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主要有幾種成本核算方法
1、品種法。按產品品種組織成本計算,適用於大量大批單步驟生產。
2、分批法。按批別產品組織成本計算,適用於單件小批生產的企業及企業新產品試制、大型設備修造等。
3、分步法。按產品在加工過程中的步驟組織成本計算,適用於大量大批連續式多步驟生產企業。又分為逐步結轉分步法和平行結轉分步法。
4、分類法。按照類別產品匯集生產費用,計算出各類產品的總成本,然後將總成本按一定標准在該類產品的各種產品間進行分配,計算出各種產品成本。
用製造成本法核算成本時,製造費用的分配方法有生產工時比例分配法、機器工時比例分配法、年度計劃分配率分配法等。製造費用屬於企業的間接費用,按照基本生產車間來歸集,並於期末分配至不同的成本計算對象。
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里,直接人工所佔的比重較大,製造費用占的比重較小,因而用上述分配方法來分配製造費用,即便有不合理之處,但因為比重較小,通常也不會嚴重扭曲產品成本;又因為該方法的簡便易行,被多數製造業企業樂於採用。
但是,在先進製造環境下,大量人工被機器取代,製造費用大比例上升。據調查,70年前的間接費用僅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現今該比例提高到了400%~500%;在製造成本法正適用時,直接人工成本占產品成本的40%~50%,而現今該比例不到10%。
產品成本結構如此重大的變化,使得傳統的「數量基礎成本計算」(如以工時、機時為基礎的成本分攤方法)不能准確分配製造費用,導致不同產品之間的「成本轉移」,繼而影響產品成本計算的准確性,不能為企業決策和控制提供正確有用的成本會計信息。
2. 成本會計下的核算方法
存貨准則規定的計價方法有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等。加權平均法又分為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和移動加權平均法。 先進先出法是假定「先入庫的存貨先發出」,並根據這種假定的成本流轉次序確定發出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
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是在材料等存貨按實際成本進行明細分類核算時,以本月各批進貨數量和月初數量為權數計算材料等存貨的平均單位成本的一種方法。即以本月進貨數量和月初數量之和,去除本月進貨成本和月初成本總和,來確定加權平均單位成本,從而計算出本月發出存貨及月末存貨的成本。
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指在每次收貨以後,立即根據庫存存貨數量和總成本,計算出新的平均單位成本的一種計算方法。
個別計價法是指對庫存和發出的每一特定存貨或每一批特定存貨的個別成本或每批成本加以認定的一種方法。
採用個別計價法,一般需要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存貨項目必須是可以辨別認定的;
二是必須要有詳細的記錄,據以了解每一個別存貨或每批存貨項目的具體情況你提到的常用的方法有:
1、以產品品種為成本計算對象的品種法
2、以一定品種和批量產品批別或訂單為成本計算的分批法
3、以各種產品及其所經過各生產步驟為成本計算對象的分步法
另外還有定額法和分類法。 分步法中又分逐步結轉分步法和平行結轉分步法 逐步結轉分步法和平行結轉分步法的區別
一 、根本區別:逐步結轉分步法要求各步驟計算出半成品成本,由最後一步計算出完工產品成本,所以又稱為「半成品成本法」。 平行結轉分步法各步驟只計算本步驟生產費用應記入產成品成本的「份額」,最後將各步驟應記入產成品成本的「份額」平行匯總,計算出最終完工產品的成本。因此,又稱為「不計算半成品成本法」。
二 、在產品概念不同:逐步結轉分步法所指的在產品是指本步驟尚未完工,仍需要在本步驟繼續加工的在產品,是狹義的在產品。平行結轉分步法所指的在產品,是指本步驟尚未完工以及後面各步驟仍在加工,尚未最終完工的在產品;因此,是廣義的在產品。
三 、完工產品的概念不同:逐步結轉分步法所指的完工產品,是指各步驟的完工產品,通常是半成品,只有最後步驟的完工產品才是產成品;因此,是廣義的完工產品。由於,半成品成本隨實物的轉移而轉移,所以,最後步驟完工產品成本就是產成品成本。平行結轉分步法所指的完工產品,是指最後步驟的完工產品;因此,是狹義的完工產品。完工產品的成本由各步驟平行轉出的「份額」匯總而成。
四 、 成本費用的結轉和計算方法不同:逐步結轉分步法的成本費用,隨半成品的轉移而結轉到下一步驟的生產成本費用中去,即成本費用隨實物的轉移而轉移;因此,各步驟生產的成本費用既包括本步驟發生的費用,還包括上一步驟轉來的費用。產品在最後步驟完工時計算出來的成本,就是完工產品成本。平行結轉分步法的生產費用,並不隨半成品的轉移而轉入下一步驟;因此,各步驟生產的成本費用僅是本步驟發生的成本費用。產品最終完工時,各步驟將產成品在本步驟應承擔的成本費用「份額」轉出,並由此匯總出完工產品成本。 要核算開發產品的成本,必須明確開發產品成本的種類和內容。開發產品成本是指房地產開發企業在開發過程中所發生的各項費用支出。開發產品成本按其用途,可分為如下四類:
1.土地開發成本指房地產開發企業開發土地(即建設場地)所發生的各項費用支出。
2.房屋開發成本指房地產開發企業開發各種房屋(包括商品房、出租房、周轉房、代建房等)所發生的各項費用支出。
3.配套設施開發成本指房地產開發企業開發能有償轉讓的大配套設施及不能有償轉讓、不能直接計入開發產品成本的公共配套設施所發生的各項費用支出。
4.代建工程開發成本指房地產開發企業接受委託單位的委託,代為開發除土地、房屋以外其他工程如市政工程等所發生的各項費用支出。
以上四類開發產品成本,在核算上將其費用分為如下六個成本項目:
1.土地徵用及拆遷補償費或批租地價指因開發房地產而徵用土地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征地費、安置費以及原有建築物的拆遷補償費,或採用批租方式取得土地的批租地價。
2.前期工程費指土地、房屋開發前發生的規劃、設計、可行性研究以及水文地質勘察、測繪、場地平整等費用。
3.基礎設施費指土地、房屋開發過程中發生的供水、供電、供氣、排污、排洪、通訊、照明、綠化、環衛設施以及道路等基礎設施費用。
4.建築安裝工程費指土地房屋開發項目在開發過程中按建築安裝工程施工圖施工所發生的各項建築安裝工程費和設備費。
5.配套設施費指在開發小區內發生,可計入土地、房屋開發成本的不能有償轉讓的公共配套設施費用,如鋼爐房、水塔、居委會、派出所、幼托、消防、自行車棚、公廁等設施支出。
6.開發間接費指房地產開發企業內部獨立核算單位及開發現場為開發房地產而發生的各項間接費用,包括現場管理機構人員工資、福利費、折舊費、修理費、辦公費、水電費、勞動保護費、周轉房攤銷等。
從上可以看出:構成房地產開發企業產品的開發成本,相當於工業產品的製造成本和建築安裝工程的施工成本。如要計算房地產開發企業產品的完全成本,還要計算開發企業(公司本部)行政管理部門為組織和管理開發經營活動而發生的管理費用、財務費用,以及為銷售、出租、轉讓開發產品而發生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銷售費用,也叫期間費用。它們絕大部分都是經營期間的費用開支,與開發工程量的關系並不十分密切,如果將期間費用計入開發產品成本,在開發產品開發和銷售、出租、轉讓不同步的情況下,就會增加開發產品的成本,特別是在開發房地產滯銷時期,將滯銷期間發生的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銷售費用計入當期開發產品成本,就會使企業造成大量的潛虧,不能及時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同時,將期間費用計入開發產品成本,不但要增加核算的工作量,也不利於正確考核企業開發單位的成本水平和成本管理責任。因此,現行會計制度中規定將期間費用計入當期損益,不再計入開發產品成本,也就是說,房地產開發企業開發產品只計算開發成本,不計算完全成本
3. 成本會計的圖標解析方法有哪些
成本分析的方法
對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連環替代)、相關分析法。
一、對比分析法
通過成本指標在不同時期(或不同情況)的數據的對比,來揭露矛盾的一種方法,成本指標的對比,必須注意指標的可比性。
二、因素分析法
是將某一綜合性指標分解為各個相互關聯的因素,通過測定這些因素對綜合性指標差異額的影響程度的一種分析方法。在成本分析中採用因素分析法,就是將構成成本的各種因素進行分解,測定各個因素變動對成本計劃完成情況的影響程度,並據此對企業的成本計劃執行情況進行評價,並提出進一步的改進措施。
三、相關分析法
是指在分析某個指標時,將與該指標相關但又不同的指標加以對比,分析其相互關系的一種方法。企業的經濟指標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的依存關系,在這些指標體系中,一個指標發生了變化,受其影響的相關指標也會發生變化。如將利潤指標與產品銷售成本相比較,計算出成本利潤率指標,可以分析企業成本收益水平的高低。再如,產品產量的變化,會引起成本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利用相關分析法找出相關指標之間規律性的聯系,從而為企業成本管理服務。
4. 成本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
1.比較法
比較法,又稱指標對比分析法。就是通過技術經濟指標的對比,檢查計劃的完成情況,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進而挖掘內部潛力的方法。這種方法,具有通俗易懂、簡單易行、便於掌握的特點,因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在應用時必須注意各技術經濟指標的可比性。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又稱連鎖置換法或連環替代法。這種方法,可用來分析各種因素對成本形成的影響程度。在進行分析時,首先要假定眾多因素中的一個因素發生了變化,而其他因素則不變,然後逐個替換,並分別比較其計算結果,以確定各個因素的變化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3.差額計演算法
差額計演算法是因素分析法的--種簡化形式,它利用各個因素的計劃與實際的差額來計算其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4.比率法,是指用兩個以上的指標的比例進行分析的方法。它的基本特點是:先把對比分析的數值變成相對數,再觀察其相互之間的關系。
5. 成本核算方法有哪些
成本計算方法有6種,具體分為:
1、品種法是以產品品種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方法。它是工業企業計算產品成本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主要適用於大量大批生產的簡單生產或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驟計算成本的復雜生產。
2、分批法是按照產品批別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適用於單件、小批生產類型的企業,主要包括:
(1)單件、小批生產的重型機械、船舶、精密工具、儀器等製造企業。
(2)不斷更新產品種類的時裝等製造企業。
(3)新產品的試制、機器設備的修理作業以及輔助生產的工具、器具、模具的製造等,亦可採用分批法計算成本。
3、逐步結轉分步法也稱順序結轉分步法,它是按照產品連續加工的先後順序,根據生產步驟所匯集的成本,費用和產量記錄,計量自製半成品成本,自製半成品成本隨著半成品在各加工步驟之間移動而順序結轉的一種方法。
逐步結轉分步法成本計算對象是最終完工產品和各步驟的半成品。
4、平行結轉分步法是各生產步驟只歸集計算本步驟直接發生的生產費用,不計算結轉本步驟所耗用上一步驟的半成品成本;各生產步驟分別與完工產品直接聯系,本步驟只提供在產品成本和加入最終產品成本的份額,平行獨立、互不影響地進行成本計算,平行地把份額計入完工產品成本。
平行結轉分步法成本計算對象是最終完工產品。
5、作業成本核演算法又稱ABC成本法,作業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包括期間費用)作為產品(服務)消耗作業的成本同等地對待,拓寬了成本的計算范圍,使計算出來的產品(服務)成本更准確真實。
作業是成本計算的核心和基本對象,產品成本或服務成本是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是實際耗用企業資源成本的終結。
6、分類法是按照類別產品匯集生產費用,計算出各類產品的總成本,然後將總成本按一定標准在該類產品的各種產品間進行分配,計算出各種產品成本。
分類法適用於產品品種、規格繁多,並且可以按一定標准將產品劃分為若干類別的製造企業。
(5)成本會計成本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計算成本應遵循的原則。主要包括:
1、合法性原則。指計入成本的費用都必須符合法律、法令、制度等的規定。不合規定的費用不能計入成本。
2、可靠性原則。包括真實性和可核實性。
真實性就是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與客觀的經濟事項相一致,不應摻假,或人為地提高、降低成本。可核實性指成本核算資料按一定的原則由不同的會計人 員加以核算,都能得到相同的結果。真實性和可核實性是為了保證成本核算信息的正確可靠。
3、相關性原則。包括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和及時性。有用性是指成本核算要為管理當局提供有用的信息,為成本管理、預測、決策服務。及時性是強調信息取得的時間性。及時的信息反饋,可及時地採取措施,改進工作。而這時的信息往往成為徒勞無用的資料。
4、分期核算原則。企業為了取得一定期間所生產產品的成本,必須將川流不息的生產活動按一定階段(如月、季、年)劃分為各個時期,分別計算各期產品的成本。
成本核算的分期,必須與會計年度的分月、分季、分年相一致,這樣可以便於利潤的計算。
5、權責發生制原則。應由本期成本負擔的費用,不論是否已經支付,都要計入本期成本;不應由本期成本負擔的費用,雖然在本期支付,也不應主考試本期成本,以便正確提供各項的成本信息。
6、實際成本計價原則。生產所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動力要按實際耗用數量的實際單位成本計算、完工產品成本的計算要按實際發生的成本計算。雖然原材料、燃料、產成品的賬戶可按計劃成本加、減成本差異,以調整到實際成本。
7、一致性原則。成本核算所採用的方法,前後各期必須一致,以使各期的成本資料有統一的口徑,前後連貫,互相可比。
8、重要性原則。對於成本有重大影響的項目應作為重點,力求精確。而對於那些不太重要的瑣碎項目,則可以從簡處理。
6. 簡答題 簡述成本核算常用的幾種方法
首先說一下成本會計的職能:成本會計的職能,是指成本會計作為一種管理經濟的活動,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能發揮的作用。由於現代成本會計與管理緊密結合,因此,它實際上包括了成本管理的各個環節。現代成本會計的主要職能有: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在成本會計的各個職能中,成本核算是最基本的職能,沒有成本核算就沒有成本會計。成本會計的各個職能是相互聯系,互為條件的,並貫穿於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在全過程中發揮作用。下面說一下成本會計的種類成本會計可按不同的標志進行分類。按成本會計制度分類,可分為實際成本制度、標准成本制度和估計成本制度。(1)實際成本制度。實際成本制度,是根據實際發生的各項支出計算成本的一種成本會計制度。(2)標准成本制度。標准成本制度,是以預先制定的產品標准成本為基礎,用實際產量的標准成本同實際成本相比較並記錄和分析成本差異的一種成本制度。(3)估計成本制度。估計成本制度,是在產品生產前預先估算單位產品成本,憑以確定售價,然後通過復式記賬將算出實際產量的估計成本與賬上實際成本比較,據以修改估計成本的一種歷史上曾採用過的不完整的成本會計制度。按成本計算模式分類,可分為完全成本計算模式和變動成本計算模式。(1)完全成本計算模式。完全成本計算模式,又稱「吸收成本」計算模式,它是按照傳統的成本觀念,將包含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在內的所有製造成本都吸收到產品成本中去,用來進行存貨的估價和確定已售產品成本的一種計算模式。(2)變動成本計算模式。變動成本計算模式,是指產品成本中只包括變動製造成本而不包括固定製造成本的一種成本計算模式希望以上能幫助你,有別的問題,你可以繼續提問。
7. 成本會計核算方法是什麼
成本會計核算方法是指包括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在內的產品成本計算方法。其具體內容如下:
1、品種法是指以產品品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其適合於大批大量、單步驟生產的企業,如發電、採掘業、管理上只要求考核最終產品的企業。品種法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要點為:以「品種」為對象開設生產成本明細賬、成本計算單;成本計算期一般採用「會計期間」; 以「品種」為對象歸集和分配費用;以「品種」為主要對象進行成本分析。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將「品種法」之下的成本對象變通應用為產品類別、產品品種、產品品種規格。
2、分批法是指以產品批別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其適用於單件、小批生產企業、按照客戶定單組織生產的企業,因而也被稱為「訂單法」。 品種法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要點為:以「批號」、「批次」為成本計算對象開設生產成本明細賬、成本計算單,成本計算期一般採用「工期」,一般不存在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分配。可以按照產品品種、存貨核算中分批實際計價法下的「批」、生產批次、制葯等企業的產品「批號」等確定成本對象。
3、分步法是指以產品生產階段、「步驟」作為成本計算對象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其適用於大批大量多步驟多階段生產的企業;管理上要求按照生產階段、步驟、車間計算成本;冶金、紡織、造紙企業、其他一些大批大量流水生產的企業等。分步法成本核算一般有如下要點:按照「步」作為成本計算對象、歸集費用、計算成本、成本計算期一般採用「會計期間」法、期末往往存在本期完工產品、期末在產品,需要採用一定的方法分配生產費用。
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按照計算考核「部門成本」、車間、工序、特定的生產、加工階段、工作中心等確定成本對象。
8. 成本會計五種分配法怎麼算
成本會計一般核算的是成本在完工產品與未完工的在產品之間的分配,其分配的方法有7種:
1不計算在產品成本法
是指當月發生的成本全部有完工產品負擔,這種方法適合月底在產品數量很小的產品
2按年初數固定計算在產品
按年初數固定計算在產品成本法,是對各月在產品按年初在產品成本計價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各月月末在產品
結存數量較少,或者雖然在產品結存數量較多,但各月月末在產品數量穩定、起伏不大的產品。
採用在產品按年初數固定計算的方法,對於每年年末在產品,則需要根據實際盤存資料,採用其他方法計算在產品成本
,以免在產品以固定不變的成本計價延續時間太長,使在產品成本與實際出入過大而影響產品成本計算的正確性和導致企業
存貨資產反映失實。
3在產品按所耗原材料費用計價法
是月底在產品只計算其所耗直接材料成本,不計算直接人工等加工成本(本月發生的直接人工等加工成本全部由完工產
品負擔);這種方法適合月底在產品數量較多、各月在產品數量變化也較大,直接材料成本在生產成本中所佔比重較大且材
料在生產開始時一次就全部投入的產品。
4約當產量比列法
是將月底在產品數量按照完工程度折算為相當於完工產品的產量,即約當產量;然後按照產成品應負擔的比例來分配;
適用於月底在產品數量較多,各月在產品數量變化也較大,且生產成本中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等加工成本的比重相
差不大的產品。
5在產品按固定成本成本計演算法
月底在產品成本固定不變,在年底時應當根據實際盤點的在產品數量,具體計算在產品成本,在以此計算12月份產品成
本。此種方法適用於月底在產品數量較多,但各月變化不大的產品,也適合於月底在產品數量很小的產品。
6在產品按定額成本計價法
月底在產品成本按定額成本計算,該種產品本月全部成本減去按定額成本計算的月底在產品成本,余額作為完工產品成
本;這種方法是事先經過調查研究、技術測定或按定額資料,對各個加工階段上的在產品,直接確定一個單位定額成本;這
種方法適用於各項消耗定額或成本定額比較准確、穩定,而且月底在產品數量變化不是很大的產品。
7定額比列法
定額比例法是產品的生產費用按完工產品和月末在產品的定額消耗量或定額費用的比例,分配計算完工產品和月末在產
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其中,原材料費用按原材料費用定額消耗量或原材料定額費用比例分配;工資和福利費、製造費用等各
項加工費用,按定額工時或定額費用比例分配。
這種方法適用於各項消耗定額或費用定額比較准確、穩定,但各月末在產品數量變化較大的產品。
輔助生產車間的分配有4種:
1直接分配法
所謂直接分配法,是指不考慮各輔助生產車間之間相互提供勞務的情況,而是將各種輔助生產費用直接分配給輔助生產
車間以外的各受益單位的一種分配方法。
這種分配方法最為簡便,但只宜在輔助生產內部相互提供勞務不多,不進行交互分配對輔助生產成本和企業產品成本影
響不大的情況下採用。
2交互分配法
採用交互分配法。需要進行兩次分配。首先,根據各輔助生產車間相互提供務的數量和交互分配前的單位成本(費用分配
率),在各輔助生產車間之間進行一次交互分配;然後,將各輔助生產車間交互分配後的實際費用(即交互分配前的費用加上
交互分配轉入的費用,減去交互分配轉出的費用),再按提供勞務的數量和交互分配後的單位成本(費用分配率),在輔助生產
車間以外的各受益單位進行分配。
採用交互分配法,由於輔助生產內部相互提供勞務全部進行了交互分配,因而提高了分配結果的正確性;但由於各種輔
助生產費用都要計算兩個費用分配率,進行兩次分配,因而增加了核算工作量;由於交互分配的費用分配率(單位成本),是
根據交互分配前的待分配費用計算的,所以據此計算的分配結果仍不十分精確。在各月輔助生產費用水平相差不大的情況下
,為了簡化計算工作,可以用上月的輔助生產費用分配率作為交互分配的分配率。
3代數分配法
採用代數分配法,應先根據解聯立方程的原理,計算輔助生產勞務的單位成本,然後根據各受益單位(包括輔助生產內部
和外部各單位)耗用的數量和單位成本分配輔助生產費用。
採用代數分配法分配費用,分配結果最正確。但在輔助生產車間較多的情況下,未知數較多,計算復雜,因而這種分配
方法適宜在計算工作已經實現電算化的企業採用
4計劃成本分配法
採用這種分配方法,輔助生產為各受益單位(包括受益的其他輔助生產車間、部門在內)提供的勞務,都按勞務的計劃單
位成本進行分配;輔助生產車間實際發生的費用(包括輔助生產內部交互分配轉入的費用在內)與按計劃單位成本分配轉出的
費用之間的差異,可以再分配給輔助生產以外各受益單位負擔,但為了簡化計算工作,一般全部計入管理費用。
採用按計劃成本分配法,各種輔助生產費用只分配一次,且勞務的計劃單位成本已事先確定,因而簡化和加速了計算分
配工作;通過輔助生產成本節約或超支數額的計算,還能反映和考核輔助生產成本計劃的執行情況;此外,按照計劃單位成
本分配,排除了輔助生產實際費用的高低對各受益單位成本費用的影響,便於考核和分析各受益單位的經濟責任。但是採用
這種分配方法,必須具備比較正確的計劃成本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