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一、通過人物描寫分析人物性格
通過人物描寫分析人物性格是一個 較淺易的思維過程,但考慮問題的時候需要注意幾個細節:
1、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寫方法都要考慮到,重點是分析主要的描寫方法。
2、要關注人物描寫時能展示人物性格的關鍵詞。
3、關注具有雙關意義或較含蓄 (具有深層含義 )的描寫詞語。
二、通過情節、環境補充人物性格
小說的三要素包括人物、 情節和環境, 但這三者之間實際上不是並列的, 從 某個角度而言, 情節與環境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 它們對人物性格的補充作用有 時候會體現得相當重要。
自然環境描寫除了推動情節發展這一作用之外, 其他作用都是圍繞人物展開 的,它們包括:烘託人物心理活動,烘托氣氛,烘託人物性格。
故事情節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需要我們從整體上去把握, 簡而言之, 就是我們要看清通過事件的發生與發展過程,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點。
三、通過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應該是人物性格與其身份地位的綜合。 人物性格的分析為人物形象 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就如同要造一幢樓房, 結構上的大多數建材都已具備, 就只等著將這些材料組合在一起了。
從表達上而言,人物形象用如下的方式概括: ××是一個 (人物性格 )的(人物身份地位、性質、評價等 )形象。概括時,如果能夠 確定人物身份的,則以 「工人」 、「農民」 、「小市民 」 、「手工業者 」⋯⋯概括。
四、通過人物形象分析主題思想
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於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這里的 「社會 矛盾」 與「現實生活 」就是小說反映的主題思想。
因此,每一個形象的塑造都是有 其目的的,分析時如果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這個形象的目的揭示出來, 就能順利達到分析主題思想的目的。
四步分析法概述
通過描寫分析人物性格 ——通過情節、環境補充人物性格 ——通過人物性格 分析人物形象 ——通過人物形象分析主題思想。
總結:分析人物形象技法:
1、抓住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特別是那些富有特徵的確細節描寫來分析人物形象。
2、把人物放在具體的故事情節中,了解人物在各個情節中的表現。
3、重視小說中人物形象的身份、地位、經歷、教養、氣質等,因為他們直接決定人物的言行、影響人物的性格。
4、小說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活動的,所以分析人物就一定要把他們放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去理解。
5、注意作者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
6、結合環境描寫去分析人物形象。
B. 如何演好話劇
想要演好話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然你們只是中學生,但通過學習和團隊的努力,也一樣可以演出屬於你們的出色的話劇!你們可以試著這樣做:
1、演員與角色的融合,體會人物,表現人物。台詞的熟練流利程度,以及對人物的理解程度影響著你的發揮。
2、角色與角色間的協作,配戲以及相互的襯托,這個只能通過無數次的排練才能達到最大程度的融合。
3、舞台調度,導演的問題。就是要很好地把握角色與人物間的關系,以及他們的動作搭配,舞台所佔據的位置,你們一定要選一個熟悉劇本的導演來為你們安排。
4、與觀眾的互動。不能只顧著演自己的戲,要多於觀眾用眼神交流,互動,像是在對他們訴說著故事。
5、不能為了贏得比賽而去演戲,不能為了高分而演戲,切勿好高騖遠爭名奪利,心態要端正。真正的好戲,是發自內心的創作,是演員摯真摯情的流露,如果你的心裡想的是如何取得比賽勝利而不是戲,那你演的戲也將會是失敗的。除了演戲的技巧,演員的心,也決定戲的質量。
非專業的演員能做到以上幾點就很不容易了。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的真情實感他們會感受到的。
排練和正式公演時的注意事項:
1、對待排練一定要認真,用真正上台表演時候的心態對待每一次排練,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只有千錘百煉過的表演才能游刃有餘並且心態平和。同時也考驗著你的團隊的合作精神,團隊精神。很多非專業演員在排練的時候不能認真對待,結果就是真正上台時緊張得不行就演砸了。
2、不能笑場,千萬要杜絕在排練時不要養成笑場的習慣。要知道排練是演出必須經歷的過程,笑場的行為是一種對戲劇的不尊重對其他演員的不尊重,對自己演的戲不負責任的態度。
3、萬一在正式演出時念錯了台詞,千萬不能一下子緊張地停下來,錯了就錯了,繼續演就行,你不打嗝,沒有人會知道你錯了的!排練的時候,知道對方念錯了可以指出來,可正式演出是不行的,大家要默契,對手不要有「知道你錯了」的反應,必須若無其事地繼續演。
4、道具的使用。必須要在公演之前反復地進行檢查,千萬不能因為道具的疏漏而把戲給演砸了。
5、切忌搶戲。不能有任何一個人為了表現自己而搶風頭突出自己。話劇是團隊作品,不是獨角戲,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責任,各自有各自的表演空間,即使作為綠葉,它也有它的價值和意義,不能輕視小角色,也不需要羨慕大角色,只要演好自己的那部分戲你就是成功的了。演戲就像做人,要本分要厚道。
C. 話劇的三要素是什麼
話劇的三要素是:
1、戲劇沖突:表現人與人之間矛盾關系和人的內心矛盾的特殊藝術形式。它來源於拉丁文conflitus,可譯為分歧、爭斗、沖突等等。同時也是戲劇中矛盾產生、發展、解決的過程,由戲劇動作體現出來。從戲劇沖突中可以帶出人物的性格與劇本的立意。
2、舞台說明:劇作者根據演出需要,提供給導演和演員的說明性的文字,是劇本語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劇本里的一些說明性文字,主要包括劇中人物表,劇情發生的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
3、台詞:戲劇表演中角色所說的話語,是劇作者用以展示劇情,刻畫人物,體現主題的主要手段,也是劇本構成的基本成分。台詞一般包括對白、獨白和旁白等幾種形式,是話劇的基本內容,也是話劇舞台上唯一可以運用的語言手段。
話劇藝術具有如下幾個基本特點:
1、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話劇演出都是藉助於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種樣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員表演劇情,一利觀眾從各個角度欣賞。
2、直觀性 :話劇首先是通過演員的姿態、動作、對話、獨白等表演,直接作用於觀眾的視覺和聽覺;再用化妝、服飾等手段進行人物造型,使觀眾能直接觀賞到劇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徵。
D. 戲劇鑒賞的方法有哪三種
一、戲劇概說
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當眾表演情節、顯示情境的一種藝術。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等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在西方,戲劇(英drama)即指話劇。戲劇多由古代的宗教禮儀、巫術扮演、歌舞、伎藝演變而來,後逐漸發展為由文學、表演、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成分有機組成的綜合藝術。其基本要素是情節性的動態造型,通過從空間到時間、從視覺到聽覺對觀眾的多方面作用,引起演員與觀眾、觀眾與觀眾之間反復交流,進入集體的心理體驗。
二、戲劇的分類
戲劇按作品類型可分為悲劇、喜劇、悲喜劇、正劇等;按題材內容可分為歷史劇、現代劇、情節劇、哲理劇、寓言劇、童話劇等。
中國傳統戲曲在理論上並沒有悲劇與喜劇的分類,但為世人熟知的戲曲中仍不乏接近於西方悲劇與喜劇特性的優秀作品。在西方戲劇史上,一般認為悲劇主要表現主人公所從事的事業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惡勢力的迫害及本身的過錯而致失敗,甚至個人毀滅,但其精神卻在失敗和毀滅中獲得了肯定。古希臘悲劇發源於祭祀酒神儀式,大多取材於神話、傳說和史詩;英國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以充分的激情表達了人文主義的人生理想和生活願望;17世紀的法國古典主義悲劇,提倡理性,維護君主制度,藝術上規范、和諧、典雅;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的悲劇大多直接描寫當時社會的現實生活,著重宣揚自由、平等、博愛思想,並打破悲劇、喜劇的嚴格界限;19世紀產生了具有批判現實主義精神的社會悲劇。悲喜劇兼有悲劇和喜劇成分,通常具有喜劇的圓滿結局。
喜劇一般以誇張的手法、巧妙的結構、詼諧的台詞及對喜劇性格的刻畫,引人發出不同含義的笑,來嘲笑丑惡、滑稽的現象,肯定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喜劇沖突的解決一般比較輕快,往往以代表進步力量的主人公獲得勝利或如願以償為結局。由於描寫的對象和手法的差別,一般分為諷刺喜劇、抒情喜劇、荒誕喜劇、鬧劇等樣式。歐洲最早的喜劇是古希臘喜劇;16世紀至17世紀以莎士比亞和莫里哀的喜劇作品為代表;18世紀義大利的哥爾多尼和法國的博馬舍是歐洲啟蒙運動時期喜劇的代表;19世紀俄國的果戈理和奧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喜劇作品具有批判現實主義精神;現代西方有些作家在創作喜劇作品時則常把世界、人生、歷史、自我作為嘲弄對象,刻意表現整體性的荒誕和滑稽。正劇的特徵是不受古典主義創作原則的束縛,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兼有悲、喜劇因素,能更真實、更直接地表現普通的社會生活形態。正劇理論的首創者是狄德羅,他稱正劇為「嚴肅的喜劇」。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期的部分作家從反對封建專制和教會黑暗,宣傳市民階級的社會理想和生活願望的需要出發,提倡正劇創作。19世紀以後,這種被稱為「嚴肅戲劇」的正劇成為戲劇的主要類型之一。戲劇文學是劇本的泛稱,兼指研究劇本創作的理論。我們以下所論述的戲劇文學鑒賞,主要指的就是對供舞台表演使用的劇本的鑒賞。
三、戲劇的歷史
對戲劇文學鑒賞,首先要分別對古、今、中、外戲劇的各自特徵有個清晰的了解,明確鑒賞的重點,把握鑒賞的要領。
中國的戲劇,古、今差別很大。古代戲曲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通稱為「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明清傳奇以及各種地方戲。現代戲劇主要指20世紀以來由我國作家創作和從西方傳入的話劇、歌劇、舞劇等,其中以話劇為主體。元雜劇、明清傳奇和清中葉以後的地方戲是我國古代戲曲的三個輝煌的代表劇種。
元雜劇的發展與繁榮,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成為當時最富表現力的藝術形式。元雜劇最基本的結構形式是四折一楔子。關漢卿是元雜劇藝術的奠基人,他一生共創作67種雜劇,《竇娥冤》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馬致遠是元代著名雜劇作家和散曲作家,他一生共創作雜劇15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王實甫是元雜劇的著名作家,著有雜劇13種,《西廂記》是其代表作。從嘉靖到崇禎年間,明人傳奇創作盛極一時,涌現出湯顯祖、凌氵蒙初、馮夢龍等一大批作家,其中湯顯祖的《牡丹亭》最為著名。
清代劇壇上有「北孔南洪」的說法,所謂「北孔」即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南洪」指的是《長生殿》的作者洪 。人們把《桃花扇》與《長生殿》譽為明清傳奇的壓卷之作。中國話劇指的是中國現代戲劇的代表和主體。話劇是一種以對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戲劇。中國話劇誕生於20世紀初,在當時稱「新劇」或「文明戲」,後受西歐戲劇影響,又稱「愛美劇」或「白話劇」,1928年由洪深提議定名為話劇。田漢是中國現代話劇的一代宗師。曹禺是中國現代戲劇史上最傑出的戲劇藝術大師,是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標志人物。田漢創作了大量戲劇,如《名優之死》《蘇州夜話》《江村小景》《回春之曲》《獲虎之夜》等;曹禺一生創作劇本10多部,主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曹禺的話劇創作把我國的話劇藝術推向了一個新高潮。
【鑒賞方法】
一、了解主要矛盾沖突
理清矛盾沖突的線索(如何產生矛盾沖突——產生了何種性質的矛盾沖突——矛盾沖突發展進程如何),就完整地鑒賞了戲劇文學的主要情節。
二、鑒賞戲劇語言
戲劇語言是構建劇本的基礎。主要包括人物語言和舞台說明。人物語言也稱台詞,包括對話、獨白、旁白等,這是人物心理活動與行為動作的外觀,由此展開戲劇沖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戲劇主題;舞台說明是一種敘述性質的語言,主要用來說明人物的動作、心理、劇情發展的布景、環境、人物之間的關系等,能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戲劇的情節。盡管舞台說明是戲劇文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同人物語言相比,它起輔助說明的作用,因此,鑒賞戲劇文學,更要緊的是品味人物語言。品味人物語言,應關注以下三方面:
1?品味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因為個性化的語言能准確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
所謂個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齡、身份、經歷、教養、環境等影響而形成的個性特點。戲劇文學中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尤其重要。優秀的戲劇人物語言往往三言兩語就能把人物個性展示出來。
2?品味富有動作性的人物語言,即戲劇沖突中人物之間的動作沖突或人物內心活動。
我們常說的「行由心指」「言為心聲」,就是說人物的內心世界必定通過言、行表達出來,這種顯示動作性的語言,出自人物內心,因而能展示人物豐富的心理境界。
3?品味人物語言中蘊涵的豐富的潛台詞,也就是「言外之意」「話外之音」。
這是話語字面意思以外的一種深層意義。優秀的台詞往往意蘊豐富,耐人尋味,給人以深廣的想像空間,能起到一石多鳥之效。
三、在鑒賞戲劇沖突、品味戲劇語言的基礎上,不應忽視對戲劇人物形象的鑒賞
1?欣賞戲劇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關注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
同一個人物的性格是多側面的,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特徵,因此,在欣賞人物形象時,首要的是抓住其主要性格特徵。
2?要揣摩人物的語言。
戲劇中人物的語言是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重要載體。
3?要順著劇情發展的線索,理清人物性格發展變化的心路歷程。
理清人物性格發展變化的心路歷程,才稱得上對戲劇人物形象比較全面的鑒賞。
結合事例來分析一下:
(1) 理清人物關系,把握矛盾沖突。
矛盾沖突是戲劇的一大要素,矛盾是人物構成的。要把握矛盾,必須理清人物關系。
例:試舉例分析戲劇人物性格
------舉例分析《雷雨》中周朴園的性格。
分析:要做好這個題目,必須首先理清戲劇中周、魯兩家人物之間都存在著什麼樣的關系。《雷雨》中有周朴園與魯侍萍的矛盾、周朴園與魯大海的矛盾、魯大海與周萍的矛盾、魯侍萍與周萍的矛盾等,這些矛盾沖突構成了復雜的戲劇沖突。在周、魯兩家八個人物之間存在著夫妻、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兄弟、兄妹和主僕之間的多種關系,這些關系層次交叉,互相牽連,產生了他們之間的矛盾沖突和階級對立。這一悲劇深刻反映了社會的階級剝削、階級壓迫,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階級對立,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罪惡。在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中,以周朴園為代表的資本家與以魯侍萍為代表的下層勞動人民,資本家與工人的階級沖突是最本質的沖突。這個矛盾的存在、發展,決定了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但是,我們在分析人物時,不能僅僅抓住主要的矛盾說周朴園虛偽、冷酷就萬事大吉;因為周朴園與他人存在多種關系,不可能不影響他的思想性格,所有他應該是復雜的,我們在分析時必須注意他的復雜性,才能全面准確地做答。
(2)品味人物語言,把握人物形象。
戲劇語言是另一大要素,人物性格和關系主要靠語言展現,必須仔細品位。
戲劇人物語言有這些主要特點:高度個性化;豐富的潛台詞;富於動作性。
A、把握個性:個性化語言是指人物的語言符合並表現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麼人說什麼話;聽其聲則知其人。個性化語言,是刻畫人物達到合理性、真實性的重要手段。
例: 《竇娥冤》中,在押赴刑場上,竇娥要求劊子手走後街不走前街,這一細節對塑造竇娥形象有什麼作用?
【倘秀才】則被這枷紐的我左側右偏,人擁的我前合後偃。我竇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劊子雲〕 你有甚麼話說?
〔正旦唱〕 前街里去心懷恨,後街里去死無冤,休推辭路遠。
〔劊子雲〕 你適才要我往後街里去,是什麼主意?
〔正旦唱〕 怕則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見。
〔劊子雲〕 你的性命也顧不得,怕他見怎的?
〔正旦雲〕俺婆婆若見我披枷帶鎖赴法場餐刀去呵,
〔唱〕 枉將他氣殺也么哥,枉將他氣殺也么哥。告哥哥,臨危好與人行方便。
分析:高明的戲劇家,常常善於捕捉生活細節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縱觀全劇,作者在刻畫竇娥反抗性格的同時,也注意逐一展現人物性格中溫順善良的另一側面。這折戲中寫她赴刑場時,求劊子手走後街不走前街的細節,可見在走向死亡的路上、竇娥想到的還是如何不使年邁孤寂的婆婆傷心。劇作家越是刻畫她的善良,就越發顯出她的冤屈,她的反抗和抗爭也就越令人同情。因此,這一細節的描寫使人物形象更其豐滿動人,使劇作對封建社會的批判也更為有力。
B、挖掘深意:潛台詞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實際上是語言的多意現象。「潛」,是隱藏的意思。即語言的表層意思之內還含有別的不願說或不便說意思。潛台詞不僅充分體現了語言的魅力,而且通過它還可以窺見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例:《雷雨》中,魯侍萍「你是萍,……憑什麼打我的兒子?」這句台詞中有什麼變化?這樣的變化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心理?
魯大海 (掙扎) 放開我,你們這一群強盜!
周 萍 (向外人們)把他拉下去!
魯侍萍 (大哭)這真是一群強盜!(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憑什麼打我的兒子?
分析:這里魯侍萍的語言,有言外之意,有未盡之言。這里三個「 píng」字,各有其含義,「萍」是母親的呼喚,親情的體現。其含義是:你是我的親兒子,大海的親哥哥,你不能打自己的同胞兄弟啊……但這時侍萍很快意識到,周萍的地位、周萍所受到的教育,不容周萍承認這樣地位低下的母親,不能說破他們的骨肉關系,也分明感受到了階級對立的尖銳,於是抑制住痛苦感情,用諧音字來掩飾。充分表達了魯侍萍當時痛苦、失望和憤恨的愛憎交織的復雜思想感情。
E. 刻畫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正面描寫,有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又分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其他還有細節描寫,對比描寫等等。
(5)話劇角色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擴展閱讀:
人物描寫的運用很普遍,人物描寫的目的是刻畫人物的性格,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這同時也能更深刻地表達文章的中心。人物描寫應力求具體生動,能做到繪聲繪色地再現「人物」,讓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人物活動包括外部情態(心理、肖像、動作、語言)和內心世界,二者是有機的統一體。
要寫好人物,就必須注重觀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和許許多多的人交往:在家庭中,有父母和其他親人;在學校,有老師和同學;在大街上,遇到的人就更多。我們都要仔細觀察他們外部情態的特徵性表現,進而深入他們的內心,了解他們的思想性格,學習長處,獲取啟示。
要把觀察到的結果,得到的體會,記錄下來以此激勵自己。感染他人,就需要在文章中再現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文章要反映社會生活,而社會生活的中心是人,可以這樣說,生活就是各種各樣人物的活動,因此,我們應把人物描寫作為寫好文章的重點。
F. 戲劇鑒賞的方法有哪三種
1、戲劇語言
戲劇語言是戲劇的基礎,無論是說明劇情、過場連接,還是展示沖突、刻畫人物,都離不開戲劇語言,理解戲劇語言在劇作中的作用,對把握全劇至關重要。
2、戲劇結構
戲劇結構是劇本題材的處理、組織和設置安排,一般包括對事件的處理,如分幕分場;戲劇沖突的組織設置,如戲的開端、進展、高潮、結局;人物關系及人物行動發展的合理安排等。
戲劇結構從縱向來看,一部劇作里有的是一條線索,有的除主線之外,還有一條或兩條副線;從橫向來看,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說法,話劇分為頭、身、尾三部分;戲曲則講起、承、轉、合部分。
戲劇結構從縱向來看,一部劇作里有的是一條線索,有的除主線之外,還有一條或兩條副線;從橫向來看,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說法,話劇分為頭、身、尾三部分;戲曲則講起、承、轉、合部分。
3、戲劇沖突
戲劇沖突是表現人與人之間矛盾關系和人的內心矛盾的特殊藝術形式,來源於拉丁文conflitus,可譯為分歧、爭斗、沖突等;
同時也是戲劇中矛盾產生、發展、解決的過程,由戲劇動作體現出來,從戲劇沖突中可以帶出人物的性格與劇本的立意。
戲劇沖突是構成戲劇情境的基礎,是展現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質,揭示作品主題的重要手段。戲劇沖突在作品中的表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①可能表現為某一人物與其他人物之間的沖突,有人把這種方式稱之為外部沖突。
②也可能表現為人物自身的內心沖突,有人把它稱為內部沖突。戲劇沖突的這兩種方式,有時各自單獨展開,有時則交錯在一起,相互作用,互為因果。
③還可能表現為人同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之間的沖突,這種沖突也需要戲劇化。
(6)話劇角色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擴展閱讀
戲劇與戲曲
①「戲」字在幾千年前的商周鼎文中就出現了,意思是指一種祭祀性儀式。秦漢時期,娛樂性表演又稱「百戲」,包括樂舞、雜技、魔術、馬戲等。後來,娛樂性的玩耍也叫「游戲」。所以「戲」原本有儀式、百戲、游戲的含義。
②戲劇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藝術。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有了「故事」,戲劇便區別於廣泛意義上的「戲」與「百戲」。
故事內涵在戲劇中的存在和被強調,意味著文學性成分的增強,於是,便有了劇本。盡管戲劇是一種劇場中的表演藝術,沒有劇本也可以有戲劇,但是,文學的參與使思想內涵深化了。
③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民族性的戲劇藝術。它把中國傳統的詩、歌、舞、樂、技的手段在舞台上綜合運用起來,表演故事,有別於西方的話劇、歌劇、舞劇。
④前些年,流行「世界三大戲劇體系」的說法:一是蘇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一是德國的布萊希特體系。一是中國的梅蘭芳體系(或稱中國戲曲表演體系)。
簡單地說,所謂斯坦尼體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擬現實場景的、創造生活幻覺的話劇表演體系;所謂布萊希特體系,指的是將舞台視為流動空間的、無場景無場次的、使演員與觀眾產生意識交流(即所謂演員與角色的「間離效果」),並帶有某種哲理意味的戲劇體系。
斯坦尼和布萊希特30年代在蘇聯都觀看過梅蘭芳的演出,不約而同地大為贊嘆,都認為梅蘭芳的表演可以印證他們各自的理論。後來,就有人稱中國戲曲為「梅蘭芳表演體系」。
⑤實際上,斯坦尼體系和布萊希特體系與梅蘭芳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戲曲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產物,三者並列,在理論上、邏輯上都不縝密。如果要講體系的話,那麼中國戲曲是「神形兼備」(即寫意)的戲劇表演體系。
在世界戲劇史上,東西方古典戲劇(或傳統戲劇)可以進行比較,但不宜將西方現代戲劇與中國傳統戲劇加以類比。
⑥中國戲曲有古老的傳統,通常以公元12世紀左右的雜劇和南戲為戲曲成熟的標志。從那時起,戲曲的藝術傳統一脈相承,從未間斷,到現在已有800餘年歷史。
目前,中國戲曲有300多個劇種,劇目數以萬計,戲曲工作者數十萬人。如此深厚的文化積淀,如此龐大的藝術隊伍,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相比。
G. 角色分析包括哪些內容(動畫編導)
動畫編導就是角色分析的內容,可以編到一個真正追人的動畫從來都沒有看過上色肯定很激動。
H. 話劇 劇作分析 從哪些方面著手寫 如果能舉例最好 謝謝
1從人物的經歷,狀態,心理,外貌之類的特徵進行描寫
2其次從人物的舉動分析解剝出人物性格
3當然別忘了從觀賞性上面進行一些描寫,比如運用的特寫的高超,敘述手法與眾不同,烘托的氛圍得當,場景美感,鋪墊合理,懸念出乎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
4分析劇情思考作品表現出的主旨,價值
基本的就這樣,寫完你也可以根據劇情描寫一下自己的情感,感覺劇本喝不喝你的口味,對演員的演技到位表演滿不滿意等等等等
舉例·
這個有點頭疼
我就在這舉一部我比較喜歡的電影好了,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沉默的羔羊》中的醫生漢尼拔,
1首先從他的外貌神態舉止間的感情流露著手,你會感覺到他是個聰明怪異有禮貌的醫生,但同時他也是個罪犯
2漢尼拔身上有一種特殊的魅力迫使你想要去了解他,可是無論你怎樣深入仔細觀察,他把自己掩藏地很完美,好像是完全沒有性格的,你還是對他一無所知,他的情感似乎很沒有規律,喜怒無常,,沒有任何脈絡可尋
3片中運用很多特寫,故事情節撲朔迷離
4隻看第一部你是不會明白故事的主旨的,可以的話,希望你把4部影片完整地看完一遍再回過頭看完第二遍再來體會一下我說的是什麼。
沉默的羔羊——羔羊就是漢尼拔,他是一個瘋狂的食人魔,他討厭沒有禮貌的人,他喜歡生吃人的器官同時他也是一個——表面上的謙謙君子
漢尼拔變成食人魔是因為一些特殊原因造成的,戰爭時期他親眼看著父母慘死,年幼的他與他妹妹相依為命,但是他最後親眼看著自己的妹妹被戰爭逃犯活活生吃了,自己無能為力,在最重要的人面前充當一隻沉默的羔羊。
4個人感受,理解感悟:
長大後漢尼拔發誓要讓以前吃掉妹妹的人血債血償,他殺死了吃妹妹的人,並且食用他們。漢尼拔看到過人在困境中流露發泄出的丑惡,他開始感覺到人類這種群體的醜陋,他變成了食人魔,即便他殺了以前吃他妹妹的人,他的內心還是平靜不下來,他要做地更多,吃更多醜陋的沒有禮貌的人。
漢尼拔已經50多歲了,他已經不知道殺了多少人。
影片從根本上揭示了人內心的丑惡的同時~
試想一下如果當初漢尼拔當初的父母妹妹都沒有死,他是否回和普通人一樣,而這一切的根源是什麼,是戰爭,戰爭是丑惡的,某種程度上影片證明了這一點
最令人回味無窮的片段——斯達琳FBI探員作為一個實習生的時候與漢尼拔的對話——有關一隻沉默的羔羊,羔羊說的是牧場的羊,同時也是斯達琳,也是漢尼拔,在我們面對一些慘劇只能無能為力眼睜睜看的時候,我們的內心由此再也無法得到安息,這就是人心
I. 話劇的三要素
1、戲劇沖突:表現人與人之間矛盾關系和人的內心矛盾的特殊藝術形式。它來源於拉丁文conflitus,可譯為分歧、爭斗、沖突等等。同時也是戲劇中矛盾產生、發展、解決的過程,由戲劇動作體現出來。從戲劇沖突中可以帶出人物的性格與劇本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