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觀察方法裡面的對比分析

觀察方法裡面的對比分析

發布時間:2022-09-12 01:03:25

A. 成本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哪些用比較分析法時應注意什麼問題

在實際工作中,通常採用的技術分析方法有對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關分析法等三種。
1、對比分析法
對比分析法是根據實際成本指標與不同時期的指標進行對比,來揭示差異,分析差異產生原因的一種方法。在對比分析中,可採取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對比,本期實際與上期(或上年同期,歷史最好水平)實際指標對比,本期實際指標與國內外同類型企業的先進指標對比等形式。通過對比分析,可一般地了解企業成本的升降情況及其發展趨勢,查明原因,找出差距,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措施。在採用對比分析時,應注意本期實際指標與對比指標的可比性,以使比較的結果更能說明問題,揭示的差異才能符合實際。若不可比,則可能使分析的結果不準確,甚至可能得出與實際情況完全不同的相反的結論。在採用對比分析法時,可採取絕對數對比,增減差額對比或相對數對比等多種形式。
比較分析法按比較內容(比什麼)分為:
(1)比較會計要素的總量
(2)比較結構百分比
(3)比較財務比率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將某一綜合性指標分解為各個相互關聯的因素,通過測定這些因素對綜合性指標差異額的影響程度的一種分析方法。在成本分析中採用因素分析法,就是將構成成本的各種因素進行分解,測定各個因素變動對成本計劃完成情況的影響程度,並據此對企業的成本計劃執行情況進行評價,並提出進一步的改進措施。
採用因素分析法的程序如下:
(1)將要分析的某項經濟指標分解為若干個因素的乘積。在分解時應注意經濟指標的組成因素應能夠反映形成該項指標差異的內在構成原因,否則,計算的結果就不準確。如材料費用指標可分解為產品產量,單位消耗量與單價的乘積。但它不能分解為生產該產品的天數,每天用料量與產品產量的乘積。因為這種構成方式不能全面反映產品材料費用的構成情況。
(2)計算經濟指標的實際數與基期數(如計劃數,上期數等),從而形成了兩個指標體系。這兩個指標的差額,即實際指標減基期指標的差額,就是所要分析的對象。各因素變動對所要分析的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影響合計數,應與該分析對象相等。
(3)確定各因素的替代順序。在確定經濟指標因素的組成時,其先後順序就是分析時的替代順序。在確定替代順序時,應從各個因素相互依存的關系出發,使分析的結果有助於分清經濟責任。替代的順序一般是先替代數量指標,後替代質量指標;先替代實物量指標,後替代貨幣量指標;先替代主要指標,後替代次要指標。
(4)計算替代指標。其方法是以基期數為基礎,用實際指標體系中的各個因素,逐步順序地替換。每次用實際數替換基數指標中的一個因素,就可以計算出一個指標。每次替換後,實際數保留下來,有幾個因素就替換幾次,就可以得出幾個指標。在替換時要注意替換順序,應採取連環的方式,不能間斷,否則,計算出來的各因素的影響程度之和,就不能與經濟指標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異額(即分析對象)相等。
(5)計算各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其方法是將每次替代所得到的結果與這一因素替代前的結果進行比較,其差額就是這一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
(6)將各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影響程度的數額相加,應與該項經濟指標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額(即分析對象)相等。
上述因素分析法的計算過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設某項經濟指標N是由A,B,C三個因素組成的。在分析時,若是用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進行對比,則計劃指標與實際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計劃指標N0=A0×B0×C0
實際指標N1=A1×B1×C1
分析對象為N1-N0的差額。
採用因素分析法測定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程度時,各項計劃指標,實際指標及替代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計劃指標 N0=A0×B0×C0-----------(1)
第一次替代N2=A1×B0×C0-----------(2)
第二次替代N3=A1×B1×C0-----------(3)
實際指標 N1=A1×B1×C1-----------(4)
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數額按下式計算:
由於A因素變動的影響=(2)-(1)=N2-N0
由於B因素變動的影響=(3)-(2)=N3-N2
由於C因素變動的影響=(4)-(3)=N1-N3
將上述三個項目相加,即為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程度,它與分析對象應相等。
根據因素分析法的替代原則,材料費用三個因素的替代順序為產量,單耗,單價。各因素變動對甲產品材料費用實際比計劃降低8 000的測定結果如下:
計劃材料費用=250×48×9=108 000(元)-----(1)
第一次替代=200×48×9=86 400(元)------(2)
第二次替代=200×50×9=90 000(元)------(3)
實際材料費用=200×50×10=100 000(元)------(4)
各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降低8 000元的影響程度如下:
由於產量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1)=86400-108000=-21600(元)
由於材料單耗變動對材料費的影響=(3)-(2)=90000-86400=3600(元)
由於材料單價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4)-(3)=100000-90000=10000(元)
三個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程度=-21600+3600+10000=-8000(元)
上述分析計算時,還可以採用另外一種簡化的形式,即差額計演算法。差額計演算法是利用各個因素的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額,直接計算各個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以上述經濟指標N為例,採用差額計演算法時的計算公式如下:
由於A因素變動對指標的影響=(A1-A0)×B0×C0
由於B因素變動對指標的影響=A1×(B1-B0)×C0
由於C因素變動對指標的影響=A1×B1×(C1-C0)
〖例3〗以例2材料費用的分析資料為基礎,採用差額計演算法的結果如下:
由於產量增加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00-250)×48×9=-21600(元)
由於材料單耗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00×(50-48)×9=3600(元)
由於材料單價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00×50×(10-9)=10000(元)
各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1600+3600+10000=-8000(元)
兩種方法的計算結果相同,但採用差額計演算法顯然要比第一種方法簡化多了。
3、相關分析法
相關分析法是指在分析某個指標時,將與該指標相關但又不同的指標加以對比,分析其相互關系的一種方法。企業的經濟指標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的依存關系, 在這些指標體系中,一個指標發生了變化,受其影響的相關指標也會發生變化。如將利潤指標與產品銷售成本相比較,計算出成本利潤率指標,可以分析企業成本收益水平的高低。再如,產品產量的變化,會引起成本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利用相關分析法找出相關指標之間規律性的聯系,從而為企業成本管理服務。
4、差額計演算法
差額計演算法是因素分析法的一種簡化形式,它利用各個因素的目標值與實際值的差額來計算其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5、比率法
比率法是指用兩個以上的指標的比例進行分析的方法。它的基本特點是:先把對比分析的數值變成相對數,再觀察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常用的比率法有以下幾種。
● 相關比率法 由於項目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的,因而可以將兩個性質不同而又相關的指標加以對比,求出比率,並以此來考察經營成果的好壞。例如:產值和工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它們的關系又是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在一般情況下,都希望以最少的工資支出完成最大的產值。因此,用產值工資率指標來考核人工費的支出水平,就很能說明問題。
● 構成比率法 又稱比重分析法或結構對比分析法。通過構成比率,可以考察成本總量的構成情況及各成本項目占成本總量的比重,同時也可看出量、本、利的比例關系(即預算成本、實際成本和降低成本的比例關系),從而為尋求降低成本的途徑指明方向。
● 動態比率法 動態比率法,就是將同類指標不同時期的數值進行對比,求出比率,以分析該項指標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速度。動態比率的計算,通常採用基期指數和環比指數兩種方法。

B. 分析方法一般分為兩大類,請問是哪兩類 請簡單述它們分別包含什麼以及這兩法

摘要 分析的基本方法有 1.比較法 比較法,又稱"指標對比分析法"。就是通過技術經濟指標的對比,檢查計劃的完成情況,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進而挖掘內部潛力的方法。這種方法,具有通俗易懂、簡單易行、便於掌握的特點,因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在應用時必須注意各技術經濟指標的可比性。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又稱連鎖置換法或連環替代法。這種方法,可用來分析各種因素對成本形成的影響程度。在進行分析時,首先要假定眾多因素中的一個因素發生了變化,而其他因素則不變,然後逐個替換,並分別比較其計算結果,以確定各個因素的變化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3.差額計演算法 差額計演算法是因素分析法的--種簡化形式,它利用各個因素的計劃與實際的差額來計算其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4.比率法比率法,是指用兩個以上的指標的比例進行分析的方法。它的基本特點是:先把對比分析的數值變成相對數,再觀察其相互之間的關系。

C. 觀察法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1、觀察法的優點:
1)它能通過觀察直接獲得資料,不需其他中間環節。因此,觀察的資料比較真實。

2)在自然狀態下的觀察,能獲得生動的資料。

3)觀察具有及時性的優點,它能捕捉到正在發生的現象。

4)觀察能搜集到一些無法言表的材料。

2、觀察法也同其他科研方法一樣,有自身的局限性。

1)受時間的限制,某些事件的發生是有一定時間限制的,過了這段時間就不會再發生。

2)受觀察對象限制。如研究青少年犯罪問題,有些秘密團伙一般不會讓別人觀察的。

3)受觀察者本身限制。一方面人的感官都有生理限制,超出這個限度就很難直接觀察。另一方面,觀察結果也會受到主觀意識的影響。

4)觀察者只能觀察外表現象和某些物質結構,不能直接觀察到事物的本質和人們的思想意識。

5)觀察法不適應於大面積調查。

D. 幼兒園八種觀察法是什麼

1、幼兒自發觀察:幼兒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主動、自發地觀察周圍新奇的事物。如:天空中的飛機、樹下的螞蟻等。

2、個別物體觀察:在一定的時間內,組織幼兒觀察某一物體或現象,使幼兒掌握這一物體或現象的名稱、外部特徵、功能、與人們及社會的關系,從而獲得有關的粗淺知識。如一般的認識食物、動植物都用這種方法。

3、比較性觀察:指組織幼兒觀察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體、現象,比較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通過分析、比較、判斷、思考,能更精確、細致、完整的認識事物,形成概念。如認識圖形、認識常綠樹和落葉樹等。

4、長期系統性觀察:也稱「追蹤觀察」。在較長的時間內,組織幼兒連續的對某一物體或現象的發展變化進行間斷性的、系統的觀察。如觀察種植角里的植物、月亮的變化等。



5、順序觀察法:即對觀察對象按照先後順序,從不同的角度細致的觀察。一般觀察動物時是按照從頭到腳、從上到下的順序觀察。

6、特徵觀察法:是對觀察對象的最主要或某一方面特徵進行相對靜止的觀察。

7、分解觀察法:是對觀察對象各部分進行仔細分解觀察,然後再綜合起來,達到清晰地了解全貌的目的。

8、探索性觀察:即觀察事物之間的聯系、轉化、原因和結果進行探索。

E. 長期系統性觀察,比較性觀察法,間或性觀察法,室內和室外觀察法各有什麼優點和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
一、概念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1、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是指學前兒童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的活動,對周圍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以及提出問題、尋找答案的探索過程。
2、系統性原則是指選編的科學教育內容是按照由近及遠、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認知規律編排。
3、技術 ①泛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與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廣義的還包括相應的生產工具和其他物質設備,以及生產的工藝過程或作業程序、方法。
4、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按其層次,從上到下一般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即可以分解為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單元目標和活動目標等四個層次。並且分別闡述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單元目標和活動目標等。
1、觀察法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和啟發學前兒童運用多種感官,去感知客觀世界的事物與現象,使之獲得具體的印象,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種方法。
2、小實驗是在人為控制條件下,教師或學前兒童利用一些材料、儀器或設備,通過簡單演示或操作,對周圍常見的科學現象加以驗證的一種方法。
3、科學小製作就是學前兒童在教師的指導下,用紙、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無毒無害的廢舊材料製作各種簡單的玩具或陳列品,使兒童在這種動手動腦的活動中積累簡單的科學經驗,掌握一些粗淺的科技知識和操作技能。
4、分類亦稱「歸類」,是根據事物的異同,把事物集合成類的過程,即把一組物體按照特定的標准加以區分,抽取同類事物的共同特徵,進行概括的過程。
1、操作性問題
2、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材料就是指輔助科學教育進行的,用來幫助兒童進行科學學習的各種工具。既包括教師向區角投放的供兒童自選活動的材料,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兒童自由探索的材料,還包括在教師專門組織的科學教育活動中為兒童投放的材料。
3、集體教學活動就是教師根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和任務,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課題,決定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法和技能,並創設相應的環境,提供合適的材料,面向全體學前兒童開展的科學教育活動。簡單的說,是在教師指導下開展的集體性的科學教育活動。
4、社會資源是指學前兒童所在地區或鄰近地區中,可以利用於科學教育內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環境和社會組織等
1、偶發性科學活動是指學前兒童由外界情景誘發引起,並圍繞著偶然發生的科學現象展開的一種科學探索活動,是科學教育中特有的一種活動。
2、探究性教學是指教師有目的組織的一系列教育活動,在活動中兒童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
3、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評價是以科學教育為對象,根據一定的目標,採用一切可行的評價技術和方法,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現象及其效果進行測定,分析目標實現程度,做出價值判斷的過程。
4、「STS」教育是近年來世界各國科學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種新的科學教育構想,以強調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以及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生活和發展中的應用,以此為指導思想而組織實施的科學教育。
二、填空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1、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編寫的《幼稚園的自然》一書出版,這是我國第一本供教師用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理論書籍。它全面地闡述了向學前兒童介紹自然的目的、教材內容、教學原則、方法和設備等內容。
2、以認識春夏秋冬為主線,將兒童科學教育中與之有關的內容集中編排,這是採用 以季節為主線選編科學教育內容的方法。
3、按科學素養的不同領域分,科學教育目標包括科學知識教育目標、科學、能力方法教育目標和科學情感態度教育目標。
4、注意內容必須符合科學原理,不能違背科學事實,這是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選擇科學性的要求。
5、1999年,由中國科協提出了一項為期50年的國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即「2049計劃」。
6、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按其縱向結構,一般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即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單元目標和活動目標等四個層次。
7、在古代,雖然兒童科學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一般的勞動人民子女仍然在家庭中接受科學教育。
8、科學教育選編的內容必須符合學前兒童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使他們在教師的支持下,通過一定的努力能夠達到教育目標。這是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選擇的啟蒙性要求。
9、我國教育部於2001年7月頒布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提出了「科學」、「社會」、「語言」、「健康」、「藝術」等五大領域,並提出了相應的領域目標。
10、古代的兒童科學教育,往往和識字教育緊密結合。
1、測量的類型包括觀察測量 、非正式測量和正式測量。
2、教師在指導學前兒童觀察事物的同時,應根據觀察對象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教給他們一些最基本的觀察方法。在學前階段,主要是學習順序觀察法、比較觀察法和典型特徵觀察法。
3、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常用的觀察方法有比較性觀察、個別物體觀察、長期系統性觀察等幾種。
4、把青菜、西瓜、桔子、蘿卜、香蕉等放在一起,讓兒童進行分類:青菜、蘿卜等都是蔬菜、西瓜、桔子、香蕉等都不是蔬菜,這是二元分類。
5、在選擇飼養的內容時,應選擇一些比較溫順,對飼料要求不高,不宜死亡的小動物,其根據是學前兒童年齡小,操作技能差。
6、文學藝術的方法是指在科學教育過程中運用低幼文學、藝術作品,作為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內容和手段,以達到提高學前兒童科學素養目的一種方法。
7、根據科學游戲的作用分,游戲可分為感知游戲、分類游戲和運動性游戲。
8、早期科學閱讀作品,應該圍繞一個科學現象或概念展開其情節,使兒童通過閱讀能對周圍事物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9、選擇種植、飼養的內容時,要根據學前兒童的年齡特徵以及動植物本身的特點來進行選擇。
10、信息交流是指學前兒童將所獲得的有關周圍環境的信息,以語言的或非語言的形式來進行表達和交換。
1、理論性問題是一種需要高度的理論來解答的問題,或者是它的答案相當復雜,孩子無法真正地理解。
2、選擇科學教育材料的原則包括材料的生活性、材料的探索性 、材料的可操作性、材料的豐富性層次性等。
3、在設計科學教育活動目標時,其內容和要求在方向上應與階段目標和終期目標相一致。
4、在「不同衣料的服裝」的活動設計中,有科學教育、美術教育和語言教育,這是根據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的整合性要求而設計的。
5、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環境包括物理學習環境,也包括心理學習環境。
6、在集體教學活動過程中,應發揮學前兒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前兒童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7、科學教育活動中學前兒童的活動包括討論活動操作活動、發現活動三種。
8、按教師指導程度,以及組織方式的不同,可以將專門的科學教育活動分為集體教學活動、區角活動和偶發性活動等
9、科學教育活動過程是兒童獲得科學經驗的過程,所以要創造條件,組織兒童通過各種實踐來學習科學。
10、幼兒園內房舍以外的場地,包括環境的綠化、美化,以及草地、花壇、小菜地、動物飼養角、水池、沙箱等,這些統稱為幼兒園的園地。
1、科學區角活動的內容一般可分為下列幾類:觀察閱讀類、科學玩具類、操作實驗類、製作創造類。
2、評價者事先明確觀察行為和事件的類型,等候行為或事件的發生,並作記錄,然後進行分析的
是自然觀察評價方式。
3、問題測試是通過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當面問答,來獲取信息的一種評價方式。
4、區角活動中材料和設備的設計是關鍵,在設計材料和設備時,除了在性能上安全可靠等要求外,還應考慮以下幾點:材料的層次性、材料的新穎程度、材料的易理解性、材料的豐富性、材料的探索性。
5、區角活動包括學習性區角活動和游戲性區角活動等二類。
6、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常用的評價方式有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測試法和作品分析法等。
7、問題測試是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直接進行回答,即由評價者提出問題,被評價者回答的方式進行。
8、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評價是一種矯正系統。
9、在我國的幼兒園,實施生命教育主要通過三種途徑來進行:課程、專題教育和課外活動。
10、幼兒園生命教育的原則有:體驗性原則、人文性原則以及整合性原則。
三、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竭力倡導發現學習的是(C)。 A、加涅B、皮亞傑 C、布魯納 D、布魯姆
2、科學技術的功能包括(C)。 A、認識功能、精神功能B、認識功能、創造功能C、認識功能、生產力功能 D、精神功能、創造功能
3、世界上首創用實驗法進行科學教學的是(B )。A、孟子B、墨子C、老子 D、孔子
4、我國的兒童科學教育通過專門設置的自然課程進行,是在清代(B)年間A、乾隆 B、同治C、嘉慶D、光緒
5、科學的范疇極為廣泛,我們把科學定義為:科學是關於(C )A、自然、思維和人類的知識體系 B、思維、天然和社會的知識體系C、思維、自然和社會的知識體系 D、自然、社會和人類的知識體系
1、長期系統性觀察主要在哪個年齡段進行(C)。A、2~3歲B、3~4歲C、4~5歲D、5~6歲
2、不採用通用的量具,而是運用一些自然物,對物體進行直接測量的方法是:( A )。A、非正式量具測量 B、正式量具測量 C、觀察測量 D、普通測量
3、「學習使用准確量具進行測量」,是哪一個年齡階段的教育目標(D)。A、2~3歲 B、3~4歲C、4~5歲 D、5~6歲
4、下例動物中,適合學前兒童飼養的是(B)。A、烏龜、金魚、嬌鳳、蝌蚪 B、烏龜、金魚、蝌蚪、蠶C、蛇、金魚、泥鰍、蝌蚪 D、烏龜、甲魚、嬌鳳、蠶
5、要求學前兒童按事物的外形特徵或量的差異來進行分類發生在 (D)。A、2~3歲 B、3~4歲C、4~5歲D、5~6歲
1、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教師的語言應具有(D)。A、活動性、形象性、邏輯性、目的性B、目的性、開放性、啟發性、邏輯性C、形象性、開放性、啟發性、邏輯性D、啟發性、形象性、邏輯性、目的性
2、幼兒愛向成人提出各種有關自然界的問題,他們問「月亮為什麼是圓的?」,這類問題屬於(C)A、簡單性問題B、操作性問題 C、理論性問題 D、直白性問題
3、專門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不包括 (D )。A、集體教學活動中的科學教育 B、區角活動中的科學教育C、偶發性科學教育活動 D、游戲活動中的科學教育
4、家庭兒童科學教育具有以下明顯的特點(A)。A、個別性、隨機性、靈活性、潛移默化性B、個別性、潛移默化性、開放性、靈活性C、親密性、開放性、潛移默化性、靈活性D、潛移默化性、聯系性、隨機性、靈活性
5、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社會資源包括(A)。
A、物力資源、自然資源、組織資源、人力資源B、組織資源、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天然資源C、人文資源、自然資源、生活資源、組織資源D、組織資源、人文資源、物力資源、自然資源
1、在觀察前依據所需觀察的目標制定觀察核對表,調查者根據觀察到的事件或行為,對照表中的各項目逐條檢核,並在符合的條目上做出記號並進行評定的是(B) 。A、觀察核對B、行為核對C、觀察評價 D、行為評價
2、「做中學」科學教育項目起源於(B)A、法國B、美國C、中國 D、德國
3、事先創設一種情景,以此引發調查者想要觀察到的幼兒的行為,從而來測試幼兒發展水平的一種方式是(A)A、情景觀察B、情景評價C、自然觀察 D、自然評價
4、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被評價者的行為進行現場觀察或測量,並對觀測結果作出評定的方式是(A ) 。A、觀察法 B、測量法C、自然觀察法 D、自然測量法
5、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評價中的訪談法有兩種具體的類型是 (A) 。A、問題測試、情境問題測試B、問題測試、選擇測試 C、匹配測試、情境問題測試 D、匹配測試、選擇測試
四、問答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1、科學經驗與科學概念的區別與聯系?
科學經驗是指學前兒童在科學探索活動中,通過他們的親自操作,以自身的感覺器官直接接觸周圍世界,所獲取的具體事實和第一手的經驗,這些經驗因其是有關自然事物與現象的,因此就被命名為科學經驗。
科學概念是對事物本質、抽象的認識,是對具體事物概括的結果。
科學經驗與科學概念是有區別的,但他們又緊密聯系。科學概念的形成依賴於科學經驗的獲得,科學經驗影響著初級科學內涵的獲得。
2、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選編的原則是什麼?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選編主要有以下六個基本原則:(1)科學性:指所選的內容必須符合科學的原理。(2)啟蒙性:指選編的內容必須符合學前兒童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使學前兒童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一定努力能夠達到教育目標,,即能夠理解和接受。(3)系統性:指選編的科學教育內容是按照由近及遠、由簡到繁、有具體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認識規律編排。(4)時代性:指要求根據時代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來選編科學教育內容,使選編的內容跟上時代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面向現代化。(5)地方性:地方性要求是指應聯系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文化背景。(6)季節性:季節性要求是指應聯系季節變化來選編科學教育的內容。
3、確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依據有哪些?(1)確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心理學依據;(2)確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社會依據;(3)確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學科依據。
4、舉例說明科學教育內容選編的地方性與季節性原則。
科學教育內容選編的地方性原則: 地方性要求是指應聯系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文化背景,來選編科學教育的內容。遵循地方性的要求,就應該根據當地的自然特點選擇科學教育的內容
科學教育內容選編的季節性原則:季節性的原則來選編科學教育的內容,既能豐富、加深學前兒童對季節的整體理解,又能幫助學前兒童理解事物變化與季節之間的關系。遵循季節性要求是指應聯系季節變化來選編科學教育的內容。
1、請簡述教師在小實驗中的指導要點?
為了使學前兒童的操作試驗得到預期的效果,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為學前兒童的操作實驗提供必要的用具和材料。簡單、方便使用、根據實驗內容准備相應數量的材料和用具..第二,指導學前兒童使用工具和材料並學習操作技能;..第三,給予學前兒童充分的實驗時間;第四,交待實驗規則並保證學前兒童的安全。
..教師演示試驗時的注意事項:第一,要做好預備性試驗;第二,要使每個學前兒童看清試驗過程;第三,演示與講解、提問緊密配合。
2、簡述在觀察方法的運用過程中應注意哪幾點?
在運用觀察方法的過程中,除了要注意學前兒童年齡特點之外,還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 應盡可能進行現場的觀察; (2) 調動學前兒童的各種感官參與觀察; (3) 引導學前兒童多角度地觀察事物與景象; (4) 指導學前兒童學習觀察方法。
3、以實例說明觀察活動的指導要點?
指導學前兒童學習觀察方法:
教師在指導學前兒童觀察事物的同時,應根據觀察對象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教給學前兒童一些最基本的觀察方法。
在學前兒童階段,主要是學習順序觀察法、比較觀察法和典型特徵觀察法。
4、科學玩具與游戲的運用?
根據科學游戲的作用分:游戲可分為感知游戲、分類游戲、運動性游戲三種。
在選擇游戲時,應注意游戲的科學性、趣味性、活動性、規則性;
學前兒童有充分活動的機會,師生共同游戲。
1、簡述材料在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的意義?
學前兒童科學活動中投放充足的材料供兒童發現、探索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操作材料是學前兒童學習科學的工具;(2)操作材料可以促進學前兒童智力的發展;(3)操作材料可以培養學前兒童積極的情感及意志力。
2、如何正確對待學前兒童的好奇好問?
對於學前兒童的這些問題,始終應該持鼓勵、支持的態度,具體可採用以下方法(1)直接回答;(2)引導思考、鼓勵探索;(3)指導閱讀;(4)啟發聯想;(5)留下期待。
3、家庭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有哪些特點?
家庭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有如下特點:
(1)家庭科學教育的潛移默化性
學前兒童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不是專門化的,而是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綜合影響。孩子在熟悉的家庭環境中,和家長一起學科學,自然、輕松、生動、有趣,符合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2)家庭科學教育的個別性、隨機性、靈活性。
4、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社會資源在選擇與利用時應注意哪些方面?
在選擇與利用時應注意一下幾方面:
(一)選擇合理的社會資源
要充分考察資源的適應性,包括學前兒童年齡的適應性、內容的適應性、空間的適應性、路線的適應性等問題。
(二)能配合學前兒童學習能力、興趣及需要
例如:在參觀植物園以後,可以引導學前兒童種植一些花卉,並引導他們進行相關的試驗和討論。
1、請結合實例說明「做中學」對學前兒童的意義?
(1)以兒童的好奇心為基礎,從日常生活出發,更好的了解自然界;
「做中學」是建立在兒童的好奇心的基礎上,利用他們渴望觀察、觸摸、用手製作的願望去建立起一個基礎的但又是連貫的科學知識體系。「做中學」所探討的問題,都是兒童所接觸到的日常生活。兒童通過用自己的雙手去探索周圍,去解決問題。
(2)帶著問題做實驗,探究性的學習的方式,幫助兒童自己建構科學知識。
「做中學」強調不僅使兒童了解科學的成果和理解科學的過程,而且使兒童帶著問題做實驗,進行探究性學習,這對兒童科學探究的思維品質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做中學」強調讓兒童在科學學習中依靠自己的努力二不是他人的努力去完成任務。
(3)對於兒童語言發展與人際交往的促進
「做中學」強調兒童的猜想、試驗、記錄和交流環節。科學探索使兒童的語言更加准確、豐富,兒童能非常個性化的描述自己的發現。在「做中學」的過程中,兒童學會討論,接受分歧,達成共識。「做中學」有利於兒童的注意、興趣等基本情緒的發展,有利於促進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
2、簡述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新進展?
(1)科學教育的目標是以科學素質為出發點培養學前兒童的完整人格;(2)科學教育內容是基於學前兒童的生活背景來建構;(3)科學教育方法應以學前兒童親自探究的方式進行。
3、散步活動實施與指導的要點是什麼?
(1)制定活動計劃,要粗而靈活;
(2)明確散步的概念;
在散步過程中要給兒童相對的自由,使其有時間、有機會進行觀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
(3)明確散步的目的;
(4)在散步時進行隨機教育。
在組織學前兒童散步時,隨機教育的契機無處不在。
4、簡述區角活動的實施與指導?
(1)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
良好的心理環境是指學前兒童學科學的良好心理氣氛,是進行區角活動的前提。
(2)應讓學前兒童自由選擇活動內容和材料;
在活動過程中,應讓學前兒童真正地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意願、自己的水平和需要來選擇活動內容與材料。
(3)觀察了解學前兒童的活動,及時提供指導和幫助;
在學前兒童參與區角活動過程中,教師應隨時關注他們的操作情況,耐心觀察、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水平。
(4)指導學前兒童遵守活動規則。
在區角活動過程中,制定相應的活動規則是很有必要的。

F. 課題研究方法中有對比法這種嗎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⑴ 觀察法.⑵ 調查法.⑶ 測驗法.⑷ 行動研究法.⑸ 文獻法 ⑹ 經驗總結法.⑺ 個案研究法.⑻ 案例研究法.⑼ 實驗法 (在一個課題研究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會用到兩種以上方法)
沒有對比法

G. 什麼是財務分析中的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是通過某項財務指標與性質相同的指標評價標准進行對比,揭示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情況和現金流量情況的一種分析方法。比較分析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在財務報表分析中應用很廣。按比較對象的不同分為三種形式:絕對數比較分析。通過編制比較財務報表,將比較各期的報表項目的數額予以並列,直接觀察每一項目的增減變化情況。絕對數增減變動分析。在比較財務報表絕對數的基礎上增加絕對數「增減金額」一欄,計算比較對象各項目之間的增減變動差額。百分比增減變動分析。在計算增減變動額的同時計算變動百分比,並列示於比較財務報表中,以消除項目絕對規模因素的影響,使報表使用者一目瞭然。

按比較標准不同分為三種形式:實際指標同計劃指標。可以解釋計劃與實際之間的差異,了解該項指標的計劃或定額的完成情況。本期指標與上期指標比較。可以確定前後不同時期有關指標的變動情況,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的發展趨勢和管理工作的改進情況。本企業指標同國內外先進企業指標比較。可以找出與先進企業之間的差距,推動本企業改善經營管理。不同時期財務指標的比較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定基動態比率,以某一時期的數額為固定的基期數額而計算出來的動態比率。環比動態比率,以每一分析期的數據與上期數據相比較計算出來的動態比率。

H. 比較訪談法、問卷法、實地觀察法在工作分析中應用的不同特點

問卷是比較直接的信息記錄形式,問卷設計要符合考察特點,好的問卷能夠提供詳細全面的信息。
訪談通常是對問卷形式難以反映的信息進行收集的一種方式。訪談記錄有可能多且繁冗,而且不同的訪談對象會帶有不同的情緒,因此要對記錄進行鑒別和篩選。
實地觀察屬於不帶任何考察對象主觀情緒、思想的考察方式,考察者通常在觀察中不與被考察者進行交流,但實地觀察需要考察者具備一定的觀察和分析能力,且結果受考察者本身主觀影象較大。
三種方法同常是穿插、混合使用才能達到相對不錯的效果,單獨使用某種方法都多少會出現遺漏。

I. 什麼叫比較觀察

比較觀察是把不同的事物或不同條件下的同一事物聯系起來進行觀察,從比較中發現其差異,以捕捉住它們各自的特徵。比較,對人認識的客觀事物有著重要的作用,只有用不同的事物互相比較,才能對這個事
比較觀察是把不同的事物或不同條件下的同一事物逐步聯系起來進行仔細觀察,從比較中發現其中的差異,從而,這種方法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分析,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寫起作文來得心應手,而且不僅可以應用在學生的寫作上面,也可以應用在工作上面,通過比較觀察該公司不同時間的財務報表,既可以得知公司利潤業務是否有進步
指調查者對事物所做的對比觀察。例如,某果汁生產企業要 了解何種包裝的果汁對消費者最具吸引力,於是把需要比較的玻 璃瓶、塑料瓶和紙盒裝的果汁放在同一商場內銷售,現場觀察消 費者的購買態度,結果發現,紙盒包裝的果汁因其環保最受歡迎,企業依此組織生產,果汁。1生產商負責回收 生產商負責回收是指汽車製造商為廢舊汽車回收工作的主體,通過一定的回收渠道回收廢舊汽車,在此基礎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動汽車再利用的後續環節,最大限度完成廢舊汽車全部使用價值並獲取一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過程。
包括製造商直接回收和經銷商回收—製造商處理兩種形式。發達國家回收廢舊汽車主要採取此種模式,汽車的回收利用率已達到了75%以上的水平,2015年以後,這個比例將提高到95%。此模式的利弊如下: 利:①汽車生產企業自己回收再利用,可以更好地掌控資源,大幅降低原材料成本,可以獲取較高利潤;②報廢汽車及其零部件在回收、拆卸、粉碎、再利用等環節存在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如果處理不當,會對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汽車製造商主動承擔了廢舊汽車的回收利用工作,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可以塑造良好的企業社會形象;③有利於汽車生產商基於汽車的全生命周期考慮如何提高回收再利用的技術水平問題。
從原材料選用、資源利用、汽車設計、製造等方面考慮如何提高回收利用率的問題,發揮汽車全生命周期各個環節的協調配合優勢,使各環節之間的物質、知識和信息由市場不穩定交易變成完全內部化或半內部化的交流,降低了在各個環節的交易成本。
弊:①對於一個包含產品回收處理的製造系統而言,生產製造系統的規劃控制變得非常復雜;②製造商選擇獨自運作回收再利用業務,對企業的生產能力、物流技術、信息技術、人員素質、組織結構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需要汽車製造企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回收成本高;③孤立產品無法解決;④採用自營方式也容易使汽車生產商不能專注於自身核心業務,並且不能有效發揮專業化的優勢。
1。2生產商聯合體負責回收 生產商聯合體負責回收模式是指生產同類汽車產品的製造商,成立一個聯合責任組織,由該組織負責這些汽車製造商生產的同類產品的回收處置工作。此模式的利弊如下: 利:①在政府管制的條件下,生產商聯合負責回收,不僅可以減輕單個汽車製造企業在建立回收系統上的投資壓力,而且具有專業技術優勢,容易實現規模經營;②可以為各合作企業提供廉價的原材料,保證該企業運作過程中的原材料來源,實現企業間合作共贏;③市場風險、財務風險及技術風險可以由合作企業共擔,可以分散和降低企業風險。
弊:①合作單位的選擇、合作體的管理和成果的分享中等可能存在許多矛盾和困難;②汽車循環經濟鏈條上的各個環節的協調配合優勢沒有生產商負責回收模式發揮的好,各個環節的交易成本較高。 1。
3第三方負責回收 第三方負責回收模式,即生產商在銷售產品後,自己並不直接參與對產品的回收工作,而是選擇一個專門的回收企業負責回收工作。在該模式中,產品由第三方回收企業負責回收並將其轉交給生產商處理。
此模式的利弊如下: 利:①企業運營風險小。通過資源外向配置,與合作夥伴共擔風險,降低了企業運營風險,使企業更能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②管理成本較低。第三方回收企業服務多家汽車製造商,客戶之間的物流業務在淡旺季相互補償,可以大大提高社會

J. 用什麼方法可以判斷出月亮圍繞地球公轉的方向

托勒密站在地球上,沒有觀測到地球的運動;伽利略在封閉的大船艙里,沒有測量到大船的勻速運動;邁克爾遜—莫雷在地球上的實驗室里,沒有觀察到地球運動形成的光行程差。愛因斯坦站在自由下落的電梯中,沒有觀察到電梯的加速運動,進行理性分析,得出托勒密、伽利略、愛因斯坦採用同樣的觀察方法。即:他們實驗觀察方法的共性:(1)觀測者與觀測物具有的公共運動狀態,即具有相同的運動速度或加速度,這種共有的運動狀態是不能直接測量的;(2)實際上,觀測者已成為被觀測物體的一部分,被測物體的真實運動狀態是不能直接測量的,也是不能直接感知的。
2、 哥白尼的觀察方法
「為什麼我們不承認看起來是天穹的周日旋轉,實際上是地球的運動的反映呢?」「這正如我們離開港口向前遠航,陸地和城市悄悄退向後方。當船舶靜靜地行駛,船員們從外界每件事物都可看到船的運動的反映。而在另一方面,他們可以設想自己和船上一切東西都靜止不動。與此雷同,地球的運動無疑地會產生整個宇宙在旋轉這樣一種印象[1]。」
哥白尼的觀察方法:我們觀察到的現象,有可能是假象。要用理性思考,去偽存真。找到自然運動的本質。
3、 牛頓—伽利略的觀察方法
亞里士多德-托勒密主義認為,如果地球在運動著,為什麼我們沒有觀察到、和沒有感覺到地球在運動?伽利略接受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為了反對地心論,引入兩個理想實驗。一個是斜面實驗:「小球在斜面上滾落到水平板上,(如果不考慮阻力或者沒有阻力)小球在水平板上將永遠運動下去」。另一個是乘船的理想實驗:「設想把你和你的朋友關在一隻大船的艙板下最大的房間里,裡面招來一些蚊子,蒼蠅以及諸如此類有翅膀的小昆蟲,在拿一隻盛滿水的大桶,裡面放一些魚;在把一隻瓶子掛起來,讓它可以一滴一滴把水滴出來,滴入下面的放著的另一隻窄頸瓶子中。於是,船在靜止不動時,我們看到這些有翅膀的小昆蟲如何以同樣的速度飛向房間各處;看到魚如何毫無差別的向各個方向游動;又看到滴水如何全部落到下面所放的瓶子中,而當你把什麼東西扔向你的朋友時,只要你和你的朋友距離保持一定,你向某個方向扔時,不必比向另一個方向要用更大的力。如果你在跳遠,你向各個方向會跳的同樣遠。盡管看到這一切細節,但是沒有人懷疑,如果船上情況不變,當船以任意速度運動時,這一些應照樣發生。只要這運動是勻速的,不在任何方向發生搖擺,你不能辨別的出上述這一切結果有絲毫變化,也不能靠其中的任何一個結果來推斷船是在運動還是靜止不動。這種等價關系產生的原因是,船的運動是船中一切事物也包括空氣在內的所有的,我的意思是假定這些事物都被關在房間里…[2].」

伽利略在勻速運動的船艙里,觀察水中的魚運動,空中飛蟲的飛舞,人們之間的運動,底板上玩球的運動等,都沒有發現船是靜止還是勻速運動,得出慣性定律,或者理解慣性系坐標變換。
如果伽利略乘做的船,是由亞里士多德拉動的,伽利略與亞里士多德對船運動的感覺和運動的測量結果是完全不同的。亞里士多德會講:「後生只知道做船的快樂和感覺,從不知纖夫的苦難和勞動。船跑的快與慢能一樣么?」
在伽利略封閉的船艙里,確實無法判斷船相對地面是靜止還是勻速運動!但是,從另外角度講:
(A)船靜止還是勻速運動是否可知?船長一定有方法知道船的運動狀態;甲板的人、船以外的人都可以判斷出船的運動狀態;如果該船是由人力拉纖的,那麼纖夫更能知道船的運動狀態。大家都知道船是靜止還是勻速運動,僅有在伽利略封閉的船艙里的人不知到。
(B) 沒有觀測到的事件是否不發生或不存在呢?如掩耳盜鈴---自己聽不見,就認為鈴不響;盲人看不見太陽,太陽是否就不存在呢?月亮在無人看它時,是否在那裡。在伽利略封閉的船艙里,測不到船勻速運動與靜止的區別,二者就真的沒有區別?
(C)電磁學實驗:在伽利略封閉的船艙里,做各種電磁學實驗,也測不到船勻速運動與靜止的區別。是否斷定電磁運動符合伽利略變換,與速度無關。然而電磁學實驗表明:帶電體產生與速度有關的磁場。運動電荷被磁場包圍。電磁運動不符合伽利略變換,符合洛倫茲變換。
注意1:伽利略在大船艙里列舉運動的例子:「人在大船艙里跳、跑、或做各種運動(幾個朋友);水滴的下落;小魚在魚缸里的游動;人們運動用球的運動;蒼蠅、蝴蝶的飛舞」。以上這些物體的質量與大船相比較都很小,他們產生的速度也比較低。伽利略的大船與他描述的運動物體相比,其質量是很大的。也就是說:伽利略論述的運動物,不論是質量,還是運動具有的動量都是大船體系的很小一部分,對大船產生的作用很小,不會產生人們的明顯的感覺。即滿足:船里的運動物體質量與大船總質量的比值是一個無窮小量;牛頓第一定律中「Any body」與慣性系(體系的總質量)相比,是否也應該滿足這個前提條件,即運動物體是無窮小量呢?
注意2:把伽利略的大船換成一隻小船,重復伽利略在大船艙的各種運動,觀察結果一定不同。你輕微移動,小船就會晃動。你一跳,小船也許會翻了。或許只有蒼蠅、蝴蝶飛行,和小蟲或螞蟻的爬行,不會影響船的運動;假設船上有一輛和大船質量相當的卡車。如果卡車突然加速啟動,大船必然同時減速行駛。船上的其它物體必然同時有「相對於大船」向前加速的趨勢。
注意3:我們無法把慣性系固定在蒼蠅腿上。伽利略的乘船感覺是有條件的,不能用他來否定勻速運動與靜止的區別。
4、 邁克爾遜--莫雷的零實驗結果
狹義相對論的實驗基礎:邁克爾遜--莫雷的零實驗結果[3]。其實,地球相對於太陽是有一個30000米/秒的公轉速度。就象托勒密一樣,站在地球上的每個人不可能直接感覺和測量到該速度。只有哥白尼通過理想思考,才得到地球的運動速度。即使通過激光的行程差也不能測量到地球的運動速度。地球上的人不管通過各種實驗都不能測量到地球的運動速度。就象坐在車里,僅靠車裡面的各種實驗不可能測量到車的運動速度一樣。
「邁克爾遜--莫雷的零實驗結果」在該實驗中,地球的公轉速度是表現不出來的。換句話講,不能用邁克爾遜--莫雷實驗來測量地球的運動速度,既測量不到地球的速度。因此事先預定的地球速度對光行程差的影響是錯誤的,即地球速度對該實驗中的光行程差沒有貢獻。

5、 愛因斯坦乘電梯的理想實驗
愛因斯坦的觀察方法:乘電梯的觀察和感覺[4],沒有發現加速下落電梯與靜止的電梯有什麼區別。這種理想實驗的激發,使愛因斯坦產生廣義相對論:「引力場局部與慣性系等效」 的假設。可以實現加速運動與勻速運動沒有區別的坐標變換。

6、 觀察方法的對比分析
托勒密、伽利略、邁克爾遜,莫雷、愛因斯坦觀察的共性:(1)觀察者站在被觀察物體上(內),具有和被觀察物體相同的速度或加速度。因為觀察者無意識中,已經具有與被觀察物體相同的運動狀態,所以被觀察物體的速度或加速度是不可能被直接觀察到,也不可能被感覺出。(2)由於觀察者與被觀察物體沒有有效的分離,即觀察者與被觀察物體處在相同的運動過程。從實驗學的角度講,實驗者與實驗物品混在一起,經過相同的實驗過程。因此,在此實驗中,實驗者又是實驗物,實驗物在實驗過程中,發生的變化,觀察者無法區分。(3)沒有經過哥白尼式理性分析。(4)三個人都是時代的偉人:在觀察運動的過程中,既是觀察者,無意識中充當實驗物,由於是權威,本身有是觀察結果的裁定者。有點與「在某場運動競賽過程中,乙方即使運動員,又是觀眾,還充當裁判。這場競技的公正性,合理性難以保證,比賽的結果難以有說服力」雷同。他們觀察結果合理性值得懷疑?
結論:(1)觀測者與觀測物具有的公共運動狀態是不能直接測量的;(2)如果觀測者已成為被觀測物體的一部分,其公共運動狀態是不能直接測量的,也是不能直接感知的。
這時,只能通過理性思考,進行間接推斷,去掉觀測中的假象,得出正確的結論。這與用數學多少沒有什麼關系。方法合理,用的數學模型自然也就簡單。
現在的人們認為,日心論取代地心說,托勒密是錯誤的。上面的分析如果沒什麼邏輯錯誤的話,結論是伽利略、愛因斯坦採用與托勒密同樣的觀察方法。該方法如果是導致托勒密得出錯誤的地心論,那麼伽利略、愛因斯坦採用同樣的觀察方法,得出慣性定律、相對論是否也存在問題,值得進一步商榷?
從方法論的角度,托勒密、哥白尼、伽利略、邁克爾遜-莫雷、愛因斯坦的觀察方法,進行對比分析,詳見表1:
表1托勒密、哥白尼、伽利略、愛因斯坦觀察方法的對照
實驗者;實驗目的 觀測者,被觀察物,處在相同的運動狀態 觀測者,是被觀測物體的一部分 觀測方法 觀察結果形成的理論體系
托勒密:站在地球上,沒有測量到地球的運動 托勒密與地球具有相同的運動速度 托勒密是地球上的一個人 直接觀察,直接感覺;得到地球靜止的假象 眾所周知:地心論是錯誤的!
哥白尼:在地球上,理性推理得到地球的運動 哥白尼與地球具有相同的運動速度 哥白尼是地球上的一個人 理性分析觀察到的現象;得到地球運動的正確結果 日心論
伽利略:在大船里,沒有測量到大船的勻速運動 伽利略與大船具有相同的運動速度 伽利略是大船的一名乘客 直接觀察,直接感覺;得到勻速運動與靜止等同的現象 慣性定律(慣性坐標變換);其合理性值得懷疑?
邁克爾遜-莫雷:在運動的地球上,為什麼沒有測量到它引起的光行程差? 邁克爾遜,莫雷與地球具有相同的運動速度 邁克爾遜,莫雷也是地球上的個人 直接觀察,直接感覺;通過光行程差,沒有測量地球的運動。 狹義相對論實驗依據,其合理性值得懷疑?
愛因斯坦:在自由下落的電梯中,沒有測量電梯的加速運動 愛因斯坦與電梯具有相同的加速度 愛因斯坦是電梯的一名乘客 直接觀察,直接感覺;引力場局部與慣性系等效的現象 廣義相對論,其合理性值得懷疑?

7、 歷史的回顧
托勒密站在地球上,沒有觀測到地球的運動,並形成統治人類僅兩千年的地心論體系。
伽利略在封閉的大船艙里,沒有測量到大船的勻速運動,形成慣性定律,統治人類近350年;
邁克爾遜—莫雷在地球上的實驗室里,沒有觀察到地球運動形成的光行程差。促使狹義相對論的誕生;
站在自由下落的電梯中,沒有觀察到電梯的加速運動,促使「局部引力場與慣性系等效」為假設的廣義相對論建立。
物理科學是要講大哲理的,不講理的科學,它的真理性,邏輯性、合理性、自然性,值得懷疑。對於牛頓力學、相對論等科學,人們通常除了信仰,從不懷疑,忽視理性思考。認為只要理論與觀察結果一致,就萬事大捷。其實存在的問題,可能是本質性的。人類需要理性的發展,應從"常識"中解放出來!
總之託勒密,伽利略、愛因斯坦是否採用同樣的觀察方法?

閱讀全文

與觀察方法裡面的對比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防溢乳墊使用方法 瀏覽:742
暖巢囊腫保守治療方法 瀏覽:424
不用水咸鴨蛋腌制方法最快又簡單 瀏覽:858
腰肌經絡鍛煉方法 瀏覽:672
電動洗腳盆使用方法 瀏覽:646
全站儀引點計算方法 瀏覽:172
咳嗽嘔吐怎麼辦方法 瀏覽:957
酒店冷藏櫃不製冷解決方法 瀏覽:574
怕體檢測血壓有什麼方法 瀏覽:574
碧海金沙帳篷使用方法 瀏覽:463
2個大拇指好麻木用什麼方法治療 瀏覽:355
站立檢測骨盆前傾的方法 瀏覽:404
最簡單雙螺紋起針方法 瀏覽:252
種玉米的方法視頻 瀏覽:12
雙層樓梯尺寸計算方法 瀏覽:326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瀏覽:490
vivo手機打電話黑屏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00
分析設備設施的風險方法是 瀏覽:548
紅警2尤里的復仇兼容性解決方法 瀏覽:110
手工紅包小魚燈籠製作方法步驟及圖片 瀏覽: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