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詠春抽劈組合訓練方法

詠春抽劈組合訓練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20 16:02:42

A. 學習詠春

淘寶有賣 詠春絕技源自少林招無虎鶴法無五行只談線位力與角度同門技力四位三度以弱勝強始是功夫內外相消並無絕招蓄勁似蛇發勁似貓朝形似雞陰陽發力不行心意只用精神來留去送甩手直沖梅花五點手腳互通門分內外手有生死勁發六合力從地起發勁在腰出招在膊力未還原切忌出手寸內發勁力有對錯發盡散盡散盡發盡力有八種當知分間真假虛實蓄谷鬆散線有安危主分內外頂位定位得不追手拳入三關任我行走馬有五敗十者九壞演挾跪撐攤身最慣敵手行橋必須落馬蹬腰作勢為搶內門上不過膊中不過爭下三路手以腳消腳擺放有威打須有勢三角朝形線守分明橋行中線指尾垂地正身子午側身爭底兩點之間直線最短轉馬朝形以圓化直敵壓三關以橫打直拳有三尖掌有三角有身打身無身打頸怕打終打貪打防空以攻為守以守為攻追形接打變化無窮三樁三拳步手身全地腳梅花木人紅船念頭主守尋橋打手追形之始求諸標指旁邊輔助箭槌八種走馬斜角幡龍跳躍固定標步半全起腳練力之法階段五重松沉穩勁清脆玲瓏先松後緊再緊後鬆鬆松緊緊循環不窮邪行仇念正用精神假想有敵不可用心意投於外一點精神反覆練習配合由勤手腳屬我控制隨心升肩聳膊氣提不利意沉身穩高低無忌發力出招必第一下手腳發力與身無關力無定位喉嚨爭膊嘴不閉氣力發無形動靜無礙語出如寧拳爭掌膊也可傷人中路邊欄拋橋窒手詠春八手皆可攻守標圈伏綁困刮耕攤可從中破困手橫攔綁有正錯錯非真錯按頭屹尾按尾屹頭中間綁起有影無形武欲精通唯從苦練先成後化先化後成刀切雖齊墨守成規藝能巧變將形補位因緣各就殊途同歸
詠春絕技,源於少林;招無虎鶴,法無五行;(詠春拳是源自於南少林,招式不會模仿動物,身法亦無五行)只談線位,力與角度;同門技力,四位三度;(接上,詠春只談中線位置,用力的方法,在實體的三維打鬥當中,只分四個攻擊位置:即左上門,左下門,右上門,右下門)以弱勝強,始是功夫;內外相消,並無絕招; (詠春是以巧力攻蠻力,最終只有技術取勝,內外門相互配合,沒有所謂的絕招)蓄勁似蛇,發勁似貓;朝形似雞,陰陽發力; (用三種動物來說明詠春用勁的方法,絕對不是模仿動物的意思,虛實之力要配合好)不行心意,只用精神;來留去送,甩手直沖; (不要用心神頭腦去想招式,只要精神集中,讓雙手自己出招,來的拳留住,對方之拳若收立刻伸張)梅花五點,手腳互通;門分內外,線有生死; (前句未解,手腳要互相配合好,打的時候分內門和外門,打的路線有生有死)勁發六合,力從地起;發勁在腰,出招在膊; (勁力有六合,由腳傳勁,到腰發勁,到肩膀時出招)力未還原,切忌出手;寸內發勁,力有對錯; (如果勁力沒有恢復,請千萬勿亂出手,長橋發勁,力有對有錯)發盡散盡,散盡發盡;力有八種,當知分間; (勁力發出去就要散開出去,散出去就得將招式發出去;力學有八種,我們得知道其分別用處)真假虛實,蓄谷鬆散;線有安危,主分內外; (八種力學分:真力,假力,虛力,實力,蓄力,谷力,松力,散力;而人體的線有安全線與危險線,我們歸納為內門線和外門線)頂位定位,得不追手;拳入三關,任我行走; (在打時頂位讓對方無法發力,定位打擊對方中線,得手之後切勿追加招式;拳入對方三關《手腕開始到肩膀的三個關節》時,對方中線已經可以任我們去打)馬有五敗,十者九壞;演挾跪撐,攤身最慣; (馬步身法如果有差錯的話,十個人有九個功夫不行;假裝挾制對方,實際是半跪撐掌,而防禦時,轉馬攤身最為習慣)敵手行橋,必須落馬;蹬腰作勢,為搶內門; (敵手橋攻擊,不能上馬,也就是不能起腳;蹬腿時要有腰做勢,其次是腰有時做勢,是為了搶攻對方內門)上不過膊,中不過爭;下三路手,以腳消腳;(兩手的擺放,上不過肩膀,中不過手肘,下三路手,以腳消之)擺放有威,打須有勢;三角朝形,線守分明; (擺放出招架勢時要有威,打時要有勢;三角朝形的架構,打擊線和防護線顯得很是明顯)橋行中線,指尾垂地;正身子午,側身爭底; (橋上走中線,尾指最好垂地;正身朝形子午錘,側身對敵肘與掌)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里簾必爭,高接低攀; (兩點之間,只有直線最短:內門比相爭,高處攻擊要由其下接,低位攻擊要盡力攀越黏打)轉馬朝形,以圓化直;拳有三尖,掌有三角; (追形時要轉馬去追,防守時要利用圓形結構的特點去化解直線攻勢;拳掌發力各有三處地方)有身打身,無身打頸;怕打終打,貪打防空; (有身時打身,無身打時打頸;怕打的最終還是要打,貪打的要注意防範自身中線漏空)以攻為守,以守為攻;追形接打,變化無窮; (攻擊就是防守,而防守卻是為了攻擊;詠春的追中線,變化讓人摸不定)三樁三拳,步法身全;地腳梅花,木人紅船; (三個樁法,三個拳發,步法身法齊全;)念頭主手,尋橋打手;追形之始,求諸標指; (小念頭拳主要是守,尋橋套路主要打手;追形之時,要配合標指)旁邊輔助,箭槌八種;走馬斜角,幡龍跳躍; (接上,旁邊協助,子午拳有八種;走馬上步要走斜馬,跳躍要輕巧)固定標步,半全起腳;練力之法,階段五重; (固定好路線就立刻上步,敵人想其腳你得在其離地一半時予以截擊;練力的方法,階段有五重)松沉穩勁,清脆玲瓏;先松後緊,再緊後松; (只有松沉之勁,才能清脆玲瓏;打時手橋要鬆弛,打下要綳緊,收招要回覆鬆弛)鬆鬆緊緊,循環不窮;邪行仇念,正用精神; (接上,只有這樣才能讓對方捉摸不透;對敵時要邪有仇念,但是卻得正用精神)假想有敵,不可用心;意投於外,一點精神; (練習時要假想有敵,但不可用心;如果將意念投放在其他地方,練習的精神絕對好不到哪去)反覆練習,配合由勤;手腳屬我,控制隨心; (要反復練習,手腳才能配合的恰到好處;手腳是我們的,控制全在我們的意念,要隨心所欲的發揮)升肩聳膊,氣提不利;意沉身穩,高低無忌; (升聳肩膀,氣提都沒有利;只有意沉才能身穩,高低才能不忌憚)發力出招,必第一下;手腳發力,與身無關; (發力出招時,必搶第一下;手腳的發力,與身法無關)力無定位,喉嚨爭膊;嘴不閉氣,力發無形; (力不能有定向,打喉嚨用肘;嘴不能閉氣,閉氣不利)動靜無礙,語出如寧;拳爭掌膊,也可傷人; (任何動靜都不能阻止我們,拳,掌,肘,肩都可打人)中路邊攔,拋橋窒手;詠春八手,皆可攻守; (中路防守有邊攔,拋橋窒手;詠春的八手,都可攻可守)標圈伏膀,捆刮耕攤;可從中破,捆手橫攔; (接上,詠春八手分:標指,圈手,伏手,膀手,捆手,刮手,耕手,攤手;可以破中,捆手可橫攔)膀有正錯,錯非真錯;按頭屹尾,按尾屹頭; (膀手有對錯,但錯非真錯;打頭要防下身,打下身要防上身)中間膀起,有影無形;武欲精通,唯從苦練; (中間膀手,才是最正確的;武技想精通,只有苦練)先成後化,先化後成;刀切雖齊,墨守成規; (先練成就後精通,先精通才後練成;只有墨守成規)藝能巧變,將形補位;因緣各就,殊途同歸; (技術能巧變,形能補位;雖師出不同,但目的一致)雖雲定法,變化人為;禪宗絕學,皆在修身; (雖說有定律,但是武學的運用全在乎人為;詠春絕學,主在於修身養性)肉身成佛,古今幾人;無為無我,無界無終。(真正練出什麽蓋世神功的,古往今來有幾個人?武學的境界,是沒有終止的,學海無涯方唯我之為)
詠春拳的練習主要是學好基礎 而後在根據自己的理解深部學習
主要是馬步
馬步,是練功夫最重要的基礎,各種拳術對馬步的動作要求有所不同,作用也不相同。
短打拳術的馬步有:外鉗陽馬、內鉗陽馬、二趾鉗陽,三角(藏三腳)鉗陽馬、吊提馬、單蝶馬、雙蝶馬等。
外鉗陽馬:左腳在前,右腳在從,站成不丁不八;左膝關節向外互相扭旋,使髖關節骨頭向後移靠,右膝關節向外扭旋,使髖骨向前移靠,兩膝關節的力相互拉開,兩髖關節成相夾,右腳佔三分力,左腳佔七分力(三七馬);身形偏向後龜背,田雞肚(即含胸拔背、收腹)。外鉗陽馬能使兩腳的力由則旋向外則,使外則肌肉膨脹有力。
內鉗陽馬:兩腳站好不丁不八後關節向內扭鉗,髖關節向外旋開右膝關節向內鉗靠,形成兩膝相夾相合的力,髖關節的力相反成相互拉開,左腳佔七分力,右腳佔三分力。身體前撲,吞腰松胯。
二趾鉗陽馬:兩腳左右分開,距離比兩肩略寬,兩腳第二趾筋用力向內向後拉,髖關節內則也同時互相對拉,力向骨內收斂。
三角鉗陽馬:兩腳站在身體中線兩邊,然後從腳趾開始收縮關節繼而收疊跟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節節鎖緊。
外鉗陽馬主練外則肌肉和筋膜,內鉗陽馬主練內則肌肉,二趾鉗陽馬主練筋,三角鉗陽馬主練骨。各馬互為轉變即為「步」,步是筋、骨、肌肉易變所產生出來的動態。
鉗陽:「動則生陽」,「陽」指人體的陽經、氣,腎陽、心陽、肝陽;督脈,陽蹺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有凡帶鉗陽的都要用些力,含蓄陽經脈緊些,使陰經暢通,練以達陰陽平衡,故名鉗陽馬。
持之以恆,細心體會。馬步運動自如時,三盤也就形成,初級套路多用以上馬步。以上淺見供愛好者查考,並作拋磚引玉之用。
詠春拳是一種十分科學化和人工化的拳術。其長處在於埋身搏擊。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注重剛柔並濟,氣力消耗量少。然後是特別的些東西
詠春拳是一種十分科學化和人工化的拳術。其長處在於埋身搏擊。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注重剛柔並濟,氣力消耗量少。
詠春拳就其理論、心法、手法等創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等三拳套及木人椿法。更配合黏手練習以訓練及敵橋手雙接後的感覺和反應。詠春拳用一種叫做「寸勁」之發力方法來攻擊和防守。理論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線、埋踭、朝面追形、左右兼顧、來留去送、甩手直沖等,以最短距離和時間去進攻和防守。
以下是詠春拳特點之逐項陳述:
(一)理論和心法:
(1)中線理論:中線者由人體頭頂至尾閭(尾龍骨)之線。若將敵我之中線連接便成一個中線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們在進攻和防守方面是絕對的有利。在進攻方面我們沿著中線配合(朝面追形)向敵方中線攻擊,這是敵我最短之距離;同等拳速,拳軌近者當然較快擊中。再者我們若問敵方左或右攻擊,對方很容易卸去我們之力。但若我們向敵方中線攻擊,對方則甚難卸力,而且受力較重。在防守方面我們守中線,配合(朝面追形)及沿著中線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軌。
(2)朝面追形:與對方朝正面對面者為「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對方面向其他方向)我們之面沿著中線平面追望對方中線之形者是為「追形」。
詠春對敵時盡可能是正面朝敵的。不論敵方環繞著我走向任何方向我們必定朝面追形向著敵方。其好處如下:
①防守方面:簡化敵人向我們進攻的來向。因為正面之攻擊,敵人向我們進攻之來向只限於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們對敵人來勢較易捉摸。
②進攻方面:配合中線理論,我們較易擊中目標及敵人受力較重。
③出手快而影小:雙手能同時到達敵人,所以出手時不用轉動肩頭,因此出手之影(先兆)會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顧。
(3)埋踭理論:詠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數是手踭緊貼著中線平面的。好處如下:
①巧方面:可搶中線以達最短距離和最重之攻擊。
②守方面:一方面埋踭本身已保護身體若乾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線以達最短距離之防守。
(4) 收踭理論:詠春出手後(不論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踭屈曲是為收踭。這樣除了有利自己同一雙手能立刻再作攻擊外,在防守方面使敵方難以取我們之關節並守位方面亦會較緊密。
(5)「來留去送」心法:「來留」者對方向我擊來之手法,我們除了消外最好盡可能將其留住,以便利用詠春橋手相接之感覺將其控制。「去送」者,當敵方強力向我們擊來,我們利用手法,把擊來之方向改變,令其攻擊不能擊中我們,若可能我們應當再加力順其勢向改變後的方向送去,令敵方失勢或招式用老。
(6)「甩手直沖」心法:「甩手」者是當對方突然將與我相接之橋手撤去(不論向任何方面)。每當對方「甩手」,我們應以第一時間發招沖出直攻敵方為之「直沖」。「來留去送」和「甩手直沖」心法,是從黏手練習鍛煉出來的。
(7)守攻同期:當我們消對方之攻擊時,在可能范圍內我們應同一時期發招攻向對手,這樣將會由被動變主動而達到後發制人。
(8)其他輔助心法:
①不消「過籠」(過頭):詠春消手以能消對方來手而不超過防守所需范圍為原則。對方來手若不可能擊中我們,我們則不需要運用任何消法。不消「過籠」可以減少氣力和時間的消耗。消後反擊敵當會更快。
②不「追手」:「追手」者,離開防守所需范圍來追著去接觸對方橋手也。詠春拳長於橋手相接後之感覺和反應。所以初學詠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識地犯「追手」的錯誤。若敵橋手不在我之防守范圍內,我們不要追著去接觸其他橋手,反之應該趁機向敵攻擊以求擊敵。若對方用橋手消我們之攻擊,我們便達到接觸對方橋手之目的;這是「尋橋」方法之一。
③不「沖身」:詠春出手(攻或防)、馬步上落和轉變都要以維持重心為原則。盡量減少被對方借力機會而至「失形」。「失形」,即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對敵之平衡狀態也。
④不需藉助位置而發力:詠春拳的「攻」與「守」皆以能鍛煉到從任何位置都可以發力為原則。換句話說,無論手在何處皆能發力不從心消對方來手或向對方攻擊而不需要將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來幫助發力。
(二)「寸勁」乃詠春拳用作攻防之勁力,亦稱「彈勁」或「短勁」:這是一種短暫而有爆發性和能於短距離(約兩寸)內發出殺傷力擊敵之勁力。「寸勁」是從小念頭,扯空拳及打沙包等鍛煉。
(三)黏手練習:其目的是:
(1)鍛煉與敵方橋手接觸後之感覺和反應。
(2)鍛煉製造和尋找敵方之空隙。
(3)鍛煉雙手之左右兼顧和一心二用。
(4)鍛煉詠春拳心法如「來留去送」、「甩手直沖」、「不消過籠」、「不追手」等等。
(5)練習攻,防手法與組合。
(6)練習手法與馬步之配合。
感覺者乃是當雙方橋手相接後,對方有沒有破綻和空隙,對方力度之方向和轉變如何,以及對方之攻擊和防守中有沒有破綻等所有「資料」的體會。詠春拳特別注重感覺和反應。我們認為用眼吸收後而發出之反應是較橋手相接後感覺之反應慢。因為從眼看到要經神經線傳上大腦,然後大腦才下命令去作適當反應。然而橋手相接之感覺反應乃是走捷徑的經由脊骨神經而發出的,所以反應較快。經過適當鍛煉後橋手相接之感覺和反應當會達到。
1. 預備式 雙腳靠合立正,兩手垂於兩腿側,眼向前望,舌頂上顎。 2. 立正抱拳 依循上式,兩手從雙腿側提起至胸側,兩手握拳,拳心向上,拳背向下,雙臂稍微用力向後拉。 3. 正身二字拑羊馬 依循上式,兩膝微曲,雙腳掌向左右分開(以45度先分開兩腳尖,後分開兩腳跟,腳掌貼著地面,不可離地),挺胸收腹,收起臀部,臀部不可向後突出。 4. 下交叉耕手 依循上式,雙拳變掌向前交叉下插,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掌背向上,掌心向 5. 上交叉攤手 依循上式,上臂不動,曲肘將兩前臂提起,並保持交叉之勢,左手在內,右手在外,掌背向外,而掌心向內。 6. 收拳 依循上式,雙掌握拳,一起收回胸側,兩臂微用力向後拉,拳心向上,拳背向下。 7. 左日字沖拳 依循上式,將左拳移至胸部中線,尾指向下,拳頭與胸口保持一個拳頭位距離,向前直線沖出,至手臂伸盡時,左拳攤開向前穿,掌心向天,左掌以手腕為軸心,作一內圈手後握拳,將左拳收回胸側。上述乃一連串動作,中間不要停頓。 8. 右日字沖拳 依循上式,將右拳移至胸部中線,尾指向下,拳頭與胸口保持一個拳頭位距離,向前直線沖出,至手臂伸盡時,右拳攤開向前穿,掌心向天,右掌以手腕為軸心,作一內圈手後握拳,將右拳收回胸側。上述乃一連串動作,中間不要停頓。 9. 左攤手 依循上式,左拳變掌,掌心向天,放鬆手腕,貼著胸側,以肘底力慢慢依中線向前伸出,伸至肘部與胸口距離一個拳頭位時稍停,左掌以腕為軸作一內圈手成護手(指尖向天,掌心向右),將左護手以肘底力慢慢回收於胸前 (護手與胸口須保持一個拳頭位距離)。 10. 左三伏手 依循上式,放鬆左護手手腕成伏手,手背向外,掌指向右,以肘底力慢慢依中線向前推出,至肘部與胸口距離一個拳頭位時稍停,左伏手以腕為軸作一內圈手成護手,將左護手以肘底力慢慢回收於胸前。上述動作做三次。 11. 左橫掌 依循上式,將胸前左護手橫推向右與肩齊,再收回胸前 12. 左正掌 依循上式,左掌依中線向前推出, 13. 標指、圈手、收拳 依循上式,左掌手指向前直標成標指手,掌心向天,再以手腕為軸作一內圈手後握拳,將左拳收回左胸側。 重覆 9—13 所有動作,不同的是,這次是用右手來練習。 14. 正身左按掌 依循上式,左拳變掌沿身側下按,掌心向地。 15. 正身右按掌 依循上式,右拳變掌沿身側下按,掌心向地。 16. 正身後雙按掌 依循上式,將雙手提起至腰後,掌背貼腰,雙掌往後撐,掌心斜向地。 17. 正身前雙按掌 依循上式,將雙手提起至身前腹部,掌心斜向地,雙掌往前斜向下撐,掌心斜向地。 18. 正身雙攔手 依循上式,雙掌向內回收(使上臂和前臂屈曲成90度角),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掌心向地,左掌在右肘上,右掌置於左肘下。 19. 左右分掌 依循上式,雙掌向左右同時打橫分開,掌心向地。分開後兩臂與身體成一直線,雙掌隨即向內回收成雙攔手,右掌置於左肘上,左掌停於右肘下,掌心向地。 20. 正身雙抌手 依循上式,雙掌由上往下切,掌心互對,雙手置於胸部中線位置。 21. 正身雙窒手 依循上式,雙掌向內翻,掌背向天,翻掌時用肘底力將雙手微向後收,手肘與胸部須保持一拳。 22. 正身雙標指 依循上式,雙掌向前標出直插喉部,掌心向地。 23. 正身雙按掌 依循上式,雙掌向下按,與腹部齊,掌心斜向地。 24. 正身雙頂手 依循上式,曲腕以手腕背向上頂,高及喉部,掌指向地。 25. 收拳 依循上式,雙掌變拳隨即收回胸側。 26. 左橫掌 依循上式,左拳變掌橫推向右與肩齊,掌心向右。 27. 左鐮手 依循上式,左掌曲腕,掌指向地,手背向外,以弧形經胸前向左方掃去,停於左胸側,掌指向左,掌心向右。 28. 左鏟頸手 依循上式,左掌向前方直撐出,高及喉部,掌指向左,掌心斜向前。 29. 標指、圈手、收拳 依循上式,左掌手指向前直標成標指手,掌心向天,高及喉部,再以手腕為軸心作一內圈手後握拳,將左拳收回左胸側。 重覆 26—29 所有動作,不同的是,這次是用右手來練習。 30. 左攤手 依循上式,左拳變掌,掌心向地,放鬆手腕,貼著胸側,以肘底力慢慢依中線向前伸出,伸至肘部與胸口距離一個拳頭位時,將左掌向外翻成攤手,掌心向天。 31. 左耕手 依循上式,左掌以斜線往左下方下格成左耕手,手背向外,再將左掌由內而外向上轉成攤手,掌心向天及取中線。 32. 左圈打 依循上式,左攤手手掌向內圈至掌指向左,掌心斜向外,左掌繼續向前撐打,高及喉部。 33. 標指、圈手、收拳 依循上式,左掌手指向前直標成標指手,掌心向天,再以手腕為軸心作一內圈手後握拳,將左拳收回左胸側。 重覆 30—33 所有動作,不同的是,這次是用右手來練習。完成後再重復 30—33 動作,先做左手後做右手,即先後練習。 34. 左膀手 依循上式,左拳變掌,放鬆手腕,左肘向前上提以弧形拋出,掌心向外,拋出後,上臂與前臂微曲成60度,左手腕在中線位。 35. 左攤手 依循上式,左肘向內回捲成攤手,掌心向天,放鬆手腕及取中線。 36. 左底掌 依循上式,左掌向外曲腕,掌心向外,掌指向地,再將左臂向前往上托出,高及喉部。 37. 標指、圈手、收拳 依循上式,左掌手指向前直標成標指手,掌心向天,再以手腕為軸心作一內圈手後握拳,將左拳收回左胸側。 重覆 34—37 所有動作,不同的是,這次是用右手來練習。 38. 左脫手 依循上式,左掌往中線下方下格成耕手,手背向外,下格時左掌以斜線向中線下方標出,同時將右拳變掌,掌心向天,輕貼於左肘上,再將右掌反轉成掌背向天沿左前臂往下削,右掌下削至左手腕時,左掌隨即反轉成掌心向外,然後將左臂往後收,再將左掌輕貼於右肘上,掌心向天。上述乃一連串動作,中間不要停頓。 39. 右脫手 依循上式,將左掌反轉成掌背向天沿右前臂往下削,左掌下削至右手腕時,右掌隨即反轉成掌心向外,然後將右臂往後收,再將右掌輕貼於左肘上,掌心向天。上述乃一連串動作,中間不停。 40. 左脫手 依循上式,將右掌反轉成掌背向天沿左前臂往下削,右掌下削至左手腕時,左掌隨即反轉成掌心向外,然後將左臂往後收,再將左掌輕貼於右肘上,掌心向天。上述乃一連串動作,中間不要停頓。 41. 左日字沖拳 依循上式,將左掌變拳依中線向前直線沖出,尾指向下,右掌亦同時變拳回收於胸前中線,靠左肘部,尾指向下,上述乃一連串動作,中間不要停頓。 42. 右日字沖拳 依循上式,右拳沿左前臂橋面向前直線沖出,尾指向下,左拳亦同時回收於胸前中線,靠右肘部,尾指向下,上述乃一連串動作,中間不要停頓。 43. 左日字沖拳 依循上式,左拳沿右前臂橋面向前直線沖出,尾指向下,右拳亦同時回收於右胸側,上述乃一連串動作,中間不要停頓。 44. 立正收式 依循上式,將左拳收回胸側,雙腳靠合立正收式。 感謝雲南詠春拳吧的ID為「冷幻翔」的朋友提供。
這樣可以么?

B. 詠春拳練習方法

方法/步驟
詠春的初學階段是非常關鍵的一個階段,可以說這個階段學不好,以後的學習就很難學好或繼續學下去,對初學者(主要指剛開始學至學會過手之前的學生)我建議:一。要多練。二不要貪多急進。
詠春的套路只有三套拳,一套粧,在加上八斬刀,六點半棍法兩套器械,套路簡短。基本手法也只有攤,伏,攔,膀,耕,捆,臘幾個最基本的手法,看似簡單,很多人便以為詠春拳易學,但卻不知道如何運用,
學完三套拳便以為是入門,練了幾個散手便以為入室。
功夫需苦練,詠春拳在於意,不在於形,弄明白詠春不是三兩天的事。學好詠春更不是三兩月能做到的事,所以我建議初學者在學小念頭的時候要多練,這個時候先學形,學好每個動作,每個動作做到位,至於小念頭練什麼怎麼練,這些不明白的事情可以多問,一邊練一邊理解,許多東西要到明白詠春拳道理練什麼的時候,又會不斷自己反饋回來小念頭的練法。所以,練會,多練是關鍵。
4
學完小念頭之後的,要多練轉馬,配合攤,伏,攔,膀,耕,捆,臘等基本手法練習。配合手法練習,一方面可以連生你的手,另一方面可以慢慢體會腰馬力。詠春練到最後也就是兩樣東西:松和勁。沒有腰馬就不可能有勁。馬步先要穩,站不穩就更別提打人了,穩之後要練成活馬。步伐靈活才能打到人,做到借力,卸力,舍力。馬步是相當難練的,先要姿勢正確,才能練好。再要就是花時間去磨練,這是考驗諸君練功耐性的時候了。
5
再一個就是要多練黐手,黐手是詠春最重要的基礎訓練。手能不能松,步伐靈不靈活就是從這里練出來的,初學者開始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手位的正確。這項訓練但是練好手的位置一般人也要兩三個月,其中還必須在老師的指導下才能做好,如果老師理解不了黐手的含義,那麼黐手就變成毫無意義的撩來撩去了。
6
對一些問詠春能不能自學的朋友,我說一句:離開科學的指導,任何東西只能學個形式。
這是我個人的粗談,希望能對初學者們有些許的幫助吧,如果大家感興趣歡迎共同探討武術。

C. 詠春拳13招基本手法詳解

詠春拳作為南方武術的代表,有著標志性的詠春拳基本手法和武術套路,每一種手法都可攻可守。下面養生之道網為武術愛好者揭秘13個經典的詠春拳基本手法。

中國詠春拳有超過二百年的歷史,來自少林,是中國南方拳種。詠春拳並不算是一個門派,而是一門流傳於民間少數人仕手中的寶貴技擊武學。詠春拳作為典型的南派功夫,其手法靈活多樣、獨樹一幟。詠春高手的雙手知覺靈敏且變化多端,防守時密不透風、滴水不漏。進攻時如水銀瀉地、逢空即入。

1、問路手

問路手,葉問詠春拳的標志性起手式,動作瀟灑、氣勢不凡。

問路,即是試探、尋找對方空門確定進攻路線的意思。問路手的前手稱為「問手」,後手稱為「護手」,「問手」與「護手」可以相互轉換。

招式:

開馬,呈二字鉗陽馬。雙拳變掌,同時從胸前的中線位置向正前方伸出,右手在前,肘部稍微彎曲,手指指尖略向上斜,呈「問手」,左手在後,掌心與右手手臂內側相對,指尖朝上,呈「護手」。

動作要領:

問手的肘要歸中,要處在胸前的中線位置,手掌稍稍上斜,指尖指向對方的眼睛。護手側立於問手的肘窩處。目光越過問手的指尖射向對方,觀察對方的動靜。兩手互換時,護手從問手的上方伸出形成問手,而原問手在下方收回成護手。

易犯錯誤:

問手的肘外張,沒有歸中(以人身體來說,從眉心開始劃一直線至兩腿中間,這條虛擬中的位置即為中線位置。歸中則是指手從其它位置回歸到中線位置,在中線位置發出的手法叫中門手)。問手擺放的位置太低,手指指尖沒有斜朝上。

2、拍手

詠春拳的發力分為長橋發力和短橋發力,所謂橋即指前臂。肘部伸展使橋手到達身體的遠端即長橋。肘部保持彎曲,橋手在身體近側運動叫短橋。無論長橋或短橋均需練習肘底力。拍手是一種很好的消解對方招式的動作,屬於短橋發力的防守。

招式:

開馬,呈二字鉗陽馬。右拳變掌,手腕翻轉,令掌心朝右,手指向上。以肩膀、肘底發力,運勁於手掌外側,橫向朝左前側拍擊,雙眼目視前方。

動作要領:

雙肩要保持平衡。屈肘時,前臂保持水平。手掌拍擊後,手掌的外側不需要超過肩外側。拍手的大拇指與身體保持約15-20厘米的距離。

易犯錯誤:

拍擊手的同側肩膀聳起。動作過大,導致腰部轉動。目光隨拍手的方向移動。拍擊時手指向下甩。

3、攤手

攤手也是化解對手攻勢的動作,但屬於長橋發力。

招式:

以二字鉗陽馬為起式。右拳變掌,掌心向上。右手夾時,以肘底發力,運勁於指尖,手掌經過身體的中線位置朝前斜向上攤出雙眼目視前方。

動作要領:

雙肩保持平衡。屈肘歸中。攤手後,前臂、手腕、手掌、手指成一直線。手指指尖的高度在下頜與鼻尖之間。

易犯錯誤:

肘部外張。整個手臂伸直。屈腕,使手掌與前臂呈夾角彎曲。掌心傾斜未朝上。手指岔開。前臂沒有在身體的中線位置。

4、膀手

因為狀似白鶴亮翅而得名。膀手起肘、落手的動作與攤手剛好相反,所以攤手和膀手相互轉換來做最好。膀手是純消解的動作。我們平常人遇到攻擊,一般都會有抬起手臂來阻擋的動作,屬於條件反射,詠春拳把它吸收且加以優化了。

招式:

開馬,呈二字鉗陽馬。右拳變掌,掌心向上,手臂保持屈肘向上抬起,同時手腕翻轉,令掌心向內。肘部發力,向斜上方揚起,手腕內旋使掌心斜朝外,手指朝前斜向下插出。

動作要領:

肘部向上揚起,肘尖略高於肩頭。前臂、手腕、手掌和於指形成一直線,與地面呈約45°角。手掌正對身體的中線位置。

易犯錯誤:

手指高過肘尖。手腕彎曲、手指彎手掌偏離身體的中線位置。

5、圈手

圈手是詠春裡面應用極廣的手法,用於變換手的位置,比如由對方外門轉到內門,或由內門轉到外門。圈手只是一種過渡性的手法。在詠春拳里,門分為內門與外門。怎麼區分?舉例:我以直線沖拳攻擊敵人。如果敵手處干我拳拳背外位置則敵手在我之外門。而我手在敵之內門。反之,如果敵手處於我拳拳心內位置則敵手在我之內門,而我手在敵之外門。由此可見,內門與外門是可以通過變換手法來佔取的。

招式:

在二字鉗陽馬的基礎上,右手向前伸出,呈問手,左拳保持不變。問手的手臂保持不動,手指放鬆下垂,手腕向內彎曲。手指先向內指向胸部,緊接著手腕繼續由內向外旋出(逆時針),手指朝上。手腕稍稍下沉,手臂呈護手。雙眼目視前方。

動作要領:

旋轉時屈肘基本不動。手指彎曲放鬆,大拇指內收輕觸中指第二節,最後成護手時四指再挺直,大拇指扣起。做左圈手時手腕為順時針旋轉,與右手方向相反。

易犯錯誤:

旋轉時手指似硬挺直。手腕偎硬,肘部擺動幅度大。旋轉往下時大拇指未內收。

6、按手

詠春實戰中的控肘技術基本上依賴於按手,它屬於鉗制類的手法。按手發出的力要很強勁。按手與下拍手是不是容易混淆?下拍手夾肘。按手張肘。下拍手手指朝前,按手手指朝左或朝右。

招式:

開馬,呈二字鉗陽馬。左拳變掌,掌心向上,緊接著手腕向內翻轉,令掌心朝下、手指朝右,手掌置於胸前中央位置。肘底發力,運勁於掌跟和掌外側,手掌朝下前方按下,手指朝右。

動作要領:

雙肩保持平衡。發力後,手臂要伸直,手掌掌跟在體前約20厘米的位置。做右按手時,指尖方向向左。

易犯錯誤:

按手的同側肩膀下塌。動作過大導致彎腰。手臂沒伸直,手指朝前。

7、格手

近身用手掌外側格擋就是格手,線路非常短,屬於短橋發力。

招式:

在二字鉗陽馬的基礎上,左拳變掌伸出至中線位置,掌心向右,指尖朝斜上方,手時微曲。左掌向右輕推,接著以肘帶動手腕轉動,左掌以掌外側發力往中線位置格擋,掌心朝前,指尖朝上。

動作要領:

肘部保持緊貼身體。格擋時應迅捷脆。發勁多以腰力配合。

易犯錯誤:

肘部外張。沒有用掌外側發力。手指彎曲松軟。

8、標手

望文生義,標出去的手就是標手。用於消解上方而來的攻擊,屬於長橋發力的動作。標手和標指是不同的。標手是消解動作。標指是進攻手法標手肘彎曲,以橋手和掌外側為著力點。標指肘伸直,以手指尖為著力點。

招式:

開馬,呈二字鉗陽馬。右拳變掌,掌心向上,接著手腕內旋令掌心朝下,同時肘部抬起,手掌平置於胸前。前臂發力,運勁於手掌外側,由胸前斜向上揮出,掌心斜向下。

動作要領:

肘微曲,手臂揮擊的幅度不超過同側肩膀,手掌與前臂稍成鈍角。發力點在掌外側,手指放鬆,位置高於眉毛。

易犯錯誤:

前臂、手腕、手掌、手指成一直線。抬手過低。

9、拉手

又抓又拉,抓中有拉,拉中有抓,叫抓手不盡義,叫拉手不完全,還是沿用粵語:揦手(普通話音:化)。

招式:

開馬,呈二字鉗陽馬。右拳變掌,肘部發力帶動右手前臂內旋,同時手腕抬起,手掌斜向上自胸前探出,掌心朝前。右手迅速向前伸出,同時五指張開,緊接著抓成拳頭,隨後肘底發力向下牽引,拳頭收於胸前。

動作要領:

「抓」和「拉」的動作同時進行,合二為一。實戰時,抓的時候以手掌外側為接觸點。

易犯錯誤:

只抓不拉。肘部外張、抬起過高。

10、殺頸手

望文生義,以手為刀,像刀砍在脖子上的樣子,叫手刀也成。

招式:

在二字鉗陽馬的基礎上,右拳變掌,右手屈肘,前臂置於胸前,手掌在頸部位置。右手手掌下沉經過腹部朝右側甩擊,先以前臂發力,肘部伸直後傳力至手掌外側朝斜向上砍擊。

動作要領:

手掌甩出耍迅速有力。掌心朝下,以掌外側邊緣砍擊。

易犯錯誤:

向下斜砍。力量止於前臂,未傳遞到掌外側邊緣。

11、耕攔手

耕、攔、攤、膀是詠春拳手法的四大精要,「耕」有擊打,「攔」有攔栽。所以耕攔手亦攻亦防。

招式:

以二字鉗陽馬站立,做問路手,左手為問手,右手為護手。二字鉗陽馬右轉,呈左坐馬,左手腕旋轉令掌心斜向上,接著以肘底發力,運勁於前臂由左上往右下擊打(為耕手)。與此同時,右手下沉,手指向下,運勁於前臂由腹部向右前方攔擊(為攔手)。

動作要領:

耕手和欄手同時發力、同時到位完成。兩手的手指、手掌、手腕、前臂成一條直線。耕手曲肘,攔手直肘或微曲。兩手空隙盡量縮小,但無需接觸。右耕(手)左攔(手)的動作方法相同,似需左右互相換,轉馬成右坐馬。

易犯錯誤:

兩手動作不同時。兩手空隙過大。攔手做成按手。

12、捆手

用於攔截的雙手組合動作,上擋下攔。上手為攤手,下手為膀手,需配合坐馬。

招式:

在二字鉗陽馬的基礎上做問路手,左手為問手,右手為護手。二字鉗陽馬左轉,呈右坐馬,左手腕旋轉令掌心斜向上,接著以肘底發力,夾肘歸中,運勁於前臂由胸前向上做攤手。同時,右肘抬起,手腕下沉,手指向下,轉腕運勁於前臂向左前方做膀手。

動作要領:

攤手和膀手同時發力、同時到位完成。兩手的手指、手掌、手腕、前臂成一直線。兩手均曲肘,但攤手的肘下沉,膀手的肘上挺。兩手空隙盡量縮小,但無需接觸。膀手的手腕在攤手的肘底。右捆手的動作方法相同,但要求左右手互換,轉馬成左坐馬。

易犯錯誤:

兩手動作不同時。兩手的間隙過大。膀手的肘未抬起。

13、破牌手

破牌手也叫破牌掌、雙飛蝴蝶掌,兩掌齊發的手法。這是一個雙手的組合,上手為正掌,下手為底掌。

招式:

以二字鉗陽馬站立手,右手為護手。右手手腕旋轉令掌心朝前、手指向下,接著手肘後抽將右掌收至右腹部。與此同時,左手手腕旋轉令掌心朝斜前方、手指向上,手掌收至右掌上方,掌跟相對(兩掌整體運動軌跡為順時針)。雙手肘底同時發力,將兩掌從身體中線推出,運勁於掌跟和掌外側。左掌為正掌,右掌為底掌。

然後,左手手腕旋轉令掌心朝前、手指向下,手肘後抽將左掌收至左腹部。與此同時,右手手腕旋轉令掌心朝斜前方、手指向上,手掌收至左掌上方,掌跟相對(兩掌整體運動軌跡為逆時針)。雙手肘底發力,將兩掌從身體中線推出,運勁於掌跟和掌外側。右掌變為正掌,左掌變為底掌。

動作要領:

兩掌旋轉以及推出時,掌跟均是相對。兩掌旋轉時均肘。推掌時兩肘綳直、鎖緊。

易犯錯誤:

手掌旋轉時,肘部伸直導致幅度過大。正掌和底掌不分明。

D. 詠春的基本手法

詠春的基本手法

詠春是南方拳術的代表,有著很強的套路與手法,而且攻守轉換靈活。下面是我分享的詠春的基本手法,一起來看一下吧。

1、問路手

問路手,葉問詠春拳的標志性起手式,動作瀟灑、氣勢不凡。

問路,即是試探、尋找對方空門確定進攻路線的意思。問路手的前手稱為「問手」,後手稱為「護手」,「問手」與「護手」可以相互轉換。

招式

開馬,呈二字鉗陽馬,然後把握緊的雙拳變成掌狀,從胸部的中線往外排除,然後右手在前,肘部彎曲,手指上斜,呈吻獸,左手則在後,掌心朝右手臂內側呈護手。

動作要領

問手的肘要歸中,要處在胸前的中線位置,手掌稍稍上斜,指尖指向對方的眼睛。護手側立於問手的肘窩處。目光越過問手的指尖射向對方,觀察對方的動靜。兩手互換時,護手從問手的上方伸出形成問手,而原問手在下方收回成護手。

易犯錯誤

問手的肘外張,沒有歸中(以人身體來說,從眉心開始劃一直線至兩腿中間,這條虛擬中的位置即為中線位置。歸中則是指手從其它位置回歸到中線位置,在中線位置發出的手法叫中門手)。問手擺放的位置太低,手指指尖沒有斜朝上。

2、拍手

詠春拳的發力分為長橋發力和短橋發力,所謂橋即指前臂。肘部伸展使橋手到達身體的`遠端即長橋。肘部保持彎曲,橋手在身體近側運動叫短橋。無論長橋或短橋均需練習肘底力。拍手是一種很好的消解對方招式的動作,屬於短橋發力的防守。

招式

前提招式同一,然後右拳變掌,掌心手指朝上,用肩膀和肘底法力,把力氣運到手掌的外側,然後橫向拍擊,這時候眼睛要看著前方。

動作要領

雙肩要保持平衡。屈肘時,前臂保持水平。手掌拍擊後,手掌的外側不需要超過肩外側。拍手的大拇指與身體保持約15-20厘米的距離。

易犯錯誤

拍擊手的同側肩膀聳起。動作過大,導致腰部轉動。目光隨拍手的方向移動。拍擊時手指向下甩。

3、攤手

攤手也是化解對手攻勢的動作,但屬於長橋發力。

招式

以二字鉗陽馬為起式。右拳變掌,掌心向上。右手夾時,以肘底發力,運勁於指尖,手掌經過身體的中線位置朝前斜向上攤出雙眼目視前方。

動作要領

雙肩保持平衡。屈肘歸中。攤手後,前臂、手腕、手掌、手指成一直線。手指指尖的高度在下頜與鼻尖之間。

易犯錯誤

肘部外張。整個手臂伸直。屈腕,使手掌與前臂呈夾角彎曲。掌心傾斜未朝上。手指岔開。前臂沒有在身體的中線位置。

4、膀手

因為狀似白鶴亮翅而得名。膀手起肘、落手的動作與攤手剛好相反,所以攤手和膀手相互轉換來做最好。膀手是純消解的動作。我們平常人遇到攻擊,一般都會有抬起手臂來阻擋的動作,屬於條件反射,詠春拳把它吸收且加以優化了。

招式

開馬,呈二字鉗陽馬。右拳變掌,掌心向上,手臂保持屈肘向上抬起,同時手腕翻轉,令掌心向內。肘部發力,向斜上方揚起,手腕內旋使掌心斜朝外,手指朝前斜向下插出。

動作要領

肘部向上揚起,肘尖略高於肩頭。前臂、手腕、手掌和於指形成一直線,與地面呈約45°角。手掌正對身體的中線位置。

易犯錯誤

手指高過肘尖。手腕彎曲、手指彎手掌偏離身體的中線位置。

5、圈手

圈手是詠春裡面應用極廣的手法,用於變換手的位置,比如由對方外門轉到內門,或由內門轉到外門。圈手只是一種過渡性的手法。在詠春拳里,門分為內門與外門。怎麼區分?舉例:我以直線沖拳攻擊敵人。如果敵手處干我拳拳背外位置則敵手在我之外門。而我手在敵之內門。反之,如果敵手處於我拳拳心內位置則敵手在我之內門,而我手在敵之外門。由此可見,內門與外門是可以通過變換手法來佔取的。

招式

在二字鉗陽馬的基礎上,右手向前伸出,呈問手,左拳保持不變。問手的手臂保持不動,手指放鬆下垂,手腕向內彎曲。手指先向內指向胸部,緊接著手腕繼續由內向外旋出(逆時針),手指朝上。手腕稍稍下沉,手臂呈護手。雙眼目視前方。

動作要領

旋轉時屈肘基本不動。手指彎曲放鬆,大拇指內收輕觸中指第二節,最後成護手時四指再挺直,大拇指扣起。做左圈手時手腕為順時針旋轉,與右手方向相反。

易犯錯誤

旋轉時手指似硬挺直。手腕偎硬,肘部擺動幅度大。旋轉往下時大拇指未內收。

6、按手

詠春實戰中的控肘技術基本上依賴於按手,它屬於鉗制類的手法。按手發出的力要很強勁。按手與下拍手是不是容易混淆?下拍手夾肘。按手張肘。下拍手手指朝前,按手手指朝左或朝右。

招式

開馬,呈二字鉗陽馬。左拳變掌,掌心向上,緊接著手腕向內翻轉,令掌心朝下、手指朝右,手掌置於胸前中央位置。肘底發力,運勁於掌跟和掌外側,手掌朝下前方按下,手指朝右。

動作要領

雙肩保持平衡。發力後,手臂要伸直,手掌掌跟在體前約20厘米的位置。做右按手時,指尖方向向左。

易犯錯誤

按手的同側肩膀下塌。動作過大導致彎腰。手臂沒伸直,手指朝前。

7、格手

近身用手掌外側格擋就是格手,線路非常短,屬於短橋發力。

招式

在二字鉗陽馬的基礎上,左拳變掌伸出至中線位置,掌心向右,指尖朝斜上方,手時微曲。左掌向右輕推,接著以肘帶動手腕轉動,左掌以掌外側發力往中線位置格擋,掌心朝前,指尖朝上。

動作要領

肘部保持緊貼身體。格擋時應迅捷脆。發勁多以腰力配合。

易犯錯誤

肘部外張。沒有用掌外側發力。手指彎曲松軟。

8、標手

望文生義,標出去的手就是標手。用於消解上方而來的攻擊,屬於長橋發力的動作。標手和標指是不同的。標手是消解動作。標指是進攻手法標手肘彎曲,以橋手和掌外側為著力點。標指肘伸直,以手指尖為著力點。

招式

開馬,呈二字鉗陽馬。右拳變掌,掌心向上,接著手腕內旋令掌心朝下,同時肘部抬起,手掌平置於胸前。前臂發力,運勁於手掌外側,由胸前斜向上揮出,掌心斜向下。

動作要領

肘微曲,手臂揮擊的幅度不超過同側肩膀,手掌與前臂稍成鈍角。發力點在掌外側,手指放鬆,位置高於眉毛。

易犯錯誤

前臂、手腕、手掌、手指成一直線。抬手過低。

9、拉手

又抓又拉,抓中有拉,拉中有抓,叫抓手不盡義,叫拉手不完全,還是沿用粵語:揦手(普通話音:化)。

招式

開馬,呈二字鉗陽馬。右拳變掌,肘部發力帶動右手前臂內旋,同時手腕抬起,手掌斜向上自胸前探出,掌心朝前。右手迅速向前伸出,同時五指張開,緊接著抓成拳頭,隨後肘底發力向下牽引,拳頭收於胸前。

動作要領

「抓」和「拉」的動作同時進行,合二為一。實戰時,抓的時候以手掌外側為接觸點。

易犯錯誤

只抓不拉。肘部外張、抬起過高。

10、殺頸手

望文生義,以手為刀,像刀砍在脖子上的樣子,叫手刀也成。

招式

在二字鉗陽馬的基礎上,右拳變掌,右手屈肘,前臂置於胸前,手掌在頸部位置。右手手掌下沉經過腹部朝右側甩擊,先以前臂發力,肘部伸直後傳力至手掌外側朝斜向上砍擊。

動作要領

手掌甩出耍迅速有力。掌心朝下,以掌外側邊緣砍擊。

易犯錯誤

向下斜砍。力量止於前臂,未傳遞到掌外側邊緣。

11、耕攔手

耕、攔、攤、膀是詠春拳手法的四大精要,「耕」有擊打,「攔」有攔栽。所以耕攔手亦攻亦防。

招式

以二字鉗陽馬站立,做問路手,左手為問手,右手為護手。二字鉗陽馬右轉,呈左坐馬,左手腕旋轉令掌心斜向上,接著以肘底發力,運勁於前臂由左上往右下擊打(為耕手)。與此同時,右手下沉,手指向下,運勁於前臂由腹部向右前方攔擊(為攔手)。

動作要領

耕手和欄手同時發力、同時到位完成。兩手的手指、手掌、手腕、前臂成一條直線。耕手曲肘,攔手直肘或微曲。兩手空隙盡量縮小,但無需接觸。右耕(手)左攔(手)的動作方法相同,似需左右互相換,轉馬成右坐馬。

易犯錯誤

兩手動作不同時。兩手空隙過大。攔手做成按手。

12、捆手

用於攔截的雙手組合動作,上擋下攔。上手為攤手,下手為膀手,需配合坐馬。

招式

在二字鉗陽馬的基礎上做問路手,左手為問手,右手為護手。二字鉗陽馬左轉,呈右坐馬,左手腕旋轉令掌心斜向上,接著以肘底發力,夾肘歸中,運勁於前臂由胸前向上做攤手。同時,右肘抬起,手腕下沉,手指向下,轉腕運勁於前臂向左前方做膀手。

動作要領

攤手和膀手同時發力、同時到位完成。兩手的手指、手掌、手腕、前臂成一直線。兩手均曲肘,但攤手的肘下沉,膀手的肘上挺。兩手空隙盡量縮小,但無需接觸。膀手的手腕在攤手的肘底。右捆手的動作方法相同,但要求左右手互換,轉馬成左坐馬。

易犯錯誤

兩手動作不同時。兩手的間隙過大。膀手的肘未抬起。

13、破牌手

破牌手也叫破牌掌、雙飛蝴蝶掌,兩掌齊發的手法。這是一個雙手的組合,上手為正掌,下手為底掌。

招式

以二字鉗陽馬站立手,右手為護手。右手手腕旋轉令掌心朝前、手指向下,接著手肘後抽將右掌收至右腹部。與此同時,左手手腕旋轉令掌心朝斜前方、手指向上,手掌收至右掌上方,掌跟相對(兩掌整體運動軌跡為順時針)。雙手肘底同時發力,將兩掌從身體中線推出,運勁於掌跟和掌外側。左掌為正掌,右掌為底掌。

然後,左手手腕旋轉令掌心朝前、手指向下,手肘後抽將左掌收至左腹部。與此同時,右手手腕旋轉令掌心朝斜前方、手指向上,手掌收至左掌上方,掌跟相對(兩掌整體運動軌跡為逆時針)。雙手肘底發力,將兩掌從身體中線推出,運勁於掌跟和掌外側。右掌變為正掌,左掌變為底掌。

動作要領

兩掌旋轉以及推出時,掌跟均是相對。兩掌旋轉時均肘。推掌時兩肘綳直、鎖緊。

易犯錯誤

手掌旋轉時,肘部伸直導致幅度過大。正掌和底掌不分明。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武術的種類多種多樣,詠春就是中國武術中的拳法,相信很多老一輩都之道,練習詠春拳是具有保健養生之功效的,並且還能有防病治病的作用。據專家研究,詠春還可以預防電腦族經常出現的滑鼠手。

「肘底標指」利關節

對上班族而言,長期使用電腦鍵盤和滑鼠,可能患上腕關節綜合征,也就是常說的「鍵盤肘」。主要症狀是食指或中指疼痛、麻木和拇指肌肉無力感,發展下去可能導致神經受損,進而引起手部肌肉萎縮。另外,肘部經常低於手腕,而手高高地抬著,神經和肌腱經常被壓迫,手就會開始發麻,手指失去靈活性,經常關節痛。有什麼辦法能減輕上述症狀呢?上班族不妨練練詠春拳中的肘底標指。

標指是詠春拳的特色技法,練習時要注意打得瀟灑放鬆,發勁柔韌,如藤條、彈簧,看似輕盈軟弱,實則強勁凌厲。具體技法是,右掌由左腋下向前方中線直線標出,掌指向前,掌心向地,高及喉部,而左掌亦隨即置於右肘下,掌指向前,掌心向地,面向右方。這種技法在練習中充分活動了掌指關節、肘關節、肩關節和腕關節,有助於預防和緩解「鍵盤肘」的症狀。


;

E. 詠春拳訓練基本要領

詠春拳訓練基本要領

詠春拳是一種十分科學化和人工化的拳術。其長處在於埋身搏擊。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注重剛柔並濟,氣力消耗量少。下面由我為大家分享詠春拳訓練基本要領,歡迎大家學習。

(一)理論和心法:

(1)中線理論:中線者由人體頭頂至尾閭(尾龍骨)之線。若將敵我之中線連接便成一個中線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們在進攻和防守方面是絕對的有利。在進攻方面我們沿著中線配合(朝面追形)向敵方中線攻擊,這是敵我最短之距離;同等拳速,拳軌近者當然較快擊中。再者我們若問敵方左或右攻擊,對方很容易卸去我們之力。但若我們向敵方中線攻擊,對方則甚難卸力,而且受力較重。在防守方面我們守中線,配合(朝面追形)及沿著中線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軌。

(2)朝面追形:與對方朝正面對面者為“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對方面向其他方向)我們之面沿著中線平面追望對方中線之形者是為“追形”。

詠春對敵時盡可能是正面朝敵的。不論敵方環繞著我走向任何方向我們必定朝面追形向著敵方。其好處如下:

①防守方面:簡化敵人向我們進攻的來向。因為正面之攻擊,敵人向我們進攻之來向只限於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們對敵人來勢較易捉摸。

②進攻方面:配合中線理論,我們較易擊中目標及敵人受力較重。

③出手快而影小:雙手能同時到達敵人,所以出手時不用轉動肩頭,因此出手之影(先兆)會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顧。

(3)埋踭理論:詠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數是手踭緊貼著中線平面的。好處如下:

①巧方面:可搶中線以達最短距離和最重之攻擊。

②守方面:一方面埋踭本身已保護身體若乾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線以達最短距離之防守。

(4) 收踭理論:詠春出手後(不論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踭屈曲是為收踭。這樣除了有利自己同一雙手能立刻再作攻擊外,在防守方面使敵方難以取我們之關節並守位方面亦會較緊密。

(5)“來留去送”心法:“來留”者對方向我擊來之手法,我們除了消外最好盡可能將其留住,以便利用詠春橋手相接之感覺將其控制。“去送”者,當敵方強力向我們擊來,我們利用手法,把擊來之方向改變,令其攻擊不能擊中我們,若可能我們應當再加力順其勢向改變後的方向送去,令敵方失勢或招式用老。

(6)“甩手直沖”心法:“甩手”者是當對方突然將與我相接之橋手撤去(不論向任何方面)。每當對方“甩手”,我們應以第一時間發招沖出直攻敵方為之“直沖”。“來留去送”和“甩手直沖”心法,是從黏手練習鍛煉出來的。

(7)守攻同期:當我們消對方之攻擊時,在可能范圍內我們應同一時期發招攻向對手,這樣將會由被動變主動而達到後發制人。

(8)其他輔助心法:

①不消“過籠”(過頭):詠春消手以能消對方來手而不超過防守所需范圍為原則。對方來手若不可能擊中我們,我們則不需要運用任何消法。不消“過籠”可以減少氣力和時間的消耗。消後反擊敵當會更快。

②不“追手”:“追手”者,離開防守所需范圍來追著去接觸對方橋手也。詠春拳長於橋手相接後之感覺和反應。所以初學詠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識地犯“追手”的錯誤。若敵橋手不在我之防守范圍內,我們不要追著去接觸其他橋手,反之應該趁機向敵攻擊以求擊敵。若對方用橋手消我們之攻擊,我們便達到接觸對方橋手之目的;這是“尋橋”方法之一。

③不“沖身”:詠春出手(攻或防)、馬步上落和轉變都要以維持重心為原則。盡量減少被對方借力機會而至“失形”。“失形”,即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對敵之平衡狀態也。

④不需藉助位置而發力:詠春拳的“攻”與“守”皆以能鍛煉到從任何位置都可以發力為原則。換句話說,無論手在何處皆能發力不從心消對方來手或向對方攻擊而不需要將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來幫助發力。

(二)“寸勁”乃詠春拳用作攻防之勁力,亦稱“彈勁”或“短勁”:這是一種短暫而有爆發性和能於短距離(約兩寸)內發出殺傷力擊敵之勁力。“寸勁”是從小念頭,扯空拳及打沙包等鍛煉。

(三)黏手練習:其目的.是:

(1)鍛煉與敵方橋手接觸後之感覺和反應。

(2)鍛煉製造和尋找敵方之空隙。

(3)鍛煉雙手之左右兼顧和一心二用。

(4)鍛煉詠春拳心法如“來留去送”、“甩手直沖”、“不消過籠”、“不追手”等等。

(5)練習攻,防手法與組合。

(6)練習手法與馬步之配合。

感覺者乃是當雙方橋手相接後,對方有沒有破綻和空隙,對方力度之方向和轉變如何,以及對方之攻擊和防守中有沒有破綻等所有“資料”的體會。詠春拳特別注重感覺和反應。我們認為用眼吸收後而發出之反應是較橋手相接後感覺之反應慢。因為從眼看到要經神經線傳上大腦,然後大腦才下命令去作適當反應。然而橋手相接之感覺反應乃是走捷徑的經由脊骨神經而發出的,所以反應較快。經過適當鍛煉後橋手相接之感覺和反應當會達到。 ;

F. 詠春拳的訓練方法,怎麼練

我本來也是練跆拳道的(練了五年,目前是黑帶三段),
現在正在練詠春拳
詠春拳確實非常重視反應速度,
鍛煉的方法有打木人樁、粘手、過手、捋手等,
主要是鍛煉身體聽勁、化勁和瞬間反擊的能力。
不過我必須告訴你,
如果你的目的是提高跆拳道對打實力的話,
採用詠春拳的訓練方法,幫助很有限,
因為詠春拳是以手法為主的實戰武術,
跆拳道則是以腿法為主的運動化武術,
兩者交集比較少。
即使你把詠春的粘手練得滾瓜爛熟,
也未必能提高跆拳道踢法的速度和反應力
跆拳道有自己的反應能力鍛煉法,
例如不定向踢靶(讓同伴隨機舉起踢靶,你需要立刻踢中正確的位置)、
約束對打訓練等,
還有一些體能鍛煉法也對反應速度有幫助,
例如根據信號(拍手或鈴聲等)瞬間跳躍或沖刺。
你可以先把跆拳道的基本功練扎實,體能、爆發力和柔韌度都要鍛煉好,
再多進行約束對打和穿護具的對打,
很快就可以提高了

閱讀全文

與詠春抽劈組合訓練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淘寶鑽展怎麼操作干貨方法推薦 瀏覽:70
臨床上最廣泛的研究方法 瀏覽:465
避孕方法有哪些怎麼上環 瀏覽:866
電熱板安裝方法 瀏覽:168
中醫治療絲狀疣的方法 瀏覽:708
正確梳頭的方法免費學 瀏覽:87
斜齒輪的計算方法 瀏覽:329
如何寫好行草方法 瀏覽:493
食用方法可以分為什麼和什麼 瀏覽:163
老伴按摩床使用方法 瀏覽:851
原始蜂蜜怎麼食用方法 瀏覽:16
研究方法名詞解釋333 瀏覽:503
腿部伸展機使用方法 瀏覽:107
健腹輪訓練正確方法 瀏覽:780
qq同步助手簡訊功能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26
風險識別分析方法培訓 瀏覽:927
用什麼方法識別身上的靈 瀏覽:734
中周的安裝方法 瀏覽:636
嗓子腫了怎麼辦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218
老秤怎麼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