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孟子善於運用什麼辯論方法

孟子善於運用什麼辯論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20 10:22:59

A. 孟子的論辯有什麼特點

《孟子》一書中有許多可以作為座右銘的「名言」,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等等。但寫本文,專門探討孟子的論辯,也就是論辯方法或技術。

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頭,大老遠的來見我,有什麼高招使我的國家擺脫困境嗎?

【原文:亦將有以利吾國乎?】注意:梁惠王問的是,有利於國家的策略。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談利益呢,國王說什麼可以有利於國家,大臣說怎麼做可以有利於自己的家,公務員說如何做才能對自己有好處。上上下下都為了利益而奮斗,那麼公務員就要琢磨大臣,大臣就要琢磨篡黨奪權了。

注意:孟子是把原文中的「利」變成了私利。這是孟子論辯中的一招:偷換概念。



(1)孟子善於運用什麼辯論方法擴展閱讀:

孟子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決條件。因此,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若君主無道,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應謹守崗位。

孟子主張行仁政,必須效法先王(堯、舜、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統治政治,這樣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孟子也十分重視學習環境,置學子於優良環境中,施以自發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學說對後世的影響啟發宋明理學。 孟子提出「內聖之學」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擴充善性,壓抑物慾之性,自身反省。這種內省的修養方法,成為後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顥、程頤、陸九淵、王陽明等宋明理學家,都是繼承孟子這方面的學說。

B.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在辯論方法的特點

以羊易牛」主要說孟子善於因勢利導、循循善誘的論辯技巧:第一段開門見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張後,即通過「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說明齊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個論辯過程中,孟子善於根據對方心理因勢利導,始終掌握對話的主動權,時而旁敲側擊,時而單刀直入,時而欲擒故縱,時而咄咄逼人,表現了高超的論辯的技巧

C. 《孟子》的論辯藝術技巧

孟子是戰國時代首屈一指、技壓群雄的論辯大師,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天才的雄辯家。善於論辯是《孟子》最突出的藝術特點,其論辯藝術技巧主要有迴避術、轉換術,求同求、擒縱術,圈套術、包抄術,比附術、詭辯術,追問術、反詰術,鋪陳術、排比術等,可謂集先秦論辯藝術之大成。下面我整理了《孟子》的論辯藝術技巧,一起了解吧。

孟子的 辯論 技巧一、 迴避術、轉換術

孟子在游說國君和與人論辯時,難免遇到對方提出一些自己不願回答或難以回答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孟子便採用迴避術和轉換術。

如著名的“齊桓晉文之事章” (《梁惠王上》),記錄的是孟子和齊宣王的一場談話和論辯。一開始是齊宣王發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是要孟子給他講講齊桓公、晉文公這兩大春秋霸主稱霸的事理。我們知道,孟子是主張“王道”、反對“霸道”的,並且認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告子下》),對齊宣王的這一問題,孟子顯然是不願談的,他豈能將“罪人”的罪過當功勞宣揚並讓齊宣王效尤!那麼,孟子此刻該怎麼辦呢?孟子對曰:“仲尼之

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他很乾脆地迴避了對方的問題,又迅速轉換了話題,這就是所謂迴避術和轉換術。在這里,孟子是以假裝不知進行迴避的,所說並非實話。據《論語》所載,孔子與其弟子曾多次談到齊桓、晉文,一則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二則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以答子路;三則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匡天下,民到於今而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以答子貢(均見《憲問》);且孔子作《春秋》以授弟子,怎麼能說仲尼之徒無道其事是以無傳呢?在《孟子》中,他自己也多次與人談及桓、文,如“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公孫丑上》);“桓公之於管仲,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霸” (《公孫丑下》);“晉之《乘》,楚之《木壽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離婁下》)作為學者,孟子對桓、文之事豈能不知,怎麼能說臣未聞之呢?這顯然是假話。但是面對齊宣王出的難題,試想,倘若不說這假話,要麼違心告之,要麼正言拒之,均非良策,相比之下,孟子佯裝不知,避而不談,委婉拒絕,仍不失為明智之舉,聰明人也會聽出其不願談此話題的弦外之音的。如果說這一迴避術還不值得特別稱道的話,那麼他一下子將話題由“霸道”轉到“王道”,來了180度的急轉彎,而且轉得那麼突然,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則無疑令人頷首稱道了。這一手很厲害,因這一轉,使他擺脫了不利處境,變被動為主動,迅速掌握了主動權。

又如《梁惠王下》中這樣一章: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

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滕文公“事齊”、“事楚”之問,不好回答,故孟子以“是謀非吾所能及也”予以迴避,又轉而談了自己的一項建議,即鑿池築城,與民共守雲雲。朱熹注曰:“國君死社稷,故致死以守國。至於民亦為之死守而不去,則非有以深得其心者不能也。”可見孟子是要對方在加強守備[2](P323)的同時,大力推行仁政,“守義而愛民”。這也是很快就將話題轉入其政治主張的軌道。

再如《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章”中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晉天下莫強焉章”中梁惠王欲向齊、楚報仇雪恥,問“如之何則可”?孟子卻說:“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諸如此類,都是成功運用迴避、轉換之術的範例。

孟子不只在論辯的開端運用迴避轉換之術,在論辯過程中也常常用到。如“齊桓晉文之事章”中王問“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問所謂後必有災“可得聞與”?孟子都未直接回答,而是避開話頭,由他另起話題,反問對方,再轉彎摸角地引入原題。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由此可見,善於迴避和轉移話題,是孟子在論辯中慣用的戰術,也是聰敏善辯之人為控制局面、駕馭對方、避其鋒芒 、出其不意、反客為主、轉守為攻而擅長運用的一個重要招數。

孟子的辯論技巧二、 求同術、擒縱術

如前所說,論辯跟打仗一樣,用兵之道講究有張有馳,有擒有縱,欲擒故縱,論辯亦然。孟子深諳此理,在論辯中很善於運用求同術和擒縱術。所謂“求同”,就是尋求與對方在某一方面的共同點,適當地給予肯定,以靠攏對方,取得對方的信任和好感,為下面的辯異、反駁作準備。求同只是手段,駁異才是目的。所謂“擒縱”就是有縱有擒,先縱後擒,欲擒故縱,從而將對方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二者都有以退為進、以屈為伸、以伏為起的特點,有著較密切的聯系。

在“齊桓晉文之事章”中,孟子將話題引入“王道”後,隨之向齊宣王指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並肯定他可以“保民而王”,齊宣王不知何由,於是孟子便講述了從胡齒乞那裡聽到的宣王“以羊易牛”的 故事 ,說明“是心足以王矣”。從“臣聞之胡齒乞曰”可以看出,孟子事先是做了一定的調查了解的,這很有必要。對對方的情況有所了解,心中有數,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講完故事後“不識有諸”一問,是明知故問,既是為了讓對方證實,更是為了抓住對方,牽著其鼻子走。這就像我們平常所見到的某些能言善辯者說話總是能拿住人一樣。接著孟子便就“牛羊”之事進行辨析,施展其求同、擒縱之術:“是心足以王也”——一縱;“百姓皆以王為愛(吝惜、小氣) 也”——一擒;“臣故知王之不忍也”——又一縱;在齊宣王作了“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的認同和辯解後,孟子又一擒——“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這下把齊宣王搞得暈頭轉向,無法回答,不無尷尬地笑曰:“是誠何心哉?”並無可奈何地承認“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在此情況下,孟子又來了一縱——主動解圍,替其辯解說:“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這一精彩辯說,抓住了問題的要害,顯示了孟子的聰明,更說到了齊宣王的心上,難怪宣王非常高興和激動地說:“《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以上論辯,孟子一拉一送,有縱有擒,但總體上還是為了求同靠攏,以縱為主。經過一這回合的談辯,孟子用自己的聰明智慧贏得了對方的信任,使之不得不心悅誠服,甚至感激含戚,從而達到了預期目的。然而當讀到下文“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時,我們又恍然大悟:上述求同靠攏,完全是欲擒故縱!原來孟子胸有成竹,精心策劃、成功實施且親自導演了這一幕求同、擒縱之戲。其戰術之高超,令人不禁為之叫絕!

這樣的戰術的在《孟子》其他篇章中也多有運用。如《滕文公下》“陳仲子章”,針對匡章所謂“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之說,孟子先退後進,對曰:“於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雖然,仲子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後可也。„„”這也是採用了求同立異、先縱後擒之辯術。

需要說明的是,孟子的“求同術”,完全是為駁斥異說、宣傳自己的思想主張服務的,與後世某些人為謀取私利討好巴結權貴不可同日而語。其“擒縱術”也是正大而不詭譎,高明而不卑瑣。這都值得我們悉心領會,認真學習。

D. 孟子如何運用破立相結合的方法確立觀點

霸道,以武力征服的手段統一天下。王道,以禮義教化的方式統一天下。在本篇文章中,孟子有破有立,破立結合,竭力勸阻統治者不要實行霸道,闡述了王道這一政治主張。

這篇文章形式上是一篇記敘文,實際上是一篇政論文。它沒有採用一般政論文邏輯論證方法,而是通過人物對話闡明論旨。由於通過問答形式表現論說過程,有一定的情節和戲劇性,人物性格與神情也躍然紙上,因而本篇比一般政論文更富有文學性。

孟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一、善於論辯

在《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善於掌握對方的心理特徵及其變化,縱擒開合,靈活自如,始終將辯論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表現出了善辯的卓越才能。

二、善於因事設喻

在《齊桓晉文之事》中,使用了五個比喻。這五個比喻的共同特點是:淺顯明白而設想新穎,能夠針對具體情況進行類比,由遠及近,由表及裡,切中要害,具有一種不容辯駁的力量。

三、孟子的文章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很富有鼓動性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種「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者」,與「義」和「道」相生發。有了這種內在的「義」 和「道」的修養,孟子的文章充滿了道義和感情,形成了一種理直氣壯、義正辭嚴的氣勢。在這篇文章中,孟子高揚以「仁義」為本的「王道」理想,反對充滿血腥的「霸道」行徑,這樣一種高遠境界自使文章生發出一種浩然正氣。而文中又多使用排比反問的句式,也強化了文章的氣勢。

總之,孟子文章氣勢充沛,辭鋒犀利,論辯激烈,明顯反映出在百家爭鳴影響下的文章特色。在《孟子》中所表現的孟子形象,既是一個傲岸不屈的儒者,也是一個口若懸河的雄辯家。

E. 《孟子 梁惠王下》中孟子用了怎樣的論辯技巧

(一)孟子的論辯邏輯孟子論辯之所以所向披靡,無往不勝,嚴密的邏輯性是其重要成因之一。譚家健認為孟子雖然不像墨子那樣有比較完整的形式邏輯理論,但是「卻能普遍而熟練地使用著形式邏輯的思維規律和思維形式,其文章都有著嚴格的邏輯」,在論辯過程中,孟子成功地運用了排中律和矛盾律,從而「無論和誰辯論,孟子都從沒有輸過」[2]。孟子論辯中所運用的邏輯方法有:(1)逐層推論法,又稱「台階術」 。在具體的論辯中,穿插運用演繹法和歸納法,有正有反,有擒有縱,開合自如,引人入勝。如《梁惠王下》: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從交友之道說起,獲得齊宣王認同,登上第一級台階;次及部門長官的政務,引齊宣王躋上第二級台階;最後提出議論中心,使齊宣王不得不在內心贊同,雖然他口頭上不願表態,從而達到規諫國王的政治目的;(2)破斥兩端法,針對論敵用假言推理與選言推理的綜合方法進行的責難,孟子從容應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予以有力的破解;(3)提出新論點法,即當論敵用假言和選言推理進行論辯時,採取肯定一面另提新論點,以擊破對方隱含的錯誤觀點;(4)例證法,即把例證作為一個前提,使邏輯推理更加嚴密。儒家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求人們的言談舉止都要合乎禮節。但孟子認為不能只拘泥於禮節,而應視實際情況靈活變通。例如拿飲食、婚姻的重要方面與禮節的輕微細節作比較,那麼飲食、婚姻重於禮節。「男女授受不親」雖是一條儒訓,但孟子認為「嫂溺不援,是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孟子·離婁上》)。有一個任國人對孟子的學生屋廬子說:「如果按照禮節去找吃的,便會餓死;不按照禮節去找吃的,便能得到吃的,那一定要按照禮節去行事嗎?如果按照迎親禮,便得不到妻子;如果不行迎親禮,便會得著妻子,那一定要行迎親禮嗎?」屋廬子茫然不知所對,轉而求助於孟子。孟子曰:「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舍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與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軫兄之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軫,則不得食,則將只能之乎?逾東家之牆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孟子·告子下》)孟子並不直接回答任國人的詰難,而是舉出兩個例子讓任國人判斷,間接表述自己的觀點,即應當根據禮節來待人處事,決不能違反禮節,任意胡作非為,干出傷天害理之事。(二)孟子的論辯語言語言是論辯的物質手段,論辯是語言的直接交鋒。孟子很重視論辯的語言,他的語言是論理式邏輯語言,又是形象化的文學語言。這既有利於加強論辯的說服力,又有利於增強論辯的感染力。善譬巧喻是《孟子》散文語言藝術的顯著特色,譚家健認為,孟子的比喻「淺近平易而生動有有趣,輕快靈便而又深刻貼切」,「堪稱比喻聖手」,他往往以生活常理就近設譬,運用靈活,精闢允當,一語中的,從而引起讀者廣泛的共鳴;用寓言故事作譬喻《孟子》為開風氣者,這類「敘述則時特精妙」的長喻「曲折多姿,生動有趣」,「有很高的藝術價值」[3]短喻則既平易又精練,正喻生動有趣,反喻誇張幽默。實際上無論是單純的比喻,還是故事性的長喻,為先秦諸子散文所共有,而孟文為人所稱道,是因為有其獨特的「個性」,從而形成了孟文特有的風格,管文提供的思路當有某種方法論意義。孟子主張性善說,把「義」看作是性善論的主要內容之一。「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生命是人所共見的,人們都能切切實實體會到它的存在和價值,能唱能跳,善行會跑。但是,「義」是個抽象的概念,無聲無嗅,無形無狀,普通人難於把握。為了使「義」的價值能夠直觀現實在人們眼前,孟子採用了譬喻說理技巧,用魚比喻「生」,用熊掌比喻「義」,具體形象地區別出「生」和「義」價值高下不同。因此,「捨生取義」的結論就易於為人們接受和實踐。(三)孟子的論辯方法方法是通達勝辯的橋梁。孟子的論辯方法是他的論辯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能針對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問題、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情況,採取因勢利導、比較異同、利實相參、執中有權等方法,特別是「執中有權」論,可以說是孟子分析情況、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孟子認為「執中無權,亦猶執也」。孟子認為「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是極端自私的,而「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用博愛代替自私,不利於宗法制度。所以孟子反對執著,「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賦道也,舉一而廢百也」(《孟子·盡心上》)。他運用「執中有權」法,擺脫了辯論中的兩難的困境。其次,孟子經常採用因勢利導的方法,藉以激發對方的善端,減少論辯的對抗,宣傳、實現自己的主張。孟子一向主張「仁政」,他在勸告君王要實行仁政時曰:「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然後又說「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公孫丑上》),使君主聽了心悅誠服。孟子還認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勞力,或勞心;勞力者治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此外,孟子主張王道,就要和霸道比較;主張正義之戰,就要和不義之戰比較;主張仕以其道,就要和仕非其道比較。比較才能分清是非、好壞、輕重、大小,這是論辯最直接的任務。(四)孟子的論辯風格 風格是孟子論辯藝術的總體特點。如果孟子的論辯藝術沒有獨特的風格,就不成其為孟子的論辯藝術了。旗幟鮮明、感情強烈、文采斐然、說理痛切,這都是孟子論辯藝術的總體特點。孟子在論辯中主張什麼,反對什麼,立場、觀點鮮明,而且感情色彩強烈。他反對不義之戰,歌頌正義之戰;反對暴政,贊揚仁政;反對楊墨,推崇孔子;反對窮奢極欲的權貴,同情水深火熱中的百姓。孟子在論辯中長於說理,顯示出他雄辯的才華。他往往能針對對方的言論,不急不迫、一步緊似一步地論說開來,最後用精闢的語言概括出自己的思想,一針見血地指出對方的謬誤,確有說理痛切、發人深省、令人信服的效果。孟子常用排比、對偶等手法進行勸說。他在勸君主端正對大臣的態度時,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孟子還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F. 在寡人之於國也中,孟子是如何運用比喻手法進行論證的

孟子是以「好辯」著稱的,他善於運用各種方式進行辯論,或投其所好,或因勢利導。他的文章氣勢磅礴,邏輯嚴謹,筆帶鋒芒,又富於鼓動性,有極大的說服力,對後世散文有很大的影響。 一、避其鋒芒,「投其所好」 孟子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治國主張的兩個關鍵詞:王道、仁政。 從五六兩個自然段看,孟子提出的王道包括了兩個方面。首先講到了順應自然,而順應自然的目的是基於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為了生產,為了養生喪死無害。這是從物質生產方面說的。但是在第六段中他又提出來,物質富足了還不夠,還應該在精神上,即教化方面進一步加強。於是,他提出了王道思想。 這些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對話,那麼孟子為什麼在這里提出了王道思想呢?他在什麼前提下提出這個思想的呢?在文章的2-4段中,孟子並沒有在梁惠王提出自己的疑惑以後就直接擺出自己的觀點,而是通過設喻的方法分析疑問。孟子這樣做的原因有二:其一,信奉的治國主張不一樣。孟子主張仁政之道,而梁惠王喜歡打仗。這是與仁政相對的,愛發動戰爭我們稱之為霸道。正所謂,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再者,從「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及「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兩句便可看出,梁惠王是個非常自負的人。孟子如果直接提出意見來,梁惠王定然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只有通過設喻分析疑_,等分析時機成熟以後,再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的治國主張。 二、因勢利導,引君入瓮 孟子又是怎樣論述,投其所好的?在文章的第二段孟子舉了個例子——打仗。之所以提打仗,是因為梁惠王喜歡打仗。具體說到的是戰場上的逃兵。在戰場上我們都是厭惡、討厭逃兵的,梁惠王很容易就得出相同的情感態度來了。所以舉這個例子可以輕易地讓梁惠王「上當」。實際上孟子舉這樣一個例子是在設一個圈套。文中提到,「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梁惠王不假思索地就說出自己的判斷,「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說到這以後孟子應該非常高興了,因為他是有所指的。當他說到這以後就證明他的目的就要達到了。所以下一句他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他是非常委婉說的,但是包含的內容很豐富。實際上他想說梁惠王什麼?你的百姓不會比他多,說明你的做法不夠好,跟五十步笑百步的做法是相同的。他做的「移其民」「移其粟」只是在事情發生之後再進行一些修修補補。不會有本質的變化。也就是說梁惠王治國的策略就是錯誤的。 當然,孟子去勸的時候語氣是委婉的,循循善誘的。把梁惠王一步步引入自己設的圈套之中。 三、層層深入,氣勢磅礴 到了這,孟子分析出的原因就已經非常明確了,梁惠王啞口無言。這時候,孟子就能夠更好地、明確地提出自己的觀點——王道。 在第五段中,他是怎麼提出王道的觀點?王道應該做什麼?首先,他陳述了關及民生的事——不違農時,即按時令。 這里用排比的句式?「不可勝食也」「不可勝食也」「不可勝用也」,說明東西越來越多了。那麼採取什麼措施能讓東西越來越多啊?不違農時。只要你不去影響老百姓,你停止戰爭,別再影響老闆姓,讓老闆姓安定地去生產,這樣老闆姓就能得到養生喪死的東西,這樣就是王道的開始。孟子在這說的王道的開始,對梁惠王來說非常容易。你只要不去違背規律,就做到王道了。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問題。 那麼文章下一段是說怎麼繼續努力才能做到王道之成的呢?依舊運用了排比句。這兩個排比句所說的都是物質生產方面的東西,但是第二個物質生產,在做法上比第一個卻是有所不同的。第一個只是不去違背,第二個做的比第一個更多,更主動。因此可以做到「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這樣就達到了使百姓生活富足,安居樂業。 這只是指物質生產,要進一步實現王道還要進行教化——精神層面。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也就是說,百姓生活富足了,又有教化方面的引導,這就達到了一種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的局面。即天下太平,天下大治。 所以最終達到的,用孟子的話說就是「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就是他提出的王道。5、6兩段中作者提出王道,描繪了一種非常讓人神往的,由王道帶來的繁榮景象。這就說中了梁惠王的心。 到了第七段孟子談到了「奢侈」。王道可使百姓富足了,但這百姓富足嗎?不但不富足而且「途有餓殍」。這段說的就是與王道相對而言的暴政!是暴政所帶來的惡果!所以,如果說56兩段是從正面來論證的話,那麼這一段就是從反面來對比論證。 通過567三段我們看到,作者是從王道之始入手,然後談到再積極主動做一些事,一直到實行精神教化,逐步地達到王道的繁盛局面。可以說是層層深入,氣勢磅礴。這一思路很好地體現了孟子雄辯的魅力。 結束語: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了解到了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感受到了他卓越的論辯能力。孟子的思想是偉大的,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應該堅持著去讀《孟子》,更深入地去讀《孟子》,從那裡我們可以得到無盡的精神給養,可以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更澄清,更豐富。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精彩而厚重。 來源:高考·下

G. 善於採用「欲擒故縱」論辯手法的作家是

善於採用「欲擒故縱」論辯手法的作家是是孟子。孟子的《孟子》中的論辯文,也巧妙靈活地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

孟子得心應手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復詰難,迂迴曲折地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



(7)孟子善於運用什麼辯論方法擴展閱讀

孟子的哲學思想: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的。

孟子的思想是復雜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於認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

H. 孟子在論辯時有何特點

孟子在論辯時,一方面善於採取層層追問、步步進逼的方法,使對方無法躲避,理屈詞窮;同時也善於運用形象的比喻和充滿愛憎的感情,從而富於強烈的文學色彩。

《孟子》中還有一類單純發表議論的較長的篇章,雖然沒有標題,但它足圍繞著一個中心的問題作較詳論述的,實際上已接近於較完整的議論文。如《告子上》的《魚,我所欲也》章,就是著名的代表。

I. 孟子為什麼好辯

孟子在先秦諸子之中素以「善辯」著稱,其門人公都子曾對他說:「外人皆稱夫子好辯」。孟子回答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其好辯善辯,動輒與人言辭交鋒,必欲爭勝的個性特點,反映在文章里,就不僅僅是從邏輯上說明道理,而且具有強烈的文學性和感染力了。筆者就其論辯的主要特色,現援例以抒管見。
如果說把孔子比作一位老者,他用溫和的語言教導我們該如何做人,如何處世。那麼孟子便是一位血氣方剛的小夥子,他用有力度的語言教導國君如何成為明主。孔子重在成仁,孟子中在取義。
但孟子的取義卻並非一味地說教。伴君如伴虎。如何馴虎,讓兇猛的老虎聽話?這是一個非常需要技巧的差事。孟子的善辯流傳很久了 ,為何世人會稱道?
孟子善辯中在善於用譬喻。孟子的譬喻取材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所喜歡的具體的是事物。如用禾苗與雨露來說明百姓與君子的恩惠之間的關系,形象易懂。在說明人們做事經常以「不能」為借口代替「不為」。正如用「月攘雞」取代「日攘雞」而已。
孟子善辯重在對比。既有雙向的對比,如《王何必曰利》中由懷利------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與懷義-------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做對比。還有單邊對比的 。如得民心----得民—得天下與失民心---失民---失天下。
孟子的善辯中在善於偷換概念。孟子在《民為貴》中從行為角度吧桀和紂定位為獨夫,像這樣的殘暴的獨夫任何人都可以除之而後快。這樣就解了齊王給下的弒君的套了。在一般人眼中對桀和紂的定位是從身份上定位暴君的,而湯和武王是他們的臣子,在儒家傳統思想中,臣是不能殺君的,無論此君是殘暴還是仁慈。但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在孟子的偷換之下卻變成了正義之舉了.
孟子的善辯還非常善於邏輯推理。孟子文章的核心是王道,但王道的核心是以民為本,而以民為本的核心又是民以食為天,而食的核心又是制恆產。所以王要對得天下,即要得民,要得民就要得民心,要得民心的具體手段可以包括助民生產,與民同樂等等手段。
孟子善辯的這些技巧再配上他強烈的感情,充沛的氣勢,靈活的論證手法。使得它的論證散文或如疾風驟雨般快捷或如清湯白水般流暢,韻味綿長,非常有意思。
一、論辯機智靈活
孟子論辯中的機智靈活,主要體現在他善於巧設機關,誘敵上鉤,善於欲擒故縱,借題發揮上。
例: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梁惠王章句上·齊桓晉文之事》。
⑵孟子謂齊宣王:「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章句下·孟子謂齊宣王》)
⑶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由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眾。」
(《梁惠王章句下·庄暴見孟子》)
例(1),一心效法齊桓公、晉文公的齊宣王,一開口就向宣揚「仁政」的孟子討「霸天下之術」,可見話不投機。孟子此時若順王意,必曲己意,如違王意,必廢此行。但孟子不急不躁,閑暇從容,他巧轉話鋒,避異求同,以「孔子的學生沒有說過齊桓晉文之事,我也沒聽說過」斬斷齊王問霸之念,繼以「如果你要我說的話,我講講用『王道』統一天下」為誘餌,釣齊王上鉤。而齊王旨在統一天下,當然除「霸天下」之道外,其他能「王天下」之計,也是不妨一聽的,於是,就讓孟子執耳牽鼻,大談起「仁政」來。此例足顯孟子善誘之智,從全章看也並非孟子「仁政」主張的勝利,而實在是因他善辯的智慧才使宣王心悅誠服的。
例⑵,顯現了孟子論辯中善設埋伏欲擒故縱之智,孟子這次見齊王,意在責其「不行仁政,喪失民心。」試想,客居之臣,若直接詰問萬乘之主,他能接受得了?機敏的孟子卻從「對失信的朋友,對失職的官吏」怎麼處置問起,讓齊王說出「與他斷交」,「撤掉他」的話之後,猛然提出了「假若一個國家治理不好應怎麼辦」的問題,齊王就是清楚了孟子的目的,然欲辯無辭了,所以直窘得左右張望岔開話題了,這真是問者有心巧設伏,答者無意自結網,這結果是齊宣王始科不及的。
例⑶,孟子為游說齊王,勸其「行仁政」,「與民同樂」,採用了「借題發揮暗渡陳倉」之計。其始齊王聽孟子問「樂」,真是「聞樂色變」,十分擔心出醜。孟子把握了齊王這一心理,用「如果大王喜歡音樂,那麼齊國就差不多治理好了,其實當今的音樂也就好似古代的音樂」來解除齊王疑慮,甚至還使齊王產生了點僥幸和得意,在此基礎上,孟子偷梁換柱,一步步把純音樂之「樂」與治國之「禮樂」混為一談,並誘出了齊王獨樂「不若與眾」之語,從而達到了向齊王宣揚「與民同樂」的目的。這一回合齊王更是輸得莫名其妙了。
例⑶,孟子為游說齊王,勸其「行仁政」,「與民同樂」,採用了「借題發揮暗渡陳倉」之計。其始齊王聽孟子問「樂」,真是「聞樂色變」,十分擔心出醜。孟子把握了齊王這一心理,用「如果大王喜歡音樂,那麼齊國就差不多治理好了,其實當今的音樂也就好似古代的音樂」來解除齊王疑慮,甚至還使齊王產生了點僥幸和得意,在此基礎上,孟子偷梁換柱,一步步把純音樂之「樂」與治國之「禮樂」混為一談,並誘出了齊王獨樂「不若與眾」之語,從而達到了向齊王宣揚「與民同樂」的目的。這一回合齊王更是輸得莫名其妙了。
二、氣勢咄咄逼人
孟子論辯除了機智之外,字里行間總洋溢著一種倔傲不貳,勢不可遏的逼人之氣。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言:「文者氣之所形;文不可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塞於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這話雖說得過於抽象,但卻說明了孟子行文氣勢凌人,尖銳犀利,如長河大浪,磅礴而來,咄咄逼人,恣行無阻的特點。
例⑷景子曰:「……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禮若不相似然。」
曰:「豈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
(《公孫丑章句下·孟子將朝》)
例⑷所記是孟子本打算朝見齊王,當聽說齊王准備拜見他卻推有小病而未至,後又讓使臣召孟子朝見,孟子就推病,迴避使臣和太醫,朋友責怪孟子失禮,孟子和朋友的一段對話。當景子指責孟子「聞王命而遂不果」「與禮若不象似然」時,孟子聞言,似乎就上了火氣,引經據典,理直氣壯陳辭:「他有財富,我有仁,他有爵位,我有義,我為什麼覺得比他少了什麼呢?」「輔助君主治理百姓自然是德為上,他哪能僅憑爵位來輕視我的年齡和道德呢?」這些話錚錚有聲,字字珠璣,不僅表現了一個「不召之臣」的凜凜氣節,顯示出一個傲然儒者的尊嚴,而且論議的氣勢也給對方欲辯不容之感。
孟子文章的氣勢逼人還顯示在行文利落通俗流暢上,文中多用短句,偶有長句,段落分明,節奏鏗鏘,頓挫跌宕。如例⑷中「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再如膾炙人口的《魚我所欲也章》《天時不如地利章》,讀來無不給人一種酣暢淋漓,如水決堤,浩浩盪盪,所向披靡的雄肆之美,難怪後人提到孟子散文總要說它以氣取勝。
三、說理善用譬喻
漢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長於譬喻,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孟子》全書二百六十一章,有九十三章總共使用譬喻一百五十九種。有時是短小的比喻,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告子》)再如《齊桓晉文之事章》也一連用好幾個比喻,既有生動的直觀性,又能夠揭露事物的本質。用「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來突出齊宣王的「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同樣是力能做到而不去做,「不為也,非不能也。」「挾泰山以超北海」與「為長者折枝」也是形象的對比出前者是絕對做不到的,而後者不過是舉手之勞。這樣,「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就異常鮮明突出了。「天下可運於掌」這個比喻也是具體而形象的。「緣木求魚」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許多比喻一樣,已成為成語,孟子用它來告誡宣王以區區之齊,要戰勝力量八倍於齊的各諸侯國,和「緣木求魚」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是多麼異想天開荒唐可笑的事,所以要安國定本統一天下,唯一的出路就是「保民」,推行「仁政」。
孟子取譬除了運用文辭簡約的比喻之外,還選用完整的小故事和經典的寓言來塑造形象點題明理。前者如「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再作馮婦」等等,後者最精彩的當數《離婁》中的一段: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所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間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人與立談者,卒之東郭番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人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這是一則完整的寓言故事,它最後點明所諷刺是當時「求富貴利達者」,但它不抽象說理,而是將所闡發之理通過故事具體化。文字雖短,但情節有變化,人物有性格,達到寓理於形,形理並盛的境界。故事中的齊人勢利卑鄙,虛偽造作,外表的庄嚴自足與內心的委瑣骯臟形成強烈反差,達到美學上的滑稽效果,完成了尖銳的諷刺目的。特別到最後,把批判的鋒芒直指那些不擇手段,謀求富貴的「齊人」型的士大夫,使文章蘊意更加深刻,更具普遍意義。
孟子散文對後世影響深遠,它重感性和理性的結合,既主張以文載道又重視文學美感,因而《孟子》不僅是一部哲學著作,也是先秦諸子中傑出的散文著作。

閱讀全文

與孟子善於運用什麼辯論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避孕方法有哪些怎麼上環 瀏覽:864
電熱板安裝方法 瀏覽:168
中醫治療絲狀疣的方法 瀏覽:708
正確梳頭的方法免費學 瀏覽:86
斜齒輪的計算方法 瀏覽:328
如何寫好行草方法 瀏覽:493
食用方法可以分為什麼和什麼 瀏覽:163
老伴按摩床使用方法 瀏覽:851
原始蜂蜜怎麼食用方法 瀏覽:16
研究方法名詞解釋333 瀏覽:503
腿部伸展機使用方法 瀏覽:107
健腹輪訓練正確方法 瀏覽:780
qq同步助手簡訊功能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25
風險識別分析方法培訓 瀏覽:927
用什麼方法識別身上的靈 瀏覽:734
中周的安裝方法 瀏覽:636
嗓子腫了怎麼辦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218
老秤怎麼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149
如何一天瘦一斤的最快方法 瀏覽:211
紙巾折小白兔的方法視頻 瀏覽: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