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要性
(1)科學的研究方法有利於推進社會進步與社會發展。
(2)科學的研究方法有利於各門學科的可持續發展。
(3)有利於學術規范的形成。
二、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發揮人的自主創新能力,以超越常規的眼界從特異的角度觀察思考問題,提出全新方案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創新思維是科學研究的核心,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工程技術和人類遇到的各類復雜的新問題,都要求科學工作者運用創新思維,並且要有意識地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科學研究中創新思維的形式主要有:1,系統思維法;2,發散思維法; 3逆向思維法; 4理性思維法。
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主要要素有:1,充分想像,提出問題;2;敢於質疑,追求真理;3,保持好奇心,勇於探索;4,細心觀察,獲得靈感。
⑵ 談談你對科學研究的態度、你的科研方法
勇往直前的貓 - 見習魔法師 二級你好,你提到當導師給你安排一個任務以後,你如何開展研究工作,如何與人協作,如何解決所遇到的難題?
研究生復試的時候碰到這樣的問題,應該怎樣回答呢?
導師是給你指出需要研究的領域和范圍,但是研究方法和研究進度安排和預期的難點都要自己來完成,最多詢問導師的意見,如何開展研究工作也要靠自己去安排的。復式遇到這樣的問題可以直接正面的回答,參考自己的實際研究經驗,不能依賴太多導師的想法。
⑶ 做科研需要怎樣的心態
做科研需要怎樣的心態?
美國講演家、作家羅曼文森特皮爾(1898-1993)被譽為「積極思考的救星」,曾獲得過里根總統頒發的美國自由勛章。他著有一本暢銷世界的佳作《態度決定一切》,該書曾在美國最暢銷書排行榜上穩居十年。
書名中的「態」包括一層「心態」的含義。成敗的關鍵不在於擁有多高的智商,而在於我們做事的心態。正確的心態不但對我們做人產生積極影響,而且直接決定了做事的效率高低。對於做科研來說,這一點同樣適用。科研工作者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完成課題的各項研究任務,這非常值得思考。
首先,正確面對科研中的失敗。這是我們教育的缺失,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如何獲得成功,卻很少教育如何面對失敗。
而科研的常態就是挫敗感,不懂得這一點,就會成為衍生浮躁情緒的催化劑。失敗本身令人遺憾,但更可怕的是我們錯誤的面對方式。
正確面對失敗需做到三點。第一,分析失敗的原因,這是常規邏輯下必須做的。但如果你無法找到失敗的原因,重新開始可能更加節省時間和精力,這是方法論的轉變。第二,總結經驗教訓,規劃新方案。開拓者們都是不懼艱險的,不斷嘗試才有可能成功。第三,判斷導致失敗的原因是否為本質原因,這很關鍵。假如你的實驗方法或課題從本質上就是錯誤的,應該果斷停止,避免無謂的付出。
其次,培養科研之外的愛好。當人全力聚焦於一件事情時,很容易被它控制。數據好的時候,就對科研信心滿滿;數據爛的時候,就對科研厭惡之至。個人的科研狀態完全被數據的質量左右,這樣的科研不靠譜。
科研並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們需要培養至少一項科研之外的愛好。這項愛好有兩點作用。第一,可以轉移部分關注的焦點,阻止研究者在科研困境中沉淪下去,利於止損。第二,可以作為一種宣洩負面情緒的方式。通過一項愛好,定期放鬆我們的大腦,清空被壓抑的負面情緒是很有必要的。卸掉身上的重擔,輕裝出發,這樣可以讓思維更清晰,激發我們的創造力。
再次,秉持低期望高標準的科研態度。生活中究竟有沒有詩和遠方,主觀認識是關鍵。期望是一把雙刃劍,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所以,我們在做科研的過程中盡量抱著一顆積淀的心態,而非一口吃成個胖子的急於求成。
低期望,即使數據質量不符預期也不至於心理落差過大,灰心喪氣於暫時的失敗而一蹶不振;高標准,在預期目標未達成的情況下,降低標准也是一種折中。收獲的是在追求高標準的過程中扎實基礎,以待厚積薄發。
最後,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通常創新能力強的人,都是精力充沛的,規律運動對保持旺盛的精力非常重要。
運動不只是身體疲憊感消失,心情也會晴朗起來,科研狀態就會好,思維的困境自然迎刃而解。
看過電影《岡仁波齊》之後,讓我聯想到做科研何嘗不是一次朝聖之旅,修煉一份平和的心態。曲線有峰谷,人生總高低,山峰只此一點,稍縱即逝,更多的時候我們都在山谷中徐徐而行。但時間從不辜負每一顆緩慢積累的耕耘之心,在經歷數次掙扎、跌倒之後,我們總會見到那條蜿蜒奔騰的河流,就在山谷的盡頭,那轉彎的豁然開朗處。
⑷ 宇宙生命之謎告訴我們在科學研究中應該抱有怎樣的態度
宇宙生命之謎告訴我們在科學研究中應該抱著永無止境的好奇心探究心。
⑸ 對待科學應該抱以何種態度
在一個開放社會,思想言論相對自由、傳播工具極度發達,捕捉到的智慧合起來,就是一個比較接近於真相的部分。我們最好傾力去做一部電影里准確美麗而信息量極大的一幀,如此奉獻。那些不偏不倚、行無過無不及之常道,你動不動它,它就在那裡,但它不是你。
在這個意義上說,科學所做的很多事情,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看問題,以求供給這世界體系中堅實的丁丁卯卯。
基於實證主義和邏輯經驗主義的科學多數並不聒噪,它只是不斷地發展,生產出更多的糧食、鋼鐵、機器,以及人類物質基礎。當這一切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的時候,在科學自身的發展中,若隱若現地概括出的一些原則,珍貴而美麗。科學從不放過任何一個發展的可能性,哪怕最微小的希望,也會有人付出百倍的努力,他們精密而偉大。
科學的唯一信條就是沒有信條, 其並不能解釋一切。如果迷戀其、認為其是萬能的,那就成了"科學教", 顯然背離了科學精神的初衷。大家從事的無論是文化、地產、科研,都需要警惕學術工作的危險——它可能會披著理性的外衣但卻像宗教一樣,危害一個人理性自我質疑、理性思考、勇敢探索的勇氣。
⑹ 沈括在學術上的研究態度和方法是什麼
沈括在學術上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和他的研究態度、研究方法分不開的。他在進行科研工作時重視實踐,不單純依靠理論,不迷信前人,對於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很重視,他經常虛心地向勞動人民請教,即使是一點一滴的知識他都非常誠懇地去學習。這樣,他才能把人民長期積累下來的勞動成果,總結概括成為科學的理論。
⑺ 在科學研究中方法和態度哪個更重要
同樣重要。
不過只有先有了正確的態度,才能採用正確方法。
⑻ 科學的研究方法應遵循哪些原則
要遵循以下四點原則:
1、應在研究計劃、研究報告、學位論文中明確提及使用何種研究方法。
在研究計劃、研究報告、學位論文等研究成果中,明確把自己的研究方法提出來,這樣做至少有兩個作用。其一,可以增加成果的可信度和可行性,以利於讀者審核、檢驗;其二,可以為以後做相關課題或項目的研究人員提供參考,進而有利於研究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2、應根據各學科,各課題的特點、性質、對象選擇、運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方法是有層次性的,不同層次的方法有其特定的應用范圍和應用對象。在從事具體的科學研究時,研究人員首先要了解所在學科及研究課題的特點、性質和研究對象,然後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
3、應根據研究方法的特點和功能選擇,運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選擇研究方法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各種研究方法的不同特點和功能。比如,假說既是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和思維方式,又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
4、應根據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的一致性程度選擇、運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人們從大量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當中形成的,特別是直接產生在實踐基礎上的認識活動中所獲得的結果——知識。因此,研究方法通常是要與一定的研究內容相適應的,也就是與研究內容有一致性的問題。
(8)對於科學研究方法的態度擴展閱讀
研究方法分類
1、根據研究活動的特徵或認識層次,可以分為:經驗方法和理論研究。
2、根據研究對象的規模和性質,可以分為:戰略研究方法和戰術研究方法。
3、以研究方法的規則性為依據,可以分為:常規方法和非常規方法。
4、按方法的普遍程度不同,可以分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
5、根據研究手段的不同,可以分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