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研究具體的方法主要有參與觀察、行動研究、歷史研究法、人種志方法。
定性研究大多是採用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而獲得第一手資料,其中參與觀察,是定性研究中經常用到的一種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指的是根據社會現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屬性和在運動中的矛盾變化,從事物的內在規定性來研究事物的一種方法或角度。
進行定性研究,要依據一定的理論與經驗,直接抓住事物特徵的主要方面,將同質性在數量上的差異暫時略去。
⑵ 教育學中歸納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錯誤句型歸納分析
反意疑問句
歸納分析、語法真題重點歸納.分析.
修辭法歸納分析
(一)教育研究資料的整理——1.含義:
資料整理
是指運用科學的方法,將調查所得的原始資料按調查目的進行審核、匯總與初步加工,使之系統化和條理化,並以集中、簡明的方式反映調查對象總體情況的過程;2.意義:是對調查資料的全面檢查;是進一步分析研究資料的基礎;是保存資料的客觀要求;3.資料整理的步驟:①審核,確保資料的質量,真實性,准確性和完整性;②分類;是整理的核心工作;確定
分組標志
,進行整理和統計;③匯總,把分散的資料集中起來;(二)教育研究資料的定量分析——1.概念:主要採用
數學方法
(主要是
數理統計分析
),對獲得的資料和研究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和處理,以揭示所研究事物和現象的數量關系,掌握數量特徵和數量變化,進而確定事物和現象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2.定量分析的方法:①數據描述。主要用於特徵分析,通過一些概括性量數來反映數據的全貌和特徵;分為
集中量數
(如平均數、
中位數
和
眾數
)、
差異量數
(
平均差
、方差和
標准差
)、地位量數(百分等級分數、
標准分數
、T分數)、
相關系數
;②數據推斷。主要是用抽樣的方式對樣本進行研究,並從
樣本統計量
對事物的總體做出統計的推論和估計;分為
參數估計
(
點估計和區間估計
)和
統計檢驗
;(三)教育研究資料的
定性分析
——1.概念:是對資料的質的
規定
性做整體分析,主要採用邏輯方法,同時還要求對分析結果的信度、效度和客觀度等可靠性指標進行檢驗和評價,以便對研究對象有整體性、發展性和綜合性的把握;2.過程:①按照研究課題的性質確定定性分析的目標及分析材料的范圍;②對資料進行初步的檢驗分析;③選擇適當的
定性分析方法
,確定分析的維度;④對資料進行歸類分析;⑤對定性分析結果進行信度、效度和客觀度的評價;3.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因果分析、歸納分析、比較分析、系統分析;
1、歸納和演繹。
人類認識活動,總是先接觸到個別事物,而後推及一般,又從一般推及個別,如此循環往復,使認識不斷深化。歸納就是從個別到一般,演繹則是從一般到個別。
2、分析與綜合。
分析與綜合是互相滲透和轉化的,在分析基礎上綜合,在綜合指導下分析。分析與綜合,循環往復,推動認識的深化和發展。一切論斷都是分析與綜合的結果。
3、抽象與概括。
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3)教育研究中資料定性分析的方法擴展閱讀:
分類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1)個人調查,即對組織中的某一個人進行調查研究;(2)團體調查,即對某個組織或團體進行調查研究;(3)問題調查,即對某個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數量研究法
數量研究法也稱「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⑷ 現代教育定性分析包括哪些方法
1.目的:了解和解釋教育現象
對問題的復雜性作出解釋
2.行為:微觀行為
了解對象的經歷和事件
用詞彙和言語進行描述
3.場景:需要了解背景情況
結合縱向和過程
4.方法:從理論假設開始
有目的地選擇個案
開放式訪談,參與式觀察
5.工具:研究者本人
6.結果:內部效度檢驗
通過辨識進行概括
描述性寫作,可包含個人偏好
⑸ 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
1、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法是當今教育研究中運用廣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實地調查的一種具體方法。它主要通過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現象,基本目的在於描述與解釋,在描述過程中進行解釋。
2、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是教師和研究人員針對實踐中的問題,綜合運用各種有效方法,以改進教育工作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動。它將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融為一體,將教育者和教育現實問題緊密結合,強調在「行動」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行動研究的基本過程大致分為循序漸進的四個環節,即計劃、行動、考察和反思。
3、調查研究法:調查研究法是研究者採用問卷、訪談、觀察、測量等方式對現狀進行了解,對事實進行考察,對材料進行收集,從而探討教育問題、教育現象之間聯系的研究方法。
4、教育敘事:教育敘事是以敘事、講故事的形式記錄在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真實鮮活的教育事件和發人深省的動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內心體驗和對教育的理解感悟。
(5)教育研究中資料定性分析的方法擴展閱讀:
教育研究的方法: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是科學的方法,對教育有關的因素進行分析測試,研究教學的過程。
數據有兩種類型,定性的和定量的數據。定性研究使用定性的數據。數據的特徵是描述性的。教育研究者地定性數據包括:觀察、訪談、文件分析、作品分析。(論文、日記、照片或者博客)
教育是以教育科學理論為基礎,以教育領域中發生的現象為對象,以探索教育規律為目的地創造性的認識活動。簡言之,是用教育理論去研究教育現象,探索新的未知規律,以發現新情況,總結新經驗,為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服務。
在教育研究中,包含了多個學科不同程度的交叉。這些學科包括: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和哲學。這些學科交叉為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多可能性。教育研究的發現應該在特定的情境中解釋,可能不適合其他的時間、空間。
⑹ 教育學中歸納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教育學中歸納分析的主要方法:
修辭法歸納分析
(一)教育研究資料的整理:
1、含義:資料整理是指運用科學的方法,將調查所得的原始資料按調查目的進行審核、匯總與初步加工,使之系統化和條理化,並以集中、簡明的方式反映調查對象總體情況的過程;
2、意義:是對調查資料的全面檢查;是進一步分析研究資料的基礎;是保存資料的客觀要求;
3、資料整理的步驟:
①審核,確保資料的質量,真實性,准確性和完整性;
②分類;是整理的核心工作;確定分組標志,進行整理和統計;
③匯總,把分散的資料集中起來;
(二)教育研究資料的定量分析
1、概念:主要採用數學方法(主要是數理統計分析),對獲得的資料和研究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和處理,以揭示所研究事物和現象的數量關系,掌握數量特徵和數量變化,進而確定事物和現象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
2、定量分析的方法:
①數據描述。主要用於特徵分析,通過一些概括性量數來反映數據的全貌和特徵;分為集中量數(如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差異量數(平均差、方差和標准差)、地位量數(百分等級分數、標准分數、T分數)、相關系數;
②數據推斷。主要是用抽樣的方式對樣本進行研究,並從樣本統計量對事物的總體做出統計的推論和估計;分為參數估計(點估計和區間估計)和統計檢驗;
(三)教育研究資料的定性分析
1、概念:是對資料的質的規定性做整體分析,主要採用邏輯方法,同時還要求對分析結果的信度、效度和客觀度等可靠性指標進行檢驗和評價,以便對研究對象有整體性、發展性和綜合性的把握;
2、過程:
①按照研究課題的性質確定定性分析的目標及分析材料的范圍;
②對資料進行初步的檢驗分析;
③選擇適當的定性分析方法,確定分析的維度;
④對資料進行歸類分析;
⑤對定性分析結果進行信度、效度和客觀度的評價;
3、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因果分析、歸納分析、比較分析、系統分析。
⑺ 什麼叫做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傳播學研究方法之一。
指通過邏輯推理、哲學思辨、歷史求證、法規判斷等思維方式,著重從質的方面分析和研究某一事物的屬性。
傳統的人文科學研究方法在傳播學領域的具體運用。主要用於研究傳播的社會結構和功能、傳播的社會控制、傳播與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等。
人類對社會和自然的認識首先是從屬性開始的,事物的根本差別也表現在其質的差別上,因此對事物進行質的分析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
但是,在對事物進行定性分析時,往往容易受個人價值觀的影響。因此,應在定性分析基礎上輔以定量分析,以得出更准確、更客觀、更科學的結論。
(7)教育研究中資料定性分析的方法擴展閱讀
定性分析法主要根據除企業財務報表以外有關企業所處環境、企業自身內在素質等方面情況對企業信用狀況進行總體把握。
在管理會計中,採用這類方法首先由熟悉企業經濟業務和市場的專家,根據過去所積累的經驗進行分析判斷,提出預測的初步意見,然後再通過召開座談會或發出徵求意見函等多種形式,對上述預測的初步意見進行修正、補充,並作為預測分析的最終數據。
由於這類方法所運用的資料往往不是完整的歷史統計數據,而是難以定量表示的資料,一般要依靠預測者的主觀判斷來獲取預測的結果,因而亦稱「判斷分析法」或「集合意見法」。
質量分析法,正如所看到的,許多的決策問題是建立在未知的因素之上,而且常常是建立在主觀的估計之上。那麼,在這種「軟」環境下,尋找和運用一些「科學化的方法」,使這一過程變得盡可能地客觀,就成為十分自然的事了。
為達到這樣的目的,可以選擇運用貝葉斯(Bayesian)法來提供一個量化公式的輪廓,從而使質的、主觀的(即「軟」的)信息輸入後變得「硬」一些。
⑻ 如何在教學中運用定性評估與定量評估
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用語言描述形式以及哲學思辨、邏輯分析揭示被評價對象特徵的信息分析、處理方法。其目的是把握事物質的規定性,形成對被評價對象完整的看法。它是分析和處理教育評價信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定性分析具有以下五個特點:
1.定性分析的基本過程包含如下五個環節:
第一步,確定定性分析的目標以及分析材料的范圍;
第二步,對資料進行初步的檢驗分析;
第三步,選擇恰當的方法和確定分析的緯度;
第四步,對資料進行歸類分析;
第五步,對定性分析結果的客觀性、效度和信度進行評價。
2.在教育評價中,定性分析比較適用於下列五個情景:
第一,對發展過程的原因探討;
第二,對被評價對象優缺點的詳細描述;
第三,對典型個案的深入研究;
第四,對被評價對象內隱的觀念、意識分析;
第五,對文獻檔案信息的匯總和歸納。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指用數值形式以及數學、統計方法反映被評價對象特徵的信息分析、處理方法。其目的是把握事物量的規定性,客觀簡潔地揭示被評價對象重要的可測特徵。
定量分析的特點有:
1.定量分析的基本步驟包括如下步驟:
第一步,對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類,描述數據分布的形態和特徵;
第二步,通過統計檢驗、解釋和鑒別評價的結果;
第三步,估計總體參數,從樣本推斷總體的情況;
第四步,進行相關分析,了解各因素之間的聯系;
第五步,進行因素分析和路徑分析,揭示本質聯系;
第六步,對定量分析客觀性、有效性和可靠性進行評價。
2.定量分析的比較適用於下列四個情景:
第一,對群體的狀態進行綜述;
第二,評比和選拔;
第三,從樣本推斷總體;
第四,對可測特徵精確而客觀的描述。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這兩種方法各有所長,兩者是優勢互補的。評價者絕不能根據自己的偏好,盲目地信奉、贊賞某一種方法,而排斥、貶低另一種方法。
在分析評價數據時,評價者應當根據評價信息的特性和其他因素選擇最適當的方法。如果評價信息主要用於幫助被評價者改進工作時,定性的分析比定量的分析更有價值;而當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比較、評比時,定量分析更為適合。因此,評價者應當盡可能地結合使用兩種方法,從質和量兩個側面把握被評價者的本質特性,在此基礎上做出符合實際的綜合判斷。
此外,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在實際運用中,定性和定量方法並不能截然分開。一方面,量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質的不同,同時由於量的分析結果比較簡潔、抽象,通常還要藉助於定性的描述,說明其具體的含義。另一方面,定性分析又是定量分析的基礎,因為定量分析的量必須是同質的——在數據分析前先要判斷數據的同質性,在需要時,有些定性信息也可進行二次量化,作為定量信息來處理,以提高其精確性。例如,評價者根據需要可以對等級評語「好、較好、一般、較差」等賦值「4、3、2、1」,進行量化處理。
⑼ 繼續教育定性評價方法包括哪些環節
定性分析的基本過程包含如下五個環節:
第一步,確定定性分析的目標以及分析材料的范圍;
第二步,對資料進行初步的檢驗分析;
第三步,選擇恰當的方法和確定分析的緯度;
第四步,對資料進行歸類分析;
第五步,對定性分析結果的客觀性、效度和信度進行評價。
在教育評價中,定性分析比較適用於下列五個情景:
第一,對發展過程的原因探討;
第二,對被評價對象優缺點的詳細描述;
第三,對典型個案的深入研究;
第四,對被評價對象內隱的觀念、意識分析;
第五,對文獻檔案信息的匯總和歸納。
⑽ 定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定性研究方法有資料分析方法,連續接近法,舉例說明法,比較分析法,流程圖方法等。連續接近法指的是通過不斷地反復和循環的步驟,使研究者從開始時一個比較含糊的觀念以及雜亂、具體的資料細節,到達一個具有概括性的綜合分析的結果。
具體地說,研究者從所研究的問題和一種概念與假設的框架出發,通過閱讀和探查資料,尋找各種證據,並分析概念與資料中所發現的證據之間的適合性,以及概念對資料中的特性的揭示程度。
定性方法
一種方法或角度。它以普遍承認的 公理、一套演繹邏輯和大量的歷史事實為分析基礎,從事物的矛盾性出發,描述、闡釋所研究的事物。進行 定性研究,要依據一定的理論與經驗,直接抓住事物特徵的主要方面,將同質性在數量上的差異暫時略去。
定性研究有兩個不同的層次,一是沒有或缺乏數量分析的純定性研究,結論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較濃的思辨色彩;二是建立在 定量分析的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定性研究。在實際研究中,定性研究與 定量研究常配合使用。
在進行定量研究之前,研究者須藉助定性研究確定所要研究的現象的性質;在進行定量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又須藉助定性研究確定現象發生 質變的數量界限和引起質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