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中葯材中黃麴黴菌檢測方法是什麼

中葯材中黃麴黴菌檢測方法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14 02:35:50

㈠ 中葯材黃麴黴素是用以下哪種方法檢驗的

2015版《中國葯典》中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對陳皮、僵蠶、桃仁、胖大海、酸棗仁、薏苡仁、柏子仁、蓮子、麥芽、使君子、檳榔、肉豆蔻、決明子、遠志、大棗、地龍、水蛭、全蠍、蜈蚣等19種葯材及其飲片品種項下增加「黃麴黴毒素」檢查項目。葯典限量為黃麴黴毒素B1不得過5 μg/kg,黃麴黴毒素B1、B2、G1、G2總量不得過10 μg/kg 。同時第四部2351規定黃麴黴毒素測定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另外葯典增補描述該法增加柱後光化學衍生法檢測。Pribolab KRC光化學柱後衍生器,雙波長254nm/352nm衍生光源,FEP衍生反應池線圈<10米,光源壽命超3000小時,不需要任何衍生試劑。配合PriboFast黃麴黴毒素免疫親和柱。

㈡ 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誰知道呀 還有它的危害

黃麴黴毒素是一種毒性極強的物質。黃麴黴毒素的危害性在於對人及動物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黃麴黴毒素B1最為多見,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強。生產企業如果使用劣質的原料,如發霉的花生、菜籽、玉米等生產食用油,則有可能造成黃麴黴素超標,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

食用受黃麴黴毒素污染的食品,會出現急性中毒。臨床表現以黃疸為主,並有嘔吐、厭食和發燒等症狀。重症者在2~3周後出現腹水、下肢水腫,甚至死亡,死亡前出現胃腸道出血。黃麴黴毒素危害性大,存在范圍廣,為了預防黃麴黴毒素中毒事件的發生,維護人類健康,世界上已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食品中黃麴黴毒素的含量作了限量要求。下面是一些國家和地區對食品中的黃麴黴毒素的檢驗檢疫要求:

我國食品中黃麴黴毒素B1允許量標准(GB2761-81)規定,玉米、花生仁、花生油中不得超過20微克/公斤,玉米及花生仁製品(按原料折算)中不得超過20微克/公斤,大米、其他食用油中不得超過10微克/公斤,其他糧食、豆類、發酵食品中不得超過5微克/公斤,嬰兒代乳食品中不得檢出,其他食品可參照以上標准執行;牛乳及其製品中黃麴黴毒素M1限量衛生標准(GB9676-88)規定,不得超過0.5微克/公斤

㈢ 高效液相色譜儀測定茶葉中黃麴黴毒素B1的方法是什麼

樓主你好:
高效液相色譜儀測定茶葉中黃麴黴毒素B1的方法
1.適用范圍本方法適用於出口茶葉中黃麴黴毒素B1含量的檢驗。
2.原理概要樣品用三氯甲烷提取,提取液經硅膠柱凈化,凈化後的提取液用三氟乙酸衍生,用配有熒光檢測器的高效液相色譜儀測定,外標法定量。
3.主要試劑和儀器3.1.主要試劑三氯甲烷;正己烷;苯;甲醇:紫外光譜級;乙腈:紫外光譜級;三氟乙酸;乙腈-水溶液(1+1);三氯甲烷-甲醇溶液(95+5);苯-乙腈溶液(98+2);黃麴黴毒素B1標准品:純度≥99%;黃麴黴毒素B1標准溶液:准確稱取適量的黃麴黴毒素B1標准品,以苯-乙腈溶液於棕色容量瓶中,配成濃度為10μg/mL標准貯備液。根據需要,再配成適當濃度的標准工作溶液。3.2.儀器高效液相色譜儀,配有熒光檢測器;天津恆奧硅膠小柱;天津恆奧振盪器:HMS系列;天津恆奧超聲波:HU、HS系列;
天津恆奧氮吹儀;天津恆奧濾膜:有機系用,0.45μm;天津恆奧微孔濾膜過濾器
旋轉蒸發器;微量注射器;離心管:5mL具塞磨口;粉碎機。
4.試樣的抽取與制備4.1.抽樣方法從整批產品堆垛的上下不同部位隨機抽取2.2規定的件數,逐件開啟。分別倒出全部茶葉於塑料布上,用取樣鏟從每件中各取出有代表性的樣品約500g。將所取樣品充分混勻,用四分法或分樣器逐步縮分出500g,裝入潔凈密封的樣品筒內,加封後,標明標記,及時送實驗室。4.2.試樣制備將所取回樣品全部磨碎,通過20目篩,混勻,均分成兩份試樣,裝入潔凈容器內,密封,標明標記。4.3.試樣保存將試樣於室溫下保存。註:在抽樣和制樣的操作過程中,必須防止樣品受到污染或發生殘留物含量的變化。更多質量檢測、分析測試、化學計量、標准物質相關技術資料請參考國家標准物質葯檢所標准品目錄,葯品對照品請參考 http://www.rmhot.com/plist_3/plist_3_0_0_1.html
5.過程簡述5.1.提取稱取試樣5.0g(精確到0.1g)置於100mL具塞錐形燒瓶中,加入15mL三氯甲烷,於振盪器上提取30min,然後經墊有玻璃纖維的漏斗過濾。收集濾液於旋轉蒸發器的具尾管圓底燒瓶內,並用三氯甲烷洗滌濾渣,收集濾液至約20mL。5.2.凈化用旋轉蒸發器將上述濾液在50℃水浴中濃縮至約1mL,經0.45μm濾膜過濾後,注入硅膠小柱中。用2~4mL正己烷洗滌燒瓶後淋洗小柱,棄去流出液。然後用3~4mL三氯甲烷-甲醇溶液以每秒鍾2滴的流速洗脫,收集洗脫液於離心管中。用氮氣儀緩緩吹乾,供衍生用。5.3.衍生5.3.1.試樣加200μL正己烷和50μL三氟乙酸於上述離心管中,蓋緊磨口塞,超聲振盪1min,靜置10min,用氮吹儀緩緩至干。用乙腈-水溶液(1+1)定容至1.0mL,超聲1min,用0.5μm濾膜過濾,濾液供液相色譜用。5.3.2.標准工作溶液取1.0mL標准工作溶液,用氮吹儀緩緩吹乾,按5.3.1步驟操作。5.4.測定5.4.1.色譜條件色譜柱:NOVA PAKc18,300mm×3.9mm(內徑);流動相:甲醇-水溶液(42+58);流速:0.8mL/min;熒光檢測器:激發波長375 nm,發射波長425 nm;色譜柱溫度:室溫。5.4.2.測定根據樣液中黃麴黴毒素B1的含量情況,選定峰高相近的標准工作溶液。標准工作溶液和樣液中黃麴黴毒素B1衍生物的響應值均應在儀器檢測線性范圍內。對標准工作溶液和樣液的衍生物溶液等體積參插進樣測定。在上述色譜條件下,黃麴黴毒素B1衍生物保留時間約為8min。5.4.3.空白試驗除不加試樣外,按上述測定步驟進行。
6.結果計算用色譜數據處理機進行數據處理
7.低限和回收率測定7.1.低限本方法的測定低限為0.001mg/kg。7.2.回收率回收率的實驗數據:黃麴黴毒素B1的添加濃度在0.001~0.5mg/kg范圍內,回收率為89.1%~104.9%。

㈣ 黃麴黴毒素怎麼檢測

檢測方法

1、薄層分析法(TLC)

TLC法是檢測黃麴黴素最為經典的方法,也是以前最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為一些檢測機構所用,也是一種國標方法。其原理是針對不同的試樣,用適宜的萃取溶劑將黃麴黴素從試樣中萃取出來,經柱層析凈化後,再在薄板上展開後分離。

利用黃麴黴素的熒光特性,根據熒光斑點的強弱與標准比較確定其含量,對於一些組分很復雜的試樣要雙向展開,才能獲得較高的靈敏度。

TLC法設備簡單,檢測費用低,但操作繁瑣、費時,萃取和凈化效果不理想,靈敏度差,對操作人員的身體健康存在較大程度的危害。

2、液相色譜法(HPLC)

HPLC法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檢測方法。其原理是在高效液相色譜儀上添加柱後衍生系統分離,再用熒光檢測器測定。與其配套的柱後衍生系統有碘衍生化法、溴衍生化法及較為先進的電化學衍生化法和光化學衍生化法。當前,該方法大多用免疫親和柱來凈化、分離,其凈化效果優異。

該法能准確地分離不同種類的黃麴黴素(例如:AFB1、AFB2、AFG1和AFM1等),檢測速度快且定性與定量准確,檢測限低,可作為仲裁法使用,但儀器設備價格昂貴,前處理方法相對繁瑣,若用到免疫親和柱則會使試樣檢測費用增加,對操作人員的身體健康仍存在一定的危害。

3、酶聯免疫法(ELISA)

ELISA法也是近年來研究開發出來的一種較為新穎的方法。其原理是根據抗體和抗原之間特異性的免疫學反應,最後用測定酶活力的方法來增加測定的靈敏度。

該方法檢測速度快、對人體危害小、但重復性差、試劑壽命短、需低溫保存、假陽性概率較高、需要配置專門的酶標儀,且對一些富含鹽和脂肪的試樣需進行額外的處理。

4、毛細管電泳法(CE)

毛細管電泳(CE)也是一種新發展起來的分析黃麴黴素的方法。該方法與激光減弱熒光檢測器(LIF)連用可很好地提高靈敏度。

Wei等用毛細管電泳一激光減弱熒光檢測器測定AFB1、AFB2、AFG1和AFG1,取得了較為理想的分離效果,其中對AFB2的測定最為靈敏。但CE法的成本較高,操作復雜,不適宜在試樣檢測中廣泛應用。

5、熒光光度法(IA C/S FB)

IA C/SFB法也是一種常用的國標方法。該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各種黃麴黴素的熒光特性差異用熒光光度計測定試樣中黃麴黴素的含量。

該方法對檢測人員身體健康無危害,檢測速度迅速,靈敏度高,適用於大量試樣檢測,且定量准確,但檢測費用較高,需要配置專用設備,且不能對單一的毒素進行檢測。

6、金標試紙法

金標試紙法,實際就是一種固相免疫分析法。其原理是利用抗體與抗原的特異性結合反應,可一步檢測黃麴黴素。

該法可在5~10 min內完成對試樣中黃麴黴素的定性測定,具有簡單、快速的特點,且無須其他儀器設備的配合,既可在實驗室中進行檢測,也可在現場進行實地測定,但是其檢測的准確度、精度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7、生物感測器法

生物感測器是使用固定化技術將具有分子識別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質與物理化學換能器結合,可以用來探測生物體內外的環境化學物質或與之起特異性交互作用後產生響應的一種裝置。其中利用分子間特異親和性制備的親和型生物感測器為免疫感測器口。

根據能量轉換器所傳導的物理或化學信號的不同,免疫感測器可分為電化學免疫感測器、光學免疫感測器、壓電晶體免疫感測器等。由於生物感測器具有選擇性高、響應快、操作簡單、攜帶方便和適合於現場檢測等優點,因此各國科研工作者正積極探索研製新型生物感測器用於檢測黃麴黴素。

(4)中葯材中黃麴黴菌檢測方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黃麴黴毒的危害

1993年黃麴黴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足以說明黃麴黴毒素對身體的危害是極大的。黃麴黴毒素毒性遠遠高於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機農葯的毒性,其中黃麴黴毒素B1毒性最大。

黃麴黴毒素進入體內後,主要在肝細胞內質網微粒體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作用下進行代謝。因此,黃麴黴毒素的危害性在於對人的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死亡。 當然,黃麴黴毒素沒有經過代謝活化是無致癌性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

㈤ 黃麴黴菌的檢驗

黃麴黴菌菌落生長較快,10~14天直徑3~4或6—7cm。菌落正面色澤也隨其生長由白色變為黃色及黃綠色,呈半絨毛狀。孢子成熟後顏色變為褐色。表面平坦或有放射狀溝紋,反面無色或帶褐色。
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分生孢子頭呈疏鬆放射狀,繼而為疏鬆柱狀。
製片鏡檢觀察,可見分生孢子梗很粗糙。頂囊呈燒瓶形或近球形。
分生孢子在小梗上呈鏈狀著生,分生孢子的周圍有小突起、球形、粗糙。 可歸納為化學方法、生物學方法和免疫學方法三大類。
1、生物學方法
1)抑菌試驗
黃麴黴菌有抑制某些微生物生長的作用,故用其抑菌作用來測定黃麴黴菌的存在和含量。已經發現巨大芽胞桿菌和短芽胞桿菌對AFT最敏感。通過平皿中抑菌圈大小來衡量黃麴黴菌含量。
2 )熒光測定法
根據黃麴黴菌在紫外光照射下可發出熒光的原理,將待檢菌株接種於培養基中,28—30~C培養48~72小時,產生的毒素便浸入培養基中,在紫外燈光下照射培養基會呈現出特異的熒光。此法操作簡便。對AFT最低檢出量為5pg/ml。·
3)大白鼠試驗法
黃麴黴菌對大白鼠毒性最早出現損害的是肝臟,其受損范圍廣,而幼鼠最敏感,雄性幼鼠比雌性幼鼠敏感性更高,用100-150g大白鼠作急性中毒試驗,一般3—4天死亡。
4)雞胚試驗
5)鴨雛試驗
鴨雛對黃麴黴菌非常敏感,致死性強,一般用一次劑量後72小時內死亡。
6)斑點試驗
本法用於檢測真菌毒素致突變試驗的一種有意義的方法。主要利用沙門氏菌/微粒體突變性來檢測某些樣品種AFT的存在與含量。
A先將鼠傷寒沙門氏菌組氨酸缺陷型變種的菌懸液,與一定量肝組織勻漿混合作傾注平板。
B待凝固後,再將一定量被檢物(含AFT)加在平板中央待黃麴黴菌往外圍瓊脂中擴散時,圍繞中心點將出現密布的回復突變的菌落。
本法作為一種生物學檢驗法廣泛應用於開發安全、有用的化學物質和檢測食品或農產品中黃麴黴菌。
2.免疫學方法
黃麴黴菌是分子量為312~346的二氫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無免疫原性,不能引起抗體的產生,故必須與大分子化學基團或蛋白質偶聯,成為完全抗原,方能引起免疫動物的抗體形成,然後利用血清學方法檢測AFT。
由於黃麴黴菌的量一般都較低,因此,檢測方法主要是敏感性較高的放射免疫測定法(RIA)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近幾年來,國外已成功制備了測定B1的酶聯免疫測定盒及檢測乳中Ml含量的RIA檢測盒。這兩種檢測盒都十分方便,而且快速准確。

㈥ 黃麴黴毒素B1的檢測方法

GB2761-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中真菌黴素的限量》中對於黃麴黴毒素B1的限量以及檢測方法做了修改,嬰幼兒配方食品及嬰幼兒輔助食品按照GB5009.24規定的方法測試,其他食品按照GB/T18979規定的方法測定。 TLC法是測定黃麴黴毒素的經典方法,是中國測定食品及飼料中AFT黃麴黴素B1(AFB1)的標准方法之一(GB/T5009.23-2006)。其原理是針對不同的樣品,用適宜的提取溶劑將AFB1從樣品中提取出來,經溶劑萃取純化,再在薄層板上層析展開,分離,利用AFB1的熒光特性,根據熒光斑點的大小和強弱,比較測定黃麴黴毒素含量。
TLC有單項展開法和雙向展開法,TLC法由於設備簡單,易於普及,所以國內外仍在使用,但由於該法樣品前處理繁瑣,且提取和凈化效果不夠理想,提取液中雜質較多因而在展開時影響斑點的熒光強度,而雙向展開雖避免了雜質干擾,增加了靈敏度,但增加了操作步驟和時間。 酶聯免疫法檢測AFB1的理論基礎是抗原抗體反應,其採用單克隆或多克隆抗體技術,具有特異性強、分析時間短等優點。其原理是抗原(或抗體)吸附於載體上的免疫吸附劑和用酶標抗體(或抗原)與標本中的待測物(抗原或抗體)起特異的免疫學反應,最後用測定酶活力的方法來增加測定的敏感度。大體分為2類:一是用雙抗體夾心法檢測樣本中的AFTB1, 二是用競爭法檢測樣本中的AFTB1,。為了使用方便,目前國內外已研製了酶標記免疫吸附測定試劑盒及配套儀器,方法也被列入國家標准(GB/T5009.22 1996第二法)。
但由於ELISA法中酶的活性易受反應條件影響,因此ELISA法測定結果穩定性較差,分析結果的准確性不高,容易出現假陽性結果。 一般來說,組織中黃麴黴毒素含量很低,而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具有比高效色譜法更高的靈敏度和准確性,如今這種方法還極少使用在測定組織黴菌毒素含量中。該方法檢測限可達0.02~0.025 ppb。 84%甲醇水溶液提取樣品中,正己烷脫脂,HLB固相萃取柱凈化。採用電噴霧電離,正離子掃描,選擇多反應檢測模式(MRM)監測,外標法定量,該法靈敏,結果可靠。

㈦ 黃麴黴毒素的特徵及其檢測方法有哪些主要檢測方法是什麼

目前
主要檢測方法是
常見的膠體金試紙條,ELISA酶聯免疫試劑盒,TLC薄層色譜,免疫親和凈化熒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法,液質聯用法

㈧ 經常看到人買黃麴黴毒素,這個是檢驗什麼的啊

黃麴黴毒素需要用elisa或者液相法檢測。檢驗標的物中黃麴黴毒素的含量的。黃麴黴毒素分很多種,是高致癌物,很多食品都需要做這個檢測,飼料甚至也要做。

黃麴黴毒素是由黃麴黴菌分泌出的,黃麴黴菌普遍存在於空氣中,所以只要有空氣的地方就可能有黃麴黴毒素。至今已分離出的黃麴黴毒素及其衍生物有20多種,在天然食物中以黃麴黴毒素B1最為多見,危害性也最強,而此次牛奶檢測超標的黃麴黴素M1則是黃麴黴毒素B1的代謝產物。

(8)中葯材中黃麴黴菌檢測方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從化學結構上看,黃麴黴毒素是高度取代的香豆素。其中 AFB1類為甲氧基、二呋喃環、香豆素、環戊烯酮的結合物。AFG1類結構為甲氧基、二呋喃環、香豆素和環內酯。自然環境下,在被污染的食品中只檢測出AFB1、AFB2、AFG1、AFG2、AFM1和 AFM2,其中以 AFB1存在量最大也毒性最高,AFM1是AFB1的代謝產物,毒性僅次於 AFB1。

黃麴黴毒素的各種代謝產物的毒性強弱順序是:AFB1> AFM1> AFG1>AFB2> AFM2> AFG2。從毒性順序可以看出,結構中雙呋喃環末端具有雙鍵結構的毒性大,不具雙鍵結構的毒性相對較小。

㈨ 用什麼樣的儀器檢測飼料中的黃麴黴毒素

CSY-E96H黃麴黴毒素快速檢測儀採用固相酶聯免疫吸附ELISA的原理,即酶聯免疫法;可定量檢測糧食、食品、飼料、油脂、乳製品、葯物、飲料、牛奶、酒等產品中的黃麴黴毒素(B1,B2,G1,G2 M1 M2 AFM1、AFP1、AFQ1、AFB1-2,3-環氧化物)含量。並且可以連接食品安全監控系統,黃麴黴毒素快速檢測儀、葯物殘留檢測儀廣泛應用於產品質量監督檢驗、衛生防疫、環境保護、工商管理、水產品批發市場、面製品生產基地、養殖場、糧庫、超市、商場、各大食品安全監測系統等部門。

㈩ 某種食物中含黃麴黴素,用最簡單的方法怎麼檢測

薄層分析法(TLC)、液相色譜法(HPLC)、酶聯免疫法(ELISA)、毛細管電泳法(CE)、熒光光度法(IA C/S FB)。

1、薄層分析法(TLC)

TLC法是檢測黃麴黴素最為經典的方法,也是以前最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為一些檢測機構所用,也是一種國標方法。其原理是針對不同的試樣,用適宜的萃取溶劑將黃麴黴素從試樣中萃取出來,經柱層析凈化後,再在薄板上展開後分離。

5、熒光光度法(IA C/S FB)

IA C/SFB法也是一種常用的國標方法。該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各種黃麴黴素的熒光特性差異用熒光光度計測定試樣中黃麴黴素的含量。

該方法對檢測人員身體健康無危害,檢測速度迅速,靈敏度高,適用於大量試樣檢測,且定量准確,但檢測費用較高,需要配置專用設備,且不能對單一的毒素進行檢測。

(10)中葯材中黃麴黴菌檢測方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黃麴黴毒素的毒性有三種臨床特徵: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性,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作用。

其致癌特點是:致癌范圍廣,能誘發魚類、禽類,各種實驗動物、家畜及靈長類等多種動物的癌症,除主要誘發肝癌外,還可誘發胃癌、腎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及小腸等部位的腫瘤,亦可導致出現畸胎。因此許多國家都制定了有關食品中黃麴黴毒素限量標准。

閱讀全文

與中葯材中黃麴黴菌檢測方法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操作方法要教給上司嗎 瀏覽:445
goodnote閃退解決方法 瀏覽:881
大烏龜編織方法視頻 瀏覽:364
包皮環切器使用方法 瀏覽:862
大蝦宴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929
教師資格證常用的心理輔導方法 瀏覽:529
如何確定工資發放方法 瀏覽:252
艾滋哪種治療方法副作用小 瀏覽:332
華為運營商顯示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96
餐飲利率的計算方法 瀏覽:182
好的引流方法怎麼形容 瀏覽:852
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口訣 瀏覽:110
釣鮁魚的線組方法圖片 瀏覽:266
小米6定位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74
簡單幸運繩的編織方法 瀏覽:427
糖尿病高危人群計算方法 瀏覽:199
煤氣燃燒器安裝方法 瀏覽:281
貔貅怎麼佩戴好貔貅佩戴方法詳解 瀏覽:297
榮耀截屏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32
花膠的正確泡發方法 瀏覽: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