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要領
菌種分離主要在培養皿上進行,常用的方法是稀釋法和劃線法。
菌種分離的目的是是微生物的一個個體通過繁殖,在固體培養基上長出肉眼能見的群體,然後根據培養特徵,用接種針調取所需菌種並在顯微鏡下檢查,證明為單一形狀的菌體。
改變培養基條件也有助於菌種分離。沒有一種培養基或一種培養條件能夠滿足一切微生物生長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所有的培養基都是選擇性的。
如果某種微生物的生長需要是已知的,也可以設計特定環境使之適合這種微生物的生長,因而能夠從混雜的微生物群體中把這種微生物選擇培養出來,盡管在混雜的微生物群體中這種微生物可能只佔少數。
二、方法
1、稀釋倒平板法
首先把微生物懸液作一系列的稀釋(如1:10、1:100、1:1000、1:10000),然後分別取不同稀釋液少許,與已熔化並冷卻至50℃左右的瓊脂培養基混合,搖勻後,傾入滅過菌的培養皿中,待瓊脂凝固後,製成可能含菌的瓊脂平板,保溫培養一定時間即可出現菌落。
如果稀釋得當,在平板表面或瓊脂培養基中就可出現分散的單個菌落,這個菌落可能就是由一個細菌細胞繁殖形成的。隨後挑取該單個菌落,或重復以上操作數次,便可得到純培養。
2、塗布平板法
因為將微生物懸液先加到較燙的培養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熱敏感菌的死亡,且採用稀釋倒平板法也會使一些嚴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瓊脂中間缺乏氧氣而影響其生長,因此在微生物學研究中常用的純種分離方法是塗布平板法。
其做法是先將已熔化的培養基倒入無菌平皿,製成無菌平板,冷卻凝固後,將一定量的微生物懸液滴加在平板表面,再用無菌玻璃塗棒將菌液均勻分散至整個平板表面,經培養後挑取單個菌落。
3、平板劃線法
最簡單的分離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劃線法,即用接種環以無菌操作沾取少許待分離的材料,在無菌平板表面進行連續劃線,微生物細胞數量將隨著劃線次數的增加而減少,並逐步分散開來,如果劃線適宜的話,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經培養後,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單菌落。
有時這種單菌落並非都由單個細胞繁殖而來的,故必須反復分離多次才可得到純種。其原理是將微生物樣品在固體培養基表面多次作「由點到線」稀釋而達到分離目的的。劃線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比較容易出現單個菌落的劃線方法有斜線法、曲線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
4、 稀釋搖管法
用固體培養基分離嚴格厭氧菌有特殊性,如果該微生物暴露於空氣中不立即死亡,可以採用通常的方法制備平板,然後置放在封閉的容器中培養,容器中的氧氣可採用化學、物理或生物的方法清除。
對於那些對氧氣更為敏感的厭氧性微生物,純培養的分離則可採用稀釋搖管培養法進行,它是稀釋倒平板法的一種變通形式。
先將一系列盛無菌瓊脂培養基的試管加熱使瓊脂熔化後冷卻並保持在50℃左右,將待分離的材料用這些試管進行梯度稀釋,試管迅速搖動均勻,冷凝後,在瓊脂柱表面傾倒一層滅菌液體石蠟和固體石蠟的混合物,將培養基和空氣隔開。
培養後,菌落形成在瓊脂柱的中間。進行單菌落的挑取和移植,需先用一隻滅菌針將液體石蠟--石蠟蓋取出,再用一隻毛細管插入瓊脂和管壁之間,吹入無菌無氧氣體,將瓊脂柱吸出,置放在培養皿中,用無菌刀將瓊脂柱切成薄片進行觀察和菌落的移植。
在以上介紹的幾種方法中,平板分離法普遍用於實驗室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稀釋法是液體培養基分離純化常用的方法。
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適當改善培養基的條件來培養特點菌種。
如為了得到嗜熱微生物,可在50℃~60℃下進行培養。有時投加相應的抑制劑也能提高菌種分離效果,如在土壤樣品的懸浮液中投加10%的苯酚數滴,可以抑制黴菌和細菌的生長,而有利於放線菌的分離。在培養基中投加一定量的青黴素或鏈黴素能抑制細菌的生長,而有利於黴菌的分離。
B. 有一土壤樣品,要測定每克土壤中細菌、放線菌和真菌的活菌數,用什麼方法最好
在高氏培養基中培養放線菌培養2-3天能夠長出菌落。
取9套無菌平皿,在皿底貼上標簽,註明土壤稀釋液的稀釋度(10-3、10-4、10-5)、組別、姓名、操作日期等。每個稀釋度做三個培養皿。然後在每皿中倒入已溶化並冷至50℃左右的高氏一號培養基15~20ml左右,待冷凝成平板。
C. 簡述細菌檢測的方法及優缺點
簡述細菌檢測的方法及優缺點:
可以直接用顯微鏡觀察其運動情況。另外,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因此還可以通過檢測細菌鞭毛的存在來間接判斷細菌是否具有動力。記憶中的方法有這些:
1.使用顯微鏡
可以用普通的光學顯微鏡,通過一些特殊的方法觀察菌液中細菌的活動情況。有條件的話還可以使用一些比較高端的顯微鏡,比如相差顯微鏡等。
2.使用半固體培養基進行培養
有鞭毛的細菌可沿穿刺線擴散生長,穿刺線周圍會變模糊;無鞭毛的細菌只能沿穿刺線生長,周圍澄清透明。
3.鞭毛染色
使用特殊染料染色,以方便在顯微鏡下觀察。
4.免疫學方法
通過抗原抗體反應,檢測細菌鞭毛的存在。
D. 進行菌種質量檢測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1、直接觀察。對引進菌種觀察包裝是否合乎要求,棉塞有無松動,試管、玻璃瓶和塑料袋有無破損,棉塞和管、瓶或袋中有無病蟲侵染,菌絲色澤是否正常,有無發生變化。然後在瓶塞邊作深吸氣,聞其是否具備特有的香味。原種和栽培種可取出小塊菌絲體觀察其顏色和均勻度,並用手指捏料塊檢驗含水量是否符合標准。
2、顯微鏡檢驗。若菌絲透明,呈分枝狀、有橫隔、鎖狀聯合明顯,再加上具有不同品種固有的特徵,則可認為是合格菌種。
3、觀察菌絲長速。將供測的菌種接入新配製的試管斜面培養基上,置於最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進行培養,如果菌絲生長迅速、整齊濃密、健壯有力,則表明是優良菌種,否則即是劣質菌種。
優質菌種的標准
食用菌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從總體上看,每一個優良菌種均有"純、正、壯、潤、香"的共性。其標準是:
1、菌種的純度要高,不能有雜菌感染,也不能有其他類似的菌種。
2、菌絲色澤要純正,多數種類的菌絲應純白、有光澤,原種、栽培種菌絲應連結成塊,無老化變色現象。
3、菌絲要粗壯,分枝多而密,接種到培養基吃料塊,生長旺盛。
4、培養體要濕潤,與試管(瓶)壁緊貼而不幹縮,含水適宜。
5、具有每品種特有的清香味,不可有霉、腐氣味。
E. 細菌活體濃度如何測定,單位mg/L,不用平板計數法
在微生物學研究中,經常需要測定培養溶液中細菌數量,比色法和比濁法是常用的方法,細菌培養液中含有活的和死的細菌、未利用完的培養基以及細菌生長過程中的代謝產物等,因此,培養液的吸光度值並不完全是細菌(活細菌、死細菌)數量的真實體現。作者比較了2 種方法(細菌培養原液、培養液離心後沉澱+ 無菌水) 測定培養液中細菌數的差異和對細菌生長曲線測定結果的影響,以期為液體培養條件下細菌數的快速測定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 1 試驗用菌株
由患爛爪病的中華鱉血液中分離所得,並經檢驗為氣單胞菌屬嗜水產氣單胞菌種。
1. 2 細菌培養
①選用不同pH 值的營養肉湯培養基。在預先標號的試管中分別加入不同pH 值(pH 值設定為4. 5 、5. 0 、5. 5 、6. 0 、6. 5 、7. 0 、7. 5 、8. 0 、8. 5 、9. 0 、9. 5 、10. 0 、10. 5 、11. 0 共13 組) 的培養基5mL ,121. 5 ℃滅菌30 min ,然後在每支試管中加入經24 h 復壯培養的均勻菌懸液100μL ,30 ℃、140 r/ min 振盪培養24 h ,待測; ②連續培養,定期
采樣。使用500 mL 錐形瓶,普通肉湯培養基,培養方法同①,培養過程中間隔1 h 連續采樣。
1. 3 細菌濃度與吸光值的相關性計算
活細菌數測定採用稀釋平板法,細菌總數測定採用血球計數板在顯微鏡下直接計數。對細菌懸液吸光值的測定採取3 種方法進行: ①以原培養基作對照,在420 nm 處直接測定細菌懸液吸光值(記ODa) ; ②將培養後的細菌懸液離心(3 000r/ min、30 min) ,取沉澱加入與上清液等量的無菌生理鹽水,混勻後,以無菌鹽水作對照,測定溶液吸光值(記ODb) ; ③以原培養基作對照,測定離心後上清液的吸光值(記ODc) 。參照Lambert2Beer 定律logI0/ I = k·C(其中logI0/ I 為吸光度、C為細菌濃度) ,計算活菌數和細菌總數與對應溶液吸光值的關系,並求出常數k 。
2 結果與分析
2. 1 不同pH值條件下細菌懸液的吸光值
測定不同pH 條件下的細菌培養懸液吸光度與離心沉澱+ 無菌鹽水的吸光度值是兩條不同的曲線,離心上清液的吸光值也不是1 條與橫坐標重疊或平行的直線。說明在培養基中除細菌影響吸光值大小外,不同培養條件下的培養基質對吸光值的影響也不盡相同。
2. 2 連續培養過程中細菌懸液吸光值的變化
細菌在連續培養21 h 過程中,間隔1 h 連續測得細菌培養原液、培養液離心上清液及培養液沉澱+ 等量無菌水在420 nm 處的吸光值。2 種菌懸液(培養液,離心沉澱+ 無菌鹽水) 的吸光值變化趨勢一致,但在數量上存在一定差異。在細菌培養過程中不斷有培養液組份消耗和細菌代謝產物增加,同時死亡細菌的消融產物也會對離心上清液的吸光值產生影響。因此,顯示
出上清液隨時間延長吸光值不斷增加。試驗中也發現,上清液顏色隨培養時間延長變化明顯,由棕黃色逐步變為淺黃色。
2. 3 細菌濃度與吸光值的關系
連續培養細菌5 h 後,在420 nm 處測定2 種菌懸液(培養原液,培養液離心後經無菌鹽水定容) 的吸光值分別為0. 519 和0. 368 。經1/ 10 梯度稀釋後採用平板法計數,培養液中活細菌數為5. 082 ×1023個/ mL ,根據Lambert2Beer 定律,2 種方法測得的活細菌數與吸光度的關系分別為
logI0/ I = 1. 021 ×10 - 24 ·C , logI0/ I = 7. 241 ×10 - 25·C。顯微計數培養液中細菌總數為5. 285×1024 ,是其中活菌數的10. 4 倍,證明在細菌培養液中存在大量已經死亡的細菌。
3 討 論
在比濁法測定細菌濃度時,有的方法採用未接種的液體培養基作為空白對照[1 ,3 ] ,但是,在細菌的生長過程中培養基質與原培養基並不完全一致。本實驗結果證實:不同細菌濃度培養物經離心沉澱後,上清液的吸光度並不完全相等,即使使用原培養基作為空白對照,也不能完全消除不同培養時期或不同培養條件下培養基對吸光度的影響。死細菌對液體環境中細菌濃度的測定也有一定影響,試驗對原培養液進行稀釋培養和顯微計數的結果差異明顯,說明培養液離心沉澱物中存在大量死的細菌。活的和死的細菌之間的比例與培養條件、細菌接種量及培養時間等密切相關,如何消除這些影響,作者認為在研究細菌生長特性時應區分活細菌和細菌總數與吸光度的關系。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為你提供一些幫助~O(∩_∩)O~
我個人認為,在實驗並不需要濃度有多麼精確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分光光度法測定活菌濃度。
F. 細菌的鑒定有哪些
細菌的鑒定有哪些:
實驗室使用常用的培養方法通常可以識別常見細菌的典型菌株。然而,當資料庫中沒有非典型菌株或稀有或新出現的細菌時的確會出現問題。
細菌培養往往是通過形態特徵以及生長特徵分辨細菌,進一步的鑒定還包括:
生化鑒定:主要是藉助細菌對營養物質分解能力的不同及其代謝產物的差異對細菌進行鑒定,包括蛋白質分解產物試驗、觸酶試驗、糖分解產物試驗、氧化酶試驗、凝固酶試驗等。
血清學鑒定:適用於含較多血清型的細菌,用已知抗體檢測未知抗原(待檢測的細菌),或用已知抗原檢測患者血清中的相應抗細菌抗體及其效價。血清學鑒定操作簡單快速,特異性高,可在生化鑒定基礎上為細菌鑒定提供確定診斷。
分子生物學檢測:適用於人工培養基不能生長、生長緩慢及營養要求高不易培養的細菌,主要是對基因、蛋白質、細胞及其他生物進行大信息量分析的檢測技術。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法逐漸成為臨床細菌鑒定、分離的金標准。
免疫學鑒定:通過 ELISA 的方法進行細菌檢測。這種方法度敏感高,但它依賴於非常特異的抗體和高度區分的蛋白質。
質譜分析:通常使用氣相色譜法和質譜法的組合對脂肪酸進行分析。脂肪酸在細菌細胞膜中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細菌種類會產生不同的脂肪酸組合。 該脂肪酸譜可用於通過與已知譜匹配來確定未鑒定的細菌種類。
G. 微生物菌體濃度的測定方法有哪些
微生物菌體濃度的測定方法:
活菌計數法
此法能准確地判斷菌液濃度,但有明顯的滯後性,無法在第一時間內2確定其實際濃度,待結果出來後,再開始檢測,菌的活性將有所下降,給實驗室操作帶來諸多不便;
比濁法
此法能快速地判斷菌液濃度,但為粗略的估計值,受限於各人肉眼的觀察,誤差較大,准確性不高。
微生物菌體濃度的測定(纖維製品的抗菌性試驗方法為例)
一、菌種:
大腸桿菌(EscherichiacoliATCC8099)
二、試劑與儀器
蛋白腖
牛肉膏
氯化鈉
Cary100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計
三、培養基
營養細菌培養基NB。
蛋白腖5g,牛肉膏粉3g,蒸餾水1000mL,pH6.8±0.2。
營養瓊脂培養基NA。
蛋白腖5g,牛肉膏粉3g,瓊脂粉15g,蒸餾水1000mL,pH6.8±0.2。
1、對數生長期菌液的制備
取在規定保存代數之內的供試菌種,在火焰旁,挑取一鉑金環,在營養瓊脂培養基上劃線,於37℃±1℃培養24h後,在平板上挑取飽滿的單菌落,置於20mL營養細菌培養基中,振盪(110r/min,振幅3cm)培養24h。
2、穩定期菌液的制備
取培養好的對數生長期菌液0.4mL,於20mL營養細菌培養基中,再振盪培養4h,即為穩定期菌液。
四、吸光度(ABS值)的測定
取培養好的穩定期菌液,按不同的設定稀釋倍數(5、10、20、40倍),依次進行稀釋,(稀釋液為1/20NB),在660nm標准波長下,測得一組不同菌液濃度的吸光度。(用空白1/20NB進行測試前調零)。
五、活菌計數
在無菌室內火焰旁進行操作。分別依次測定四個不同稀釋倍數的菌落數。每個稀釋倍數依次制定幾個濃度梯度,用滅菌吸管各吸取1mL注入平皿。注入約15mL,45~50℃的營養瓊脂培養基,隨即轉動平皿,使樣品與培養基充分混合均勻,待培養基凝固後,翻轉平皿,置37℃±1℃培養箱內培養24h後,進行菌落計數。用肉眼觀察,點出菌落數,記下各平皿的菌落數後,
求出同一稀釋度各平皿生長的平均菌落數。
六、標准曲線的製作
運用生物統計ORG數據分析軟體,以吸光度ABS值為橫坐標,穩定期的菌液濃度為縱坐標繪制標准曲線。
H. 病原微生物中細菌常見檢測方法有哪些
1、快速測試片技術法
快速測試片是指以紙片、紙膜、膠片等作為培養基載體,將特定的培養基和顯色物質附著在上面,通過微生物在上面的生長、顯色來測定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
細菌總數檢測紙片的研製始於 20 世紀 80 年代,其主要優點是簡便、實用、經濟、操作性強。近年來以濾紙和美國某公司的 Petrifilm 為載體的測試片已開始被廣泛應用。
2、生物電化學方法
生物電化學方法是指通過電極測定微生物產生或消耗的電荷,從而提供分析信號的方法。微生物在滋生代謝過程中,培養基的電化學性質如電流、電位、電阻和電導等會發生變化,所以可以通過檢測分析這些電化學參量的變化來實現對微生物的快速測定。
常見的有:阻抗分析法、電位分析法、電流分析法等。生物電化學方法具有測量快速、直觀、操作簡單、測量設備成本低和信號的可控性等特點。
3、微菌落技術
微菌落是指細菌生長繁殖早期在固相載體上所形成的只能藉助於顯微鏡觀察的微小菌落。微菌落技術具有快速、經濟、實用的特點,其研究始於 20 世紀50年代,定量測定技術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國外已有報道將該法應用於水、食品中細菌總數的快速檢測。
4、氣相色譜法
氣相色譜應用到微生物的檢測中,主要是依據不同微生物的化學組成或其產生的代謝產物各異,利用上述色譜檢測可直接分析各種體液中的細菌代謝產物、細胞中的脂肪酸、蛋白質、氨基酸、多肽、多糖等,以確定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化學標志成分,協助病原診斷和檢測。
5、高效液相色譜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檢測可分析各種體液中的細菌代謝產物、病原微生物等,以確定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化學標志成分,協助病原診斷和檢測。
I. 用來測定細菌生長量的直接計數法和間接計數法一般採用什麼具體的方法
顯微鏡直接計數法和稀釋平板計數法是測定微生物數量的常用方 法。 直接計數法中常用的是顯微鏡直接計數法,這種方法是先將待 測樣品製成懸液,然後取一定量的懸液放在顯微鏡下進行計數(圖1- 3-1)。根據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微生物數目來計算出單位體積內的微 生物總數。直接計數法所需設備簡單,可迅速得到結果,而且在計數 的同時能觀察到所研究微生物的形態特徵,其缺點是難以計數微小的 細菌。這種方法一般適用於純培養懸浮液中各種單細胞菌體的計數。 間接計數法最常用的是稀釋平板計 數法,它是根據微生物的培養特徵而設計 的計數方法。這種方法在樣品中含菌數較 少的情形下,也可以完成計數。 應用稀釋平板計數法計數時,需要 將待測樣品配製成均勻的系列稀釋液,盡 量使樣品中的微生物細胞分散開。再取一 定稀釋度、一定量的稀釋液接種到平板 中,使其均勻分布於平板中的培養基內; 或是將一定量的稀釋液,與溶化後冷卻至 45℃左右的瓊脂培養基混合,傾入無菌培 養皿中,搖勻、靜置待凝。經過培養後, 就由單個微生物生長繁殖形成菌落,這樣 的一個菌落就代表著一個微生物個體。統 計培養基中出現的菌落數,即可推算出檢 測樣品中的活菌數。 FOR EXAMPLE:] 土壤中好氣性細菌的計數 土壤中生活的微生物種類和數量是極其豐富的,這些數量眾多的 微生物對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作用。因此,測定土壤中的含菌量可以 作為判定土壤肥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材料器具 土壤樣品;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附錄二)、無菌水;培養皿、 移液管、天平、錐形瓶、試管、酒精燈、恆溫培養箱、搖床等。 活動程序 1.制備土壤稀釋液 取土壤表層5~10 cm 處的土樣。准確稱取1 g 土樣,放入盛有 99 mL 無菌水的錐形瓶(250 mL,放有小玻璃珠)中,用手或搖床振盪 20 min,即製成102 倍的稀釋液。 用1 mL無菌移液管,吸取10 2倍稀釋液0.5 mL,移入裝有4.5 mL 無菌水的試管中,配製成103 倍稀釋液。 用同樣的方法可製成稀釋倍數為104、105、106 的系列稀釋菌液 (圖1-3-2)。 圖 移液時,要將移液管插入液面,吹吸3 次,每次吸上的液面要高 於前一次,讓菌液混合均勻並減少稀釋中的誤差。每配一個稀釋度要 換用一支移液管。 2.取樣及倒平板 將無菌培養皿編號,依次為104、105、106,每一號碼設置三個 重復。 用無菌移液管三支,分別吸取稀釋倍數為104、105、106的土壤稀釋 液各0.2 mL,注入到相應編號的培養皿中(每個稀釋倍數各三個培養皿)。 將已滅菌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溶化,待冷卻至45~50 ℃左 右,傾入到無菌培養皿中,每皿約15 mL,輕輕轉動培養皿,使土壤 稀釋液與培養基混合均勻。 3.培養 將上述接種好的平板培養基冷卻後,倒置放入28~30 ℃的恆溫 培養箱中培養24~36 h,直至長出菌落為止。 4. 觀察記錄 將實驗中得到的菌落數填入表1-3-1。 結果分析 1.選取具有合適菌落數的稀釋倍數並計數。 在計算結果時,從接種的3 個稀釋度中選擇一個合適稀釋倍數, 統計出菌落數(圖1-3-3)。選擇的原則是: 過 (1) 細菌、放線菌、酵母菌以每個培養皿內有30~300 個菌落為 宜。黴菌以每個培養皿內有10~100 個菌落為宜。 (2) 同一稀釋倍數各個重復的菌落數相差不太懸殊。 2.將統計出的菌落數按下列公式計算,得出每克樣品菌數。 每克土壤樣品菌數= 某稀釋倍數的菌落平均數×稀釋倍數
J. 我在不同溫度下培養細菌,並記錄菌落直徑的。請問怎麼用SPSS分析,溫度與直徑的顯著性關系,非常感謝。
溫度是自變數,菌落直徑是因變數
所以你要採用回歸分析,但具體是採用線性回歸、還是其他什麼回歸,都要看數據擬合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