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泰拳入門技巧
泰拳入門技巧
泰拳素有「剛拳鐵腿」之稱,尤其是其膝腿的攻擊力更是令人生畏,往往是一腳擊中對手便一腳定音,許多的拳手因此被打出血尿,而喪生在泰拳手腳下的'也不乏其人。1980年在曼谷擂台上,日本拳王田中就是被泰拳王以一招左高側踢踢斷了手臂。
泰拳日訓練表
下面是一張典型的泰拳日訓練表,從中可見其訓練方法和艱苦之一斑:
1、進行十五分鍾的變速跳繩。
2、間隔一分鍾後,進行假想對手的斗拳訓練,做五個回合,每回合三分鍾,中間休息一分鍾。要使用所有的攻擊性技術,使用各種拳法、腿法、肘法、膝法等基本技術。
3、間隔一分鍾後,進行五個循環的沙袋訓練,要使用所掌握的全部進攻技術,如膝撞肘擊等組合技法。
4、戴上護頭具和厚手套與同伴對打操練,也進行五個循環,在這一項中,可以使用不太猛烈的肘擊、膝擊與腳擊。
5、和水平較高者或教練練習對打。前者使用各種有效的進攻動作,後者只能防守,面對對方的進攻利用各種他認為適宜的技術作出盡可能快的反應。
6、一般身體素質訓練,諸如推舉重物,勻速起蹲練習等。
7、步伐訓練,包括至少一個半小時的慢跑以及三分鍾內五圈的加速跑。在每三分鍾間隔一分鍾的時間里,拳手們不得停下休息,而要繼續慢慢顛跑。
泰拳的主招由以下十五式動作組成
1. 穿針引線
2. 飛鳥投林
3. 爪哇標槍
4. 依諾挺劍
5. 拜須彌山
6. 老漢抱瓜
7. 孟人捍衛
8. 刺木樁
9. 鱷魚擺尾
10.斷象牙
11.神龍隱尾
12.靈鳥空翻
13.滅火焰
14.巨人族猴
15.折象頸
泰拳的輔招由以下十四式動作組成
1. 神像奮齒
2. 抹面腿
3. 鬼王揉美
4. 拉瑪挽弓
5. 猛虎跨澗
6. 野鹿回頭
7. 山神卷土
8. 蛟龍鬧海
9. 猴王獻寶
10.越人撒網
11.漫歌擎柱
12.扎花環
13.老僧掃庭
14.斬黃瓜
㈡ 泰拳腿法的訓練技巧
泰拳腿法的訓練技巧
泰拳在泰國是屬於國技,具有很強的殺傷力。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泰拳腿法的訓練技巧,歡迎參考~
泰拳擰身踢步驟一、擰胯:
當一個學泰拳的人學習擰身踢時,他要先確定一個跟身高相差無幾的高度作為要踢的高度。為了迅速旋轉,後側腳的腳後跟先離地,偶爾也有前腳的腳後跟同時離地的情況,這樣就更便於全速擰胯。
多數教練都認為:為了增加擰身踢的力度,必須猛力擰胯。泰拳教練則既要求他的學生必須最大限度地猛力擰胯,擰轉的角度必須超過搏鬥雙方所站直線.身體要象陀螺一樣軸轉,又要求擰胯帶動大腿,大腿帶動小腿,使小腿象鞭子梢一樣抽打出去。
泰拳擰身踢步驟二、軸轉支撐腿:
由於全力轉胯是泰拳必不可少的要求,所以支撐腿也必須軸轉且支撐腳的腳跟要轉到幾乎正對對手的方向,只有做到這一點,擰胯才能順暢有力.踢出去的腿才會更加迅猛。
為了便於轉動身體,練好這一招式,習練者的體重放在前腳掌上。傳統的體勢降低,腳掌牢牢地站在地面上的姿勢,會使腳無法全速旋轉,所以練習泰拳的擰身踢時,就要避免採用這種傳統站姿。
泰拳擰身踢步驟三、揮臂:
牛頓的運動力學第三定律指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道理也完全適用於泰拳的擰身踢,為了踢出之腿盡可能有最大的力量,就需要運用一些與擰胯方向相反的一些動作。在泰拳的這一種踢中,反向力就產生於反向揮臂。
比如,人要向前邁左腳,右臂自然就會向後擺。同樣,在擰身起左腳踢時,右臂就由原來的位置向下方斜著劃弧線擺動。這時的關鍵是要左於高抬,抬到距下頜只有幾寸的高度,以便於防衛其它可能襲向自己上體的攻擊,像其他功夫中要求的踢時手臂位置一樣,雙臂抬起,踢腿時揮動以反向抵消旋轉身體時的.力量,保持身體平衡。
泰拳擰身踢步驟四、猛力踢出小腿:
泰拳擰身踢的另一個獨特之處,是小腿踢出後所使用的打擊面。秦拳專家說,其他功夫多採用的擊打面是腳背。如使用腳背有兩點不足:一是用腳背踢擊,就像是揮臂橫掃一樣,用力不小,力氣消氂更大。相反,用小腿前側踢對方時,就像用肘擊一樣,雖然打擊范圍縮小了,用力不大,但是威力更大。
如果對手稍稍後移幾寸,用腳背踢擊對手的招式.就威力盡失。面且,若只是腳趾擊住了對手,就很可能由於伸展過度而拉扭傷自己的腳踝。
泰拳手要學會使用小腿脛骨部位蹋擊。小腿正面部位堅硬少肉,是擰身擊打對於的有力武器。如踢擊對手的頭部、肋部、大腿等部位都很有威力。如果對方向前邁近了一點,那踢出去的小腿中部很好發揮威力了,如果對方向後略退了一些,足面部分就恰好起到打擊作用。
在練習時,如發現用小腿正面猛踢沙袋時太疼,可以使小腿微側.用小腿外側的肌肉部位擊打沙袋。
泰拳腿法技巧:探蹬
交手時,以腳尖蹬踏的試探性腿法為探蹬,攻擊、引誘兼備,再見機行事,用於下盤如彈點敵小腹、大腿、小腿、膝蓋,上盤蹬踏以「踏面」最常見,可在各種情況下使用,除正面蹬踏,還可以內擺腿或外擺腿掃敵臉部,屬於戰術蹬技,不求一擊必中。
泰拳腿法技巧二:猛蹬
猛蹬時是出腿全力蹬踹對手,攻擊性極強。猛蹬時,側身轉腰發力,蹬出後立即收腿,防敵反攻,攻擊目標一般為胸部。
泰拳腿法技巧三:阻蹬
敵若出拳、膝撞緊逼,我可蹬踹其胸腹,此為阻蹬。另外,敵欲掃踢時,可搶先蹬擊其中路空當,以後發先至破其掃踢,其效甚顯。
泰拳腿法技巧四:封蹬
封蹬純屬防守性蹬技,多在敵猛攻時,蹬踏其腹部或下陰,防敵近身,也可防敵膝撞。
泰拳腿法技巧五:反蹬
對手以高腿掃踢或蹬腿後,我速上步貼身,蹬踏其空當,叫做反蹬。
泰拳腿法技巧六:沖蹬
在交手中,突然前沖或縱身,身體在空中,以腳猛蹬敵胸腹,叫做沖蹬。對手如不能及時閃開,必受重創。此招雖異常兇猛,但風險也較大,故須謹慎使用,且落地後要站穩。
泰拳腿法技巧七:後蹬
轉身提腿向後蹬出,泰語稱為「鱷魚擺尾」,取其「出其不意」之意。
;㈢ 泰拳訓練方法
泰拳訓練方法大全
古代泰拳師的訓練方法,尤具特色,各派師傅授徒,俱以循序漸進方式為原則,無所謂捷經,強圖急功近利,不但難有成就,反而有害。下面是我為大家分享泰拳訓練方法大全,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古代泰拳訓練方法
古代泰拳師的訓練方法,尤具特色,各派師傅授徒,俱以循序漸進方式為原則,無所謂捷經,強圖急功近利,不但難有成就,反而有害。一般名師傳技,視培養體質及自衛本能為首要,師傅若認為弟子因資質所限,筋骨差劣,屢練無功,技術欠佳,則絕其學習和修煉機會,可見古泰拳師傅,門楣觀念甚深,對弟子功夫造詣的要求極嚴格。
練功方法,可分為練體魄和練武兩大類。鍛煉體魄是練拳之基本功夫,古泰拳鍛煉體魄的手段純粹是日常的勞動。有四項日常勞動是必須天天堅持做的。(1)往日;(2)擔水;(3)舂米;(4)劈柴。
(1)望日:古代練功法之首項曰“望日”。關於此術的意義有兩種說法。一是指眺望朝陽,一可以鍛煉眼睛加強目力。其理論是拳師既能陽光刺激而不眨目或昏眩,在角斗時自能集中眼神,應付敵人。另一說則謂望日為拳師風記,凡習武必須早起練跑,因早晨空氣清新,是運動最適當時間。昔之拳術教師命徒練跑,與現在不同,不要求作長跑。
可能是前人還未明了長跑的益處。練拳者跑步,須擇田野崎嶇路徑,以強化腿部各處筋腱肌肉,並需在草地卧下翻覆滾轉,讓身體皮膚與草木砂石磨擦,與露水接觸,久而使皮膚強韌,可抵禦打擊。同時練者可習慣卧地活動,在臨陣跌倒時能應戰。
(2)擔水:前人運水的方法有多種,其中以竹匣裝盛最普通。另有一種傳統方法,是用竹竿,竹節長而皮薄,製成竹簡,長1.5~3米,貫通中間竹壁,即形成柱體形盛水器。練武人運水,以肩擔或用臂挾於腰間方式,徒步運送。由於行程長遠,以此法練功不但可以增強肩膊膂力,更因腰肋長期用頭勁低壓重物,久而堅強異常,在打擂時對抗敵人攻踢,裨益極大。
(3)舂米:此練功方法,可壯腕力及強化整個上體肌肉。舂杵是堅木造成,重約6磅,長1~1.5米,頭尾粗而中間一段較細,謂之頸,便利手執,其健身功效與啞鈴或槌棒無異。舂碓又名舀,形如石盆。
動作時須精力集中,杵須擊向樁碓中央,熟練後可在杵下擊時鬆手,俟其反彈時復握之。如是一放一收活動,可養成節奏,雙手更可輪流練習,手部握力久而增強。
還可同時有二三至四人齊練,使杵時須合節奏,此起彼落,相輟不絕。手力不足,錯失節拍,則樁杵互撞,勞而無功。
(4)劈柴:古人以木生火,入山伐木取薪為常事。長柄斧是伐木的主要工具,伐斷後運回居處,這項勞動對於手掌、肩膀、背脊肌肉的發達特別有助,拳師常練之,功效尤佳。
門徒正式習拳術,先學握拳及站樁,後習各式基本拳法,隨即要練習各種武功,其中最重要的有六項:即布功,打檸檬、粉試、早浴、踢香蕉樹、拖橋。
(5)布功:古代基本練習法門之一,目的在鞏固拳樁,能在進退時常保持戒備姿勢,無懈可擊。
其方法是將浴布(泰族男女各慣用的)褶成條狀,披於頸上,布尾纏裹拳頭,雙手握緊,左手高擎於眉心前方,約24~36厘米,另一手側提於頷側,兩肘懸空,距肋部12~16厘米,是以為“式”,實同拳樁無別。行動時向前邁步,或左或右,式須不變,即進左足時左拳為鋒,右進時右拳為鋒。
此功練好,拳師在角斗時自然無時不以拳樁向敵,以肩臂掩護身體,拳頭因慣受浴布牽引,堅定不墮。
練習重頭是雙拳隨身體移動而變位,動作要嫻熟,輕巧活絡,浴布同時沿頸拽動,故須小心勿為擦傷,使成為一種習慣動作和姿勢。
浴布功練好後,即改用兩巾,各裹一拳頭,形同圓枕,布尾捏於手心,不見手指,如此兩人持枕對練,熟習拳路及擋架功夫。
練習時不以全力出擊,以輕靈為法,擋格拳多用前臂招架,配合搖身閃避。熟悉後,裹拳方式改為露指,與纏麻拳頭相近,同樣對戰,並加強力度,手法運用亦增,故須加倍謹慎防守,久習後防守自然嚴密,倘失慎則難免有損傷。
(6)打檸檬:打檸檬是專門提高准確性及靈敏性的鍛煉方法。
其方法是在懸空的竹竿上,以線吊檸檬擊之,以檸檬被擊至下沉為准,以增拳功。
(7)踢香蕉樹:昔日泰拳師練腿,香蕉樹是重要工具,而踢香蕉樹是主要練功之法門。
其方法為取1.5米左右的香蕉樹干,直徑18~20厘米,立於平地上,發腿踢之,左右連環,不能踢倒香蕉樹,而利用腿擊之力把持樹干平衡,故雙腿必須不停地快踢,又可練高低踢法。熟練後進而用兩米長莖,照樣行動。
(8)拖橋:練腿的另一種方法,是拳師加強單腿立平衡力的妙法,泰拳術以腿擊為主要招數,用腿根基不穩定不行,故有此法之練習。
行動方式,為兩人對立,一人牽拉練者一腿,快速進退,或旋轉托拽,對方被拖動時,須以獨腿站立,應變消解不被拖倒。同時,手部戒備姿勢須緊守不懈。
練就後,拳師單足立地時,架勢平穩,且心理上布至倉惶,被人乘虛而入。
前代拳師練步,依循羅盤八個方向作進退練習,名謂八方運足法。
上面只是概括地介紹了古代泰拳地一般情況,由此可以了解古泰拳高手們對於體育科學雖不甚明了,但在武術修練方面,都能充分利用天然資源,作為練習工具,並且取得輝煌成果。古泰拳師的這些練功方法,有仍值得現代泰拳師及搏擊高手們仿效和學習。
二、現代泰拳訓練方法
職業泰拳手大多來自泰國的邊遠省份和地區,或是遠離首都的窮鄉僻壤,最初他們每逢節日或趕廟會時,才在當地作些比賽或表演,在當地有些名氣的拳手可望進入泰拳訓練營,進而成為職業泰拳手,他們這時的年齡一般只有12~16歲,泰拳訓練營為這些未來的拳手提供吃、住、訓練場地和設備以及各種必要條件。訓練營已經和拳手的命運連在一起了。在訓練營中,每個拳手除了吃飯睡覺外,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訓練上了。他們每天訓練六個小時,早上先作4公里長跑,然後是3至5回合的擊空拳練習,接著做柔韌練習,最後再做一次長跑。下午訓練除了上午的練習內容外,再加上擊沙包練習,這時的練習他們是全力以赴,拳、肘、膝、腿交叉打上10個回合。最後是不帶手套的模擬對打以及兩兩一對的“砸頸撞膝”練習。
1.晨跑
清晨起來跑步,可以增強耐力,使腿部肌肉發達,對於拳師在擂台上進攻退守,均極裨益。拳師能否在對手不斷進攻面前不被打倒,與站樁極有關。泰拳師公認跑步為站樁功力的基礎,必須嚴格遵行。
跑步完了之後,日間需要有充分的休息時間,一般直至午後,下午四時左右才開始繼續訓練,午後訓練程序,各著名武館各有不同。一部分武館的拳師以跳繩開始,有的拳師則以技術動作空擊開始,然後打沙包,進而對打,最常見的是以空擊開始。
2.空擊
空擊,泰拳師稱之為“擊影”。是拳師運動中的熱身運動,使全身的神經和肌肉進入興奮狀態,以適應後面的劇烈訓練。空擊訓練主要是協調身手的配合,進退的平衡,特別注重於實戰時出招打空以後迅速收式回防的習慣性培養。另一個目的是“意”的訓練,即假想敵手的訓練,想像怎樣對敵手進行攻擊和防守反擊。所以,泰拳謂空擊為擊影,是深有函意的。
空擊練拳時,注重於雙拳動作的連貫;運足(步法)和發勁的正確,並且盡可能多用各種步法,如躍進、急退、或圍繞而進,拳與步須配合。
空擊練肘時,假想敵手的存在,雙方已進內圍(貼身)戰。觀察對手的動態,或運足相應,或適時揮肘出擊,招數可長可短,或改變攻擊角度,又可借勢抵敵,自由發揮。
如果是練腿擊,不在於練猛功,而在於怎樣保持身體的平衡,使腿招收發靈活,防守時嚴密堅固,不致於受到對手的突然襲擊。
練膝擊時,注重膝招流暢活潑,如上步沖膝,須保持膝步一致。練貼身纏戰的膝招,則想像雙臂箍住對手,下拽迎合膝招的上沖之勢。
還有蹲身空擊法。練空擊時身體下蹲,雙腳前後溜動,與跳繩相似。按1-2-3的口令,雙拳以相同節奏發出。長練此法,可增強下盤的耐力。
著名的泰拳高手乃佛練空擊時,與一般的平庸拳師慢條斯理、不用勁的空擊法根本不同。他不但手足敏捷,且每招每式,均吐氣發聲助勢,意勁俱在,與實戰時無區別。乃佛擅長用前腳蹬踹,腳起連環,其靈活程度如手一樣,令人嘆為觀止。80年代拳王狄西蓮,練空擊時,重點則在其成名絕技,連環沖膝。可見泰拳師練拳,因人而異,自由發揮。一點也不循規蹈矩地來約束自己。
3.打沙袋
打沙袋是泰拳基本練習方法之一,可以加強拳頭的威力和硬度,使肘、腿、膝招更具威脅。練沙袋的要點;是不可蠻干,應環繞沙袋,作有規律的移動,一面練習步法,一面選擇不同位置、角度、距離發動攻擊。
拳招必須有目的和意圖,一般是組合拳,如先左後右,再接以左拳,依1-2-3的節奏,發右拳也是一樣,必須靈活准確,拳招熟練之後,勁力自然會增強。
練肘招時宜先用前臂打擊,配合上步時間,距離須把握准確才有功效。
膝招練習也要靠近沙袋,兩手抓住沙袋的上端,用力拉拽,彎身擰腰,提膝全力撞擊。熟練後可左右跳躍,同時用雙膝連環沖撞沙袋。以頻度高、力度猛為好。這樣練還可以增強體力。
踢沙袋時要注意接觸位置要准確,揮腿時間不對的話,可以使足踝受傷。必須注意只能用腳背和腳桿(小腿桿)抽擊沙袋。用腳尖踢人,不但威力不足,還容易把腳踢傷。發腿時中心足注意要惦立,以腳前掌著地而後跟抬起,才能使全身的重量與勁力集中在動腿上,擊打目標時自然就有了威力。腿招收發前後,要保持戒備姿勢,使之成為習慣動作,以防實戰時對手狙擊回襲。
初學者為提高練習效果應了解沙袋結構。沙袋是用雙層皮革或相似皮革材料,內芯充填粗沙,兩層皮革間充填軟鬃或海綿類而製成的,呈圓桶形。沙袋的大小可以根據練習者自己的體重、練習目的等具體情況恰當選擇,將沙袋懸於空中進行擊打練習,沙袋放置的高度可根據練習者身高自行調節,一般是懸吊在以擊打沙袋中間部位的高度為宜。
將沙袋貼牆架起或一人扶托另一人進行擊打,這樣可以避免沙袋被擊擺盪,易於體會、掌握擊打動作。練習時最好是在教練或同伴的指導幫助下進行,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動作,盡快地掌握正確動作。
擊打沙袋時,可在原地進行單個拳法的擊打練習,也可在移動中進行各種拳法進攻步法的聯合訓練,如向前滑步擊打、向側滑步擊打等。並還可在訓練中,採取進攻與防守動作相結合的方法。如迎擊拳法,閃躲後的還擊拳法以及真假、輕重拳法的結合。在比賽前如能了解對手,更可從實戰出發,進行針對性的進攻拳法的練習,提高技、戰術水平,以利在實戰中應用。
練習擊打沙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初學者應在基本掌握各種拳法動作的基礎上,再進行擊打沙袋的練習。在擊打沙袋的練習過程中,不斷改進技術動作,否則容易形成錯誤動作,難以糾正。
②練習前一定要充分做好准備活動,尤其是手指、手腕、肩、肘關節、腰部,以防受傷,擊打時不宜徒手做,一定要纏好護手帶,戴上專用的擊打沙袋手套或練習手套,這樣既可避免挫傷又可增加握力和用力的感覺。在擊打沙袋時,先輕後重,最好是在做2-3組空擊後,再進行擊打練習。
③在擊中沙袋的瞬間,拳要握緊,腕關節緊張。腕關節稍內扣保持拳鋒與尺骨在一條直線上,防止受傷。這一點尤其重要。練膝、肘腿招時主要是掌握技術動作,保持身體平衡,而不是練功。因此不要發力太猛,以免受傷。
④在擊打沙袋時始終要保持正確的實戰姿勢,擊打後立即收招並作好防守,以形成良好的動作習慣。
⑤擊打沙袋時精神要集中,要有實戰觀念,假設對手,以培養實戰意識。練拳時,用拳鋒正面擊打沙袋,發拳時眼睛注視擊打部位,做到出拳迅速准確有力,此時擊打沙袋的聲音清脆、短促、沙袋垂直顫動,否則是發拳用力不合理,切忌出拳時推擊。
⑥沙袋使用一段時間後,容易在經常擊打的部位形成凹陷,練習時應注意避免擊打在凹陷與平坦部位的交接處,因該部位易於是拳腳滑動,造成扭傷。
⑦初學者在擊打沙袋練習時,應先進行單個招式的練習,最好是從直拳練習開始,因為直拳易於掌握。然後再練習擺拳,勾拳拳法,再練腿法、膝法、肘法等。在較熟練地掌握單個招式的基礎上做各種招式的穿插、組合、連續擊打動作的練習。
⑧初學者在擊打沙袋練習時,一定要注意動作的正確性,擊打時動作的速度應先慢後快,重量應先輕後重。並且一定要結合步法進行打擊,不能只注重招式,而忽略步法和全身協調用力的技術要求。否則在實戰和比賽中難以得到應有的發揮。
⑨初學者在練習擊打沙袋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摸索掌握沙袋被擊後的顫動規律,注意出招時用力的時間、距離和角度,尤其在擊打擺動的沙袋時更應如此,否則容易發生手指、手腕、肩肘、關節受傷事故。
⑩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擊打練習,在練習前應安排擊打內容組數,每組的時間以及要求,並要求出招時的頻率,輕重的節奏,及根據自身的技術特點,體力情況進行安排,以提高練習效果。
泰拳著名高手“旋風腿”亞披勒練沙袋,其腿功有如排山倒海,一聲悶吼,腿快如閃電掃向沙袋,猝然爆發巨響。亞披勒練連環腿時,更加連珠炮一般,聲音堅實,尖銳刺耳,振人心魄,其拳肘與膝撞的角度異常刁猾巧妙,令人難以防範,真是名不虛傳。
4.對打
對打練習,是泰拳師賽前積極訓練的主要項目,在曼谷已獲排期出賽拳師,每周對打不下三次,通常是隔日練,星期日休息。
練對打可增強拳師的耐性、速度和鬥志,缺乏對打練習的拳師,在比賽時往往想輕取敵人,反而力不從心。
泰拳師在對練時,一般只運用穿戴拳套的拳頭,全力搏擊,腿膝招數危險性高,因此不適宜在對打時使用。
泰拳術經過數百年的不斷冶煉升華,訓練方面的確別具一格,例如比賽每局時間三分鍾備戰練習回合時間達四分鍾,休息時間不超過一分鍾。若比賽每局兩分鍾,則練時三分鍾。這種高度壓力式練習法,無疑使拳師在擂台上比賽時,有足夠的體能與耐力應付比賽的需要。
對打練習次數不宜過多,如預期比賽十回合,那麼每次練習只要對打四回合,一般五回合賽事,對打三回合就足夠。至於四回合一下的比賽,則練兩回合就夠了。
還要注意的一點,是練習須隔日進行,使身體充分休息,不致因練習過頻而損害腦部健康。
1982年舉行的一場泰國拳壇高手爭霸,戰前“通天膝”狄西蓮迎戰“飛將軍”沙瑪,雙方積極備戰,訓練之刻苦前所未有,狄西蓮練習65日,對打練102回合,特別注重擊靶練習;沙瑪則練了45日,對打86回合,加強角力練習,以對抗狄西蓮之膝撞戰術。
5.手靶訓練
近年泰拳師最重視的特殊練習法,有“手靶”與“摔跤”兩項。
手靶是引進的先進訓練方法,由教練或專業靶師手持正方或長方形長靶,其形如枕頭,作活動目標,帶引拳師攻打。教練可任意引導拳師向各部位進攻,並不斷報以干擾、回擊,使後者同時練習防衛。
手靶的特別功效,在於拳師的膝、腿等各種招數,靈活准確,加上教練的催促、壓逼,其攻擊方法和密度相應提高,比獨自攻打沙包,效果好得多。
“通天膝”狄西蓮,以膝技卓絕威震拳壇。他在擊手靶時,大部分時間纏著靶師,集中練膝,其膝招威力駭人,急如閃電,尤善連環沖撞,每一擊足以至人死命。
6.摔跤
摔跤練習,又稱摟抱,是憑長時間的纏抱投摔,使樁步堅穩,膝招靈活,對磨練耐性,最有效果。
方法是選擇體形相近的對手,互相抱住頸頂,輪流用力拉拽、壓下或推放,迎合膝招撞擊,被動一方則竭力抗拒,發勁將對手攆開或向側投擲。在兩力相抵之下,雙方常成緊貼、繞轉形勢,必須不斷移動或運動消除對方牽引和膝功,抗爭十分激烈,雙方體力消耗很大。常練可幫助拳師在內圍爭持時發揮膝技,爭取優勢,在應付敵人膝攻時,則善於護衛與回擊。
在泰國部分有名拳館,拳師在賽前練習,摔跤時間長達三十至四十分鍾,其激烈程度,難以言喻。
7.過招
參加比賽拳師,還經常找同伴或教練過招。以磨練技藝,在原定練習程序完結後,拳師即與教練或體形相近對手相戰,只是不像比賽時那麼認真兇狠。否則造成意外,未及登台已受創傷,適得其反。
過招的辦法是,雙方各出招數對戰,而不用勁,互相拆解、回擊運用戰術,藉以培養反射神經,靈敏性與實戰技巧。
拳師可隨意選擇各種招數演練,例如練腿踢招數,甲方踢,乙方擋格後回以反踢,使甲方招架,互相輪流練習。又如一方用低踢或肘撞,或練內圍膝撞,對方則集中護衛,破壞前者用膝之勢,用退擊戰術者可專練退戰方式,如此類推。此種訓練,可改善拳師打鬥時姿態與風范,養成攻防技擊之節奏和韻律感。
8.跳繩
最平凡簡單的訓練,是跳繩運動,是拳師必須持之以恆的練習項目。其一處在可強化腿部機能,使拳師移動敏捷,體重下降,耐力增強。
初出道的拳師,每日下午練習前,必跳繩三回合,作熱身運動。因體重問題而須減重的拳師,可每日進行三十至六十分鍾的跳繩,練習時加穿厚衣,催助身體內水份揮發,效果尤佳。
跳繩這一項活動對於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多少都曾接觸過,它是非常簡單的一項全身運動。從器材上說:結構最簡單,攜帶極為方便,活動時只要小小的地方能跳動就行了。佔地面積小,並且沒有過多、過高的要求,在其他項目中作為輔助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跳繩可以提高人體內臟功能、健壯身體、增強下肢彈跳力和耐久力。一根繩看上去很簡單,但它能幫助拳手提高彈性、速度、落地緩沖性、彈跳持久性等,在練習跳繩時要結合比賽的需要,按三分鍾一個回合,中間休息一分鍾的方法進行,在跳的過程中動作要有變化,速度也要快速和中速變換,這才是拳手練習跳繩的要求。
⑴器材(繩子)及准備
要用直徑10毫米的臘繩,或機用皮帶(直徑8毫米)和代革用品,長度以本人臍部高低到地面,用腳踩直一圈為標准。
要穿平底軟性鞋,跳前須做准備活動,使各關節韌帶和肌肉展開,尤其是踝部關節及手腕關節更為重要。
(2)姿勢要求
頭部要正直,雙目正視前方,下巴自然地靠近胸骨頂端凹陷處,含胸、兩肩下沉,雙膝微屈,軀干向前下方彎曲,保持頸部、胸部脊柱生理弧度。
兩手握柄,手心向前方,肘部靠近軀干兩側,手內側貼近大腿外側股骨上13處(握繩柄主要靠拇指、食指,其他三指為次要,用兩手腕擺動繩子)。
跳繩時要用前腳掌彈跳落地,在落地時要輕松,膝部自然彎曲,略有緩沖動作。
(3)跳繩的方法與要領
跳繩時除了兩足的動作隨著變化而轉換外,其他部位如頭,軀乾和手臂盡量保持基本姿勢。如果在跳繩失誤時,要立即恢復跳動(間隙時間越短越好),繩子的揮動用兩手腕同時發力。
①原地雙腳跳:
動作要領:好似原地跑步,彈跳時靠一足前掌跳動,在落地同時另一足再做彈跳,依次交換。每跳起一次繞繩一圈,身體中心保持不變,始終在中間。
②單足二次原地跨步跳:
動作要領:一足做二次彈跳,每跳一次繞繩一圈,左腳第一次彈跳時右腳作後伸動作(只能用膝部作屈伸動作),當第二次彈跳時右腳作前伸,足尖綳直,這時快速落地換上右足彈跳動作,然後依次輪跳。
③前後交換跳:
動作要領:跳動前,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兩足前後距離同肩寬,用兩腳前腳同時彈跳,跳動時,左、右腳不斷前後交換,一次輪跳。
④提腿90度跳
動作要領:一腳落地彈跳,另一腳作向上提腿與軀干成90度,小腿與大腿成90度,腳尖下垂,緊緊落地,原落地彈跳的腳向上提,交替進行。
⑤踢臀式跳(類似後提腿跑):
動作要領:一腳彈跳落地的同時另一腳小腿後屈,將腳後跟盡可能敲到臀部,然後落地換另一隻腳作以上動作,連續交替彈跳。
⑥步伐式(如泰拳步伐前後跳動):
動作要領:按拳擊基本步伐的要領作向前、向後、向左、或向右跳,每跳一次搖繩一圈。
⑦雙飛式或三飛式:
動作要領:雙飛即跳起一次搖繩2次,三飛是跳起2次搖繩3次,要求兩腳合並,同時用腳前掌跳起,提臂收腹直腿,兩腳尖綳直,兩手腕瞬時間加速作2次或3次旋轉。
⑧負重跳:
即上身穿上沙背心,或腰部帶上沙袋,還可用沙綳帶,只要能增加一點重量,不拘跳的形式進行跳動,這一類的跳是增加難度提高效果。
⑨變速跳(好似變速跑):
在一個回合中(為三分鍾),分階段的快速與中速跳,這是符合拳擊比賽中回合需要的,為的是使生理和呼吸系統等方面適應回合要求,每個回合跳繩為600次左右。
要求,一個回合400次以上為及格,550次以上為良好,650次為優秀。
跳繩時必須注意:
①跳繩時不要跳離地面過高,以繩能通過腳底為佳,落地必須要有緩沖,嚴禁用足跟著地,否則會震動大腦,影響健康。
②跳後,兩足各組肌肉有酸痛等的正常現象,嚴禁用冷水沖洗,要用熱水洗或按摩,使肌肉放鬆,消除肌肉群的疲勞。
③跳時呼吸必須用鼻以短快吸氣,呼氣要慢用嘴呼出。在快速跳繩前先吸一口量大的氣,隨後加快跳速,氣慢慢吐出,甚至氣即將吐完,再憋口氣,實在憋不住,放慢速度,隨後再吸氣,這樣不斷地交換是為了達到無氧訓練的目的,當休息一分鍾時,應進行深呼吸的調整。
9.體操
最後的練習項目是體操,在練習前或後均須進行,主要目的是強化身體各部位的筋肌功能,伸展筋骨,訓練後的體操動作宜放緩,使身體神經鬆弛,體內各部機能平靜,回復原狀。
體操項目有蹲跳、開胯、溜腿、搖頸、掌上壓等各項運動,其中以腹肌運動為主,與拳師的耐打能力有密切的關系。
泰國拳館的拳館,每日須作腹肌運動一百至二百次,以增強腹部抗打擊力。
60年代以前拳師之練習程序,一般均以空擊、打沙袋、對練為重點,輔助練法則有跳繩與過招。80年代後各武館即相繼大幅度加強摔跤訓練,同時有長方形皮靶出現,引靶協助拳師追擊焦點的訓練技術迅速發展,使新一代拳師韌度及組合技術、密度等全面強化,至今這兩項特殊練習法已成職業泰拳訓練絕不可缺少的項目。
;㈣ 泰拳怎麼訓練
泰拳怎麼訓練
泰拳怎麼訓練,關於運動的情形也是有很多不同的類型的,關於拳擊也是比較受歡迎的一項運動,那麼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怎樣的拳擊項目訓練,下面介紹泰拳怎麼訓練,一起看看需要什麼技巧吧。
1、沙袋腿靶練習
這種訓練是以實物為目標進行的腿部練習,這種訓練能夠增強腿部的力量和抗壓性,剛開始練習的時候用器材輔助,有助於增加踢腿的准確性,能夠集中目標,而且通過漸漸的訓練,可以適當的提高自己的速度,得到全方位的練習。
2、空踢訓練
空踢就是在沒有物體的情況下腳的踢腿活動,這樣就不會有像沙袋這樣的阻力了,踢起來可能控制不好力度,但是會更加靈活。所以踢完沙袋和腳靶之後,還要練習空踢,掌握好力度的感覺,增強力量的同時,能夠加快速度和提高靈活性。
3、對戰訓練
學習上有句話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練習泰拳也是一樣,光有自己的把式是沒有用的,這是一項格鬥搏擊運動,是需要和對手過招的,獨自練習無法了解到自己練習的成效和實際水平。所以要想練出更好的腿法,最好配合教練或者是打泰拳的人切磋切磋,不過這項運動危險系數還是比較高的,在與人交流的時候要小心了!
1 、硬地拳卧撐:寬臂50個一組。完成及緩解10分鍾左右。
用途:拳卧撐主要鍛煉意志,筋骨,前臂和拳面硬度,決定揮出超過自身體重的重拳數量(對鍛煉力量效果不顯著)
2、 長跑:5公里,負重沙袋5公斤,20分鍾左右
用途:鍛煉耐力,跑是一切功夫的`基礎,時間空閑建議10公里。
3 、跳繩:跑完跳繩放鬆運動,10分鍾左右
用途:鍛煉協調步法,增強髖關節靈活性,加快出腿速度頻率。
晚上9點以後
4、 負重俯卧撐:負重對象為老婆(沒老婆的背床,或者書包裝滿書當負重)寬臂20個一組,窄臂20個一組。完成及緩解10分鍾左右
用途:鍛煉臂力爆發,磨練意志,增強夫妻好感,切忌中途演變為槍(獄)戰...
5 、負重仰卧起坐:10公斤沙袋抱於脖後,50個一組(屈腿不壓扶)。完成及緩解15分鍾左右
用途:鍛煉腹肌爆發,腹肌是身體的發動機,完成高質量拳腿攻擊的關鍵環節。
6、 負重深蹲:負重對象同4+沙袋負重,20個一組,休息完成兩組。完成及緩解15分鍾左右
用途:強化腰腿力量,決定力量的關鍵,容易產生過多荷(獄)爾蒙引發日常爭(獄)斗,保持體重重量,不建議加量加重。
7 扛擊打:做人(獄)肉(獄)沙(獄)包,隨老婆戴拳(獄)套S(獄)M(沒老婆的找家人朋友,或繩(獄)子(獄)綁(獄)拳套掄(獄)臉錘身。
用途:放鬆身體,提高要(獄)害部位警(獄)惕度,增加鍛煉樂趣
雙休日(時間視周五晚間活動而定)
8:踢樹:沿河兩邊分練左右腿踢樹,選超過腰粗樹木練習正側蹬踹,鞭腿勾踢(以沙袋保護)30分鍾左右
用途:鍛煉腿擊力量,鍛煉腳掌,腳跟,腳面,協調身體平衡,熟練進攻距離。
9:摔法,沙包,實戰:散打館找教練師兄弟切磋,借場地踢打沙包,練習正側背倒地,前後及騰空落地滾翻,拳腿 組合接抱腿腰摔法,實戰對打反思自身弱點及改善。90分鍾左右
用途:增加受傷偷懶少練功的借口,考慮往後是否免掉。
註:應認清差距,以上鍛煉均為業余磨練意志鬥志,憑狠勇於實戰比賽可贏通常對手,但憑實力技術素質均與專業訓練有明顯差距。
泰拳訓練體能的一些禁忌:
忌諱拳打牆面,嫌拳不硬繼續硬地拳卧撐練去,或改用掌拍擊。
忌諱穿減震鞋,既阻礙自己練腳硬度,又幫對手減傷害,改穿薄底鞋,上班穿皮鞋或靴。
忌諱踢小樹,小樹成長不容易,找比腰粗的大樹或電線桿踢。
忌諱頻繁槍戰,戰爭傷身,養精蓄銳很重要。
忌諱停練,為自己鍛煉沒任何借口,天氣,傷勢,睡眠,時間都不是借口,謹記一次中斷意味著永久中斷,懶惰畏懼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上肢關節韌帶傷增加長跑及腰腹鍛煉,腿部關節韌帶傷增加上肢腰腹。
㈤ 正宗泰拳訓練方法技巧
正宗泰拳訓練方法技巧
初學者應在基本掌握各種拳法動作的基礎上,再進行擊打沙袋的練習。下面是我為大家分享整理的正宗泰拳訓練方法技巧,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1.晨跑
清晨起來跑步,可以增強耐力,使腿部肌肉發達,對於拳師在擂台上進攻退守,均極裨益。拳師能否在對手不斷進攻面前不被打倒,與站樁極有關。泰拳師公認跑步為站樁功力的基礎,必須嚴格遵行。
跑步完了之後,日間需要有充分的休息時間,一般直至午後,下午四時左右才開始繼續訓練,午後訓練程序,各著名武館各有不同。一部分武館的拳師以跳繩開始,有的拳師則以技術動作空擊開始,然後打沙包,進而對打,最常見的是以空擊開始。
2.空擊
空擊,泰拳師稱之為「擊影」。是拳師運動中的熱身運動,使全身的神經和肌肉進入興奮狀態,以適應後面的劇烈訓練。空擊訓練主要是協調身手的配合,進退的平衡,特別注重於實戰時出招打空以後迅速收式回防的習慣性培養。另一個目的是「意」的訓練,即假想敵手的訓練,想像怎樣對敵手進行攻擊和防守反擊。所以,泰拳謂空擊為擊影,是深有函意的。
空擊練拳時,注重於雙拳動作的連貫;運足(步法)和發勁的正確,並且盡可能多用各種步法,如躍進、急退、或圍繞而進,拳與步須配合。
空擊練肘時,假想敵手的存在,雙方已進內圍(貼身)戰。觀察對手的動態,或運足相應,或適時揮肘出擊,招數可長可短,或改變攻擊角度,又可借勢抵敵,自由發揮。
如果是練腿擊,不在於練猛功,而在於怎樣保持身體的平衡,使腿招收發靈活,防守時嚴密堅固,不致於受到對手的突然襲擊。
練膝擊時,注重膝招流暢活潑,如上步沖膝,須保持膝步一致。練貼身纏戰的膝招,則想像雙臂箍住對手,下拽迎合膝招的上沖之勢。
還有蹲身空擊法。練空擊時身體下蹲,雙腳前後溜動,與跳繩相似。按1-2-3的口令,雙拳以相同節奏發出。長練此法,可增強下盤的耐力。
著名的泰拳高手乃佛練空擊時,與一般的平庸拳師慢條斯理、不用勁的空擊法根本不同。他不但手足敏捷,且每招每式,均吐氣發聲助勢,意勁俱在,與實戰時無區別。乃佛擅長用前腳蹬踹,腳起連環,其靈活程度如手一樣,令人嘆為觀止。80年代拳王狄西蓮,練空擊時,重點則在其成名絕技,連環沖膝。可見泰拳師練拳,因人而異,自由發揮。一點也不循規蹈矩地來約束自己。
3.打沙袋
打沙袋是泰拳基本練習方法之一,可以加強拳頭的威力和硬度,使肘、腿、膝招更具威脅。練沙袋的要點;是不可蠻干,應環繞沙袋,作有規律的移動,一面練習步法,一面選擇不同位置、角度、距離發動攻擊。
拳招必須有目的和意圖,一般是組合拳,如先左後右,再接以左拳,依1-2-3的`節奏,發右拳也是一樣,必須靈活准確,拳招熟練之後,勁力自然會增強。
練肘招時宜先用前臂打擊,配合上步時間,距離須把握准確才有功效。
膝招練習也要靠近沙袋,兩手抓住沙袋的上端,用力拉拽,彎身擰腰,提膝全力撞擊。熟練後可左右跳躍,同時用雙膝連環沖撞沙袋。以頻度高、力度猛為好。這樣練還可以增強體力。
踢沙袋時要注意接觸位置要准確,揮腿時間不對的話,可以使足踝受傷。必須注意只能用腳背和腳桿(小腿桿)抽擊沙袋。用腳尖踢人,不但威力不足,還容易把腳踢傷。發腿時中心足注意要惦立,以腳前掌著地而後跟抬起,才能使全身的重量與勁力集中在動腿上,擊打目標時自然就有了威力。腿招收發前後,要保持戒備姿勢,使之成為習慣動作,以防實戰時對手狙擊回襲。 初學者為提高練習效果應了解沙袋結構。沙袋是用雙層皮革或相似皮革材料,內芯充填粗沙,兩層皮革間充填軟鬃或海綿類而製成的,呈圓桶形。沙袋的大小可以根據練習者自己的體重、練習目的等具體情況恰當選擇,將沙袋懸於空中進行擊打練習,沙袋放置的高度可根據練習者身高自行調節,一般是懸吊在以擊打沙袋中間部位的高度為宜。
將沙袋貼牆架起或一人扶托另一人進行擊打,這樣可以避免沙袋被擊擺盪,易於體會、掌握擊打動作。練習時最好是在教練或同伴的指導幫助下進行,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動作,盡快地掌握正確動作。
擊打沙袋時,可在原地進行單個拳法的擊打練習,也可在移動中進行各種拳法進攻步法的聯合訓練,如向前滑步擊打、向側滑步擊打等。並還可在訓練中,採取進攻與防守動作相結合的方法。如迎擊拳法,閃躲後的還擊拳法以及真假、輕重拳法的結合。在比賽前如能了解對手,更可從實戰出發,進行針對性的進攻拳法的練習,提高技、戰術水平,以利在實戰中應用。
練習擊打沙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初學者應在基本掌握各種拳法動作的基礎上,再進行擊打沙袋的練習。在擊打沙袋的練習過程中,不斷改進技術動作,否則容易形成錯誤動作,難以糾正。
②練習前一定要充分做好准備活動,尤其是手指、手腕、肩、肘關節、腰部,以防受傷,擊打時不宜徒手做,一定要纏好護手帶,戴上專用的擊打沙袋手套或練習手套,這樣既可避免挫傷又可增加握力和用力的感覺。在擊打沙袋時,先輕後重,最好是在做2-3組空擊後,再進行擊打練習。
③在擊中沙袋的瞬間,拳要握緊,腕關節緊張。腕關節稍內扣保持拳鋒與尺骨在一條直線上,防止受傷。這一點尤其重要。練膝、肘腿招時主要是掌握技術動作,保持身體平衡,而不是練功。因此不要發力太猛,以免受傷。
④在擊打沙袋時始終要保持正確的實戰姿勢,擊打後立即收招並作好防守,以形成良好的動作習慣。
⑤擊打沙袋時精神要集中,要有實戰觀念,假設對手,以培養實戰意識。練拳時,用拳鋒正面擊打沙袋,發拳時眼睛注視擊打部位,做到出拳迅速准確有力,此時擊打沙袋的聲音清脆、短促、沙袋垂直顫動,否則是發拳用力不合理,切忌出拳時推擊。
⑥沙袋使用一段時間後,容易在經常擊打的部位形成凹陷,練習時應注意避免擊打在凹陷與平坦部位的交接處,因該部位易於是拳腳滑動,造成扭傷。
⑦初學者在擊打沙袋練習時,應先進行單個招式的練習,最好是從直拳練習開始,因為直拳易於掌握。然後再練習擺拳,勾拳拳法,再練腿法、膝法、肘法等。在較熟練地掌握單個招式的基礎上做各種招式的穿插、組合、連續擊打動作的練習。
⑧初學者在擊打沙袋練習時,一定要注意動作的正確性,擊打時動作的速度應先慢後快,重量應先輕後重。並且一定要結合步法進行打擊,不能只注重招式,而忽略步法和全身協調用力的技術要求。否則在實戰和比賽中難以得到應有的發揮。
⑨初學者在練習擊打沙袋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摸索掌握沙袋被擊後的顫動規律,注意出招時用力的時間、距離和角度,尤其在擊打擺動的沙袋時更應如此,否則容易發生手指、手腕、肩肘、關節受傷事故。
⑩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擊打練習,在練習前應安排擊打內容組數,每組的時間以及要求,並要求出招時的頻率,輕重的節奏,及根據自身的技術特點,體力情況進行安排,以提高練習效果。
4.手靶訓練
近年泰拳師最重視的特殊練習法,有「手靶」與「摔跤」兩項。
手靶是引進的先進訓練方法,由教練或專業靶師手持正方或長方形長靶,其形如枕頭,作活動目標,帶引拳師攻打。教練可任意引導拳師向各部位進攻,並不斷報以干擾、回擊,使後者同時練習防衛。
手靶的特別功效,在於拳師的膝、腿等各種招數,靈活准確,加上教練的催促、壓逼,其攻擊方法和密度相應提高,比獨自攻打沙包,效果好得多。
「通天膝」狄西蓮,以膝技卓絕威震拳壇。他在擊手靶時,大部分時間纏著靶師,集中練膝,其膝招威力駭人,急如閃電,尤善連環沖撞,每一擊足以致人死命。
5.摔跤
摔跤練習,又稱摟抱,是憑長時間的纏抱投摔,使樁步堅穩,膝招靈活,對磨練耐性,最有效果。
方法是選擇體形相近的對手,互相抱住頸頂,輪流用力拉拽、壓下或推放,迎合膝招撞擊,被動一方則竭力抗拒,發勁將對手攆開或向側投擲。在兩力相抵之下,雙方常成緊貼、繞轉形勢,必須不斷移動或運動消除對方牽引和膝功,抗爭十分激烈,雙方體力消耗很大。常練可幫助拳師在內圍爭持時發揮膝技,爭取優勢,在應付敵人膝攻時,則善於護衛與回擊。
拓展資料:
泰拳(泰語:;拉丁轉寫:Muay Thai,Muay來自於梵語的Mavya),何謂泰拳?有關泰拳的文獻越來越多地見諸於各種以武術作為主題的刊物或者泰國風土游記中,而此類文章大部分都試圖介紹、評述泰拳當中技術或特色,但遺憾的是其只能勾繪出泰拳大體的輪廓。而部分所謂的專家則只顧其外表形態卻不諳其精妙之處,另一部分則大力描繪其原始、粗野或灰暗的一面,未能詮釋泰拳的實質。
泰拳是發源於泰國,弘揚於世界的搏擊技術,被稱為「八臂拳術」、「八條腿的運動「、「八肢的藝術」、「八體的科學」。在泰拳規則(Muay Thai Rules)的比賽中,拳手可以使用雙拳、雙腿、雙肘、雙膝這人體四肢的八個部位進行搏鬥;但是,在踢拳規則(Kick Boxing Rules)的比賽中,拳手只能使用雙拳、雙腿與雙膝這人體四肢的六個部位進行搏鬥。
在武學里有文練、武練和橫練之分,而泰拳屬於橫練,具有很強的殺傷力。而由於瘦身熱潮的帶動,有健身教練提議利用泰拳的高熱量消耗來代替帶氧舞踏帶來的消耗;在幫助女士瘦身之餘亦使她們習得一技之長,以作個人防衛用途。
威力最大的弧線腿:泰拳的掃踢(Body Kick)
泰拳當然是一種武術,而且堪稱站立式格鬥技中的超強級站立式格鬥技。一個技術成熟的拳師,能運用自己的四肢八體作為武器於俄頃之間擊倒對手。泰拳師勝出比賽的決勝條件是其技藝、氣力、智謀及精神力量的總結合,其最高領域為機巧圓通、變化無常;而且不局限於任何拳術技法或招數。可見泰拳是一門十分獨特、精深和完整的武學體系。
義大利泰拳天王:喬治·佩托西奧
有人說泰拳不外乎是泰國的格鬥技,沒有什麼奧秘可言;但是現代泰拳已經成為了一項「源於泰國,屬於世界」的搏擊運動,習練者遍及世界各地。任何武術之所以揚名世界,必有其獨特性質及個別價值。泰拳聞名於世,有輝煌燦爛的歷史;其珍貴之處,絕非三言兩語可以盡其精華。
;㈥ 泰拳基本技巧入門
泰拳基本技巧入門
導讀:泰拳素有「剛拳鐵腿」之稱,尤其是其膝腿的攻擊力更是令人生畏,往往是一腳擊中對手便一腳定音,許多的拳手因此被打出血尿,而喪生在泰拳手腳下的也不乏其人。1980年在曼谷擂台上,日本拳王田中就是被泰拳王以一招左高側踢踢斷了手臂。
泰拳基本技巧:拳法
泰拳拳法和拳擊中拳法基本一致,可以分為直拳,鉤拳,擺拳等。只是由於泰拳從拳擊中引進拳法的緣故。現在分別以右直拳和左鉤拳為例來分析,以左直拳為例,即左腳在前右腳在後。
1、右直拳
方法為右腳掌蹬地,身體猛向左擰轉,右拳向前直沖而出。由於身體地擰轉,腳的前蹬,使發出的右拳力量大,速度快。
2、左鉤拳
方法為猛右轉髖和肩,左肘稍抬。呈弧線向目標擊打。在此特別強調向右擰轉身
泰拳基本技巧:腿法
泰拳腿法分為蹬技和踢技。利用身體擰轉展現得尤為充分,使泰拳手腳法靈活多變,剛柔相濟。
1、踢技
以右橫掃踢為例。方法為抬起右腳,身體向左擰轉,左支撐腿以前掌為軸,腳跟檫地內旋配合身體左擰,右腿呈弧線向目標擊打,力達腳面及脛骨。在此特別強調身體左擰和支撐腳跟內旋,使身體協調一致。
2、蹬技
以右蹬腿為例,方法為提右腿膝至與胸同高,身體略向左擰,支撐腳以腳前掌為支點腳跟內旋,右腳向前蹬出。支撐腳形如橫掃腿,旋轉幅度略小些。
泰拳基本技巧:膝法
泰拳膝法分為沖膝、彎膝、扎膝、穿膝、飛膝。尤以箍頸膝撞最為有名。現以右沖膝為例:方法為左支撐腳跟抬起向內旋轉,身體左擰轉,利用左腳掌蹬地,腳跟向內展轉,身體左擰,協調一致,使右膝向前上猛沖,力達膝尖。支撐腳如同橫掃腿,幅度要小一些。
泰拳基本技巧:步法
1.進 步
實戰姿勢開始.前腳向前移動一步,後腳隨即跟上,並立刻恢復實戰姿勢.
2.退 步
由實戰姿勢開始.後腳向後移動一步,前腳隨即跟上並立刻恢復實戰姿勢.
3.沖 刺 步
由實戰姿勢開始,前腳向前跨約75厘米左右,同時右手向上猛掃,當手向上猛掃時,胯部幾乎同時向前擰轉帶動身體前沖,隨即前腳落地,後腳跟進並迅速恢復實戰姿勢.
4.急 退 步
由實戰姿勢開始,前腳疾踏地面,借力反彈之力身體後沖,在此瞬間將身體重心移動後腳,同時後退彎曲蓄力,快速蹬伸,配合身體向後猛沖,在後腳著地前的瞬間,前腳搶先著地,隨即後腳落地並迅速恢復實戰姿勢。
5.閃 步
由實戰姿勢開始,前腳(左腳)向身體外側(左側)移動25~35厘米左右,當前腳掌輕快落地時,右腿為此提供推力,在前腳觸地瞬間,前肩(左肩)部向身體內側(右側)轉動,身體重心前移,迅速移動後腳並恢復實戰姿勢.
6.環 繞 步
由實戰姿勢開始,後腳向體內側(右側)移動約25~35厘米,隨即前腳快速移動,並恢復實戰姿勢.
7.前 滑 步
在實戰姿勢的基礎上,前腳前移,後腳立即移動,向前幾乎踏在原前腳位置,當後腳即將觸及前腳時,前腳快速前移,迅速恢復實戰姿勢。
8.後 滑 步
前腳快速後撤,當前腳將觸後腳時,後腳快速後撤,迅速恢復實戰姿勢
泰拳基本技巧:肘法
泰拳肘法分為平肘、迫肘、砸肘、蓋肘、反肘、雙肘等。現以左平肘為例,方法為抬起左臂屈肘與7肩平,左腳以腳前掌為支點腳跟外展,身體向右擰,右腳跟內旋,左肘呈弧線向前橫擊,力達肘尖。
下面是一張典型的泰拳日訓練表,從中可見其訓練方法和艱苦之一斑:
1、進行十五分鍾的`變速跳繩。
2、間隔一分鍾後,進行假想對手的斗拳訓練,做五個回合,每回合三分鍾,中間休息一分鍾。要使用所有的攻擊性技術,使用各種拳法、腿法、肘法、膝法等基本技術。
3、間隔一分鍾後,進行五個循環的沙袋訓練,要使用所掌握的全部進攻技術,如膝撞肘擊等組合技法。
4、戴上護頭具和厚手套與同伴對打操練,也進行五個循環,在這一項中,可以使用不太猛烈的肘擊、膝擊與腳擊。
5、和水平較高者或教練練習對打。前者使用各種有效的進攻動作,後者只能防守,面對對方的進攻利用各種他認為適宜的技術作出盡可能快的反應。
6、一般身體素質訓練,諸如推舉重物,勻速起蹲練習等。
7、步伐訓練,包括至少一個半小時的慢跑以及三分鍾內五圈的加速跑。在每三分鍾間隔一分鍾的時間里,拳手們不得停下休息,而要繼續慢慢顛跑。
以上所有訓練均用停表控制,而在每一循環的最後三十秒,都會得到提醒信號,此時必須全力以赴,不遺餘力地完成循環內容。
先進嚴謹的技術體系:
泰拳看似粗獷、兇猛,不明其真正奧秘者,以為雜亂無章,糾纏不清,實則泰拳乃是包含高度技巧,體能要求甚大的真功夫。
;㈦ 泰拳的訓練方法
泰拳的訓練方法
泰拳搏擊思想認為,技法以功力為基礎,而功力必須通過技法來發揮,技法威力的發揮必須有上乘功力與之匹配,因而只有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成為格鬥高手。這一思想始終貫穿於泰拳的訓練之中,提高身體素質成為泰拳手必須經歷的重要訓練過程。我和大家分享泰拳的練習方法。
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泰拳手採用獨特的訓練方法,本著“狠、猛、全力以赴、、不遺餘力”的原則,十年如一日地磨練,從幼年開始,泰拳手就練習一種“沐浴功”以加強抗擊能力。其過程是先用葯汁浸洗全身,然後讓人拳打腳踢,再用葯汁浸洗瘀傷,再受打擊,直到對拳腳的攻擊適應後,再用木棒擊打,直至用鐵棒打擊全身亦渾然不覺才算大功告成。為了使拳法更具威力,成為“剛拳鐵腳”,泰拳手們日復一日地以重沙袋做靶,練習擊打。對於足、膝的鍛煉更不放鬆,在過去,拳手們經常一遍又一遍地踢擊樹干,來鍛煉腳背和脛骨的堅韌程度,一種常用的練習腿功的方法是取一條短樹干,把他拋向空中,連續不斷地左右快速踢擊,不使其落下,這樣一步一步提高腳的攻擊力,同時充分利用當地的有力條件,遍布的芭蕉樹和椰子,,猛踢芭蕉樹以鍛煉各種腿擊法和腿部攻擊力,將多個椰子高吊成一排,運用膝撣,肘擊練習膝擊、肘擊的硬功和力量。同時還用棍棒慢慢加力擊打,滾壓腿部和膝部,直到練至“鋼拳鐵腿”為止。泰拳的訓練非常艱苦,常人難以忍受。他們從十二三歲開始進入泰拳訓練營,每天勤學苦練將訓練當作生活的一部分,經過六七年方能參加各種正式的拳賽。下面是一張典型的泰拳日訓練表,從中可見其訓練方法和艱苦之一斑:
1。進行十五分鍾的變速跳繩
2。間隔一分鍾後,進行假想對手的斗拳訓練,做五個回合,每回合三分鍾,中間休息一分鍾。要使用所有的攻擊性技術,使用各種拳法、腿法、肘法、膝法等基本技術。
3。間隔一分鍾後,進行五個循環的沙袋訓練,要使用所掌握的全部進攻技術,如膝撞肘擊等組合技法。
4。戴上護頭具和厚手套與同伴對打操練,也進行五個循環,在這一項中,可以使用不太猛烈的肘擊、膝擊與腳擊。
5。和水平較高者或教練練習對打。前者使用各種有效的進攻動作,後者只能防守,面對對方的進攻利用各種他認為適宜的技術作出盡可能快的反應。
6。一般身體素質訓練,諸如推舉重物,勻速起蹲練習等。
7。步伐訓練,包括至少一個半小時的慢跑以及三分鍾內五圈的加速跑。在每三分鍾間隔一分鍾的時間里,拳手們不得停下休息,而要繼續慢慢顛跑。
以上所有訓練均用停表控制,而在每一循環的最後三十秒,都會得到提醒信號,此時必須全力以赴,不遺餘力地完成循環內容。
先進嚴謹的技術體系
泰拳看似粗獷、兇猛,不明其真正奧秘者,以為雜亂無章,糾纏不清,實則泰拳乃是包含高度技巧,體能要求甚大的真功夫。
泰拳起源於泰國古代戰爭,早期的泰拳,號稱有108種基本技術,但這已非今日的實際狀況。泰拳師們在長期的搏鬥中發現,過多地追求種種技法,如無深厚的功力相輔,則無異於空中樓閣。再這一思想指導下,有些花哨的技法已無立錐之地,只具有理論上的意義了,並無人在訓練和實戰中加以使用。今日的泰拳,在保持原有的傳統技術基礎上,可說是集東西方之大成,其基本技術分為拳法、肘法、膝法、腿法和摔法。另有一系列的組合攻防技術。
泰拳的肘法分為側擊肘、上擊肘、橫擊肘和下擊肘四種,其進攻肘法往往與膝法互相配合使用,構成上下連環,故狠上加狠,極難防範。用於防守時也有別致的地方,常以肘技對付膝技和腿技,以肘尖撞擊對手攻來腿膝的軟筋麻穴處,對手中招後往往倒地不起,毫無還手之力。
泰拳的膝技比肘技的使用機會較多,故更厲害非凡。其膝技絕招主要是箍頸膝撞和騰空膝撞。泰拳手以這種技術來對付西方格鬥家,百戰不殆,其關鍵原因在於近體施用,內圍決戰,使善於遠戰的西方格鬥家聞之色變。權威武術雜志《黑帶》曾特以“內圍決勝”為題,專門分析泰拳近體膝技之實效和威力,認為泰拳師屢勝異國武術家,內圍膝撞是主要因素之一。腿技,是泰拳最主要的技法,適用於遠距離攻擊。只要腿擊法有前踢、側踢、前弧踢、掃踢和後旋踢。其技術要點要求踢擊時,髖關節完全前送,膝關節內扣,腳放鬆踢出,力達腳踝和腳背。泰拳憑什麼絕招戰無不勝?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說是膝技,有人說是肘技,其實腿技才是泰拳的殺手神招。至於肘、膝技,只是在近身搏鬥時泰拳師們才使用的“殺手鐧”。更多的情況是在中遠距離內。泰拳手就已憑借凌厲無比的腿法而穩操勝券了。
摔技是泰拳綜合性實戰技法,一般較難掌握一些,但卻威力很大,歷來倍受泰拳高手們的器重。大量實際戰例表明,如能成功運用各種摔技,將會在拳斗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有時甚至決定一場比賽的輸贏,在高水平的拳斗中尤其如此。1984年泰拳師奮特在香港戰勝美國冠軍當威遜,就曾使出形同柔道“捨身技”之巴圖和移腰投技法,將美國冠軍一再摔倒。泰拳摔技在使用時,往往以擊打為方法來導致對方失重,即以一手或雙手控制對手身體或手足,以另一手或腿膝擊打對手重心支撐點,使敵摔跌。主要技法有格摔法、擒足拳推法、抱膝側摔法,側閃掃擊法等數十種。
泰拳的攻防特徵可概括為:立體進攻,無所不用,攻防合壁,進退如一。立體進攻是泰拳最為鮮明的特徵。不僅表現為進攻武器的多樣化,而且也表現在其進攻路線的多樣化。泰拳的原則是“充分調動身體可利用的各個部位,參加攻防的行列。”拳、腳、肘、膝都是泰拳手攻防的武器。根據不同的需要分別運用。如近距離作戰中,多用肘、膝,遠距離對攻則以拳、足相加。以長程武器控制引誘對方,最後施以短距攻擊,這正是泰拳格鬥的妙法之一。由於進攻武器的豐富多彩,也導致了進攻路線的多樣化。在所有武器勢力所攻的'范圍內,都是泰拳進攻技法施展的舞台。對手的一切部位,高至額頭,低至足踝,前至胸,後至背,均是泰拳武器進攻的目標。泰拳手常常採用對幾個不同區域同時發動攻擊的立體進攻。令對手虛實難分,防不勝防。我們可在泰拳比賽中經常見到這種進攻方法在實戰中的具體運用。攻防合壁是攻與防這一對格鬥技中最主要矛盾的有機組合,而進退如一則是攻防的路線變化。能否迅速進行攻防轉化是衡量一種格鬥技效率高低的重要標准。泰拳攻防指導思想是:攻即是防,防也要攻。在這一指導思想支配下,泰拳搏擊即使在不利情況下依然後進攻,這一思想在泰拳實戰技法中隨處可見。泰拳手們認為”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單純注重技術防守,只能被動挨打,誰敢攻,誰就占據主動,這就是泰拳所崇尚的攻防技術。
㈧ 泰拳力量訓練教學
2017泰拳力量訓練教學
泰拳當然是武術,而且堪稱格鬥技中的極品。技術成熟的拳師,能運用全身武器於俄頃間擊倒對手。泰拳師決勝條件是技藝、氣力、智謀及精神力量的總結合,其最高領域為機巧圓通,變化無常,而不局限於任何拳術技法或招數。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2017泰拳力量訓練教學,歡迎大家點擊查看。
1.要有針對性:
一是注意專項特點,二是注意准確的發展部位。例如在發展某肌群力量練習時,一定要將阻力施加於該肌群。力量是一切運動的源泉,
在講力量訓練之前,首先要重中之重講清楚的一點,就是大家最常犯的一個錯誤:無論練哪種搏擊術,如泰拳、散打、拳擊、跆拳道、桑搏、截拳道等,力量訓練並非大家意識中像健身運動員練出一身非常漂亮的肌肉。如果大家認為這就是力量的話,那就大錯特錯啦!
分析漂亮肌肉對一個搏擊者而言帶來的不利基本上有二點:
1,沒有爆發力。
擁有一身漂亮的肌肉後,只擁有絕對的死力量,沒有任何爆發力而言,而在搏擊賽中爆發力往往決定比賽的`勝負。
2,沒有靈活性。
擁有一身漂亮的肌肉後,人動作就變得緩慢,而並非是人腦子變呆,而是人身體本能的肌肉自然反應變慢。包括移動,躲避,進攻等都變慢,這樣很容易被對手KO!
力量是指以肌肉收縮克服和對抗內外阻力的能力,它由兩種因素組成:
1.完成動作時肌肉群收縮的合力,例如直拳擊打,除上臂的肱肌、肱二頭肌外,肩帶肌肉亦參與工作,這些肌肉參與直拳運動,形成合力擊打目標;
2.肌肉收縮的協調能力。當主動肌工作時,其它協調肌配合。肌肉力量按部位分為上肢力量、腰腹部力量、下肢力量;按肌肉的收縮形成,肌肉的力量可分為動力性力量與靜力性力量,而動力性力量可再分為重量性力量和速度性力量。一般而言,武警擒敵術通常為動力性力量。按運動項目對力量素質的不同要求,也可把力量素質分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三種。
力量訓練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一是徒手練習,例如拳法中的空擊練習、發展腿部力量的蛙跳、30米跑、中長跑等;二是利用力量訓練器材練習。所說訓練器材,是指專門用來發展力量素質的器材,如綜合練習器,可以使人在坐、卧、站等各種不同姿勢下發展運動員所需要的肌肉群力量。
力量訓練的方法:
1.負重抗阻練習。這種練習是依負荷重量和練習的重復次數來發展力量素質,如推舉杠鈴等。
2.對抗性練習,是雙方以短暫的靜力作用發展力量素質,如雙人頂、推、拉,負重下蹲等。
3.克服彈性物體的練習。是依*彈性物體變形而產生的阻力發展力量素質,如用拉力器、拉橡皮筋等。
4.使用力量訓練器練習,可以使身體處在各種不同姿勢下進行練習。
5.克服外部環境阻力的練習,即克服自然環境,發展力量素質,如在沙地、草地、雪地跑或跳等。
6.克服自身體重的練習,如杠端臂屈伸、引體向上、仰卧起坐、推倒立、縱跳等。
7.系統安排。力量訓練增強得快,停止訓練後消退也快,例如力量訓練20周,每天練習,力量增長50%,以後完全不練,30周後完全消退。
8.局部力量與整體力量要結合,要科學安排和調整運動負荷;力量訓練要與其它非力量訓練或放鬆練習交替進行,以增強肌肉的彈性;力量訓練要合理安排,通常每周不超過3次。另外力量訓練不宜在疲勞時進行,否則就不是發展力量而是發展耐力了。
;㈨ 有關泰拳的綜合訓練方法
泰拳 在各種搏擊項目中,以其兇狠凌厲、強攻硬取、勇敢頑強、無所畏懼的特點而著稱於搏擊界,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泰拳的綜合訓練 方法 。歡迎閱讀。
泰拳的綜合訓練方法
「泰南彗星」乃佛是當代技藝最出色的拳師,曾無敵全泰,據其教練介紹,他自初出道以至聞名全國,均依照一套固定的練習程序,十年如一日。積極備戰,通常在賽期前約二十日開始,直到賽前一日休息。
(1)早上五點到六點練跑,從中速進行 長跑 。
(2)跑步10公里左右後,擇適當地點練腿功,蹬踏酸柑樹干,以增腿力。
(3)回到拳館,與教練過招,練踢和蹬,以靈活敏捷為准,教練發出掃腿,乃佛後撤半步,以毛腿或膝招回擊。
(4)其後練 體操 ,使身體堅強耐打,重點在於頸腱、腹肌。早餐之後自由活動,到下午3點在拳館內與其他拳師一起集中訓練。
練習之前接受適當熱身按摩,尤其以頸部、肩、臂、小腿肌肉為主。
(5)首先進行3回合空擊,輪流練高低踢腿與蹬腿,或接以膝擊,連環配合。然後休息一回合,作全身按摩,繼續練五回合活靶,全力以腿踢膝沖,一切近於實戰。每次休息時又進行按摩,其功效很好,可加速血液循環,消除疲勞。隨後練沙袋兩回合,主要練飛踢法,重復發左或右腿踢向沙袋。再練兩回合空擊,又再按摩。使肌肉放鬆,才洗澡休息。
每日實際練習時間,共12回合,這是平常練習程序。
在星期一、三、五,練習秩序有所變更,以五回合對打代替練靶。對打練習時,乃佛常選擇不同類型對手,如擅左、擅右、速攻或退戰等拳師,以磨練適應能力。他特別著重練閃避及防守技術,養成異常銳利的視覺反射神經,以及觀察敵人拳路之本領。
乃佛不喜歡跳繩和 摔跤 ,但極重視與對手或教練過招,故屬於較「活」的練法,每次練習時間長達20分鍾。他在內圍戰時,能通過觀察敵肩膀的動態,預測對手膝攻的動作,以靈活身法切入解除,或從對手腋下脫出,反挾之用膝向其背部回擊。他最擅拭敵鉗制突圍,立即以各種招數反擊,其彈肩撞入手臂解圍一招,極具效率。
這位泰拳高手頭腦清醒、目光敏銳為其同伴拳手之冠,屢勝強大對手,與重擊手對陣,亦肆無忌憚。此點與其偏重過招極有關系。
同一時期的「萬年青」威倉蓮,年屆三十猶能高居拳壇頂尖高手地位,只因為他能夠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及長期艱苦訓練有關。他自14歲開始打拳謀生,到34歲退休,共224戰,只有3次被對手擊倒失敗。
威倉蓮的備戰程序內容大致如下:
空擊:4回合;打沙包:4回合;練靶:4回合(星期一、三、五則對打);過招:4回合。
此外,還跳繩20至30分鍾,在結束前作20分鍾的柔軟體操。每戰之前,必自我告誡,誓不與儕友胡混,酒則僅逢喜事時才喝一點點,更與女色絕緣,其高尚品行被拳壇中人視為模範。
泰拳師在國際性交流比賽中屢勝的原因,除在 經驗 、技術方面占明顯優勢外,其訓練方法顯然很有關系。頗值得研究的問題是:難道其他派別的 武術 家的訓練不夠誠懇?泰國拳師因為職業關系,練習固然嚴格,但不可忽視的是日本拳師重武士道精神,修煉何嘗不刻苦喝積極,美國武師的體格、技術鍛煉,何嘗不高度科學化?
筆者認為關鍵是質與量的問題,量大而質不足,則徒勞無功。泰拳訓練方法的獨特之處,在專一為培養實戰本能,故一切都環繞著「戰」的主題而推進。反觀別派武術家的訓練,大部分健身有餘,善戰則不足,因此運動份量雖大或難度雖高,卻未必能真正提高訓練者的實戰能力,效果反不如泰拳實際。
㈩ 泰拳訓練方法
泰拳訓練方法
導讀:泰拳對於手臂以及腿的攻擊是十分注重的,因此大家在訓練中,最重要的是手腳的肌肉訓練,一起來看看吧!
泰國現代泰拳訓練方法:
1.晨跑
清晨起來跑步,可以增強耐力,使腿部肌肉發達,對於拳師在擂台上進攻退守,均極裨益。拳師能否在對手不斷進攻面前不被打倒,與站樁極有關。泰拳師公認跑步為站樁功力的基礎,必須嚴格遵行。
跑步完了之後,日間需要有充分的休息時間,一般直至午後,下午四時左右才開始繼續訓練,午後訓練程序,各著名武館各有不同。一部分武館的拳師以跳繩開始,有的拳師則以技術動作空擊開始,然後打沙包,進而對打,最常見的是以空擊開始。
2.空擊
空擊,泰拳師稱之為「擊影」。是拳師運動中的熱身運動,使全身的神經和肌肉進入興奮狀態,以適應後面的劇烈訓練。空擊訓練主要是協調身手的配合,進退的平衡,特別注重於實戰時出招打空以後迅速收式回防的習慣性培養。另一個目的是「意」的訓練,即假想敵手的訓練,想像怎樣對敵手進行攻擊和防守反擊。所以,泰拳謂空擊為擊影,是深有函意的。
空擊練拳時,注重於雙拳動作的連貫;運足(步法)和發勁的正確,並且盡可能多用各種步法,如躍進、急退、或圍繞而進,拳與步須配合。
空擊練肘時,假想敵手的存在,雙方已進內圍(貼身)戰。觀察對手的動態,或運足相應,或適時揮肘出擊,招數可長可短,或改變攻擊角度,又可借勢抵敵,自由發揮。
如果是練腿擊,不在於練猛功,而在於怎樣保持身體的平衡,使腿招收發靈活,防守時嚴密堅固,不致於受到對手的突然襲擊。
練膝擊時,注重膝招流暢活潑,如上步沖膝,須保持膝步一致。練貼身纏戰的膝招,則想像雙臂箍住對手,下拽迎合膝招的上沖之勢。
還有蹲身空擊法。練空擊時身體下蹲,雙腳前後溜動,與跳繩相似。按1-2-3的口令,雙拳以相同節奏發出。長練此法,可增強下盤的耐力。
著名的泰拳高手乃佛練空擊時,與一般的平庸拳師慢條斯理、不用勁的空擊法根本不同。他不但手足敏捷,且每招每式,均吐氣發聲助勢,意勁俱在,與實戰時無區別。乃佛擅長用前腳蹬踹,腳起連環,其靈活程度如手一樣,令人嘆為觀止。80年代拳王狄西蓮,練空擊時,重點則在其成名絕技,連環沖膝。可見泰拳師練拳,因人而異,自由發揮。一點也不循規蹈矩地來約束自己。
3.打沙袋
打沙袋是泰拳基本練習方法之一,可以加強拳頭的威力和硬度,使肘、腿、膝招更具威脅。練沙袋的要點;是不可蠻干,應環繞沙袋,作有規律的移動,一面練習步法,一面選擇不同位置、角度、距離發動攻擊。
拳招必須有目的和意圖,一般是組合拳,如先左後右,再接以左拳,依1-2-3的節奏,發右拳也是一樣,必須靈活准確,拳招熟練之後,勁力自然會增強。
練肘招時宜先用前臂打擊,配合上步時間,距離須把握准確才有功效。
膝招練習也要靠近沙袋,兩手抓住沙袋的上端,用力拉拽,彎身擰腰,提膝全力撞擊。熟練後可左右跳躍,同時用雙膝連環沖撞沙袋。以頻度高、力度猛為好。這樣練還可以增強體力。
踢沙袋時要注意接觸位置要准確,揮腿時間不對的話,可以使足踝受傷。必須注意只能用腳背和腳桿(小腿桿)抽擊沙袋。用腳尖踢人,不但威力不足,還容易把腳踢傷。發腿時中心足注意要惦立,以腳前掌著地而後跟抬起,才能使全身的重量與勁力集中在動腿上,擊打目標時自然就有了威力。腿招收發前後,要保持戒備姿勢,使之成為習慣動作,以防實戰時對手狙擊回襲。
初學者為提高練習效果應了解沙袋結構。沙袋是用雙層皮革或相似皮革材料,內芯充填粗沙,兩層皮革間充填軟鬃或海綿類而製成的,呈圓桶形。沙袋的大小可以根據練習者自己的體重、練習目的等具體情況恰當選擇,將沙袋懸於空中進行擊打練習,沙袋放置的高度可根據練習者身高自行調節,一般是懸吊在以擊打沙袋中間部位的高度為宜。
將沙袋貼牆架起或一人扶托另一人進行擊打,這樣可以避免沙袋被擊擺盪,易於體會、掌握擊打動作。練習時最好是在教練或同伴的指導幫助下進行,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動作,盡快地掌握正確動作。
擊打沙袋時,可在原地進行單個拳法的擊打練習,也可在移動中進行各種拳法進攻步法的聯合訓練,如向前滑步擊打、向側滑步擊打等。並還可在訓練中,採取進攻與防守動作相結合的方法。如迎擊拳法,閃躲後的還擊拳法以及真假、輕重拳法的結合。在比賽前如能了解對手,更可從實戰出發,進行針對性的進攻拳法的練習,提高技、戰術水平,以利在實戰中應用。
練習擊打沙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初學者應在基本掌握各種拳法動作的基礎上,再進行擊打沙袋的練習。在擊打沙袋的練習過程中,不斷改進技術動作,否則容易形成錯誤動作,難以糾正。
②練習前一定要充分做好准備活動,尤其是手指、手腕、肩、肘關節、腰部,以防受傷,擊打時不宜徒手做,一定要纏好護手帶,戴上專用的擊打沙袋手套或練習手套,這樣既可避免挫傷又可增加握力和用力的感覺。在擊打沙袋時,先輕後重,最好是在做2-3組空擊後,再進行擊打練習。
③在擊中沙袋的瞬間,拳要握緊,腕關節緊張。腕關節稍內扣保持拳鋒與尺骨在一條直線上,防止受傷。這一點尤其重要。練膝、肘腿招時主要是掌握技術動作,保持身體平衡,而不是練功。因此不要發力太猛,以免受傷。
④在擊打沙袋時始終要保持正確的實戰姿勢,擊打後立即收招並作好防守,以形成良好的動作習慣。
⑤擊打沙袋時精神要集中,要有實戰觀念,假設對手,以培養實戰意識。練拳時,用拳鋒正面擊打沙袋,發拳時眼睛注視擊打部位,做到出拳迅速准確有力,此時擊打沙袋的聲音清脆、短促、沙袋垂直顫動,否則是發拳用力不合理,切忌出拳時推擊。
⑥沙袋使用一段時間後,容易在經常擊打的部位形成凹陷,練習時應注意避免擊打在凹陷與平坦部位的交接處,因該部位易於是拳腳滑動,造成扭傷。
⑦初學者在擊打沙袋練習時,應先進行單個招式的練習,最好是從直拳練習開始,因為直拳易於掌握。然後再練習擺拳,勾拳拳法,再練腿法、膝法、肘法等。在較熟練地掌握單個招式的基礎上做各種招式的穿插、組合、連續擊打動作的練習。
⑧初學者在擊打沙袋練習時,一定要注意動作的正確性,擊打時動作的速度應先慢後快,重量應先輕後重。並且一定要結合步法進行打擊,不能只注重招式,而忽略步法和全身協調用力的技術要求。否則在實戰和比賽中難以得到應有的發揮。
⑨初學者在練習擊打沙袋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摸索掌握沙袋被擊後的顫動規律,注意出招時用力的時間、距離和角度,尤其在擊打擺動的沙袋時更應如此,否則容易發生手指、手腕、肩肘、關節受傷事故。
⑩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擊打練習,在練習前應安排擊打內容組數,每組的時間以及要求,並要求出招時的頻率,輕重的.節奏,及根據自身的技術特點,體力情況進行安排,以提高練習效果。
泰拳著名高手「旋風腿」亞披勒練沙袋,其腿功有如排山倒海,一聲悶吼,腿快如閃電掃向沙袋,猝然爆發巨響。亞披勒練連環腿時,更加連珠炮一般,聲音堅實,尖銳刺耳,振人心魄,其拳肘與膝撞的角度異常刁猾巧妙,令人難以防範,真是名不虛傳。
4.對打
對打練習,是泰拳師賽前積極訓練的主要項目,在曼谷已獲排期出賽拳師,每周對打不下三次,通常是隔日練,星期日休息。
練對打可增強拳師的耐性、速度和鬥志,缺乏對打練習的拳師,在比賽時往往想輕取敵人,反而力不從心。
泰拳師在對練時,一般只運用穿戴拳套的拳頭,全力搏擊,腿膝招數危險性高,因此不適宜在對打時使用。
泰拳術經過數百年的不斷冶煉升華,訓練方面的確別具一格,例如比賽每局時間三分鍾備戰練習回合時間達四分鍾,休息時間不超過一分鍾。若比賽每局兩分鍾,則練時三分鍾。這種高度壓力式練習法,無疑使拳師在擂台上比賽時,有足夠的體能與耐力應付比賽的需要。
對打練習次數不宜過多,如預期比賽十回合,那麼每次練習只要對打四回合,一般五回合賽事,對打三回合就足夠。至於四回合一下的比賽,則練兩回合就夠了。
還要注意的一點,是練習須隔日進行,使身體充分休息,不致因練習過頻而損害腦部健康。
1982年舉行的一場泰國拳壇高手爭霸,戰前「通天膝」狄西蓮迎戰「飛將軍」沙瑪,雙方積極備戰,訓練之刻苦前所未有,狄西蓮練習65日,對打練102回合,特別注重擊靶練習;沙瑪則練了45日,對打86回合,加強角力練習,以對抗狄西蓮之膝撞戰術。
5.手靶訓練
近年泰拳師最重視的特殊練習法,有「手靶」與「摔跤」兩項。
手靶是引進的先進訓練方法,由教練或專業靶師手持正方或長方形長靶,其形如枕頭,作活動目標,帶引拳師攻打。教練可任意引導拳師向各部位進攻,並不斷報以干擾、回擊,使後者同時練習防衛。
手靶的特別功效,在於拳師的膝、腿等各種招數,靈活准確,加上教練的催促、壓逼,其攻擊方法和密度相應提高,比獨自攻打沙包,效果好得多。
「通天膝」狄西蓮,以膝技卓絕威震拳壇。他在擊手靶時,大部分時間纏著靶師,集中練膝,其膝招威力駭人,急如閃電,尤善連環沖撞,每一擊足以至人死命。
6.摔跤
摔跤練習,又稱摟抱,是憑長時間的纏抱投摔,使樁步堅穩,膝招靈活,對磨練耐性,最有效果。
方法是選擇體形相近的對手,互相抱住頸頂,輪流用力拉拽、壓下或推放,迎合膝招撞擊,被動一方則竭力抗拒,發勁將對手攆開或向側投擲。在兩力相抵之下,雙方常成緊貼、繞轉形勢,必須不斷移動或運動消除對方牽引和膝功,抗爭十分激烈,雙方體力消耗很大。常練可幫助拳師在內圍爭持時發揮膝技,爭取優勢,在應付敵人膝攻時,則善於護衛與回擊。
在泰國部分有名拳館,拳師在賽前練習,摔跤時間長達三十至四十分鍾,其激烈程度,難以言喻。
7.過招
參加比賽拳師,還經常找同伴或教練過招。以磨練技藝,在原定練習程序完結後,拳師即與教練或體形相近對手相戰,只是不像比賽時那麼認真兇狠。否則造成意外,未及登台已受創傷,適得其反。
過招的辦法是,雙方各出招數對戰,而不用勁,互相拆解、回擊運用戰術,藉以培養反射神經,靈敏性與實戰技巧。
拳師可隨意選擇各種招數演練,例如練腿踢招數,甲方踢,乙方擋格後回以反踢,使甲方招架,互相輪流練習。又如一方用低踢或肘撞,或練內圍膝撞,對方則集中護衛,破壞前者用膝之勢,用退擊戰術者可專練退戰方式,如此類推。此種訓練,可改善拳師打鬥時姿態與風范,養成攻防技擊之節奏和韻律感。
8.跳繩
最平凡簡單的訓練,是跳繩運動,是拳師必須持之以恆的練習項目。其一處在可強化腿部機能,使拳師移動敏捷,體重下降,耐力增強。
初出道的拳師,每日下午練習前,必跳繩三回合,作熱身運動。因體重問題而須減重的拳師,可每日進行三十至六十分鍾的跳繩,練習時加穿厚衣,催助身體內水份揮發,效果尤佳。
跳繩這一項活動對於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多少都曾接觸過,它是非常簡單的一項全身運動。從器材上說:結構最簡單,攜帶極為方便,活動時只要小小的地方能跳動就行了。佔地面積小,並且沒有過多、過高的要求,在其他項目中作為輔助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跳繩可以提高人體內臟功能、健壯身體、增強下肢彈跳力和耐久力。一根繩看上去很簡單,但它能幫助拳手提高彈性、速度、落地緩沖性、彈跳持久性等,在練習跳繩時要結合比賽的需要,按三分鍾一個回合,中間休息一分鍾的方法進行,在跳的過程中動作要有變化,速度也要快速和中速變換,這才是拳手練習跳繩的要求。
⑴器材(繩子)及准備
要用直徑10毫米的臘繩,或機用皮帶(直徑8毫米)和代革用品,長度以本人臍部高低到地面,用腳踩直一圈為標准。
要穿平底軟性鞋,跳前須做准備活動,使各關節韌帶和肌肉展開,尤其是踝部關節及手腕關節更為重要。
(2)姿勢要求
頭部要正直,雙目正視前方,下巴自然地靠近胸骨頂端凹陷處,含胸、兩肩下沉,雙膝微屈,軀干向前下方彎曲,保持頸部、胸部脊柱生理弧度。
兩手握柄,手心向前方,肘部靠近軀干兩側,手內側貼近大腿外側股骨上13處(握繩柄主要靠拇指、食指,其他三指為次要,用兩手腕擺動繩子)。
跳繩時要用前腳掌彈跳落地,在落地時要輕松,膝部自然彎曲,略有緩沖動作。
(3)跳繩的方法與要領
跳繩時除了兩足的動作隨著變化而轉換外,其他部位如頭,軀乾和手臂盡量保持基本姿勢。如果在跳繩失誤時,要立即恢復跳動(間隙時間越短越好),繩子的揮動用兩手腕同時發力。
①原地雙腳跳:
動作要領:好似原地跑步,彈跳時靠一足前掌跳動,在落地同時另一足再做彈跳,依次交換。每跳起一次繞繩一圈,身體中心保持不變,始終在中間。
②單足二次原地跨步跳:
動作要領:一足做二次彈跳,每跳一次繞繩一圈,左腳第一次彈跳時右腳作後伸動作(只能用膝部作屈伸動作),當第二次彈跳時右腳作前伸,足尖綳直,這時快速落地換上右足彈跳動作,然後依次輪跳。
③前後交換跳:
動作要領:跳動前,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兩足前後距離同肩寬,用兩腳前腳同時彈跳,跳動時,左、右腳不斷前後交換,一次輪跳。
④提腿90度跳
動作要領:一腳落地彈跳,另一腳作向上提腿與軀干成90度,小腿與大腿成90度,腳尖下垂,緊緊落地,原落地彈跳的腳向上提,交替進行。
⑤踢臀式跳(類似後提腿跑):
動作要領:一腳彈跳落地的同時另一腳小腿後屈,將腳後跟盡可能敲到臀部,然後落地換另一隻腳作以上動作,連續交替彈跳。
⑥步伐式(如泰拳步伐前後跳動):
動作要領:按拳擊基本步伐的要領作向前、向後、向左、或向右跳,每跳一次搖繩一圈。
⑦雙飛式或三飛式:
動作要領:雙飛即跳起一次搖繩2次,三飛是跳起2次搖繩3次,要求兩腳合並,同時用腳前掌跳起,提臂收腹直腿,兩腳尖綳直,兩手腕瞬時間加速作2次或3次旋轉。
⑧負重跳:
即上身穿上沙背心,或腰部帶上沙袋,還可用沙綳帶,只要能增加一點重量,不拘跳的形式進行跳動,這一類的跳是增加難度提高效果。
⑨變速跳(好似變速跑):
在一個回合中(為三分鍾),分階段的快速與中速跳,這是符合拳擊比賽中回合需要的,為的是使生理和呼吸系統等方面適應回合要求,每個回合跳繩為600次左右。
要求,一個回合400次以上為及格,550次以上為良好,650次為優秀。
跳繩時必須注意:
①跳繩時不要跳離地面過高,以繩能通過腳底為佳,落地必須要有緩沖,嚴禁用足跟著地,否則會震動大腦,影響健康。
②跳後,兩足各組肌肉有酸痛等的正常現象,嚴禁用冷水沖洗,要用熱水洗或按摩,使肌肉放鬆,消除肌肉群的疲勞。
③跳時呼吸必須用鼻以短快吸氣,呼氣要慢用嘴呼出。在快速跳繩前先吸一口量大的氣,隨後加快跳速,氣慢慢吐出,甚至氣即將吐完,再憋口氣,實在憋不住,放慢速度,隨後再吸氣,這樣不斷地交換是為了達到無氧訓練的目的,當休息一分鍾時,應進行深呼吸的調整。
9.體操
最後的練習項目是體操,在練習前或後均須進行,主要目的是強化身體各部位的筋肌功能,伸展筋骨,訓練後的體操動作宜放緩,使身體神經鬆弛,體內各部機能平靜,回復原狀。
體操項目有蹲跳、開胯、溜腿、搖頸、掌上壓等各項運動,其中以腹肌運動為主,與拳師的耐打能力有密切的關系。
泰國拳館的拳館,每日須作腹肌運動一百至二百次,以增強腹部抗打擊力。
60年代以前拳師之練習程序,一般均以空擊、打沙袋、對練為重點,輔助練法則有跳繩與過招。80年代後各武館即相繼大幅度加強摔跤訓練,同時有長方形皮靶出現,引靶協助拳師追擊焦點的訓練技術迅速發展,使新一代拳師韌度及組合技術、密度等全面強化,至今這兩項特殊練習法已成職業泰拳訓練絕不可缺少的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