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唯九月王在宗周的歷史研究方法

唯九月王在宗周的歷史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21 02:11:33

A. 簡述宗法制的歷史演變

宗法制確立於夏朝,發展於商朝,完備於周朝,影響於後來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稱天子,稱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被封為諸侯。諸侯對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國內卻是大宗。諸侯的其它兒子被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內卻是大宗。從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貴族的嫡長子總是不同等級的大宗(宗子)。大宗不僅享有對宗族成員的統治權,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權。後來,各王朝的統治者對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漸建立了由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組成的封建宗法制。

B. 求翻譯文言文——上古漢語的

參考郭沫若《關於奴隸與農奴的糾葛》
大盂鼎銘文白話譯文:
九月王在宗周冊命盂。王這樣說:"偉大英明的文王承受了上天佑助的重大使命。到了武王,繼承文王建立了周國。排除了那個奸惡,普遍地保有了四方土地,長久地治理著百姓。辦事的人在舉行飲酒禮的儀式上,沒人敢喝醉,在舉行柴、烝一類的祭祀上也不敢醉酒。所以天帝以慈愛之心給以庇護,大力保佑先王,廣有天下。我聽說殷朝喪失了上天所賜予的大命,是因為殷朝從遠方諸侯到朝廷內的大小官員,都經常酗酒,所以喪失了天下。你年幼時就繼承了先輩的顯要職位,我曾讓你就讀於我的貴胄小學,你不能背離我,而要輔佐我。現在我要效法文王的政令和德行,猶如文王一樣任命兩三個執政大臣來任命你,你要恭敬地協調綱紀,勤勉地早晚入諫,進行祭祀,奔走於王事,敬畏上天的威嚴。"王說:"命你盂,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王說:"盂,你要輔助我主管軍隊,勤勉而及時地處理賞罰獄訟案件,從早到晚都應輔佐我治理四方,協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賞賜給你一卣香酒、頭巾、蔽膝、木底鞋、車、馬;賜給你先祖南公的旗幟,用以巡狩,賜給你邦國的官員四名,人眾自馭手至庶人六百五十九人;"賜給你異族的王臣十三名,夷眾一千零五十人,要盡量讓這些人在他們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勞動。"王說:"盂,你要恭謹地對待你的職事,不得違抗我的命令。"盂頌揚王的美德,製作了紀念先祖南公的寶鼎,時在康王在位第二十三年。

C. 西周時期的中克鼎與克鼎的區別

克鼎是中國西周晚期的青銅器。清光緒十六年(1890)出土於陝西扶風任村,計大鼎一,小鼎七,盨二,鍾六,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世因稱大鼎為「大克鼎」,小鼎稱為「小克鼎」。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飪食器,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小克鼎銘文72字,記述周王在宗周,命膳夫克去整頓「成周八師」等。
大克鼎形體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腹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範。西周孝王時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
小克鼎高35.4cm,寬33.6cm,重12.54kg。鼎圓形,碩腹,雙立耳,蹄形足。耳上飾三頭夔紋,頸飾竊曲紋,腹飾雲紋帶,足上部飾獸首紋。器內壁鑄銘文8行72字::唯王廿又三年九月,王在宗周,王命膳夫克捨命於成周,遹正八師之年,克作朕皇祖釐(xǐ)季寶宗彝。銘文中所述器主人為「膳夫克」,故稱克鼎,又稱膳夫克鼎。為與大克鼎區別,也稱小克鼎。

D. 六年級上學期語文書習作6

1、趙旭:

(1812-1866),字石知,號曉峰,清朝貴州桐梓縣人。幼年喪父,青年時代隨其叔至山東騰縣祖父官署居住。先後游學吳楚,閱歷學識極富。回桐梓後,曾九次鄉試不第。長期居家課讀,與"西南世儒"鄭珍、莫友芝情誼深厚。曾任桐梓、荔波教諭。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縣教諭時,以實績加翰林院孔目銜兼署都勻府教授。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農民起義軍攻破荔波縣城,旭受重傷後投江死。趙旭博學多才,關心桑梓的文化事業,曾采訪桐梓掌故,編成《桐鑒》6卷、《被桐鑒》1卷、又編成《桐梓耆舊詩抄》1卷、《桐梓藝文志》4卷、《文學爾雅注》1卷、《琴鶴堂先澤拾遺》1卷、《蜀碧補遺》6卷。趙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詩歌創作。著有《播川詩抄》8卷,選詩500餘首。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長期居住在農村,對貧苦農民的生活較了解。他寫的詩,多反映貧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大膽揭露清軍的腐敗的社會的黑暗。語言朴質無華,通暢明快,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2、汪承潮:

字小瀛,號祖龍坑外人,貴州貴陽人。畫家。工山水人物,能寫真。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為麟慶《鴻雪因緣圖記》繪黔中名勝。

3、王立中:

清朝貴州平越(今福泉縣)人。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進士,入翰林院。

4、 安淦辛:

清朝貴州水西人。奢香後裔。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稟請為奢香立碑於墓前,又修奢香祠於墓側,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標志於路旁。

5、陳鈺:

(1814-1869),字二如,號一指山人,清朝貴州貴陽人。貴州籍指畫名家自幼不喜科舉,醉心水墨繪畫,未到中年畫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過度,40度後雙目失明,經數年治療,重見光明。擅長指畫,畫人物、山水、花鳥、尤以人物最精。書畫造詣甚高,可惜局於黔疆,無緣與海內外名家交遊,難顯其名聲。陳鈺的人物畫,到民國年間仍有為其族人保存者。計有《一指山人行樂圖》、《十八羅漢冊》等。貴州省博物館收藏有其畫數種,有《鍾馗破扇圖軸》、《墨筆山水花卉散頁》(十頁)等。

6、何德勝:

(1814-1867),字安國,本姓劉,呼為劉二、何二,清朝貴州黃平木老坪人。農民起義軍黃號軍首領。生性倔強,好打抱不平,對清政府濫征捐稅,強行"折征"的政策極為不滿。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在甕安天文組織起義,用黃布扎頭,史稱黃號軍。建立有上大坪、轎頂山等根據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開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擬攻貴陽,已進占烏當,擊斃守備戴雨先,因提督田興增援,遂退至開州、平越、貴定等地與官軍進行爭奪戰。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相繼擊斃後補道趙國澍、守備袁學先、千總孫德勝、副將何顯士、知府戴鹿芝、知縣白婪蟾,游擊商肇淮、郭開貴等文武官員,攻佔修文,與另一農民起義軍潘名傑聯合擬再次攻貴陽,已進兵至小關、茶店等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攻破長順、長寨、定番、其勢力達到安順、安平,擊斃守備王三錫、游擊田慶宜、黃德正、都司李洪林、唐萬全、千總蘇一相等。同治四至六年(公元1865-1867年),又破清鎮縣,入息峰,擊斃副將葉有貴、倪朝榮等。征戰黔境十三年,縱橫數百里,隊伍發展到十餘萬人,使清政府為之震懾,視為"腹心之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病逝於轎頂山軍中,其起義隊伍由其妻領導繼續堅持斗爭。由於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失敗,清朝廷調集大軍前來鎮壓,黃號起義軍最後失敗。

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間稱他舒裁縫,清朝貴州遵義人。幼讀私塾,成年隨父業鹽商。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參加獨山楊元保農民起義,拉開了貴州咸豐同治年間農民大起義的序幕。起義失敗後回家。是年八月,與桐梓九壩場楊龍喜率千餘人起義,攻佔桐梓縣城,以"除暴安民"為宗旨,建立了以賽波府(九壩場)為中心,包括興州(桐梓)、新開(仁懷)、遵義城周圍的根據地,尊舒光富為江漢皇帝,楊龍喜為都督大元帥,改咸豐四年為江漢元年,開倉賑貧,得到了廣大農民擁護,隊伍發展很快,壯大到兩萬多人。後率軍南下,攻婁山,戰板橋,占仁懷,並准備攻打遵義,並出擊黔西、綏陽、正安等。因朝廷派雲南總督羅繞典率雲南、四川和貴州等地官兵圍剿。起義軍失利,南退歸化(紫雲)、羅斛(羅甸)、都勻、獨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甕安、余慶、石阡等地。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4月,楊龍喜舉家殉難於石阡的葛彰河邊。舒繼續率隊奔松桃,過思南,回桐梓,後在遵義土窯失敗被俘,壯烈就義。此次起義,對川楚震動極大,為貴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義起到了奠基作用。

8、 諶厚光:

清朝貴州織金人,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進士。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奮有為,玉河漲水時他組織修堤護城,平市商限息調劑,其盈虛緩急定為每年三限,商民稱信。至仕歸。

9、胡萬育:

字仁山,清朝貴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貢生。遵義黎柏容為開泰校官時,胡萬育與之唱和頗多。著有《容膝山房詩集》二卷。

10、何開瀛:

字萊仙,清朝貴州清鎮人。書畫家。生活於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曾為貢生,善書畫,尤精蘭竹。

11、趙鍾域

字省三,又字友莪,清朝貴州普定人。畫家。生活於道光年間(1821-1850年),曾為廩生,善畫蛺蝶魚蟲。

12、楊沂秀:

字魯川,貴州鎮遠人。為果勇侯楊芳之侄。系清朝道光年間進士,曾任陝西鄂縣知縣等。其女兒楊林貞工書畫。

13、田溥:

字雪樵,清朝貴州綏陽人。畫家。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間貢生,工水墨山水畫,師法董、巨。

14、徐樗:

清朝貴州銅仁人。清道光(1821-1850年)中監生。《黔詩紀略後編》錄有其詩,並稱善畫。

15、史荻洲:

字勝書,清朝貴州黔西州(今黔西縣)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與黔西詩人、書法家張琚結"桐蔭詩社"。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舉人。他與清鎮詩人戴粟珍同為黔西知州、著名詩人吳嵩梁之學生,二人結下終身情誼,不僅詩賦文章出類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職,同到吉林大安從政。當地稱詩者,贊譽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上下,交情亦最深"。後來荻洲客死遼寧任上,粟珍安葬荻洲後,每歲必以荻洲名義為荻洲之母致書奉遺金,及至史母仙逝時也不知兒子已死。這種至深至厚的情誼至今傳為美談。史、戴的詩,曾載於都中,後刊於黔。史荻洲著有詩集《秋燈畫荻詩抄》。

16、任必達:

字裴然,清朝貴州清平縣(今凱里)人。生活於清嘉慶、道光年間(公元1796-1850年)。初參幕務,後杜門不出,居家著述。著有《清平縣志稿》四卷。又工詩文,書法亦重筆墨外間韻味,遠近識者,無不贊賞。

17、楊開秀:

字實田,號雲卿,貴州綏陽縣人。應鄉試久不中,直到五十歲才中舉人。一生以教書為業。道光末年到遵義禹門寺設私塾,各鄉學生多慕名來讀書,寺中房舍全住滿。黎庶燾、庶番、兆銓、光普和庶昌等都是他的學生。黎庶昌為文,多得力於楊先生。此時的禹門寺私塾盛況足以與乾隆年間黎安理執教時相輝映。晚年力學古文奇字,撰有《古文異訓》,成一家言。惜未完成而逝,終年67歲。

18、郭超凡:

(?-1858),字小袁,貴州清鎮人。幼時聰明好學,十七歲時就很有文名,學者徐光文給他起名"超凡"。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中進士。先在貴州興義府任教授六年,興修試院,擢拔人才,張之洞皆出其門下。鴉片戰爭後,於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調廣東作官,歷任饒平、東莞、香山知縣和廣州知府。他不畏強暴、不懼洋人,平息地方械鬥,擒殺海盜"天公大王",矯正考場弊端,多次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欺凌和攻打,從而使當地的社會秩序得以安定。劉誾譽其為"名儒"、"名將"。只因廣東總督葉名琛忌才,被其壓抑,不能大展雄才。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5月30日,終因積勞成疾,抑鬱早逝。死後,朝廷贈"太僕卿
19、 莫庭芝:

(1817-1890),字芷升,別號青田山人,清朝貴州獨山縣人。"西南世儒"莫友芝之弟。從小受父兄和鄭珍之教,擅長詩詞古文,以教育文學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貢生,次年參加京城應禮部試落第。便絕意仕途,專心研究學問。歷任永寧州學正、安順府學訓導、思南府學教授、貴州學古書院山長。一生執教四十年,為貴州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他和黎汝謙還編輯了《黔詩紀略後編》三十三卷,為貴州清代詩歌總集,與莫友芝所輯的《黔詩紀略》有雙壁之譽。為後世保存了珍貴的歷史文獻。他著有《青田山廬詩鈔》、《青田山廬詞鈔》,黎蒓齋在日本為他刻印,風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書,自得天趣,與同時書畫名家孫竹雅、吳茗香相知,故詩詞集中題畫之作亦不少。

20、柳天成:

(1817-1871),清朝貴州都勻府人。農民起義軍領袖。出身貧苦,飽受壓迫,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五月在都勻壩固領導苗族起義,進軍雞賈河,建立根據地,眾推柳天成為王。柳天成足智多謀,勇敢善戰,他領導的義軍活動於都勻、獨山、荔波、都江、八寨、麻哈、大塘、貴定、平越、甕安和羅斛等地。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攻戰麻哈,擊斃提督佟攀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六月,在羊安與貴州提督張文德激戰,殲敵近萬名,使總兵、副將當場斃命,使張文德負重傷,取得了自張秀眉義軍黃飄大捷之後的又一大捷。由於清廷調重兵圍攻,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四月,雞賈河根據地失陷,柳天成退守內外套,不幸被叛徒暗殺身亡,起義失敗。

21、周灝:

字子純,清朝貴州貴陽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舉人,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進士。以知縣分發直隸,先後任沙河、定興(保定)、正定知縣。後因遭彈劾落職講學,昭雪後復職,署甘肅故城。因罹瘟疫,卒於任所。灝性廉愛民,總督劉長佑疏聞,奉旨於正定建專祠。

22、吳寅邦:

字清臣,清朝貴州永寧州(今關嶺縣)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拔貢。歷任安順、清鎮、貞豐書院講席,參與纂修了《安順府志》。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秋,曾親到貴州關嶺縣境內紅岩碑古跡岩下,將紅岩碑再拓了一道,分別分送各處,紅岩碑的真面目,始比較容易與社會見面,為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古跡紅岩碑的研究作過貢獻。

23、黃國賓:

號西樵,貴州銅仁人。書畫家。道光十二年(公元1837年)拔貢。善書畫,喜作米家山水畫。

24、付壽彤:

(1818-1887),原名華賡、更昶,字青余,清朝貴州貴築(今貴陽市)人。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舉人,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進士。入翰林院、歷任歸德、南陽、開封知府、河南汝光道、河南按察使等。工書法。著作有《孝經述》、《古音類表》、《孔庭學裔》、《淡勤室詩》、《湘漓別志》、《十六國年表》、《吳越游記》、《吳越歸程記》、《淡語》、《真錄篇》、《古文辭》等。善書法,幼年隨宦粵中,服膺許鄭之學,鄉試時為學使何紹基賞識,何書"實事求是"贈之。壽彤書法師何紹基,四體皆工,中年精研晉草運腕這之妙,尤得道州真傳。晚年居長沙,該地書家甚多,而傅氏書名特彰,求書者應接不暇。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卒於長沙,與妻劉氏合葬於瀏陽南鄉渡頭市淡庄。

藝術與人生
幼時的我只是一個在海邊拍浪逐沙的孩子,大海未曾賦予我文學的天分,繆斯未曾用她的手撫摸過我。長大後,我離開故鄉的海。在城裡的一家書店裡,我第一次接觸了那麼多的書。有一次,我從琳琅滿目的書櫃里抽出一本詩集,上面印有泰戈爾的引言:「用你手中的錢幣買下一本詩集吧,它會使你的心快活得像一隻小鳥,自由地飛翔在無限的空靈之中。」僅僅是看了一眼,我便如獲至寶地買下了它。從此泰戈爾領我走向了一個繽紛的世界。我迷上了詩,正如我迷戀那深沉廣闊的大海一樣。
我第一次發現了詩的魅力正如陽光那樣燦爛。詩里走出了樂觀豪放的李白、深沉憂郁的杜甫、清麗婉約的李清照……他們用風格不同的筆向我展示了世間的萬物。漸漸地我又讀懂了汪國真的誠摯、舒婷的細膩、聞一多的深刻;我與雪萊、普希金交朋友,領略了世界詩苑的璀璨。慢慢地,我發覺自己已離不開詩了。詩用它無形的手時時扣動我的心弦,撥出動人的琴聲,令我如痴如醉。於是在課堂上,我從老師口裡知道了顧城那「黑夜給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的嚮往;在課外我吟誦著,進入那「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的意境。我真的感到自己像泰戈爾所說的那樣像一隻快活的小鳥,自由自在地飛翔在無限的空靈之中。
讀了許多詩,我不禁懷著一個夢想,用我的詩輕輕扣動文學殿堂的大門。每當別人嬉戲玩耍時我醉心去探究萬物的美;當萬家燈火熄滅時,我獨自一人在燈下構築詩行,細細的筆尖流出小鳥的歌唱、花朵的綻放、嫩草的生長……用自己的筆譜寫心中的歌,與萬物同歡樂。每當我把詩稿郵寄之後,等待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盡管大多數石沉大海,但一想起江國真的「失意時,就唱一首歌;煩惱時,就寫一首詩。因為生活總是美麗的」這句話時,我的胸就異常地開闊起來。偶爾看到自己的文字變成了鉛印的字,便激動得幾夜睡不好覺。盡管無人喝彩,但我感到文學殿堂的大門正徐徐開啟,繆斯女神向我微笑,我那稚嫩的詩正圓著我的文學夢。
我醉心於讀詩,醉心於寫詩。那一行行詩句是一隻只飛翔的彩蝶,帶我到美麗繽紛的大花園;那一首首詩又像是一隻只螢火蟲,「發出了微弱的光,但攢起來將是亮麗的光」。
永遠與繆斯結緣,我無悔。

藝術與人生
我從不把什麼東西珍藏在身邊,因為,我總覺得,東西放在身邊會遺失的,只有珍藏在心裡的,永遠都不會忘卻……
那是一年暑假,我由於鋼琴考級,便只能按捺住考上初中的喜悅,悶在家裡練琴。天那樣悶熱,我嘴裡含著冰。發狠地練著。從早晨到中午,再到傍晚,我終於可以甩一下酸疼的膀子,情不自禁地,我走到陽台上……
忽然,我聽到一個聲音,和著夏日傍晚那特有的微風,忽而朦朧忽而清晰,飄入我的耳朵,拂過我的臉頰,掠過我的劉海兒。樹葉沙沙作響,晚霞含蓄柔美。在這一刻,世界變得靜得出奇,彷彿只有這聲音存在。哦,是笛聲,是有人在吹笛子,這笛聲婉轉悠揚,舒心流暢,只有心靜的人才能吹得如此之好。
我陶醉了,沉靜了……許久,才從思索與想像中醒來。
後來的幾天,我注意到每天傍晚,這笛聲都會響起,只是,後來聽到的笛聲總沒有第一次那麼好了。每天,只要我一放下琴,笛聲便准時地響起,我就跑到陽台上望著樓下的建築工地仔細地聽。我想像著,吹笛子的是個孤獨的老人,在訴說著心事;也許是個孩子,我的眼前浮現出一個孩子騎在老水牛背上吹笛子的情景……
有一天,當我照例走到陽台上向下看時,我看到一位建築工人坐在地上,他正吹著笛子。忽然,笛聲戛然而止,當它再次響起時,我驚異地發現,他吹的是我彈的曲子!雖然笛聲時斷時續,但我仍能分辨出來,這是我喜愛的一首曲子。不是親眼所見,我無論如何不能相信,一個人僅憑耳朵聽曲子,就能用手中的笛子原封不動地吹出來,而且吹得如此准確,雖然吹得不太熟練。做到這一切的,還是我往日十分輕視的工人!我感到震驚!
晚上,媽媽竟也談到了這位工人:「你看看人家,天天在太陽底下蓋房子,比你累多了吧?人家晚上雷打不動地吹到你上床,人家活得不是挺輕松嘛!」
我不再叫苦。於是,早晨,夢中的笛聲把我驚醒;晚上,窗外的笛聲陪我入睡。在我練那首曲子時,笛聲總悄然響起,只是,輕輕地,似乎生怕被我聽見。終於,他不再害怕。於是琴聲和著笛聲融會在一起,分外地和諧、優美、寧靜,妙不可言。我激動了,淚珠在眼眶裡打轉,我覺得,我找到了這首曲子的真諦,是這位工人朋友幫我找到的。是的,我的感情得到了升華……
考級時,我的耳邊始終縈繞著笛聲,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著樂曲,終於,我考上了十級!當我興奮地沖到陽台上准備鼓起勇氣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那位素未謀面的朋友時,我怔住了。幾天的激動與緊張使我忘卻了眼前拔地而起的大樓。是的,我將永遠不能再與那笛聲合作!
不知在哪一天的哪個角落,我又聽見了笛聲。我總覺得這笛聲好耳熟,原來,那笛聲,那段記憶已被我永遠珍藏在我心底!
親愛的朋友,你是否仍在吹笛子?你知道嗎?一位遠方的姑娘多麼希望和你合奏一曲——《思鄉曲》。
非是追尋藝術了。
藝術,即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更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
藝術一直是我所嚮往,它那獨特的魅力,美好的韻味以及激烈的競爭性,深深地
吸引著我。
自古以來,它一直是人們所喜愛。它包含有音樂、舞蹈、雕塑、文學、曲藝、戲
劇、電影等。
我愛藝術,我要追尋藝術。
追尋藝術,追尋音樂,尤其是著名音樂家貝多芬作的曲,旋律優美,又富有神秘
感。我經常在寫作文前聽音樂,便立刻會來靈感。無聊時,聽聽音樂,便能再次開心
起來。心情煩躁時,只要一聽音樂,無論當前有多生氣,多煩躁,都會變得舒暢起來
……音樂獨特的魅力即是如此,它能給我帶來靈感,帶來快樂,帶來舒暢……
追尋藝術,追尋舞蹈。我自小喜愛舞蹈,對舞蹈有著很大的興趣。上小學後,我
加入了舞蹈班,對舞蹈更為喜愛了。跳起天鵝舞,舞步柔和,動作優美,那獨有的線
條美和姿態美,給人以十分美好的韻味。
追尋藝術,追尋美術。美,即是好;好的藝術就是美術。美術包括漫畫、素描、
寫生、油畫和速寫等。我非常擅長素描,那是因為我學過,知道素描的基本功、訣竅
和畫法。但我卻不是最喜歡素描;我最喜歡的,是漫畫。很多人都知道,漫畫是簡單
而誇大事物特徵的繪畫。含有諷刺與幽默性。但不巧,我喜歡的,也不是這種漫畫。
也許你會問,漫畫不就是這樣的嗎?如果你不喜歡這樣的漫畫,那你喜歡的,又是什
么漫畫呢?我的回答是:我喜歡的漫畫,是日本的傳統漫畫。雖然它也有具有諷刺性
和幽默性,但它漫畫家的畫功占著它吸引人程度的很大的比例。就比如說現正暢銷的
《哆啦A夢》吧!畫家藤子·不二雄以他獨特的畫功,塑造出人人見人愛的機器貓哆啦
A夢,大大提高了該漫畫的暢銷量。此漫畫非彼漫畫,現在你應該知道了吧!我們幾個
好朋友都非常喜歡漫畫;我們經常把自己畫好了的作品,作個比較。做得比較好的,
她會再接再厲;做得不是很好的,她也會加倍努力,爭取超過這次比賽的佼佼者。因
此,由於我們的競爭,令我們對美術,對漫畫的追求更加執著,更加堅定。
我愛追尋藝術,來源於藝術的魅力,藝術的韻味以及競爭性.

參觀唐祥元根雕藝術收藏展謝橋中心小學 四(4) 吳穎恬 今天,媽媽帶著我去了常熟博物館,讓我領略到了藝術的魅力。
一進博物館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卧在大門口的兩只大獅子。一隻張開了血盆大口,凶神惡煞似的;另一隻則溫柔可親,笑眯眯的,好像在歡迎我們的到來。
我們徑直來到展廳,看見了許許多多的根藝品。這些根藝品都是唐祥元伯伯收集的。展廳門口的「海底世界」赫然跳入我的眼簾,它可是用產於武公山的木榴雕刻而成的。千變萬化的海底世界令人心曠人怡,那萬紫千紅的珊瑚和那神情悠閑的金昌魚動靜相宜,豐富的海底世界,在藝術家的精心耕耘下瀝瀝展現在我的面前。
在「海底世界」左側,一位悠閑垂釣的老者把我的視線吸引了過去,不用說他就是《封神榜》里的那位足智多謀的姜太公了!他正悠閑地坐在河邊垂釣。看著他那坦然自如的神情,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句話「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展出最多的根雕品要數套椅了,下面我就說說「香樟木套椅系列」吧!這組套椅系列是由產於九萬大山的一級黃香樟木雕刻而成,是根藝組件的一個整體,融觀賞和使用價值於一體。我情不自禁地坐上了沙發,感覺好像是被擁進了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覺得心曠人怡。特別引人注目的是茶幾的兩端。茶幾的一端鋪有一張大荷葉,坐著兩個穿著肚兜笑容可掬的胖娃娃,一個娃娃兩手捧著蓮蓬,另一個娃娃右手扶著扛在肩上的大蓮蓬,左手卻牽拉著一串銅錢。茶幾的另一端活躍著一條正在滔滔海浪里跳躍的大鯉魚。
唐伯伯收藏的根藝作品還有許多,有「萬花聚癭」、「冰峰」、「海浪」、「牡丹仙子」等。每一件都令我贊布絕口。
從博物館出來,我暗暗為自己感到慶幸,唐祥元伯伯的根雕藝術收藏展為我提供了一次接觸藝術,親近藝術的機會!

藝術節華僑城小學 五(4) 黃芷瑤 六月,百花盛開的季節;六月,和風吹佛,陽光燦爛;六月,也是我們的節日;這一天,我們學校舉行了一次大型的藝術節表演。
隨著美妙的樂曲,幃幕徐徐升起,藝術節表演開始了。你看!從舞台的兩邊,慢慢的走出一對對穿和服的小姑娘,她們的舞姿各顯其態,像風中的小花朵,婀娜多姿;當音樂變的高昂激烈時,她們擺動了腰肢,打開了一頂頂的小花傘,像雨中展開的小蘑菇,令人目不暇接。哦!原來她們是一(一)班的小同學表演的節目。真是精彩!這時燈光突然變得昏暗,音樂節奏加快,一束紅色的燈光打在台中央,一位穿這草編織的裙子,扎著無數條辮子的少女,隨著音樂盡情地手舞足蹈。哦!原來她在跳非洲舞呢!
這次藝術節表演,學校是從各年級,各班的匯演中挑選出來的,很多班都只選上了一個,而我們班很幸運,被選中了兩個節目。「薩克斯」合奏與「拉丁舞」。我最喜歡的是我的鋼琴獨奏,可惜沒有被學校選中,盡管進了最大的努力,也只是得了個銀牌。自從這兩個節目被選上,老師天天陪著我們排練,其中最辛苦的是跳拉丁舞,之前,我們幾個人都沒學過,只是臨時請班上同學來輔導。盡管在練習中有的同學鬧情緒,又做了很大的改動,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還是堅持了下來。
接下來我們班的節目要上場了,只見無數個閃光燈在台下一閃一閃,我的心窩里象揣了個兔子一樣,「怦怦」直跳,不過,臉上還保持著燦爛的笑容,我對自己說:下面有許多老師和家長在看著我呢,可不能出醜!於是,音樂響起,我努力把裙子擺起來,舉手投足都盡量做到盡善盡美,把最美的舞姿留給台下的觀眾。一陣熱烈的掌聲結束了我們的表演,我們大方的向觀眾鞠躬敬禮後走下台,這時突然發現,我的嘴巴笑得竟然麻木了。。。。。。
我非常喜歡這次藝術節,因為她可以給我們每個人機會展現自己最美的風采和個人的才華,同時,也可以從中了解到這么多同學,都有他們的一技之長,也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我們是祖國的未來。。。。。。
這次活動,也讓我明白了什麼是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想明年的藝術節表演中,我們班會有更多更精彩的節目展示給全校師生

一天,喻老師滿面春風地走進教室,鄭重地對我們說:「為了回顧歷史,不忘國恥,揭露日軍的殘暴醜行,學校決定舉行講故事比賽。每班派一名代表參加。」選誰呢?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有的把目光投向班上的「領頭雁」,有的躍躍欲試,還有的靜靜地等待老師的選擇。過了片刻,喻老師微笑著說:「這次故事比賽,我想培養新的選手,由肖志剛參加,如何?」我一聽嚇得目瞪口呆,半天沒回過神來,不是白日做夢吧!當我再一次看到喻老師那飽含鼓勵和信任的眼神時,才稍稍鎮靜下來。
我能行嗎?我的心像十五隻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心裡一點兒底也沒有。這時,媽媽把我叫到辦公室,親切地對我說:「剛剛,做任何事都重在參與。媽媽相信你有能力,有實力,更有上台的魅力!」媽媽的話猶如一針興奮劑注入我的心田,我默默地點了點頭。
媽媽為我搜集故事,喻老師不厭煩地一遍又一遍地指導我朗讀。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把故事背得滾瓜爛熟了。
在我的期盼中,展示自我的時候到來了。故事會的序幕徐徐拉開了,雄壯的國歌聲奏響了,一位位選手站在台上如泣如訴,悲傷之情盪漾在體藝館的上空。當看到選手們的出色表現時,我膽怯了。喻老師很快就洞察出我的心思,便把我叫到她的身旁輕輕地撫摩著我的頭。頓時,一股暖流涌遍了我的全身。
該我上台了。我精神抖擻,邁著大步走向主席台。雖然我暗暗為自己鼓勁,可這畢竟是我在新世紀第一次登台,我能不緊張嗎?當我打開麥克風的時候,似乎能聽到自己怦怦的心跳聲,手和腿也不由自主地顫動起來。我努力地適應著,講著講著,便把對日本鬼子滿腔的恨融入到故事之中。我要控訴他們,我要揭露他們,我為中國人的懦弱而吶喊著,我穿越時空忘情地演講起來……
雄壯的國歌聲響起來了,雷鳴般的掌聲響起來了……耶!我知道這掌聲是屬於我的,是屬於勝利者的,是屬於超越自我者的。
喻老師,請讓我在這兒輕輕地說一聲——

E. 西周小克鼎的銘文鑒賞

鼎圓形,碩腹,雙立耳,蹄形足。耳上飾三頭夔紋,頸飾竊曲紋,腹飾雲紋帶,足上部飾獸首紋。
器內壁鑄銘文8行72字:
唯王廿又三年九月,王
在宗周,王命膳夫克舍
命於成周,遹正八師之
年,克作朕皇祖釐(xǐ)季
寶宗彝。克其日用(shāng上將下鼎),朕
辟魯休,用匄(gài )康(勒:左龠去合,右力)、純佑、
眉壽、永命、靈終。萬年
無疆,克其子子孫孫永寶用。
銘文大意是:在周王(孝王)二十三年的九月,王在西部周原舊都宗周,周王命令膳夫克到東部新都成周洛陽發布命令,整肅王的部隊成周八師。就在這一年克作了這批紀念其偉大祖父季並置於其宗廟中的寶貴彝器。克每日用它來祭享祖先,同時也就每日在宣揚他的主人周王的厚重美意。用來祈求康順、福佑、老壽、長命、善終。願克萬年無疆,克的子孫後代永遠寶用這批彝器。
銘文中所述器主人為「膳夫克」,故稱克鼎,又稱膳夫克鼎。為與大克鼎區別,也稱小克鼎。小克鼎造型雄渾厚重,花紋粗獷流暢,是典型的西周晚期銅鼎。

F. 文言文《大盂鼎銘》翻譯

譯文:

九月王在宗周冊命盂。王這樣說:「偉大英明的文王承受了上天佑助的重大使命。到了武王,繼承文王建立了周國。排除了那個奸惡,普遍地保有了四方土地,長久地治理著百姓。辦事的人在舉行飲酒禮的儀式上,沒人敢喝醉,在舉行柴、烝一類的祭祀上也不敢醉酒。所以天帝以慈愛之心給以庇護,大力保佑先王,廣有天下。我聽說殷朝喪失了上天所賜予的大命,是因為殷朝從遠方諸侯到朝廷內的大小官員,都經常酗酒,所以喪失了天下。你年幼時就繼承了先輩的顯要職位,我曾讓你就讀於我的貴胄小學,你不能背離我,而要輔佐我。現在我要效法文王的政令和德行,猶如文王一樣任命兩三個執政大臣來任命你,你要恭敬地協調綱紀,勤勉地早晚入諫,進行祭祀,奔走於王事,敬畏上天的威嚴。」王說:「命你盂,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王說:「盂,你要輔助我主管軍隊,勤勉而及時地處理賞罰獄訟案件,從早到晚都應輔佐我治理四方,協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賞賜給你一卣香酒、頭巾、蔽膝、木底鞋、車、馬;賜給你先祖南公的旗幟,用以巡狩,賜給你邦國的官員四名,人眾自馭手至庶人六百五十九人;賜給你異族的王臣十三名,夷眾一千零五十人,要盡量讓這些人在他們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勞動。」王說: 「盂,你要恭謹地對待你的職事,不得違抗我的命令。」盂頌揚王的美德,製作了紀念先祖南公的寶鼎,時在康王在位第二十三年。

G. 宗周的宗周歷史

中國最早見於文獻的城市,是西周的豐京和鎬京。豐鎬二京隔河相望,所在的位置在今陝西西安境內。
豐鎬即宗周 ,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也是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 ,周禮的誕生地。
周人的豐與鎬是分別命名的,豐、鎬是兩座城市,但後世大部分學者在研究時都把豐、鎬視為一體。
成王時期,「宗周」之名開始出現,西周銅器銘文中屢見「王才宗周」的記載。宗周自漢以來學者多以其為鎬之稱,近代以來,隨著對西周青銅銘文研究的不斷深入,大部分學者認為宗周在金文中專指鎬,具有明顯的宗教和政治意義,與「鎬」單為都邑之名有著很大不同。
事實上,到西周中晚期,隨著豐的宗廟設施的持續應用和不斷齊備,「宗周」的區域概念已經擴大,豐和鎬一帶都可稱之為宗周,如《詩經·小雅·正月》雲:「赫赫宗周,褒姒滅之。」 周文王將王都從「岐」東遷至「豐」,宗周從此登上歷史舞台。
「公劉適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治鎬。 」西周都邑的設置與變遷,與商周之間勢力消長,相互斗爭有直接關系。自武丁之後殷王朝由盛轉衰,而周人日漸興旺。至文王晚年,諸侯降服,西土安定,周已成為西方大國,足以與殷人抗衡,東進滅商,勢在必行。
此時關中地區渭水以南、戶縣以東至西安、藍田、華陰一帶為崇侯所據,東進滅商一統天下,首先要剪滅崇國統一關中。周文王晚年竭盡全力滅崇,功成後馬上東遷,在崇國腹地灃水西岸建立了新都豐京。周武王即位後,又在灃水東岸建立鎬京,以豐鎬為基地,最後完成滅商的大業,這是豐鎬兩京作為西周王都的首要貢獻。
周遷都宗周,除了政治方面的考慮,尋求更理想的生存地域也是重要的原因。周原雖然開闊平衍,土地肥美,但地處渭北原區,地勢高亢,比較乾旱少雨。隨著周原都邑的擴大,人口的不斷增加,農業用水和城市用水矛盾日漸突出。與周原相比,豐鎬地區具有十分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水利資源。豐鎬位於關中中部、渭水南岸,這里地勢較為低平,田疇沃野一望無際,河道縱橫交錯,池沼湖澤星羅棋布,是進行魚獵活動最理想的地點,都邑內供水也不會發生問題,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都是周原所無可比擬的。
豐鎬在成為西周王朝的政治中心後,立即顯示了其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成為主要的農作區之一。歷史學家齊思和在談到周都自西東遷時,曾指出:「文王之遷豐,不徒便於向東發展,與商爭霸,抑豐鎬之間川渠縱橫,土地肥饒,自古號稱膏勝之地」。
現代考古證明,豐京位於灃水中游西岸,西至靈沼河,北至眉嶺崗地北緣,南至石榴村。鎬京在灃水之東,與豐京隔河相望。鎬京遺址西瀕灃水,東至豐鎬村,北界灃水與洗池,南部已為漢唐昆明池所毀。從遺址內涵來看,有大型夯土建築基址,有大量平民居址,有各種手工業作坊,也有貴族們遺留下來的禮器,更有各種類型的墓葬。因此,從考古資料的角度來考慮,豐鎬具有都城的文化內涵。 郭沫若將一些西周銅器銘文中的「京」考釋為豐京,盧連成將西周兩片甲骨刻辭中帶「草」字頭的「蒿」字和一些西周金文中的「蒿」字釋為鎬京之「鎬」。無獨有偶,植物學上「豐、鎬」二字原意就是生長在灃水兩岸長勢茂密的草本植物,這就是跨灃水的周都雙城動土前原應有的荒野景觀。
《尚書·召誥》雲:「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成王)找步自周(宗周),則至於豐。」從周成王自鎬京徒步至豐的記載來看,豐、鎬相距不遠。近代學者從大量西周青銅器銘文中考釋,西周早、中期諸王曾在豐邑執掌政事和主持各種典禮,雖「武王宅鎬」政治中心遷至鎬京,但豐京仍具有王都部分功能。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豐鎬考古隊隊長的胡謙盈稱:「所以史家向來將豐、鎬並稱,或說二者是周都雙城,是很有道理的。」
文王遷豐一年後去世,而武王在位只有四年時間,伐紂之前即已營鎬 。由此可知,周人在徙居豐邑後不久就開始營鎬,豐和鎬的營建時間不會相差太久。 宗周為周都,歷時三百餘年,都城地位幾經變化。武王伐紂之前是西周的前線;伐紂之後,宗周一直是西周政權的主都,西周晚期主都地位逐漸下降。
一、前線都城地位
自文王始建至武王伐紂,這一時期的宗周是周的前線都城。周在這一時期並不是「天下共主」,作為一方諸侯的都城,宗周的建立是為了對付商政權 ,因此至少在建立初期,軍事意義較為濃厚。學者認為豐鎬「最初應該是東進的指揮中心」 ,歷史學家許倬雲也認為:「最初也許是經營東方的指揮中心,漸漸變為行政中心」 。這一時期,舊都岐周仍是周人政治、經濟、宗教的根據地、大本營。
二、主要都城地位
先秦時期,常常出現國號與都城稱號互相替代的現象,如盤庚國號為殷,其都城亦稱「殷」。岐周之地在周未伐商之前也被稱為「周」。在武王滅商後,豐鎬作為「天下共主」的都城,其政治地位日益重要,尤其在武、成年間,鎬這個都城與「周」的稱號逐漸有互為替代的趨勢。如:《逸周書·世俘》 、《尚書·召誥》 、《孟子·滕文公下》 、《史記·周本紀》 、《史記·魯周公世家》等都有記載。
這些典籍中所載的「周」,正義解釋為:「周,鎬京也。」
鎬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是主要都城地位,「宗周」之名頻繁地出現在文獻、金文之中,成為豐鎬是「諸侯宗之」、周之宗廟所在的最好註解 。據統計,共有近三十件銅器提到宗周。其中,周王在宗周的活動主要包括接受述職朝見、宗教祭祀、發布命令等,完全體現了宗周作為一個主要都城應具備的職能:
(一)周王接受王臣和諸侯述職、朝見。如:乍冊魑卣記錄了公太史到宗周述職性地朝見周王;匡侯旨乍又始鼎記錄了第二代燕侯旨第一次到宗周朝見周王;麥方尊記錄了邢侯到宗周朝見周王的活動;柞伯簋記載了柞伯到宗周朝見周王的事跡;宗周鍾銘文則說明周王不僅在宗周會見王臣、貴族,還會見外夷。
(二)重要宗教祭祀。獻侯鼎、史叔隋器有王大襄於宗周的記載,士上盂、郭伯取簋,同簋、克簋、大克鼎、善鼎、越簋等有周王的各種祭祀活動,柞伯簋記載了周王在宗周舉行大射禮,其中,「大章」、「大檎」是周王舉行的高規格祭祀。(三)周王發布政令。小克鼎、史頌鼎、宗周鍾、班簋、母簋等均有周王在宗周發布命令的記載,由周王及諸侯、王臣在宗周的活動可知宗周是西周的政治中心,是周王長住之地,是王朝的主要都城。
三、主都地位逐漸下降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都城地位隨著祭祀設施和祭祀行位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同時,也會隨著國內外政治、軍事形勢的變化而產生變化。
《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昭王時「王道微缺」,穆王時「王道衰微」,懿王時「王室遂衰」 。自昭王以後西周逐漸衰落,到懿王時國力大幅下滑,隨著國力衰退,岐周成為周王朝與西戎交戰的前線,宗周同在關中必然受到沖擊。烽火戲諸侯雖然戲劇化,但卻反映了西周晚期戰火時常直抵王朝京畿之地的緊張局勢。
王室衰弱還伴隨著諸侯勢力的坐大。西周宗法制父死子繼,而懿王崩後,先是懿王的叔叔即位,繼而又傳回懿王之子,雖然文獻記載語焉不詳,但內有緣故 。尤其是出現了「諸侯復立」的記載,則可能有勢力強大的諸侯(小宗)開始插手王室(大宗)事務,操縱王室廢立大權。周王的權威不再,周王所居住的宗周政治中心的地位也就愈加下降。
王室衰弱、戎狄入侵、諸侯坐大是導致宗周政治地位不斷下降的三大原因,發展到周幽王時期,終於在戎狄入侵後被摧毀。

H. 王玉哲的治學風格與經歷

王玉哲先生治中國上古史的興趣源自高中時代。那時,他在語文教師程金造的引導下讀影印殿版《史記》,並受本家叔父王子霖的影響讀梁啟超的史學論著。因不同意梁氏的看法而討論起司馬遷作《史記》的年代,成《司馬遷作史記的年代考》一文,證當為元封三年。惜原稿散佚,未收入《古史集林》,但此事已見王先生善於發現問題、獨立思考、不盲從大家的治學特色。
王先生治學的根基是在北京大學、西南聯大時期打下的。他在北大聽錢穆講中國上古史,通讀《國》、《左》,寫下了幾篇論文,《重耳考》就是那時所作。抗戰軍興,北大、清華、南開三校遷址組成昆明西南聯大,王先生步行入滇,從馮友蘭、劉文典、聞一多、羅常培、魏建功、唐蘭、陳夢家等先生習中國哲學史、《莊子》、《詩經》、《楚辭》、聲韻訓詁、古文字等課程。在劉文典《莊子》課上,他寫了評論傅斯年《誰是〈齊物論〉之作者》的文章,否定傅先生將《齊物論》作者認為慎到之說。該文得到劉文典、顧頡剛、馮友蘭、聞一多諸先生的好評,但傅先生卻不高興,說王先生專喜作翻案文章。此一風波竟影響了王先生報考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最後僅以備取生的身份錄取。這篇學術批評文章遂被王先生深藏篋底,在《古史集林》中才第一次付梓。
在北大文科研究所期間,王先生的導師由傅先生轉為唐蘭先生,他得以深入學習古文字學,在唐先生指導下撰《宋代著錄金文編》稿本上下冊,並完成學位論文《玁狁考》。王先生治上古史擅長於歷史地理與民族史領域,《玁狁考》實發其端!此文未公開發表,但其中論卜辭方即玁狁及西周太原、洛之陽、鎬京方京地望等部分,皆單獨成文刊出。此後王先生的許多論文都是以《玁狁考》為起點。不僅《鬼方考》(榮獲1945年度學術發明獎金)是該文的續篇,討論商族、先周族來源地望、楚族故地及其遷移路線等文章也遵循和發揮了該文的思路與方法。
解放後,王先生接受和學習唯物史觀,著手研究商周社會史,撰寫了討論商前期與西周社會性質的論文。1978年,王先生參加了《歷史研究》與《中國社會科學戰線》兩家雜志社在長春舉辦的「中國古史分期問題學術討論會」,宣讀了《西周春秋時期的民的身份問題》一文,提出了西周為初期封建社會的說法。此說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王先生雖已步入古稀之年,但身體康健,勤於治學,不知老之將至,在上古民族史與文化史領域取得了不少成果,並在撰寫《先秦史稿》一書的過程中,對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還將治學多年之心得,提綱挈領地寫成數篇宏觀的、或富於理論色彩的文章,如《中國古代史上的民族問題》、《論先秦的「戎狄」及其與華夏的關系》、《西周國家的歷史作用》等。 《古史集林》集結的37篇文章基本能反映上述王先生六十餘年潛心古史研究的道路。除此之外,這些文章也向讀者展示了他的治學方法和學術精神。
王先生的古史研究主要集中在上古民族史、歷史地理與社會形態等幾個領域。他在這幾個領域內所取得的成績都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與認可。筆者捧讀《古史集林》之餘,竊以為王先生之所以能在許多問題上成一家之言,是因為他採取了科學正確的治學方法。現不揣淺陋,約略陳之。
首先,王先生在研究某一問題時,必先准確全面地了解前人採取的材料、運用的方法與最後的結論。一一辨析已有諸說後,才提出我見。學如積薪,後來居上。王先生能在前人停止腳步處再向前探索和跋涉,故能做到《古史集林》收入的文章每一篇「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些創新」(見王先生自跋)。王先生文章中論及前人諸說時,每每如數家珍。筆者想舉一篇饒有趣味的文章《「箕子之明夷」與朝鮮》為例。王先生指出《易經》「箕子之明夷」,就是文獻所載的武王封箕子於朝鮮的事跡。其中的「明」實際上是古文字的「朝」。但自漢至今,許多學者都未搞清。王先生說,有人不承認箕子,如漢人趙賓認為「箕子」是「荄茲」,清人惠棟又說成是「荄子」,焦循則理解成「其子」;明夷這個詞也被拆開解釋。戰國時的《彖》《象》、唐《疏》說什麼「明入地中」、「闇主在上,明經在下」,搞得顧頡剛先生在這個詞的解釋上也猶豫起來。只有李鏡池先生認定明夷是一個詞,卻未真正明確其義。王先生指出甲骨文中的明字為朝字的簡體,並舉出燕地明刀的材料,遂能使讀者放棄舊說,把《易經》這句話理解明白。倘若大儒黃宗羲再世,也會給《明夷待訪錄》改名了吧!
其次,王先生在研究某一問題時,能多方面開展,不賴孤證,論證顯得充分有說服力。如《商族的來源地望試探》一文主張商族來源於東方。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他舉出了商族圖騰信仰、商族遠祖居地近海、王亥王恆與有易的斗爭、商和亳的地望、「亳」地名的蔓延與商族遷徙等五個方面的證據,並從考古學的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補充論證商族的來源。在此篇和其他許多論文里,王先生除考據文獻外,還運用古文字、音韻學、考古學、民族學的材料和方法,顯示了堅實的學術功力和良好的學術素養。這也說明,研究古史的學者要具有多學科知識,或將多學科的學者團結起來,從不同方面努力,才能推進上古史中疑難問題的討論,使之得到進一步的解決。
第三,王先生在研究某一問題時,特別注重歷史與事物發展的邏輯性,進行合理的假設,為疑難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鑰匙。如王先生《卜辭 方即玁狁說》一文指出方是商代一個強大的方國,可是周代卻沒有了蹤跡,很費解。很可能周代對這個方國的稱呼已經改變。而玁狁作為山西南部強大的方國,其先世卻很不清楚。可推想它就是方。經過對卜辭、金文、文獻資料的分析,王先生證實了自己的想法。又如,王先生在釋甲骨文、金文中的「朝」字時,引用了帶有月份數條卜辭,指出若依舊說將此字釋為「春」的話,六月、九月、十一月、十二月、十三月就都成了春季,與理不合。因此,他對大多數學者不疑之說重新討論,提出釋「朝」一說。講求邏輯、概念清楚是王先生著文的特色,這亦使得別的學者和廣大讀者能夠復核他的研究過程,頗有裨益於同行和後學。
最後,王先生對許多問題論證的透徹,是與他的古史研究具有延續性和聯系性密不可分的。如王先生長於上古民族史與歷史地理研究,得益於他對玁狁的深入研究。由玁狁牽扯出的有周一代洛之陽、太原地望的等問題,使他對先秦時期山西地理及古族活動十分熟悉,後來探討先周族來源於山西等問題,顯得駕輕就熟。又如王先生對楚族故地及其遷徙路線作過專文探討,故在討論周公奔楚問題時,想到此時楚尚在山東江蘇之間,得出奔楚與東征實系一事的結論。王先生在論證商周社會形態問題時,思路亦有延續及一貫性。如他認為商代繼統法以弟及為主,反映了母系社會制度在父系社會的殘存。有了這個看法,在構擬先周世系時,就自然聯想到周人先公也有兄弟相承的情況。可以說,王先生以深厚的學養集中研究數個專門問題,為後學樹立了模範。 由於王先生具有科學的治學方法,故特別重視歷史研究的真實性。他是主張以古鑒今的,但更強調求真。他說:「搞歷史科學,起碼的必要條件之一是求其真實。只有歷史的真實,才可以起到借鑒作用。史實不真實,歷史就成為毫無意義的東西了。」(見自跋)王先生有這個想法,故在許多問題上都具有獨到的看法,並能隨著新材料的發現而修正從前的看法,既不盲從大家,也不固守己說。 上文提到,王先生中學時代愛好文史,已有了據史料立論,不盲從大家的精神。在此後的治學生涯中,從大學時代不同意傅斯年先生論慎到為《齊物論》作者;到研究生時代否定王國維先生論鬼方、昆夷、玁狁為一族,活動於宗周之西或宗周東北並包其西;又到後來與顧頡剛先生商榷,肯定周初三監為管、蔡、霍,排除武庚在外;再到將於省吾先生所釋「春」字改釋為「朝」字等事中,王先生一直堅持著這種態度。雖然傅、王、顧、於諸位先生都是王先生平素尊敬、仰慕的大學者,但他還是以歷史的真實為鵠的,不因襲前人之窠臼,勇於提出己見。這種精神對於後學是很有榜樣作用的。 正如許多有成就的學者一樣,王先生對於自己從前的看法,也勇於修正。如他在《鬼方考》一文中曾論鬼方文化高於玁狁,舉鬼方有車戰而玁狁無車戰為例。見到1980年陝西長安縣發現西周銅器多友鼎銘文中有玁狁車戰的記載後,他旋即修正前說,承認以上一例誤。《鬼方考》中曾引《易·既濟》「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以為以武丁時國勢之強,攻克鬼方尚須三年,可見鬼方之強。後來王先生認識到殷商時代不會有持續三年的大規模戰爭,遂在《鬼方考補證》一文中指出原來的看法是很錯誤的,「三年克之」中的三年當是商王紀年。《鬼方考》是榮獲學術發明獎金的科研成果,王先生數十年中不忘加以修訂補證,也是對自己學術結晶愛惜的表現。
綜上所述,《古史集林》集王先生治學六十餘年的學術精華成一帙,不但便於治上古史的學者披覽、參考,而且也為後學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鑒的治學方法、治學態度。王先生在自跋中說此書的出版可以讓學術界再次批評、驗證他的學術成果,可見他歡迎讀者就書中所論問題再行商討的誠意。商周新史料近年來不斷出土,筆者作為一名後學和讀者,很願意和王先生一道鑽研這些材料,進一步探討商周史中的若干問題。

I. 西周軍事制度的特點

1.宗法制
宗法制實際上可以說是西周政治、經濟、生活最重要的一條主線,通過周王世系和婚姻關系擴展傳遞,將嫡長子繼承作為具體的載體形式,形成了西周獨特的政治結構。
關於宗法制的研究汗牛充棟,我無意冗述,簡單地說就是庶子圍繞嫡長子(宗伯)的絕對權威,服務於家族利益;而庶子在自己的後代中建立新的宗法關系,庶子家族中的宗伯既對自家「小宗」內擁有絕對權力,亦對大宗負有義務。
值得注意的是,大宗、小宗,宗伯、宗子之間的關系絕不是「權力-義務」對等的關系,雖然大宗也有保護小宗的義務,但是小宗對大宗義務的邊界遠遠大於大宗對小宗的照拂。
在這樣一種以大宗(周天子)為唯一核心,以緊密小宗為基礎單元的人際網路下,西周對於國家范圍內的控制遠遠高於殷周時期(這一點在下面會進行論述),並將控制力延伸到了更小的權力單元之中。
2.分封制
分封同樣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西周基礎政治制度,通過將宗子分封到土地之上,西周實現了更大規模的領土控制。
那麼,問題來了,西周所謂的「分封」,其具體形態是什麼樣的呢?
在中國傳統的歷史敘事中,分封被認為是「封土建國」,即天子賦予諸侯以領土,諸侯建立疆界進行統治,但是在嚴肅的歷史研究之中,分封的實質絕不簡單。
成為給予了克伸張自己權力的工具——民,這些民作為軍事力量和日後的統治基礎,成為克獲得的最直接的物質體現。在第一個環節「法理」和第二個環節「工具」的支持下,克在北京房山建立燕國成為可能。
我們還可以再舉一個例子
這是康王時期的一則封國文件,具體內容是康王令虞侯遷往「宜」,賜予宜侯大量儀仗,賜予宜侯具體的疆界,賜予宜侯具體的人口包括這些人口的首領(奠伯)。同樣可以套入上一個例子中的範式,此處不在冗述。
在另一則被廣泛認知的封國文書中,還透露給我們一個信息
王曰:「嗚呼!封,有敘時,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若有疾,惟民其畢棄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非汝封刑人殺人,無或刑人殺人。非汝封又曰劓刵人,無或劓刵人。」王曰:「外事,汝陳時臬司師,茲殷罰有倫。」又曰:「要囚,服念五、六日至於旬時,丕蔽要囚。」王曰:「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乃汝盡遜曰時敘,惟曰未有遜事。——《尚書·康誥》
在成王(此處實際上是周公旦)對康叔的分封中,告誡康叔用刑的規則,實際上暗示我們,周天子是將封國內行使刑罰的權力交給了所封的侯,自己只是對其進行訓誡,而實際上對封國內進行統治的就是所封之侯。
實際上我們對西周青銅器的統計可以發現,在西周所有青銅器中,所言稱「侯」者全部在三門峽以東的廣大地區,而在王畿內的高級貴族則未有成為「侯」的(但是史書中有,可能基於後來的歷史印象),所以我們知道,基於現有的青銅器,「侯」是一種具有軍事特徵,領受王命征服非周統治區域並長期統治這些區域的貴族。
那麼,周天子對諸侯的控制能力如何呢?是否像東周時期那樣周天子對諸侯缺乏控制力呢?
實際上,周天子在分封之後,對諸侯擁有極大的控制力,舉個例子。
在麥方尊銘文中記載:
王令辟井□(邢侯)出壞□□井(坯侯於邢),□(雩)若二月□(侯)見於宗□(周),亡□(尤),□(會)王□□京,□祀,□(雩)若□(翌)日,才璧□(在辟雍),王乘於舟,為大豊(禮),王射大龏(鴻)禽,□(侯)乘□(於)赤旗舟,從,死咸之日,王□□內□□(以侯入於寢),□易幺□(侯錫玄琱)戈;□(雩)王才□(在斥),已夕,□易者(侯錫赭)□臣二百家,劑(齎)用王乘車馬、金勒、□(冋)衣巿(韍)、舄,唯□(歸),□(揚)天子休,告亡尤,用龏義(恭儀)寧□(侯),□孝於井□(邢侯),乍(作)冊麥易(錫)金於辟□(侯),麥□(揚),用乍(作)寶□(尊)彝,用□□(侯)逆□(覆),朙(明)令,唯天子休於麥辟□(侯)之年□(鑄),孫孫子子□(其)永亡冬(終),冬(終)用□□(造德),妥(綏)多友,亯(享)旋徒(走)令。
邢侯是邢國國君,邢在今天的邢台地區。這則銘文記載了邢侯到宗周覲見天子的過程,其中一個詞是「亡尤」,亡就是無,尤指斥責(見「怨天尤人」),意思是邢侯沒有受到天子的斥責。這讓我們體會到了天子的威嚴和邢侯的畢恭畢敬。
實際上不管在銘文還是在歷史記載中,西周晚期以前,天子的強大權威都是顯而易見的,諸侯不僅要朝見天子,還要按照義務出兵作戰,天子也可以殺死不聽話的諸侯(齊哀侯),干預諸侯的繼承(魯國),這主要通過三個手段來實現:
1.宗法約束
2.政治約束,包括設立直接聽命於天子的「監」,在封國監督諸侯(齊國的國、高氏,應監甗)、任命諸侯國高級官員(梁其鍾)、冊命和朝覲
3.軍事優勢
在這樣的制度設計下,天子與諸侯至少在西周前中期建立了嚴格和緊密的關系,諸侯不斷擴張擴展西周的疆域。

閱讀全文

與唯九月王在宗周的歷史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馴服蜥蜴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0
淘寶鑽展怎麼操作干貨方法推薦 瀏覽:70
臨床上最廣泛的研究方法 瀏覽:465
避孕方法有哪些怎麼上環 瀏覽:866
電熱板安裝方法 瀏覽:168
中醫治療絲狀疣的方法 瀏覽:708
正確梳頭的方法免費學 瀏覽:87
斜齒輪的計算方法 瀏覽:329
如何寫好行草方法 瀏覽:493
食用方法可以分為什麼和什麼 瀏覽:163
老伴按摩床使用方法 瀏覽:851
原始蜂蜜怎麼食用方法 瀏覽:16
研究方法名詞解釋333 瀏覽:503
腿部伸展機使用方法 瀏覽:107
健腹輪訓練正確方法 瀏覽:780
qq同步助手簡訊功能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26
風險識別分析方法培訓 瀏覽:927
用什麼方法識別身上的靈 瀏覽:734
中周的安裝方法 瀏覽:636
嗓子腫了怎麼辦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