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進行教育教學的主陣地.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課堂教學需要注入更多的新元素,使之煥發生命的活力,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運用互聯網進行英語教學可使教學內容化遠為近、化虛為實、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化宏觀為微觀,使英語教學從單一的模式向直觀性、趣味性、藝術性和立體化模式發展.信息技術帶來的教育新技術的廣泛應用,隨之帶來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資料等許多變化,自然也會改進教學效果.但是,如何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整合是值得深入探討與研究的課題當今世界知識更新,學生學習的性質應當由傳授性、繼承性轉變為探索性、創造性;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更應重視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內容上,要從單純的語言教學轉向既學語言又學文化和科技知識,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養人文精神;在教學方法上,既要有中國特色,又應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不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學法.這些方法都要以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品質為出發點,以便真正實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新英語課程標准》提出:要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要積極利用網路信息技術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渠道;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把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活動之中是推動中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途徑之一.因此,一支粉筆馳騁講壇的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了,恰如其分地運用現代化教育教學手段,將信息技術運用於課堂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興趣出自好奇.「培養學習的興趣是推進學生進行復雜認識活動的重要動力」.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通過聯系生產、生活實際,選擇貼近生活、具有時代特點的事例,圖文並茂、形象生動地創設優美的情境,做到有物有意,使學生置身其中,以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知識的濃厚興趣,引發他們的思考;容易刺激他們的視覺和聽覺器官,給他們帶來新鮮的驚喜,並引起他們的積極反應,有助於較長時間地保持學習的注意力.
例如:我在教九年級英語Unit 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這一單元時,從網上選取了大量世界風景地圖片,如:Amazon(亞馬遜河) jungle(熱帶叢林)Niagara Falls(尼亞加大瀑布)Eiffel Tower(埃菲爾鐵塔)Notre Dame Cathedral(巴黎聖姆院) 等製作這些地點圖逐一點擊畫面並配一單詞並朗讀,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單詞,並自然激發了學生們的興趣.
這樣利用信息技術製成課件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非常強烈,他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開始新知識的學習.若這樣長此以往地運用,信息技術以其真實感和趣味感刺激學生思維,學生的思維也隨之流暢.
二、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由於現實條件的限制,知識重點、難點往往不易解決.現代計算機技術圖形處理的能力很高超,把這一特有功能運用到教學中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化枯燥為生動.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表達等方面的障礙在計算機的作用下被化解了,消失了,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教學重點得以順利解決.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聲畫之精彩而耳目一新,從而產生樂學情緒.
比如,教九年級Unit 7 這一單元時,通過信息技術在網上搜集有關世界上有備旅遊勝地,根據不同特點引導同學們學習這一單元單詞,如:tiring(引起疲勞的)ecational(有教育意義的),peaceful(平靜的)fascinating(迷人的)thrilling(令人激動的)等,讓學生對前面有名地進行辯論,從而突破難點.
信息技術的應用,極大地豐富教學手段和內容,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和過程,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內容化為生動有趣,使得教材內容得以直觀再現,重點易於突出,難點易於突破,極富表現力,易於學生掌握.
三、運用信息技術加大教學密度,提高教學效率
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識傳授,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圖形不是語言,但比語言更直觀和形象,比語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動畫比圖形更先進,利用文字閃動,圖像縮放與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加大了教學密度,提高了教學效率.
例如:在初三復習時,當復習食物方面的單詞,像pizza, mushrooms,onions,cheese, tomatoes,hot dogs,soda, iced tea,juice,salad,hamburgers等等.這些食物有些學生都沒有見過,學起來枯燥,難以記住.課前我找到這些食物的圖片,用Photoshop的套索工具處理圖上所標的名稱單詞,以動畫形式設置在圖畫中並配有單詞發音.讓學生Look at the picture,then write down the words.教師點擊圖中設有單詞的動畫,讓學生看實物圖片讀、記單詞.
有趣的畫面,難忘的鏡頭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了他們對單詞的印象;同時引導學生說一些分別包含這些單詞的日常用語,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調動起來,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學習情景中,並能很快說出這些單詞.這時我拿出事先准備好的食物頭飾和單詞頭飾發給學生,然後所有學生齊唱「找朋友」的英語歌曲.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很快地找到了朋友,並且興致盎然地充當小教師,教讀食物單詞.多媒體軟體向學生直觀地呈現了語言材料的示範表情、動作,為學生隨後的表演提供了可模仿的生動、具體的情景.這樣,在多媒體軟體提供的圖文並茂的情景中,學生邊看邊聽,視聽覺相結合,成為感知的主體,學到了新的知識.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基於好奇心,以問題為導向,在老師精心設計下學生高度智力投入且內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學習活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各種現代教育媒體並把它們有機結合起來,具體運用到英語教學中去進行探究性學習,使學生針對學習中的疑難,通過採用自主互動討論的方式進行探討,並對多種意見進行記錄、整理、分析、歸納、比較,得出正確的結論.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討論、探究,這既體現了「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② 信息化教學模式有哪幾種
互聯網+時代教育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有哪些
愛教研 2018-03-25 10:36
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互聯網加越來越成為生活常態,而我們學校的教學活動也離不開信息化教學的手段。國家教育部門還成立了專門的電教館,過去電教館主要是從事教師計算機培訓之類的,但是現在這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小,而是越來越多的重視信息化的教學運用,中央電教館專門進行了教育信息技術規劃課題,讓老師進行研究信息技術在多媒體教學中的運用。經過多年的發展,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課題成果,促進了一線教學信息化教學的發展。
一、多媒體教學
在信息化教學手段當中用的最多的是多媒體教學,現在很多學校都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設備進行課件展示、視頻播放等操作,這種方式利用了多媒體設備的優點,圖文並茂、資源豐富,並且能直觀感受,這種方式在信息化教學當中為老師們所喜愛。
二、在線課堂
在網路發達的今天,信息化教學比較突出的就是在線課堂。很多商家也紛紛投入在線課堂的研究,並聘請一線優秀教師錄制大量的課堂視頻,然後進行在線教育。在線教育相比傳統課堂有很大的優點,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不受學校作息時間的限制,可以聽全國各地名師教學,資源也十分豐富,但是在線課堂往往是收費的,免費的在線課堂比較少。
三、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的發展也只有十幾年的十年,但是引起了很多教師的興趣。這種課堂把主動權留給學生,而老師在課前錄制短視頻,把教學的核心內容進行精講,學生在課前提前預習教學內容,觀看老師講解視頻,在課堂上老師就不再專門進行講解教學內容,和過去傳統授課模式不同,教師重視對學生的輔導和交流,做到因人施教。學生課下可以利用網路進行討論也可以和教師進行交流。這種方式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教學視頻製作短小精悍,學生學習互動性強,教學和學習時間重新構建,復習測試方便靈活等,國內很多學校在研究如何進行翻轉課堂以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慕課
慕課在網路發展的今天,更有其特色,慕課和傳統課堂不同,慕課參與的人數比較多,甚至可以達到16萬人。慕課是一種大規模的在線教學模式,老師和學生都可以來自世界各地,沒有地域限制,參與的人數比較多。慕課強調興趣導向,願意學習的都可以參與進來。
現在信息化教學手段越來越多樣,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教學會日新月異。
查看全文
③ 在信息化促進教學方式變革有何作用
目前,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到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知識的增長和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已經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教育也必不可少地走上了信息化之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深入發展,信息技術已經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學活動等諸多方面都積極的得用。教育教學正在經歷著一場由信息技術帶來的從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到教育觀念上的重大變革,尤為明顯的是教學手段、教學方式與方法的重大變革,這些藉助與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已經極大地改變著傳統的教學模式的轉變,在這種環境下,廣大教師要想在這場變革中立於不敗之地,不僅要掌握現代的信息技術手段,豐富自身的信息素養,還必須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和理論,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它極為有效地彌補了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諸多不足和缺陷,改變了以前傳統的知識存儲、傳播和獲取方式,從而也就必然引發教育教育手段新的變革。目前學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智能化的教育教學管理方式;網路化和多媒體化的藉助於信息技術來實現的現代教學手段使的知識的傳遞和呈現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給教育教學活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網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現代教學環境、現代教學平台已經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架起,藉助於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在教學中的應用與傳統的教育模式相比,有著更為強大的優勢和積極的作用。
我們知道,教學過程的實質是由信息的產生到「選擇──存儲──處理──傳遞──轉換──分配」的過程,而信息技術所包含的電子技術、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等等,使得知識內容可以通過圖、文、聲、像、等豐富直觀的形式來表現,從而使得知識內容豐富多彩,呈現的形式多種多樣,能夠刺激學習者的多種感官,有利於學生記憶,使得學生的知識掌握更加牢固。而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育媒體不僅僅作為教師演示和講解用的輔助工具,而且也成為指導學生學習和交流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為教師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主動探索知識提供了便利。我們知道,當今時代下的教學媒體已不在是「黑板──粉筆──教科書」了,而是更為豐富的媒體對象和表現形式,而要實現由傳統教學模式向現代教學模式的轉變必須藉助於信息技術來實現。也就是說,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為教學模式的轉變提供了前提和技術、物質保障。除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性教學之外,將傳統教育媒體通過信息技術有效地加以整合利用,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更多地利用現代教育媒體改善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可以更為高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豐富教育教學內容並且使得教學內容的表現更加直觀、豐富,形式更為靈活多樣是,是的微觀和宏觀世界的表現形式都成為可能,讓某些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無法表現的內容也能夠得以直觀表現。
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教學方式和手段更為靈活多樣,網路為廣大教師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教學素材,網路也擴展了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源,使得廣大師生能夠獲得直接相關的素材和資料。信息技術環境下多媒體教學和網路教學生動、直觀、交互的教學模式,能夠充分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為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學習創造了條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再者信息技術所提供虛擬化的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虛擬圖書館等教學環境,使得教學活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脫離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強大優勢和信息技術和多媒體網路技術教學的特殊功能,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把信息技術和各學科的特點結合起來,科學而有效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實施課堂教學,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對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合理選擇和優化組合使用,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直觀、形象、多樣化、靈活、生動。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現代教育媒體的橋梁紐帶作用,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合作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大程度上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④ 如何充分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以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代表的網路時代已經來臨。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核心的多媒體教學正在改變著學校的教學面貌。以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核心的多媒體教學能給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特別是互連網技術在教學中的積極運用更是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它使學生的學習從課堂延伸到了全國乃至全球,現代教育技術使學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選擇對自己有用的學習內容,這必將對基礎教育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我校自組建以來,適應教育形勢的變化,一方面大力加強現代化教育技術條件的建設,一方面積極開展現代化教育技術的應用研究。教師的現代化教育技術應用水平不斷提高,並有許多教師在教學課件的開發和製作上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在利用網路技術進行創新性教學方面也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仍有一部分教師教育教學觀念不能及時轉變,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 滿堂灌" 、" 一言堂" 的現象,部分教師一心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盲目應用多媒體課件,人變成了機器的奴隸。" 穿新鞋,走老路" 嚴重地制約著教學水平的提高和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一、 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水平。
1、具有現代化教學觀念的教師,應從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即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指導、計劃、組織和協調,注重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及獲取信息和知識的能力。過去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強調利用好兩個工具,即字典和圖書館。今後要增加一個工具,更應該強調通過互聯網學習。教師要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注重利用新技術開發課程課件,一本教案用多年的教師肯定要被信息社會淘汰。
信息技術為教師和學生創造一個現代化的生存環境,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存的觀點看待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把課堂的教與學看作是教師和學生一段重要的生命歷程,充分尊重教師和學生每一個個體的生命活動,讓師生在互動、交融、接納、創造中提高各自生命存在的質量;並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創新教與學的方式和評價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提高教育質量。
信息技術在我校一直強調「應用為主」。在網路設備的運用上,我們從「應用為王」的提出,到信息技術從盲目應用走向科學應用,再到務實推進教育信息化,體現了對務實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探索。目前教育信息化在我校正處於新的重要發展階段,需要我們不斷適應新形勢、站在新起點、實現新跨越、再攀新高峰。建校以來,在推廣信息技術工作中我們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轉變觀念,大力弘揚生命環境觀,加強教師觀念的更新,並積極賦予行動。
2、就學生而言,教育信息化肯定不能等同於簡單的互聯網的概念,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將信息網路及技術,變成自覺學習、自我發現、自主探索的工具。這里就有一個觀念問題,不能僅認為只有進入課堂才是學習,只有教師講的才是知識,要全面、正確地理解教育信息化。
具有現代化學習觀念的學生,應從傳統的被動地接受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轉變為主動地獲取知識、處理知識、運用知識,要有能力利用信息網路進行對知識的探索,具備較強的自我學習能力。學生應有一個從學習互聯網知識到通過互聯網學習的過程。此外,對獲取和使用信息的習慣和意識也要轉變,在互聯網上,一個人面對的是海量信息,每月付10元錢都覺得虧,而使用電話一對一的信息交流,每月花上百元都不覺得貴,主要是習慣和意識問題。
二、加強課程的整合力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創建信息化學習平台,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是重要的環節。我們提倡在實踐中學習,在交流中共享,在合作中發展,而做到這些,要突破時空限制,惟有藉助網路優勢。對此,可以充分利用「三網合一」設施,以課程與教育技術整合課題作為教研內容進行實踐探索;通過學校的網路平台,促使新理念、新教學和新技術的有機結合,鼓勵教學能手、教學骨乾和信息技術愛好者的互助合作;每個學期定期開展青年教師賽講,藉助虛實相諧,提升信息技術的使用層次和專業水準。加強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促進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改進學習、發展思維、開展研究,在信息化環境中提升分析、綜合、比較、鑒別、創新和實踐能力。讓學生隨時能在信息化學習平台上獲得資源、工具、方法和指導,建構認知、發展個性,促進形成學生自主探究、生動活潑的教與學的氛圍。在語文課上,積極引導與幫助學生充分運用網路這一最大的動態資源庫,突破時間、空間限制,將信息資源與學習課題相結合,在自主的、有選擇的學習中形成有創意的、個性化的學習成果。在數學與科學方面,充分應用網路資源及數字化互動軟體,充分展示科學原理的發生、發展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通過運用各類可視化、互動式的教學軟體以及藉助信息技術在數據統計、分析、再現等方面的強大支持,突出量化分析的研究效能,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探究科學世界的有力工具。
三、加強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以計算機的普及教育和計算機輔助教學為重點,著力於培養教師和學生應用計算機等信息技術的能力,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效益。在實施信息化的過程中,要把師資培訓作為重點,放在重要位置。同時要注意糾正重硬體、輕軟體和輕人才培養的傾向。
師資隊伍培訓是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否擁有大批掌握並能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師是推動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目前教師使用PPT的比例最高,而且大多以替代板書為目的,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教學的有效性,真正運用網路資源進行在線教學和使用BBS討論的則甚之又少,其原因是大多數教師多媒體課件製作及網路教學設備使用不熟練,甚至有的根本不會用。因此,我校首先對學校教師、技術與管理及行政人員的不同層次的全員培訓,注重提高教師使用計算機的實際操作水平,培養教師使用陽泉教育網資源及山西基礎教育網等網路資源,及自己設計製作課件的能力及網上操作能力。在校園網建設中形成一支能使校園網充分發揮使用效益的隊伍,保證校園網建成後,就能投入使用。
四、加強教育信息化的創新與發展,提高信息技術的質量和層次。
隨著課程教材改革的深入,信息技術在新課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將越來越大,學校對信息技術的要求也將越來越高。我們配合新課程的實施,加強對多媒體和網路技術介入教學過程後,教與學效果測評的研究,信息化環境中學生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測評的研究,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綜合測評的研究。充分發揮網路和計算機在數據採集存取、數據智能化分析和處理等方面的優勢,開發各種有效工具,逐步形成基於信息化環境的、新穎與科學的教學測量和評價體系。我們還通過青年教師《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賽講,從中查找不足,研究對策,同時製作了一批容量大、質量高、有特色的視頻課例及課件,構建學校資源庫,供各學校各網點實時共享。加強了學生信息技術的常規訓練,抓好信息素養的培養,把電腦作品製作作為提高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重要途徑,落實具體的時間、場所和輔導人員,切實提高學生電腦作品設計與製作的質量和層次。
總之,經過我們對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和有關學習、探索,我校教師對多媒體教學與創新能力培養及信息化環境下基於任務的協作學習有了深刻的認識,並且在課堂教學中得以體現,使課堂的教學效果不斷提高。無論教師、學生均呈現了可喜的變化。今後我們堅定不移的將教育信息化進行下去,以取得更大的成績。
⑤ 最常用的信息化教學手段有哪些
最常用的信息教學手段有:
一、進行多媒體教學;
二、在線課堂;
三、翻轉課堂;
四、微課教學;
五、慕課教學;
六、其他的教學手段如虛擬模擬教學等
⑥ 怎樣幫助中小學教師利用信息化方式改善教學
引言:信息化時代已經全面到來,現代信息技術也不斷滲透到教育的各個層面。它顛覆著傳統的教育觀念,逐漸改變著傳統的教育教學活動。提升中小學教師信息化素養,有利於促進教師的教育教學和專業化發展,有利於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只有不斷提升教師的信息化素養,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才能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在中小學的學習過程當中,可以運用到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學科不在少數,就比如說在學習英語這門學科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將不同的語句通過視頻方式展現,帶入到語境當中,這樣的學習方式更有效,而在學習數學這樣理性思維的學科的時候,便可以將圖形的變化,數學公式的應用直接體現在屏幕當中,雖說文科和理科的思維模式不一樣,但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問題進行不同的分析,使每個學科的教學質量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⑦ 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 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水平。
1、具有現代化教學觀念的教師,應從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即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指導、計劃、組織和協調,注重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及獲取信息和知識的能力。過去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強調利用好兩個工具,即字典和圖書館。今後要增加一個工具,更應該強調通過互聯網學習。教師要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注重利用新技術開發課程課件,一本教案用多年的教師肯定要被信息社會淘汰。
信息技術為教師和學生創造一個現代化的生存環境,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存的觀點看待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把課堂的教與學看作是教師和學生一段重要的生命歷程,充分尊重教師和學生每一個個體的生命活動,讓師生在互動、交融、接納、創造中提高各自生命存在的質量;並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創新教與學的方式和評價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提高教育質量。
信息技術在我校一直強調「應用為主」。在網路設備的運用上,我們從「應用為王」的提出,到信息技術從盲目應用走向科學應用,再到務實推進教育信息化,體現了對務實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探索。目前教育信息化在我校正處於新的重要發展階段,需要我們不斷適應新形勢、站在新起點、實現新跨越、再攀新高峰。建校以來,在推廣信息技術工作中我們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轉變觀念,大力弘揚生命環境觀,加強教師觀念的更新,並積極賦予行動。
2、就學生而言,教育信息化肯定不能等同於簡單的互聯網的概念,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將信息網路及技術,變成自覺學習、自我發現、自主探索的工具。這里就有一個觀念問題,不能僅認為只有進入課堂才是學習,只有教師講的才是知識,要全面、正確地理解教育信息化。
具有現代化學習觀念的學生,應從傳統的被動地接受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轉變為主動地獲取知識、處理知識、運用知識,要有能力利用信息網路進行對知識的探索,具備較強的自我學習能力。學生應有一個從學習互聯網知識到通過互聯網學習的過程。此外,對獲取和使用信息的習慣和意識也要轉變,在互聯網上,一個人面對的是海量信息,每月付10元錢都覺得虧,而使用電話一對一的信息交流,每月花上百元都不覺得貴,主要是習慣和意識問題。
二、加強課程的整合力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創建信息化學習平台,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是重要的環節。我們提倡在實踐中學習,在交流中共享,在合作中發展,而做到這些,要突破時空限制,惟有藉助網路優勢。對此,可以充分利用「三網合一」設施,以課程與教育技術整合課題作為教研內容進行實踐探索;通過學校的網路平台,促使新理念、新教學和新技術的有機結合,鼓勵教學能手、教學骨乾和信息技術愛好者的互助合作;每個學期定期開展青年教師賽講,藉助虛實相諧,提升信息技術的使用層次和專業水準。加強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促進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改進學習、發展思維、開展研究,在信息化環境中提升分析、綜合、比較、鑒別、創新和實踐能力。讓學生隨時能在信息化學習平台上獲得資源、工具、方法和指導,建構認知、發展個性,促進形成學生自主探究、生動活潑的教與學的氛圍。在語文課上,積極引導與幫助學生充分運用網路這一最大的動態資源庫,突破時間、空間限制,將信息資源與學習課題相結合,在自主的、有選擇的學習中形成有創意的、個性化的學習成果。在數學與科學方面,充分應用網路資源及數字化互動軟體,充分展示科學原理的發生、發展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通過運用各類可視化、互動式的教學軟體以及藉助信息技術在數據統計、分析、再現等方面的強大支持,突出量化分析的研究效能,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探究科學世界的有力工具。
三、加強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以計算機的普及教育和計算機輔助教學為重點,著力於培養教師和學生應用計算機等信息技術的能力,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效益。在實施信息化的過程中,要把師資培訓作為重點,放在重要位置。同時要注意糾正重硬體、輕軟體和輕人才培養的傾向。
師資隊伍培訓是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否擁有大批掌握並能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師是推動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目前教師使用PPT的比例最高,而且大多以替代板書為目的,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教學的有效性,真正運用網路資源進行在線教學和使用BBS討論的則甚之又少,其原因是大多數教師多媒體課件製作及網路教學設備使用不熟練,甚至有的根本不會用。因此,我校首先對學校教師、技術與管理及行政人員的不同層次的全員培訓,注重提高教師使用計算機的實際操作水平,培養教師使用陽泉教育網資源及山西基礎教育網等網路資源,及自己設計製作課件的能力及網上操作能力。在校園網建設中形成一支能使校園網充分發揮使用效益的隊伍,保證校園網建成後,就能投入使用。
四、加強教育信息化的創新與發展,提高信息技術的質量和層次。
隨著課程教材改革的深入,信息技術在新課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將越來越大,學校對信息技術的要求也將越來越高。我們配合新課程的實施,加強對多媒體和網路技術介入教學過程後,教與學效果測評的研究,信息化環境中學生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測評的研究,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綜合測評的研究。充分發揮網路和計算機在數據採集存取、數據智能化分析和處理等方面的優勢,開發各種有效工具,逐步形成基於信息化環境的、新穎與科學的教學測量和評價體系。我們還通過青年教師《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賽講,從中查找不足,研究對策,同時製作了一批容量大、質量高、有特色的視頻課例及課件,構建學校資源庫,供各學校各網點實時共享。加強了學生信息技術的常規訓練,抓好信息素養的培養,把電腦作品製作作為提高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重要途徑,落實具體的時間、場所和輔導人員,切實提高學生電腦作品設計與製作的質量和層次。
總之,經過我們對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和有關學習、探索,我校教師對多媒體教學與創新能力培養及信息化環境下基於任務的協作學習有了深刻的認識,並且在課堂教學中得以體現,使課堂的教學效果不斷提高。無論教師、學生均呈現了可喜的變化。今後我們堅定不移的將教育信息化進行下去,以取得更大的成績。
⑧ 如何運用信息化技術提高課堂教學
如何運用信息化技術提高課堂教學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和新的教育理論教學模式的出現,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有力支持,具有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較的優勢,充當著更多的教與學的中介和角色,對於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起著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可以使抽象的知識直觀形象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教師工作強度。
一、問題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紀以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及學習,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如今充分使用信息技術已成為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課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學校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1、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當前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對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也為教育現代化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支撐。信息化普及實現了辦公現代化,優化了課堂教學,為課堂帶來更加實用的輔助作用。
2、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新世紀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領域正在進行以「課程改革」為中心的教育改革,這次課改為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信息技術在輔助教學方面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應用的情況和效果卻存在一定問題:有些教師不能恰當使用信息技術,無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有不少教師使用信息技術時沒有針對重難點設計內容等。那麼如何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情境、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如何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突出教學重點與難點?這是擺在我校教師面前的現實問題,也是我們孜孜探索的一個現實而又緊迫的課題。
3、學校進一步發展的需要:我校已經將信息技術引入了課堂,教師通過早期的培訓,對信息技術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並且被廣泛應用,一批教師已經具備自主開發課件和製作課件能力。我校教師從「課堂教學」這個點上再做深入探索和研究,通過行動和反思總結出一些方法來優化課堂教學,在深入研究「如何打造信息化的高效課堂」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推廣經驗。
(二)保障條件
學校在信息化建設工作上取得了優異成績,大力推進加強信息化建設,創立校園網路平台,實現班班通工程。我校為給教師教育教學提供必要的教育性素材,建設了信息資源庫,包括課件、音樂、視頻、圖片等綜合素材,還有課堂教學的實況錄像,方便教師課件製作和教育教學探討,隨著學校教育技術裝備不斷提高,我校的教育技術配備正按全國一流標准建設,目前我校已經通過了現代化學校的驗收。
(三)目的意義:
本課題研究運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可以在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創設情境,優化課堂結構,突出教學重難點,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顯著提高教學效率。它不僅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創設獨有、廣闊的學習環境,又可以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觀察、思維和實踐的機會,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
(四)課題界定:
本課題里的信息化是指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路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使之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教學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學手段信息化、教學方式現代化。
高效課堂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全體學生主動而積極的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
(五)研究目標
通過此課題的研究,努力使學生在新穎的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課堂上,充滿興趣,自主探究,培養思維,達到全面地發展,適應新時代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目標一:根據各學科特點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並使學生在這些情境中進行探究、發現,增強學習興趣、豐富教學資源。
目標二:准確分析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中的整合點,利用信息技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二、研究過程
(一)研究方法:
1、調查法:(1)調查目前我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方面的現狀;(2)調查研究過程中教師的運用信息技術的水平與教學效果,搜集資料,了解情況。
2、文獻法:對國內外有關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理論研究、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分析和提煉,以形成信息技術環境下課堂教學的理論和方法。
3、行動研究法: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創造地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自然條件下進行實踐,並對實踐進行不斷的反思,通過計劃,實踐,觀察,反思四個步驟進行。
(二)研究內容:
圍繞研究目標,開展以下內容研究:
1、使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生學習情境,豐富學習資源。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將豐富的學習資源融入課堂之中,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在現代化的情境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形成技能的同時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2、聚焦一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有針對性地挖掘教材。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在傳統的教學中,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有多種,如,語言敘述、掛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解析、講練結合等。然而,當信息技術與之進行了有機的結合,便會使常規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利用信息技術,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有著別的手段無法實現的優勢。指導教師深入挖掘教材,剖析教學的重難點,設計信息技術內容,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對呈現內容進行分析、比較、綜合,不斷地完成「同化」和「順應」,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三)研究過程:
本課題研究的思路是通過計劃、調查、實踐和總結反思等幾個環節,運用調查研究、行動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積極開展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在如何打造信息化的高效課堂方面的研究,得出具有推廣價值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從課上導入情境的創設、新授環節重難點的突破等方面入手,改革傳統課堂的授課模式,解決好主體和客體、手段和目的、預設和生成等之間的矛盾,力爭使信息技術的運用達到最佳狀態,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三、存在的問題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會出現學習基礎相近的學生,同樣的教材,不同的教師,不同的教學環境,教學效果的確明顯不同,是什麼原因?怎樣解決?帶著這些問題,針對近幾年對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了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信息化資源選用中,缺少分析與評判
豐富的網上資源能為信息時代師生的教與學帶來便利,如果運用不當會適得其反。在一些訪談和教學觀摩活動中就發現有些教師在運用信息化資源中,從網上下載課件,課堂完全照搬。教師選用信息化 資源比較隨意, 沒有進行二次組織或開發。如在一次教學觀摩中,整堂課就是讓學生觀看示範課程,這樣課堂活動就忽視了學生之間與師生之間的互動和教師的指導作用,缺乏必要的師生感情交流和教師人格魅力的熏陶。
2、信息化資源運用中,片面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
有些教師在學習教育新理論以後,片面認為課堂教學全要「以學生為中心」,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片面地貫徹這一理念,把主體回歸的課堂變成了基於資源的主題放任自流的課堂,過度弱化了教師的作用,沒有很好地結合實際教學情況,沒有意識到應該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前提下,綜合運用各種信息化資源,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
3、信息化資源運用形式上忽視教學目標的實現
信息化教學資源的課堂教學應用的目的,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不顧信息化教學資源是否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相關,在教學設計中圍繞信息化教學資源設計教學活動,而不是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去進行教學設計,所以課堂教學中的教學重點難以落實,教學難點難以突破。
五、研究成果
通過研究,全面提高了教學的質量,提高了教師隊伍的素質,提高了學生的創造素質,使創新教育滲透在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主要體現在:
1、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對課堂學習興趣盎然。
課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詞」。走進創新型的課堂,意味著今天有無數的驚奇與探索。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激發創造的火花。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學,最大限度地開放課堂。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究、創新成了學校課堂教學的主流。
在本學期縣教育主管部門對我校的幾次調研中,隨機聽課優良率都超過了90%。有兩次還達到了100%。在州級課堂教學展示活動中,領導、專家都對學校使用多媒體創設課堂情境,設計創新教學的水平予以了肯定。
2、教師更新了教學理念,提高了教學能力,增強了科研意識。
我校為確保課題順利進行,提高參與人員的能力,課題組規定月課題例會制度。例會中,或研究課題實施中出現的新問題,或小結檢查前一階段工作,或進行師課後反思小結,或提示下一階段研究工作的注意事項。通過課題研究,形成了濃厚的研究氛圍、良好的研究環境,培養了部分科研骨幹教師。
我校教師共發表州級以上論文近80篇,獲獎60餘篇,在州數學優質課競賽中,我校毛元群老師獲州二等獎,所撰寫的論文《數學教學中進行因材施教的體會》、案例《課堂里的買賣》在第三屆全國當代基礎教育學術作品評選活動中分別榮獲二等獎。
3、學生創新意識、精神、能力得到培養,在學生整體中初步形成。
自課題開展以來,學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們在教師轉變觀念,提高教學水平的新型課堂中,有了自主的時空,得到了真正的尊重與平等交流。在以學生自學為主的信息技術新課型中,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帶著興趣動口、動手、動腦,運用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在40分鍾內始終保持最佳狀態參與全班的探究性活動,通過自己的努力,真正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學會創新,並在參與活動中學會正確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
來校調研的專家、領導都對學生在課堂中表現的敏銳思維,獨特視角,勇敢質疑,大膽表現贊嘆不已。學生在課堂上和學校的各項事務中都積極參與,大膽創新,做了真正意義上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