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故而屬於啟發性的教學方法

故而屬於啟發性的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15 07:16:18

㈠ 啟發式教學法的應用方法有哪些

啟發式教學法在現代教學論中已經不再是某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運用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教學原則。

啟發式教學的途徑

(1)奮其志。

志,是智力發展的精神動力。目標遠大,才能精力充沛,這是搞好學習的精神支柱。在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介紹該學科當前發展的現狀,向學生指明哪個山頭是值得攻打的,突破口在哪裡,從而誘發學生為美好前途而奮發的雄心壯志——學習動機。

(2)激其情。

教師一踏進課堂就應是情緒飽滿的、熱情、鎮定的,要滿懷激情去講課,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就要求教師在跨進課堂之前拋棄一切雜念,切不可把冷漠、厭惡、怒氣等消極情感帶進課堂。

(3)發其智。

教師應加倍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此,教師要積極採用各種有效措施來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引其疑。

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於無疑處覓有疑,善於激疑,有意訓練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在備課時就要精心設計一組遞進型的疑題,使學生沿著教師指引的邏輯思路,步步深入,達到恍然大悟、觸類旁通的目的。

(5)啟其思。

教師要千方百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引路、搭橋、開竅、點撥、評講,不斷激發直覺思維和靈感,努力做到舊中見新,易中有難,平中出奇,難而可及。

(6)廣其知。

教師要採取措施擴大學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特別要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知識、新成就武裝學生。

(7)添其翼。

想像是智力的翅膀,教學中要喚起學生的想像、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8)煉其毅。

學生要取得優異成績,沒有刻苦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力,單有興趣和熱情是不夠的。

(9)倡其辯。

教師要引導學生橫向交流,開展無拘束的自由討論,活躍思維。

(10)授其法。

現代教學論倡導學生由」」學會」」轉變為」」會學」」,讓學生掌握自學的方法,學會」」獨立走路」」,早日進入科研前哨陣地。

(11)增其識。

一個有作為的人應具有相當的膽識,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豁達大度的氣質,使他們具有遠見卓識和高尚的品德。

啟發式教學的心理結構

教師的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主動地把整個心理活動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習心理結構5個因素與教學環節相融洽,教師要在各個環節抓住核心,以提高教學質量。

(1)動機的激發。

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學習興趣,引起求知慾、好奇心。

(2)知識的攝取。

最核心的心理因素是感知、觀察力。

(3)知識的領會。

即從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即對知識的理解。這要有直覺思維、發散思維,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決心和毅力,以及縱橫馳騁想像力的參與,其中最核心的是思維力。

(4)知識的鞏固。

記憶是該環節的核心因素。

(5)知識的運用。

最核心的是操作技能、操作能力。

㈡ 談話法屬於啟發式教學方法,而講授法是屬於注入式的教學方法

談話法既可能是啟發式,也可能是注入式;講授法既可能是注入式.也可能是啟發式。講授法如果是在啟發式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那麼這種講授法就是啟發式講授法。在談話法中,如果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脫離了學生的知識經驗,或者簡單得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回答,那麼這種教學就是枯燥、乏味的,壓制了學生的積極性,無啟發可言。

㈢ 教學方式有幾種類型

教學方式是指教學方法的活動細節。教學方式有九種類型,分別包括以下幾種: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和講演法。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大多都伴之以講授法。

2、談論法
談論法亦叫問答法,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3、演示法
演示教學是教師在教學時,把實物或直觀教具展示給學生看,或者作示範性的實驗,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所傳授知識的方法。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靠自覺的控制和校正,反復地完成一定動作或活動方式,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為習慣的教學方法。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取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6、課堂討論法
課堂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後,共同進行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可以全班進行,也可分大組進行。
7、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件的操作過程,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現象的變化中獲取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教學方法。

8、啟發法
啟發教學可以由一問一答、一講一練的形式來體現;也可以通過教師的生動講述使學生產生聯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實現。所以說,啟發性是一種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具有的指導意義的教學思想。
9、實習法
實習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校內外組織學生實際的學習操作活動,將書本知識應用於實際的一種教學方法。
這種方法能很好地體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精神,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㈣ 啟發式教學法是什麼

何謂啟發式教學法?它不是一個具體的教學方法。因為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是由一套固定的教學格式或若干具體的教學環節來體現的,而啟發式教學法並沒有固定的教學格式和環節。在上課伊始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究是啟發;在課堂結束時留給學生一些懸念和問題讓其實踐或討論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也是啟發。

啟發教學可以由一問一答、一講一練的形式來體現;也可以通過教師的生動講述使學生產生聯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實現。所以說,啟發性是一種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具的指導意義的教學思想,啟發式教學法就是貫徹啟發性教學思想的教學法。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教學方法,只要是貫徹了啟發教學思想的,都是啟發式教學法,反之,就不是啟發式教學法。

啟發式教學法的概念,原本是針對注入式教學法提出來的,分析兩者之間的根本區別,就可以得到啟發教學思想的本質特徵。所謂注入式,是指教師把學生當做盛裝知識的容器,向其灌注大量現成的概念、原理、公式之類的知識。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消極被動的接受者,學習的特點是接受和記憶其結果。學生學到的知識不少,但是靈活運用和發現創造的能力差,智力和情感世界的全面發育受到限制和損害。

啟發式教學與此相反,它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的主要任務在於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課堂上始終是主動的、積極的、能動的,學習上非凡強調理解、運用、發揮、創造,並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發展。

㈤ 什麼是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既是一種教學指導思想,又是一個教學原則。啟發性教學原則是進行任何教學都應貫徹的。而啟發式教學是運用任何教學方法都應堅持的。啟發式教學是相對於注入式教學提出的,由於不入式無視學生在學習上主觀能動性,而啟發式能啟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活動,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而在教學中大力提倡啟式教學,反對注入式教學。那麼,如何理解和運用啟發式教學呢?下面結合中學語文教學,談談個人膚淺的認識。
一、啟發式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是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
的能力,又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矗而羸發式教學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進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該是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的目的。運用啟發式教學要緊緊圍繞這一目的,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設計、組織、提出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活動,引導學生理解、分析典範文章是怎樣通過形式表達內容,達到內容和形式完美統一的。
遇到一篇課文,不知道怎樣去分析,這是許多學生的通玻作為教師,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努力增強教學的啟發性,並從思維方法上給予一定的指導。教學是否具有啟發性,不能只從形式上看,不能只追求課堂的熱鬧,提問的次數,學生發言的人次、時間,而要從實質上看教學是否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活動和培養學生的能力。提問是啟發學生思維活動經常採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但提問不一定都具有啟發性。象那些過於簡單淺顯的問題和過於復雜深奧的問題,都難於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前者,學生不用去想,後者,學生又無從去想。運用啟發式教學,也不一定每個問題都要求學生立即正確回答,更不必因為學生對有的問題不能立即答出或答得不對,就覺得啟發失當。有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費此周折,更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
有一個故事叫《烏鴉喝水》,它所闡述的道理,頗耐人尋味。烏鴉所以聰明,不但它喝到了水,而且它想出了辦法填石子。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學生好比烏鴉,知識好比是水。教師的任務不是端著一盆知識之水讓「烏鴉」喝,而是要培養「烏鴉」想方設法喝到水。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在於能不能把知識之水送進「烏鴉」嘴裡,而在於會不會引導「烏鴉」在瓶子很高、瓶口又小,喝不著瓶子里的「知識之水」的情況下開動腦筋。
二、認真備課,深入鑽研教材,細致了解學生,才能更好地運用啟發式教學
中學語文講授一篇篇課文,絕不只是為了讓學生懂它,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達到「不教」的目的。但是,為了達到「不教」的目的,先要教好每一篇課。教材是施教之材,是運用啟發式教學的依據。運用啟發式教學必須緊緊扣住深入理解分析教材,啟發教師對教材的優美形式、深刻內容、內容形式的完善統一理解深透、掌握純熟,對學生的思想狀況、能力水平、學習習慣瞭然於胸,才能在課前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設計、組織好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才能在課堂上根據情況的變化,因勢利導,啟發得當。從而在學生不能回答問題的時候,啟迪思路;在學生體會膚淺的時候,導向深入;在學生理解錯誤的時候,引向正確;在學生意見相持的時候,心中有底。也就是說,即使課堂情況發生意外變化,也能使之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通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分析教材,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如果教師對教材鑽研不深,掌握不熟,對學生的情況了解不夠,不但不能做到不離其宗,而且會形成課堂無法駕御的尷尬局面。總之,運用啟發式教學,對教師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教學中將提問與講解、講述等方法配合使用,增強教學的啟發性。
增強教學的啟發性應爭取做到使學生樂於思考,急於思考,便於思考。教學中,教師中否激發思維積極活動,關鍵在於提出的問題,能否引起學生的重視和興趣。如果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願意去想,感到有興趣,非想出來不可,那麼他們就可能積極去思考。當然,教師的啟發性還必須得法、適當,否則學生就不知從何入手。所以,教學要難易適度,當然,運用啟發教學,不是學整堂課都是教師問,學生答,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把問答與講解、講述配合使用。以講解解決難題,以講述帶過一股,以講解、講述提問准備條件,再以問題突出重點,羸發學生思維積極活動,引導學生理解分析教材。例如講授《故鄉》一課,在分析典型環境的基礎上分析典型性格時,由教師結合情節發展,通過講述人物的語情、行動、心理,進一步展示環境。魯迅悲劇小說《故鄉》是以「悲涼」為基調的。這從回故鄉的心情、漸近故鄉的感受、在故鄉的見聞以及離故鄉的沉思中看到「;全文通過「我」回故鄉這件事的具體描述,不僅展示了主人公「悲涼」的心境,還展示了破敗荒涼的舊中國農村面貌。在此基礎上就作者在典型環境中對人物的描寫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進行分析:作者在《故鄉》中寫楊二嫂,只用了短短兩百多字就成功地寫出了一個典型人物,這是怎樣一個人?作者寫她有什麼意見?隨後引導學生扣住原文分析:楊二嫂,過去是一個在小鎮上靠姿色招徠生意的,過著小康生活的小商販,當時,人稱之為:「豆腐西施」。二十後,她變成一個「凸顴骨、薄嘴唇、細腳伶停的圓規」。楊二嫂的外貌變化,有深刻的意義。由於當時社會對貧農的多種壓迫、剝削化,使失去土地的農民閨土變得窮困和麻木,對此大家易於理解,但象楊二嫂這樣一個「豆腐西施」的變化,就是「我這一個從小住在她家斜對門」的人,也「愕然」了。這說明由於當時兵匪官紳捐雜稅的壓近和摧殘,不但使貧農破產,而且使象楊二嫂這樣過去過著小康生活的人們,也不可避免地破產了,這更顯示出當時農村的經濟破敗蕭條的廣泛性。楊二嫂不但外貌有變化,而且性格也大不一樣了,過去「終日坐著」可算是文靜的,現在她尖刻、潑辣,在「我」面前,她敢露出「鄙夷」的神色,「冷笑」地挖苦「我」「貴人眼高」。同時,她敢於揭露那此舊社會里「討三房姨太太」「坐八抬大轎」的統治者驕奢淫逸的生活方式,雖然,她找錯了抨擊的對象。楊二嫂自私,貪小便宜,這是由她的小市場身決定的,也是當時病態社會中一個典型代表,農村經濟的破產引來了她這樣的小市民隨之破產,致使她二十年後,景況不如以前了。為了生存,她公開向「我」要些破爛木器回去用,走時「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裡。」可以說這都是生計所迫。
這樣講述與啟發提問歸納相結合,引導學生分析人物,既節省了時間,突出了重點,也有助於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能力。
四、如何運用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雖以其科學求實的特點倍受青睞,廣為時尚,但是,如果「啟不得法」便會「啟而不發」。只有在教學實踐中准確把握並巧妙運用方可收到激發興趣,啟迪思維之功效。那麼,窮竟如何啟發才能奏效呢?
1、比中見異。範文講讀中的比較閱讀法,可以幫助學生溫故知新,實現知識的遷移,這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方法。此類比較,形式多樣,可用於篇間句段,亦可用於體裁樣式、表現手法。凡此種種均可以課堂教學中產生開竅效應。例如:學完魯迅《故鄉》之後,再叫學生讀茅盾的《可愛的故鄉》進行比較,並思考回答兩個問題:1、兩篇同是寫故鄉,目的有什麼不同?2、因時代和寫作目的不同,兩篇在體裁、寫作,特別是作者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方面有什麼不同?通過閱讀比較,創設了問題的情境,啟迪了學生思維。
2、層層剖析,尋找原因。有些記敘性的課文,情節比較完整,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俱全,對於這樣的課文,抓住其結果,引導學生分析、研究造成如此結果的原因,還是有較好效果的。例如,在進行《我的叔叔於勒》一文教學時,學生讀完課文後,教師提出這樣一問題:課文結尾,菲利普夫決定從哲爾賽鳥返回時,改乘聖瑪洛船,以免再碰到於勒,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學生經過分析討論後,發表如下看法:①怕女婿知道了對婚事不利。②是於勒為人造成的,如果於勒是一個品德很好的人,菲利普夫婦不會如此。③是於勒太窮的原因,如果於勒此時富有,菲利普夫婦一定會和他相認。④是菲利普夫婦的原因,他們的頭腦中只有錢。⑤是那個社會制度造成的,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金錢關系。這些不同的看法,各有各的道理。最後,在教師的點撥下,大家統一認識,造成此事的直接原因是菲得普夫婦只認錢和於勒窮,其根本原因是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3、小處設疑,維淺維實。在運用啟發式教學時,所提問題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宜實不宜虛,「斜是指把一個問題分解成幾個點,「淺」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探尋新的領域;「實」是說問題要提的具體、明確。這樣做,便能克服提問設疑中的盲目性,符合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啟發式教學,是一種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維,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善於啟發,是一種藝術,其基本特徵是:在講讀前精心設計足以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在生肄、質疑、釋疑的過程中接受知識,得到能力、智力的培養訓練。掌握這種藝術,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使學生從單純的「聽而有得」的被動局面轉移到「思而有得」的主動局面中來。
啟發式教學是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規律,採取各種手段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思維,以獲取新知識的教學方法體系,其實質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啟發學生思維,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探掘其內在潛能,使外部教育產生一種內化作用,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在教學中貫徹啟發式教學,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具體的做法則多姿多彩。下面是我在語文教學中具體運用的幾種手段:
(一)目的啟發
要使學生主動學習,首先要從學習外進行啟發,這是最基本的。教師的教育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湊效,而是在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滲透中達到:特別是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在進行社會理想教育的同時,還要進行職業理想教育,更要強調知識(特別是語文知識)在人精神生活中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其就特別強調知識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識確是學生將來從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學生現在和將來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啟發學生懂得:只有掌握了豐富的知識,我們的精神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否則將會空虛和枯燥無味!學生明確了學生目的,就能主動、自覺的學習。
(二)懸念啟發
在古黃章回小說里,往往在情節向前推進時,中途打了一個結,讓它暫時掛起,給讀者產生一個期待的心境,且「且聽下回分解」懸念來吸引讀者往下看,這是啟發式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如在《背影》一課中,作者朱自清在開篇寫道「我與父親不見已四年有餘,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景」講到此處,教學適時啟發:為什麼不能忘的是父親的背景呢?這就給學生造成一個懸念。跟著提問:一般作品描繪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麼?學生討論後明確:人最富於表情部位應該是面部,應著力於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
,這是文學作品慣有的手法:而《背影》這課書,為什麼抓住人「背影」不惜筆默作具體細致的刻畫呢?教師引導學生在討論中逐步領悟這里描寫的「背影」是進入老境「頹唐」父親的背影,它刻下了父親飽經憂患,半生潦倒的一個印記。父親在家境慘淡,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勞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很難的爬過鐵路為兒子買桔子。這「背影」表現出父親對兒子的真摯的愛,「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別中給兒子烙下一個深刻、不可磨滅的印象。如果還有囿於描繪人物的神情、音容笑貌,就不能象描寫:「背影」那樣更突出,更深刻地表現文章的中心思想。這個構思,作者獨具匠心;這個懸念,激發學生細細往下看,品字里行間,學生的求知慾在懸念中激發出來了。
(三)情感啟發
情感是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作者緣情而發,把自己強烈的情感演變為文字。因此,激發情感必須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傳遞出來的感情,葉聖陶先生說:「凡是出色的文藝的作品,語文文字必須作者有趣的最貼合的符號。」讀者若不能透徹地了解文字的意義和情味,那就只是看見徒有跡象有死板的符號,怎樣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師應善於調動學生的情感,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讓學生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如《賣炭翁》中有一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分析這句時,教師可啟發學生:賣炭翁身上穿得很單薄,為什麼還希望天氣更寒冷此呢?還不矛盾嗎?衣單思暖,人之常情呀!為什麼呢?因為賣炭老人希望天寒能賣上好價錢,否則,不要說生活無著落,就連買件單薄的衣掌的指望也會落實的。這樣一啟發,學生就能理解老人這種矛盾的心理,蘊含著多大的痛苦的辛酸啊!這就激發了學生對賣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對當時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
(四)媒體啟發
所謂媒體啟發,主要是指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多媒華進行啟發,如電化教學、電腦、幻燈,錄音等現代化教學工具,化抽象為具體,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復雜為簡單,圖文並茂,形聲結合,試想,在教高爾基散文詩《海燕》時配樂朗誦比一般范讀效果更佳。又如在教《小石潭記》時,如畫一幅「隔篁竹,聞水聲」,周圍「青樹翠蔓,中間」全以石為底,、魚兒在潭中往來翕忽」似與激者相樂的小石潭在投影片上,小石潭的方位,概貌,情趣就生動形象的表現出來。如果用電視錄像或電腦媒體。色、形、聲結合,更使我們有身臨其境之感。
(五)對比啟發
教學中運用相互聯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正反對比和新舊對比,啟迪學生積極思維,在比較對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礎上加深記憶。以《故鄉》一課為例,課文以閨土形象的描寫,可採用對比啟發,分析時,教師提問:中年閨土與少年閨土對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少年閨土:「紫色的圓臉,紅和圓實的手」,說話滔滔不色,說的都是海邊無窮無盡的稀奇事:中年閨土:「灰共的臉」夾著「皺紋」,「松樹皮的手」,一個天真活潑的少年變成一個「木偶人」了。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乒荒、苛稅等原因造成的。這樣一對比啟發,學生對課文理解就加深了。
(六)設疑啟發
在教學中,要盡力去打破學生頭腦中的「平靜」,激發學生思維活動的「波瀾」
,也就是激發學生的疑問,引發他們在生疑-置疑-釋疑的循環往復中探求新知,發展智能。設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使學生在尋疑中產生求知慾望,形成探索和發現知識的動力,使學生學習具有自覺探索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如《變色龍》一課,在授課前設計幾個問題要學生預習、思考:1.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麼?2

㈥ 啟發式教學方法和注入式教學方法的區別在哪裡為什麼要提倡啟發式的教學方法

所謂的「啟發式」,指的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把學生作為主體,重視並善於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增強學習的意志,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教師的啟發,誘導,提示及點撥,使學生積極地動腦,動口,動手;並且能夠舉一反三,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索創造精神。
所謂的「注入式」,即「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顧學生的認知水平,不考慮學生認識過程的客觀規律及理解能力,把學生當做「容器」,一味地把知識灌輸給學生,使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機械地呆讀死記,「食而不化」。
所以,「啟發式」和「注入式」教學方法的區別不在於課堂教學中老師講授多少,是否提問,及課堂佔用時間的長短,而在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否把學生放在了主體地位。

㈦ 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思想是什麼

概括為幾點:1.教人仁義,教人做人(主要);2.鼓勵好問;3.鼓勵思考;4.有教無類(第二 重要);5.擅於鼓勵,肯定弟子的正確思想、行為;6.維護弟子,在外人面前肯定弟子,恰到好處而不過分推銷;7.能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向弟子道歉;8.其他次要的,比如重視禮節等,到今天可能並不適用,因為繁文縟節到現在也變的簡化,古代繁雜的禮數規定也到現在並不施行。這是概括的幾點,詳細可以看我下面對此的解釋、分析。

我認為他的目的是讓弟子變得仁義,成為君子。在《論語》中,「仁」的出現次數可謂是多如牛毛。在《論語》的問答中,我們不難發現,一般都是弟子問孔子問題,孔子再回答,這說明孔子鼓勵弟子好問;孔子要發表個人想法時,通常要先問問弟子們的想法,這是讓弟子們多加思索,鼓勵弟子思考;孔子很關心同學,比如顏回,他收弟子無論貧富,無論出身,自己做到有教無類;再有就是善於肯定學生的思考,比如肯定曾子,在別人面前能維護自己的弟子,但又做到不過分誇贊,故意美化,這也是境界;能認錯,比如誤會顏回把用手抓過的飯吃,(可見《雍也》篇)誤會為顏回不講衛生,不注重禮節,實際上顏回是看見飯進了蟲子,覺得不能給老師吃,扔了又浪費,才那麼做的,明白真正原因後,孔子做了認真的道歉和自責,榜樣作用,說明他對自己也是擅於自省,沒有架子,沒有「老師不會有錯」的可笑邏輯。除此之外,孔子還有其他的一些思想,比如重視禮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但是主要思想還是開導,教會學生們做人,待人仁義,可以從論語中自己慢慢參悟。

㈧ 課堂教學中啟發誘導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啟發式教學是處於教師講解和學生思考之間的一種活動形式,也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採用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能使學生原本閉塞的思維活躍起來,形成探究的慾望,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怎樣啟而得法,誘之有效,是我們教師不斷深入探究的課題。結合教學實踐,我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引趣啟發
興趣是一種激勵學生學習的潛在力量。在教學中,當一個學生對他所學的學科發生興趣時,就會積極、主動、愉快地去學習,而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心理學家指出,興趣可由客觀的生活意義和主觀情緒上的引導所致。那麼,讓教學回到人們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去,常常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我在進行「橢圓」教學時,先給學生舉一些日常生活中與橢圓有關的實例,啟發學生引入主要課程,會使學生的求知慾高漲。
二、演示啟發
演示啟發適宜於學生由於缺乏感性認識,而妨礙他們對問題的深入理解和細致分析時使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實物或教具,進行示範性演示來講述或印證抽象的知識。比如:在立體幾何教學中,採用演示啟發是十分有效的教學手段,或在教學模型上指指點點,或用自製教具比比劃劃,不僅給學生提供鮮明的感性材料,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能發展學生的觀察、想像能力。
三、類比啟發
很多數學知識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類似之處。學習新知識一般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新知識是舊知識的自然延續和升華,他們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以類比舊知識導入新知識,既有利於知識的掌握,又能體現知識的發生與遷移過程,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增強他們數學發現的能力。比如:立體幾何和平面幾何的類比。在立體幾何教學中,教師應該經常啟發誘導學生回憶平面幾何知識,類比出立體幾何的相關內容。當然類比只是一種猜測,其正確性還有待於邏輯論證。

㈨ 常見的教學方法分類有哪些

按照教學方法的外部形態,以及相對應的這種形態下學生認識活動的特點,把中國的中小學教學活動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分為五類。

第一類方法:「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

第二類方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

第三類方法:「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

第四類方法:「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第五類方法:「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如發現法;探究法等。

(9)故而屬於啟發性的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科學、合理地選擇和有效地運用教學方法,要求教師能夠在現代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熟練地把握各類教學方法的特性,能夠綜合地考慮各種教學方法的各種要素,合理地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並能進行優化組合。

不同領域或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要藉助於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技術。教師可依據具體的可操作性目標來選擇和確定具體的教學方法。

不同學科的知識內容與學習要求不同;不同階段、不同單元、不同課時的內容與要求也不一致,這些都要求教學方法的選擇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特點。

㈩ 什麼是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就是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知識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採用啟發誘導辦法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身心發展。這里要著重說明,啟發式教學不僅是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思想,是教學原則和教學觀。當代世界各國教學改革無一不是圍繞著啟發式或和啟發式相聯系。

現代教學中最關鍵的問題是要形成正確的教學指導思想,指導思想正確了,才能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有所創新。「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就是現代教學的指導思想。

啟發式教學,對於教師的要求就是引導轉化,把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具體知識,再進一步把學生的具體知識轉化為能力。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表現在這兩個轉化上。(已知知識→學生具體知識→能力)。這里引導是轉化的關鍵。

(10)故而屬於啟發性的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啟發式教學的要求:

1、目標

教學目標不僅是教學活動結果的預見,而且是學生學習的目的。大量的事實證明,如果學生根本就沒有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那麼即使他們掌握了一定的創新方法和技術,也很難有實際的有價值的創新行為。

2、模式

21世紀最偉大的產品不在科學技術,而在新型的學校教育。早在多年以前,鄧小平同志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作為一名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教師,在面臨「知識爆炸」的時代,如果再用陳舊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教育手段來教學,就很難培養出智能充分發展的創造型人才。

3、方法

在學生上機時,根據不同的學習情況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設計不同的上機內容。對一些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學生,以調試為主,通過調試,來掌握一些上課時不容易掌握的內容,不讓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並通過一些啟發和其他同學的幫助,完成一些作業。激發他們更好的學習這門課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啟發式教學

閱讀全文

與故而屬於啟發性的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業鹽使用方法 瀏覽:140
鍛煉基礎腹肌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201
介入方法是什麼意思 瀏覽:645
汽車阻尼器的安裝方法 瀏覽:153
論文設計並運用相關研究方法 瀏覽:558
js封裝的方法如何在頁面內調用 瀏覽:539
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的種類 瀏覽:950
腰間盤如何鍛煉方法 瀏覽:608
過河的簡單方法 瀏覽:587
傳播研究方法教材 瀏覽:281
骨科治療腱鞘炎的方法 瀏覽:596
電腦突破網路限速的方法 瀏覽:158
溶液中鋰離子濃度檢測方法 瀏覽:162
紅杉樹樹皮的食用方法 瀏覽:732
剔除離散值計算方法 瀏覽:622
seo有哪些重要的方法 瀏覽:739
阻止電瓶車上樓線路安裝方法 瀏覽:31
古代陶瓷快速降溫的方法 瀏覽:414
什麼方法能快速開車 瀏覽:69
嬰兒吐奶用什麼方法解決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