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的教學思想有哪些基本特點
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的主要特點
(1)立足於聽(音樂),而且是以教師的即興伴奏為主。
(2)要求學生把身體各器官作為樂器,把所聽到的音樂再現出來。
(3)教學方式主要是游戲,發現個別學生鬆懈、渙散時,立即變換,永遠處於新鮮狀態。
(4)教師的音樂造詣,隨時發現問題,及時誘導等各方面的"即興能力",直接關繫到教學的效果。
(5)學生不論音樂基礎高低,年齡大小,小之三歲兒童,大之音樂學院的學生及專業演員,舞蹈家,都適合上這種課。
達爾克羅茲(1865—1950)瑞士音樂家、教育家。1892年他任日內瓦音樂學院的音樂理論教授,大約在1900年左右他提出了一個新的學說。他認為;以往的音樂教育是非常音樂性的,也就是不符合音樂的本性。音樂本身離不開律動,而律動和人體本身的運動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單純地教音樂、學音樂而不結合身體的運動,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針對這一點,達爾克羅茲提出了"體態律動學"的教學法。他前後花了約幾十年的時間從事理論與實踐的探討,在他的艱苦努力和有關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終於取得了成功。今天他的方法不僅遠遠超出了音樂的范疇,廣泛地用於舞蹈、戲劇、繪畫、運動等方面的訓練,而且還推廣於音樂治療、殘疾與弱智兒童以及康復醫療等領域中,在五大洲都有專門的學校,培養該教學法的教師。
Ⅱ 節奏的訓練方法
摘要 1.一.節奏型的練習 音樂中常見的節奏型有:均分型、附點型、切分型、連音型、帶休止型等。 比如,練習帶休止符的節奏型時,可以在內心默念出休止的時值,這樣對於練習者來說,可以更准確的掌握休止的時值。 ...
Ⅲ 體態律動教學的過程與原理可以劃分為幾個階段
1、聲勢概念:是用身體作為樂器,通過身體動作發出聲響的一種手段。奧爾夫的《學校兒童音樂教材》5卷本中採用的是被稱為「古典聲勢」。
2、聲勢的基本形式與方法
基本形式4種包括:拍手、捻指、拍腿、跺腳
3、四個聲部聲勢的記譜方法:
右手、右腳(符干朝上)
左手、左腳(符干朝下)
拍手標記只記在一行譜上,符干都是朝上。捻指、跺腳標記也是記在一行譜上,符干朝上朝下分別表示右左和腳。只有拍腿標記是記在雙行譜上,分別表示左腿和右腿,符干朝上朝下分別表示右手和左手。
4、闡述在奧爾夫音樂教學中應用聲勢的方法
1) 節奏訓練
2) 用聲勢伴奏-固定音型
3) 為奏樂(音條樂器、鍵盤樂器)准備-拍腿練習
4) 為學習曲式結構的練習4種形式完成
5、聲勢節奏訓練中的「節奏模仿教學」(由教學或學生拍一個節奏型,其他學生模仿)
6、體驗拍手的節奏模仿譜例游戲
譜例1(四拍子)
譜例2(三拍子)
7、體驗拍手、拍腿、跺腳聲勢譜共同進行的節奏模仿游戲
譜例一(四拍子)
捻指
拍手
拍腿
跺腳
捻指
拍手
拍腿
跺腳
譜例二(三拍子)
8、節奏模仿教學提示
所謂節奏教學模仿,即不看譜,通過動作和聲響的模仿進行的節奏訓練,這是節奏教學入門的教學,不要急於進行看譜練習,這種練習最易把握節奏型的感覺和訓練聽覺的聽辨與記憶能力
Ⅳ 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的教學思想有哪些基本特點
(1)立足於聽(音樂),而且是以教師的即興伴奏為主。
(2)要求學生把身體各器官作為樂器,把所聽到的音樂再現出來。
(3)教學方式主要是游戲,發現個別學生鬆懈、渙散時,立即變換,永遠處於新鮮狀態。
(4)教師的音樂造詣,隨時發現問題,及時誘導等各方面的"即興能力",直接關繫到教學的效果。
(5)學生不論音樂基礎高低,年齡大小,小之三歲兒童,大之音樂學院的學生及專業演員,舞蹈家,都適合上這種課。
Ⅳ 如何巧用體態律動培養小學低段學生的音樂表現力
研究目的和意義
研究的目的在於更好地理解「體態律動」這種音樂教學方法。
更好地鍛煉兒童的運動覺、內心聽覺、即興創造的能力,以及鍛煉相關的節奏運動和視唱練耳。
研究的意義在於向人們介紹「體態律動」這種新的教學方法,更好更深刻的了解、掌握和運用。
對「體態律動」的研究將有助於兒童的節奏能力發展,通過節奏運動使兒童身心和諧發展,喚醒兒童的音樂本能,抓住了兒童的好奇心,培養兒童全身心地集中注意,鍛煉兒童的靈敏反應,發展兒童的大腦與身體運動的協調性,遵循了兒童的自然發展原則,適應了兒童的實際能力。
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及綜述
研究現狀:國內外對「體態律動」進行研究的學者眾多,研究成果也不斷涌現。
1986年由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教育委員會及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編輯的《音樂教育參考資料》中,介紹了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學,同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了英國德賴維爾的《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入門》。
1990年12月,國在日本學習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的繆力女士,應中國音樂教育學學會邀請,在首都師范大學為部分高師音樂教學法教師及中小學音樂骨幹教師近百人開辦了《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師資培訓班》。
繆力還選擇了日本石井亨江崎正剛的《快樂的體態律動——兒童體態律動課例選》介紹到中國。
從1986年至1996年,達爾克羅茲的音樂教育體系在各種音樂教學法、音樂教學論、音樂教育學著作及文章中多有介紹。
《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一書,是「外國音樂教育研究」專題研究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一次研討會都使在課題的研究性質、任務、方法的認識上有所提高,在課題研究的進展上有所前進。
此外,還有愛國人士、留學生等許多人對課題表示關心與支持,有的捐款,有的寄書寄資料,有的寫文章,利用一切機會促成海內外交流。
Ⅵ 體態律動中2分音符如何表現
二附音符——雙手180度向上畫圈。
二附音符——雙手180度向上畫圈,四分音符——走,八分音符——跑,十六分音符——原地小碎步。學生首先通過聆聽節奏,聽辨出節奏中出現的不同音符,再利用外在的身體動作來表現出所聽到的音符與節奏。這種由內而外的學習過程,能夠使學生更清晰准確地認識節奏,表現節奏,從「做」出所「聽」到的音樂,來發展學生的聽辨能力,從而形成自身的音樂素養。
體態律動指的是在聽到音樂的同時,以身體的運動來感受音樂,是一種基於「動作」的音樂教學,是由音樂與動作相結合的一種多元化的教學法。通過動作表示音樂節拍、動作表達音樂節奏、動作表現音樂結構、動作感知音樂力度、動作感受音樂風格等調動學生從_覺到動覺,動覺到感覺,有意識地感受音樂,使學生得到完整的音樂體驗。
Ⅶ 達爾克羅茲教學法是什麼
達爾克羅茲教學法,也叫Dalcroze Eurhythmic,結合了音樂基本元素-節奏,旋律,和聲-和肢體律動,是一種多元化的音樂學習方式。
與其他傳統教學法不一樣,即興創作是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的主要組成部分。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包含了三個要素:
Eurhythmics(肢體律動):訓練身體表達音樂的節奏與動態感。
Solfege(視唱):訓練耳朵,眼睛和聲音來表現音高,旋律和和聲。
improvisation(即興創作):將音樂元素內化,由學生用肢體動作,歌聲或者在樂器上進行即興創作。
達爾克羅茲(1865 — 1950)瑞士音樂家、教育家。1892年任日內瓦音樂學院的音樂理論教授。大約在1900年左右他提出了一個新的學說。
他認為:以往的音樂教育是非常音樂性的,也就是不符合音樂的本性。音樂本身離不開律動,而律動和人體本身的運動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單純地教音樂、學音樂而不結合身體的運動,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
針對這一點,達爾克羅茲提出了「體態律動學」的教學法。他前後花了約幾十年的時間從事理論與實踐的探討,在他的艱苦努力和有關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終於取得了成功。
今天,他的方法不僅遠遠超出了音樂的范疇,廣泛地用於舞蹈、戲劇、繪畫、運動等方面的訓練,而且還推廣於音樂治療、殘疾與弱智兒童以及康復醫療等領域中,在五大洲都有專門的學校,培養該教學法的教師。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達爾克羅茲到歐洲各國旅行示範教學,使他的這套體系更為廣泛流傳,對於奧爾夫,柯達伊等人音樂教學法的形成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回到日內瓦,建立了"達爾克羅茲體系研究所"並領導該所直到他逝世。
Ⅷ 音樂教學法有哪些方式
音樂教學方法
1、體驗性音樂教學方法
以音樂感受體驗為主,通過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感受鑒賞音樂美,情感體驗外化等培養學生音樂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1)音樂欣賞法
以欣賞活動為主,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藉助 音樂作品進行聆聽、聯想、想像、模仿、分析、比較等激發學生自覺地學習、促其形成對音樂學習的濃厚興趣與求知慾望。
(2)演示法
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實際音響、示範、直觀 等方法,讓學生獲得感性知識,深化學習內容 的方法。
(3)參觀法
2、實踐性音樂教學方法
以音樂實踐活動為主,通過在老師指導下學生親身參與的各項音樂實踐活動,形成與完善音樂技能和發展音樂表現能力的方法。
(1)練習法
將知識運用於實際、將知識轉化為技能、 技巧和發展音樂表現能力的方法。
(2)律動教學法
是人體隨著音樂做各種有規律的協調的動作。
(3)創作教學法
培養學生音樂創造性思維、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方法。包括即興創作、表演創作等。
(4)游戲教學法
3、語言性音樂教學方法
以語言 傳遞為主,通過老師和學生口頭語言以及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音樂教學方法。
(1)講授法
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活動以及 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包括講 述、講讀、講解、講演等。
(2)談話法
師生以口頭語言問答的方式進行教學的方 法。包括啟發式、問答式、指導式談話。
(3)討論法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 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通過討論或辯論進行學習的 的方法。
4、探究性音樂教學方法
以探究、發現為主,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觀察 、分析、綜合、比較、收集、交流等方式,引導學生多角度學習並的出結論的方法。
發現法(研究性學習) :
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討論、查閱資料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知識技能的一種教學方法。
5、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
以體態律動為主的教學法,還包括視唱練耳和即興表現。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感知音樂的能力和反應音樂的能力。
2拓展音樂的內在感覺(內在聽覺和動感)。
3培養學生耳,眼,身體和腦之間的迅速交流能力。
奧爾夫教學法
引進於德國的,一種先進而獨特的綜合音樂教學法。
特點:「必須要親身參與的,並把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
教學目的:
1人格方面:
A促進學生身心平衡發展
B培養敏銳的反應能力
C培養自控和把握能力
D培養創造力
2音樂教育方面
A敏銳的音樂感知能力
B音樂記憶力
C視唱讀譜能力
D樂感
E音樂表演技能
Ⅸ 體態律動學的二個主要內容是什麼
體態律動學的二個主要內容是身體動作與實踐活動。
在聲態音樂的打擊樂課堂中,一直將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結合。
「體態律動」設置為每節課的第一個環節,學習時常為5-10分鍾。它將音樂和舞蹈結合在一起,讓每一個孩子動起來,在律動中更好的學習和體會音樂節奏,激發出喜愛課堂的情愫。
首先,選擇孩子喜愛取向性主題歌曲。在聲態音樂內容研發中,最大特點是關注孩子內心世界,以互動性強、旋律經典鮮明、具有教育意義等方面,來挑選優質的音樂內容,配合科學的啟蒙教育,舉例來說:《烏龜先生與兔子小姐》、《葡萄牙舞曲》都具有良好的教育寓意。
其二,採用「視頻+課堂」雙教學引導。為了帶給每一個孩子更完美的課堂,聘請專業的舞蹈老師進行生動活潑的體態律動視頻錄制教學,讓每一個孩子可以跟隨視頻學習;另外,對課堂培訓老師進行專業體態律動培訓,讓每一個老師都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正確動作引導。
最後,充分展現音樂節奏的律動感和趣味性。節奏是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中,歡快、熱烈往往用快速的節奏展現;憂傷、莊重往往用節奏較慢的音樂體現。因此,在體態律動教學中,讓孩子們在音樂的節奏中,用不同的動作感受和展現音樂節奏。
Ⅹ 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體系的體態律動
體態律動,要求學生把身體作為樂器,把聽到的音樂再現出來。體態律動不同於舞蹈,它是以身體作為樂器,通過身體動作,體驗音樂節奏的速度、力度、時值變化,以培養學生利用聽覺獲得輕松、協調自如得節奏感為目的。
體態律動的動作一般分為原地動作和空間動作兩類。原地動作包括;拍手、指揮、搖擺、彎腰、說話、歌唱等;空間動作包括;走、跑、爬、蹦、跳、滑等。這些動作可以和身體的高、中、低位置結合,也可以用身體的頭、身、臂、手、腳等各個部位,與歌聲的動作、體感、表演等相互配合,以表示不同的節奏、旋律、和聲、復調、曲式等。總之,身體的各個部分有如樂隊中的各個樂器聲部一般。但必須注意動作的整體性,並要按照預備、起奏、延續、恢復四個步驟進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