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課堂前測後測分析方法

課堂前測後測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18 14:51:58

A. 課堂教學的前測後測是教學模式嗎

教學前測後的數學課堂

-----百分數意義和寫法的教學反思

「前測」其目的是為了了解學情,找到學生最近發展區,以便准確把握教學起點,設計、實施有效的教學過程。本學期以學校大教研為契機,我教研組有效開展本組教研專題活動《前測——號准課堂教學的脈》。

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是本單元教學的第一課時,對於六年級的學生卻並不陌生。我們對六年級的學生進行了百分數教學的前測。從前測的結果來看,95%以上的學生已經會讀、寫百分數。甚至有50%左右的學生能初步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只是在表述上有所欠缺。對分數化成百分數,也有60%以上的學生能夠完成。看來百分數對學生並不陌生,基於學生已有知識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因此,我教研組設計了「以生為本」的教學設計,整節課以「小老師講解「為主,尊重學生已有的認知能力,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的新課改。

首先在教學中我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課堂教學環境,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分析、歸納整理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其次在教學材料的安排上我大量結合具體的生活素材,以孩子們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在學習的過程中,以多種教學形式,吸引並激發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並通過多途徑多層次的環節設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充分建構百分數的意義,理解百分數豐富的內涵。整個教學設計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思想:

1、充分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建構知識。

百分數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應用廣泛,學生雖未正式認識百分數,但對百分數並非一無所知。因此,我通過讓學生在5秒鍾內寫百分數的個數,來引出十分之幾,進一步了解百分數的由來,是從十分數過渡到百分數。這樣的教學引入,尊重學生已有的認知,又給人輕松自然和諧的感覺。通過完成個數是要求個數的百分之幾,來學生初步了解百分數是兩個數之間的一種關系。再者,通過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數,讓學生從中體會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並學會表達兩個數之間的百分比關系,學生初步感知百分數的意義,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為後續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層層推進建構百分數的意義。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建構百分數的意義,我們努力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使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發展。因此,在重點設計中我們充分抓住百分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利用學生熟悉的素材層層推進展開教學。主要設計流程:解讀完成個數是要求個數的百分之幾,溝通百分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系,初步感知百分數的意義——重點解讀教師多角度提供的一組百分數,體驗百分數的意義和好處理解-----
知識梳理抽象的過程(找共同點,建構百分數意義;談談生活中的百分率,進一步完善百分數的意義;通過判斷,比較百分數與分數的意義,進一步內化百分數的意義。)通過有梯度的展開,讓學生在現實生活情境中輕松地感受和體會百分數的產生、意義和作用,做到知識從生活中來,在生活中學,到生活中去,真正學習生活中的數學。

3、讓簡單的習題承載豐富的內容,幫助學生全面建構知識。

教材往往因為版面因素,沒有把教學知識的各種表現全都編排出來,有時往往以細節的形式呈現。在研讀教材過程中,我們需要變換觀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有必要對細節進行分析,有時也需要關注和放大,突出那些隱蔽的本質要素,從多個角度來呈現這個細節,讓教學更加的精彩。如本課時教材承載著豐富的內涵:如注重了百分數應用的廣泛性;百分數取值范圍的廣泛性;數形結合思想等。因而我在練習設計中讓簡單的習題承載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全面建構知識。如練習1「判一判,說一說「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百分數與分數之間的區別,感受百分數並不一定分母是100的分數,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不同的分母,進一步互化成百分數。如練習2通過「想一想,選一選」理解百分數意義的基礎上有意識的滲透了百分數應用的廣泛性:出現了部分與整體的比較或兩個不同整體比較,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理解整體與部分比較得到的百分數不超過100%,而當兩個不同整體比較有可能超過100%
,最後,在課堂總結中讓學生根據具體情境,利用線段圖表示百分數,再次深化百分數的意義,達成課堂總結的目標。

B. 怎樣用SPSS進行實驗組前測後測分析

兩組之間的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均值比較——獨立樣本T檢驗),每組的前後測比較用配對樣本T檢驗(分析-均值比較——配對樣本T檢驗)。
分析年齡和性別之間每個組的前後測得分是否有差異,可以用卡方檢驗(分析——描述分析——交互列聯分析),在統計值里選擇卡方值,將得分作為因變數選入,將年齡和性別作為自變數選入,點擊確定Ok。就可以了

C. 如何用spss分析數據,兩個班級,一個是控制班,一個是實驗班,進行前測和後測,如何分

從你的提問來看,是不是實驗班與控制班均進行了前、後兩次測量,若是這樣,需要把前一次測量所得數據當做協變數來處理,以消除其對處理因素的混雜作用。具體需要定義三個變數,即組別、前測數據、後測數據,選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模塊(Univariate),將三個變數分別調入相應的窗口即可,最後從方差分析表中判定剃除協變數的影響後,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差異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得出結論。

D. 如何正確分析前測/後測數據

為了檢驗一種教學干預是否有效,研究者通常將被試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和控制組中,並分別測量被試在干預前後的分數。但在數據分析過程中,常出現分析過於復雜且統計功效低的情況。

假如你創立了一種自助學習外語閱讀的新方法,並想檢測該方法與當前正在使用的方法相比是否更加有效。為此,你按照下列步驟設計一個實驗。

①你招募40名學生,將他們一半分配到控制組(傳統方法),一般分配到實驗組(新方法)。

②考慮到學生在外語閱讀能力上預先存在的差異,你對所有學生進行一次前測。

③6周後,所有被試再接受一次測驗。

這就是一個經典的隨機前測/後測對照組實驗,但你應該如何著手分析數據呢?

總的來說,分析前測/後測實驗有四種方法。僅對後測分數進行方差分析、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對前測/後測差異進行方差分析和協方差分析。前兩種方法分別是統計功效偏低和過於復雜,而第三種方法所依賴的前提假設在真實數據中可能被違背。

ANOVA on the posttest scores: 忽視前測分數,直接對後測分數進行方差分析或t檢驗。這種做法相當於只做了一個後測實驗,而放棄了前測/後測設計所帶來的優勢。因為你已經把學生隨機分配到各個組中,因此通常情況下你對新方法效應的估計是正確的。但是由於未考慮預先存在的個體差異,因此你估計的標准誤比所需要的更大,從而導致統計功效降低。

Repeated-measures ANOVA: 在分析中同時考慮前測/後測是一種更優越的方法。它通常是通過擬合一個2(控制組vs實驗組)*2(前測vs後測)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該方法優於僅使用後測分數的方差分析,因為每個被試都充當自身的控制,降低了誤差方差,因而提高了統計功效。但是正如  Huck & McLean (1975) 指出的,此時使用RM-ANOVA是毫無必要的,因為其分析結果(處理的主效應、測驗的主效應以及交互效應)中,只有交互效應是與研究問題相關的,其他兩項結果提供的信息要麼是無關的(處理的主效應),要麼是不重要的(測驗的主效應),必然導致錯誤的解釋。總而言之,此時使用RM-ANOVA很可能對研究者和讀者造成信息過載。

ANOVA on the gain scores: 另一種更加直接和簡便的方法是,先用後測分數減去前測分數,計算進步分數,然後對進步分數進行方差分析或t檢驗。此時與處理效應相關的p值等於RM-ANOVA中與交互效應相關的p值。當分析簡單的前測/後測數據時,與一般的方差分析和簡單的t檢驗相比,RM-ANOVA並不能提供更多的相關信息。

RM-ANOVA以及one-way ANOVAs on gain scores,都基於一個前提假設,但很大程度上被大家忽視。即前測和後測分數之間應該呈現斜率為1的線性相關。當前測後測使用不同的尺度時(前測用7點量表,後測用100點量表),該假設顯然被違背了。此外,導致向均值回歸的日常測量誤差也會導致該假設的違背。

 ANCOVA: Pretest scores as a covariate , 我們可以將前測分數作為協變數帶入模型中,與進行 RM-ANOVAs or gain score ANOVAs不同,我們不需要假定連接前測後測分數的斜率為1:我們可以從數據中估計斜率。一般而言,這將使得我們能夠對處理效應做出更加准確的推斷,但是以犧牲一個自由度為代價。那麼在統計功效和一類錯誤率上,方差分析與協方差分析有哪些差異?

Type-I error rate: 一類錯誤率僅僅只是一種統計學說法,意思是當不存在處理效應時,我們有多大可能發現一個顯著的效應。傳統上,我們能接受一個名義上為5%的一類錯誤率,這意味著即使實驗處理與控制的效應相當,在重復1000次的長期試驗中,我們依然能夠有50次發現顯著效應。

下圖根據分析方法和測量誤差,繪制已觀察到的一類錯誤率。水平實線表示5%的一類錯誤率;虛線表示由於隨機抽樣導致錯誤率的變化幅度:如果真實的一類錯誤率為0.05,那麼這些點在95%的情況下位於兩條虛線之間。

就一類錯誤率而言,所有方法的表現都是相同的,它們之間的差異似乎都不是系統的,可能是由於抽樣誤差造成的。

Statistical power: 統計功效指的是當處理效應真實存在時,你發現一個顯著結果的幾率。統計功效隨著效應量和測量精度的增加而增加。

正如下圖所示,與同時考慮了前測後測分數的分析相比,單純的基於後測分數的方差分析表現較差。對於那些包含大量測量誤差的數據集,ANCOVAs比 gain score ANOVAs表現地更好;但對於測量誤差可以忽略不計的數據集,這兩者表現差不多。

①分析時盡量使用前測分數

②對於前後測實驗,RM-ANOVA太過於花哨和復雜

③與後測分數的ANOVA和進步分數的ANOVA相比,ANCOVA 的統計功效更強一些

R code 見原文

E. 前測和後測屬於什麼研究方法

前測
前測(pretest)一譯「試測」。在心理學實驗中使用某項實驗處理或訓練計劃開始前,對被試實施的測試。旨在為後測提供一個比較的基準,以說明實驗處理對某方面心理或行為變化的效應。
中文名
前測
外文名
pretest
別名
試測
概念
在心理學實驗中使用某項實驗處理或訓練計劃開始前,對被試實施的測試。
後測
後測(posttest)是2013年發布的教育學名詞。
中文名
後測
外文名
posttest
所屬學科
教育學
是指在教學結束後進行的標准參照測試。測定學習者對特定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F. 前測設計和後測設計分別是什麼意思

前測設計:是收集實驗前測被試的特徵的設計。(如學習前測學生的成績)

後測設計:是收集實驗後測被試的特徵的設計。(學習後測學生的成績)

前測設計和後測設計是實驗中採用的一種實驗方法。但是普通實驗中沒有前測設計,因為實驗前測了(心理特徵),然後給被試做實驗,沒有後測就不知道實驗處理的效果。(就不知道讓學生們學習之後成績有沒有提高)

後測設計有,但是很少用。比如,給一群人做實驗之後測他們的表現,因為實驗前沒有前測,所以結果沒有什麼比較的依據。(只知道學習後的成績而不知道學習前的成績,沒法比較學習能否帶來成績提高)

但是有前後測設計。有實驗組前後測、控制組前後測。通過前後測的差異來估計實驗給被試帶來的影響。後測分數減前測分數等於控制組或實驗組的變化的分數。

(6)課堂前測後測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常見的統計方法

1、計量資料的統計方法

分析計量資料的統計分析方法可分為參數檢驗法和非參數檢驗法。

參數檢驗法主要為t檢驗和方差分析(ANOVA,即F檢驗)等,兩組間均數比較時常用t檢驗和u檢驗,兩組以上均數比較時常用方差分析;非參數檢驗法主要包括秩和檢驗等。

t檢驗可分為單組設計資料的t檢驗、配對設計資料的t檢驗和成組設計資料的t檢驗;當兩個小樣本比較時要求兩總體分布為正態分布且方差齊性,若不能滿足以上要求,宜用非參數方法(秩和檢驗)。

2、計數資料的統計方法

計數資料的統計方法主要針對四格表和R×C表利用檢驗進行分析。組間比較用檢驗或u檢驗,若不能滿足檢驗:當計數資料呈配對設計時,獲得的四格表為配對四格表,其用到的檢驗公式和校正公式可參考書籍。

R×C表可以分為雙向無序,單向有序、雙向有序屬性相同和雙向有序屬性不同四類,不同類的行列表根據其研究目的,其選擇的方法也不一樣。

G. 在生物教學中如何進行前測後驗1+1教學

如今的課堂教學,教學手段層出不窮,教學資源異彩紛層,人人都充溢著新課改的激情。
新課標強調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合作者,學生應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各種方式自主學習,完成教學目標的知識建構。在這種新理念的指引下,教師啟發誘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力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要與新課程同行,與學生共同成長,
教師狠抓課堂建設和教學水平,最終形成了七十九中獨特的前測後驗一加一教學模式,我們八年級生物組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自己的教法,對這種模式深入理解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何謂「前測」
課堂前測是指在學校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上課前的一段時間內,通過不同的調查方式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預備和相關方法的預先測試,然後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教學活動,並提出相應的課堂教學策略。(1)課堂前測的目的
為了在教學中做到心中有學生,教學設計有依據,需要我們走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的真實認知狀況,以細致詳實的前測來加強教學活動設計的實效性。課堂是由教師設計並負責組織施教的,教師課上的自主權要比學生的自主權大得多,基於此,開展課堂前測,能夠很好地了解學生的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也就是了解學生的前概念,這樣才能從學生實際出發,讓學生開展饒有興致的學習;選擇適當的前測方法,從而切實可行地思考更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教學策略,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所以選擇合適的課堂前測方式對於提高「做中學」教學的有效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課堂前測的設計原則A、 根據學生認知特點 B、根據學生上節所學的知識或者本節即將新學的內容 C、了解學生的思維起點(3)選擇合適題型。教師自編前測題
常採用兩種最常用的題型:客觀性試題和主觀性試題。客觀性試題一般來說,它以下列形式出現:是非、選擇、填空、連線、識圖、課下做實驗等。客觀性試題最突出的優點是測題編制容易標准化,評分更具客觀性,評分的信度與公正性得到提高。主觀性試題即傳統的問答式測驗題,學生可以根據測驗提出的問題自由作答,不受格式的限制。它包括問答題、論述題和實驗匯報等基本形式。主觀性試題的優點是出題容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且還能減少學生純粹猜測答題的可能性。(4)測驗的形式:出現在導學案的前部分,生物課堂上,我們讓學生進行自我檢測,形式靈活多樣,即可口頭提問,採取搶答,集體答,指名答等等。(5)前測的作用
前測為教師進行有效而合理的教學設計提供科學依據;前測可幫助教師盡可能充分的做好課堂預設;前測為處理生成性問題做好准備
(三)前測是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的參照,使評價結果更具科學性
二 、何為「後驗」
「後驗」是課堂尾聲,其主旨不在於檢測學生成績,主要是為了檢查學生本節課學習目標的完成情況,並進一步發現並解決學生在學習後存在的問題。因此,教師設計的檢測題要緊緊圍繞學習目標,以學習重難點為主,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檢測出學生對本節知識的理解、掌握、運用能力,同時還可以發現教與學中的薄弱環節,以便隨時改進。當堂檢驗,就是本節課學了什麼、教了什麼、練了什麼就檢驗什麼。這樣,既能及時有效的檢測出學生當堂的學習情況,又利於教師適時調控教學、指導課後輔導、充實作業題庫;又達到了有效反饋矯正學生學習情況,充分滿足學生的成功慾望,極大地提高教學的時效性。
「後驗」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基礎闖關、能力升級、創新應用等等。
首先,基礎闖關這一環節的習題在設計時,要照顧到全體學生,讓所有學生都能完成,提問時,盡量讓基礎差的學生來回答,讓他們也能體會的成功的樂趣,對學習生物知識有興趣。
其次,能力升級這一環節的習題在設計時,要照顧到大多數學生,讓中等以上的學生都能完成,提問時,盡量讓中等生來回答,讓中等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最後,創新應用這一環節的習題在設計時,要照顧到優秀生,力爭讓優秀生能有一個拔高的機會,讓他們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到學以致用。
總之,後驗習題的設計要讓課堂練習更加的科學,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讓在有限的時間內高質量的實現鞏固新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三 、何為「一加一」
對於「一加一」的理解,應該是在前測後驗教學模式的指導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個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 、學科特點、學生特點等多方努力,真正的講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所特有的教學方式,同時又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積極性 、主動性,擴大學生的發散思維,給予教師更多更大的自由發揮空間,真正的實現「教無定法,因材施教」,最終實現「百花齊放, 殊途同歸」的教學目標。(1)教師點撥和學生自主學習「1+1」《新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的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課上最好的「主導」作用在於教師的「點撥」作用,教師通過復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提出新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求知慾望,進入自學狀態,然後教師教給學生自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學;在引導自學的過程中,又提出新的問題,再一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新的求知慾望,進一步引導學生自學……「環環激趣,層層設疑,分步實施,點撥自學」。在新舊知識的沖突中,學生為探索新知識,滿足求知慾望,積極主動地進行自學;在自學過程中,又產生新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再一次進行自學……「積極探索,主動自學,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是學生「自學」的特點。語文課堂要求教師的點撥與學生的自學達到最佳結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兩個作用,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統一。(2)同桌討論或小組合作「1+1」。
這樣的形式有兩個顯著的特徵:一是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同桌討論和小組合作學習擴大了學生之間的交流,突破了單純的師生交流,使學生有較多的參與機會,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的促進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二是照顧到學生的差異性。小組合作學習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有利的學習條件,為學困生創造發問的機會,在優生幫助下達到求知的目的,優生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也是自己學到的知識條理化,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培養。中等生如魚得水,在他人啟發下,跳一跳摘到了「桃子」,從而達到一種「人人求進步,人人求發展、人人求成功」的境界。(3)實驗教學中優秀生和學困生「1+1」學生實驗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標准倡導學生的學習方式為「自主、合作與探究」,而學生分組實驗正是這種學習方式的一個具體體現,也是落實「雙基」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學生實驗中,將優秀生和學困生分成一組,讓那些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幫助動手能力差的學生,使他們的觀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以及動手操作技能都得到了鍛煉與提高。
總之, 前測後驗「1+1」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轉變了教師的觀念,只有教師善思,學生才能善思,只有教師求新,學生才能求新。善思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思考,不斷改進課堂前測題,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思維起點,不斷創新,改進課堂教學設計,增強課堂的實效性。

閱讀全文

與課堂前測後測分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業鹽使用方法 瀏覽:140
鍛煉基礎腹肌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201
介入方法是什麼意思 瀏覽:645
汽車阻尼器的安裝方法 瀏覽:153
論文設計並運用相關研究方法 瀏覽:558
js封裝的方法如何在頁面內調用 瀏覽:539
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的種類 瀏覽:950
腰間盤如何鍛煉方法 瀏覽:608
過河的簡單方法 瀏覽:587
傳播研究方法教材 瀏覽:281
骨科治療腱鞘炎的方法 瀏覽:596
電腦突破網路限速的方法 瀏覽:158
溶液中鋰離子濃度檢測方法 瀏覽:162
紅杉樹樹皮的食用方法 瀏覽:732
剔除離散值計算方法 瀏覽:622
seo有哪些重要的方法 瀏覽:739
阻止電瓶車上樓線路安裝方法 瀏覽:31
古代陶瓷快速降溫的方法 瀏覽:414
什麼方法能快速開車 瀏覽:70
嬰兒吐奶用什麼方法解決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