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環境分析法主要有「SWOT分析法」和「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將對企業內部和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組織的優勢與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
B. 案例分析法有哪些應用方法及操作
案例分析法,又稱個案研究法,後來被許多公司借鑒過來成為用於培養公司企業得力員工的一種重要 方法 。案例分析法也是有一定的應用方法的。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案例分析法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案例分析法課程內容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作為案例,交給受訓學員研究分析,培養學員們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解決問題及執行業務能力的培訓方法,具體說來:
培訓對象:新進員工、管理者、經營幹部、後備人員等階層員工均適用;
培訓目標:提高學員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使他們在以後的工作中出色地解決各類問題;
培訓內容:案例分析法及學習事物能力、觀察能力、適應新情況能力、執行業務操作能力的培訓;
培訓方式:會議討論方式;
培訓時間:220分鍾左右。
案例分析法商業應用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由哈佛大學於1880年開發完成,後被哈佛商學院用於培養高級經理和管理精英的 教育 實踐,逐漸發展今天的“案例分析法”。
哈佛大學的“案例分析法”,開始時只是作為一種教育技法用於高級經理人及商業政策的相關教育實踐中,後來被許多公司借鑒過來成為用於培養公司企業得力員工的一種重要方法。
通過使用這種方法對員工進行培訓,能明顯地增加員工對公司各項業務的了解,培養員工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員工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公司的凝聚力。
案例分析法的具 體操 作
准備階段
1)負責人(一般由培訓指導員、主持人擔任)確定培訓課程的具體目的、內容、范圍及對象。
2)從平常收集的資料中選擇恰當的案例作為討論的個案,個案的范圍應視培訓對象而定。
3)確定會議室、會議時間,制定培訓計劃。
4)指導員應准備下列知識:個案研究法的操作方法,在實際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討論前個案的選擇標准,討論後如何 總結 問題。
實施階段
1)指導員向參加者簡單介紹下列知識:
個案研究法的背景、方法大意、特色;
個案研究法應用時注意的問題及應用後能達到的效果;
計劃安排。
只有讓參加者對本法有了大概的了解後,才能使他們順利進入角色,使培訓工作順利完成。
2)通過 自我介紹 ,使參加者互相認識並熟悉,以培養一個友好、輕松的氛圍。
3)將參加者分成三到四個小組,每組成員八到十名,並決定每組的組長。
4)分發個案材料。
5)讓參加者熟悉個案內容,並且主持人要接受參加者對個案內容的質詢。
6)各組分別討論研究個案,並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
7)各組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
8)挑選出最理想、最恰當的策略。
9)全體討論解決問題的策略。
10)指導員進行整理總結
實施要點
1、由於案例是從實際工作中收集的,學員一般無法完全通過材料了解個案的全部背景及內容。因此指導員分發完材料後,應仔細解釋說明並要接受參加者的咨詢,以確定他們對材料的掌握正確無誤。
2、若小組在研究問題時思考方向與訓練內容有誤差,組長或指導員應及時修正。
3、問題的症結可能會零散而繁多,因而歸納出來的對策也會零亂不整,因此小組有必要根據重要性太相關性整理出適當的對策。
4、各組挑出最理想策略時,若指導員發現各組提出的對策僅為沒有新意的一般性對策,則指導員應加以提示,以促使他們更深入地思考。
5、在全體討論解決問題的策略時, 其它 幾組提出質詢,並闡明與自己觀點差異所在,以相互激發靈感,然後再作進一步的討論。
6、指導員進行總結時,既要對各組提出的對策優缺點進行點評,又要對個案的解決策略進行剖析,同時還可以引用其它案例進一步說明問題。
7、指導員挑選案例時,應根據研習課程的目的,挑選適當的個案。
案例分析法的特別提醒
1、指導員在開始培訓前,應該先讓大家了解培訓的目的、實施方法、主題及計劃安排,以使訓練順利完成。
2、全體討論解決問題的策略時,要注意控制時間,尤其注意能否進行更深入的討論,以免草草收場使訓練半途而廢。
3、在挑選最理想策略時,應依據現實狀況進行選擇。
C. 聚類分析方法應用於哪些問題的研究
1.聚類分析的特點
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根據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個體的一種方法,目的在於將相似的事物歸類.它的原則是同一類中的個體有較大的相似性,不同類的個體差異性很大.這種方法有三個特徵:適用於沒有先驗知識的分類.如果沒有這些事先的經驗或一些國際、國內、行業標准,分類便會顯得隨意和主觀.這時只要設定比較完善的分類變數,就可以通過聚類分析法得到較為科學合理的類別;可以處理多個變數決定的分類.例如,要根據消費者購買量的大小進行分類比較容易,但如果在進行數據挖掘時,要求根據消費者的購買量、家庭收入、家庭支出、年齡等多個指標進行分類通常比較復雜,而聚類分析法可以解決這類問題;聚類分析法是一種探索性分析方法,能夠分析事物的內在特點和規律,並根據相似性原則對事物進行分組,是數據挖掘中常用的一種技術.
這種較成熟的統計學方法如果在市場分析中得到恰當的應用,必將改善市場營銷的效果,為企業決策提供有益的參考.其應用的步驟為:將市場分析中的問題轉化為聚類分析可以解決的問題,利用相關軟體(如SPSS、SAS等)求得結果,由專家解讀結果,並轉換為實際操作措施,從而提高企業利潤,降低企業成本.
2.應用范圍
聚類分析在客戶細分中的應用
消費同一種類的商品或服務時,不同的客戶有不同的消費特點,通過研究這些特點,企業可以制定出不同的營銷組合,從而獲取最大的消費者剩餘,這就是客戶細分的主要目的.常用的客戶分類方法主要有三類:經驗描述法,由決策者根據經驗對客戶進行類別劃分;傳統統計法,根據客戶屬性特徵的簡單統計來劃分客戶類別;非傳統統計方法,即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非數值方法.聚類分析法兼有後兩類方法的特點,能夠有效完成客戶細分的過程.
例如,客戶的購買動機一般由需要、認知、學習等內因和文化、社會、家庭、小群體、參考群體等外因共同決定.要按購買動機的不同來劃分客戶時,可以把前述因素作為分析變數,並將所有目標客戶每一個分析變數的指標值量化出來,再運用聚類分析法進行分類.在指標值量化時如果遇到一些定性的指標值,可以用一些定性數據定量化的方法加以轉化,如模糊評價法等.除此之外,可以將客戶滿意度水平和重復購買機會大小作為屬性進行分類;還可以在區分客戶之間差異性的問題上納入一套新的分類法,將客戶的差異性變數劃分為五類:產品利益、客戶之間的相互作用力、選擇障礙、議價能力和收益率,依據這些分析變數聚類得到的歸類,可以為企業制定營銷決策提供有益參考.
以上分析的共同點在於都是依據多個變數進行分類,這正好符合聚類分析法解決問題的特點;不同點在於從不同的角度尋求分析變數,為某一方面的決策提供參考,這正是聚類分析法在客戶細分問題中運用范圍廣的體現.
聚類分析在實驗市場選擇中的應用
實驗調查法是市場調查中一種有效的一手資料收集方法,主要用於市場銷售實驗,即所謂的市場測試.通過小規模的實驗性改變,以觀察客戶對產品或服務的反應,從而分析該改變是否值得在大范圍內推廣.
實驗調查法最常用的領域有:市場飽和度測試.市場飽和度反映市場的潛在購買力,是市場營銷戰略和策略決策的重要參考指標.企業通常通過將消費者購買產品或服務的各種決定因素(如價格等)降到最低限度的方法來測試市場飽和度.或者在出現滯銷時,企業投放類似的新產品或服務到特定的市場,以測試市場是否真正達到飽和,是否具有潛在的購買力.前述兩種措施由於利益和風險的原因,不可能在企業覆蓋的所有市場中實施,只能選擇合適的實驗市場和對照市場加以測試,得到近似的市場飽和度;產品的價格實驗.這種實驗往往將新定價的產品投放市場,對顧客的態度和反應進行測試,了解顧客對這種價格的是否接受或接受程度;新產品上市實驗.波士頓矩陣研究的企業產品生命周期圖表明,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往往要不斷開發新產品,並使之向明星產品和金牛產品順利過渡.然而新產品投放市場後的失敗率卻很高,大致為66%到90%.因而為了降低新產品的失敗率,在產品大規模上市前,運用實驗調查法對新產品的各方面(外觀設計、性能、廣告和推廣營銷組合等)進行實驗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實驗調查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前後單組對比實驗、對照組對比實驗和前後對照組對比實驗.這些方法要求科學的選擇實驗和非實驗單位,即隨機選擇出的實驗單位和非實驗單位之間必須具備一定的可比性,兩類單位的主客觀條件應基本相同.
通過聚類分析,可將待選的實驗市場(商場、居民區、城市等)分成同質的幾類小組,在同一組內選擇實驗單位和非實驗單位,這樣便保證了這兩個單位之間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聚類時,商店的規模、類型、設備狀況、所處的地段、管理水平等就是聚類的分析變數
D. 定性分析方法在旅遊業發展中的應用
摘要 您好,情況是這樣的,一般用在SWOT應用內。定性和定量分析兩種方法,在SWOT應用於區域旅遊開發研究中比較多。少數學者採用定量分析方法,比如盧燕(2007)採用了專家打分法,按照公式「權重×估測分值=得分」得出某項內容分值後,再將多位專家分值相加後平均,計算得出其所選擇的變數因素的影響程度,得到比較客觀的最終數據。(2006 )針對信陽旅遊業發展提出∶理順關系,健全體制,拓展融資渠道,增加發展後勁;明確開發重點,打造特色景點;加強宣傳,開展各種宣傳活動;增強旅遊創新能力。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E. 科學分析的方法應用
分析方法的應用,曾經是近代自然科學獲得巨大進展的基本條件。現代自然科學出現後,分析方法得到巨大的發展,在形式和內容上部引起了深刻的變化,它不僅僅分解出事物的不同方面,而且進一步找出事物的本質和內容,特別是各門科學採用了數學分拆的方法後,就使它進入了精密化和完善他的階段。在現代自然科學中,有一種特有的分析方法叫元抽象法或叫元過程分析法。它是從某種物理現象中抽取出任意一小部分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通過分析某個小單元的局部運動中各種物理星的關系和變化規律,建立描述整個物理過程的微分方程。這種分析法是用數學工具研究物理運動的常用方法,體現了辯證法在自然科學中的具體運用。
F. 層次分析法應用於哪些方面
層次分析法主要應用在安全科學和環境科學領域。在安全生產科學技術方面主要應用包括煤礦安全研究、危險化學品評價、油庫安全評價、城市災害應急能力研究以及交通安全評價等;在環境保護研究中的應用主要包括:水安全評價、水質指標和環境保護措施研究、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以及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區污染源確定等。除此之外,層次分析法更多的可以用於指導和解決個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比如說專業的選擇、工作的選擇以及買房的選擇等,可以通過建立層次結構以及衡量指標,來理清工作思路和思考問題的層面。
G. 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分析方法應用實例
一、研究方法
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是對地層記錄中反映基準面變化旋迴的時間地層單元的二元劃分,因而其理論與技術應用的關鍵在於如何在地層記錄中識別代表多級次基準面旋迴的多級次地層旋迴,並進行高解析度的等時地層對比。層序的邊界可以是基準面上升到下降的轉換點,如含煤地層中的泥岩、煤層或石灰岩,也可以是基準面下降到上升的轉換點,如砂體沖刷底面。但是,如何將與異旋迴事件有關的砂體(區域上是等時的)與沖積砂體區別開來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認為,側向上和垂向上疊置砂體的底面與異旋迴事件有關(Sharley等,1994)。
通過體積比分析和相分異分析可以反演出可容納空間的單向遷移方向、地層堆積樣式、基準面升降及界面位置,進而劃分出最基本的基準面旋迴(簡稱短期旋迴)。然後依據各短期旋迴的體積劃分和疊置樣式,又可劃分出中期基準面旋迴(簡稱中期旋迴)。依次還可劃分出長期基準面旋迴(簡稱長旋迴),這是高級別的層序和基準面旋迴。然而,更關鍵的工作是在不同級次界面識別和不同級別基準面旋迴劃分的基礎上,由長周期到短周期逐級進行基準面旋迴的對比。
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研究是岩心、測井、露頭、地震測量資料相結合的綜合層序地層學研究方法(Wan Wagoner等,1990、1991)。地震勘探的採集、處理和顯示技術在不斷改進、提高,提高解析度後的地震資料,將會給層序地層學分析帶來一些出乎意料的效果(徐懷大,1997)。有的研究者強調露頭的高解析度層序地層研究,在出露良好的典型露頭建立典型的高解析度層序地層樣式,是十分有意義的。國外應用一種露頭伽瑪射線強度測量方法(Davies,1996),將地面測得的曲線和附近鑽井中伽瑪測井曲線進行對比,找出其間的關系。但這種對比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穿時現象。目前最流行的是將測井資料用於高解析度層序地層研究(Cross,1994);也有的學者採用高密度微體和超微體古生物方法(Armentrout,1996);還有的學者採用高密度碳氧同位素法(Mtizchell等,1996)。而上述這些方法都是與測井、地震資料相結合的,因而,綜合方法是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的關鍵。
二、基準面旋迴的識別與對比技術
根據基準面旋迴和可容納空間變化原理,地層的旋迴性是基準面相對於地表位置的變化產生的沉積作用、侵蝕作用、沉積物路過形成的非沉積作用和沉積欠補償造成的飢餓性乃至非沉積隨時間發生遷移的地層響應。地層記錄中不同級次的地層旋迴記錄了相應級次的基準面旋迴,每一級次的地層旋迴內必然存在著能反映相應級次基準面旋迴所經歷時間的痕跡(或軌跡)。如何根據鑽井資料或露頭剖面上的這些記錄痕跡識別基準面旋迴,是高解析度層序劃分與對比的基礎。而測井資料(尤其多類型測井曲線)也提供了信息豐富的識別標志。
(一)基準面旋迴的識別
用來識別基準面旋迴的沉積與地層特徵可以概括為:(1)單一相物理性質的垂向變化;(2)相序與相組合變化:(3)旋迴疊加樣式的改變;(4)地層幾何形態與接觸關系。這些特徵均反映著可容納空間和沉積物補給通量比值(A/S)的變化。
1.岩性剖面上的識別標志
岩心、鑽井剖面,特別是三維露頭剖面,較測井、地震反射剖面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因而是最高級次旋迴識別的基礎。在岩性剖面上,旋迴界面識別標志如下:
(1)地層剖面中的沖刷現象及其上覆的滯留沉積物,其或代表基準面下陷於地表之下的侵蝕沖刷作用,或代表基準面上升時的水進沖刷面。後者與前者的區別是沖刷面之上多見盆內屑,且幅度較小。
(2)作為層序界面的濱岸上超的向下遷移,在鑽井剖面中常表現為沉積相朝盆地方向移動,如淺水沉積物直接覆於較深水沉積物之上,河流、濁流砂礫岩直接覆於深水泥岩之上,兩類沉積之間往往缺失過渡環境沉積。
(3)岩相類型或相組合在垂向剖面上轉換的位置,如水體向上變淺的相序或相組合向水體逐漸變深的相序或相組合的轉換處。
(4)砂、泥岩厚度旋迴性變化,如層序界面之下,砂岩粒度向上變粗,砂泥比向上變大;層序界面之上則反之。這種旋迴的變化特徵常以疊加樣式的改變表現出來。
根據上述特徵可在不同沉積環境中識別短期基準面旋迴(圖4-7)。
2.測井曲線識別標志
測井曲線基準面旋迴的確定,特別是旋迴界面的確定,是在對取心井段標定的基礎上進行的。也就是說,首先要利用取心井段建立短期旋迴及界面的測井響應模型,用以指導區域非取心井測井曲線的旋迴劃分。測井曲線對於較長期基準面旋迴疊加樣式的分析確定尤為有效,這是因為組成較長期旋迴的短期旋迴具有特定的疊加樣式,是在較長期基準面旋迴上升與下降過程中向其幅度的最大值(最大可容納空間)或最小值(最小可容納空間)單向移動的結果,也就是說是在大致相似的地質背景下形成的一套成因上有聯系的岩石組合。這些疊加樣式常常具有鮮明的測井響應(圖4-8),向湖(海)盆方向推進的疊加樣式(進積)形成於較長期基準面下降期,此時A/S<1,即沉積物供給速率大於可容納空間的增加速率,岩石學方面的性質與下伏旋迴相比具可容納空間減小的特徵;向陸推進的疊加樣式(退積)形成於較長期基準面旋迴的上升時期,此時A/S>1,即可容納空間增加速率大於沉積面供給速率,上覆短期旋迴的性質與相鄰下伏旋迴相比,在沉積學、岩石學方面表現出可容納空間增大的特徵;短期旋迴呈加積疊加樣式,則出現在較長期准面旋迴上升到下降的轉換時期,A/S=1,相鄰短期旋迴形成時可容納空間變化不大。東濮凹陷前梨園窪陷沙河街組三段,是說明如何運用測井曲線中短期旋迴的疊加樣式分析中期基準面旋迴(圖4-9)的典型例子。
圖4-7不同沉積環境下識別出的短期旋迴特徵(據鄧宏文等,1996)
圖4-8短期旋迴疊加樣式及其測井響應(據Cross,1994)
1—海岸平原砂岩和泥岩;2—淺海砂岩;3—海相泥岩;4—短期地層旋迴
圖4-9進積-退積對稱型中期基準面旋迴的岩性-電性響應(據鄧宏文等,1996)
3.地震剖面上的識別標志
地震反射界面基本是等時的或平行於地層內的時間面,因而可以運用地震反射剖面進行基準面旋迴分析,但受地震信息解析度的限制,地震反射剖面通常只能用來識別長期基準面旋迴。用於識別旋迴界面的主要地震標志如下:
(1)區域分布的不整合或反映地層不協調關系的地震反射終止類型,即常規的地震地層分析標志。
(2)與中期或長期基準面旋迴上升到下降轉換位置(最大可容納空間)相對應的高振幅連續反射界面或一組反射。
(3)與測井曲線和岩心觀察到的區域相變可對比的地震反射特徵(振幅、連續性、頻率、地震相等),在區域上發生重大變化。
(4)與測井曲線和岩心中可觀察到的地層疊加樣式變化可對比的地震反射幾何形態的變化(如由高振幅、水平反射到低振幅S形反射)。
圖4-10為運用地震剖面識別出的中期基準面旋迴(東濮凹陷沙河街組三段)。
圖4-10地震剖面上識別出的中期基準面旋迴(據鄧宏文等,1996)
1—斷層;2—旋迴界線;3—最大洪泛面
依據露頭、岩心、測井與地震剖面確定的基準面旋迴要互相驗證。較低級次的測井旋迴的識別須在岩心、露頭標定的基礎上進行,其劃分結果還可以通過合成地震記錄及轉換成雙程旅行時間的測井曲線,將地震不整合或其它類型界面標定到鑽井中去驗證。而地震旋迴邊界的識別也要以鑽井剖面上的測井旋迴分析為基礎。
(二)地層旋迴等時對比技術
高解析度地層對比是同時代地層與界面的對比,不是旋迴幅度和岩石類型的對比,一個完整的基準面穿越旋迴及與其伴生的可容納空間的增加與減少,在地層記錄中由代表二分時間單元(每部分分別代表基準面上升與下降)的完整的地層旋迴組成,有時僅由不對稱的半旋迴和代表侵蝕作用和非沉積作用的界面構成。
Cross(1994)認為,在成因層序的對比中,基準面旋迴的轉換點(turnround point),即基準面由下降到上升或由上升到下降的轉變位置,可作為時間地層對比的優選位置。因為轉換點為可容納空間增加到最大值或減少到最小值的單向變化的極限位置,即基準面旋迴的二分時間為連續的岩石序列。岩石與界面出現的位置和比例,是可容納空間和沉積物供給的函數。因而在對比中,要通過地層過程的分析掌握什麼時候岩石與岩石對比、岩石與界面對比或面與面對比。時間—空間圖解是對地層剖面進行時間空間反演的最有效的方法,極有助於對地質過程(時間十空間)的地層響應(岩石+界面)的理解,並有助於確定什麼時候岩石對比岩石、岩石對比界面或面面對比,以檢驗層序對比的可靠性。
由於基準面變化的地層記錄是以多級次頻率(多級次旋迴)出現在區域范圍內,可跨越各種沉積環境,因而以地層基準面識別為基礎的地層對比不依賴於沉積環境,也不需要了解海平面的位置與運動方向。
圖4-11為海岸平原-淺海沉積環境地層層序的堆積模式、厚度的時空變化以及層序地層對比。
圖4-11淺海沉積環境成因地層動態對比概略圖(據Cross,1994)
三、應用實例
(一)海相地層的高解析度層序地層
Cross(1994)成因地層組建立的海岸平原-淺海硅質碎屑岩的對比模式,說明體系域的體積劃分及對比方法。由圖4-12可以看出,伴隨長期和短期基準面旋迴發生的可容納空間地理位置的遷移,在海岸平原-淺海相的不同地理位置沉積了不同的地層剖面。地層的加厚與減薄以及相序對稱性是有規律可循的。海岸平原沉積的垂向旋迴在基準面上升期加厚,在基準面下降時期減薄。厚度變化反映了可容納空間與充填此空間的沉積物比值(A/S)的變化。就旋迴對稱性而言,基準面上升期間沖積平原具「向上變深」的非對稱旋迴,基準面下降旋迴通常表現為不整合。海岸平原位置同時發育基準面上升和下降組成的對稱旋迴,具有由「向上變淺」和「向上變深」相序組成的對稱性旋迴。淺海濱面相通常僅發育基準面下降時沉積的非對稱的「向上變淺」的相序,而基準面上升時期以海侵沖刷面為代表。向海方向旋迴的對稱性增加。相序的對稱性反映了基準面上升與下降旋迴中,沉積物比值和沉積物所代表的時間與「面」所代表的時間比值的變化,與古地形關系較為密切。
圖4-11展示的是海岸平原-淺海沉積環境地層層序堆積模式、厚度的時空變化以及層序地層對比。由海岸平原經淺海陸架至斜坡位置,成因層序及組成該層序的相序隨時間發生遷移。在基準面長期下降期間,盡管短期旋迴具周期性變化特徵,可空納空間總的趨勢是逐漸減小。隨可容納空間逐漸減小,淺海陸架旋迴逐漸加厚,更多的基準面下降非對稱旋迴出現。當可容納空間減小到接近或處於可容納空間極小值時,旋迴厚度減小,頂部為基準面下降不整合面或沉積物路過時形成的非沉積作用面。海岸平原沉積則相反,旋迴厚度逐漸變薄,並以非對稱性的基準面的上升旋迴為主。從長期基準面下降到上升的轉變,標志著另一時間幕的開始,但可容納空間總的趨勢是增加。隨可容納空間的增加,淺海陸架旋迴由不對稱到對稱旋迴,厚度逐漸減薄。而海岸平原旋迴,對稱性增加,厚度逐漸變大,基準面旋迴上升與下降期間會有更多的沉積物沉積和保存。
圖4-12基準面穿越旋迴沿岸平原—淺海相域體積劃分與旋迴對稱性變化(據Cross,1994)
1—最大洪泛面;2—海侵沖刷面;3—基準面下降不整合;4—沉積作用;5—侵蝕作用
(二)非海相地層的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應用
這里選擇河流三角洲-湖泊相地層、沖積地層、湖泊沉積物及風成沉積等沉積地層類型進行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分析的實例,作為典型代表,以說明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分析理論和方法的應用。
1.實例之一:美國中西部第三紀尤英塔盆地
位於美國中西部落基山脈的尤英塔盆地,為在早白堊世前陸盆地背景上發展起來的大型山間坳陷盆地。
通過對美國中西部尤英塔盆地南部始新統綠河組河流三角洲-湖泊相進行高解析度地層研究,識別出四個長期基準面旋迴,並建立了成因層序對比模式。在地層基面旋迴中,伴隨著可容納空間與沉積物供應比值的變化,相同的沉積環境,如三角洲、邊緣湖泊及開闊湖泊,可發育不同的岩石類型、相序與相組合。在同一成因層序內,旋迴特徵也有明顯規律可循。三角洲平原相主要為基準面上升時期形成的分支河道相和河道間沉積組成的不對稱旋迴。三角洲發育的湖泊邊緣相,為基準面上升時期沉積的分支河道相和下降時期的濱湖相或河口壩相構成的對稱旋迴。三角洲向淺水湖泊相方向,則表現為基準面上升期間形成的碳酸鹽灘壩相和基準面下降期形成的泥坪相組成的對稱旋迴,向盆地方向主要由基準面下降時期淺水湖泊相非對稱旋迴組成。在盆地的不同演化階段,長期基準面旋迴的地層結構、沉積模式、短期旋迴的對稱性、沉積相域的體系域劃分均有顯著差異。進一步研究還證明,分支河道砂岩的孔隙度與滲透率的變化,也與其所屬的成因地層單元在長期基準面旋迴中的位置有關。尤英塔盆地始新統河湖相研究說明,可以根據成因地層的體積劃分、堆積模式、旋迴對稱性及相分異原理,對湖相地層與油氣儲層進行高解析度層序劃分、對比與預測。
圖4-13尤英塔盆地南部始新世河流三角洲-湖泊相域體積劃分與旋迴對稱變化(據Cross,1994)
2.實例之二:哥倫比亞第三系Lianos盆地
哥倫比亞Lianos盆地Cusiana油田是近10年發現的大油田。最初認為始新世Mirador組儲層主要為下切於沖積平原中的河道砂岩和下切於海灣砂泥岩中的微鹹水河道砂岩。由於以陸相沉積為主,對比十分困難,砂岩展布規律難尋,但運用基準面旋迴反演和對比技術,在Mirador組內識別出兩個不對稱的長期基準面旋迴(圖4-14),每個長期旋迴中又可識別出3~4個中期旋迴。下部長期旋迴由上超到古新世不整合之上的3個向陸方向進積的中期旋迴組成,每個中期旋迴的上升半旋迴均由槽狀交錯層河道砂岩→小型槽狀交錯層理粉細砂岩→波狀層理決口扇粉細砂岩→生物擾動發育的紋層狀湖相泥岩組成,反映可容納空間逐漸增大;中期下降半旋迴則為洪積平原雜色緻密泥岩。由此,兩個中期旋迴可能成為獨立的流體流動單元。上部長期旋迴由上超在Mirador組中部頁岩內間斷面之上的、一系列向陸方向進積的由微鹹水河道(上升半旋迴)和灣頭三角洲砂岩(下降半旋迴)組成的中期旋迴構成,頂部則以區域分布的海相泥岩(洪泛面)告終。
圖4-14哥倫比亞Cuslana油田Mirador組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對比格架(據Cross,1994)
1—河口灣砂岩;2—灣頭三角洲;3—河道(微鹹水影響);4—湖-洪泛平原-決口扇復合體;5—沖積河道帶;6—前始新世岩屑砂岩和泥岩
上述解釋和對比表明,海岸平原相帶以砂泥岩充填作用為主的地層堆積樣式並非「迷宮式」,而是有規律可尋的。由此以有限的測井和少量岩心資料建立的高解析度對比格架及儲層分布特徵的解釋,不僅可以直接導油氣區勘探開發,而且可以對非鑽井區儲層成因類型及展布特徵進行預測(圖4-14左)。
3.沖積地層層序地層分析
(1)沖積層序界面的識別
在下切作用深至下伏海相地層的薄層沖積地層序列中,識別與地層基準面變化有關的區域性層序邊界或疊置在海相頁岩之上的辮狀河沉積,或海相頁岩中的根土岩和煤層,相對容易。識別沖積地層層序界面的依據主要有:
A.通過角度關系識別層序界面。這在標志層廣泛分布的近濱海相地層中,尤為可靠。但在陸相地層內特別是沖積地層中,由於標志層稀少,缺乏生物地層資料,大部分沖積地層既不連續又缺乏區域分布的露頭,除了其明顯的角度關系外,要識別層序邊界更加困難。Keith等(1994)認為,通過揭示可容納空間變化速率突變的地層幾何形態的研究,可識別出反映異旋迴驅動的層序邊界,這幾乎沒有什麼明確的標准,但是局部的下切作用在寬度和深度上大於河道沖刷作用,表明曾發生過沖積下切作用,特別是在沉積物顆粒大小及構成發生明顯變化的層位;
B.通過河谷砂體的疊置型式識別層序邊界。砂體疊置型式反映容納空間形成速率的變化,純砂岩及粗砂岩互層的多側向及多層河道砂單元通常代表地層基準面的低速上升。沖積容納空間形成速率控制河流相砂岩的混合程度。多層、多側向混合砂體通常直接覆蓋在由異旋迴現象驅動的層序邊界不整合面上,或直接超覆在主煤層之上,沿走向可追蹤數公里,如Keith等(1994)在阿根廷白堊系地層的側向混合砂至礫質河道充填復合體中,識別出明顯的局部深切的侵蝕面;
C.依據沖積下切作用識別區域性層序邊界,由地層基準面造成的下切作用,通常受淺海陸棚和沖積平原之間的坡度控制,若淺海陸棚坡度大於沖積平原的坡度,則相對海平面變化通常導致下切作用;在淺海陸棚和沖積平原坡度相近的緩坡背景,地層基準面下移僅導致輕微的河流下切作用,河流剖面僅向海延伸或伴隨河谷型式的變化,基準面下移的結果使進入海盆的細粒沉積物含量增加;若淺海陸棚坡度小於河流剖面坡度,基準面下降僅伴隨明顯的沉積作用而無下切作用發生;
D.根據古土壤層識別層序邊界。在河間地區,古土壤層分布對層序邊界的識別具重要念義,古土壤發育的深度及其成熟度,部分反映了地表暴露時間長短及沉積速率較低。
(2)「最大沖積海泛面」的識別
前人對最大海泛面特徵進行了詳細研究,那麼在沖積地層中什麼樣的地層與最大海泛面同期呢?Posamentier等的概念模式結合Jurvey(1988)、Ross(1990)和Lawrence(1990)的數值模擬表明,最大海泛面反映了地層基準面快速上升,並把向陸退蝕濱面小層序和近濱地層中加積小層序隔開。在沖積地層中,最大海泛時期並非以凝縮作用為標志,而以潮汐作用向原先由純河流過程式控制制的地區侵入程度為代表。Shanley等(1994)證實在河流相地層中,潮汐影響范圍可從同期濱面沉積延伸至內陸65km范圍,並可與海相地層中最大海泛面建立時間對比關系,潮汐過程向內陸的最大海泛面由河流排水量、地層基準面上升速率、自然地理及潮汐范圍的綜合作用所控制。現代河口灣和河系研究也證實,潮汐的影響可從周期濱線延至內陸數萬米。在受潮汐影響的海岸河流地區,水體逆流並產生「液態泥」,或濁度最大值帶沉積有泥蓋層,發育撕裂碎屑、壓扁層理及傾斜的異粒相岩層。沿美國東南部,充填深切谷的第四紀海岸平原沉積物,記載著更新世相對海平面變化時期覆蓋在河流相之上的河口灣沉積。
根據海泛面是局限於河谷還是漫延到河間地,陸相沉積記錄的型式有相當大的差異。若海侵幅度很小未影響到河間地,則河谷中超覆於河流相之上的河口灣沉積物,在橫向上與河間地的泥岩層相當。基準面的上升通常導致潛水面的相應上升,並使沿河谷邊緣形成極差的排水條件:當先期排水條件良好和氧化的泥質沉積被淹沒時,可形成不良的排水沼澤泥質沉積;若海侵幅度較大並使河間地被淹沒時,泥質沉積被淺海相沉積所超覆。河谷和河間地海泛事件,以河系下游排水條件逐漸變差的沉積組合為特徵。
(3)沖積體系域的識別
Sinclair等(1993)通過對猶他州南部凱佩羅維茨沖積地層的研究,建立了地層基準面變化和河流層序格架之間的關系(圖4-15),識別出了沖積地層中的低水位、海侵及高水位體系域,通過相幾何形態及沉積學標準的研究,這些地層可追溯至旋迴性海相地層。低水位體系域以深切谷中的河流相沉積為特徵,分布有限,向盆地邊緣發生側向尖滅,體系域內部格架以底荷的砂-礫質沉積為主,具有混合化、向上變粗變厚的河道充填復合體序列;海侵體系域通常直接超覆在層序界面之上,底部通常由側向混合河流席狀砂沉積構成,其中含有較高比例的相互連通的粗粒河道充填砂岩,向上逐漸變為相對孤立的薄層河道沉積,該河道沉積與細粒沖積平原地層和潮汐控制的異粒岩相河道充填沉積互層產出,這種從混合砂岩向孤立的潮控沉積的漸變現象,或從底荷沉積向懸浮載荷混合沉積的向上變細變薄序列,揭示了海岸超覆和河流海侵體系域上部的特徵,即反映了地層基準面上升時期容納空間不斷增大,這些潮控河流相地層,為同期海相和近濱地層最大海泛面向陸的同期地層;高水位體系域主要由懸浮載荷構成,並以大量的泥質剖面分布為特徵,具體包括細粒洪泛盆地沉積、孤立河流相砂岩、斷續分布的薄層煤及碳質頁岩等,表明為有限容納空間沉積產物,並呈現很小河面比降的自然景觀。
圖4-15作為基準面變化函數的濱面和河流層序格架間的關系(據Sinclair等,1993)
4.湖泊沉積層序地層學
相對海平面變化明顯影響著近濱及海岸平原均衡界面的位置,從而控制著相應的地層格架。然而,隨著逐漸向內陸方向,相對海平面變化對容納空間和均衡界面的影響不斷減弱,事實上,陸相地層幾何形態與相對海平面之間的關系已很模糊。在湖泊背景中,無論湖泊具開口還是封閉的,湖水面變化均影響著湖泊相地層格架。首先表現為湖平面對容納空間及湖泊環境中物理能量分布的影響。在這一點上,湖水面變化對湖泊和近鄰河流相地層的影響,與相對海平面對海洋及海岸平原的影響相似。湖水面變化決定了受風浪影響的水域范圍,並控制著水柱密度分層或混合的程度。首先,湖泊相地層格架反映了沉積物注入量和由湖水面變化造成的容納空間的變化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產物。其次,湖平面變化亦影響著匯水盆地的河系。這與海平面變化對匯入海盆的河系的影響效應相似。結果,鄰近湖岸的河流侵蝕和加積作用時間與湖平面相一致,隨著不斷遠離湖岸,其相關性遞減。Shanley等(1994)通過阿根廷白堊系地層高解析度地層研究揭示,由於地層基準面變化,造成廣泛分布的層序邊界及其間沉積單元,而地層基準面是湖平面、氣候、物源及相對海平面變化的函數。Olsen(1991)對與氣候旋迴有關的荷蘭二疊系Rotliegends群進行研究認為(圖4-16),湖泊沉積層序邊界代表了氣候逐漸乾旱條件下形成的低湖平面產物。低水位體系域以湖盆中心蒸發岩系和過渡地區分布廣泛的風蝕沉積為特徵;海侵體系域在湖盆中心由湖泊和泥坪沉積組成,過渡區由潮濕砂坪組成,而沿盆地邊緣分布有旱谷和砂坪。在這些地層內,最大海泛面的標志是:湖泊中心有廣泛分布的湖泊相組合,沿盆地邊緣有廣泛分布的內陸薩布哈及河流相沉積;高水位體系域在盆地中心以泥坪和湖泊相沉積為主,而過渡區及盆地邊緣分別由潮濕和旱谷型砂坪沉積構成。
5.風成沉積層序地層學
在風成體系中,大量沉積物的保存與受潛水面控制的廣泛分布的風蝕面有關。這些區域性風蝕面,即所謂的斯托克斯面,在包括岸進沙海及大陸沙海在內的各種風成沉積環境中均有分布。研究表明,單一的斯托克斯面所覆蓋的范圍可達數十平方公里。因此,在均衡范圍內,與侵蝕、潛水面高度比較,它可視為風成體系中的一種地層基準面。不同類型的斯托克斯面(即越界面,supersurface)反映了地層基準面上升速率的變化,並提供了一種風成地層分析的系統框架。因為斯托克斯面是氣候變化、海平面變化、構造運動或沙海遷移的函數(Michael等,1992)。在與海盆或湖泊共生的風成體系中,潛水面高度與湖水面或相對海平面變化緊密相關,更進一步說,局部潛水面可作為地層基準面的區域等勢面。顯然,風成體系中這些等勢面未必與海平面有關,而實際上很可能反映了附近高地長期的氣候變遷。
圖4-16半地塹湖泊層序發育模式(據Olsen,1991)
目前,有關層序地層學概念在風成地層中的應用研究,僅局限於湖相與風成交互層地層中。然而,風成和海相互層地層已從全新世和古代地層得到論證,它有可能揭示海相沉積體系與同期風成地層的關系。由於在風成背景中,潛水面控制著容納空間,並可能與相對海平面的變化有關。這些地層的研究有可能將層序地層學概念應用於風成地層中。
風成體系層序地層研究的少數實例之一,來自科羅拉多地台中侏羅系砂岩。研究結果表明,風成體系層序的發育受沉積物供給、潛水面波動、構造沉降及氣候變化綜合作用的控制。其中,那些具有少量超界面的交錯層厚層砂岩,被認為是形成於相對海平面低水位時期,這些地層被稱為「乾旱型」風成體系,並反映了較低的潛水面和較多的沉積物注入。反之,被多個超界面截切的相對薄層交錯層砂岩,叫作「潮濕型」風成體系,它代表沉積物注入量少,並反映出相對海平面高水位期的較高和波動的潛水面。這些研究證實,在某些風成地層序列中,同樣可識別出與海相及河流相沉積中相似的體系域。
H. 數據分析方法
常見的分析方法有:分類分析,矩陣分析,漏斗分析,相關分析,邏輯樹分析,趨勢分析,行為軌跡分析,等等。 我用HR的工作來舉例,說明上面這些分析要怎麼做,才能得出洞見。
01) 分類分析
比如分成不同部門、不同崗位層級、不同年齡段,來分析人才流失率。比如發現某個部門流失率特別高,那麼就可以去分析。
02) 矩陣分析
比如公司有價值觀和能力的考核,那麼可以把考核結果做出矩陣圖,能力強價值匹配的員工、能力強價值不匹配的員工、能力弱價值匹配的員工、能力弱價值不匹配的員工各佔多少比例,從而發現公司的人才健康度。
03) 漏斗分析
比如記錄招聘數據,投遞簡歷、通過初篩、通過一面、通過二面、通過終面、接下Offer、成功入職、通過試用期,這就是一個完整的招聘漏斗,從數據中,可以看到哪個環節還可以優化。
04) 相關分析
比如公司各個分店的人才流失率差異較大,那麼可以把各個分店的員工流失率,跟分店的一些特性(地理位置、薪酬水平、福利水平、員工年齡、管理人員年齡等)要素進行相關性分析,找到最能夠挽留員工的關鍵因素。
05) 邏輯樹分析
比如近期發現員工的滿意度有所降低,那麼就進行拆解,滿意度跟薪酬、福利、職業發展、工作氛圍有關,然後薪酬分為基本薪資和獎金,這樣層層拆解,找出滿意度各個影響因素裡面的變化因素,從而得出洞見。
06) 趨勢分析
比如人才流失率過去12個月的變化趨勢。
07)行為軌跡分析
比如跟蹤一個銷售人員的行為軌跡,從入職、到開始產生業績、到業績快速增長、到疲憊期、到逐漸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