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比較文學主題研究方法

比較文學主題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19 13:02:23

『壹』 比較文學論文怎麼

美狄亞、繁漪略看中西文化生態對女性復仇心理的影響
毫無疑問,有史以來,在關於愛情的話題中,男性話語總是處於支配地位,女性意識則是處在一種受壓抑的狀態。自文明社會以來,「軟弱」這個男性設定的性格特徵終成為女性的自我認知,於是就有莎翁嘆曰:「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但是,被壓抑的軟弱與畸態的報復是一張鏡子相反相成的兩面。女性的壓抑來自於古老的年代,而女性對男性的報復也同樣擁有悠久的歷史,因此在文學中便形成了「復仇」母題的子母題——「女性復仇」。本文即以古希臘戲劇《美狄亞》中的女主人公美狄亞與中國現代話劇《雷雨》中的女主人公繁漪這兩個中外復仇女性為例來對中西女性復仇心理進行比較研究,並且

『貳』 比較文學方法分析作品

比較文學是以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與跨學科為比較視域而展開的文學研究,在學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體的比較視域為安身立命的本體,因此強調研究主體的定位,同時比較文學把學科的研究客體定位於國族文學之間與文學及其他學科之間的三種關系:事實材料關系、美學價值關系、學科交叉關系。
比較文學(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詞最早出現於法國學者諾埃爾和拉普拉斯合編的《比較文學教程》(1816)中,但該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與理論。使這一術語得以流行的 ,是法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文學批評家維爾曼 (1790~1870)。他於1827年在巴黎大學開設了「18世紀法國作家對外國文學和歐洲思想的影響」的講座,並於兩年後將講稿整理,以《18世紀法國文學綜覽》的書名出版。在講課和著述中,維爾曼多次使用「比較文學」、「比較歷史」等詞語,並從理論和實踐上為比較文學提供了範例。1838年,他在出版其講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較文學」這個專門術語,後人因此尊他為「比較文學之父」。
然而,無論在中外文學還是各國文學之間,也無論是詩歌、小說、戲劇、散文,還是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或是文藝思潮、流派和運動之間,都還存在著眾多的並無影響事實聯系卻又十分相似的情況。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過無聲之美:「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無獨有偶,英國詩人濟慈在他的《希臘古瓮頌》中也寫道:「聽得見的聲音固然美,聽不見的聲音則加倍幽美。」同為抒寫對意中人的傾慕之愛,明代《樂府吳調》中有一曲寫道:「變一隻綉鞋兒,在你金蓮上套;變一領汗衫兒,與你貼肉相交;變一個竹夫人,在你懷兒里抱;變一個主腰兒,拘束著你;變一管玉蕭兒,在你指上調;再變上一塊香茶,也不離你櫻桃小。」而歐洲的詩歌、小說也常有這類描寫,古希臘的詩人寫過:「願變為心上人的口邊之笛。」西班牙十七世紀劇作家羅哈斯民劇中也寫過:「願變為意中人腰間之帶。」甚至在德國文學中還寫過:「願變為心上人身邊的跳蚤與虱子。」還有一些作品,不僅人物性格相似,連反映性格的細節也幾乎一樣。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家莫里哀的名作《慳吝人》中的阿爾巴貢,同中國古典小說《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都同樣愛錢「勝」命,慳吝而無情,如阿爾巴貢要掐掉兩支蠟燭中的一支,才稱心如意;而嚴監生要滅剩油燈芯中的一根,才咽氣罷休。
在白居易與濟慈、明代《樂府吳調》與歐洲古代戲劇、《慳吝人》中的阿爾巴貢與《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等之間的異同,並非彼此有過「影響聯系」,而是作家們在各自民族的現實生活中觀察、體驗與加工塑造的結果。要說受到「影響」,倒是在東西方各自文化體系與文學傳統中可追溯到各自的源頭。如嚴監生之前的元雜劇《看錢奴》中的賈生,就同嚴監生臨死前的吝嗇勁十分相似,不同的是賈生要兒子舔盡沾了油漬的手指方肯咽氣;更早的可追溯到北魏《笑林》中的「儉吝老人」,甚至戰國時《商君書》中的「東郭敞」,都是以愛物勝過愛人的吝嗇與貪欲而影響後世。同樣,莫里哀塑造的阿爾巴貢,可上溯到古羅馬劇作家普拉圖斯的喜劇《一罐金子》中的守財奴,和更早的古希臘作家西俄夫拉斯培斯的論文《性格論》,因為論文里勾勒出了吝嗇人的性格類型。崇尚古典主義並又熱衷於從古希臘羅馬文學中汲取創作題材的新古典主義作家莫里哀,受其歐洲文學傳統的影響,連他本人也直言不諱。因此,在研究這二者相似的問題上,就要撇開影響研究而從經濟、政治和社會歷史等方面去探索其「文心相通」的規律。通過對阿爾巴貢與嚴監生這組中外文學形象的比較,可以更清楚地發現:貪欲與吝嗇盡管古已有之,然而到了資本降世之時,由於金錢漸漸成為取代封建社會等級與特權的一尊「至聖」,於是在市民中最早出現的那批商人資產者身上,吝嗇就是他們積累財富與貨幣的一種手段,又同他們拚命獵取剩餘價值的貪婪與世俱存,從而構成了他們性格習慣與心理狀態的一大特徵:吝嗇到將一錢一物都視為一本萬利的萬能之神的典型性格,才各自成為中外文學史上的不朽藝術形象。

『叄』 比較文學中的主題研究有哪幾個主題

一、主題與主題學

主題學研究討論的是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對同一主題、題材、情節、人物典型的不同處理,重點在於研究對象的外部——手段和形式。

一般的主題研究著眼於一個點(個別主題的呈現),而主題學研究著眼於一條線,甚至一個面。

以對著名文學形象堂·璜的研究為例說明兩者的差別。

一般的主題研究多集中在對這個形象的性格和思想的剖析上,如有人歸納說,拜倫的長詩《堂·璜》是對英國資產階級社會的諷刺。

在比較文學的主題學研究中,首先關心的是這個傳說人物的最初出處,接著是努力找出所有寫過堂·璜這個人物的作家和作品,以勾勒這個文學形象的演變軌跡。

德·貝伏特(G.deBevotte)的博士論文《堂·璜的傳說:自其濫觴至浪漫主義時代》(1929年)。作者首先考證出第一部塑造堂·璜形象的作品是西班牙戲劇家莫利納1630年寫的劇本《塞維利亞的誘惑者,或石客》。接著列出後來描寫堂·璜的作家作品:

義大利劇作家貝爾托和奇科尼,法國的莫里哀、高乃依和義大利的哥爾多尼。到浪漫主義時代,描寫堂·璜的作家更多:德國霍夫曼的音樂小說,拜倫長詩《堂·璜》,普希金的悲劇《石客》(1830年),大仲馬的幻想劇《馬蘭的堂·璜或天使的墮落》(1837年)等。

此外還有,繆塞、戈蒂耶、蕭伯納,都寫過同類題材的作品。

甚至還有音樂作品——從莫扎特的(1787年)到斯特勞斯的(1887年)等。

但是貝伏特的目的不是為我們編寫一份以堂·璜為主人公的作品的書目。他的目的是把稱之為「堂·璜精神」的那個人物,作一個全面的展示,讓讀者看到這同一個人物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作家筆下,被抹上的不同的色彩,被賦予的不同的個性。。

那裡面有懦怯而又刁惡的誘惑者,以殺人去開一條路或掩護撤退的玩世不恭的浪子,有什麼都不在乎的情郎,有浪漫的夢想者,有虛妄理想的尋求者,有在井中尋找金鋼鑽的礦夫,也有那非常精明、勇於誘惑、勇於佔有、永不滿足的享樂者。

這樣的研究有利於我們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作家對同一形象的處理,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風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學的各自特點,以及民族文學之間的交往和影響等等,

主題學研究主要有母題、主題、題材、情境,以及意象、套語研究等內容。

二、母題研究

主題學中的母題,通常指的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人類的基本行為、精神現象以及人類關於周圍世界的概念,諸如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生離死別,時間空間,海洋山脈等。

母題與人物類型有著密切的關系。這里指的是兩種人物類型:

第一種類型。某些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已經變成了某個母題的具體化身,他們的名字成了該母題的代名詞。

譬如希臘神話的自願隨父過流浪生活的安提戈涅,就成了熱愛父母、自我犧牲的母題的具體化身。俄狄浦斯成了戀母母題的代表。

這樣的人物類型在我國文學中也有,如大禹、愚公、精衛等,在提到他們的名字時,已經把他們的個性全部濾去,剩下了「公而忘私」、「決心和意志」、「鍥而不舍」等這樣一些母題。

中西不同的是:

西方的那些人物類型經常直接出現在後世歐洲各國的文學作品裡,不斷被當作主人公予以刻劃描寫,並由不同的作者賦予不同的時代精神、個人品質和面貌,從而給主題學研究提供了極好的研究素材。

中國的此類人物類型,很少作為主人公直接再現於後世的文學作品中。

第二種類型是由母題生發出來的文學形象。

如「貪婪」這一母題所生發出來的阿巴公、葛朗台,「嫉妒」的母題所生發出來的奧賽羅等。

中國文學中「智慧」母題的代表諸葛亮,「為有情人牽線搭橋」的母題代表紅娘等,也屬於此種類型。

母題研究就大致可分以下兩個具體方面:

1、純粹母題研究

這種研究可以局限在國別文學和民族文學的框架之內,也可以跨越國別和民族的界限,對各民族的神話傳說和傳統文學中的母題作清理式的研究。

我國青年學者王立(遼寧師大)的《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就屬於這樣的研究。作者對我國浩瀚的古代文學進行了梳理,歸納出十個最基本的「主題」。這些「主題」其實大多就是母題,如「生死」、「別離」、「相思」、「春恨」、「悲秋」等。(另有《中國文學主題學》4冊,《中國古代文學復仇主題》等)。

例:「主母反告」母題研究

A、希伯來傳說:約瑟被賣到埃及人家裡,主母向約瑟求歡,不從,主母反告,使約瑟受罰。

B、希臘神話:雅典王忒修斯之妻費德爾向忒修斯前妻之子希波呂托斯求歡,遭拒後自縊,留遺書反告希波呂托斯行為不軌不軌,忒修斯請海神報復,跌馬而死。

希波呂托斯

此類故事產生於母系社會解體,父系社會形成時期,表現出男性對女人主婦地位的褻瀆和顛覆意識。

法國拉辛寫有悲劇《費德爾》,主題上承襲並強化這種意識。

20世紀俄國著名女詩人茨維塔耶娃寫有同名長詩《費德爾》,卻對費德爾的處境表達了充分的同情,還刻意強調忒修斯的殘暴和希波呂托斯的冷漠。

茨維塔耶娃保留了「主母反告」母題的原初形態,但藉助費德爾乳母的視角渲染了費德爾的苦悶和無助。

茨維塔耶娃的《費德爾》是20世紀消解男權中心時代意識的一種體現。

茨維塔耶娃

2、人物母題研究

中西文學中的神話傳說人物和文學作品人物多不勝數,但上升為母題象徵的人物並不很多。

對這些具有母題性質、象徵意義的文學或傳說人物進行比較研究,是人物母題研究主要對象。

如西方的美狄亞、普羅米修斯、浮士德、阿巴公、奧賽羅,中國的諸葛亮、包公、愚公、登徒子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物屬明顯的母題。如美狄亞,就是一個「復仇」的母題,諸葛亮就是一個「智慧」的母題。

有些人物,其母題與主題的界線就不很清晰。

如包公,雖然可歸結為「公正」之類的母題,但這一形象已經具有了明顯的褒貶意味,實際已經上升到主題的高度,具有了主題人物的性質。

三、主題研究

主題研究關注的對象不是個別作品的主題呈現,而是主題的相互取捨、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具體地說,就是研究同一主題在文學史上的不斷重復和演變,不同作家對同一主題的接受和處理。

我們不難發現,有不少主題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或不同民族的文學里經常出現,並且不斷被不同的作家所採用。

如希臘神話傳說中的俄狄浦斯王所表現的「命運不可抗拒」的主題,希臘悲劇家索福克勒斯寫過。之後寫過的有:羅馬作家塞內加,法國古典主義劇作家高乃依,英國詩人德萊頓,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的伏爾泰。

為什麼這些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前後相距遙遠的作家,會對同一主題表現出如此濃厚的興趣呢?他們筆下的俄狄浦斯是不是「如出一轍」呢?假如不是,那麼有哪些差異?造成些差異的原因又是么?

這一切都給主題學提供了饒有趣味、值得鑽研的課題。

主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研究主題人物

比較一下中西文學里的主題人物,人們會發現一個明顯的區別:

西方文學中的主題人物所表現的主題經常是多變的,甚至截然相反。如《聖經》中被視為大逆不道的該隱在拜倫筆下卻成了一個值得歌頌的英雄。類似的例子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就比較少見。

在中國文學中,人物一旦成為某個主題的代表,以後的作品往往順著該主題人物原有的性格方向發展,增添新的情節,使他的個性顯得更加豐富,較少作重新評價。

譬如包公這個人物,無論在哪一部作品裡,他所反映的主題都大同小異。

2、研究作家對某些已經取得一定主題含義的植物、動物和地理題材等的再處理

有些動植物,如松竹梅(歲寒三友)、梅蘭竹菊(四君子)、豺狼虎豹(四凶獸)、龍鳳麒麟(祥瑞動物),以及有些地理、天象和氣候現象,如高山、大海等,經過幾千年來詩人的吟誦、作家的描寫,已經上升為某種象徵(或稱意象),獲得某種特定的主題含義,因而也成了主題學研究的對象

這一方面研究也歸入意象研究。譬如日本學者曾對中國古典詩歌中杜鵑花和杜鵑鳥這兩個動植物主題進行了相當深刻的考察。

唐代詩人成彥雄詩「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楊萬里《杜鵑花》:泣露啼紅作么生?開時偏值杜鵑聲。杜鵑口血能多少,恐是徵人滴淚成。

四、題材研究

題材研究主要考察一種題材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的流傳演變,或者類似的題材在不同文化語境中表現形態的異同。

題材研究中應用最多的是神話題材研究。

事實充分證明,不同地區的神話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如「大洪水」題材,在世界各重要神話體系中都有關於「大洪水」的描述。A、中國,鯀與大禹治水。天帝怒發大水,鯀盜息壤被殺死,腹中生大禹,禹受舜命用疏導的辦法治水13年,禹妻變石頭,石裂生啟(建夏朝)

鯀與大禹治水

B、希伯來,耶和華懲罰世人之惡發大水淹沒大地,預告挪亞造方舟得救。

諾亞方舟

C、希臘,宙斯為懲罰普羅米修斯盜火種給人類發大洪水,普羅米修斯之子與其兄弟之女朝身後扔石頭再造人類。

普羅米修斯

在這些神話題材中,隱含著一個共同的母題,即生命的誕生與延續。

三種神話在處理同一題材過程中價值取向存在重大差異:

在中國神話中,鯀禹父子與神處於一種絕對對立狀態,充滿憂患與悲壯。

在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受懲罰只象徵性的在身上栓了一塊高加索山上的石頭,而丟石頭變人增添了故事的游戲色彩。

在希伯來神話中,上帝並非想徹底毀滅人類,故事的整體風格是倫理與理智。

民間故事題材也是主題學研究的重要對象。

民間文學可以說是一切文學的母體,在民間文學中保存著文學的基本結構。此類研究如季羨林《柳宗元<黔之驢>取材來源考》等。

五、情境研究

情境就是人物在某個特定時刻的相互關系。」

每個特定情境都為讀者展示出人物間的某種關系,同時又交織著作家以及作品中人物的觀點和感情,牽制甚至左右人物的行動,從而衍生出各種各樣的情節。

譬如,某一時段處境中男主人公愛上了女主人公,但是女主人公卻愛上了另一男子。在這個情境里,三個人物兩條線索(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的愛情和女主人公對另一男子的愛情)構成了一組隱伏著劇烈沖突的關系。

再譬如,男女主人公相親相愛,海誓山盟,但是家長(或一方,或雙方)卻阻撓他們的結合。這個情境同樣提示了一組充滿矛盾的人際關系。

從某種意義而言,文學作品中的情境實際上也就是一種典型的人生境遇,在這種境遇之中潛伏著一種特定的、令人緊張的情勢。

這種情勢隨著作品情節的發展而增強,直到作品的最後才得到解除——或是悲劇性的,或是喜劇性的。

情境與母題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每一個特定的情境必然蘊含著一個母題。

譬如,「兩個女人之間的一個男人」昭示了愛的選擇的母題,「女兒與父親仇敵的兒子相愛」,這個情境昭示愛情與責任的沖突這樣的母題。

因此,維斯坦因說「母題出自情境」 。

基本情境和母題一樣,其數目相當有限,甚至比母題的數目還要少。法國學者喬治·波爾蒂寫過一本題為《三十六種戲劇情境》的書,認為戲劇的所有情境已經盡在其中了。

基本情境按多種方式組合,數目是無限的

主題學要研究的是有限的基本情境怎樣從一個國家(民族)傳入另一個國家(民族),從一個作家的筆下傳到另一個作家的筆下,然後不斷標新立異,成為無數具有鮮明時代色彩、民族特徵和個人風格的作品的過程。

情境研究通常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1、對文學中常見的特定情境,以及不同作家對基本情境的不同處理的研究

諸如愛情與職責、道德、倫理等的沖突,三角戀,人鬼情,等等。這些基本情境在許許多多的愛情小說里都能見到。

從主題學的角度研究這些作品中表現的各種各樣的情境處理,可以讓我們了解作家匠心獨運之處。

正如梵·第根所言,「這一類的比較研究往往會異常清楚地闡明了各位不同的詩人之天才和藝術。」

2、對情境母題的研究

這種研究旨在挖掘傳統文學中含有母題的情境,並進行梳理,如三角戀;丈夫外出(征戰、從商等)久無訊息,妻子改嫁後卻突然歸來;不相識的父子之戰等。

中國古典戲劇中的「落難公子中狀元,私訂終身後花園」也是一個典型的戲劇情境,歷代戲劇家圍繞著這一個特定情境,演變出許多劇本,久演不衰,其中的奧妙,很值得探究。

六、意象與套語研究

1、意象研究

意象就是人們在以審美理想觀照事物時意識中所呈現的形象,亦即「意中之象」(貫注了主觀情思的事物)。

意象存在著多個層次,主要有文化意象和個人意象。

文化意象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如中國的龍、鳳、鶴,體現權威、喜慶、長壽,在西方則不然

個人意象。每個作家在創作中都會有個人獨特的意象,並往往形成個人意象系統,象光譜一樣出現在作品中(水的意象)。

水的德行為兼容並包,從不排斥拒絕不同方式入侵生命的任何離奇不經事物,卻也從不受它的影響,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極容易就範。其實則柔弱中有強韌,如集中一點,即涓涓細流,滴水穿石,卻無堅不摧。——沈從文《一個傳奇的本事》

『肆』 什麼是比較文學的傳播研究法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將法國學派視為「影響研究」學派,將「傳播研究」與「影響研究」等同起來。現在看來,「法國學派」的方法是「傳播研究」而不是「影響研究」,我們有必要將「傳播研究」從「影響研究」中剝離出來,將這兩種不同形態的比較文學研究加以明確的界定和區分。這有助於我們深入認識「傳播研究」的獨特的方法論特徵、它的意義和價值,使「傳播研究」與「影響研究」互有分工而又相互補充,使我們對比較文學的研究范圍和方法的劃分更為科學化,在研究實踐上也更具可操作性。
一 「法國學派」的方法是「傳播研究」而不是「影響研究」
在對傳播研究方法進行闡述之前,有必要首先澄清與傳播研究方法有關的「法國學派」及「影響研究」問題。
長期以來,國內外比較文學界將「法國學派」與「影響研究」看成是一回事,認為「法國學派」是「影響研究」,「影響研究」是「法國學派」,又在這個看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文學傳播與文學影響等同起來,把「傳播研究」與「影響研究」等同起來。然而,如果我們將法國學派代表人物的觀點和主張,及法國學派的研究特色做一必要的檢討和辨析,就不難看出,「法國學派」實際上並不贊成「影響研究」。
第一位闡述和總結法國比較文學百餘年研究經驗的理論家是梵 第根,他在《比較文學論》(1931)中認為,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是「本質地研究多國(僅在歐洲范圍內而言——引者注)文學作品的相互關系」。他所說的這種「關系」是什麼關系呢?他進一步解釋說:「整個比較文學研究的目的,是在於刻畫出『經過路線』,刻畫出有什麼文學的東西被移到語言學的界限之外這件事實。」梵 第根把這種「經過路線」分為放送者、接受者和媒介者三項進行研究。從放送者的角度來看,考察一個作家在國外的影響與聲譽,梵 第根稱之為「譽輿學」;從接受者的角度,研究文學作品的主題、題材、人物、情節、風格等的來源,即源流學(今譯「淵源學」);研究文學傳播的途徑、手段,包括翻譯、改編、演出、評介等,即媒介學。由此看來,梵 第根所闡述的實際上是文學的「傳播」關系,那時梵 第根沒有直接使用「傳播」一詞,但他所謂的「經過路線」,其意思和「傳播」完全相同。當然他也使用了「影響」一詞,但他所說的「影響」與「經過路線」實際上是同義詞,並沒有對「影響」加以嚴密。。。。。。

『伍』 從比較文學角度看錢鍾書運用的是什麼研究方法聯系實例談談你對這種研究方法的理解。(50分)

三四十年代顯示我國比較文學實績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 、 《詩論》和錢鍾書的《談藝 錄》。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採用的是以某種文學理論闡發另一種文學現象的方式,被稱為是 闡發研究 的方式;而錢鍾書《談藝錄》中則採用了跨文化研究 比較文學 的研究方式。

中國比較文學的復興是以錢鍾書的《管錐篇》和 詩可以怨》 、 《通感》等文章的發表為標志的。

『陸』 比較文學有四種基本的研究類型(方法)

比較文學教材上有吧,比較偏愛哪一種,其實只要結合實例,分析其中一種的特點或優勢就可以吧。

『柒』 比較文學有幾種研究方法,分析每一種方法的特點

我們將影響的過程分為三步:作品力量——閱讀經驗——創作因素,那麼,接受還停留在閱讀經驗這個層面上,只有進入創作過程才算發揮了影響。因此,影響不是單向的發射,而是相互作用,它必須在作品中體現出某種可見性。
影響與模仿  模仿是「作家盡可能地將自己的創作個性服從於另一個作家」②,或者說完全失去創作個性;而影響則是某種文學現象的創造性變形,被影響的作家所產生的作品本質上是屬於他自己的。魯迅的《傷逝》可以說受到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響,如果魯迅沒有看過《玩偶之家》,就不可能創造出子君這樣的人物。但魯迅又不是對娜拉這個人物形象的亦步亦趨,而是融人了對婦女解放的思考。魯迅尖銳地看到,娜拉式出走的結局不是墮
落就是回來,婦女的解放既需要獨立的意志,也需要相應的政治和經濟環境。
順便提及的是,比較文學並不完全排斥模仿,模仿往往是藝術家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學習手段。普希金甚至認為,模仿可能標志著一種「對自己的力量的崇高的信心,希望能沿著一位天才的足跡去發現新的世界,或者是一種在謙恭中反而更加高昂的情緒,希望能掌握自己所尊崇的範本,並賦予它新的生命」①。在比較文學看來,創造不可能憑空而生,關鍵是選擇一個好的範本。作家的創作實踐證明,模仿好的範本就是成功的開始。 

『捌』 比較文學的研究領域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一、民族文學
民族,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說法,是歷史上形成的人們的穩定的共同體,一般使用共同的語言,居住在共同的地域,過著共同的經濟生活,具有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英文中的nation在有些情況下既可翻譯成「民族」,又可翻譯成「國家」,這說明這兩個概念有重合之處。根據斯大林的觀點,「民族不是普遍的歷史范疇,而是一定時代即資本主義上升時代的歷史范疇」。這種現代民族的概念經常與政治聯系在一起,在這個意義上,民族與國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離開國家的保護,民族在國際社會和國際組織中不僅得不到承認,甚至連基本的生存權利也難以保障。但從文化和現狀的層面看,民族又不完全等同於國家,因為世界上有些國家是多民族的,例如中國、俄羅斯就是多民族的國家;同時,一個民族也可能分散在若干國家,如中東、東非的阿拉伯民族和歐亞大陸的斯拉夫民族等。應當承認,在民族的劃分上,有關政治、地緣等方面還存在交叉、變化的現象,但這些問題並未構成對「民族」這個定義的否定,「也沒有嚴重到足以混淆民族文學研究和超出民族文學界限的研究」
二、世界文學
「世界文學」一詞首次出現於1827年歌德與愛克曼的談話中。歌德說:「我們德國人如果不跳開周圍環境的小圈子朝外面看一看,我們就會陷人上面說的那種學究氣的昏頭昏腦。所以我喜歡環視四周的外國民族情況,我也勸每個人都這么辦。民族文學在現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學的時代已快來臨了。」21年後的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再次使用了「世界文學」這個概念。此後,「世界文學」一詞在不同情況下多次被使用,歸納起來,大致有三種不盡相同的含義。
三、總體文學
總體文學(或一般文學)是法國比較學者用於區別比較文學的一個概念。梵.第根指出:「地道的比較文學最通常研究著那些只在兩個因子間的『二元的』關系。」「凡同時屬於許多國文學的文學性的事實,均屬於總體文學的領域之中。」按照梵.第根的說法,研究兩種文學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比較文學,而總體文學研究超越國家、民族、語言界限的那些文學運動、文學思潮、文學體裁和文學風尚,例如浪漫主義在很多民族文學中都有反映,總體文學著重研究其在多種文學中的傳播、發展和流變。有人打了個形象的比喻,「民族文學是在牆里研究文學,比較文學跨過牆去,而總體文學則高於牆之上」

『玖』 什麼是比較文學 比較文學有什麼方法 《老人與海》與《魯濱遜漂流記》的比較研究

比較文學一詞最早出現於法國學者諾埃爾和拉普拉斯合編的《比較文學教程》(1816)中,但該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與理論。使這一術語得以流行的 ,是法國文學批評家、巴黎大學教授維爾曼 (1790~1870)。1827年他在講授中世紀和18世紀法國文學課時,曾幾次使用「比較文學」和「比較分析」等術語,兩年以後他將題名為《18世紀法國文學綜覽》的講稿出版。1865年後,「比較文學」作為專門術語而被普遍接受。

『拾』 文學理論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文學理論的方法體系總的說來包括三個層面,即哲學方法的層面,科學方法的層面,專業方法的層面。

1、哲學方法的層面。哲學方法是在總體上把握世界的方法,對於每一個具體學科都具有指導的意義,因此哲學方法是文學理論方法體系的最高層次,也是這一體系的理論基礎,它包括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邏輯的與歷史的相統一的方法,抽象上升為具體的方法,等等。

2、科學方法的層面。這是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逐漸形成的方法,以其橫斷性和交叉性而為文學理論所吸收和借鑒,它處於中間層次而對文學理論准確地把握研究對象產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包括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突變論、耗散結構理論、模糊數學理論等方法。

3、專業方法的層面。這是適用於文藝學自身專業特點的特殊方法,其中既有從自身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傳統方法,如賞析方法、考證方法、評點方法等,也有從其他學科中移植過來,後來逐步固定下來的方法,這些方法比較具體,也最接近文藝學的研究對象,如社會學方法,心理學方法,文化學方法等。

總之,上述幾種文學研究方法具有各自的理論背景和操作原則,在把握文學的本質和規律時形成了特有的角度和途徑,顯示出自己的優長之處,同時它們又是相輔相成、殊途同歸的,在文學研究和文學理論的建設方面都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因此都值得重視,值得借鑒和吸取,而在具體操作中最佳的選擇是對其加以融會貫通和綜合利用。

首先,要堅持整體的、綜合的研究視野。其次,要正確處理好文學的審美規律與其他規律之間的關系。再次,要堅持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的相結合。然後,要堅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相統一。

(10)比較文學主題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文學理論的現代發展

文學理論的自主性,在於理論自身的學理建設。80年代下半期和整個90年代,是中國文學理論比較全面地建立自身學理的時期,確立自身主體性的時期。

在文學理論學理的探索、建構中,無疑,西方文學理論發生過重要影響;80年代初期,在西方文學理論思潮如潮水般湧入中國的時候,中國文學理論中的西化傾向十分流行。但是西方文學理論中的審美研究、作品形式、結構等因素的內在研究,和那時中國美學問題的大討論,都對中國文學理論改造起到良好的作用。

同時在討論中,不少學者對現代文論傳統進行了有批判的吸收,並且力圖打通古今中外。所以到了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中國的文學理論研究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動景象,新說屢起,佳作迭現。文學理論中的新作,都是在解構舊說的基礎上出現的,同時又是新的建構。

因此,這十多年的文學理論,不是一味的解構,不是一味地聽從外國人說話,不是把外國人的文學理論進行簡單的移植,而是在批判。借鑒的基礎上,對文學理論既有改造,又力圖有所創新,並且卓有成效地創立了一些新的文學理論范疇。

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下,文學理論在不斷地走向邊緣化,不被人們重視,但是應當承認,文學理論是個有成績的部門,真正的理論創新,自會留下自己的印痕。自然,不必把成績估計過高,但也沒有理由妄自菲薄。新的理性精神的解構與建構,正是文學理論現代性的體現。

閱讀全文

與比較文學主題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古代陶瓷快速降溫的方法 瀏覽:413
什麼方法能快速開車 瀏覽:69
嬰兒吐奶用什麼方法解決 瀏覽:737
水泥牆石材背景牆安裝方法 瀏覽:446
兩相電機如何調整接線方法 瀏覽:48
老式塑料管連接方法 瀏覽:516
城市宣傳欄的測量方法 瀏覽:764
玻璃推拉門地滑軌道安裝方法 瀏覽:983
去狗皮的正確方法 瀏覽:521
狀態粉使用方法 瀏覽:20
皮卡車如何找30公分邊線最笨方法 瀏覽:99
交通安全方法有哪些 瀏覽:664
新飛電壓力鍋使用方法 瀏覽:113
快速查詢個人徵信的方法 瀏覽:806
男士冬天洗衣服的方法如何 瀏覽:732
農業產品研究方法 瀏覽:17
馴服蜥蜴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5
淘寶鑽展怎麼操作干貨方法推薦 瀏覽:74
臨床上最廣泛的研究方法 瀏覽:469
避孕方法有哪些怎麼上環 瀏覽: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