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中醫學理論的研究方法

中醫學理論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18 16:02:25

⑴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內容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有:
①藏象、經絡、形體官竅、精神氣血津液、體質學說,為有關人體正常形態生理的理論;
②病因、發病、病機學說,為有關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理論;
③治療原則與方法,葯學、組方理論及診法、辨證理論,為認識與處理疾病的理論與方法體系;
④養生、保健、康復理論與方法,為有關預防與延壽的理論與方法體系。
制約和指導以上各種理論的是在古代哲學精氣、陰陽、五行諸學說影響下建立的整體觀、恆動觀與辯證觀,它們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結構中的最高層次,表達了中醫學的特色。
當然,隨著中醫學的現代化進程,中醫學自身的基本理論將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得到創新和發展,古代哲學范疇的精氣、陰陽、五行諸學說對中醫學的影響將不斷被淡化,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內容將不斷得到更新,並納入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研究領域,中醫學的新的假說、新的理論和方法學體系將被提出和建立,中醫學理論體系也將在此基礎上得到逐步完善和重新構建。

⑵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的研究方向

建所二十年來,從中醫學的科學觀念和理論體系出發,採用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方法,堅持中醫基礎理論學科建設,開展系統、深入的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中醫學方法論研究,繼承和發展中醫學理論體系,運用傳統研究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在優勢和前沿領域進行深入、系統的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探索建立適於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致力於促進中醫基礎理論的創新和突破,帶動中醫葯學術整體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發展。

什麼是中醫的研究方法

你能解釋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嗎,還是能講清了地球怎仫來的.別天真了;中醫博大精深.沒有人可以用數字可以解釋明白.所有的方東西都是先民的經驗;不是絕對質;有不少所為做教授因為這個原因說中醫是巫術;經濟學有動態邊際效益;中醫也是動態互動體質平衡學

⑷ 你認為我國中醫理論中包括哪些哲學思想理論的應用

現代中醫有三個哲學觀(相似分形觀)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有關世界本原和發展變化的宇宙觀和方法論,是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最有影響的古代哲學思想,也是中醫學的重要思維方法。中醫學理論體系約形成於戰國至秦漢時期。在「諸子蜂起,百家爭鳴」 的時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得到長足的發展,代表文化進步和科學發展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不僅盛行於天文、地理、政治、兵法、農業、歷法等多個領域,而且也滲透到醫學領域,對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引入中醫學,與中醫學自身固有的理論和經驗相融合,用以闡釋人體的形態結構、生命過程及疾病的原因、機理、診斷、防治等,成為中醫學方法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滲透到中醫學中,幫助中醫學構築了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而中醫學對人體的形態和生命現象的觀察和認識,又是古代哲學思想與方法萌發的土壤。古代哲學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主要是在中醫學對人體生命現象的觀察、體悟之積累的基礎上,與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推理而獲得的認識相結合,再進一步抽象、純化而形成。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引入中醫學,構建了中醫學的思維方法體系,反映了中醫學思維方法的特點。中醫學的思維方法,是中醫學對人體的生命、健康、疾病等醫學重大問題的理性認識過程和方法的總和。一般可分為兩個層次:古代的哲學思想如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其較高層次;觀物取象、外揣、類比、演繹等較具體的方法,是其較低層次。較低層次的思維方法一般都由較高層次者所涵括,因而本章將重點介紹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及其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並從中概括出中醫學思維方法的主要特點,而將一些具體的思維方法融入其中來闡述。精氣學說,是研究精氣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並用以闡釋宇宙萬物的構成本原及其發展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是對中醫學影響較大的古代哲學思想之一。它濫觴於先秦時期,兩漢時被「元氣說」 同化。由於先秦至兩漢正值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奠基時期,故此時盛行的精氣學說必然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有著深刻的影響。一、古代哲學精與氣的基本概念精與氣的概念,在古代哲學范疇中基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醫學是確有區別的。為了便於正確認識精與氣的古代哲學概念與中醫學內涵,暫將其分開敘述。一精的基本概念精,又稱精氣,在中國古代哲學中,一般泛指氣,是一種充塞宇宙之中的無形(指肉眼看不見形質)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在某些情況下專指氣中的精粹部分,是構成人類的本原。精氣,首見於《周易·系辭上》與《管子》,在《呂氏春秋》、《淮南子》及《論衡》中也有所記敘。《周易·系辭上》說:「精氣為物。」認為宇宙萬物由精氣構成。《管子·心術下》說:「一氣能變曰精。」認為精即精微的、能夠運動變化的氣。《淮南子》稱氣為精,認為精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原始精微物質,是宇宙萬物生成的共同物質基礎。上述各家,皆認為精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因而與氣的內涵是同一的。《淮南子》又把精(或氣)分為精氣與煩氣兩類,如《淮南子·精神訓》說:「煩氣為蟲,精氣為人。」人類稟受精氣而生,動物類稟受煩氣而成,故人與動物不僅形體有異,而且人的精神、情感、智慧也為動物所不及。《論衡》認為精氣是元氣的最精微的部分,是構成人體及其道德精神的精微之氣。精氣概念的產生,源於「水地說」。古人在觀察自然界萬物的發生與成長過程中,認識到自然界萬物由水中或土地中產生,並依靠水、地的滋養、培育而成長與變化,因而把水、地並列而視為萬物生成之本原。如《管子·水地》說:「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又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 自然界的水即天地之精,萬物賴以生長發育之根源,因而在「水地說」 的基礎上引申出「精」的概念,嬗變為精為萬物之原。人類自身的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結合而成,亦可說成是水凝聚而成。如《管子·水地》說:「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 水,即精,凝停相合而為人。中醫學有關精的認識,對哲學中精氣概念的形成亦有重要的啟發作用。如《周易·系辭下》說:「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把本為醫學中男女兩性之生殖之精相結合形成胚胎之論,進一步推理為雌雄兩性之精相結合而生成萬物,進而再引申為天地陰陽精氣相合而萬物化生。如此把具體的生殖之精抽象為無形可見的天地精氣。精氣的概念雖源於「水地說」,但水、地皆為有形物質,人體內的精也屬有形之物,都與「有生於無」(《道德經·四十章》)的基本假設相違背,故皆難成為宇宙萬物的生成本原。《周易》與《管子》把精的概念抽象為無形而動的極細微物質。《內經》亦認為精是充塞於太虛(宇宙)之中的極細微物質,如《素問·五運行大論》說:「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如此將精氣的概念規定為存在於宇宙之中無形而動的極其精微的客觀實在,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構成本原,從而與氣的概念同一,匯流於氣學范疇中,發展為「氣一元論」。中醫望診,主要是對病人從全身或局部的、以及排出物觀察,診斷病情的方法,尤其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望神中醫認為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體現,形神兼備是一個正常人所具有的。它通過目光神態、面部表情、形體動作、語言氣息、反應能力等表現出來。望神要分清得神與失神、假神。 1.得神:病人目光靈活、明亮有神、語言清晰、神志清楚、呼吸調均、肌肉潤澤、大小便控制自如。說明病人臟腑功能不衰,即使有病也會預後良好。 2. 失神:病人目光遲鈍、無光彩、瞳仁呆滯、面色晦暗、呼吸異常、肌肉消損、反應遲鈍、甚至神志昏迷、或突然昏倒。說明病人臟腑功能衰敗,病情重,預後不良。 3.假神:病人突然精神轉好,顴紅、兩眼突然有光,但眼球呆滯不靈活,食慾增加。這是垂危病人將要死亡的表現。望面色正常人的面色紅潤光澤,表現人體氣血充盈、臟腑功能旺盛。病人的面色由於疾病的原因可使皮膚發生異常變化,稱為「病色」,病色一般分為青、赤、黃、白、黑五種。 1.青色:主寒證、痛證、瘀血證、小兒驚風和肝病。表明經脈瘀阻、氣血不通。 2.紅赤:主熱證。是血液充盈於皮膚脈絡的表現。當人體熱盛時,血液運行加快,面紅赤。滿面通紅者屬實熱證,慢性病中出現兩顴嫩紅,常有低熱、自己感覺發熱則屬虛熱證。久病病人,面色蒼白時紅時消,屬真寒假熱危重證。 3.黃色:主濕證、虛證。面色淡黃無光澤是脾胃氣虛,氣血不足所致。面色黃如桔皮,眼白發黃為濕證。面色黃而消瘦者,多見於胃病虛熱;黃而色淡者屬胃病虛寒。 4.白色:主虛寒證、血虛證。虛寒證面色白而浮腫。血虛證面白而消瘦。這是由於氣血不足不能養榮機體的表現。面色突然蒼白、出汗量多、四肢冷是陽氣虛脫,或失血過多的急症。面部白斑或白點常見於腸道寄生蟲的病人。 5.黑色:主腎虛證、寒證、痛證、瘀血證、水飲證。寒證、痛證、瘀血證由於腎陽虛衰,水飲不化,血行不暢,故面呈黑色。眼眶周圍發黑為痰飲證。

⑸ 中醫簡介

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國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體觀相似觀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依據,具有樸素的系統論、控制論,分形論和資訊理論內容。 中醫一般指中國以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中國其他傳統醫學,如藏醫、蒙醫、苗醫等等則被稱為民族醫學。 日本的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朝鮮稱的高麗醫學、越南的東醫學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在現今世界的醫療體系中,中醫學被歸類為替代醫學中的一支。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葯、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中醫治療的積極面在於希望可以協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而消極面則是希望當必須使用葯物來減緩疾病的惡化時,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此外,中醫學的最終目標並不僅止於治病,更進一步是幫助人類達到如同在《黃帝內經》中所提出的四種典範人物,即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境界。 傳統的中醫學思維模式與源於歐洲的現代科學並不相容,然而,當今之科學期刊已多有論文研究之,並試圖用現代醫學的角度分析中醫中的部分現象和治療機理。 美國美國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在定義「完整醫葯體系」這個概念時提到中醫學:「NCCAM(美國國家補充與另類醫學中心)把完整醫葯體系描述為涉及『完整醫葯體系是與對抗療法(常規)醫學獨立地或平行地演變的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這些可能反映了獨特的文化體系,比如中醫學和印度的阿輸吠陀醫學(英文)。完整醫葯體系都有一些共同的元素,相信機體有自愈的能力,這種自愈可能涉及到了應用情緒、身體和精神的治療方法。」

⑹ 中醫的最基本理論有哪些

中醫基本理論-防治原則 預防醫學歷來就重視預防,早在《內經》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強調「防患於未然」。《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1.未病先防 就是在疾病未發生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 疾病的發生,關繫到邪正兩個方面。邪氣是導致疾病的重要條件,而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原因和根據。外邪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治未病,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調養身體,提高正氣抗邪能力,另一方面要防止病邪的侵害。 2.既病防變 是指如果疾病已經發生,則應爭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 治則 治則是指疾病的治療法則。它是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精神指導下制定的,對臨床治療立法、處方、用葯,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1.治病求本 是指尋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並針對根本原因進行治療。在臨床運用這一治則時,必須正確掌握「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和「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治」等情況。 2.扶正與祛邪 疾病的過程,是正氣與邪氣矛盾雙方相互斗爭的過程。因而治療疾病,就要扶助正氣,祛除邪氣,改變邪正雙方的力量對比,使之有利於疾病向痊癒方向轉化。 3.調整陰陽 疾病的發生,從根本上說是陰陽的相對平衡遭到破壞,出現偏勝偏衰的結果。因此,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促進陰平陽秘,乃是臨床治療的根本法則之一。 4.調整臟腑功能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與臟,腑與腑,臟與腑之間在生理上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因此,注意調整各臟腑之間的關系,使其功能協調,才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5.調理氣血關系 氣血是各臟腑及其它組織功能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氣血各有其功能,又相互為用。調理氣血是以「有餘瀉之,不足補之」為原則,使它們的關系恢復協調。 6.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由於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時令氣候、地理環境等,尤其是患者個體的體質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更大。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把這些方面的因素考慮進去,對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區別對待,以制定出適宜的治療方法。 中醫看舌頭的道理舌診中醫看病,無論是誰,都要看看舌頭,這是什麼道理呢? 原來,舌頭和人體臟腑關系密切,觀察舌頭的變化情況,可以了解臟腑病變的寒熱虛實,可以測知病情的深淺輕重,所以中醫特別重視望舌,稱為舌診。 正常人的舌體柔軟靈活,顏色淡紅,富有生氣,稱為淡紅舌。如果舌體變得轉動不靈,表示病情嚴重;舌體的紅色變淺,反映氣血不足;舌體的紅色加深,是熱證的表現;舌體出現瘀點,瘀斑、又是瘀血證的常見徵象;舌體淡白而腫脹,並出現齒印,反映病證屬於虛寒性質;舌體瘦小、深紅而開裂,則是陰虛有熱的表現。 正常人的舌體表面鋪有一層薄薄的苔垢,呈白色,干濕適度,中醫稱為正常舌苔,也叫薄白苔。外感疾病初起階段的表證,舌苔較薄,涉及臟腑病變的里證,舌苔可以增厚。寒性病證的舌苔多呈白色,熱性病證的舌苔多呈黃色,也有出現黑色的。舌苔乾燥表示津液虧損,舌苔滑潤表示濕濁不化。 現代醫學的臨床觀察也表明,在許多疾病中,舌頭確有各種各樣的變化。腦溢血引起的偏癱以及舌下神經麻痹的病人,舌頭伸出來總是歪在一邊。腦炎、甲狀腺機能亢進以及某些神經官能症的病人,伸舌時常常出現顫抖。猩紅熱的病人,紅腫的舌刺突出於光潔的舌面,狀如草莓。惡性貧血的病人,舌乳頭萎縮,舌面光滑。缺乏維生素B1的病人,腫脹的舌頭被牙齒擠壓而出現齒印。缺乏維生素B2的病人,舌乳頭消失,舌尖和舌邊往往會出現潰湯或開裂。淡白舌多見於各種貧血、慢性腎炎及慢性腹瀉等;紅絳舌多見於各種炎症感染;青紫舌多見於肝臟病、心臟病和各種癌症。 近年來,國外也很重視研究舌頭與疾病的關系。例如德國有位學者發現肝硬化的患者常可見到舌頭充血腫脹,呈藍紅色,稱為「肝舌」。還有白血病常見舌潰瘍,甲狀腺機能減退者多見舌胖大,先天性心臟病人舌呈紫紺色,嚴重的阻塞性黃疸病人舌邊有時可見黃色素沉著,尿毒症晚期病人的舌上有時可見白霜樣的尿素結晶,等等。 由此可知,無論古今中外,都發現舌頭與疾病的密切關系,體內許多疾病都可通過舌頭反映出來,舌頭是人體的一面鏡子。 中醫診脈中醫看病,總要摸脈,因為通過脈象的變化,既可以搜集病情資料,又可以了解正氣的強弱,還有助於預測病情是趨於好轉或是趨向惡化。 感冒了,將手輕輕按在橈動脈上,常能明顯地覺察到脈搏的跳動,稱為浮脈,中醫形容它好象是木頭漂在水面上一樣,所謂浮脈如「水中漂木」。浮脈在其他外感疾病的初期階段也常見到,表示病變部位較淺。如果必須用力按壓,才能觸知脈搏的跳動,稱為沉脈,常見於不少慢性病,表示病變部位較深,已經涉及臟腑。脈搏跳動增快,稱為數脈,大多是熱性病證的反映。脈搏跳動減慢,稱為遲脈,含有姍姍來遲的意思,是寒性病症的表現。脈搏跳動無力,稱為虛脈,說明正氣不足。如果病人氣陰兩虛,常常出現一種細弱的脈象,中醫形容它是「細如絲線」。脈搏跳動有力,稱為實脈,表示正氣尚強。如果病人正氣旺盛,而邪熱也盛,往往出現一種洪大的脈象,好象波濤洶涌,來盛去衰。 有些脈象,對於某些疾病有比較重要的參考價值。比如脈象不柔和,綳得較緊,好象按在弓弦上一樣,稱為弦脈,往往提示病人可能患有動脈硬化症或高血壓病。脈搏跳動不規則,常有停頓,或時強時弱,稱為結代脈,大多見於心臟病人。脈搏往來流利,稱為滑脈,中醫形容它是「如珠走盤」,一般多見於痰飲病人,但也不可一概而論,弦脈也常見於一般痛症或外感病證,偶爾的結代脈有時心臟並無疾病,至於滑脈在正常的妊娠婦女中更是常見。 脈象還有助於判斷預後,病情雖然沉重,但脈象和緩和力,仍有轉機;如果脈象細微欲絕,簡直摸不清楚,則是預後不良的象徵。 總而言之,摸脈是一種重要的診病手段,也是中醫診病的一種獨特方法,是四診中的重要環節。中醫經過長期體驗,對脈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有不少脈學專著,如晉代王叔和的《脈經》,明代李時珍的《瀕湖脈學》等。現代對脈象也進行了不少研究,有人用脈象儀初步描出了各種不同的脈象;有人用心電圖研究脈象產生的原理。 中醫治療中的辨證觀 標本緩急:所謂疾病的標本反映了疾病的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原生與派生等各方面的矛盾關系。中醫學在「標本緩急」理論中,已經觸及到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問題。「本」,類似疾病的根本矛盾;標,類似被根本矛盾所規定和影響著的其他矛盾。在疾病存在的整個過程中,其根本矛盾,即「本」的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但被根本矛盾所規定或由根本矛盾所派生的其它矛盾,即「標」,卻有的產生了,有的激化了,有的發展了。但是,治病必須抓住疾病的根本矛盾,即所謂「治病必求其本」。有名醫學古話為「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正治反治:在區分了疾病的標本,確定了治療的主次先後之後,就要採取措施進行治療,使陰陽的相對平衡得以恢復。總的治療原則就是一個,即針鋒相對;證候所反映的陰陽失調狀況,我們就利用糾正這種陰陽失調狀況的治療方法。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塞因塞用等,藉以幫助機體恢復平衡狀態。中醫學關於應用與證候性質相反的葯物進行治療的原則,正是自發地利用了矛盾對立雙方既斗爭、又統一的辯證法原理。正治反治不僅運用了矛盾的斗爭性,也運用了矛盾的同一性。 異法方宜: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種類和病人的條件是復雜多樣的。同一種疾病的分型和病人的條件是復雜多樣的。同一種疾病,由於地域、氣候、季節、生活、環境、職業、體質等不同,治法就應有所不同。治療疾病既要考慮矛盾的普遍性,又要考慮矛盾的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醫門法律.早明內經法律》指出,「凡治病不察五方風氣,衣食居處各不相同,一概施治,葯不中竅,醫之過也」。中醫「異法方宜」的治療原則,確實蘊含著把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結合起來的辯證法思想。 病治異同:所謂病治異同,包括「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兩個方面,這是中醫治療上的靈活性。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時、因地而治法不同。或由於病情的發展,病機的變化,以及邪正消長的差異,治療上應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治法,謂之「同病異治」。不同的病證,在其發展過種中,出現了相同的病機變化時,也可採取相同的方法進行治療,謂之「異病同治 " 學醫要善體物性 祖國醫學最講援物比類,從物象中尋求醫葯的道理。因為中醫學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人與自然相應。用物理來解釋醫理,在祖國醫學中時常見到。 例如,一般用於葯物和診斷治療的五行歸類。腎主水,色黑,凡葯物色黑而多汁者,如玄參、補骨脂等,認為屬腎家葯,可以治腎。如病人面青,可以診斷為肝病等等。但是,從物理體會醫理,更是學醫者應當時時、事事留意的地方。古時候有名的醫家,講究此道,對醫術的提高很有幫助。例如吳鞠通《溫病條辨》中關於桑葉理肺的論述,從桑葉芳香有細毛,橫紋最多,體察出它能夠走肺而宣肺氣,用以創制桑菊飲,治療風溫輕證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頗效,即是善從物性學醫者。這些地方值行我們認真加以總結。 余晚年治病主張認病在治療之行,醫貴中正,葯法自然,這點認識,正得之於對物性的體認。 譬如弈道,可以適於醫道。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清朝有個叫粱魏今的人,是下圍棋的國手,施定庵拜在他門下,跟他學棋,只爭(差)一先。有一天,他與定庵共游峴山,見山下出泉瀠漾紆徐,非常高興,就對施說:「子之藝工矣!動究心於此乎?行乎當行,止乎當止,任其自然,而與物無競,乃弈之道也。子銳意深求,則過猶不及,故三載未脫一先耳。」從此定庵乃悟化機之流行無跡象,百工造極,咸出自然,則棋之止於中正,猶琴之止於淡雅。於是益窮向背之由於未形,而決勝負之源於布局,而技大進,終成國手。 這些故事說明弈棋的道理可以從泉水悟得,弈之道如此,醫之道亦如此。布局在弈棋之先,苟窮理辨證之不足,雖有奇方妙葯,亦無所措手。病不能識,何以言治。另外弈隨棋轉,當行則行,當止則止,與泉水之出一樣,必順其勢而利導之。用葯也是如此,葯隨證轉,過與不及皆非其治。懂得了這個道理,醫術自可精進。這些地方正是物性給人的啟示,是一般書本中沒有的。可見善學醫者,還應善體物性。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說明人是每天離不開飲食的。但是,若無一副健全的胃腸消化器官,縱然有滿桌的美味佳餚,確也有點兒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因為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往往在美餐之後,有得不償失之感,甚至會因此而加重脾胃疾病。因此,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好壞,將直接關繫到人體的健康與長壽。 中醫學認為:胃主受納,脾主運化。這是指吃到嘴裡的食物,首先要經過牙齒咀嚼,唾液拌和,下咽至胃,由胃受納。然後經胃之腐熟,分解混勻成食糜,通過「胃氣主降」的作用,將食糜運送至十二指腸、空腸,這就是中醫所指的「脾運」功能。食物在胃、胰等胃腸激素的作用下,促進胃蛋白酶、胰酶等消化酶的大量分泌,將「水谷精微」中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營養物質,依賴「脾氣主升」的作用,經氣、血、津液的運行而輸布到全身。這個過程,則可以理解為脾所主「化」的生理作用,由此可見,所謂「脾主運化」,「運」指機械性消化,「化」指化學性消化及其代謝過程而已。 但是,脾胃雖為人體的消化器官,運化水谷精微之樞紐,若要完成飲食營養的消化吸收,合成新的氣、血、精、津液的全過程,還必須得依賴心、肝、膽、胰、肺等其他臟腑的相互配合。需要說明的是,中醫所講的脾,並不是西醫解剖學中的脾臟,而是既泛指臍周腹部小腸的消化吸收,又概括了胃、腸、肝、膽、胰等消化器官的生理功能。因此,脾胃功能健全,則體豐膚澤,面色紅潤,四肢強勁,精力充沛;反之則肌肉消瘦,面色萎黃,四肢無力,神疲力乏。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這是古人用以觀察病人病勢輕重進退、生死存亡的辨別方法。也就是說人在生病時,只要還能吃飯,表明胃氣尚存,氣血化源未絕,謂之「有胃氣則生」,病勢可望由重轉輕,預後良好。若病到已不能進食,標志胃氣已絕,氣血生化無源,便是「無胃氣則死」,病熱將由輕轉重,逐漸惡化,危及生命。所以中醫古書《內經》說「安谷者昌,約谷者亡。」例如三國時代的蜀國丞相諸葛亮,他之所以活了54歲就死了,主要在於他平日政事煩多,操心費力,又長期進食甚少,導致思慮傷脾、營養不足、胃氣衰敗的緣故。這就告誡人們:若不注意日常的飲食起居,不護養胃氣,就有可能損害健康,縮短壽命。中醫認為,導致脾胃疾病的原因,不外乎飲食不節、寒熱不適,或情志郁悶、憂思困脾等因素,因此預防上亦要從節飲食、適寒熱、暢情志這三方面做起。《脾胃論》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臟」。這不僅使我們對脾胃認識有所啟發,同時對我們臨床治療脾胃疾病亦有所借鑒。 脾胃既是人體五臟六腑氣機升降的樞紐,也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和賴以生存的「水谷之海」。歷來有「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的說法,因此,我們說「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⑺ 中醫學內傷濕熱理論研究論文

目的:通過對古今相關中醫文獻的整理,取得較為完整的有關內傷濕熱理論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明確中醫學內傷濕熱的概念、發展源流、時代特點,對內傷濕熱病證的病因病機、辨證特點、治則治法、方葯配伍進行總結研究,闡明其規律性的內涵,構建中醫學內傷濕熱理論的理論體系,為今後內傷濕熱理論的發展及臨床應用、科學研究奠定基礎。

1中醫學內傷濕熱理論的內容豐富,歷代醫家對內傷濕熱理論進行了大量的理論闡發和臨床實踐,是中醫學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臨床上有著廣泛的應用

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展示內傷濕熱理論對內傷濕熱病證辨證治療的指導作用,促進中醫學理論的發展和完善,進一步提高中醫學治療內傷濕熱病證的理論水平和臨床療效。但由於人們對內傷濕熱理論認識的歷史局限性與研究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使中醫學內傷濕熱理論的研究尚不甚全面,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中醫學內傷濕熱理論的進步、發展和應用。中醫學濕熱理論應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外感濕熱和內傷濕熱。經過數千年的臨床實踐和理論積累,無論是外感濕熱還是內傷濕熱,對其病因病機、病變演化規律、辨證特點、立法處方、治療用葯均有豐富的經驗和深刻的認識。外感濕熱作為外感溫熱病的一部分,在明清時期隨著溫病學說的發展和成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發展了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內容,促進了中醫學理論的發展。然而,中醫學濕熱理論中的內傷濕熱理論,雖然也有豐富的內容,但卻缺乏系統的整理和研究,在許多方面還將屬於外感疾病的外感濕熱病證和屬於內傷雜病的內傷濕熱病證混為一談,迫切需要我們對內傷濕熱理論進行整理和研究。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環境、工作條件、身體素質、醫療水平也有了極大的提高,疾病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大規模的流行性傳染性疾病在逐漸減少,人們的平均壽命延長,使內傷雜病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表現在中醫學濕熱理論方面,較之於外感濕熱,內傷濕熱理論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重要性日益凸現,如在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炎、慢性膽囊炎、慢性食道炎、慢性胃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膀胱炎、關節炎、多種腫瘤等等臨床常見疾病的中醫辨證治療中,濕熱病證非常常見,在陳可冀教授主編的《實用中西醫結合內科學》中,共收載有211種疾病,其中58種疾病的辨證分型中有濕熱證型,佔27.49%,因此,對於這些疾病的治療,內傷濕熱理論就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由於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如過食辛辣油膩,肥甘厚味,營養過剩,肥胖,飲酒,運動減少和生活節奏緊張,工作壓力大,易致情志不暢等原因,使濕熱之邪內生,亦使內傷濕熱病證的發病較之以往更為常見,所以,現實也迫切需要我們對內傷濕熱的理論進行總結,研究內傷濕熱病證的發病規律、辨證特點、治療方葯,更好地指導臨床診治,不斷提高療效,促進中醫學理論的發展,發揮中醫葯的特點和優勢,為病人服務。

2中醫學內傷濕熱理論在技術領域的國內外技術現狀、水平與發展趨勢

中醫學內傷濕熱理論源遠流長,內容十分豐富,在中醫學理論中佔有重要地位。早在《內經》時期,《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就指出:「四之氣,溽暑濕熱相薄,爭於左之上,民病黃癉而為跗腫。」《素問·生氣通天論》亦雲:「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指出濕熱為病可致拘、痿、黃癉、跗腫等內傷雜病。在治療上《素問·奇病論》謂:「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指出濕熱內傷之脾癉可用芳香化濕之佩蘭來治療,開創了後世化濕清熱以治療內傷濕熱病證之先河,為中醫學內傷濕熱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打下了基礎。此後,兩千多年來,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歷代醫家對內傷濕熱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做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及臨床實踐,如晉唐時期對內傷濕熱理論的廣泛應用,宋金元時期對內傷濕熱理論的闡發,明清時期對外感濕熱及內傷濕熱在認識上的區分和治療上的創新,均促進了內傷濕熱理論的進一步發展,使之成為一個內容豐富,理論充實,應用廣泛的中醫學理論的重要分支。內傷濕熱理論涉及面廣,有人通過調查認為濕熱病證「涉及中醫臟腑、經絡7個系統的43種疾病,分屬於西醫的呼吸、泌尿等11個系統的72種急慢性疾病」。濕熱證是中醫臨床最為常見的證型之一,可見於心、肺、脾胃、肝膽、腎、膀胱和全身關節等多個臟器和部位的多種病變中,在王永炎教授主編的《臨床中醫內科學》一書中,共列有病證149種,其中有濕熱證者47種,約佔31.5%的病證具有濕熱證。近年的流行病學調查亦證實,濕熱證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高達10.55%,可見其致病的廣泛性。因此,濕熱理論是近年來中醫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近十餘年來,隨著對濕熱病證的理論探討、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的不斷深入,對濕熱理論的認識也經歷了從基礎到臨床、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驗的發展過程,使對濕熱病證的病因、病機、證治等研究上了一個新台階,推動了濕熱理論的規范化、標准化、客觀化進程,為今後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在中國知網中國醫院數字圖書館資料庫輸入「濕熱」檢索1994年一2015年CHKD期刊全文

試論情感語言節目主持人萬峰、鍾曉的語言特點基於園本課程開發背景下研究教師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護理相關因素分析及對策試析價值多元化背景下學生價值觀的引導試論高等職業院校高等數學課程改革爭議試論中職《外科護理學》的情境式教學試析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問題研究經濟學和經濟法基礎課程融通教學小針刀治療頸椎病療效觀察手術側卧位適宜度的研究

330篇,輸入「內傷濕熱」同樣檢索,亦未檢出相關文章。一些有關濕熱理論的專著,同樣未將外感濕熱和內傷濕熱進行理論上的系統論述和區分。通過對檢索文章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文章是從對濕熱理論的臨床應用或動物實驗角度進行研究,缺乏從文獻學角度對內傷濕熱理論的源流、病因病機、證治方葯進行的研究,主要表現在:

(1)在現代研究中,對濕熱理論的臨床應用研究多,基礎理論研究少,對濕熱理論進行系統的整理研究更少。

(2)在濕熱理論的研究中,對濕熱理論中的外感濕熱理論研究多,對內傷濕熱理論研究少,而內傷濕熱是濕熱理論的重要內容。

(3)對外感濕熱和內傷濕熱許多時候還混為一談。

(4)尚未建立系統的關於內傷濕熱的概念、病因病機、病變演化規律、證治方葯等方面的理論體系。

3結論

經過對內傷濕熱理論的研究,從歷代文獻、現代研究及臨床應用等方面進行全面地整理和研究,首次提出並構建中醫學內傷濕熱理論的理論體系並指導臨床實踐,填補中醫學內傷濕熱理論研究的空白,促進中醫學理論的完善和發展,提高中醫學對內傷濕熱病證的臨床療效,造福廣大病人。

如何學習中醫內科學

第一節中醫內科學的定義、性質和范圍

⑼ 中醫名詞解釋

1、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國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體觀相似觀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依據,具有樸素的系統論、控制論,分形論和資訊理論內容。中醫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

2、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3、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葯、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4、中醫,在西方醫學沒有流入中國以前,中醫基本不叫中醫這個名字,而是有獨特且內涵豐富的稱謂。岐黃公元前26~22世紀時,黃帝是傳說中原各族的共同領袖,姓姬號軒轅氏、有熊氏。岐伯,傳說中的醫家,黃帝的臣子。現存有中國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是《內經》,此書托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並以問答的形式而成,又稱《黃帝內經》。後世稱中醫學的「岐黃」、「岐黃之術」,即源於此。

5、醫中聖手《孔子傳》載:「於事無不通,謂之聖」,即無所不通。手,指專司或專情其事的人。醫中聖手即是對醫生精湛醫術的高度稱贊。扁鵲盧醫 《史記扁鵲侖公列傳》載:扁鵲者,渤海郡鄭人也,姓秦,名越人,其治趙簡子、太子疾。《列子力命篇》載:醫者盧氏被人稱為「神醫」。扁鵲盧氏即「正統神醫」也。

6、懸壺《後漢書·費長房傳》載,市中有一老翁賣葯,懸一壺於市頭。而他的葯給人治病,每每葯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們的注意。結果發現這個神奇的老頭,每到落市關門後,他就跳入葫蘆里。古代醫葯不分家,就把「懸壺」作為行醫的代稱。一些開業醫生也將葫蘆作為招牌,表示開業應診之意,後人稱醫生的功績為「懸壺濟世」。

7、杏林三國時董奉,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為人治病,不受謝,不受禮,只要求治癒者在他房前栽杏樹作為紀念。重症愈者種5株,輕者1株。數年後,蔚然成林,紅杏累累。他建一「草倉」,告訴人們,要杏果的,不用付錢,只要拿一器穀子來換一器杏果。這樣用杏果換來的穀子堆積滿倉,他用這些穀子救濟貧民。人們非常感謝他,送他匾額上寫「杏林」、「醫林」、「譽滿杏林」、「杏林春暖」。這些贊譽之詞成為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雅稱。

8、古典基礎理論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9、中醫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主要特點有: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由陰陽兩大類物質構成,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並時刻都在運動與變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並非採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方法,多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即強調「恆動觀」。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等都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如季節氣候、地區方域、晝夜晨昏等)息息相關,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及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其體質特徵和發病規律亦有所區別。因此在診斷、治療同一種疾病時,多注重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並非千篇一律。認為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因而從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現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多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特別強調「整體觀」。

閱讀全文

與中醫學理論的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業鹽使用方法 瀏覽:140
鍛煉基礎腹肌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201
介入方法是什麼意思 瀏覽:645
汽車阻尼器的安裝方法 瀏覽:153
論文設計並運用相關研究方法 瀏覽:558
js封裝的方法如何在頁面內調用 瀏覽:539
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的種類 瀏覽:950
腰間盤如何鍛煉方法 瀏覽:608
過河的簡單方法 瀏覽:587
傳播研究方法教材 瀏覽:281
骨科治療腱鞘炎的方法 瀏覽:596
電腦突破網路限速的方法 瀏覽:158
溶液中鋰離子濃度檢測方法 瀏覽:162
紅杉樹樹皮的食用方法 瀏覽:732
剔除離散值計算方法 瀏覽:622
seo有哪些重要的方法 瀏覽:739
阻止電瓶車上樓線路安裝方法 瀏覽:31
古代陶瓷快速降溫的方法 瀏覽:415
什麼方法能快速開車 瀏覽:71
嬰兒吐奶用什麼方法解決 瀏覽: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