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假說演繹法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演繹推理、檢驗推理、得出結論」五個
A、孟德爾在做豌豆雜交實驗時,用豌豆純合親本雜交得F1,然後讓F1自交,發生性狀分離,經思考提出問題,A正確;
B、孟德爾所作假設的內容是「性狀是遺傳因子控制的,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成對的,配子中成對的遺傳因子分離,受精時雌雄配子隨機結合」,其中核心內容是「性狀是遺傳因子控制的」,B錯誤;
C、「若F1產生配子時的遺傳因子分離,則測交後代的兩種性狀比接近1:1」,屬於「演繹推理」的過程,C正確;
D、孟德爾運用統計學分析的方法對大量實驗數據進行處理,從中找出規律,D正確.
故選:B.
Ⅱ 「假說-演繹法」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個種方法,下列屬於孟德爾在發現基因分離定律時的「演繹」過程的
A、生物性狀由遺傳因子決定屬於假說內容,故A錯誤;
B、由F2出現了「2:1」推測,生物體產生配子時成對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屬於假說內容,故B錯誤;
2、演繹推理內容是F1產生配子時成對遺傳因子分離,則測交後代會出現兩種性狀,比例接近1:1,再設計了測交實驗對分離定律進行驗證,故2正確;
D、若F1產生配子時成對遺傳因子分離,雌雄配子隨機組成,則F2中三種基因個體比接近1:2:1,屬於假說內容,故D錯誤.
故選:2.
Ⅲ 「假說一演繹法」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A【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包括孟德爾研究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以及孟德爾發現的遺傳規律所適用的范圍等有關知識。孟德爾所作假設的核心內容是遺傳因子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在配子中單個出現;為了驗證所作的假設正確,設計並完成了測交實驗;孟德爾發現的遺傳規律適用條件是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
Ⅳ 假說-—演繹法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下列...
【答案】B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假說演繹法指在觀察和分析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結論相符,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反之,則說明假說是錯誤的。A、C、D屬於對分離定律的假說,而C是提出假說後的演繹推理,最後根據C設計了測交實驗。
考點:假說—演繹法
點評:識記假說—演繹法的組成及判定是解決該題的關鍵。
Ⅳ 「假說-演繹法」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演繹推理→檢驗推理→得出結論
A、孟德爾的遺傳規律不能解釋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遺傳現象,如連鎖和交換、母系遺傳等現象,故A錯誤;
B、孟德爾所作假設的核心內容是「生物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控制」,故B錯誤;
C、孟德爾是在豌豆純合親本雜交實驗中對母本本進行了去雄處理,孟德爾是防止自花傳粉,故C錯誤;
D、為了驗證作出的假設是否正確,孟德爾設計並完成了測交實驗,即讓F1與隱性純合子雜交,故D正確.
故選:D.
Ⅵ 假說演繹法的介紹
假說演繹法(Hypothetico-dective-method)又稱為假說演繹推理,是指在觀察和分析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結論相符,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反之,則說明假說是錯誤的。這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
Ⅶ 「假說—演繹法」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是判斷嗎?
這個觀點似乎並不準確.現代科學研究一般遵循歸納法,然後在歸納出的定理基礎上演繹.
在假說之上演繹顯然不是科學研究方法.
追問的是c
Ⅷ 假說--演繹法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下列屬於孟德爾在發現分離定律時的「演繹」過程是(
A、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這是假說的內容,A錯誤;
B、由F2中出現的分離比推測,生物體產生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這是假說的內容,B錯誤;
C、演繹是根據假設內容推測測交實驗的結果,即若F1產生配子時遺傳因子分離,則測交後代的兩種性狀比接近1:1,C正確;
D、演繹是根據假設內容推測測交實驗的結果,而不是推測F2中三種遺傳因子組成的個體比例,D錯誤.
故選:C.
Ⅸ 高中生物中,那些科學家用了假說演繹法,那些用了類比推理法
假說一演繹法:在觀察和分析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結論相符,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反之,則說明假說是錯誤的。這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叫做假說-演繹法
1、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19世紀中期,孟德爾用豌豆做了大量的雜交實驗,在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記載和進行數學統計分析的過程中,發現雜種後代中出現一定比例的性狀分離,兩對及兩對以上相對性狀雜交實驗中子二代出現不同性狀自由組合現象。他通過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像而提出假說,並對性狀分離現象和不同性狀自由組合現象作出嘗試性解釋。然後他巧妙地設計了測交實驗用以檢驗假說,測交實驗不可能直接驗證假說本身,而是驗證由假說演繹出的推論,即:如果遺傳因子決定生物性狀的假說是成立的,那麼,根據假說可以對測交實驗結果進行理論推導和預測;然後,將實驗獲得的數據與理論推導值進行比較,如果二者一致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如果不一致則證明假說是錯誤的。當然,對假說的實踐檢驗過程是很復雜的,不能單靠一兩個實驗來說明問題。事實上,孟德爾做的很多實驗都得到了相似的結果,後來又有數位科學家做了許多與孟德爾實驗相似的觀察,大量的實驗都驗證了孟德爾假說的真實性之後,孟德爾假說最終發展為遺傳學的經典理論。我們知道,演繹推理是科學論證的一種重要推理形式,測交實驗值與理論推導值的一致性為什麼就能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呢?原來,測交後代的表現型及其比例真實地反映出子一代產生的配子種類及其比例,根據子一代的配子型必然地可以推導其遺傳組成,揭示這個奧秘為演繹推理的論證過程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不揭示這個奧秘學生則難以理解「假說一演繹法」 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對演繹推理得出的結論仍停留在知其然的狀況。
2、1900年,3位科學家分別重新發現了孟德爾的工作,遺傳學界開始認識到孟德爾遺傳理論的重要意義。如果孟德爾假設的遺傳因子,即基因確實存在,那麼它到底在哪裡呢?1903年,美國遺傳學家薩頓發現,孟德爾假設的一對遺傳因子即等位基因的分離,與減數分裂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薩頓根據基因和染色體行為之間明顯的平行關系,提出假說:基因是由染色體攜帶著從親代傳遞給子代的,也就是說,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美國遺傳學家摩爾根曾經明確表示過不相信孟德爾的遺傳理論,也懷疑薩頓的假說,後來他做了大量的果蠅雜交實驗,用實驗把一個特定的基因和一條特定的染色體— X染色體聯系起來,從而證實了薩頓的假說。由此可以看出,對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的探究歷程,也是假說一演繹的過程。
3、 DNA復制方式的提出與證實,以及整個中心法則的提出與證實,都是「假說一演繹法」的案例。以DNA分子的復制方式的闡明為例。美國生物學家沃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在發表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那篇著名的論文的最後寫道:「在提出鹼基特異性配對的看法後,我們立即又提出了遺傳物質進行復制的一種可能機理。」他們緊接著發表了第2篇論文,提出了遺傳物質自我復制的假說:DNA分子復制時,雙螺旋解開,解開的兩條單鏈分別作為模板,根據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形成新鏈,因而每個新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來DNA分子的一條鏈。這種復制方式被稱為半保留復制。1958年,科學家以大腸桿菌為實驗材料,運用同位素標記法設計了巧妙的實驗,實驗結果與根據假說一演繹推導的預期現象一致,證實了DNA的確是以半保留方式復制的。
4、遺傳密碼的破譯是繼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提出後,現代遺傳學發展中的又一個重大事件。自1953年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後,科學家就圍繞遺傳密碼的破譯開展了一系列探索。美籍蘇聯物理學家伽莫夫提出的3個鹼基編碼1個氨基酸的設想。克里克和他的同事通過大量的實驗,以T4 噬菌體為材料,研究其中某個基因的鹼基的增加或減少對其所編碼的蛋白質的影響,結果表明只可能是遺傳密碼中的3個鹼基編碼1個氨基酸。但是他們的實驗無法說明由3個鹼基排列成的1個密碼對應的究竟是哪一個氨基酸。兩位年輕的美國生物學家尼倫伯格和馬太轉換設計思路,巧妙設計實驗,成功地破譯了第1個遺傳密碼。在此後的六七年中,科學家破譯了全部的遺傳密碼,並編制出了密碼子表。
類比推理法:類比推理指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相同,推斷出它們在另外的屬性上(這一屬性已為類比的一個對象所具有,另一個類比的對象那裡尚未發現)也相同的一種推理。
1、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中,施旺就運用了類比方法。首先,施萊登觀察到細胞是組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而把這個信息告訴了施旺,施旺意識到既然植物體如此,動物體也很可能如此。因此,他廣泛地對動物各種組織進行研究,發現動物體也是由細胞構成的,驗證了上述推理的正確性,在此基礎上,對上述事實材料進行歸納概括,建立了細胞學說。
2、DNA模型建立的過程中,沃森和克里克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認識到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呈螺旋型,於是他們推想: DNA結構或許也是螺旋型的。根據這樣的類比推理,他們對原來構建的DNA模型進行了修改,並與DNA分子的X射線照片進行對照,證實了該推理的正確性。
3、薩頓的假說「基因在染色體上」運用了類比推理法。薩頓正是運用了此種科學方法,將看不見的基因與看得見的染色體的行為進行類比,根據其驚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於染色體上這一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