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政策安全分析方法

政策安全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14 03:23:25

什麼是政策分析政策分析有哪些研究途徑

政策分析:
對政策的調研、制訂、分析、篩選、實施和評價的全過程進行研究的方法,又稱政策科學。政策分析的核心問題是對備選政策的效果、本質及其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它是在運籌學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籌學和系統分析側重於對系統進行定量分析,政策分析則側重於對問題的性質進行分析,從而發現新的政策方案和解決途徑。
①收集信息,確定應考慮的因素及其中無法控制、純由環境決定的因素。②用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理論和數據來分析要素間的關系。③建立目標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④建立模型,常用的政策模型有:理性模型,經濟合理模型,啟發式模型,程序決策模型,超理性模型,突變模型等。⑤對不同的政策方案進行評價。

❷ 常用安全管理分析方法有哪些

目前系統安全分析法有20餘種,其中常用的分析法是:
(1)安全檢查表(safety check list)。


(2)初步危險分析(PHA)。


(3)故障類型、影響及致命度分析(FMECA)。


(4)事件要分析(ETA)。


(5)事故樹分析(FTA)。

安全管理(Safety Management)是管理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為實現安全目標而進行的有關決策、計劃、組織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動;主要運用現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研究各種不安全因素,從技術上、組織上和管理上採取有力的措施,解決和消除各種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發生。

❸ 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公共政策學主要包括五個基本范疇,即:政策戰略、政策分析、政策制定系統的改進、政策評估和政策科學的發展。其內容,以公共部門管理問題的解決為核心,融合了經濟學、工商管理學、法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相關的知識和方法。
公共政策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應用學科。是一個綜合地運用各種知識和方法來研究政策系統和政策過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實質、原因和結果的學科,以提供政策相關知識,改善公共決策系統,提高公共政策質量的一門學問。
學習公共政策學,可以培養五種能力:
1、掌握公共政策學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
2、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價值觀念、思維方法、模型路徑,掌握具體的決策與分析技術;
3、熟悉公共政策制定的主體和途徑,了解我國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要歷史經驗、教訓;
4、運用現代公共政策原理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具備公共政策問題界定能力,公共政策方案規劃和抉擇能力,公共政策執行能力和公共政策評估能力。

❹ 我國電子政務安全策略分析

我國電子政務信息安全風險主要存在於觀念、技術、管理和法律方面。要強化電子政務環境下公務員的信息安全意識,建立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管理機構,完善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和扶持國有信息安全產業的發展。

1 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的內涵

電子政務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它是運用信息以及通信技術打破行政機關的組織界限,構建一個電子化的虛擬機關,使公眾擺脫傳統的層層關卡以及書面審核的作業方式,並依據人們的需求、人們可以獲取的方式、人們要求的時間及地點等,高效快捷地向人們提供各種不同的服務選擇。政府機關之間以及政府與社會各界之間也經由各種電子化渠道進行相互溝通。電子政務的建立將使政府成為一個更符合環保精神的政府,一個更開放透明的政府,一個更有效率的政府,一個更廉潔勤政的政府。然而,電子政務的職能與優勢得以實現的一個根本前提是信息安全的有效保障。因為電子政務信息網路上有相當多的政府公文在流轉,其中不乏重要信息,內部網路上有著大量高度機密的數據和信息,直接涉及政府的核心政務,它關繫到政府部門、各大系統乃至整個國家的利益,有的甚至涉及國家安全。如果電子政務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電子政務的便利與效率便無從保證,對國家利益將帶來嚴重威脅。電子政務信息安全是制約電子政務建設與發展的首要問題和核心問題。

電子政務的信息安全可以理解為:

(1)從信息的層次看,包括信息的完整性(保證信息的來源、去向、內容真實無誤)、保密性(保證信息不會被非法泄露擴散)、不可否認性(保證信息的發送和接收者無法否認自己所做過的操作行為)等。

(2)從網路層次看,包括可靠性(保證網路和信息系統隨時可用,運行過程中不出現故障,遇意外事故能夠盡量減少損失並盡早恢復正常)、可控性(保證營運者對網路和信息系統有足夠的控制和管理能力)、互操作性(保證協議和系統能夠互相聯接)、可計算性(保證准確跟蹤實體運行達到審計和識別的目的)等。

(3)從設備層次看,包括質量保證、設備備份、物理安全等。

(4)從管理層次看,包括人員可靠、規章制度完整等。

2 電子政務信息安全風險分析

現階段,我國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系數比較低。公安部1998年8月在江蘇、上海、廣東等省(市)對169信息網進行檢測,發現其設防能力十分脆弱,難以抵禦任何方式的電子攻擊。電子政務信息安全風險主要存在4個方面。

2.1 觀念方面

著名信息安全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從國家安全利益出發,提出應把信息系統安全建設提高到研製「兩彈一星」的高度去認識。1999年政府上網工程啟動以來,政府部門越來越重視網路系統建設,看重網路帶來的便利與高效,但是有些地方對信息安全工作未引起足夠重視。據估計,我國在網路工程中網路安全的投入費用不到2%,同國外的10%相比有較大差距。現階段,電子政務網路的開放程度不高,一些機密信息目前還沒有上網,再加之公眾對計算機犯罪的態度較為「寬容」,認為並沒有造成直接的人員財產損失,這都使得公務員和普通大眾對信息安全問題關注不夠,信息安全意識淡薄。

2.2 技術方面

(1)計算機系統本身的脆弱性,使得它無法抵禦自然災害的破壞,也難以避免偶然無意造成的危害。如:洪水、火災、地震的破壞,系統所處環境的影響(溫濕度、磁場、碰撞、污染等),硬體設備故障,突然斷電或電壓不穩定及各種誤操作等。這些危害會損害操作系統設備,有時會丟失或破壞數據,甚至毀掉整個系統。

(2)網路本身存在缺陷。首先,軟體本身缺乏安全性。操作系統的設計一般著重於提高信息處理的能力和效率,對於安全只是作為一項附帶的條件加以考慮。因此,操作系統中的安全缺陷相當多。其次,通信與網路設備本身有弱點。絕大多數電子政務信息網路運行的是TCP/IP,NetBEUI,IPX/SPX等網路協議,而這些網路協議並非專為安全通訊而設計。利用這些網路進行服務,本身就可能存在多方面的威脅,加之使用者信息安全意識淡薄,管理者管理措施不力等原因,會造成一些常見的安全問題:對物理通路的干擾;網路鏈路傳送的數據被竊聽;非授權用戶非法使用,信息被攔截或監聽;操作系統存在的網路安全漏洞;應用平台的安全,如資料庫伺服器、電子郵件伺服器等均存在大量的安全隱患,很容易受到病毒、黑客攻擊;直接面向用戶的應用系統存在的信息泄露、信息篡改、信息抵賴、信息假冒等。再次,目前世界上還缺乏統一的操作系統、計算機網路系統和資料庫管理系統,缺乏統一的信息安全標准、密碼演算法和協議,因而無法進行嚴格的安全確認。

(3)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設備、技術、產品較少,如計算機晶元、骨幹路由器和微機主板等基本上從國外進口,且對引進技術和設備缺乏必要的技術改造,尤其是在系統安全和安全協議的研究和應用方面。而美歐等發達國家對我國限制和封鎖信息安全高密度產品,出口到我國的信息產品中留有安全隱患。例如,美國出口我國的計算機系統的安全系統只有C2級,是美國國防部規定的8個安全級別之中的倒數第三;在操作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或應用程序中預先安置從事情報收集、受控激發破壞的「特洛伊木馬」程序,一旦發生重大情況,那些隱藏在軟體中的「特洛伊木馬」就能夠在某種秘密指令下激活,造成我國電子政務關鍵軟體系統的癱瘓。

2.3 管理方面

對現有的網路攻擊和入侵事件的一項統計報告顯示:國外政府入侵的安全風險指數為21%,黑客入侵的安全風險指數為48%,競爭對手入侵的安全風險指數為72%,組織內部不滿雇員入侵的安全風險指數為89%。這說明,電子政務信息安全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如果沒有從管理制度、人員和技術上建立相應的電子化業務安全防範機制,缺乏行之有效的安全檢查保護措施,再好的技術和設備都無法確保其信息安全。管理上的漏洞,例如,機房重地隨意進出,微機或工作站管理人員在開機狀態下擅離崗位,敏感信息臨時存放在本地的磁碟上,這些信息處於未保護狀態,都會為外部入侵,更為內部破壞埋下隱患。其中,來自內部的安全威脅可能會更大,因為內部人員了解內部的網路、主機和應用系統的結構;能夠知道內部網路和系統管理員的工作規律,甚至自己就是管理員;擁有系統的一定的訪問許可權,可以輕易地繞過許多訪問控制機制;在內部系統進行網路刺探、嘗試登錄、破解密碼等都相對容易。如果內部人員為了報復或銷毀某些記錄而突然發難,在系統中植入病毒或改變某些程序設置,就有可能造成損失。內部人員的破壞活動也並不局限於破壞計算機系統,還包括越權處理公務、竊取國家機密數據等。

2.4 法律方面

黑客攻擊、病毒入侵等網路犯罪的日益增多與網路信息安全法制不健全和對網路犯罪的懲治不力密不可分。一方面,我國已經出台了一系列與網路信息安全有關的法律法規,例如:《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1994年)、《警察法》(1995年)、《公安部關於對國際聯網的計算機信息系統進行備案工作的通知》(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1997年)、《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1997年),《商用密碼管理條例》(1999年)、《計算機信息系統國際聯網保密管理規定》(2002年)等。此外,1997年3月頒布的新《刑法》第285條、第286條、第287條,對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以及利用計算機實施金融詐騙、盜竊、貪污、挪用公款、竊取國家機密等犯罪行為,作出了規定。盡管這些法律法規的出台和實施對於我國網路信息的安全起到相當積極的作用,但仍難以適應網路發展的需要,信息安全立法還存在相當多的盲區。

另一方面,已頒布實施的法律法規不僅規定了出入口制度和市場准入制度,確定了網路信息安全管理機構,闡明了安全責任,而且明確了法律責任,對於危害網路信息安全的個人和單位,規定了經濟處罰、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等三大類型。但是由於網路犯罪的隱蔽性和高科技性,給偵破和審理帶來了極大困難,再加上其他原因,導致執法部門的打擊力度有限,在法律的執行上還有不到位之處,一些違法情況及當事人還未得到及時處理和制裁。

3 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的防範策略

3.1 強化電子政務環境下公務員的信息安全意識

所謂的信息安全意識,是指公務員對電子政務中信息安全問題主要表現與危害以及保證政府信息安全的意義的正確認識,發現電子政務中影響信息安全的現象和行為的敏銳性,維護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的主動性。強化公務員的信息安全意識就是要讓公務員認識到電子政務信息安全是電子政務正常而高效運轉的基礎,是保障國家信息安全甚至國家安全的重要前提,從而牢固樹立信息安全第一的思想。我國各級政府部門要利用多種途徑對公務員進行電子政務信息安全方面的教育。一是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增強公務員信息安全意識,普及信息安全知識。二是積極組織各種專題講座和培訓班,培養信息安全人才,並確保防範手段和技術措施的先進性和主動性。三是要積極開展安全策略研究,明確安全責任,增強公務員的責任心。

3.2 建立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管理機構

首先,政府部門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和《計算機信息網路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的規定,在國家安全部,國家保密局,國務院有關部門及各省、市、自治區公安廳(局),地(市)、縣(市)公安局負責計算機網路信息系統安全保護的行政管理下,建立本單位、本部門、本系統的組織領導管理機構,明確領導及工作人員責任,制定管理崗位責任制及有關措施,嚴格內部安全管理機制,並對破壞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的事件進行調查和處理,確保網路信息的安全。

其次,要完善「網上警察」隊伍建設,加大監視和打擊網路犯罪活動的力度。我國於1983年成立了公安部計算機管理和監察局,1985年全國人大通過了《警察法》,其目的就是「監督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工作」。1998年又成立了公安部公共信息網路安全監察局,並逐步形成了一支「網上警察」。當前,公安部門的首要任務是吸納高級信息安全人才充實到網上警察隊伍,提高網上警察的快速反應能力、偵察與追蹤水平等。

3.3 完善我國信息安全基礎設施

當前迫切需要建立的國家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包括:國際出入口監控中心、安全產品評測認證中心、病毒檢測和防治中心、關鍵網路系統災難恢復中心、系統攻擊和反攻擊中心、電子保密標簽監管中心、網路安全緊急處置中心、電子交易證書授權中心、密鑰恢復監管中心、公鑰基礎設施與監管中心、信息戰防禦研究中心等。

3.4 傾力扶持國有信息安全產業的發展

自主的信息產業或信息產品國產化是保證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的根本。信息安全技術、產品受制於他國是對國家安全利益的極大威脅。國家應對國有信息安全產業的發展予以充分的政策和財政支持。當前,應在以下3種技術上求得突破:一是能逐步改善信息安全狀況、帶有普遍性的關鍵技術,如密碼技術、鑒別技術、病毒防禦技術、入侵檢測技術等;二是創新性強、可發揮杠桿作用的突破性技術,如網路偵察技術、信息監測技術、風險管理技術、測試評估技術和TEMPEST技術等;三是能形成「撒手鐧」的戰略性技術,如操作系統、密碼專用晶元和安全處理器等。還要狠抓技術及系統的綜合集成,以確保電子政務信息系統的安全可靠。令人可喜的是,2002年8月19日由我國自主開發的高性能通用晶元「龍芯1」運行成功,這是我國信息安全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3.5 健全法律,嚴格執法

法律是保障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的最有力手段,發達國家已經在政府信息安全立法方面積累了成功經驗,如美國的《情報自由法》和《陽光下的政府法》、英國的《官方信息保護法》、俄羅斯的《聯邦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護法》等。我國立法部門應加快立法進程,吸取和借鑒國外網路信息安全立法的先進經驗,盡快制定和頒布個人隱私保護法、資料庫振興法、信息網路安全性法規、預防和打擊計算機犯罪法規、數字簽名認證法、電子憑證(票據)法、網上知識產權法等,以完善我國的網路信息安全法律體系,使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管理走上法制化軌道。另外,執法部門還要進一步嚴格執法,提高執法水平,確保各項法律法規落到實處。對於各種違法犯罪情況要嚴加追究,絕不姑息,對於各種隱患要及時加以預防和制止。

❺ 安全評價方法有哪些

安全評價方法有哪些

任何一項工作都講究方法,那麼安全評價的方法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

1 安全檢查方法(Safety Review,SR)

安全檢查方法可以說是第一個安全評價方法,它有時也稱為工藝安全審查或“設計審查”及“損失預防審查”。它可以用於建設項目的任何階段。對現有裝置(在役裝置)進行評價時,傳統的安全檢查主要包括巡視檢查、正規日常檢查或安全檢查。(例如,如果工藝尚處於設計階段,設計項目小組可以對一套圖紙進行審查。)

安全檢查方法的目的是辨識可能導致事故、引起傷害、重要財產損失或對公共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的裝置條件或操作規程。一般安全檢查人員主要包括與裝置有關的人員,即操作人員、維修人員、工程師、管理人員、安全員等等,具體視工廠的組織情況而定。

安全檢查目的是為了提高整個裝置的安全操作度,而不是干擾正常操作或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處罰。完成了安全檢查後,評價人員對亟待改進的地方應提出具體的措施、建議。

2 安全檢查表方法(Safety Checklist Analysis,SCA)

為了查找工程、系統中各種設備設施、物料、工件、操作、管理和組織措施中的危險、有害因素,事先把檢查對象加以分解,將大系統分割成若干小的子系統,以提問或打分的形式,將檢查項目列表逐項檢查,避免遺漏,這種表稱為安全檢查表。

3 危險指數方法(Risk Rank,RR)

危險指數方法是一種評價方法。通過評價人員對幾種工藝現狀及運行的固有屬性(以作業現場危險度、事故幾率和事故嚴重度為基礎,對不同作業現場的危險性進行鑒別)進行比較計算,確定工藝危險特性重要性大小,並根據評價結果,確定進一步評價的對象。

危險指數評價可以運用在工程項目的各個階段(可行性研究、設計、運行等),或在詳細的設計方案完成之前,或在現有裝置危險分析計劃制定之前。當然它也可用於在役裝置,作為確定工藝及操作危險性的依據。目前已有好幾種危險等級方法得到廣泛的應用。

此方法使用起來可繁可簡,形式多樣,既可定性,又可定量。例如,評價者可依據作業現場危險度、事故幾率、事故嚴重度的定性評估,對現場進行簡單分級,或者,較為復雜的,通過對工藝特性賦予一定的數值組成數值圖表,可用此表計算數值化的分級因子,常用評價方法有:①危險度評價;②道化學火災、爆 zha危險指數法;③蒙德法;④化工廠危險等級指數法;⑤其他的危險等級評價法。

4 預先危險分析方法(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PHA)

預先危險分析方法是一種起源於美國軍用標准安全計劃要求方法。主要用於對危險物質和裝置的主要區域等進行分析,包括設計、施工和生產前,首先對系統中存在的危險性類別、出現條件、導致事故的後果進行分析,其目的是識別系統中的潛在危險,確定其危險等級,防止危險發展成事故。

預先危險分析可以達到以下4個目的:①大體識別與系統有關的主要危險;②鑒別產生危險原因;③預測事故發生對人員和系統的影響;④判別危險等級,並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險性的對策措施。

預先危險分析方法通常用於對潛在危險了解較少和無法憑經驗覺察的工藝項目的初期階段。通常用於初步設計或工藝裝置的R&D(研究和開發),當分析一個龐大現有裝置或當環境無法使用更為系統的方法時,常優先考慮PHA法。

5 故障假設分析方法(What…If,W1)

故障假設分析方法是一種對系統工藝過程或操作過程的創造性分析方法。使用該方法的人員應對工藝熟悉,通過提問(故障假設)的方式來發現可能的潛在的事故隱患(實際上是假想系統中一旦發生嚴重的事故,找出促成事故的有潛在因素,在最壞的條件下,這些導致事故的可能性)。

與其他方法不同的是,要求評價人員了解基本概念並用於具體的問題中,有關故障假設分析方法及應用的資料甚少,但是它在工程項目發展的各個階段都可能經常採用。

故障假設分析方法一般要求評價人員用“What…if”作為開頭,對有關問題進行考慮。任何與工藝安全有關的問題,即使它與之不太相關,也可提出加以討論。例如:

·提供的原料不對,如何處理?

·如果在開車時泵停止運轉,怎麼辦?

·如果操作工打開閥B而不是閥A,怎麼辦?

通常,將所有的問題都記錄下來,然後將問題分門別類,例如:按照電氣安全、消防、人員安全等問題分類,分頭進行討論。對正在運行的現役裝置,則與操作人員進行交談,所提出的問題要考慮到任何與裝置有關的不正常的生產條件,而不僅僅是設備故障或工藝參數的變化。

6 故障假設分析/檢查表分析方法(What…If/Checklist Analysis,W1/CA)

故障假設分析方法/檢查表分析方法是由具有創造性的假設分析方法與安全檢查表分析方法組合而成的,它彌補了單獨使用時各自的不足。

例如:安全檢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種以經驗為主的方法,用它進行安全評價時,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檢查表編制人員的經驗水平。如果檢查表編制的不完整,評價人員就很難對危險性狀況作有效的分析。而故障假設分析方法鼓勵評價人員思考潛在的事故和後果,它彌補了檢查表編制時可能存在的經驗不足;相反,檢查表這部分把故障假設分析方法更系統化。

故障假設分析/檢查表分析方法可用於工藝項目的任何階段。與其他大多數的評價方法相類似,這種方法同樣需要有豐富工藝經驗的人員完成,常用於分析工藝中存在的最普遍的危險。雖然它也能夠用來評價所有層次的事故隱患,但故障假設分析/檢查表分析一般主要對過程危險初步分析,然後可用其他方法進行更詳細的評價。

7 危險和可操作性研究(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HAZOP)

HAZOP是一種定性的安全評價方法,基本過程以引導詞為引導,找出過程中工藝狀態的變化(即偏差),然後分析找出偏差的原因、後果及可採取的對策。

危險和可操作性研究技術是基於這樣一種原理,即,背景各異的專家們若在一起工作,就能夠在創造性、系統性和風格上互相影響和啟發,能夠發現和鑒別更多的問題,要比他們獨立工作並分別提供工作結果更為有效。雖然危險和可操作性研究技術起初是專門為評價新設計和新工藝而開發的,但是這一技術同樣可以用於整個工程、系統項目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

危險和可操作性分析的本質,就是通過系列會議對工藝流程圖和操作規程進行分析,由各種專業人員按照規定的方法對偏離設計的工藝條件進行過程危險和可操作性研究,是帝國化學工業公司(ICI,英國)最早確定要由一個多方面人員組成的小組執行危險和可操作性研究工作的。

鑒於此,雖然某一個人也可能單獨使用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方法,但這絕不能稱為危險和可操作性分析。所以,危險和可操作性分析技術與其他安全評價方法的明顯不同之處是其他方法可由某人單獨去做,而危險和可操作性分析則必須由一個多方面的、專業的、熟練的人員組成的小組來完成。

8 故障類型和影響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s Analysis,FMEA)

故障類型和影響分析(FMEA)是系統安全工程的一種方法,根據系統可以劃分為子系統、設備和元件的特點,按實際需要將系統進行分割,然後分析各自可能發生的故障類型及其產生的影響,以便採取相應的對策,提高系統的安全可靠性。

(1)故障。元件、子系統、系統在運行時,達不到設計規定的要求,因而完不成規定的任務或完成的不好。

(2)故障類型。系統、子系統或元件發生的每一種故障的形式稱為故障類型。例如:一個閥門故障可以有4種故障類型,即內漏、外漏、打不開、關不嚴。

(3)故障等級。根據故障類型對系統或子系統影響的程度不同而劃分的等級稱為故障等級。

列出設備的所有故障類型對一個系統或裝置的影響因素,這些故障模式對設備故障進行描述(開啟、關閉、泄漏等),故障類型的影響由對設備故障有系統影響確定。FMEA辨識可直接導致事故或對事故有重要影響的單一故障模式。在FMEA中不直接確定人的影響因素,但像人失誤操作影響通常作為一設備故障模式表示出來。一個FMEA不能有效地辨識引起事故的詳盡的設備故障組合。

9 故障樹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FTA)

故障樹(Fault Tree)是一種描述事故因果關系的有方向的“樹”,是安全系統工程中的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它能對各種系統的危險性進行識別評價,既適用於定性分析,又能進行定量分析。具有簡明、形象化的特點,體現了以系統工程方法研究安全問題的系統性、准確性和預測性。FTA作為安全分析評價和事故預測的一種先進的科學方法,已得到國內外的公認和廣泛採用。

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貝爾電話研究所為研究民兵式導彈發射控制系統的安全性問題開始對故障樹進行開發研究,為解決導彈系統偶然事件的預測問題作出了貢獻。隨之波音公司的科研人員進一步發展了FTA方法,使之在航空航天工業方面得到應用。

60年代中期,FTA由航空航天工業發展到以原子能工業為中心的其他產業部門。1974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發表了關於核電站災害性危險性評價報告——拉斯姆遜報告,對FTA作了大量和有效的應用,引起了全世界廣泛的關注,目前此種方法已在許多工業部門得到運用。

FTA不僅能分析出事故的直接原因,而且能深入提示事故的潛在原因,因此在工程或設備的`設計階段、在事故查詢或編制新的操作方法時,都可以使用FTA對它們的安全性作出評價。日本勞動省積極推廣FTA方法,並要求安全乾部學會使用該種方法。從1978年起,我國開始了FTA的研究和運用工作。實踐證明FTA適合我國國情,應該在我國得到普遍推廣使用。

10 事件樹分析(Event Tree Analysis,ETA)

事件樹分析是用來分析普誦設備故障或過程波動(稱為初始事件)導致事故發生的可能性。事故是典型設備故障或工藝異常(稱為初始事件)引發的結果。與故障樹分析不同,事件樹分析是使用歸納法(而不是演繹法),事件樹可提供記錄事故後果的系統性的方法,並能確定導致事件後果事件與初始事件的關系。

事件樹分析適合被用來分析那些產生不同後果的初始事件。事件樹強調的是事故可能發生的初始原因以及初始事件對事件後果的影響,事件樹的每一個分支都表示一個獨立的事故序列,對一個初始事件而言,每一獨立事故序列都清楚地界定了安全功能之間的功能關系。

11 人員可靠性分析(Human Reiliability Analysis,HRA)

人員可靠性行為是人機系統成功的必要條件,人的行為受很多因素影響。這些“行為成因要素”(Performance Shoping Factors PSFs)可以是人的內在屬性,比如緊張、情緒、教養和經驗;也可以是外在因素,比如工作間、環境、監督者的舉動、工藝規程和硬體界面等。影響人員行為的PSFs數不勝數。盡管有些PSFs是不能控制的,許多卻是可以控制的,可以對一個過程或一項操作的成功或失敗產生明顯的影響。

例如:評價人員可以把人為失誤考慮進故障樹之中去,一項“如果……怎麼辦”/檢查表分析可以考慮這種情況——在異常狀況下,操作人員可能將本應關閉的閥門打開了。典型的危險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通常也把操作人員失誤作為工藝失常(偏差)的原因考慮進去。盡管這些安全評價技術可以用來尋找常見的人為失誤,但它們還是主要集中於引發事故的硬體方面。當工藝過程中手工操作很多時,或者當人一機界面很復雜,難以用標準的安全評價技術評價人為失誤時,就需要特定的方法去評估這些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是研究機器設計、操作、作業環境以及它們與人的能力、局限和需求如何協調一致的學科。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可供人為因素專家用來評估工作情況。一種常用的方法叫做“作業安全分析”(Job Safety Analysis,JSA),但該方法的重點是作業人員的個人安全。JSA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就工藝安全分析而言,人員可靠性分析方法更為有用。人員可靠性分析技術可被用來識別和改進PSFs,從而減少人為失誤的機會。這種技術分析的是系統、工藝過程和操作人員的特性,識別失誤的源頭。

不與整個系統的分析相結合而單獨使用HRA技術的話,似乎是太突出人的行為而忽視了設備特性的影響。如果上述系統是一個已知易於由人為失誤引起事故的系統,這樣做就不合適了。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建議將HRA方法與其他安全評價方法結合使用。一般來說,HRA技術應該在其他評價技術(如HAZOP,FMEA,FTA)之後使用,識別出具體的、有嚴重後果的人為失誤。

12 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Job Risk Analysis,LEC)

美國的K·J·格雷厄姆(Keneth.J.Graham)和G·F·金尼(Gilbert.F.Kinney)研究了人們在具有潛在危險環境中作業的危險性,提出了以所評價的環境與某些作為參考環境的對比為基礎,將作業條件的危險性作因變數(D),事故或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L)、暴露於危險環境的頻率(正)及危險嚴重程度(C)為自變數,確定了它們之間的函數式。根據實際經驗,他們給出了3個自變數的各種不同情況的分數值,採取對所評價的對象根據情況進行“打分”的辦法,然後根據公式計算出其危險性分數值,再在按經驗將危險性分數值劃分的危險程度等級表或圖上查出其危險程度的一種評價方法。這是一種簡單易行的評價作業條件危險性的方法。

13 定量風險評價法(Quantity Risk Analysis,QRA)

在識別危險分析方面,定性和半定量的評價是非常有價值的,但是這些方法僅是定性的,不能提供足夠的定量化,特別是不能對復雜的並存在危險的工業流程等提供決策的依據和足夠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能夠提供完全的定量的計算和評價。定量風險評價可以將風險的大小完全量化,風險可以表徵為事故發生的頻率和事故的後果的乘積。QRA對這兩方面均進行評價,並提供足夠的信息,為業主、投資者、政府管理者提供有利的定量化的決策依據。

對於事故後果模擬分析,國內外有很多研究成果,如美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便完成了以Burro,Coyote,Thorney Island為代表的一系列大規模現場泄漏擴散實驗。到了90年代,又針對毒性物質的泄漏擴散進行了現場實驗研究。迄今為止,已經形成了數以百計的事故後果模型,如著名的DEGADIS,ALOHA,SLAB,TRACE,ARCHIE等。

基於事故模型的實際應用也取得了發展,如DNV公司的SAFETY Ⅱ軟體是一種多功能的定量風險分析和危險評價軟體包,包含多種事故模型,可用於工廠的選址、區域和土地使用決策、運輸方案選擇、優化設計、提供可接受的安全標准。Shell Global Solution公司提供的Shell FRED,Shell SCOPE和Shell Shepherd 3個序列的模擬軟體涉及泄漏、火災、爆 zha和擴散等方面的危險風險評價軟體。

這些軟體都是建立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得出的數學模型,有著很強的可信度。評價的結果用數字或圖形的方式顯示事故影響區域,以及個人和社會承擔的風險。可根據風險的嚴重程度對可能發生的事故進行分級,有助於制定降低風險的措施。

;

❻ 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

一、專家預測法:是以專家的創造性思維(如直覺、靈感、判斷和頓悟等)類獲取未來信息的一種直觀型決策方法。

1、個人判斷法:是指依靠專家的微觀智能結構對政策問題及其所處環境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政策方案及其可能結果等作出自己判斷的一種創造性政策研究方法

2、專家會議法:是指依靠一定數量專家的創造性思維來對決策對象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其狀況作出集體判斷的創造性思維方法。

二、德爾菲法:是一種直覺預測技術,它是由美國蘭德公司的研究人員首先發明的,以古希臘神話中的神諭之地、可預卜未來的阿波羅神廟址「德爾菲」命名。

(6)政策安全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專家預測法最大的優點是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專家的微觀智能結構效應,充分利用個人的創造力;同時,這種方法能夠保證專家在不受外界影響,沒有心理壓力的條件下,充分發揮個人的判斷和創造力。

專家會議法往往被用於項目規模宏大且環境條件復雜的預測情況,但該方法也不是萬能的,也存在一些局限,主要表現在參加會議的人數有限,代表不夠充分。

❼ 常用的安全風險識別方法有哪些

有工作危害分析法、安全檢查表分析法等方法。工作危害分析法:是一種定性的風險分析辨識方法,是基於作業活動的風險辨識技術,用來進行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的有效識別。安全檢查表分析法:是一種定性的風險分析辨識方法,是將項目列出檢查表進行分析,以確定系統、場所的狀態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過檢查發現系統存在的風險,提出改進措施的法。

有工作危害分析法、安全檢查表分析法等方法。

1、工作危害分析法:是一種定性的風險分析辨識方法,是基於作業活動的風險辨識技術,用來進行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的有效識別。

2、安全檢查表分析法:是一種定性的風險分析辨識方法,是將項目列出檢查表進行分析,以確定系統、場所的狀態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過檢查發現系統存在的風險,提出改進措施的法。

❽ 如何評判一項社會政策的好壞

政策的評價方法進行論述。

一、對比分析法

對比分析法是一種將政策執行前後的有關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判定政策價值、提出政策建議的一種分析方法。這是一種比較簡單的評價方法,直接從客觀的實際變化得出政策的好壞。

二、成本收益分析法

成本收益分析法是通過對政策實施所需投人的全部成本和因政策實施帶來的全部效益進行計算、對比,從而確定政策價值的。它是一個普遍的方法,前提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社會當中存在很多主體,尤其是從事經濟活動的主體,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總要力圖用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收益。人們之所以要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

成本收益分析法有以下三個特徵:自利性、經濟性、計算性。

首先介紹自利性,根據西方經濟學的概念,社會中的個體以「經濟人」的形式存在,即追求自身利益,誠然,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經濟人」,也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在實現自身職能的過程中,會表現出兩種相對的屬性,即公共性和自利性。在實現其公共性的過程中,政府自身、政府部門和行政人員都有追求自身利益的傾向,即政府自身的利益。其中,公共性總是制約自身利益,公共性總是有沖破公共性桎梏的沖動。如果政府能夠通過正常、合理、公開、公正的方式來滿足自身的利益,我們可以說這種自利是在合理的范圍內的。合理的利己績效有效地激勵了政府及其管理人員高效、負責任地開展工作。然而,一旦政府的利己行為超出合理限度,惡意擴張,就會給整個社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危害。經濟性就是指預計政策的結果是帶來收益的而不是虧損。計算性是指通過計算的方法來得出想要的結果。

三、模糊綜合評價

在政策效果評價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是不少指標因不易精確地描述而具有極大的模糊性,因而給評價帶來了困難。對於這類問題,常用的方法便是模糊綜合評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通過確立相關因素,建立數學模型,然後通過抽樣評定和加權評定,得出綜合評價結果。具體的說,它是一種基於模糊數學的綜合評價方法,該綜合評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用模糊數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做出一個總體的評價。它具有結果清晰,系統性強的特點,能較好地解決模糊的、難以量化的問題,適合各種非確定性問題的解決。由於評價因素的復雜性、評價對象的層次性、評價標准中存在的模糊性以及評價影響因素的模糊性或不確定性、定性指標難以定量化等一系列問題,使得人們難以用絕對的「非此即彼」來准確的描述客觀現實,經常存在著「亦此亦彼」的模糊現象,其描述也多用自然語言來表達,而自然語言最大的特點是它的模糊性,而這種模糊性很難用經典數學模型加以統一量度。

因此,建立在模糊集合基礎上的模糊綜合評判方法,從多個指標對被評價事物隸屬等級狀況進行綜合性評判,它把被評判事物的變化區間做出劃分,一方面可以顧及對象的層次性,使得評價標准、影響因素的模糊性得以體現;另一方面在評價中又可以充分發揮人的經驗,使評價結果更客觀,符合實際情況。該方法做到定性和定量因素相結合,擴大信息量,使評價數度得以提高,評價結論可信。傳統的綜合評價方法很多,應用也較為廣泛,但是沒有一種方法能夠適合各種場所,解決所有問題,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側重點和主要應用領域。如果要解決新的領域內產生的新問題,模糊綜合法顯然更為合適。

❾ 形勢與政策分析當前我國安全形勢

讓我們寫兩千字?周邊的安全形勢的分析要恰當,不能胡扯,分析的結果要和我國的周邊外交政策對接,否則就是空談,是沒有意義的;至於愛國,現在的主流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第三條明確指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你抓住這兩點寫絕對沒問題。
《國防報》、《解放軍報》等,近期的軍事類報紙都有相關的論述。

❿ 政策分析方法有哪些

主要方法有哪些
[最佳答案] 公共政策學主要包括五個基本范疇,即:政策戰略、政策分析、政策制定系統的改進、政策評估和政策科學的發展.其內容,以公共部門管理問題的解決為核心,融合了經濟學、工商管理學、法學、心理學等多種學...

閱讀全文

與政策安全分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季度開票金額計算方法 瀏覽:31
電腦操作方法要教給上司嗎 瀏覽:445
goodnote閃退解決方法 瀏覽:881
大烏龜編織方法視頻 瀏覽:364
包皮環切器使用方法 瀏覽:862
大蝦宴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929
教師資格證常用的心理輔導方法 瀏覽:529
如何確定工資發放方法 瀏覽:252
艾滋哪種治療方法副作用小 瀏覽:332
華為運營商顯示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96
餐飲利率的計算方法 瀏覽:182
好的引流方法怎麼形容 瀏覽:852
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口訣 瀏覽:110
釣鮁魚的線組方法圖片 瀏覽:266
小米6定位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74
簡單幸運繩的編織方法 瀏覽:427
糖尿病高危人群計算方法 瀏覽:199
煤氣燃燒器安裝方法 瀏覽:281
貔貅怎麼佩戴好貔貅佩戴方法詳解 瀏覽:297
榮耀截屏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