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學好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
一、如何攻克文言文
不少學生害怕學文言文,覺得自己雖然花了不少精力學習,有了一定量的知識積累,但在沒有老師的幫助下,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卻不強,應對考試常會感覺比較困難。其實,攻克文言文並不難,只要找對了方法。怎樣學習文言文才能更有效呢?具體來說,可以按讀、譯、誦、析、結、練六個主要步驟進行學習。
讀。學文言文一定要讀,應該在理解句意和正確斷句的基礎上多朗讀。因為文言文的語感培養很重要。
譯。根據課下注釋或課外資料准確、流暢地翻譯課文。這樣可以利用意義記憶的方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樣便於記憶誦。
誦。背誦是培養文言文語感的最佳方式。背誦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內容分為幾個組塊,比方《過秦論》最後一段,共有六句話,可以分為三個組塊,只要理解了意思,背下來是很容易的。
析。析就是對課文的大意、思想、人物進行挖掘。分析過程中,首先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比方《信陵君竊符救趙》中侯贏為什麼要自殺,聯系當時士人的追求和立身之本,這個問題才得到合理的解釋。其次,要注意古為今用。文言文教學強調加強人文教育,古為今用,同學們要對其中的故事、人物有創新的理解和評價。
結。即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把零散的知識分為八項:通假字、活用詞、特殊句式、一詞多義、虛詞用法、雙音詞古今異義、成語名句、生字生詞。做一個表格,對每一課的基礎知識進行總結。
練。指學完本課後為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往往出一些題進行測試,練的環節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如何做課外文言文
1、速讀全文,整體感知
許多同學們在閱讀中急急忙忙,囫圇吞棗,抓到題目,再回頭看文本,找答案。事實上這樣做只能是事倍功半,既浪費時間,又抓不到要點。所以,拿到一篇課外文言文,可以先進行整體的速讀,感知全文內容。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可採用默讀或散讀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幾個要素,如:時間、地點、人物、人物之間的關系、故事的基本情節和結局等,從而達到初步整體感知故事內容的目的。
2、 精讀語句,正確停頓
面對一篇陌生的文言課文,許多同學們缺乏耐心來疏通文本內容。尤其是一些語句內的停頓往往被忽略了,從而造成閱讀的障礙或歧義。如何正確處理停頓?當然首推朗讀。採用一定的朗讀方法反復朗讀,感受恰當而必要的句讀,理清句子內部的層次和關系,從而深入了解文意。
3、 品讀細節,把握人物
課外文言文以故事取勝,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節內容後,要想進一步體會文章主旨,自然離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則要關注人物描寫,尤其是一些細節的描寫往往能傳達出人物的本質和用心。同學們要注意品讀這些細節,如:揣摩人物語言的語氣,關注神態的變化,注意動作的指向等,從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圖。例如語段 1:
有白日入人家偷畫者,方卷出門,主人自外歸。賊窘,持畫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窮極無賴,願以易米數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揮叱之去,竟不取視。登堂,則所懸趙子昂畫失矣。
這則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揮叱”“竟不取視”等神態、語氣,仔細品讀,就可發現主人是一個自以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如此,再結合結局,短文的啟示意義就凸顯而出了。因此,品讀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為人也就瞭然於心,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順理成章了。
Ⅱ 怎樣學好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的學習對我們的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要用怎樣的 方法 學好它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學好文言文的方法,相信這些文字對你會有所幫助的。
學好文言文的方法一:
雖然文言文不是現實中的語言,今天的學習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現代文的源泉,還在以各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所以,要學好現代文,必須有堅實的文言基礎。
1.掌握基本知識結構
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詞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其中,實詞又可以分為五類:①單音詞和雙音詞。文言文以單音詞居多,現代漢語以雙音詞居多。如“妻子”一詞在現代文中是一個雙音詞,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則是兩個單音詞,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異義。包括同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情色彩改變和名稱說法改變等。③一詞多義。如“引”字,本義為開弓,引申義有五種之多:延長、伸長;拖、拉;引導、帶領;拿、引用;後退、退卻。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規律是“同音代替”。⑤詞類活用。包括:名詞活用作狀語;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使動用法、能動用法、意動用法和為動用法。 句也可分為五大類: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裝句又可分為主謂倒裝句、動賓倒裝句、賓語後置句和狀語後置句。
2.斷句
古人寫 文章 ,沒有標點符號,因此,如何斷句直接影響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斷句,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准確把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理解關鍵的詞語,判斷清楚詞與詞之間的關系。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 文化 常識。如人名、地名、官職名等的表達方法,委婉、避諱的行文習慣等。第三,掌握文中對話、轉述、引用的一些規律等。如文中常以“曰”、“雲”、“謂”等詞語作為引用、轉述內容前的標志。第四,根據常用於句首、句尾的詞語來判斷。如常用於句首的詞有蓋、夫、是時、後、既而、然且、然則、公、竊、寡人等詞。常用於句尾的有與、邪、乎、哉等語氣助詞和奈何、也夫、矣哉、雲爾、雲雲等復音虛詞。還有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嘻等等。第五,還可以根據句中常見的慣用詞語來斷句。如表示序數和表示順序的詞語,表示疑問的詞語。此外,還可以根據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辭手法來斷句。
3.掌握正確的翻譯方法
人們通常以“信、達、雅”作為衡量一篇譯文好壞的標准,文言文的翻譯也是如此。好的譯文能夠將一篇文章在另一種語言環境中真實、完美地再現出來。如果將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採的文章翻譯得乾巴生硬,或艱澀難懂,就沒有完全達到翻譯的目的,同時也歪曲了原作。可見,翻譯不僅是文言文綜合水平的體現,也反映出譯者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 “忠實原作、字字敲定、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是翻譯文言文時應遵循的總原則。具體來說,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補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謂語、主語、賓語等,要視情況補充完整。②調整語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裝句,如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等,都與現代漢語的語序不同,翻譯時應調整過來。③適當增減。有些文言文的語句,非常精練,言簡意豐,翻譯時應做適當擴充,以充分表達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為增加氣勢,強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樣意思而說法不同的 句子 ,這時,翻譯就要合並凝縮。此外,還要注意句子的語氣、句子間的關系、修辭手法等,翻譯時要完整貼切地表達出來。
4.多讀俗話
都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讀,尤其是反復誦讀。是學好文言文的法寶,脫離語言環境,乾巴巴地去記一些語法規則是很難達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閱讀過程中,掌握詞語的用法及重要的語法現象。多讀可以鞏固加深課堂所學的知識,培養語感,以達到能夠熟練閱讀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聲的反復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們對文言文有豐富的感性知識。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講究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反復閱讀可以充分地領略古文的音樂美,增加學習的興趣。
學好文言文的方法二 :怎樣學習古文?我們翻開《唐才子傳》,在《王勃》傳里,說:“六歲善辭章。”他六歲已經會寫詩文了。當時的詩,就是古詩、律詩、絕詩,當時的文,即古文、駢文。六歲怎麼就會寫這樣的詩文呢?再看《駱賓王》傳,稱“七歲能賦詩”;《李百葯》傳,稱“七歲能文”;《劉慎虛》傳,“八歲屬文上書”,類似的記載還有不少。換言之,在唐朝,七八歲的孩子不僅會讀懂古文、駢文、舊體詩,還會寫古文、駢文和舊體詩。是不是當時的人特別聰明呢?不是的。我們再看近代人,如康有為,“七歲能屬文”。梁啟超“六歲 畢業 《五經》,八歲學為文,九歲能日綴千言”。可見古今人的聰明是相似的。那麼,不論是唐代人或近代人,他們從小就能讀懂古文,不僅會讀,還會寫古文和舊體詩。為什麼現在人讀懂古文會成問題呢?這當跟讀法有關。
我曾經聽開明書店的創辦人章錫琛先生講他小時的讀書。開始讀《四書》時,小孩子根本不懂,所以老師是不講的。每天上一課,只教孩子讀,讀會了就要讀熟背出。第二天再上一課,再教會孩子讀,讀熟背出。到了節日,如陰歷五月初五的端陽節,七月初七的乞巧節,九月初九的 重陽節 ,年終的大節,都不教書了,要溫書,要背書。如在端陽節要把以前讀的書全部溫習一下,再全部背出。到年終,要溫習一年讀的書,全部背出。到第二年年終,除了要背出第二年所讀的書外,還要背帶書,即把第一年讀的書也要連帶背出。因此,像梁啟超的“六歲畢業《五經》”,即六歲時已把《五經》全部背出了;所以他“九歲能日綴千言”。因此,《唐才子傳》里講的“六歲善辭章”,“七歲能賦詩”,按照“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的說法,他們在六歲七歲時,熟讀的詩和唐詩一定遠遠超過三百首,那他們的會吟詩也就不奇怪了。
我向張元善老先生請教,問他小時怎樣讀書的。他講的跟章錫琛先生講的差不多,他說開始讀時,對讀的書完全不懂。讀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貫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體的懂”,它的關鍵就在於熟讀背出,把所讀的書全部裝在腦子里。假如不是熟讀背出,把所讀的書全部裝在腦子里,讀了一課書,記住了多少生字,記住了多少句子,這只是“點線的懂”。記住的生字是點,記住的句子是線。點線的懂是不夠的。因為一個字的解釋在不同的句子中往往因上下文的關系而有變化,一個字在不同的結構里會具有不同的用法,記住了一個字的一個解釋和一種用法,碰到了這個字的解釋和用法有變化時就不好懂了。讀一課書,記住了這課書中的生字,記住了這課書中的句子,這叫平面的懂。平面的懂只懂得這課書中的字的意義和用法;同樣的字,在別課書中,它的意義和用法假如有了變化,就看不懂了。因此,平面的懂還不夠,不夠解決一個字的解釋和用法的多種變化。把一部書全部讀熟就不同了,開始讀時不懂,讀多了漸漸懂了。比方讀《論語》,開始碰到“仁”字不懂,“仁”字在《論語》中出現了104次,當讀到十幾次的“仁”字時,對“仁”字的意義漸漸懂了,當讀到幾十次、上百次的“仁”字時,對“仁”的意義懂得更多了。因為熟讀背誦,對書中有“仁”字的句子全部記住,對有“仁”字的句子的上下文也全部記住,對於“仁”因上下文的關系而解釋有變化也罷,對有“仁”字的片語因結構不同而用法有變化也罷,全都懂了,這才叫“立體的懂”。
這個“立體的懂”有三方面,一方面是詞的具體解釋;一方面是一個詞作為術語時,了解術語的理論意義;一方面是要讀懂文章的用意。就詞的具體解釋說,如《論語》中的“仁”字,在《學而》篇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個“仁”字是指一種很高的道德標准,即仁德,認為孝弟是仁德的根本。在同一篇里,說:“泛愛眾,而親仁。”這個“仁”不指仁德,是指具有仁德的人,“仁”的解釋稍有變化了。在《里仁》篇,說:“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指居住,這兩個“仁”指有仁德的地方,相當於好的環境,“仁”的解釋又有些變了。在《子路》篇里,說:“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假使有王者興起,一定要經過三十年才能推行仁政。這個“仁”字指推行仁政,解釋又有些變了。這個“仁”解釋成推行仁政,成了動詞,用法也變了。在這些句子里,“仁”字作為仁德的意義沒有變,只是由於上下文的不同,由於用法的不同,在具體解釋上有了變化。不懂得這種具體解釋上的變化,光懂得“仁”指仁德,碰到具體解釋上有變化的句子就看不懂了。要是把以上舉的句子都讀熟了,懂得了這些具體解釋上的變化,這就是對“仁”字在解釋上的立體的懂。
從前人讀《論語》,就要把《論語》全書讀熟背出,把《論語》全書讀熟背出了,才會懂得“仁”字在不同上下文中具體解釋的變化。用“仁”字作例,把《論語》全書讀熟背出了,《論語》中別的不少的字,它們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具體解釋的變化和用法,也都懂了。有了這個基礎,再去讀別的古文,比方讀唐宋以來的古文,不論唐宋以來的古文中的字,它們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具體解釋有多少變化,它們的用法有多少變化,都可以理解了,這就是立體的懂在讀懂古文上的好處。從前人讀書,為什麼六七歲七八歲的孩子,就會讀懂古文,不僅讀懂,還會寫古文,就因為他們小時,比方把《論語》全部讀熟背出,對《論語》中的字有個立體的懂,所以他們在六七歲或七八歲時就會讀懂古文了。再說,到了辛亥革命以後,廢科舉,興學校,學校里不讀《論語》,改讀教科書了,那時從學校里畢業出來的學生,他們會讀古文,又是怎樣來的呢?原來當時的學校里,也教文言文,一到中學,就教傳誦的古文,不但教古文,也要熟讀背誦,當時的中學畢業生,讀四年中學,在四年中讀了不少篇的古文,讀熟背出了不少篇的古文,有了這個基礎,他們對讀熟背出的不少篇古文中的字,也就有了立體的懂。在這個基礎上,就能讀懂唐宋以來的古文了;即使有些字不認識,查一下字典也就懂了。因此要會讀古文,不一定像私塾中的教法,一定要把《四書》《五經》都熟讀背出才行,像辛亥革命後的學校里,教學生熟讀背出多少篇古文也行。
學會讀古文跟學會讀外文相似。我向語言學大師呂叔湘先生請教,他小時候怎樣學外文的。呂先生說,他小時讀外文,老師要背,不是整課書背,是就讀的書,老師挑出其中精彩的段落來要學生背,背精彩的段落不長,可以背出。這次背出一段,下次再背出另一段,積少成多,就背出不少段落了。這是呂先生他們所以對英文有立體的懂的原因。《朱子語類》卷十一:“人讀史書,節目處須要背得,始得。如讀《漢書》,高祖辭沛公處,義帝遣沛公入關處,韓信初說漢王處,與史贊《過秦論》之類,皆用背得,方是。若只是略綽看過,心下似有似無,濟得甚事!”朱熹講讀史書,挑重要節目處來讀,跟呂先生的講法相似。呂先生講就一篇中挑精彩的段落來背,更為靈活可行。不論讀古文或白話文,這方法都可行。呂先生小時學英語的方法,可以參考來使我們達到對古文或外語的立體的懂。
再說張元善先生結合熟讀背誦來講“立體的懂”,還有一個意思,即培養語感。學習古文也是學習語言。《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諸'。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喧嚷)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齊街里名)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把方言區的孩子送到北京來念書,不用教他北方話,過幾年,他的北方話就講得好了,從發音到用詞都北方話化了。他回到家裡,聽到家裡的大人講話不合北方話的標准,還會起來糾正,他已有了北方話的語感了。學習古文也這樣,熟讀背誦了多少篇古文,培養了對古文的語感,對於古文的用詞 造句 ,尤其是虛詞的運用都熟悉了,也就會理解了。
學好文言文的方法三:一、如何攻克文言文
不少學生害怕學文言文,覺得自己雖然花了不少精力學習,有了一定量的知識積累,但在沒有老師的幫助下,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卻不強,應對考試常會感覺比較困難。其實,攻克文言文並不難,只要找對了方法。怎樣學習文言文才能更有效呢?具體來說,可以按讀、譯、誦、析、結、練六個主要步驟進行學習。
讀。學文言文一定要讀,應該在理解句意和正確斷句的基礎上多朗讀。因為文言文的語感培養很重要。
譯。根據課下注釋或課外資料准確、流暢地翻譯課文。這樣可以利用意義記憶的方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樣便於記憶誦。
誦。背誦是培養文言文語感的最佳方式。背誦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內容分為幾個組塊,比方《過秦論》最後一段,共有六句話,可以分為三個組塊,只要理解了意思,背下來是很容易的。
析。析就是對課文的大意、思想、人物進行挖掘。分析過程中,首先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比方《信陵君竊符救趙》中侯贏為什麼要自殺,聯系當時士人的追求和立身之本,這個問題才得到合理的解釋。其次,要注意古為今用。文言文教學強調加強人文 教育 ,古為今用,同學們要對其中的 故事 、人物有創新的理解和評價。
結。即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把零散的知識分為八項:通假字、活用詞、特殊句式、一詞多義、虛詞用法、雙音詞古今異義、 成語 名句、生字生詞。做一個表格,對每一課的基礎知識進行 總結 。
練。指學完本課後為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往往出一些題進行測試,練的環節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如何做課外文言文
1、速讀全文,整體感知
許多同學們在閱讀中急急忙忙,囫圇吞棗,抓到題目,再回頭看文本,找答案。事實上這樣做只能是事倍功半,既浪費時間,又抓不到要點。所以,拿到一篇課外文言文,可以先進行整體的速讀,感知全文內容。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可採用默讀或散讀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幾個要素,如:時間、地點、人物、人物之間的關系、故事的基本情節和結局等,從而達到初步整體感知故事內容的目的。
2、 精讀語句,正確停頓
面對一篇陌生的文言課文,許多同學們缺乏耐心來疏通文本內容。尤其是一些語句內的停頓往往被忽略了,從而造成閱讀的障礙或歧義。如何正確處理停頓?當然首推朗讀。採用一定的朗讀方法反復朗讀,感受恰當而必要的句讀,理清句子內部的層次和關系,從而深入了解文意。
3、 品讀細節,把握人物
課外文言文以故事取勝,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節內容後,要想進一步體會文章主旨,自然離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則要關注人物描寫,尤其是一些細節的描寫往往能傳達出人物的本質和用心。同學們要注意品讀這些細節,如:揣摩人物語言的語氣,關注神態的變化,注意動作的指向等,從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圖。例如語段 1:
有白日入人家偷畫者,方卷出門,主人自外歸。賊窘,持畫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窮極無賴,願以易米數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揮叱之去,竟不取視。登堂,則所懸趙子昂畫失矣。
這則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揮叱”“竟不取視”等神態、語氣,仔細品讀,就可發現主人是一個自以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如此,再結合結局,短文的啟示意義就凸顯而出了。因此,品讀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為人也就瞭然於心,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順理成章了。
看了怎樣學好文言文的方法的人還看:
1. 初中語文文言文學習方法
2. 怎樣學好古文的方法
3. 怎樣學文言文的方法
4. 怎樣快速提高文言文水平
5. 中學生學文言文有哪些好處
Ⅲ 語文文言文學習,都有什麼方法呢
有很多學生特別討厭語文文言文的學習,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很難的。其實語文文言文並不難,只要找對方法,一切都不是問題。
學習語文文言文,首先要學會聽。可以找一些名師的錄音示範或教師朗讀示範,聽這些標准規范的朗讀,可以達到正因斷句的目的,而且也可以深入領會文章主旨,然後進行二次創作。還可以聽老師上課的講解,因為老師的講解會讓學生能夠更快速,更准確的理解文字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這會讓學生把學習文言文當作是一個非常有興趣的事情。
最後一個方法就是要學會聽課,重視預習和復習。課前的預習除了結合文章注釋以外,還要進行詳細的勾畫,結合語境反復的揣摩出自己暫時不能理解的地方,然後第二天根據老師講解的再理解,可不能不懂裝懂哦。 還要記住進行課後復習,要鞏固學習的成果,也可以加深理解,培養自己的復習能力。
以上就是語文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只要根據以上三種方法努力學習,你的文言文就一定會有很大的提升的。
Ⅳ 學文言文的幾種方法
學文言文的幾種方法
一、興趣培養
想學好文言文,我認為從以下方面做起,從激發興趣入手;以學習古詩詞方法為基礎;學習方式要靈活多樣;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有些同學抱怨我們今天不用文言文,幹嘛去學「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載形式。無論是醫學、數學、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寫成,流傳至今。要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平時課後要主動地閱讀文言文,可以閱讀一些故事性強、內容淺顯易懂的文言文,特別是一些學生耳熟能詳(或者以前曾經從課文中學過)的成語故事,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及一些耳熟能詳的故事《鄭人買履》《揠苗助長》《掩耳盜鈴》等,自己嘗試自讀,能背誦更好。
從「三字經」「弟子規」開始,從小接觸、學習,激發興趣
《三字經》是古代蒙書中影響最大的一部,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枝奇葩。它對於傳統中國人來說簡直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我們可以給小孩講有關《三字經》的故事,聽《三字經》兒歌,有條件的話多看《三字經》的動畫視頻。它兒童的最好啟蒙教材,以三字為一句,二句押韻。語言平易淺近,無艱深、古奧、勉強拼湊之弊,讀來琅琅上口,便於記誦。
二、聽好讀懂文言文
聽好文言文
相對於現代文,文言文的學習難度較大, 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但是,文言文的學習同現代文的學習一樣,需要從整體入手。
理解了、喜歡了、好愛了,當然這個時候學習就變成了快樂的事。
讀懂文言文
怎樣讀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結合課文中的注釋。首先要把全文讀熟練,達到文從字順,朗朗上口,在讀的基礎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學習文言文一定要讀好,讀通順。
以學好古詩詞為基礎,注重文言文學習方法指導
學好古詩詞為學好文言文奠定基礎,小學學習的古詩詞通俗的,篇幅短小的,藉助圖畫、注釋、工具書,容易理解內容,語言上朗朗上口,易於誦記。
三、小學階段學生應該掌握的文言文知識點
【通假字】
通假字,是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那麼如何判斷一篇文言文中哪個字是通假字呢?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通假字形成以及分類來看,古人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哪個意思還在形成過程中,沒有一定規律,既可以使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個聲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個意思。時代越後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記錄時,一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清代的趙翼在《陔余叢考》一書中指出:「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第一個人這樣寫固然是前面所說的寫了白字,但後人都這樣效仿以後,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古今異義】
古今異義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
四、小學階段文言文翻譯方法
文言文翻譯是一種綜合性練習,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礎知識的運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文言文翻譯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
此文摘自《網路文庫》「小學生學習文言文方法」。由於篇幅所限,本回答只摘錄了重點。感謝原作者
Ⅳ 用什麼方法學文言文更有效
學好文言文並非難事,只要從以下兩方面做起:
一、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1、反復誦讀。宋代朱熹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古人是聰明的,幼童入學,老師並不多講理論,而是讓其一遍一遍、踏踏實實地去將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經》、「四書」、「五經」等背得爛熟於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學評論家、小說家李國濤先生說:「中國古詩古文是不能不背的。當時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說。」郭沫若老先生也說,「兒時背下的書,像一個大冰山,入了肚子,隨年齡增大,它會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財富了。」由此可見,學習文言文最簡單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讀多誦,然後就能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境界了。2、字詞積累。學習文言文就像學習外語一樣,沒有足夠的詞彙量,一切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所以字詞積累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字詞積累分兩大類:實詞積累和虛詞積累。相比較而言,實詞又好記一些,而虛詞是難點,因為文言虛詞意義較抽象,使用頻率高,用法靈活多樣。這時用一些靈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難記憶。例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一共有23處用到「而」這個虛詞,我們可將其用法歸納為五種,就比較好記了。①「溪深而魚肥」,表示並列關系;②「日出而林霏開」,表示承接關系;③「雜然而前陳者」,表示修飾關系;④「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遞進關系。⑤「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表示轉折關系。3、語法歸納。一篇文言文中,通假活用、前置後置、古今異義等弄得學生暈頭轉向,怎麼辦?我們不如用歸納法將它們分類總結,可畫一簡表,將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疑問句、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變式句分門別類標在表中,這樣一目瞭然,記憶起來就很容易了。
二、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1、喜愛文言,培養興趣。有些同學抱怨我們今天不用文言文,幹嘛去學「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載形式。無論是醫學、數學、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寫成,流傳至今。文言文是淵源流長的瑰麗財富,我們不懂它,又如何領略中國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 其次,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和典故絕大部分來自文言文。例如:緣木求魚(盂子·粱惠王上)、遠交近攻(《戰國策,秦策三》)、因噎廢食(《呂氏春秋·盪兵》)、平易近人(《史記·魯周公世家》)……這些膾炙人口、詞簡意達的成語皆來自文言文,更不必說「事後諸葛亮」、「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樣的典故了。
Ⅵ 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1.多讀:不僅要讀課本,而且要讀讀本,可能的話,盡可能閱讀一些文言作品,擴大自己的視 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師要求背誦的課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誦下來。倘若你可以 堅持到底,那麼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語習慣和遣詞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 起來。
3.多練: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捷徑之一,不僅要認真完成課後訓練,而且要多做相關的字 詞句的分類訓練,以拓展視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Ⅶ 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是什麼
學習文言文,最應該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詞、句式等方面的知識,只有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才可能順利地閱讀文言文。
1.重視預習,學會自學
課前一定要藉助注釋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譯,不要坐等老師來講解。預習時注意找出疑難字句提交課堂討論,向老師、同學請教。對重點字詞要進行歸類認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相當多的文言實詞是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我們要善於記憶、比較、歸納、整理,把「字詞」學「活」。可以自己製作一個「常用文言詞簡表」,列出「詞、詞類、意義、例句」幾個欄目,使知識系統化,提高學習效率。
2.遵循「字不離句」的原則
不管是實詞還是虛詞,其意義、用法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顯示出來的,積累文言字詞不要死記硬背,而應結合「語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講一概當成解釋字義的根據,這種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例如「至於勸善規過足矣」一句,課文下面註解為「能夠做到規勸行好事,不行壞事就不壞了」。這僅是串大意,但學生常據此對號入座地去釋義,誤以為「至於=能夠做到」,「足=不壞」,這就脫離了字詞的既定意義,造成錯誤概念。其實「至於」和「足」不解釋也行。而若認為「勸=規勸」,就又脫離了具體語境,因為「規勸」與行善搭配不起來。這個「勸」就是「勸勉」的意思,與「勸學」的「勸」同義。對翻譯和字義的准確解釋不加區分,很容易違背理解字義詞義的基本原則。
3.牢牢記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種: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每種又有幾種不同形式,記住形式,便於識記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1)、「......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2)、「......,......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3)、「......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4)、「......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5)、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很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4.提倡誦讀
語文教材強調文言文的朗讀、背誦,通過多讀多背來掌握文言知識,理解文意,可培養語言感悟能力。文言文和現代文在語言形式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上古書面語言,和後來歷代作家仿古語言而寫成的作品,屬古漢語體系,這類文章跟現代文的主要區別在於語言上的差異。因此文言文學習的難點和重點,也在語言上。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詰屈聱牙;詞的通假、活用、古今異義,讓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特殊句式,跟現代漢語習慣更有所不同。所以只有多誦讀,才能培養古漢語語感,只有多誦讀,才能了解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一脈相承的「血緣」關系,才能領悟文言文的至善至美。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更是一個「泱泱文章大國」,文言文中有許多為政、為人、為學的好文章,好觀點。還有大量的有生命力的詞語和句子,至今仍在延用。只有通過讀,尤其是誦讀,才能體味其特有的品味和意蘊。誦讀可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藉助注釋,粗讀課文。預習時完成粗讀任務。粗讀的首要任務是疏通文字,然後在此基礎上感知課文,從整體上初步把握課文結構。結合注釋,根據上下文讀兩三遍,對課文內容應該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讀中要畫出疑難詞句,以備在課堂上提交討論。
第二步,質疑、解難、細讀課文。通過課內細讀,要能准確地正音、正形、斷句,要解決粗讀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要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要增進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第三步,深入領會,精讀課文。精讀時要力求讀出語氣、語調和節奏。通過精讀,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體會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第四步,鑒賞評價,熟讀課文。這一步主要靠同學們在課後主動進行。要熟讀成誦,要強化文言字詞的學習效果,深化對課文內容、結構的理解。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評價能力。
誦讀時要做到:眼觀其義,口讀其聲,耳聽其言,腦思其義,把眼、口、耳、腦都動員起來。
Ⅷ 文言文學習的方法
方法一:三多
1、多讀:不僅要讀課本,而且要讀讀本,可能的話,盡可能閱讀一些文言作品,擴大自己的視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師要求背誦的課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誦下來。倘若你可以堅持到底,那麼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語習慣和遣詞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來。
3、多練: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捷徑之一,不僅要認真完成課後訓練,而且要多做相關的字詞句的分類訓練,以拓展視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方法二:預習和復習
學習文言文不僅要學會聽課,而且要重視預習和復習。
1、課前預習,除了結合腳註疏通文意之外,還應當進行詳細的圈點勾畫,結合語境,反復揣摩,找出自己暫時還無法理解的東西,對那些與現代漢語不 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當然,有條件的話,還應當搜集相關的資料,以備不時之需。在預習的時候,千萬別忘記了反復誦讀課文,如果有時間,還可以將不懂 的地方製作成問題卡片,以便上課時及時與老師交流或互動,切忌不懂裝懂。
2、課後復習,不僅可以鞏固學習成果,而且還可以加深理解,觸類旁通,培養自己的遷移能力。因此,同學們一定不要貪圖省事兒,要是上課聽聽就了事,那麼,你就有可能到頭來,自己什麼也得不到!
方法三:了解句式和翻譯
文言特殊句式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與現代漢語有所區別。這種區別主要體現在語序、省略、句子格式等方面,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和省略句。了解並掌握這些文言知識,我們首先應從各種特殊句式,基本結構入手。
方法四:推斷句子成分
與現代漢語一樣,古代漢語也有一定的語法結構,除個別的文言特殊句式外,大部分與現代漢語相同,尤其是句子成分之間的關系。基於此,同學們就可 以從語法結構入手來推斷詞語意思。通過語法知識我們知道,主語、賓語往往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動詞、形容詞,而定語則多是形容詞、名詞、代詞,狀 語往往是副詞。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實詞所處的語法位置來推斷它的詞性,進而推斷它的意思。
方法五:要學會學習
有的同學認為,學習文言文不外乎翻譯課文,因此,上課時一般不怎麼愛聽老師的講解,更不會動腦筋去思考問題,滿以為參考書上什麼都有,根本用不著操這份閑心,抱著參考書不放,一切唯參考書是聽。一旦關上參考書,他們就像一個失去拐杖而又不會走路的孩子,收獲的是一臉的茫然,因此,我們要科學的使 用參考書,只有在萬不得已時才借用一下,路得靠自己一步一步的走,任何投機取巧都只能是徒勞和枉然。
方法六:重視歸納和積累
一般說來,初學文言文,最好做到每課一歸納,單元一小結。歸納整理時可以從特殊字詞的注音、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 式、成語典故、重點語句以及文化常識等個方面來進行,每個單項都可以自行規定一種特殊的符號,以提高學習效益。當然,無論做什麼整理,都必須積累相應的例 句,否則,你的知識點就成了無本之木和無源之水。
Ⅸ 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有那些
對於「如何學」,張中行先生給了四個原則:
1.由淺入深;
2.由少而多;
3.由慢而快;
4.由藉助(教師、註解與辭書)到自力。
對於「讀什麼」,張中行先生給了八條建議:
1.在多數情況下,可以先今而後古;
2.在多數情況下,可以先記事而後說理;
3.先散體而後辭賦、駢體;
4.散文和詩詞可以交錯選讀,逐漸加深;
5.先一般而後專門;
6.先選本而後全集;
7.先今注而後古注;
8.先經過整理的而後未經過整理的。
這是一般建議,不排除有特例。
對於「怎樣讀」,張中行先生給了四條建議:
1.初學要「懂」,要「熟」,尤其要強調「熟」;
2.「精」與「博」要配合得適當;
3.要學習使用工具書;
4.要以理性知識為輔(文言語法知識)。
以上,是我在指導娃學習文言文過程中的主要參考。理論指導實踐,前期摸清了、認准了學習原則和學習方法,後期就不會再大量耗費「如何學文言文」的思考精力,專心致志去執行就好了。
Ⅹ 文言文教學方法有哪些
文言文教學方法如下:
一、課前預習
高中文言學習,學生的課前預習顯得極為重要。課前應要求學生在掃清文字讀音障礙的基礎上,熟讀成誦。這一步下來,學生能對文章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同時對培養學生文言語感有很大幫助。
二、課堂上引導學生了解背景,走近作者
文章的寫作背景包括當時社會背景和作者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的生存狀況。引導學生了解這些,也就了解了作者寫作本文時的感情基調和思想傾向,也就能夠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題,這樣對文章的一些帶有議論性或抒情性的疑難語句的理解也就更容易去揣測了。
三、課堂上小組自主學習
課堂上可以將學生2~4人分為一個學習小組,讓學生對照注釋和其他參考資料討論並翻譯全文。對於文中不能理解和翻譯的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做上記號。這一步既可以使學生鞏固過去學過的文言知識,又可以學習一些新的文言知識。
運用這種討論翻譯全文的方法,由於很多地方是學生自己翻譯的,所以學生比教師全文翻譯時記得更為深刻持久。另外,學生也得到一點成就感,可以激發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同時也給了學生的自主權,活躍了課堂教學的氣氛。
四、小組代表發言,激發學習興趣
在學生討論之後,各小組推薦一人對討論時遇見的問題向老師提出來,對於簡單的問題,老師可以讓學生起來自己解決。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等到所有問題都提出來之後,教師再集中按照在文章中出現的順序從前至後的對這些問題進行逐個解答。
對於學生沒有提出的,教師又認為比較重要的或學生容易出錯的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老師應進行補充和講解。對文章中的重點段落可以要求學生進行筆譯,以便學生能夠看到並糾正自己在翻譯過程中出現的某些失誤。
比如說,王勃的《滕王閣序》中間需要背誦的那幾段,就可以讓學生進行筆譯。這樣就可以把字音、詞義、句意、背誦四者結合起來訓練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夯實了學生的文言基礎。
五、課後文言知識點歸納總結
一節課結束時,教師和學生應一起對字、詞和特殊的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識點進行總結歸納。字詞的歸納主要有實詞與虛詞的一詞多用和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注意古今差別極大的詞)和詞類活用。
一詞多用和一詞多義主要由教師以題目的形式列出,要求學生解答,在解答中記憶並學會運用;對於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和詞類活用的詞按類讓學生採取自由發言的形式從頭至尾在文章中找出,教師適當的糾正和補充。
特殊文言句式主要包括判斷句、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等,也應由學生自己以自由發言的形式從頭至尾在文章中找出,教師適當的糾正和補充,並在總結歸納的過程中要給學生總結一些有規律性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