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佩戴助聽器兒童因應該怎樣培養正確使用習慣
你好,開始時有些孩子會拒絕佩戴助聽器,家長應先把助聽器戴在自己的耳朵上,給孩子做個樣子,要表示出很舒適,很滿意的樣子,或是用更好的方法去引導孩子戴助聽器的良好習慣。
注意摘戴前先關閉助聽器開關,耳膜和耳甲腔吻合,戴牢後再打開開關。
睡前關好開關,取下耳膜及助聽器,並放入專業乾燥器械內。
夏季,孩子易動、出汗,汗水會腐蝕助聽器,應採取恰當措施,如用橡皮套、線套等套在助聽器上,或選用有納米塗層的助聽器,以防汗水侵蝕,延長助聽器的壽命。
孩子初戴助聽器往往感覺不舒適,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一般在兩周左右。
孩子的聽覺訓練,應從幼兒期開始,訓練他對各種聲音做出反應;一旦孩子能利用自己的存余聽力辨認聲源,他的聽覺就開始發展了,此時應當培養他注意更多的聲音。
抓住孩子的視線。每當孩子看著你的時候,你就跟他說話,漸漸地,他的目光就會集中在你的臉上,養成注意看你口型的習慣,特別是當他發現別人說話是件有意義的事情時,他的目光就變為專注。注意口型,看人說話,是學習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言語康復訓練是非常關鍵的,應該盡力尋求言語康復師的幫助,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
多讓孩子接觸社會,啟發孩子說話的積極性,增加語言詞彙量。
Ⅱ 小兒戴助聽器後怎麼做語訓
小兒初次佩戴助聽器後,語訓就正式開始了。家長在語訓時的原則:語訓順序一定要按照以下正常孩子的發展過程來:聽覺感知-言語認知-言語發晉(開口說話)-詞語積累-用短句表達語言-語言交際-矯正口齒。
一 、聽覺感知: 家長首先要給孩子創造一個有聲環境。初期以家裡的各種聲音、輕音樂、家人說句子為主。家長可以在孩子玩時放些輕音樂,音量開到家長覺得舒適的位置。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家長要用語言說出來,千萬不要因為孩子沒有回應,就沒耐心做下去。這個階段是孩子聽覺察知階段,不會作反應,因此家長要耐心、持久地說,不能急於求成,否則挫敗感很強。這個階段孩子還開始為開口說話做准備,要做舌操和氣息練習。這個練習貫穿整個語訓階段,需要家長每天給孩子做1次,目的是鍛煉孩子的舌頭靈活度,以及學會控制氣息。
二、言語認知: 孩子玩什麼,對什麼感興趣,家長就用語言描述出來。等言語刺激積累到一定程度,孩子就會明白他所玩的東西是什麼了。比如孩子在玩小汽車,您可以說』「寶寶,這個是個玩具小汽車,你看它是藍顏色的,它有4個輪子, 4個窗戶,前面坐的是司機,寶寶和媽媽坐後面。寶寶長大了也要開汽車好不好」。孩子玩一次家長說一次。切記不要單調地說「寶寶,汽車、汽車......」這樣孩子無法理解和記憶。要想記憶和理解一個東西,獲取的信息越多越容易。
三、言語發音: 為了讓孩子順利地開口說話,家長需要對孩子進行呼吸、節奏、發音器官等方面進行有意識的訓練。大多有聽損的孩子的發音器官都沒受損,只是缺乏鍛煉,不懂得如何發音。發音訓練主要兩大塊,其一,鍛煉孩子舌頭的靈活度,此時孩子發音不清,家長要以鼓勵為主,讓孩子伸舌、做舌操、舔東西等;其二,鍛煉孩子如何控制我們的氣息,如吹東西、吹紙片等。發音訓練需要每天進行,時間貫穿整個語訓階段。通過發音訓練和言語認知後,孩子就可以開口說話了。
四、詞語積累: 佩戴兒童助聽器開口說話後,詞彙量的積累非常快速。這個階段要讓孩子多認知自然界的東西,多說話。說的不清楚千萬不要太在意。這個階段的目標,就是讓孩子的詞彙量最好能達到比他實際年齡小一歲小朋友的水平。聽力損失輕度或中度可以和同齡孩子相當,極重度可以和實際年齡小兩歲相當。
五、用短句表達語言: 這個階段尤其是1-3歲的孩子要注意短句數量積累,不要太過苛求清晰度。家長多和孩子說故事,也可讓孩子多聽些故事CD。讓孩子多用耳朵聽,不能靠看電視來達到目標。
六、語言交際: 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日常活動,比如看電影、聚餐、體育運動等。紿弦子讀小故事並讓孩子嘗試復述,說給別人聽,也可以找些文章、詩句讓孩子大聲朗誦。
七、口齒的矯正: 這個時候孩子可能已經4-5周歲了,有些詞彙可能說得不清楚,需要糾正。對於家長怎麼說,孩子都說得不清楚的詞彙,需要結合口型和舌頭的擺位來糾正。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口齒,說得不清楚就讓孩子再清楚地說一遍,說對了給予獎勵,一直糾正到孩子的發音習慣改過來。
以上這七個步驟中的每個步驟絕不是獨立進行的,而是一個連續的、交叉的過程。語訓最核心的康復原則是:盡早康復,給孩子創立個好的聆聽和語言環境,掌握有效的訓練方法,定期對效果進行評估,然後根據結果制定訓練計劃,過程中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
Ⅲ 怎樣幫助孩子正確使用助聽器
兒童選擇助聽器的原則可以簡單地歸納為「三早」,即應盡早依靠助聽器的幫助,開展以「三早」為原則的康復訓練:早診斷、早干預(使用助聽產品)、早康復(進行語言訓練)。一旦錯過了這個康復時期,兒童掌握語言就有很大的困難了。在為兒童選配助聽器的過程中,對助聽器的性能要求通常會更高一些。兒童學習語言其實就是一個模仿說話的過程,只有聽到清晰完整的言語信號才能正確發音,並且糾正錯誤的發音。所以,助聽器的清晰度越高,舒適度越高,孩子聽到的聲音就越清晰完整,給孩子帶來的聽力幫助就越大。為了孩子能和聽力正常的小朋友一樣,發展語言表達能力,感受大自然的各種聲音,融入正常孩子的集體,在選擇助聽器上一般建議中低檔以上的全數字助聽器產品,以獲得滿意的康復效果。此外,雙耳驗配助聽器對聽力損失的孩子非常重要,它是進一步縮短聽力康復周期和提高助聽效果的關鍵手段。尤其是對正處在快速成長期的孩子來說,大腦和聽神經對聲音信號的處理能力也在逐漸開發,雙耳佩戴助聽器能使孩子聽得更加舒適、清晰,聲音自然,更快地建立起雙側大腦和聽神經對聲音的聯系,感受聲音的立體感和空間感,更容易地建立起聽覺記憶功能,起到更好的聽力康復效果。需要提醒的是,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聆聽需求有所不同,對應的助聽器性能也有所不同。0-3歲 尚未掌握語言,首先要能夠感知到各種不同響度和種類的聲音,然後認知不同聲音的意義,其次再是模仿語言,學習說話。因此,助聽器的分段壓縮功能必須滿足不同響度聲音的聆聽舒適度,而中檔以上的全數字助聽器能提供更好的言語清晰度,幫助兒童更快提高聽辨能力,學習發音,積累詞彙。3-6歲 相比0-3歲兒童來說,已經掌握部分語言,他們更需要的是糾正發音,使口齒清晰。這個階段的聽障兒童一般需要進語訓學校或者幼兒園學習,聆聽的內容在不斷加大,聆聽環境也變得復雜起來,他們需要能夠在相對嘈雜的環境中分辨言語。因此,助聽器的全數字降噪功能和環境識別的方向性功能能幫助他們在復雜環境中聆聽言語,掌握更多的詞彙和語句。6歲以上 聽障兒童在經過之前兩個階段的語訓康復之後,一般都會進入正常小學學習,他們要融入正常孩子的群體中學習,發展語言表達能力。此時,聆聽需求變得更加復雜,他們需要學習外語,參加集體活動,培養與外界溝通的能力,所以對助聽器的性能要求更高。一般會建議助聽器搭配FM調頻語訓系統一起使用,保證嘈雜環境的信噪比,而且可以選擇相對美觀、隱形的助聽器。
Ⅳ 怎樣教孩子戴好助聽器
第一,有些孩子拒絕配戴助聽器,比如有的孩子一戴助聽器就哭、鬧或用手抓。如果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當家長的應當首先把助聽器戴在自己的耳朵上,給孩子做個樣子,要表示出很舒適、很得意的樣子,或是用更好的方法去引導孩子戴助聽器的興趣,培養孩子戴助聽器的良好習慣。 第二,注意摘戴前先把助聽器的開關關上,耳模和耳甲腔吻合,戴牢後再打開開關。沒有語言的孩子,音量調節要根據孩子的反應而定。如果音量過大,孩子表現出驚恐不安的樣子;音量太小,孩子沒有反應,有語言的孩子可以用簡單的語言表示,回答助聽器好不好、有沒有聲音等問題。 第三,睡前關好開關,取下耳模及助聽器,以免造成不良後果。因耳模較堅硬,易把外耳道壓疼、壓傷。 第四,在炎熱的夏季,孩子不停地活動,容易出汗,汗水會沿電池盒浸入機芯,應採取恰當措施,如用象皮套、鉤針鉤的線套,套在助聽器上,預防汗水的侵蝕,以延長助聽器的壽命。 第五,聾幼兒初戴助聽器往往感覺不舒適,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一般在兩周左右。這階段應當注意三點: ① 開始要把助聽器的調節鈕開小,然後漸漸增大,以便於適應。 ② 戴助聽器的時間從短到長,比如第一天戴 1~2 個小時,第二天戴 2~3 個小時。根據聾兒的適應能力,逐漸延長時間,一直到對戴助聽器有好感,產生依賴為止。 ③ 訓練地點要從安靜的室內到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以培養孩子適應各種聲音。 第六,聾兒的聽覺訓練,應從嬰幼兒期開始。母親將孩子抱在懷中,給他唱歌,或靠近孩子的耳朵說話,讓他感覺聲音的振動,訓練他對各種聲音作出反應;一旦孩子能利用自己的殘余聽力辨認聲源,他的聽覺就開始發展了,此時應當培養他注意更多的聲音,比如聽錄音機、電視機的聲音,聽開門聲、鈴聲、盆聲、碗聲、鼓聲、狗叫聲,識別每個發音的東西,必要時還可以讓他邊聽邊用手觸摸發音的物體來感覺發音的振動。這些都是聾兒語言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七,抓住孩子的視線。每當孩子看著你的時候,你就跟他說話,漸漸地,他的目光就會集中在你的臉上,養成注意看你口型的習慣,特別是當他發現看別人說話是件有意義的事情時,他的目光就變為專注。注視口型,看人說話,是學習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八,利用發音感覺聲音的振動。當你說啊(a)的時候,把手按在脖子正中,會感到聲音的振動;當你說摸(m)的時候,把手指按在兩側鼻翼,會覺得鼻腔振動;當你說不(bu)的時候,把手指放在嘴唇前邊,可感到有一股氣流沖出來。這些觸覺信息,都可以用來幫助聾兒發音,這對重度的聾兒尤其重要。 第九,語言訓練是非常關鍵的。首先讓孩子理解語言,發展語言能力。先從單詞開始,許多單詞可以單獨作為語言使用,例如吃、跑、跳、走、停……。從孩子理解第一個單詞開始,他就獲得了語言能力。 第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讓孩子聽說話,學說話;另一方面還要結合實際,教他認識事物的名稱,如吃飯時,指著飯碗教他說「碗」;出去玩時,看見汽車教他說「汽車」,看見花教他說「花」、「紅花」、「黃花」、「白花」等等;還應當教孩子說兒歌、講故事。 家長應經常帶著孩子去些有趣的地方玩。帶著孩子做些有趣的游戲。這都是啟發孩子說話的積極性措施。隨著孩子的成長,語言詞彙日趨復雜、豐富,經過持久的訓練和培養,你會為孩子的進步和成績感到自豪,你也會說「只要努力,就能取得了不起的進步」。你的孩子也將為此感到自豪,並因此而更有前途。
Ⅳ 兒童使用助聽器要領是什麼
聾兒戴上助聽器後,不要期待馬上就能聽到聲音並理解所有的話語,這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首先要培養孩子戴助聽器的興趣,同戴眼鏡、鑲假牙一樣,初戴助聽器時會感到不舒服,有的孩子一戴上助聽器就又哭又鬧,或者用手去抓,家長應設法轉移其注意力或給孩子做示範動作,讓其感覺戴上助聽器後很高興、很舒適,培養孩子戴助聽器的良好習慣。並且應先在安靜的環境中使用,練習孩子聆聽熟悉的聲音,如流水聲、關門聲等,逐步到多樣化聲音的環境中佩戴,以培養孩子適應各種聲音的能力。開始戴時音量不要開太大,然後逐漸增高,並逐步延長佩戴時間,如果孩子感到疲倦或不舒服,需立刻取下來。再者對聾兒進行聽覺言語訓練,讓聾兒學習發展語言,學會說話。對兒童還要注意安全問題,誤吞電池各個年齡段的小孩都可能發生這種情況,建議父母將新舊電池放在小孩拿不到的地方,尤其是3歲以下的小孩。如果被小孩誤當玩具或零食,那是非常危險的。
Ⅵ 孩子戴上助聽器後如何進行語言訓練
一、保護聾兒大聲說話的慾望: 得到康復的聾兒,雖然能較清楚地讀出字音,較准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但由於聽力的局限,在一些字詞的發音上,仍有咬字不清,語調不準的情況;在對字詞的運 用上也有詞不達意,亂用,錯用詞語的情況。在這個時候,他們有可能會受到社會上一些不明真情的人的嘲弄,聽到一些人的學舌聲。雖然,並無惡意,但對於自尊心極強的聾兒來說,是不可忍受的,他們常會用沉沒來代替辯解和爭論。在以後的日子中,他們常常會拒絕與陌生人交往,或吱吱唔唔,不敢大聲說話,有的乾脆在人多的時候緘口不言。時間一長,老師、父母多年來的心血就會付之東流。 因此,要使聾兒回歸主流,必須鼓勵聾兒大膽說話,必須保護聾兒大聲說話的慾望,讓他們願意開口大聲說話,自願自覺同人交往,這是使他們語言得到發展的基礎。 二、培養聾兒主動聆聽的習慣: 聾兒另一個不能適應主流社會的原因是,他們沒有主動聆聽世界的習慣。 聾兒通過幾年的康復,的確學會了不少聽的技能,他們能輕易辨別聲音的有無、聲音的方向、聲音的大小。然而,對於辨別語氣、理解語言的內容卻無從下手。聽覺的辨別能力是要通過訓練才能形成和提高的。因此,首先要訓練聾兒辨別聲音的內容,教會聾兒主動去聆聽。要在聾兒不至於不在意時,叫他們的名字,訓練他們隨 時隨地運用聽覺的習慣。因為,許多聾兒在游戲、做事時,常無意是識地「關閉」自己的聽覺,當你在他旁邊同他說話時,他並不意識到是在同自己說話,因此並沒有在意去聽。他們費用費用非要在一本正經的談話環境,才會用心去聽,只有這時,他們的聽覺才是蘇醒的。然而,正常人並不只在正式環境中才進行對話,他們隨 時隨地進行著對話。因此,我們必須隨時隨地喚醒聾兒的聽覺,訓練他們在眾多的聲音中突破各鍾干擾,獲得自己需要的聲音的能力。有了這樣的能力,聾兒才能自覺去聆聽身邊發生的一切,聆聽世界上一切美好的聲響。 三、引導聾兒找到獲得發展語言的途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的責任不在與教,而在於教學生學。」不論你給聾兒多少知識,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中並不只在正式環境中才進行對話,他們隨時 隨地進行著對話。因此,我們必須隨時隨地喚醒聾兒的聽覺,訓練他們在眾多的聲音中突破各鍾干擾,獲得自己需要的聲音的能力。有了這樣的能力,聾兒才能自覺去聆聽身邊發生的一切,聆聽世界上一切美好的聲響。 四、引導聾兒找到獲得發展語言的途徑: 那些知識總是微不足道的,只有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引導聾兒找到自覺獲得知識的途徑,那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歇的。在當今社會,大量的信息來自於書報`廣 播`電視等各種途徑。因此,要盡量為聾兒提供適合於他們的閱讀環境,引導他們自覺的獲得知識,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引導他們通過主動於正常人交往,出牆 報,開晨會,參加各種興趣小組活動和各種讀書`讀報比賽,觀看電影` 電視,背誦優美詞句等多種方式,多種渠道獲得知識,積累語言。 五、提高聾兒駑駕語言的能力: 在多方面獲得大量知識後,要及時創設情景,激發聾兒抒發內心的情感。讓聾兒將生活體驗,通過學到的知識,積累的句式表達出來。使聾兒在自己的寫作過程中學會運用這些語句,從而真正提高聾兒駑駕語言的能力。 聾兒有了大聲說話的慾望,養成主動聆聽的習慣,找到了自覺獲得發展語言的途徑,提高了駑駕語言的能力,才能真正回歸主流,成為主流社會的一員。
Ⅶ 小兒戴助聽器後怎麼做語訓
小兒初次佩戴助聽器後,語訓就正式開始了。家長在語訓時的原則:語訓順序一定要按照以下正常孩子的發展過程來:聽覺感知-言語認知-言語發晉(開口說話)-詞語積累-用短句表達語言-語言交際-矯正口齒。
一 、聽覺感知: 家長首先要給孩子創造一個有聲環境。初期以家裡的各種聲音、輕音樂、家人說句子為主。家長可以在孩子玩時放些輕音樂,音量開到家長覺得舒適的位置。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家長要用語言說出來,千萬不要因為孩子沒有回應,就沒耐心做下去。這個階段是孩子聽覺察知階段,不會作反應,因此家長要耐心、持久地說,不能急於求成,否則挫敗感很強。這個階段孩子還開始為開口說話做准備,要做舌操和氣息練習。這個練習貫穿整個語訓階段,需要家長每天給孩子做1次,目的是鍛煉孩子的舌頭靈活度,以及學會控制氣息。
二、言語認知: 孩子玩什麼,對什麼感興趣,家長就用語言描述出來。等言語刺激積累到一定程度,孩子就會明白他所玩的東西是什麼了。比如孩子在玩小汽車,您可以說』「寶寶,這個是個玩具小汽車,你看它是藍顏色的,它有4個輪子, 4個窗戶,前面坐的是司機,寶寶和媽媽坐後面。寶寶長大了也要開汽車好不好」。孩子玩一次家長說一次。切記不要單調地說「寶寶,汽車、汽車......」這樣孩子無法理解和記憶。要想記憶和理解一個東西,獲取的信息越多越容易。
三、言語發音: 為了讓孩子順利地開口說話,家長需要對孩子進行呼吸、節奏、發音器官等方面進行有意識的訓練。大多有聽損的孩子的發音器官都沒受損,只是缺乏鍛煉,不懂得如何發音。發音訓練主要兩大塊,其一,鍛煉孩子舌頭的靈活度,此時孩子發音不清,家長要以鼓勵為主,讓孩子伸舌、做舌操、舔東西等;其二,鍛煉孩子如何控制我們的氣息,如吹東西、吹紙片等。發音訓練需要每天進行,時間貫穿整個語訓階段。通過發音訓練和言語認知後,孩子就可以開口說話了。
四、詞語積累: 佩戴兒童助聽器開口說話後,詞彙量的積累非常快速。這個階段要讓孩子多認知自然界的東西,多說話。說的不清楚千萬不要太在意。這個階段的目標,就是讓孩子的詞彙量最好能達到比他實際年齡小一歲小朋友的水平。聽力損失輕度或中度可以和同齡孩子相當,極重度可以和實際年齡小兩歲相當。
五、用短句表達語言: 這個階段尤其是1-3歲的孩子要注意短句數量積累,不要太過苛求清晰度。家長多和孩子說故事,也可讓孩子多聽些故事CD。讓孩子多用耳朵聽,不能靠看電視來達到目標。
六、語言交際: 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日常活動,比如看電影、聚餐、體育運動等。紿弦子讀小故事並讓孩子嘗試復述,說給別人聽,也可以找些文章、詩句讓孩子大聲朗誦。
七、口齒的矯正: 這個時候孩子可能已經4-5周歲了,有些詞彙可能說得不清楚,需要糾正。對於家長怎麼說,孩子都說得不清楚的詞彙,需要結合口型和舌頭的擺位來糾正。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口齒,說得不清楚就讓孩子再清楚地說一遍,說對了給予獎勵,一直糾正到孩子的發音習慣改過來。
以上這七個步驟中的每個步驟絕不是獨立進行的,而是一個連續的、交叉的過程。語訓最核心的康復原則是:盡早康復,給孩子創立個好的聆聽和語言環境,掌握有效的訓練方法,定期對效果進行評估,然後根據結果制定訓練計劃,過程中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
Ⅷ 如何幫助孩子正確使用助聽器
孩子戴助聽器也像人們初戴眼鏡、新鑲一個牙一樣,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助聽器是幫助孩子恢復聽力的重要工具,是聾幼兒不可不戴的必需品。那麼,家長要注意什麼?做些什麼?
第一,有些孩子拒絕配戴助聽器,比如有的孩子一戴助聽器就哭、鬧或用手抓。如果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當家長的應當首先把助聽器戴在自己的耳朵上,給孩子做個樣子,要表示出很舒適、很得意的樣子,或是用更好的方法去引導孩子戴助聽器的興趣,培養孩子戴助聽器的良好習慣。
第二,注意摘戴前先把助聽器的開關關上,耳模和耳甲腔吻合,戴牢後再打開開關。沒有語言的孩子,音量調節要根據孩子的反應而定。如果音量過大,孩子表現出驚恐不安的樣子;音量太小,孩子沒有反應,有語言的孩子可以用簡單的語言表示,回答助聽器好不好、有沒有聲音等問題。
第三,睡前關好開關,取下耳模及助聽器,以免造成不良後果。因耳模較堅硬,易把外耳道壓疼、壓傷。
第四,在炎熱的夏季,孩子不停地活動,容易出汗,汗水會沿電池盒浸入機芯,應採取恰當措施,如用象皮套、鉤針鉤的線套,套在助聽器上,預防汗水的侵蝕,以延長助聽器的壽命。
第五,聾幼兒初戴助聽器往往感覺不舒適,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一般在兩周左右。這階段應當注意三點:
① 開始要把助聽器的調節鈕開小,然後漸漸增大,以便於適應。
② 戴助聽器的時間從短到長,比如第一天戴 1~2 個小時,第二天戴 2~3
個小時。根據聾兒的適應能力,逐漸延長時間,一直到對戴助聽器有好感,產生依賴為止。
③ 訓練地點要從安靜的室內到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以培養孩子適應各種聲音。
第六,聾兒的聽覺訓練,應從嬰幼兒期開始。母親將孩子抱在懷中,給他唱歌,或靠近孩子的耳朵說話,讓他感覺聲音的振動,訓練他對各種聲音作出反應;一旦孩子能利用自己的殘余聽力辨認聲源,他的聽覺就開始發展了,此時應當培養他注意更多的聲音,比如聽錄音機、電視機的聲音,聽開門聲、鈴聲、盆聲、碗聲、鼓聲、狗叫聲,識別每個發音的東西,必要時還可以讓他邊聽邊用手觸摸發音的物體來感覺發音的振動。這些都是聾兒語言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七,抓住孩子的視線。每當孩子看著你的時候,你就跟他說話,漸漸地,他的目光就會集中在你的臉上,養成注意看你口型的習慣,特別是當他發現看別人說話是件有意義的事情時,他的目光就變為專注。注視口型,看人說話,是學習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八,利用發音感覺聲音的振動。當你說啊(a)的時候,把手按在脖子正中,會感到聲音的振動;當你說摸(m)的時候,把手指按在兩側鼻翼,會覺得鼻腔振動;當你說不(bu)的時候,把手指放在嘴唇前邊,可感到有一股氣流沖出來。這些觸覺信息,都可以用來幫助聾兒發音,這對重度的聾兒尤其重要。
第九,語言訓練是非常關鍵的。首先讓孩子理解語言,發展語言能力。先從單詞開始,許多單詞可以單獨作為語言使用,例如吃、跑、跳、走、停……。從孩子理解第一個單詞開始,他就獲得了語言能力。
第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讓孩子聽說話,學說話;另一方面還要結合實際,教他認識事物的名稱,如吃飯時,指著飯碗教他說「碗」;出去玩時,看見汽車教他說「汽車」,看見花教他說「花」、「紅花」、「黃花」、「白花」等等;還應當教孩子說兒歌、講故事。
家長應經常帶著孩子去些有趣的地方玩。帶著孩子做些有趣的游戲。這都是啟發孩子說話的積極性措施。隨著孩子的成長,語言詞彙日趨復雜、豐富,經過持久的訓練和培養,你會為孩子的進步和成績感到自豪,你也會說「只要努力,就能取得了不起的進步」。你的孩子也將為此感到自豪,並因此而更有前途
Ⅸ 小孩2歲,戴上助聽器後再怎麼教說
您好,首先,家長要明確佩戴助聽器的目的是使孩子不因聽力障礙而影響言語的發育,為孩子今後的學習、生活奠定基礎。所以,家長不要因孩子哭鬧拒絕佩戴,而心疼孩子並放棄助聽器。更不要打罵、恐嚇孩子,這樣只會適得其反。由於孩子對事物具有好奇心,喜歡模仿,所以,家長可先戴著助聽器讓孩子看,並表現出很高興、開心的樣子,同時讓孩子用手去觸摸助聽器以減少恐懼感。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讓孩子看到同齡的小朋友佩戴助聽器,這樣,他會更利於接受。當孩子初戴上助聽器時,家長要運用語言、表情和動作去誇贊他,同時要讓他在安靜的環境里,聽一些柔和的聲音,如一段優美的輕音樂,以便在他的心裡樹立一個概念「戴上助聽器後,可聽見很好聽的聲音。」而一定不要把他放在很嘈雜的環境,聽到的聲音又大又亂,這樣他會覺得戴上助聽器後聽到的是不舒服的聲音,從而產生抵觸情緒拒絕佩戴。最好可以進行語訓,更利於孩子的發音、語言鍛煉。
Ⅹ 如何幫助孩子正確使用助聽
給孩子配上助聽器後,家長不能撒手不管,一開始就要耐心幫助孩子熟悉助聽器,適應助聽器的聲音。
聽力正常的人,每天生活在各種響 聲的環境之中,譬如樹林里的鳥鳴聲,馬路上的車輛聲,家庭里的各種碰撞聲,等等,這都已習以為常,充耳不聞了。但是聽損兒童有聽力損失,周圍對他是一片寂靜。如今用上了助聽器,使他進入有聲世界,這時萬物俱響,對他是不習慣的,一時間會出現煩躁情緒,做父母的對此應特別理解。家長應按以下步驟耐心幫助聾兒熟悉 使用助聽器。
(l)把孩子帶到比較安靜的房間,對他說一些他比較熟悉的事物。也可用他所熟悉的有聲玩具,讓它在房間的不同地點發聲,引導孩子對聲音產生直覺感和方位感。
(2)帶孩子到廚房,讓他聽取切菜、做飯、碗筷等碰動、自來水流動等各種環境的響聲。使他引起語音之外其它聲音的感覺。
(3)帶他到安靜的房間收聽廣播或收看電視,讓他聽取社會新聞或孩子喜歡的其它節目。
(4)在吃飯時帶上助聽器,父母可以慢條斯理地向他介紹有關飯桌上的事物。
(5)請來別的小朋友和他對話,讓他們融治地交流,爭取小朋友對他的好評。
(6)帶孩子上街玩或買東西,這里會遇到各種吵鬧的環境,要觀察孩子的反應。
經過以上六個步驟,有了一兩個星期的適應以後,孩子能夠習慣使用助聽器,這就可以說助聽器選配大致成功。如果仍繼續對聲音的反應木然,就要先檢查一下助聽器的工作是否正常?音量開得夠不夠?電池是否該換新的?否則就可能是助聽器未選配適當。但應當指出的是,和孩子對話有困難是不奇怪,因為孩子原先沒有語言基礎,現在暫時還不明白別人講話的意思,家長不宜性急。要記住,戴上助聽器只是孩子學話的第一步!
當然,如果試用期間發現孩子對聲音有恐懼或痛苦的反應,這必須引起家長的注意。這很可能在選配助聽器前還沒有掌握孩子聽覺的痛閾和舒適闊的范圍。對於那些不具備「自動增益控制」或「自動削峰」 功能的助聽器,事先必須調節好增益,免得大聲喊話時達到聾兒的聽覺痛閾,以排除可能引起的痛苦,因為這種聲音的不良刺激甚至可使聾兒掉淚,或者使得難以動 員他再次戴上助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