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智能化快速發展的今天,該如何讓老年人搭上「數字快車」
應該讓“數字快車”的門檻降下來,現在的一些智能設備其實仍然不夠智能,需要人去理解、去學習它的使用方法才能夠為人所用,但是老年人的學習能力本來就沒有年輕人好,如果眾多智能設備不降低自身學習門檻,老年人就很難去使用。
我覺得要降低學習門檻,需要在三個方面大力投入。
一、研究老年人專屬的圖形化界面
老年人的年紀大了,視力自然也就下降了,對於一些文字界面他們其實看得很吃力,好不容易分清畫面上的文字是什麼,轉眼屏幕就黑了。
偶爾老年人會碰到一些搭載了圖形化界面的智能設備,但這些設備上的圖形顏色絢麗、飽和度過強,在老年人看來實在是太刺眼了,老年人眼睛一花,界面內容又跳到下一個欄目去了。
所以我覺得老年人專屬的圖形化界面是需要提上日程的,修改界面也很簡單,把文字放大、加上容易理解的圖形,並且把飽和度降低,讓它適應老年人的眼睛。丑是丑了一點,但只要老年人看著舒服就好。
不管是地鐵還是銀行ATM機上都有英文專屬界面,但截止至2020年3月,在華的外國居民也才百萬人,但是截止至2019年1月,中國50歲以上的人就有5億之多,這是多麼龐大的一個群體,足以讓相關專家開發出一個老年人專屬的圖形界面了。
㈡ 如何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網約車、掃碼支付、網上購物、網約掛號,對於年輕人來說輕車熟路的數字生活,如今卻成了很多老年人難以逾越的「數字鴻溝」。尤其是疫情之下,每個人出行必不可少的健康碼,卻變成很多老年人的「攔路碼」。完善傳統服務保障措施,為老年人等群體提供更周全更貼心的服務。推進智能化服務要適應老年人需求,並做到不讓智能工具給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礙。如何幫助老年群體適應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是值得全社會共同關注並努力解決的問題。
老年群體遭遇「數字鴻溝」
最新的《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但60歲及以上網民佔比僅為11.2%。與此同時,數據預測「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將由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
兩項數據對比可以看出,科技加速發展和老齡化程度加深存在沖突,「數字鴻溝」不容忽視。
尤其是疫情期間,更多生活場景從線下轉到線上,讓無法熟練使用智能手機、不會上網的老年人無所適從。以醫院的自助掛號機為例,雖然配備了較為清晰的使用方法指引,不少老年人仍需要志願者協助才能完成掛號,而網上預約掛號更是少有老年人能獨立操作,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安裝APP和掃描二維碼等實際生活中。
《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聚焦涉及老年人的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切實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難。
在政策背景下,著重研究便於中老年人使用的智慧家庭產品,降低使用門檻,對於縮減『數字鴻溝』、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要通過適老化的物聯網技術,幫助老年人熟練掌握並操作數字產品,更重要的是,企業主要圍繞老年群體的行為習慣和特點,構建契合用戶需求的場景,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加快適老化革新
當前,智慧養老平台解決適老化問題已經成為共識。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尋求創新。圍繞用戶需求已經細分出3萬多個場景,其中也基本覆蓋老年人衣食住娛行各方面康養需求。
例如,只需語音就能完成電視開關機、換台等操作;帶有智慧屏的冰箱,可以提供專屬健康食譜以及采購食材;智慧卧室可以幫助老人入眠、提供風險預警;升降式馬桶解決老年人下蹲和站立存在的風險等,這些解決方案從老年群體生活的場景出發,通過適老化設計,讓老年人充分享受智慧家庭帶來的便利。
在高科技發展與人口老齡化進程中,如何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讓他們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但關乎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同樣關乎整個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每個人都會變老,關心老年人,也是關心每個人的未來。
㈢ 面對數字智能化時代的不斷發展,老年人該怎麼辦呢
隨著數字智能化時代的不斷發展進步,為年輕人群提供便利的同時,老年人卻顯得有些吃力了。現如今買東西都是手機掃碼支付,無論走到哪,買什麼東西,只要掏出手機一刷、一掃,非常的方便。
但是老年人卻不敢用智能手機支付,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都是使用的老年機,只有打電話的功能,他們不敢也不會用智能手機。如果你讓他們開通微信或支付寶綁卡支付,他們都害怕被騙,辛辛苦苦掙了一輩子的錢,他們不敢拿去賭。再一個就是不會操作,即使他們有很多老人都帶著智能手機,但是他們卻只會打電話發簡訊,其他都不會,他們曾經也試圖讓兒女教,但還是沒學會。
在醫院,車站,航空等各服務單位,可以有一個為老年人開設的專門窗口等等方法。
照顧老人,大家要想到自己也終有老的那一天,那時候的我們也會像現在的老人一樣跟不上形勢的發展,所以也是在為自己以後留一條後路。
中國總是在為人民的需求做實事,從不搞虛偽主義,任何人民的需要,中國都會想方設法努力實現,實現公民權利的最大化。這一點我們中國和美國是截然不同的,我們中國的領導人真真切切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所以設身處地地為老年人著想。政策落到實處,也體現了社會文明的不斷提高。
㈣ 你認為現在的智能技術該為老人做如何優化
你認為現在的智能技術該為老人做如何優化?
一、老人們能夠接受現在的智能化技術嗎?社會在不斷的進步,科學技術也在不斷的進步,現在人們已經處在一個智能化的時代,我們平常生活當中所運用的很多產品都是智能化的,比如手機電腦,包括現在的電視洗衣機等等,都是非常智能的產物,老人們在生活當中也不得不面對這些智能化的高科技產品,可是,由於老年人所經歷的時代和我們現在的年輕人經歷的時代不同,再加上他們現在年紀大了,眼睛手腳都不是那麼的便利,在使用智能化產品的時候可能會存在一些困難,比如不懂得如何去操作,學習起來稍微遲鈍一點,而且很多老年人由於不太懂一些高科技的產品,就算有人教他們怎麼使用,他們也很難學會在,但是老人們還是普遍能夠接受這樣智能化的產品的,只是在使用方面有一點困難。
㈤ 針對我國老年人的「數字鴻溝」這一問題,國家採取了哪些舉措
這段時間,有很多老年人因無法出示健康碼,乘車時遭到拒絕;94歲老人因為要做做人臉識別被人抬進銀行;老年人因為用現金交醫保而被拒絕……從這幾起事情當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年人被高科技拋棄了”。通過這些事情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
在我國,我們可以看到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在越來越快的發展。老年人也確實需要關注和照顧,我們需要幫助老年人跨過‘數字鴻溝’。”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這需要我們把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應用相結合,這樣才能走得穩,才能走的遠。
對於此種情況,《實施方案》了保留的傳統服務及重要場景,主要包括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出現很多的事項,例如疫情防控、交通出行、看病就醫、消費支付、游園健身、辦事認證等。
為了讓老年人更好地融入到智能社會,為了讓老年人能生活的安心、舒心、便捷,安享幸福晚年。讓我們共同努力。
㈥ 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中,如何幫助老年人適應新時代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人類社會越來越走向智能化。也許有的人會排斥過度的智能化,他們認為智能化影響了人們的勞動效率,讓人們越來越懶惰。但實際上呢?其實並不是如此。從我本人來說,最開始也是很恐懼智能化的,害怕隨著科技的提升自己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可能性越來越小。但實際上的智能化是為了更加方便人們的生活,而不是讓人們覺得被排斥。就拿手機支付來說,這極大程度的為購買者和銷售方節約了很多的時間,提高了效率。這是便利大家便利社會的智能化,不是突然轉變的智能化,是一點一點的普及和推廣,是一步一步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這個時代一步步走向數字化智能化是必然的趨勢,這可能會對老年人造成一定的困擾,但我相信人類的智慧是無限的,老年人也可以在幫助下一步步適應好新時代的變化,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幫助。
㈦ 不讓老年人因智能技術而影響就醫,還有哪些幫助老人適應智能技術的舉措
為幫助老人適應智能技術要實行傳統方式和現代技術相結合,家人輔助學習以及優化網上智能過程等措施。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去醫院看病大部分都是一些智能化的操作,部分老人由於文化水平非常的低,這些智能操作對他們來說非常的難,而且很多老人根本就不會使用這種智能手機,因此一定要通過某些方式讓老年人來逐漸的適應這種智能技術。
傳統服務和現代技術相結合。
我認為醫院一定要在推廣現代智能技術的同時,並且保留傳統服務窗口,畢竟一下全面推廣出智能技術,大部分老年人是無法適應的。對於線下的服務,要讓老人感受到醫院的人性化,這種傳統服務窗口能夠讓更多的老年人體驗到醫院的智能化技術,並且感受到大家無微不至的服務。
㈧ 你認為,我們應該如何幫助老人適應智能化時代
科技發展越來越迅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便利性,同時對一些上了年紀適應能力不足的老年人造成困擾。他們無法適應這個時代的進步,不懂得用智能手機,甚至連基本得智能收付款也不懂。要幫助老年人適應智能化時代,要子女的耐心教導,社區的知識普及以及公共場所的引導信息。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子女的耐心教導老年人在使用智能化科技時總是第一個就請教子女,但是大部分的孩子對教導父母這件事總是不耐煩,導致父母造成拒絕學習新科技的局面,反而更加被這個智能化世界邊緣化。所以孩子在給父母買智能產品時,也要耐心教會他們使用,小時候是父母一點一點教會我們認知這個世界,現在父母老了也要我們一點一點教會他們適應這個世界。
老人年輕時奉獻自己的青春去建設社會,年老了這個時代也不應該拋棄他們。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