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第二語言教學研究方法

第二語言教學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20 11:12:34

什麼是「第二語言習得」,有什麼意義

第二語言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簡稱二語習得),通常指母語習得之後的任何其他語言學習。意義是通過掌握語言這把鑰匙去開啟新世界的大門。

人們從社會、心理、語言學等角度去研究它。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大概形成於二十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它對學習者的第二語言特徵及其發展變化、學習者學習第二外語時所具有的共同特徵和個別差異進行描寫,並分析影響二語習得的內外部因素。

與其他社會科學相比,二語習得研究是個新領域,大都借用母語研究、教育學研究或其他相關學科的方法。

概括地說,這一領域的研究是為了系統地探討二語習得的本質和習得的過程,其主要目標是:描述學習者如何獲得第二語言以及解釋為什麼學習者能夠獲得第二語言。

進入21世紀以來,二語習得的研究范圍遠比20世紀七八十年代廣,涉及語言學、心理學、心理語言學、語用學,社會語言學等眾多方面。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1.母語:通常是指學習者所屬種族、社團使用的語言,因而也稱作「本族語」。一般情況下,母語通常是兒童出生以後最先接觸、習得的語言。因此,母語通常也被稱作「第一語言」。

2.目的語:也稱「目標語」,一般是指學習者正在學習的語言。它強調的是學習者正在學習的任何一種語言,與學習者的語言習得環境無關。

3.第一語言:指兒童幼年最先接觸和習得的語言。

4.第二語言:相對於學習者習得的第一語言之外的任何一種其他語言而言的。強調的是語言習得的先後順序,與語言習得的環境無關。

5.習得:指「非正式」的語言獲得。「習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狀態下「下意識」的語言獲得。內隱學習是通過無意識或下意識的方式來獲得語言知識。通過「習得」方式獲得的是「隱性語言知識」。

6.學習:指「正式」的語言規則學習,即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來獲得第二語言。一般是指「有意識」的語言知識的獲得。外顯學習是在有意識的狀態下通過規則學習來獲得語言知識。通過「學習」方式獲得的是「顯性語言知識」。

7.第二語言習得:指學習者在目的語國家學習目的語。學習者所學的目的語在目的語國家是公認的交際工具,當然也是學習者用來交際的工具。

8.外語習得:學習者所學的語言在本國不是作為整個社團的交際工具,而且學習者所學的語言主要是在課堂學習的。

9.第二語言環境:指學習者所學的語言在語言習得發生的環境中作為交際語言。

10.自然的第二語言習得:指以交際的方式獲得第二語言,而且語言習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會環境下發生的。

11.有指導的第二語言習得:以教學指導的方式獲得第二語言,語言習得通常是在課堂教學環境中發生的。

12.語言能力:是由交際雙方內在語法規則的心理表徵構成的。語言能力是一種反映交際雙方語言知識的心理語法。母語使用者對句子的合語法性的直覺判斷依據的就是這種隱性語言知識。語言能力是關於語言的知識。

13.語言表達:交際雙方在語言的理解與生成過程中對其內在語法的運用。語言表達是關於語言運用的知識。

對比分析的基本內容

1.對比分析假設的理論闡釋包括三個方面,即對比分析的基本假設、分析方法以及對比分析的兩種觀點。

2.對比分析的基本假設是語言遷移。包括三個方面:

1) 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習得中會把母語的語言形式、意義及其分布,連同與母語相聯系的文化遷移到第二語言系統中去。

2) 當學習者的目的語與母語結構特徵相似時,就會產生正遷移,學起來比較容易;當目的語與母語結構特徵有差異時,就會產生負遷移,也就是母語干擾,學起來比較困難。母語干擾是引起困難和偏誤的主要原因或者唯一原因。

3) 差異=困難,差異與困難相對應,差異越大困難越大,這種差異構成了語言習得的難度等級。

3.對比分析的分析方法,顧名思義是對比和分析,系統對比學習者的母語系統和目的語系統。對比的內容主要是學習者的母語和目的語的語言系統,而且語音、語法的對比較多。

4.對比分析的目的可以是預測學習者的難點,也可以是對學習者的偏誤進行解釋。

5.「強勢說」:強調對比分析的預測功能,認為母語干擾是造成第二語言學習者語言習得困難和錯誤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過高估計了對比的預測功能。

6.「弱勢說」:把重點放在事後錯誤的分析上,通過對比來解釋偏誤產生的原因。目的是在偏誤出現後通過對比來解釋學習者產生偏誤的原因。

② 華語作為第二語言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關鍵詞:漢語;教學;語言;語言學;第一語言;第二語言 漢語就是漢民族使用的語言,是我們中國的主要語言。我們中國人從小學習語文課,這種語文課教學就是漢語作為第一語言的教學。而對外國人而言,漢語不是他們的母語。教外國人學漢語,就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出於漢語的習慣,我國學者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定名為「對外漢語教學」。無論是作為第一語言還是作為第二語言,我們要教的都是漢語,根脈相同。但由於教學對象不同,他們之間又有很大差別。本文從以下方面分析二者的異同: 一、教學對象 漢語作為第一語言教學,其教學對象是那些從呱呱墜地起就受到漢語言文化包圍的中國人。心理學研究表明,嬰兒出生第一天就有聽覺反應,尤其對說話聲音反應敏感,兩個月的嬰兒可以辨別不同人的說話聲,辨別同一個人的不同語調。也就是說,我們的教學對象從出生起就開始聽漢語了。而到一歲左右,兒童進入語言發展期,開始說簡單的詞,無須專業的語言老師教,到三歲左右,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基本上都能說出完整的句子了。到五六歲時,可以熟練的對話,表情達意,甚至可以掌握各種復雜而抽象的規則。進入小學後,才開始了正式的語文學習。也就是說,作為第一語言的漢語教學,其教學對象已經掌握了漢語的聽說讀寫基本技能,已經有了用漢語熟練進行交際的能力。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對象則是零起點,學生甚至從未接觸過漢語,需要從發音、說話學起。而且他們的年齡大多已過了語言學習的最佳時期,他們接受新語言不如兒童快。 我們的教學環境也不同。作為第一語言的漢語教學,有著得天獨厚的教學環境。無論是課堂上還是課堂下,無論是家人的對話還是陌生人的詢問,都可能成為語言教學的有效材料。相比之下,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教學遠沒有這么幸運,更何況漢語本身就比拼音文字難學,所以對外漢語教學面臨很多困難。 二、教學性質 關於對外漢語教學,邢福義先生有這樣的概述:「作為一門學科,『對外漢語教學』具有兩屬性、三要素,學科以漢語為主,以對外教學為用。漢語是學科的本體屬性,是學科構成的第一要素。對外教學是學科的應用屬性,『對外』是學科構成的第二要素,『教學』是學科構成的第三要素。兩屬性、三要素的相互制約,形成學科的內在機制,編織成學科的自身系統。」(邢福義,1996)對外漢語教學以漢語為主,漢語是學科的本體屬性,這與漢語作為第一語言教學是一致的。 但是二者之間又有著本質的區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屬於「語言教學」,而漢語作為第一語言教學屬於「語言學教學」。「語言」和「語言學」是不同的兩個概念。語言是交際工具,教語言就是要讓學習者掌握這個工具,培養他們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的,語言課是技能課、工具課。而語言學是研究語言的本質、結構、規律和功能等語言現象本身的科學,語言學的教學是教授有關語言的理論知識以及語言的研究方法。語言學課是知識課、理論課。二者的本質不同,必然使其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特點等方面截然不同。 三、教學目標 漢語作為第一語言的教學,我們稱之為語文,它既有「文」的成分,又要完成「文以載道」的任務。因此進行第一語言教學時,除了要傳授語言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和審美能力。它的最高目標是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而且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有不同的教學目標:對中學生是提高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和文化素養;對大學生和研究生是提高語言文字分析理解能力,培養學生從事語言研究和語言教學的能力。 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從根本上說都是為了使學生學會聽說讀寫,能用語言進行交際。語言是交際工具,教語言就是培養他們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雖然語言教學中也要教語言知識和語言規律,但這是為了使學習者掌握語言,會運用語言進行交際。 四、教學內容 把漢語作為第一語言的教學,首先把漢語當作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針對有關語言的理論知識以及有關語言的研究方法,進行縱深的研究,這屬於語言學的范疇。語言學的教學內容是語言理論、語言知識和研究方法等,它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 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是語言教學,語言教學的內容是語言要素、語用規則、言語技能、交際技能以及相關文化知識。也就是說它的教學內容從發音、字母開始,從培養最基本的言語能力開始,包括語音、詞彙、語法,句式、句段、語篇,聽說讀寫的技能、理解和表達的技能,以及對文化背景的理解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等等。 五、教學方法 無論是作為第一語言還是作為第二語言,漢語教學方法都在不斷發展,不斷完善。二者都經歷了一個從傳授知識為主,到培養能力為主的變化過程。教學法的指導思想都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從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出發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方法上,啟發式教學法的使用和學生平等參與的成分越來越多,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而教師主要作

③ 什麼是第二語言教學法

1、語法-翻譯法:又稱「傳統法」,是使用學生的母語來教授第二語言並以系統地教授語法知識為教學基礎的一種第二語言教學法。主張母語與目的語並用,通過翻譯和系統的語法教授學習。 最古老的教學法,盛行於18世紀末,代表人物是德國語言學家奧倫多夫。 語言學理論基礎:機械語言或歷史比較語言學 心理學理論基礎:聯想心理學 基本原則和特點:A、語法是教授第二語言的基礎。學習二語首先要背熟語法規則和例句。 B、課堂教學使用學生的母語。翻譯是主要的教學手段 C、注重書面語教學,注重讀寫,輕視聽說 D、教授所謂「規范」語言,重視經典名著 教學過程:字母發音和書寫――語法――閱讀原文 語法教學的步驟:A、先講詞法,後講語法。B、用演繹法教授語法規則,並翻譯。C、練習 課文教學的步驟:A、介紹課文B、逐字逐句翻譯C、朗讀D、互譯來鞏固 主要成就:A、創建了在二語教學中利用母語的理論。翻譯即是教學目的,也是手段 B、主張語法知識,重理性和演繹。 C、使用母語,初學階段不會覺得困難 D、注重書面語和名著,閱讀能力高 E、使用方便,無需復雜的設備和教具,對教師本身的口語要求也不高 主要缺點:A、忽視言語交際技能,聽說能力。 B、過分依賴母語和翻譯,無法培養用目的語思維的習慣和能力 C、過分強調語法,死記硬背語法規則和例句,教學內容乏味。 2、直接法:又稱「改革法」、「自然法」,用目的語,不用母語不翻譯,不注重語法形式。 19世紀後半頁的西歐,代表人物:德國的貝立茲、法國的古安、英國的帕默、艾蓋爾特 主張仿照「幼兒學語」的方式和自然過程來設計二語教學過程,以順乎人類學語言的自然規律。建立語言和外界實物的直接聯系和模仿大人說話是幼兒習得母語的基本策略。 心理學基礎:聯結主義心理學。受其影響,強調詞語與客觀事物的直接聯系,而不通過母語。 教學原則和特點:A、直接聯系。在語言和外界事物間建立直接聯系,不用母語。 B、以口語為基礎。教學目標是口語。 C、句本位。以句子為最基本的教學單位。 D、以模仿為主。是主要練習方式 E、先用直接感知語言材料,而後靠歸納的方式教授語法規則。 教學過程:教師口頭展示句子or課文-學生模仿跟讀-教師糾正錯誤-學生繼續模仿-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然後也可學生提問,教師回答。 主要優點:A、打破語法-翻譯一統天下,開創了一個二語教學的新局面、新路子,重視口語。 B、利用直觀手段教學,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性 C、注重口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 D、不使用母語,有利於培養目的語思維的能力。 E、制定出一套言語訓練的方式方法。 主要缺點:A、忽視幼兒習得母語和大人學習二語的差異 B、排斥母語,只見消極面,不見積極面 C、注重建立目的語和事物的關系,教師解釋不多,不用母語,易造成誤解 D、重視感性認識,偏重經驗,過分強調模仿、重復,對學生主動性認識不足 E、對復雜語言現象的理解易出問題,讀寫能力弱。 3、聽說法 又稱「結構法」、「句型法」,主張先教聽說,後教讀寫,注重口頭語言表達能力,重點在聽說技能,以句型操練為主要手段,是一種以結構為主的二語教學法。 理論基礎: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 代表人物:弗里斯、埃比、拉多等 產生: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是現代外語教學史上理論基礎最雄厚的教學法。 語言學基礎:結構主義語言學(又稱描寫語言學,代表人物是美國語言學家布龍菲爾德,注重口頭語言,活的語言是第一性的)。受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的影響,根據口語第一性的原則,聽說法主張教語言首先是教口語,言語技能的培養要按照聽說讀寫的順序進行,――「聽說領先,讀寫跟上」。 心理學基礎:行為主義心理學。經典行為主義理論代表人物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提出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公式:刺激-反應(S-R)。新行為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另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刺激-反應-強化(聽說法採用:教師展示是刺激,學生模仿重復是反應,教師糾錯是強化) 教學原則和特點:A、聽說領先。先聽說,後讀寫 B、反復實踐,養成習慣。 C、以句型為中心進行操練 D、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語(允許教師極少量使用母語) E、大量使用錄音、語音實驗室和視聽設備。 F、注重語言結構的對比(母語和目的語,目的語內部)找出重點難點 G、盡力防止學生出現錯誤,一旦出現要及時糾正 教學過程(步驟):據盛炎-模仿-重復-翻譯-輪流-不連貫的重復-對話練習 據特瓦德爾:認識(教師展示)-模仿-重復-變化-選擇 主要優點:A、以句型為二語中心,建立了一套培養語言習慣的練習體現 B、充分利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教學難點重點 C、不完全摒棄母語,克服直接法的片面性 D、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 主要缺點:A、輕視讀、寫能力 B、機械的句型操練枯燥乏味 C、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D、偏重語言形式的訓練,忽視內容和意義 4、視聽法 又稱「整體結構法」、「聖克盧法」。運用視聽材料進行教學,使學生的視覺感受和聽覺感受相結合。採用電化教具視聽手段,聽懂和理解語言材料總是在聽完整的結構基礎上。 產生:20世紀50年代的法國,代表人物是古根漢。 語言學基礎:結構主義語言學 心理學基礎: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 主張口語第一,書面語第二,要對目的語進行細致的分析,並跟學生母語對比。刺激-反應。強調真實地的、具體的情景和語言過冬構成一個整體。學習語言要從整體上感知,重視語境、情景。 教學原則和特點:A、口語是教學的基礎,聽說先於讀寫 B、強調視覺感知很聽覺感知相結合 C、語言和情景密切結合。日常情景對話是教學的中心 D、整體結構感知。 E、充分利用電化教學設備和直觀手段,排除母語和文字的中介。 教學過程和步驟:感知(看幻燈orfilm)-理解(教師講解)-練習(模仿、重復等)、活用(自由表達) 主要優點:A、廣泛運用聲、光、電的現代化教學技術設備。活潑,有積極性,便於理解 B、重視在情景中教學,強調整體感知語言的結構;教學材料貼近生活,利用培養學生的目的語能力。 C、系統地循序漸進地安排詞彙和語法項目,並充分語義操練 主要缺點:A、過分強調口語領先,忽視讀、寫能力的培養 B、過分強調整體感知,忽視對語言結構的分解和單項訓練 C、過分強調直觀的作用 D、重視語言形式的模仿,忽視意義解釋,導致理解可能有誤。 5、功能法 又稱「意念-功能法」或「交際法」,以語言功能項目為綱,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實行交際化教學的一種教學法。十分重視語言的交際功能,主張學習語言從功能到形式,從意念到表達方式。 產生:20世紀70年代的西歐,代表人物:英國語言學家威爾金斯、語言教育家亞歷山大、威多森和荷蘭的范埃克等。 理論基礎:社會語言學、功能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注重語言的社會功能,認為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是語言最本質的功能。受其影響,功能法把語言看作實現語言功能的手段。 教學原則和特點:A、目標設定為培養學生運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而非僅僅是語言能力。 B、以功能和意念為綱。功能是用語言做事,完成一定的交際任務,教學根據需要選取真實而使用的語言材料,並把語法視為實現功能的手段。 C、教學過程交際化。 D、單項技能訓練和綜合性訓練相結合,綜合運用是目的 E、強調表達內容,不過分苛求形式。對錯誤有容忍度。鼓勵運用目的語交際。 F、圓周式地安排語言材料,循序漸進地組織教學。 G、發展「專用語言」教學,針對不同的、特殊的交際需要開展教學 教學過程:1、展示語言材料,突出該材料的情景和功能。2、語言要點練習。3、語境練習,把語言點放在有控制的語境里練習。4、實際運用。 優點:A、培養學生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B、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確定學習目標。 C、教學過程交際化。 D、發展了「專用語言」教學。 問題:A、如何科學地設定功能、意念項目,究竟有多少,如何合理安排,沒有很好的解決 B、如何把語言結構和功能法結合起來目前是最大難題。 大致類型:純功能型、結構-功能型、功能-結構型、題材型 C、對學生錯誤的容忍度怎麼把握。 6、認知法 又稱「認知-符號法」,主張充分發揮學生智力的作用,注重對語言規則的理解、發現和創造性的運用,目標是在聽、說、讀、寫各方面全面地掌握語言。 產生: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卡魯爾和布魯納 理論基礎:轉換生成語言學和認知心理學 轉換生成語言學:美國喬姆斯基,人具有天生的語言習得機制,學習語言是有意識的創造性的活用過程,而非簡單的模仿、記憶過程。因此認知法調動人的語言潛能、內在能力。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語言規則。 認知心理學: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人具有智慧,人類對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應是能動性的,學習是內在的不是外在。反對刺激-反應,認為人具有認知結構,學習是感知、記憶、思維、想像的過程,也是不斷調整認知結構的過程。 教學原則和特點:A、把培養語言能力放在教學目標的首位。 B、以學生為中心。重視開發學生智力,培養興趣,調動積極性和主動性。 C、提倡演繹法,啟發學生發現語言規則。 D、主張聽、說、讀、寫齊頭並進,全面發展。 E、適當使用母語。 F、正確對待錯誤,對其進行分析和疏導。反對有錯比糾,適當糾錯。 G、提倡在理解的基礎上操練,強調有意義的學習和操練 教學過程:三階段――1、語言的理解。教師以舊帶新,引導學生發現語言規則(發現式學習)2、培養語言能力。在理解基礎上作有意義的練習。3、語言的運用。脫離課文進行實際交際的練習。 優點和不足:A、最大貢獻是從認知心理學角度論述二語教學,注重對學習者和學習過程研究。 B、以學生為中心,強調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 C、主張聽說讀寫全面發展。 D、主張「發現學習」,強調有意義的學習,在理解基礎上操練 E、利用學生母語 F、轉換生成語言法如何應用到外語教學實踐中還需不斷探索。 G、完全排斥機械性訓練值得商榷 H、認知法作為獨立的外語教學體系不完善,須進一步研究。 希望對你有用!

④ 第二語言教學中教學者經常使用的方法有

第二語言教學中的經常使用的方法有,嗯,設置一個。圓的環境。也就是說,在這個環境中,大家都只能說這種第二語言,這樣的話教學會失敗。弓背。

⑤ 語言類教學法有哪些

題主您好,針對您提出的問題「語言類教學法有哪些」,回答如下:

(一)翻譯法(Translation Method) 翻譯法也叫語法翻譯法,是中世紀歐洲人學習希臘文和拉丁文所採用的方法。在課堂里,教師藉助語法進行教學,認為背誦語法規則是學習外語的捷徑。
其主要特點有:
1.教材所選的材料是「規范」的語言
2.教學語言大部分是學生的母語。
3.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利用語法並發展學生的理解能力,以提高外語教學的效果。翻譯法曾盛行於歐洲大陸,至今還有部分人將這種教學法投放到小學英語教材里,運用到教學實踐中。這是因為翻譯法使用方便,只要教師掌握了外語的基本知識,就可以拿著外語課本教外語,不需要什麼教具和設備。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 直接法產生於19世紀後半葉,當時歐洲一些語言學家和語言教師深感翻譯法滯後於外語教學,便發起了一場教學改革運動,直接法便應運而生。
它的主要特點是:
1.強調直接學習外語和直接應用外語,使學生能真正掌握外語。
2.強調口語和語音教學。
3.注重實踐練習,培養語言習慣。
4.通過句型教學,使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有計劃地學習實用語法,發揮語法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
5.採用各種教具,廣泛運用接近實際生活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較為生動活潑地進行教。
6.教材內容的選擇注意實用性和安排上的循序漸進。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有更多的機會與外國人交流,迫切需要掌握口語,更迫切需要學生擺脫「口語障礙」。因此,小學英語教材的編寫,教師教學法的選擇,不能不考慮直接法。

(三)聽說法(Audio-Lingual Method) 聽說法也叫句型教學法,產生於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二戰前,美國的外語教學仍使用翻譯法。二戰爆發,美軍急需聽說能力較好的大批外語人才隨軍。由此,聽說法便出現了。
其特點是:
1.新課內容以會話形式展開。
2.用模仿、記憶、重復等方式學習,以養成語言習慣。
3.語言結構按序排列,依次教學。
4.句型結構反復操練,語法教學用歸納法進行類推,很少語法解釋。
5.語匯量嚴格控制,詞彙依賴上下文來學習。
6.重視語音教學。
7.大量使用視聽設備和語言實驗室。
8.對學生成功的反應立即予以強化,盡量防止學生出現錯誤。
9.按聽、說、讀、寫的順序安排教學。
10.強調第二外語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從聽說法的特點來看,當今的小學英語教材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聽說法,從聽說入手,積極引導學生學習讀和寫,將外語和學生的母語作比較,使學生意識到母語與外語的文化差異。

(四)認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認知法產生於60年代,是依據卡魯爾(J,B.Carroll)、布魯納的知識結構論,喬姆斯基(N.Chomsky)的轉換生成語法提出的。
其特點是:
1.通過系統的、有目的講解和練習,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語言能力。
2.在教學中,利用學生自身的母語知識,與所學外語進行對比,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語言規則。
3.把語言材料與學生的已有知識銜接起來,創設良好的語境進行教學。
4.聽說讀寫並進,以促進各種感官同時運動。
5.教學順序由語言能力到語言表現,先建立起必備的認知結構,了解一定的語言規則,再創造條件讓學生應用規則,創造性地使用語言。認知法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在教學中,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完成理解、能力培養、綜合運用三階段的學習。因此,認知法被許多語言教育家和教師所接受,並用於小學英語教材編寫和具體教學中。

(五)全身反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全身反應法是美國心理學家阿舍爾(J,T.Asher)提出,他強調通過身體動作學習外語。
其特點是:
1.從充分理解性的「聽」自然過渡到「說」。
2.藉助全身動作發展理解能力。
3.通過教師熟練的指令,訓練學生掌握詞彙、語法結構。
4.在大量輸入之後,讓學生自然地開口說話並付諸行動。全身反應法以兒童語言習得的理論為基礎,強調通過動作來理解語言,用大量輸入來激發學生開口。正是這一特點,使得小學英語教材的編寫形象化、課堂教學動態化。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能有所幫助,謝謝!

⑥ 國內外第二語言教學界提出過哪些教學原則如何對這些原則加以梳理

第二語言教學的原則

(1) 精講多練的原則

精講多練是60年代初北京語言學院教師總結出的一條原則。所謂精講,就是語言知識、語言規律要講的精煉、簡明、扼要,教師適當的講授理論知識和與語言規律,這是對成人學校第二語言必不可少的;所謂多練就是通過大量要目的,要層次、反復的操練、練習。是學生掌握目的語的聽、說、讀、寫技能和語言交際

鑒於語言課首先是技能課、工具課,所以語言繳械應體現以技能訓練為中心的原則。根據目前學生入學時語言水平的情況,調整講和練的層次。並提高學生們的技能,這不僅包括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訓練,而且為了培養交際能力,還需要進行有關語用規律、話語規律和交際策略的言語交際技能訓練。

(2) 動機誘導的原則
社會語言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和心理實驗得出結論:一個人要學習某種第二語言,決定其成功與否的最關鍵因素不在於其智力水平的高低或天生語言能力的強弱,而在學習者是否有良好的學習動機。所以我們要將良好的學習動機的誘導作為一條紅線,貫穿於第二語言教學的始終。

(3) 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重視情感因素,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創造性。

要從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出發,制定課程計劃、教學大綱並確定教學內容、教材和教學方法。學習的內容應是真實而實用的,要做到學以致用。要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課堂要營造輕松愉快的氣氛,加強趣味性,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參與設計教學活動,多聽取學生的意見,並根據所得到的反饋不斷調整課程計劃,改進教學;對待學生的偏誤應採取嚴格糾正的態度,但糾錯要根據其性質和發生的場合區別對待,注意方式。

⑦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什麼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1. 母語:通常是指學習者所屬種族、社團使用的語言,因而也稱作「本族語」。一般情況下,母語通常是兒童出生以後最先接觸、習得的語言。因此,母語通常也被稱作「第一語言」。

2. 目的語:也稱「目標語」,一般是指學習者正在學習的語言。它強調的是學習者正在學習的任何一種語言,與學習者的語言習得環境無關。

3. 第一語言:指兒童幼年最先接觸和習得的語言。

4. 第二語言:相對於學習者習得的第一語言之外的任何一種其他語言而言的。強調的是語言習得的先後順序,與語言習得的環境無關。

5. 習得:指「非正式」的語言獲得。「習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狀態下「下意識」的語言獲得。內隱學習是通過無意識或下意識的方式來獲得語言知識。通過「習得」方式獲得的是「隱性語言知識」。

6. 學習:指「正式」的語言規則學習,即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來獲得第二語言。一般是指「有意識」的語言知識的獲得。外顯學習是在有意識的狀態下通過規則學習來獲得語言知識。通過「學習」方式獲得的是「顯性語言知識」。

7. 第二語言習得:指學習者在目的語國家學習目的語。學習者所學的目的語在目的語國家是公認的交際工具,當然也是學習者用來交際的工具。

8. 外語習得:學習者所學的語言在本國不是作為整個社團的交際工具,而且學習者所學的語言主要是在課堂學習的。

9. 第二語言環境:指學習者所學的語言在語言習得發生的環境中作為交際語言。

10. 自然的第二語言習得:指以交際的方式獲得第二語言,而且語言習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會環境下發生的。

11. 有指導的第二語言習得:以教學指導的方式獲得第二語言,語言習得通常是在課堂教學環境中發生的。

12. 語言能力:是由交際雙方內在語法規則的心理表徵構成的。語言能力是一種反映交際雙方語言知識的心理語法。母語使用者對句子的合語法性的直覺判斷依據的就是這種隱性語言知識。語言能力是關於語言的知識。

13. 語言表達:交際雙方在語言的理解與生成過程中對其內在語法的運用。語言表達是關於語言運用的知識。

⑧ 第二語言教學法流派主要有哪些

語法——翻譯法(傳統法)
①時間:18世紀末
②代表人物:[德]奧倫多夫
③言學理論基礎:機械語言學或歷史比較語言學 認為所有語言同出一派
④心理學理論基礎:官能心理學或聯想心理學
官能心理學:認為心理的各種官能可分別加以訓練例如:記憶、思考、概括……
聯想心理學:把一切心理活動看成是各種感覺或觀念的集合。心理活動主要依靠聯想的力量來實現。例如 :記憶單詞依靠和母語的聯系
⑤主要特點:
A.以語法為綱,教授系統的語法知識
B.課堂教學使用學生的母語,教學法以翻譯為主
C.注重書面語的教學,輕視口語
D.教授所謂的「規范」語言,重視使用所謂經典的「名著」「原著」
⑥成就:
A.強調母語教學的理論
B.強調發展學生的智力,學生語法知識扎實
C.由於注重書面語教學,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比較高
D.對教師本身的口語要求不高,該教學法使用方便
⑦缺點:
A.忽視言語交際技能,尤其是聽說能力的培養
B.過分依賴學生的母語和翻譯的手段,無法培養用目的語思維的習慣和能力
C.過分強調語法的重要性,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或深奧難懂
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針對「語法——翻譯法」「直接」:用目的語教授目的語
又稱「自然法」,主張仿照幼兒學習母語的自然過程來設計第二語言教學過程
直接法是作為語法——翻譯法的對立物在西歐出現的,代表人物是貝立茲。(01填空)
直接法主張在外語教學中完全不使用學生的母語(02選擇)
直接法的「直接」指直接用目的語教授目的語(03選擇)
直接法的優點之一是有利於學生外語思維和語言能力的培養(00選擇)
①時間:19世紀後半葉西歐
②代表人物:[德]貝立茲[法]古安[英]帕莫·艾蓋爾特
③心理學基礎:聯結主義心理學強調語言與客體的直接連接
④特點:
A.在語言和外界事物或經驗之間建立起直接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不使用學生的母語
B.以口語為基礎(與語法——翻譯法針鋒相對)
C.句本位,以句子為基本的教學單位
D.以模仿為主
E.用歸納法教授語法規則 先操練,後歸納
⑤優點:
A.打破語法——翻譯法一統天下的局面,開創了新路子
B.利用直觀手段(實物、圖片等)進行教學,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性
C.注重口語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
D.不使用學生母語,有利於培養學生用目的語思維的能力
⑥缺點:
A.把幼兒習得母語和成人學習第二語言混為一談是不對的
B.完全摒棄學生母語,忽視其積極意義,有時反而影響學生對目的語的理解
C.過分強調模仿、重復,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適當給出規則的學習方式
D.對讀寫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
3.聽說法(結構法、句型法)
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二戰時美國訓練士兵所用方法
外語教學聽說法產生於美國,其語言學基礎是結構主義語言學(96選擇)
②代表人物:[美]弗里斯 埃比 拉多
③語言學基礎:結構主義語言學強調先搞清語言的結構
④心理學基礎:行為主義心理學刺激——反應——強化
聽說法的心理學理論依據是行為主義心理學,這種心理學理論的創始人是華生(98選擇)
⑤特點:
A.聽說領先,讀寫跟上
B.反復實踐,養成習慣
C.以句型為中心進行訓練
強調以句型為中心反復進行操練的教學法是聽說法(01選擇)
D.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語(不完全排斥)
E.大量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如:錄音、語音實驗室、視聽設備等
F.注重語言結構的對比,找出學習的難點,確定學習的重點
G.有錯必糾
⑥優點:
A.以句型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中心,並建立了一套培養語言習慣的練習體系
B.充分利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教學的難點和重點
C.不完全摒棄學生母語克服了直接法的某些片面性
D.廣泛利用各種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
⑦缺點:
A.輕視讀、寫能力的培養
B.機械的句型操練枯燥乏味
C.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D.偏重語言形式的訓練,忽視內容和意義
4.視聽法(整體結構法聖克盧法)
①時間:20世紀50年代
②代表人物:[法]古根漢 [南斯拉夫]彼塔爾·吉布里納
③語言學基礎:結構主義語言學
④心理學基礎: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
⑤特點:
A.口語是教學的基礎聽說先於讀寫
B.強調視覺感知和聽覺感知相結合
C.語言和情景密切結合
D.整體結構感知
E.充分利用電化教學設備和直觀手段
⑥優點
教學方法活潑,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B.重視在情景中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
C.系統地循序漸進地安排詞彙和語法項目並充分予以操練
⑦缺點
A.過分強調口語領先,忽視讀、寫能力的培養
B.過分強調整體感知,忽視了對語言結構的分解和單項訓練
C.重視語言形式的模仿,忽視意義解釋,實際運用不夠
5.認知法(認知——符號法)「現代的語法——翻譯法」
時間:20世紀60年代 美國
認知法產生於美國,其語言學理論基礎是轉換生成語言學(99選擇)
②代表人物:[美]卡魯爾 布魯納
③語言學基礎:轉換生成語言學
④心理學基礎:認知心理學
認知法的心理學基礎是認知心理學,語言學基礎是轉換生成語言學(02填空)
⑤特點:
A.把培養語言能力放在教學目標的首位反對機械模仿
B.以學生為中心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
C.提倡演繹法先講結構規則,再造句
D.適當使用學生母語
E.反對有錯必糾,主張不影響交際的錯誤,不急於糾正
F.強調有意義的學習和有意義的操練 先理解(認)再操練(知)
⑥優點:
A.注重對學習者和學習過程的研究
B.以學生為中心,強調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
C.主張聽說讀寫全面發展
D.主張「發現學習」,在理解語言知識和規則的基礎上有意義的操練
反對過分依賴機械性的重復操練,主張發揮學生的智力,注重對語言規則的理解和創造性的運用,目標是全面掌握語言,這種教學法是認知法。(00填空)
E.利用學生母語
⑦不足
A.轉換生成語法尚無法應用到外語教學的實踐中
B.完全排斥機械性訓練
C.作為一個獨立的外語教學法體系還不夠完善
6.功能法(意念——功能法、交際法)代表教材《跟我學》(00選擇)
時間:20世紀70年代
功能法產生於70年代的西歐(99選擇)
代表人物:[英]威爾金斯 亞歷山大威多森[荷蘭]范埃克
功能法產生於70年代的西歐,創始人是英國語言學家威爾金斯(01填空)
③語言學基礎:社會語言學功能語言學
④心理學基礎:人本主義心理學
⑤特點 功能教學法(99術語解釋)
A.把第二語言/外語教學的目標設定為培養學生運用目的與進行交際的能力
B.以功能(和意念)為綱功能是用語言做事,完成一定的交際任務並把語法視為實現功能的手段來讓學生掌握
C.教學過程交際化為學生創造接近真實交際的語言環境
D.單項技能訓練和綜合性訓練相結合
E.強調表達內容不過分苛求形式對學生的錯誤要確定一個容忍度
F.圓周式地安排語言材料,循序漸進地組織教學
G.發展「專用語言」教學針對不同的交際需要開展教學
⑥優點 功能教學法的優點(03論述)
A.培養學生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B.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確定學習目標
C.教學過程交際化
D.發展「專用語言」教學
⑦缺點
A.如何科學地設定功能、意念項目如何合理地安排
B.如何把語言結構和功能結合起來
C.對學生出現的錯誤採取容忍態度的「度」如何把握

⑨ 第二語言教學法有哪些

? 由於注重書面語教學,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比較高。 ? 對教師本身的口語要求不高,該教學法使用簡便。 7、 缺點:

? 忽視言語交際技能,尤其是聽說能力的培養。

? 過分依賴學生的母語和翻譯的手段,無法培養用目的語思維的習慣和能力。 ? 過分強調語法的重要性,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或深奧難懂。

二、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針對「語法翻譯法」的弊端,「直接法」直接採用目的語來教授目的語,所以又稱「自然法」。主張仿照幼兒學習母語的自然過程來設計第二語言教學過程。直接法是作為語法翻譯法的對立物在西歐出現的,代表人物是貝立茲。他主張在外語教學中完全不使用學生的母語。直接法的優點之一是有利於學生外語思維和語言能力的培養。

3

3/11頁

⑩ 第二語言教學和第一語言教學有什麼不同

第二語言教學 第二語言教學在雙語社團中進行,既教母語,又教另一種語言。在外語教學中,學生所學的是外國語。翻譯要求把原以某種語言寫成的作品的內容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使用同一民族語言,語音、詞彙、語法格式也因地區而異,因使用者的社會地位而異,還因交際場合和使用目的而異。研究這些問題的是社會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關系密切的是方言學。研究區域方言的學科稱為方言地理學。語體學近似社會語言學,研究在不同條件下語言使用的語體差異。文體學研究如何造成不同的文章風格。與此近似的傳統學科是修辭學,包括雄辯術和作文法。文體學可以說是現代的修辭學。心理語言學從語言出發研究心理,摸索語言與感知、注意、記憶、學習等心理作用的關系。神經語言學探索人們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神經學基礎,試圖做出人腦控制言語和聽覺的模擬。研究伴隨著語言交際而發生的種種現象的學科,叫副語言學,也叫伴隨語言學。人類語言學研究社會制度、宗教信仰、職業、親屬關系等對語言習慣的影響以及語言對這些東西的或多或少的影響。民族語言學只研究民族類型、民族行為程式與人們的語言之間的關系。數理語言學是研究語言中的數學性質的學科。使用數學方法研究語言,最初是統計音素、語素、詞彙等項目,後來人們運用數量計算學並使用各種模式來處理語言材料。數理語言學目前包括代數語言學、統計語言學和應用數理語言學。

閱讀全文

與第二語言教學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臨床上最廣泛的研究方法 瀏覽:463
避孕方法有哪些怎麼上環 瀏覽:864
電熱板安裝方法 瀏覽:168
中醫治療絲狀疣的方法 瀏覽:708
正確梳頭的方法免費學 瀏覽:86
斜齒輪的計算方法 瀏覽:328
如何寫好行草方法 瀏覽:493
食用方法可以分為什麼和什麼 瀏覽:163
老伴按摩床使用方法 瀏覽:851
原始蜂蜜怎麼食用方法 瀏覽:16
研究方法名詞解釋333 瀏覽:503
腿部伸展機使用方法 瀏覽:107
健腹輪訓練正確方法 瀏覽:780
qq同步助手簡訊功能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25
風險識別分析方法培訓 瀏覽:927
用什麼方法識別身上的靈 瀏覽:734
中周的安裝方法 瀏覽:636
嗓子腫了怎麼辦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218
老秤怎麼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149
如何一天瘦一斤的最快方法 瀏覽: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