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運動過程中如果發生開放性軟組織損傷並有出血現象,應該如何進行止血
首先要做的就是止血。一般如果傷口不大,毛細血管會自動癒合。如果出血較多,那麼用干凈的手帕或者衛生紙包住受傷處,再直接壓迫或加壓包紮止血。未看清創口前不要盲目按壓。2受傷後一定要保持傷口的清潔,不要讓創口接觸到不幹凈的東西,以防受到感染。在現場止住血之後,回家或去衛生室對傷口用鹽水或者酒精進行消毒,再重新進行包紮。3如果遇到嚴重的出血,應當用干凈的手帕進行緊急按壓,並迅速撤離現場去醫院進行處理。處理完後要吃消炎葯,以防感染,必要時還應在處理完傷口後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B. 戶外受傷的止血方法有哪些
戶外活動的環境復雜,意外很多,難免會遇到受傷流血的問題,那麼戶外活動受傷如何止血呢?跟著我一起來看看吧。
戶外受傷的止血 方法
1、壓
壓迫止血法分兩種:一種是傷口直接壓迫,無論用干凈紗布還是其他布類物品直接按在出血區,都能有效止血。另外一種是指壓止血法。用手指壓在出血動脈近心端的鄰近骨頭上,阻斷血運來源,以達到止血目的。
2、包
無論什麼樣的出血,最終都要用包紮來解決。包紮所用的材料是紗布、綳帶、彈性綳帶或干凈的棉布或用棉織品做成的襯墊。包紮的原則是先蓋後包,力度適中。先蓋後包即先在傷口上蓋上敷料(夠大、夠厚的棉織品襯墊),然後再用綳帶或三角巾包紮。
3、塞
用於腋窩、肩、口鼻、宮腔或其他盲管傷和組織缺損處的填塞止血法,是用棉織品將出血的空腔或組織缺損處緊緊填塞,直至確實止住出血。填實後,傷口外側蓋上敷料後再加壓包紮,達到止血目的。
4、捆
止血帶止血法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是有效的,如戰傷、較大的肢體動脈出血等。通常止血帶用於手術室,對控制肢體出血是有效的,但潛在的不良作用包括暫時的或持續的對神經和肌肉的損傷,也會因肢體缺血引起全身性並發症,包括酸中毒、高鉀血症、心律失常、休克、肢體毀損,甚至死亡。
戶外活動受傷的止血方法
1、止血帶止血
止血帶是1886年埃斯馬赫發明的,它是一種橡皮管,主要用於較大的動脈血管破裂,用其他止血方法無濟於事時採用。
使用止血帶時,應綁在四肢出血傷口的上方(以能止住血為度),事先將患肢抬高數分鍾,局部墊上毛巾或其軟組織物,以防組織擦傷。
由於用止血帶後,結扎部位下方組織血液供應中斷,時間一久易致組織缺血壞死,所以綁血帶的時間不宜過長,每隔30分鍾應放鬆一次,每次約半分至一分鍾,以使血液流通。
為此,凡上止血帶的地方應有明確標記,註明綁止血帶時間,以便轉運,接收單位據此能放鬆,並作必要處理。
2、綳帶止血
如果沒有止血帶,也可以用寬的布條、毛巾、綳帶等代替,但要嚴防勒傷組織。在外傷急救中,常常用到包紮。包紮傷口除了具有保護傷口、預防感染外,還有止血功能。某些包紮又可以作為固定患肢的方法。目前常用綳帶包紮小傷口,而把三角巾作包紮大傷口之用。
綳帶包紮法:綳帶通常分硬綳帶及軟綳帶兩種,硬綳帶是在市制的綳帶上灑上石膏粉,乾涸而成石膏綳帶。這里,我們主要談軟綳帶。常見的軟綳帶有以下幾種:
a、粘膏(即橡皮膏)。
b、卷軸綳帶:用紗布捲成,是綳帶中用途最廣也最方便的一種,一般長度是5米,寬度根據需要而定。
使用時,救護人面向傷員,取適宜位置,先在創面上蓋好消毒紗布,然後左手拿綳帶頭,右手拿綳帶卷,用綳帶的外面貼近局部,包紮時通常由左向右,從下到上纏繞。
綳帶不易過緊,以免引起局部腫脹,也不宜太松,以免滑脫。一般手臂彎著綁(屈肘),腿要直著綁,以便保持肢體的功能位置。
化瘀止血的中葯
1、三七
三七,中葯名,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乾燥根和根莖。秋季花開前採挖,洗凈,分開主根、支根及根莖,乾燥。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用於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跌撲腫痛。孕婦慎用。
(1)吐血衄血:山漆一錢,自嚼,米湯送下。或以五分,加入八核湯。(《瀕湖集簡方》)
(2)小兒傷寒,百日內患壯熱。用鐵鏵一斤,燒赤,水二斗,淬三七次,煎一半,入柳葉七片,浴之。(《聖濟錄》)
2、茜草
茜草,茜草科多年生攀緣草本植物。涼血活血,祛瘀,通經。用於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傷出血、經閉瘀阻、關節痹痛、跌撲腫痛。涼血止血,活血祛瘀:本品止血而不留瘀,用於熱證出血、經閉腹痛、跌打損傷。配烏賊骨止血力更強。
(1)吐血。用茜根一兩,搗成末。每服二錢,水煎,冷眼,用水調末二錢服亦可。
(2)婦女經閉。用茜根一兩,煎酒服。
(3)盅毒(吐血、下血如豬肝)用茜草根、蓑荷葉各三分,加水四升,煮成二升服。
(4)脫肛。用茜根、石榴皮各一把,加酒一碗,煎至七成,溫服。
3、蒲黃
蒲黃,中葯名,為香蒲科植物水燭香蒲、東方香蒲或同屬植物的乾燥花粉。剪取雄花後,曬干,成為帶有雄花的花粉,即為草蒲黃。止血,化瘀,通淋。用於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傷出血,經閉通經,胸腹刺痛,跌撲腫痛,血淋澀痛。孕婦慎用。
(1)產後血瘀:蒲黃三兩。水三升,煎一升,頓服。(《梅師方》)
(2)墜傷撲損:瘀血在內,煩悶者。蒲黃末,空心溫酒服三錢。(《塞上方》)
(3)耳中出血:蒲黃炒黑研末,摻入。(《簡便方》)
4、花蕊石
花蕊石,中葯名。為變質岩類岩石蛇紋大理岩。採挖後,除去雜石和泥沙。化瘀止血。用於咯血,吐血,外傷出血,跌撲傷痛。孕婦慎用。
花蕊石散:治五內崩損,噴血出斗升,用此治之。花蕊石存性,研如粉。以童子小便一鍾,男,入酒一半;女,入醋一半,煎溫,食後調服二錢,甚者五錢。能使瘀血化為黃水,後以獨參湯補之。(葛可久《十葯神書》)
5、降香
降香,中葯名,為豆科植物降香檀樹乾和根的乾燥心材。全年均可採收,除去邊材,陰干。化瘀止血,理氣止痛。用於吐血,衄血,外傷出血,肝鬱脅痛,胸痹刺痛,跌撲傷痛,嘔吐腹痛。凡陰虛火盛、血熱妄行而無瘀滯者不宜用。
(1)《本草從新》:金瘡出血、降香、倍子、桐花等分、末敷。
(2)《百一選方》:治金刃或跌撲傷損,血流不止,以本品與五倍子共研末,搗敷患處。
看過戶外受傷的止血方法有哪些的人還會看:
1. 戶外運動如何快速止血
2. 受傷流血的急救措施
3. 戶外急救小常識
4. 戶外運動遇險如何求救
5. 戶外運動的應急措施有哪些
C. 在體育鍛煉中常見運動損傷的一般處理方法是什麼
a
原則:制動、止血、消炎、鎮痛、防腫。
b
方法:
(1)冷療法:
揮發冷凍法:氯乙烷噴射
冷敷法:涼毛巾、冰塊放置在損傷部位。
熱脹冷縮原理:縮減損傷血管的直徑,單位時間的出血量會相對減少,從而減少腫脹程度。
(2)抬高肢體:
損傷部位高於心臟,降低損傷部位的血壓,減少血液從損傷血管流出。
(3)加壓包紮:
用綳帶勒緊損傷肢體,壓迫損傷血管,減少出血從而減少腫脹。
D. 如果大腿和小腿都有出血,在運動現場要如何止血
1、用繩子或者布條線勒住大腿根部,止血包紮,然後迅速就醫。
E. 戶外運動撞傷後哪些方法止血比較關鍵
但凡一些熱愛熱身運動和的人。或戶外運動的人。如果身體重力大或運動幅度大。就有可能撞傷嚴重還出血不止,在這沒的任何防備的情況下,要如何處理運動造成的撞傷出血呢。
既然避免不了擦傷的發生,那就多掌握一些擦傷出血的處理技巧,這樣既能避免傷口感染,又能及時止血。
可想而知戶外運動撞傷出血是防不勝防的一件事。所以進行戶外運動最好帶上應及的撞傷設備,以降防不時之需。如果撞傷出血嚴重還需立去就近醫院檢處理傷口。
F. 由於運動傷害導致運動員出血,你怎樣通過出血的情況判斷出血的類型如何進行臨時處理
運動受傷後出血一般可以採取4種方法現場處理:
(1)抬高傷肢法
如果受傷出血的是四肢部位,可以把出血部位抬高,超過心臟高度,以降低出血處的血壓,從而減少出血。此方法可用於毛細血管出血和小靜脈出血。如果是動脈大血管出血則不適合採用此方法。
(2)加壓包紮止血法
在傷處(有傷口時可先用消毒敷料蓋住傷口)用綳帶加壓包紮。包紮緊度以剛剛不出血為宜,這樣既能止血,又不會阻斷機體組織血液供應。此方法用於毛細血管和小靜脈出血,也可用於閉合性的扭傷或挫傷引起的內出血。但傷口內有碎骨片時,禁用此法,以免加重損傷。
(3)加墊屈肢止血法
當前臂、手、小腿和足出血時,如果沒有骨折和關節損傷,可在肘關節前或膝關節後加棉墊,屈前臂或小腿,再用綳帶做「8」字形包紮。要注意的是:如果有骨折和懷疑骨折或關節損傷的肢體不能用加墊屈肢止血,以免引起骨折端錯位和劇痛,加重病情。
另外,使用此方法時要經常注意肢體遠端的血液循環,要每隔一小時左右慢慢松開一次,觀察3-5分鍾,防止肢體缺血環死。
(4)指壓法止血
是指較大的動脈出血後,用拇指壓住出血的血管上方(近心端),使血管被壓閉住,暫時中斷血液,達到止血的效果。
需強調的是:指壓法止血是緊急的止血措施,一般小動脈和靜脈出血可用加壓包紮止血法。較大的動脈出血,應用止血帶止血。在緊急情況下,可先用指壓法止血,然後再根據出血情況改用其他止血法。
G. 常見運動損傷的急救方法
急救是對意外或突然發生的傷病事故,進行緊急的臨時性處理。其目的是保護傷病員的生命安全、避免再度傷害、減輕傷病員痛苦、預防並發症,並為傷病員的轉運和進一步治療創造條件。下面就由我為大家介紹下關於常見運動損傷的急救 方法 方面的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
常見運動損傷的急救方法
(一)急救包紮法
包紮有固定夾板或敷料,限制傷肢活動,避免加重傷情;保護創口,預防或減少感染;支持傷肢,使之保持舒適的位置,減輕疼痛和壓迫止血,防止或減輕腫脹等多種作用。包紮時,動作要柔和、熟練、包紮的松緊度應適中,過緊會妨礙血液循環,過松則起不到包紮的作用;綳帶包紮要從傷部遠端開始,包紮結束時,綳帶末端要用膠布粘合固定或將綳帶末端留下了段,縱形剪開縛結固定,但縛結不要在傷口處。
1.綳帶包紮法 要根據包紮部位的形態特點,採用不同的包紮方法。
(1)環形包紮法:用於包紮肢體粗細均勻的部位,如手腕、小腿下部和額部等,也是其他包紮法的開始或結束時使用的包紮法。包紮時,先張開綳卷帶,把帶頭斜放在傷肢上並用拇指壓住,將卷帶繞肢體一圈後,再將帶頭的一個小角反折,然後繼續繞圈包紮,每圈都蓋住第一圈,包紮3~4圈即可。
(2)螺旋形包紮法:用於包紮肢體粗細相差不大的部位,如上臂、大腿下部等。包紮時先作2~3圈環形包紮,然後將綳帶向上斜形纏繞,每圈都蓋住前一圈的1/2~1/3。
(3)反折螺旋形包紮法:用於包紮肢體粗細相差較大的部位,如前臂、小腿、大腿等。包紮時,先做2~3圈環形包紮後,用左拇指壓住綳帶上緣,將綳帶向下反折,向後繞並拉緊綳帶,每圈反折一次,後一圈壓住前一圈的1/2~1/3,反折處不要在創口或骨突上。
(4)“8”字形包紮法:多用於包紮肘、膝、踝等關節處。方法有二:一是先在關節處作幾圈環形包紮後,將綳帶斜形環繞,一圈在關節上方纏繞,一圈在關節下方纏繞,兩圈在關節凹 面相 交,反復進行,逐漸離開關節,每圈壓住前一圈的1/2~1/3,最後在關節上方或下方作環形包紮結束。二是先在關節下方作幾圈環形包紮後,將綳帶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地來回作“8”字形纏繞,使相交處逐漸靠攏關節,最後作環形包紮結束
2.三角巾包紮法:三角巾應用方便,適用於全身各部位的包紮,這里只介紹手、足和頭部包紮法。
(1)手部包紮法:三角巾平鋪,手指對向頂角,將手平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底邊橫放於腕部。先將三角巾頂角向下反折,再將三角巾兩底角向手腕背部交叉圍繞一圈,在腕背打結。
(2)足部包紮法:與手部包紮法基本相同。
(3)頭部包紮法:三角巾底邊置於前額,頂角在後,將底邊從前額繞至頭後,壓住頂角並打結。若底邊較長,可在枕後交叉後再繞至前額打結。最後把頂角拉緊並向上翻轉固定。
3.前臂懸掛法 分大、小懸臂帶兩種
(1)大懸臂帶:常用於除鎖骨和肱骨骨折以外的其他上肢損傷。將三負巾的頂角置於傷肢的肘後,一底角拉向健側肩上,傷肢屈肘90度角,前臂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再將三角巾的另一底角向上翻折並包住前臂,兩底角在頸後打結。最後拉直頂角並向前折回,用膠布粘貼固定。
(2)小懸臂帶:常用於肱骨或鎖骨骨折。先將三角巾折疊成約四橫指寬的寬頻,也可用寬綳帶或軟布帶代替。將寬頻的中間置於前臂的下1/3處,屈肘90度角,寬頻的兩端在頸後打結。
(二)止血法
據研究,健康成人平均每kg體重約有血液75ml,總血量可達4000~5000ml。若急性大出血達到全身總血量的20%,即可出現面色蒼白、頭暈乏力、口渴等急性盆血的症狀;若出血量超過全身血量的30%時,將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對外出血的傷員,尤其是大動脈的出血,必須立即止血;對疑有內臟或顱內出血的傷員,應盡快送醫院處理。這里主要介紹外出血的幾種止血方法。
1.綳帶加壓包紮法 用數層無菌敷料復蓋創口,再用綳帶加壓包紮,以壓住出血的血管而達到止血效果,同時抬高傷肢。它適用於小動脈、小靜脈和毛細血管出血的止血。
2.指壓法 在動脈行走中最容易被壓住的部位稱為壓迫點。指壓法的要領是在出血部位的上方,在相應的壓迫點上用拇指或其餘四指把該動脈管壓迫在鄰近的骨面上,以阻斷血液的來源而達到止血的效果。這是動脈出血時的一種臨時止血法,所加壓力必須持續到可以結扎血管或用止血鉗夾住血管為止。常用的壓迫止血法有:
(1)顳淺動脈壓迫止血法:一手扶傷員的頭並將其固定,用另一手拇指在耳屏前上方一指寬處摸到搏動後,將該動脈壓迫在顳骨上(圖7—11)。它適用於同側前額部或顳部出血的止血。
(2)額外動脈壓迫止血法:在下頜角前約1.5cm處摸到搏動後,用拇指將該動脈壓迫在下頜骨上(圖7-12)。它適用於同側面部出血的止血。
(3)鎖骨下動脈壓迫止血法:在鎖骨上窩內1/3處摸到搏動後,用拇指把該血管壓迫在第一肋骨上(圖7-13)。它適用於肩部及上臂出血的止血。
(4)肱動脈壓迫止血法:將傷臂稍外展、外旋,在肱二頭肌內緣中點處摸到搏動後,用拇指或示、中、環三指將該動脈壓迫在肱骨上(圖7-14)。它適用於前臂及手部出血的止血。
(5)指動脈壓迫止血法:手指出血時,用健側手的拇、食兩指壓迫患 指兩側指根部(圖7-15),並抬高患 肢。
(6)股動脈壓迫止血法;傷員仰卧,患腿稍外展、外旋。在腹股溝中點稍下方摸到搏動後,用雙手拇指重疊(或掌根)把該動脈壓迫在恥骨上(圖7-16)。它適用於大腿和小腿出血的止血。
(7)脛前、脛後動脈壓迫止血法:在踝關節背側,於脛骨遠端摸到搏動後,把該動脈壓迫在脛骨上;在內踝後方,將脛後動脈壓迫在脛骨上(圖7-17)。它適用於足部出血的止血。
(三)骨折固定法
骨或骨小梁的連續性發生斷裂,稱為骨折(Frature)。
1.鎖骨骨折:先取3條三角巾並折疊成寬頻,在雙肩腋下填上棉團或軟布團,然後用2條寬頻分別繞過傷員兩肩在背後打結,形成兩個肩環,再用第3條寬頻在背後穿過兩個肩環,拉緊打結,最後將兩前臂縛扎固定或將傷肢掛在胸前(圖7-18)。
2.肱骨幹骨折:用2塊長短、寬窄適宜的有墊夾板,分別放在傷臂的內、外側,屈肘90度角,用3~4條寬頻將骨折處上下部縛好,再用小懸臂帶把前臂掛在胸前,最後用寬頻或三角巾將傷臂固定於體側(圖7-19)。
3.前臂骨折:用2塊有墊夾板分別放在前臂的掌側和背側,前臂處中間位,屈肘90度角,用3~4條寬頻縛扎夾板,再用大臂帶把前臂掛在胸前(圖7-20)。
4.手腕部骨折:用一塊有墊夾板放在前臂和手的掌側,手握棉團或綳帶卷,再用綳帶纏繞固定,然後用大懸臂帶把患臂掛於胸前(圖7-21)。
5.股骨骨折:用2塊長夾板放在傷肢的內、外側,內側夾板上至大腿根部,下至足跟;外側夾板上至腋下,下達足跟。然後用5~8條寬頻固定夾板,在外側打結(圖7-22)。
6.小腿骨折:用2塊有墊夾板放在小腿的內、外側,2塊夾板上至大腿中部,下至足部,用4~5條寬頻分別有膝上、膝下及踝部縛扎固定(圖7- 23)。
7.腰椎骨折:疑有腰椎骨折時,要-盡量避免骨折處有移動,更不能讓傷員坐起或站起,以免引起或加重脊髓損傷,不論傷員是仰卧或俯卧,盡可能不要變動原來的位置。用硬板擔架或門板放在傷員身旁,由數人協力輕輕把傷員搬至木板上,取仰卧位(圖7-25),並用數條寬頻把傷員縛扎在木板上。若腰部懸空時,應在腰下墊一小枕或捲起的衣服。若使用帆布擔架時,傷員要俯卧,使脊柱伸直,禁止屈伸(圖-26)。
8.頸椎骨折:若固定與搬動方法不當,有引起脊髓壓迫的危險,可立即發生四肢與軀乾的高位截癱,甚至引起死亡。因此,務必使頭部固定於傷後位置,不屈不伸不旋轉,數人協力把傷員搬至木板上,頭部兩側用沙袋或捲起的衣服固定,用數條寬頻把傷員縛扎在木板上,嚴禁頭頸左右旋轉與屈伸(圖7-27)。
(四)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法
呼吸停止和心跳停止,可以單獨或同時發生。呼吸停止後則全身缺氧,隨即可引起心跳停止;心跳停止後,延髓血流即停止,可迅速引起延髓缺氧及中樞性呼吸衰竭而導致呼吸停止。引起呼吸、心跳驟停的原因較多,較常見的有電擊傷,一氧化碳中毒或葯物中毒、嚴重創傷和大出血、溺水和窒息等。
呼吸停止但心跳尚未停止的病人,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並注意心臟工作情況;心跳停止而呼吸尚未停止的傷員,應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擠壓並注意維護呼吸道通暢;呼吸和心跳都停止的病人,應同時進行人工呼吸(Artifical Respiration)和胸外心臟擠壓,最好由兩人配合進行,一人作人工呼吸,一人作胸外心臟擠壓,兩者操作頻率之比1:4。呼吸、心跳驟停的搶救,必須做到行動迅速,爭分奪秒,才可能挽救病人生命。雖然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法在運動實踐中應用較少,但在群眾性 游泳 中發生溺水卻非少見。因此,體育教師和教練員掌握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法是非常必要的。
1.人工呼吸 肺位於富有一定彈性的胸廓內,當胸廓擴大時,肺也隨著擴張,於是肺的容積增大,外界空氣進入肺內,即為吸氣;當胸廓縮小時,肺也隨之回縮,肺內氣體排出體外,即為呼氣。對呼吸停止的人,可根據以上原理用人工被動擴張與縮小胸廓的方法,使空氣重新進出肺臟,以實現氣體交換,稱為人工呼吸法。人工呼吸方法較多,最有效的是口對口吹氣法。
(1)口對口吹氣法:傷員仰卧,頭部置於極度後仰位,打開口腔並蓋上一層紗布。救護者一手托起患者下頜,掌根部輕壓環狀軟骨,使其間接壓迫食道,以防吹入的空氣進入胃內;另一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氣後,對准患者口部吹入。吹氣完後,立即松開捏住鼻孔的手。如此反復進行,每分鍾吹氣16~18次(圖7-29)。
(2)注意事項;施行人工呼吸前,應迅速消除患者口腔、鼻腔內的假牙、分潑物或嘔吐物,松開衣領、褲帶和胸腹部衣服。開始時,吹氣的氣量和壓力宜稍大些,吹氣10~20次後應逐漸減少,以維持上胸部輕度升起為度。牙關緊閉者,可採用口對鼻吹氣法,救護者一手閉住患者口部,以口對鼻進行吹氣,其他操作與口對口吹氣法相同。
2.胸外心臟擠壓法 心臟位於胸腔縱隔的前下部,前鄰胸骨下半段,後為脊柱,其左右移動受到限制。胸廓具有一定的彈性,擠壓胸骨體下半段,可間接壓迫心臟,使心臟內的血液排出;放鬆擠壓時,胸廓恢復原狀,胸內壓下降,靜脈血則迴流至心臟。因此,反復擠壓和放鬆胸骨,即可恢復血液循環。
(1)操作方法:病人仰卧在木板或平地上。救護者雙手手掌重疊,以掌根部放在病人胸骨體的下半段,肘關節伸直,藉助於自身體重和肩臂肌的力量,適度用力下壓,使胸骨體下半段和相連的助軟骨下陷3~4cm,隨後立即將手放鬆(掌根不離開病人皮膚),如此反復進行。成人每分鍾擠壓60~80次;小兒用單手掌根擠壓,每分鍾擠壓100次左右(圖7-30)。
(2)注意事項:救護者只能用掌根壓迫病人胸骨體下半段,不可將手平放,手指要向上稍翹起與肋骨離開一定距離;擠壓方向應垂直對准脊柱;擠壓時應帶有一定的沖擊力;用力不可太輕或太大,太輕不能起到間接壓迫心臟的作用,太猛會引起肋骨骨折。在就地進行搶救的同時,要迅速請醫生來處理。
(3)擠壓有效的表現:摸到頸動脈或股動脈搏動,上肢收縮壓在8kpa(60mmhg)以上,口唇、指甲床的顏色比擠壓前紅潤,有的病人呼吸逐漸恢復,原來已散大的瞳 孔也隨著縮小而趨恢復。若出現以上表現,說明擠壓有效,應堅持做到病人出現自動心跳為止;如果沒有出現上述表現,則說明擠壓無效,應改進操作方法和尋找其他原因,但不可輕易放棄現場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