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的二戰表現
據悉,巴祖卡的第一次使用是在蘇聯前線和1942年11月登陸北非中的火炬行動,這些M1和M6火箭彈都是為了及時裝備入非作戰的美國軍隊而倉促製造的。不過在登陸前的那個晚上,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將軍震驚的發現他的軍隊里竟然沒有一個人拿到巴祖卡火箭筒。
一開始,由於沒有人得到過專業訓練,那些可靠的M6火箭彈連同著M1火箭筒並沒有在北非戰場中得到廣泛使用。[14]但是當一些德軍在俘虜美國軍隊時,他們發現了這個武器並給他們自己提了個醒。當美軍將軍在1943年到達突尼西亞前線時,他發現沒有一個人能夠告訴他巴祖卡火箭筒能否阻擋住德軍的坦克。
另一個問題出現在1943年5月。當盟軍在攻打西西里島時,盟軍部隊中裝備了少量的M1A1(發射的是M6A1改進型火箭彈)。在一次戰斗中,巴祖卡擊毀了四輛中型坦克和一輛虎式坦克。而能把虎式坦克被擊毀是因為火箭彈是從駕駛員的觀察孔穿過去。[14] 但是在戰斗中,巴祖卡也凸顯出一些問題,例如當巴祖卡在發射的時候,會產生大量的尾煙,這樣會暴露射手的位置。並且在戰斗中,巴祖卡小隊的隊員們為了向裝甲目標射擊,不得不將自己的身體暴露在敵人的攻擊之下,因此傷亡十分巨大。而這種必須暴露在德軍的反擊火力之下的任務,在其他士兵看來不僅僅是極度危險的任務,甚至應該說是自殺任務。
在1942年年底,德軍已近從火炬行動中俘虜的美軍士兵手上和得到美軍捐贈的俄國士兵手上得到了巴祖卡。德國也迅速的開始研製自己的反坦克武器,他們將彈頭從60毫米(2.36英寸)增大至88毫米(3.46英寸),這種武器就是我們所熟知的Panzerschreck(坦克殺手)。這種武器有更大,威力更強的彈頭,他的穿甲能力相對於巴祖卡大大提高。諷刺的是,美國士兵也希望能有一些加大彈頭的巴祖卡,但是遭到拒絕。在用M9和RPzB 54 Panzerschreck向德國的黑豹坦克進行對比射擊後,美國陸軍的唐納德·E·劉易斯下士對上司說Panzerschreck「比巴祖卡強多了……」
在法國,查理·卡朋特少校將在他的L-5 Sentinel的每個機翼下裝備了三個巴祖卡火箭,並且他說他用這個摧毀了德軍的14輛坦克。
盡管在1943年年底,美軍使用了M9火箭筒以及威力更強大的M6A3火箭彈,但是德軍裝甲車上的更厚的新型鑄造裝甲和裝甲側裙以及間隔裝甲使用是的巴祖卡的攻擊效果急劇下降。這使得巴祖卡必須對准那些裝甲車低防護的部位,例如履帶,觀察孔,車輪或者是後發動機。在1944年5月20日的信中,喬治·巴頓將軍在給他同事的信中寫到:「巴祖卡的作用並不是去擊毀坦克,而是不讓坦克隨意欺凌步兵的最後手段。為此,巴祖卡要在30碼的范圍內射擊。 在二戰結束後,美軍以德國的Panzerschreck為藍本設計出了3.5英寸(88.9毫米)的M20「超級巴祖卡」。他與德國的Panzerschreck威力相當,M20重達14.3磅(6.5公斤)並且可發射重9磅的(4公斤)的高爆反坦克火箭彈。當M20發射時需要兩人一組來操縱「超級巴祖卡」射擊,一般情況一個小隊一分鍾可以發射6枚火箭彈。與以前的型號一樣,M20的裝彈有M29A2(practice)和白磷發煙彈(T127E3/M30)。由於吸取了在惡劣,潮濕環境下的教訓,新型的彈葯外加防潮包裝,除此之外還附有M20的戰地保養手冊,裡麵包含了如何維護維修潤滑等多個內容。M20還附有備用火箭彈。當他從兵工廠出場時,M20會全身都會被塗滿抗菌塗料,並且電磁打火機還被塗上「柯斯莫林」(Cosmoline)。直到需要發射的時候,這些包裝塗料才會被祛掉。
戰後,由於政府預算問題,美軍最初部署到朝鮮的軍隊裝備的基本都是2.36英寸的M9/M9A1,而用的也是二戰時的M6A3庫存。在戰爭初期,老式的M9和M9A1一直在對蘇聯對朝鮮援助的裝甲車進行摧毀。在鳥山之戰中,美國陸軍特遣隊通過射擊坦克的後置發動機,致使33輛北朝鮮的T-34/85坦克停滯不前。此外,有許多戰地報告提到M6A3彈頭在命中後沒有爆炸,進過討論,軍方最終認為這是由於彈葯在儲存時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養所致。於是M20和3.5英寸的M28A2高爆反坦克火箭彈匆匆地被從美國調運到朝鮮,事實證明,M20對T-34以及其他蘇聯坦克極其有效,如在大田戰役中威廉·弗里希·迪安少將曾親持巴祖卡攻擊T-34,此戰中共有十多輛T-34被空軍和巴祖卡擊毀。此外需要說明的是超級巴祖卡是戰爭前夜才開始生產的,並不是美軍遇到坦克後才緊急研製的。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大量地使用了從解放戰爭戰場上繳獲國軍使用的2.36英寸的火箭彈來攻擊美國的謝爾曼和巴頓坦克。並且,中國還按照M20製造了51式反坦克火箭筒。 最早的M1於1942年7月定型,外形與後續型號差別較大,其主體是一根長 1.38m的無縫鋼管,左側焊接有簡易機械瞄具,下方有兩個帶有木製護片的握把和一個大型的木製肩托,在筒口部有一個不大的方形擋焰片,筒尾部有一個鋼絲焊成的喇叭狀支架,支架的作用並不是消除後噴尾焰,而是防止筒尾因磕碰變形而影響火箭彈的裝填。在筒身中、後部設有金屬加固環,以減小筒身變形的可能性。這些設計或多或少地都曾被後來的各型火箭筒所效仿。M1筒尾上方有一個接線盒,從中牽出兩根導線,一根與肩托內的電池相連接,另一根則通到扳機,用來控制線路的閉合。發射機構由發射機體、扳機、扳機簧、電路接觸環以及手電筒電池組和導線、檢驗燈等組成。筒身中部設有皮革防熱護套,此外還有方便攜行的背帶,一端連接在握把底部,另一端直接拴在筒身後部。M1的主要缺點是體積、質量較大,電池安裝和更換比較麻煩,而且一旦電池安裝以後整個點火線路就由扳機控制,不夠安全。
M1A1誕生於1943年7月,它改進了筒身和電池的結構,外觀上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取消了前握把和筒身上方的接線盒。為了更好地保護射手免受後噴燃氣的傷害,M1A1還在筒口部安裝了一個大型的喇叭狀擋焰圈,而且為了保證使用安全和延長電池的壽命,在握把上增加了一個手動保險。 M9和M9A1的定型時間為1943年10月,兩者在外觀上更為簡潔,肩托改為鋼板沖壓而成的空心多邊形,握把護片改為樹脂材料,而且採用了和握把等高的大型扳機護圈,以便在冬季戴手套時使用。為了方便傘兵使用和在叢林地區作戰,M9A1的筒身改為可以拆卸的兩段式,筒口擋焰圈直徑也有所減小。和M1 系列相比,M9系列最大的改變就是放棄了對環境適應性比較差的干電池電源,取而代之的是更可靠的小型發電機,通過扳機驅動產生發射火箭彈所需的點火電流。
「巴祖卡」M1和M9系列均使用M6系列60mm火箭彈。其中M6A1火箭彈是在最早的M6火箭彈基礎上改進的,全長549mm,質量1.54kg,由戰斗部、引信、發動機和穩定部4大部分組成。空心裝葯破甲戰斗部前端有鋼制的錐形風帽,後部為鋼制錐形葯形罩、227g黑索金/梯恩梯主裝葯和後彈體,後彈體底部有連接火箭發動機的螺套。火箭發動機本體為一段無縫鋼管,前部鉚焊有引信室,中間的孔內裝有擊針體和隔離簧,上部螺接有傳爆體,後者的前端伸入主裝葯底部。引信原理極為簡單,擊針體平時由隔離簧與雷管隔開,並被一個鋼絲保險銷固定,發射前抽出保險銷,當火箭彈擊中目標時,彈體減速,擊針體因慣性作用壓縮隔離簧,擊發雷管並引爆主裝葯。發動機的尾部螺接有拉瓦爾噴管,內部壓有擋葯板,噴管口有密封墊,發動機裝有8根單孔雙基發射葯柱,以固葯柱固定在發動機前部。擋葯板中間的孔內安裝有一個電點火具,兩根分別為紅、黃色的導線從噴管處引出,一根固定在尾翼上,一根用來與火箭筒相連接。噴管四周均勻地焊有6片條形尾翼,作為火箭彈的穩定裝置。M6A1的缺點是尖錐形彈體在大角度碰撞目標時容易發生跳彈,而且條形尾翼的穩定效果不甚理想。於是後來出現了M6A3火箭彈。M6A3火箭筒的基本結構與M6A1火箭彈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改用前部為半球形的圓頭風帽,採用環形尾翼作為穩定器,火箭彈全長也縮短到493mm。此外尚有訓練時使用的M7A1、 M7A3練習彈,以及T26E1、T26E2型黃磷煙幕彈等彈種,彈質量均為 1.55kg。
雖然「巴祖卡」取得了成功,美軍主力步兵師平均裝備量達557具,但美國陸軍軍械部還是認為它的60mm口徑過小,在坦克裝甲不斷加厚的形勢下很快就會變得過時,因此在1944年底之前,又設計出一種更有效的放大型號,其口徑增加到88.9mm,稱之為「超級巴祖卡」。然而國防部拒不接受這種武器,盡管「超級巴祖卡」的試射已經取得成功,也只能束之高閣。整個二戰期間,美軍使用的都是 60mm口徑的「巴祖卡」。但不出軍械部所料,1945年的戰斗表明,在對付德國 「虎式」等新型坦克時,現役「巴祖卡」的口徑顯得太小,威力明顯不足。
當1950年夏朝鮮戰爭爆發時,美軍士兵們繼續帶著「巴祖卡」參加了早期的戰斗。但在朝鮮人民軍的鋼鐵洪流面前,「巴祖卡」暴露出口徑過小、威力嚴重不足的缺陷,甚至差一點因此毀了自己的名聲。1950年7月5日,當美軍第24步兵師「史密斯特遣隊」遭遇朝鮮人民軍105坦克師時,他們發現60mm「巴祖卡」對蘇制T34/85坦克幾乎毫無辦法,其中一輛坦克連中22枚火箭彈居然仍能開動,整個特遣隊在坦克履帶的碾壓下很快潰散。在兩天後的平澤防禦戰中,24師34步兵團又遭重創,團長馬丁上校在操縱「巴祖卡」對一輛T34/85坦克開火時被先行擊斃。
一份份十萬火急的電報接連發往美國本土,內容都是催促盡快增派有效的反坦克武器。陸軍軍械部終於想起了1944年研製的「超級巴祖卡」,並迅速派人找出圖紙,重新啟用。僅僅幾周時間,美國本土的數家兵工廠就趕制了數千具 「超級巴祖卡」和配套的彈葯,空運到西海岸並立即裝船運往朝鮮,有些甚至用飛機直接空運到了前線。
借朝鮮戰爭之機得以「死而復生」的「超級巴祖卡」定型為M20,其外觀很像放大了的M9A1,帶有大型整體式護圈的握把和鋼板折成的肩托,除口徑增大外,全長也增加到1.53m。為便於攜帶,其改進型M20A1將發射筒設計為可拆卸的兩截式,前後兩筒均長約0.76m。前筒是結構簡單的滑膛無縫鋼管,質量約2kg,口部焊接有喇叭狀擋焰圈,筒外焊有固定環和準星等,後部焊接有連接突筍,與後筒前端的環形卡槽相配合可將兩段發射筒固定在一起。後筒質量約4.3kg。主體仍舊是一根無縫鋼管,但結構比較復雜,前部焊有卡槽,尾部焊有喇叭狀的護圈,下方前部焊接有握把及護圈,握把內裝有點火用電磁發電機和大型扳機,握把後部、筒身左側焊有可折疊標尺,筒身中部下方有鋼板彎折而成的大型肩托,通過兩個卡箍以蝶形螺母固定在筒身上,卡箍同時起到壓住導線的作用,筒身末端上方焊接有火箭彈擋板和導線連接固定裝置。M20A1B1是M20A1的輕量化型,不同之處僅在於大量使用鋁合金材料,總質量降至5.9kg。
超級巴祖卡
後期生產的「超級巴祖卡」系列有局部改進:一是可以加裝兩腳架;二是在肩托前部增加了一個可以調節高度的立桿,其底部焊有一個小型底板,卧姿射擊時和兩腳架配合可以將火箭筒支撐在地面上,以緩解射手疲勞;三是配有光學瞄準裝置。「超級巴祖卡」的威力有大幅度提高,發射M28A2高爆破甲彈時的膛口初速超過100m/s,破甲威力為279mm,最大射程也增加了1倍多。
「超級巴祖卡」配用M28系列火箭彈。其中常見的M28A2高爆破甲彈與 M6A1火箭彈的結構基本一樣,但外徑和體積都大為增加,局部細節設計也更加完善。葯形罩改為銅制單錐等壁厚葯形罩,裝葯為875g,錐形圓頂風帽以螺紋與後彈體固定。該彈配用M404系列機械觸發引信,保險裝置只有使用前取下的保險帶和保險銷,發射時擊針體只受到隔離簧的限制。發動機內有12根發射葯柱,連接座內有密封物隔離,防止火葯燃燒的熱量傳遞給引信。電點火管上有藍、紅、綠三根導線引出並穿過尾塞分別固定在環形尾翼的不同位置上,平時有保險夾將各線分開。該系列火箭彈靠彈體顏色和標識來識別彈種,M28A2高爆破甲彈彈體為綠色或土褐色,標識字元為黃色;彈體為藍色、標記為白色的是 M29A2練習彈,不裝炸葯和火工品,彈體為厚壁鋁合金製成,配用的惰性引信僅能動作而不能發火,其餘結構與M28A2破甲彈完全相同,彈道基本一致,使用方法也相同;彈體為灰色、標識為黃色,
同時在彈體錐部有一圈13mm寬的色帶的是M30黃磷煙幕彈,它屬於特種彈,既可縱火也能釋放大量煙幕,其基本結構與M28A2破甲彈相似,區別是彈體後部裝填了1kg黃磷煙幕劑,引信後增加了一根用於引爆裝劑的M8炸葯管。 M28系列火箭彈裝填前要先將彈上的保險帶和短路夾取下,裝填到位後,發射筒擊發裝置內的擋板就會卡入尾環上的一圈溝槽內,將火箭彈固定住。此時,火箭彈尾部靠前的一個圓環與擊發裝置內的點火卡爪接觸,而後部的尾環與發射筒接觸,構成了一個點火迴路。射手扣動扳機時,電磁發電機產生一個電流脈沖,流經迴路時啟動火箭彈發動機內的點火管,進而點燃火箭彈發動機內部的裝葯,當燃氣壓力達到一定值後,吹掉噴管口部的密封片,進而推動火箭彈飛出發射筒。由於彈種增多,使得「超級巴祖卡」系列的用途更加廣泛,除打擊裝甲目標外,對付固定火力點和工事也非常有效,因此「超級巴祖卡」成為在朝鮮戰場上對人民軍和志願軍威脅最大的步兵武器之一。
「超級巴祖卡」的到來對於美韓軍隊來說真是「雪中送炭」,88.9mm口徑使得它的穿透效果比前輩高出很多,在它面前,人民軍的T34/85和IS-2擁有的裝甲優勢大大減弱。它和陸續增援而來的57mm反坦克炮、130mm無控火箭彈以及M-46坦克並肩作戰,扼制住了人民軍的坦克攻勢,使得戰場形勢向有利於美韓的方向發展。僅大田戰役中,美軍就在空軍的配合下,使用「超級巴祖卡」和其他武器,擊毀了20輛以上的北朝鮮坦克。
由於使用技術逐漸嫻熟,「超級巴祖卡」取得的戰果越來越多。1950年9月17 日凌晨,美軍陸戰第5團D連和配屬的坦克排在仁川附近伏擊人民軍第18師22團一部。當人民軍行軍縱隊接近陣地前約70m處時,「超級巴祖卡」首先發難,准確命中了第一輛坦克,接著M26坦克、75mm無後坐力炮先後開火,短短5分鍾內人民軍6輛坦克全被擊毀,22團2營幾乎全軍覆滅。而在9月26日夜,人民軍第16坦克旅反擊美軍「林奇特遣隊」的戰斗中,「超級巴祖卡」和M4A3坦克共擊毀了6輛 T34/85,第16坦克旅被迫分散北撤。
在這一階段的戰斗中,任何反坦克武器在鼓舞士氣方面所起的作用,都沒有「超級巴祖卡」表現得那樣突出。以至於多年以後,韓國有人還把釜山戰役到仁川登陸直至佔領平壤那一段歷史,歸功於當時美國已經設計出了 「超級巴祖卡」,而且有能力立即生產並充分供給部隊。
⑵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的其他信息
盡管「巴祖卡」存在諸多缺點,但它仍是為步兵提供的一種卓有成效的反坦克武器。因此在1950年代,世界各國出現了一股反坦克火箭筒設計熱,數量驚人並且大同小異的火箭筒開始在各國陸軍中相繼投入使用,其中基於「巴祖卡」的設計或改進而來的產品占據相當數量。英國人除直接裝備美製「超級巴祖卡」外,還根據它仿製了MKⅡ火箭筒,日本仿製的「超級巴祖卡』則稱為「改4式」火箭筒。在「巴祖卡」系列的各種仿製晶中,以色列軍事工業公司於1950年代末設計的M1火箭筒獨樹一幟,它並不是「超級巴祖卡」的簡單仿製品,發射筒和彈葯都經過了重新設計,膛口初速接近200m/s,穿甲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1950年10月底,最早入朝作戰的志願軍第40軍在坪洞戰斗中,率先繳獲了一具美軍裝備的「超級巴祖卡」和一發火箭彈,根據朝鮮戰場的作戰需要,它們隨即被送回國內進行研究和仿製,並於次年投產,這種仿製品稱為51式90mm火箭筒,它與原型大同小異,配有兩腳架和反射式瞄準鏡,裝備部隊後,在抵禦美軍坦克優勢上曾發揮過重要作用。
直到1960年代初,「巴祖卡」的預定取代周期早巳超過後,美國人才設計出了M72 66mm輕型火箭筒,它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德國二戰期間研製的「鐵拳」,採用一次性使用的預置式整裝彈葯,但仍和「巴祖卡」一樣,屬於等口徑的純火箭原理武器,發射筒也分成兩段,只是改成了疊套式設計。在被更現代化的M72取代前,「超級巴祖卡」一直是美國陸軍的主要裝備,到1980年代中期仍然在國民警衛隊中服役。同時,在1960年之前,各種「巴祖卡」一直是北約國家步兵近距離反坦克防禦作戰的重要武器。它們還被提供和出售給歐洲以外的許多國家,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一直使用到1970年代末。
中國51式毫米火箭筒是仿製美國M20式88.9毫米火箭筒的產品,1951年投產,當年生產4800多具,裝備志願軍部隊在志願軍入朝作戰中取得了較大戰果。
⑶ 阿皮拉斯112mm火箭筒的火箭筒
阿皮拉斯為一次性使用的單筒式火箭筒。發射筒兼作包裝筒,用凱夫拉復合材料繞制而成,能承受高熱和高達50MPa的壓力。筒兩端有多孔聚苯乙烯防護帽,帽內有一層易碎的鋁膜,起密封作用;筒身下方有發射機構和肩托,左上方是聚苯乙烯塑料防護的可重復使用的光學瞄準鏡。發射筒前部有聚苯乙烯導流器,以保護射手免受高溫燃氣流的傷害。導流器有2個缺口,便於射手瞄測目標。筒口還裝有2個鉸接的擋片,將缺口擋住,以確保射手射擊安全。電發火系統能源為2節高能鋰電池。
阿皮拉斯火箭筒由攜行轉換到射擊狀態,僅需8s,由1人操作,可左右手射擊。左手射擊時,需將光學瞄準鏡由左側移到右側。可以肩射,也可以裝在輕便腳架上發射,略有後坐力。
發射時,要先接通電源迴路,打開發射機構保險,再扣壓扳機發射。彈在貯存期間乃至飛行初始階段,戰斗部的電路與煙火點火迴路一直是切斷的,戰斗部即使撞擊在物體上也不會爆炸。
阿皮拉斯訓練器由母彈、位於母彈內的專用槍管以及槍機等組成,槍管口徑7.5mm。裝填槍彈並將槍機閉鎖到位後,接通電路,即可用火箭筒的發射機構發射。
⑷ 阿皮拉斯火箭筒的結構特點
阿皮拉斯火箭筒是現裝備中較為先進的火箭筒,主要特點是威力大、精度高、戰斗轉換快。不足之處:一是發射特徵明顯,噪音、尾焰和煙霧都較大,不能在有限空間內發射,不適用於在城鎮地域作戰;二是價格昂貴;三是只能摧毀復合裝甲,不能對付80年代出現的反應式裝甲。 阿皮拉斯為一次性使用的單筒式火箭筒。發射筒兼作包裝筒,用凱夫拉復合材料繞制而成,能承受高熱和高達50MPa的壓力。筒兩端有多孔聚苯乙烯防護帽,帽內有一層易碎的鋁膜,起密封作用;筒身下方有發射機構和肩托,左上方是聚苯乙烯塑料防護的可重復使用的光學瞄準鏡。發射筒前部有聚苯乙烯導流器,以保護射手免受高溫燃氣流的傷害。導流器有2個缺口,便於射手瞄測目標。筒口還裝有2個鉸接的擋片,將缺口擋住,以確保射手射擊安全。電發火系統能源為2節高能鋰電池。
阿皮拉斯火箭筒由攜行轉換到射擊狀態,僅需8s,由1人操作,可左右手射擊。左手射擊時,需將光學瞄準鏡由左側移到右側。可以肩射,也可以裝在輕便腳架上發射,略有後坐力。
發射時,要先接通電源迴路,打開發射機構保險,再扣壓扳機發射。彈在貯存期間乃至飛行初始階段,戰斗部的電路與煙火點火迴路一直是切斷的,戰斗部即使撞擊在物體上也不會爆炸。
阿皮拉斯訓練器由母彈、位於母彈內的專用槍管以及槍機等組成,槍管口徑7.5mm。裝填槍彈並將槍機閉鎖到位後,接通電路,即可用火箭筒的發射機構發射。 該火箭筒配用破甲火箭彈,戰斗部用高強度鋁合金材料製成,裝有黑索金混合炸葯。等壁厚銅質葯型罩,由旋壓加工工藝成形,風帽和內錐罩用高強度塑料製成,兩者之間襯有海棉狀塑料,內錐罩外表面鍍有鎳層。引信底部裝置包括膛內保險機構、延期機構、微型發電機、電容器等。火箭發動機燃燒室用芳醯胺纖維纏制而成,後面連接有鋁合金文杜里噴管,內裝改性無煙雙基葯。斜置前向折疊式尾翼,靠發射時的慣性力展開,用以保證火箭彈穩定飛行。
⑸ 六膛火箭發射器的詳細資料
一種發射火箭彈的攜帶型反坦克武器。常見的火 箭發射器多呈圓筒形,因此又稱火箭筒。火箭發射器一般由筒身、擊發機、握把、肩托和瞄準具組成,發射彈體帶火箭發動機的,自推飛行的小型火箭彈,配有破甲彈、殺傷彈和其他特種彈。主要用於在近距離上打擊坦克及其他裝甲車輛,也可用於殺傷有生目標,摧毀土木工事和火力點。
火箭發射器的分類:①按武器系統重量分為輕型和重型兩種。輕型的一般在7千克以下,有效射程300米左右,垂直破甲深度一般約400毫米;重型的大於7千克,有效射程300米以上,垂直破甲深度大於400毫米,有的高達900毫米。重型火箭筒有的配備2~3名射手。②按使用特點分為一次使用型和多次使用型。一次使用型,彈筒全備,筒身既是發射具又是密封包裝攜行具一次使用,發射後丟棄,不佔兵員編制,操作簡便。在不增加兵員編制的情況下,可加強反坦克火力;多次使用型,彈筒分離攜行,發射筒多次使用,需占兵員編制,經濟適用。③按有效射程分為遠程(300米以上)、近程(150~300米)和超近程(150米以下)火箭發射器。
火箭技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早在明代萬曆二十六年(1598),傑出的火器研製家趙士禎就在其著作中介紹了一種火箭發射裝置,叫「火箭溜」。他在《防虜車銃議》一文中描述說「用此器則火箭無斜沖逆走之患」。可見該發射器能賦於火箭穩定飛行的 射擊方向和角度,改善了火箭的射擊精度。此器堪稱為現代火箭發射器的雛形。
現代火箭發射器的最早型號是美軍裝備的60毫米 M1火箭發射器。1942年首次用於北非戰場打擊德軍坦克。當時士兵們稱其為「巴祖卡」,因為它很像美國喜劇演員B.波恩斯表演用的喇叭狀樂器Bazooka,故此得名,後來在歐美就變成了對該種筒形火箭發射器的習慣稱呼。早期的M1由一節兩端開啟的鋼質筒身、握把、肩托、擊發機和瞄準具構成。筒長1.5米,彈重1.6千克,初速91.5米/秒,垂直破甲127毫米,初速低,精度差。繼M1之後不久德國研製裝備了與M1相似的88毫米潘策士萊克火箭發射器。戰後美國用性能有大幅度提高的89毫米M20火箭發射器取代M1裝備了部隊。
20世紀60年代以後,破甲技術,簡易火控技術,高燃速推進劑和新型材料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戰場上出現了新型坦克和戰車,使火箭發射器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輕型火箭發射器系列中出現了美國的M72,中國的70式,蘇聯的PG-18等。該類火箭發射器口徑60~66毫米,系統重量3千克以下,垂直破甲280~320毫米,直射距離150米左右。美國的M72火箭發射器首先採用了伸縮式筒身,發射筒兼做包裝具的一次使用型,它可以不佔兵員編制,臨時配備給戰斗分隊使用,有利於加強步兵的反坦克火力,減輕士兵的裝備負荷,為火箭筒裝備體制的發展建立了新概念。在重型火箭發射器系列中出現了法國的阿皮拉斯、英國的勞-80、以色列的B-300等。阿皮拉斯和勞-80為發射後丟棄的一次使用型。該類火箭發射器的系統重量8~9千克,直射距離300~400米,垂直破甲400~700毫米。為提高該類火箭發射器的首發命中精度和夜間射擊性能,B-300除配有機械瞄準具外,還配有測瞄和計算提前量合一的光學瞄準具和微光夜視儀。勞—80除配有機械和光學瞄準具外還配有膛外校射槍,阿皮拉斯則配有光學瞄準具、光電瞄準具和微光瞄準具等。
火箭發射器雖然有後噴火焰、易於暴露目標的缺陷,但由於其具有威力大、系統重量輕、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造價低廉等優點,作為一種步兵反坦克武器,仍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加大口徑,開發能有效打擊復合裝甲、屏蔽裝甲和反應裝甲的新彈種,完善適於全天候作戰的簡易火控系統,研製發射效能模擬的模擬訓練器材,增加復合彈種,擴大作戰功能等,將是火箭發射器的主要發展趨勢。
⑹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的其他國家
除了「鐵拳」外,二戰期間德軍還廣泛使用過另一種反坦克武器,即88mm反坦克火箭筒。它是二戰期間德國對外國武器進行改進並加以利用的典型實例,原型即是著名的「巴祖卡」,對於德國人來說,這也是一種取之即來的現成解決辦法。關於「巴祖卡』進駐德國有兩種說法。1942年底,第一艘裝載著「巴祖卡」的美國輪船抵達蘇聯,不久之後德國人就發現了這種新式火箭筒的優越性,一些樣品很快被送到德國。另一種說法是,樣品來自於北非。無論是哪種渠道,次年夏季,「巴祖卡」的德國版就已下放給在蘇聯境內作戰的德軍部隊了。它的尺寸要比原型大得多,發射筒長1.64m、質量9.25kg,最早採用的4322型火箭彈的質量約3.25kg,射程達到150m,破甲威力約160mm,後期的4992型射程增至180m。該武器很受德軍步兵的歡迎,用它對付蘇軍T34坦克非常有效,1944年7月前已經生產了38.2萬具。為什麼採用88mm口徑?這也許與德國人對88mm高射炮的信賴有關,但更多的是對火箭筒的穿甲威力和攜行性能兩者之間的權衡所致。德國設計師們曾將火箭筒的口徑進一步增加到100mm,但此方案最終以失敗告終,因為這時發射筒的質量已達到13.6kg,筒身長度超過1.8m,很難在實戰中使用,而射程和威力卻沒有明顯增加。
早期型88mm火箭筒沒有擋焰板之類的防護設施,射手必須使用長手套、面具等保護自己不受後噴焰傷害。1943年10月,配備護盾的改進產品面世,發射筒質量約1lkg,1944年夏季投入實戰。1945年初,出現了另一種縮短發射筒、改進了瞄準裝置的88mm火箭筒。這些德國的「巴祖卡」在東西兩條戰線上得到廣泛使用,直到二戰結束。
令後世研究者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蘇聯人在已經掌握了空心裝葯戰斗部技術的情況下卻沒有仿製「巴祖卡」。這也許是因為當時蘇聯各軍工廠的生產任務已經十分飽和,也許是因為蘇軍更信賴坦克和反坦克炮,而不太重視步兵反坦克武器的緣故。倒是工業基礎薄弱的日本根據在太平洋戰場上繳獲的「巴祖卡」,仿製出70mm和90mm兩種口徑的反坦克火箭筒,但未及正式列裝,便戰敗投降了。
作為美國的盟友,二戰期間中國和英國一樣,得到了包括「巴祖卡」在內的大量美援裝備。截至1945年4月底,根據《租借法案》提供給中國軍隊的「巴祖卡」中運抵印度的共有1886具。按照史迪威將軍的安排,在印度蘭姆伽重新編練的中國駐印軍中,每個營屬追擊炮排中都配備有兩具「巴祖卡」。蘭姆伽整訓期間,學習操作這些美式火箭筒是步兵的重要訓練科目之一。在反攻緬北的戰斗中,駐印軍裝備的「巴祖卡」在對付日軍坦克和工事火力點方面取得了一定戰果。1947年4、5月間美軍撤離中國時,向國民黨方面移交了大量武器裝備,其中僅海軍陸戰隊第1師在平津地區就遺留60mm火箭彈3646發、88.9mm火箭彈300發,加上抗戰結束後通過其他渠道獲得的,當時的國民黨軍隊中也有一定數量的「巴祖卡」及彈葯。到1946年12月,新六軍、十三軍、七十一軍分別裝備84、99和97具「巴祖卡」,六十軍和九十三軍也各有34具和47具。1947年,國民黨兵工署曾經嘗試仿製過M9A160mm「巴祖卡」和M6A3火箭彈,並就各式單、聯裝發射器和更大口徑的火箭彈進行過研究,但因內戰等原因未能深入。不過,對付既無坦克,裝甲車輛,也很少依據堅固工事打陣地戰的人民解放軍來說,這些「巴祖卡」似乎並未起到多大作用,反而逐漸成為了人民解放軍的戰利品。
⑺ 火箭筒手屬於技術類嗎
通過查詢相關資料顯示:火箭筒手屬於技術類。火箭筒手既要把精力放在障礙越野上,也要兼顧火箭筒專業技術訓練,難度很高。具體消息可關注官方網站,獲得一手權威信息。
⑻ 對於一個從未接觸槍械的人,學會使用和拆裝AK47突擊步槍和RGP火箭筒,需要多長時間,
蘇聯的武器的特點大多是可靠性很強,像AK47,皮糙肉厚,而且易於訓練,一個從來沒接觸過槍械的人大概有個4~5個小時就學會了,這和美國的槍有了鮮明對比,M16很嬌氣,結構復雜,不學個一個星期弄不會的,按說RPG時間也長不到哪去差不多有個6個小時就學會了。沒接觸過槍的人差不多都認為會用槍就是開槍是打得准就行了,但是會用槍是會拆裝槍,保養槍,把這些弄會了才算學會了。
⑼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的優缺點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使用時需要兩人(即射手與裝填手)同時操作。由於火箭筒和彈葯的保險機構不是很完善,所以一般是在臨發射前才裝填彈葯。發射時,射手肩扛火箭筒對准目標,裝填手從專門的彈葯攜行具中取出火箭彈,抽出保險銷,然後將火箭彈裝填進膛,接
著從火箭彈尾部取出導線並連接好,射手完成瞄準後扣動扳機產生電流,點燃火箭彈發動機,產生高壓火葯燃氣並將彈體推出發射筒。
射手需要確保火箭筒後方無障礙物阻擋時方可發射,這是因為雖然設計時已要求發射葯必須在發射筒內燃燒完畢,以免彈體飛出膛口時尾焰燒傷射手面部,但火箭彈發射時,仍存在長達lm左右的後噴高壓火葯燃氣,一旦遇到障礙物就有可能折回,燒傷射手。同理,當裝填手通知射手已完成射擊准備後,自己也要立即隱蔽,避開筒身後方的扇形危險區(M9A1發射時危險區半徑達23m,夾角為600),以防被後噴高壓火葯燃氣燒傷。對於射手而言危險更大,因為發射時其面部剛好與發射筒並列,一旦發生膛炸將首先身受其害。由於存在後噴高壓火葯燃氣和強烈雜訊,「巴祖卡」無法在工事內或其他類似密閉環境下發射,而且在發射陣地的偽裝上存在著很大困難,發射後為了防止敵方反擊,需要迅速轉移陣地。不過,有效射程不足、精度差才是「巴祖卡」系列的最大弊端,這也是大多數單兵火箭筒都存在的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由於初速較低,造成有效射程很短,而且100m內的彈道有明顯彎曲,因此土兵們不得不冒著危險,盡量接近目標實施抵近射擊,特別是對於運動目標來說,還必須掌握好提前量,這樣才有命中的可能。
雖然「超級巴祖卡」在威力和安全性上有了明顯的改進,但仍存在不少缺點:一是發射筒體積、質量偏大,雖然拆分式發射管可以提高便攜性能,但增加了射擊准備時間,二是瞄準裝置比較簡陋,對於運動目標射擊精度不高;三是火箭筒為非一次性使用,且需要兩人操作和攜行,增加了編制;四是彈葯引估設計不夠完善,沒有炮口保險、隔離保險和自毀裝置等安全機構,在叢林地帶使用時會受到一定限制,同時機械式觸發引信雖然簡單,徂不能保證彈葯瞬爆性能。另外發動機火葯的速燃性不理想,有時火箭彈飛出筒月後,發射葯還沒有完全燃燒干凈,不利於縮短發射筒長度,並對射手有一定危害。
不過,「巴祖卡」在朝鮮戰場初期戰績不佳的原因並不是以上幾點。最早人朝的美軍裝備的60mm「巴祖卡」及其彈葯都是二戰時期的陳貨,可靠性較差。加之,T34/85坦克炮塔裝甲有明顯的傾斜角度(正面接近60°),對彈著角度非常敏感的火箭彈非常容易跳飛,炮塔頌斜設計的實際防禦效果遠超過裝甲本身厚度,「巴祖卡」只有命中其側後部位才可能將其擊毀。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開戰之初美軍中新兵比重大,缺乏經驗,特別是缺乏使用火箭筒反坦克的訓練,對武器使用不當。當時最常見的一種情況是,射手往往在火箭筒射程之外就開始開火射擊了,結果可想而知。雖然「超級巴祖卡」裝備部隊的情況有所改觀,但這些問題在相當一段時期內仍然存在。
⑽ RPG火箭筒的組成
火箭筒可以認為是迫擊炮和火箭的混血兒。它一般由兩個獨立部分組成;火箭彈和發射裝置。
發射筒一般置於發射手肩上,扣動扳機點發火箭發動機,短暫強勁的噴射流推動火箭彈飛行大約150到300米,這主要取決於目標距離和發射手的技能。一個火箭筒手必須清楚火箭彈後噴燃氣的危害性,高溫高速的熱流對處於發射手直後的人員有嚴重傷害效果。
用火箭筒打直升機是阿富汗游擊隊對抗蘇聯直升機時發明的,由於攜帶型反坦克火箭的速度慢、射程近、精度差,用來打直升機不容易,需要通過嚴格訓練,而且火箭大仰角發射時的尾噴焰在地面反射後還會令射手及周圍的人受傷(黑鷹墜落中的RPG-7尾噴口後20米范圍內都是危險區),需要事先做一些准備工作,例如在地面上挖一個大坑或在尾噴口上焊一個角鐵來折射尾噴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