方面的作用。在稅收政策上,新劍橋學派指出在稅制的設計方面,應根據不同的行業和納稅人的負擔能力,體現公平原則。在所得稅制度上,採取累進稅率,使高收入者多納稅,低收入者少納稅。在消費稅上,對奢侈品征稅,對生活必需品則給予減負稅;特別主張實行沒收性的遺產稅(除了給寡婦、孤兒留下適當的終身財產所有權外,以便消滅私人財產的集中,抑制食利者收入的增長,並把政府通過沒收性的遺產稅所取得的財產及其收入用於公共目標。事實上,新劍橋學派也同時意識到,政府在制定稅收政策時,往往為一些政治因素所左右,從而削弱了稅收在縮小貧富分配不均方面的功用。在適用稅收杠桿來調節有效需求,不僅要注重對需求總量的調節和宏觀分析,而且還要做好微觀分析,即分析減稅的好處由誰獲得和增稅的負擔由誰承受的問題。
那麼,政府減稅的好處由誰獲得則有三種可能:
(1)收入越低的人減免越多。
(2)不分收入大小一律按同一比例減稅。
(3)減稅的好處主要由最富有的少數財團或個人獲得。最理想的是第一種情況,後兩種情況都不符合公平原則。
㈣ 劍橋資本爭論的基本資料
上世紀50-60年代發生的「劍橋資本爭論」所討論的實際上就是這一問題。著名的「兩個劍橋之爭」是以英國劍橋大學的羅賓遜、卡爾多、斯拉法和帕西內蒂為代表的新劍橋學派和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處麻省劍橋)的薩繆爾森、索洛和莫迪利安尼等人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之間進行的,爭論的焦點是新古典理論的邏輯一致性問題。如現實中這種所謂GDP代表的是生產函數,還是一種社會關系與技術、生產力、科技等無關。這場爭論的背景是,在戰後,新古典綜合派把凱恩斯經濟學所討論的國民收入核算的所有宏觀變數用生產函數進行解釋,即現在的《宏觀經濟學》教科書,而新劍橋學派則是把凱恩斯經濟學與斯密、李嘉圖和馬克思強調「社會經濟關系」分析的古典傳統聯系起來,試圖表明財產所有權和收入分配對這些宏觀變數的作用。 1953年,羅賓遜提出了在總量生產函數中那些異質的資本品如何加總的問題。1960年,斯拉法在著名的《用商品生產商品》一書中採用兩個部門(多部門)模型證明,新古典生產函數只能用在單一產品模型中,一旦用於兩個部門(多部門)模型,由生產函數所推論出來的新古典理論的所有基本定理就都不成立了。這種邏輯一致性問題對於新古典理論顯然是重要的,由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在60年代開始應戰,雙方第一回合的交鋒是以1966年薩繆爾森宣布無條件投降告一段落。
在隨後的1969年,索洛提出在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論中可以避開這種加總問題而保持新古典理論的定理,即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可以把每一種資本品都作為一種生產要素。
對於這一問題,新劍橋學派在70年代做出回應,表明在一般均衡理論中不存在統一的利潤率,採用一般均衡分析顯然只是迴避了加總問題,因為這意味著將不能再使用總量生產函數。
在60-70年代,新劍橋學派對新古典經濟學的批評很快從資本測量擴展到增長理論和收入分配理論等更廣闊的領域,批評的有效性在爭論的過程中不斷得到澄清和證實,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加入到英國劍橋學派的行列。同時,新劍橋學派開始通過復興古典學派和馬克思經濟學、並吸收卡萊茨基的理論試圖重建經濟學體系。
雖然在這種邏輯爭論中新劍橋學派取得了優勢,但人們很快發現,這種異質品加總問題在新劍橋學派試圖重建的理論體系中同樣存在,如他們試圖復興的古典理論中存在著李嘉圖的「尋找不變的價值尺度」和馬克思的「轉型問題」,即李嘉圖和馬克思的命題也只能在單一產品模型中成立而不能推論到兩種(多種)產品模型,薩繆爾森發表多篇文章表明馬克思在「轉型問題」上邏輯不一致,與此相聯系的是關於「帕西內蒂悖論」的爭論,即由薩繆爾森等人提出的,新劍橋增長模型依然不能脫離生產函數,新古典經濟學家這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為其挽回了一些面子。
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英國劍橋學派一些重要的經濟學家羅賓遜、斯拉伐和卡爾多等人相繼去世,有關劍橋資本理論的爭論似乎也中止了,就整個經濟學界而言,這些經濟學家以及他們的著作似乎從來就沒有存在過。比如,從80年代晚期以來蓬勃發展的經濟增長理論仍然廣泛地應用總量生產函數和邊際生產力論,而對其中包含的邏輯悖論根本未予考慮。
哈考特(1995)認為這種忽略就其膽大和傲慢而言是非常令人驚訝的,這反映了在理論界處於統治地位的主流經濟學所具有的「無情的」的統治力。我們這里想加入的解釋是,羅賓遜、斯拉伐和卡爾多是在30年代就成名的經濟學家,在經濟學界的名聲和輩分遠高於薩繆爾森等人,一旦他們去世了,再進行這種研究可能就沒有人給錢了或不能使文章發表,你如果不能在大學里得到職位是不可能進行這種研究的。 其一是,盡管新劍橋學派採用異質品模型表明了新古典理論中存在著邏輯悖論,但這種邏輯悖論產生的原因卻沒有被揭示出來,薩繆爾森在1983年的一篇文章中,在承認邏輯悖論存在的前提下,用奧地利學派的方法(跨期均衡)表明,這種邏輯悖論只是出自於技術關系,希克斯(1973年)也表示了同樣的看法,而在劍橋資本爭論中人們又很少能找到這種邏輯悖論(技術再轉轍)的經驗例證,從而在許多新古典經濟學家看來,這種技術再轉轍的重要性是值得懷疑的。加之爭論又異常復雜,以至很少有人能夠理解。
其二是,新劍橋學派經濟學家也不十分清楚資本理論的邏輯悖論的問題究竟出在那裡和其意義何在,其中的重要一點是,他們同樣認為國民收入核算體系的統計變數是實物的統計,只不過試圖把社會關系的因素加到經濟分析中來,即如羅賓遜所表明的技術關系與社會關系的相互作用,當人們對斯拉法加入利潤率的投入產出模型(馬克思的生產價格模型)僅僅做出相對價格的解釋時,也必然會把技術關系與社會關系攪在一起,從而難以理清這種爭論的邏輯並建立新的理論。當沒有一種新的理論能夠與新古典理論相競爭時,經濟學家對現實的解釋只能按照新古典的方法,以免出現理論的真空,即在劍橋資本爭論的邏輯被澄清和能夠取代新古典理論的新的理論出現之前,人們是不會放棄新古典理論的,因為邏輯悖論雖然存在,但並不一定是重要的或致命的。
然而,如我們前面的全部分析所表明的,劍橋資本爭論所揭示的邏輯悖論對於新古典理論是致命的,主流經濟學錯誤地使用了國民收入核算的統計資料,誤把它們作為由生產函數所決定的實際變數。如在劍橋資本爭論中所表明的,不只是資本領域的問題,只要涉及到這些統計資料分析的領域,採用新古典理論的分析都會產生邏輯悖論。而理清這種邏輯悖論的關鍵就在於明確這些總量的性質。
㈤ 新劍橋學派的新劍橋學派的主要理論觀點
新劍橋學派的基本理論觀點可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①對傳統的新古典派理論的全面否定。
從方法論說,他們主張摒棄新古典派的均衡概念(不論是馬歇爾的還是瓦爾拉斯的),樹立歷史時間概念。羅賓遜指出,凱恩斯革命的實質在於從均衡概念向歷史概念的轉變,《通論》的基本觀點是打破均衡論的束縛,考慮現實生活的特性:過去是不能逆轉的,未來是不能確知的。人們一旦承認一種經濟是時間中的存在,歷史是從一去不返的過去向著未卜的將來前進的,那麼,以鍾擺在空間來回擺動的機械比喻的均衡就站不住腳,整個新古典派的傳統經濟理論就需要重新考慮。與之相聯系,這個學派強調不確定性對分析經濟的重要性,貨幣的存在就是和這個不確定性有密切聯系;對生產、就業、收入水平起決定作用的投資之所以易於發生波動,正是由於這個「不確定性」。他們批判新古典綜合派在一些教科書里把傳統的均衡概念恢復起來,移植到凱恩斯理論中去,忽視「不確定性」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一種倒退。其次,他們堅持凱恩斯對新古典派理論作過的一些批判,如摒棄薩伊定律和經濟通過市場的自發調節作用總是可以達到充分就業的傳統假定;摒棄儲蓄支配投資的傳統觀點,堅持投資支配儲蓄的凱恩斯觀點等。再次,他們徹底否定以邊際生產力論為基礎的新古典派分配理論,指出這個傳統理論是為資本主義社會收入不均的現狀辯護的,在邏輯上是一種循環推理。他們也用斯拉法的生產價格論否定新古典派的主觀價值論和均衡價格論。
②從不均衡出發對經濟進行動態分析。
英國後凱恩斯經濟學認為經濟是在歷史時間中增長的,但它的增長過程是很不穩定的,因而處於不均衡狀態是常規。為了說明這種不均衡,他們在分析步驟上首先確定為保證經濟按穩定的比率不斷增長所需的條件。他們在哈羅德「有保證的增長率」(即可以保證經濟不斷地穩定增長的增長率)公式Gω=S/V(Gω是有保證的增長率,S是儲蓄在國民收入中的比率,V是資本-產出比率)的基礎上, 把社會儲蓄傾向(儲蓄在國民收入中的比率)S,分解為利潤收入的儲蓄傾向Sp和工資收入的儲蓄傾向Sω;這樣,他們的增長率方程可用下式表示:
(1)式中Y為國民生產或國民收入量,P為利潤量,K為資本量,即利潤率;為資本-產出比率,即哈羅德公式中的V。
若假定工資收入的儲蓄傾向Sω=0,則上式成為:
(2)這就是說,保證經濟不斷地穩定增長的條件,是要使經濟增長率滿足等式(1)的要求;在Sω = 0的情況下,要使增長率等於(利潤率與利潤收入的儲蓄比率的乘積)。然後,他們論證這個條件在實際經濟生活中是不可能實現的。首先,決定這個有保證的經濟增長率的一些因素本身如S、Sp、Sω是隨收入分配的變化而變化的;資本-產出比率V也會隨著技術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其次,一些短期內起作用的力量,如投資的短期波動,會使實際增長率和作為穩定增長條件的有保證增長率發生差離,從而使經濟的實際增長脫離並圍繞長期的增長線而形成周期性的短期波動。再次,如果有保證的增長率和由人口增長和技術進步所確定的「潛在的增長率」不相一致,也會造成不均衡,或者增長受到人力資源的限制,或者人力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形成不同程度的失業。總之,英國後凱恩斯經濟學的增長理論是一種宏觀的動態的不均衡分析,它同新古典派的均衡增長理論是對立的。
③把經濟增長理論和收入分配理論溶為一體。英國後凱恩斯經濟學認為投資支出不僅是生產和就業水平的決定因素,而且也是國民收入在利潤與工資之間分配的主要決定因素。他們把國民收入分為利潤(或財產收入)和工資(或勞動收入)兩大部分,就社會階級來說,即劃分為工人與資本家兩大階級的收入;並認為這兩個階級兩種收入有著不同的消費傾向或儲蓄傾向。同時,他們還把國民生產分為消費品和投資品兩大部門。為了說明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投資怎樣決定國民收入在利潤與工資之間的分配,可以卡爾多下列的收入分配方程為例:
(1)式中P、Y、Sp、Sω的含義同前列增長率公式;I為投資,為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份額,是投資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即投資率。
設工人消費其全部工資收入,資本家將其利潤全部用於儲蓄,即Sω =0,Sp = 1,則上式變為:
(2)這就是說,在上述假定下,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份額公式 符號取決於投資率公式 符號。投資率愈高,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份額愈大。設資本家將利潤收入一部分用於消費,一部分用於儲蓄,即Sp < 1,同時工人仍將其全部工資收入用於消費,則等式 (1)變為:
(3)這表明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份額除了取決於投資率的高低外,還取決於利潤收入的儲蓄傾向(成反比)或消費傾向(成正比),即利潤收入中的儲蓄比率愈低或消費比率愈高,則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份額愈大。總之,按照英國後凱恩斯經濟學的觀點,資本家的利潤大小及其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份額取決於他們的投資支出和消費支出的大小。
④以具有壟斷因素的不完全競爭作為微觀經濟分析的基礎。首先,英國後凱恩斯經濟學的主要代表聲稱他們以斯拉法在《用商品生產商品》一書中所論述的生產價格論作為自己的價值論。按照斯拉法的理論,各種商品的相對價格(指生產價格而不是市場價格)決定於它們的生產技術條件和分配關系,而且商品的相對價格與利潤率是同時決定的。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以完全競爭為前提的新古典學派的主觀價值論和均衡價格論。在英國後凱恩斯經濟學看來,現代資本主義的市場競爭是不完全的,具有壟斷因素。他們不認為個別企業僅僅是市場價格的承受者,影響不了同行業的產品價格,特別是大公司對本行業產品的價格是可以左右的。其次,在他們看來,在短期內企業產品的單位可變成本(或稱直接成本)在相當一定的幅度內不隨生產的增加而上升,而是不變的;只有產量超過一定幅度後,可變成本才隨之遞增,因此,企業的成本曲線不如傳統的新古典理論所述的那樣是 U型的。再次,他們認為工業品價格形成的模式,一般是在可變成本之上加一定比率的毛利,稱為成本加成法。加成比率的大小則主要取決於產品的壟斷程度,這是從卡萊茨基那裡吸取的觀點。這樣,在壟斷程度一定的情況下,工業製品的價格水平的變動主要取決於可變成本的變動,特別是貨幣工資率的變動,這也是凱恩斯一貫主張的觀點。
關於與物價相聯系的貨幣工資率,英國後凱恩斯經濟學依據凱恩斯的看法,指出是由勞資雙方的工資談判決定的。關於貨幣工資所能購得的消費品,則受企業資本家的投資決策左右,因為投資率提高了,勢必造成以較多的資源用於投資品生產,消費品生產的比率相對減少,貨幣工資的實際價值隨之下降。
根據上面一些論點,英國後凱恩斯經濟學就把微觀經濟分析和宏觀經濟分析銜接起來。既然價格變動主要取決於可變成本特別是貨幣工資率的變動,而貨幣工資率又決定於勞資雙方的談判力量對比,這樣,當投資連續增長,投資品與消費品生產的比例變化,造成利潤上升、實際工資下降時,就會促使工人提出提高貨幣工資的要求,導致物價-工資、工資-物價的螺旋式上升的通貨膨脹。在這種情況下,就是大量失業也將難於制止物價的持續上漲,這也就是英國後凱恩斯經濟學對戰後通貨膨脹和滯脹問題的科學解釋。
[編輯]
㈥ 如何界定西方經濟學試述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西方經濟學是指產生並流行於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學範式,狹義指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範式,廣義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與東方經濟學是不同的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主要是範式概念,而不僅僅是地域概念。改革開放以來流行中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也屬於西方經濟學。
經濟學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數理經濟學、動態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等等。其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 : 研究家庭、廠商和市場合理配置經濟資源的科學 。 以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為對象;以資源的合理配置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價格理論為中心理論;以個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宏觀經濟學: 研究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中充分利用經濟資源的科學。 以國民經濟整體的運行為對象;以資源的充分利用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中心理論;以總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為市場失靈、政府有效。
應答時間:2021-04-0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