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有
1.比較法
比較法,又稱"指標對比分析法"。就是通過技術經濟指標的對比,檢查計劃的完成情況,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進而挖掘內部潛力的方法。這種方法,具有通俗易懂、簡單易行、便於掌握的特點,因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在應用時必須注意各技術經濟指標的可比性。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又稱連鎖置換法或連環替代法。這種方法,可用來分析各種因素對成本形成的影響程度。在進行分析時,首先要假定眾多因素中的一個因素發生了變化,而其他因素則不變,然後逐個替換,並分別比較其計算結果,以確定各個因素的變化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3.差額計演算法
差額計演算法是因素分析法的--種簡化形式,它利用各個因素的計劃與實際的差額來計算其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4.比率法比率法,是指用兩個以上的指標的比例進行分析的方法。它的基本特點是:先把對比分析的數值變成相對數,再觀察其相互之間的關系。
⑵ 成本分析有什麼作用
成本分析是利用核算及其它有關資料,對成本水平與構成的變動情況,系統研究影響成本升降的各因素及其變動的原因,尋找降低成本的途徑的分析。它是成本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成本分析,有利於正確認識、掌握和運用成本變動的規律,實現降低成本的目標; 有助於進行成本控制,正確評價成本計劃完成情況,還可為制訂成本計劃、經營決策提供重要依據,指明成本管理工作的努力方向。
對全部產品成本計劃的完成情況進行總的評價,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在核算資料的基礎上,通過深入分析,正確評價企業成本計劃的執行結果,提高企業和職工講求經濟效益的積極性。
第二,揭示成本升降的原因,正確地查明影響成本高低的各種因素及其原因,進一步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第三,尋求進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徑和方法。成本分析還可以結合企業生產經營條件的變化,正確選定適應新情況的最合適的成本水平。
⑶ 如何進行成本分析
1、正確計算成本計劃的執行結果,計算產生的差異;
2、找出產生差異的原因;
3、正確對成本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評價;
4、提出進一步降低成本的措施和方案。
成本分析是根據成本資料對成本指標所進行的分析。其包括成本的事前、事中和事後三個方面。
1、成本的事前分析是指在成本未形成之前所進行的成本預測。進行事前成本分析,可使企業的成本控制有可靠的目標。
2、成本的事中分析是指對正在執行的成本計劃的結果所進行的分析。事中分析主要是為了進行成本控制,防止實際成本超過目標成本的范圍。
3、成本的事後控制是指對成本實際執行的結果所作的分析。事後分析主要是對成本執行的結果進行評價,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總結成本降低的經驗,以利於下一期的成本控制活動的開展。
(3)成本分析方法主要解決什麼問題擴展閱讀
成本組成
1、持有成本
現金的持有成本,是指企業因保留一定現金余額而增加的管理費及喪失的再投資收益。實際上,現金持有成本包括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和管理成本兩部分。
2、轉換成本
現金的轉換成本,是指企業用現金購入有價證券以及轉讓有價證券換取現金時付出的交易費用,即現金同有價證券之間相互轉換的成本,如委託買賣傭金、委託手續費、證券過戶費、實物交割手續費等。
3、短缺成本
現金的短缺成本,是指在現金持有量不足而又無法及時通過有價證券變現加以補充而給企業造成的損失,包括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現金的短缺成本與現金持有量呈反方向變動關系。現金的短缺成本隨現金持有量的增加而下降,隨現金持有量的減少而上升,即與現金持有量負相關。
⑷ 目標成本分析是怎麼分析
目標成本分析是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關資料,分析成本水平與構成的變動情況,研究影響成本升降的各種因素及其變動原因,尋找降低成本的途徑的分析方法。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正確評價企業成本計劃的執行結果,揭示成本升降變動的原因,為編製成本計劃和制定經營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⑸ 如何進行成本數據分析呢大體包括哪些步驟和方法
成本分析的步驟:
1、明確目的:要進行成本分析,首先要明確分析目的。 概括來說,成本分析的目的有三個:
(1)、降低成本,找到成本降低點。
(2)、為業績評價提供依據。企業的成本實施預算、銷售費用預算達成率等都屬於業績評價。
(3)、為決策提供信息支持。其包括為公司產品的定價和選擇提供分析信息等。
2、確定對象:確定對象指對對象為材料成本、員工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還是財務費用等進行分析。
一般來說,分析的原則有兩個:一是全面分析,二是重點分析,也即專項分析。通常在實務過程中,建議做重點分析,如要控制差旅費就做差旅費的專項分析。
另外,需注意的是,在分析過程中,最忌諱出現什麼都想分析但都分析不到位的情況。因此,一個階段的重點分析對象不可太多,時間精力有限,要用有限的時間去做最有價值的事情。
3、數據的收集與匯總:分析對象確定後,企業就要圍繞對象收集數據,如果數據不全就會導致分析結果失去價值,因此數據的收集和匯總非常關鍵。
成本分析方法:
1、比較分析法
:成本的比較分析法可細分為兩種,即同比分析和環比分析。
何時用同比,何時用環比,這是在分析過程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2、比率分析法 :
比率分析法是指將不同項目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所構成的一種比值。比如,將銷售費用與銷售收入比較得出銷售費用率,將管理費用除以銷售收入得出銷售管理費用率,這都是比率。
3、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分析過程中應用最多的一種方法。
在企業的成本分析中,影響利潤的因素有四個:銷量、價格、成本、費用。因此,企業在運用因素分析法時,首先要找出最敏感的因素。
4、差異分析法
5、本量利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是指在成本習性分析的基礎上,運用數學模型和圖式,對成本、利潤、業務量與單價等因素之間的依存關系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其變動的規律性,以便為企業進行經營決策和目標控制提供有效信息的一種方法。
⑹ 成本分析的原則是什麼包括哪些內容
第一,實事求是的原則。成本分析的目標是尋找盈虧,假如蓄意掩蓋事實或用虛假搪塞,則勢必影響分析結果的准確性。因此,在成本分析的過程中,不管是成績還是失誤,都應當實事求是地反映新問題,並用「一分為二」的辨證方法對事物進行客觀地評價。
第二,定量分析的原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比較,定量分析對成本的評價更精確,更領人信服。因此,要多採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充分利用統計資料進行定量分析。
第三,及時性原則。成本分析及時,發現新問題及時,採取策略及時。
第四,權責發生制原則。凡是當月已經發生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成本,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作為當月的成本數據。
第五,為施工生產管理服務的原則。成本分析不僅揭露矛盾,而且要分析矛盾產生的原因,並提出積極有效的解決新問題的合理化建議,為項目部共同的事業——施工生產順利進行而服務。
⑺ 生產成本決策需要分析哪些問題
生產成本決策是指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在充分佔有必要的信息資料的基礎上,藉助於一定的手段和方法進行估算和判斷,比較各種備選方案並從中選優的過程。比較選代首先要求成本盡可能低,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考慮凈收益盡可能大。
生產成本決策不僅是生產成本管理的重要職能,還是企業生產經營決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由於成本決策所考慮的是價值問題,更具體地講是資金耗費的經濟合理性問題,因而成本決策具有較大的綜合性,對其他生產經營決策起著指導和約束作用。
生產成本決策是成本決策的核心。決策的目的是在企業現有生產條件下,如何最合理、最有效、最充分地利用現有資源,包括原材料、能源、機器設備、勞動力等,以最低的成本支出,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生產成本決策分析通常要研究解決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生產什麼產品——在企業經營的多種產品中究竟哪些產品最具市場競爭力?企業使用同一種設備可生產多種產品,究竟生產哪種產品成本最合理、可獲得最佳經濟效益?
(2)生產多少數量——在固定成本確定的情況下,生產多少數量的產品可以保本贏利?在成批生產過程中,全年分幾批生產最經濟?在多品種生產企業中,怎樣選擇最優的產品組合才能使生產總成本最低、毛利總額最高?
(3)如何組織和安排生產——選擇什麼工藝進行加工生產最合算?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支出的情況下,怎樣才能充分發揮現有裝置的生產能力?企業自製半成品是直接出售還是繼續加工後再出售?
在生產成本決策中,應當把握重點,解決好對成本升降影響較大的問題。
⑻ 成本分析方法有哪些
成本分析方法主要分為對比分析法,連鎖替代法,相關分析法。
對比分析法
對比分析法是通過成本指標在不同時期(或不同情況)的數據的對比,來揭露矛盾的一種方法,成本指標的對比,必須注意指標的可比性。
比較形式
(1)絕對數比較,如上年產品單位成本10元,本年產品單位成本為9.5元;
(2)增減數比較,如本年成本比上年降低0.5元;
(3)指數比較,如本年成本比上年降低5%。
連鎖替代法
也稱連鎖置換法、連環替代法。它是確定引起某經濟指標變動的各個因素影響程度的一種計算方法。
適用范圍:在幾個相互聯系的因素共同影響著某一指標的情況下,可應用這一方法來計算各個因素對經濟指標發生變動的影響程度。
計算方法
(1)在計算某一因素對一個經濟指標的影響時,假定只有這個因素在變動而其它因素不變;
(2)確定各個因素替代順序,然後按照這一順序替代計算;
(3)把這個指標與該因素替代前的指標相比較,確定該因素變動所造成的影響。
計算原理
設某一經濟指標A是由x, y, z三個因素組成。其計劃指標A0是由x0, y0, z0三個因素相乘的結果;實際指標A1-是由x1, y1, z1三個因素相乘的結果:
A0=x0·y0·z0
A1=x1·y1·z1
其計劃與實際的差異(V)為:
V=A1-A0
在分析各因素的變動對指標影響時,首先,確定三個因素替代的順序依次為x, y, z;其次,假定其它兩個因素y, z不變,先計算第一個因素x變動對指標的影響;然後,在第一個因素已變的基礎上,計算第二個因素y變動的影響;依此類推,直到各個因素變動的影響都計算出來為止。用公式表示:
第一個因素變動的影響(V1)計算如下:
A0= x0·y0·z0 (1)
A2=x1·y0·z0 (2)
V1=(2)-(1)=A2-A0
上述計算,也可用下列公式計算出V1來。
V1=(x1--x0)y0z0
第二個因素變動的影響(V2)計算如下:
A3= x1·y1·z0 (3)
V2=(3)-(2)=A3-A2
第三個因素變動的影響(V3)計算如下:
A1= x1·y1·z1 (4)
V3=(4)-(3)=A1-A3
將各因素變動的影響加以綜合,其結果應與實際脫離計劃的總差異相等:
V=V1+V2+V3
相關分析法
企業的各種經濟指標,存在著相互依存關系,一個指標變了,就會影響到其他經濟指標。例如:生產數量的變化,必然會引起成本的相應變化,利用數學方法進行相關分析,找出有關經濟指標之間規律性的聯系,即為相關分析法。
⑼ 成本分析原則是什麼包括那些內容
成本分析原則1.全面分析與重點分析相結合的原則
2.專業分析與群眾分析相結合的原則
3.縱向分析與橫向分析相結合的原則
固有因素是指企業在建廠時先天條件的好壞對企業產品成本的影響。它包括諸如企業的地理位置和周圍資源的條件、企業的規模和技術裝備水平、企業的專業化協作水平等因素。
2.宏觀因素
宏觀因素是指國家對整個國民經濟活動所作出的各種安排對企業成本的影響。主要有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價格政策的改變、成本管理體制的改革、職工工資政策的變化等。這些因素的變化對成本高低的影響是企業所不能控制的。
3.微觀因素
微觀因素是指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工作的質量對成本高低的影響,它是企業可以控制的。主要表現在諸如勞動生產率水平的高低、生產設備利用的效果、原材料和燃料動力的利用情況、產品的質量、企業的成本管理水平、企業的技術水平等方面。
⑽ 成本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成本
分析方法
主要分為對比
分析法
,
連鎖替代法
,
相關分析
法。
對比分析法
對比分析法是通過成本
指標
在不同時期(或不同情況)的數據的對比,來揭露矛盾的一種方法,成本指標的對比,必須注意指標的可比性。
比較形式
(1)絕對數比較,如上年產品
單位成本
10元,本年產品單位成本為9.5元;
(2)增減數比較,如本年成本比上年降低0.5元;
(3)指數比較,如本年成本比上年降低5%。
連鎖替代法
也稱連鎖置換法、
連環替代法
。它是確定引起某經濟指標變動的各個
因素
影響
程度
的一種計算方法。
適用范圍:在幾個相互聯系的因素共同影響著某一指標的情況下,可應用這一方法來計算各個因素對經濟指標發生變動的影響程度。
計算方法
(1)在計算某一因素對一個經濟指標的影響時,
假定
只有這個因素在變動而其它因素不變;
(2)確定各個因素替代
順序
,然後按照這一順序替代計算;
(3)把這個指標與該因素替代前的指標相比較,確定該因素變動所造成的影響。
計算原理
設某一經濟指標A是由x,
y,
z三個因素組成。其計劃指標A0是由x0,
y0,
z0三個因素相乘的結果;實際指標A1-是由x1,
y1,
z1三個因素相乘的結果:
A0=x0·y0·z0
A1=x1·y1·z1
其計劃與實際的差異(V)為:
V=A1-A0
在分析各因素的變動對指標影響時,首先,確定三個因素替代的順序依次為x,
y,
z;其次,假定其它兩個因素y,
z不變,先計算第一個因素x變動對指標的影響;然後,在第一個因素已變的
基礎
上,計算第二個因素y變動的影響;依此類推,直到各個因素變動的影響都計算出來為止。用公式表示:
第一個因素變動的影響(V1)計算如下:
A0=
x0·y0·z0
(1)
A2=x1·y0·z0
(2)
V1=(2)-(1)=A2-A0
上述計算,也可用下列公式計算出V1來。
V1=(x1--x0)y0z0
第二個因素變動的影響(V2)計算如下:
A3=
x1·y1·z0
(3)
V2=(3)-(2)=A3-A2
第三個因素變動的影響(V3)計算如下:
A1=
x1·y1·z1
(4)
V3=(4)-(3)=A1-A3
將各因素變動的影響加以綜合,其結果應與
實際
脫離計劃的總差異相等:
V=V1+V2+V3
相關分析法
企業的各種經濟指標,存在著相互依存關系,一個指標變了,就會影響到其他經濟指標。例如:生產數量的變化,必然會引起成本的相應變化,利用
數學方法
進行相關分析,找出有關經濟指標之間規律性的聯系,即為相關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