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氣候適宜性評價的方法
氣候適宜性評價的方法:
利用比較長的時間范圍在某個區域的若干個氣象觀測站的日最高氣溫、日最小相對濕度和日平均風速等資料,計算了某地的人體舒適度指數,以此為基礎分析。
氣候適宜度是指通過對比光照時數、溫度、降水量這三個參數值來評價一個地區或者國家的地理氣候對人類以及動植物生產生活的適宜程度。
氣候是大氣物理特徵的長期平均狀態,它具有穩定性。例如,中國東部地區7月份較為悶熱:北方地區1月和2月份多嚴寒(冰雪)天氣:西北地區氣候乾旱,晝夜溫差大:等等。研究氣候的科學是氣候學。時間尺度為月、季、年、數年到數百年以上。氣候以冷、暖、干、濕這些特徵來衡量,通常由某一時期的平均值和離差值表徵。
中文名稱:土地適宜性 英文名稱:land suitability 定義1:某種土地類型對於特定用途的持續適宜程度,用以反映土地的質量。 所屬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自然地理學(二級學科) 定義2:某一土地單元對某一特定土地用途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適用性,用以反映土地的質量。 所屬學科:資源科技(一級學科);土地資源學(二級學科)
Ⅲ 平原地區的垃圾場選址適宜性評價方法
一、垃圾場選址影響分析[6~18]
平原地區的自然環境條件優良,這里地形平坦、寬闊,第四系沉積物厚度巨大,地下水分布廣泛。該區域的垃圾場選址幾乎不受地形地貌的影響控制,除在自然地理、社會環境、經濟學因素等方面影響與一般垃圾場的選址保持一致外,因地表填埋垃圾的溢出物質對地質環境的污染主要體現在地下水和土壤植物方面,填埋垃圾是否會污染地下水問題將成為垃圾場選址的最重要考慮因素。因此,該區域垃圾場的選址將更主要受到第四系地質、水文地質條件的影響和控制。
在平原區里,第四系沉積物結構變化與分布差異較大,黏性土類地層具有一定的截污容量防污性好,而砂性土類地層的防污性偏差。且這種防污性能又與土層厚度有關,它是土質與土厚變化的函數。顯然,包氣帶土層的防污性能可用土層的有效阻隔層足額厚度(Hz)來表示,對地下水污染防護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這個有效阻隔層足額厚度(Hz)。不同土質結構分布區地層的這個有效阻隔層足額厚度(Hz)差異較大,它們對垃圾污染物的凈化和阻隔能力亦差異較大,可將Hz值作為在平原區開展未來垃圾填埋場規劃選址時,進行地質環境分區的主要依據參數。Hz越大的區域場地,具有較大的截污容量,對地下水的保護作用越強,選址垃圾場的威脅性就越小。
二、垃圾場選址評價原則[6~17]
根據以往研究結果和成功的處置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和平原區的特點,我們認為平原區垃圾場選址的總體原則與一般垃圾場選址原則大體接近。但需在以下方面作加強工作。
(一)地質環境條件選擇及分區
1.地質環境分區
地質環境分區參數的確定,應從能防止垃圾場物質對地下水污染起決定性防護作用的包氣帶土層方面來考慮,選擇土層的有效阻隔層足額厚度Hz來作為垃圾處置場地質環境分區的主要參素。該參數的標准,可根據現有國內外對垃圾場滲濾液中污染物的生物化學性質、污染物在地層中遷移轉化、黏性土對垃圾污染物的凈化和阻隔能力的研究結果等來確定。相關標准值見表4-3-1。在無法確定包氣帶土層是否具備有效阻隔層足額厚度(Hz)的地區,應利用其分布土層進行相關的實驗或進行相近土層資料的對比來獲得[6~9,15~18]。
表4-3-1 地質環境條件分區參數標准
2.地質環境條件選擇
平原區的垃圾填埋場址一般宜選在:具備有效阻隔層足額厚度(Hz)的包氣帶地層結構區,如地下水位埋深大、包氣帶土層防污能力強,底部黏土層較厚且滲透系數較小(在10-7cm·s-1以下)的地區。
(二)場地可利用性
填埋垃圾場選址應滿足場地容量至少使用10年以上,這樣才能基本保證垃圾填埋處置的成本經濟合算。而且要考慮土地的升值潛力,盡可能不佔用良田和升值潛力大的土地。充分利用廢棄土地、荒地或使用便宜土地等。同時,應避開溢洪道和洪泛區等。
(三)環境保護條件
垃圾填埋場選址應避免選擇在人群密集居住區,垃圾填埋場應遠離居民區500m以外。同時,遠離飛機場10km以外。
三、垃圾場選址評價方法[6~18]
(一)選址評價思路
根據包氣帶土層的有效阻隔層足額厚度差異,對擬規劃的平原區進行地質環境分區。再針對每一分區依據地質環境條件、場地建設條件、與城市的距離、交通運輸條件、環境保護條件、社會經濟發展及城市發展規劃等情況,結合建設部《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標准》(CJJ17—2004)[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標准》(GB16889—2008)[10]、《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護法》[13]、《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處理工程項目建設標准》(建標[2001]101號)[9]、《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2004)[11]及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規劃等,利用系統工程的層次分析法,進行定量評價。最後根據每個分區的分值大小,對它們的適宜性進行排序,選出適宜性較好的未來垃圾填埋場地區。選出的未來適合垃圾填埋處置的規劃區———它不是具體的場地,但在該區域內能選出適合的場地[6~7,15~18]。
(二)垃圾場選址評價方法
1.進行目標區的地質環境分區
(1)分區參數確定
平原區垃圾場對地質環境的污染,主要體現在對地下水污染方面。進行平原區垃圾填埋場的選址規劃時,應著重考慮垃圾場溢出物質對地下水的污染防護問題。這個污染防護作用將主要由包氣帶土層來承擔,它通過土質和厚度的聯合阻滯效應來防控垃圾溢出物質對地下水的污染。不同土質與土厚地層具有不同的防護效應,地層的有效阻隔層足額厚度(Hz)較好地表達了這種防護效應的差異。因此,我們可選擇有效阻隔層足額厚度(Hz)來作為進行垃圾填埋場優選時,首先需進行的地質環境分區的依據參素[6~9]。
(2)分區參數標准值的確定
垃圾滲濾液中的污染成分較為復雜,一般可大體分為有機物、無機物、重金屬及細菌微生物類等。根據許多學者的研究結果(George Tchobanoglous,Hilary Theisen,Samuel Vigil,Integrated Solid Waste Management-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Management Issues,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劉長禮等,垃圾衛生填埋處置的理論方法和工程技術,1999年12月)揭示,地層對垃圾污染物的阻控、凈化能力具有多相譜特徵,其針對不同污染物類的凈化能力不同,而由不同污染物類得到的地層有效阻隔層足額厚度(Hz)的大小不等。除細菌微生物類,由於其土層遷移性偏差,土層對它們的凈化更多的是體現在物理截留與自然衰亡層面,可以不作考慮外。其他污染物質則易隨入滲液遷移至較深土層部位,它們產生的有效阻隔層足額厚度(Hz)大小不等。可採用其中影響最大的土層厚度Hz來作為整個地層對垃圾污染物的有效阻控層厚度值[6~7,15~17]。
表4-3-1為一些學者(劉長禮等,1999)經採用大量平原區土層進行的針對垃圾液污染的阻控效應研究結果值[6~7,15~17]。表中數據揭示,黏土對垃圾污染物的有效阻隔層足額厚度(Hz)平均值為16.31m(可取值為16.5),粉質黏土對垃圾污染物的有效阻隔層足額厚度(Hz)平均值為20.84m(取值為21.0)。若場區地層的有效阻控層厚度達到或大於Hz,這樣的場地區是非常理想的;而若場區地層的有效阻控層厚度小於Hz,但最低不能小於5m厚的黏土,因為建設場地時可通過鋪設3m左右厚的黏土隔層使有效阻隔層足額厚度達到Hz厚度效果,可使場地防滲性能符合要求(聶永豐等,三廢處理工程技術手冊·固體廢物卷,2000年9月);同時,研究結果揭示,5m厚黏土的阻隔能力相當於9.5m厚的黏性土或1m厚的膠泥土的阻隔能力。因此,我們一並把5m厚黏土、9.5m厚黏性土及1m厚膠泥土稱為基本阻隔層或基本阻隔條件,達不到這個基本條件的地區,為不宜填埋垃圾地區[6~7,15~17]。
(3)進行地質環境分區
根據表4-3-1中的參數標准,再依據平原區的大量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方面鑽孔資料及實際調查數據,可對平原目標區域進行地質環境分區,為進一步的垃圾場選址規劃提供可量化比較的面積單元。
2.垃圾場選址的層次分析評價模型構架
由前述相關分析可知,在平原區選址垃圾填埋場的影響因素具有層次結構特徵,開展平原區垃圾填埋場的選址評價,適宜採用前述層次分析模型來進行。根據平原區的城市發展規劃、地理環境和位置、交通運輸條件、環境地質條件、環境保護要求、場地建設條件以及平原區污染防護的重點問題,構造平原區垃圾填埋場選址評價的層次結構圖如圖4-3-1所示,其相應的層次分析計算,可採用前述層次分析計算公式(4-2-1)、(4-2-2)式來進行。
圖4-3-1 平原地區城市垃圾填埋場優選評價層次結構模型圖
3.垃圾場選址評價因子的實際權值標准構建
根據上述相關分析,開展平原區城市垃圾填埋場選址評價時,還需對影響垃圾填埋場的選址因子進行量化處理,才能最終實現在平原區選址垃圾填埋場的量化評價。而對於這個量化處理,又需要通過參照各影響因子的實際貢獻權值標准來進行。由此,我們需要依據平原區垃圾填埋場選址的影響因子特點,來構建進行垃圾填埋場選址評價時,各影響因子的實際貢獻權值標准表。按照前述在平原區選址垃圾填埋場的影響因子特點,需構建的相關影響因子的實際貢獻權值標准表如下(表4-3-2~表4-3-6示):
(1)地質環境條件(B1)
表4-3-2 地質環境條件影響表
(2)環境保護條件(B2)
表4-3-3 環境保護條件影響表
(3)交通運輸條件(B3)
表4-3-4 交通運輸條件
(4)建場條件(B4)
表4-3-5 建場條件影響表
(5)社會環境影響(B5)
表4-3-6 社會環境影響表
4.垃圾場選址評價標准
根據有關研究成果和成功的實踐經驗,適宜性的等級標准採用百分制是較適合的。按照習慣的百分製表述方式,我們構建了平原區垃圾填埋場(區)選址評價的適宜性等級標准,見表4-3-7示。
表4-3-7 適宜性等級標准
5.垃圾填埋場選址評價
先依據包氣帶土層的有效阻控層厚度對平原目標區進行地質環境分區。然後針對每一分區,結合建設部《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標准》(CJJ17—2004)[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標准》(GB16889—2008)[10]、《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護法》[13]、《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處理工程項目建設標准》(建標[2001]101號)[9]、《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2004)[11]及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規劃等,依據各分區地質環境條件,在主要考慮環境地質條件、環境保護條件、交通運輸條件、建場條件及社會環境條件等五大因素影響,各大因素之下又包含若乾子因素影響的框架模式下,利用系統工程的層次分析法,對各分區選作垃圾填埋場的適宜性進行評價。評價按同級並列、下級分類遞階歸屬及排列,並構造如圖4-3-2的層次結構框圖。依此分層結構圖,對分類遞階及排列的各影響因素,按照9標度法則進行重要性排序與賦權,並參照各影響因子的實際貢獻權值標准(表4-3-2~表4-3-6示)進行實際貢獻權值賦分,通過逐層量化計算各遞階層影響因子的權重和分值。代入到前述(4-2-1)、(4-2-2)式中,計算出各區選作垃圾填埋場的適宜性等級分值。最後按各分區值大小排序,選出不同適宜性等級的垃圾填埋場區。規劃選出的垃圾填埋處置區不等於就是垃圾填埋場地,但在該區域內能選出適合的垃圾填埋場地。
四、垃圾場選址評價應用實例[6~7,15]
下面我們以北京市平原區的城市垃圾填埋場選址適宜性評價作為例子,來闡述整個選址評價的過程。
(一)北京市地質環境概況
北京市地處華北平原的西北隅,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一年四季分明。平原區位於華北沉降帶上,受新華夏構造和永定河、潮白河、拒馬河、大石河、沙河、錯河、水河等河流沖洪積的控制形成了廣袤平原。平原區第四系沉積物厚度較大,地下水資源豐富,但其水文地質條件變化復雜。從山前向平原縱深分別為:山前地富水,防護性差;山前沖洪積扇頂部富水帶,徑流量大;沖洪積扇地下水溢出帶,地下水溢出、蒸發損失較大;沖洪積平原區,由淺部潛水和深部多層承壓水組成,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灌溉回滲水補給,以垂直循環為主,水平徑流條件差。各區域包氣帶土層的厚度變化較大,防護性由山前向平原區縱深呈增大趨勢。
(二)規劃區分區評價
依據北京市平原區的大量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應用表4-3-1中相關分區標准值,對北京市平原區按照地質環境條件差異進行了分區,共劃分出9個Ⅰ類理想區、7個Ⅱ類較好區、9個Ⅲ類基本合格區,共25個地質環境亞區,如圖4-3-2所示。此分區將為北京市未來垃圾填埋場的優選規劃,提供不同地質環境條件的目標區域。
(三)規劃區分區適宜性評價
1.單個分區適宜性評價
下面以北京市平原區按照地質環境條件差異初步劃分出的未來垃圾填埋場規劃區中的Ⅰ1編號區為例,進行平原區單個垃圾填埋場的優選適宜性評價示範。
(1)構造適宜性評價的層次分析模型
根據北京市平原區的城市發展規劃、Ⅰ1區的地理環境位置、交通運輸條件、環境地質條件、環境保護要求、場地建設條件等,我們構建了如圖4-3-1所示的層次分析結構圖。
(2)進行影響因素及其歸屬子因素的理論權值計算
利用層次分析法,依照平原地區環境地質特點,按照地質環境條件、環境保護條件、交通運輸條件、場地建設條件及其他條件等為第一層面組合,再依此層面各因子的下屬因子集合分別為次一級層面組合(再次一級的層面組合依次類推),得到一系列呈遞階式排列的不同層面影響因子的組合。再按9標度法則構造出一系列判斷矩陣,通過一定方式的計算及相關檢驗,得到影響平原地區垃圾填埋場選址評價因素及其遞階歸屬因子間的相對權重值(表4-3-8)。
表4-3-8 Ⅰ1區作為填埋處置垃圾場的適宜性評分結果
(3)進行單個分區的適宜性評價
依據上述計算出的垃圾填埋場選址影響因素及其歸屬子因素的理論權值,結合Ⅰ1區的實際情況,參照表4-3-2—表4-3-6的各因素的實際貢獻權重值,分別代入(4-2-1)、(4-2-2)式,即可計算得到Ⅰ1區的最終得分是60.13分,再根據表4-3-7所示的適宜性等級標准,確定它是一個較適宜的場地。
2.全部分區的適宜性評價
採用相同的方法,對北京市平原區其他編號的地質環境分區進行平原區優選多個垃圾填埋場的適宜性評價,結果見表4-3-9。將表4-3-11的評價結果進行優化排序後,可得到填埋垃圾適宜性最佳的規劃區是Ⅰ7、Ⅰ9編號區,適宜性好的規劃區是Ⅱ7、Ⅰ8、Ⅱ6、Ⅰ3、Ⅰ6編號區,其他為適宜性較好和勉強適宜編號區。
圖4-3-2 北京市平原區未來垃圾填埋場優選規劃的地質環境條件分區圖
表4-3-9 北京市平原區垃圾處置規劃區優選評價結果
五、結論
城市垃圾的地質填埋處置是我國今後相當長時期內採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在垃圾填埋處置的選址中,地質環境條件是重要的考慮因素。以上垃圾填埋場址優選的適宜性評價方法,是通過建立擬規劃場地土層的「有效阻隔層足額厚度Hz(m)」,來作為進行垃圾填埋選址中首要考慮的地質環境條件因素,這個設計較符合平原區的環境地質特點。由此而建立的相應評價方法,較適宜作為平原地區城市垃圾填埋處置的優選評價方法,此將為平原地區的垃圾填埋處置提供科學的選址評價思路。
Ⅳ 用GIS怎麼做某一地區樓盤適宜性分析,急急急,具體方法
首先,找出決定樓盤適應性的幾大因素,如:交通因素、周邊配套條件、地形因素等等。然後,收集資料,找到該地區的地形圖和當地的文檔類資料,矢量化後經過處理得到該地區的數字高程模型(用作地形適應性分析),及交通道路圖層和周邊的學校(也可以是其他的公共建設,如醫院等)的分布圖,對他們進行臨近性分析和緩沖去分析,在每個處理後的圖層上建個欄位做適應性的評分,進行重分類:把符合條件的賦值為1,不符合的賦值為0,再把處理結果的得到的圖層做疊加分析,最後得到適應性的柵格表面,符號化後深的地方代表適應性高,淺色的地方代表適應性低。具體操作可視情況而定。
Ⅳ 適宜性區劃方法
區劃方法比較多,比較適用的方法主要是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簡記AHP)是T.L.Saaty等人在1970年提出的一種能有效地處理決策問題的實用方法,是一種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系統化、層次化的分析方法。這種方法將決策者的經驗判斷給予量化,在目標因素結構復雜且缺乏必要數據的情況下使用更為方便,因而,在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
Ⅵ 土地適宜性的評價
土地適宜性評價就是評定土地對於某種用途是否適宜以及適宜的程度,它是進行土地利用決策,科學地編制土地利用規劃的基本依據
土地適宜性評價是通過對土地的自然、經濟屬性的綜合鑒定,闡明土地屬性所具有的生產潛力,已經對農、林、牧、漁等各業的適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異的評定。
土地適宜性評價是根據土地的自然和社會經濟屬性,研究土地對預定用途的適宜與否、適宜程度及其限制狀況。根據評價的預定用途不同,適宜性評價可分為土地的農業適宜性評價和土地的城市適宜性評價,通過評價闡明區域土地適宜於農、果、林、水產養殖等各業生產以及適宜於城市建設的土地資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及其分布,從而為區域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的調整、土地利用規劃分區等提供科學依據。因此,土地適宜性評價是土地利用的基礎評價。
土地適宜性評價是針對某種特定的用途而對區域土地資源質量的綜合評定。為了保證評價結果的科學性、正確性和實用性,就必須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評價原則。
土地適宜性評價的基本原理是:在現有的生產力經營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條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要素相結合作為鑒定指標,通過考察和綜合分析土地對各種用途的適宜程度、質量高低及其限制狀況等,從而對土地的用途和質量進行分類定級。
二、評價的工作程序
土地適宜性評價是一項技術性、綜合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多個學科,評價過程較為復雜。一般而言,土地適宜性評價可分為室內准備及資料收集、適宜性評價、成果整理三個階段,具體進行土地適宜性評價的步驟如下:
(1) 明確的評價目的
(2) 組織技術力量及准備評價用品
(3) 評價對象的選擇
(4) 資料的收集
(5) 評價因素的選擇
(6) 評價因子極限指標的確定與指標分級
(7) 評價因子圖的製作
(8) 評價單元的劃分
(9) 評價因素權重的確定
(10) 土地適宜類的確定
(11) 土地適宜等的確定
(12) 土地限制型的確定
(13) 評價結果的核對
(14) 面積量算、平差與統計
(15) 土地適宜性評價的製作
(16) 評價成果的分析與評述
三、資料收集
四、評價方法
(一)評價系統的擬定
本次實習的評價系統由農業土地適宜類和適宜等兩方面組成,其中土地適宜類分為:(1)宜耕土地類 (2)宜園土地類 (3)宜林土地類 (4)不宜土地類 ;土地適宜等分為:(1)一等地(高度適宜等) (2)二等地(一般適宜等) (3)三等地(勉強適宜等)
(二)評價對象的選擇
為了保證評價工作能做到省時省工省費用,且達到質量好、准確度高的要求,通常應進行評價對象的選擇,即根據評價的目的,剔除一些不必要參與評價的土地利用現狀類型。
(三)評價因素的選擇及其指標分級
評價因素的選擇是土地適宜性評價的關鍵性步驟。參評因子的選擇的科學和正確與否,直接關繫到評價結果的准確度和評價工作量的大小。因此應對地形、地質、氣候、土壤及社會經濟條件等評價因素進行分析,進而選擇合適的參評因子進行土地適宜性評價。常用方法有經驗法、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逐步回歸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可用於參評因子選擇的數學方法有通徑分析法、灰度分析法、嶺回分析法、穩健回歸分析法和主成分回歸分析法等。
在諸多土地適宜性評價因子中,某些評價因子存在著極限指標。當這些因子的變化超過極限指標,土地就會失去某種土地利用的價值或根本無法實現持續高效土地利用。主要包括海拔、坡度、有效土層厚度、質地、PH值、含鹽量和土壤侵蝕強度等。
參評因子等級劃分的方法通常有經驗法和模糊聚類分析法。各參評因子等級劃分的數量五統一規定,主要受評價目的和方法的制約。一般而言,參評因子的等級劃分以4~5個為宜。
(四)評價因素權重測定
本實習遵循宜耕類優先原則。按照宜耕—宜園—宜林—不宜順序判斷土地利用類型。
本次實習進行土地適宜類評價時,各適宜類評價因素的極限指標如表一所示。
表一 土地適宜類評價因素極限指標
評價因素
土地適宜類
宜耕土地類
宜園土地類
宜林土地類
1 海拔
〉900
〉800
〉1300
2 坡度
〉25
〉25
〉70
3 表土層或
土層厚度
〈10
(表土)
〈50
(土層)
〈30
(土層)
4 質地
礫質
礫質
礫質
5 PH值
〈4.5
或〉8.5
〈4.5
或〉8.5
_________
(五)評價單元土地適宜等的確定
在評價單元土地適宜類確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土地適宜的等級做出評價,即土地適宜等、宜耕、宜園、宜林三個土地適宜類均分為三等,即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而不宜土地則不分等。
土地適宜等的評定方法採用加權指數和法,該法是根據不同的評價因素對土地質量的作用或限制強度的不同,給定與該因素作用相對應的權重和評級指數,然後利用各評價單元的各個評價因素資料確定該單元各評價因素的評價指數,以加權指數和求得各評價單元的總分值,根據總分值來確定評價單元的土地適宜等,加權指數和法總分值的計算公式為;
A=∑a +w
其中A為加權指數和,a 為各評價單元的單因素評級指數,w 為各評價因素的權重,n為參評因素的個數,本次n=7,評級指數a 根據評價因素所對應的劃分等級來取值,本次評價因素的指標劃分為三級,一級a =5, 二級 a=3,三級a =1.
按上述方法計算所有評價單元的加權指數和(即總分值),根據總分值的大小來確定各評價單元的適宜等級。
Ⅶ 土地適宜性評價的方法
一是補充評價法。例如,某地已全面開展了土壤等級的評價,如果要進行宜耕、宜林地的評價,只需在土壤等級的基礎上,增加對地形坡度、水源條件、交通條件等限制因子的評定,就可以綜合確定宜耕、宜林的適宜等級。
二是調查匯總法。就是規劃人員深入到基層。通過實地調查訪問。了解土地適宜性,然後逐級匯總。以宜耕荒地評價為例,調查人員深入到鄉或村裡,請當地有經驗的農民和熟悉情況的農業技術推廣站、土肥站的業務人員,在土地利用現狀圖上指明哪些荒地宜農,哪些是一等宜農荒地,哪些是二等宜農荒地,然後將宜農荒地的數量、質量及圖件匯總。
在有些地區,還可以採用更簡便的方法,即統一規定評價的重要技術指標,例如規定地形坡度、土層厚度、水源條件等主要評價指標及其評價等級,統一印製表格,由各鄉各村組織填寫,進行匯總即可。
Ⅷ 生態適宜性的方法有那些並舉例說明各種方法的用途
土地適宜性:指一定條件下土地滿足某種用途的生理、生態要求的程度。
土地適宜性評價,即評定土地對特定用途適宜性及適宜程度的過程。
土地適宜性評價的目標,針對特定區域的土地建立起土地適宜性評價(分類)系統。
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於1983年參照FAO擬定,採用五級分類:
第一級,把全國劃分為九個土地潛力區;
第二級,在土地潛力區范圍內給出8個土地適宜類;
第三級,在土地適宜類范圍內劃分出不同的土地質量等級;
第四級,在土地質量等范圍內劃分土地限制類型;
第五級,確定土地資源單位,即具體的土地資源類型。
一、土地資源評價
著眼於土地資源質量狀況的綜合鑒定
二、土地估價
著眼於經濟價值
三、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
是實現整個可持續發展戰略之不可缺少的方面
Ⅸ 簡述生態適宜性分析和生態敏感性分析的方法
它們的方法的話是生態敏感和生態適應性,一種是可以長期存在,一種是特殊城的
Ⅹ 二氧化碳地質儲存適宜性評價方法
適用於CO2地質儲存適宜性評價的方法很多,包括經驗的、數學的(如層次分析法、概率分析、特徵-事件-過程(FEP)演算法等),以及計算機技術(如GIS環境下的多因子逐層疊加法)等,而且這些評價方法較為成熟,應用廣泛。但在具體適宜性評價和場地篩選過程中發現,由於個別評價指標的數據,特別是儲蓋層方面的系列參數數據難以掌握,大大限制了定量分析方法的應用。相比而言,區域級(E級)和沉積盆地級(D級)適宜性評價宜採用層次分析法和GIS環境下的多因子逐層疊加法,目標區級(C級)和場地級(B級)適宜性評價宜採用多目標比較評價法等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更為實際。
(一)層次分析法權重計算方法
層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echy Procces,簡稱AHP),又稱多層次權重分析法,是將與評價(決策)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准則、指標等層次,在此基礎上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它通過系統規劃和評價將復雜現象和決策思維過程系統化、模型化、數據化。該方法是應用網路系統理論和多目標綜合評價方法,提出的一種層次權重分析方法(Saaty,1980)。這一方法的特點是,在對復雜決策問題的本質、影響因素以及內在關系等進行深入分析之後,構建一個層次結構模型,然後利用較少的定量信息,把決策的思維過程數學化,從而為求解多目標、多准則或無結構特性的復雜決策問題提供了一種簡便的決策方法。
(二)基於GIS的多源信息疊加評價技術
多源信息疊加評價技術是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遙感技術發展起來的,是對多源地學信息(如地理信息、地質信息、遙感信息等)進行綜合處理的一種新方法(黃杏元等,2003)。它以地理坐標確定的空間二維平面為基礎,來實現同一區域、不同信息地理坐標的統一,也就是所謂的空間配准。該工作在專用的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系統支持下,利用地理信息軟體(Arc GIS或Map GIS)空間分析來完成。同時,多源信息疊加並非是幾種信息的簡單疊加,而往往可以得到原先幾種單獨信息所無法提供的新信息。
運用多源信息疊加處理方法進行CO2地質封存場地選址研究,以GIS的基本功能為工具,在系統分析CO2地質封存影響因素基礎上,每個因素編制一張專題信息圖。每張專題圖生成一個信息存儲層,經編輯後,先做單因素分析,然後再進行各主要控制因素的配准復合處理,形成一個復合疊加的新的信息存儲層。在此基礎上,構建場地選址適宜性評估模型,開展研究區場地篩選適宜性評估。
然後採用式2-63進行GIS空間分析和評價。
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技術方法概論
式中:P為評價單元CO2地質封存適宜性綜合評分值;n為評價因子的總數;Pi為第i個評價指標的給定指數;Ai為第i個評價指標的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