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工作危害分析的步驟是什麼
方法概述
工作危害分析方法(Job
Hazard
Analysis,簡稱JHA),是一種比較細致的分析作業過程中存在危害的方法。它將一項工作活動分解為相關聯的若干個步驟,識別出每個步驟中的危害,並設法控制事故的發生。
這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先辨識出工作中的危害,然後根據風險度二風險發生的概率x後果的公式來計算出數值,確定其數值大小來確定風險的大小和分級,然後採取相應的措施。
第一步把一項工作分解為若干主要步驟,即先做什麼,後做什麼,用三四個詞表示一個步驟。分解時應該認真研究這項工作,班組有關人員—起討論,分解出合理的工作步驟。
工作危害分析的主要步驟是先確定待分析的工作,然後將該工作劃分為若干個步驟,再辨識出每一步驟的潛在危害,最後確定相應的預防措施。
分析前應當成立分析小組,確定分析的具體工作,把這項工作分解成若於步驟後,填寫到工作危害分析記錄表中。記錄表包括工作步驟,該步驟的潛在危害、主要後果、風險度和建議改進措施等內容。
這種方法需要有一些長期積累的基礎數據,並認真總結和統計,在計算時才能更准確地反映出真實情況;否則由於分析人員認識的不同可能產生較大的偏差。
方法應用
該方法首先要把一項工作分解為若十個主要步驟。分解時,班組有關人員要一起討論,認真研究該項工作,才能分解出合理的工作步驟。
在辨識危害過程中的方法基本與上期介紹的標准危害(隱患)分析方法一致,結合相關標准和工作經驗進行辨識,並列出清單。然後,再判斷危害發生的可能性和後果的嚴重性,比照已劃分好的標准分別填寫相應的數值。
在測算危害發生的可能性時,重點考慮同類事故以前是否發生過,以及人體暴露在危險中的頻繁程度、安全防範措施、安全檢查、操作規程和員工技能等方面的因素。
針對每一因素制定具體的測算標准,根據工作中的實際情況逐項比照標准填寫相應的數值。測算的標准可參照表1所列內容。
在測算危害的後果嚴重程度時,重點考慮法律影響、人身影響、經濟影響、損失工時影響、對環境的影響、對企業形象的影響等方面。針對每一個方面的影響劃定不同的具體標准,以此來確定影響的程度,便於在具體分析時操作。測算危害影響後果的嚴重性標准,可參照表2。
在選擇影響因素時,應當結合企業實際,無關的影響因素可以去除,有特別影響的因素也可增加。
另外,針對其中的某項因素在測算時應當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符合實際的標准,例如:形象受損程度一項,有的企業只有少數人員,危險性也不大,不可能造成什麼國內影響或國際影響,那麼這一因素的每一分值的具體標准就應降低;停工時間一項,企業結合國家標准和實際,制定一個符合本企業的工時損失測算標准。
這樣,每項因素的測算均能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結合,班組在具體應用時才能測算得比較符合實際,不至於出現較大的偏差。
危害辨識還僅僅是企業建立HSE體系的基礎工作。在此基礎上,企業應系統地列出危害清單,制定防範措施,制定關鍵任務分配表和相應的應急預案,落實防範措施負責人,實現風險管理系統化,並不斷改進。
⑵ 職業健康危險危害程度分級方法都有哪些
職業危險危害程度分級,即是將生產中發生事故的危險程度和承受職業危害程度,分等劃級,以便明確重點,從而分清輕重緩急。它是勞動保護科學管理的一種方法,國外稱之為A、B、C法按其性質與內容,可分為危險程度分級和危害程度分級兩大類別。
一、危險程度分級按危險的性質及可能造成的後果的嚴重程度,把危險分等劃級,叫做危險分級。所謂危險,是一種現存的或潛在的狀態,出現時能引起事故或不幸。危險是安全的對立面。
國外的危險分級方法:國外在危險分級的劃分方法方面,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類:①根據同系統或類似系統的以往事故經驗教訓,指定分類等級;②利用安全系數或安全閥值來評價危險性;③評價者根據過去的經驗,按自己的見解,指定一系列數值尺度評價危險性。
國內的危險評價方法:應用最廣的方法是安全檢查表評價法,其次還有系統綜合評價法、模糊評價法和安全等級系數法等。
二、職業危害程度分級標準是一種定性定量的管理評價方法,目前我國已頒分職業危害分級標准8項,其中部頒標准1項。分級標准將職業危害分為5個等級,即:0級危害(安全作業,可容許的風險)、Ⅰ級危害(輕度危害作業,可承受的風險:在加強個人防護的基礎上,定期監測)、Ⅱ級危害(中度危害作業,中度風險)、Ⅲ級危害(高度危害作業,重大風險)、Ⅳ級危害(極度危害作業,不可承受風險)。針對不同的危害級別實行不同的監察管理辦法。
⑶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識別危險的一種方法。原是分析化學的一個分支,以測定物質中各成分的含量為主要目標。根據所用方法的不同,分為重量分析、容量分析和儀器分析三類。
定性分析主要用於研究傳播的社會結構和功能、傳播的社會控制、傳播與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等。人類對社會和自然的認識首先是從屬性開始的,事物的根本差別也表現在其質的差別上,因此對事物進行質的分析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
但是,在對事物進行定性分析時,往往容易受個人價值觀的影響。因此,應在定性分析基礎上輔以定量分析,以得出更准確、更客觀、更科學的結論。
定量分析因分析試樣用量和被測成分的不同,又可分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超微量分析等。後推廣為在明確劃分物質種類的前提下,即把物質定性以後,具體分析物質的強度、剛度、范圍變化量指標。在「量」 的方面分析物質,適於分析危險損失發生的概率、頻率和損失程度等量度指標。
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必須通過一系列的試驗去完成,如果試驗結果與預期相符,稱為得到一個"正試驗",或稱試驗陽性,也就是說某組分在試樣中是存在的;反之,得到一個"負試驗"或試驗陰性表示某組分不存在。
組分存在與否的根據是:
①物質的物理特性,如顏色、臭味、比重、硬度、焰色、熔點、沸點、溶解度、光譜、折射率、旋光性、磁性、導電性能、放射性、晶形等,有時可利用放大鏡或顯微鏡獲得物質組分的重要線索(見化學顯微術)。
②物質在起化學反應時,特徵顏色、熒光、磷光的出現或消失,沉澱的生成或溶解,特徵氣體和特徵臭味的出現,光和熱的產生等。
③生物學現象,例如只要存在痕量的某些重金屬元素,就能促進或抑止某些微生物的生長;也可以利用酶的特殊選擇性去檢出物質,如尿素酶能使尿素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氨,但不與硫脲、胍、甲基脲作用。
⑷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識別危險的一種方法,原是分析化學的一個分支,以測定物質中各成分的含量為主要目標,根據所用方法的不同,分為重量分析、容量分析和儀器分析三類。
定量分析因分析試樣用量和被測成分的不同,又可分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超微量分析等,後推廣為在明確劃分物質種類的前提下,即把物質定性以後,具體分析物質的強度、剛度、范圍變化量指標。在「量」 的方面分析物質,適於分析危險損失發生的概率、頻率和損失程度等量度指標。
定量分析的分類:
1、化學分析法:是依賴於特定的化學反應及其計量關系來對物質進行分析的方法。
2、儀器分析法:儀器分析是分析化學中一個重要分支,該方法利用特定的儀器,可以對物質進行定性、定量分析。
3、常量分析:指的是被測試樣的量m>0.1g或者V>10ml的分析,組分含量為1-100%。
4、半微量分析:是一種介於常量分析和微量分析之間方法。
5、微量分析:一般指試樣重量為0.1-10mg或體積為0.01-1ml的化學分析。
6、超微量分析:是指被測物質的取樣質量小於1毫克或取樣體積小於0.01毫升的分析方法。
⑸ 工作危害分析的步驟是什麼
工作危害分析流程:
選定作業活動→分解工作步驟→控制措施→識別每個工作步驟的→潛在危害和後果→風險分析→定期評審。
(5)職業危害識別定量分析是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特點:
①是一種半定量評價方法。
②簡單易行,操作性強。
③分解作業步驟,比較清晰。
④有別於掌握每一步驟的危險情況,不僅能分析作業人員不規范的危害,而且能分析作業現場存在的潛在危害(客觀條件)。
R = L × S
式中:R —風險度 L —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S —事件發生後果嚴重性
⑹ 什麼是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
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就是在科學的職業衛生理論指導下,採用科學的方法分辨、識別、分析、預測建設項目與工作場所中職業病危害因素存在的部位、方式、發生的途徑及其變化的規律,予以准確描述,以定性、定量的概念清楚地表示出來,並用合乎邏輯的理論予以解釋。 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的分類,通常可按其來源劃分,也可參照衛生部頒布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劃分。 一是按照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來源分為3大類:①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學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化學因素主要有生產性毒物(如金屬與類金屬、刺激性氣體、窒息性氣體等)、生產性粉塵(如矽塵、煤塵、石棉塵等)。物理因素主要有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溫、高濕、低溫、高低氣壓等)、雜訊與振動、電離輻射(如X射線、γ射線等)、非電離輻射(如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射頻輻射、激光等)。生物因素主要有炭疽桿菌、布氏桿菌、森林腦炎病毒、真菌、寄生蟲等。②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有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勞動作息制度不合理;勞動強度過大或生產定額不當;精神(心理)性職業緊張;個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長時間處於不良體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③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環境中的因素,如在炎熱季節受到長時間的太陽輻射導致中暑等;以及廠房建築或布局不合理,如採光照明不足,通風不良,有毒與無毒、高毒與低毒作業安排在同一車間內等;還有作業環境空氣污染等。 二是按照2006年衛生部令第49號頒布施行的《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辦法》及《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所列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項目劃分。該辦法規定,可能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的因素包括下列內容:①《高毒物品目錄》所列化學因素;②石棉纖維粉塵、含游離二氧化硅10%以上粉塵;③放射性因素:核設施、輻照加工設備、加速器、放射治療裝置、工業探傷機、油田測井裝置、甲級開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場所和放射性物質貯存庫等裝置或場所;④衛生部規定的其他應列入嚴重職業病危害因素范圍的。該辦法還規定,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項目是指存在或產生《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所列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項目。 根據《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劃分,可分為以下10大類:①粉塵類。包括矽塵、煤塵、石棉塵、滑石塵、水泥塵、鋁塵、電焊煙塵、鑄造粉塵和其他粉塵等。②放射性物質類。包括可能導致職業病的各種放射性物質與其他放射性損傷等。③化學物質類。包括鉛、汞、錳、鎘、釩、磷、砷、砷化氫、氯氣、二氧化硫、光氣、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氫、苯、二氯乙烷、硝基苯、丙烯醯胺等。④物理因素。包括高溫、高氣壓、低氣壓、局部振動等。⑤生物因素。包括炭疽桿菌、森林腦炎病毒、布氏桿菌等。⑥導致職業性皮膚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導致接觸性皮炎、光敏性皮炎、電光性皮炎、痤瘡、潰瘍、化學性皮膚灼傷和其他職業性皮膚病等的危害因素。⑦導致職業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導致化學性眼部灼傷、電光性眼炎、職業性白內障等的危害因素。⑧導致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導致雜訊聾、鉻鼻病、牙酸蝕病等的危害因素。⑨導致職業性腫瘤的危害因素。包括石棉、聯苯胺、苯、氯甲醚、砷、氯乙烯、焦爐煙氣和鉻酸鹽等。⑩其他職業病危害因素。包括氧化鋅、二異氰酸甲苯酯、棉塵和不良作業條件等。 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方法主要有對照經驗法與檢測檢驗法等。對照經驗法由評價人員根據實際工作經驗和掌握的相關專業知識,對照職業衛生有關法律、法規、標准等,藉助經驗和判斷能力直觀地對擬評價項目中可能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識別、分析。檢測檢驗法由評價人員依據國家相關技術規范和標準的要求,通過現場檢測和實驗室分析,對評價項目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以及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的防護效果進行評定。
⑺ 職業病網 如何識別作業場所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
當前職業衛生防治工作形勢嚴峻,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對於減少和防治職業病,降低職業危害的發生概率具有重要作用,通俗來說,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就是針對作業場所環境中存在的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因素進行甄別,從而提前做好防護措施,從而減少職業病的發生!下面將對幾個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方法進行一 一闡述!
(1)工作場所職業健康危害因素監測
該法是目前最流行也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通過對工作場所可能存在或產生的職業健康危害因素進行分析和檢測,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檢測。
(2)文獻檢索法
文獻檢索法就是通過查閱國內外預防醫學、衛生學類等期刊中相關工作場所、工種和生產工藝有關職業健康危害因素資料以及對其作業人群健康影響的報道,對職業健康危害因素進行識別的方法。
(3)職業衛生學調查
該方法適用於對傳統行業或傳統工藝項目的職業健康危害因素識別,但對一些新的生產工藝項目可能受到知識或工作經驗的限制。
(4)工程分析法
工程分析法是對識別對象的工程概況、項目規模、項目組成及主要工程內容、生產工藝流程、生產設備布局、化學反應原理、生產原輔料和產品等進行分析,推測可能存在或產生的職業健康危害因素。在評價新技術、新工藝的建設項目時,如找不到類比對象與類比資料時,一般利用工程分析法來識別職業健康危害因素。
(5)健康監護
健康監護是指通過醫學檢查以及對職業健康檢查檔案的分析,了解職業健康危害因素對接觸者健康的影響情況,研究職業健康危害因素的接觸—反應(效應)關系,其結果是判斷與驗證職業健康危害因素識別結果的重要指標。
(6)類比調查
採用此法時,應重點關注識別對象與類比對象之間的相似性,包括工程一般特徵、職業衛生防護設施、環境特徵等的相似性。
(7)經驗法
經驗法是依據專業人員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以此判斷工作場所可能存在或產生的職業健康危害因素的一種識別方法。該方法主要適用於傳統的工藝行業項目,其優點是簡便易行,缺點是受到評價人員知識面、經驗、和資料的限制,在識別過程中易出現遺漏和偏差。
⑻ 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方法有哪些
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主要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是工程分析法,通過分析工藝流程、原輔材料,結合自己的經驗,判斷哪些可能會出現哪些職業病危害因素。第二個是類比法,通過對相同或者相似企業開展職業衛生調查和檢測,看看擬檢測的企業可能存在哪些職業病危害因素。事實上,在實際工作中,這兩個方法一般都是結合在一起使用的。
⑼ 職業危害分級
法律分析:職業危害程度分級標準是一種定性定量的管理評價方法,目前我國已頒分職業危害分級標准8項,其中部頒標准1項。分級標准將職業危害分為5個等級,即:0級危害(安全作業,可容許的風險)、級危害(輕度危害作業,可承受的風險:在加強個人防護的基礎上,定期監測)、級危害(中度危害作業,中度風險)、級危害(高度危害作業,重大風險)、級危害(極度危害作業,不可承受風險)。針對不同的危害級別實行不同的監察管理辦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標准(含標准樣品),是指農業、工業、服務業以及社會事業等領域需要統一的技術要求。
標准包括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和團體標准、企業標准。國家標准分為強制性標准、推薦性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準是推薦性標准。
強制性標准必須執行。國家鼓勵採用推薦性標准。
⑽ 職業病網 如何識別作業場所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
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是指把建設項目工作場所中存在或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甄別出來,在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工作中,通過文獻檢索、職業衛生學調查、類比調查、經驗法、工程分析、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健康監護、職業流行病學調查以及實驗研究等方法。如何識別作業場所中的職業危害因素,並制定相應的防護措施,對於保障員工的健康安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是預防和減少職業病發生的一大重要舉措!
下面將對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方法進行一 一闡述!
(1)類比調查
採用此法時,應重點關注識別對象與類比對象之間的相似性,包括工程一般特徵、職業衛生防護設施、環境特徵等的相似性。
(2)工作場所職業健康危害因素監測
該法是通過對工作場所可能存在或產生的職業健康危害因素進行分析和檢測,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檢測。
(3)文獻檢索法
文獻檢索法就是通過查閱國內外預防醫學、衛生學類等期刊中相關工作場所、工種和生產工藝有關職業健康危害因素資料以及對其作業人群健康影響的報道,對職業健康危害因素進行識別的方法。
(4)職業衛生學調查
該方法適用於對傳統行業或傳統工藝項目的職業健康危害因素識別,但對一些新的生產工藝項目可能受到知識或工作經驗的限制。
(5)經驗法
經驗法是依據專業人員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以此判斷工作場所可能存在或產生的職業健康危害因素的一種識別方法。該方法主要適用於傳統的工藝行業項目,其優點是簡便易行,缺點是受到評價人員知識面、經驗、和資料的限制,在識別過程中易出現遺漏和偏差。
(6)健康監護
健康監護是指通過醫學檢查以及對職業健康檢查檔案的分析,了解職業健康危害因素對接觸者健康的影響情況,研究職業健康危害因素的接觸—反應(效應)關系,其結果是判斷與驗證職業健康危害因素識別結果的重要指標。
(7)工程分析法
工程分析法是對識別對象的工程概況、項目規模、項目組成及主要工程內容、生產工藝流程、生產設備布局、化學反應原理、生產原輔料和產品等進行分析,推測可能存在或產生的職業健康危害因素。在評價新技術、新工藝的建設項目時,如找不到類比對象與類比資料時,一般利用工程分析法來識別職業健康危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