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野生植物資源調查中最常用的樣方法一般採用什麼樣方
正方形樣方
Ⅱ 種質資源怎樣進行調查
查清和整理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范圍內果樹種類和品種的數量、分布、特徵和特性的工作過程。是種質資源研究的基礎工作。
世界各國都很重視本國的果樹資源,進行了許多調查工作,以便更好地利用。為了引種、育種方面的需要,還向本國以外地區,特別是各類果樹的栽培起源中心和次生中心進行調查(見栽培果樹起源)。這些調查的目的,一般在於了解資源情況,調查後作出調查報告或進一步編寫果樹志等,供果樹生產規劃決策或開發、利用的參考。調查中雖然也採集、製作植物標本、果實標本等,但並不一定收集和保存活的材料。如中國於1956~1962年曾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果樹資源普查工作,發現和整理了果樹品種多至萬計。除了全國和地區性的普查外,還有一些專門性的果樹資源調查,如野生果樹資源調查、蘋果砧木資源調查等,這些調查結果,都是果樹種質資源研究的基本資料。另一類調查,目的在於提高果樹生產,改進果樹品種,有計劃地調查、收集有用的育種原始材料。在調查的同時就重視收集活的材料,隨後加以選擇、試驗、利用。如蘋果抗寒砧木資源調查、果樹抗病蟲害種質資源調查等。根據既定目標,調查的目的更為具體明確。這類調查雖然收集活的材料,並且加以利用。但由於應用目標很明確,一般並不長期保存它們。
鑒於植物種質資源不斷損失的嚴重性,人們對保存種質資源的工作,日益重視,對各種作物種質資源的調查有了新的發展。美國從1958年起確立了用種子來長期保存種質資源的體系,使調查、收集起到為人類未來需要服務的作用。1970年以後,許多國家相繼設立了種質庫。收集和保存的范圍較過去的一般品種資源圃大為擴大,成為永久性的種質資源保存中心。
比起農作物來,果樹種質資源的調查、探索工作要落後許多。世界上許多果樹的種質在沒有充分利用或沒有被充分調查了解之前就已歸於消失。許多地方品種,加上相當大一部分果樹種質資源,一度曾被調查和收集,隨後又因育種工作者未能從中得到所尋求的性狀而丟失。從豐富種質資源角度看,都有必要長期保存。為了保存包括無性系在內的種質資源,許多國家已建立起果樹種質庫。
根據近代果樹種質資源保存的原則,現在對果樹種質資源調查的要求,其重點和方法都有了很大發展。過去的調查大多重視現有栽培品種,忽視近緣野生種和一些有若幹缺點的地方品種。為長遠利益計,近緣野生種和各地發展了的原始栽培品種、地方品種特別值得珍視。過去果樹種質資源調查大部分採用群體的偏倚取樣。調查者尋找的是某些特殊性狀,而這些性狀在自然界是否存在、是根據植株的表現型來判斷的。這種方法完全忽視了雜合性強的果樹植物的隱性基因。種質資源調查的最終目的不僅要求解決當前存在於果樹生產、育種上的各種問題,還要能提供未來的、目前還不能預見的潛在的需要。偏倚取樣的對象,只調查收集那些主觀上認可的表現型性狀和近期所期望的材料,因此這種方法有局限性。為此,果樹種質資源的探索者就推薦了隨機取樣的方法。這一方法做起來雖然較復雜,但對保存種質的多樣性更為有效,特別對於野生果樹和一些至今還用種子繁殖的果樹(如堅果類等)更有必要。但並不意味著完全摒棄偏倚法,因為對於那些在個體價值很容易辨認的情況下,它仍是很簡便有用的方法。
調查、採集和保存果樹種質資源的基本要求是能代表遺傳的多樣性。根據土耳其伊茲密爾農業研究和引種中心的經驗,應該在調查中特別重視有可能獲得特殊種質資源的地區。例如土耳其的9個農業地區都有核桃的分布,表明當地核桃種質有顯著的適應性。而土耳其的4個主要地區有24個不同氣候型,因此在東北部的抗寒型和東南部的耐旱型就值得注意去探索。又如土耳其的歐洲栗的總產量中只有2%來自4個東南部農業區的少數栗樹;但由於當地夏季高溫和少雨,這啟示人們可以從這一地區獲得潛在的抗旱品種和有用的種質資源。調查還要特別重視種質集中地的邊緣地區,那裡的品種、類型常常具有重要的抗病性。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由於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的不同,往往保留不少很有價值的原始栽培品種和特殊類型。古寺廟、陵園、古典園林和名勝區的調查也十分重要。這些地方常保存有古樹名木,在其他地方久已失去這類有價值的種質資源。
與一般引種不同,考慮到果樹種質的多樣性,調查、採集方式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變化很大。按照經典分類及其慣用的方式,對一個分類單位,只調查收集有限幾個樣本已足夠。現在對果樹,特別是野生果樹和地方品種,要很好地調查其變異幅度,再確定取樣採集。從保存種質要求看,調查取樣太少就不能達到目的,所以要求對較大的群體,作細致的調查,才能把變異性保留下來,避免種質損失。
需要同時進行活植物標本採集的調查,以及由於調查區域地理環境,交通情況等估計很難再次進行調查採集的地區,應注意確定最適當的調查時間。通常對熱帶雨林應在雨季後進行:溫帶主要在秋季進行,利於同時收集種子、果實;凡需採集營養器官的,更需注意保障調查,採集到的材料能夠成活。對於抗逆性種質資源的調查,除了前述注意選擇地區外,抓住時機,在出現特殊災害性年份,如大寒、大旱年份之後進行調查,往往可以得到依靠實驗技術多年也難以獲得的可貴資料。
Ⅲ 對於植物的調查都有哪些研究
從19世紀以來,有很多的科學家對植物的許多植物學家開展了廣泛的植物調查,並進行了植物地理學、古生物學、生態學、考古學、語言學和歷史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先後總結提出了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理論。
1.德坎道爾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論
在有關植物研究的記載中,人們通常將德坎道爾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栽培植物起源的科學家。他通過對植物學的深入研究,以及探究栽培植物地區起源,出版了《世界植物地理》、《栽培植物的起源》這兩部著作。他在《栽培植物起源》一書中提到說,經過考證了247種栽培植物後得出,其中有199中植物是起源於舊大陸,占植物種類總數的88%以上。同時他還指出中國、西南亞和埃及、熱帶亞洲地區可能是最早馴服這些植物的地方。
2.瓦維洛夫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學說
世界上的植物研究中,研究栽培植物起源最著名的科學家就是瓦維洛夫,他根據先人研究的學說和方法,進一步的加深研究栽培植物的起源問題。1923年,他組織了植物考察隊,在世界上的60個國家進行了大規模的植物栽培起源考察,歷時10年,一共搜集了共25萬多份有關栽培植物的材料,對這些材料進行了綜合分析和科學實驗後,出版了《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一書,發表了「育種的植物地理基礎」的論文,提出了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學說,把世界分為八個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論述了主要栽培植物,包括蔬菜、果樹、農作物和其他近緣植物600多個物種的起源地。
3.勃基爾的栽培植物起源觀
科學家勃基爾在《人的習慣與栽培植物的起源》一書中,系統講解了植物隨人類氏族的活動、生長和遷徙而馴化的過程,論證了東半球多種栽培植物的起源,並總結出了有關瓦維洛夫方法學上主要缺點,認為全部證據都取自植物而不問栽培植物的人。同時他還提出有關影響植物馴化和栽培的一些重要觀點,如「馴化由自然產地與新產地之間的差別而引起。」和「對馴化來說隔離的價值是絕對重要的。」這兩個重要理論點。
4.達林頓的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
學者達林頓在研究植物的栽培和起源時,主要是利用細胞學方法用染色體進行研究和分析,並採納了許多人提出的寶貴意見,將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劃為9個大區和4個亞區,有西南亞洲、地中海以及歐洲亞區;衣索比亞和中非亞地區;中亞;印度和緬甸;東南亞;中國;墨西哥和北美,以及中美亞區;秘魯和智利;以及巴西和巴拉圭亞地區。除了新增加了歐洲亞區以外,基本上與瓦維洛夫的劃分相近。
Ⅳ 調查區域植物多樣性用什麼方法
A、聚合酶鏈反應用於體外DNA分子的復制,A錯誤;
B、測定基因組全序列屬於微觀領域,而調查某區域內植物物種的豐富度以及物種分布的均勻度屬於宏觀領域,B錯誤;
C、可以用樣方法調查某區域內植物物種的豐富度以及物種分布的均勻度,C正確;
D、標記重捕法一般用於活動能力較強的動物的種群密度的調查,不能用於調查植物的物種多樣性,D錯誤.
故選:C.
Ⅳ 我們用什麼方法能調查周圍植物種類
1.植物種群密度調查地點的選擇。調查植物的種群密度,必須在野外或室外進行。調查地段的選擇應當大小適中,面積過大費時費力,面積過小則失去調查意義。
2.對調查地段的植物種類要做到心中有數。學生的植物分類知識比較缺乏,進行植物種群密度調查時,首先遇到的困難就是不認識植物。首先要認識調查對象。
3.根據調查對象劃定調查地段的大小。植物種群密度的調查對象,可以是喬木、灌木和草本,應根據調查對象來劃定調查地段的大小。一般來說,調查喬木的種群密度時,地段應該劃得大一些;調查草本植物的種群密度時,地段應該劃得小一些;調查灌木時,調查地段的大小則應該介於二者之間。
4.調查植物種群密度時,對植物種類的選擇。植物種群密度的調查,對於初學者來說,主要是學習調查的基本方法,因此,宜易不宜難。調查喬木比較容易,調查雙子葉草本植物也比較容易,而調查一些叢生小灌木,叢生或蔓生的草本單子葉植物,由於有時一棵植物有幾個分枝,不容易辨別是一株還是多株,因此建議最好不要以此為對象進行調查。
5.分工合作,進行調查。調查時應2~4人為一組,其中一人專門負責記錄,其他同學負責取樣、調查計數,這樣合作調查速度較快。
6.不同小組進行取樣調查時,應選取不同的樣方。不同小組之間分別取樣,最後再將調查結果進行比較,看差異有多大,這樣可以使學生理解隨機取樣的重要性。同時,還可以將不同小組的調查結果經計算後取其平均值,這樣可以縮小取樣調查的誤差。
7.調查時間。取樣調查的時間最好選擇在植物生長旺盛的季節,這時進行調查便於學生識別植物。
Ⅵ 為了了解校園內植物的種類,通常用的方法是()A.分類法B.調查法C.觀察法D.實驗
A、分類法: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把生物劃分為種屬不同的等級,並對每一類群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特徵進行科學的描述,不適合了解校園內植物的種類.
B、調查法:我國的森林資源每五年清查一次,這就是調查.人口普查也是調查.調查時首先要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制訂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過程中有時因為調查的范圍很大,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為樣本.調查過程中要如實記錄.對調查的結果要進行整理和分析,有時要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該方法是了解校園內植物的種類的最合適的研究方法.
C、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不適合了解校園內植物的種類.
D、實驗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不適合了解校園內植物的種類.
故選:B.
Ⅶ 若測定森林區植物物種豐富度,應採用什麼方法
.調查物種密度的方法有:
1.逐個計數法——調查分布范圍較小,個體較大的種群時.
2.估演算法———調查分布范圍較大,個體較小的種群時.有樣方法,標志重捕法,黑光燈誘捕法.樣方法適用范圍:植物種群密度,昆蟲卵的密度,蚜蟲、跳蝻的密度等.常用取樣
①點狀取樣法
②等距取樣法
標志重捕法適用范圍: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和昆蟲等動物.
黑光燈誘捕法適用范圍:適用於趨光性的昆蟲 調查土壤中小動物物種豐富度的統計方法:有目測估計法和記名記數法.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採集、調查.
物種豐富度的調查方法有:(方法差不多)
1.目測估計,就不用說了吧~眼睛看一眼,大概多大的面積內有多少
2.記名計數就是你呆在一個地方不動,然後看周圍的物種.記住名字、數量
3.樣方法,就是隨便取一塊方形土地(當然,要具有代表性的),然後在這個方形內有哪些.然後知道你要測的面積,一乘結果就出來了.(大多用於植物)
4.標記重補只用於動物.就是比如說你抓了10隻兔子,標記好後,放回原來的棲息地.過幾天再抓N只兔子,看看被標記的佔得百分率.
Ⅷ 採取哪些手段,研究植物特性,為識別植物種類提供依據
有些被子植物屬於單子葉植物,如水稻、小麥、玉米、高粱、韭菜、大蒜等。
Ⅸ 如何對葯用植物資源進行評估有哪些方法和技術
葯用植物學和葯用植物化學有什麼區別
植物學是一門研究植物形態解剖、生長發育、生理生態、系統進化、分類以及與人類的關系的綜合性科學,是生物學的分支學科。
1.菌根生物學與生物技術:本方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開展交叉學科研究,重點進行植物與微生物共生關系理論和應用研究。共生關系主要研究陸地生態系統中叢枝菌根真菌多樣性和生態分布規律,菌根共生體在植被恢復、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作用機理和應用;叢枝菌根共生體與道地中葯材生長和有效成分代謝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菌根生物技術的研發工作。
2.植物多樣性與系統進化:本方向在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等層次上開展不同植物類群系統分類和進化生物學研究,利用孢粉學、植物化學、細胞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技術和方法深入探討植物類群間的親緣關系和系統演化地位,為建立自然分類系統和資源持續利用提供依據。重點開展豆科、菊科等被子植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育、系統進化和資源持續利用的研究。
3.道地中葯材資源持續利用:本方向以葯用植物學和中葯材現代化技術為基礎,開展河北省道地中葯材種質資源保育、營養代謝調控、有效成分檢測與評價、環境修飾等方面的研究,與相關學科相結合,為我國尤其是河北省葯用植物資源合理開發與持續利用,中葯材現代化技術體系的發展服務。
4.資源植物化學:本方向以有機化學和植物學為基礎,運用化學和現代分析手段,開展植物化學成分的分離純化、結構測定、生物活性與功能、結構修飾與合成的研究,與相關學科相結合,重點開展植物源葯及生物農葯、生物活性成分及天然先導化合物等領域的研究。
5.植物分子生物學:本方向利用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原理和技術致力於外源基因克隆和向植物的轉移及表達,並以轉基因植物和合適的栽培種或野生種為育種材料培育帶有轉入基因性狀的植物品系領域的研究工作。重點開展農作物和葯用植物優良基因的篩選、克隆和表達等領域的研究。
Ⅹ 植物群落結構調查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一、 目的與要求
通過調查研究,對植物群落作綜合分析,找出群落本身特徵和生態環境的關系,以及各類群落之間的相互聯系.
二.用品與材料
1.測量儀器:指南針,經緯儀,氣壓高度表,測繩,計步器.
2.調查測量設備:鋼捲尺,剪刀,標本夾,採集杖,各種表格,記錄本,標簽.
3.文具用品:彩筆、鉛筆、橡皮、小刀、米尺、繪圖薄、資料袋等.
4.採集工具:鐵鏟、枝剪、土壤袋、標本夾、標本紙、放大鏡、昆蟲採集箱.
三、內容與方法
(一)樣地的設置
1.取樣數目
如果群落內部植物分布和結構都比較均一,則採用少數樣地;如果群落結構復雜且變化較大、植物分布不規則時,則應提高取樣數目.
2.取樣技術
無樣地取樣技術(指不規定面積的取樣,如點四分法.)、有樣地取樣技術(指有規定面積的取樣,如樣方法(最小面積調查法)、樣線法).
(1)樣方法:在一塊樣地單位上選定樣點,將儀器放在樣點的中心,水平向正北0°,東北45°,正東90°引方向線,量取相應的長度.則四點可構成所需大小的樣方.
① 樣方的范圍: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小面積統計植物種類數目,並逐步向外圍擴大,同時登記新發現的植物種類,直到基本不再增加新種類為止.
② 面積擴大的方法
A.從中心向外逐步擴大法:通過中心點0作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在兩條線上依次定出距離中心點的位置.將等距的四個點相連後即可得到不同面積的小樣方.在這些小樣地中統計植物種數.如圖1.
B.從一點向一側逐步擴大法:通過原點作兩條直角線為坐標軸.在線上依次取距離原點的不同位置,各自作坐標軸的垂線分別連成一定面積的小樣地.統計植物種數.
C.成倍擴大樣地面積法:按照圖3所示方法逐步擴大,每一級面積均為前一級面積的2倍.
③ 記錄方法:以面積大小為x軸,以種數為y軸,填入每次擴大面積後所調查的數值.並連成平滑曲線.則曲線上由陡變緩之處相對應的面積就是群落的最小面積.
④ 植物群落調查所用的最適樣方大小:喬木層慣用樣方大小為10×10~40×50m2,灌木層為4×4~10×10m2,草本層為1×1~3×3.3m2.
⑤ 樣方數目:喬木:2個;灌木:3個;草本:5個.
(2)樣線法
① 樣線的設置:主觀選定一塊代表地段,並在該地段的一側設一條線(基線).然後沿基線用隨機或系統取樣選出待測點(起點).沿起點分別布線進行調查.
② 樣線的長度和取樣數目:草本:6條10m樣線;灌木:10條30m樣線;喬木:10條50m樣線.
③ 樣線的記錄:在樣線兩側0.5m范圍內記錄每種植物的個體數(N).
(3)四分法(中心點四分法,中點象限法)
① 樣點選定:在選定調查地塊之後,在調查地塊內隨機布點(樣點).每個調查地段的取樣點理論值至少要20個點.