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的方法有哪些
1.圖示法
圖示法是指教學藉助掛圖或直接通過畫圖的方式來輔助教學。
圖示法具有直觀、生動、具體、快捷等特點,效果最為明顯。比如:在講聲母的發音部位、發音方法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發音器官示意圖,在圖上直接指出發音的部位及氣流的出處,用以代替齒齦、軟齶、舌尖、舌面等這些枯燥乏味的間介面頭描述。在講母音時,可以直接在母音舌點陣圖上標出母音舌位的高低、前後。對於聲調的講解,也可以採用五度標記法,把圖畫出來後清除明了,學生一看即懂。因此,凡是能用圖表示的教學內容,都應盡量採用圖示法。
2.演示法
圖示法具有靜的特點,而演示法具有懂的特徵。演示法同樣能達到直觀的效果,可以和圖示法結合使用,相輔相成。
在講漢語聲母的發音是,通過看掛圖可以知道其發音部位、氣流的出處,並知道其發音方法為塞音、塞擦音等,但究竟塞音、塞擦音是怎麼發出的,就需要演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如果沒有教師的演示,學生根本不會發語音。
演示法的運用,不僅限於做出正確的發音演示,還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靈活多變。如「吹紙法」:拿一張很薄的紙,放在嘴的前方,讓學生從發音時紙的顫動與否,體會送氣與不送氣的差別。
3.練習法
語言作為一種工具,與其他的工具一樣,只知道怎樣使用的道理還遠遠不夠,還得親自使用,並經歷一個由不熟到熟練,由不正確到正確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首先教師要設計出科學合理而有效的練習方法給學生,使他們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這一點上緊密聯系學生的語言背景至關重要,對不同的學生需要區別對待。接著,在學生的聯系過程中,老師同樣很重要,他需要細致觀察學生的發音並即時指出錯誤幫助糾正。
4.對比法
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往往會受第一語言的影響對有的漢語發音混淆不清,發生偏誤,而對於他們的母語是怎樣影響漢語的學習的至今仍然是一個爭論的熱點。但是如果能很好地運用好對比法,即能讓學生清晰深刻地領悟漢語發音與他們母語發音的區別。
要運用好對比法,首先要選取適當的參照物。從留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在教授漢語語音時,恰當的參照物應該是他們的母語以及他們熟悉的外語。此外,還可以從漢語本身的要素中選取適當的參照物。比如:在進行聲母的教學時,以下各組聲母可以互為參照物:b--p,d--t,g--k,m--n等。這是因為各組聲母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對比法還可以應用於不同語言中語音與書寫字母關系的比較。
5.誇張法
適當運用誇張的手法,擴大音與音、調與調之間的差別,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模仿漢語的發音。首先可以誇張板書,在教復合韻母時,結合發音口形a,o,e寫成大一點的a,o,e,使學生直觀地理解復合韻母中各母音開口度的不同。其次還可以誇大口形、延長音程、增大音量、加強音高對比等來幫助學生理解。
除了以上所述五種方法外,對外漢語語音教學中還有引導法、誇張法、擴展法、自我觀察法、語音分析法、模式法等方法,各種方法之間也不是相互隔離的,而是相互貫通相輔相成的,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運用,同時也鼓勵創新。
Ⅱ 答對外漢語的偏誤分析和對比分析的分析題有什麼技巧
1.要將偏誤分析和對比分析的步驟搞清楚
2.要將兩者的異同判斷清楚,對每一個案例能迅速判斷這是對比還是偏誤。
3.要將兩者的優缺點弄清楚。
這三個核心問題掌握了,就不擔心出題了。
Ⅲ 這是對外漢語教學中關於偏誤分析的例題,請高手們幫我做一下,謝謝,要註明錯誤原因哦
1、有一個漂亮的湖在中間 定語應該放在謂語成分的前面
2、 旅遊人很多 改為 旅遊的人很多 不及物動詞不能直接接名詞
3、走了長時間,環繞胡 同1
4、找不到中國餐廳,卻看到肯德基。 改為 我們找不到中國餐廳,只看到肯德基。 原因:缺主語,連詞使用不當
5、 禮拜日上午去動物園 缺乏主語
6、門票價錢很便宜 將價錢刪除 主語雜糅
Ⅳ 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的方法有哪些
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的方法
一、圖示法
圖示法具有直觀、生動、具體、快捷、簡便的特點,效果最為明顯。比如:在講聲母的發音部位、發音方法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發音器官示意圖,在圖上直接指出發音的部位及氣流的出處,用以代替齒齦、軟齶、舌尖、舌面等這些枯燥乏味的間介面頭描述。在講母音時,可以直接在母音舌點陣圖上標出母音舌位的高低、前後。對於聲調的講解,也可以採用五度標記法,圖一畫出來,學生一看就懂,易於模仿,易於掌握,真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因此,凡是能用圖表示的教學內容,都應盡量採用圖示法。
二、演示法
圖示法具有靜的特點,而演示法具有動的特徵。它們都有直觀這一特點,但又各有長處,可以相輔相成,在對外漢語語音教學中互相配合,發揮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講漢語聲母的發音時,從圖上可以知道其發音的部位、氣流的出處,並知道其發音方法為塞音、塞擦音等,但究竟塞音、塞擦音是怎樣發出的,這就非演示不可。語音教學是口耳之學,這是與語法、詞彙的學習不同的一點。因此,演示法在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對外漢語語音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沒有教師的演示,學生根本學不會語音。演示法的運用,不限於僅僅是做出正確的發音演示,還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靈活多變,以加強教學效果。比如,學生很難掌握送氣音與不送氣音的差別,老師就可以針對這一點採用演示的方法:拿一張很薄的紙,放在嘴的前方,讓學生從發音時紙的顫動與否,體會送氣與不送氣的差別。也可以讓學生拿自己的掌心對著口腔,體會氣流的強與弱。實踐證明,這樣的演示學生很容易理解,而且印象深刻。
三、練習法
語言作為一種工具,與其他的工具一樣,只知道怎樣使用的道理還遠遠不夠,還得親自使用,並經歷一個由不熟練到熟練,由不正確到正確,由不快捷到快捷這樣一個反復練習的過程。練習法在語言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語音學習尤其需要練習。沒有練習的語音教學就等於紙上談兵。作為教師,在練習過程中的角色既是指導者又是設計者。所謂指導,是指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隨時指出其發音上存在的問題,並結合運用其他的方法,如演示法等,引導其正確發音。這樣指導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就象有些歌唱演員,雖然聽了許多歌,也知道發聲的原理,可就是唱不好,不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兒,需要聲樂老師的專門指導。從練習的設計來看,則需要根據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設計出靈活多樣、生動活潑、切實有效的練習方式,並最終形成一套科學、完整、系統的訓練程序。
四、比較法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事物。人們認識事物的時候,總是要自覺不自覺地運用「比較」這一思維方式。比較會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更加清楚、准確、深刻、全面。在漢語語音教學中應當充分利用比較這一方法。要運用好比較法,首先要選取適當的參照物。從留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在教授漢語語音時,恰當的參照物應該是他們的母語以及他們熟悉的外語。之所以要選取母語及熟悉的外語作為參照物,一是因為他們比較熟悉這兩種語言的語音系統和特點,二是因為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他們常常會受到這兩種語言尤其是母語語音的干擾和影響。用它們作為參照物,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漢語語音系統和特點的認識,又可以較好地消除它們對學習漢語語音的干擾。此外,還可以從漢語本身的要素中選取適當的參照物。比如:在進行聲母的教學時,以下各組聲母可以互為參照物:b和p,d和t,g和k,m和n等等。這是因為各組聲母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除了這種有同有異的聲母可以互為參照物以外,還可將b和l,f和d等等互為參照物,它們不論在發音方法上,還是在發音部位上都毫無共同之處,這樣的比較不是毫無意義,它可以加深對它們在發音方法和發音部位區別和認識,從而加深對每個音的發音特徵的認識。比較法在語音教學中運用十分廣泛,不但可以應用於語音之間的相互比較,還可以應用於不同語言中語音與書寫字母關系的比較。如漢語拼音、日語中的羅馬字與英文字母都採用了拉丁字母,但這三種語言,有時相同的音用不同的字母表示,有時同一個字母又表示不同的音。如,字母z,漢語拼音讀[ts],日語羅馬字讀[dz]、[dз],而英語讀[z]。在教學中,通過相互比較,可以引起學生的充分注意,以避免混淆。
五、實踐法
留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語言的時間與他們的業務時間相比,只佔少部分。因此如何幫助他們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加快漢語學習的進度,加深對漢語掌握的程度,就成為一個必須充分重視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要充分開展業余漢語實踐活動。實踐法在課堂上運用,是指語音的教學盡量與「用」的目的結合。比如:可把單純的音素、聲調等的訓練與語言中具體的詞、句的讀音練習結合起來。此外,還可以採用特定的情景教學。比如,通過情景進行語調教學,效果可以明顯提高。實踐法在課堂外的運用,是指引導他們在生活中隨時隨地地用漢語進行交際,如購物、問路,與朋友交談,看中國電視、電影、錄象,甚至用漢語表演話劇、小品、相聲等等。實踐法的運用和練習法相似,都是反復運用學習過的東西。但實踐法又有其特殊性,即它並不都是重復已學過的內容,它常常會遇到許多沒有學過的東西,正因為如此,實踐法給學生造成的困難比一般重復性練習要大。但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可以給他們一個感性認識,為以後的學習做鋪墊,有時還可以造成「懸念」,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實踐法具有其他方法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語言進入實際運用後,和具體的思想、感情、情景、表情結合起來,能成為活的語言,有生命力的語言,它是任何模擬的語言都代替不了的,也只有這樣的語言才是真正具有交際功能的語言。比如:四聲的變調在日本留學生的語音學習中是一大難點,在課堂上學習了「很勇敢」、「美好」、「種馬場養有五百匹好母馬」這些例子的變調是遠遠不夠用於交際的,只有在實踐中經常反復使用才能熟練掌握,運用自如。
六、趣味法
實踐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的一大動力。人們對感興趣的人和事有著強烈的求知慾,因而在學習它的時候,學的快、學得好、學得牢。使語音教學生動有趣的方法很多,如可以採用編繞口令、講笑語、唱漢語歌等多種形式。在運用這些形式時,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使枯燥乏味的東西變得饒有趣味,使難於掌握的東西變得易學好記。還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進程穿插採用,使課堂氣氛有張有弛,既緊張嚴肅,又輕松活潑。上述這六種方法,有時可先後交替使用,有時可同時結合採用,這其中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死板的模式。究竟怎麼具體運用,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要從學生和教學的實際出發,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提高
Ⅳ 如何利用語言學知識進行對外漢語教學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對一些語法點的解釋陷入無法解釋的窘境。其實反過來看,聯系一些語言學流派的基本觀點,結合漢語的獨特特點,站在一個比較高的角度,放開視野,對這些問題重新進行解釋,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現階段的對外漢語教學中,多數對外漢語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單純的語音、詞彙、語法、中西文化差異等方面,注重培養學習者的實際語言應用能力。但在此基礎上,大多數教師忽視了語言學理論知識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一門學科的發展總是有與它相對應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撐。陸儉明先生在《當代語言學理論與漢語教學》一文中指出:「我跟許多漢語老師接觸過,有國內的,有國外的,多數老師有這樣一種想法:當代語言學理論,特別是前沿理論,那是搞漢語本體研究的人需要學習、了解的東西,對我們從事漢語教學的教師來說,必要性似乎不是那麼大,再說學了也用不上。」可見,不管是在國內漢語教學界還是在國外漢語教學教,大家對於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學理論知識的重視還不夠,沒有認清它的重要作用。
二、語言理論知識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因
為什麼語言學理論知識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呢?歸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具有對外漢語教學經驗的教師,都會有過這樣的經歷,外國學生在漢語學習過程中會針對語音、詞彙、語法等各個方面提出一系列的「為什麼」,我們如何能夠更科學、更合理地解釋學生提出的問題,並使學生心服口服,而不是用「這是漢語的語言習慣」等類似的話語回答學生。在很多情況下,如果教師能夠掌握語言學理論的基本知識,這些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例如:
在漢語詞彙的講解時,我們可以說「紅花」、「綠草」、「新書」、「冷粥」,這些詞語中包含了兩個語素。如果僅僅這樣簡單地教授給外國學生,他們就會問那麼像「匍匐」、「垃圾」、「蜿蜒」「崎嶇」這樣的詞中是否也包含了兩個語素呢?如何能夠更加簡單易懂地將判斷語素的抽象知識教授給外國學生呢?我們在解決這一問題時,就可以運用結構理論的知識,採用「替換」的分析方法。「替換」是語言學里一種基本的分析方法,所謂「替換」是指在一個語言組合里一個語言項目替代另一個語言項目的過程。運用「替換法」可以將以上詞語做以下分析:
a.紅花紅紙梅花
b.綠草綠水小草
c.新書新房買書
d.匍匐??
e.垃圾??
f.蜿蜒??
g.崎嶇??
通過以上的分析,利用「替換」法,我們可以得出,「紅花」、「綠草」、「新書」、「冷粥」中的每個音節都可以用另外的音節來替換,替換後的雙音節音段依然有意義,可見這些詞包含兩個語素。而「匍匐」、「垃圾」、「蜿蜒」「崎嶇」中的音節不能用其他的音節來替換,因而可以看出這些詞語只包含一個語素。結合結構理論知識,利用「替換」分析方法,我們可以簡單明了的向外國學生講解語素和詞語的區分這一抽象的問題。
2.掌握語言學理論知識能夠幫助對外漢語教師更好的掌握對外漢語教學法。對外漢語教學法是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組成部分。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對外漢語教學流派。教學流派是指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在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包括其理論基礎、教學目標、教學原則、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教師與學生作用評估方法等方面的教學體系。而教學流派的形成是在語言學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和語言學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語法翻譯法是在歷史比較語言學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歷史比較語言學認為一切語言都起源於一種共同的原始語言,語言規律是共同的,詞彙所代表的概念也是相同的,他們之間的區別知識詞彙的語音和書寫形式。因此,語法翻譯法認為通過兩種語言詞彙的互譯和語法關系的替換就能夠掌握另一種語言。聽說法和視聽法的語言理論基礎是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主張對口語進行仔細的描寫分析、對不同語言進行結構對比。因而,此種教學法強調第二語言教學從口語開始、從教說話開始,通過掌握語言結構學會目的語。認知法的語言學理論基礎是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理論。該教學法強調語言是一種受規則支配的體系而不是習慣體系,人類學習語言的過程是有意識、有創造性的,學習第二語言首先要立即讓句子的規則。交際法是建立在社會語言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的。交際法的語言觀認為語言是表達意義的系統,其基本功能是社會交際,因而語言的基本單位不僅是其語法結構的他特徵,也包括話語中的功能范疇和交際范疇,而語言的結構則反映其功能和交際用途。
通過以上的列舉,我們可以看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教學法與語言學理論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作為對外漢語教師只有在了解相關的語言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之上才能更好地把教學法應用於課堂教學之中。
3.有助於外國漢語學習者更深入地學習漢語。對外漢語作為一門學科,它是以漢語言文字教學為基礎的與多學科相交叉的一門學科。漢語教學最直接的目的是使漢語學習者學習掌握好漢語,培養其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在漢語學習者初學階段,掌握必要的語言學理論知識的重要作用還不突顯,但隨著漢語學習者學習的深入,其作用也會越來越大。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與其他學科一樣,也需要有相關的語言言學理論知識作為指導。
三、語言學理論知識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學理論知識能夠解答一系列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
1.結構理論與結構層次分析法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具有歧義的句子,為了能
夠更好對這個問題作出解釋,我們可以運用結構理論與結構層次
分析法的相關理論知識。例如:
(1)消滅了敵人的士兵。這是一個歧義句,我們可以做一下的分析:
消滅了|敵人的士兵。(動賓結構)或消滅了敵人的|士兵。(偏正結構)
(2)東風牌汽車、解放牌汽車的換代產品得到博覽會上專家的一致好評。對於這一歧義句,可以分析為:
東風牌汽車、解放牌汽車的‖換代產品|得到博覽會上專家的一致好評。
或東風牌汽車、‖解放牌汽車的換代產品|得到博覽會上專家的一致好評。
2.特徵理論與語義特徵分析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關於「形容詞+(一)點兒!」祈使句式。現代漢語中有一種句式是形容詞帶上「(一)點兒」構成的,例如以下句子:
(3)謙虛點兒!
(4)堅強點兒!、
(5)靈活點兒!
(6)開心點兒!
(7)積極點兒!
但並不是所有形容詞都可以進入這一結構,例如以下句子:
(8)驕傲點兒!
(9)軟弱點兒!
(10)遲鈍點兒!
(11)悲傷點兒!
(12)被動點兒!
以上句子則不成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如果遇到這一問題可以用特徵理論知識與語義特徵分析法進行分析。「形容詞+(一)點兒!」這種祈使句對形容詞有一定的選擇性,而這種選擇性就取決於形容詞的語義特徵。在這一結構中,具有「可控」語義特徵的褒義形容詞能進入這一句式。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有許多問題都可以運用語言學理論的知識作為解答。
四、結論
我們從漢語教學的實際情況中了解到,語言學理論知識對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和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在自己對基本的語言學理論知識有所了解的基礎上,並能把這些理論運用於教學實際問題的解決中,使教學工作得以更好地進行。
Ⅵ 有人知道對外漢語教學中,對比分析的定義是什麼么
對比分析是應用性的對比研究,特指外語教學中對語言難點進行分析的一種分析方法,即運用語言對比的方法來預測哪些語言現象會在外語學習中對學生造成困難,困難的程度如何;對學生已經出現的理論加以分析和解釋。因此,它是以一種語言對比分析為基礎的外語教學的理論和方法。這種理論是60年代以前在歐美行為主義心理學和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基礎上產生的。這種理論認為,外語學習是從一種母語習慣向外語習慣轉移的過程。當時人們認為,只要知道了母語和目的語的異同,就可以預測出在目的語的學習中出現什麼偏誤,而一旦產生偏誤,也可以用對比分析的方法作出分析和解釋。
Ⅶ 對外漢語教學方法有哪些
1,「對外漢語教學法」的課程性質和意義
1.1 對外漢語教學的性質: 漢語作為外語或者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
思考:對外漢語教學同「英語教學」比較相似還是跟「中小學語文教學」比較相似,為什麼
2,教學法的理論支柱
2.1 討論:
思考:這些都談到了外語教學法的理論基礎,你覺得有什麼共同之處。
提示:上述書中均把語言學理論、心理學理論、教育學理論作為重要的理論基礎。
2.3 教學法理論支柱之二:心理學原理
2.3.1 心理學研究什麼?
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心理活動
情感、意志-->心理過程
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脾氣、內外向-->個性傾向和特徵
2.3.2 心理學對人的心理活動、心理過程及個性傾向等等的研究,都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外語教學方法。
2.4 教學法理論支柱之三:教育學原理及教育心理學原理
2.4.1 教育學研究什麼?
2.4.2 教育學的發展影響外語教學法:
1) 在傳統古典教育思想的制約下,只能採用翻譯法。
2) 捷克教育家認為教育必須「遵循自然」,從而產生了直接法。
4,布置作業
Ⅷ 題目分析的方法包括哪些方面
試題以教材為載體,立足基礎、適當增加難度、增大容量、體現出靈活性、綜合性。側重考查學生聯系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經過必要的字、詞、句、段的理解和體會,去理解、去感受、去運用。考核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基本技能。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本試卷評價導向功能的作用很明顯。這次語文學科的試捲成績基本反映出小學語文教學的現實狀況。學生基礎知識比較扎實,積累運用的量不足,閱讀習慣的養成和獨立閱讀能力欠功夫,年級習作水平總體不錯。下面就各年級情況做具體分析:
二、試題分析
從整個卷面來看,基礎知識學生掌握較好。學生在拓展閱讀的能力這方面知識欠缺太多,教師平時拓展還不夠。學生成語積累與運用能力失分率原因為:一是積累的量少,雖有一定的積累量,但錯別字太多。可見學生平時的積累習慣沒養成;在積累方法上只注重背,忽略寫;語文課外閱讀量不夠。學生對句子的掌握和應用能力訓練力度不夠。縮句、擬人句、比喻句、反問句的,只局限於教材上的,沒有充分利用身邊、課外資源,缺少實踐運用的過程。修改病句,學生對病句類型掌握不全(詞語搭配不當、前後矛盾、語序顛倒、句子不完整等)。以上內容,教師在指導上要講究方法,使學生掌握要領,訓練的廣度上和靈活性上要加強,不能只做教材上的練習,淺嘗輒止。
課內部分主要考查學生的課內閱讀能力,反映出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欠功夫。最集中的表現是學生聯繫上下文體會詞語、句子的能力薄弱,一是對詞語體會不準確,意義完全不對;二是體會句子的意思還停留在表層意義上;三是根本不做答。語文閱讀重在過程,學生獨立閱讀能力是在過程中培養起來的,而老師忽略了過程中讀、悟、用、說、寫、等方法的指導;學生閱讀態度不認真,文章瀏覽一遍即開始作答,對不理解的詞語、句子不去認真揣摩,體會,感悟。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在積累方面的吸收與內化,逐步形成能力。課外部分主要考查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給文章加題目、畫中心句、加標點符號、解釋詞語這幾道題答的還算可以。而對句子的理解雖然做答了,但答案不貼切;有的學生根本不答。反映出教師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欠功夫。閱讀部分學生在分析、概括、語言表達能力三方面失分率高,明顯地反映出學生缺乏舉一反三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習作部分主要考查學生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從自己經歷過的生活中選材,自擬題目,寫起來有話可說,也能寫出真情實感。但是有的學生還沒有養成修改文章的習慣,在分段、錯別字、標點符號等問題上而被分也不少。與《語文課程標准》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有待加強和提高。
Ⅸ 對外漢語專業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對外漢語專業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論文題目: 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知識教學
一、選題價值
(一)選題背景
隨著不斷推進的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外交流也變得日益頻繁,漢語作為交流的工具,在與對外交往中的作用、價值和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最近幾年,“漢語熱”在全球席捲,學習漢語的人數越拉越多。其中包括:外國人、來華留學生、海外華人和我國少數民族。這成為對外漢語教學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不可迴避的`使命。
(二)選題意義
通過實踐分析和理論研究,目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字知識教學方面,、強化對外漢字教學內容和方法的結合等方面都是值得進一步關注和深人的課題。
(三)研究內容及可行性分析
在對外漢語教學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們現在採用漢字知識教學方法。所以有必要進行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用漢字知識教學的必要而且是可行的。
(四)預期結果
(五)、研究進度
第一階段:准備階段
確定論文題目 20xx年xx月19日
第二階段:撰寫畢業論文階段
撰寫論文開題報告 20xx年xx月19日~20xx年2月18日。
撰寫論文初稿 20xx年2月18日~20xx年3月25日。
撰寫論文定稿 20xx年3月25日~20xx年4月22日。
第三階段:畢業論文答辯階段 20xx年5月30日
三、論文提綱
(一)論文綜述
(二)對外漢字教學的研究現狀
(三)論文小結及啟示
四、參考文獻
[1]李大遂.對外漢字教學回顧與展望[J].渤海大學學報。2007(2).
[2]劉麗萍.筆畫數與結構方式對留學生漢字學習的影響[J ].語言教學與研究,21308(1).
[6]郝美玲.留學生漢字正字法意識的萌芽與發展[J].世界漢語教學,2007(1).
[7]郝美玲,范慧琴.部件特徵與結構類型對留學生漢字書寫的影響[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5).
[10]王建勤.外國學生漢字構形意識發展模擬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5(4).
[12]江新.不同母語背景的外國學生漢字知音和知義之問關系的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6).
[15]吳門吉。高定國,肖曉雲,等.歐美韓日學生漢字認讀與漢字習得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6).
[18]江新,柳燕梅.拼音文字背景的外國學生漢字書寫錯誤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4(1).
[21]馬明艷.初級階段非漢字圈留學生漢字學習策略的個案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70).
[24]施正宇.詞·語素·漢字教學初探[J].世界漢語教學。20o8(2).
[26]萬業馨.從漢字研究到漢字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20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