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設計教學法的提出者是誰
克伯屈。
設計教學法最早是由克伯屈提出的,也叫單元教學法,目的在於設想、創設一種問題的情景,讓學生自己去計劃去執行解決問題。他作為杜威的學生,沿襲了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在1918年詳細地論述了設計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和實施步驟,並成為這一教學法的代表人物。
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
1、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2、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3、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4、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B. 最早提出常識教學法的人是誰
最早提出常識教學法的人是,孔子。
研究小學常識科教學的原理和方法,分科教學法之一。 \n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教育部1936年公布的《修正小學課程標准》,把小學低、中年級(1~4年級)的社會和自然兩科合並為常識;高年級(5~6年級)仍設社會和自然兩科,統稱常識。從此便有常識教學法。但其內容實際還是小學社會和自然兩科教學法。1942年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小學課程標准總綱》規定,小學低、中年級設常識科,並決定常識科包括社會、自然和衛生的基本常識。高年級設包括公民、歷史、地理等知識在內的社會科和自然科。在這一時期的常識教學法,也就是歷史教學法、地理教學法、自然教學法等這幾門學科的統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停授國民黨政府設的公民課。1950年教育部印發的《小學課程暫行標准初稿》規定,小學低年級不設常識,1~2年級的社會、自然、衛生等常識,在各科中隨機教學。中年級設常識,高年級設政治常識、歷史、地理和自然等科。1952年教育部頒發的試行《小學暫行規程》(草案),規定小學1~3年級不設常識,教師應將自然、社會常識在語文及其他各科教學和課外活動中聯系進行。4~5年級設自然、歷史和地理3科。1955年教育部在正式公布《關於頒發「小學教學計劃」及「關於小學課外活動的規定」的命令》中,明確規定小學1~4年級不設常識,5~6年級設歷史、地理和自然3科。自此,常識教學法已隨小學教學計劃的改變而消失。一般統稱為常識的小學歷史、地理、自然等科的教學法,已分別為歷史教學法、地理教學法和自然教學法等所代替。
C. 發現教學法是誰提出的
發現教學法的思想淵源可上溯到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教學方法和近代西方教育家盧梭、第斯多惠、斯賓塞等人的教學思想,然而當代各國教師廣泛採用此法乃是美國教育家布魯納積極倡導的結果。
布魯納提出的上述著名論斷構成了發現教學法的理論依據,布魯納認為學習、了解一般的原理原則固然重要,但尤為重要的是發展一種態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態度,做出假設,推測關系,並應用自己的能力,以解決新問題或發現新事物的態度。
布魯納認為,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是:把知識轉換成一種適應正在發展著的形式,以表徵系統發展順序作為教學設計的模式,讓學生進行發現學習(discovery learning)。所謂發現,當然不只限於發現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的行動,還包括用自己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
發現教學法的特徵
(1)教師注重的是對學生的啟發、引導,學生只有通過獨立思考與實踐,才能獲得知識、技能,同時教師注意把學生的學、問、思、辯、行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有利於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的技巧、全面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2)在教學中遵循「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辯證關系,從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我激勵的內在動機。
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研究問題的方法,即「興趣的培養」與「方法的教授」是發現教育的兩個基本要素。
(3)解決問題的辦法、發現學習的結果是在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和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找出的,從而使學習的過程、學習的結果更有利於學生記憶的保持,甚至終身難忘。
但是這種教學法也有缺點,它的缺點是花費時間較多,延長教學過程,不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和技巧。
D. 孔子提出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學習方法是什麼
1、教育思想: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學習方法:
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4)教學方法原理是誰說的擴展閱讀:
孔子教書育人: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七十二賢士」,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人物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E. 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是誰提出的
陶行知提倡「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
教學做合一
源自中國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學理論。視「教學做」為一體。「做」是核心,主張在做上教,做上學。強調「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繫上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繫上說,做便是學。」還要求「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
在這個定義下,先生與學生失去了通常的嚴格的區別,在做上相教相學倒成了人生普通的現象。《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 《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0頁
1925 年在南開大學講演時提出,並在此後的《中國師范教育建設論》、《教學做合一》、《藝友制的教育》等論著中多次闡發。他認為,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現象的說明,也是教育現象的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
F. 《學記》中提出哪些教育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所謂原則,就是說話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則或標准.教學原則,就是開展教學活動所應遵循的基本法則標准,是指導教學工作的一般原理.(5)《學記》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學原則主要有:
一、 教學相長的原則
《學記》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6)《學記》在教育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教學相長的命題及原則,這是它對教學理論的傑出貢獻.
教
學相長有本義和引申義之分.本義僅指教這一方的以教為學,它說明了教師本身的學習是一種學習,而他教導他人的過程更是一種學習,通過教發現自己的困惑.正
是這兩種不同形式的學習相互推動,使教師不斷進步.因此,《學記》引《尚書·兌命》說「學學半」.(7)但以後有的人在注釋「教學相長」時作了引申,將其
視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通過教學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過程.並將其也作為《學記》所提出的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教學相長原則反映了教與學的辯證法,它
是我國古代教學原則中最為重要的一條,我們民族教育的最可寶貴的精神,「即在現代世界教育論著中亦屬罕見」.(8)對我們今天的教學活動仍起積極的指導作
用.
二、 預防性原則
《學記》說:「禁於未發之謂預」.預防性原則的提出是針對大學教育的.一般的
說,
教師教育學生無非兩個方面:一是傳授知識,使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二是在傳授知識和品德教育過程中,幫助學生克服
不良的學習習慣和糾正不好的道德品質.但是,不良的學習習慣和不好的道德品質一經形成,或積習已深,克服糾正就會格格不入,倍感困難.就象《學記》所說
的:「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這就要求教師做好調查工作,從各個方面了解學生,以便作到防患於未然,盡量把問題消滅在萌芽之中.現在,預防性原則已被
各行各業廣泛採用.
三、《學記》主張及時施教.
「當其可之謂時」,要掌握學習的最佳時機,適時而學,適時而教.從教師教的方面說,抓
住一切施教的機會對學生進行教育,特別是學生已有的學習的慾望、動機.當他們心求通,口欲言,急切需求知、排疑、解惑時,教師必須抓住這個時機及時施教,
這就抓住了可告之機,如孟子說的「時雨化之」;從學生學的方面來說:一是學生按年齡特徵接受教育.就是學生在什麼年齡階段應該接受什麼層次的教育,不能錯
過應該受教學習的時機,這就是適時受教.如清人孫希旦解釋說:「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時之謂也」.(9)否則,「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這已
涉及到教學中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准備、教學內容和順序等問題,要求尋找諸因素的最佳結合點,使教學顯見成效,在現代,不少教育家對此也進行了研究,他們
認為不同的年齡階段,學習的最佳內容不同,錯過以後接受的速度就慢了.所以,他們也主張及時施教. 四、循序漸進原則
《學記》總結了孔孟的循
序漸進思想,提出了「不陵節而施之謂孫」,「學不躐等」,「敬孫」,反對「雜施而不孫」,「及於數進」等教學中雜亂無章,急於求成的做法,主張「先其易
者,後其節目」,重視「先河後海」,求其本末.只有循序漸進,教學才會取得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學記》對循序漸進的原則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
學兩個主要方面作了全面的總結.一是指教的對象學生,要按照學生年齡的順序,而教之以相應的知識;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從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從正反兩個方面
進行了闡述.而學生的學,具體一切過程也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進行.循序漸進原則就是要求教學活動必須遵循知識、學生和教學三方面的順序和客觀規律.
五、觀摩性原則
儒
家的教育傳統,歷來都注重群體意識,主張「群育」,強調群體相互影響的教育作用.特別把好朋友的輔助看做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孔子最早在教育中就
提出「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擇善而從」.(10)另外,荀子、《易》、《大學》等都提出了類似觀點.《學記》在全面繼承總結這些思想的基礎上,並
予以了一定的發展,特別強調了在「群育」中,要求大家的相互影響教育都必須以「善」為前提.突出了正面教育的作用.「相觀而善之謂摩」學習中要相互觀摩,
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在集體中學習,藉助集體的力量進行學習.相互的學習切磋琢磨,都要以好的方面影響,以達到「善」,這就是「相觀而善」的實質.
《學記》強調,教師不僅要教育好學生「論學取友」,引導學生接近「益友」,而且還要爭取使「損友」轉化為「益友」.這正是「相觀而善「另一方面的積極意
義.否則,「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可見,觀摩性原則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的交友標准至今仍適用於我們的生活.
六、啟發性原則
《學記》反復強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也.」(11)
「喻」,就是啟發誘導.如南宋戴溪說:「教者有善誘之功,學者有欲罷不能之意」.(12)明代姚舜牧亦說:「喻,有不言自契之意」.(13)喻是一條極其
重要的教學原則.是對孔孟啟發誘導思想的總結概括.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想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能力,最根本的一條,要按「喻」的原則教學,就要用啟發式,這是教學成功的根本保證.教師如何喻,《學記》提出了三項要求:
一
是「道而弗牽」.道即導,引導,指導.也就是教師引導學生而不牽著他們走.教師只有很好的啟發誘導,認真指導,學生一定會樂意而且能夠很好地接受的.這
樣,教與學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自然就會和睦友善,這就是「道而弗牽則和」.達到了「和」,就是說學生產生了樂學、願學的喜悅的心理傾向.這樣,學習
起來就輕松愉快,從而也就會取得最佳的效果.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會得以充分發揮.
二是「強而弗抑」.強是嚴格要求,認真督促;抑即強制、壓抑.
教師教學對學生必須嚴格要求,認真督促,但要把握分寸,掌握限度,不至於過度而成強制,讓學生感到壓抑.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目的,也得不到預期效果,甚至
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厭學,畏學.清學者方苞注此說得非常透切:「強之猶恐其不能進取,而或抑之,則重以為難,而自沮喪矣.」(14)只有真正做到了「強
而弗抑」,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主動性才能很好發揮,決不會視學業為畏途.因為沒有思想負擔,心理壓力,所以學起來自然會心情舒暢,輕松愉快,而且
會信心十足,困難也易於克服.這就是所說的「強而弗抑則易」.
三是開而弗達.開,開啟,使露其端倪.教師給學生講解問題,必須把握要領,抓住重
點,突破難點,講清帶有啟發性的關鍵,不必把所有一切全盤托出.這樣,學生便可得到老師的某種啟發,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體現其主體地位與作
用.所以,啟發的主要目的就在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本一點就是促進學生的積極的思維活動.
針對當時教學的弊端:「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才」,學生就會以學習為苦差事,甚至埋怨老師,並很快地把所學的東西丟棄得一干二凈.因此,教學要重啟發誘導.
正因為啟發誘導原則重在學生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是教師不斷改進教學,進行教學改革、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所以,它很適合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教學改革的需要.啟發性克原則在當前的教學改革中被普遍地運用,並大力倡導,原因就在於此.
七、長善救失原則
教
學很可能會有得有失,得與失就是教學結果這個矛盾中的兩個方面.失,可分教之失和學之失.《學記》認為:「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
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指出了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四種缺點.而這四種缺點,又是「心之莫同」——個
體的心理差異造成的.
對教師來說,要起主導作用,必須善教,就要克服自身的「失」,發揚其「善」.對學生的「失」,教師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摸透學生的內心世界,對學生施教,才能做到「長善救失」,這就是《學記》說的:」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
得
和失並不是絕對的,永遠固定不變的,而是辨證的.學生學習中的「多」、「寡」、「易」、「止」在某些情況下是「失」,教師必須盡一切努力去救之.但另一方
面,失中又蘊藏著得,即轉化成得.正如王夫之說「多、寡、易、止雖各有失,而多者便於博,寡者易以專,易者勇於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則善
長矣.」如果能正確地做到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便能正確地做到「長善救失」.
八、藏息相輔原則
藏息相輔原則就是「正業」(正課)與
「居學」(課外作業、課外活動)相結合,學習進修
與游戲休息相結合,也就是課內外勞逸結合.教學的這個過程,決不可能永遠處於緊張、興奮或者絕對鬆散的狀態.總要有一張一弛的合理安排,師生都必須有勞有
逸,課內外各項教學活動必須相互結合,辨證統一.
首先,必須安排按時的正課教學,當正課完畢後,學生便可離校休息,但必須布置一定的課外作業,
「大學之教也,明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課內外必須緊密結合,它們可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因為從復習的角度說,「居學」是「正業」的復習、鞏固,又是
使正業轉化為能力的必要途徑,即《學記》所說的「不學操縵,
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從預習的角度說.「居學」既是學習正業的准備,又能增進「正業」的興趣.即「不興其藝,不能樂
學」.
「正業」的弦、樂、詩、禮是學的主要內容,而居學的操縵、博依、雜服是藝,是練,是掌握正業的重要保證,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同時,
「藏修」與「息游」偏重於課內外的勞逸結合,意為學習應有張有弛.學生既可以在游息中消除學習中的疲勞,發展愛好特長,又可以擴大視野,培養興趣,增長智
慧,學得愉快又有信心.自然容易達到安學、親師、樂友和信道的目的.正如清人姜兆錫所說「藏焉修焉之,謂正業專習而志不分;息焉游焉之,謂居學養純而義愈
熟」.(15)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藏息結合的原則,抓住了人生理機制的緊張與疲勞和心理活動的興奮與抑制等基本特點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有其科學依據.合
理而辨證地處理好這種關系,既保證正常的
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也促進學生自學能力和獨立思維能力的提高,更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符合教學規律,就今天來看也是完全正確的.當今,語文教學中
對課內語文訓練與課外語文活動相結合的教學原則的強調,語文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乃至「大語文教育」的倡導,同這一原則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何況「不學博
依,不能安詩」等是對古代語文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
作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教育、教學活動的論著,先秦儒家學派教育思想和教學經驗的高度概括,《學記》為中國教育理論的發展樹立了典範,其歷史意義
和理論價值十分顯著.它的出現意味著中國古代教、預防性原則、及時施教原則、循序漸進原則、觀摩性原則、啟發性原則、長善救失原則和藏息相等輔原則,是以
當時的教學實踐為基礎,是當時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反映和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概括.它對以後歷代的教育教學活動起著很好的指導作用.
教學原則是對師生教學行為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學原則的提出和發展必須以教學實踐為基礎,離不開教學實踐的支持.同時還必須接受教學實踐的檢驗,在實踐中
不斷修正、充實和完善.而《學記》中所總結出來的實踐經驗早已經過了實踐的檢驗是正確的,它從先秦的教學實踐中來,又指導了以後歷代的教學實踐.經實踐檢
驗和歷史證實,這些教學原則對今天的教學實踐仍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但時代發展了,社會進步了,教育內容、過程、手段和過去相比已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這些教學原則的應用,要緊密結合當前的教學實踐,以便更好地為當前的教育服務.
G. "蒙台梭利教學法"的名詞解釋誰知道急急急
蒙台梭利教學法是由義大利教育家瑪莉亞·蒙特梭利博士傾其畢生經歷所創造的。其教學法的精髓在於培養幼兒自覺主動的學習和探索精神。在蒙氏教室里,有豐富多彩的教具,它們都是根據兒童成長發展敏感期所創立的適宜兒童成長的「玩具」。
蒙台梭利教學內容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數學教育、語言教育、科學文化教育等內容。孩子通過自我重復操作蒙氏教具創新建構完善的人格,在自由操作中得到了多方面的能力訓練。
(7)教學方法原理是誰說的擴展閱讀:
蒙台梭利於1897時開始發展她的學說和方法,她進修羅馬大學的教育學課程,閱讀二百年前的教育理論。1907年,她在自己位於羅馬的住宅內開設了其第一個教室。剛開始,蒙台梭利將自己工作的基礎建立在對兒童的觀察之上,還有對他們可行的環境實驗,材料和課程。她經常提到她的工作是「科學的教育法」。
蒙台梭利在她的平生繼續擴展工作,發展了從出生至24歲的心理發展的全面的模型,這亦是給處於0至3歲,3至6歲和6至12歲各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的教育方法。她為12至18歲和更大的孩子寫書和演講,但是,這些方案在她的有生之年未獲發展。
H. 杜威的五步教學法是什麼
杜威的五步教學法:
一是教師給兒童提供一個與的社會生活經驗相聯系的情境;
二是使兒童有準備去應付在情境中產生的問題;
三是使兒童產生對解決問題的思考和假設;
四是兒童自己對解決問題的假設加以整理和排列;
五是兒童通過應用來檢驗這些假設。
這種教學過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稱之為「教學五步」。在杜威看來,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兒童可以學到創造知識以應付需求的方法。但是,他也承認,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學五步」是從「思維五步」出發而來的:一是疑難的情境;二是確定疑難的所在;三是提出解決疑難的各種假設;四是對這些假設進行推斷;五是驗證或修改假設。杜威指出,這五個步驟的順序並不是固定的。
杜威認為,教育就是兒童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他說: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教育就是要給兒童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
由於生活就是生長,兒童的發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長的過程,因此,杜威又強調說:「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就是生長。」在他看來,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
由此,杜威認為,教育過程在它的自身以外無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過程之中。其實,他反對的是把從外面強加的目的作為兒童生長的正式目標。
杜威認為,既然教育是一種社會生活過程,那麼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他強調說,學校應該「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在學校里,應該把現實的社會生活簡化到一個雛形的狀態,應該呈現兒童的社會生活。就「學校即社會」的具體要求來說,杜威提出,一是學校本身必須是一種社會生活,具有社會生活的全部含義;二是校內學習應該與校外學習連接起來,兩者之間應有自由的相互影響。
但是,「學校即社會」並不意味著社會生活在學校里的簡單重現。杜威又認為,學校作為一種特殊的環境,應該具有3個比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簡單和整理所要發展的傾向的各種因素;把現存的社會風俗純化和理想化;創造一個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時可能接觸的更廣闊、更美好的平衡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