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教育研究方法筆試考試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筆試考試答案

發布時間:2022-09-18 16:41:46

1. 小學教育學考試大綱試題及答案

教育學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學
1 教育的發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點: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的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 考點廣義: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 狹義:主要指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通過學校的教育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 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 望方向變化的活動。 二、學校教育制度 考點:1.學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展: 教育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從 前制度化教育 到 制度化教育 再到 非制度化教育 的過程。 a。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沒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選擇:近代學校系統的出現開啟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階段。 從 17-19 世紀末,資本主義國家建立近代學校系統。 名詞解釋: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規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它從初等學校延伸到大學, 並且除了普通的學術性 學習以外,還包括適合於全日制職業技術訓練的許多專業課程和機構,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 系統的各級各類學校。 考點: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志是: 清朝末年的「廢科舉,興學校」 。中國近代系統的學制產生於 1902 年的 《欽定學堂章程》 ,又稱壬寅學制 及 1903 年的《奏定學堂章程》 ,又稱癸卯制。 2.現代教育制度發展的趨勢 ×二戰以後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 1.加強學前教育,並注視與小學教育的制度。 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4.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 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於國際交流。 三、教育發展的過程 1.古代社會 a。古代中國:在奴隸社會初期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 形成了以禮樂為中心,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由六門課組成。禮、樂、射、御、書、數。 b。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內容是儒家經典,被濃縮為《四書》 《五經》 。 考點:四書: 《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 五經: 《書經》 《詩經》 《易經》 《禮記》 《春秋》 考點:古希臘的兩大教育體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文化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 諧發展,教育內容比較豐富,教育方 法比較靈活。 古代斯巴達式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忠於統治階級強悍的軍人,強調軍式體育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教育方法也比較嚴 厲。 2.文藝復興 3.近代教育 考點:機械化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和電氣化工業革命的興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並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 供了物質基礎。 4.20 世紀以後的教育 考點: 二戰以後, 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教育的終身化 b。 a。 教育的群民化 c。 教育的民主化 d。 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現 代化(簡答)
2 教育學的發展
考點: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 (填空) 一、歷史上的教育思想 (一)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點: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於中國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 極其深刻的影響。他的教育思想集中 在論語中。 (選擇,填空) 考點:孔子主張「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有教無類」 「克己復禮」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 戰過後期, 《學記》系統的闡發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系和 同學關系等,是罕見的世界 教育思想遺產。 《學記》提出: 「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時教 。 。 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學記》設計了從基 層到中央完整的教育體制,提出了嚴密的視導和考試制度, 。 《學記》 主張啟發式教學,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主張「學不 足邋 等」 ,即循序漸進。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點:蘇格拉底問答法:第一步成為蘇格拉底諷刺,第二步定義,第三步叫助產術。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國》中。 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學》中。 二、教育學的建立與變革 (一)教育學的建立 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萌芽於誇梅紐斯的《大教學論》 (1632) 法國的盧梭對自然性的強調到了使之與現代文明對立的程度,他的自然主義教育理想的作品《愛米爾》 (1762) ,洛 克在《教育漫話》中提出了「白板說」 ,認為人的心靈如同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後天。 (二)規范教育學的建立 考點:規范教學的建立通常是以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為標志。 教育學作為一門課程在大學里講授,最早始於康德。 1835 年,赫爾巴特出版了《教育學講授提綱》 ,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並認為應以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 育學的理論基礎。貢獻在於 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把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的基礎上,可以說是 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在教學上形成了 教師中 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 的特點,被看作是傳統教育學的代表 人物。 杜威作為現代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義與教育》 ,他主張「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長」 「在做中學」 。 他強調兒童在教育中 的中心地位,主張教師應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圍繞學生的需要和活動組織教學,以兒童中心 主義著稱,針對赫爾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 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以經驗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 三、當代教育學的發展 考點:1939 年蘇聯教育理論家 凱洛夫 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編寫《教育學》 ,在我國產生重大影響。 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發展 $1 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
一、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受教育的權利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目的 4.教育相對獨立於政治經濟制度 二、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1.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要的人。 2.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 3.教育可以促進民主。
總之,政治經濟制度直接制約著教育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教育又對一定的政治經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但教育對政 治經濟的變革不起決定作用。
$2 教育與生產力
一、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1.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2.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 3.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4.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二、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1.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通過兩方面來實現:教育再生產勞動力;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2.人力資本理論 舒爾茨 1960 年,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做的「人力資本投資」的講演,被成為「人力資本理論」的「憲章」 。人力資本理論的 核心概念是「人力資本」 它指的好似人所擁有的諸如知識、技能及其他類似的可以影響生產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資 本的形態,因為它是未來薪水和報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資 本形態,因為它體現在人 身上,屬於人的一部分。 考點:舒爾茨根據人力資本理論,通過教育資本儲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 教育資本儲量是指國家在某一時期內教育支出的總額。
$3 教育與科學技術
(一)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1.科學技術能夠改變教育者的觀念 2.科學技術能夠影響受教育者的數量和教育質量 3.科學技術可以影響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 2.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術與教育 1.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於知識的觀念 2.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於學習和教育的觀念 3.信息技術日益成熟和普及,為實現教育的第三次飛躍提供了平台 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經歷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電報、電話和無線電的誕生;第二次是電視機、計算機和人造衛 星的發明與應用;第三次是信息技術革命以計算機與網路技術為標志。
$4 教育與文化
(一)教育與文化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1.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考點: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是整個人類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2。教育與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 (二)學校文化
1.學校文化界說 考點:學校文化是指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其中最具有決定作用的是思 想觀念,特別是價值觀。 2.學校文化的特徵 a。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 b。學校文化是一種整合性較強的文化 c。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的傳統為己任 d。校園文化--學校文化的縮影 學校的物質化有二中表達方式:一,學校環境文化 二,設施文化 學校的組織和制度文化有三種表達方式:一、保障組織正常運行的組織形態,二,規章制度,三,角色規范 學校的精神文化或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學校的精神文化可分解為四種基本成分:一、認知成分;二、情感成分;三、價值成分;四、理想成分 考點:校風是學校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統一體。 (三)學生文化 學生文化的特徵:1.過渡性:學生文化是介於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一種文化現象,是學生從兒童邁向成人的一種過 渡性的產物。 2.非正式性:學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表現出來的,它對學生所形成的影響也是非正式的。 3.多樣性 4.互補性
第三章 教育與個人的發展 $1 個人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一)個體身心發展的概念 概念:個人身心發展是指作為復雜整體的個體在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的全部人生過程中,不斷發生的變化過程, 特別是指個體的身心特點像 積極的方面變化的過程。 (二)個體身心發展的動因 1.內發論: 內發論者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於自身的內在需要, 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 孟子、威爾遜、格塞爾 2.外鑠論(考點) 基本觀點認為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 荀子、洛克、華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辨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的內在因素,與外部環境在個體活動中相互作用的結果。 (三)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考點) 1.個體身心的順序性 2.個體身心的階段性 3.個體身心的不平衡性 4.個體身心的互補性 5.個體身心的個別差異性
$2 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因素
個體身心發展的水平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是受到遺傳素質,成熟環境和個體實踐活動的影響,學校教育是一 種特殊的環境,它對個體的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 (一)遺傳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1.遺傳的概念: 遺傳是指從上代繼承下來的生理解剖上的特點,如機體的結構,形態,感官和神經系統等的特點,也叫做遺傳素質。 2.遺傳素質的意義: a。遺傳素質是人的發展的前提,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遺傳素質的差異對人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c。遺傳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是不能誇大的。 遺傳素質不能預定或決定人的發展。 (二)成熟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人的機體的成熟程度制約著身心發展的程度和特點,它為一定年齡階段身心特點的出現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三)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1.環境的概念: 環境泛指個體生活其中,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環境的性質來分,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按 環境的范圍 分,可分為大環境和小環境。 2.環境對個體的影響 a.環境對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包括機遇、條件和對象。 b.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 c.人在接受環境影響和作用時,也不是消極的,被動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環境決定論的觀點,也是錯誤的。 (四)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學校在人的身心發展中其主導作用 學校對個體的特殊功能表現在:1.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展的方向與方面做出社會性規范。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不僅具有即時的價值,而且具有延時的價值。 4.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教育不是萬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遺存的社會條件,去發揮它的作用,也不能違背兒童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 去任意決定人的發展。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層次結構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義 1.概念:廣義: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狹義:是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才的總要求。 2.意義和作用 考點: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教育目的的實現則是教育活動的歸宿,它貫穿於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對 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教育目的的作用:1.教育目的的導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勵作用。 3.教育目的的評價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層次:教育目的(國家)——培養目標(學校)——教學目標(教師) 2.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 考點: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是根據各級各類學校任務確定的對所培養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普通與特殊的關系。 教育目的是針對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養目標是針對特定的教育對象提出的。 教育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是具體與抽象的關系,他們彼此相關,但互相不能取代。
$2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 (教育目的體現人們的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體現人們的教育理想)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於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我國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基礎上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 一方法。
$3 我國的教育目的
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其中提出教育要「以培養學 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意 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 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們要求培養的人是社會主意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堅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一。 2.我們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 3.適應時代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內涵: (考點) 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2.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4.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 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 德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形成學生正確 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是、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 體育:是授予學生健康的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體力,增強他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體制,培養參加體育活動的需 要和習慣,增強其意志力的 教育。 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與文明素質的教育。 勞動技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形成勞動觀點和習慣的教育。 **為什麼說素質教育必須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 1.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徵,更是一種人格特徵,是一種精神狀態。 2.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相輔相成。 3.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所在。 知識的學習成為手段,成為認識科學本質,訓練思維能力,掌握學習方法的手段。
第五章 學生與老師 $1 學生
一、學生的本質屬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具有能動性的教育對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有事教育的課題。 (辨析) 二、學生的社會地位 1.學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 年 11 月 20 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的核心精神。體現了兒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體現這一精神 的基本原則:兒童利益最佳原 則;尊重兒童尊嚴原則。 ;尊重兒童觀點原則;無歧視原則。 2.學生享有的合法權利 學生是權利的主體,享有法律所規定的各項社會權利。我國有關法律中規定的未成年學生的主要權利,概括起來有:
人身權、受教育權。
$2 教師
一、教師職業的性質與特點 1.職業的性質: (1).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職業,教師是專業人員。 (2).教師是教育者,教師職業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職業。 2.教師職業的特點: (1) 。傳道者角色 (2) 。授業、解惑者角色 (3) 。示範者角色 (4) 。管理者角色 (5) 。朋友角色 (6) 。研究者角色 二、教師職業專業化的條件 國家實行教師資格制度,一名教師是否真正具備從事教師的職業條件,根本上還在於教師的專業素養。 1.教師的學科專業素養 教師的學科專業素養是教師勝任教學工作的基礎性條件。 (1)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性知識和技能。 (2)了解與該學科相關的知識。 (3)了解學科的發展脈絡。 (4)了解該學科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 2.教師的教育專業素養 (1)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師的人格特徵 教師的人格特徵是指教師的個性、情緒、健康以及處理人際關系的品質等。
$3 學生和教師的關系
師生關系是指學生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學 校的教育活動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是在一定的師生關系維系下進行的。 師生關系: 1.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構成授受關系 2.師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關系 3.師生關系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第六章 課程 $1 課程概述
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選擇、填空) 課程概念又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綜合及進程安排 狹義:特指某一門學科 在我國,課程具體表現為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 二、課程的分類 1.根據課程任務,可以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性課程、研究型課程 研究型課程從問題的提出、方案的設計到實施以及結論的得出,完全由學生自己來作,重研究過程甚於注重結論。 2.根據課程制定者或管理層次,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 問答題:學校課程以及開發形式: 所謂學校課程是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 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開 發多樣性可供學生選擇,其目的在於盡可能的滿足各社區學校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 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和參與性。通常以選修課或 特色課的形式出現。學校課程的開發可分為新編、改編、選 擇和單項活動設計等。 三、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 社會、知識和兒童是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以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時代人類文化及科學技術發展水平 3.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能力基礎及其可能接受性 4.課程理論
$2
課程目標
一、課程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教學目標的關系 課程目標是知道整個課程編制過程的最為關鍵的准則,是指特定階段的學校課程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 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是指導、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是師生在學科教學活動中預期達到的 教學結果、標准。 二、課程目標的依據 課程目標的依據主要有三方面:對學生的研究、對社會的研究、對學科的研究。
$3
課程設計
一、什麼是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有結構地產生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以及教科書等系統化活動。 二、課程文件的三個層次 1.教學計劃(課程設計) 教學計劃是指導和規定課程與教學活動的依據,是學校課程與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制定分科標准、編寫教科書和 設計其他教材的依據。 我國義務教育的教育計劃具有三個基本特徵:一是強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礎性。 2.教學大綱(課程標准) 教學大綱又稱學科課程標准,是課程計劃中每一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 3.教學大綱的構成:說明部分、文本部分。
$4
課程實施
一、課程實施的概念 課程實施是指把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
二、課程實施的結構 1.安排課程表 2.分析教學任務 3.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 4.選擇並確定教學模式 5.規劃教學單元和課 6.組織教學活動 7.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5
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 1.目標評價模式: 是以目標為中心而展開的評價模式 目標評價模式是在泰勒的「評價原理」和「課程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 2.目標游離評價模式 該模式是由美國學者斯克里文針對目標評價模式的弊病而提出來的。主張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 轉向「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上來 3.背景、輸入、過程、成果(CIPP)評價模式 該模式包括四個步驟: a。背景評價 b。輸入評價 c。過程評價 d。成果評價
教學( 第七章 教學(上) $1 教學工作的意義和任務
一、教學的概念 教學是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 教學是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教師教學生的統一活動。 二、教學的意義?????? 三、教學的任務(簡答) 1.傳授系統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發展學生能力、體力和創造能力 3.培養社會主義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 4.關注學生個性發展
$2 教學過程
一、教學過程的基本概念 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的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 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和體力,形成科學世界觀及培養道德品質發展個性的過程。 如何認識教學過程的實質:
1.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 2.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為什麼說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1.認識的間接性 2.認識的交往性 3.認識的教育性 4.有領導的認識 二、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 1.簡介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 辨析:教學中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得與人類時間活動中直接經驗的獲得方式不盡相同,教學中往往將直接經驗典型化, 簡約化,主要方式是實驗、演示、教學錄像,參加一定的生產勞動、社會調查、設置模擬的生活情景讓學生體驗等。 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 簡述:1.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 2.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 3.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互轉化的內在機制 3.教學過程中知、情、意的統一 教學具有教育性、這是由赫爾巴特率先明確提出的觀點。 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性相結合 為什麼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性相結合?? 1.教師在教學中處於組織者的地位,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作為主體的地位,應充分發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體能動性。 3.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 三、教學過程的結構 1.引起學習動機 2.領會知識 3.鞏固知識 4.運用知識 5.檢查知識 領會知識是教學的中心環節
$3 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一、教學原則 概念: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准則。 《學記》中總結「教學相長」「啟發誘導」「藏息相輔」 , , 「預」「時」「孫」「摩」「長善救失」都屬於教學原則的 , , , , 范圍。 2.我國中學教學原則及運用 1.直觀性原則 2.啟發性原則 3.鞏固性原則 4.循序漸進原則 5.因材施教原則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進行案例分析 二、教學方法 1.概述: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 法。 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a。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 b。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 c。學生特點 d。教學時間、 設備、條件 e。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2.中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實驗法、談話法
教學( 第八章 教學(下) $1 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備課、上課、作業的檢查與批改、課外輔導、學生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教學工作以上課為中心環節。 備課:包括 1,鑽研教材 2,了解學生 3,制定教學進度計劃:a。學期教學進度計劃 b。課題計劃 c。課 時計劃 一個完整的課時計劃,一般包括以下項目:班級、學科名稱、授課時間、題目、教學目的、課的類型、教學方法, 教具,教學進程,備注。 二、上課 1.課的類型和結構 (1)課的類型:單一課 綜合課 根據教學任務劃分課的類型,一般可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 (2)課的結構:課的基本組成部分及各組成部分進行的順序,時限和相互關系。 一般來說,構成課的基本組成部分有: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等。 (考點) 2.上好課的具體要求: (1)目標明確 (2)內容正確 (3)方法得當 (4)表達清晰 (5)氣氛熱烈 三、作業檢查與批改 四、課外輔導 五、學業成績考查與評定 學業的檢查與評定俗稱測驗或考試,是以測驗的形式定量的評定,學生個人的能力得到了結果。
$2
教學

2. 311教育學統考各科分數所佔比例

311教育學校統考分為學科必答題270分,二選一必答題30分,單項選擇題90分,辨析題45分,簡答題75分,分析論90分。

3. 教育學試題庫及答案

填空:1、教育學是研究( )的一門科學。(教育現象及其規律)2、教育現象包括( )和( )(教育社會現象、認識現象)3、教育的方針政策是( )的體現。(人們主觀意志)4、教育規律是( )的高度概括,但它不等於教育規律,甚至有些教育經驗不一定符合規律。(教育經驗)5、我國的(《 》)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獻,傳說是戰國末年的( )所作,比西方古羅馬昆體良(《 》)還早300年。(《學記》、樂正克、《論演說家的教育》)6、1632年,著名的( )國教育家( )出版了(《 》),它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統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捷克、誇美紐斯,《大教學論》)7、廣義教育包括( )、( )、( )。(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8、狹義教育既是( )有時可以作為( )的同義語使用。(學校教育、思想品德教育)9、教育的社會屬性即是( )、( )、( )。(永恆性、歷史性、相對獨立)10、古代社會教育包括( )和( )。學校始建於( )社會,古代教育的內容是( )、( )、( )、( )、( )、( )。歐洲奴隸社會出現過兩種著名的教育體系( )和( )。歐洲封建社會的兩種教育體系是( )和( );教會培養教士和僧侶,教育內容是七藝:包括三科( )、( )、( );四學( )、( )、( )、( )。騎士教育培養騎士,教育內容是騎士七技:()、( )、( )、( )、( )、( )、(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奴隸社會、禮、樂、射、御、書、數;斯巴達、雅典;騎士、教會;文法、修辭、辯證法;算術、幾何、天文、音樂;騎馬、游泳、投槍、擊劍、打獵、下棋、吟詩)11.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遺傳、環境、教育)12. 教育目的規定了把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是培養人的__,是對受教育者的一個__。(質量規格標准、總的要求)13.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目的的出發點,又是教育工作的__。(歸宿)14. 機器大工業生產提供了人的全面發展的__和___;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___,__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基礎、可能;社會條件;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15. 教育目的的個人本位論認為,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決定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促使人的本性、本能的高度發展,成為健全發展的人,其代表人物是___、等人。(盧梭、洛克)16.教育目的的社會本位論認為,教育目的應根據社會要求來確定,教育目的除社會需要以外無其它目的,其代表人物有___和__。(赫爾巴特、塗爾干)17.馬克思主義認為確立教育目的應根據___和__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社會需要、人的自身發展)18.體育的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人本主組織形式是___、___、___、___、___。(田徑、體操、球類、游泳、軍事體育;體育課、早操、課間操、課外體育鍛煉、運動隊訓練、運動競賽)19. 美育的任務是__、___、___。(使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的知識和能力;培養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20. 美育的途徑是___、___、___。(通過各科教學和課外文藝活動實施美育;通過大自然實施美育;通過曰常生活實施美育。21. 智育的任務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__,培養__,發展學生的___。(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技巧、智力)22. 普通中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它承擔著為高一級學校培養合格新生和__的雙重任務。(為社會輸送勞動後備軍)23. 我國新時期的教育方針是什麼?(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24. 廣義的教育制度即__,是指一個國家為實現其國民教育目的,從組織系統上建立起來的一切__和___。(國民教育制度、教育設施、有關規章制度)25. 狹義的教育制度即__,簡稱學制。__是整個教育制度的核心。(學校教育制度、學校教育制度)26. 建立學制的依據是___、__、___、___。(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狀況;政治經濟制度;的身心發展規律;民族傳統和文化傳統)27. 中國第一個現代學制頒布於___年,稱為__。(1902年,壬寅學制)28. 中國實行的第一現代學制是__年,張之洞、榮慶、張伯熙三人重新修訂的__。體現了「中學為體,__」的精神是。(1903年、癸卯學制、西學為用)29. 1912年,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__學制,第一次規定了男女同校,廢止讀經,充實了自然科學內容,將學堂改為學校。(壬子癸丑學制)30. 1922年,以美國的學制為藍本,頒布了___學制,又稱__或新學制。這個學制一直沿用到全國解放初期。(壬戌學制、「六三三制」)31. 新中國的第一次學制改革是在___年。(1951年)32. 1958年9月19日頒布了<<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確定了「___」的方針和「___」、「____」的具體原則。(兩條腿走路、三個結合、六個並舉)33. 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__。(主體)34. 學生的主體作用表現在__、___、___三個方面。(自覺性,獨立性、創造性)35. 學生年齡特徵是指青少年學生在一定社會和教育條件下不同年齡階段所形式的一般的__、__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典型的、本質的)36. 教師的根本任務是__。具體任務包括___、___、___。(教書育人、搞好教學、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關心學生的身體和生活)37. 教師的勞動特點是__、___、___、__。(復雜性、創造性;連續性、廣延性;長期性、間接性;主體性、示範性;)38. 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組織者__,在教育過程中起___作用。(領導者、主導作用)39. 教師是人類文化知識的___,對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起___作用。(傳遞者、承前啟後的橋梁)40. 教師的素養包括___、___、___。(思想品德修養、知識結構、能力結構)41. 教學是___共同組成的雙邊活動。(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42. 教學是貫徹教育方針,實施全面發展教育、實施教育目的的___。教學是學校工作的__,學校工作必須堅持以___,全面安排。(基本途徑、中心環節、教學為主)43. 教學計劃是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學校的教育任務,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教學和教育的__。(指導性文件)44. 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是___。__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教學大綱、教科書)45. 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社會的要求和___,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文化科基礎知識和___,發展學生的___,形式科學世界觀及培養__。教學過程是一種__。(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基本技能、智力和體力、道德品質的過程、特殊的認識過程)46. 在近代教育史上,對於掌握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的問題,__和___曾有過長期爭論。主張教學的主要任務在於訓練學生的思維形式,知識的傳授則是無關緊要的學派是____。主張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於傳授對實際生活有用的知識,至於學生的認識能力則無須特別訓練的學派是__。(形式教育論者、實質教育論者、形式教育論者、實質教育論)47. 在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的統一,反映了教學的__規律。(教育性)48. 教學原則是教學必須遵循的___。(基本要求)49. 兩種對立的教學方法體系是___和____。(啟發式、注入式)50. 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___。它是由17世紀捷克教育家__提出來的。中國在__年,清政府在北京開辦的__中開始採用班級授課。(班級授課制、誇美紐斯、1862年、京師同文館)51. 課的類型分為__和___。(單一課、綜合課)52. 課的結構是指一節課的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進行先後順序和時間分配,它包括__、___、___、___、___幾部分。(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53. 教學的輔助形式有___、___、___。(個別教學、分組教學、現場教學)54. 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是___、___、___、___、___。(備課、上課、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55. 一節好課的基本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目的明確、內容正確、結構合理、方法恰當、語言藝術、板書有序、態度從容自如)56. 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的方式有__、和__。(平時考查、考試)57. 考試一般有___、___和__三種(學期考試、學年考試、畢業考試)58. 學業成績評定的方法一般有__、__。等級記分法又可分為兩類,一類為__,另一類為__等。(百分制記分法、等級記分法、文字等級記分法、數字等級記分法)59. 德育是教育者培養受教育者__的活動,它一般包括__、___、___三個方面。(品德、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質教育)60. 道德和品德不同。道德是__,品德是__。(社會現象、個體現象)61. 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德育要求和__,把一定社會的品德轉化為___的過程。德育過程區別__的過程。(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受教育者品德、學生思想品德形成)62. 德育過程中的基本矛盾是__。(教育者提出的德育 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礎的矛盾)63. 德育過程的四個要素包括教育者___、___、__。(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德育方法)64. 德育過程是對學生___、__、___、___的培養和提高過程。(知、情、意、行)65. 德育原則是學校和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必須遵循的___。德育原則來源於實踐,是德育實踐經驗的__。我國孔子曾提出過循循善誘、___原則,英國洛克提出___,法國的盧梭提出___,德國赫爾巴特提出__,美國的杜威提出__的原則。(基本要求、總結和概括、因材施教、環境教育的原則、自然後果原則、愛的原則、教學的教育性原則、社會化活動)66. 中小學常用的德育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說服教育、榜樣示範、實際鍛煉、陶冶教育、指導自我教育、品德評價)67. 課外校外教育是指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以外,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實施的各種___、___、___的教育活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68. 課外校外教育的組織形式有___、___、___。(群眾性活動、小組活動、個人活動)69. 課外校外教育的特點是___、___、___。(自願、靈活、實踐)70. 三結合教育指的是___、___、___。(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71. 班主任是全班學生的___、___、___,是學校領導對學生進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幹力量,是聯系各科任課教師、學生集體的__,也是溝通學校與__及社會教育力量的橋梁。班主任的基本任務是__、___。(組織者、指導者、教育者、紐帶、家庭、帶好班級、教好學生)72. 了解和研究學生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考核法、觀察法、測量法、問卷法、談話法、實驗法、調查法、訪問法、書面材料分析法)73. 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有___、___|___、___、___。(全面了解和研究學生、組織和培養班級體、做好個別教育工作、全面了解統一各方面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計劃和總結。)
單項選擇題
1.杜威所主張的教育思想被稱作是
A.存在主義教育思想; B.要素主義教育思想;C.實用主義教育思想;D.永恆主義教育思想
2.在17世紀,對班級授課制給予了系統的理論描述和概括,從而奠定了它的理論基礎的教育家是
A.北歐的尼德蘭;B.捷克的誇美紐斯;C.法國的斯圖謨;D.德國的福祿培爾
3.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漸進,這是因為( )。
A.學生只有機械記憶的能力;B.教師的知識、能力是不一樣的;
C. 教育活動中要遵循人的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D.教育活動完全受到人的遺傳素質的制約
4.身處教育實踐第一線的研究者與受過專門訓練的科學研究者密切協作,以教育實踐中存在的某一問題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結果應用到自身從事的教育實踐中的一種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 )。
A.觀察法;B.讀書法;C.文獻法;D.行動研究法
5.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在教育起源問題上堅持( )。
A.勞動起源論;B.生物起源論;C.心理起源論;D.生物進化論
6.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黨的 ( )。
A.十五大;B.十四大;C.十三大;D.十二大
7.反映一個國家配合政治、經濟、科技體制而確定下來的學校辦學形式、層次結構、組織管理等相對穩定的運行模式和規定,這是指( )。
A.教育制度;B.學校教育制度;C.教育體制;D.學校領導制度
8.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於( )。
A.1985年;B.1986年;C.1987年; D.2006年
9.北京師范大學學制研究小組於1981年在其附屬中小學開始進行的學制實驗是()。
A.六三制; B.雙軌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馬克思主義認為,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途徑和方法是( )。
A.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B.加強現代科學教育;C.開展網路教育;D.高等學校擴招
11.教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 )。
A.認識活動;B.教師教的活動;C.學生學的活動;D.課堂活動
12.師范學校的出現,與教師成為一種獨立的社會職業,從時間上來說,( )。
A.是同時的;B.師范學校出現得早;C.教師成為一種獨立的社會職業的時間早;D.說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負責組織、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採用科學的方法,獲得良好的發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
A.學生在教育活動中是被動的客體;B.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是被動的客體;
C.要充分發揮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主導作用;D.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是不能起到主導作用
14.小學階段是發展學生個性( )。
A.並不重要的時期;B.非常重要的奠基時期;C.沒有效果的時期;D.最不會受外界影響的時期15.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是( )。
A.兒童中心論的代表;B.教師中心論的代表;C.勞動教育中心論的代表;D.活動中心論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範例教學」主張的是( )。
A.赫爾巴特;B.瓦·根舍因p;C.懷特海p;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關系問題上,應堅持的是( )。
A. 堅持人文教育為主; B.堅持科學教育為主;
C.堅持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攜手並進; D.要看情況而定
18.教育內容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認識的()。
A.主體;B.客體;C.教的主體;D.學的主體
19.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在《行為主義》一書中寫道:「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里養育他們,我可擔保,任意選擇一個,不論他父母的才幹、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願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這是( )。
A.遺傳決定論的觀點;B.環境決定論的觀點;C.家庭決定論的觀點D.兒童決定論的觀點
20.結構主義課程理論的代表是( )。
A.杜威;B.懷特海;C.布魯納;D.克伯屈

多項選擇題
1.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布盧姆認為完整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應當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
A.認知領域;B.日常生活領域;C.情感領域;D.動作技能;E.安全領域
2.文化發展對學校課程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 )。
A. 內容的豐富;B.增強國家對課程改革控制權;
C.課程結構的更新;D.為課程改革提供物質基礎;E.課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3.我國學校教育層次包括( )。
A.幼兒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E.學歷教育
4.古希臘把「三藝」作為教育內容,這「三藝是指( )。
A.四書;B.文法;C.修辭;D.辯證法;E.論語
5.教育活動中要注意「三結合」,發揮教育合力,這「三結合」所指的三種教育是( )。
A.家庭教育;B.道德教育;C.班級教育;D.學校教育;E.社區教育
6.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問題的說法的是( )。
A. 方法科學;B.家長對孩子期望偏高;C.片面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文化學習;
D.不能全面關心孩子的成長;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個分支
7.結合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的特殊性,組織教師進修時,一般是( )。
A.以業余為主;B.以自學為主;C.以長期為主;D.以短期為主;E.以國外學習為主
8.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的少年兒童社會權利是( )。
A.無歧視原則;B.提早自立原則;
C.尊重兒童觀點與意見原則;D.尊重兒童尊嚴原則;E.兒童利益最佳原則
9.以下說法中,反映當代世界各國課程改革中所存在著的一些共同的發展趨勢的是( )。
A. 重視課程的標准化建設;B.重視課程內容的現代化、綜合化;
C.重視基礎學科和知識的結構化;D.重視能力的培養;E.重視個別差異
10.下列課程屬於綜合課程的有( )
A.核心課程;B.融合課程;C.潛在課程;D.活動課程;E.廣域課程

簡答題
1. 科技發展對教育的制約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1)科技進步是現代教育發展的根本原因;
(2)現代科技知識已成為現代教育的主要內容;
(3)科學技術改變了教育技術。
2. 為什麼學校教育工作必須要堅持以教學為主?
(1)以教學為主是由學校教育工作的特點所決定的;
(2)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
(3)教學為主是由教學自身特點決定的;
(4)歷史經驗已經表明學校工作必須要以教學為主,如我國建國以來教育實踐能說明這一點。
3. 請說明教育目的同培養目標的關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個國家對其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總體要求,而培養目標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級或某一類學校或某一個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是國家總體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階段或不同類型學校、不同專業的具體化;
其次,培養目標的確定必須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礎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須通過各級各類學校、各專業的培養目標而實現。
4.簡述學校教育產生的條件是什麼?
(1)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為學校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2)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離,為學校產生提供了專門從事教育活動的知識分子
(3)文字的產生和知識的記載與整理達到了一定程度,使人類的間接經驗得以傳遞
(4)國家機器的產生,需要專門的教育機構來培養官吏和知識分子

論述題
1. 聯系實際,談談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意義與具體內容。
答:教師職業道德,簡稱師德,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准則和行為規范。加強教師職業道德的建設,它的意義是:
(1)師德對教師自身的發展與提高起保證和推動作用,使教師保持良好的從業心態;
(2)教師的道德行為對學生是直接的示範,對於養成良好品德處於關鍵時期的小學生來說,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
(3)師德修養直接影響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
加強教師職業道德的具體內容是
(1)對事業無私奉獻; (2)對學生,真誠熱愛;
(3)對同志,團結協作; (4)對自己嚴格要求,以身作則
2.如何理解教育的經濟功能?
答:(1)教育能把可能的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直接現實的生產力,是勞動力再生產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夠為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
(4)教育還可以生產新的科學知識、新的生產力

4. 小學教師招聘考試試題及答案

1.這里有題,不過要稍微花點錢
http://youa..com/item/5b4cb03672ffc21dba496fca

一、單項選擇題
1.滲透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的口授身傳生產、生活經驗的現象,稱之為(A)。

A.自然形態的教育 B.自我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會教育

2.人類社會最早誕生的教育學是以(B)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的。

A.初等教育 B.普通中小學教育 C.中等教育 D.一般教育現象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思想出自(C)。

A.《學記》 B.《大學》 C.《論語》 D.《師說》

4.「教學相長」、「循序漸進」等教學原則最早出自(A)。

A.《學記》 B.《論語》 C.《尚書》 D.《孟子》

5.反映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是(C)。

A.《教育論》 B.《雄辯術原理》 C.《理想國》 D.《巨人傳》

6.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形態的學科,形成於(A)。

A.資本主義社會初期 B.封建社會末期 C.奴隸社會初期 D.原始社會末期

7.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並詳細論證班級上課制的教育著作是(C)。

A.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 B.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 C.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D.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

8.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學的教育性原則的教育家是(B)。

A.裴斯泰洛奇 B.赫爾巴特 C.誇美紐斯 D.柏拉圖

9.教育史上兩大對立學派——傳統教育派與現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別是(C)。

A.凱洛夫和赫爾巴特 B.杜威和赫爾巴特 C.赫爾巴特和杜威 D.誇美紐斯和杜威

10.「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是(D)的重要主張。

A.實踐教育學派 B.實證教育學派 C.傳統教育學派 D.實用主義教育學派

11.周恩來稱贊的「一個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的民主教育家是(D)。

A.蔡元培 B.徐特立 C.楊賢江 D.陶行知

12.首次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探討社會主義教育原理且在世界上有較大影響的教育學家是(C)。

A.蘇霍姆林斯基 B.楊賢江 C.凱洛夫 D.贊可夫

13.強調學生的「一般發展」,要求「以最好的教學效果來達到學生最理想的發展水平」的蘇聯教育家是(B)。

A.巴班斯基 B.贊可夫 C.加里寧 D.凱洛夫

14.1920年,教育家保羅·朗格朗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D)思想。

A.最優化教學 B.範例教學 C.發展教育 D.終身教育

15.1956年出版《教育目標分類學》,將教育目標分為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三個主要部分的美國教育家是(A)。

A.布魯姆 B.布魯納 C.根舍因 D.斯金納

16.1901年,由立花銑三朗講述、王國維翻譯的(B)刊載於《教育世界》上,是一部在我國流行面廣、影響力較大的日本教育著作。

A.《教育論》 B.《教育學》 C.《大教育學》 D.《教育原理》

17.1919年,著名教育家(C)來華講學,此後西方教育學說在我國廣泛傳播開來。

A.桑代克 B.蓋頓 C.杜威 D.克伯屈

18.解放初期,在我國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蘇聯的教育學教材是(A)。

A.凱洛夫的《教育學》 B.岡察洛夫的《教育學》 C.巴拉諾夫的《教育學》 D.巴班斯基的《教育學》

19.「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論語》 B.《學記》 C.《四書集注》 D.《孟子》

20.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是(C)。

A.《論語》 B.《師說》 C.《學記》 D.《孟子》

21.最早提出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年齡階段,進行德智體多方面和諧發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B)。

A.柏拉圖 B.亞里士多德 C.昆體良 D.蘇格拉底

22.被稱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學法的書是(D)。

A.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B.柏拉圖的《理想國》 C.斯賓塞的《教育論》 D.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

23.首次在科學分類中將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劃分出來的是英國哲學家(B)。

A.盧梭 B.培根 C.拉伯雷 D.洛克

24.一般認為,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是(B)。

A.柏拉圖的《理想國》 B.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C.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 D.斯賓塞的《教育論》

25.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大學里講授,最早始自德國哲學家(C)。

A.柏拉圖 B.赫爾巴特 C.康德 D.梅依曼

26.最早提出教學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D)。

A.杜威 B.誇美紐斯 C.凱洛夫 D.赫爾巴特

27.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闡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著作是(B)。

A.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 B.凱洛夫的《教育學》 C.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 D.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28.被毛澤東稱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的是(B)。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楊賢江 D.徐特立

29.被周恩來稱為「一個無保留追隨黨的布爾什維克」的人民教育家是(D)。

A.徐特立 B.蔡元培 C.楊賢江 D.陶行知

30.倡導發現法教學的是美國的心理學家、教育家(C)。

A.斯金納 B.杜威 C.布魯納 D.加涅

31.提出「範例教學」理論的教育家是(A)。

A.根舍因 B.布魯納 C.巴班斯基 D.贊科夫

32.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是(B)。

A.認知結構的教育理論 B.全面發展的教育理論 C.範例教學的理論 D.教學最優化的教育理論

33.建國初期從前蘇聯譯介的大量教育學教材中,對我國影響最大的是(D)。

A.申比寥夫等合著的《教育學》 B.斯米爾諾夫著的《教育學初級讀本》

C.葉希波夫·岡察洛夫著的《教育學》 D.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

34.最早倡導教育實驗並提出「實驗教育法」這個名稱的教育家是(C)。

A.赫爾巴特 B.裴斯泰洛齊 C.梅依曼 D.洛克

35.最早提出「行動研究」這一概念的是(D)。

A.梅依曼 B.拉伊 C.凱洛夫 D.勒溫

36.研究者按照預先確定的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創設一定條件,人為地變革研究對象,從而驗證假設探討教育現象因果關系的研究方法屬於( )。

A.觀察法 B.實驗法 C.行動研究法 D.文獻法

37.身處教育實踐第一線的研究者與受過專門訓練的科學研究者密切合作,以教育實踐中存在的某一問題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結果應用到自身從事的教育實踐中去的研究方法屬於(A)。

A.行動研究法 B.觀察法 C.實驗法 D.調查法

38.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的教學理論是(C)。

A.最優化理論 B.認知結構的理論 C.發展性教學理論 D.範例教學理論

二、多項選擇題

1.教育活動的基本規律包括(BD)。

A.教育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或關系 B.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或關系

C.教育現象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矛盾或關系 D.教育與人的身心發展之間的矛盾或關系

E.教育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或關系

2.下列學科從屬於教育科學體系的是(ABCDE)。

A.教育哲學 B.教學論 C.教育科研方法 D.學校管理學 E.外國教育史

3.教育學形成時期的主要著作有(ACDE)。

A.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與葛篤德》 B.凱洛夫的《教育學》 C.洛克的《教育漫話》 D.斯賓塞的《教育論》 E.盧梭的《愛彌兒》

4.50年代以前,蘇聯主要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家及論著有(ABCE)。

A.加里寧《論共產主義教育》 B.凱洛夫《教育學》 C.克魯普斯卡姬《國民教育與民主主義》 D.巴班斯基《教育過程最優化》

E.馬卡連柯《教育詩》

5.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學派的主要觀點可以歸納為「三個中心」,即(ADE)。

A.教師中心 B.活動中心 C.兒童中心 D.課堂中心 E.書本中心

6.教育實驗共同具備的基本特徵是(ABCD)。

A.有變革 B.可重復操作 C.有理論假說 D.有控制 E.全面科學

7.下列教育研究方法中屬於調查法的是(ABCDE)。

A.觀察 B.測驗 C.問卷 D.查閱資料 E.談話

8.與實驗法相比,調查法的優勢在於它具有更大的(BE)。

A.計劃性 B.實用性 C.客觀性 D.科學性 E.廣泛性

9.文獻法就是對需要的文獻進行查閱、分析、整理,從而篩選出有助於研究進行的文獻的科研方法,下列屬於文獻的是(ABCDE)。

A.會議記錄 B.期刊 C.錄音 D.評述 E.文摘

10.從橫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ABCDE)。

A.家庭教育 B.學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會教育 E.自然形態的教育

11.調查法的具體方式有(ABCDE)。

A.查閱文獻資料 B.測驗 C.觀察 D.問卷 E.談話

12.《論語》中記述孔子教育思想觀點的有(BCD)。

A.教學相長 B.「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C.「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E.長善救失

13.下列教育思想中屬於赫爾巴特提出的有(AC)。

A.教學過程的四個階段論 B.實科教育思想 C.教育性教學 D.自然主義教育 E.實用主義教育思想

14.杜威實用主義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觀點有(ABCE)。

A.學校即社會 B.教育即生活 C.兒童為中心 D.課堂為中心 E.從做中學

15.中國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ABCD)。

A.陶行知 B.徐特立 C.蔡元培 D.楊賢江 E.朱熹

16.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的著名教育家及論著有(ABD)。

A.布魯納的《教育過程》 B.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 C.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

D.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 E.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17.布魯姆認為完整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應當包括(BCD)。

A.交往領域 B.動作技能領域 C.認知領域 D.情感領域 E.思維領域

18.教育實驗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徵是(ACDE)。

A.有變革 B.有被試 C.有理論假說 D.可重復操作 E.有控制

三、填空題

1.教育學是研究人類______,揭示______的一門科學。 答案:教育現象 教育規律

2.從橫向看,教育的基本形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三種。 答案: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會教育

3.狹義的社會教育是在______和______以外的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實施的教育。 答案:家庭 學校

4.現代社會教育包括______教育機構和______教育機構兩大類。 答案:校外兒童 校外成人文化

5.貫徹教育活動的基本矛盾、基本規律是:教育與______發展之間、教育與______發展之間的矛盾或關系。 答案:社會 人的身心

6.教育科學是以______和______為共同研究對象的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 答案:教育現象 教育規律

7.教育是______和社會生產延續的手段,它通過______為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服務。 答案:個人發展 培養人

8.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首先是記述孔子教育思想觀點的《____》。 答案:論語

9.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是我國戰國晚期____所著的《____》。 答案:樂正克 學記

10.____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年齡階段,進行德智體多方面和諧發展教育的思想家。 答案:亞里斯多德

11.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學法的著作是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的《____》。 答案:雄辯術原理

12.1623年英國哲學家____首次在科學分類中將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劃分出來。 答案:培根

13.首先提出讓一切男女兒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是捷克教育家____,他所著的《____》標志著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答案:誇美紐斯 大教學論

14.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大學里講授,最早始自德國哲學家____。 答案:康德

15.19世紀,德國著名教育家______所著的《____》在西方被視為「科學教育學」形成的標志,他的教育思想被視為傳統教育派的代表。 答案:赫爾巴特 普通教育學

16.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試圖在____的基礎上建立他的教育目的論,在____的基礎上建立教育方法論。 答案:倫理學 心理學

17.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______,其主要代表著作是《____》。 答案:杜威 民主主義與教育

18.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教育學的建立奠定了科學的______和______基礎。 答案:世界觀 方法論

19.克魯普斯卡婭根據列寧的指示編著的《____》,被認為使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闡述教育學和教育史的第一本書。 答案:國民教育和民主主義

20.「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是近代民主教育家______在任北京大學校長時倡導的教育思想。 答案:蔡元培

21.中國最早以馬克思主義觀點寫成的教育著作是現代教育理論家______的《____》。 答案:楊賢江 新教育大綱

22.美國當代教育家______倡導發現法,主張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科學興趣和創造能力,其代表作是《教育過程》。 答案:布魯納

23.贊科夫在《教學與發展》提出了適應時代要求的「______」。 答案:發展教學論

24.德國教育家根舍因倡導______理論,提出改革教學內容,加強教材的基本性、基礎性和範例性。 答案:範例教學

25.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提出了____的教育理論。 答案:全面發展

26.布盧姆認為完整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應當包括三個主要部分:一是____領域、二是____領域、三是____領域。 答案:認知 情感 動作技能

27.教育理論是教育實踐經驗的______,教育實踐經驗是教育理論的______。 答案:科學總結 源泉

28.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的解釋和說明集中體現在它應該能夠回答三個基本問題,即是什麼、______ 和 ______。 答案:為什麼 怎麼

29.教育原理的理論功能主要表現在:解釋______,指導______,推動______。 答案:教育實踐 教育實踐 教育改革

30.在教育原理的有關課題或問題的研究中,可供我們運用的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和統計法、個案研究、文獻研究、行動研究等。 答案:觀察法 調查法 實驗法

31.觀察法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______和______。 答案:抽樣觀察法 應用觀察法

32.最早倡導教育實驗並提出「實驗教育法」這一名稱的是德國教育家______。 答案:梅伊曼

33.實驗法一般可以分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種。 答案:單組法 等組法 循環法

5. 08教育研究方法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http://www.paper800.com/paper86/81526A/

6. 教育研究方法的解答題:問卷設計包括哪些項目

從一次問卷調查開始到正式的測試,其基本步驟是:

1、根據研究目的與假設,收集所需資料;

2、研究問卷形式,可以從研究者的時間、研究范圍、對象、分析方法和解釋方法等方面考慮;

3、列出標題和各部分項目;

4、徵求意見,修訂項目;

5、試測,以30—50人為試測樣本,求出信度、效度;

6、進行項目分析,重新修訂;

7、正式測試。

如果單講問卷的設計步驟,則包括五個層次:問卷的理論構思與目的、問卷的具體形式或格式、問卷項目的語句和問卷的用詞、問卷項目的編排。

在進行問卷設計時,首先要明確各層次的具體設計要求,以便確定問卷的結構和設計重點。問卷設計中的第一個層次是問卷量表的構思與目的。不同的目的和理論依據,決定了問卷項目的總體安排、內容和子量表的構成。第二個層次是問卷的具體形式或格式。例如,應該採用什麼樣的量表?量表應採取多少個等級(量表的點數)?是用奇數還是用偶數量表?量表上文字說明該用多少?等等。這些都是在第二個層次需要考慮的。問卷設計的第三個層次是問卷的語句。注意事項如前所述。問卷的第四個層次是用詞,總的要求是避免過於抽象、一般的詞語,防止反應定勢。第五個層次是項目的編排。應從一般開始,越來越具體,比如先排對學習或工作的整體看法的項目,然後了解有關學習或工作環境、獎勵和團體等方面的具體問題。還應該把影響情緒的問題安排在問卷結束部分,比如,年齡、工作、身體狀況等,這也是問卷設計的慣例,因為如果受試者認為這些項目涉及隱私而拒絕回答時,重要的信息在前面已經得到了。此外,在項目排列上還應注意順序效應,即排在前面的問題有可能會後面問題的回答造成影響,要設法避免。

問卷法適用的研究問題非常廣泛,採用問卷法,可以系統地了解人們的滿意感、基本需要、從事某項活動的動機、工作緊張、工作負荷、工作疲勞、群體氣氛、領導作風、價值觀和態度等等。問卷法是通過書面形式,以嚴格設計的測量項目或問題,向研究對象收集研究資料和數據的一種方法。它主要採用量表方式,進行定量化的測定;也可以運用提問方式,讓受試者自由地做出書面回答。問卷法總是為一定的研究目的服務的,因此,必須根據研究的理論框架和測量量表及問卷設計的原則進行嚴格的設計和編制。

近年來,問卷調查法在各個學科中的運用日益廣泛。

7. 考研教育學的題型都有哪些

試卷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鍾。其中單項選擇45小題,每小題2分,共90分;辨析題3小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簡答題5小題,每小題15分,共75分;分析論述題3小題,每小題30分,共90分。
專業課考試內容:試卷內容結構上來看,必答題為270分,各部分內容所佔分值為:教育學原理約100分,中外教育史約100分,教育心理學約40分,教育研究方法約30分;必選題為30分,考生必須在兩道試題中選取一道作答。第I道題考查教育心理學的內容,第Ⅱ道題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內容。考生若兩題都回答,只按第I道題的成績計入總分。

8. 關於教育研究方法

答案是D。我參考的《教育研究方法》課本。

閱讀全文

與教育研究方法筆試考試答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式塑料管連接方法 瀏覽:513
城市宣傳欄的測量方法 瀏覽:762
玻璃推拉門地滑軌道安裝方法 瀏覽:981
去狗皮的正確方法 瀏覽:519
狀態粉使用方法 瀏覽:18
皮卡車如何找30公分邊線最笨方法 瀏覽:97
交通安全方法有哪些 瀏覽:662
新飛電壓力鍋使用方法 瀏覽:111
快速查詢個人徵信的方法 瀏覽:804
男士冬天洗衣服的方法如何 瀏覽:729
農業產品研究方法 瀏覽:15
馴服蜥蜴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2
淘寶鑽展怎麼操作干貨方法推薦 瀏覽:74
臨床上最廣泛的研究方法 瀏覽:467
避孕方法有哪些怎麼上環 瀏覽:869
電熱板安裝方法 瀏覽:172
中醫治療絲狀疣的方法 瀏覽:712
正確梳頭的方法免費學 瀏覽:91
斜齒輪的計算方法 瀏覽:331
如何寫好行草方法 瀏覽: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