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工作分析第四版第二章課後案例分析
1、啟示:崗位的難度要適當,循序漸進,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能力與水平,發揮人的能動性和智慧。
2、應該注意工作目標的設定。
⑵ 蕭鳴政 工作分析的方法與技術(第三版) 課後答案
1
、從工作分析的切入點劃分,工作分析有
崗位導向型、人員導向型、過程導向型
。
2
、工作分析的流程包括:
計劃、設計、信息分析、結果表述、運用指導
5
個環節。
3
、工作分析的表現形式有:
工作描述、工作說明書、資格說明書、職務說明書
。
4
、在四種工作分析的結果中,
工作描述
是工作分析結果中,最直接最原始最基礎的表現形
式。
5
、一般,
任何復雜的工作系統都是從
產出、
投入、過程、關聯因素
四個層面進行分析的。
6
、信息分析的內容一般包括
5
個方面內容:
工作名稱分析、內容分析、環境分析、條件分
析、過程分析
。
第二章
工作分析的歷程與發展
(
P52)
1
、工作分析的思想活動最早起源於
社會分工
。
2
、歷史上第一次進項大規模的工作分析活動的是丹尼斯·狄德羅編撰的
第一部網路全書
。
3
、
ORP
是指
職業研究委員會
。
4
、
黃道婆
是我國早期工作分析應用的典範。
5
、
社會科學研究會(
SSRC)
對工作分析的貢獻在於,通過工作分析,對美國各行各業的職
業技能的標准作出了明確規定,並劃分為共有部分與特定部分。
6
、泰勒在
《科學管理原理》
一書中介紹了工作新歷和工作效率的問題。
第三章
工作分析的內容與組織
(
P85)
1
、工作分析內容的基礎是:
工作內容
、
工作方法
、
工作的目的與原因
、
工作的過程與結構
1
、從工作分析的切入點劃分,工作分析有
崗位導向型、人員導向型、過程導向型
。
2
、工作分析的流程包括:
計劃、設計、信息分析、結果表述、運用指導
5
個環節。
3
、工作分析的表現形式有:
工作描述、工作說明書、資格說明書、職務說明書
。
4
、在四種工作分析的結果中,
工作描述
是工作分析結果中,最直接最原始最基礎的表現形
式。
5
、一般,
任何復雜的工作系統都是從
產出、
投入、過程、關聯因素
四個層面進行分析的。
6
、信息分析的內容一般包括
5
個方面內容:
工作名稱分析、內容分析、環境分析、條件分
析、過程分析
。
第二章
工作分析的歷程與發展
(
P52)
1
、工作分析的思想活動最早起源於
社會分工
。
2
、歷史上第一次進項大規模的工作分析活動的是丹尼斯·狄德羅編撰的
第一部網路全書
。
3
、
ORP
是指
職業研究委員會
。
4
、
黃道婆
是我國早期工作分析應用的典範。
5
、
社會科學研究會(
SSRC)
對工作分析的貢獻在於,通過工作分析,對美國各行各業的職
業技能的標准作出了明確規定,並劃分為共有部分與特定部分。
6
、泰勒在
《科學管理原理》
一書中介紹了工作新歷和工作效率的問題。
第三章
工作分析的內容與組織
(
P85)
1
、工作分析內容的基礎是:
工作內容
、
工作方法
、
工作的目的與原因
、
工作的過程與結構
⑶ 在線等 管理學-原理與方法(第四版) 課後案例分析的答案
《管理學——原理與方法》課後習題答案
第一章:
第一題答案:1:目的性:人類正是在為實現預期目的的活動中,在不斷地勞動,思考,謀劃,設計和組織管理的過程中,逐步進化的。2:依存性:人類的目的性來源於對外部環境和人類自身的相互依存關系。3:知識性:人類能從過去的實踐中學習,從前人的經驗中學習,並能把學到的知識加以記憶,積累,分析和推理,從而形成人類獨有的知識體系。人類活動的上述三個特點為人類的管理實踐提供了客觀條件,也回答了為什麼管理實踐與人類歷史同樣悠久的原因。
第二題答案:管理是社會組織中,為了實現預期的目標,以人為中心進行的協調活動調。管理的最基本的特徵是:1:管理的載體是一個組織2:管理的基本對象是人3:在管理的資源配置中,人才是第一資源。4:管理的任務:在一般意義上講,它是通過採取某些具體的手段和措施,設計、營造、維護一種環境,包括組織內部和外部的環境,使所有管理對象在特定的環境中,做到協調而有序地進行活動。
第三題答案:許多新的管理論和管理學實踐已一再證明: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創新這五種管理職能是一切管理活動最基本的職能。計劃:制定目標並確實為達成這些目標所必需的行動。組織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須從事計劃活動。根據工作的要求與人員的特點,設計崗位,通過授權和分工,將適當的人員安排在適當的崗位上,用制度規定各個崗位的職責和上下左右的相互關系,形成一個有機的組織結構,使整個組織協調運轉——這就是組織的職能組織目標決定著組織的具體形式和特點指導人們的行為,通過溝通增強人們的相互理解,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動,激勵每個成員自覺地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共同努力。控制的實質就是使實踐活動符合與計劃,計劃就是控制地標准。創新職能與上述各種管理職能不同,他本身並沒有某種特有的表現形式,他總是在與其他管理職能的結合中表現自身的存在與價值。
每一項管理工作都是從計劃開始,經過組織、領導到控制結束。各職能之間同時相互交叉滲透,控制的結果可能又導致新的計劃,開始了新一輪的管理循環。創新在管理循環中處於軸心的地位,成為推動管理循環的原動力
第四題答案:管理者扮演著十種角色,這十種角色可歸入三類。
人際角色:代表人角色、 領導人角色、 聯絡者角色信息角色:監督者、發言人、傳播人決策角色:企業家、干擾對付者、資源分配者、談判者管理者需要具備三種技能:技術技能、人際技能、概念技能、
第五題答案: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各種管理工作中普遍適用的原理與方法。管理學的研究方法:歸納法、試驗法、演繹法
一:歸納法通過對客觀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經驗)進行觀察,從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點、典型關系。典型規律入手,研究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從中找出事物變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個別——一般1:在管理學研究中,歸納法應用最廣,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顯2:運用歸納法時應注意的幾點a:弄清與研究事物相關的因素,以及系統的干擾因素b:選擇好典型
c:按抽樣檢驗原理,保證樣本容量d:調查問卷時應包括較多的信息數量,並作出簡單明確的答案。二:試驗法。
三演繹法 一般——個別第二章:
第一題答案:中國傳統的管理思想分為1:宏觀管理的治國學——(財政賦稅、人口管理、貨幣管理、等)
2:微觀管理的治生學——(農副業、手工業、運輸、建築工程等)順道——順應宏觀的治國理論和客觀的經濟規律。重人——1:重人心向背2:重人才歸離人和——調整人際關系,講團結、上下和、左右和。守信——信譽人類社會人們之間建立穩定關系的基礎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求實——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思想方法和行為的准則對策——運籌謀劃,以智取勝。兩個要點1:預測2:運籌。節儉——理財和治生都提倡開源節流,勤儉治國法治——我國的法治思想起源於先秦法家和《管子》,後逐漸演變成一套法治體系
第二題答案:查理。巴貝奇(英國)發展了亞當。斯密的觀點,提出了關於生產組織機構和經濟學方面的帶有啟發性的問題。巴貝奇提出了「邊際熟練」原則,——即對技藝水平、勞動強度定出界限,作為報酬的依據。它認為工人的收入主要包括a:按照工作性質所確定的固定工資,b:按照生產效率以及貢獻所分得的利潤。C:為提高勞動效率而提出建議所應給予的獎勵。
第三題答案:19世紀末期,由於生產技術日益復雜,生產規模和資本日益擴大,企業管理職能逐漸和職能資本分離,管理職能則委託各方面的管理人員所組成的管理機構承擔,出現了專門的管理層。管理工作也成了有專門人員研究的一門學問,「科學管理理論」由此產生了。;他認為單憑經驗管理是不科學的,必須加以改變。;泰羅創立的科學管理理論的主要管觀點1:科學管理的根本目的——謀求最高工作效率2:達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學的管理方法代替舊的經驗方法3:實施科學管理的核心問題——要求人員和工人雙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來一個徹底的改變。
泰羅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1:對工人提出科學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時,提高效率2:在工資制度上實行差別計件制3:對工人進行科學的選擇,培訓和提高4:制定科學的工藝規程,並用文件形式固定下來以利推廣5:使管理和勞動分離,把管理工作稱為計劃職能、工人的勞動稱為執行職能代表作——《科學管理原理》1911年。這些變革形成了「科學管理」的基本理論。泰羅制是適應歷史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同時也受到歷史條件和個人經歷的限制,它的科學管理所涉及的問題比較小,管理的內容比較窄,企業的財務、銷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動都沒有涉及。
第四題答案:泰羅制在科學管理中的局限性主要是由法國的亨利。法約爾加以補充的。「組織理論」的中心問題:組織結構和管理原則的合理化,管理人員職責分工的合理化。法約爾:認為要經營好一個企業,不僅要改善生產現場的管理,而且應當注意改善有關經營的六個方面的職能技術職能、 經營職能、 財務職能、 安全職能、 會計職能、 管理職能(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14條原則1:分工 2:權力與責任 3:紀律 4:統一命令 5:統一領導 6:員工個人要服從整體7:人員的報酬要公 8:集權 9:等級鏈 10:秩序 11:公平 12:人員保持穩定 13:主動性 14:集體精神
法約爾的貢獻:在管理的范疇、管理的組織理論、管理的原則方面提出了嶄新的觀點
第五題答案:書本p64頁。
第六題答案:「行為科學」的早期理論——人群關系論(代表人:梅奧)
霍桑試驗目的:找出工作條件對生產效率的影響,以尋求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經
過程:試驗首先從變化現場工作的照明強度著手。研究人員將參加工作的工人分成兩組,一組為試驗組,一組為控制組。控制組一直在平常的照明強度下工作,而試驗組則給予不同的照明強度。當試驗組的照明強度逐漸增大時,試驗組的生產增長比例與控制組大致相同,當試驗組的照明強度逐漸降低時,試驗組的產量明顯下降。試驗表明,照明度的一般改變不是影響生產率的決定因素。後來再進行其他方面的試驗。觀點:1:企業的職工是社會人2:滿足工人慾望,提高工人的士氣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3:企業中實際存在一種「非正式組織」——企業職工在共同工作和共同生產中必然產生相互之間的人群關系,產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種行為准則和慣例,要求個人服從。這就構成了「非正式組織」4:企業應採用新型的領導方法影響:人群關系理論是「行為科學」管理學派的早期思想,它只強調要重視人的行為,而行為科學還要求進一步研究人的行為規律,找出產生不同行為的影響因素,探討如何控制人的行為以達到預定目標。
第七題答案:管理科學學派的特點1:生產和經營各項領域的各項活動都以經濟效果好壞作為評價標准,即要求最小消 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2:使衡量的標準定量化,藉助數學模型找出最優的實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現狀及發展規律,摒棄單憑經驗和自覺確定經營目標與方針的做法3:依靠計算機進行各項管理4:強調使用先進的科學理論和管理方法主導思想:使用先進的數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產力得到最合理的組織以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而較少考慮人的行為因素
決策理論」學派是以統計學和行為科學作為基礎的。「決策理論」學派主要觀點:1:管理就是決策2:決策分為程序性決策和非程序性決策(圖)。程序化決策:按既定的程序所進行的決策,往往可制定一個例行程序的決策。非程序化決策:新發生的,非結構性的,問題極為重要、復雜、沒有例行程序可循的決策。
第八題答案:新經濟時代的特徵:信息化、網路化、知識化、全球化。一:管理思想的創新傳統:以資源短缺性原理和投資收益遞減規律為理論基礎新經濟時代:以知識的無限性和投資收益遞增規律為指導思想二:管理原則的創新。前四代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則:1:勞動的分工和再分工、自身利益(亞當。斯密)2:依據精細劃分的工作付酬(巴貝奇)3:管理的分工和再分工、體力與腦力分離(泰羅)4: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離(泰羅、韋伯)5:每個人應該只有一個上司(法約爾)6:自動化運動。三:經營目標創新。1:以可持續發展代替利潤最大化2:以公司市場價值代替市場份額。四:經營戰略創新。傳統的競爭戰略:「零和博弈」。信息時代:競爭與合作並存的「雙贏原則」。五:生產系統創新。1990年代後由MPR和MPR2發展出EPR(企業資源計劃)。EPR的核心思想:實現對整個供應鏈的有效管理,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體現對整個供應鏈資源進行管理的思想2:體現精益生產,同步工程和敏捷製造的思想。3:體現事先計劃和事中控制的思想。六:企業組織創新1: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由極端化向扁平化方向發展2:建立學習型組織3:規模經濟的傳統正在改變4:虛擬公司正在代替傳統的實體型企業
第九題答案:中國現代管理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中國官僚資本企業和民族資本企業的管理;我國革命根據地公營企業的管理;全面學習西方的管理模式;探索中國現在管理模式二:社會主義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由國內管理向國際化管理轉化;由科學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轉化;由首長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轉化;由政府管理向民營化管理轉化;由封閉式實體管理向開放式虛擬管理轉化。第三章:第一題答案:系統:是指若干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組成,在一定環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二:系統的特徵1:集合性。這是系統最基本的特徵。一個系統至少由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系統構成。2:層次性。系統的結構是有層次的,構成一個系統的子系統和子子系統分別處於不同的地位:相關性。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就是系統的相關性;。管理者從系統理論中得到的啟示:運用系統理論進行管理1:整體性原理2:動態性原理3:開放性原理4:環境適應性原理5:綜合性原理
第二題答案:一:明確每個人的職責。挖掘人的潛能的最好的辦法是明確每個人的職責1:職責的界限要清楚2:職責中要包括橫向聯系的內容3:職責要落實到人二:職位設計和許可權委任要合理。一個人對工作是否能做到完全負責取決於三個因素1:許可權;實行任何管理都要藉助於一定的權力,沒有一定的權力任何人都不可能對工作實行真正的管理。2:利益;完全負責意味著要承擔風險,任何的管理者在承擔風險的同時都要對收益進行權衡。這種利益不僅僅是物質利益,還包括精神利益。3:能力,能力是完全負責的關鍵因素。職責和許可權、利益、能力之間的關系遵守等邊三角形三:獎懲要分明,公正而及時。
第三題答案:人本原理——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思想。20世紀末管理理論發展的主要特點主要觀點:一:職工是企業的主體;二:有效管理的關鍵是職工參與。三:現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發展。四:管理是為人服務的。企業要想做到「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必須做到1:企業要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研究市場需求的特點及發展趨勢,據此確定企業的經營和產品發展的方向。2:企業要從用戶的角度出發,提高設備和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3:企業要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研究企業的消費者。總結:尊重人、依靠人、發展人、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內容和特點。
第四題答案:效益、效率、效果是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概念。效果:由投入經過轉換而產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效益的,有的是無效益的。效率:單位時間內所取得的效果的數量,反映了勞動時間的利用狀況,與效益有一定的聯系
效益:有效產出與投入之間的一種比例管理,可從社會和經濟兩個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經濟效益比社會效益直接、明顯,可有效度量;社會效益則難以計量,只能藉助於其他形式來間接考察
人類活動為什麼要追尋效益原理?1: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態是通過經濟效益而得到表現的。2:影響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題管理思想正確與否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3:追求局部效益必須同追求全局效益協調一致。4:管理應追求長期穩定的高效益。5:建立管理活動的效益觀。
第五題答案:管理有效性的實質是:公正、客觀。管理者在追求自身工作的效益時要做到:1: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態是通過經濟效益而得到表現的。2:影響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題管理思想正確與否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3:追求局部效益必須同追求全局效益協調一致。4:管理應追求長期穩定的高效益。5:建立管理活動的效益觀。
第六題答案:倫理的特性1:非強制性——倫理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起作用,體現了自覺性和內在性2:非官方性——倫理是約定俗成的,不需要通過行政命令或法定程序來制定3:普適性——所有人都受倫理的指導、調節和約束4:揚善性。倫理與法律的關系:倫理和法律在內容上相互滲透。倫理是不成文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程度的倫理。倫理和法律在作用上相互補充。倫理可以引導人們遵守法律,而法律可以作為維護倫理的威懾力量。倫理與效益的關系:企業的倫理經營不僅使除所有者之外的利益相關者(債權人、員工、顧客、供應者、競爭對手、社區和政府)的利益得到不同程度的增進,而且使企業自身的效益得到提高。1:企業的倫理經營意味著企業注重維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從而需付出一定的成本2:倫理與效益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實證研究的支持3:歷史證明效益和倫理具有兼得的可能性第四章:第一題答案:一:法律方法的內容與實質。內容:通過各種法律、法令、條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調整社會經濟的總體活動和各企業單位在微觀活動中所發生的各種關系,以保證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管理方法。實質:體現全體人們的意志,並維護他們的根本利益,代表他們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實行強制性的統一的管理二:法律的特點與作用。嚴肅性、規范性、強制性。三:法律方法的正確運用:1:利用法人的權力自覺抵制不正之風。2:應嚴格明確企業的責任和義務。
第二題答案:一:行政方法的內容:依靠行政組織的權威,運用命令、規定、指示、條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統和層次,以權威和服從為前提,直接指揮下屬工作的管理方法。實質:通過行政組織的職務和職位來進行管理,特別強調職責、職權、職位而並非個人的能力或特權二:行政方法的特點和作用。1:權威性——行政方法所依託的基礎是管理機關和管理者的權威。2:強制性——行政權力機構和管理者所發出的命令、指示等對管理對象具有程度不同的強制性,行政方法就是通過這種強制性來達到指揮與控制的目的3:垂直性——行政方法是通過行政層次來實施的,基本上屬於「條條「的縱向垂直管理4:具體性 5:無償性。行政方法的作用1:有利於組織內部統一目標,同意意志。2:行政方法是實施其他各種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3:可以強化管理作用,便於發揮管理職能4:行政方法便於處理特殊問題。三:行政方法的正確運用1:管理者必須充分認識行政方法的本質是服務2:行政方法的管理效果為領導者水平所制約3:信息在運用行政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3:信息在運用行政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4:行政方法由於藉助了職位的權力,所以對下屬有較強的約束力。這種特點使得上級在使用行政方法時忽視了下屬的正確意見和合理的要求,不利於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第三題答案:一:經濟方法的內容與實質經濟方法:根據客觀經濟規律,運用各種經濟手段,調節不同主體之間的關系,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管理方法。不同的經濟手段在不同的領域中發揮的作用不同。價格、稅收、信貸、利潤、工資、獎金與罰款。二:經濟方法的特點:利益性、關聯性、靈活性、平等性。三:經濟方法的正確應用1:注重經濟方法和教育方法的有機結合2:注重經濟方法的綜合運用和不斷完善。
第四題答案:教育方法的主要內容:1:人生觀及道德教育 2: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3:民主、法治、紀律教育4:科學文化教育5:組織文化建(組織文化:組織員工在較長時期的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共有的價值觀、信念、行為准則及具有相應特色的行為方式、物質表現的總稱。在組織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上,必須突出管理的人本原理,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企業應選擇正確的教育的方式應少採用被動的講授教育,而多採用主動的小組討論、現場實習、和體驗實習等方法。第五章:第一題答案:一:功利主義倫理觀。功利主義的目標:為盡可能多的人提供盡可能多的利益。1:功利主義對效率和生產率有促進作用,符合利潤最大化原則2:會造成資源配置的扭曲二:權利至上的倫理觀。認為:決策在尊重和保護個人基本權利的前提下作出。 1:積極的一面:保護了個人的自由和隱私2:消極的一面:接收這種觀點的管理者把個人自由的保護看的比工作的完成更重要。三:公平原則的倫理觀。認為:管理者應該公平的實施規則。四:綜合社會契約的倫理觀。主張:把實證和規范兩種方法並入商業倫理中,即要求決策者在決策時要綜合考慮實證和規范兩方面的因素。這種倫理觀綜合了兩種「契約」1:經濟參與人當中的一般契約,這種契約規定了做生意的程序2:一個社區中特定數量的人當中的較特定的契約,這種契約規定了哪些行為方式是可接受的。
第二題答案:合乎倫理的管理具有以下7個特徵1:把遵守倫理規范最為獲取組織利益的一種手段,更把其視為組織的一項責任2:不僅從組織自身的角度出發,更從社會整體角度出發3: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善於處理組織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4:不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5: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讓企業取得卓越的成就6:具有自律的特徵7:合乎倫理的管理以組織的價值觀為行為導向
第三題答案:1:道德發展階段2::個人特徵。人們發現2個變數影響個人行為:「自我強度」和「控制中心」 3:結構變數。在不同的結構中,管理者在時間、競爭和成本等方面的壓力也不同,壓力越大越可能降低倫理標准4:組織文化。最有可能產生高倫理標準的組織文化是具有較強的控制能力以及風險和沖突承受能力的組織文化,處在這種文化中的管理者,具有進取心和創新精神。與弱組織文化相比,強組織文化對管理者的影響更大5:問題強度
第四題答案:改善倫理行為的途經1:挑選高道德素質的員工 2:建立倫理守則和決策規則3:在倫理方面領導員工(高層管理者在言行方面是員工的表率,高層管理者可通過獎懲制度影響員工的倫理行為)4:設定工作目標 5:對員工進行倫理教育6:對績效進行全面評價7:進行獨立的社會審計8:提供正式的保護機制
第五題答案:一:企業環境的倫理行為1:保護環境2:以「綠色產品」為研究和開發的主要對象3:污染治理。二:企業對員工的倫理行為1:不歧視員工 2: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訓員工3: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4:善待員工的其他舉措。 三:企業對顧客的倫理行為1:提供安全的產品2:提供正確的產品信息3:提供售後服務4:提供必要的指導5:賦予顧客自主選擇的權利。四:企業對競爭對手的倫理行為。不壓制競爭,不搞惡心競爭,不通過不正當的手段搞垮對手
五:企業對投資者的倫理行為。為投資者帶來有吸引力的投資報酬;應將企業的財務狀況及時、准確的報告給投資者
六:企業對所在社區的倫理行為。企業不僅要為所在社區提供就業機會和創造財富,還要盡可能為所在社區作出貢獻。第六章:第一題答案:組織文化:指組織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並且為組織成員普遍認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組織特色的價值觀念、團體意識、行為規范和思維模式的總和。其任務是努力創造這些價值觀念體系和共同的行為准則。
第二題答案:組織文化的基本特徵。組織文化在本質上屬於「軟文化」范疇,是組織自我意識所構成的文化體系。組織文化相比教社會文化和民主文化有它們的共同屬性和自己的不同之處。1:組織文化的核心是組織價值觀2:組織文化的中心是以人為主體的人本文化3:組織文化的管理方式是以柔性管理為主4:組織文化的重要任務是增強集體凝聚力。
第三題答案:組織文化的基本要素有:一:組織精神。經過經心培養和逐步形成的並為全體組織成員認同的思想境界、價值取向和主導意識,它反映了組織成員對本組織的的特徵、地位、形象等例:日本松下電器公司的「七精神」。二:組織的價值觀。組織價值觀是指組織評判事物和指導行為的基本信念、總體觀點和選擇方針。它具有調節性、評判性、驅動性。組織的價值觀具有不同的層次和類型,優秀的組織總會追求崇高的目標、高尚的社會責任和卓越創新的信念。例:美國百事可樂公司認為「順利是最重要的」三:組織形象。組織形象:指社會公眾和組織成員對組織、組織行為與組織各種活動成果的總體印象和總體評價,反映的是社會公眾對組織的承認程度,體現了組織的聲譽和知名度。其中對組織形象影響較大的因素有5個1:服務、產品形象2:環境形象3:成員形象4:組織領導者形象5:社會形象。
第四題答案:組織形象。組織形象:指社會公眾和組織成員對組織、組織行為與組織各種活動成果的總體印象和總體評價,反映的是社會公眾對組織的承認程度,體現了組織的聲譽和知名度。其中對組織形象影響較大的因素有5個1:服務、產品形象2:環境形象3:成員形象4:組織領導者形象5:社會形象。
⑷ 需要:《工作分析與職位評價》歷年來的自考試卷與答案先謝謝拉!!!
安電子科技大學專業介紹 1.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較扎實的數學和計算機信息科學理論基礎,掌握現代管理學、計算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術,具備系統思想、信息管理的知識與能力,能從事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科研單位和管理部門的信息系統分析、設計、開發、評價與管理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主幹課程:管理學原理、高級語言程序設計、微機原理與應用、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程序設計(Delphi)、資料庫原理與應用、管理信息系統、計算機信息處理、信息管理學、資料庫系統設計、預測與決策、信息經濟學、運籌學與系統工程、信息資源管理、互聯網應用、信息系統開發、軟體技術基礎。 2.網路工程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較扎實的數理和計算機科學理論基礎,掌握網路工程中近代通信網路的基本理論及網路工程的實用技術,了解網路協議體系、網路互聯技術,具備網路規劃、設計與實現的工程實踐能力,能從事網路性能分析與評價、網路工程設計與建設、網路運行維護和管理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主幹課程:微機原理與應用、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軟體工程、操作系統、資料庫原理與應用、數據通信技術、計算機網路、多媒體技術、數據結構、互聯網應用、網路規劃與設計、網路運行與維護、網路安全、網路性能分析與評價、計算機病毒與防護。 3.電子商務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較扎實的管理學、經濟學理論基礎,掌握信息科學與技術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能使用網路開展商務活動,從事現代商務管理、電子商務開發、應用與管理的應用型技術人才。主幹課程: 計算機網路、資料庫原理與應用、高級語言程序設計、電子商務技術基礎、網路信息系統、國際商務、互聯網應用、電子商務技術、軟體技術基礎、商務網站的設計與開發、資料庫應用系統、網路企業商務模型與經營戰略、電子商務信息安全、電子商務的結算與支付。4.軟體工程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較扎實的計算機科學及軟體工程專業基礎理論,具有基本的系統分析和系統設計能力;熟練掌握先進的程序設計技術和主流開發平台工具;具備基本的項目管理知識與協調能力;從事通信、金融、自動化與信息安全等與計算機應用領域相關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主幹課程:數字邏輯電路、微機原理與應用、離散數學、數據結構與演算法、面向對象技術與程序設計(C++)、操作系統概論、編譯原理、資料庫原理與應用、軟體工程、軟體結構與中間件技術、軟體體系結構、軟體測試與質量控制、軟體項目管理與案例分析、統一建模語言(UML)。5.金融學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較扎實的經濟數學基礎和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掌握現代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知識,具備運用現代金融學理論的方法和手段,從事銀行、保險、證券投資等領域實務與研究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主幹課程:西方經濟學、基礎會計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證券投資學、保險學、中央銀行概論、商業銀行業務管理、風險管理、國際信貸、資料庫原理與應用、投資學、項目管理、財政學、投資銀行理論與實務、金融統計、互聯網應用。 6.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較扎實的管理學、經濟學理論基礎及計算機基礎,掌握工商企業經營管理基本理論,熟悉現代管理的基本知識,具備運用現代管理理論、方法和手段,能從事政府機關的國家公務員工作和企事業單位業務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主幹課程:管理學原理、基礎會計學、貨幣銀行學、國際貿易與金融、統計學、經濟法、財務會計、企業經營戰略管理、組織行為學、財務管理、西方經濟學、營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項目管理、運營管理。7.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及人力資源管理基本知識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職業中介機構和政府部門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主幹課程: 人力資源管理、 人員評測理論與方法、勞動經濟學、組織行為學、勞動心理學、績效考核與薪酬管理、國際人力資源管理比較、市場調查與預測、領導科學與藝術、培訓開發與管理 、財務管理 、工作分析與職位評價。
⑸ 《工作分析的理論和技術(Ⅰ)》第二次作業答案
一、工作分析的時機:
1、新的組織或機構建立;
2、組織戰略、業務發展或由於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或新系統的產生使工作內容、工作性質發生變化;
3、新的工作產生;
4、存在職位空缺、相互推諉等問題時。
二、工作分析前需明確的問題:
1、組織高層管理人員:是否清楚了解工作分析的必要性、是否了解工作分析的目標、是否知道實施的流程、是否知道花費的時間和金錢以及人力?
2、組織中層管理者:是否了解工作分析的必要性、是否了解工作分析對本部門的影響?
3、一般員工:是否了解工作分析的目的、是否知道工作分析過程中本人需要給予哪些配合?
三、工作分析的通用流程:
1、確定工作分析的目的,以決定收集信息的類型和方法
A、以組織優化為導向的工作分析強調:a、對工作職責、許可權的明確界定
b、將工作置於流程和戰略分解體系中,重新思考其定位
c、職位邊界的明晰化
B、以甄選為導向的工作分析強調:a、對工作所需的教育程度、工作經驗、知識技能與能力的界定
b、確定各項任職資格要求的具體等級和水平
c、建立勝任特徵模型
C、以培訓開發為導向的工作分析強調:a、對工作典型樣本、工作難點的識別
b、對工作中常見的錯誤分析
c、任職資格中可培訓部分的界定
D、以考核為導向的中作分析強調:a、對工作責任以及責任細分的確定
b、收集有關各項職責預任務的重要程度、過失損害的信息
c、為考核指標的提取以及權重的確定提供依據
E、以薪酬為導向的中作分析強調:a、職位在組織中的地位以及對組織的戰略貢獻
b、工作所需的知識、技能和能力水平
c、工作職責與任務的復雜性與難度
d、工作環境條件
e、工作負荷與強度的大小等
2、調查工作相關的背景信息
3、選擇典型職位(職位過多情況時使用)
4、選擇工作分析的方法:工作實踐、典型事例法、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工作日誌法等
5、進行崗位分析
6、收集相關工作信息
7、整理和分析所得到的工作信息
8、工作分析的結果形成(編寫工作分析說明書)
9、工作分析結果的核對和修訂
⑹ 工作分析中方法分析常用的方法是
1、觀察法
觀察法是工作人員在不影響被觀察人員正常工作的條件下,通過觀察將有關的工作內容、方法、程序、設備、工作環境等信息記錄下來,最後將取得的信息歸納整理為適合使用的結果的過程。
2、訪談法
訪談法是訪談人員就某一崗位與訪談對象,按事先擬定好的訪談提綱進行交流和討論。訪談對象包括:該職位的任職者、對工作較為熟悉的直接主管人員、與該職位工作聯系比較密切的工作人員、任職者的下屬。為了保證訪談效果,一般要事先設計訪談提綱,事先交給訪談者准備。
3、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是根據工作分析的目的、內容等事先設計一套調查問卷,由被調查者填寫,再將問卷加以匯總,從中找出有代表性的回答,形成對工作分析的描述信息。問卷調查法是工作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問卷調查法的關鍵是問卷設計,主要有開放式和封閉式兩種形式。
4、工作日誌法
工作日誌法是指任職者按照時間順序詳細記錄下來自己的工作內容和工作過程,然後經過工作分析人員的歸納、提煉,獲取所需工作信息的一種工作分析方法,又稱工作活動記錄表。根據不同的工作分析目的,需要設計不同的「工作日誌」格式,這種格式常常以特定的表格體現。
(6)工作分析的方法與技術第四版答案擴展閱讀
觀察法的優點是:取得的信息比較客觀和正確。但它要求觀察者有足夠的實際操作經驗;主要用於標准化的、周期短的以體力活動為主的工作,不適用於工作循環周期長的、以智力活動為主的工作;不能得到有關任職者資格要求的信息。觀察法常與訪談法同時使用。
訪談法通常用於工作分析人員不能實際參與觀察的工作,其優點是既可以得到標准化工作信息,又可以獲得非標准化工作的信息;既可以獲得體力工作的信息,又可以獲得腦力工作的信息。
同時可以獲取其他方法無法獲取的信息,比如工作經驗、任職資格等,尤其適合對文字理解有困難的人。其不足之處是被訪談者對訪談的動機往往持懷疑態度,回答問題是有所保留,信息有可能會被扭曲。
⑺ 川大《工作分析的理論和技術(Ⅰ)》第2次作業
ADCBEBBDACCDBAACDA
⑻ 工作分析的方法與技術重點
看來是要寫總結之類的東西了:
首先:從你所做的工作入手,分析在該崗位上原來的工作現狀,和取得的成果。
其次:分析你接手之後的一些變化,例如取得什麼獎勵,獲得了什麼反響。
再次:在你從事工作過程中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自己獲得經驗和知識。
最後對工作今後自己的看法和展望。
不知道你說的具體寫什麼,所以自己就給你說了一下框架
希望能夠幫到你
⑼ 工作分析的方法有哪些如何應用
職務分析又叫工作分析,常用的方法有這樣幾種:1、訪談法。工作分析人員就某一職務或者職位面對面地詢問該職位的任職者、對工作較為熟悉的直接主管人員、與該職位工作聯系比較密切的工作人員、任職者的下屬等對工作的意見和看法。包括個人訪談法和小組訪談法。這種方法能提供標准與非標准工作信息,也能提供身體和精神方面的信息。2、觀察法。工作分析人員直接對員工工作的全過程進行觀察。直接觀察適用於工作周期很短的職務。如保潔員,他的工作基本上是以一天為一個周期,工作分析人員可以一整天跟隨著保潔員進行直接工作觀察。3、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法是工作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具體來說,是根據工作分析的目的、內容等由有關人員事先設計一套工作分析調查問卷,由被調查者填寫,也可由工作分析人員填寫,最後再將問卷加以歸納分析,從中找出有代表性的回答,形成對工作分析的描述信息。問卷調查法的關鍵是問卷設計,主要有開放式和封閉式兩種形式。4、工作日誌法。工作日誌法是指任職者按照時間順序由操作者詳細記錄下自己一天或連續幾天內的工作內容和工作過程,然後經過工作分析人員的歸納、提煉,獲取所需工作信息的一種工作分析方法,通過填寫表格,提供有關工作的內容、程序和方法,工作的職責和許可權,工作關系以及所需時間等信息。5、關鍵事件法。關鍵事件法是通過管理人員、員工或熟悉其他工作的員工,記錄工作行為中的關鍵事件(指使工作成功或失敗、盈利或虧損、高效或低產等的行為特徵或事件),然後對它們進行分類,總結出工作中的關鍵特徵和行為要求並進行登記記錄的方法。6、另外還有其他方法:如,技術會議法(專家討論法);活動記錄法;設計信息法;檔案資料法;任務調查表法;工作實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